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4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 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 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 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 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上下五千年191 欧阳修改革文风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 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 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总是说好 人是朋党,诬蔑他们专权。范仲淹是国家有用的人才,为什么要把他罢免?如果听信坏人的 话,把他们罢官,只会让坏人得意,敌人称快!”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 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 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 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 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散文,觉 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 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欧阳修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 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 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 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这一回,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 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常游览山水。当地 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 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 诵的杰作。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 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 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 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 这批人赶跑。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 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 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 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上下五千年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 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 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 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 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 他查究割牛舌的人。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 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 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 牛。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 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 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 拯调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 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 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 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 手脚也不敢了。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 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 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 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 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 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 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 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 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 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 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 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 里管地狱的神。)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 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 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 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 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 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 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上下五千年193 王安石变法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 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 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音xū)即位,这就是宋神宗。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不景气情况,有心 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 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见解。神宗称赞 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 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 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 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 (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 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 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 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 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 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 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 家,该从哪儿着手?”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 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 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 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 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 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 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 农民的劳役负担。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 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 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 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 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 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 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 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 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 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 京,到江宁府去休养。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 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 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 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 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上下五千年194 沈括出使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跟辽朝暂时妥协的局 面,但是辽朝欺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辽朝派大臣萧禧到东 京,要求划定边界。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萧禧一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 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那里 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又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沈括,杭州钱塘人,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沈括不但办事认真细致,而且精通地 理。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把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都查清楚了,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 属于宋朝的。他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听了很高兴,就要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 没话说。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沈括首先收 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 界,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 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背弃过去的盟约,想用武力来胁迫我们。真要闹翻了,我看 你们也得不到便宜。”辽朝官员说不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没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 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 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拜他为翰林学士。沈括为了维护宋朝边境的安全,十分重视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今河 北定县)去巡视。他假装在那里打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 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到定州后,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据他的模型,雕 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宗。这种立体地图模型当然比绘制在纸上的地图更清楚了。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第二年,就叫沈括编制一份全国地 图。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诬告,被朝廷贬谪到随州(今湖北随县)去。在那里,环境虽然很 困难,但是他坚持绘制没有画完的地图;后来,他换了几个地方的官职,也是一面考察地 理,一面修订地图,坚持了十二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 图》。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个研究兴趣很广泛的科学家。他在天 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方面,都十分精通。他很早就研究天文历法。后来,他担任 司天监的工作,发现在那里工作的人,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不懂得用仪器观测。他到了司 天监以后,添置了天文仪器。为了观察北极星的位置,他一连三个月,每天夜里用浑天仪观 察,终于计算出北极星的正确位置。沈括晚年的时候,闲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记载下 来,写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 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其中特别有名的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技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北宋之前,已经有了雕板印刷术。但是雕板花工夫 大,而且刻好一块木板,要改动一个字,就要全部重刻。沈括在他钱塘老家看到一位老工匠 毕升,用一种很细的粘土,做成许多小块,刻上字后放在窑里烧硬,成为一个个活字。用这 种活字排版印刷,比雕板印刷方便多了。沈括看到这件新鲜事,十分感兴趣,就进行详细的 观察和了解,还把毕升的发明,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后代的人读了他的书,才知道 活字印刷术的来历。上下五千年195 司马光写《通鉴》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元1085年,宋 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宋哲宗。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 临朝。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 相。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 候已经开始传开了。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 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 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 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 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 传。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 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有一次,司马 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 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信里说:我受皇上的 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 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最后,他辞去 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 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 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在位的时 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 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 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 《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 作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 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 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 了两间屋子。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 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资 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由于他在史学 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被认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洛阳写了十多年书,但是因为他反对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员都很记挂 他。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谈政治,但是许多人还把他当作“真宰相”看待,连普通百姓也知 道洛阳住着一个司马相公。高太后临朝执政,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司马光已经是又老又病了。但是,他反对王安石 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有人劝阻他说,神宗刚刚 去世,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总不大好吧!司马光气呼呼地说:“先皇帝立的法度,好 的自然不要去改动,像王安石搞的那一套,却是害民的事,为什么不能改?再说,现在高太 后执政,高太后是神宗的母亲,做母亲的改动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就这样,他不顾许多官员的反对,到了第二年(公元1086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 新法一古脑儿废除了。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不乐地死去。而司 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咽了气。上下五千年196 苏东坡游赤壁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音shì)和苏辙(音zhé)。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 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阳修,正在注意从考生中物色有才华的人。第一场 考试下来,他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高兴得拍案叫好。考卷是密封的,上面没有考生的名字。欧阳修心里想,能写出这样精采的文章,一定是 一个文坛能手。京城里有点名气的文人,欧阳修多少了解一点,这篇文章究竟是谁写的呢? 他猜想了半晌,觉得从文章的风格看,很可能是他的门生曾巩。他本来想把这篇文章评为第 一名,但是曾巩是他门生,评得高了,怕人们说他偏袒,就把它评为第二。直到发榜的那天,欧阳修才知道,那个写精采文章的不是曾巩,却是刚到京城的青年考 生苏轼。苏轼考取以后,照例要去拜见主考老师欧阳修。欧阳修跟他谈了一阵子,觉得他气度大 方,才华出众,打心眼里喜欢。苏轼走了以后,欧阳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尧臣说:“像这样出 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这样来的。)欧阳修这番话一传出去,一些读书人听了都不服气。京城里这样多的人才,难道比不上 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后来,大家读到苏轼才气横溢的诗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输。苏轼出了名,他的弟弟、十九岁的苏辙也在同年考取了进士,他们的父亲苏洵的高兴劲 儿就不用说了。但是苏洵另外有一番感触。原来苏洵也是个擅长散文的人。他在少年时期, 没认真读书,到二十七岁那年,看到别人一个个都上进了,才发个狠劲读书。过了一年,考 进士没考中,回到家里,一气之下把他过去写的文章,一把火烧了,从头学起,果然进步很 大。这回,他带儿子到了京城,眼看儿子年轻轻的都考中了,怎么不感慨呢。他听说欧阳修 是最重视文才的,就把他几年来写的二十多篇文章托人送给欧阳修,请欧阳修指教。欧阳修 一看,苏洵的文章文笔老练,别具风格,就向宰相韩琦推荐,韩琦也很赞赏。后来,没经过 考试,破格把苏洵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样,苏家父子三人在当时京城中都出了名。后来,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合起来称做 “三苏”。王安石实行新法的时候,苏洵已经死了。苏辙在王安石手下干过事,后来,因为跟王安 石合不来,被降了职到外地去了。苏轼主动要求外调,先后当过杭州、湖州(今浙江吴兴) 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提倡生产,做了一些对人民生活 有益的事。后来,苏轼在湖州看到了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写了一些诗,讽刺这些 事。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几个反对苏轼的官僚从苏轼的诗文里摘出几句话,诬陷苏轼诽 谤朝廷,大逆不道。他们撤了苏轼的职,把他押解到东京,关在大狱里,想把他处死。苏轼在牢监里足足被关了一百天,受尽折磨。后来,因为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 才下令把他释放,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他穷得过不了日子, 后来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起来。他还亲自整理场地,在东边山坡上盖了一 间屋。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号,叫东坡居士。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做苏东坡。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歌,抒发他的心情。有一次,他打 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做赤壁,就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了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 赤壁去游览。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来 以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赋》。苏轼不但是写散文和写诗的能手,而且在词的写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写的词,有一 种与众不同的豪放风格。在游赤壁之后,他又写了一首《念奴娇》(词牌名)词的上半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掠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 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 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 壁”。上下五千年197 花石纲高太后掌了八年权死去,由宋哲宗亲政。年轻的宋哲宗对他祖母重用保守派,本来就不 满意。等到他亲自执政,就重新起用变法派。但是后来的变法派不像王安石那样真心实意改 革朝政,内部纷争不休。一批投机分子打着变法的幌子,趁机捣乱。等宋哲宗一死,他的弟 弟宋徽宗赵佶(音jí)即位后,朝政更加混乱。宋徽宗是个出名的浪荡子,不懂得管理国家大事,专门寻欢作乐。他身边有个心腹宦官 童贯,迎合他的心意,替他搜罗书画珍宝供他赏玩。有一次童贯到苏州一带去搜集书画珍 宝,有个不得志的官员蔡京想投靠童贯,每天陪着童贯鬼混,还把他自己书写的屏风扇面等 送给童贯。童贯得到蔡京的好处,把这些书画马上送到东京,并且捎话给宋徽宗,说他物色 到一个少有的人才。蔡京到了东京,又拉了一帮子人替他活动。有个官员对宋徽宗说:“推行新法是件大 事,朝臣中是没有人能帮助办好这件事的。如果陛下要继承神宗的遗志,非用蔡京不可。” 那个官员还画了一幅图献给宋徽宗,图表上列了大批朝臣名字,把保守派写在右面,把变法 派写在左边。右边的名字都是当朝大臣,但左边的名单只有两个名字,其中一个就是蔡京。 宋徽宗看了,满心喜欢,马上决定让蔡京当宰相。蔡京一上台,就打起变法的旗帜,把一些正直的官员,不论是保守的或是赞成变法的, 一律称作奸党。他还操纵宋徽宗在端礼门前立一块党人碑,把司马光、文彦博、苏轼、苏辙 等一百二十人称做元祐(元祐是宋哲宗前期的年号)奸党,已经死了的削去官衔,活着的一 律降职流放。这样一来,一些正直的官员就全部被排挤出朝,而蔡京的同伙却步步高升了。 至于王安石制定的新法,到蔡京手里就完全变了样。像免役法本来可以减轻百姓的劳役负 担,蔡京一伙却不断增加雇役的税收,变成敲榨人民的手段。宋徽宗和蔡京又迷信道士,大造道观。有个道士叫林灵素,在宋徽宗面前胡吹说:天上 有九霄,最高一层叫神霄,神霄宫有个玉清王,是上帝长子。宋徽宗就是上帝长子下凡。神 霄官还有仙官八百,蔡京、童贯就是仙官再世。这一番胡言乱语,居然把宋徽宗哄得心花怒 放,天天请大批道士在宫中讲道。道士们还给宋徽宗献了个称号,叫教主道君皇帝。这一 来,皇帝就成为道士头子了。宋徽宗尽情追求享乐腐朽的生活。童贯替他在苏州、杭州两地征用几千名工匠,每天制 作象牙、牛角、金银、竹藤的雕刻或织绣品,供他玩赏。所有制作材料,一律向百姓搜刮。 日子一久,宋徽宗对那些玩艺儿腻了,想找一些奇草、怪石来换换口味。蔡京、童贯为了讨 好宋徽宗,派了一个二流子朱勔,在苏州办了一个“应奉局”,搜罗花石。朱勔手下养了一 批差官,专门管这件事。听说哪个老百姓家有块石块或者花木比较精巧别致,差官就带了兵 士闯进那家,用黄封条一贴,算是进贡皇帝的东西,要百姓认真保管。如果有半点损坏,就 要被派个“大不敬”的罪名,轻的罚款,重的抓进监牢。有的人家被征的花木高大,搬运起 来不方便,兵士们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墙壁毁了。那些差官、兵士乘机敲榨勒索,被征花 石的人家,往往被闹得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卖儿卖女,到处逃难。朱勔把搜刮来的花石,用大批船只运送到东京。运送的船只不够,就截劫运粮的船和商 船,把船上货物倒掉,装运花石。这大批船只自然还要征用大量民伕。于是船只在江河里穿 梭似地来往,民伕们为运送花石日夜奔忙。这种运送的队伍叫做“花石纲”。花石纲一到东京,宋徽宗见了,果然高兴,给朱勔加官升职。花石纲越来越多,朱勔的 官也越做越大。一些达官贵人,谁敢不讨朱勔的好。人们把朱勔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称作“东 南小朝廷”,可见朱勔权力之大了。上下五千年198 方腊起义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 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 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自从朱勔办了花石 纲以后,方腊家也遭到勒索。方腊恨透那些官府差役,又看到当地农民兄弟受尽花石纲的 苦,就决心把大家组织起来,造官府的反。公元1120年的一天,几百个苦大仇深的农民聚集在方腊的漆园里,方腊激动地跟大 家说:“国家好比一个家庭,如果一户人家,小辈整年劳动,好容易挣了一点粮食布帛,却 被他们的父兄胡乱花费了。小辈稍为不称他们的心,就挨他们鞭打。你们说这应该不应该?”大伙儿齐声回答说:“不应该!”方腊又说:“那些做父兄的浪费还不算,又拿家里财物去向敌人讨好求情,你们说该不 该?”大伙儿愤怒地回答说:“哪有这种理儿?”方腊流着眼泪说:“现在官府赋税劳役那么重,那些大官们还要敲榨勒索。老百姓好容 易生产了些漆、纸,也被他们搜刮得精光。我们一年到头劳苦,结果一家老小受冻挨饿,连 一餐饱饭都吃不上,你们看怎么办?”大伙儿听到这里,都高声嚷起来说:“请您下命令吧!我们听您的。”方腊受到农民的拥护,就打起杀朱勔的旗号,发动起义。方腊担任起义军的统帅,自称 “圣公”。将士们带着各色头巾,作为标志。愤怒的起义将士,杀死那里的官吏,焚烧他们 的住宅。青溪附近一带的百姓都被官府害苦了,纷纷响应方腊起义军。没到十天,起义军就 聚集了几万人马。当地官军将领派兵镇压,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两名宋将被杀死。起义军乘胜攻进青 溪县,赶跑了那儿的县官。接着,又接连打下了几十座县城,很快打到了杭州。警报传到东京,把宋徽宗吓昏了。宋徽宗赶快派童贯带领十五万官军到东南去镇压起义。童贯到了苏州,知道花石纲引起的民愤太大,立刻用宋徽宗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承认 错误,并且撤销了专办花石纲的“应奉局”,把朱勔撤职。东南的百姓看到朝廷取消了花石纲,罢免了朱勔,总算出了一口气。哪儿知道童贯正在 这时候,加紧部署镇压起义的兵力呢。童贯集中各路大军进攻,方腊不得不退回青溪,据守在山谷深处的帮源洞坚持战斗。官 军不知道山路,没法进攻。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起义军里出了奸细,给官军引路。官军终于 摸到帮源洞,方腊没有防备,被俘虏了,没多久,被押解到东京,惨遭杀害。方腊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给北宋王朝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时候,在北方也爆发了大规 模的起义,起义领袖宋江等三十六人从河北起兵,在青州、齐州、濮州(都在今山省)流动 作战,打得官军心惊胆颤,一听到他们打来就跑。在山东梁山泊,也发生渔民起义。据说宋江的起义军也到过梁山泊。后来民间流传的 “梁山泊好汉”“一百零八将”的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到了元朝末年明 朝初年,小说家施耐庵把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传说加工写成长篇小说《水浒》(浒音hǔ), 成功地塑造了林冲、鲁智深、武松等许多梁山英雄好汉的艺术形象,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优秀 长篇小说之一。上下五千年199 头鱼宴上的阿骨打童贯镇压了方腊起义没多久,东北的金朝派人到东京,催促北宋攻打燕京,夹攻辽朝。原来,辽朝经过几次内乱和各族人民起义力量的打击,渐渐腐朽衰落。在这时期,我国 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逐渐强大起来。女真人民长期受辽朝贵族的统 治和压榨,早就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公元1112年的春天,辽天祚(音zuò)帝耶律延禧到东北春州(在今吉林省)巡 游,兴致勃勃地在混同江(今松花江)捕鱼,并且命令当地的女真各部酋长都到春州朝见。按照当地风俗,在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鱼,要先给死去的祖先上供,并且摆酒宴庆祝。 这一年,辽天祚帝在春州举行了头鱼宴,请酋长们喝酒。辽天祚帝几杯酒下肚,有了几分醉 意,叫酋长们给他跳舞。那些酋长虽然不愿意,但是不敢违抗命令,就挨个儿离开座位,跳 起民族舞蹈来。接下去轮到一个青年人,他神情冷漠,两眼直瞪瞪地望着天祚帝,一动也不动。这个青 年就是女真族完颜部酋长乌雅束的儿子,名叫阿骨打。辽天祚帝见阿骨打居然敢当着大家的面顶撞他,很不高兴,一再催他跳;一些酋长怕他 得罪天祚帝,也从旁劝他。可是不管好说歹说,阿骨打拿定主意不跳,叫天祚帝下不了台阶。这场头鱼宴闹得不欢而散。辽天祚帝当场没发作,散席之后,他跟大臣萧奉先说:“阿 骨打这小子这样跋扈,实在使人没法容忍。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发生后患。”萧奉先认为阿骨打没有大过失,杀了他怕引起其他酋长的不满,就说:“他是个粗人, 不懂得礼节,不值得跟他计较。就算他有什么野心,小小一个部落,也成不了气候。”辽天祚帝觉得萧奉先说得有道理,也就把这件事搁在一边。阿骨打当然不是不会跳舞,他是个性格刚强的人,多年来对辽朝贵族欺负女真人民,早 就不满。现在,眼看辽朝越来越腐败,就决心独立门户。不久,阿骨打的父亲乌雅束死去,阿骨打继任完颜部首领,他建筑城堡,修理武器,训 练人马,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准备反辽。辽天祚帝得知阿骨打备战,一面派使者到阿骨打那里去责问,一面调动河北几路人马到 东北威胁。阿骨打对部下说:“现在辽人快要动手了,我们要先发制人,免得被动。”他集中女真 各部骑兵二千五百人,亲自率领袭击辽朝。辽将没有准备,狼狈奔逃。辽天祚帝得知消息, 立刻派大军镇压,在混同江边,遭到阿骨打骑兵的痛击。女真兵乘胜追击,兵力发展到一万 人。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正式称帝,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 祖。金太祖即位后,攻打辽朝东北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辽天祚帝派了二十多万步 兵、骑兵到东北去防守,被金兵打得大败,连武器、耕具都丢得精光。辽天祚帝想跟金朝讲 和,金太祖可不答应,指名道姓要辽天祚帝投降。辽天柞帝恼羞成怒,组织兵力七十万,亲自带领到黄龙府去。金太祖命令将士筑好营垒,挖掘壕沟,准备抵抗。正在这个时候,辽朝发生内乱,辽天 祚帝下令撤兵。金太祖趁机追击,几十万辽军一下就垮了下来。辽天祚帝一天一夜逃了几百 里,才算保住了一条命。这时候,辽朝兵力大部丧失,北方人民不满辽朝贵族的统治,纷纷起义。有人向宋徽宗提议,辽朝快要灭亡,收复北方燕云失地,这可是个好机会。宋徽宗派人 从山东渡海,前往金朝会见金太祖,表示愿意夹攻辽朝。双方约定灭掉辽朝之后,北宋收回 后晋时期割让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失地,北宋把每年送给辽朝的银、绢,如数转送给金朝,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海上之盟”。金兵向南进攻,接连攻下了辽朝四座京城。还留下一个燕京,按照双方约定,应该由宋 军攻打。童贯刚刚镇压了方腊起义军,就带领十五万大军赶到北方,攻打燕京。他满以为辽兵的 主力已经被金军消灭,打下燕京可以不费多大劲儿。哪知道辽兵虽然虚弱,比宋军还强得 多。童贯一连打了两次败仗,不但燕京没有收复,而且损兵折将,把多年以来积存的粮草、 武器全都丢光。童贯为了逃避失败的责任,暗地派人请金军攻燕京。金军一举拿下了燕京,不肯还给北 宋。童贯只好答应把燕京的租税每年一百万贯钱献给金朝,才把燕京赎了回来。这一来,北 宋王朝的腐朽可让金朝看穿了。公元1125年,金太祖的弟弟金太宗完颜晟(音shèn g)派辽将追杀辽天祚帝,灭了辽朝。接着发兵南下,把进攻矛头转向北宋王朝。上下五千年200 李纲守东京金太宗灭了辽朝之后,借口宋朝收留了一名辽朝逃亡的将领,分兵两路进攻北宋。西路 由宗翰(又名粘罕)率领,攻打太原;东路由宗望(又名斡离不,斡音wò)率领,攻打燕 京。两路大军约定在东京会师。前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北宋朝廷。金太宗又派出使者到东京,胁迫北宋割地称 臣。满朝文武大臣吓得不知该怎么办,只有太常少卿(掌管礼乐和祭祀的官)李纲坚决主张 抵抗金兵。西路金兵攻下燕京,宋将郭药师投降。金将宗望叫郭药师做向导,领兵南下,直取东京。宋徽宗看到形势危险,又气又急,拉住一个大臣的手说:“唉,没想到金人会这样对待 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喉咙,昏厥过去,倒在床上。大臣们手忙脚乱地把他扶起,把 太医请来灌药急救,总算把他救醒过来。他向左右侍从要了纸笔,写下了“传位东宫”的诏 书,宣布退位。不久,他带着二万亲兵逃出东京,到亳州(今安徽亳县)避难去了。太子赵桓即位,就是宋钦宗。宋钦宗把李纲提升为兵部侍郎,并且下诏亲自讨伐金兵。 其实,宋钦宗并不比他父亲强多少,他做了一番表面文章,心里却七上八下没主意呢。宋军在前线接连打败仗,东京吃紧起来,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两人劝宋钦宗逃跑,宋钦 宗也动摇了。李纲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指宋徽宗)传位给皇上,正是希 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宋钦宗还没开口,宰相白时中先搭了腔,说:“敌军声势浩大,哪能守得住?”李纲驳斥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再说,京城是国家的中心,文武百 官集中在这里,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旁边有个宦官也嘟嘟囔囔说东京的城池不牢固,抵挡不住金兵进攻。宋钦宗叫李纲视察 城池。李纲去了一会,回来说:“我视察过了,城楼又高又坚固,护城河虽然浅狭一些,只 要安下精兵强弩,不愁守不住。”接着,他还提出许多防守措施,要钦宗团结军民,共同坚 守,等各地援军到来,就组织反攻。宋钦宗还有点犹豫,说:“那么,谁能担当守城的重任呢?”李纲把目光向大臣们扫视了一下,说:“国家平时用高官厚禄供养官员,就是为了危急 的时候要大家出力。白时中、李邦彦身为宰相,应当担当起守城的责任。”白时中、李邦彦在旁边听了,急得直翻白眼。白时中气急败坏地嚷道:“李纲你说得好 听!你能打仗吗?”李纲神色从容地说:“如果陛下不嫌我没有能耐,派臣带兵守城,臣甘愿用生命报答国 家!”宋钦宗看李纲态度坚决,就派他负责全线防守。白时中等和一批宦官并不死心,等李纲一走,又偷偷劝钦宗逃跑。第二天一早,李纲上 朝的时候,只见禁军列队在皇宫两边,车马仪仗都已经准备停当,只等钦宗上车出发。李纲大为恼火,厉声对禁军将士说:“你们到底愿意守卫京城,还是想逃跑?”将士们齐声回答说:“愿意保卫京城!”李纲和禁军将领一起进宫,对宋钦宗说:“禁军将士的家属都在东京,不愿离开。如果 强迫他们走,万一半路上逃散,敌人追来,谁来保护皇上?”宋钦宗一听逃跑也有风险,才 不得不留下来。李纲立刻出宫向大家宣布:“皇上已经决定留守京城,以后谁再提逃跑,一律处斩。” 兵士们听了,激动地欢呼起来。李纲稳住了宋钦宗,就积极准备防守,在京城四面都布置好强大兵力,配备好各种防守 的武器;还派出一支精兵到城外保护粮仓,防止敌人偷袭。过了三天,宗望率领的金兵已经到了东京城下。他们用几十条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 准备火攻宣泽门。李纲招募敢死队兵士二千人,在城下列队防守。金军火船一到,兵士们就 用挠钩钩住敌船,使它没法接近城墙。李纲又派兵士从城上用大石块向火船投掷,石块像冰 雹一样泻了下来,把火船打沉了,金兵纷纷落水。宗望眼看东京城防坚固,一下子攻不下来,就派人通知北宋,答应讲和。宋钦宗和李邦 彦一伙人早想求和,立刻派出使者到金营谈判议和条件。宗望一面向北宋提出苛刻条件,一面加紧攻城。李纲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金兵用 云梯攻城,李纲就命令弓箭手射箭,金兵纷纷应弦倒下。李纲又派几百名勇士沿着绳索吊到 城下,烧毁了金军的云梯,杀死几十名金将。金兵被杀死的、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正当李纲指挥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宋钦宗的使者带来了金营的议和条件。上下五千年201 太学生请愿金将宗望提出的议和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他要北宋赔给金朝大量金银、牛马、绸缎;割 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土地;宋钦宗尊称金皇帝为伯父;还要派亲王、宰相到金营作人 质。宋钦宗、李邦彦一心求和,准备全部接受。李纲听到朝廷准备接受这些丧权辱国的条件,肺都气炸了。他竭力反对赔款割地,主张 跟金人拖延谈判时间,只等四方援兵一到,就可以反攻。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0
正序
倒序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3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4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5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6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7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8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9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10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11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12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13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14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15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16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17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18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19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0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1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2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3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4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5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6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7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8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29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集(完整版)-3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