简明世界通史(下)-9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由副总统福特继任38. 福特 共和党 1974—197739. 卡特 民主党 1977—198140. 里根 共和党 1981—附表三:日本历届内阁总理大臣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  战争的初期阶段德军闪击波兰和波兰的覆亡 1939 年 3 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开始制订侵略波兰的作战计划,代号为“白色计划”。柏林深信,德军能以“闪电战”迅速击溃波兰,而英法是不会给其盟国有效援助的。1939年9月1日清晨4时45分,德国法西斯军队侵入了波兰,陆军、空军同时出动。波兰政府在德波关系急剧恶化的时候,满心指靠英法的援助,未作认真的战备。德国一开始就投入了五十八个师,其中包括六个坦克师、八个摩托化师(约二千五百辆坦克)和两个航空队(二千架飞机)。而波兰只有三十七个步兵师、十一个骑兵旅、两个摩托化旅和将近四百架飞机。德国陆军全线进犯。它的空军不断空袭华沙,还在华沙附近投下伞兵。波兰政府要求它的盟国英法“采取联合行动来制止战争”。在无法推脱对波兰承担的义务的条件下,英法开始动员,但是仍然寄希望于同德国谈判。法西斯德国断然拒绝了英法的要求。9月3日,英法先后向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德国武装部队在七百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进攻。德军的突然进攻,使波兰军队无法集中起来,波兰大多数的飞机都在地面上被摧毁了。波军被德军分割包围。南线德军进展较快,于9月8日就进抵波兰首都华沙郊区。9日波军在华沙西面的布祖拉河上发动反攻,又遭失败。14日,华沙同全国其他地方的联系已完全断绝。当装备不良、失去战略指导的波兰军队英勇保卫祖国国土的时候,德国西线的空虚实际上已暴露出来了。法国有一百一十个师,英国派到大陆的有五个师,而德国当时在西线只有二十三个师。英法不难给德国造成压力,从而减轻波兰的困境。但是英法不仅没有使用地面部队作战,它们的空军和海军也都按兵不动。由于波军在布祖拉河上进行反攻,华沙得到短暂喘息机会,加紧修筑了工事。从9月8日至27日的二十天期间,波兰首都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9月中旬波兰政府撤离华沙。9月27日,华沙陷落。波兰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在10月2日停止了抵抗。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德国法西斯分子立即把他们的种族主义学说付诸实施。数以千计的波兰军官、专业人员、知识分子被驱集在一起,当场处死;更多的人被遣往德国,在工厂做工或服低贱劳役;千千万万波兰人被当做劣等民族被迁往贫困地区,为德国移民者腾出地方。在整个战争期间被法西斯杀害的波兰人达六百万之多。德国侵占挪威和丹麦  击溃波兰之后,德国法西斯统治者为赢得时间准备在西线发动进攻,就故技重演,重申“和平”保证。10月6日,希特勒在国会表示愿意和英法议和。英法提出把恢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独立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谈判没有进行。希特勒对他的将领们说,他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决定由什么人来统治欧洲。在波兰战败后的七个月,英法无论在陆地或在空中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当时在形式上保持战争状态,实际上没有展开军事行动,因此获得“奇怪的战争”这一诨名。希特勒借此良机为西线的进攻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奇怪的战争”时期,除了法国东北边境几次小接触和多次不见敌机影踪的空袭警报外,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在法国军队中,永远是千篇一律的刻板生活,除了举行一些徒然无用的训练外,一直毫无作为,这种状况渐渐使士气萎靡,人心麻木,政界人士中出现了一股渴望议和的趋向。希特勒的成功,英法缺乏积极精神所显示的失败,引起了中立国对纳粹德国的恐惧。中立国都感到,只要德、法军队还没有展开搏斗,就谈不上最后的定局。这个时候,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土耳其、挪威、瑞典、比利时和荷兰都幻想以严守中立而避开战祸,这又造成了有利于希特勒的形势。美国开始摆脱对欧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迟钝和漠不关心。罗斯福总统清楚地看到了纳粹德国的得势对美国的危险。1939年11月,他劝说国会通过“现款自运”法案。它允许交战国从美国购买军事装备,但必须付现款而且自己负责运输。这有利于英法,因为它们能做到这一点。在“奇怪的战争”期间,德国制定和通过了侵占丹麦和挪威的计划(名为“威悉河演习”)。丹麦和挪威据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们是德国和英法双方的侧翼,是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必争之地;此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铁矿又是德国必须的重要战略物资。1940年4月9日,德军向丹麦和挪威这两个中立国发动了进攻。占领丹麦的行动于发动进攻后的四小时内全部结束。丹麦政府被迫同意“在德国的保护下维持中立”,并且同意丹麦的工业“间接”为德国生产,进行“友好合作”。在挪威,德军遇到了挪威军民的英勇抵抗,挪威当局坚持战斗决不投降。希特勒军队对挪威也采用闪电式的袭击,当他们侵入丹麦领土的时候,他们的海军陆战队和伞兵也开始在挪威各港口奥斯陆、克里斯蒂安桑、斯塔万格、卑尔根、特隆赫姆以及纳尔维克地区登陆和空降。4月9日傍晚占领了挪威首都奥斯陆,10日占领了各重要港口和机场。挪威军队不得不撤退到内地。4月14日支援挪威的英法军队开始在纳尔维克附近登陆。尽管时机有所延误,但是英法军队在一个遥远的战区吸引住了一部分德军。装备较为优良的法国轻步兵于4月底到达纳尔维克,登陆成功。纳尔维克被攻占,德国守军向东撤退。但是那时法国的形势危急,胜利登陆的军队从6月2日至7日撤走。在挪威中部,英法军队于4月下旬在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这两个地区转入进攻。它们的任务是解放特隆赫姆以及同在奥斯陆以北作战的挪威军队会师,但是由于连吃败仗,于5月初撤出了挪威中部。6月10日,德军在粉碎了分散的挪威军队的抵抗之后,占领了挪威。挪威沦陷,国王哈康七世及其内阁逃亡伦敦继续抗战事业。瑞典名义上保持中立,但被迫同德国合作,对德国供应铁矿和木材。希特勒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纳入他的轨道,欧洲的又一个地区沦于德国的控制之下。法兰西的溃败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开始执行以侵占法国为目标的“黄色计划”。计划中的军事行动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占领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绕过法国设防坚固的马奇诺防线。第二阶段,迫使法国投降。1940年5月,德国在从北海海岸到瑞士国境的长达八百公里左右的西部战线上,部署了一百三十六个师,总人数为三百三十万,组成三个集团军群展开进攻。在战线的北翼,面对荷兰和比利时的北部是博克上将指挥的“B”集团军群;在中部是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由它担任主攻;在南翼是勒将军指挥的“C”集团军群。西线大战爆发后,由法、英、比、荷、波等国组成的盟军共一百三十三个师,与德军相抗衡。5月10日,希特勒德国在西线发起总攻,德军首先侵入荷、比、卢。博克的军队冲过了马斯河,占领了比利时列日防区。英法军队大部分集中对付博克军队。博克军队粉碎了荷比军队的抵抗,打退了英法的部队,迅速向前推进。德国法西斯飞机对荷兰城市进行了野蛮的轰炸。13日,荷兰政府迁往伦敦。14日,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命令投降。17日夜晚,德军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此时,龙德施泰特军队越过卢森堡,进攻法军在色当的防线。不久,突破了法军在色当至那慕尔之间九十公里的防线。德国坦克师在色当附近强渡马斯河之后,对圣康坦全线展开进攻,矛头西指,直驱海边。盟军全线的战略形势急剧恶化。联系中断,在很大程度上军队失去了指挥。大量的难民,一串串的汽车、马车、自行车、残废人的四轮马车拥塞路上,堵塞了盟军的撤退路线。德国飞机无情地扫射和轰炸他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人包括军人接受了法国政府的一种说法,即未来的战争将限于坚守固若金汤的抗德的马奇诺防线①。可是谁也想不通,整个战线竟会如此轻易地彻底崩溃。而且一旦前线被突破,法国陆军似乎就象一只戳破的气球那样全部瘫痪了。对盟军来说,更危险的事是:法国政府中投降派逐渐控制了局势。法国资产阶级吸取了战争失败往往导致革命的历史教训,它对战争失败出现巴黎公社的后果记忆犹新。在战争失利的形势下,法国资产阶级的大多数人逐渐转向失败主义和亲法西斯的立场。法国政府一再改组。早在1940年3月接替达拉第总理职务的保罗雷诺不断扩大他的政府,以便尽可能把除共产党以外的各种政治力量罗致进去。在前线危急时刻,雷诺又邀请贝当元帅参加内阁,起用魏刚代替甘茂林出任法军总司令。贝当和魏刚都是显赫一时的名将。前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坚守凡尔登取胜而著名;后者以曾经充任1918年盟军总司令福煦的得力助手而闻名于世。他们都象征着1918年的法国的军事胜利。雷诺请他们出山是一个着眼于心理作用的行动。但是,到头来,他们是投降派,更加速了法国的溃灭。到5月20日,德国坦克师的主攻方向已经明朗:他们在调头转向西北方的大海。21 日,德军进抵英吉利海峡。这样,在沿岸一带形成了德军对英、法、比盟军的马蹄形大包围圈。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下令投降,28日比利时军队放下了武器,德军的包围圈缩小了。盟军只控制着法、比边境的一个港口——敦刻尔克。5月26日傍晚,英国海军部发出信号:开始执行“发电机作战计划”——即从海上撤退。从5月27日起,德军开始空袭敦刻尔克,英国皇家空军全力以赴保卫海边滩头阵地、登船点以及停泊的船只。边战斗、边撤退的行动继续到6月4日清晨。从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海岸的人数总共达三十三万八千多人,其中英国人约二十万名,法国人约十三万名。最后一条船开走之后,四万法国士兵被俘。英国远征军的大炮、高射炮、反坦克炮、机枪、摩托车等全部重型装备落到了德国人手里。敦刻尔克的撤退是出色的,它使英国远征军避免了毁灭的灾难,但是这次撤退的成功并不是英法的胜利,而是一系列挫败中的一幕。英国虽然保住了一支军队,但它几乎没有什么武器了。自此以后,法国军队将孤立无援地去对付德国人的优势兵力的进攻。6月5日,德军开始执行“黄色计划”第二阶段的任务,从马奇诺防线到英吉利海峡之间、沿埃纳河和索姆河一线发动攻势。法军由于最优秀的部队和大部分装甲部队在比利时消耗掉了,现在只能以六十五个第二流的师去抵挡包括十个装甲师在内的总共一百四十三个师的德军的进攻。法军最高统帅部已经浸透了失败主义情绪。这是力量悬殊的战斗,德军像潮水般地涌进法国。10日,法国政府匆忙地离开巴黎,先迁都尔,不久再迁波尔多。墨索里尼认为趁火打劫的时机已到,于6月10日向英法宣战。意大利派出三十二个师攻打驻在阿尔卑斯山的六个师的法军。尽管意军在数量上大占优势,它的进攻没有成功,法军守住了战线,但是意大利的参战使法国的境况更加困难了。6月14日,德军占领了未设防的法兰西伟大城市——巴黎,埃菲尔铁塔上立即高悬起卍字旗。16日,雷诺辞职,卖国贼贝当接任总理。17日,贝当向德国提出停战要求。希特勒没有立即答复。不多几天德国军队深入到法国内地。6月21日,他们抵达卢瓦尔河,占领了南特、图尔、纳韦尔、第戎一线以北的整个地区,坦克兵团从第戎南下深入到里昂地区。6月21日,德国士兵在贡比涅森林中的一块小小的空地,即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投降的地方,特意从博物馆拖来了被保存的福煦元帅的旧卧车。希特勒选择在这儿向法国提出停战条件。该日下午,希特勒坐在1918年福煦坐过的那把椅子上,带来了法国代表团。德国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向法国人宣读了停战条款。22日,法国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协定规定,法国被分割为两个地区:包括法国北部富庶的工业区在内的一大片土地为德军占领区,占领军的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的其他土地为非占领区,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首府设在维希(所以也称维希政府)。除去在非占领区为维持内部秩序所必需的部队外,法国所有的武装部队必须解除武装并且复员。法国还同意把德国的全部政治流亡者移交给德国,并遣返德国战俘。德国没有立即占领法国全部领土的目的,不仅在于从政治上分裂法国,使法国流亡政府难以成立,而且在于利用法国的傀儡政府来掌握法国的舰队和殖民地,不使它们落入英国人的手中。法德停战协定确定在法意停战协定签字后生效。法意停战协定于6月24日签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有四年之久坚持不败的法兰西,在 593这次战争中只经过六周战斗就被击溃而退出了战争。邱吉尔和不列颠之战  希特勒德国在欧洲扩张的得势,盟军  的连连挫败,引起英国舆论界的极大愤慨。就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将陷入德军之手的时候,许多保守党人也开始认识到,张伯伦的慕尼黑政策使政府走向政治破产,使国家走向军事崩溃。保守党要求撤换自己的领袖。经过了1940年5月7日至8日议会激烈辩论之后,内阁首相张伯伦辞职。过了两天,邱吉尔组成了战时内阁。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副首相,内阁成员还包括自由党领袖辛克莱和保守党著名人物艾登。温斯顿邱吉尔出身于名门贵族,早年当过记者、军官。他进入政界,一再当选为下议院议员,也一再出任内阁大臣,久已是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是英国保守党的典型代表,一心保持英帝国的利益。1919年,他是“防疫圈包围”苏维埃俄国的支持者之一;他任殖民事务大臣时,镇压过民族运动;  1935年,他不赞成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制裁。但他有政治远见,从慕尼黑事件之后,看到了希特勒的危害。从那时起,他决心挫败希特勒。邱吉尔的联合内阁组成时,英国正处于困难境地。他受命于危难之际,自知前途艰险。5月13日,他在下议院发言时说,在最近几年,“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有热血、汗水和眼泪”。但邱吉尔在逆境之中表现得镇定而乐观。在英国遭到德军空袭以后,他曾到伦敦硝烟弥漫的废墟中去踏访,用食指和中指打着“V”字手势来表示胜利。邱吉尔政府逮捕了一批被怀疑同希特勒德国有联系的人。新政府的这种决心,得到了广大阶层的支持。法国沦亡之后,英国面临德军入侵的威胁。海军是英国可靠的防御力量。但是,倘若法国舰队落到德国人手里去的话,德意轴心国就会夺得地中海的制海权;大西洋的护航运输——英国的生命线将会受到严重的危险;德军在不列颠群岛的登陆也将成为可能。英国政府决定消除法国舰队这个未知数所可能造成的危险。7月3日至4日,停泊在英国港口的法国舰艇受到英检查船队的攻击。法国舰队大部分舰艇的停泊地米尔斯克比尔①也遭到英国武装部队的袭击,仅一只法国战列舰逃脱,其余的舰艇不是被击沉,便是遭重创,还有一千三百名法国水兵丧命。法舰未落入德国人之手,这在一定程度上保卫了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长期没有制订以入侵来征服英国的计划。希特勒指望在承认自己领土扩张的基础上与英国政府谋求妥协议和,可是邱吉尔拒绝任何妥协。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终于下令准备入侵不列颠,代号为“海狮作战计划”,他要求8月中旬完成作战准备。由于英国握有制海权,德国的将领不得不向希特勒建议,把这次行动推迟到10月,或第二年。德国统帅部认为以空军压制英国是取胜的先决条件。于是,一场大战纯粹在空中进行,德国的陆海军士兵均未参加,几乎象是旁观者一样。7月10日,德国空军空袭英国的港口和护航船队,开始了不列颠之战。希特勒动用了将近一千二百架轰炸机和同样数目的歼击机。德国空军凭藉数量上的优势,从8月8日至18日不分昼夜地轰炸英国的海军基地、雷达站和飞机场。8月15日,德国投入的空军力量达到顶点,一天总共出动一千七百八十六架次,动用的轰炸机达五百多架。德国企图消灭英国空军,但是没有得逞,自己的空军反遭惨重损失。德国这时决定对伦敦进行一次“恐怖攻势”,从而把心理战放在优先于摧毁敌方武装部队的地位。从9月7日起德国空军对伦敦实行集中的袭击。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平均有二百五十架轰炸机飞过来,在伦敦上空倾泻成吨成吨的高爆炸弹和燃烧弹。成百上千处发生了大火,整个整个的街区化为灰烬,伦敦居民挨了整整两个月的狂轰滥炸。但是空袭不仅没能挫败英国人民的斗志,反而使他们团结一致,跟法西斯主义作斗争。英国的坚决抵抗使德军的入侵难以实现,“海狮作战计划”的执行被无限期地推迟下去。由于希特勒于1940年7月31日下达了关于准备对苏作战的指令,德国武装部队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准备对苏作战上,空军的主力也已东移。从1940年11月份起,德国空军主要轰炸英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英国航空工业的中心之一——考文垂遭到了最猛烈的轰炸。1941年5月10日伦敦遭到最后一次集中的空袭,大英博物馆和英国议会均遭到破坏。此后,德军对英国的空袭衰弱了。当时,德国的潜水艇还在海上威胁着英国的运输线,但是英国人民在不列颠之战中以显著的毅力和勇气抵住了巨大的破坏。戴高乐和自由法国 当德军的“闪电战”势如破竹,法国走向溃灭的时候,在法国资产阶级中只有个别代表人物,主张继续战斗,抗击德军的入侵。当时被任命为国防和陆军次长的戴高乐将军便是抗战派的代表。他反对魏刚将军所宣布的巴黎不设防,主张保卫巴黎,必要时进行巷战。他拟订了一项在北非继续进行抗战的详尽计划;并且企图迫使雷诺政府采取一些有利于在海外继续战斗的措施。当雷诺辞职,贝当元帅组阁时,戴高乐认为这意味着投降,毅然决定离开法国。6月17日,戴高乐飞往英国。在戴高乐看来,山河已经破碎,民族存亡未卜,当务之急是救亡图存。但是,只有少数法国人继续战斗是不够的,应该使法国作为国家重新投入战斗。戴高乐意识到任重而道远。他打算首先宣布奋斗目标,其次取得武器,然后建立起一支队伍。6月18日他通过英国广播电台号召在英国的法国全体官兵参加他所建立的“自由法国”组织。他坚决表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法兰西抵抗的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决不会熄灭。”戴高乐的募兵活动虽非一帆风顺,但到6月底已经初具势头。1940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那天,戴高乐在伦敦公众赞许的目光下,检阅了从白厅前通过的第一批自由法国支队。一周之后,首批自由法国飞行员参加了对鲁尔区的轰炸,并发表了有关这次空袭的消息。到7月底,大约有七千人拿起武器为戴高乐和法国战斗。6月28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告,承认戴高乐为自由法国一切武装力量的领袖。8月7日发表了邱吉尔——戴高乐协议。协议再次明确规定,戴高乐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戴高乐不得不承认指挥任何联合行动的最高权力只能属于英国,但英国人不能使用这支力量去进行他所不同意的战斗。协议还规定自由法国军队的所有费用暂由英国政府垫付,但是单独立帐,以后偿还。戴高乐得到了英国的支持,摆脱了财政上的紧张状态之后,把注意力转向非洲。从8月到10月,自由法国的部队占领法属赤道非洲(加蓬除外)和喀麦隆。10月27日戴高乐在布拉柴维尔发布法令,宣告成立帝国防务委员会,行使政府职权。到11月,戴高乐的武装力量扩展到三万多人,自由法国的力量日益壮大。意大利侵略军在北非和希腊的挫败 意大利参战后,致力于在非洲扩张领土。1940年8月,意军毫无困难地占领了未设防的英属索马里,随后又侵入苏丹和肯尼亚。但是,意大利人在东非的地位是不巩固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反压迫的游击战逐渐扩展,受歧视的土著部队全部逃跑,加入了“爱国者”的队伍。驻在埃塞俄比亚的意军七万人,与本土的联系基本上被切断,受到一支从苏丹和肯尼亚出动的由英国人、印度人、南非白人和自由法国战士组成的混合部队的包围。北面,混合部队渗入厄立特里亚境内,于 1941 年 3月在克伦击溃意军的抵抗,并占领了阿斯玛拉和马萨瓦,俘虏一万五千人。南面,混合部队攻入意属索马里,向西北斜线推进,于1941年2月突破意军防线,俘虏二万人,4月抵达亚的斯亚贝巴。意军将领先是逃亡,不久投降。埃及在整个中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提供通往丰富的石油产地的通道。1940年9月中旬,墨索里尼派一支十七万多人的部队从利比亚对埃及发动进攻,同保卫埃及的三万多名英军、新西兰军和印度军对峙。埃及境内的西沙漠成了双方的战线。英军的前哨阵地在马特鲁港。1940年9月,意军从利比亚攻入埃及,占领了塞卢姆和西迪巴腊尼,便停下来筑防御工事,消耗了三个月的时间。倒是英国人于12月发动了进攻。意军混乱地进行撤退。1941年1月英军占领巴尔迪亚,嗣后攻克托卜鲁克,便停止前进了。墨索里尼为了最后在分享胜利果实的盛宴上占有一席之地,不通知希特勒,便于1940年10月15日决定进攻希腊。意大利人以优势兵力对付希腊人,从1939年被其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出发,进击希腊。到10月底侵略者赢得了一些初步胜利。11月中,希腊人便发动反攻,迫使意军全线退却。不到十天功夫,侵略者被推回到他们的起点之后。德国攫取巴尔干 当德军还在西线作战、空军正在进攻英国之时,希特勒的视线已经开始转向东线,盯住东欧和苏联的广大国土和财富了。希特勒认为,消灭布尔什维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之一。他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不过是用以麻痹苏联的缓兵之计。等到波兰覆亡、法国投降后,他下令立即制订进攻苏联的秘密军事计划——“巴巴罗萨计划”。1940年12月5日,计划得到批准。为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法西斯侵略集团,并进一步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以保障自己的侧翼和粮食、石油和原料的供应。1940年9月27日,在柏林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条约规定,德意和日本互相承认彼此在欧洲及亚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互相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的援助。条约第五条还特别声称,条约不影响三国各自与苏联的现存关系。这一条是希特勒准备侵苏的备战活动的烟幕。同年11月20日,匈牙利霍尔蒂法西斯政权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成为希特勒德国在东南欧的一条走狗。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盛产石油,并同苏联有几百公里边界接壤的罗马尼亚,是希特勒为发动反苏战争而急于要控制的国家。1940年9月,在希特勒支持下,罗马尼亚法西斯头子安东尼斯库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独裁统治。10月,德军以“教官”名义进驻罗马尼亚。11月23日,罗马尼亚加入三国同盟,被拴到法西斯德国的战车上。保加利亚于1941年3月1日加入了三国同盟,德军进驻保加利亚。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加入了三国同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反对。27日,在一次政变中亲德政府被推翻。南斯拉夫人民的革命行动和希腊军民对意军的抗击,打乱了法西斯的侵略部署。希特勒不得不把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推迟,先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4月6日,德军以优势兵力进犯这两个国家。希特勒的空军,把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成一片瓦砾。轴心国及其卫星国的军队从南斯拉夫的四邻发动进攻。在北方,萨格勒布在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进攻下于10日失陷;卢布尔雅那于11日被意军攻占。德军的主要力量集结于保加利亚西部,突破了尼什、斯科普里和瓦达河河谷的防线,然后分兵南北两路,北上的部队于12日攻陷贝尔格莱德。卫星国部队紧紧跟上:匈牙利军队侵入奥西耶克和诺维萨特,保加利亚军队占领了马其顿的绝大部分。南斯拉夫政府和国王彼得飞往同盟国领土。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于4月17日投降,离入侵不过十一天。德国为了笼络其卫星国,把南斯拉夫的一些领土在意、匈、保等国中进行瓜分,其余的领土不是自己直接占领,便是培植傀儡进行统治。1941年4月6日,即进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军从保加利亚入侵希腊。希腊的精锐部队在东北部被打垮。在阿尔巴尼亚的希腊部队被从南斯拉夫南下的德军包抄,绝了退路。4月27日,雅典被占领。国王乔治同他的政府退往开罗。在希腊登陆援助其防务的英军于5月初撤退。5月20日,德军使用伞兵和空降部队进攻克里特岛,经过十天激战占领了这个岛屿。6月1日,德军控制了全希腊。与此同时,希特勒派出两师兵力,组成“非洲军团”,由隆美尔统率,在北非登陆,伙同意大利军队,对利比亚境内的英军发起了反攻,很快就把英军赶到埃及去了。希特勒完全侵占了巴尔干和控制了北非之后,便决定执行进攻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入侵南、希的军事行动迫使希特勒把进攻苏联的日期从5月中旬推迟到6日22日。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德军入侵和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 1941年6月22日拂晓,法西斯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背信弃义进攻苏联。德国的仆从国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一道参加了侵略苏联的战争。苏联被迫中断了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具有决定性的大战,在苏联国土上展开了。法西斯侵略军来势凶猛,总共出动一百九十个师,约五百五十万人,三千五百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辆,五千多架飞机。德军组成三个进攻集团军群,分三路进攻苏联:北路攻打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中路的任务是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一线直扑莫斯科;南路则夺取基辅、哈尔科夫和顿巴斯。希特勒妄想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战”,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时间内打垮苏联,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争。由于进行突然袭击,在战争初期德军颇为得手。在战争的第一天(22日),由于苏联六十六个机场遭到狂轰滥炸和发生激烈空战,苏联空军损失了一千二百架飞机,法西斯空军掌握了制空权。战争初期,苏军被迫自卫、退却。经过三周的残酷战斗,苏军不得不放弃了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德军向苏联腹地推进了三百至六百公里。苏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有一些客观原因,那就是战争在大大有利于德国法西斯的情况下爆发的:德国夺取了欧洲的巨大经济和战略资源;德军拥有精良的装备和进行现代战争的经验。但是苏联最高当局对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时间和规模估计不足,对法西斯的突然袭击缺乏准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937—1938年的肃反扩大化,清洗了一些有经验的红军将领,也影响了苏军在战争初期战斗力的发挥。卫国战争开始以后,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7月3日,斯大林向全国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布列斯特要塞保卫者》指出这场战争是关系到苏联各族人民生死存亡的斗争,号召人民起来进行伟大的卫国战争,消除和平时期的心理,按战时体制改组党、政工作,迅速地把国民经济转上战时经济的轨道。实行“焦土”战术:撤退时,一切重要物资必须运走;凡不能运走的,一律销毁。号召敌战区的居民展开游击斗争。苏联人民热烈响应号召。青年争先恐后参加红军,党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在战争的第一年加入红军的共产党员不下一百万人,共青团员将近二百万人。妇女代替了奔赴前线的男子担负起生产任务。全苏工人掀起了超额完成生产的运动。7 月初整个苏德战线局势非常紧张。被胜利所鼓舞的德国法西斯相信能在短期内结束反苏战争,加紧攻势。德军为了打通通往莫斯科的道路而进行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进行了差不多三十天。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英勇反击,歼敌二十五万人,延缓了德军的进攻,从而为保卫首都赢得了所需的时间。在北方,德军依仗其优势兵力,于8月底进抵通往列宁格勒的最近要冲,并同从北面进攻的芬兰军队一起,于9月8日包围了列宁格勒。列宁格勒的对外交通只有经过空中航线和经由拉多加湖。希特勒下令封锁十月革命摇篮的列宁城,以便用饥饿的办法困死守卫部队。德军用远射程炮日夜不断地轰击,飞机狂轰滥炸。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军民英勇不屈,把这座英雄城市变成了一座攻不破的堡垒。列宁格勒保卫战坚持了九百天(直至1944年1月中旬苏军在列宁格勒战线开始反攻为止)。德军损兵三十万,未能前进一步。根据希特勒宁可先拿下经济目标而不是政治目标的战略部署,进攻的重点归于南路德军。德军很快深入乌克兰,布琼尼的部队在乌曼被包围,丢下十五万俘虏;基辅在9月24日陷落。8月至10月,敖德萨保卫战坚持了两个多月。敖德萨守卫力量以寡敌众,一次次打退了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联合进攻。后来,苏军根据战略需要主动放弃了这座城市。从北冰洋到黑海一线,到处都在进行激烈的战斗。苏联红军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虽然付出了重大牺牲,但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希特勒以闪电战击溃苏联的计划。莫斯科保卫战 在北路,尤其是在南路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德军于10月开始了夺取莫斯科的战役。德军计划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地区包围和消灭从西面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主力,同时出动坦克和装甲兵团,从北面和南面深入包抄莫斯科。为此,希特勒还增派了兵团来加强“中央”集团军群。10月2日,德军开始了攻势。几天时间,苏军的维亚兹马战线被突破。苏军在莫扎伊斯克建立起新的防线。苏联军民英勇地保卫每一寸土地。德军一次又一次把生力军投入战斗。10月14日,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宁城陷落,但是德军被阻挡未能由此再前进一步。莫斯科南面的图拉始终在苏军的手里,阻止了敌人从南方突进莫斯科。为了保卫首都,增援部队和军火源源运到莫斯科。莫斯科居民都被动员起来,组成国民警卫营、巷战班、摧毁坦克班。在十月恶劣的天气里,四十五万人参加修筑首都周围的防御工事。10月下旬,许多中央机关、企业、团体从莫斯科疏散出去,但是,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仍然留在首都,斯大林坐镇首都,亲自指挥保卫莫斯科的战斗。在纪念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十四周年时,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苏军阅兵式,斯大林发表了历史性演说,鼓舞了苏联军民去建立新的英雄业绩。德军对苏联首都的十月攻势失败后,于11月15日发动第二次总攻。这一年冬季提早来临了,10月6日就降了初雪,而德军缺乏冬装、燃料甚至粮食。由于苏联空军能够使用靠近莫斯科的飞机场,它就有了与德国空军相匹敌的作战条件。德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进到了离莫斯科三十公里的地方。12月6日,红军发起反攻,希特勒被迫下令采取守势。16日,红军解放加里宁城,接着又不断突破德军防线。希特勒为了挽回局势,迫使德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三个集团军司令辞职或离职,他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但仍然阻止不了德军的溃退。到1942年1月中,苏军歼灭了莫斯科近郊的德军五十万人,缴获和击毁敌人的坦克一千五百辆。德军向西败退了一百五十公里至三百公里。德军在莫斯科近郊的失败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个大败仗。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和“闪电战”的神话,就这样被苏联红军和英雄的苏联人民粉碎了。德军不仅在莫斯科附近吃了败仗,同时,在北方的提赫文地区和南方的顿河畔罗斯托夫地区也都遭到了失败。在1941—1942年的冬季战役中,苏军共解放了六十余座城市和一万一千余个居民点。日本偷袭珍珠港和太平洋战争爆发 欧洲战场在酣战,日本侵略者既惊叹德军席卷欧洲的威力,同时又感到夺取东南亚的机会已经来到,因为荷兰、法国和英国都没有余力照顾它们在亚洲的殖民地。1940年7月成立的第二次近卫内阁确定了夺取东南亚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这个“共荣圈”包括了中国、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亚、缅甸、菲律宾等地。日本企图利用这里丰富的原料资源,以便击溃在太平洋的主要对手美国。按照这个方针,日本在国内消灭了资产阶级自由的最后残余,解散了所有政党;在国外,于1940年9月建立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1941年4月,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到,日美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美国陆军的实力还不强大,便尽量延迟这场战争的爆发,仅对日本采取了有限而谨慎的报复措施。1940年6月,日本强迫法国维希政府承认日军进驻河内,7月美国就对日本工业上的重要原料和军需物资实行部分禁运,开始对日本施加经济压力;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军援和提供贷款。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进行了突然袭击。日本根据它的同盟义务,应该毫不迟疑地从东方进攻苏联,但是日本政府并不着急。7月2日,在日本统治集团首脑出席的御前会议上,决定不马上向苏联进攻,而是等待时机,一旦德苏战争出现有利于日本的局面时,再开始对苏战争。日本把关东军的兵力增加一倍,达到七十万人,伺机进攻苏联。由于德国陷入苦战和失败,这种机会终于没有到来。7月2日御前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向南洋国家扩张,以便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不久,日本在维希政府的勉强同意下,接管整个法属印度支那。美国认为这无异于日本的公开宣战,于是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压迫。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所有日本资产,接着,英荷两国政府也迅速采取了同样行动。这样,三国就同日本停止贸易,特别是石油贸易。日本平时消费的石油,百分之八十八是进口的。在禁运开始时,日本石油库存只够维持三年的正常用量或一年半的全面战争消耗。在禁运的情况下,日本政府要么放弃扩张野心,这样,国内陆军可能发动政变;要么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油田,同美英荷等国开战。日美之间的谈判开始了,双方都想以强硬态度压服对方。日本要求美国取消禁运,并停止向菲律宾输送增援部队。美国断然拒绝,并警告日本不得再行侵略。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作出决定:如果谈判在10月10日前没有取得成就,则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到了10月,对美要求仍无实现的希望。于是陆相东条英机代表陆军,迫使政府下决心立即对美开战。近卫首相虽然在对美作战的轨道上飞速前进,但是临到关键时刻却害怕起来,主张继续同美国谈判。东条坚决反对,近卫只得向天皇提出辞呈。10月18日,天皇任命主张立即开战的东条英机为首相,东条内阁成立。11月下旬,日本向美国递交了最后提案,美国也把答复的备忘录交给了日本。双方的要价都高,达不成妥协的意见。12月1日,日本御前会议最后决定于12月8日开始对美、英、荷宣战。为了击溃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日本海军司令山本大将命令对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军基地、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1941年,夏威夷时间12月7日凌晨(东京时间12月8日凌晨),第一批一百八十三架日本飞机,从停泊在距离珍珠港二百三十海里的六艘航空母舰起飞,对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珍珠港实行猛烈的袭击。一小时以后,第二批日机参加攻击。日本仅以微小的代价消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舰只。港内八艘美国主力舰,四艘被炸沉,四艘被重创;有一百八十八架飞机被击毁。当时航空母舰不在港内,幸免于难。这次突然袭击是二次大战中继德军突然进攻苏联之后的又一次举世震惊的进攻,它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政府出乎意外的麻痹大意。美国政府以为,日本必然首先进攻英国和荷兰的殖民地,不敢贸然首先进攻美国。由于从1940年夏季起,美国破译了日本的外交(不是海军)密码,美国人已经发现了日本即将发动一场进攻的意图,但他们确信,它一定是进攻菲律宾。日军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二天,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对日宣战。接着,德、意对美国宣战。对此,美国国会又通过决议对德、意宣战。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也对“轴心”国家宣战。战争范围扩大了。1941年12月—1942年6月的太平洋战争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无论在陆上还是在海上,都取得一个接一个的重大胜利。在袭击珍珠港之后不久,12月10日,日本空军击沉了停泊在马来亚沿岸的英国两艘主力舰“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这样,日本不仅在太平洋西部,而且在印度洋掌握了制海权。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入泰国,没有遭到抵抗,泰国政府接受了日本关于军队过境对马来亚作战的要求,并和日本结成了军事同盟。12月8日,日军从中国大陆向香港发动进攻,25日占领了香港。日本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屿进攻的重点是新加坡和菲律宾。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控制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门户。英国把新加坡看作是自己的远东殖民统治的堡垒。英国曾耗资六千万英镑,把它建造成为世界著名的军事要塞之一。驻在这里的七万守军有充足的弹药和给养,本来可以很好地抵御日本的进攻,但是驻军指挥部由于失败而沮丧,部队陷于混乱,没能坚决抵抗。日军从马来半岛北部泰国境内宋卡登陆,向新加坡推进。新加坡和大陆之间有一条三公里长的堤道相连。2月8日,日军在新加坡岛的西北岸登陆,他们把堤道维修好以后,就把坦克和大炮从堤道上开来。15日守军投降。新加坡的陷落为日本西进缅甸、印度敞开了大门。3月7日,日军攻入缅甸首都仰光,5月末,进到印度国境。日军对菲律宾的进攻,是先用空军轰炸。棉兰老岛上的美国飞机,有一半在地面上就被击毁。轰炸之后,日军从台湾出发在吕宋岛等处登陆,菲律宾各岛很快失守。1942年1月2日,日军攻占马尼拉。美菲联军退守八打雁半岛。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从马尼拉逃出后,躲进八打雁半岛要塞,后又逃往澳大利亚。5月7日,日军完全占领了菲律宾群岛。与此同时,日军在1941年12月相继占领中太平洋的关岛、威克岛,并在加里曼丹登陆。从1942年1月起,日军以加里曼丹为基地,开始侵占印度尼西亚。2月27日至28日,在海战中日本击溃了英荷舰队。2月,日军占领了南苏门答腊、帝汶岛和巴厘岛,收拢了对爪哇的包围圈,3 月初,日军登陆爪哇岛,3月5日占领巴达维亚(雅加达),3月9日荷兰军队投降。这样,印度尼西亚群岛及其丰富的石油、橡胶等资源,全部落到了日本手里。日本占领了新加坡、马来亚、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后,推进到澳大利亚附近,完成了第一阶段预期的计划。日本只用了不大的代价就获得巨大的成功。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提出了大规模向西进攻印度和锡兰的计划和向南进攻澳大利亚的计划,但在御前会议上遭到拒绝,理由是战线太长,力不从心。1942年5月5日,日军占领所罗门群岛中的瓜达卡纳尔岛。这是日本向东南推进的极限。5月7日和8日,企图占领新几内亚岛东南端的莫尔斯比港的日本舰队,在珊瑚海和美国海军发生了激战。日本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和一百零五架飞机,美国人也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和八十九架飞机。在这次激战中,在海战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双方舰队互不射击,只是借助于空军进行战斗。无论是日本或是美国,都宣布自己海军的胜利。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东南部遭到了反击之后,海军统帅部决定把力量转到太平洋中部夺取中途岛,消灭美军的前进基地。日本出动了十一艘主力舰、八艘航空母舰和上百艘各级舰艇组成的强大的联合舰队。日本知道当时美国在太平洋的航空母舰有三分之二在珊瑚海,所以认为空中优势在自己方面。但是,美国的无线电截听站准确地判明了对方的意图。美国指挥部冒着巨大的风险,撤除其他地区的设防,集中了三艘航空母舰和七艘重巡洋舰和十七艘驱逐舰到中途岛,在通往中途岛的要冲布置了潜水艇的“隐蔽”,并把飞机调到中途岛飞机场。结果是指望收到突然进攻之利的日本人,自己却陷入圈套。在1942年6月4日至6日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舰队打了败仗。日本四艘巨型航空母舰和一艘巡洋舰被击沉,飞机被打落三百三十架。美国人损失了航空母舰和驱逐舰各一艘,飞机一百五十架。中途岛之战是一场决定性的海战。美国舰队力量虽然较弱,但是取得了胜利。日本失去了四艘航空母舰和训练有素的空军人员,就失去了海上的制空权。它的主力舰和巡洋舰还具有优势,但是再也无力远离陆上基地去进攻了。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以后,苏联共产党提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任务。这时候,建立统一战线的客观条件日益成熟。各国人民反法西斯奴役的斗争蓬勃开展;美英等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美英统治集团认识到,只有与苏联结盟,共同反对法西斯,才能保持切身的利益。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邱吉尔声明,英国将站在苏联方面。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宣布,美国将尽力援助苏联。1941年7月12日,英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对德作战采取联合行动的协定。协定规定,两国在对德战争中互相援助和支持,不单独媾和。这项协定没有确定互助的具体方法和形式。1941年8月,罗斯福和邱吉尔在大西洋纽芬兰海面一艘军舰上会晤,8月14日,发表了一篇关于对德作战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宣言,即《大西洋宪章》。宣言声称英美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苏联政府于9月24日发表声明,宣布支持《大西洋宪章》。这时,签署《大西洋宪章》的共有十五个国家。罗斯福和邱吉尔在会晤期间,还讨论了给予苏联军事援助的问题。当时苏联与希特勒德国单独作战,蒙受极大牺牲,大力援助苏联是符合反希特勒联盟一切国家的利益的,但是英美在会谈中根本不谈苏联所迫切需要的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只谈军火援助问题。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了美英苏三国代表会议,签订了三国协定,规定三国在反希特勒法西斯战争采取联合行动,美英向苏联提供武器和物资,而苏联向美英提供原料。1941年11月2日,美国通知苏联,租借法案施行于苏联,并初步给苏联十亿美元的贷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二十六个国家在华盛顿公布了《联合国家宣言》,声称各签字国政府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签字各国相互合作,不与敌人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此宣言的签订,表示了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建立。1942年,美英与苏联的同盟关系,已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1942年5月26日,苏英在伦敦签订了《对希特勒德国及其欧洲与国作战的同盟和战后合作互助条约》。6月11日,苏美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在反侵略战争相互援助所适用原则的协定》。在苏美和苏英的会谈公报中都提到,准备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联盟内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英美统治集团企图在打垮德意日的同时,严重削弱苏联和各国的人民革命力量,他们对苏德战场往往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无论是1942年还是1943年,他们都没有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 第三节 战争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苏联红军的胜利 1942 年,苏联仍然单独抗击着德国的全部军事力量,局势依然紧张。占苏联总人口45%、工业总产量33%、耕地面积47%的西部广大地区,都沦陷到敌人手中;转入战时轨道的国民经济,一时还不能满足卫国战争的需要。1942年春夏,德国利用美英拒不开辟第二战场的时机,搜罗其在欧洲的全力,总共拼凑了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兵力,发动一次空前规模的夏季攻势。在莫斯科战役时,德国指望用正面进攻一举占领莫斯科;这次,德国企图采用迂回战术,达到其占领莫斯科,迫使苏联红军投降的目的。德军统帅部的计划是:集中兵力于南线,一方面攻占斯大林格勒①,然后沿伏尔加河北上,切断莫斯科同乌拉尔后方和伏尔加河的联系;另一方面,进攻苏联的西南战区,夺取高加索油田,并切断苏联经高加索与英美联系的物资供应线。1942年5月,德军在苏联南部发动了强大的攻势,不久占领了克里木半岛大部分地方。接着,德军猛攻半岛上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7月3日,经过了二百五十天英勇保卫战的塞瓦斯托波尔的守军才奉最高统帅部命令撤退。守军击毁了德军几百辆坦克、几百门大炮,歼灭德军三十万人,最后才从这座英雄城市转移。德军尚有一支军队于7月向库班和高加索进攻,企图夺取那里的粮食和石油。到12月,德军对这里的进攻被制止。从1942年7月起,德军调动主力开始攻打斯大林格勒,于是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战役持续了半年之久,其规模之大、战斗之激烈是空前的。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位于顿河河曲以东,紧靠伏尔加河,是苏联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和南北交通枢纽。斯大林格勒的得失关系着苏德双方整个战局的命运。希特勒把欧洲闻名的、由鲍卢斯元帅指挥的德国第六集团军投入了这场战役。苏联红军统帅部组织了规模巨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军依仗其优势兵力,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在付出重大伤亡代价后,于1942年8月23日渡过了顿河河曲,开始直接攻打斯大林格勒。德军发动了持续不断的疯狂进攻。德军使用了一千五百多门大炮轰击城市,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狂轰滥炸,并投燃烧弹。德军共投下了一百多万颗总量达十万吨的炸弹,狂妄的希特勒企图把这座城市,从地图上抹掉。然而这一切都不能摧毁斯大林格勒保卫者的意志和决心,苏联军民誓死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寸土地。9月中旬,德军窜入城市,激烈的巷战开始了。10月,德军攻入城市的大部分,连接城市与伏尔加河对岸的一切渡口都处于大炮火力轰击之下。希特勒得意忘形,宣布德军攻占了斯大林格勒。事实上,斯大林格勒的每所房屋都变成了战斗的场所,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包围并歼灭德军苏联军民用手榴弹和刺刀在每层楼、每间屋和电梯井里作战。德军在这座被摧毁的城市里,为赢得每一寸土地付出了巨大伤亡。德军十二个师在这场消耗战中已经精疲力竭了,而还有三十个师被迫去掩护它们的侧翼。斯大林格勒保卫者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为反攻创造了条件。1942年11月19日,红军突然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以钳形攻势突破了斯大林格勒外围德军的防线,迅速完成了一个钳形运动,把斯大林格勒和城郊的三十三万德军全部装入“口袋”。被围德军粮食不足,又受到红军飞机、大炮的严重打击。德军统帅部调来解围的军队又被红军击溃。被围德军陷入绝境。1943年1月10日,红军展开了歼灭被围德军的战斗。2月2日,战斗终止,德军全部被歼。九万多名官兵被俘,其中包括司令鲍卢斯等二十四名将领。斯大林格勒战役以红军的全胜而结束。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是苏联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以后,红军转入战略反攻,法西斯军队节节败退,转入战略防御。1943年7月,希特勒利用英美继续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机会,孤注一掷,向苏军战线上的库尔斯克突出地带进行疯狂反扑,妄图扭转败局,重新夺取战争的主动权。苏军在这次会战中不论在兵力方面,还是在火炮、坦克和飞机方面,都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德军。在这次会战中,发生了二次大战中最大的坦克战。经过五十天的血战,苏军一举粉碎了德军三十个精锐师,解放了奥廖尔、哈尔科夫等城市,并乘胜前进,在广阔的战线上发动大反攻。到年底,苏军解放了一半以上的国土,其中包括乌克兰首府基辅。苏军在前线的反攻,得到了沦陷区人民的有力配合。在沦陷区的苏联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游击战争。1942—1943年间,出现了一千多支游击队,有数十万游击战士。他们不断地袭击敌人,破坏敌人交通线,颠覆列车,烧毁仓库,惩办卖国贼。在游击战争中出现了许多英雄。克拉斯诺顿共青团员组织的“青年近卫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北非战场盟军的胜利 反法西斯盟国胜利的喜讯不仅来自冰天雪地的斯大林格勒,也来自酷热如焚的北非沙漠。在大战初期希特勒没有在地中海、北非方面投入多少兵力,后来看到意大利在非洲节节失利之后,才派遣被人称为“非洲之狐”的隆美尔率军于1941年3月在意属的黎波里登陆,支援意军。地中海和中东是英帝国的生命线,邱吉尔派遣大量部队支援北非。英德军队在北非沙漠中展开了拉锯战,但德军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1942年5、6月间,隆美尔率领德军猛冲猛打,大败英国第八军团,俘获英军三万五千人,攻占了托卜鲁克要塞,接着把战争推进到埃及领土上。隆美尔以占领亚历山大港为目标,进而威胁苏伊士运河。6月30日晨,隆美尔的部队离亚历山大只有一百英里,到晚间逼近阿拉曼英军防线,离亚历山大只有六十英里。德国法西斯妄图占领埃及,然后向东,和进犯东南亚的日军在印度会师。由于隆美尔的军队在进攻中消耗极大,补给线又长,德军的增援远远赶不上英军的增援,因此到7月份战线稳定下来。8 月初,邱吉尔亲自飞到开罗检查战局,任命蒙哥马利接任第八军团司令,整顿军务,补充装备。10月23日,英军在亚历山大港西的阿拉曼防线上对德军发动大反攻。双方兵力相当,但英军在坦克方面占压倒优势。十多天的激战,沙漠上到处是打烂的坦克。由于英国海军有效地击沉德国在在阿拉曼战役中的英军地中海的货船,德军得不到充足的军火增援。德军遭受重创之后,在隆美尔这只狡猾的狐狸指挥之下,巧妙地溜出了蒙哥马利的围歼,十五天中西撤了一千一百多公里。这次大反攻虽然未能把德军逐出非洲,但是它是英军抗德战争中第一个巨大胜利。1943年2月,英军抵达利比亚和突尼斯国境上。正当英军从阿拉曼发动反攻并在埃及、利比亚向西挺进的时候,1942年11月8日,一支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的英美盟军在阿尔及尔、奥兰和卡萨布兰卡各城市登陆。当时法属北非由法国维希政府管辖。登陆几乎未遇法军的抵抗。英美联军沿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领土向东推进,势如破竹,到11月底,它已越过阿尔及利亚国境,进抵比塞大城和突尼斯城的远郊。希特勒为了应付英美军队在法属北非的登陆,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德、意军队占领了维希政府管辖下的地区。德国还企图夺取土伦的法国舰队,但是法国水兵为了不让自己的军舰落到法西斯分子的手里,就把它们沉没在土伦港。希特勒还空运军队抢占了突尼斯的港口和空军基地,并陆续向北非增兵至二十五万人之多。英美原来预计在1942年年底就结束北非战争,由于希特勒的迅速增兵,双方争夺突尼斯之战就拖了近半年时间。但德军在北非大势已去。艾森豪威尔率领的盟军自西向东,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则自东向西,东西夹击,经过半年的苦战,终于在1943年5月,迫使北非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胜利是美英盟军从防御转入反攻的转折点。意大利投降 苏军的节节胜利和英美在北非的胜利,使法西斯“轴心”之一的意大利发生了严重的危机,不能继续作战。在苏德战场上约二十万人的意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非洲的殖民地全部丧失,在地中海的舰队遭受巨大损伤。意大利国内原料缺乏,经济瘫痪,出现饥荒。人民群众和广大士兵的反战情绪迅速高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罢工,并且发展为反对法西斯统治的群众运动。1943年7月10日,英美军队乘胜前进,登上意大利半岛“靴子”的尖端——西西里岛,意大利政局更加混乱。面临着军事、经济的全面崩溃,意大利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一些垄断资本集团企图用牺牲墨索里尼的办法,寻求同英美停战,以挽救自己的统治。墨索里尼请求希特勒给予军火援助,以支持其国内政权,但希特勒无能为力。7月25日,意大利发生宫廷政变,统治意大利二十一年的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被迫下台,并被送进了监狱。意军参谋总长巴多里奥上台组织政府。9月2日,英美军队从西西里岛越过墨西拿海峡,开进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第二天,巴多里奥政府同英美签订了停战协定。9月8日,英国广播公司广播了关于意大利投降的正式文告;同时,英美军队在意大利的萨勒诺海湾登陆。意大利投降的广播文告使德国人大吃一惊,但德军的行动是果断的。它迅速占领了罗马和意大利北部三分之二地区,并劫走了在押的墨索里尼,送到德军占领的意大利北部,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苟延残喘。意大利形成两个政权南北对峙。10月13日,意大利巴多里奥政府宣布对德宣战。轴心国侵略集团开始土崩瓦解了。但是解放意大利的战争仍然远远没有结束。德军直至投降前夕一直保持着对意大利北部的占领。欧洲各国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 法西斯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欧洲各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了武装力量,开展抵抗运动。他们的英勇斗争,对粉碎德意法西斯起了重要作用。南斯拉夫于1941年4月被德军占领后,广大人民在以约布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下,纷纷组织游击队,广泛开展了游击战争。1941年6月底,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队最高司令部成立,铁托被任命为总司令。7月4日,南共通过了武装起义的决定,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很快解放了五分之一以上的国土。1941年年底建立了第一支正规部队。人民解放军在战斗中成长壮大,打了一些大的战役,牵制了六、七十万德、意、保、匈外国侵略军和伪军。1943年11月底,建立了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解放委员会作为临时政府。1944年10月20日,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苏联红军协同作战,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5年5月全国解放,这时南斯拉夫军队已发展到八十万人。战争期间,南斯拉夫人民献出了一百七十万人的生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阿尔巴尼亚于1939年4月被意大利法西斯占领。工人、农民、学生进行了自发的抵抗斗争。1941年11月8日阿尔巴尼亚成立了共产党,人民的自发斗争得到了统一的领导。就在这时,阿尔巴尼亚响起了反法西斯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一支游击队袭击法西斯军的司令部。1943年7月党建立了民族解放军,约有一万人的队伍,给意大利占领军以沉重打击。意大利法西斯投降后,民族解放军同进入国土的德国新占领者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经受住了德军于1944年1月发动的持续三个月的冬季攻势。从这年春天开始,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军转入反攻,到秋天,解放了大部分领土,这时民族解放军发展到七万人。11月17日解放军解放首都地拉那,29日,全国获得解放。罗马尼亚参与了希特勒德国发动的反苏战争,使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民为推翻安东内斯库军事独裁和反对希特勒德国而斗争。广大人民破坏敌人的武器库、兵工厂,举行罢工,开展游击战争。罗共为了联合各种反法西斯的政治力量,于1944年6月建立了民族民主同盟。这是一个以共产党为核心和领导力量的、包括一切赞同推翻法西斯军事独裁、赞同掉转罗马尼亚的枪口去反对希特勒德国的政治党派、集团和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同年8月23日,罗共领导罗马尼亚的爱国民族力量,举行全国反法西斯武装起义。安东内斯库政府被推翻,罗马尼亚武装部队掉转枪口反对希特勒德国,同游击队一道,迅速解放了首都和国内其他城市。10月末,罗马尼亚全国获得解放。法国被德军占领以后,法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游击战争。游击队定名为“自由射手和游击队”。在国内民族抵抗运动蓬勃兴起的同时,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也迅速发展。戴高乐竭力争夺抵抗运动的领导权,派人到法国国内联络,准备成立一个从属于自由法国运动的统一组织。法共放弃了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认定戴高乐是“法国抵抗运动的唯一领袖”。这样,1943年6月3日就成立了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次年6月,该委员会改称为法国临时政府。同时,戴高乐逐步控制了抵抗运动的武装力量——内地军。1944年8月,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8月18日,巴黎爆发了总罢工,内地军战士和爱国民警投入了战斗,25日德军举起白旗投降。法国人民用自己的战斗解放了首都。起义人民和内地军乘胜追击溃逃之敌,9 月中旬,解放了大部分国土。这时内地军发展到五十万人,其中,法共领导的“自由射手和游击队”占二分之一。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于1943年被德国占领后,意大利人民的游击运动广泛开展起来了。1943年10月,意共在北部地区建立了命名为“加里波蒂”的游击队。1944年6月,北部地区所有的游击队统一为“自由义勇军”,共二十五万人,其中意共直接领导的有十五万人。1945年4月,当苏军向柏林展开总攻时,意大利北部爆发了总罢工,并转为武装起义。游击队和起义工人解放了米兰、热那亚、都灵等城市,企图逃跑国外的墨索里尼被游击队俘获处死。1941 年,希腊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民族解放阵线和人民解放军,与德国占领者进行了三年的武装斗争,终于在1944年秋赶走了侵略者,解放了希腊的全部领土。欧洲其他的被侵略被占领国家的人民也与法西斯展开了英勇斗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亚洲各国人民的对日战争 亚洲各国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国家。在中国战场上,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丧失了大片国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在东北的抗日联军,开展了大规模的抗日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成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力,到1943年,它抗击了侵华日军的64%和伪军的95%。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使大批日本侵略军陷于中国战场,从而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朝鲜人民在金日成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34年,金日成把在我国东北中朝边境活动的朝鲜游击队改组为朝鲜人民革命军。1936 年成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祖国光复会”,会长为金日成。祖国光复会制定了《十大纲领》,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937年6月4日,朝鲜人民革命军取得了奇袭普天堡的胜利,鼓舞了朝鲜人民的胜利信心。1937—1939年间,朝鲜人民革命军进行了三千九百多次大小战斗。从1942年起,它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活动,打击日本侵略者。在印度支那,自1940年9月日军侵入北越后,越南人民就开展了抗日斗争。1941年5月,在以胡志明为首的印度支那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民族统一战线——越南独立同盟。在党和越盟的领导下,游击队以北部山区为依托,建立根据地,开展抗日武装斗争。越南游击队由小到大,到1944年12月改编为解放军,解放了一部分国土。在菲律宾,1942年3月,组成了由共产党、社会党、工会、农会等共同参加的武装力量——人民抗日军,其中有一支由华侨组成的“四八支队”(取名于八路军、新四军)。民抗军在吕宋岛中部及一些岛屿上建立了解放区。1945年初,配合美军登陆,菲律宾人民的武装斗争日益加强。在缅甸、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反对日本占领者的人民武装力量,也迅速发展起来,给法西斯以沉重打击。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 在战争的根本转折时期,中国在西方列强制定的远东战略计划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加强。美国政府为了推行有利于本国垄断资本的远东政策,便大力扶植蒋介石国民党。美国向蒋介石提供贷款和武器装备,还要提高他的政治声誊,藉此加强他的地位。1942年9月,英、美宣布放弃它们在中国享有的治外法权和其他不平等权利,并于第二年1月用条约形式确定下来。1943年11月下半月,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和中国蒋介石在开罗开会,讨论与远东战争有关的问题。军事会谈在表面上议定了一个在缅甸南北夹击日军的作战计划,目的在于把日本驱逐出缅甸和重新开辟长期关闭的通往中国的陆上交通线。但是由于英美之间的战略利益不同,计划没有付诸实施,因为在邱吉尔看来,东南亚最重要的目标在于重建英国在新加坡和香港的权力,而缅甸不是一个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地区。会议唯一的政治成果,就是1943年12月1日公布的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宣言还指出,三国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此外,宣言又宣布剥夺日本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上夺得的一切岛屿。德黑兰会议 为了讨论加速击溃希特勒德国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1943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亲自率领代表团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会议的中心问题是关于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邱吉尔竭力回避这个问题,但是连罗斯福也不支持他的作法。美国为了阻止苏联红军进入西欧,期望和英国一起通过攻击德国西北部来占领大部分欧洲并第一个占领柏林,因此提出了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远征计划。这计划被称为“霸王”战役。英国为了阻止苏联红军进入奥地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中欧、东欧国家,再次企图坚持“地中海战略”、即主张英美军队从巴尔干攻入德国。英国的计划遭到苏联的坚决反击,斯大林指出,在巴尔干开辟第二战场对加速德国的崩溃没有意义。斯大林同意美国的“霸王”战役计划,并且出于尽快消灭敌人的愿望,希望最好能同时发动两个战役——“霸王”战役和作为这次战役的支援——在法国南部登陆。会议最后决定英美军队不迟于1944年5月1日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会议发表的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指出,三国已经商定了消灭德军的计划。三国首脑会议对如何处理战后德国的问题交换了意见。美英两国各有自己分裂德国的计划。美国建议把德国分成五部分;英国建议割取一些德国领土并入所谓“多瑙河联邦”。苏联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民主的爱好和平的德国。这个问题的讨论没有得出肯定结果。会议还讨论了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苏联抱着巩固反希特勒联盟和消灭亚洲的侵略策源地的愿望,响应英美的多次请求,初步同意于欧战结束半年之后参加对日作战。第四节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苏联红军的胜利反攻 1943 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变的一年,1944年是苏联红军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这一年内,苏军对德国法西斯发动连续不断的攻势,收复了全部国土,帮助东欧各国获得解放,并且把战争推进到德国境内。1944年1月,苏军突破了列宁格勒封锁线,开始向围城的德军进攻,迫使德军往西南方向撤退。苏军经过一个半月的紧张战斗,向西推进了二百二十公里到二百八十公里,肃清了列宁格勒州全境的占领者。联结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铁路重新通车了。法西斯军队有二十三个师被击溃,三个师被全歼。被包围九百天的英雄城列宁格勒终于解除了敌人的威胁。2、3月间,苏军对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发动了进攻。在这里,德国集中的主力共九十六个师,包括它的70%的坦克师和50%的摩托师。苏军在这儿进攻的规模很大,战线长达一千四百公里,深五百公里。苏军粉碎了六十六个师敌军的顽抗,全部解放第聂伯河右岸乌克兰地区。4 月初,苏军进入罗马尼亚领土作战。在南部,苏联红军于5月解放了塞瓦斯托波尔,肃清了克里木的德军。通过1944年的春季攻势,苏军解放了被法西斯德国侵占的四分之三的领土,在四百多公里长的地方苏军到达了边境。到1944年夏季,苏联人民面临的任务是解放全部国土,并援助欧洲各族人民从德国法西斯奴役下摆脱出来。苏联人民也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完成这一崇高的任务。这时苏联红军达到六百四十多万人,加上预备队,总人数达到七百万。在苏联建立的和红军并肩作战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兵团总人数超过十万。苏军最高统帅部计划在白俄罗斯进行主攻,然后向其他方面扩展。1944年6月下旬,苏联卫国战争中最大的战役之一——白俄罗斯战役开始了,战线长一千三百公里,深五百公里。7 月初,红军在明斯克以东围歼了三十个师的敌军。战役的结果,苏军解放了整个白俄罗斯,立陶宛大部分和拉脱维亚一部分领土,并越过边界,解放波兰的一部分领土。在这时间前后,苏军在其他战线上也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在北方,苏军收复维堡和彼得罗扎沃茨克,解放卡累利阿芬兰的大部分领土,这使芬兰退出战争。以后,苏军又歼灭了芬兰境内的德军,进抵挪威边境城市基尔内斯克。在南方,7、8月间苏军解放了西乌克兰,强渡维斯拉河,逼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8 月苏军又围歼了基什尼奥夫附近的二十二个德国师和一批罗马尼亚仆从军,进入罗马尼亚。9 月初苏军进抵保加利亚。又一支苏军进入匈牙利境内歼灭了大量德军,包围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另一支苏军越过罗马尼亚,进入南斯拉夫。东欧各国人民,在苏联红军歼灭大量法西斯军队的情况下,纷纷发动武装起义,争取解放。第二战场的开辟 德黑兰会议以后,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很快被任命为执行“霸王”计划的盟军总司令,负责开辟第二战场,指挥从西欧反击法西斯德国的大战役。德军统帅部得到情报,知道英美军要在 1944 年横渡英吉利海峡发动进攻,但因东线处境危急,无法调集大军对付西线。另外,德国不知道盟军登陆的时间和具体地点,因此希特勒把防御的重点放在英吉利海峡的最狭部分。为了登陆成功,盟军作了认真的准备。整个英国南部变成了一座大兵营,集中在这里整装待发的军队有二十个美国师、十四个英国师,还有少量加拿大、法国、波兰师。后续部队还有二十个英国师和在美国本土的五十个美国师。用来登陆的运输舰和登陆艇共六千艘,出动掩护的飞机达一万一千多架。为了迷惑敌人,盟军故意在英吉利海峡最狭部分制造佯攻的假象。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登陆部队横渡英吉利海峡向法国北部诺曼底半岛进发。第一天登陆的有五个步兵师和三个空降师。几乎没有遇到德国空军的抵抗,6月6日那一天,德国空军仅出动五十架次。盟军登陆虽然成功,但在滩头阵地上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进展很慢。到6月底,滩头阵地才扩大到正面约一百公里,纵深约二十至四十公里,这时在滩头阵地的盟军已增到一百万人。战争在诺曼底沿海地带进行。盟军日益扩大攻势,8月25日进抵塞纳河畔和卢瓦尔河畔。同一天,属于盟国远征军的法国第二坦克师全部开进巴黎,同解放巴黎的地下武装力量一起,接受了巴黎德国卫戍部队的投降。为了配合在法国西北部进行主攻,盟国在法国南部进行助攻策应。1944年8月15日,以二千架飞机火力进行空中活动之后,美法军队在戛纳市以西的地中海沿岸登陆了。德军统帅部考虑到德军的不利处境,急忙把法国南部的德军向德国西部边境撤退,所以这儿的盟军进展较快。8月28日,美法军队占领了土伦、马赛和蒙太利马尔,8月31日进抵里昂附近,9月2日开进里昂。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对加速法西斯德国的灭亡有巨大的作用。它使德军陷入了苏联红军和美英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之中。处在铁钳中的德军还是力图反扑。德国统帅部决定使用它的新式武器来阻止或推迟盟军的进攻。从6月13日起,它向英国发射V-1飞弹,9月初又向英国发射V-2火箭。几千枚飞弹和火箭落在英国,造成了三、四万人的伤亡,但是没有达到挫败英国人士气的目的。8月26日德军开始从法国东北部撤退,准备退守齐格菲防线。美英盟军跟踪推进,9 月中旬到达贝尔福、南锡、麦茨(梅斯)、卢森堡、列日、安特卫普、根特一线。但是他们突破齐格菲防线的企图当时没有成功。雅尔塔会议 1945年初,德国已经面临最后崩溃的局面。如何最后击溃德国法西斯,如何处理投降后的德国,如何对待解放后的欧洲,这一切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商讨这些问题,1945年2月,以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为首的 苏、美、英三国代表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制订了彻底击溃法西斯德国的作战计划,决定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由于苏联在反德战争中起主要作用,攻取柏林的任务交给了苏军。关于战后的德国,会议规定,在一个长时期内,德国将由苏、美、英三国军队占领,并邀请法国为第四占领国。三国声明一定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为了消灭德国的侵略根源,必须解除德国武装,使德国发展为独立的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会议通过了《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宣言声称用民主方式解决战后欧洲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铲除法西斯主义残余;三国帮助各国人民成立有一切民主分子的代表参加的临时政府,以便保证尽早通过自由选举建立对人民意志负责的政府。会议还通过了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雅尔塔协定)》。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为: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维持现状;苏联恢复1904年日俄战争前沙俄的权利,即①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②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享有优先权利,旅顺军港租与苏联;③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管,苏联在中国东北享有优先权利;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①为了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会议决定成立国际组织联合国。会议通过了苏联的建议,决定将联合国最重要的职能交给安全理事会,而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1965年起增加到十个)组成,任何实质性问题(不是程序问题)的决定必须经中、苏、美、英、法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会议又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的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以制订这一组织的宪章。攻克柏林和德国无条件投降 经过1944年的战斗,法西斯德国被苏联红军和美英军队从东西两面包围。在比利时和荷兰的盟军进展很慢。希特勒乘此机会在西线反扑,想赢得同美英谈判的有利地位。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德比边境的阿登地区突破美英盟军防线,迅速推进了一百多公里。他们想冲往安特卫普,把北部英军和南部美军之间的联系切断。德军的进攻被阻止了,但是美英盟军的处境仍然紧张。邱吉尔不得不在1945年1月6日写信向斯大林求援。苏联统帅部决定把原计划于1月20日对德军的全面反攻提前到1月12日进行。这一天,在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长一千二百公里的战线上,苏军一百五十个师发动了闪电式的全线反攻,迅速突破德军防线,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两个坦克军到东线来抵挡苏军。这样,美英军队又站稳脚跟,开始了缓慢的反攻。从3月上旬到下旬,他们分在几处渡过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推进。在这次苏军全线反击战中,波、捷、保、罗等国的军队也积极参加了作战。短时间内,苏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中部,苏军于1月17日同波兰军队一起解放了华沙。4月底解放了波兰全境。接着强渡奥得河,在河西岸建立了据点,打开了冲击柏林的道路。在北部,1月13日苏军攻入东普鲁士,两周内完成了迂回运动,包围了固守东普鲁士的四十个精锐师。经过激烈的战斗,4月9日苏军攻占了德军在东普鲁士最强大的要塞——哥尼斯堡,①全歼德国守军。在南部,2月13日苏军攻占布达佩斯,4月4日匈牙利全境解放。4月13日苏军攻占维也纳。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开始了攻克柏林的战役。彻底清算希特勒吃人野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时刻到了。在奥得河与柏林之间,德军建立了绵密的防御工事体系,在柏林郊外筑有三层防御,市内工事坚固,柏林的地下铁道和下水道网使德军也可以有广泛的机动性。但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了红军战士对法西斯巢穴的最后冲击。苏军万炮齐发,几千架飞机同时出动,几千辆坦克冲入敌人阵地,步兵立即投入战斗。19日苏军强渡了奥得河和尼斯河,进入德国本土。25日,苏军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地区合拢,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同一天,苏军进抵易北河西岸,同美英军队会师于托尔高。27日,苏军打进了柏林市中心,激烈的巷战开始了。天空、地面和地下都在战斗。残暴异常的希特勒下令往地下铁道的隧道里灌水,淹死了几千名妇女、儿童和伤员。30日下午,红军战士把胜利的红旗插到了柏林帝国国会大厦的圆顶上。同一天,希特勒在他的地下避弹室内畏罪自杀。5月2日,苏军完全占领了柏林。其他各地的德军也纷纷投降,集结在布拉格的德军企图负隅顽抗,被红军坦克部队迅速歼灭。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了。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 反希特勒德国的战争结束以后,苏、美、英三国首脑为讨论管制德国和加速结束世界大战的问题,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会议。斯大林代表苏联;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45年4月去世,副总统杜鲁门根据美国宪法继任总统,代表美国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英国政府首脑在7月25日以前是邱吉尔首相,由于英国议会选举的结果,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德国问题在会议上占有中心地位。三国就管制德国的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达成协议。政治原则规定:德国境内的最高权力,由苏、美、英、法四国占领军总司令遵照本国政府的命令,分别在各自的占领区执行;他们并以管制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共同处置有关全德的事宜;管制委员会占领德国的方针是解除德国全部武装,使之完全非军事化,消灭纳粹党,解散一切纳粹组织,使德国的政治生活民主化,并使德国将来能参与国际和平和合作事业。经济原则规定:禁止德国生产武器、弹药,使德国着重于农业及国内和平工业的发展,消灭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垄断组织。三国也就审判德国战争罪犯的问题达成了协议。在会议上,关于波兰的边界问题,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后达成如下协议: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交给苏联;波兰的西境按奥得河——尼斯河划定,过去的自由港但泽(革但斯克)划归波兰。在会议上,苏联再次确认参加对日作战,以迅速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实现世界和平。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警告日本,继续顽抗将加速它的彻底灭亡,促它投降。公告规定了日本投降以后必须实施的重要政治原则:彻底铲除军国主义;盟国占领日本以实现公告的主旨;实施《开罗宣言》的条文;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严惩战争罪犯;消除一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的增长和加强的障碍;等等。公告准许日本保持有支持其经济所必需的和足以支付实物赔偿的工业,但不许保有可供它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公告还规定占领日本直到符合日本人民意愿的和平倾向的政府成立之后。太平洋战场形势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自从1942年6月中途岛一战之后,就开始掌握了海上的主动权。但是长期以来,美国只在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上同日本周旋,没有积极开展大规模的进攻。罗斯福并不热衷于替欧洲人恢复殖民帝国。美国的战略是小心翼翼地从太平洋岛屿向日本逼近,尽可能避免在陆上交战。这种“逐岛进逼法”不仅能使美国巩固其在太平洋的地位,使太平洋成为美国的湖泊;而且能使美国避免重大损失,保存实力,让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在长期抗战中消耗日本的力量,由美国轻取战争胜利的果实。为了夺回西南太平洋上所罗门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瓜达卡纳尔岛,美军同日军就从1942年8月打到1943年2月。日军损失了大量飞机和四十艘军舰,其中包括两艘主力舰。从此,日本军队就开始在太平洋的整个战线上逐步败退。但是美军打打停停,到1943年底,只占领了所罗门群岛及其东北面的吉尔伯特群岛,而太平洋中部的大部分重要的战略岛屿、东南亚各国的广大领土仍然被日军所控制。在中国大陆上还是中国人民孤军奋战。1944年的上半年,西南太平洋美军缓慢地攻占新不列颠岛、阿德米勒尔提群岛,控制了新几内亚岛的北部海岸;在中太平洋美军占领了马绍尔群岛。1944年6月,美军开始进攻日本在太平洋上的一个重要基地——马利亚纳群岛。马利亚纳群岛一攻陷,整个日本国土就陷入美国B-29重型轰炸机的轰炸范围之内了,因此日军大力防守。但是力量对比对美国人很有利:美国地面部队两倍于日本,空军将近一倍半,军舰占绝对优势。6月19—20日,在西部马利亚纳群岛的海战中,击沉日本航空母舰三艘,击落日本飞机六百四十架。日军被迫退却。7月初美军攻占了该群岛的主要岛屿之一塞班岛,8月初又攻下关岛,8月中旬控制了整个马利亚纳群岛。1944年10月,美军开始了攻占菲律宾的战斗。日本倾其全力,进行菲律宾决战,以保卫通向荷属东印度的石油供应线。这样,在菲律宾的海面上发生了二次大战中最大的海战。美军击沉了日本的四艘航空母舰、三艘主力舰及不少其他舰艇。日本的南方交通线被切断。1945年4月,美军已攻占全部菲律宾。从1944年11月起,美国空军以塞班岛为基地,开始了对日本本土的空袭。1945年3月10日夜间,东京南部遭受大规模空袭,烧成废墟。从这以后,日本全国的大小城市每夜都无例外地受到轰炸,化为焦土。美国空军对城市的破坏,目的在于摧毁日本人的抵抗意志。据日本官方统计,由于美国轰炸,炸死和平居民二十六万人,伤四十一万人,炸毁民房二百二十万所,使九百二十万人无家可归。日本帝国战败投降 1945年初,日本还拥有一支四百多万人的庞大陆军和一支一百二十多万人的海军,从表面上看还是一个庞然大物,实际上已难以支持了。侵略战争已经把日本拖得精疲力竭,经济破产,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日本的海上航运已被摧毁,海外联系被切断,处在盟国的重重封锁之中。这对于资源贫乏的日本来说,是个致命威胁。美军占领菲律宾以后,于1945年4月开始攻占琉球群岛,首要目标是冲绳岛,以便逼近通向日本的要冲。日军采用绝望的野蛮“战术”,用飞机进行“自杀攻击”。美军苦战三个月,付出了重大牺牲,于6月攻占了冲绳岛。在缅甸战线日本军队也溃灭了。太平洋战争开始以后,中国战场依然是日本陆军的主要战场。1941年至1943 年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了猖狂的进攻,进行了野蛮的“扫荡”,企图把抗日武装分割、包围,加以消灭,但是,进攻和“扫荡”除了暂时使解放区缩小外,没有什么结果。从1943年夏天起,解放区又再次迅速扩大和加强。1944年,解放区军民开始了局部反攻。1945年春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军队已发展到九十一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建立了十九个解放区,人口达九千五百多万。1944年初,日本的海上交通线受到严重破坏,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建立一条完整的从中国东北纵贯大陆直到新加坡的交通线。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日军在长期停顿之后,于1944年3月在国民党战场上开始进攻。国民党军虽然在人数上超过进攻之敌两、三倍,但士气极为低落,在日军进攻面前,一触即溃,兵败而逃。华中、华南的广大领土,包括郑州、洛阳、长沙、桂林等战略据点在内,都沦入敌手。到1945年初,日军的进攻任务基本完成。由于这时日本军事和政治状况急剧恶化,日军司令部实际上已不能利用大陆交通线了。到1945年春天,日本军队在中国战线上的优势也开始崩溃了。日本战败的命运,已成定局。1945年2月,近卫文麿等政界元老秘密向天皇提出了意见书,认为日本战败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战败的到来,日本有发生共产革命的危险,而这种危险比战败还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亚洲、太平洋地区怕。他们还认为,既然败局已定,还是缔结妥协的和约和最大限度地保持国体为好。5 月,德国向盟军无条件投降后,近卫等人和海军的和平活动更为积极了。7月,天皇本人也谈到了讲和的问题。7月26日,美、英、中三国首脑发表了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日本政府和军部的内部,接受《波茨坦公告》而投降的主张和反对的主张尖锐对立。当时日本通过情报部门已经知道苏联即将参战,但不知道就在目前。据当时日本估计,苏军开战最早不会早于1946年春,以为还有时间可拖,顽固地拒绝投降。讨论“降”还是“战”的问题是最上层的极其秘密的活动,国民仍被驱使于“贯彻圣战”之中。在日本国内,不仅不存在像意大利那样全国规模的反战反法西斯斗争,就连象德国那样的反对纳粹、反对战争的局部地区的组织也没有形成。所以盟军的进攻经常遇到日本守军异常顽固的抵抗。要彻底打败日本,还得下大力量。据美军参谋部谨慎的估计,如果进攻日本本土,至少要使美国死伤五十万人,而且最早要到1945年底美军才可能在日本本土登陆,以后在日本本土上还可能要长期作战。所以盟军司令部在制订占领日本本土的作战计划时,就考虑到苏联的对日参战,预定由它来粉碎日本关东军。1945年8月8日,苏联实现自己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诺言,宣布对日作战。这时,美国为了贬低苏联参战的政治影响,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战后进行原子讹诈,急急忙忙于8月6日和9日,把仅有的两枚刚试验成功的原子弹,分别投在日本没有军事意义的广岛和长崎。由于日本毫无防备,造成了这两个城市二十多万日本人民的死亡。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简明世界通史(下)
简明世界通史(下)-2
简明世界通史(下)-3
简明世界通史(下)-4
简明世界通史(下)-5
简明世界通史(下)-6
简明世界通史(下)-7
简明世界通史(下)-8
简明世界通史(下)-9
简明世界通史(下)-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简明世界通史(下册)
简明世界通史(下册)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