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工业不发达国家,因为这些国家的主要出口货——原料和食品的价格惨跌。1932年,世界市场的橡胶价格比1925年到1929年的平均价格下降93%,糖下降74%,丝下降75%,黄麻下降62%。危机严重地破坏了世界经济联系。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下降了 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展开了激烈的商战。从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七十六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限制使用外汇购买外国货,实行限额进口和直接禁止进口的制度。随着世界贸易联系的破坏,资本主义各国的金融也陷入混乱状态。1931年秋,英国放弃金本位,英联邦诸自治领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货币都跟着英镑贬值。1933年春,美国放弃金本位,引起了新的通货膨胀浪潮。五十六个国家货币贬值。这次经济危机破坏力之大,是资本主义世界前所未有的。危机造成的物质损失之大,不亚于1914—1918年的世界大战。危机大大恶化了劳动人民的状况。在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各法国失业群众在领取救济食品国共有四、五千万工人失业和数千万农民破产。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他们没有钱购买物品,可是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持高价,销毁大批商品。美国资本家把玉米和小麦当柴烧,把棉花毁在地里,把牛奶倒进河里;英国资本家将整船桔子扔入海中;巴西销毁了二千二百万袋咖啡。严酷的现实迫使广大群众投入斗争。危机年代充满了阶级搏斗。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各国垄断资产阶级如临深渊,寻找出路。德国、日本建立公开的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美国实行“新政”,由国家干预经济。但是,无论哪种办法,都不能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勉强渡过了这次危机,但仍然处在经济萧条境地,待到稍见复苏,在1937年又爆发了新的危机。美国的“新政” 1929—1933年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大风暴,严重地打击了美国的国民经济。美国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减少了46%。煤产量减少41%,生铁产量减少79%,钢产量减少76%。成千上万的工厂停工了。到1933年3月,失业大军到达一千七百万人。失业者被剥夺了必需的生活资料。失业者由于无住房,在许多工业中心周围,搭起了临时住房。那些幸而有工作美国城市里用废物堆成的贫民窟,被称为“胡佛村”。可做的人中,许多人往往每周只能工作几小时。他们的工资同1929年相比,下降了30—35%,即使在物价暴跌的条件下,他们的购买力也下降了15%以上。工商界头面人物一般都反对联邦政府救济失业工人。在危机年代,农产品生产也相对过剩,市场价格急剧下跌。工农业品之间的“剪刀差”更加扩大。1929—1933年间,工业品价格平均下跌25%,而农产品价格则下跌了50%多。约有一百万个小农场破产。美国的国民收入,1929年为八百多亿美元,到1933年下降到四百多亿美元。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劳动人民陷于半饥饿状态。各地群众纷纷骚动。1932年3月,底特律市有三千失业工人在福特汽车厂前举行示威,警察驱散游行队伍,开枪射击,打死四人。同年夏季,大批退伍军人为要发放退役金而去华盛顿请愿。他们在郊外扎营,遭到军警的驱赶。工人罢工人数不断增长,1930年为十五万,到1933年已超过了一百万。1929年,共和党人赫伯特胡佛(1874—1964年)就任总统。危机已经到来,他还说“任何破坏经济生活正常进程的原因并不存在”。面对危机,他又试图散布官方的乐观气氛,消除恐惧心理。胡佛一向认为,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应保持在最低限度。作为总统,他因没有尽力运用联邦政府的权力来改善经济状况而遭到公众的严厉批评。胡佛政府采取的一些反危机措施,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例如他设立的一个重要机构——复兴金融公司给了银行和铁路公司很大的帮助,却没有解决主要经济问题。他先后设立的失业救济机构也收效很小。在1932年美国应届总统选举运动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许下诺言,要用实行计划经济的方法克服危机和确立“阶级和平”,美国资产阶级对他寄于很大希望。因此,罗斯福在选举中以极大的优势击败了共和党再次提出的胡佛候选人。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1882—1945年)早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后又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1910年,他当选为纽约州的参议员,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1913年由总统威尔逊任命为海军部次长。1921年,罗斯福因患重病而双足麻痹。1928年和1930年,他两次当选为纽约州州长。罗斯福是目光远大、讲求实际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有良好的组织才能。1933年3 月,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宣布实行反危机的政策,即所谓“新政”,其目的是要在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和斗争。罗斯福首先着手金融方面的整顿工作:为避免尚在开业的银行遭到破产,下令所有银行暂时休业。他让国会制订紧急银行条例,把对银行的监督权和整顿权授予总统。几天以后,他命令有偿付能力的大银行首先开业。接着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由政府出面保障存款,以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防止新的挤兑风潮。由国家拨款几十亿美元资助各银行及私人信贷机构。到1934年7月1日,几乎国内所有银行均全部复业。银行的信用开始得到恢复,银行的活动逐渐展开,并受到政府机构的一定的监督。罗斯福的另一重要财政措施是宣布禁运黄金出口,停止美钞兑换黄金,放弃金本位制,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作保证的纸币三十亿美元,使美元大幅度贬值。黄金的价格由二十点六七美元一盎斯提高到三十五美元一盎斯,即把美元贬值41%左右,以利于向国外倾销产品,刺激生产的发展。为了防止黄金投机和外流,私人的黄金储备和金币的使用一律被禁止。“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6月国会通过了国家产业复兴法。该法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涉及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工业企业被分为十七类,每类企业都应订出“公平竞争规章”,其中规定生产规模、工资水平、工作日长度、企业产品销售范围(即市场分配)和价格水平。罗斯福公开宣布:国家产业复兴法的宗旨,是恢复工业企业的“公平”竞争,不公平的竞争,是“应该取缔的邪恶”。当时,国家产业复兴法的标记是蓝鹰,企业执行了该法的各项规定,悬挂蓝鹰标记,就被认为是爱国主义和良好公民;否则,即是叛卖行为。“公平竞争规章”的基本要求是,禁止以低于规定的价格出售商品,希望借以控制竞争。产业复兴法的第二部分涉及由国家调节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该法第七条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用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用童工。当时规定了八小时工作日制,最低工资每周为十二点五美元。这些规定,是美国工人通过长期斗争所取得的胜利。产业复兴法的第三部分是关于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和成立“劳动营”的问题,目的是缩减千百万失业大军。公共工程计划确定修筑公路,在田纳西河兴建巨大的水利工程、开发矿藏等大型工程。从1933年起至1939年为止,国家为实现公共工程计划开支一百八十多亿美元左右。计划的实施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就业人数在1934年为三百多万人,1935年为二百五十多万人,1936年为三百六十多万人,1937年为二百一十多万人。失业工人的劳动营是以“民间水土保持工作队”的名义建立起来的,由青年工人组成。他们参加市政建设,如种树、修路、浚沟等工作,在工余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各劳动营最初容纳二十五万青年工人,后来增加到六十万人。这些措施缓和了失业现象,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新政”实施期间,尚有九百万至一千万人失业,找不到工作。为了把“新政”推行到农业,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该法的基本用意在于缩减农业生产,消除农产品的“过剩”现象,从而把农产品的价格恢复到1909—1914年的水平。为此目的,政府得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农业调整法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尽管千百万人民感到食品不足,可是被屠宰的牲畜的肉却当做肥料使用。限制播种面积首先使小农受了损失,约有六十万个小农场因经不起压缩生产而破产。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虽略有提高,但受惠者只是大农业垄断组织和富裕农民。“新政”是罗斯福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进行的一定程度的改革,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加进一些计划性、组织性的成分,如缩减工农业的生产、调整一些比例关系,从而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在不改变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摆脱危机。美国人部分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新政”实施的结果,经济从萧条中复苏,虽然回升是缓慢的,但到了二次大战前,已经接近1929年的水平。随着经济危机的消逝,垄断资本家开始对罗斯福的“新政”不满了。他们不满“新政”对他们的约束和对工人作的微小让步。因此,美国最高法院于1935年5月宣布国家产业复兴法为违宪而被废止。1936年1月农业调整法也被取消。但是罗斯福政府还是采取了改良主义政策。1935年7月,它颁布了议员华格纳提出的国家劳工关系法,继续确认了工人有组织工会、与雇主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罗斯福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也有某些改变。1933年11月,美国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实行了“睦邻”政策。罗斯福政府撤退了驻在海地和尼加拉瓜的美国占领军,取消了有权武装干涉墨西哥内政的条约,同拉丁美洲各国签订了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贸易协定。美国对外政策的这种转变,为美国资本渗入拉丁美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第二节 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在危机达到高峰时的1932年一年中,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了将近一半。钢产量从1929年的一千六百一十万吨降到1932年的五百六十万吨;煤产量从1929年的三亿三千八百万吨降到1932年的二亿二千七百万吨。生产潜力利用率降到35%。德国的经济危机由于有大量外债和巨额赔款负担而更加严重。1930年德国的外债约为二百五十五亿马克,其中大部分是短期借款。仅仅在1931年就必须归还四十九亿马克,再加上十五亿马克的利息。金融负担过重,导致了德国最大的银行之一达姆斯塔得国民银行的破产。过去德国一直是用实物偿付赔款的,现在则主要用外币交付了。这对德国来说,意味着要增大出口贸易,赚取外汇。但是经济危机以来,德国的对外贸易下降了40%。德国国家银行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1930年的三十一亿马克减少到1929年的十一亿马克。德国的农业也遭到了危机的严重打击。农产品出卖后所得的利润由1929年的一百零二亿马克下降到1933年的六十五亿马克。工农业的危机引起了财政危机,通货贬值。许多银行破产。德德国失业者用废旧物品搭成的住房国统治阶级实行征收新税、削减工资、削减救济金和养老金等政策,力图把危机的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肩上。工农生活严重恶化。失业人数由1929年的二百多万增到1932年的八百万;在业工人的实际工资大大降低。大批农民破产,被迫拍卖土地。德国中等阶层的境遇也十分悲惨。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大部分知识分子不是失业,便是被减薪。德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一方面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大大增长,另一方面法西斯运动也有了重大的发展。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取得政权 在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袭击下,德国资产阶级已不能以一般的议会的办法进行统治了。1930年3月,还能对失业工人扩大一些补助金的右派社会民主党人穆勒政府被推翻,天主教中央党首领布鲁宁组织了政府。布鲁宁执政时,由于经常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就利用魏玛宪法第四十八条授予总统的权力,进行“非常法令”的统治。布鲁宁政府减少了职工工资的 10%,减少了失业者的补助金,提高税收二十亿马克。布鲁宁的政策引起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满,全国出现了群众性的抗议浪潮。在经济危机袭击和政治动荡的局势下,法西斯党在德国的影响迅速增长。德国的法西斯党成立于1919年,为了欺骗群众,它先称“德国工人党”,1920年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①。许多退伍军人、狂热冒险分子和野心政客被吸收进去。1919年9月,一个奥地利的前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参加了这个党的政治委员会。1923年,纳粹分子在慕尼黑一个啤酒馆举行暴动失败,希特勒被判处五年徒刑。他在狱中,向同狱的鲁道夫赫斯口述了他的自传第一卷《我的奋斗》。《我的奋斗》和纳粹党制订的《二十五点纲领》,提出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理论。这理论硬说德国是“没有空间的民族”,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必须把东欧各国变成殖民地,消灭俄国,建立世界霸权;宣称德意志人是高等种族,其余种族都是劣等的,应为德意志人服务;宣传犹太人是劣等种族中最危险有害的,必须灭绝;胡说马克思主义是犹太人的理论,要彻底消灭,等等。法西斯党徒大张旗鼓地展开了蛊惑宣传,许下诺言说,纳粹党上台后马上废止凡尔赛条约,取消军备限制,收复失土,夺取“德意志种族”的“生存空间”。他们许诺失业者说,给予工作和增加补助金;许诺工人说,将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许诺小农说,将取消地租,废除债务和提供补助;许诺小商人和手工业者说,将降低捐税,发放低息贷款。这些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得了一些群众的支持。德国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也把纳粹党德国不同集团间的街头打斗看作是制止国内革命,进行对外扩张的有用工具,因此用巨额金钱资助它,帮助它扩大党的机构,收买报纸,加强它所控制的冲锋队和党卫军等恐怖组织,为法西斯政党的上台铺平道路。德国共产党为反对国家法西斯化进行了艰苦的斗争。1930年8月,德共中央公布了《德国人民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纲领》,揭露了法西斯分子骗人的谎言和沙文主义宣传,指出布鲁宁和希特勒的道路必然导向战争和灾难。1931年5月,德共公布了《扶助农民纲领》,要求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转交给无地和缺地的农民;要求减轻农民的捐税负担。德共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但是德共也犯了严重的错误,不顾条件地提出了立即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在德国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在策略上没有集中主要力量打击法西斯主义,而是同等地既反对法西斯分子,又反对右派社会民主党人;对社会民主党人又不区别其领导人和普通党员。鉴于法西斯危险的增长,德共渐渐纠正了策略错误,向社会民主党人建议,统一工人阶级的行动,用总罢工来抗击法西斯,但这些建议都被拒绝了。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散布“较小祸害论”的理论,说为了不让较大的祸害——希特勒上台,就要支持较小的祸害——布鲁宁。这种“小害”理论实际上是帮助法西斯的理论,因为布鲁宁不是反希特勒的基地,而是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开路先锋。“小害”理论阻挠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一致行动。1930年9月,德国举行国会选举。德共得到四百六十万张选票,比1928年的选举增加了一百三十万张。社会民主党比前次选举丧失了六十万张。纳粹党取得了巨大胜利,从 1928 年选举中的八十万张增加到六百四十万张选票。希特勒分子在选举中的胜利更加巩固了他们在资产阶级右翼中的地位。1932年3月至4月,德国举行总统选举。垄断资本家提出纳粹党首脑希特勒和军国主义分子兴登堡作为候选人。共产党向社会民主党建议联合提出候选人参加竞选,但遭拒绝。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又抬出“较小祸害论”,即避大害(希特勒)而选小害(兴登堡)。德共旗帜鲜明地指出:谁选举兴登堡,就是选举希特勒;谁选举希特勒,就是选举了战争!选举结果,兴登堡获得近一千九百万张选票,当选新任总统。希特勒得到一千一百三十万张选票,表明法西斯势力的增长。共产党的候选人台耳曼得到了五百万张选票。由于没有取得绝对多数,进行了第二轮选举,最后兴登堡当选。1932年6月,兴登堡总统任命冯巴本组织内阁。巴本上台后第一个行动便是解散国会,决定在7月31日举行新选举。其次,他于7月20日解散了社会民主党人的普鲁士政府,从而摧毁了民主共和国的支柱之一。这件事情的顺利实现,使希特勒分子看到,现在再也不必担心有什么社会势力会对推翻民主制度进行认真的抵抗了。在7月31日的选举中,纳粹党取得大胜,获得一千三百七十四万多张选票,在国会中占二百三十席,轻而易举地成了国会中的第一大党。但希特勒只赢得全部选票的37%,在六百零八席的国会中,还不足构成多数。大多数德国人仍旧反对希特勒,他还没有取得政权所必需的多数。纳粹党如能同中央党合作,就能在国会中取得多数。但是希特勒要求控制国家的全部权力,遭到兴登堡总统的拒绝。德国的统治阶级在让哪个政党执政的问题上尚举棋不定。新选出的国会还没有着手工作,就被巴本政府解散。新的国会选举于11月6日举行。纳粹党丧失了二百万张选票,三十四个议席。共产党增加了七十五万张选票,议席从八十八席增加到一百席。支持政府的资产阶级政党增加了一百万张选票。纳粹党虽然仍是国会第一大党,但丧失二百万张选票却是很大的挫折。巴本建议纳粹党与政府合作,但被企求一党专政的希特勒所拒绝。巴本政府要继续执政,就必须再次利用魏玛宪法第四十八条,宣布紧急状态。但是德国陆军发言人说,德国现有的军队力量不能胜任守卫边境和维持治安的任务,因此建议政府避免进行“非常法令”的统治。12月2日,兴登堡总统任命了声称能团结多数的施莱彻尔将军担任总理。施莱彻尔着手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他进行分裂纳粹党的活动,企图把主张支持政府、组织联合政府的那部分纳粹分子拉拢过去,但是这一努力也遭到了失败。1933年1月23日,施莱彻尔去见兴登堡,承认他不能在国会争取到多数的支持,要求解散国会,按照宪法第四十八条,授与他紧急权力,根据总统命令行使政府职权。在政治危机深重、共产党的威信迅速高涨的形势下,工业和金德国总统兴登堡(前)和总理希特勒(后)(1934 年) 融巨头寄希望于希特勒的纳粹党。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于是,法西斯主义——资产阶级最反动政党的公开的恐怖专政在德国建立起来了。德国法西斯的恐怖政策和重整军备 希特勒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专政。他首先迫害共产党,封闭共产党机关报和印刷厂。1933年2月27日夜里,在希特勒的助手戈林(1893—1946年)的直接指使下,纳粹党徒烧毁了国会大厦,诬陷共产党人纵火,借此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德共领袖台耳曼也遭逮捕。2月28日,根据希特勒政府的建议,兴登堡颁布紧急法令,废除了魏玛宪法中有关保证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的一切条款。流亡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1882—1949年)被诬控为国会纵火犯。9 月,法西斯分子在莱比锡公开审讯国会纵火案。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揭露了法西斯分子制造纵火案件的阴谋,严厉谴责了法西斯血腥制度的反人民罪行。在世界各国人民声势浩大的抗议声中,法庭最后不得不宣告季米特洛夫无罪。1933年3月23日,德国国会通过名称叫作《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的授权法,它把立法权、国家预算控制权、批准同外国缔结条约权、宪法修改权都从国会手中转给内阁,为期四年。这意味着议会民主制度在德国终于被埋葬。纳粹党剥夺了人民所有的民主自由权利。5月2日,工会被摧垮,工会财产被没收。7月14日,希特勒凭借授权法宣布:在德国唯一的政党就是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其他政党的活动都将受到苦役徒刑的惩罚。全国各地设立了集中营,几十万人被关进去,惨遭拷打和杀害。犹太人更是大批地被监禁和屠杀。纳粹党把成千上万的青年训练成法西斯暴徒,使他们盲目服从希特勒。1933年5月10日,青年学生被骗去焚烧书籍。在柏林国家剧院门前,洪堡大学对面的广场上焚烧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罗莎卢森堡、卡尔李卜克内西、倍倍尔和梅林的著作也被焚烧,甚至海涅、高尔基、爱因斯坦、托马斯曼等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科学家的著作也不能幸免。在柏林发生的毁灭文化的焚书蠢事,被其他的大学城如法炮制。许多著名的学者、教授被迫停止了在德国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许多著名的演员、艺术家被赶下了舞台,被逐出了德国。青年不再被引导去进行思考与学习;学校变成了法西斯战争的军事训练所。缺少生存空间的谎言、沙文主义、纳粹的种族狂和军事训练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课。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建立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统治,纳粹党把国家变成军营。工业生产完全纳入备战轨道,财政、邮电、交通运输各经济部门完全服从备战的要求。提出了“以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美国成百亿马克的贷款和投资,使德国军火工业迅速发展。随着军事力量的增长,希特勒加紧摆脱凡尔赛条约的约束。1933 年 10月,德国退出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公开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把正规军扩充到六十万人。同时,宣布重建空军;根据与英国鉴订的海军协定,公开建造军舰和潜艇。1936年3月,希特勒政府废除了洛迦诺公约,公然派遣军队进驻莱茵非武装区。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终于在法西斯德国形成了。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1927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是一次金融危机。2月,许多地方小银行破产;3月,东京的大银行渡边银行倒闭;4月,大企业铃木商店破产。若麿内阁被迫辞职,危机还在扩大。以陆军大将田中义一(1863—1929年)为首的政友会内阁上台。田中代表日本垄断资本和地主反动集团的利益,是日本军国主义头目,以推行侵华政策的首领闻名。1927年6月,日本政府召集了“东方会议”,以图统一统治集团内部对华政策的意见。田中首相提出了《对华政策纲领》即公开侵略中国的纲领作为会议的总结。《纲领》声称,“满蒙①并非中国本土”;日本在满蒙有特殊利益,等等。日本为了把中国东北地区置于它自己的统治之下,不惜进行武装干涉。田中内阁为了保护垄断资本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先后三次出兵入侵山东,1928年5月11日占领了济南。②这一行动不仅点燃了中华民族广大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熊熊烈火,而且导致英、美、法等国的极力反对,美国对日本还提出了强硬抗议。中国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对日本的野心也有所戒备,不如从前言听计从,于是日本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等人于1928年6月在沈阳附近派人炸毁列车,炸死了张作霖。田中内阁对国内的无产阶级运动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田中义一内阁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热潮,抵制日货运动使日本的对华贸易一蹶不振。田中内阁的强硬外交也遭到了美、英的强烈反对。在炸死张作霖的问题上,日本天皇明确表示了对田中的不信任。1929年7月,田中内阁总辞职。继任内阁是由民政党总裁滨口雄幸组成。外相是币原喜重郎。1929年秋在美国开始的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经济也陷入最大的危机中。日本的工业生产从危机前的最高点到危机时的最低点,降低了30—70%;出口贸易急剧下降37%,进口急剧下降40%,物价综合指数从174.5%降至120.4%;蚕丝和大米价格下降程度更为急剧。弱小的企业一个接一个地破产,大企业也被卷入解雇和降低工资的风暴中,1931年的失业者约有三百万人。同年,由于东北地方及北海道遭到冻灾和大歉收,农民的遭遇惨不可言。外出逃荒、倒毙路旁、全家自杀、卖儿卖女的事情层出不穷。滨口内阁实行压缩财政、产业合理化和撤销黄金出口的禁令三大政策。依靠整顿中小企业、解雇工人、降低工资、提高劳动强度,来降低物价、增加出口能力。黄金解禁会进一步引起通货紧缩和物价下跌,但可以稳住汇兑行市,开辟引进外资的道路,求得垄断资本的稳定。因此,垄断资本在经济危机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互相联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把危机造成的损失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激起了工农运动的发展。1931年罢工次数比1928年增加了一倍半。1929年底和1930年4月,东京的电车和公共汽车工人大罢工,以及与此相呼应的大阪与横滨的电车、公共汽车的劳资纠纷震动了全国。1930年4月,东京和大阪的纺织女工,为反对降低工资而掀起了长期的罢工。许多工人还同宪兵、资本家的打手展开了“宛如巷战”的大武斗。租佃纠纷也经常引起流血事件。劳动农民要求减轻地租,要求“土地归农民”,还广泛采取象集体抗税、不向地主还债这些斗争形式。进步知识分子也积极投入反对垄断资本家的运动,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处于兴盛时期。军部势力的猖獗 日本财阀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建立“强力政权”。要实现这个目的,势必要以军阀作为工具。法西斯势力便乘机抬头了。其主力是军部,尤其是陆军。军部是指 1945 年投降前日本庞大的法西斯军事官僚机构,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陆军最高指挥部)、军令部(海军最高指挥部)、教育总监部。根据日本旧宪法(1889年制订)规定,日本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权和统帅权于一身,因此军部直属天皇,政府无权过问。法西斯势力抨击资产阶级的议会政党——民政党和政友会,指责它们不能保证“巩固的秩序”,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军部独裁政权。军部法西斯分子迅速抬头的直接起因是,在1930年的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上,日本向英美妥协,把原先主张的拥有大型巡洋舰与美国的比例数字10∶7降为10∶6。这遭到海军军令部的强烈反对。但是滨口首相不顾这种反对,指示日本全权代表在妥协方案上签字。在签字以后,军令部反对批准它,弹劾政府说:未征得统帅部同意,政府就任意决定兵力,这是侵犯了天皇对军队的统帅权。但是得到财界有力支持的政府仍然说服了枢密院批准了条约(1930年10月)。此外,由于滨口内阁实行压缩财政的政策,陆、海军的经费略有减少,这也引起了军部的不满。法西斯军人对政党和财界的憎恶激化了。1930年11月,滨口首相遭到受军部煽动的一名右翼青年的袭击,受了重伤,终于死亡。这次事件是军部对政党内阁总反攻的第一步,是法西斯恐怖时代的序幕。这个时期,出身于中小地主的所谓少壮派军人特别活跃,他们以荒木贞夫为首结成集团,称“皇道派”,进行蛊惑宣传,指责垄断组织,说什么“少壮军人将援助人民反对投机集团、政客和追求暴利者。”皇道派主张推翻现有的议会政党统治而建立法西斯专政。1931年3月,法西斯分子酝酿过建立军部独裁政权的军事政变计划,但因没有成功希望,未付诸实行。1931年10月,又发生一次尚未发动而告终的政变阴谋。政府虽然得悉政变酝酿情况,但法西斯分子没有受到政府的任何惩罚。1931年12月,继滨口内阁之后的若槻内阁又倒台,政友会犬养毅(1855—1932年)建立了新内阁,荒木贞夫任陆相,军部势力显著增强。犬养内阁对外采取了积极推进战争的姿态。但法西斯分子对这个内阁还不满意。1932年5月15日,一群海军军官和陆军士官学校学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把犬养首相杀死在官邸。继犬养内阁之后,预备役海军大将斋藤实当了首相,他组成了所谓“举国一致”的半法西斯内阁。此后,一直到1945年战败,日本再也没人提起政党内阁。法西斯活动猖獗起来,工农群众运动遭到残酷镇压。日本的工会分属于不同的政党,因互相对立而软弱无力。1932年10月,日本共产党的活动家在全国同时被捕,到1934年中期,日共中央被彻底破坏,共产党的全国性组织已不复存在。连自由主义者也开始遭到了迫害,各大学教授和学生维护学术思想自由的斗争被镇压下去了。在法西斯为所欲为的同时,法西斯军人之间的对立也在发展。在日本陆军内部争取合法地掌握国家政治实权的统制派势力大增,主张通过政变实现军部独裁的皇道派更加偏激。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的青年军官以东京第一师连级军官为中心,率领一千四百余名士兵发动了叛乱,占据了许多政府大厦,杀死了前首相斋藤及几名大臣。首相冈田启介从官邸及时逃走。经过四天,叛军被镇压下去了。而叛乱军官所要求的军部独裁政权由统制派来实现了。受天皇之命组成的广田弘毅(1878—1948年)内阁更加屈从于陆军的意志。二二六事件以后,日本国内反军、反法西斯的情绪在发展,甚至在众议院中也出现了批判军部的人。在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的形势下,1937年6月,成立了近卫文麿(1891—1945年)的内阁。近卫同军部、政党关系都好,还以四大老财阀之一住友财阀为靠山。建立“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实现“大战”计划,这便是近卫内阁的使命。对中国侵略的扩大 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日本、美国和英国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斗争日趋激烈,日本的对华贸易受到美国垄断资本的排挤而降到第二位。日本一向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决不甘心受美国资本的排挤。经济危机年代,日本加速了对外侵略的步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开始侵入中国东北。不到半年,完全控制了整个东北。1932年3月,日本为了掩盖它赤裸裸地占领中国领土的面目,抬出傀儡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1932年1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又试图占领上海。但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这个企图未能得逞。日本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以武力侵略中国,欧美帝国主义采取了纵容侵略的政策。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建议制止事件的扩大,美国政府呼吁不要扩大“满洲”的冲突,这都是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混为一谈,不分是非,实际是偏袒日本。日本继续扩大侵占地区,而国联行政院一再开会讨论,却连援引国联盟约十六条的规定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制裁的决议也没有通过。1931年12月10日,国联通过决议,组织由英、美、法、德、意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到中国东北对局势进行实地考察。这个委员会以英国驻印度的前总督李顿为首,因此通称李顿调查团。这个调查团行动迟缓,1932年4月才到达中国东北。10月,国联才公布“李顿报告”。报告表面上认定日本的侵略行为,承认中国东北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应维护中国在该地的主权。但是它又建议组织一支配有外国教官的特别宪兵队,并任命“顾问”以监督当地的财政、经济和政治。这实际上是要对中国实行“国际共管”。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侵略军仍在扩大侵占地区,1933年1月初占领了山海关。2 月下旬,国联大会为了挽救国联威信,通过决议,承认日本占领“满洲”是非法的,要求日本从“满洲”撤出军队;确认中国对东北各省的主权;要求国联成员国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得承认“满洲国”。1933年3月,日本以国际联盟拒绝承认“满洲国”为借口,退出了国际联盟。日本国民在国际社会中感到孤立,对前途尤觉不安,但日本政府对这种不安加以巧妙的诱导,使绝大多数人变成了战争的热烈支持者。反战和平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遭到了彻底的镇压。1936年8月,日本在首相、陆相、海相、财相、外相五相会议上,决定了“国策大纲”,以“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的同时,期望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根本国策。五相会议基本上构划了以后的太平洋战争的设想。随着对中国侵略战争的扩大,日本深感铁、煤、石油、橡胶、锡等战略物资的不足,因此企图向战略物资极为丰富的南洋谋求发展。要侵略南洋,就不得不和这一地区的殖民主义者英、法、荷、美相对立。深感孤立的日本政府和军部,于1936年11月,同纳粹德国缔结了《日德防共协定》。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第六章 世界人民制止法西斯侵略的斗争第一节 为制止法西斯侵略的斗争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在全世界受到法西斯奴役和战争威胁的情况下,1935年7月到8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参加大会的有六十五个共产党的五百一十名代表,这是共产国际最大的一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如何对待法西斯主义和对法西斯侵略作斗争的问题上。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作了《法西斯的进攻和共产国际的任务》的报告。针对法西斯分子的欺骗宣传及社会上流行的对法西斯主义的混乱看法,季米特洛夫着重阐明了法西斯主义的实质,指出法西斯主义决不是什么“站在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上面”的超阶级的政权,“乃是最反动、最主张民族侵略主义、最抱帝国主义野心的财政资本家的公开的恐怖专政”。它对内用恐怖手段摧残工人阶级、革命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对外进行最野蛮的侵略,野兽般地仇视其他民族。季米特洛夫指出,垄断资产阶级实行法西斯主义专政,是它被经济危机逼得走投无路、进行垂死挣扎的反映,是资本主义制度虚弱的表现。所以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专政虽然是极端残暴的,但它同时又是不稳固的,是完全可以被击败的。为了反对和战胜法西斯,季米特洛夫提出了建立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实行行动统一,反对法西斯。在工人阶级统一战线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工人、劳动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大会要求各国共产党制订人民阵线纲领,支持农民、手工业者、知识分子的合理要求,反对苛重赋税和高利贷,解除法西斯匪徒的武装,恢复民主自由,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在建立人民阵线以后,有条件的国家可以建立人民阵线政府。这种政府将不是工人阶级专政的政府。这意味着共产党人要在资本主义的范畴内建立民主政府。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对于胜利地实现人民阵线的纲领具有重大意义。为了消除工人阶级的分裂,代表大会决定要与社会民主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工联主义者及工人运动中的其他非共产党分子建立新的团结。为此,代表大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进行了两条战线的斗争,既明确指出了实行新的政策之后可能出现的右倾危险,又尖锐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大会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反帝民族统一战线,为反对帝国主义而斗争。大会以后,各国共产党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努力,取得了许多成就。在西方,法国和西班牙人民的斗争表现较为突出;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一些国家人民的反帝武装斗争,如中国、朝鲜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成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人民阵线 世界经济危机于1930年秋波及法国,直到1936年,法国经济才呈现出某些复苏景象,可是从1937年年中起又重新衰退。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法国经济。和1929年相比,1935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下降到67.4%(即下降了三分之一),其中钢产量下降到60%。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都大幅度下降。危机的重担全部压在劳动人民身上。1935年,全国失业工人达三百万;在业工人的工资急剧下降。1934—1935年有四十万农民破产,他们的土地落到大土地所有主手中。危机加深了法国的阶级矛盾,工人的罢工斗争此伏彼起。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妄图建立法西斯专政。得到垄断资本家资助的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如“火十字团”、“法兰西行动同盟”、“青年爱国团”、“法兰西团结联盟”等活动十分猖獗,企图 武装夺取政权。1934年2 月6日,二万多名法西斯匪徒在反对贪污腐化的政府的口号下,向国会大厦波旁宫进发,妄图解散国会,武装夺取政权。在法国共产党号召下,巴黎二万五千多名工人涌上街头,英勇地打败了法西斯匪徒。为了进一步摧毁法西斯势力,共产党与社会党于2月12日共同发动了工人总罢工,罢工人数达四百五十万。在巴黎和其他一些城市,劳动人民举行了示威游行。二月战斗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团结,在工人群众的要求下,社会党与共产党于1934年7月27日签订了两党反对法西斯,反对战争的统一行动公约。法国共产党进一步为建立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而努力。1935年5月,由共产党发起,在巴黎召开了全国左派反法西斯会议,应邀参加的有激进党、激进社会党、共和社会党、法国社会党和其他左派组织。会议通过决议,建立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新的世界大战危险的人民阵线。同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时攻下巴士底狱纪念日)全国举行了人民阵线拥护者的示威游行,共有二百多万人参加,在巴黎一地参加者就达五十万人。这次示威游行表明了人民阵线广泛的群众基础。1936年1月,人民阵线公布了纲领,要求实行政治大赦,解散法西斯组织及其武装,实施每周四十小时工作制,扩大失业救济,保卫和平,实现军事工业国有化等等。在法国全国各地召开的许多群众大会上,这个纲领被讨论和通过。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工人队伍更趋团结。1936年3月,法国的两大工会——法国总工会和法国统一总工会举行统一代表大会,实现了总工会的统一。统一之前,两大工会拥有的会员共约一百万人,到1936年年底,统一后的总工会会员增至五百万人。法国共产党的威信也有了很大增长,党员人数从1936年1月的八万六千人增至1936年12月的二十九万人。1936年4月末至5月初,法国举行国会选举。人民阵线各党取得了胜利。在国会六百一十个议席中,人民阵线获得了三百八十一席,其中共产党的议席从上届国会中的十席增到这届的七十二席,社会党获得一百四十六席。社会党人里昂勃鲁姆(1872—1950年)担任法国总理,组织人民阵线政府。人民阵线在选举中的胜利鼓舞了人民,工人阶级为实现人民阵线的纲领而英勇斗争。从1936年5月中起,在全国各地工人开展了罢工斗争,参加者达一百六十万人。企业主被迫作出重大让步。实现了每周四十小时工作制;工资平均提高15%;工人得到了照发工资的两周假期;企业主承认工人选出的全权代表机构。在共产党人的要求下,勃鲁姆政府颁布了许多法案以巩固工人斗争的成果,并实现了人民阵线纲领的某些要求,如实行军事工业的部分国有化,禁止法西斯的联盟等。人民阵线纲领的实施引起了大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他们怠业,把黄金运出国外,破坏法郎币值,从而降低工人的实际工资,剥夺小资产阶级的储蓄。勃鲁姆政府对此没有任何回击。社会党和激进党是在群众的压力下参加人民阵线的,它们没有想为巩固人民阵线和实现其纲领而努力。只有共产党人为在企业和农村建立人民阵线委员会,并为召开人民阵线代表大会而努力,但是法共提出了“一切经过人民阵线”的口号,放弃了共产党在人民阵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不敢与社会党和激进党的破坏活动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带来了严重后果。1937年3月,勃鲁姆宣布“暂缓”实现人民阵线纲领。人民阵线政府竟于1936年9月和1937年7月两次宣布法郎贬值,把工人因提高工资所得的成果化为乌有。1938年4月,右派激进党人达拉第(1884—1970年)上台执政,公开执行反人民、亲法西斯的政策。1938年11月,达拉第政府公然取消了每周四十小时工作制和工人斗争得来的其他成果。11月30日,全国四百万人举行二十四小时的抗议大罢工,政府宣布紧急状态,实行运输业及许多企业的军事化,大批共产党员工人被解雇。社会党与激进党的领导人破坏了人民阵线,公开转到了极端反动的资产阶级阵营。他们的对内对外政策终于把法国导入灾难的深渊。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埃塞俄比亚是十九世纪末通过武装斗争维持独立的唯一非洲国家。直到二十世纪初,埃塞俄比亚还是一个封建国家,保留着奴隶制甚至部落制的残余,资本主义因素刚开始萌芽。在统治集团内部有一派自称为青年埃塞俄比亚派,以塔法里马康南为首。他们主张建立中央集权政府,以利于市场商品生产和国内外贸易的发展。1930年塔法里马康南成了埃塞俄比亚皇帝,称海尔塞拉西一世。塞拉西开始实行一些改革:1931年初次颁行宪法,建立统一的行政制度,消除各种封建分裂的倾向;还进行了货币改革,整顿税收制度,继续执行限制奴隶制度的政策。但是埃塞俄比亚的发展受到法西斯意大利的侵略而中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塞俄比亚就是英、法、意三国激烈争夺的目标。法国特别是在修建了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线以后,曾占有优势。1925年,英、意就划分在埃塞俄比亚的势力范围缔结了一项协定。由于埃塞俄比亚政府的坚决反对和法国的抵制,这项协定归于失败。埃塞俄比亚的原料资源和它的战略地位,都使法西斯意大利垂涎三尺,意大利决心以战争攫取它。从1934年起,意大利向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运送军用品、飞机和坦克。同时还制造边境纠纷事件。1934年12月5日,在埃塞俄比亚与意属索马里接壤的奥加登省瓦尔瓦尔绿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意大利人使用了坦克和飞机,意、埃双方伤亡数十人。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提出控诉,要求国联加以干与,但是国联采取“不干涉政策”,建议双方达成仲裁协议。国际联盟的态度是由法、英等国的立场决定的。1935年1月7日,即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发出呼吁后的第四天,法国外长赖伐尔同墨索里尼在罗马签署了一个条约,约定在法、德两国矛盾进一步尖锐时,法国可以得到意大利的支持;意大利还同意放弃向法国在非洲占有优势的地区扩张。为此,法国不仅给意大利在东非的领土补偿和经济补偿,而且实质上允许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统治。英国政府也向意大利提出愿意做一笔牺牲埃塞俄比亚的交易。法、英的立场纵容了法西斯意大利的侵略气焰。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军队不宣而战,侵入埃塞俄比亚境内。他们在北面的主要突击方向是从厄立特里亚向阿迪格腊特、阿杜瓦和阿克苏姆三个城市,然后沿马卡累、德西埃、亚的斯亚贝巴一线南进。这是主攻方向,集中了三分之二的意大利军队。从东北及东南两个方向的进攻是次要的,意军在那里的任务只是牵制住埃塞俄比亚的兵力。海尔塞拉西皇帝颁布了总动员令。埃塞俄比亚人民奋起参加正义的防御战。但是埃军由公爵们指挥,他们不很听从最高司令部的指挥,只关心保卫自己的领地。组织松懈、装备落后的埃军面临的任务是要挡住人数众多、武器精良的法西斯军队的袭击。尽管意军在兵力上占有巨大优势,但是他们并未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战争延续下去了。意大利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后,海尔塞拉西一世政府立即向国际联盟请求援助(埃塞俄比亚从1923年起即为国联成员国)。1935年10月7日,国联不得不承认意大利是侵略者,对它的经济和财政实行制裁:国联成员国必须禁止向意大利输出武器和某些原料(橡胶、铅、锡、铬),停止输入意大利货物,不向意大利提供贷款等。这些制裁措施对事态的进程不起决定性影响,但是英、法等国仍然迟迟不执行对意大利的制裁。意大利如果不进口石油就会难以把战争继续下去,而国际联盟却没有在这方面采取制裁措施。全世界劳动人民起来声援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的共产党人发表了一项保卫埃塞俄比亚的声明。意大利共产党人在全国各地展开了积极的反战活动,揭露战争的侵略性质和法西斯分子的沙文主义宣传。许多国家举行了反对法西斯侵略的示威游行和抗议罢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致埃塞俄比亚人民书中强调指出了“在反对共同敌人——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斗争中”,利益是一致的。保卫独立的战争在埃塞俄比亚激起了巨大的爱国热潮,军队和游击队无不英勇作战。但由于意、埃军备优劣悬殊,加上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使用了包括施放毒气在内的惨无人道的作战方法,意军还是向前推进了。1936年5月,意军攻入亚的斯亚贝巴,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海外。墨索里尼政府把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属东非帝国。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进犯,造成了新的世界战争的另一策源地。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站稳脚跟之后,就凯觎邻近的法属殖民地,威胁英属非洲殖民地。英帝国在红海上的航线也处于受攻击的地位。英、法与意大利的关系大大地恶化了。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在埃塞俄比亚确立了殖民主义恐怖统治。他们想掠取那儿的矿业资源、肥沃的土地,把五十万户意大利人家庭移居到那里去,把埃塞俄比亚变为他们的战略基地。意大利的占领使埃塞俄比亚人民遭到巨大痛苦,但人民没有被压服,武装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游击队活跃在全国各地。所谓移居五十万户意大利人根本办不到。第一批移民不得不一手拿铲一手拿枪才能从事劳动。不久,一部分移民只好返回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农民不把粮食卖给入侵者。意大利人非但不能从埃塞俄比亚进口粮食,反而要把粮食输送到埃塞俄比亚去供给他们的庞大驻军。意大利殖民主义者掌握着大居民点和道路,但是未能完全控制广大的边远地区。西班牙内战 1931 年西班牙发生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12月9日通过的新宪法巩固了人民斗争的成果。宪法宣布政教分离、教会财产收归国有、封建劳役被取消。政府还采取一些措施,实行极有限的土地改革,提高工人工资和缩短工时。但是土地问题、民族问题等重大问题基本上没有得到解决;关于八小时工作制、社会保险等法规也遭到企业主的抵制和破坏,因此工农运动继续高涨。工人罢工席卷全国,往往具有政治性质;农民不断夺取地主土地,并与军警发生流血冲突。与此同时,西班牙反动派利用资产阶级政府的软弱,采取了攻势。1933年,各右翼党派结成了一个统一的组织叫“西班牙右翼自治派联盟”①,这是地主、金融巨头、教权派和军阀的反动联盟。1933年11月议会选举时,该联盟获得多数议席,建立了以勒鲁斯为总理的亲法西斯的反动政府,“黑暗的两年”(1934—1935年)时期开始了,劳动者在共和国头几年所争得的成果被取消了。法西斯的进攻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击。1934年10月,西班牙右翼自治派联盟的代表公然参加勒鲁斯政府。这件事激起了劳动者的愤怒,当天宣布的总罢工几乎扩展到全国。阿斯图里亚劳动者的斗争尤为激烈,在那里共产党人、社会党人和无政府工团主义者并肩战斗,矿工武装队伍占领了兵工厂,击溃了政府军,甚至夺得了当地政权。政府调集部队进行镇压,工人们英勇抵抗了二十天。起义遭到镇压,矿工牺牲三千人,被捕三万人。十月事件有力地推动了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建立。1936年1月,共产党、社会党、共和党左翼、共和同盟及其他一些左派政党达成协议,建立了人民阵线。在2月的国会选举中,人民阵线击败了反动势力,取得了胜利。人民阵线的两个政党——共和党左翼和共和同盟组成政府执政。政府实现了人民阵线纲领的部分内容,释放了政治犯,逮捕了将近六千名法西斯分子,解散了一些反动组织。一些失业工人得到工作,十万农民得到土地。但是,地主的经济实力没有被摧毁,法西斯组织还继续在军队中活动,法西斯的威胁没有被消除。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以圣胡尔霍和佛朗哥(1892—1975年)为首的西班牙法西斯分子,伙同金融巨头、土地贵族、高级教士和一些拥护旧制度的高级将领,阴谋叛乱,要以武力推翻人民阵线政府。1936年7月18日,法西斯分子在西属摩洛哥休达电台播送了一条暗语:“整个西班牙晴空万里。”这是约定的开始叛乱的信号。当天,法西斯分子和反对共和国的军队在西属摩洛哥、地中海的巴利阿里等岛和西班牙北部同时发动叛乱。叛乱原定由圣胡尔霍领导,他因飞机失事身亡,佛朗哥将军成了叛军首领。由于绝大部分军官站在叛乱者方面,不久叛乱扩大到全国的军队。但是,西班牙广大人民奋起反对法西斯叛乱,英勇作战,挡住了敌人,粉碎了叛乱分子企求速胜的妄想。德国和意大利起初只是供给法西斯叛乱者武器(包括坦克、飞机)和金钱,派遣军事顾问和教官。不久,便公开出兵进行武装干涉。在叛军方面作战的意大利军有十五万人,德军有五万人。德、意的军舰进入了西班牙领海,封锁了西班牙海岸,同时也直接威胁英、法在地中海的一系列战略基地。法、英、美等国所采取的立场是有利于叛乱分子的。法国勃鲁姆政府害怕在西班牙事件的影响下,法国也会被人民阵线运动的深化牵着走,所以决定停止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武器供应。1936年9月,在英、法的倡议下,有二十七个欧洲国家签订了“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协定,禁止把武器输往西班牙,禁止西班牙购买的武器过境。成立了“不干涉委员会”来监督协定的执行。美国政府虽未正式参加这项协定,但在整个战争期间始终禁止向西班牙输出武器。西班牙共和国购买武器受到了阻碍,但是佛朗哥叛军却照旧从德、意等国得到武器和军队的援助。各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民十分同情西班牙人民保卫民主和自由独立的战争。他们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取消“不干涉”政策,取消禁运,帮助西班牙,制止德、意的武装干涉。五十多个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三万五千多人志愿前去西班牙,组成了国际纵队,同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给西班牙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一万多名“国际纵队”战士,光荣地牺牲在西班牙。1936年11月,佛朗哥叛军在占领了西班牙西部和北部广大地区之后,进逼马德里。叛军头子以四个纵队向西班牙首都发起攻势,以市内的第五纵队①作为接应,妄图一举占领马德里。西班牙军民誓死保卫首都,在四个多月中粉碎了敌人的三次进攻。1937年3月,共和国军队在马德里东北的瓜达拉哈拉战役中痛击五万多人的意大利干涉军,解放了大片领土。在以后的两年里,西班牙人民坚守着马德里。叛军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向共和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发动了新的进攻。共和国军民浴血苦战。由于力量悬殊,1937年10月底,阿斯图里亚斯地区失陷。在东北部地区,共和国内部的无政府主义者、右翼共和党人、右翼社会党人和暗藏的法西斯分子于1937年5月在巴塞罗那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不久被平息。1938年春,叛军攻占特鲁埃尔,进兵阿拉贡地区,窜到地中海,把共和国的领土切成两片。1938年底,佛朗哥叛军和德、意干涉军齐头并进,向东北部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举进攻。第二年1月,巴塞罗那失陷。接着,加泰罗尼亚地区全部陷落。在共和国处境危急的关头,右翼社会党人在马德里发动了政变。1939年3 月,他们夺取了政权,向佛朗哥叛军献出了马德里。叛军和干涉军迅速占领了西班牙的全部领土。西班牙人民争取民主和独立的斗争失败了。在西班牙建立了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以后,接着把侵略矛头伸入华北。为了独占中国,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它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突然袭击北平附近的芦沟桥,开始了对华北的新的侵略,不久把军事行动扩大到长江流域。日本统治集团以为日军可以速胜,两三个月就能结束战争。日本侵略军的残暴凶狠,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代表人民意志的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7月15日,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两党合作宣言,并派周恩来等与国民党政府谈判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日本的野心和侵略行动直接威胁到蒋介石集团的利益,危害美、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国民党政府被迫实行对日作战。经国共两党协议,中共领导的西北主力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色游击队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国民党被迫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但是,蒋介石政府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政策。抗战一开始,国民党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芦沟桥事变不到一个月,北平、天津相继沦陷。1937年11月,日军占领上海,12月攻占南京。1938年3月,华北几乎全部沦陷。同年10月,华南的门户广州,华中的重镇武汉,先后陷落。国民党政府搬到四川重庆,把军队的主力集中到西南和西北,避免对日作战。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的民族战争的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人后方的抗日根据地。从1937年10月,八路军、新四军开始创立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起,一、二年内在华北各省、长江南北等地区的抗日根据地纷纷建立,把利刃插入敌占区。国民党放弃了的大好河山,有一些已被八路军、新四军收复。1938年,八路军、新四军抗击着日本侵略军四十万人,占全部侵华日军的半数以上,成为抗日战场上的主力。当时,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指导中心。但是,那时在共产党内,就统一战线中要不要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王明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错误变为右倾错误,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实际上是把人民武装力量统一到蒋介石的手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党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基本上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广州、武汉陷落以后,中国的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日军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因此,日本帝国主义用主要兵力对付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头子汪精卫离开重庆,公开投降,在南京成立了伪政权。国民党里亲英美派的蒋介石集团则更加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先后掀起了几次反共高潮,进攻八路军,袭击新四军。由于共产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击退了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克服了重重困难,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大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保卫了中国的独立,并支援了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第二节 绥靖政策的破产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形成 在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上,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勾结日益紧密。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过程中,德、意两国接近起来。德国支持意大利对非洲的侵略,作为报酬,意大利完全放弃在奥地利、巴尔干和多瑙河流域同德国扩张计划的对抗行动。意大利并吞了埃塞俄比亚后,德、意两国于1936年10月24日签订了协定,德国承认意大利占有埃塞俄比亚,双方共同承认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权,并且确定,在重要的国际问题上两国采取共同的方针。11月25日,德国和日本正式结成政治同盟,签订了所谓《反共产国际协定》,确定对于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并商讨所谓“防止措施”。这个协定还有一个直接反对苏联的附件,当时秘而未宣。1947年,在东京对日本主要战犯的审判中,该秘密附件首次公布。秘密附件规定,当一国受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双方将讨论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缔约国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不得同苏联缔结政治条约。一年以后,意大利也加入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于是德、意、日三国的军事政治集团在实际上已经形成,这便是所谓“柏林—罗马—东京轴心”①。这个法西斯侵略集团一方面要反苏反共,另一方面借反苏反共为幌子,同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利益。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的形成及其侵略扩张,严重地损害了英、法、美的利益,但是,英、法、美三国不愿坚决反击法西斯的侵略。它们的政策,是使西方免于战争威胁,而把法西斯侵略的矛头引向东方,与苏联发生对抗。它们幻想,让法西斯国家与苏联在战争中杀得两败俱伤,自己出来收拾残局,独霸世界。因此,面对德、意、日的侵略扩张,它们接二连三地让步、退却,实行了所谓“不干涉”政策。这种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德、意、日法西斯主义者利用了英、法、美“绥靖主义者”惧怕社会主义的这种心理,来实现自己的侵略目的,在欧洲、非洲和东亚建立他们的“新秩序”。德国吞并奥地利 奥地利是法西斯德国侵略中欧的第一个牺牲品。希特勒之渴望并吞奥地利,除了在《我的奋斗》中说过他决心把所有条顿种族纳入帝国这个理由之外,他还有两个理由。如果奥地利归德国所有,就是既打开了捷克的门户,也获得了通往西南欧的宽广道路。早在1934年7月,希特勒便企图占领奥地利。7月25日,在德国策划下,奥地利纳粹党暗杀了奥首相陶尔斐斯,企图夺取政权,但被奥国政府军击溃。希特勒把德军调到奥地利边境准备采取行动。当时,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反对德奥合并,派遣四个师,开到意奥边境。希特勒受到牵制,不敢冒险。此后,德国用金钱、阴谋、暴力颠覆奥地利政府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奥地利境内的纳粹运动也日益猖獗。不久,意大利和德国又开始接近起来,奥地利对外依靠意大利的政策逐渐失去意义。1936年7月,希特勒下令德国参谋部制订占领奥地利的军事计划(命名为“奥托计划”)。英、法、美三国统治集团对德国侵占奥地利领土的计划十分清楚。它们有责任保证奥国的独立,因为凡尔赛和约的第八十条规定:德国应承认并确切尊重奥国的独立。圣日耳曼条约第八十八条也规定:奥地利的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的许可不得变更。但是,正当奥地利的独立遭到严重威胁时,英、法、美采取了所谓“不干涉”的绥靖政策。1937年11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派遣他的亲信哈里法克斯到德国与希特勒会晤。哈里法克斯宣扬英、德合作的意义,建议通过谈判来解决英、德两国间的矛盾,使两国接近起来。他向希特勒暗示,德国如果侵占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不会出来干涉,说“欧洲秩序变更的问题”迟早总会发生。经过这次会晤,希特勒已经明确肯定,英国为了同德国达成协议,同意把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但泽“让给”德国。与此同时,法国政府在非正式谈判中也向希特勒表示,对德奥合并表示赞同。美国政府在获悉希特勒占领奥地利的意向后,也不采取任何措施去制止侵略。它们推测,吞并奥地利是德国进攻苏联的重要步骤之一,因而采取了纵容的政策。希特勒了解了英法美在奥地利问题上的态度以后,便大胆行动起来。1938年初,德国法西斯加强了德奥合并的宣传。奥地利的纳粹分子则叫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作为策应。德国二十五万大军在奥地利边境集结。形势顿时紧张起来,奥地利人忧心忡忡。处于地下状态的共产党号召奥地利人民保卫祖国的独立。工人对纳粹分子展开了斗争。奥地利政府重新禁止纳粹党,并逮捕了它的领导人。2 月 12 日,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自己的官邸召见奥地利总理舒什尼格,向他授予书面的最后通牒。所有的条件是不容讨论的,内容包括任命奥地利纳粹党人赛斯—英夸特为奥地利内阁保安部长,释放所有在押的奥地利纳粹党人,保证纳粹党的宣传鼓动自由等等。舒什尼格接受了希特勒的全部要求。奥地利的工人、小资产者和知识分子掀起了抗议的怒潮,许多工厂停止了工作。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舒什尼格决定于3月13日就奥地利的独立问题进行全民投票。但是在3月11日,当希特勒要求立即取消全民投票,要求舒什尼格辞职并任命以赛斯—英夸特为首的新政府时,奥地利统治集团就慌忙地接受了这些要求。同一天,希特勒下令德国武装部队对奥地利进行军事占领,德军侵入了奥地利。在奥地利纳粹党人配合下,德军很快实现了占领。13日,希特勒宣布解散奥地利共和国,全部领土并入德国。希特勒对奥地利的侵略激起了全世界劳动者的愤怒。伦敦、巴黎、纽约、布鲁塞尔等城市举行了群众大会和示威游行,抗议对奥地利的占领。3月17日,苏联政府建议举行国际会议商讨反侵略的措施,但是遭到英法政府的拒绝,美国政府也漠然置之。不久,英、法、美实际上承认了奥地利并入德国。德国法西斯分子为顺利占领奥地利而受到鼓舞,立即准备实施下一步的侵略计划。慕尼黑会议和捷克斯洛伐克灭亡 德国占领奥地利以后,立刻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是德国建立欧洲霸权的重要一环。占有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来说,意味着控制了到多瑙河流域的所有通道;捷克斯洛伐克拥有很发达的工业,又可以充实德国的军事实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创立起来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境内,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苏台德区的德意志人,约有三百二十五万,住在捷、德交界的多山的边境地区。这个地区,形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的天然屏障。希特勒早就企图撤除这道屏障。苏台德区的德意志人党是听命于希特勒的法西斯党,其首领为康拉德亨莱因。他接受法西斯德国的指示,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各种要求,使真正的协议无法达成,制造紧张局势,以便希特勒乘机干涉。1938年4月24日,亨莱因在卡罗维发利发表演说,要求所有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完全“自治”,苏台德区的全部官职要由德意志人担任。亨莱因分子还公开提出要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废弃同法国和苏联的互助条约,与德国外交“协调一致”。亨莱因分子的要求遭到了全捷克斯洛伐克社会舆论的谴责。以总统贝奈斯为首的捷克斯洛伐克资产阶级政府拒绝了亨莱因分子的要求。于是,亨莱因分子准备于5月间举行暴动。同时,希特勒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集结军队,发表声明,支持“苏台德自治”的要求。形势危急,捷政府于5月20 日发出了局部动员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抵抗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措施受到了举国一致的拥护,也得到了英法公众舆论的同情。以首相张伯伦(1869—1940年)为首的英国政府执行的是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换取希特勒进行反苏战争的政策。法国政府对待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法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大国地位,需要加强自己同东欧一些国家的同盟关系。法国不仅与捷克斯洛伐克,而且与南斯拉夫、波兰等国都有同盟关系。任凭德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意味着把捷克斯洛伐克的三十个师团和军事工业抛给德国,而且意味着抛弃法国在东欧所有的同盟国和保护国。但是另一方面,法国追随英国的挑动希特勒进行反苏战争的政策,这必然要牺牲其同盟国的利益。不过,英法政府对于希特勒能否按照它们设想的轨道行动是没有把握的,因此,面对德国法西斯的扩张威胁,表现出政策上的摇摆。在“五月危机”时,英法两国政府对德国提出警告:英法对于德国侵捷所引起的冲突不能无动于衷。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政府估计,德国要击败捷军,必须出动三十五个师的兵力,剩下只有五个正规师和八个后备师可用于守备西线,而法国可能动员一百个师,此外还有苏联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因此,德军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希特勒不得不暂时让步,把德军撤离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五月危机”之后,德国法西斯分子一方面加强武装力量,以便能以“闪电战”击溃捷军;另一方面,对英法两国加强军事讹诈。这一政策很快产生了效果。8 月初,英国政府派朗西曼勋爵为首的代表团到布拉格,表面上去进行调停,实际上去施加压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同亨莱因分子重开谈判,并同意苏台德区实行“自治”。但是妥协者的脚步落后了。9月12日,希特勒在纽伦堡法西斯分子大会上发表演说,要求将苏台德区交给德国。次日,亨莱因分子在苏台德区举行叛乱,但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镇压下去。苏台德区的德意志人党被解散,亨莱因逃亡德国。德国宣布边境部队进入战备状态,进行威胁。局势再度紧张起来。9月15日,张伯伦飞往德国与希特勒会晤,建议希特勒由英法出面调停德捷冲突。希特勒提出了苏台德区归并德国的要求,并声称这是他在欧洲最后的领土要求。张伯伦向希特勒声明同意他的要求而返回伦敦。18日,英法两国总理和外长在伦敦举行会议,决定迫使捷克斯洛伐克立即将苏台德区交给德国。19日,贝奈斯政府接到了英法建议满足希特勒要求的联合照会。英法帝国主义强迫贝奈斯政府割让苏台德区的消息激起了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极大的愤怒。与此同时,苏联政府不断发表声明,苏联将承担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义务。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签订的互助公约规定,只有当法国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时,苏联才有援助的义务,如果法国不援助时,苏联也就没有援助的义务。9月19日,苏联政府再一次通知贝奈斯政府,如果法国忠实于援捷的义务时,苏联立即援捷。苏联看到了法国统治阶级所执行的绥靖政策,为了真能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斯大林曾委托捷共领导人哥特瓦尔德转告贝奈斯说,即使法国不出兵援助,只要捷克斯洛伐克自己坚决抵抗法西斯侵略,并向苏联提出援助的请求,苏联也准备提供军事援助。由于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群众的义愤和苏联政府表示支持,贝奈斯政府拒绝了英法的联合照会。英法统治者进一步对捷政府施加压力,向贝奈斯提出警告说,如果因拒绝英法建议而引起德捷战争,英法政府不提供任何援助;并威胁说,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接受苏联援助,则德国与苏捷联盟作战便带有反布尔什维主义的性质,英法政府将不能不支持德国。在这种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同意将苏台德区割给德国。根据张伯伦的建议,9月29日到30日,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代表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会议把已经商妥的宰割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决定确定下来,产生了可耻的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月1日起的十天内,把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交给德国;该地区内的防御工事、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一并移交,不得损坏。协定以最后通牒在幕尼黑的张伯伦(左)和希特勒(右)的方式通知捷克斯洛伐克代表。10月1日起,德军开进了苏台德区等地。捷克斯洛伐克丧失1938年德军开进苏台德区了三分之一以上的领土,二分之一以上的经济资源,失去了天然防御工事,遭到了严重的削弱。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意味着法捷、苏捷互助条约的实际废除,为希特勒向东方侵略打开了大门。9月30日,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根据张伯伦的建议,德、英共同发表一项宣言,声称两国解决纠纷,永不兵戎相见。张伯伦从慕尼黑回到伦敦时,手中挥舞着一张纸,并宣称“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了保证”。此后不久,12月6日法德签订了类似的声明。张伯伦和达拉第以为缔结这个协定,会使英、法避开德国的侵略,而把侵略的矛头引向东方,反对苏联。英法绥靖主义者作了法西斯的帮凶,把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1939年3月14日,希特勒强迫捷克斯洛伐克的新任总统在卖国文件上签字,把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合并于德国。第二天,德军占领了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灭亡了。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大大加强了它在战略上的和军事政治上的地位,侵略气焰更加嚣张。美国的孤立主义 国际事件的发展,使二次大战前的美国对外政策,基本上操纵在统治阶级的所谓孤立主义分子集团手里。尽管罗斯福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在全世界保护垄断组织的利益免受德、意、日的侵犯,但是它长期内没有采取制止法西斯侵略的具体措施。孤立主义的政策,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使美国避开欧亚各国的纠纷,实际上却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孤立主义集团代表了美国资产阶级中一部分人的主张:把美国的竞争者拖进战争,并使它们在军事冲突的过程中彼此削弱,然后美国在有利的条件下参战,坐收渔翁之利。孤立主义集团利用美国人民的反战情绪,大量散布和平主义言辞,使国会于1935年8月31日通过了中立法案,宣布禁止把美国武器输往一切交战国。这个法案立即应用于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从中立法案的文字规定来看,似乎对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都同样实行了禁运,但在实际上,这个法案完全有利于侵略者、不利于被侵略者。这是因为侵略者已经武装起来,而被侵略者没有武装;而且中立法案并未禁止输出原料、物资,当时进行侵略的意大利,可以继续从美国输入原料、物资。1936 年夏,西班牙内战爆发,美国和英、法一样,采取所谓“不干涉”的绥靖政策。罗斯福公开宣布:中立法也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1937年5月1日,美国国会依据罗斯福的上述声明,通过了新中立法,规定该法案也适用于发生“内战”国家的双方。同时,新法案还授权总统不仅有权禁止武器输入交战国,而且可以禁止任何货物输入交战国;经总统指定可以出售的其些货物,要遵循“现购自运”(以现金支付和非美国船只运载)的原则。新中立法仍然以中立姿态援助了法西斯的侵略。美国的武器装备通过德、意法西斯干涉者,源源不绝地运送给西班牙佛朗哥叛军。在亚洲,早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前,美国就以军火、物资大量供应日本。美国政府并未援引中立法案以禁止对日本出售武器及物资。日本进行的全面侵华战争,是对美国在远东利益的严重威胁。可是,这一次美国政府也没有采取坚决的步骤制止侵略,它并没有运用中立法于中日战争,这是对日本帝国主义者有利的。此外,新中立法确立的“现购自运”原则,中断了美国对中国抗战物资的供应,因为中国既无远洋航行的舰队,又处在日本的海上封锁之中,所以这一原则为日本侵华大开方便之门。1939年11月,美国将“现购自运”原则扩大到军火,进一步牺牲中国来满足日本侵略者的要求。美国的进步力量要求与其他国家联合,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但是政府对这些呼吁无意听从。美国政府默认了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占,正式承认了佛朗哥政权,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并吞,支持了英、法同德、意签订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实际援助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意、日三国在欧、亚、非三洲的侵略扩展很快,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迅速增长起来。美国资产阶级的一些人开始比较坚决地要求放弃中立,主张支持英、法,反对德、意、日。美国资产阶级阵营内出现了两大集团的斗争。1939年国会讨论修改中立法提案时,发生了冗长而激烈的辩论。6月30日,众议院的孤立主义分子集团以二百票对一百八十八票的多数通过了对交战国维持军火禁运的议案。由此可见,直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政府仍在执行纵容法西斯侵略的“中立”政策。莫斯科谈判失败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1939年春,在欧洲,战祸已经迫在眉睫。英法政府继续执行纵容纳粹德国进行侵略的政策。但是为了躲避人民群众憎恶法西斯的压力,也为了加强对法西斯德国的压力,英法政府表现出愿与苏联结盟制止侵略的姿态。在英法等国,不仅广大人民,而且一些资产阶级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如英国的劳合-乔治、邱吉尔,法国的赫里欧都主张同苏联缔结互助条约,以遏制法西斯的侵略。从1939年4月中旬到8月下旬,英、法、苏三国进行了关于缔结互助条约的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英法要求苏联,当英法两国提供安全保证的国家,即波兰、罗马尼亚、希腊、土耳其、比利时、荷兰和瑞士遭到侵略的时候,向它们提供军事援助。苏联提出订立苏、英、法三国互助条约,即三国有任何一国遭到德国进攻时,彼此必须立即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各种援助;同时,三国还承担义务,不仅对英法有义务保护的国家,而且对与苏联毗邻的波罗的海诸国家给予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各种援助。苏联的建议遭到了英法的拒绝。英法不愿意同苏联一起向毗邻苏联的国家提供安全保证,实际上是给希特勒指出了一条进攻苏联的道路。英法的缺乏诚意和片面要求,导致了谈判的中断。7 月,苏联建议进行关于缔结军事公约的谈判。英法表示同意,但是,派到莫斯科的代表都是次要人物,无权签订任何协定。谈判中,苏联代表提出,苏德并不毗邻,一旦发生战争,苏军只有借道波兰,才能直接同德国作战,援助英法和波兰。英法不但不要求波兰同意苏军过境,反而支持波兰拒绝苏联的建议。军事代表团的谈判又中断了。英法根本不想同苏联达成协议。就在英、法、苏三国举行公开谈判的同时,6、7月间,英国与德国在伦敦举行了秘密会谈。英国政府制定了英德协议的具体计划,其内容有:英国放弃集体安全以及同苏联结盟的政策,同德国缔结互不侵略条约;英国答应解除对波兰承担的义务,同意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英国甚至建议希特勒召开英、德、法、意、波五国会议,讨论将但泽(格但斯克)归并德国、满足希特勒要求的问题。英国政府策划新的慕尼黑事件的阴谋,终于使英、法、苏三国的政治、军事谈判归于破裂。为了打击英法孤立苏联并唆使德国进攻苏联的阴谋,苏联接受了德国的建议,于8月23日同德国缔结了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互不侵犯,一方同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条约有效期为十年。苏联知道,德国并没有放弃侵略苏联的计划,只是借这个条约避免同英法和苏联两线作战的危险。苏联的目的在于借这个条约提供的一个时期的和平,加强国防,为日后的反侵略战争作更充分的准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粉碎了英法等国际反动资产阶级“绥靖”希特勒德国,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往后的局面,就不得不变成英法和德意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直接冲突的局面。附表一:1770年以来的英国内阁续表执政年代 内阁首相及其所属政党1964—1966 威尔逊内阁(工党)。1966—1970 威尔逊内阁(工党)。1970—1974 希思内阁(保守党)。1974—1976 威尔逊内阁(工党)。1976—1979 卡拉汉内阁(工党)。1979— 撒切尔夫人内阁(保守党)附表二:美国历任总统任序 姓名 党派 任期 备注1. 华盛顿 联邦党 1789—17972. 约翰亚当斯 联邦党 1797—18013. 杰弗逊 共和党人☆ 1801—18094. 麦迪逊 共和党人☆ 1809—18175. 门罗 共和党人☆ 1817—18256. 约翰昆西亚 共和党人☆ 1825—1829当斯7. 安德鲁杰克逊 民主党 1829—18378. 马钉范布伦 1837—18419. 威廉哈利逊 辉格党 1841—1841 1841 年4月4日死,由副总统泰勒继任10. 泰勒 辉格党和民主 1841—1845党11. 波尔克 民主党 1845—184912. 泰洛 辉格党 1849—1850 1850 年死,由副总统菲尔莫尔继任13. 菲尔莫尔 辉格党 1850—1853☆今日民主党续表任序 姓名 党派 任期 备注32. 富兰克林罗 民主党 1933—1945 1945 年 4斯福 月12日逝世,由副总统杜鲁门继任33. 杜鲁门 民主党 1945—195334. 艾森豪威尔 共和党 1953—196135. 肯尼迪 民主党 1961—1963 11月22日被刺,由副总 统 林登约翰逊继任36. 林登约翰逊 民主党 1963—196937. 尼克松 共和党 1969—1974 1974 年因水门事件下台,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