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世界通史(下)-5

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后,国际气氛愈来愈紧张。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开完不久,老沙皇就和英王爱德华在勒佛尔(今爱沙尼亚的塔林)举行会谈,决定扩充俄国的海陆军以对付德国。1907年,俄国的军费为四亿九千三百万卢布。1908 年陡增为六亿一千二百万卢布,1913 年又增为九亿四千四百万卢布。②事实证明,“海牙和会”完全是一个骗局。它除了使日益成熟的冲突更加尖锐以外,并没有什么良好的结果。第二节 巴尔干问题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和“东方问题” 早在十四到十六世纪,土耳其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封建帝国——奥斯曼帝国。当资本主义开始在欧洲确立和发展的时候,奥斯曼帝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它竭力以扩大军事力量和推行侵略战争来拯救帝国的瓦解;但事与愿违,反而造成军事失利、国库空虚。土耳其素丹为了保持他风雨飘摇的腐朽统治,对农民不断增加地租和捐税,这严重地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使农业濒于破产。在素丹横征暴敛和外国商品竞争的打击下,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纷纷破产。安卡拉的三百家呢绒手工工场,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只剩下四家了。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又是一个“民族的监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宗教矛盾交织在一起。例如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官吏和地主大部分是土耳其人,大都信仰伊斯兰教,而被剥削阶级的农民是斯拉夫人,大都信仰基督教。十九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由于内忧外患,已处于气息奄奄即将崩溃的前夕。伴随着帝国的日益衰败,欧洲列强相竞争夺这个“欧洲病夫”的遗产。由于奥斯曼帝国处于欧亚非之交的枢纽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例如谁将掌握黑海的门户——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谁就成为黑海的主人,并控制通往东方的重要道路,称霸于欧洲,列强对土耳其的争夺极其尖锐复杂,以致十八世纪末年以来“东方问题”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所谓东方问题:第一就是欧洲列强围绕瓜分摇摇欲坠的奥斯曼帝国的领土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他们相互牵制不使某一方单独吞噬这块肥肉;第二就是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各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由于列强的插手和干预,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坎坷的道路。这两方面的问题又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巴尔干问题久经纠缠,成为国际冲突的症结,巴尔干也就成了欧洲的“火药桶”。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十九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的各族人民仍然前赴后继,争取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取得独立。希腊人民经过独立战争得到了独立。塞尔维亚人民经过两次起义,在1829年取得了自治地位。罗马尼亚人民经过长期斗争,于1859年实现了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公国的真正联合,奠定了近代罗马尼亚国家的基础。门的内哥罗早已独立,只是还没有取得国际上的承认。但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奥斯曼帝国仍统治着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保加利亚、东鲁米利亚,这两个地区的居民属保加利亚族;波斯尼亚、里塞哥维那,居民属塞尔维亚族;马其顿,居民属塞尔维亚族、保加利亚族、希腊族;阿尔巴尼亚,居民属阿尔巴尼亚族。保加利亚族和塞尔维亚族均属斯拉夫人血统。七十年代,巴尔干各民族的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75年7月爆发了黑塞哥维那反抗土耳其的起义,随后扩展到波斯尼亚。1875 年到 1876年保加利亚人民两次起义。嗜杀成性的土耳其素丹,对起义者进行大规模的残杀。土耳其的武装仅在几天内,就屠杀了一万五千保加利亚人,毁掉七十九个村镇。巴尔干人民并没有被血腥的镇压所吓倒,不断起义,而且起义规模愈来愈大。门的内哥罗和塞尔维亚要求土耳其不要把军队派往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它们的要求遭到拒绝,两国于1876年6月都对土耳其宣战。 一向都企图从“东方问题”浑水摸鱼的欧洲列强又插手了。俄国、英国、奥匈帝国都利用奥斯曼帝国的危机,以各自持有的野心积极干预,趁火打劫,企图一箭双雕,达到它们镇压民族解放运动和分赃的恶罪目的。沙皇俄国为了实现它梦寐以求、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长期以来,一直觊觎土耳其。早在彼得一世时,为了控制黑海,1695和1696年,曾两次南下远征,占领了亚速夫,但并未夺得黑海的出海口。十八世纪以后沙俄频繁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攫取了黑海北岸直到多瑙河口的广大领土。十九世纪,“俄国熊认为病人已奄奄一息了,应当吃掉他。”①沙皇为了骗得巴尔干人民的信任,把自己打扮成“解放者”,引诱巴尔干半岛斯拉夫人,陷入他的圈套。马克思说:“每当他看到土耳其政府似乎加强,或者看到一个更大的危险,即斯拉夫人要用自己的力量谋求解放,从而威胁到他对土耳其的计划时,他就会侵入这个国家。”②英国是沙皇在巴尔干半岛的重要竞争者,力图阻止俄国成为黑海和地中海之间两个海峡的主人。特别从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后,从欧洲到印度的航程缩短了八千到一万公里。印度是“不列颠王冠上的宝珠”,因此这条路线被英国视作英帝国的生命线。英国不愿俄国海军出现在地中海,对这条航线造成威胁。英国还想使土耳其素丹成为它的傀儡,变土耳其为自己的殖民地。所以,英国政府要维持土耳其的“现状”,维持素丹的统治。巴尔干的另一个主要竞争者是奥匈帝国,它力图占有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奥匈帝国境内也有几百万斯拉夫人,因此它担心汹涌澎湃的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会成为奥匈帝国境内斯拉夫人效法的榜样。它一方面支持奥斯曼帝国,以便阻止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沙俄南下;另一方面又想瓜分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欧洲领土。俄土战争和柏林会议 沙皇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遭到失败。它一时削弱了,但是它决未放弃在巴尔干和中东的侵略政策。塞尔维亚对土耳其宣战以后,俄国就积极着手进行武装干涉。俄国为了使奥匈帝国在俄土战争中保持中立,1876年7月8日沙皇和奥皇在波希米亚的莱西斯塔特城堡会谈,并取得协议。一旦俄土战争爆发,奥匈帝国保持中立;作为奥匈保持中立的条件,俄国同意它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大部分地区。塞尔维亚对土耳其宣战以后,俄国派出四千志愿军,其中包括许多军官到塞尔维亚。沙皇俄国在军事上和外交上加紧活动,于1877年4月24日向土耳其宣战。5 月间宣布独立的罗马尼亚也对土耳其宣战。俄国投入十八万五千陆军,进攻土耳其,6 月底渡过多瑙河。战争暴露了沙皇政府的低能,俄国的军事进展迟缓。1878年1月,俄军攻占亚德里亚堡,并继续向伊斯坦布尔推进,引起了英奥的惊惶。2 月英国把军舰开入马尔马拉海,实行海军的部分动员。英国威胁说,俄军进入伊斯坦布尔,将与俄国断绝外交关系。奥匈也声明,俄国占领伊斯坦布尔,它就召回自己的大使。已经精疲力竭的沙俄,不敢冒与英奥冲突的危险。1878年3月3日在距离伊斯坦布尔十二公里的地方,俄土签订了圣斯特法诺和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它的领土东达多瑙河,南抵爱琴海,东鲁米利亚和色雷斯均属于它;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完全独立,保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自治;土耳其对俄赔款,并割巴统等地给俄国;俄国此外还取得比萨拉比亚的西南部分,等等。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得到了巨大的扩张。这无疑影响到英国和奥匈的利益。因此,英奥对圣斯特法诺和约非常不满,要求召开国际会议修改这个条约。德国也表示赞成。沙皇俄国看到自己完全陷于孤立的地位,被迫同意召开国际会议。1878年6月13日修改圣斯特法诺和约的国际会议在柏林召开。参加的国家有俄、英、德、奥匈、意、土等国的代表。这次会议是欧洲列强瓜分土耳其领土和任意处置土耳其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命运的会议。英国、奥匈在德国的支持下,对圣斯特法诺和约作了较大的修改。7月13日签订了柏林条约。柏林条约把原来圣斯特法诺和约拟定的“大保加利亚”,分为三部分:一,建立臣属于土耳其素丹、享有自治的保加利亚公国。二,在巴尔干山脉以南成立一个取名为“东鲁米利亚”的半自治省,行政自治,但仍受土耳其政治和军事的直接管辖。三,马其顿依旧归土耳其素丹统治。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正式承认为独立的国家。沙皇俄国得到比萨拉比亚,并兼并了亚洲的巴统、卡尔斯和阿尔达汉。奥国取得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行政管理权。英国占领了塞浦路斯。柏林条约的实质就是部分地瓜分土耳其。柏林会议因此是欧洲列强的一次分赃会议。它远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巴尔干民族解放的任务。在巴尔干,仍有大量非土耳其人处在土耳其人的统治下。取得独立的巴尔干国家仍然是列强的角逐场所。它们的内政、外交都受到列强的干涉和影响。因此,在巴尔干,旧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又形成了新的矛盾。巴尔干——战争的火药桶 柏林会议造成的巴尔干局势不可能是持久的。巴尔干各族人民相信,土耳其统治者被赶出巴尔干半岛为期也不会太远了。但是,巴尔干各国对外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各族人民的利益,而是列强图谋私利的干涉。巴尔干各国统治者之间也因利害不同而发生冲突。二十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的加剧,国际上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1905—1906年和1911年法德为侵占摩洛哥而产生的两次摩洛哥危机;1908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产生的波斯尼亚危机;1911—1912年因意大利要占有利比亚而发生的意土战争;接着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意土战争的开始,加速了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早已进行的谈判。俄国的外交人员也介入了谈判。1912年3月13日签订了保塞同盟条约。协约国,首先是沙皇俄国,积极表示赞同和支持这个同盟。他们想把这个同盟作为反对德奥的工具,为日益逼近的世界大战做准备。巴尔干各国把这个同盟主要看作是从奥斯曼帝国夺回欧洲领土的一种手段。条约附件的第一条中规定,俄国的意见对缔约国双方是有强制性的。附件的第四条规定,本条约、秘密附件、军事协定某些条文的解释上、执行上所发生的一切争论,应提交俄国,作最后决定。条约确认了沙皇俄国是保塞同盟之间的仲裁者。保塞条约的内容通知了英法,英法两国都表示赞同。同年5月,保塞两国签订了军事协定,保加利亚又和希腊缔结了同盟条约。9 月保加利亚和门的内哥罗缔结了共同对土作战的口头协定。列宁说:“尽管在巴尔干建立的是君主国的联盟,而不是共和国的联盟,尽管这个联盟的形成是由于战争,而不是由于革命,——尽管如此,在摧毁整个东欧的中世纪残余方面,还是向前迈了一大步。”①巴尔干国家趁意土战争尚未结束的时机,1912年10月9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接着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相继对土耳其宣战。这样,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开始后,同盟国获得一系列胜利,土军惨遭失败,迅速向掩护首都伊斯坦布尔的防线退却。土耳其几乎丧失了巴尔干的全部领土。10月底保加利亚的军队逼近伊斯坦布尔。1912年11月,土耳其政府被迫请求大国调停。土耳其的请求马上得到俄奥等国的响应。帝国主义国家插手,助长了局势的复杂性。俄国担心保加利亚军队占领了伊斯坦布尔,将会引起国际干涉,使它朝思暮想的海峡问题更难解决。所以竭力阻止保加利亚继续进军,要求停战。奥匈也要求结束战争,以便阻止塞尔维亚的势力扩张到亚得里亚海。奥匈并以局部动员,陈兵塞尔维亚边境来威胁,要求塞尔维亚立即从阿尔巴尼亚撤军。奥匈的军事行动得到了德国的支持。德国向奥匈表示,对它们之间的同盟义务信守不渝。俄国支持塞尔维亚的要求。同时,法国也保证它对俄国的支持。如果德国参战,法国一定要履行自己的义务。但是,沙皇对战争尚无充分的准备,力求避免和同盟国集团发生军事冲突。俄国不得不作某些让步,劝告塞尔维亚不要占领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并将争论的问题提交各大国仲裁解决。德国对沙皇的退让,采取了进攻的态度。1912年12月2日德国宰相柏特曼公开声明,一旦奥匈受到“攻击”时,德国一定要履行同盟的义务。但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表示,如果俄法与德奥双方发生战争,英国不会中立。德奥对面临的严重现实,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奥让步同意召开会议。1912年12月17日各大国的大使级和交战国两个会议,同时在伦敦举行。大使级会议起着决定作用。会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各国,德奥支持土耳其。会议讨论了阿尔巴尼亚的地位和土耳其欧洲的边界与爱琴海诸岛屿的归属。当时,阿尔巴尼亚人民经过1911年到1912年的起义,已在1912年11月宣布独立。由于土耳其国内得到德国支持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实行政变。政变后的新内阁,拒绝接受战胜国提出要土耳其让出亚德里亚堡和爱琴海中诸岛屿的条件而破裂。1913年2月巴尔干同盟国又恢复了军事行动。土耳其很快又遭到了新的失败。1913年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国签订了伦敦和约。根据和约土耳其几乎丧失了全部欧洲的领土,仅保存了伊斯坦布尔及海峡北面的小块欧洲领土,其他欧洲部分的领土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关于阿尔巴尼亚和爱琴海诸岛的问题,留待列强解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标志着巴尔干半岛各民族终于摆脱了土耳其的封建统治。但是,由于巴尔干各君主国政府的掠夺政策和站在他们背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又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因土耳其的失败,奥匈和德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大大地削弱了。它们原希望在与俄国交战时能够得到土耳其的帮助,而现在一旦同俄国交战,巴尔干同盟严重地威胁着奥匈的后方。因此,德奥两国极力挑拨离间,唆使巴尔干同盟之间相互火并,以达到瓦解同盟的目的。塞尔维亚,因没有获得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要求从保加利亚所占领的马其顿领土中得到补偿,也就是要求修改保塞同盟条约。在瓜分马其顿的基础上,塞尔维亚和希腊于1913年6月1日签订了反对保加利亚的希塞同盟,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这个同盟。保加利亚方面,奥匈答应给予贷款,并保证它的领土完整。在德奥的煽动下,自恃强大的保加利亚,先发制人。1913年6月29日向塞希两国发起进攻,挑起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从双方来说,这次战争都是非正义的王朝战争。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参加到塞希一边,对保加利亚作战。土耳其趁保加利亚孤军作战,四面楚歌的处境,也参加了反保战争。不久保加利亚被打败了。奥匈帝国曾准备进攻塞尔维亚,来援助保加利亚。但德国考虑到发动一场世界大战的军事准备尚未完成,拒绝支持奥匈的军事行动。这样,保加利亚就完全被孤立了,别无他途,只好求和。1913年8月10日交战国双方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根据和约,保加利亚被迫同意马其顿由塞尔维亚、希腊瓜分。保加利亚仅保留了马其顿的一小部分。南多布鲁甲归罗马尼亚。9月29日签订了保土和约,亚德里亚堡地区划归土耳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不但没有解决巴尔干半岛的矛盾,反而促使矛盾更加尖锐化了。在布加勒斯特和约的基础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希腊站到了协约国一方。而抱着复仇计划的保加利亚和德奥集团接近起来,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土耳其加入到同盟国一方。巴尔干战争推动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民族解放运动。两地人民要求摆脱奥匈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这就必然引起奥塞之间的冲突。奥塞冲突又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的军事冲突。所以,帝国主义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和巴尔干半岛各国之间的纠纷,使这个地区笼罩着浓厚的战争气息。巴尔干成了欧洲的“火药桶”。只要一有火星,火药桶就要爆炸的。第二十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节 大战的开始和1914—1916年的战争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之间矛盾的发展以及它们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终于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奥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点燃了这次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夫妇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并且准备到接连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视察军事演习。斐迪南是奥国军人党首领,一向主张侵犯塞尔维亚。他这次访问的波斯尼亚,1908年被奥国吞并,①居民大都是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认为,斐迪南的波斯尼亚之行是挑衅行为,引起了具有民族情绪的塞尔维亚青年的强烈愤慨。塞尔维亚秘密爱国军人组织“黑腕”积极活动起来,准备暗杀活动。6月28日,斐迪南的车队驶过萨拉热窝狭窄街道的时候,“黑腕”成员青年学生加普林西普开枪打死了斐迪南夫妇。萨拉热窝的枪声引起了强烈反响,世界面临爆炸性的局势,其关键在于奥国决定借此事件作为摧毁塞尔维亚的口实,虽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塞尔维亚政府直接参与了刺杀事件的策划。奥国在行动之前要取得它的盟国德国的支持。德国政府认为要尽一切可能使它唯一可靠的盟国不致削弱,因此在 7月初的波茨坦双方代表的谈判中,保证支持奥匈帝国采取的行动。7月23日,奥匈帝国政府向塞尔维亚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正式谴责一切反奥宣传,查禁一切反奥的出版物和社团,开除学校的反奥教师,撤销曾经支持反奥宣传的任何官员。此外,奥国还无理要求:塞尔维亚政府允许奥国官员帮助查禁反奥宣传,允许奥国法官参加审判萨拉热窝事件的被告。这些要求统限于四十八小时之内答复。7月25日,塞尔维亚政府把复文交给奥国使节,答复很温和,语气很和解,除最后两点严重损害塞尔维亚主权的要求以外,其余要求都接受了。而且塞尔维亚还表示,愿意把争端提交国际法庭解决。奥国借口塞尔维亚没有满足它的要求,于28日悍然对塞尔维亚宣战。塞尔维亚当时是个小国,但是沙皇俄国站在它的背后。俄国在巴尔干一向怀有扩张野心。它看到,如果听任奥国压服塞尔维亚,它在巴尔干的地位就会削弱,而这是它决不能接受的。奥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以后,俄国政府发布了军事动员令,俄国的盟国法国保证全力以赴支持俄国。7月31日,德国政府向俄、法两国同时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停止动员,要求法国在未来冲突中保持中立。它的要求遭到拒绝,德国分别于8月1日、3日,先后对俄、法宣战。在一个多月的过程中,英国政府表面上致力于调和冲突,想使冲突各方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实际上是在窥测时机,寻求人民可以接受的参战借口。8月2日,德国政府无理要求比利时政府假道,让德军过境进攻法国。这就破坏了比利时永久中立的国际地位,而这是1839年得到列强保证的。比利时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同时呼吁英、法、俄诸国保护它的中立地位。英国要求德国尊重比利时的中立,遭到拒绝,它就在8月4日对德宣战了。交战双方阵营分明,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帝国主义之间的大战就这样开始了。三国同盟的另一成员国意大利望风转舵,待价而沽。战争开始的时候,它借口德奥进行的不是防御性的战争,拒绝承担条约义务,在一段时间内宣布中立。1915年4月,英、法、俄在伦敦同意大利签订秘密条约,保证战后议和时满足意大利的许多领土要求。5月间,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战争爆发不久,日本帝国主义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土耳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战争越出了欧洲范围。1915年和1916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分别参加到同盟国一方和协约国一方。后来还有许多国家权衡利害关系,相继参加协约国一方。就交战国家说,双方的帝国主义国家都打算借战争达到自己的掠夺目的:夺取新领土,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举例说,德国作战为的是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并吞法国的铁矿区,攫取东欧的粮食、原料产地和俄国波罗的海沿岸的属地。英、法、俄、意先后缔结协定,规定它们要怎样分割奥匈和土耳其的领地。日本参战,目的在于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诸群岛;攫取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进一步侵略中国。从战争目的上看,这次大战对交战双方的大国说,都是侵略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对塞尔维亚等一些国家说,它们作战具有民族解放或反抗侵略的意义,但是这改变不了这次大战的整个性质。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德国的战略计划 交战双方的帝国主义集团对于战争准备已久,战争一爆发,双方都集中了巨大的军事力量,在进行最初的大战役以前,协约国动员了六百一十多万军队,同盟国动员了三百五十多万军队,双方拥有的大炮都在一万三千门以上。厮杀不仅会是血腥的,而且会是空前规模的。在力量对比上,交战双方各有自己的有利条件。就同盟国集团说,德国久有作战准备,军队组织好,装备优良,指挥系统也好。同盟国还在战略地位上占优势,参战诸国地理上连成一片,处于内线作战地位,调动兵力比较方便灵活。协约国集团在人力上占优势;工业力量较强;海军力量占绝对优势,战争开始时拥有二十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形势艘主力舰,比同盟国多六艘,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更具优势。因此,协约国不仅能控制海洋,便于取得粮食和作战物资的补给,而且有力量封锁对方,使它们困乏。从战略上讲,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地位,这对它是极为不利的。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首相的时候,力图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也就是避免腹背受敌。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法俄结盟以后,德国在东西两方都面对强敌,一旦发生战争,它既得在东线对俄作战,又得在西线对法作战。要想取胜,只能靠军事行动迅速,在俄国充分动员起来发挥力量以前,集中力量击败法国,回头对付俄国。就是在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德国总参谋部拟订了作战计划,那就是早在1905年由德国参谋总长史里芬制订的“史里芬计划”。“史里芬计划”规定,德国在两线作战,设想在极短时间内结束战争。战争一开始,德军用七十八个师攻击法国,用九个师对付俄国。进攻法国的军队,左翼八个师,固守法、德之间设防巩固的国界;右翼七十个师组成一支包抄作战的庞大部队,侵入比利时,越过未设防的法国北部,沿着海岸推进,强渡塞纳河,从西面然后从南面越过巴黎,把法国主力部队压缩到巴黎以东地区加以歼灭。迫使法国投降以后,德军主力东进,会同奥军,闪击俄军,战而胜之。计划预定战争将在三、四个月里以德奥取得全线胜利而结束。这个计划建立在这样的主观愿望的基础上,即比利时无力抵抗,法军不堪一击,俄军动员迟缓,英国不会立即参战。集中庞大兵力,迅速从右翼战胜法军是计划的关键。因此史里芬在临死前再三叮嘱:“切莫削弱我的右纵队。”1914—1916年的战争进程 战争一开始,欧洲形成了几条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构成了西线,那里主要是英法军队对抗德国军队。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构成东线,那里是俄国军队对抗德奥军队。沿多瑙河和萨瓦河组成巴尔干战线,那里是奥匈军队对抗塞尔维亚军队。此外,在亚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军队交战。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军队交战。欧洲的西线和东线对这次战争起了决定作用,西线尤其是关键。1914年8月4日,德国军队侵入比利时,一开始就在比利时的边境要塞列日遭到顽强的抵抗。比利时人对德军的抵抗,出乎德国的意料,而且起了阻滞德军挺进的作用。英法联军初败于比利时境内。8月下旬,毛奇将军①总指挥下的德军深入法国北部,向巴黎推进。9日3日夜间,法国政府从巴黎撤往波尔多。当时,法军总司令霞飞已在马恩河和塞纳河之间重新配备了力量,其中包括英军。9月5日,英法军队转入反攻,展开了“马恩河战役”。参加这一战役的双方军队计有一百五十万多人。9月9日,德军被迫撤过马恩河,向安讷河一线退却。第二天,法军总司令霞飞的战报向世界公告:“马恩河之战以确定无疑的胜利而结束”。以后几个月,德军和英法军队都力图控制法比边境地区,德军特别想占领从敦刻尔克到布伦的滨海地带,以切断英法来往的捷径,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到年底,西线呈胶着状态。双方的战线上都构筑了深壕固垒,在战史上出现了借助于工事的阵地战。“史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是由于主观设想破产,加上毛奇被迫抽调兵力,增援东线,计划破产了。战争显然要拖下去,而德国的资源是不足以应付持久战的。在东线,8月中下旬之交,两路俄军先后越过俄国边境进入东普鲁士。德国不得不从西线抽调一些军队去对付俄军的进攻。8月底到9月中,兴登堡指挥的德国军队,利用两路俄军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先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一路俄军,这就是著名的坦能堡战役。然后德军进攻另一路俄军,迫使他们败退。德军进入俄境。在这同时,俄军挫败奥国军队,深入奥国东北地区。到年底,东线沉寂了,交战双方的军队也在阵地里对峙着。1915年,德国打算占领俄国的大片领土,迫使它退出战争。德国想控制巴尔干,打开直接通往土耳其的道路。根据这种战略目的,德军在东线发动了强大的进攻,占领了俄国的大片领土,把战线推到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但是没有达到迫使俄国同它议和的目的。这一年,英、法、俄把意大利拉入协约国集团,意奥边境上又形成了一条战线。在那里,意军同奥匈军队作战,没有进展。同年10月,在巴尔干战线,在德、奥、保三国军队的夹击下,塞尔维亚的军队溃败了。许多塞尔维亚军队假道阿尔巴尼亚,退到亚得里亚海的科孚岛重新编制起来。对空射击德国5.9吋口径榴弹炮德军在东线的进攻没有达到消灭俄国战斗力量的目的,1916年它在西线以法国凡尔登要塞为目标,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凡尔登在法国的东北边境,是巴黎的前卫,又是法军整个战线的支撑点。1916年2月下旬,德军以强大的火力,猛击凡尔登。他们预计2月底德皇能在凡尔登的广场上阅兵。但是凡尔登的攻守战一月一月地拖下去。为了牵制西线德军的进攻,俄军在东线发动了攻势。7月初,英法军队又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发动了一次大战役。在那里,英军首次使用坦克。凡尔登和索姆河的会战,都持续到年底。在这两个战役中,伤亡近两百万人,结果双方都没有突破对方的阵地。凡尔登和索姆河的战役还在进行的时候,德、奥、保三国军队联合进攻罗马尼亚。12月,罗马尼亚的首都陷落。战争的前两年,交战双方都把海军的主力舰队留在基地:英国海军大多集中在不列颠的北部港口,主要是在斯卡帕湾;法国海军大多集中在地中海港口;德国海军集中在赫尔戈兰、基尔港和威廉港。它们都不敢冒险开出主力舰队进行海上决战,只有双方的分遣小舰队在大洋上和北海水域有过小的战斗。协约国以它们的海军优势力量加紧封锁对方。德国看到潜水艇在海战中的巨大作用,1915年2月开始用“无情”潜艇战对付协约国,以破坏协约国特别是英国的物资和粮食运输。由于海上封锁,德国处境日益恶化。1916年,德国指挥部为了突破封锁,决定海军出击,这就在北海发生了这次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这次海战于5月31日到6月1日在丹麦以西的海上进行。英国舰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是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德国海军上将提尔匹茨讲到日德兰海战的后果时写道:“仍然保持中立的国家已对我们的最后的胜利丧失了信心。”此后,德国主力舰队就停在军港里,不敢到海上去进行较大的海战了。第二节 政治危机和大战结束交战国家的政治危机 到1916年冬,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但是还看不到胜负终将属谁,看不到结束的迹象。交战各国深感物资和人力消耗过甚,在不同程度上感到难以支持。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堪,对帝国主义战争日益愤慨不满。交战国的统治阶级都面临着一场政治危机。当时,协约国各国在前线和后方的军队人数约为二千五百万人,同盟国各国约为一千五百万人。交战双方在战场上的伤亡很大,到1916年底,阵亡约六百万人,伤残约一千万人。大量精壮人员直接参战而外,还有许多要在后方从事军事工业生产或为战争服务。这就造成了人力的紧张,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普遍感到劳力不足。例如法国,战前有五百六十多万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农业生产,这时只有三百万人,而且是妇女、老人、儿童和残废人。交战各国都有大量耕地荒芜,农畜产品普遍下降。粮食、饲料、燃料都感不足,同盟国家尤其严重。由于粮食产量剧减,粮价高涨,例如法国的小麦价格,每一公担(二百公斤)1914年值二十四法郎,1917年国家定价为七十五法郎。1916年底,交战各国都实行了凭证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制度,面包、燃料、肉、糖、衣、鞋、饮料定量供应。劳动人民生活日益恶化,有产者的生活却不受凭证供应的影响。德、奥的劳动人民特别困苦。1916年到1917年的那个冬天,这两国的城市居民几乎只能靠有限的蔓菁维生。战争对于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结果。垄断资本家迫使劳动人民在前线流血,在后方受饥寒之苦,自己却从战争中赚得了巨额利润。举例说,德国军火大王克虏伯的公司1913年的利润是三千三百多万马克,1914年就增加到八千六百多万马克。英国“白星轮船公司”的总收入,1914年为八十八万八千英镑,1916年增加到二百四十余万英镑。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大多数交战国里都在酝酿着革命,统治阶级忧心忡忡。1916年11月6日,法国总统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在巴黎居民中,在议会里,到处都显出惊惶不安的情绪。……11月,巴黎电车工人开始罢工。我每天都要碰到类似的焦虑,空气里弥漫着可疑的气氛。”俄国沙皇政府遭遇的危机特别严重。在前线,军需品十分缺乏,甚至士兵的步枪也不足。在后方,由于燃料不足,工厂减少了生产。1916年有三十多座高炉熄火。铁路车辆不足,不能应付需要,成亿普特的粮食堆在车站上霉烂,运不到急需粮食的地方。1917年初,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示威运动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①发生,接着扩展到莫斯科、巴库和其他一些大城市。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运动发展成了反对沙皇统治的政治总示威。沙皇统治濒于崩溃边缘。强化战争机器,施放“和平”烟幕 在1916年的作战中,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的优势。两个敌对集团都面临政治危机,都意识到尽快结束战争的必要性,因为战争的延长会给帝国主义带来更大的危机。因此,交战双方的主要国家一方面强化战争机器,另一方面试探“和平”。在德国,1916年8月下旬,参谋总长法金汉免职,由兴登堡继任。法金汉不相信德帝国主义会获得最后胜利。兴登堡和他的副手鲁登道夫都是军国主义的极端代表。他们总掌兵权意味着德国更加坚决想取得最后胜利。不久,“德奥最高军事司令部”组成。实际上,同盟各国的军事领导权力都掌握在德国手里了。1916年12月,罗马尼亚首都陷落以后不久,法军总司令霞飞去职,由尼维尔继任。法国统治阶级期望尼维尔能在战场上获得更多的战果。在这同时,英国政治舞台发生变动,劳合乔治出任“战时内阁”首相,这意味坚决作战的集团胜过犹豫不决的集团。早在那年9月,劳合乔治对美国记者发表谈话时就说:“英国曾用二十年的时间战胜拿破仑,而且最初十五年是英国失败的不幸年份。要在这次战争中赢得胜利并不需要二十年,但是需要多久,战争就会进行多久。”同盟国集团首先发动“和平”攻势。12月12日,德国政府代表同盟国集团,呼吁美国转告协约国各国政府,表示愿意举行和平谈判。德国主张和谈,却不打算放弃已经吞并和占领的任何领土,因此矢口不提关于比利时、塞尔维亚以及俄、法被占地区的前途问题。德国倡议举行和谈还另有打算,就是企图分化协约国集团,只要能同其中任何一国单独媾和,就可保证德国战胜其余国家。12月1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以维护和平的姿态提出建议,要求交战国家宣布它们的和平条件,并作出安排以保证世界不再发生战争。随后瑞士、瑞典和挪威政府相继提出类似建议,或表示支持威尔逊的建议。12月26日,同盟国集团以赞赏的姿态回答威尔逊的建议,但是重申它们的意见,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召开会议,交换意见。12月30日,协约国集团拒绝了德国的倡议。1917年1月10日,它们在给威尔逊的照会中,具体提出了它们的“和平”条件:恢复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从法国、俄国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上撤退,并作公平的赔偿;在民族原则的基础上重建欧洲;从外国统治下解放意大利人、斯拉夫人、罗马尼亚人和捷克斯洛伐克人;让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族人民获得自由,等等。交战双方各有打算,“和平”攻势只是烟幕。烟幕迅速消散了,局面还是战争。俄国二月革命和美国参战 大战爆发,第二国际破产。在国际上,列宁和他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对待帝国主义战争问题上坚持正确的路线,始终如一地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为推翻沙皇的统治、为俄国的社会主义而斗争。列宁还团结各国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人,要他们引导本国人民用革命的行动,反对本国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1917年初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示威运动和政治总罢工,终于导致了二月革命。1917年3月10日(俄历2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彼得格勒委员会发出传单,号召起义,打倒沙皇专制政权。第一天,彼得格勒的工人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赶忙从前线调回军队,军队也参加了起义者的行列。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彼得格勒起义胜利了。当天晚间,起义者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这是反对沙皇政权的工农联盟机关,也是工农专政机关。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出,全俄各地都发生了革命,沙皇的专制统治崩溃了。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的正确性,又显示了它的世界历史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美国“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样做到不偏不倚”。美国开头采取了名义上的“中立”,主要原因有这几点:第一,美国统治集团要利用“中立”同交战国家做生意,以便获得暴利,同时利用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的时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二,等到交战双方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参战,用最小的代价实现自己的扩张计划,称霸世界。第三,美国工人、农民甚至一部分小资产阶级都反对这次战争。正如威尔逊的亲密助手豪斯所说的:“我国人民有百分之九十是不愿总统把我们牵连在大战之内的。”对人民进行欺骗宣传,需要一定的时间。美帝国主义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做生意,供给它们军用物资和粮食,大大扩大了自己的生产能力。美国工农业的生产总值急剧增长起来,从1914年的二百四十三亿美元,增加到1916年的六百四十五亿美元。欧洲各国为了购买美国货物,把自己的有价证券卖给美国,或是以黄金交换,或是向美国借款。美国本是债务国,现在一变而为债权国了。美国大资本家赚得了惊人的利润。据美国国会的统计材料,在阿巴拉契亚矿山中的三百多家煤业公司,有一百家获利高达百分之一百到百分之五百、甚至有少数高达百分之一千以上的。美帝国主义表面上“中立”,实际上它的利益日益同英、法、俄联在一起。它输出的物资主要是运往这些国家,其总值从1914年的八亿多美元,增加到1916年的三十二亿多美元。同期内,对德奥的输出却急剧下降。到美国参战的时候,它贷给协约国的债款达二十三亿美元,贷给德国的仅二千多万美元。1916年,美国进行总统选举,威尔逊再次当选。美国统治集团看到参战的时机成熟了,威尔逊为美国参战积极准备,宣传机器狂热叫嚷对德作战。德国统帅部看到单靠陆军不可能取胜,1917年初再次实行无限制的潜水艇战争。它在英国本土四周和地中海上加紧用潜艇攻击对方船舰,连中立国船只也包括在攻击范围以内,企图借此困死靠海外粮食过活的英国。美国统治集团找到了参战的借口。那时候,由于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美国又担心协约国的作战能力会因此削弱而损害自己的利益。1917年4月6日,它借口维护公海自由,特别借口德国潜艇攻击了美国商船,对德宣战。同年12月,它又对奥匈帝国宣战。为了实现它称霸世界的野心,美帝国主义终于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中国、希腊、巴西、古巴、利比里亚、暹罗(泰国)和其他一些中南美国家也站到协约国集团方面参战了。美国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声势,但是这对战场上的意义一时还显不出来。就在美国对德宣战后十天,在欧洲西线战场,法军总司令尼维尔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发动了强大的进攻。由于德军早有准备,这次进攻一开始就遭到挫折。战斗若断若续地继续到5月初,法国付出伤亡十余万人的代价却一无所得。7 月初,俄军在东线出击,进攻开始于里沃夫一线,最初得手,俘获奥匈军队数万人。当德军增援部队到达以后,形势逆转,在某些地区,德军推进了一百三十公里。9、10 月间,德军占据里加,控制了里加湾。在意大利战线上,10月间,意军败于卡波里多,德奥军队向前推进,迫进皮亚韦河,威胁威尼斯。直到英、法增援军队赶到,形势才稳定下来。卡波里多的败北震惊了协约国。它们决定在巴黎凡尔赛举行协约国最高军事会议,这是协约国走向军事统一的第一步。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俄国人民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窃取了政权,组织了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人和农民把革命进行到底,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通过武装起义,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新的苏维埃共和国向交战各国的人民和政府建议,立即进行正义的民主的和平谈判,结束帝国主义战争。协约国拒绝了这个建议,苏维埃共和国只好同德奥谈判。虽然德国提出了苛刻的掠夺性的条款,苏维埃共和国还是在1918年3月3日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俄国人民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摧毁资产阶级政权,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在各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应。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交战各国的革命运动空前高涨。德奥的许多工商业中心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罢工。停泊在卡泰罗的四十艘奥国军舰上的水兵举行了起义。这些罢工和起义都要求停止帝国主义战争。革命形势在高涨,交战各国的统治阶级除了实行镇压,也企图尽早击败对方结束战争。法国统治阶级为了准备更有力的进行战争和在国内进行镇压,改组了政府。1917年11月16日,克里蒙梭出任内阁总理。他对法国议会说:“我的对内政策是战争,我的对外政策是战争,我要到处进行战争。”1918年4月中,协约国统一了军事指挥,法国的福煦将军出任协约国军总司令。英国远征军司令海格,美军司令潘兴都受他的指挥。1918年3月到7月,德国孤注一掷,在西线投入了二百个左右的步兵师,一万六千门大炮和三千架飞机,发动了四次进攻。到7月中,它的进攻力量枯竭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已转到协约国手里。8月8日,协约国军队总司令福煦将军下令进攻,西线展开了决战。意奥边境、巴尔干和土耳其领土上的战争也临近结束时刻。同盟国已经陷于土崩瓦解的境地。那时候,德国和奥匈帝国的革命一触即发。10 月下旬,奥匈帝国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宣布独立,前线的军队拒绝继续作战。10月和11月初,德国基尔军港的水兵举行起义。到11月4日水兵起义遍及整个德国舰队,许多地区产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了政权。11月9日,柏林军队也转到起义的工人阶级方面来。第二天,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11月11日,德国向协约国投降。在这以前,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国已经同协约国签订了投降协定。第一次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了。这次战争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一小撮垄断资本家的利益,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大战中死亡的人数约一千万人,受伤的达二千多万人。所有参战国家的直接战费和战争造成的损失达三千四百多亿美元。这次战争产生的一大后果,是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附表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大约数)a.主要参战国家的伤亡和战俘人数国家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被俘人数英国 947,000 2,122,000 192,000法国 1,385,000 3,044,000 446,000俄国 1,700,000 4,950,000 2,500,000意大利 460,000 947,000 530,000美国 115,000 206,000 4,500德国 1,808,000 4,247,000 618,000奥匈帝国 1,200,000 3,620,000 2,200,000土耳其 325,000 400,000 ——b.战争费用1.直接费用:180,500,000,000美元2.间接费用:151,612,500,000美元附表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家和宣战日期 同盟国阵营 协约国阵营国家 宣战日期 国家 宣战日期德国 1914,8,1— 法国 1914,8,12—对对俄 奥匈8,3—对法 11,5—对土耳其8,4 —对比利 1915,10,16—时 对保加利亚1916,3,9—对葡 俄国 1914,11,4—对萄牙 土耳其8,28—对罗马 1915,10,9—对尼亚 保加利亚土耳其 1914 , 10 , 葡萄牙 1914,11,23—29—宣布站在同 对德盟方面作战 意大利 1915,5,23—对1916,8,30— 奥匈对罗马尼亚 8,21—对土耳其保加利 1915 , 10 , 10,19—对保加亚 14—对塞尔维亚 利亚1916,9,1— 1916,8,28—对对罗马尼业 德门的 内 1914,8,5—对哥罗 奥匈 8,8—对德1915,10,15—对保加利亚塞尔 维 1914,8,6—对亚 德11,4—对土耳其罗马 尼 1916,8,27—对亚 奥匈日本 1914,8,23—对德8,25—对奥匈圣马 力 1915,6,3—对诺 奥匈汉志 1916,10,29—对土美国 1917,4,6—对德12,7—对奥匈巴拿马 1917,4,7—对德12,10—对奥匈 第二十三章 近代欧洲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第一节 自然科学从欧洲封建社会末期起,在欧洲,伴随着政治、宗教和学术斗争的过程,有一场科学革命。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在政治诸方面的胜利,近代实验科学破土而出。越来越多的学者面对客观世界,用科学的方法观察世界。他们进行实验,寻求真理,寻求自然规律。他们通过毁灭性的批判和建设性的综合,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他们披荆斩棘,历尽艰险,取得了和保证了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的永久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需要科学和技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欧洲的自然科学冲决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飞快地发展起来。继哥白尼、布鲁诺、刻卜勒和伽利略开创、证实和巩固太阳系新学说之后,科学界巨人不断出现,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十七世纪的成就 近代自然科学成长的根基在于新的科学方法的发展,也有赖于新的科学工具和新技术的发展。新的科学方法要求人们通过系统的逻辑的方法寻求真理,要求人们在查究事实的时候,信赖推理、求知欲和正常的怀疑。这种新的科学方法是在十七世纪上半期由英国的法兰西斯培根(1561—1621年)和法国的笛卡尔(1596—1650年)奠定的。法兰西斯培根和笛卡尔都注意方法,不过他们对科学方法的观念很不相同。培根的观念是蒐集材料,进行大规模实验,从大量数据中探求结果,本质上是归纳法。笛卡尔相信单刀直入的纯粹直观。他主张,只要思想清晰,就应该可能发现一切凭理性可以认识的东西,参用实验主要是作为演绎推理的辅助。培根是实验的信徒,但他不是实验家。他是自然科学的热心倡导者和组织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摇响铃声来把有才能的人召唤到一起。”笛卡尔是演绎法的护卫者。他善于使用这种方法,用严格的定量和几何的方式来论证物质世界的基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许多科学要进行计算,积累数据;许多科学原理要用数学归纳或概括为方程。十六、七世纪,数学家的研究同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的研究齐头并进,数学有了很大的进步,适应了科学研究的需要。1585年,法兰德斯人西蒙史蒂文(1548—1620年)始用十进位制,为计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1614年,苏格兰人约翰内庇创立了对数表。对数表的出现,大大缩短了乘除和开方的运算过程,节约了时间,因此人们说内庇的发明倍增了他的数学同行的寿命。笛卡尔打破了几何学和代数学的旧区别,把它们结合为统一的学科,即创立了解析几何学。解析几何运用坐标,把空间关系转变为代数方程式,例如一条曲线就可以由一个方程式完全表示出来,这个方程式把曲线上各点按几条固定轴定出的坐标值的关系表达出来。十七世纪数学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发明了微积分。笛卡尔研究过积分问题,但是确立微分学和积分学的则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和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年)。他们分别地、独立地进行了微积分的研究,殊途同归,确立了微分学和积分学。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微分和积分的符号,就是莱布尼茨发明的。微积分是计算变量和变率的特殊数学方法。由变量计算变率的,称为微分;由变率计算变量的,称为积分。微分和积分,是一对逆运算,就象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一样。有了微积分,科学家就能从数量上思考这样的问题,如热力的运动、星球的移动;就能迅速地计算圆形空间的容量和各种压力。牛顿自己就是使用微积分得出和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数学运算,而且由于着重实验,需要仪器设备。十七世纪,许多精确的衡量和观测仪器相继发明出来。促进了研究,特别使研究工作更为严密、更加精确了。1608年,荷兰出现了望远镜。最初的望远镜是折射望远镜,在一根管子里安装透镜而成。第二年,伽利略装制的就是这种望远镜。望远镜的出现为进行远距的观测提供了工具,但更重要的是,从此引起了人们对光学的兴趣。由于人们企图了解望远镜所依据的光的折射的性质,并要改进望远镜本身存在的缺点,光学得以成长起来。1650年以后,由于显微镜的使用,昆虫、植物各部分、水生小动物甚至细菌,都经过显微镜观察,提供了新知识。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的肺和躯体的其他组织,可以得到有关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的至关重要的知识。英国医生哈维(1578—1657 年)的血液循环论,也经由显微镜得以证实。1643 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析利(1608—1647年)发明了水银气压计,为测量大气的压力提供了手段。1654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托冯葛利克(1602—1686 年)用他制出的抽气机,当着王公贵族的面作了著名的实验表演。抽气机把两个合在一起的金属半球内的空气抽尽。真空的金属球体受到外面大气的压力,需要在两侧用十六匹马,才能把两个半球形的容器拉开。气压计、抽气机的发明和真空的出现导致了气体力学的发展,使物理学迈进了一大步。当时,还有其它许多重要发明,例如1656年荷兰的大科学家惠更斯(1629—1695年)成功地制造了第一架带摆的钟,使科学家们能精确的计算时间。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牛顿的贡献 从哥白尼以后,许多科学家研究天体,研究行星的运行。他们打破旧观念,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但是,还需要有人来综合那些见解,反映出自然界确有某些基本的和不变的规律,导致天体的运行。这一任务终于由牛顿完成了。依萨克牛顿出生在英国东南部林肯郡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生前三个月丧父,两岁时母亲改嫁。牛顿在外祖母的抚养下生活成长,读小学时,成绩一般,但是爱好观察周围事物,喜欢手工,酷爱装置简单的机械。到了中学,牛顿逐渐认识到学好功课的重要性,特别认识到学好数学对于装置机械的好处,学习大有长进,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九岁时,牛顿由于中学校长的推荐和资助,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在那里,他潜心研究数学、光学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在那里,他得到博学的、主持数学讲座的巴罗教授的赏识。牛顿在剑桥大学毕业,又在那里工作到1696年。1669年,二十七岁的牛顿经巴罗教授的推荐,接替巴罗主持数学讲座。十七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是牛顿在科学研究上最有成就的年代,除了数学上的成就,还有光学上的成就和力学上的著名定律。在光学方面,牛顿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实验。他让阳光透过三棱镜映出虹一样的颜色,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带,再把一个三棱镜放在这彩色光谱里,虹的色彩立即还原为一道白光。经过反复实验,牛顿终于认识到,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形成彩虹,由于它本身就是由折射率不同的各种彩色光线组成的。太阳光透过蒙蒙雨雾,产生彩虹,也是同样的道理。牛顿的这一实验和结论,为光谱学的创立开辟了道路。为了便于观测天象,牛顿还造出了第一台反射望远镜。牛顿最大的科学成就在天体力学方面。早从1665年起,他很可能已经考虑引力问题了,传说他看到苹果落地引起思考的故事也许是真的。当时,牛顿经常思考这些问题:什么使行星绕太阳运行?为什么它们不离开太阳或同太阳撞击?为什么苹果落地而不是飞入天空?用同一自然规律来解释行星运动和苹果落地是不是可能?等等。经过研究,牛顿证明,行星绕太阳运行和苹果落地而不是上升,理由完全相同,它们都同受引力作用的支配。牛顿表明,整个宇宙象一架机器。机器的所有部分——太阳、月亮、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服从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用数学方法把物理原则转变为可凭观察证实的、可用数量来计算的结果,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说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包括行星与太阳之间,行星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亮之间、地球与地上物体之间,都有引力存在。这个引力与彼此吸引的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结合牛顿运动定律,这一原理说明了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和位置,特别说明了地球有规则地环绕太阳的运行。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释为什么物体会落地,什么力量把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为什么海水会产生潮汐。总之,这个定律不仅对地球是确切的,而且对太阳系的任何星体都是确切的。可以说,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前此一个半世纪的科学发明并且用精确的数学术语把它们连结起来了。此外,牛顿还确立了著名的运动三定律,即惯性定律,比例定律(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作用和反作用相等定律。运动三定律可以解释人们日常见到的许多事情,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的上述成就概括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①一书里。这本书出版于1687年,标志着近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化学的成就 化学是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长期受中世纪炼金术士的影响,直到十七世纪中期以前还未置于科学的基础上。中世纪炼金术士沿袭古代说法,认为所有物质不外是由四大元素构成的,这四大元素就是土、火、水、气。此外还有人认为,所有的可燃物都含有一种燃素。燃素使燃烧成为可能并且在燃烧中消失。第一个把科学方法运用于化学的是罗伯特波义耳(1627—1691年),他力主把归纳方法运用于化学上。波义耳在他的著作《怀疑的化学家》一书中,批判炼金术士,攻击四大元素论。他企图创立各部分互相协调的严整化学观念体系,特别注意研究化学元素问题。波义耳证明空气不是一种基本元素,因为它是几种气体的混合物。他认为化学元素是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的物质。他把当时习用的定性试验归纳为一个系统,开始了分析化学的研究。在气体性质方面,他发现了气体体积与压力的关系,即通常称作的“波义耳定律”。波义耳以其对化学的贡献而被认为是近代化学的创始人。十八世纪中期以后,气体化学得到迅速的发展。有人发现了二氧化碳,有人发现了氢,有人发现了氯。约瑟夫普利斯特列(1733—1804年)发现了氨,这种气体对于冷却过程起着重要作用;1774年,他发现了后来定名为氧的气体。普利斯特列证明,植物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后来别人补充了这个发现,指出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在阳光的影响下进行的。普利斯特列最后的一个重要实验是制造一氧化碳。许多用于烹饪和取暖气体的生产方法最初是普利斯特列设计的。随着精密仪器日益广泛地用于化学上的量的测定,由于氧的发现,安罗拉瓦锡(1743—1794年)才有可能彻底证明燃素说的无稽,揭示了燃烧和氧化过程的真相。燃素说的支持者认为,燃素在燃烧过程中排除出去。拉瓦锡在他的实验中使用化学天平证明,燃烧没有什么东西放出,正相反,倒是有东西增加进去。1777年,拉瓦锡在他的《概述燃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1)可燃体在燃烧时并不丧失它的任何组成部分,相反地大气中的氧与它化合增加了它们的重量;(2)没有氧,燃烧是不可能发生的;(3)二氧化碳乃是氧与碳的化合物;(4)金属的鳞皮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而是氧与金属的化合物。氧燃说的成立在整个化学中引起了彻底的革命。对于燃烧如此重要的“氧”是普利斯特列发现的,却是由拉瓦锡定名的。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法国成立了由拉瓦锡等组成的委员会,任务是制定化学的新术语。法国科学家们拟定了化合物的第一个合理命名法。这个命名法中最先使用了“氧”、“氢”这些名称。这种命名法以元素的名称为起点。各种化合物的名称则由元素名称结合构成。这种命名原则简明准确,能反映所指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十九世纪,科学的化学由于物质的原子——分子结构学说的确立而得到长足的进展。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1766—1844年)对于物质的原子学说的确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道尔顿像古代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一样,相信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原子组成的。他进而指出,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重量(即通称的“原子量”)是彼此不同的,并且说化合物是由以一定数量关系结合的原子组成的。道尔顿是第一个科学家,获得了有关原子的令人信服的实验知识。他还设计测定原子相对重量的方法。尽管道尔顿测定几种原子量的试验不大成功,但是他的设想对化学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影响,例如瑞典化学扬雅柏采留斯(1799—1848年)后来发表了四十六种元素的比较精确的原子量。1869年,俄国化学家德伊门捷列夫(1834—1907年)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拟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他把当时已知的六十二种化学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次席排列起来,发现性能和所产生的化合物类型相同的元素都是按有规律的间距分布的,形成周期重复的序列。这样把化学元素分组,于是便构成了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根据周期系预言当时还未发现的一些元素的性能,并且在周期表给它们留出了确切的位置。科学家们在十九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发现的镓、钪、锗三个元素的性能,就同门捷列夫的预言一致。当时,不仅理论化学而且实用化学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电解法、电铸术和电镀术都在十九世纪早期开始应用。1828年,德国科学家使用无机物质合成尿素。这是有机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突破。从此有机化学在理论和实践中获得迅速发展。磁学和电学 十七到十八世纪是现在叫做电现象的学说发展特别迅速的时期。电学的发展同磁学的研究是密切相关的。早在1600年,英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威廉吉尔伯特发表了《论磁学》一书。它不只论到磁石,还包括对吸引原理的概括。吉尔伯特说地球本身就具有大磁体的性质,以此来解释罗盘针的活动。他也探索静电问题。很久以来,人们知道琥珀经过摩擦,能够吸起羽毛或纸片,对此情况迷惑不解。吉尔伯特发现另外几种物质包括硫和玻璃也有同琥珀相似的作用。他沿用希腊文“琥珀”一字创制了“电”字。随后,科学家们发明了一些器械,使之产生出吉尔伯特曾经研究过的那种电。德国的葛利克制造了闻名一时的仪器——在托架上旋转的硫璜球,当用手摩擦它时则发生静电斥力和静电引力的现象;用布摩擦它时可以发声发光。十八世纪早期,英国科学家用玻璃球代替硫璜球,摩擦起来获得了较大的电花。随后,人们创造了一种改进的静电起电机,它最初装玻璃圆筒,后来改装玻璃圆盘。英国科学家斯蒂芬格雷(约1666—1736年)有许多重大的发现。他发现了感应现象,即物体接近带电物体时生电的现象。当电由一个物体传导到另一个物体时,发现电荷不灭。他所作出的基本发现是,电是一种能够从一处流到另一处的东西。在玻璃和丝绸中产生的电可以保持在这类物体之中,他称这类物质为电体,即现在所说的非导体,电流不能通过它们;另一方面,电流可以通过金属和湿线,这类物质为非电体,即现在所说的导体。十八世纪中期,法国的杜费(1698—1739年)制定了同名电相斥异名电相吸的定律。当时,人们企图把电储存在瓶里,终于导致了“莱顿瓶”的产生。“莱顿瓶”作为唯一的电容器使用了半个世纪。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意大利,亚历山德罗伏特(1745—1827年)受到加伐尼(1737—1798年)试验的启发,用化学方法创制了电池。在此后一个长时期内,电池一直是唯一的电源。电的研究风靡一时,北美的富兰克林进行了放电研究,认为实验室的电火花同天上的闪电实质一样。1752年,他在雷雨中试放风筝。为了进行有目的试验,他在风筝顶上装有金属线头,在手持线绳的这一端置有一把铁钥匙。实验证明,雷雨中的闪电,可以通过风筝的湿线传播到铁钥匙上,从而证明了他的设想。经过这次实验,他在第二年发明了避雷针。电和磁之间一定有某种关联,但是科学家很长时间没有发现它。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1777—1851年)发现,当电流通过导线时,附近的同导线平行的罗盘针会发生偏转,这就是电流对磁针的效应。这样一来,他就把电和磁两门科学结合起来了。发现电流使罗盘针偏转这一现象,在理论上极为重要,它导致了安培(1775—1836年)、高斯(1777—1855年)和欧姆(1787—1854年)对电流产生磁场和电流怎样经过导体的了解。研究已经证明,电流能够产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这一问题,终于由英国杰出的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年)作出了明确的回答。1831年,法拉第进行了精心安排的实验。他证明要产生电流,磁铁须在电导体附近移动。这说明,非但磁等于运动中的电,而且反过来电就是运动中的磁。因此这两组现象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电磁学这门新的科学。法拉第的发现意味着可以靠机械作用来发生电流,反过来又有可能用电流来操作机器。这为日后制造发电机和电动机提供了根据。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另一个英国科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1831—1879年)总结了各国许多物理学家在电磁学、热力学和光学方面的试验和理论。他是奥斯特和法拉第的后继者,制定了电磁场的理论。他以简明的精确的数学方程式总括了全部电磁理论,即著名的麦克斯韦方程。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得出了关于存在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的结论,并且确定了光与电磁的关系。进一步,科学家们又指出,不仅可见的光,而且辐射热和某些看不见的辐射都是波长不同的电磁波。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的亨利希赫兹(1857—1894年)用实验方法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而且能量出波的长度和速度。这为无线电技术提供了基础。电学的发展自始就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即它的实践方面。它是和理论方面的进展互起作用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电学开始直接对经济生活发生作用,先在通讯方面,然后在电镀、照明和动力方面。到十九世纪晚期,它对经济生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致人们说历史从蒸气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生物学的新突破 探索生物奥秘的生物学,从1650年以后由于应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意大利科学家马尔比基(1628—1694年)是显微镜解剖学的一位奠基者。他利用显微镜研究动植物的各种微小构造,注意到了植物各别器官的功能。他研究动物和人体,阐明了肺、肾和皮肤的构造,发现了它们内部发生的一些基本生理过程。英国自然科学家罗虎克(1635—1703年)在显微镜下观察各种各样的东西:某些植物的纤维、某些动物的小器官以及某些无机物,他详尽而又美妙地描绘了他的观察。虎克在连续观察植物的各部分时,发现了它们的细胞构造。荷兰科学家安列文虎克(1632—1723年)利用显微镜完成了许多重大的发现,其中包括细菌。另一位荷兰人扬斯瓦美尔丹(1637—1680年)是显微镜研究方法的代表人物。由于实验方法精确,他能看见生物机体的解剖细部,从而大大扩充了生物学的知识。科学家们研究和观察的材料迅速增多,于是进行科学分类十分必要。瑞典的卡尔封林奈(1707—1778年)①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植物、动物和矿物进行了分类。他创立了“双名命名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名法”,把过去紊乱的植物名称归于统一,对于植物分类研究的进展,影响很大。林奈的分类法后来几经修正,直到现在仍然是植物学和动物学上所采用的分类制的基础。细胞学说的成立是十九世纪上半期生物学的伟大成就。俄国和捷克的学者都在这方面作过研究。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研究植物细胞,看到每个细胞内的流质中有一个黑点,那就是细胞核。细胞学说的有力论证则是德国科学家泰施旺(1810—1882年)和阿雅施莱登(1804—1881年)。他们指出,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核对于细胞的生命至为重要。另一个德国学者鲁道夫微耳和(1821—1902年)指出,每个新细胞必须出自旧细胞,只有生命物质可以产生生命物质。按照细胞学说,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是动物体和植物体构造和发育的基础。细胞学说的意义在于它确定了一切多细胞生物构造和发育原则的一致性。约在同时,胚胎学也发展起来。这门科学事实上是由卡尔封贝尔(1792—1876年)建立起来的。细胞学和胚胎学的建立为创立进化论奠定了基石。但是,在生物学界,形而上学的观念还待清除,神创论的谬说还待彻底打破。而这有待于科学进化论的确立。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有这样重大的问题:为什么地球上有如此丰富多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此众多而又不同的生命形态又是怎样形成的?一些科学家论证说,现在的数以千计的动物和植物都是从很久很久以前的共同的祖先那里发展过来的。他们探索着动物和植物是怎样进化的,这些科学家被称为进化论者。在早期的进化论者中间,法国的拉马克(1744—1829年)是很有创见的。他是王室御苑的植物学者,1809年大胆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生物为适应其生活环境而改变它们的形态,而这种变异又可经由遗传传给后代。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终于导致了科学进化论的确立,毕其功的是英国的达尔文。伟大的科学家查理达尔文(1809—1882年)小时候就喜欢搜集植物和昆虫标本。他十九岁进剑桥大学,屈从父亲的意志攻读神学,但是他对自然科学更加爱好,经常采集动植物标本,参加其他学院的野外调查。1831年,达尔文在剑桥大学毕业以后,不去当牧师,又不顾自己身体多病,坚决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舰的海上探险。这艘军舰由英国政府派出,作环球航行,重点在南美洲东西海岸考察。从1831年底到1836年10月,将近五年的考察使达尔文获得大量生物资料,观察到了许多新奇的自然现象。举例说,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是一个天然的自然实验室,达尔文在那里发现了许多生物物种比如巨龟、类似南美大陆产的攀树大蜥蜴的海生钝齿鬣蜥,等等。经过长期考察,见多识广,他开始想到,人类经济生活的竞争条件或许也适用于动物世界,如果动物界也发生适者生存的情况,那些更能适应环境的动物就能把这优点传给它的后代,这样就会逐渐演化为现在这样的物种。达尔文的考察所得给他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进化理论以支持,但是达尔文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没有很快地发表他的观点,相反地,他又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从各方面收集论据,包括以前各个世纪中形式逐渐变繁的岩石记录、世界上动植物的分布状况,还包括十九世纪中期进行的一些大规模繁殖实验的结果。这些论据显示了进化的历程,提供了变异的例证。达尔文以合乎逻辑的形式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许多动物繁殖的趋势都比可以获得的食物增长得快,因此而有经常的生存竞争。那些得以生存下来的一定比那些消灭的有许多优点,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生存的环境;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下来并繁衍特质相同的后代。这就是自然选择的基本观点,达尔文称之为“自然选择”原理。生存竞争,适者生存,自然选择这三点成为达尔文科学进化论的基础。1859年,达尔文终于发表了他的科学名著《物种起源》,阐明了他的进化论原理。进化论指出,一切生物都在自然界中经历了长期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生物不是不变的,它可以随生存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生物经常发生的细微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比较适合于当时外界环境条件的个体得以生存,并且逐渐积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为新种。比较不适合的就不能生存或不能传种。在达尔文同时,一位比他年轻得多的学者和旅行家阿罗华莱士(1823—1913年),通过他对马来群岛动物分布的研究,也独立地得到物种进化的结论。科学的进化论彻底揭穿了基督教宣扬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因此遭到了教会的反对,引起了一场大论战。但是进化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此它是不可战胜的。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越出了生物学的范畴,播及到社会和经济思想领域,因此产生了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用“适者生存”来为“自由”资本主义辩护。他们鼓吹优秀者统治、低劣者被统治的谬论。种族主义者、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都利用社会达尔文主义为他们的统治、侵略、扩张服务。自然科学的革命发展 近代许多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同他们的时代环境,同他们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都密不可分。他们的成就又是在前人积累的知识基础上取得的,这正如牛顿所说的:“如果我看的要比笛卡尔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十九世纪晚期和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对自然科学的其他领域起了巨大的影响。科学家发现了电子是比原子更小的“基本粒子”,发现了放射性物质,创立了相对论,奠定了量子论的基础,等等。这都从根本上改变了物质结构的概念,改变了关于空间、时间和运动的概念。在门捷列夫创制的元素周期表上,科学家们不断以新发现的化学元素列进周期表的行列,放射性元素镭就是其中的一种。发现镭元素的是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即出生于波兰的玛丽斯可罗夫斯卡,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居里夫人(1867—1934年)。玛丽早年在巴黎大学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先后取得物理学和数学的硕士学位。在一个实验室里,她结识了物理学家彼埃尔居里(1859—1906年)。献身于科学的共同宏愿,终于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了。就在他们结婚的那一年即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够透过固体物质的X射线。第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盐矿物能放射出一种与X射线相似的奇妙的射线。为什么铀盐矿物能放射出这种射线,当时还是一个有待解开的自然之谜。居里夫人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借助于简陋的设备,开始了科学史上的一次伟大探索。经过广泛的实验,居里夫人先肯定,凡是含有铀和钍的矿物,都有放射性;进而又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更大。她由此作出大胆的设想:也许这些矿物里含有一种未知元素。这个问题实在重大,因此彼埃尔居里放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同玛丽齐心合作。他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地从一吨沥青铀矿的残渣中进行提炼。经过四十五个月的辛勤劳动,终于在1902年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的镭,接着又测定了镭的原子量。镭的发现不仅是化学上的一大成就,而且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放射学,推进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后来,镭又用在医学上,大大造福于人类。也就在这个时候,爱因斯坦取得了自然科学史上的划时代的成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年)出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家庭。大学期间,他在瑞士求学,以数学和物理为专业,把大量时间用在物理实验室的工作中。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思考物理学上面临的许多疑难问题。1905年,二十六岁的爱因斯坦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向当时物理学领域的传统观念冲击,创造了科学史上的新奇迹。在1905年发表的三篇重要论文中,爱因斯坦讨论了“布朗运动”,①用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分子的存在;并指出,利用观察布朗运动,可以计算出分子的实际大小。其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设,解释了光电效应。他指出,在现有的物理学理论中,物体是由一个一个原子组成的,是不连续的,而光是电磁波,是连续的。这里原子的不连续性和光波的连续性之间有深刻的矛盾。爱因斯坦作了这样大胆的假设:光和原子、电子一样,也是一个个粒子,他把这种粒子叫做光量子。他说,每个光量子的能量也可由这个公式——ε=hv决定。这里ε代表光量子的能量,h是一个常数,v是光的频率。举例说,紫光的频率比红光高一倍,按上述公式计算,每个紫光的光量子比红光光量子的能量大一倍。在1905年发表的三篇重要论文中,《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更加光芒四射。它阐明了狭义相对论,而全文只有九千字。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时间流逝的快慢和空间距离的大小都不再是绝对的,因为它们是和运动有关的,相对的。在论文中,爱因斯坦论证了质量和速度的关系,指出质量随着运动的速度而增加。他又论证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结论是一切质量都有能量,一切能量都有质量,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方程——E=mc。这里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是一个很大的数。2②这一理论揭示了原子内部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的秘密,成为现代高能物理学的理论基础。爱因斯坦以他的这些成就确立了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但是他在科学道路上仍在不断前进,1916年又发表了广义相对论。第二节 近代欧洲和美国文学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十七世纪的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发展同样极不平衡。意大利逐渐丧失了它在欧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德国、西班牙等国由于受到强大的封建教会势力的摧残,都没有产生具有全欧意义的作家和作品。只有英、法两国的文学得到了发展和繁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产生了诗人弥尔顿(1608—1674年),他的作品表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恩格斯认为弥尔顿是“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他启迪了后来的革命者,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先辈”。弥尔顿的最主要的作品为长诗《失乐园》(1667年)。它取材于《圣经》,写亚当和夏娃违犯上帝禁令偷吃禁果而被赶出乐园的故事。长诗的革命内容表现在叛神撒旦对上帝反抗的描写上。诗人创造了一个生龙活虎、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形象。法国文学在十七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其标志是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古典主义是法国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当时的专制王权对资产阶级的利益给了适当的照顾,以便拉拢资产阶级,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抑制地方贵族的封建割据。资产阶级由于力量不够强大,需要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拥护专制政体。古典主义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拥护中央王权。古典主义文学作品将王权表现为国家、民族利益的最高体现者,要求臣民忠于君主。高乃依(1606—1684年)的《熙德》(1636年)是法国第一部重要的古典主义悲剧。剧情通过个人感情与家族荣誉的冲突、家族荣誉与国家利益的冲突而展开,最后由于贤明君主的干预,矛盾冲突得以解决,因而主题又发展到对王权的歌颂。后起的古典主义悲剧作家拉辛(1639—1699年)是在专制政体趋于衰落的年代开始创作的。他的代表作《昂朵马格》(1667年),通过宫廷中的情杀事件反映了贵族社会的腐化堕落、国王的暴戾专横和荒淫无度。作者把造成这些人物丑行的原因归之于感情战胜了理智,个人欲望战胜了国家利益,体现了古典主义崇尚理性的特征。莫里哀(1622—1673年)是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喜剧大师。他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他的名作有《伪君子》(1664—1669年)、《唐璜》(1665年)、《悭吝人》(1668年)等。《唐璜》剧中的主人公唐璜是一个道德败坏、荒淫无耻的封建贵族的典型,他最后遭到毁灭,预示了贵族阶级灭亡的前途。《悭吝人》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高利贷资产者的形象,讽刺了资产者贪婪吝啬的本质。《伪君子》是一部猛烈抨击封建宗教伪善的讽刺喜剧。这部作品体现了莫里哀喜剧的独创风格,达到了古典主义喜剧艺术的高峰。古典主义文学,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一样,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但又不是古代文化简单的复现。古典主义作品虽然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和历史,却明显地表现出古典主义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反对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个人主义极端发展的倾向,提出以理性来跟个人主义倾向相对抗,要求作品主人公克制个人情欲,履行公民义务,拥护中央王权,以达到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的目的。古典主义曲折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某些情绪和愿望,强调文学对社会的作用,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高涨,资产阶级文学也迅速成长起来。十八世纪各国的启蒙运动文学直接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为清除封建势力而斗争。启蒙文学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文学。启蒙作家不仅从理论上否定古典主义以王公贵族为正面人物的原则,而且在创作中把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描写、歌颂的主要对象。他们创造的人物往往是他们思想的体现者或代言人。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各有特点。英国的启蒙文学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出现的,因此,英国启蒙文学的任务是反对封建势力的残余,把革命推进一步。著名小说家笛福(1660—1731年)是这时期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1719年)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所提倡的敢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作者在主人公鲁滨逊身上倾注了自己的理想。鲁滨逊出身于中产阶级平民,但不满足于庸庸碌碌的生活,向往通过个人冒险去开辟一个新天地。当他独自一人漂流到杳无人烟的荒岛上时,他并不因绝望而坐以待毙。他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无数的困难,开拓了这块处女地。然而鲁滨逊又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一个殖民主义者。他在荒岛上的奋斗不仅是为了个人生存,更是为了作岛上的主宰。当他在孤岛上偶尔救下了土人星期五以后,他用火枪的威胁和宗教的“感化”迫使星期五甘心当奴隶。斯威夫特(1667—1745年)是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他的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1726年)是一部讽刺小说,对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甚至指名道姓地批判英国王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十八世纪初期,在法国,古典主义仍占统治地位。从二十年代起,启蒙文学成为主流。启蒙文学是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时期最主要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最著名的思想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他们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一样,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启蒙文学的主要艺术形式是哲理小说,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1721年)、伏尔泰的《老实人》(1759年)、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开始写作于1762年,作者生前仅以手抄本流传,1823年出版)、卢梭的《新爱洛绮丝》(1761年)、《爱弥尔》(1762年)等。《波斯人信札》是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作者假托两个波斯贵族人士到法国游历,从局外人的角度观察法国社会。他们发现法国人熟视无睹的许多荒唐腐败的现象,用波斯人口吻,写成冷嘲热讽、嘻笑怒骂的绝妙文章。伏尔泰在法国启蒙运动中是一个领袖和导师,被视为思想界的泰斗。他的最出色的哲理小说是《老实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实人,他的老师信奉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一切皆善”的观点,但老实人及其爱人和老师本人却遭遇一系列无妄之灾,颠沛流离,死里逃生,终于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完善,唯有“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烦闷、纵欲和饥寒三大害处”,因此还是“种我们的园地要紧”。这种思想在当时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拉摩的侄儿》被恩格斯誊之为“辩证法的杰作”。这部小说采用对话体。有名的音乐家拉摩的侄儿与狄德罗交谈,一面自嘲,一面发表他对人生和社会的透彻见解,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的真实关系,揭示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心理特征。《新爱洛绮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写一对青年的恋爱悲剧。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爱弥儿》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书中描写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他认为教育能使人的本性避免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启蒙文学家的这些哲理小说的艺术性不在于情节结构的完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而在于作者把深刻的哲理通过某种适当的形象巧妙地表现出来的方式和高度的语言艺术。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1732—1799年),于1767年创作了第一部剧本《欧也妮》,揭露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十八世纪引起广泛注意的剧本是他的三部曲的前两部《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年)和《费加罗的婚姻》(1784年)。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亲》(1792年)没有引起人们注意。《费加罗的婚姻》描写了小人物费加罗对企图秘密恢复初夜权的伯爵的胜利,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人民群众的乐观情绪。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任务是促进民族统一的实现,反对封建制度的压迫。但是,德国的资产阶级软弱无力,没有革命的勇气。所以在十八世纪的上半期,德国启蒙文学的革命精神,根本不能和法国的启蒙文学相提并论。到了七十年代,德国的启蒙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这时德国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狂飙突进运动。这是一次德国资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1729—1781年)是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代表者,他的最杰出的市民悲剧是《爱米丽雅迦绿蒂》(1772年)。剧本描写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北部一个公国的统治者,在爱米丽雅举行婚礼的那天派人杀死她的未婚夫,企图霸占她。爱米丽雅的父亲为了保护女儿的贞操,亲手将她杀死,挽救了被威胁的“道德”,临死前,爱米丽雅说道:“在暴风雨摧残之前,一朵玫瑰折下来了。”这个剧本充分揭露了十八世纪德国封建宫廷的罪恶,反映了对于暴君专政的反抗。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1749—1832年)是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年)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颂扬自然,热爱纯朴的农民和儿童,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他对于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在这样的处境中又遇到不幸的爱情,最 后自杀。这部小说主要是描写作者个人的感受,反映了一代青年的心声,所以它一出现立即在青年中引起共鸣,欧洲社会卷起了一阵“维特热”。《浮士德》悲剧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它的创作延续了将近六十年之久。《浮士德》以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浮士德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全剧对封建朝廷的腐朽、对宗教势力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浮士德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剧的结构庞大而复杂,虽然没有首尾连贯的故事情节,但是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贯串始终,可以称为哲理性的诗剧。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席勒(1759—1805年)的著名剧作是《强盗》(1780年)和《阴谋与爱情》(1783年)。作者在《强盗》第二版的扉页上写道:“打倒暴虐者!”并引用古希腊名医的话:“药不能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这充分说明了剧本反专制暴政的主题思想。《阴谋与爱情》把德国市民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直接对抗当作戏剧冲突,谴责了德国社会政治制度的缺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流行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学者描绘的那样美妙,社会各阶层普遍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反映这种社会情绪的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反映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不满,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一部分作家站在没落贵族阶级的立场上,美化封建社会,攻击资本主义,企图开历史倒车,这是消极浪漫主义一派。另一部分作家崇尚自由解放精神,既否定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实,寄希望于未来,这是积极浪漫主义一派。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在英国有拜伦和雪莱,在德国有海涅,在法国有雨果,在俄国有普希金,在东欧有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等。拜伦(1788—1824年)是英国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最卓越的代表作是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诗体长篇小说《唐璜》等。《游记》动人之处在于它结合了游记和抒情两者之长,它纪录了拜伦游历欧洲许多国家及土耳其的印象,充满异国风光。《游记》不仅反映了十九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的社会生活,而且描述了当时欧洲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憎恨侵略和奴役,歌颂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自由的斗争,构成了长诗的主导思想。《唐璜》以西班牙传说中的贵族青年唐璜为主人公,通过他在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地的恋爱、冒险等经历,广泛反映了当时的欧洲社会现实生活,对欧洲各国的社会弊端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揭露。长诗还谴责了侵略战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由的革命理想。全诗以整个欧洲为广阔画面,气势宏伟,意境开阔,洗炼的口语在诗人笔下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这部作品被歌德誉为“绝顶天才之作”。雪莱(1792—1822年)是与拜伦齐名的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但雪莱一反悲剧作家安排的“和解”结局。在雪莱笔下,为人类“窃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持不屈,最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获得了解放。诗剧歌唱了真理的胜利,展现了未来世界的美好前景。雪莱的许多抒情诗,充满着革命的战斗激情,如诗人的《西风颂》的最后几行,体现了乐观精神:……请你吹起预言的号角,唤醒睡着了的人类!西风啊,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海涅(1797—1856年)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和政论家。他的早期抒情诗歌创作汇编在《歌集》里,这些诗作主要是歌唱自然与爱情。诗人在对玫瑰、夜莺、森林、海洋和爱情的歌唱中,把大自然的美和个人的真挚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其中虽然不免流露出孤独、忧伤的情调,但从整体来说,洋溢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歌集》里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年)是海涅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叙述他在祖国土地上的一次旅行,反映了德国的现实。长诗对1848年革命前封建统治下的德国种种丑恶社会现象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对于美好的未来也满怀信心,但是,他所歌唱的没有剥削的新社会是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雨果(1802—1885 年)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人道主义是雨果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年)是一部具有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浪漫主义杰作。小说通过善良无辜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哈尔达受到教会和专制制度的迫害、摧残直至悲惨死去的故事,深刻揭露并无情鞭挞了中世纪教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野蛮与残暴。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思想倾向。小说 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情节是离奇的,充满着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与怪诞;人物的性格是夸张的;对照手法的运用非常突出。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所形成的强烈对照,使作品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年)是雨果的代表作,也是杰出的世界文学名著。整部小说是以工人冉阿让一生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史为主要线索,反映了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和处境,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不公平的法律制度以及虚伪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愤怒的控诉。小说真实地描绘了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广阔画面,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方面达到了更高的成就。《悲惨世界》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在人类进步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十九世纪初,废除农奴制成为俄国社会的注意中心。二十年代,浪漫主义在俄国文坛占主导地位。1812年反拿破仑侵略战争的胜利,1825年爆发的反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是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1795—1826年)和二十年代末之前的普希金(1799—1837年)。他们的作品讴歌反对专制暴政的斗争,表达争取自由的理想,对人民的苦难也有一定的同情。雷列耶夫是十二月党激进派领导人之一,主张解放农奴,反对专制。他的卓越诗篇是《公民》和《伊凡苏萨宁》。在《公民》里,他抨击了封建贵族庸俗的享乐生活。在《伊凡苏萨宁》中,他热情歌颂了关心祖国命运、英勇不屈的爱国者。普希金虽然不是十二月党人,但他的思想却和他们息息相通,他早期创作的诗篇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鲁斯兰和柳德米拉》(1817—1820年)表现了诗人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等“自由诗歌”,猛烈攻击了沙皇的专制政体和反动的农奴制。在被沙皇政府流放南俄期间,普希金更加激发了革命激情,浪漫主义创作达到了高峰,写出了《高加索俘虏》(1822年)和《茨冈》(1826年)等著名诗篇。在东欧,反对异族奴役和封建专制,争取自由和独立,成了文学的主题。十九世纪前半期,波兰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密茨凯维支(1798—1855年)是波兰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热情歌手和战士。他的长诗《塔杜施先生》(1834年)通过立陶宛地区两大仇家的年轻一代塔杜施和佐霞的恋爱以及这两个家族的争斗与和解,描绘了波兰贵族的生活和矛盾,叙述了波兰爱国志士反对沙俄侵略的斗争。长诗出版后受到波兰人民的热烈欢迎。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1849年)是东欧文学中成就较高的一位民族诗人。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民主思想倾向和强烈的政治鼓动性。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是叙事诗《勇敢的约翰》(1844 年)。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曲折经历,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自由,爱情》是人人传诵的名篇:“自由,爱情!我要的就是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又将爱情牺牲。”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更表现了他对自由的热爱,反映出诗人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情操。裴多菲的创作活动只有短短的六、七年,但给匈牙利文学以极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到十九世纪中期,浪漫主义文学主宰文坛。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年)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年),揭露了黑人奴隶的非人生活和蓄奴制的残暴。小说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废奴运动有巨大影响。林肯总统后来在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为“写了一本书,酝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在惠特曼(1819—1892年)的诗歌中达到了高峰。惠特曼一生的诗歌创作汇编在《草叶集》里。《草叶集》里充满了对新时代、新事物的乐观憧憬和热情歌颂。诗人讴歌大海、高山、新兴的城市,歌颂和平劳动和人与人之间更美好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类光辉未来的无限向往。《草叶集》描绘了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蓬勃发展的美国社会,反映了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关于民主和自由的理想。南北战争以后,在惠特曼的创作里减弱了浪漫主义情调,增强了现实主义的战斗气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并渐渐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从三、四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欧洲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复杂,社会各阶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也日益增长。这样,浪漫主义文学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理想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于是代之而起的是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解剖和努力揭示种种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这股文学潮流,因它对现存秩序的强烈批判而被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约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这是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后期从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是日趋低落的时期。这后期正是欧洲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资产阶级由上升的阶级变得日益没落与反动。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逐渐消失,因而批判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也随之减弱,作品中改良主义和悲观情绪更加严重,所以后期的欧洲批判主义文学较前期逊色。总的来说,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使浪漫主义作品相形见绌。斯丹达尔(1783—1842 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红与黑》(1830年)是欧洲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红与黑》描写于连索黑尔野心勃勃的短促一生。斯丹达尔以同情态度写了于连的奋斗、追求和悲剧,从资产阶级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观点出发,肯定了拿破仑时代,否定了复辟,特别是批判了封建复辟势力以门第和出身压制平民阶层的青年,使他们得不到自由发展。封建贵族政治上的反动,生活上的糜烂,精神上的空虚,在《红与黑》中暴露无遗。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也得到了深刻的揭露。巴尔扎克(1799—1850年)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他勤奋而又多产;他的主要作品《人间喜剧》共包括九十六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恩格斯认为《人间喜剧》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称赞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中心作品,它集中反映了《人间喜剧》所揭示的内容。全书的故事情节就是通过高老头如何被女儿遗弃,一个破落贵族青年如何往上爬这两条线索来展开的。高老头原是面粉商人,在大革命时以抬高面粉价格发了财,成了富商。他为了两个女儿进入上流社会并尽情享受,拿出了最后一分钱,而他的下场却是被她们象挤干了的柠檬那样抛弃在阁楼上,最后贫病交加而死。一个破落贵族青年,从外省乡村来到巴黎上大学,本想通过刻苦攻读而出人头地。但一接触巴黎荒淫无耻、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就逐渐堕落下去了。高老头的遭遇和这个青年的堕落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罪恶。福楼拜(1821—1880年)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6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主人公是外科医生包法利的妻子,婚后发觉丈夫庸俗,环境丑恶,因而慢慢放荡起来,在高利贷压榨与人情世故的冷落下,她终于自尽,成了法国腐朽社会的牺牲品。作品揭露了教会的虚伪、贵族的无耻和资产阶级的自私,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外省社会的面貌。左拉(1840—1902年)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作家,是公认的自然主义理论的创建者。但他的创作实践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的。他从1871年起,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陆续发表了二十部长篇小说。左拉像巴尔扎克一样,为他的作品定了总题:《卢贡马加尔家族》,副题是《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这部结构宏大的巨著,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第二帝国时代(1852—1870年的法国)的罪恶现实。莫泊桑(1850—1893年)是法国最负盛名的中短篇小说作家。他的《羊脂球》、《项链》(1884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对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批判和对中小资产阶级卑下的精神世界的嘲讽。他的长篇小说《俊友》(1885年),写一个退职的下级军官杜洛阿在报馆就业,依靠招摇撞骗,特别是勾引上流社会女子,走上飞黄腾达的道路,最后娶了报馆老板的女儿为妻。小说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腐败、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法国重要作家有罗曼罗兰(1866—1944年)。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1912年完成了最后一卷。这部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的十卷巨著,描写了一个音乐家一生的故事。克利斯朵夫是个有才能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是他不愿意以音乐来逢迎时好,猎取功名利禄。他为人爽直,富于正义感,认为艺术家为了表现生活的美好理想,应当向社会上的消极势力展开不妥协的斗争。《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它描绘了广阔的社会图景,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许多重大的问题,表现出作家反对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立场。这部小说曾获得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英国兴起。在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劳动人民贫困化以及种种社会罪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自由竞争使小资产阶级破产,许多小资产者被投入无产阶级阵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反映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大多是孤儿、小职员、小商贩、小店员、破落的贵族子弟、贫苦的家庭女教师、破产的小农等。通过描写这些被社会压扁了的小人物的遭遇,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揭示了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狄更斯(1812—1870年)是英国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家,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大卫科波菲尔》(1850年)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自幼失去父母,后来抚养他的姨婆也破了产,他靠自己的奋斗寻找生活的道路,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作品广泛地描写了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但中心是通过大卫科波菲尔反映出处在风雨飘摇位置的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辛、痛苦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生活理想。狄更斯在《艰难时世》(1854年)中以工业市镇焦煤镇的工人斗争为背景,描写劳资之间的尖锐对立,强烈谴责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肉体上和心灵上的摧残。反映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小说《双城记》(1859年)是狄更斯后期创作的杰出作品之一。小说通过一个因揭发贵族罪行被监禁十八年的医生梅尼特的经历和一个农民的小孩死在贵族的马车之下的情节,反映了封建贵族对人民的迫害,揭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小说以严正的现实主义的态度,正面描写了革命的准备、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突出表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巨大威势。狄更斯是暴力革命的反对者,描写革命场面是为了说明暴力的可怕,谴责现实黑暗是为了防止革命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双城记》的现实意义。夏洛蒂勃朗台(1816—1855年)在她的代表作《简爱》(1847年)中,通过女主人公简爱在寄宿学校的经历,揭露了慈善事业的虚伪性;但小说的主体是写家庭女教师简爱和宅邸 主人罗契斯特之间的爱情故事。简爱心地纯正,善于思考,始终捍卫独立的人格,敢于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作者把她与罗契斯特的爱情描写为思想、才能、品质与精神上的完全默契。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萨克雷(1811—1863 年)与狄更斯并列,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主要作品《名利场》1848年),叙述了两个女子的命运。一个是纯洁而天真的,靠着幻想度日子;另一个是漂亮而聪明的,但虚荣心重而自私自利,力图在社会上夺取一席地位。两人的生活,都是空虚而没有内容的。她们的命运着重说明了萨克雷关于资产阶级世界生活奔忙而徒劳无功这一思想。在萨克雷的笔下,生活空虚的原因,普遍的道德堕落的根源,都在社会制度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人的真正的价值为自私、个人名利以及贪财心所排斥。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后期,揭露和批判垄断资产阶级的英国作家有哈代、高尔斯华绥、威尔斯和肖伯纳等人。哈代(1840—1928年)的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农村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哈代的作品与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早期的作品相比,缺乏包括全部社会人生的广阔画面,但却更深入地洞察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处。《德伯家的苔丝》(一译《苔丝》,1891年)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女主角苔丝短促的一生中无时不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也无时不遭到伪和恶的打击。她少时即负起贫苦家庭生活的重担,刚一踏上社会,就遭到恶少的侮辱。后在一个牛奶场当女工时,与青年克莱相爱,并答应了克莱的求婚。成婚之夕,她出于对克莱的忠诚与热爱,自白了往事。克莱貌似开明,但也不能脱去习俗的偏见,虽然他过去也有同样所谓不贞的生活,而对苔丝的遭遇不但不表同情,反而将她遗弃。几经曲折,苔丝出于激情,杀死恶少,因而被处绞刑。虽然哈代把女主人公的不幸解释成命运的拨弄,但从小说描写里可以看出造成苔丝的悲惨命运的完全是社会原因。哈代在副标题里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从而公开向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道德发出挑战。高尔斯华绥(1867—1933年)创作了一系列连续性长篇小说,反映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社会状况。他的名著是《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的第一部《有产者》(1906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福尔赛家族的第四代,他的性格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特征:唯利是图,坚信财产是生活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杠杆,他把他的妻子也当作一宗私有财产来占有。英国的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威尔斯(1866—1946年)曾加入过改良主义组织“费边社”。他否定阶级斗争,同时承认消灭资本主义社会里所存在的无政府状态是必要的。他通常挑选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社会关系方面的缺陷为题材,借助于幻想的形象、离奇的人物以及夸张的手法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丑恶面。萧伯纳(1856—1950年)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联系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曾是“费边社”的组织者之一。萧伯纳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时,指出必须改变社会制度。他的剧本《巴巴拉少校》(1905年)揭露了社会惊人的不平等,指出资产阶级慈善事业没有消灭贫穷,相反地倒帮助了它的保存。在俄国,正当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的时候,现实主义文学也开始出现,而且迅速走向繁荣,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趋于没落。将近一百年的俄国文坛,描写人民苦难的作家辈出,反映现实黑暗的作品不断涌现。他们批判的锋芒主要针对封建农奴制度,后来也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等早期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作家,到三十年代都倾向于现实主义。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3年)和短篇《别尔金小说集》(1830年)以俄国社会现实为题材,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贵族“多余人”奥涅金和第一个“小人物”形象驿站长。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1842年)的主人公皮却林又发展了奥涅金的形象。果戈理(1809—1852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加强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力量。他的优秀剧作《钦差大臣》(1836年),描写一个彼得堡的小官,被外省一个小城市误认为是彼得堡派来的钦差大臣而受到那里的贪官污吏的诚惶诚恐的接待,一场丑剧揭示了沙皇俄国社会政治制度腐朽的本质。他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第一部,1842年)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对整个俄国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果戈理创立了俄国文学中的“自然学派”(即现实主义流派)。在果戈理的影响和带动下,四十年代后半期出现了一大批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的作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穷人》(1846年)、赫尔岑的长篇小说《谁之罪?》(1846年)等,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那些禀赋非凡、充满理想、向往自由的贵族知识分子却总是成为意志薄弱、无所事事的“多余人”?为什么农奴的天才得不到发挥,而总是被扼杀?造成这一切的究竟是谁的罪过?作品的共同回答是:农奴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简明世界通史(下)
简明世界通史(下)-2
简明世界通史(下)-3
简明世界通史(下)-4
简明世界通史(下)-5
简明世界通史(下)-6
简明世界通史(下)-7
简明世界通史(下)-8
简明世界通史(下)-9
简明世界通史(下)-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简明世界通史(下册)
简明世界通史(下册)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