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雍正帝胤禛(7)顺治选了康熙继位,雍正选了乾隆继位。这两位大清皇帝,都君临天下60年,开创出中国皇朝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应当说,雍正有眼力,有见识,看准并决定要乾隆继承、光大他的事业,确是选对了接班人。 这对大清帝国、对中华民族、对亚洲历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雍正既继承了康熙大帝的历史遗产,又改革了康熙晚年的弊政;他既为乾隆强盛奠下了根基,又为乾隆繁盛准备了条件。 康、雍、乾三朝,既是清朝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华帝国皇朝历史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应当说,雍正在位的13年,政绩卓然。但是,就在他执政已见成效之时,却突然去世。 死因:众说纷纭胤禛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在圆明园猝然去世。据《清世宗实录》和《张廷玉年谱》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胤禛偶感违和,仍照常听政,并召见臣工。二十一日,病情加重,照常理政。 大学士张廷玉每日进见,未尝间断。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皇五子和亲王弘昼等,御榻之侧,朝夕奉侍。二十二日,病情恶化,太医抢救。 二十三日子时,进药无效,龙驭上宾。前后三天,可算急症。胤禛突然而死,官书不载原因。 于是,胤禛死因之谜,朝野众说纷纭。一说,胤禛是被吕四娘谋刺死的。稗官野史如《清宫十三朝》、《清宫遗闻》等书,都有雍正遇刺身亡之文。 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女儿,也有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当年,吕留良因文字狱被死后戮尸,吕氏一门,或被处死,或被遣戍。但吕四娘携母及一仆逃出,隐姓埋名,潜藏民间。 吕四娘拜师习武,勤学苦练,尤长剑术,技艺高超。后来,吕四娘乔装改扮,混入深宫,一日,乘机砍掉雍正脑袋。或说,吕四娘的师傅,原是雍正的剑客,后离去,培养了女徒吕四娘。 这个民间传说,流传200多年。到1981年,曾发掘雍正泰陵地宫,未打开,即作罢。但民间传言雍正棺材已经打开,雍正的遗体有尸身而无尸首,想以此证明胤禛之头是被吕四娘砍掉的。 这些传说,都是无中生有,纯属野史逸闻。学者认为,吕留良之案,吕氏一门,男女老幼,俱已严禁,不能逃逸。就连吕留良父子坟墓,都加以监视,吕女不可能逃脱。 所以,吕四娘行刺雍正说,实属子虚乌有,绝不可信。二说,胤禛是被宫女缢死的。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传说雍正九年(1731年),宫女伙同太监吴首义、霍成,伺胤禛睡熟,用绳缢杀,气将绝,被救活。 这个逸闻源自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真实故事。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伺帝熟睡,以组缢帝项,误为死结,得不绝”。同伙张宫女害怕,跑去报告方皇后。 皇后赶到,解帛组,帝气绝,命召太医许绅急救。《明史·许绅传》记载:“绅急调峻药下之,辰时下药,未时忽作声,去紫血数升,遂能言,又数剂而愈。”事后将杨金英等磔(zhé)死。 显然,雍正帝与嘉靖帝的庙号都是“世宗”,这个清世宗雍正被宫女缢杀的故事,完全是明世宗嘉靖被宫女勒缢故事的翻版。所以,宫女缢勒雍正说,实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三说,胤禛是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的。 据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个恋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竺香玉后来被雍正霸占成为皇后。曹雪芹想念恋人,就找了一个差事混入宫中,与竺香玉合谋,用丹药将雍正毒死。 这是编造的故事,纯属无稽之谈。四说,胤禛是服丹药中毒而死的。胤禛在雍正七年(1729泰陵五孔桥年),得了一场大病。 大臣说“皇上下颏偶有些微疙瘩”,是甚么病,说不清楚。胤禛曾向心腹密臣发出谕旨,要他们推荐好医生、道士:“可留心访问,有内外科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士、俗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优待送至京城,朕有用处。” 后来李卫密荐道士贾士芳,到北京为胤禛看病。后将贾道士处死。胤禛对道士、丹药感兴趣,特为紫阳道人重建道院。 胤禛还曾延请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到圆明园炼丹,以求吞服灵丹妙药,长生不老。胤禛死后三天,他的儿子、新君乾隆帝下令驱逐张太虚等道士,并严谕他们不许透露宫中只言片字。乾隆帝对圆明园中道士的严厉态度,可能同其父食道士烧炼的丹药致死有关。 近人金梁(息侯)在《清帝外纪·世宗崩》中说:“惟世宗之崩,相传修炼丹饵所致,或出有因。”杨启樵教授认为雍正是“服饵丹药中毒而亡的”。有学者则认为:“此说颇有合于情理处,然而究属推论,未可成为定谳。” 或谓:“这类宫闱秘事,要确证论定,难得过硬资料。”五说,胤禛是患中风而死的。郑天挺先生认为,雍正“是中风死去的”。 这个重要论断,需要史料证明。雍正皇帝死因,是个历史之谜。雍正皇帝自从登上皇位,就传闻不断。 甚至他的死,也显得扑朔迷离。雍正的一生,留给人们许多话题,也留给研究者许多课题。他死之后,其子弘历即位,就是有名的乾隆皇帝。 胤禛个人小档案姓名:爱新觉罗·胤禛出生: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属相:马卒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享年:58岁谥号:宪皇帝庙号:世宗陵寝:泰陵(清西陵)父亲:玄烨(康熙)母亲:乌雅氏,后尊为孝恭仁皇后初婚:19岁结婚,配偶佟佳氏,配偶:16人,皇后乌拉那拉氏为元妃子女:16子,8女继位人:弘历(乾隆)最得意:夺得皇位最失意:吃丹药而受其害最不幸:遭到后世訾议最痛心:幽禁兄弟最擅长:权谋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雍正皇帝》,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2)冯尔康:《雍正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3)杨启樵:《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年(4)冯尔康主编:《清朝通史·雍正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33]乾隆帝弘历(1)在清朝皇帝中,可以作为英杰人物来论说一番的只有四位皇帝——清太祖天命大汗努尔哈赤、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极、清圣祖康熙大帝玄烨和清高宗乾隆大帝弘历。乾隆帝,名弘历,属兔。25岁登极,在位60年,太上皇4年,享年89岁。 乾隆的祖父康熙实际执政53年,乾隆实际执政63年。乾隆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乾隆又是在民间传闻最多、被文艺作品演绎最多和官方文献记载疑点最多的皇帝之一。 出生地点之谜清朝12位皇帝中,出生地点不明的只有两位皇帝,这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高宗弘历。努尔哈赤出生时还没有创制满文,他当时也不是什么显赫人物,所以他的出生地没有留下明确的文字记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乾隆不一样,乾隆是雍正帝的第四个儿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出生,他的出生地怎么会不确定呢?这里面必定大有蹊跷。 关于乾隆的出生地,他的父母都没有留下明确的说法,倒是乾隆自己曾经反复说明,这就是关于乾隆出生地的第一种说法——雍和宫说。乾隆自己认为:他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内,是著名的喇嘛庙。 在康熙时代,这里原是雍亲王的府邸,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府,当时并不叫雍和宫。乾隆登极后,把他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这座府第里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诵经,后来这里就改名叫雍和宫。乾隆曾经多次以诗或以诗注的形式,表明自己出生在雍和宫。 (1)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新春,乾隆在《新正诣雍和宫礼佛即景志感》诗中,有“到斯每忆我生初”的诗句。这说明乾隆本人认定自己出生在雍和宫。(2)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新春,乾隆又一次在《新正雍和宫瞻礼》的诗中说:“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 在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指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乾隆自己说自己出生在雍和宫东厢,应当算是比较权威的说法。(3)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新春,乾隆再一次到雍和宫礼佛时说:“十二初龄才离此,讶今瞥眼七旬人。” 在这首诗下注云:“康熙六十一年始蒙皇祖养育宫中,雍正年间遂永居宫内。”(4)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正月初七日,乾隆作《人日雍和宫瞻礼》诗注云:“余实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康熙辛卯年为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月初七过去称作“人日”。 据晋朝董勋《答问礼俗说》记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乾隆每年正月初七日都要来到雍和宫瞻礼,平时路过这里也要进去小驻片刻。(5)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初七日,乾隆又作《新正雍和宫瞻礼》诗云:“岂期莅政忽焉老,尚忆生初于是孩。” 其下自注云:“予以康熙辛卯生于是宫,至十二岁始蒙皇祖养育宫中。”(6)乾隆还有一次到雍和宫瞻仰礼拜,尔后作了一首诗。据《清高宗御制诗集》记载:“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 乾隆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日(人日)这一天,到雍和宫瞻礼,总是念念不忘当初就是出生在这里。从以上六个例子来看,乾隆一贯认为自己就出生在雍和宫。乾隆晚年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语可能有所耳闻,他的诗作就是强调自己确实生在雍和宫。 但是,乾隆皇帝还在位的时期,就有人对他的出生地发出不同的议论,认为他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这就是关于乾隆出生地的第二种说法——避暑山庄说。(1)当时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江苏武进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后入值军机处,任军机章京,了解很多宫廷掌故与秘闻。他随乾隆一起去避暑山庄,去木兰秋狝(xiǎn),写下《扈跸(bì)秋狝纪事三十四首》(收在《韫山堂诗集》),其中第四首涉及到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 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管世铭在这首诗的后面有个原注,说:“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辰临驻。”这里明确地说:狮子园是乾隆皇帝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在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这里小住几天。 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因为它的背后有一座形状像狮子的山峰而得名。康熙到热河避暑时,雍正作为皇子经常随驾前往,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当时在热河的住处。管世铭等一些朝野人士认为:避暑山庄狮子园是乾隆的降生地。 (2)嘉庆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乾隆帝86岁大寿,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跟随去了,写下《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行庆贺礼恭纪》诗庆贺。诗中提到乾隆的出生:“肇建山庄辛卯年,寿同无量庆因缘。” 其诗下注云:“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嘉庆在诗后注解说,皇祖康熙辛卯年(康熙五十年)题写了“避暑山庄”匾额,皇父乾隆也恰好于这年降生在山庄,这是值得庆贺的福寿无量的因缘!然而,有人认为“都福之庭”是泛指,不一定在避暑山庄。[34]乾隆帝弘历(2)(3)嘉庆二年(1797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纪》诗祝寿,在诗文的注释中,嘉庆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说得更明确了:“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嘉庆在这里明白无误地点明皇父乾隆诞生于避暑山庄的都福之庭。嘉庆以上两次诗注都表明:皇父乾隆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 但是,在十几年后,嘉庆却放弃了皇父乾隆出生在避暑山庄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清朝每一位皇帝登极以后,都要为先帝纂修《实录》(记载一生经历、言行和功业)和《圣训》(皇帝的训谕)。嘉庆十年(1805年),嘉庆帝命朝臣编修乾隆《实录》和《圣训》。 嘉庆在审阅呈送稿时,发现《实录》和《圣训》稿都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写成了雍和宫。他命编修大臣进行认真核查。这时,翰林出身的文华殿大学士刘凤诰,把乾隆当年写的诗找出来,凡是乾隆自己说出生在雍和宫的地方都夹上黄签,呈送嘉庆审阅。 嘉庆面对皇父御制诗及注,感到问题十分严重。嘉庆在皇父出生地的问题上,怎能违背皇父本人的旨意呢!于是,嘉庆放弃了皇父出生在避暑山庄狮子园的说法,改为出生在雍和宫的说法。嘉庆命在《实录》和《圣训》里这样记载乾隆皇帝的出生:“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 可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帝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在当时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等撰写的嘉庆《遗诏》中,采用了乾隆生于避暑山庄说,把乾隆诞生地说成是避暑山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嘉庆帝到塞外木兰秋狝,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二十四日,到达避暑山庄,第二天突然死去。 在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以嘉庆名义撰写的《遗诏》末有“皇祖降生避暑山庄”一语,就是说乾隆当年就生在滦阳行宫,即避暑山庄。新继位的道光帝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命令以每天600里加急,将已经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改写后的《遗诏》,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很牵强地说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实录》记载修改后的《遗诏》,原文如下: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在焉,予复何憾!道光为把他爷爷乾隆出生在北京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不得不把他父亲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及注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如果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会欲盖弥彰。 所以道光改得不彻底,有一部分没有改的《嘉庆御制诗集》流传下来,从而愈加使天下官员百姓对乾隆出生地疑窦丛生。乾隆帝到底是出生在北京雍和宫,还是出生在承德避暑山庄?至今学术界没有定论,仍然是一个历史的疑案。如果是普通百姓,他出生在什么地方,对家庭来说可能算是一回事,但对民族、对国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 然而,乾隆皇帝却不同,乾隆的出生地同他的生母是谁密切关联。大家为什么关心乾隆的生母是谁呢?因为乾隆的母亲“出身名门”或“出身微贱”,会直接影响乾隆的皇位、事业;如果乾隆的母亲是汉人,则又关涉到更为复杂的政治问题。亲生母亲之谜乾隆的生母,正史记载为“原任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女”;野史传说则有多种说法,如热河宫女李金桂、内务府包衣女子、傻大姐、“村姑”、海宁陈夫人等。 乾隆的生母是谁,的确是一桩历史疑案。皇帝的生母出了疑案,这在清朝十二帝中是仅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康熙五十年(1711年)七月二十六日,康熙从北京出发到达避暑山庄,九月二十二日回到北京。 其间,乾隆的父亲雍亲王胤禛,七月二十六日赴热河请安,八月十三日,乾隆出生。这中间只有17天。就是说如果乾隆在避暑山庄出生,那么他母亲在临产前17天,大腹便便,行动不便,怎么会到避暑山庄去呢?乾隆的生母或许另有其人?野史记载与民间传说,有多种说法:第一种传说,乾隆生母是浙江海宁大学士陈世倌(guān)的夫人。 海宁在清朝有“陈氏三宰相”——顺治朝大学士陈之遴、康熙朝大学士陈元龙、雍正朝大学士陈世倌,他们都不是靠裙带关系,而是靠自身能力当上大学士的。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传说陈世倌与雍亲王一家常有来往,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有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书写的。 那一年恰好雍亲王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就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男孩竟变成了个女孩。 陈阁老意识到此事性命攸关,不敢作声。那换入宫中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说乾隆六下江南的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 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陈阁老家的安澜园,为的就是与生身父母相聚。但据孟森著《海宁陈家》考证,乾隆南巡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到海宁。第三次到海宁,陈世倌已死。 可见乾隆下江南为了看望他的生身父母的传说纯粹是捕风捉影,根本没有根据。陈家乾隆古装像的园子叫“隅园”,因位于城的一隅而得名。乾隆第四次南巡住隅园,同浙江海塘工程有关,所以乾隆将“隅园”改名为“安澜园”。 当代香港小说家金庸是浙江海宁人,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有声有色地写道:陈世倌的小孩抱进雍亲王府,哪知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的却是女儿。陈世倌知是皇四子掉的包,大骇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这个故事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越讲越真。关于“调包”的故事,清朝中期就有传说。先说康熙出自陈家,后来这个传说不攻自破,就又移花接木,安在乾隆皇帝的头上。 其实,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死,但第三子已经8岁,另一个妃子又即将临产。且这时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么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儿子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退一步说,其时雍正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登上皇位,又怎么会知道陈家儿子是有大福之人呢? [35]乾隆帝弘历(3)第二种传说,晚清长沙湘潭有一位著名诗人、学者王闿运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避暑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做过大学士肃顺的西席(家庭教师),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他在《湘绮楼文集》里提到乾隆之母: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六七岁时父母遣诣市买浆酒粟面,所至店肆大售,市人敬异焉。 十三岁时入京师,值中外姐妹当选入宫。……孝圣容体端颀中选,分皇子邸,得在雍府。后来雍亲王生病,此女日夜服侍。 数月雍亲王病愈,她怀孕生下了乾隆。张采田《清列朝后妃传稿》中转引英和《恩福堂笔记》和王闿运《湘绮楼文集》记载,促发人们更加注意这个疑案。这一说法富于传奇色彩。 清遗老金梁等认为:清朝选秀女制度是非常严格的,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的一些有关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地方一个女子混进皇宫并入选秀女呢?所以这种传说是靠不住的。第三种传说,曾做过热河都统幕僚的近代作家、学者冒鹤亭说:乾隆生母是热河汉人宫女李佳氏。 上海沦陷期间,作家周黎庵写了《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发表在《古今文史》半月刊上(1944年5月1日),援引冒鹤亭的说法,并添加雍正喝鹿血等情节,增加了故事性:传说雍正在做雍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雍正喝了鹿血。鹿血壮阳,雍正喝后躁急,身边又没有王妃,就随便拉上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幸之。第二年,康熙父子又到山庄,听说这个李家女子怀上了“龙种”,就要临产。 康熙发怒,追问:“种玉者何人?”雍正承认是自己做的事。康熙怕家丑外扬,就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棚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 台湾学者庄练(苏同炳)在《乾隆出生之谜》文中、台湾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书中,都认同这一说法,甚至于提出李氏名叫金桂,因为她“出身微贱”,而旨令钮祜禄氏收养这个男孩,于是乾隆之母便为钮祜禄氏。尽管乾隆生在草棚的传说流传很广、故事生动、影响也很大,但那毕竟是野史,是靠不住的。第四种传说,晚清文人天嘏在《清代外史》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看自己是否像汉人。 乾隆的确在宫中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如果仅根据他穿的衣服而确定乾隆的出身,其结论肯定是荒唐的。第五种传说,民国时期曾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从“老宫役”口中听得所谓乾隆生母的故事,并对胡适之讲道:“乾隆帝之生母为南方人,浑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 这种传说因《胡适之日记》而流传甚广。虽然以上传说并不可靠,但是,乾隆的生母,的确存在文献与档案上的疑点:成书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萧奭(shì)的《永宪录》卷二记载: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二十二日)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 诏告天下,恩赦有差。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萧奭在这本书中还提出:“齐妃或云即今之崇庆皇太后。 俟(sì)考。”就是说,在当时就有人对乾隆的生母是谁提出了怀疑。高阳先生在《清朝的皇帝》一书中认为:萧奭《永宪录》中,“这‘俟考’二字,是一暗示,是一隐笔兼曲笔的巧妙暗示;齐妃非高宗生母,而故意这样写,是曲笔;齐妃李氏,暗示高宗生母姓李,此为曲笔。” 但是,高阳没有看到清宫的档案。清朝政府有个规定,皇帝家族生儿育女,每3个月要上报一次,写明出生时间和生母。每隔10年,根据出生和死亡记录的底稿,添写一次皇室族谱,就是《玉牒》。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世宗宪皇帝(雍正)第四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由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凌柱之女诞生于雍和宫。但是,这位钮祜禄氏是何许人?清宫档案《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十四日记载: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同一件事,《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甲子(十四日)却记载: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这两份记载的差异,可以作如下解释:格格钱氏与格格钮祜鲁氏是一个人。 因为她们都是同一天、都是奉皇太后的懿旨受封,所以熹妃只能是一人。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设立秘密立储制,指定弘历为皇太子。他的母亲总要有一个高贵的出身,因此,将熹妃钱氏篡改为钮祜禄氏。 是否可能由内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凌柱”将钱氏认作干女儿?如果事实如此,就解决了身份与姓氏的难题。[36]乾隆帝弘历(4)在没有其他确凿证据之前,我们只能相信《实录》和《玉牒》的记载。不过,雍正档案与雍正实录关于熹妃钱氏与钮祜禄氏的记载上的矛盾,至今仍不能够完满地解决。所以,乾隆生母问题,仍为历史疑案。 不仅如此,连乾隆的皇后和皇妃也有许多可以称为“疑案”的事情。两后死因之谜乾隆的后妃有名分的:三后、五皇贵妃、五贵妃、七妃、六嫔、三贵人等,总共29人。先说乾隆的三位皇后。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雍正五年(1727年),富察氏被册为宝亲王弘历的嫡福晋。这年乾隆17岁,嫡福晋富察氏15岁。 乾隆二年(1737年),嫡福晋富察氏被册为皇后。皇后富察氏出身名门,她的曾祖父哈什屯顺治时任议政大臣,祖父米思翰康熙时任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父亲李荣保任察哈尔总管,兄马齐任兵部尚书、左都御史、议政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历相三朝”,兄马武任内务府总管、镶白旗蒙古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弟傅恒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赐第在东安门内。皇后富察氏,性贤淑,尚节俭,不奢华,孝顺太后,敬爱乾隆。 乾隆年轻时,曾患疖,刚愈,太医说:“须养百日,元气可复。”皇后就每晚在乾隆寝宫外面居住,精心奉侍,百日之后,才回寝宫。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皇后富察氏随乾隆帝和皇太后东巡,前往山东曲阜祭孔。 三月十一日,在返京途中死于德州船上,年37岁。关于富察氏之死,野史记载:三月十一日夜,乾隆东巡回銮,驻德州,在舟中宴饮淫乐。皇后激切进谏,乾隆加以诟訾。 后羞忿,投水死。蔡东藩《清史演义》说:皇后之嫂(实为皇后弟妹)即傅恒夫人,在皇后千秋节时前来祝寿。酒宴间联诗。 乾隆起句道:“坤闱设帨庆良辰”,皇后续道:“奉命开筵宴众宾”,嫂嫂随续道:“臣妾也叨恩泽逮”,乾隆则接道:“两家并作一家春”。酒后乾隆同嫂嫂私通,被皇后察觉。皇后同乾隆从此产生芥蒂。 祸不单行,皇后生的儿子永琏,秘密立为皇太子,也因天花病死。乾隆十三年(1748年)出巡,皇后陪同,死于船上。于是,产生诸如福康安的身世之谜的传说与故事,怀疑福康安为乾隆同傅恒夫人所生。 高阳认为:福康安的际遇之隆,清三百年,无与伦比。虽“垂髫豢养”,却本传不见记载;虽“多年训诲”,却并未招作额驸(其两兄皆为额驸)。因之,“其中原故,反足深思”。 其实,乾隆帝与皇后的感情还是很好的。《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十三年,从上东巡,还跸,三月乙未,后崩于德州舟次,年三十七。”乾隆为此悲恸不已,连续九天,每天在皇后灵柩前三次摆上供品。 乾隆用富察氏生前所希望的“孝贤”二字,来作为她的谥号。孝贤皇后富察氏的灵柩,安放在裕陵地宫四年多。在这段时间里,乾隆皇帝共为她祭奠100多次,并写下一篇情真意切的《述悲赋》:“《易》何以首乾坤?《诗》何以首关雎?为人伦之伊始,固天俪之与齐。” “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意思是说,我是多么悲痛啊,这样生死离别,失去贤惠内助,今后谁来陪伴我呢?所以,野史与传说,缺乏历史依据。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佐领那尔布之女。 乾隆做皇子时,乌拉那拉氏被册为侧福晋。她不仅深得皇帝宠爱,而且颇讨皇太后喜欢。乾隆登极后,封为娴妃。 在皇后富察氏死后,她由贵妃晋为皇贵妃,统摄六宫事,再被册为皇后。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皇后陪皇太后和乾隆第四次下江南。在途中,皇后刚过48岁生日,就出了问题。 蔡东藩在《清史演义》中,写了“游江南中宫截发”回目。小说中写乾隆在和珅陪伴下游金陵秦淮河,登舟游幸,感叹:“北地胭脂,究不及南朝金粉!”乾隆同和珅在舟中,拥妓酣饮,色迷心醉。后被皇后发现,二人发生口角,“皇后气愤不过,竟把万缕青丝,一齐剪下”。 就是说,皇后劝阻皇帝不要出去寻欢作乐,因而惹恼了乾隆皇帝。这种说法可能出自想像,但皇后惹恼了皇帝是肯定的。从此皇后乌拉那拉氏就被打入冷宫。 若不是众位大臣苦劝,乾隆皇帝就会重演当年他的曾祖父顺治皇帝废掉皇后的故事。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皇后乌拉那拉氏终于在冷宫中走完了49岁的人生之路。这件事情,清宫档案记载:闰二月十八日,皇后在行宫吃早饭时,还得到皇帝赏赐。 到了晚饭时,皇后却不见了踪影。她的名字被黄签盖上。皇后哪里去了?有人说她发了疯病,在杭州削发当了尼姑;也有人说她被先行遣回了京师。 清宫的《上谕档》记载:闰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扈从皇后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那么,皇后为什么被遣送回京?《清史稿·后妃传》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年),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满洲有个习俗,亲人故去才“断发成服”。因此,皇后剪发,犯下大忌!皇后死讯传来时,乾隆皇帝正在木兰围场打猎。 他并没有停止打猎,命皇后那拉氏的儿子回京办理丧事,并命丧仪照皇贵妃礼办理,也就是说要从皇后降一个等级到皇贵妃。皇后乌拉那拉氏的命运与孝贤皇后富察氏的命运相比,真有天壤之别。[37]乾隆帝弘历(5)还有一位皇后,也附带提一下。第三位皇后魏佳氏,初为贵人,后依次晋为嫔、妃、贵妃,生下皇十五子颙琰(嘉庆),乾隆四十年(1775年)死,年49岁。乾隆六十年,以颙琰为皇太子,令追赠其母为皇后。 这位魏佳氏福分不够,没有看见儿子登极,也没有在生前当上皇太后。乾隆的皇妃有:皇贵妃五位、贵妃五位、妃七位。其中?⑼皴腿蒎档靡惶帷??羰希纠春芴智∠不叮罄纯赡芤蚴С瓒⑵┰辍R惶旆⒒鸲倔姿馈G⌒戳顺ぺ脱党猓滴伞M皴率希糖∮谇臂∈保蠼M皴呤伲澳?92岁,是清宫后妃中最长寿的一位。 容妃,有人说就是“香妃”,《清史稿·后妃传》有简略记载。其经历传说却十分离奇,成为乾隆朝后妃的又一桩历史疑案。香妃身世之谜香妃,历史上是否有其人?她的身世如何?她是怎么死的?她死后葬在哪里——是新疆喀什,是北京陶然亭,还是遵化清东陵?世间有种种野史、笔记、小说、诗文、戏剧、影视,令人迷惑,无所适从。 关于香妃的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香妃喜剧说:香妃天生丽质,身有异香,美貌绝伦。她家世居南疆叶尔羌(今莎车),兄长因不满霍集占虐政,举家搬到伊犁。其兄在反对霍集占之乱中,心向清朝,立下功劳。 他们受召,到了京师,后来长住在北京。香妃入宫,受到皇太后的喜爱和乾隆帝的宠幸,生活过得很幸福。香妃死后,乾隆闻讯,悲痛不已,恩准将香妃尸骨运回新疆喀什入葬。 1994年,作者去新疆喀什考察,参观了香妃墓及香妃木棺。现在当地维吾尔族流传的是第一个版本的传说。第二个版本是香妃悲剧说:香妃是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时,被掳进皇宫的。 乾隆因其貌美,且体有异香,而册封为香妃,并对她大加恩宠。但香妃矢志守节,随身怀刃,准备杀帝报仇。皇太后闻讯,召妃入宫,赐死,后葬到清东陵。 蔡东藩《清史演义》、《清朝野史大观》以及金庸《书剑恩仇录》等书,所描写的故事大体雷同。戏剧《香妃恨》、《香妃》,以及20世纪50年代上演的《伊伯尔罕》等,也都是按照这个悲剧故事编写的。这个传说没有历史根据,丝毫不足取信,详见孟森的《香妃考实》。 香妃的传说,在国外也有影响。美国人豪比·当彼写了一本《圆明园及其住在那里皇帝的历史》,书中介绍了香妃的故事。有学者认为,香妃就是容妃。 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都有关于容妃的史实。《清史稿·后妃传》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lài)女。初入宫,号贵人。 累进为妃。薨。”据学者考证:容妃(1734~1788年),霍卓氏,又作和卓氏,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小23岁。 容妃进宫时间说法不一:一说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春入宫,年27岁。初为贵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册封为容嫔,年29岁。册文说:“尔霍卓氏,秉心克慎,奉职惟勤,壸(kǔn)范端庄,礼容愉惋。” 每年例银300两(相当于知县的五倍)。她的哥哥也被封为辅国公。乾隆三十年(1765年)南巡,容嫔随驾,到过扬州、苏州、江宁(南京)、杭州。 乾隆特意按回部习俗,赏她羊肚片、炖羊肉等食物。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册封为容妃。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容妃随皇太后、乾隆东巡,游览泰山、祭拜孔庙,路上受赏回回饽饽等食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容妃随乾隆到盛京,在塞外中秋之夜,受赏“奶子月饼”。到达木兰围场,乾隆猎获野猪和狍子,赏众妃野猪肉,而赏容妃狍子肉。乾隆为容妃安排了回族厨师,为她做回俗清真饭菜如羊肉馄饨等。 乾隆帝还为容妃修建宝月楼。宝月楼就是今中南海新华门门楼。这里明朝为南台,没有大的营建。 清顺治、康熙年间两度扩修,为避暑之处:东为春明楼,西为湛虚楼,南为迎薰亭,北为香(jǐ)殿、涵元殿、翔鸾阁,加上殿阁两旁的翼楼,都属于瀛台的范围。清末光绪被幽禁在瀛台。民国初年,清室尚以优待条件居住在大内,外朝则先归民国政府。 民国间先改皇城正中之门名为中华门。中华门在明朝称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民国呢?有人献议:“大内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今国为中华民国,而正朝之门通当东华、西华之间,天然一中华门也!”语既巧合,遂为定议。不久以西苑为总统府,府门与正朝门相并,必距长安街以辟宝月楼为府门,位置适合。 今之新华门,就是往昔清朝宝月楼下所开辟之门。清朝在乾隆以前,没有回族妃嫔的先例。容妃以回部女子至清朝,乾隆不把她安置在后宫,特营建西苑宝月楼,作为金屋藏娇之所。 楼南隔街建“回子营”,修礼拜寺。乾隆御制诗中,有关宝月楼的诗很多。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夏月,诗云:“轻舟遮莫岸边维,衣染荷香坐片时;叶屿花台云锦错,广寒乍拟是瑶池。” 此以嫦娥比拟容妃。二十八年(1763年)新年又作诗云:“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 屏文新茀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乾隆自注:“楼近倚皇城南墙。 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与楼对。” [38]乾隆帝弘历(6)当时,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都住外城。唯独回子营近在咫尺,依靠九重。这是乾隆爱屋及乌。 乾隆为容妃兴建宝月楼的原因是:第一,言语文化不同。容妃讲维语,不便与诸妃嫔住在一起交流,特隔于南海最南之地,其地又距外朝之外垣。这里同皇宫既联系又分割,环境优雅,湖水涟漪。 乾隆会维吾尔语,可以同容妃用维语直接交谈。第二,饮食习惯不同。皇后的正宫坤宁宫兼作萨满祭祀的场所。 坤宁宫每日进猪两口,在神案上宰猪,在大锅里煮猪肉,祭祀敬神。元旦祀神,皇帝、皇后行礼;春、秋两大祭,皇后亦到,妃嫔自当侍从。而最尴尬者,则为后妃受胙(zuò),是一种猪肉米饭,这是回教徒所万万不能忍受之事。 将容妃单独安置在另一个生活区域,生活上很是方便。第三,生活风俗不同。维族的衣服、装饰,同皇宫的后妃、宫女都不同。 皇宫除御花园外,别无游观之处。乾隆筑宝月楼于瀛台之南,则随时可以驾幸西苑,而不必如临圆明园,路途既远,又烦出驾。容妃在这里则可免去其他妃嫔争宠之扰。 第四,宗教信仰不同。满族的宗教是萨满教,乾隆又崇奉喇嘛教。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要做礼拜。 容妃所居之地,隔长安街而对回子营,建回教礼拜堂及民舍,并使内附之回民居住,屋舍皆沿袭回风。容妃站在楼上,可以望见对面的“回子营”,遥望瞻礼,以解思念之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因病去世,年55岁,葬清东陵。 至于“香妃”之名,不知何时而起。今新疆喀什有香妃遗棺,当地传说是从北京运回去的。容妃应是民间传说的香妃。 香妃与容妃是一人还是两人,学界看法尚不一致。近年研究香妃的著作很多。一本书名就叫《香妃》,作者于善浦、董乃强是清东陵的文物专家。 他们在书中说,1979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清东陵乾隆裕陵的妃嫔园寝中,有两座妃嫔墓穴因漏雨而塌陷。文物工作者在清理墓穴时,发现许多珍贵实物,从而揭开了香妃之谜。在查证史料及清宫档案之后,对乾隆41位后妃中惟一的维吾尔族的女子,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认为,这位当是容妃,也就是传说的香妃。另一本书名叫《香妃考证研究》(正、续集),是台湾姜龙昭先生所著。作者对戏剧小说中所写的香妃和史学家所讨论的香妃,都有说明、讨论、考证和判定。 作者原来为了编写香妃的电视剧而做研究工作,自费到北京、河北、新疆考察,汇集资料,编为书籍。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可说者很多,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对此加以渲染,演绎出不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同时,乾隆是一代有为之君,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但各种矛盾也不断积聚,盛世的外衣下面却潜伏危机。 盛世下的危机前几年,海外某大学的一位历史系主任、著名清史教授计划同笔者合作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康乾盛世”》的课题,如果批准,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课题费,但要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评审委员会通过。后来这位教授告诉我:课题没有被通过。因为基金会成员主要是西方学者,他们认为中国的康熙—乾隆时代,不是黄金时代,而是专制黑暗时代。 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是:人们在用两只眼睛看乾隆。乾隆皇帝弘历在位60年,做的事情太多,光记载他言行的《清高宗实录》就达1500卷,据笔者统计,共有13580136字,还未计标点符号。乾隆皇帝所做出的主要功绩归纳起来,有八件事:第一件是编修文化典籍。 北京内城南面东为“崇文门”,标榜皇帝“崇文”。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崇文”的,只有两位,就是康熙和乾隆。康熙前面已经叙述,是一位学习型皇帝,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皇帝,乾隆则是一位文化型皇帝。 乾隆在文治方面做的事情很多,主要有:(1)主持纂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第一份告成,共收书3461种、79309卷。随后继续进行,到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又告成6份,已历时15年。 后再查核、校误和补遗,直到五十八年(1793年)才告结束,参与者前后4186人,时间长达20年。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其一,保存珍贵遗产。集中全国的力量,对各地图书典籍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地清理,选择重要的刻本、抄本,缮录采入《四库全书》,使大量书籍虽经天灾人祸而被保存下来。 其二,方便学人利用。北到关外,南到江浙,禁城之内,皇家御苑,士林学子,阅览抄录,嘉惠读者。其三,有利文化传承。 1983年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化身千百,流传世界。其四,便于分类检索。“以类求书,因书治学”。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再分44类,又分66目,条理井然,易于查检。但是,乾隆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也删了不少书、改了不少书、禁了不少书、毁了不少书。有人据《办理四库全书档案》、《禁书总目》等资料统计,毁书约3000余种、六七万部。 可见,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总之,要给予客观的、公正的评价。乾隆佛装像(2)编修《满文大藏经》。 乾隆命将汉文、蒙古文《大藏经》译成满文,由章嘉呼图克图总其事,“每得一卷,即行进呈,以候裁定”。后用朱文刻印的《满文大藏经》,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又刻印《大藏经》(也称“龙藏”)。 [39]乾隆帝弘历(7)(3)整理《无圈点老档》。《无圈点老档》(又称《满文老档》、《老满文原档》、《旧满洲档》)是以无圈点老满文为主书写的,现存最为原始、系统、详尽、珍贵的清太祖、太宗时期编年体史料长编。该档形成于清入关前,到乾隆中期已经百余年,以老满文书写,文字难以辨识,纸张年久糟旧,字迹漫漶不清。 乾隆命对《无圈点老档》进行整理,用无圈点老满文和加圈点新满文分别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内阁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沈阳崇谟阁各一部,并抄出存上书房一部。总计共抄录七份:《无圈点字档》(草本)、《加圈点字档》(草本),《无圈点字档》(内阁本)、《加圈点字档》(内阁本),《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还有《加圈点字档》(上书房本)。《无圈点老档》原本40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4)乾隆敕编《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文本、汉文本)等。(5)《御制五体清文鉴》则是多民族文化的一个硕果。(6)乾隆重视京师文化,体现在:一是编绘《京城全图》;二是于敏中等奉敕撰《日下旧闻考》,共160卷,为北京历史文献集大成之作;三是编修《国朝宫史》,对宫廷的历史、建筑、文化、典制等做了载述。 第二件是维护、兴建皇家园林。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维修、兴建的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换成蓝色琉璃瓦)、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和木兰围场等,其中清漪园改瓮山为万寿山,上建大报恩延寿寺(排云殿),又建佛香阁。这些皇家园林,无不体现着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园林艺术史上的一串串璀璨的明珠。 除圆明园被焚毁外,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三件是贡献诗文才华。乾隆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擅书画,兼长诗文,是一位非凡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诗人和学者。 他不仅精通新满文,而且熟知老满文;不仅对汉语汉文十分精通,还懂蒙、藏、维等多种语言文字。乾隆喜爱书法,造诣精深。他长期痴于书法,至老不倦。 自内廷到御苑,从塞北到江南,园林胜景,名山古迹,所到之处,挥毫题字,墨迹之多,罕与伦比。乾隆撰写了大量文章,仅编成文集的就有《御制文初集》、《御制文二集》、《御制文三集》、《御制文余集》,共1350余篇,还有《清高宗圣训》300卷。乾隆尤喜爱作诗。 他的御制诗集,登极前有《乐善堂全集》,禅位后有《御制诗余集》,凡750首。在位期间的《御制诗集》共有5集,434卷,有人统计,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计41863首。他的诗总计42613首。 而《全唐诗》所收有唐一代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乾隆帝是个业余诗人,以一人之力,其诗作数量竟与留传下来的全唐诗相仿佛,其数量之多,创作之勤,令人敬佩(当然,其中有一些诗为他人代笔)。可以说,乾隆诗作之多,有史以来,首屈一指。 他说:“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诗。”又说:“每天余时,或作书,或作画,而作诗最为常事,每天必作数首。”第四件是蠲(juān)免天下钱粮。 御史赫泰曾上疏:“国家经费,有备无患,今当无事之时,不应蠲免一年钱粮。”乾隆认为:百姓富足,君孰与不足?朝廷恩泽,不施及于百姓,那将施于何处!所以,乾隆断然下令蠲免全国钱粮。据统计,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先后五次普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免除江南漕粮(其中一次为400万石[dàn]米),累计蠲免赋银2万万两,约相当于5年全国财赋的总收入。 蠲免全国钱粮,收到社会效益:“诏下之日,万方忭舞。”这话虽有夸饰,但说明此举确实受到欢迎。乾隆蠲免全国钱粮,其次数之多,地域之广,数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王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五件是统一整个新疆。北京内城南面西为“宣武门”,标榜皇帝“宣武”。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乐,清朝则有太祖、太宗、康熙、乾隆。 乾隆不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是用兵西陲,巩固新疆。在北疆,两次平准噶尔,使土尔扈特部回归,基本上解决了北疆的问题。 南疆,主要指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地域,清代称“回部”。准噶尔部强大时,回部受准噶尔贵族的欺凌与侵逼。但是,清军平定北疆后,回部贵族试图摆脱清朝,自长一方。 为此,清军同回部军在库车、叶尔羌(莎车)等几座南疆重镇进行了激战,最终获胜,重新统一南疆。乾隆在南疆实行因俗而治,设立阿奇木伯克制,由清廷任命。并设参赞大臣(驻叶尔羌)等官,分驻各城,加强统辖。 制订《回部善后事宜》,对南疆管理体制做出改革。乾隆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设置卡伦,巡查边界,移民实边,进行屯垦,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乾隆平准定回诸役,统一了准、回各部,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辖,铲除了准噶尔东犯喀尔喀、威胁京师及大西北的祸根,保持了西北、漠北及青海、西藏的社会安定。 [40]乾隆帝弘历(8)第六件是完善治理西藏。乾隆两次派兵打败廓尔喀(今尼泊尔)的侵犯,制定《钦定西藏章程》。规定:设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在西藏驻军,分驻前藏、后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圆寂后,在驻藏大臣亲监下,灵童转世设立金奔巴瓶制,用金奔巴瓶掣签决定继承人,这是乾隆的一个创造;西藏对邻国贸易必须进行登记;西藏货币一律用白银铸造,正面铸“乾隆宝藏”四个字;等等。 《钦定西藏章程》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文献,标志着清朝对西藏进行全面有效的管辖。在雍和宫的“金奔巴瓶”已成历史文物,在大昭寺内的“金奔巴瓶”制沿袭至今。第七件是修砌浙江海塘。 浙江原有的柴塘、土塘,经不住海潮的冲击。乾隆命拨银两将柴塘改为石塘。共修建石砌海塘4000余丈,加强了这一地区抗御海潮侵袭的能力。 第八件是中华各族一统。清朝已经历“三祖三宗”——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和太宗皇太极、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六代,乾隆则是集大成者。乾隆在其祖宗既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并开拓了中国的疆域版图,维护并加强了中华的多民族统一。 乾隆时的中国疆域,东起大海,西达葱岭,南极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清乾隆时的人口达3亿。清朝“三祖三宗”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维护了中国的边疆版图,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乾隆皇帝能将祖宗的基业发扬光大,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有生之年做出了“禅位”的决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宣谕:至六十年内禅。 他说: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这道谕旨的意思是说,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位61年,自己不敢相比。 如果能在位60年,就当传位给太子。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85岁的乾隆皇帝,御圆明园勤政殿,召见皇子皇孙、王公大臣,宣示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yóng)琰(yǎn)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届期归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御太和殿,举行内禅大礼,授玺。 颙琰即皇帝位,尊弘历为太上皇帝,训政。由礼部鸿胪寺官诣天安门城楼上,恭宣嘉庆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这里解释一下“金凤颁诏”。 皇帝从太和殿颁发的诏书,抬上黄舆,鼓乐高奏,礼仪隆重,由礼部官员,送上天安门。天安门城楼上有一只“金凤”,口衔诏书,从城楼上徐徐降下;城楼下的礼部官员跪接诏书,分送各地,公布天下。乾隆内禅皇位后,又训政三年零三天。 后人多讥评乾隆名为退位,实禅而不退。其实不然,纵观中国自秦始皇以下两千年的皇朝历史,由内禅归政者,前君罕见,后君亦无。宋仁宗储位既定,郁闷不乐;宋英宗立太子后,泫然泪下。 乾隆在位既长,享年又高。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享年80岁以上的皇帝只有四人。除乾隆而外的三位皇帝是:(1)梁武帝萧衍,享年85岁,在位48年。 但他局处一隅,三次舍身入寺,长于文学,精通音律;侯景之乱后,饥病而惨死。(2)宋高宗赵构,享年80岁,在位36年,建都临安(今杭州),半壁山河。(3)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1岁,在位35年。 以上三位皇帝,或国偏一隅,或半壁江山,或在位不长,或国亡而死。都不能与乾隆皇帝相比拟。难怪乾隆帝自称“得国之正,扩土之广,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与伦比。 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乾隆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尔喀用《平定台湾战图册》乾隆《平定金川战图册·收复小金川》兵两次,这五次用兵对新疆、西藏的巩固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也有的用兵是小题大做,穷兵黩武。 如大小金川之役就是这样的。大金川、小金川在大渡河上游,居民主要是藏族,高山环绕,道路崎岖,气候寒冷,终年积雪,人口不过3万,周围不过二三百里。当地土司内部纷争,乾隆发兵攻打,前后两次:第一次打了两年,杀大员讷亲、张广泗,耗银2000万两。 第二次,清军分路进攻,每座山峰、乾隆《平定金川战图册·紫光阁赐宴》每座官寨、每座石卡、每座碉房,反复厮杀,寸步难进。是役“费五年之功,十万之师,七千余万之帑”,才将两金川平定。这件事可谓小题大做,得不偿失,但为北京留下文物胜迹——香山演武厅。 乾隆帝执政时间过长,虽然自励“持盈保泰”,但是月盈则亏,泰极否来。乾隆晚年,志骄意满,思想僵化,喜谀恶谏,懒于进取,老人御政,宵小环绕,做了许多错误事情,积累了严重的社会矛盾。而吏治腐败,人口膨胀,财政紧缺,两极分化加剧,是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 [41]乾隆帝弘历(9)在乾隆执政的60年间,西方世界却发生了历史性的、划时代的巨大变化。(1)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乾隆三十年(1765年),英国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新式纺车珍妮纺纱机;乾隆五十年(1785年),英国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同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尔后,嘉庆十二年(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轮船,嘉庆十九年(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这就是说,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2)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第一届美国国会在纽约召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两年后,美国通过《人权法案》。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举行三级会议,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发表《人权宣言》。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处死。(4)乾隆二十年(1755年),俄国建立莫斯科大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哥伦比亚大学成立;同年,德国出现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而在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会试,各省上报80岁以上参加会试者116人,实际参加会试并三场完竣者92人,俱加赏赐。大清帝国尚陶醉于孙子打着灯笼,照着“百岁应试”的爷爷参加科举考试呢!乾隆借兴教尊老之名,行粉饰太平之实。这一幕人间喜剧,掩饰了乾隆盛世下的悲哀!综合起来说,在乾隆时代,世界上主要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英国工业革命;第二件是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第三件是法国大革命。 这三件大事再加上此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但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八月十三日,当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时,还傲慢地声称“天朝统驭万国”、“天朝抚有四海”、“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等等,说明乾隆皇帝根本看不到西方工业科技的进步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千古第一全人”的迷梦之中。乾隆退位、嘉庆继位后,南方的白莲教,京师的天理教,京城内外,大江南北,烽火四起,遍地燃烧。 乾隆盛世下的危机,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充分暴露出来。这个烂摊子,只好由他的儿孙们去承受和收拾了。弘历个人小档案姓名:爱新觉罗·弘历出生: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属相:兔卒年:嘉庆四年(1899年)享年:89岁执政:实际掌权64年谥号:纯皇帝庙号:高宗陵寝:裕陵(清东陵)父亲:胤禛(雍正)母亲:钮祜禄氏,后尊为孝圣宪皇后初婚:16岁结婚,配偶富察氏配偶:29人,皇后富察氏子女:16子,8女继位人:颙琰(嘉庆)最得意:“十全武功”最失意:皇后怒断青丝最不幸:生母身世有异说最痛心:两后不幸死去最擅长:诗文、书法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乾隆大帝》,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2)周远廉:《乾隆皇帝大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3)白新良:《乾隆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4)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5)郭成康、成崇德主编:《乾隆皇帝全传》,学苑出版社,1994年(6)周远廉主编:《清朝通史·乾隆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42]嘉庆帝颙琰(1)乾隆曾先后立过三个皇太子。第一个皇太子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乾隆认为“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乾隆即位后,亲书密旨,立永琏为皇太子,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但永琏9岁时死去。第二位皇太子是永琮。乾隆在永琏病故后,又立皇九子永琮,但他2岁时又因痘症早殇。 第三位皇太子是皇十五子颙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嘉庆的名字本来叫永琰,为什么改“永”作“颙”呢?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皇帝的名讳。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的名字,没有避讳的规定,只是在《实录》、《玉牒》等特定文献出现的御名上贴黄(就是将名字用黄签盖上)。 清帝名字避讳,从康熙帝开始。大致的情况是:康熙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雍正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命他的兄弟将“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历(当时写作“弘歷”)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歷”字,则改作“暦”字。 到嘉庆永琰时,乾隆考虑君主名讳,“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命将永琰的“永”字,改为不常见的“颙”字。永琰继位之后,就改称为“颙琰”。清朝皇帝的名字,将排辈份的字,改为特别的字,是从嘉庆开始的。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在太和殿举行乾隆禅位、嘉庆登极大典。乾隆皇帝归政之后,以太上皇名义训政。当时有两个年号:宫内皇历仍用“乾隆”年号,各省改用“嘉庆”年号。 嘉庆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登极时36岁,在位25年,享年61岁。平庸天子乾隆帝退位后,本应住在宁寿宫,让新皇帝住在养心殿,但他不愿迁出,而让嘉庆居毓庆宫,赐名“继德堂”。乾隆经常御殿,受百官朝贺,嘉庆则处于陪侍的地位。 朝鲜使臣到北京,目击记载说:嘉庆“侍坐太上皇,上喜则亦喜,笑则亦笑”。又记载:赐宴之时,嘉庆“侍坐上皇之侧,只视上皇之动静,而一不转瞩”。《清史稿·仁宗本纪》也记道:“初逢训政,恭谨无违。” 与他的父、祖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 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嘉庆从乾隆手中接过了权力,也同时接过了盛世外衣下掩藏的一连串的危机,其中最紧迫的是和珅问题。自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映,以及其他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演出之后,和珅就成了荧屏和报刊上的名人,也为广大群众所熟悉。 我们就以嘉庆处理和珅事件为例,看嘉庆这位平庸皇帝是怎样解决乾隆遗留下的社会危机,又是怎样陷入更深危机的。惩治和珅和珅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官至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他权力很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俨然是“二皇帝”。 今天人们从荧屏上看到的和珅,是油头滑脑、阿谀逢迎、机关算尽、不学无术又常常被正直大臣捉弄的奸臣形象。有人说,和珅没有什么才能,只会阿谀逢迎,所以他不断遭到像刘墉、纪晓岚这样正直大臣的反对。其实并非如此。 历史上的和珅既没有贵族家庭背景,也没有进士出身学历,史书记载:和珅“少贫无藉,为文生员”。他连个举人都没有考取,是怎样“宠任冠朝列”的呢?这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和珅的发迹,有以下因素:第一,出身满洲,聪明机敏。 和珅生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比乾隆小35岁,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家原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父亲曾任福建副都统。和珅十来岁时,有幸进咸安宫官学(地点在皇宫咸安宫),学习儒家经典和满、蒙文字,受到良好的教育。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25岁参加了顺天府乡试,没有考中举人。但和珅因为出身满洲,做了宫廷三等侍卫,开始出入宫廷。这个差事给和珅接近乾隆提供了机会,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 乾隆的侍卫很多,为什么会欣赏一个低等侍卫和珅呢?野史笔记中有三段记载:(1)薛福成《庸盦(ān)笔记》记载:有一次乾隆要出巡,突然找不到仪仗用的黄伞盖,就问这是谁的责任?很多侍卫吓得不敢吭声,和珅在一旁说:“管此事者,当负此责。”这件事给乾隆留下很深的印象。(2)《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有一次乾隆在轿子中边行进边背诵《论语》,突然忘了下文,轿旁跟班的和珅脱口而出接上,乾隆由此很喜欢他。 (3)《归云室见闻杂记》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临幸山东,和珅扈从。乾隆喜欢乘一种骡子驾驭的小车,“行十里,一更换,其快如飞”。有一天,碰巧和珅跟这种小骡车随侍,于是乾隆、和珅君臣二人,有了下面这段交谈:上问:是何出身?对曰:文员。 [43]嘉庆帝颙琰(2)上问:汝下场乎?对曰:庚寅(乾隆三十五年)曾赴举。上问:何题?对曰:孟公绰一节。上曰:能背汝文乎?(和珅)随行随背,(qiáo)捷异常。 上曰:汝文亦可中得也。这次乾隆同和珅的谈话,成为和珅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和珅聪明伶俐,又干练潇洒,乾隆皇帝越来越器重他。 野史和笔记中的这些记载,可能是他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的机缘。从此,和珅得到乾隆赏识,官运亨通,青云直上。第二,精明干练,笼络同僚。 《和珅列传》记载,和珅天资聪颖,思路敏捷,多才多艺,勤奋好学,通晓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文字;又亲善热情,办事干练,广结善缘,成绩突出。他不是不学无术之徒,而是既有学问又懂权术的人。例一:乾隆帝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还有其他诗文当中,对和珅给予充分肯定。 他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乾隆曾说,用兵西藏和廓尔喀时,所有的谕旨都是兼用满、汉文下达;颁给达赖喇嘛和廓尔喀的敕书,则兼用藏文和蒙古文。大臣中能懂藏文的非常少,只有和珅能把这些谕旨,用满文、藏文、蒙古文、汉文等各种文字撰写出来,加以翻译,并把事情都办理得很好。 例二:《和珅列传》中记载了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35岁的和珅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远赴云南查办大学士、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和珅一到云南,首先拘审李侍尧的管家,取得实据后,迫使精明强干的李侍尧不得不认罪。和珅从接受这个任务,到乾隆下御旨处治李侍尧,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 和珅这次查办李侍尧贪污案子办得很出色,确实表现了他出众的才华和干练的能力。所以和珅在回京途中,就被提升为户部尚书。例三:和珅依靠乾隆掌握着朝中的大权,又利用手中的大权拉帮结派,扩大自己的势力。 他的弟弟和琳几年之内就从一个内阁小官升为四川总督。他又拉拢军机大臣福长安。福长安是乾隆孝贤皇后的亲侄子,他的父亲傅恒和哥哥福康安都曾经任军机大臣等高官,他本人没有什么本事,但对和珅言听计从。 和珅门下的吴省钦和吴省兰,以及只会吹嘘拍马的山东巡抚伊江阿等都成了和珅的亲信。例四:和珅对那些正直大臣,加以排挤和打击。如大学士松筠在和珅面前从来不屈服,所以松筠就被久留边远地区任职,“在藏凡五年”。 《清史稿》记载:和珅执掌大权愈久,对皇上的心思揣摸得愈透。他就借此来作威作福,凡是不顺从他的人,他就找机会挑拨激怒皇帝,借皇帝的手去整那个人;而向他行贿的,他却尽量帮着掩饰,或者故意把事情拖到皇帝消了气,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第三,拦截信息,打击异己。 和珅熟谙官场之道,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始终不露痕迹,总有一些人来弹劾他。例一:御史曹锡宝想参劾和珅家人刘全,以打开缺口,参奏和珅。但他不慎走漏消息,被人连夜向和珅告密。 和珅知道后,在乾隆跟前预先做了铺垫,曹锡宝因此反被革职留用。和珅千方百计堵塞或拦截通向皇帝的信息渠道。例二:谢振定,进士、御史,一次在东城巡视,见一辆车在大街上违制乱行。 经了解,说是和珅妾弟的车子。谢大加申斥,还命人将和珅的这位亲戚痛打一顿,并放火烧了车子。事后,和珅命人借别的事整治谢振定。 谢振定被免官。第四,联姻皇亲,投上所好。乾隆给和珅6岁的儿子赐名丰绅殷德。 不久,又将自己最宠爱、时方5岁的小女儿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指配和珅之子丰绅殷德。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生母为受宠的?錾鼻〉垡丫?65岁。按照清朝制度,妃嫔所生之女,应封为和硕公主,但由于十公主深得乾隆宠爱,所以在12岁时被破例册为固伦公主。 她长得很像乾隆,乾隆曾对她说:“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十公主被乾隆视为掌上明珠,并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下嫁完婚。下嫁时,乾隆赐给大量财物。据朝鲜使臣记载:“宠爱之隆,妆奁之侈,十倍于前驸马福隆安时。 自过婚翌日,辇送器玩于主第者,概论其值,殆过数百万金。二十七日,皇女于归,特赐帑银三十万。大官之手奉如意珠贝,拜辞于皇女轿前者,无虑千百。 虽以首阁阿桂之年老位尊,亦复不免云。”从此,和珅和乾隆的关系,不仅是主仆关系,也不仅是君臣关系,而且是姻亲关系。乾隆是和珅的亲家翁,是和珅的保护伞。 和珅从此更加为所欲为。后和珅被抄家,十公主哭求,丰绅殷德免于一死,独留公主赡养之产。公主48岁死。 和珅在朝20多年间,重要的升官和封爵就达50次之多。其原因之一,是和珅对乾隆能揣摩其旨意,迎合其所好,满足其欲求,博得其欢心。(1)和珅与乾隆和诗。 乾隆一生喜爱作诗,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皇帝,下功夫学诗、写诗,并造诣很深。他的诗收在《嘉乐堂诗集》中,流露真情,比较感人。和珅还经常与乾隆和诗,历史档案中至今保存着当年和珅与乾隆和诗的文档。 (2)和珅仿乾隆书法。乾隆爱书法,和珅就刻意摹仿乾隆的书法,他写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笔。乾隆后期有些诗匾题字,干脆交由和珅代笔。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重华宫内屏风上的诗文是乾隆书写,而挂在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的。从中可以看出和珅书法之造诣。[44]嘉庆帝颙琰(3)(3)和珅同乾隆共同“修持密宗”。乾隆崇奉喇嘛教,对佛教经典颇有研究。他曾主持翻译并刻印了《满文大藏经》。 和珅也学佛经,有的书说和珅同乾隆一起“修持密宗”。总之,和珅同乾隆有着一种极为特殊的、难以言明的密切关系。(4)和珅体贴侍奉乾隆。 乾隆是老人,喜欢别人奉承、照顾,和珅就陪伴在乾隆左右,对皇上服侍照顾,体贴周到。从朝鲜《李朝实录》中可以看到: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但每当皇帝咳嗽吐痰的时候,他就马上端个痰盂去接。(5)和珅满足乾隆侈欲。 乾隆晚年生活奢华、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了宁寿宫及花园(乾隆花园),以作退闲颐养天年之所。他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30座行宫,花费巨大。乾隆80岁大寿,举行万寿大典和千叟宴。 和珅总管这件事,需要大量银子,当时国库拮据,银子从哪里来呢?和珅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比如侵吞、贿赂、索要、放债、开店、收税、盘剥盐商等。他命令外省三品以上大员都要进献,在京各衙门长官要捐出俸银,两淮盐商要捐银400万两。和珅很快满足了乾隆80大寿花费的需要。 和珅还用“议罪银”,就是让有过失的官员,以交纳罚银代替处分,少则数千两,多的几十万两。这些“议罪银”不入国库,交到内务府,入乾隆私囊。内阁学士尹壮图上奏皇帝表示反对,结果差点丢了性命。 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说,和珅多方搜刮勒索,使得原来入不敷出、需要户部补贴的内务府,没有几年就扭亏为盈。乾隆能够随意享乐,当然对和珅就更加依赖。同时,和珅也中饱私囊,凡是外省进贡皇上的礼物,都要过和珅这一关,他从中截取,以致他所藏珍珠手串,比皇宫的还多还大。 和珅有一部分珠宝就藏在住宅的夹墙里。乾隆年龄愈来愈老,执政时间愈来愈长,宫女、妃嫔、太监都没有文化,不能同他交谈诗文、书画、佛经,也不能帮他处理军国大事、进行多种语言文字交流。所以,和珅对老年乾隆来说,是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的。 由于乾隆的宠信,和珅的官职扶摇直上,在清朝近300年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和珅的官,武职——镶蓝旗满洲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满洲都统、步军统领;文职——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办理藩院尚书事;学职——殿试读卷官、日讲起居注官、《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石经馆正总裁、国史馆正总裁、翰林院掌院学士;钱官——崇文门税务监督;内职——兼管太医院、御药房事务;爵位——太子太保、伯爵、公爵。和珅升官的同时,也在为自己挖掘坟墓。 和珅靠乾隆宠信发迹,也必然随乾隆升天而自毙。嘉庆早在做皇子嘉亲王时,就对和珅不满。嘉庆继位后,乾隆还在,他投鼠忌器,而没敢动手。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崩于紫禁城养心殿。嘉庆帝颙琰在乾隆死日亲政。嘉庆在办理大行皇帝乾隆大丧期间,采取断然措施,惩治权相和珅,举朝上下,大为震惊。 乾隆做了四年太上皇,仍紧紧地把持着实权。这时的和珅依然受宠,但是毕竟形势发生了变化。和珅在乾隆与嘉庆间采取“四手”:第一手是紧紧依靠太上皇乾隆,第二手是讨好嘉庆皇帝,第三手是限制嘉庆皇帝的权势,第四手是防止嘉庆日后对自己进行惩处。 所以他在乾隆和嘉庆之间、在嘉庆面前和背后,都表现了“两面派”。和珅竭尽全力限制嘉庆,培植任用自己的亲信。嘉庆即位时,他的老师朱珪当时任广东巡抚,向朝廷上了封表示庆贺的奏章。 和珅就到乾隆面前告朱珪的状,不过乾隆未予理睬。嘉庆元年(1796年),乾隆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嘉庆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又到乾隆那里告状,说嘉庆皇帝笼络人心,把太上皇对朱珪的恩典,算到自己身上。 这一次,乾隆生气了。他问军机大臣董诰:“这该怎么办?”董诰跪下劝谏乾隆说:“圣主无过言。”乾隆才作罢。 不久,和珅还是找了个借口,怂恿乾隆将朱珪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巡抚。和珅还将他的门下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名义上是帮助整理诗稿,实际上是监视嘉庆的言行。嘉庆二年(1797年),领班军机大臣阿桂病故。 和珅只知进、不知退,便成为领班军机大臣。这时的乾隆,已年老体衰,记忆力很差,昨天的事,今天就忘,早上做的事,晚上就不明白了。和珅真正成了乾隆的代言人,也就更加为所欲为。 和珅自作聪明,作茧自缚,自坏其事。颙琰当皇子时,被定为储君。和珅密知此事,于乾隆公布嘉庆为皇太子的前一天,送给颙琰一柄如意,暗示自己对嘉庆继位有拥戴之功。 嘉庆笑在脸上,恨在心里。但因和珅是乾隆的宠臣,老奸巨滑,朝廷上下,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不便动手。嘉庆在乾隆死后短短的15天里,就把一个被先帝恩宠30年的“二皇帝”加以惩治,举措得体,干净利落,取得胜利。 嘉庆采取的办法是:第一,欲擒故纵。嘉庆继位后,太上皇还健在。他面对一个老谋深算,并深受太上皇宠爱的和珅,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 和珅的一举一动,他看在眼里,不动声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评和珅,嘉庆说:“我还准备让和珅帮我治理国家呢!”嘉庆向太上皇奏报的一些军国大事,也经常让和珅去代奏、转奏,以此表示信任,稳住了和珅。[45]嘉庆帝颙琰(4)第二,调虎离山。乾隆驾崩,和珅失去靠山,死期已经逼近。当天,嘉庆一方面任命和珅与睿亲王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一方面传谕他的老师署安徽巡抚朱珪来京供职。 初四日,嘉庆发出上谕:谴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并借此解除和珅死党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嘉庆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这实际上削夺了和珅的首辅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 第三,突然出击。正月初五日,给事中王念孙等官员上疏,弹劾和珅弄权舞弊,犯下大罪。初八日,嘉庆宣布将和珅革职,逮捕入狱,在朝野掀起政治大波。 嘉庆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如初八日,嘉庆命令从即日起,所有上奏的文件,都要直接向皇上奏报,军机处不得再抄录副本,各部院大臣也不得将上奏的内容事先告诉军机大臣。并命宗室睿亲王淳颖、定亲王绵恩、仪亲王永璇、庆郡王永璘等分别掌握军政大权。 第四,制造舆论。嘉庆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员,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态。直隶总督胡季堂首先表态,他在奏折中指责和珅丧心病狂、目无君上、蠹国病民、贪黩放荡,真是一个无耻小人,请求将其“凌迟处死”。 “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嘉庆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员讨论这个意见,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自行向皇帝上奏。实际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见定下基调,并通报各省督、抚,要他们都表明态度。 第五,惩办和珅。初九日,在公布乾隆遗诏的同时,将和珅、福长安的职务革除,下刑部大狱。命仪亲王永璇、成亲王永瑆等,负责查抄和珅家产,并会同审讯。 初十日,嘉庆御批“实力查办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十一日,在初步查抄、审讯后,嘉庆宣布和珅二十大罪状:主要有欺骗皇帝、扣压军报、任用亲信、违反祖制、贪污敛财等。十八日,在京文武大臣会议,奏请将和珅凌迟处死,将同案的福长安斩首。 嘉庆四年正月《上谕档》中记载:嘉庆谕示“和珅罪有应得”,就是说怎么严惩和珅都不过分,但考虑到他曾任领班军机大臣,为了朝廷体面,赐他自裁。据说和珅在狱中,自知生命不久,对着窗外元宵明月,感慨赋诗道:“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有这样的镜头:和珅得到嘉庆皇帝赐给他的三尺白绫,在狱中自尽。 福长安以阿附和珅,令其到和珅死所跪视和珅自裁,并革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职,逮下狱,籍其家。第六,讲求策略。嘉庆说,和珅得罪的是先皇,所以要在皇父大丧期间,处治这个先皇的罪臣。 和珅被诛后,其党羽皆惶恐不安。有的朝臣上疏,力主穷追其余党。嘉庆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除掉和珅后,马上收兵。 对和珅的亲信,除伊江阿、吴省兰、吴省钦等人给予处分外(和琳已死),其他由和珅保举升官者或给和珅送贿者,概不追究。嘉庆宣谕:“凡为和珅荐举及奔走其门者,悉不深究。勉其悛(quān)改,咸与自新。” 此谕一下,人心始安,政局稳定。嘉庆对和珅的惩治,动作迅速,干净利索,宽严适当,十分成功。这是嘉庆皇帝一生处理重大政治事件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也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惟一杰作。 但是,嘉庆定和珅的第一大罪是:在宣布皇太子前一天,和珅向他送如意以示拥戴之功。这表示和珅要投靠新主,其心不能算恶,既不叛君主,也不反社稷,此条构不成杀头之罪。嘉庆将此定为和珅第一大罪状,表明嘉庆胸中没有大格局,掌上没有大手笔。 这是嘉庆亲政之后,平庸性格的一次表露。嘉庆为什么杀和珅?(1)有人说是因为和珅“富可敌国”,扳倒和珅,可以缓解嘉庆面临的财政压力。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这个意思。 和珅被抄家时,抄出藏金32000多两,地窖藏银200余万两,取租地1266顷,其他还有取租房屋1001间半、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衣物等,其总家产折合白银,有的说约1000万两,有的说2000万两,有的说达到了8亿两。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总收入约7000万两。还有违制的珍珠、大珠、手串、大宝石等,实际数字已经无法考据。 大量的财富使和珅过着帝王般奢华的生活,娶出宫女子为妾,仅巡捕营在和宅供役者就达1000余人。他在承德丽正门外、北京北长街会计司胡同等处,都建有住所。和珅在北京什刹海畔,建造起豪华宅第,也就是恭王府的前身。 府内甚至仿乾隆皇帝宁寿宫,建起楠木房,称为锡晋斋。还有违制修建的垂花门和皇宫用的宫灯、多宝阁等。和珅还在北京海淀建有宏大秀美的淑春园,是今北京大学校园的一部分。 和珅不仅享受着姬妾成群、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梦想着死后像皇帝一样风光气派。他在河北蓟州(今蓟县)修建了巨大的坟墓,规格超过亲王,民间称之为“和陵”。(2)有人说是为缓解官民之间的矛盾。 嘉庆元年(17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清军连连失利。嘉庆三年,清军抓住四川农民军首领王三槐,王三槐的口供说“官逼民反”。嘉庆意识到,正是因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似的贪暴,所以屡屡激起民变。 嘉庆帝总结说:“层层朘(juān)削,皆为和珅一人。”又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其贻误军国重务。”所以,嘉庆杀和珅,以谢天下。 [46]嘉庆帝颙琰(5)(3)有人说是为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和珅“权高震主”。嘉庆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要杀掉和珅。 当相权威胁到君权的时候,君主必然采取行动。从嘉庆的先祖来看,皇太极继位之后,幽禁了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大贝勒代善屈从,皇太极得以从四大贝勒“并肩共坐”到“南面独坐”;顺治亲政后,追罪死后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康熙亲政后,擒拿辅臣鳌拜;雍正登极后,杀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乾隆继位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所以,嘉庆执掌朝纲,必然惩办权相和珅。 不过,嘉庆对和珅的功绩和才能还是肯定的。嘉庆十九年(1814年),在和珅被杀15年之后,清国史馆将编修的《和珅列传》(稿本)送呈嘉庆审阅。嘉庆见记载简略,只记录了和珅的一堆官阶履历,很不满意。 他朱批道:“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30年,还是做了很多的事。只是和珅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贪婪专权,才不得不加以重罚。《清史稿·和珅传》记载:“仁宗(嘉庆)尝论唐代宗杀李辅国,谓:‘代宗为太子,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 及即帝位,正其罪而诛之,一狱吏已办。’盖即为和珅发也!”这说的是唐代宗诛宰相李辅国的史事。《旧唐书·李辅国传》记载:李辅国,出身卑贱,年少被阉,相貌丑陋,粗通文字。 在太子东宫是一个喂马的太监。安史之乱中,他力劝太子即帝位。肃宗即位后,升为太子管家。 后来官运亨通——任开府仪同三司、郕(chéng)国公、兵部尚书、博陆郡王。肃宗死后,代宗即位,尊为尚父、司空兼中书令。《新唐书·李辅国传》也记载:代宗既嗣位,不愿大张旗鼓地杀李辅国,只差遣侠者,深夜将其刺杀之,割下头颅扔到溷厕中。 但代宗仍对此事保密,刻木代其首以葬。嘉庆对和珅的处理,很像唐代宗对李辅国的处理,就是不愿深究、不想把事情搞大,而是作为个案处理。但是,和珅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成了社会现象,可以叫做“和珅现象”。 和珅这样一个出身“少贫无藉”、乡试不中的生员,由普通的宫廷侍卫,32岁成为军机大臣。以后更是青云直上,富贵常葆,登峰造极。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和珅现象”的出现是老年帝王专制的必然。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意骄志满,倦怠朝政。他喜欢阿谀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珅这样的人。 高阳先生认为,和珅的问题“高宗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这话说得还不够。严格说来,“和珅现象”的责任在乾隆皇帝,和珅是乾隆朝君主专制腐败机体上的一个毒瘤。 当时,乾隆皇帝身边有四种人——后妃、太监、皇子、朝臣,后妃不能代他处理军政要务,太监不能陪他和诗品画,皇子太近怕其“觊(jì)觎(yú)大位”,大多朝臣又不会像和珅那样曲意逢迎。因此,和珅有着后妃、太监、皇子、直臣既不能取代,也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乾隆皇帝对他既喜爱又依赖,自然遇事会替他撑腰。 当时,大学士阿桂同和珅不合,状元出身的王杰,也不买和珅的账。陈启元《庸闲斋笔记》记载:一天,和珅在军机处拿着一幅石墨画轴,王杰说:“贪墨之风,以至于此。”和珅指着王杰的手说:“状元宰相手果然好。” 王杰说:“这手只会做状元宰相,不会要钱,有甚么好处?”后王杰告老还陕西韩城乡里,嘉庆送他的诗有“清风两袖送韩城”句。但是因为乾隆的缘故,嘉庆《平苗图》他们拿和珅没有办法。和珅在朝20余年,未尝一被弹劾。 他稍见端倪,必设计除之。前面讲的曹锡宝弹劾不成反遭谴责就是一例。嘉庆惩治和珅案没有株连,也没有扩大化,这是嘉庆的聪明之处;但他只把和珅当作个案处理,而没有把“和珅现象”当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决,进行制度性的改革,这是嘉庆的平庸之处。 危机四伏嘉庆处理完和珅事件后,又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危机:如南方的白莲教,京畿的天理教,东南海上的骚动,采矿的封禁,钱粮的亏空,八旗的生计,鸦片的流入,河漕的难题等等。但是嘉庆都把上述问题作为个案看待,他没有也不可能从制度上去加以解决。比如,平定白莲教之后,嘉庆曾作诗道: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这首诗,中间两联——“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表现了嘉庆儒家仁爱的理念。 仁者爱人,嘉庆作为一位“仁君”来说是够格的,作为一位皇帝来说是可贵的。嘉庆有很好的儒学修养,他的文学、诗歌、书法、文章都是可以的。这一点比明朝的正德、嘉靖、万历、天启等皇帝都好。 举两个小例子:(1)大理寺卿杨怿会受召对。时值盛暑,掀帘见嘉庆摇扇挥汗;进入,跪拜。嘉庆把扇子放在一边,不复用。 询问甚详。良久热甚,“上汗出如雨,卒不用扇”。(2)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普免天下钱粮,各省欢腾。 安徽民欠银300万两,巡抚姚祖同怀疑上报数字不实,令府道州县削减十分之四。各地苦之。上闻,朱批云:“损上益下,朕之愿也。 存心刻薄,有伤政体。”姚大惭,以原册600里加急报京。[47]嘉庆帝颙琰(6)明朝的皇帝说不出这样的话,也做不出这样的诗。清朝皇帝不同于明朝皇帝,没有昏君,没有顽君,也没有暴君。嘉庆皇帝更不是贪暴之君、昏庸之君。 但是,嘉庆皇帝胸中没有大格局,掌上没有大手笔。嘉庆不可能认识、也不可能改革社会存在的根本性的弊病,特别是制度性的弊病。嘉庆的悲剧在于:认为天下的问题都是由于和珅不好、百官不好造成的,而没有从自身找责任,也没有从制度挖根源。 其结果是,滋生百官腐败、和珅现象的制度土壤没有被铲除,因而这种现象也就无法根除。嘉庆在25年的皇帝生涯中,虽一件一件地解决乾隆盛世留下的危机,却又一步一步地陷入更深的危机。乾隆朝盛世下的危机,到嘉庆朝更加深重。 到他的接班人道光皇帝时,则陷入内外交困、四面楚歌的境地!颙琰个人小档案姓名:爱新觉罗·颙琰出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月初六日属相:龙卒年: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享年:61岁谥号:睿皇帝庙号:仁宗陵寝:昌陵(清西陵)父亲:弘历(乾隆)母亲:魏佳氏,后尊为孝仪纯皇后初婚:15岁结婚,配偶喜塔拉氏,配偶:15人,皇后喜塔拉氏为嫡福晋子女:5子、9女继位人:旻宁(道光)最得意:惩治和珅最失意:大内遇刺最不幸:突然暴死最痛心:教民攻入紫禁城最擅长:书法相关阅读书目推荐(1)阎崇年:《清朝皇帝列传·嘉庆皇帝》,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2)关文发:《嘉庆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3)张玉芬主编:《清朝通史·嘉庆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附录一:和珅二十大罪状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上年正月,皇考在圆明园召见和珅,伊竟骑马直进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 其大罪二。又因腿疾,乘坐椅轿,抬入大内,肩舆直入神武门,众目共睹,毫无忌惮。其大罪三。 并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自剿办教匪以来,皇考盼望军书,刻萦宵旰。 乃和珅于各路军营递到奏报,任意延搁,有心欺蔽,以致军务日久未竣。其大罪五。皇考圣躬不豫时,和珅毫无忧戚。 每进见后,出向外廷人员叙说,谈笑如常,丧心病狂。其大罪六。昨冬皇考力疾披章,批谕字画,间有未真之处。 和珅胆敢口称“不如撕去,竟另行拟旨”。其大罪七。前奉皇考谕旨,令伊管理吏部、刑部事务,嗣因军需销算,伊系熟手,是以又谕令兼理户部题奏报销事件。 伊竟将户部事务一人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一字。其大罪八。上年十二月内,奎舒奏报循化、贵德二厅,贼番聚众千余,抢夺达赖喇嘛商人、牛只,杀伤二命,在青海肆劫一案,和珅竟将原奏驳回,隐匿不办,全不以边务为事。 其大罪九。皇考升遐后,朕谕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不遵谕旨,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京。 全不顾国家抚绥外藩之意,其居心实不可问。其大罪十。大学士苏凌阿,两耳重听,衰迈难堪,因系伊弟和琳姻亲,竟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皆曾在伊家教读,并保列卿阶,兼任学政。 其大罪十一。军机处记名人员,和珅任意撤去。种种专擅,不可枚举。 其大罪十二。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jiàn)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竟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蓟州填茔,居然设立享殿,开置隧道,附近居民有“和陵”之称。其大罪十四。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手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 其大罪十五。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所藏真宝石顶有数十余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无者。其大罪十六。 家内银两及衣服等件,数逾千万。其大罪十七。且有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地窖内并有埋藏银两百余万。 其大罪十八。附近通州、蓟州地方,均有当铺、钱店,查计资本,又不下十余万。以首辅大臣,与小民争利。 其大罪十九。伊家人刘全,不过下贱家奴,而查抄赀产,竟至二十余万,并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纵令需索,何得如此丰饶!其大罪二十。 (以上见《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嘉庆四年正月甲戌)此外,查出:和珅取租房一千零一间半,取租地一千二百六十六顷等。又步军统领巡捕营在和珅私宅供役者千余人,和珅令奏事者具副本送军机处。附录二:和珅抄产清单(和珅抄没清单数种之一)正房一所十三层共七十八间、东房一所七层共三十八间、西房一所七层共三十三间、东西侧房共五十二间、徽式房一所共六十二间、花园一座楼台四十二所、钦赐花园一座亭台六十四所、四角更楼十二座(更夫一百二十名)、堆子房七十二间(档子兵一百八十名)、杂房六十余间。 汉铜鼎一座、古铜鼎十三座、玉鼎十三座,宋砚十方、端砚七百十余方,玉磐二十架、古剑二把、大自鸣钟十架、小自鸣钟三百余架、洋表二百八十余个、玉马一匹(高一尺二寸、长四尺)、珊瑚树八株(高三尺六寸)、大东珠六十余颗(每颗重二两)、珍珠手串二百三十六串(每串十八颗)、珍珠素珠十一盘、宝石素珠一千一十盘、珊瑚系珠五十六盘、密蝎素珠十三盘、小红宝石三百八十三块、大红宝石二百八十块、蓝宝石大小四十三块、白玉观音一尊(高一尺二寸)、汉玉寿星一尊(高一尺三寸)、玛瑙罗汉十八尊(高一尺二寸)、金罗汉十八尊(高一尺三寸)、白玉九如意三百七十八支、宝石珊瑚帽顶一百三十二个、嵌玉九如意一千九百八支、嵌玉如意一千六百十支、整玉如意二百三十支、白玉大冰盘十六个、碧玉茶碗九十九个、玉汤碗一百五十三个、金碗碟三十二桌(共四千二百八十八件)、银碗碟三十二桌(共四千二百八十八件)、白玉酒杯一百二十个、水晶杯一百二十个、金镶玉箸二百副、金镶象箸二百副、赤金吐盂二百二十个、白银吐盂二百余个、赤金面盆四十三个、白银面盆五十六个、白玉鼻烟壶三百七十四个、汉玉鼻烟壶二百七十六个、镂金八宝大屏十六架、镂金八宝床四架(单夹纱帐俱全)、镂金八宝炕屏三十六架、赤金镂丝床二顶、镂金八宝炕床二十四张、嵌玉炕桌二十四张、嵌玉炕桌十六张。金玉朱翠首饰大小二万八千余件、赤金元宝一百个(每个重一千两,估银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元宝一百个(每个重一千两)、生金沙二万余两(估银十六万两)、赤金五百八十万两(估银八千七百万两)、元宝银九百四十万两、白银五百八十三万两、苏元银三百十五万四百六千余两、洋钱五万八千元(估银四万六百两)、制钱一千五百串(折银一千五百两)、人参六百八十余斤(估银二十六万两)、当铺七十五座(估银三千万两)、银号四十二座(估银四十万两)、古玩铺十五座(估银三十万两)、玉器库两间(估银七千万两)、绸缎库四间(估银八十万两)、磁器库二间(估银一万两)、洋货库二间(五色大呢八百版、鸳鸯呢一百十五版、五色羽毛六百版、五色哗叽二百版)、皮张库二间(元狐十二张、色狐一千五百二十张、杂狐三万六千张、貂皮八百余张)、铜锡库六间(共二万六千九百三十七件)、珍馈库六间、铁梨紫檀库六间、玻璃器库一间(共八百八余件)、貂皮男衣七百十三件、貂皮女衣六百五十余件、杂皮男衣八百六件、杂色女衣四百三十六件、绵夹单纱男衣三千八百八件、绵夹单纱女衣三千一百十八件、貂帽五十四顶、貂蟒(袍)三十七件、貂褂短罩四十八件、貂靴一百二十四双、药材库二间(估银五千两)、地亩八千余顷(估银八百万两)。[48]道光帝旻宁(1)清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属虎。他39岁登极,在位30年,享年69岁。道光皇帝在清朝十二帝中,是惟一嫡子继承皇位的皇帝。 清代第一个继位者皇太极,不是嫡出;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是第九子,母亲为庄妃;顺治的儿子康熙,是第三子,母亲佟佳氏,也是妃子;康熙的儿子雍正,是第四子,母乌雅氏,为德妃;雍正的儿子乾隆,是第四子,母钮祜禄氏,也是妃子;乾隆的儿子嘉庆,是第十五子,母魏佳氏,为皇贵妃。以上是道光皇帝的先辈,再看他的后辈:道光的儿子咸丰,是第四子,母钮祜禄氏,为贵妃;咸丰的儿子同治,是独子,母为懿贵妃;光绪、宣统都不是皇子。所以,只有道光是嫡子继承皇位的皇帝。 道光是嘉庆的第二子,母喜塔拉氏,生前正式册立为皇后。喜塔拉氏,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之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为颙琰册喜塔拉氏为嫡福晋,这年颙琰15岁。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喜塔拉氏在皇宫撷芳殿生下一子,名绵宁(旻宁),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嘉庆即位,册喜塔拉氏为皇后。但她没有福气,当了一年零三十七天皇后,便得病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