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113825234-2

他说,作为德国荣誉和利益的保护者,德国政府希望拥有足够的实力,不仅能够维护德意志帝国的完整,而且能够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敬意,并共同保护广泛的和平。因为在这个时刻,德国政府比全体德国人民,甚至比整个世界都早一步觉醒,他坚决保证绝不超出保卫帝国荣誉和自由的界限,特别是绝不会为制造一场即将来临的战争而重新武装德国。相反,他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希特勒说:“通过重新武装,德意志帝国政府表达了一个满怀信心的希望,即重新获得荣誉的德意志民族,能在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有权在与其他国家自由和开放的合作中,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世界和平和稳定的环境。”  这年的11月1日,希特勒要求所有1914年出生,21岁,身体健康的男性公民全部参军。义务兵役制的时间是12个月,志愿兵役制时间更长,犹太人被排除在义务之外。按照新的计划,德国军队拥有36个师,原来《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是7个师,10万人,现在是36个师,55万人,而且未经国联同意。  一生最紧张的时刻  德国不仅重新武装了德军,还恢复了《凡尔赛和约》中禁止的四种武器:坦克、重炮、飞机和潜艇。虽然当时德军还远远没有准备好,还不具备发动战争的能力,但军队的训练如火如荼,看当时的纪录片,德军士兵所有的技术动作都非常熟练。  一年之内,德国的飞机产量就超过了英、法两国之和,希特勒准备让他的这支新军去试一试。怎么试呢?他让德军进入一战后被划为非武装区的莱茵地区。希特勒这么干是很冒险的,他的军队还不是英、法军队的对手。莱茵地区虽然被看成是德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根据《凡尔赛和约》,它被非军事化处理了,特别是法国非常害怕在紧挨着法国边境的德国土地上出现德国军队。如果希特勒派军队进驻莱茵,这不仅是对《凡尔赛和约》的侵犯,而且也违背了《洛迦诺公约》。《洛加诺公约》是1925年前由德国跟英、法、比利时、意大利签订的。  因此,当希特勒准备进军莱茵时,有人警告他说,法国会强烈反对莱茵地区的重新军事化,这是《凡尔赛和约》禁止的。但希特勒听完之后说,法国是不会移动一英寸的。实际上,希特勒看穿了凡尔赛国家的色厉内荏。不过,在希特勒命令军队进入莱茵地区之前,他跟那支部队的指挥官讲,如果对面的法国人动手了,你就撤回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派去的是三个营1000多步兵、骑兵,而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23个师,600辆坦克,一旦法国人动起手来,这支小小的德军就会灰飞烟灭。但法国没动手,希特勒说,他戳穿了纸老虎的面目。  后来,希特勒跟他的副官霍斯巴赫上校谈到这事儿。霍斯巴赫回忆说,希特勒讲,下达进军莱茵命令之后的24小时,是他这一生当中最紧张的时刻,他不止一次地跪下来,祈求上帝显灵保佑他。结果上帝真的“显灵”了——打这以后,希特勒对外扩张的野心大增,步伐也迈得更大。  --------------------------------------------------------------------------------  [1]属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该人种身材较大,皮肤浅白,面长多毛,使用印欧语系语言,被认为是印欧语系民族的共同祖先。  [2]欧洲各民族和语言集团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其分布范围主要在欧洲东部和东南部,语言属印欧语系。  [3]糜烂性毒剂,对眼、呼吸道和皮肤都有作用,中毒症状有全身不适、疲乏、头痛等,中毒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4]在古代,监狱中的犯人都会由监狱最高长官编排并列出相应名册,上交长官(中国等东方国家为刑部,在西方国家为掌管法规、刑罚的执政大臣)阅览,核对之类的工作则多由文书和差役协助完成。这部名册叫狱典,负责记录名字的叫典狱,故监狱长又称为典狱长。  [5]兴登堡(1847~1934),德国陆军元帅和政治家,魏玛共和国总统。在其任期内,政治不稳定,经济萧条。1933年,他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使之上台掌权。  [6]德国纳粹运动早期高层人士。1919年参加纳粹党;1931年初出任冲锋队参谋长;1934年6月30日,党卫军在“长刀之夜”事件中清洗了冲锋队;1934年7月1日被枪决。  [7]国际联盟的简称,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旨在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但国联没能有效地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二战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8]蒙哥马利(1887~1976),英国杰出的军事家,陆军元帅。著名的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为其军事生涯的两大杰作。  [9]戈培尔(1897~1945),纳粹党宣传领袖,纳粹德国国民教育和宣传部部长,被认为是“创造希特勒的人”。第三章 臭味相投俱独裁(意、日、西班牙法西斯化)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就是那些自认为在做好事的人。——题记01.这哥们儿喜欢暴力  父亲对其影响大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同理,一个浑蛋也有几个相好的。前面讲过了希特勒,那咱们现在就来说说墨索里尼。谈起法西斯专政理论,这哥们儿才是鼻祖,建立独裁政权也比希特勒早。  1883年7月29日,墨索里尼出生在意大利弗利省普雷达皮奥区,这是个远离铁路线的贫穷地方。墨索里尼家住在这个地区多维亚村一片高地上的旧石房子里。这房子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是他父亲老墨索里尼的铁匠铺。他父亲是个铁匠,母亲是位老师。  不可否认,人的性格是有遗传的。老墨索里尼具有极强的叛逆心理,崇尚自由,且本能地信奉无政府主义,由于经常发表对社会不满的言论,他曾被关进大牢三年。虽然穷,可老墨索里尼乐于接济朋友,把钱看得很淡,所以他人缘特好。再加上他慷慨激昂,富有煽动性,因此在家乡小有名气,还被选为当地的社区议员。  正因如此,老墨索里尼把自己接触和主张的思想,不加筛选地灌输到儿子脑袋里。墨索里尼后来说过,父亲对他的性格及信仰影响很大。  坏小子被劝退  墨索里尼从小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书,他崇拜历史伟人,母亲将其送到了教会学校。但墨索里尼不太喜欢那里,他因拒绝早晨起床后做弥撒而遭到惩罚。更让墨索里尼不能接受的是伙食的差异,这所学校虽是慈善机构,但在伙食上分上、中、下三等,不同等级菜品不同。墨索里尼家穷,吃下等饭,而且三个等级各自吃饭,不能在一起。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这所教会学校不适用。这让墨索里尼很早就感受了人间的虚伪与不平,他心中感到愤懑。在这种环境中,要想磨炼出崇高的人格,确实是强人所难。  墨索里尼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于是选择了退学。实际上,他选择退学还有别的原因。他从小便有恶霸情结,喜欢以大欺小,谁要敢冒犯他,他绝对不会手下留情。老师讲的那些课,他也不爱学,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在校园里欺负同学。这就是说,他虽受到过不公待遇,但也有可恨之处。因此,他在学校里过得不愉快,不愉快的原因,不仅仅是吃饭问题。  据说,他用小刀刺伤了一名同学。刺伤同学之后,学校容不下这样的坏小子,就让他退了学。后来他转到另一所学校,还是改不了称王称霸的流氓本性,又用小刀刺伤了一名同学。不知道意大利的特产是不是刀,反正他经常拿小刀刺伤同学,别人用刀削铅笔,他用刀削同学。几次退学,给他心理造成了严重伤害。其实,他跟希特勒一样,从不反思自己有问题,总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墨索里尼退学之后,给世界留了一句豪言壮语:“我要让这个世界因我而颤抖!”别看我今天被你们劝退,早晚有一天,你们会对此感到后悔的。  本性不改很好色  墨索里尼回到了铁匠铺,这时他们家经常来一些戴着加里波第式帽子的革命者,他留意听父亲和他们讨论政治问题。他看到,意大利自统一后便开始滥用财政收入,穷兵黩武,对外掠夺殖民地,人民生活水平和统一前没啥区别,人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当时的墨索里尼认为,不管是巴枯宁、马志尼还是马克思的思想,只要能帮助工人们把意大利变成社会主义国家,他就拥护。  墨索里尼这算是上了“社会大学”,社会比50所大学教给他的东西还多,但他不愿干体力活儿,不屑做那些收入微薄的工作,因此他屡屡逃避劳动,后来他在别的地方工作时也经常被雇主解雇。不过,墨索里尼倒长得一表人才,身体也很好,经常勾引良家妇女。他将这个嗜好一直带进了棺材,他的情人们临死前还在为他争风吃醋。对于这一点,他就不像希特勒。希特勒不怎么近女色,除了狂恋过外甥女之外,后来喜欢的就只有爱娃[1]。墨索里尼跟希特勒的相同点,就是都对艺术感兴趣,希特勒爱画画,墨索里尼爱写文章,他很喜欢写,经常往报社投稿。随着社会动荡,他家乡失业的人越来越多,老有些为躲避抓捕逃到老墨索里尼铁匠铺的人。墨索里尼这时已长大,获得了小学教师资格证,但他还是找不到工作。当时,意大利有上百万人移民到了南美洲和美国。墨索里尼觉得在家乡壮志难酬,也决定出去闯一闯。  谈起法西斯专政理论,墨索里尼才是鼻祖  组织石匠们罢工  1902年,19岁的墨索里尼到了瑞士。当时瑞士随处可见来自意大利的移民,穷国来的移民很受当地人的歧视和虐待——这些人在国内受同族人欺负,心里不好受;在国外受外族人欺负,别是一番滋味。那时意大利是穷国,不像今天,北非国家的一些人,老往意大利偷渡。  墨索里尼经常栖身于当地意大利人开的俱乐部,当有人问起他在哪儿工作时,他说:“我干过的活儿太多了,铁匠、推车工、修理工……不过目前尚无合适的工作。”但是,当大家把话题引到社会运动方面时,他便如鱼得水,侃侃而谈:“平等与民主是人类的错误观念,一旦推行起来,个性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这也就是说,平等与民主是会抑制个性发展的。”墨索里尼反对全民政治,热衷于独裁专制。他的慷慨陈词居然打动了很多听众,大家推举他为“洛桑建筑工人及手工业者协会秘书长”。每当一幢大楼竣工时,大家都请他到楼顶插旗帜,以示竣工。看着楼下狂欢的人群,墨索里尼尝到了受人崇拜的滋味。  1903年,墨索里尼将瑞士伯尔尼的石匠们组织起来,举行了一次罢工。警方出动大批警力,才将罢工平息。警察逮捕了一批活跃分子,审问他们这次罢工的组织者是谁。墨索里尼在慌乱中逃往了苏黎世,在那里的咖啡馆他又找到了感觉,苏黎世是当时欧洲各国革命者经常出入的避难场所。在那儿,墨索里尼才华渐露,被聘为流亡者和革命者办的《前进报》的编辑。1905年,意大利国王曼努埃尔三世宣布实行大赦,逃亡者可以回国,不再受惩罚,但条件是必须参军。墨索里尼这时才返回家乡,应征进入意大利第10特种兵团。02.向罗马进军  我拒绝死亡  在军队里,墨索里尼刻苦训练,跑步和跳高成绩优秀。1906年,墨索里尼服役期满,退役后成为小学教师,两年后他到了一所高中教法语。在这期间,他又组织过工人运动,积极投入社会党的活动,担任左翼报纸主编。1911年,意大利出兵占领利比亚的黎波里。令人惊讶的是,当时的墨索里尼反对这种侵略行径。他说:“入侵利比亚只意味着愚蠢和无谓的流血!白白浪费人力和财力,破坏欧洲和平,好处何在呢?利比亚是个什么鸟地方?是块不毛之地!是一片沙漠,政府吞并它想干什么?没人知道,甚至连政府自己都不知道。”墨索里尼不仅只是说说,他还和战友带领群众到火车站阻止军用列车开行,结果遭到警察镇压。墨索里尼在混乱中被砍伤,还被监禁了五个月。  当他出来后,妻子雷切尔要他答应以后别再闹事。他说:“你还不明白吗?雷切尔,革命对我来说不是一种选择,而是我的命运!”1914年,墨索里尼领导了著名的“红色周”罢工,赢得了“红色周的列宁”称号,还被选进了米兰市政委员会。  同年,一战爆发。墨索里尼在报上撰文鼓吹战争。跟那些吹鼓手不同,墨索里尼自己还走上了战场。1917年2月22日,一门已经烧得过热的迫击炮在发炮时,炮身爆炸,当场炸死5人,多人受伤。墨索里尼被崩出好几米远,衣服几乎被炸光了。当战地医院的医生议论他的死亡时,他说:“不!我拒绝死亡!我要活着,死亡不是我的命运!”最终,墨索里尼忍受了27次手术,活了下来。国王来到前线视察时,还看望了他,这让他感到十分荣幸。这时候,他的思想开始跟社会党出现裂痕。  向罗马进军  一战结束后,意大利是所谓的战胜国。虽然墨索里尼念念不忘重振昔日罗马帝国的雄风,但战后意大利政局动荡不安,物资奇缺,大量退伍老兵找不到工作。墨索里尼看准这机会,抬出“阵亡将士”的灵牌,指出“我们从前线归来而没有死的人,有能力有资格问鼎意大利的最高统治权”。在他的蛊惑下,一批亡命的退伍军人被煽动起来,聚集到他的麾下。  1919年3月23日,墨索里尼在米兰成立了一个叫“战斗法西斯”的组织,意欲振兴意大利,使其重获古罗马帝国的荣耀。“法西斯”一词,原意是指古罗马官吏外出巡视时所执的象征权力和威势的大棒,这种大棒中间插着一把斧头。“战斗法西斯”组织的成员都穿黑衫,又名黑衫党。墨索里尼说:“黑衫是吃苦耐劳的标志。”他叫嚷:打倒一切政党,把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一起清除掉。  “战斗法西斯”组织成员多半是失业的退伍军人,其中包括法西斯主义哲学家邓南遮的信徒,起初只有四五十人,到1920年时也不过150人。随着意大利国内形势的发展,该组织得到了统治阶层的资助,人数急剧增加。到1922年,法西斯党徒已达32万,基层支部遍及全国。在这期间,他将“战斗法西斯”组织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并建立起党内的个人独裁。  1922年6月,国家法西斯党公开与王国政府抗衡,宣布要夺取国家政权。墨索里尼在一篇文章中宣称:“法西斯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同年10月,法西斯代表在那不勒斯召开大会,这是夺权之前的动员大会。在会上,墨索里尼宣布:“不管是政府给我们权力,还是我们去夺权,我们都要向罗马进军。”他公开要求首相一职,声称“法西斯主义者不想从奴隶的门走向权力”。  墨索里尼的黑衫党按军队形式编制。1922年10月28日,法西斯四巨头分别率领四个军团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自任最高指挥。其实,这支军队更像散兵游勇,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武器,但还是进展顺利,沿途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此时,意大利的金融集团、上层贵族渴望结束混乱局面,寄希望于墨索里尼,王室重要成员也支持他。11月2日,意大利国王召见墨索里尼,请他组阁,并与他一起检阅进入罗马的法西斯“军队”。  新经济进程  1922年11月3日,墨索里尼组成新内阁。他深知法西斯党立足未稳,因此在新内阁中并未全部安插法西斯党徒。他还起用了包括左右翼其他党的成员,部长的任命也兼顾了其他党派。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最终他连议会都取消了。墨索里尼上台后,制定了一系列迎合王室和统治阶层的内外政策。他宣布实行“新经济进程”,大力压缩政府开支,以便使大量资金用于工业投资。在军事上取缔党派武装,建立法西斯民兵,为集党政大权于一身,他建立了“法西斯大委员会”。  为了笼络工人,墨索里尼提倡翻修道路,架设桥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建造低价的房舍以及扩大工厂。不到几年光景,意大利铁路就实现了现代化运输,粮食产量也逐年提高。他提议整顿社会治安,搞好房屋建筑规划,加强卫生设施及兴修水利等。墨索里尼这些为社会谋福利的开创性举动,为后来不少民主党派所效仿。  建筑师受尊敬  在墨索里尼时代,尽管很多人遭到了迫害,但建筑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独特群体。二战期间,大多数建筑师都没逃到国外,而是留下来参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筑项目。“御用建筑师”及其同事们,共同设计了墨索里尼的新城镇,为他在利比亚、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修建了殖民地风格的小社区,在意大利各个城市建造了党部大楼。  墨索里尼还准备修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宫殿——威权大厦,同时将其作为法西斯党总部。大厦计划坐落在圆形斗兽场的对面。墨索里尼为此曾发起设计大赛,也得到了很多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方案相对于希特勒的总理府来说,更为现代,但其所表现的气质,与德国纳粹建筑一脉相承,都表达了一种威慑和领导者对个人征服成就的渲染。  创办电影节  1932年,墨索里尼在水城威尼斯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至今还在举办,如今它的目的已转换为促进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方便。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比戛纳电影节早14年,比柏林电影节早19年。  墨索里尼喜好女色,共有14个情人。然而他在世时发出的最后一封信,是寄给他妻子的,说妻子才是他唯一真正爱过的女人。其实,相对于妻子来说,他更热爱对外扩张和侵略。03.耍权谋超一流  为了梦想去打仗  1935年10月,墨索里尼悍然发动了侵埃战争,此时意大利已占领了埃塞俄比亚(当时叫阿比西尼亚)东面的索马里和北面的厄立特里亚。现在,它希望迅速占领埃塞俄比亚,控制红海这条战略交通要道。  当时的意大利虽然不能与德国相比,但对于埃塞俄比亚这样一个几乎还处于原始社会的封建王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无霸。它拥有当时先进的现代化武器,有大量飞机、坦克和装甲车,而埃塞俄比亚连统一的军队都没有,只有属于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卫队和各封建领主的私人军队。他们的武器主要是原始的长矛、弓箭、棍棒和少量枪支。力量对比如此悬殊,难怪墨索里尼狂叫:“惩罚这些非洲蛮子,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其实,意大利要打埃塞俄比亚,不是因为那里矿产资源丰富,也不是因为那里有石油,而是因为墨索里尼渴望能实现他恢复大罗马帝国的梦想。这场战争,说白了就他一个人想打,对其他人来说都是浮云。当年罗马帝国的辉煌就是击败了非洲的腓尼基人,所以他觉得自己也应该这么干。  墨索里尼想打非洲,当时非洲只有两个独立国家,一个是阿比西尼亚,一个是利比里亚。利比里亚是一些美国黑人回到家乡建立的,和美国关系比较亲密。利比里亚的首都叫蒙罗维亚,说是为纪念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国旗也是星条旗,不过只有一颗大星。因此,这块地盘有美国大哥保护,没人敢惹。而埃塞俄比亚则没人保护。1896年,意大利远征军进攻埃塞俄比亚时被击败,颜面扫地,忍了40年,这一次又卷土重来。  就怕别国不同意  不过,埃塞俄比亚当时是一个独立国家,意大利想打,恐怕其他国家不答应,比如说怕英国、法国不同意,另外怕德国也不同意。当时德国和意大利虽然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可毕竟没有结盟,还有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墨索里尼想在非洲扩张势力,肯定会影响到英、法两国的利益。英、法两国虽然经历了一战,元气大伤,但对付意大利还是绰绰有余。英国的地中海舰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意大利全国的军舰击沉到地中海里。法国陆上优势更明显,法国陆军当时号称欧洲第一,虽然对付德国不够,但对付意大利这种逢战必败的对手,绝对有把握。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是意大利能够战胜的,它连1896年的埃塞俄比亚都打不过。  另外,就是背后还有一个不知什么时候就要撸胳膊挽袖子出手的德国。德国觉得一战时意大利跟它结盟,后来却叛变,虽然意大利逢战必败,是负资产,但德国人毕竟面子上挂不住。一战之后,强大的德意志变成战败国,狗屁不是的意大利却成了战胜国。而且,意大利还真以战胜国自居,一点不见外,居然认为它对奥地利负有保护义务。当时,德国处心积虑地想吞并奥地利,意大利竟恬不知耻地把奥地利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德、意两国是有矛盾的。  哄得法国团团转  鉴于以上情况,如果墨索里尼在非洲冒险,便会遇到这三强的联合抵制。但墨索里尼见招拆招,他治国是三流的政治家,打仗是不入流的军事家,可搞阴谋绝对一流。他知道,英、法两国跟德国矛盾更深,所以他就跟法国勾勾搭搭,法国果然上当。1935年,法国外长赖伐尔——二战时“维希政府”总理、著名的卖国贼——到了意大利,跟墨索里尼签订了一份《罗马协定》。赖伐尔这人天生就是一个卖国坯子,具有一切卖国贼应该具有的必备条件。他遇到了老奸巨猾、权谋一等一的墨索里尼,能是对手吗?法国派赖伐尔跟意大利谈判,能落个好吗?谈的结果,是法国人凭空给墨索里尼送上了一份厚礼。  签署《罗马协议》之后,法国人从意大利人那儿得到的就是一个承诺:一旦德国打法国,意大利会援助。虽然这个承诺被写到了纸上,但墨索里尼这样的人翻脸比翻书还快,想反悔就是几分钟的事,根本信不得。墨索里尼很了解女人,他把对付女人那套东西,全用在了对付法国外长上,一下凭空从法国人那儿捞到不少好处,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法国人默许他对埃塞俄比亚动手。不但如此,法国人还把法属西非11万平方公里的撒哈拉沙漠让给了意大利。另外,把跟意属厄立特里亚接壤的一小块法属索马里土地也割给了意大利。法属索马里的吉布提港、通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铁路20%的股权也给了意大利。  国联就是个摆设  从法国那儿,意大利赚了个盆满钵满,墨索里尼心里肯定特别感谢好邻居德国,挨着一个又浑又横的国家真好,自己可以火中取栗。由于德国威胁到了英、法,英国跟法国态度一样,将德国看作主要威胁,对于意大利进攻一个遥远的、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非洲国家,直接装聋作哑。搞定英、法之后,剩下的就是中看不中用的国联了。  墨索里尼觉得国联绝对不会插手,为什么呢?有参照物,那就是中国。小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国联都无所作为。中国是比埃塞俄比亚强大得多、重要得多的国家,连这样一个国家遭到了侵略,国联都置之不理,意大利觉得,自己侵略一个由非洲土著组成的国家,国联肯定也不会管。  没有了这些顾虑,意大利军队就要大打出手。墨索里尼在非洲画了一个圈,意大利奔着这个圈就扑了上去。在墨索里尼看来,我一个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输给一个还处在部落时代的非洲土著国家,但这个还真不好说。  1935年10月,装备了各种新式武器的30万意大利军队,兵分三路,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进攻。04.成了一个大包袱  对比真鲜明  在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埃塞俄比亚人民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品质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水源短缺。牧民们就把水装在皮袋里,穿过干旱的沙漠把水运到兵营,自己却常常因干渴而晕倒在路上。青年学生们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动员;妇女们组织了红十字协会和妇女协会,运送伤员。一些封建庄园主也拿出钱来,向国外购买武器、弹药和粮食,支援前线作战。有段记载非常感人,有个埃军的士兵身负重伤,他说:“我快要死了,鸟儿会把我的尸体吃掉,但我并不感到痛苦,因为那是埃塞俄比亚的鸟呀!”由于埃塞俄比亚军民的顽强抵抗,墨索里尼速战速决的计划完全落空了。  相比于埃塞俄比亚人的浴血奋战,意大利士兵的表现则能让人乐掉下巴。墨索里尼非常信任自己的士兵,首相不信任自己的士兵,这事儿还能办吗?可意大利军队未必能达到墨索里尼所期望的那种程度。意军虽然装备先进,人数众多,但军纪涣散,兵无斗志。在意大利军营里,士兵们每天雷打不动的事儿不是操练,而是喝下午茶,必须喝下午茶。即使在最艰苦的前线,士兵们正餐也要吃调料齐全的意大利面,吃不到意大利面,意军就没有战斗力。  据说,为了筹备这场战争,意大利人准备得最多最好的物资不是枪炮弹药,而是红茶和红酒,意大利面不能干吃,得就着红酒吃。当然,也不能说意军士兵上前线是为了享受,但战场是玩命的地方,你要吃得这么好,除非你有极其强大的运输能力。  记得看过的1965年拍的电影《坦克大决战》,表现的是阿登战役。其中有一个镜头是这样的,一位德国装甲旅的上校缴获了一辆美军指挥车,他看到里面有一块生日蛋糕,一看日期是三天前洛杉矶生产的,那位上校就说,这场战争德国必败。为什么呢?因为人家连蛋糕都能运来,枪炮子弹显然运得更多。但如果用这个思维来看意大利人,那你就错了。你一看意大利人运蛋糕来了,赶紧打他们,灭了他们!为什么?他们不运枪炮子弹,光运蛋糕。意大利运输物资不靠卡车,靠骡车,还处在骡马化时代,骡子拉炮弹多沉啊,还不如拉红酒轻点。所以,意军到那儿根本不是去打仗的,是到那儿去打扑克、煮咖啡的。  占领埃塞俄比亚  综合以上种种情况,虽然意大利装备上占优,但仗打得并不顺,打了近一年。不过,对于埃塞俄比亚这种非洲部落国家,意大利毕竟显得很强大,特别是英、法对这场战争还不干涉,这等于纵容法西斯。墨索里尼说,他最担心的是英国关闭苏伊士运河。如果运河被关闭,意军就得绕道好望角才能增援前线,这样时间会增加两三个月,而通过苏伊士运河,意军随时都可以扑向埃塞俄比亚。  再一个就是没有实行石油禁运。埃塞俄比亚的战马不需要石油,可意大利的飞机、坦克、卡车都需要石油,如果英、美等西方大国对意大利实行石油禁运,意大利这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就全动不了了。因此,在这场侵略战争中,墨索里尼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女婿齐亚诺[2]伯爵都送去当飞行员,当时他最小的儿子才17岁。墨索里尼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没危险,你开着飞机随便飞,绝不会掉下来,除非你自己飞到海里去,除此之外绝对不会被人打下来,所以他才敢让自己的孩子们去作秀。  因此,埃塞俄比亚人民尽管英勇善战,艰苦卓绝,但西方大国搞绥靖政策,造成了他们的困难。美国更是宣布中立,不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乍一看挺正义,比如一个国家爆发内战,你不能向交战的双方出售武器,出售武器等于出售死亡,这是对的。可问题是战争总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在强弱不对等的情况下,你如果不向正义的一方出售武器,你就相当于援助了非正义一方。再说,意大利不用你卖它武器,它自己都能生产,就算质量差点,对付长矛弓箭总还管用。可埃塞俄比亚急需武器援助,但却得不到。所以埃塞俄比亚很困难,困难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说,意大利的飞机超低空轰炸,因为不用担心会遭到埃塞俄比亚高射炮的反击——埃塞俄比亚没高射炮这玩意儿。轰炸之后返航,飞机一落地,飞行员发现飞机翅膀上居然插着几支箭。那会儿飞机也是木头的,外面包着层铝皮或帆布,意大利人发现飞机上插着箭,这说明什么呢?箭都能射到飞机,可见飞机飞得多低多慢。如果当时埃塞俄比亚士兵手里有步枪,就能把飞机揍下来。可他们连枪都很少,做不到人手一支。只是皇帝的卫队有点炮,据说德国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援助给埃塞俄比亚十多门PaK35反坦克炮,拿它打意大利那种薄皮大馅、跟公交车一样的坦克,一打一个准,可惜太少。  由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即便是遭遇意大利这样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最后还是沦陷了。为了这场战争,意大利人花费了相当于过去三年军费总和的钱。为了确保这块新殖民地,每天要从本国输送大量补给以维持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的驻军。当时,这块土地上的矿藏基本上还没被发掘,意大利占领这片土地的唯一用途,就是为以后埃塞俄比亚人的反攻做准备。  这场战争不划算  意大利打这场仗纯粹是墨索里尼犯二,脑子短路了。可墨索里尼不这么看,他认为这是复兴罗马帝国的第一步。墨索里尼正做梦时,国联的制裁来了,对墨索里尼最要命的制裁就是石油禁运。意大利不产半滴石油,你的坦克、飞机、卡车烧菜籽油不行,烧花生油也不行,就得烧汽油。墨索里尼没有了汽油来源,这造成了他的海军、陆军缺乏训练,特别是陆军的机械化装备没法儿再用。  而且,埃塞俄比亚被打下来之后的事儿就更有意思了,夺取殖民地的目的是什么?要那儿的资源,要榨干殖民地人民的每一滴血汗。意大利人在非洲夺了那么大一块地盘,赶紧上吧,往回弄东西吧。但埃塞俄比亚人不甘心被意大利人统治,谁侵略我们,我们都能接受,就意大利人不行,为什么呢?丢不起那人,你几十年前就是我们的手下败将,现在爬到我们头上作威作福,凭什么啊?所以,天天就看埃塞俄比亚人挑铁道、拔电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庄稼地我烧了,也不让你拿走一粒粮食。意大利从国内移民到埃塞俄比亚去开垦,去的没有意大利贵族,都是意大利下岗的人。贵族在家吃香的喝辣的,到那儿干吗啊?这帮下岗的意大利人去了之后,天天被埃塞俄比亚人袭击,工作环境、生存环境都极其恶劣,几乎无法立足。他们在那里不光连机器设备、劳动工具保不住,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最后,不但意大利的劳动者纷纷离开埃塞俄比亚,就连资本家都跑了。工厂也好、农庄也好,不要了,我得留条命,不能舍命不舍财。  这样一来,墨索里尼的所有美好愿景都落空了,不但得不到矿产,连粮食都得不到,埃塞俄比亚成了意大利的一个大包袱,这次侵略得不偿失。但墨索里尼不这么认为,他又把手伸向了巴尔干。1939年4月7日,墨索里尼为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一面命令4万意军向阿尔巴尼亚推进,一面逼迫阿尔巴尼亚国王索古签署亡国“和约”。在谈判中,索古企图拖延时间,让他即将分娩的妻子逃跑,最后他没敢在“和约”上签字,自己也逃了。墨索里尼遂控制了这个拥有100余万人口的小国。意大利总算露了一小手。05.仨首相被暗杀  整体向右转  这样一来,二战爆发前,意大利就吞并了两块地盘。而德国此时正在积蓄实力,以图“称霸武林”。除此之外,轴心国这个团伙里还有个兄弟,就是东方的日本。  在凡尔赛体系中最失意的是德国,而对华盛顿体系非常不满的则是日本。这两个国家成为二战的发起国,并非偶然。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对日本的打击很重。20世纪2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就已跌至谷底,整个社会结构面临解体的危险。当时日本的社会结构也是金字塔形,千百万处在金字塔底层的人民,全在困境中挣扎。  1923年9月1日,日本经历了一场著名的关东大地震。那场大地震几乎使首都东京沦为一片废墟,比1945年两颗原子弹的杀伤力还大。地震造成很多银行倒闭,许多人毕生的积蓄化为乌有。到1926年,失业的产业工人已达300万。进城打工的农民返回家乡,发现家乡情况更糟,因为政府从朝鲜和中国台湾运来了大米,日本千百万的农民种米无利可图。日本当时农业生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比较大,它在亚洲是称王称霸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上它的国力还不行。当时日本还有点像中国那种男耕女织的样子,男的种植大米,女的生产生丝,生丝主要出口美国,但美国受经济大萧条影响,不再需要那么多生丝。这样,不管是城市里的人,还是农村里的人,都非常绝望,整个日本社会面临爆发革命的危险。  面对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当时日本两种社会思潮非常活跃,一种是社会主义思潮,另一种就是法西斯主义思潮。这两派都认为要进行激烈的社会改革,分歧就在于是往左转还是往右转。当时右派分子,也就是法西斯分子占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社会主义学说在日本没什么基础,尤其没有群众基础。因为,日本是以天皇为首的神道教国家,天皇既是国家元首,又是人们的教主,这种思想千百年来根深蒂固。日本的右派就说,马克思主义跟日本的体制相抵触,日本人无法想象没有天皇的日子。日本历史上那么多幕府将军改朝换代,杀掉旧的将军,自己当新的将军,但没有一个人想着要换掉天皇。马克思主义宣传没有天皇,人人平等,日本人就不知道该怎么过日子。任何带有共产主义气息的东西,在日本都很难生根发芽。  给天皇做顾问的元老重臣们,日本的财阀、政客、将军们,都支持日本向右转。而且日本向右转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君主专制跟法西斯专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等于条件是现成的。日本不需要像德国、意大利那样,由一个来自民间的领袖,组织一个民间政党,通过合法选举或非法进军,自下而上夺取政权。日本完全没这个必要,一个现成的独裁者摆在那儿——天皇。只要天皇一声令下,日本全国就进入独裁体制。但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天皇行政要通过内阁,所以法西斯分子就认为内阁阻挠了日本的法西斯化。  主官管不了参谋  在当时日本全国向右转的情况下,帝国议会在1925年通过了《治安维持法》,授权警察镇压思想危险分子,粉碎旨在颠覆国家的组织。一支被称为特高的独立力量获得了授权,这就是日本的特别高等警察,有点像德国的盖世太保。特高对日本共产党进行了残酷的迫害。1927年,日本共产党在东京、大阪、神户发动五一节游行,警察逮捕了1600名党员,日本共产党由此遭到沉重打击。日本的农民团体和劳工团体,企图在日本的政治体制内建立起社会主义联盟,组织合法的工会、农会,但在特高的残酷打击下遭到失败。同样是要求社会变革的右翼,特高不动他们分毫,甚至暗中支持。日本的两种极端势力,极左被打掉,极右却蓬勃发展。  日本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天皇是一个半人半神的角色,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同时还是国民的精神导师或精神象征。天皇通过内阁行政,通过军部来指挥军队。日本军队的特点之一是陆海军分立,内阁中有陆军省、海军省,相当于咱们的国防部。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航空兵分别隶属于陆海军。特点之二就是军政、军令分立,陆军省、海军省只管招兵训练、工资晋级、评定军衔,指挥打仗他们管不了。那指挥打仗谁来管呢?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也就是说,军令机关是这些参谋机关。  在日本,陆军省、海军省、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组成了个叫军部的机构。这个机构并不是正式的,不是真有这么一个机构,而是习惯上称为军部。军部统帅权直属天皇,内阁和议会都无权过问。隶属于内阁的陆海军大臣有一项特权,叫“帷幄上奏权”,可以越过首相直接上奏天皇。一旦陆海军大臣对内阁不满,就会行使“帷幄上奏权”。这就说明,内阁根本指挥不了军队。军队的势力非常大,而军队中什么人势力更大呢?参谋。要是在咱们这儿,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参谋得听主官的。日本不是,日本是下一级参谋听上一级参谋的,比如我是联队的参谋,我听旅团参谋的,旅团参谋听师团参谋的,师团参谋听军参谋的,军参谋听大本营参谋的。你是师团长,但你指挥不了师团的参谋,旅团长指挥不了旅团的参谋,联队长也指挥不了联队的参谋。  三个愣小子捅破天  中国学者俞天任写了本书叫《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他就多次提到日本对外的战争不是高层计划的,而是几个参谋一拍脑门就干,先斩后奏。比如“九一八”事变实际上就是关东军的三个参谋策划的,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就这几个人就干了起来。石原莞尔当时是一个中佐,板垣和土肥原是大佐。这三人都是校级军官,营团级干部就能干出这么大的事来。石原莞尔说,日本政府的政策会导致满洲被极端反日的政权收回。他深信日本在满洲的扩张是解决日本国内危机的良方,所以日本军队高层对石原十分赞赏,暗中支持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扶植伪满洲国。  在石原莞尔等人的梦想中,伪满洲国是一片乐土,中国人、朝鲜人、满洲人、蒙古人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就能解决日本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关东军三个小小的参谋,就能挑起一场事变,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这对后来日本军队中的大小参谋们,有了明显的示范效应。后来日本的很多战役都是陆海军那些参谋力主发动的,比如陆军最有名的辻政信,号称“战争之神”。最终军衔也就是个大佐,二战打完他都没晋升到将官。但是,打所罗门群岛有他,打瓜达尔卡纳尔群岛有他,打印度也有他,没一个地儿没他。这是非常奇特的现象。  受不了了干掉你  日本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叫“下克上”。日本社会等级非常森严。日本兵为什么上了战场那么残忍?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转嫁压迫。昨天老兵打我,我拿平民、战俘撒气。老兵为什么打我呢?他被班长打了。班长为什么打他呢?班长被排长打了,一级压一级。但你要把我压迫得实在活不下去了,天天让我加班,不给我发加班费,还把我老婆睡了,我再忍就不是男人了,那怎么办?我把你干掉,然后我剖腹自杀,这叫“下克上”,会得到广泛的同情,你是个爷们,你没剖腹都不判你死刑。  20世纪30年代,日本社会的极右翼宣扬这种“下克上”,全国弥漫着一种下克上的情绪。这帮人认为,我们日本之所以国力衰落,就是因为天皇被财阀和内阁架空了,那该怎么办呢?干掉他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天皇直接领导的社会政治体制,然后就能够扩张。持这种思想的大部分是一些平民出身的中下级法西斯军官。  磨刀霍霍杀首相  当时日本军官分成两派,一派叫皇道派[3],一派叫统制派[4]。皇道派的代表人物是荒木贞夫,他虽为大将,但其手下主要是平民出身的法西斯青年军官。统制派一般都是贵族出身,像永田铁山、冈村宁次、东条英机。东条他爸爸就是中将,属于贵族,高干子弟出身。其实,两派主张的大方向都一样——建立法西斯专政,只是手段不同而已。皇道派更激进一些,凡是阻碍的人都杀,连统制派的人也杀。所以,1930年,滨口雄幸首相在东京火车站被刺成重伤,几个月后不治身亡。刺客是极端主义团伙的年轻成员,由此开始了长达两年、被日本政治家称为没头脑的爱国主义时期。  这段时间主要是一帮爱国贼、右翼狂热分子企图通过暗杀领导人的方式来净化日本。他们为什么要杀滨口雄幸呢?因为滨口雄幸接受了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上的条件——日本跟美国主力舰的比例维持在3:5,原来想7:10,这样,在日本法西斯爱国贼的眼中,滨口首相就成了卖国贼。1932年,日本“血盟团”成员又把坚决反对军事扩张的大藏相(相当于财政部长)井上准之助暗杀;同年,三井财团总裁团塚磨被暗杀。警察逮捕了这个法西斯团伙,人民大众却认为这些刺客就像古代武士,为了日本的福祉不惜牺牲生命。逮捕了这个法西斯团伙之后,法庭要对暗杀团体“血盟团”成员进行审判。结果一个由九名陆军和海军年轻军官组成的小团体,在右翼民众支持下,企图发动军事政变,这次政变虽然失败,但他们刺杀了犬养毅首相。犬养毅是孙中山的朋友,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发表了不同看法。公众再一次对刺杀事件表示同情,对这些叛乱分子的审判,变成了极端民族主义者进行宣传鼓吹的舞台。  皇道派的头子荒木贞夫把他们称为挡不住的爱国者,全国各地11万人为他们请愿,很多人写下血书,这些人如潮水般涌进法院。九个青年自愿站在被告席上,砍下自己的小手指表明诚意,你想,这谁还敢审他们?于是这帮人先是被监禁,后来减刑,再后来戴着钢盔、扛着步枪在操场上跑圈当作处罚,跑完之后,这个帮他拿钢盔,那个帮他扛枪,抬着他们武装游行。  三个首相——原敬、滨口雄幸、犬养毅,以及多位高官被暗杀,凶手都没事,这帮人就杀上瘾了。同时,军部法西斯大力钳制舆论,禁止一切有害国内政治的言论,加强对颠覆性组织的控制,强化公众团结,增强国家动员力。这是荒木贞夫对首相提出的建议,日本政府就此掀起了对“非日本事务”大规模的镇压。凡是反对日本对进行中国侵略、反对崇拜天皇、反对日本走法西斯道路的,就是“非日本事务”,一律坚决镇压!日本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思想控制局。这多有意思,都说政治犯因言获罪,没有因思想获罪的。军警们协助特高执行荒谬的政策,在文部省(相当于教育部)成立了一个学生控制处,自由派的出版物被禁止,一些书籍、杂志、报纸一半的内容被删去,有写煽动性文章嫌疑的人被无限期羁押,凡是支持自由主义思潮的人都失去了工作,极端民族主义暴徒在大街上寻找持不同政见者,并殴打他们。  用气球平息叛乱  这样一来,极端爱国主义思潮在日本占了上风。帝国议会通过一项决议,说日本天皇和国家是一个整体,这个完美无缺的国家体制,已经延续了整整3000年。这就表明。日本要建立一个以天皇为首的法西斯专政。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彻底建立法西斯专政,1936年2月26日凌晨,以香田清贞大尉为首的1500名陆军士兵发动了兵变。香田清贞只是个大尉,其余参与政变的十几个军官职位更低。这些士兵占领了陆军省、国会大厦、东京警视厅、首相官邸,有一队人闯进了大藏相高桥是清的家,把他杀了,因为高桥指出“日中战争”已严重消耗财力,更反对日、美开战。另一批人杀死了内大臣斋藤实,斋藤实全身中弹47发,老头被打成了筛子。当然,也因为日本手枪非常烂,南部十四式手枪,用来自杀都经常卡壳。  再有就是陆军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大将被杀死,冈田启介首相躲在洗澡间里侥幸逃脱,他的妹夫冲出去做掩护,被误认为是首相而遭杀害。天皇的侍从武官长铃木贯太郎也身中数弹,躺在地上呻吟。法西斯军官一看他没死,想给他一刀断头。铃木的夫人扑在他身上,说他马上就要死了,有出气没进气,就给他留个全尸吧。法西斯青年军官也觉得是这么回事儿,就说,对不起,夫人,把你屋子弄脏了,然后便退了出去。铃木的夫人赶紧把丈夫送到医院,老头居然被抢救了过来。这还是说明日本手枪的威力不行,要是用美国的柯尔特M1911,早崩死了。铃木贯太郎后来还成了日本战败前的最后一任首相。  法西斯年轻军官们就这么干,发动政变,把全国人民忽悠起来,说我们国家正处在与俄国、中国、英国、美国发生战争的边缘,除非我们现在奋起消灭那些阻碍进行真正改革的家伙,否则天皇会威望扫地。这事发生之后,天皇非常生气,因为陆军大臣竟然把叛军称为义军,天皇急了,说随便杀害朕的股肱之臣,难道还算义军?你们赶紧给我镇压,你们要不镇压,朕将亲率近卫师团前往平叛。这样,大臣们才把坦克调进来准备镇压叛军。其实镇压特简单,升了俩大气球,上写“天皇陛下宣布你们是叛军”。士兵们一看,敢情我们是叛军?就回营房去了。十几个法西斯军官到皇宫前广场上拉手榴弹自尽了。活下来的遭到了审判,这次审判相对严了一点,17个人被判死刑。打这儿之后,日本陆军中的皇道派势力一蹶不振,原属皇道派的很多人改投统制派门下,比如号称“马来之虎”的山下奉文。  不敢再得罪军部  虽说这次政变最后被平息,但这次政变产生了一个影响,在日本没人再敢得罪军部,因为这帮人想杀谁就杀谁。虽然“二二六兵变”之后建立的内阁仍然是文官掌权,首相广田弘毅是文官,但他恢复了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就是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陆海军大将或中将担任。陆海军大臣一定由军部推荐,如果军部对首相不满,它就拒绝推荐陆海军大臣人选。你这个内阁没有陆海相能组成吗?缺国防部长?不像话。所以,到最后只要军部对内阁不满,就召回陆相、海相,两相宣布辞职,军部拒绝推荐继任人,内阁就要倒台。最后怎么办?干脆以毒攻毒,让军人来担任首相,你担任首相,军部就不会给你捣乱。所以,日本最后进入了军部法西斯独裁,东条英机当了首相。这个法西斯过程,跟德国有很大区别。06.又一个独裁政权  让人愤恨的共和军  通过前文的讲述,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势力上台的经过就很清楚了。除此之外,在二战全面爆发前,欧洲还建立起了一个法西斯国家。这就是西班牙内战后建立的佛朗哥[5]独裁政权。1931年,西班牙波旁王朝被推翻,建立共和制。共和国政府几经反复,共产党、社会党掌权。法西斯军官发动了叛乱,叛军后来由陆军参谋长佛朗哥领导,称为国民军。  在西班牙内战中,有80%的正规军——陆军和空军的大部分都投到了佛朗哥的国民军这边,特别是西班牙农民大部分支持国民军,为什么呢?因为农民是天主教的虔诚信徒,而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部队,简称共和军,是反上帝的。他们捣毁教堂,把法袍披在身上取乐,甚至把教堂拆毁之后,将去世修女的遗体扒光了衣服,陈列在教堂门口,还把教士的头骨挖出来拍照。共和军甚至在托莱多天使山向基督的雕像射击。反宗教的政策造成西班牙老百姓对共和国政府非常抵触,虽然西班牙天主教会历来作威作福,压榨人民,但不是所有的教士都是坏的,比如那些无辜的中下层修女就不坏。这就跟义和团杀洋教士一样,不是所有洋教士都是坏的。  在整个内战期间,西班牙一共有12名主教、283名修女、5255名教士、2492名修道士和249名见习修道士被处决,这相当于西班牙全部神职人员的23%。这是继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欧洲发生的最大规模屠杀神职人员的事件。西班牙臭名昭著的宗教法庭,三个世纪杀了五千多人,这可倒好,六个多月就杀了六七千人,报复得太过分了。  将灵魂交付上帝  共和军的这些行为,不但使得原来四分五裂的西班牙保守派紧密团结在以佛朗哥为首的国民军政权周围,也使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在战争爆发之初,向西方国家寻求援助的努力付诸东流。因为欧洲国家的民众,普遍信奉基督教。在这种情况下,西班牙的军队加入佛朗哥的国民军这边,跟共和军作战,就不足为奇了。  面对国民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时共和国政府唯一能够信赖的武装力量只有自己建立的突击警卫军,虽然这支部队勇敢坚决,但人数太少。因此,西班牙共产党号召工人保卫共和国,20万工人响应,从全国各地拥向马德里。  有一场战役,发生在西班牙阿尔卡扎要塞。共和国的军队包围了这个要塞,但是打不进去,共和军就抓住了守卫要塞的将军的儿子,让他要求将军投降。将军儿子在电话里安慰父亲,他说:“如果阿尔卡扎不投降,他们就要把我枪毙,不过你别为我担心。”将军说:“要是真的,你等于把灵魂交付给了上帝,你高呼西班牙万岁,你将成为牺牲的英雄,再见了我的儿子,我紧紧拥抱你!”将军儿子说:“再见,爸爸,我也紧紧拥抱你!”10分钟之后要塞没有投降,将军的儿子真被共和军杀害了。有些事情,即便结果是正义的,但手段非正义也会影响结果的正义性。真正的革命者不应该干这种事,一人犯罪不殃及家人,何况在战争中滥杀无辜,很难让人同情。  西班牙内战,还为欧洲各国角力提供了场地。内战爆发后,德国和意大利援助佛朗哥。德国援助佛朗哥有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它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之外,希特勒还想拿西班牙练练兵,我这么多年扩军备战,造了这么多新武器,想试试灵不灵,一试真灵。苏联也给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一些物资,还派出了很多军事顾问和成建制的军队,比如第4坦克旅,但武器的数量跟德国和意大利比起来相差很大,武器质量跟德国也没法比。苏联也想在西班牙练练兵,因为它的高级将领都被清洗掉了,它想试试,没有高级将领指挥的军队打仗行不行,一打果然不行。所以,后来为什么德国敢打苏联?也是看出了它不行。  拉帮结伙干坏事  由于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得到的援助有限,而且战斗经验不足,到1939年4月,马德里沦陷,佛朗哥就在西班牙建立了独裁统治。西班牙内战由于英、法、美的不干涉,而德、意大规模进行武装干涉,最后以共和国的失败告终。欧洲又多了一个威权国家,这个战略态势越来越有利于德国和意大利。  在这期间,三个主要法西斯国家终于迈向结盟。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939年5月22日,两国又签订了《德意同盟条约》(又称《钢铁条约》)。此前,日本已在1936年11月25日同德国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也加入了这个协定。  希特勒认为柏林、罗马、东京是地球的轴心、世界的轴心,地球应该绕着这个轴心转。这家伙一看就没好好学地理,柏林、罗马、东京不在一条线上,地球怎么可能绕着这个转呢?  三国结盟后,德国更有恃无恐。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同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签署《慕尼黑协定》,迫使捷克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地区是他对西方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张伯伦对此深信不疑,回到伦敦下飞机时,他兴高采烈地声称,他带回来了“一代人的和平”。他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地睡觉去吧!”但希特勒没有履行诺言,占领了苏台德地区后,1939年3月,德军又控制了整个捷克。此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只有五个多月。  --------------------------------------------------------------------------------  [1]爱娃(1912~1945),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市,是希特勒的专用摄影师,后来与希特勒发展成恋爱关系。  [2]齐亚诺(1903~1944),1930年,与墨索里尼女儿艾达成婚。在攻取埃塞俄比亚期间(1935~1936),他担任意大利空军高级将领,负责制订空袭策略。  [3]日本陆军的一个派阀。日本陆军大将荒木贞夫称日本军为皇军,并且主张清君侧,消灭天皇身边的奸臣小人,拥护天皇亲政改造日本,这就是天皇之道,故称为皇道派。该派阀对内主张在天皇亲政下改造国家,实现昭和维新;对外主张同苏联决战。  [4]二战时日本军队中的一个派别,以永田铁山等为核心,主张在军部的统治下,不使用武力,而通过自上而下的合法途径,进行平稳缓进的国家改革。统制派要求建立总体战体制,并要求加强对军队的统治,参与人物有东条英机等。  [5]佛朗哥(1892~1975),西班牙内战期间推翻民主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军队首领,法西斯主义独裁者。在他统治期间,对内实行军国主义统治,镇压反法西斯革命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对外实行侵略扩张和亲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的政策。第四章 旌旗高扬欲称霸(德军的闪击战)  谁想用邪恶的花环武装自己,谁就要用粪土来包裹自己的灵魂。——题记01.臭名昭著的条约  条约未能救波兰《慕尼黑协定》签字之后,英国首相张伯伦非常高兴,认为他给英国带来了和平。同样参与促成这个协定的法国总理达拉第[1],心情就没那么好。达拉第到了法国机场之后,也看到很多民众在欢迎他,民众也觉得一个时代的和平即将到来,战争再不会发生。达拉第看到这些人后非常吃惊,沮丧地骂这帮人是笨蛋。他知道德国不会善罢甘休,因为他明白,这实际上是在纵容德国,但他没办法。达拉第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有点低估法国的实力,过高地估计了德国。达拉第认为如果爆发战争,德军12个师就能对付法军100个师,他知道战争不可避免,早晚要打,但他觉得法国打不过德国。他不像张伯伦那么傻,认为和平真的会到来。  果然,《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德国就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这时候的局面,就连张伯伦也看出希特勒没完,但他觉得局势不错,因为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是向东发展。英、法奉行的绥靖政策有三大特点:第一,凡尔赛国家力图维护既得利益,一战实在是打怕了,不敢再打了;第二,牺牲弱小民族,唯恐伤及自身,小国失败了活该;第三,祸水东引,引向苏联。而苏联则希望祸水西流。  不管怎么讲,在战前,苏联和英、法都对德国的性质认识不清。英、法认为德国跟苏联一样,都属于集权国家,最好你们俩死掐。苏联认为英、法跟德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帝国主义,最好你们之间打起来。这样,谁都希望德国跟对方打起来。一直到1939年5月份,希特勒的扩张目标已经越来越明显,他对波兰提出了领土要求。  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根据《凡尔赛和约》,前德意志帝国的波森和西普鲁士被割让给了新独立的波兰,给予波兰进入波罗的海的通道,即“波兰走廊”。希特勒在1933年建立起独裁政权后,他本来对波兰采取了柔性政策,1934年跟波兰签订了为期10年的《波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希特勒在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位于德国东面的波兰就成了他的下一个目标。  在地理上,“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分开了。德国先对波兰采用外交施压,要求将但泽自由市合并,和在“波兰走廊”建造一条拥有治外法权的公路来连接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希特勒也准备了武力解决“波兰问题”的计划,即“白色方案”。波兰政府拒绝了德国的所有要求,并于1939年3月30日得到英、法的承诺。英、法承诺,将协助波兰保卫其国家主权。但英、法没有对波兰领土完整做出任何承诺。希特勒和他的亲信认为,英、法不会为波兰与德国开战,因此德国便在1939年4月28日终止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波兰急忙与法国在1939年5月签订了一个协议,法国承诺会在波兰遭到入侵后15日内加入战斗。英国和波兰在1939年8月25日签订了成为军事盟友的条约。结果证明,这些条约未能拯救波兰。  简直就是看不起人  在德军入侵波兰前夕,德国参观团去波兰军营访问,看到波兰士兵在军营外随地大小便,于是德国就坚定了打击波兰的决心。当然,现在很多专家否定了这一点,但不应排除这种因素。传说当年日本海军观察员,看到来访的北洋水师将士在炮管上晾晒衣物,就认为大清水师不堪一击。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军人的生活细节;从深层次上看,军人为什么要把皮靴擦得锃亮,注重仪容仪表?因为邋遢兵就是无组织无纪律,随地大小便,很容易造成疾病传染。美国打伊拉克,一个连配两辆装甲厕所,为什么?就是为了防止霍乱、痢疾流行。所以,德国参观团一看波兰士兵在军营外大小便,就觉得这是一群乌合之众,打也无妨。  但这时候,毕竟英、法和波兰已是盟国。所以,英、法就想去跟苏联谈判,共同对付德国。苏联眼瞅着德国一路奔东来了,也开始担心。于是,苏联于1939年6月发出邀请。英、法代表7月组团坐了10天的船,来到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到了之后,先游览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然后跟苏联谈判。苏联人很重视这次谈判,派的代表团规格很高。而英国派了个空军少将跟人谈。按照英、美国家的军衔编制,高级军官是元帅、上将、中将,你派个少将,明显看不起人家。法国倒是派了个海军上将,但这人还有三个月就退休——没地儿安排,去跟苏联谈判吧。最逗的是,法国的将军一进门就宣布,我不能全权代表本国政府做任何的主,只是来听听。苏联人差点儿没气死,听听?电话里说不行啊?你跑这儿来住宾馆,吃我的,喝我的!  在谈判中,伏罗希洛夫[2]元帅说,一旦德国袭击你们,红军可以派三百个师支援你们。然后他问英国将军,如果德国人打我们,英国人可以派多少个师支援?英国代表拿着笔在纸上算了半天,抬起头来说两个师,一个月后,再派两个师。伏罗希洛夫气得胡子都抖了起来。  苏德竟结盟  继派兵支援问题之后,苏联人转换话题。别的不说了,如果德国打英、法,苏联要支援你们,可我们跟德国不挨着,要经过波兰的领土,你们问问波兰让不让苏联红军通过。波兰跟英、法是盟国,英法就去问了。英、法一问,波兰领导人斩钉截铁地回答:“德国人来了,我们有丧失自由的危险;俄国人来了,我们有丧失灵魂的危险。绝不允许俄国士兵进入我们的领土。”  历史上波兰曾三次被瓜分,全是俄罗斯挑头干的。要说俄罗斯跟波兰同族同门、同种同文,都是斯拉夫人,都使用西里尔字母,不应该这样啊。但两国的心结,有点跟中国和日本似的,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波兰几次亡国,都是因为俄罗斯欺负人家,没拿人家当兄弟看。波兰在共产党统治时期,在国歌里都唱:前进,东布罗夫斯基。东布罗夫斯基是谁呢?他是19世纪波兰抗击俄国的领袖。波兰当年作为苏联的卫星国,国歌都敢唱这个,可见波兰人民对苏联人有多仇恨。所以,波兰拒绝苏联红军入境。这样一来,英、法跟苏联就没法谈了。于是希特勒向斯大林伸出了橄榄枝,你跟民主国家扯什么?咱俩谈,如果需要的话,我愿意亲自飞往莫斯科。  其实,一战结束后,德国跟苏联的关系很暧昧,因为两国都是国际弃儿,都是另类。而且苏联已不再是协约国的成员国,它一战的时候是,但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相当于背盟了。所以,对于德国来讲,苏联是没有和约义务的国家,它不像英、法、比利时是有和约义务的。苏联地皮又大,在西伯利亚深山老林里搞点什么东西,很容易逃过协约国的监视。因此,1922年,德、苏两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  这两国本来是不能成为伙伴的,因为两国意识形态完全相反,而且德国又镇压过共产党的起义。但到1939年,由于局势紧张,英、法、苏三国进行谈判,希特勒非常担心,如果这三国达成了某种程度的一致,会让他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完全泡汤。所以,希特勒非常主动地拉拢苏联,频频向斯大林暗送秋波。希特勒甚至顾不上脸面,给斯大林拍了一封特别长的电报,说德国跟波兰之间的紧张关系,已变得让他不可忍受,无论哪天都可能爆发危机,从现在起,德国下决心将用一切手段保卫国家利益,非常希望能够跟苏联在8月23日左右签订一个互不侵犯条约。  英、法、苏三国谈判失败之后,希特勒就向斯大林挥手帕了,希望能够跟苏联合作。在这种情况下,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飞到了莫斯科,跟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上签字,时间是1939年8月23日,距离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只有一个星期。  苏联外长很狡猾  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双方都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两个帝国和两种制度之间的对立是你死我活的。斯大林无疑认为,希特勒先跟西方打过之后,对俄国来说,德国将变成一个不再那么可怕的对手。希特勒采取的则是一个时期对付一个敌手的办法。这个条约之所以能搞成功,表明几年来英、法两国对外政策的失败到了何等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也就是说,英、法两国希望祸水东引,最后苏联绝望了,便跟德国签约。  更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个条约,苏联一直否认。二战后盟国缴获了德国的文本,苏联说那是伪造的。为什么呢?莫洛托夫特别聪明,他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文本上签名的时候,用的是拉丁字母,不是俄文的西里尔字母。所以他说,这不是我签的,要我签应该是西里尔字母,而不是拉丁字母,我不可能这么写。莫洛托夫也知道这个东西一旦公之于众,必将遗臭万年,所以他很狡猾,用拉丁字母签自己的名字。这就跟咱们签名都用汉字,谁都不会写汉语拼音一样,你要写汉语拼音,那就会显得很奇怪。  找个借口很简单《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希特勒难掩兴奋激动的心情。他在一次陆军指挥官会议上大谈他的战争理论,说要发动战争和进行战争时,是非问题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胜利,心要狠、手要辣。谁仔细想过这个世界的道理?它的意义就在于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所以,波兰的命运基本已经确定,虽然英、法跟波兰签署了互助条约,但没什么用。战争机器的按钮一旦按下去,就很难再停下来。对于波兰,希特勒只需要一个借口。  以什么借口进攻波兰呢?这是戈培尔的强项,于是德国开始了超大规模的宣传战。20世纪30年代末,当时欧洲各国都感觉到可能会受到德国的伤害,而在德国,老百姓认为的事实则恰恰相反。一个那个时期到过德国的外国人说,德国纳粹的报纸叫嚷什么呢?扰乱欧洲和平的是波兰,波兰将武装入侵德国。你也许会问,德国人民不可能相信这些谎言吧?那你就去跟德国人谈谈,你会发现很多人真的非常相信。随着战争的临近,这种宣传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1939年8月26日,《柏林日报》报道的是“波兰完全陷入骚乱之中,日耳曼家庭在逃亡,波兰军队推进到德国边境”。《人民观察家报》是纳粹党的党报,相当于苏联的《真理报》。这个报纸头版头条报道的是“波兰全境处于战争狂热中,150万人已经动员,军队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境,上西里西亚陷入混乱”。  与报界这种疯狂同步的是,希特勒的顾问起草文书给波兰,让波兰答应德国的要求。相对于宣传来说,战争更需要一个直接的开战理由,而这对于希特勒来说很简单,他是这方面的高手——造假。他跟手下将领讲,不要犹豫了,我的将军们,我已经命令国防军统帅部,为你们提供足够的波兰军队制服。  这就很明显地表现出希特勒的意图。在盖世太保头目海德里希的布置下,纳粹从集中营里找了十几个死囚,让他们穿上波兰军服,配上波兰武器。海德里希为这支队伍送行,跟他们讲:“你们对国家犯有不可饶恕的罪行,现在给你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一小队身着波兰军装的党卫军成员,将这些穿着波兰军服的死囚,拉到距波兰边境16公里处的德国树林里,只留下一名死囚,而将其余的全部杀死,以作为波兰进攻德国的证据。接着,身着波兰军服的党卫军成员,带着留下的这名死囚,进攻了靠近波兰附近的格莱雷茨电台,这是德国的一个电台。“战斗”之后,他们占领了电台,由一名会讲波兰语的德国士兵念了一份事先拟好的文件,里面充满了煽动性的反德言论,宣布波兰对德国发动进攻,然后开了几枪,把那名死囚打死——这就算波兰主动对德国发动进攻。  莫洛托夫很狡猾,用拉丁字母签自己的名字  其实,希特勒的手段非常拙劣,难道他不怕世界舆论的质疑吗?实际上,这种拙劣手段不是演给世界人民看的,而是演给德国人民看的。德国遭到了进攻,我们得奋起反击。这就跟小日本搞“柳条湖事件”一样,只炸毁了不到一米的铁轨,就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挑起“九一八”事变。希特勒完成了造假,战争已不可避免。02.德军“闪击”波兰  骑兵打坦克  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纳粹德国三个集团军群,160万大军,扑向沉睡中的波兰。天上是2000架飞机,地上是2800辆坦克,德军一共投入44个师,包括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波兰方面一共是7个集团军、870辆坦克、407架飞机、39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总兵力约100万人。  单是双方兵力对比,德国已经占据优势,武器装备对比更是占有巨大优势。德国选择在凌晨4点45分发动进攻,这个时间是人睡眠最沉的时候。要是12点打,人家可能还没睡呢;7点钟,没准儿人家都起来遛狗了。而凌晨4点45分这个时间一般人都正在睡觉,军队戒备这时也最松懈。而且,一般人都有这种思想,我睡了敌人也应该睡觉才对。结果,波兰遭到了突然袭击,机场上400多架陈旧落后的飞机被炸毁,没有一架升空迎战。一夜间波兰空军就不复存在。800多辆落后的轻型坦克也不是德军的对手,更何况这些波兰坦克并没有组成拳头,而是分散地支援步兵。  波兰人的战术思想落后了80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速射步枪发明,不用打一枪装一弹了,这就意味着骑兵唯一能干的事就是下马给步兵做饭。一战时大规模的骑兵混战就已经很少见了。但是,1920年的苏波战争仍以大规模骑兵作战为主,东欧大平原毕竟幅员辽阔,波兰、苏联卡车又少,所以,波兰这时仍保留着大量骑兵部队,有11个骑兵旅。一般来讲,骑兵旅就两三千人,骑兵师也就五六千人。因为骑兵的辅助兵种很少,如果有大量非战斗人员跟着,影响行军速度,甚至有的国家骑兵旅直接辖营。而波兰的骑兵旅绝对是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它最精锐的波莫尔思卡骑兵旅有1.2万人,比很多国家的步兵师人数都多,旅长恰文斯基是中将,级别那是相当高。  恰文斯基中将率领波莫尔思卡骑兵旅作为主力突围,英勇的波兰骑士骑着高头大马,举着被阳光晒得雪亮的马刀和长矛,高喊“上帝保佑波兰”“祖国万岁”,义无反顾地冲向德军装甲集群。一开始德国人都被弄蒙了,不明白波兰人是勇还是二,马刀砍坦克?德国人都忘了射击了。当时德军中也列编了少量骑兵,这些人看见波兰同行,难免技痒难耐,想跟波兰骑兵PK(对决)一下,纵马挥刀冲向波军,马上就被波兰骑兵手中的长矛戳得人仰马翻。德国装甲兵这才缓过神来,也不管波军是勇还是二了,钻进坦克开枪放炮。波兰骑兵全军覆没,恰文斯基中将阵亡,死的时候,手里还紧攥着镶着宝石的军刀。  排兵布阵有问题德军突破波军防线后,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兰腹地推进。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进军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它既是第4集团军的中路,又是集团军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部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完成了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合围。  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波军统帅部原以为战争会像以往那样缓慢地展开,德军会先以轻骑兵进行前卫活动,然后以重骑兵进行冲击,对德军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的“闪击战”毫无准备。而波军统帅部又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并指望英、法的援助,因此便把部队全都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实施坚决的反击,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进退伸缩弹性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抵抗迅速瓦解。  英勇地抵抗  希特勒到波兰战场视察,看到波兰军队尸横遍野的场面,就问古德里安:“这是不是我们的轰炸机干的?”古德里安说:“不是,是我们的坦克干的。”波兰骑士高举着马刀长矛,冲向德军坦克,勇气过人,但就像义和团抱着一罐子尿扑向八国联军的机枪一样,最后伤亡惨重。即便如此,波兰军队也不像那些不战而降的人,他们还是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大量地歼灭了德军的有生力量,比如德国的第30步兵师,几乎全军覆没。但由于波军装备落后,特别是战略指挥思想落后,到9月28日,华沙守军向德军投降。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也停止了抵抗。  在格丁尼亚,这座最后放弃抵抗的城市,波军被德军包围在市区和奥克西维耶海军基地周围的狭小地带,一列波兰装甲列车围着外环铁路进行支援作战。波军番号混乱,分属各个部队,总共7500多人,拥有4门105毫米炮、1门100毫米炮、15门75毫米炮、9门37毫米反坦克炮、10多门迫击炮和140多挺机枪。尽管面临压倒性优势的德军包围,格丁尼亚的最后战斗部队——一个上岸水兵组成的排,仍坚持抵抗,直到弹尽粮绝才投降。波军阵亡1500余人,3500多人受伤或失踪。德军的损失与之相差无几。03.英勇无畏的阻击  美好的愿望落空  在整个波兰战役中,不仅波兰陆军英勇战斗,波兰海军的表现更是可歌可泣。1939年8月25日,德国海军“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以“纪念一战阵亡将士”为由,对但泽自由市进行“友好访问”。舰长克雷坎普上校很清楚此行的真正使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指示:“在白色方案开始后,摧毁波兰海军,封锁海岸,堵塞港口,破坏波兰的海上航运,确保德军在波罗的海上的安全。”长官指示克雷坎普,把军舰停泊在但泽市北部郊区、维斯特普拉特要塞附近的有利位置,等待Y时——9月1日4时45分,即开战时刻——的到来。  1939年9月1日4时17分,即“白色方案”开始前28分钟,“荷尔斯泰因”号战列舰用4门283毫米主炮向600米外的维斯特普拉特要塞的波兰兵营和阵地开炮。二战的第一枪就在这里打响。  当时,但泽是国联管辖的自由市,驻防人员少得可怜。驻守维斯特普拉特要塞的是波兰第209步兵团一部,只有176名士兵及6名军官、1门75毫米炮、2门37毫米炮、4门81毫米迫击炮和22挺重机枪。维斯特普拉特半岛位于但泽港口,是个不大的小岛,说是要塞,其实并没有真正的防空洞或地下隧道,只有5个混凝土小型前哨(警卫室)隐藏在半岛的森林和军营内,以及一个有壕沟和路障的防御系统。5时10分,18架德国轰炸机摧毁了基地内的设施和全部飞机。为了保存实力,波兰海军所有舰只奉命疏散到海上,只有两艘老式炮舰用它们弱小的5门75毫米炮支援陆军兄弟。为了攻占要塞,德国人除了战列舰上的283毫米和150毫米炮之外,还调来了210毫米榴弹炮、105毫米加农炮和空中支援。  维斯特普拉特要塞受到攻击后,波军指挥官苏夏尔斯基少校向海尔半岛发出无线电信号:“求救!我处正遭到攻击!”德军的射击引发了猛烈的火灾。8分钟后,德军战斗工兵炸毁了陆桥上的铁路,由三个排的精锐海军步兵组成的突击部队自“荷尔斯泰因”号上登陆,期望打波军一个措手不及,获得一场轻松的胜利。  不久,波军上士沃切克·纳吉萨瑞克被德军机枪射倒,成为二战中第一个阵亡者。很快,德军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波军精心布置的伏击点,德军受到隐蔽火力的攻击,同时地面的铁丝网也有效地限制了德军的行动。波军开火,击中了德军保安部队的机枪巢。波军士兵还使用榴弹炮遏制住德军的挺进和攻击,轰击仓库与运河间的德军机枪巢,并几乎击中了荷尔斯泰因号的指挥所。德国海军步兵疯狂地向“荷尔斯泰因”号发送无线电信号,表示己方伤亡惨重,要撤退。  赢得敌人的敬重  8时55分,德军再度尝试进攻,但碰到地雷和倒落的树木与铁丝网等障碍物,以及猛烈的炮火攻击,再度失败。第二天早上,德军又发动了进攻,但仍然被击退。  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波兰方面有1人阵亡7人受伤;德国海军步兵则有16人阵亡、约120人受伤,超过投入行动的225名士兵的半数。要不是苏夏尔斯基在几次齐射后,下令节省迫击炮弹药,德军的伤亡会更加惨重。随后几天,德军以舰炮和重型野战炮持续轰炸半岛,将半岛打得仿佛月球表面的地形。  9月2日,德军以60架俯冲轰炸机进行轰炸,直接命中了5号警卫室,造成8名波军士兵阵亡。德军空袭造成的浓雾掩盖了整个半岛,也摧毁了波军唯一的无线电台和全部粮食供应。德国观测员认为,没有士兵能在这场空袭中存活,但9月3日与4日,德军所有的攻击又被击退。  9月5日,得了炮弹休克症的苏夏尔斯基召开战争会议,考虑投降问题,并将指挥工作暂时交给了部下。德国海军步兵、但泽的党卫队成员和国防军士兵再度发动了几次谨慎的攻击,但每次皆被击退。3时,德军以燃烧的列车攻击陆桥,但驾驶员由于太过紧张而过早地将车厢断开,列车未能抵达波军的油槽,而且引燃的大火覆盖了森林,燃烧的列车反而给波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射击区,德军伤亡惨重。下午,德军执行的第二次“火烧列车作战”也同样失败。在此期间,波兰国家广播局每个早上都向全国播放“半岛仍在持续战斗”这一消息。  9月7日清晨4时30分,德军再度猛烈开火攻击,摧毁了波军1、2、4号警卫室。战斗一直到7时才停止。被围困的守军缺乏足够的药物和水,转运站的医疗军官已无法照顾伤患人员。9时45分,波兰守军举白旗投降。波军的表现给德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军指挥官埃贝哈尔德将军特别允许苏夏尔斯基被俘时继续保留他的佩剑。  海军也不是好惹的  在战争爆发后一星期,仅有百余人的波军成功牵制了多达3400名德军士兵和一艘战列舰。本来波军统帅部给维斯特普拉特要塞守军的指示是,在进行12小时象征性抵抗后,他们可以选择体面的投降。但守军在战斗中多次击退了德军地面进攻,三分之一的战士受伤,16人阵亡。德国方面则付出了20倍的代价。波兰守军足足坚持了一周,当继续抵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时,才宣布投降。同科雷吉多尔要塞之于美国人、布列斯特要塞之于苏联人一样,维斯特普拉特要塞在二战后成了波兰的国家圣地,受人瞻仰。  最后一块波兰海军死守的土地,是在波兰海军总司令约瑟夫·乌恩鲁格海军上将统辖下、位于但泽湾北部的海尔半岛。此时,波兰政府已经流亡罗马尼亚,华沙已经陷落。这里是波兰海军的最后一处基地,在让德国陆海军付出沉重代价后,10月1日,乌恩鲁格海军上将下令海尔要塞停止抵抗,并率领士兵投降。乌恩鲁格将军出生于一个日耳曼化的波兰贵族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鲁士陆军少将,他本人一战时在德国海军中服役。1918年波兰独立后,乌恩鲁格将军加入波军,1925年起担任海军总司令。德军入侵前夕,他策划了保存波兰海军实力的“北京行动”,使波兰海军在波兰亡国后流亡英国期间,还能继续与德国作战。乌恩鲁格将军被俘后,受到德方极好的待遇。德国人一直希望他加入德国海军,都被他严词拒绝。将军在战俘营里度过了二战岁月,战后因祖国被苏联占领而流亡英国,在90岁高龄时去世。  对于波兰海军的英勇奋战,后世有如此评价:“在1939年9月,波兰的海军将士们在波兰民族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他们面临如此强大的敌人,没有盟友的援助,与其余的战友隔绝,除了勇敢之外别无优势,这一切都没有磨灭他们英勇不屈的斗志。强大而凶残的纳粹没有击倒他们。他们最后放下武器,并不是懦弱贪生,而完全是由于听从上级的命令。”04.坦克真不是玩具  战略思想最重要  现在回过头来看,二战爆发前的那段日子非常令人感慨,享受和平的日子是美妙的,但眼看战争临近,还闭上眼睛继续享受和平那就是愚蠢。英、法在德国对波兰发动进攻的时候,仍然采取绥靖政策,甚至静坐观战,这是非常可悲的。英、法两国执行绥靖政策,归根到底是两国的人民不想打仗,因为一战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阴影,再加上经济危机带来的财政危机,当时的欧洲,和平、反战思想很流行。如果哪个政府胆敢鼓吹战争即将临近,我们要为此全力做好准备,那选民就会用手中的选票让其滚蛋。  民主国家的好处是选民的意志多少会得到一些尊重,作为政客,你可以用各种手段欺骗民众,但你不能完全无视民众的意愿。在全民普遍厌战的情绪下,英国首相也好,法国总理也好,都不敢轻易言战。希特勒上台后,在德国扩军时,英、法两国则在裁军,缩减军费。丘吉尔当时说:“英国政府陷于奇怪的矛盾当中,决定不做决定,决心不下决心,坚决犹豫不决,坚定不移地动摇,竭尽全力地无所作为,时间都被蝗虫吃掉了。”但是,即便当时丘吉尔在台上,恐怕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英国和德国隔了一条海峡,不必担心一觉醒来,德国佬会登陆上岸,毕竟当年连拿破仑也没渡过来。皇家海军实力非常强大,英国人是有一定安全感的。而法国人呢,他们花了10年时间修了一条马其诺防线,在心理上感觉安全多了。军人考虑的不是德国人会不会打进来,而是能不能打进来。当时,英、法两国对战争形态认识不清,即便意识到战争迟早会爆发,但这个仗怎么打谁都不明白。兵可以征、可以练,武器装备可以研发、可以制造,但仗该怎么打呢?战略指挥思想才是最关键的。  有一句话讲,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不一定是失败之母。英、法两国是一战的战胜国,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一箩筐。我们为什么打赢了?英、法觉得这些战争经验足够用上半个世纪。一战初期,法国鼓吹大规模进攻,从而导致了惨重的损失和失败,而后来多次防御战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当时英、法两国的军界普遍认为,未来战争不会摆脱一战的类型,就是在野战炮兵的掩护下,通过加强要塞和不间断的线性防御,杀伤敌军。这就成为法军最新的军事思想和行为准则,所有一切都是围绕着这种思想来进行的。他们用现代技术对防御工事进行改造,加以强化,马其诺防线实际上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英、法两国在军事理论上跟德国比,整整差了一个时代,他们对于集中装甲力量作战毫无概念,固执地认为新的战争是一战的重演。所以法国的高级将领认为,坦克是美妙的、会动的机械化玩具,炮兵才是战场之王。  老将老得糊涂了  在落后战略思想的主导下,英、法、荷、比四国联军共有坦克3000辆,只有三个装甲师,而且编制不全,一个装甲师300多辆坦克(3000辆坦克不全属于装甲师),没有步兵协同,没有炮兵,没有修坦克的,你那么多辆坦克,一窝蜂出去能回来几辆?尽管英、法两国的有识之士,比如英国的富勒、利德尔·哈特,法国的戴高乐将军,都呼吁要重视机械化装甲部队和空军相结合的威力,但都没被采用。富勒早早地就退役了;利德尔·哈特是一个记者,后来写了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戴高乐二战爆发时只是一个上校。据说,戴高乐写了本《机械化战争》,卖半个法郎。结果被德国人买了,翻译成德文。古德里安看了,击掌赞叹,付诸实施,说我们用半个法郎就打败了法国。  那些功勋卓著的一战老帅,这时候都七八十岁,快老糊涂了,早就没有当年战场上的威风了,而且对任何会威胁到他们固有思想和经验的新新人类都抵触、厌恶——老子打仗的时候你在哪儿?就这种感觉,老子当年在一战中指挥千军万马的时候,你就是个连长,现在你教训我该怎么打?所以他们认为,坦克和飞机比玩具强不了多少,真正能在战场上起作用的是大炮和堡垒。  二战初期的法国陆军总司令兼西线盟军司令甘末林,就属于这种老将。他在战争初期发布的命令就非常典型,说必须等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堑壕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战线前遏制住敌人。听完甘末林这套命令,你就会认为,这老家伙的战术思想还停留在1918年时的水平,很难相信他在1918年之后又活了22年。他对军事科技和军事理论的演变毫无知觉,波兰战役中德国人用的闪电战他也看到了,但他熟视无睹,自动过滤掉。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英、法两国认识到德国早晚会对自己发动进攻,但在1939年9月到1940年春天的8个月时间内,在西线静待战争,白白地把时间浪费掉了。05.苏德分区占波兰  德占区成了劳改场  相比于在西线等待的英、法联军,东线反而更热闹。早已同德国商量好瓜分波兰的苏联,只因与波兰签有《苏波互不侵犯条约》而不便动手。波兰政府出逃后,终于使苏联找到了“体面”出兵的借口。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地区。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推进。9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会师。  尽管纳粹德国跟苏联这两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互相对立,互相泼脏水,但在吞并波兰的问题上,它们确实是非常一致——完全要摧毁波兰这个国家和波兰文化。德国把2000万波兰人民分成了两个省区,把它的占领区变成了一个大劳改场,在那儿无情地实验它们的种族理论,并把它们认为的敌人通通送进集中营。于是,整个波兰德占区变成了劳动殖民地,特别是200万以上的波兰犹太人落到了德国人手中,纳粹极端仇恨犹太人,对他们进行种族灭绝。不仅仅是犹太人遭到灭绝,就是普通的波兰人也是德国灭绝的对象,15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被送上卡车弄到新的地方,而他们的家园则要腾出来给纳粹占领者。德国人给他们的待遇甚至不如牲畜,没有饮用水,没有食物,很容易被饿死。波兰的知识分子被大量消灭,孩子们被迫接受纳粹教育,以便纳粹占领者实行种族同化。  苏占区强不了多少  苏联占领区并不比德占区强多少,苏联认为波兰是资产阶级建立的国家,是劳工阶层的敌人,要对敌人实行灭绝政策,该政策灭绝的主要对象是波兰的精英阶层、官员阶层。斯大林下令处决了至少1500名波兰官员。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大片领土被德国人占领。1943年4月,在德国占领区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卡廷森林里,发现了4400具尸体,这些尸体都是双手后背着被捆住,脑后有弹孔——这些人都是被苏联人杀害的波兰军官,包括九名将军。  苏联除了杀害这些波兰人之外,还把大概100万波兰人流放到遥远的西伯利亚。比如波兰共产党政权的最后一任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他的父母就是这样被流放去的。所以,有的德国老兵讲,挑起二战的标志是什么?闪击波兰。但这事儿不是我们一家干的!06.非打你不可的理由  轻轻松松占丹麦  自北欧出现海盗以来,挪威水道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铁矿石,又是德国急需的战略物资。因此,德国和英、法都准备在北欧采取行动。然而,德国更加迅速。1940年3月,希特勒就签署了入侵丹麦和挪威的作战计划,代号“威悉河演习”。  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军不宣而战,派两个装甲旅入侵丹麦。当日凌晨5点,丹麦国王召开御前会议,6点钟做出向德军投降的决定,号召全国人民“不要做任何抵抗”。  丹麦军队抵抗了4个小时,战死16人;德军死了2人,10人受伤。小小的北方邻国就这样被德国占领,几乎兵不血刃。丹麦在被德国占领的五年中,最激烈的反抗就是国王每天骑着马在大街上跑一圈,告诉人民,王国还在,因为它毕竟不是做德国的总督辖区,而是相当于傀儡国。  国王进入林海中  在德军入侵丹麦的同一天,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凌晨时分被人叫醒。叫醒国王的人说,咱们作为一个中立国已经被“强暴”,挪威已进入战争状态。国王揉了揉惺忪的睡眼,问出了一句令人啼笑皆非的话:“谁在打我们?”挪威是中立国,为什么会遭到进攻呢?因为挪威的纳尔维克港是把瑞典铁矿石运到德国的唯一不冻港,这项矿产贸易对于德国的军事工业来说至关重要,德国必须依靠瑞典的铁矿石来生产武器。同时,英、法也非常希望切断纳尔维克港的通路。对于挪威人来讲,很不幸的是在盟国跟德国之间,他们要选择究竟站哪边。  本来,希特勒没打算理会挪威,但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将军跟希特勒讲,进攻挪威可以使瑞典的铁矿石运输线得到保障。另外,可使德国海军在大西洋建立基地,否则德国海军就会像一战那样,被封堵在波罗的海里面。  希特勒对雷德尔的建议很感兴趣,同时盟国也对挪威挺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进攻挪威便不可避免。德国的伞兵部队迅速占领了挪威首都奥斯陆和斯塔万格的主要机场,陆军分别从纳尔维克、特隆赫姆、卑尔根、克里斯蒂安松等地登陆。挪威不像丹麦,她毕竟是个拥有几十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大国,有北欧海盗子孙的血性。挪威人决心打击侵略者,但他们的防御力量非常可怜,既没有坦克也没有防空武器,海军拥有两艘世界上最古老的岸防舰,甚至连中华民国海军都不如。而且,这两艘岸防舰自1918年以后就没离开过港口,快进博物馆了。挪威的国防部长主张和平主义,又有一个大间谍吉斯林[3]跟德国人暗通款曲,军队总司令也很不称职,只有国王哈康七世坚决要求挪威人勇猛抵抗。  德国军舰“布吕歇尔”号在进入奥斯陆峡湾的时候,被19世纪的加农炮猛烈轰击。别看大炮十分古老,但火力特别强,这艘军舰在挪威大炮的打击下受到了重创,舰上的弹药库被引爆,1000多德国人被炸死。由此可见,挪威士兵抵抗得很顽强,但毕竟众寡悬殊,再加上挪威人对德国的新式打法不熟悉,所以很快便失利了。挪威国王撤退到了北方的林海雪原中。  联军情况一团糟  挪威国王撤入林海雪原之后,奥斯陆便留下了个权力真空,卖国贼吉斯林就建立了伪政权,跟德国人合作。英法联军在德国入侵挪威五天后到达,但他们装备很落后,任务也执行得一塌糊涂,难有什么作为。英法联军之间的联络很不顺畅,他们跟挪威人之间的联络也很不顺畅,他们没有空中掩护,也很少有防空武器,并且对北冰洋地区的环境很不适应,总之情况弄得一团糟。更离谱的是,英法联军对挪威的地理完全不熟悉,运送物资的时候,要么送错地方,要么在路上就被毁了。  在这种情况下,挪威之战不太可能打赢。此时,西线战役爆发。由于要保卫自己的老窝,英法联军便在6月2—7日匆匆撤退。哈康七世和他的政府漂洋过海,在伦敦建立了流亡政府,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挪威就此沦陷于德国铁蹄之下。07.盟军大溃败  西线战役打响  西线的平静终于被打破,1940年5月10日拂晓,德国空军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个中立国发动进攻,法国的机场、交通枢纽、军事设施、行政中心和工业目标也遭到了猛烈轰炸。武装到牙齿的德国军队跨过边境,双方等了252天,西线战役终于爆发。  这场战役,德国累计参战兵力141个师,包括10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2445辆坦克、3700架飞机,另外还有600架运输机,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7378门。英、法、荷、比盟军147个师,兵力比德国多;3100辆坦克,也比德国多;3800架飞机,这还不包括英伦三岛1000多架可提供支持的战斗机;7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14500门,几乎是德国的两倍。实际上,在西线战役中,英、法、荷、比盟军的力量是强过德国的,除了飞机占的优势不大,坦克、火炮都占有明显优势。但德军的备战非常充分,完成了各项作战准备,而且在荷兰和比利时实施了空降作战和其他奇袭手段。五个集团军从北海到莫泽尔河一线发起了进攻,没有正式宣战,德军就侵入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卢森堡全国只有12名骑兵、400名步兵,德国一进攻,它就投降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这样。卢森堡是唯一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保持零死亡的国度,很有意思。  德国伞兵损失大德国的装甲部队跟空军密切协同,本来应该是大炮完成的工作,都由轰炸机来完成。德国空军在战役最初几天就建立了空中优势,夺取了制空权;地面部队,特别是A集团军群作战地段内的部队,机动性更强。德国最先发动进攻的是第18集团军,目标是尽快占领荷兰。  英法联军认为,荷兰的一线部队起码能顶上三四天,因为这个国家河道纵横,机械化部队推进不是很方便,但联军没想过——河道上的桥梁一半已被德军占领,天堑变通途是非常容易的。德国不但出动地面装甲师,空中也派出空降师,以占领荷兰的大桥,比如第7伞兵师便是第一批踏上荷兰土地的德国兵。在几座大桥的桥头,猝不及防的荷兰人都没来得及炸桥,甚至有些碉堡内的守军都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德国伞兵就以教科书式的近乎完美的战术动作,夺取了至关重要的桥梁和碉堡。  荷兰人跟挪威人一样,被打蒙了。他们没想到敌人会从天而降,鹿特丹地区的荷兰守军甚至把驱逐舰开过来抵抗德国伞兵,结果被德国飞机炸掉了。就这样,德军占领了马斯河的莫尔迪克大桥、伐尔河的多德雷贺根大桥,以及鹿特丹市的威廉大桥。  德国伞兵部队除了夺取桥梁之外,还企图拿下海牙和周围的机场,但这个行动遭到了失败,因为机场抵抗得非常强烈,连德国第22空降师师部的飞机都被击落。荷兰人调来了飞机、坦克、大炮围攻这些只有轻武器的德国伞兵,1500多名德国伞兵被逼无奈,只好投降。投降的德国兵被送到了英国,他们在英国一直待到战争结束。这帮人命不错,从1940年就被俘,在战俘营里待了五年,总算活了下来。  荷兰被迫投降  虽然德国伞兵付出了很大代价,但毕竟为他们的主力——装甲部队的会师提供了时间。5月10日战争爆发,5月12日下午,德国第9装甲师侦察营在莫尔迪克大桥跟德国空降兵取得了联系,当晚,第9装甲师和第7伞兵师的主力就会合了。荷兰女王和政府只好匆忙转移,当时法国援军未到,荷兰军队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对形势又做出了非常糟糕的判断,他觉得荷兰已被盟友抛弃。所以,在荷兰女王和内阁大臣坐上驱逐舰逃往英国之后,温克尔曼就丧失了抵抗意志,下令荷兰军队跟德国人谈判。  双方正在谈判时,鹿特丹遭到了一场大轰炸,也有人说这是误炸。不管怎样,2.5万多栋房屋被毁,上千人死亡。大轰炸吓坏了这个西欧小国。自16世纪荷兰从西班牙手里独立出来之后,还没经历过这么惨烈的战争。整个荷兰的抵抗意志崩溃,立刻投降。  伞兵空降破要塞  荷兰仅仅抵抗了五天便投降,在这场战争中,荷兰士兵阵亡2100名,受伤2700人。在紧接着比利时、法国盟军与德军的战斗中,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由于害怕遭受鹿特丹般的命运而跑到路上,准备逃亡,逃亡又不知道去哪儿,没有目的,像没头苍蝇似的乱窜,结果严重阻碍了盟军的前进。  好在比利时境内道路平坦,否则更不堪设想。跟法国人一样,比利时人也修筑了一系列坚固的要塞来防守,最坚固的就是位于阿尔伯特运河和马斯河交界的艾本埃马尔要塞。这里有非常坚固的堡垒,配有两门120毫米口径火炮和多门75毫米口径火炮,这些火炮都藏在堡垒深处,可以随时伸出来向外射击。这个堡垒的坚固程度,即使被500公斤的航弹直接命中,里面的人也没感觉。而那时航弹一般都是50公斤的,不像今天的飞机能带那么大的航弹。所以,他们可以在地面挡住任何进攻。没想到,5月10日凌晨4时半,42架德国运输机搭载空降兵,向艾本埃马尔要塞发动了进攻,9架滑翔机组成的小分队直扑要塞顶部。顶部是防御最薄弱的地方,所有枪炮都对着平原。  德军从天而降,仅有80人的小分队向巨大的要塞发起了进攻,进攻要塞的战术,德国人已经一遍又一遍地演练过,这次打要塞一切都跟演习时一模一样。他们把炸药塞进防守要塞的射击口和其他能够发现的所有要塞出口,射击口被封锁,里面的机枪手被炸死,大炮也全完蛋。一小时之后,这座巨大的要塞就变成了一个瞎眼巨人,根本无法阻挡敌人的进攻。  实际上,比利时军队在要塞顶部布置了一些防空机枪,但德国滑翔机下落时悄然无声,等守军看清对手的时候已变得惊慌失措,根本来不及抵抗。即便德国的伞兵指挥官掉队了,从滑翔机里冲出来的德国空降兵也在第一时间解决了比利时守军薄弱的防空火力。德军用25公斤、50公斤的空心装药炸弹,挨个儿摧毁要塞顶部的堡垒和炮塔,遇到观察口和机枪射口,就扔进去1公斤重的炸药包,要塞顶部的碉堡和一些次要目标相继被破坏。德国伞兵以比利时的要塞碉堡作为临时指挥部,抵抗比利时人的进攻。德国的轰炸机提供了火力支援,并且飞机空投弹药箱。这样,几十名德国伞兵便压制住了要塞内的一千多名比利时守军。  要塞内的守军不敢出来,因为他们不知道外面究竟有多少德国人,德国人用炸药把各个碉堡出口都封死,守军就要在里面活活被困死。德军以比利时的碉堡为防御工事,挡住了比利时的援军,直到德国装甲兵跟伞兵会师。最后德军以6人阵亡、18人负伤的代价,摧毁了被认为坚不可摧的艾本埃马尔要塞,1200名比利时守军在几十名德国伞兵面前放下了武器。德国伞兵还占领了阿尔波特运河上的几座桥梁,比利时抵抗了18天之后宣布投降。  向法国发起进攻  在入侵比利时的同时,德国军队也向法国发动了猛烈进攻。按照曼施坦因计划,德军穿过阿登山区发动进攻。5月12日,7个装甲师到达了马斯河附近的色当。马斯河的这一段,水流湍急,河道狭窄,特别是在法、比边界法国一侧,河岸陡峭,是一条理想的军事防线。法国军队在河岸上修了大量防空堡,有上百座炮台。为了这次行动,德国人进行了几个月的严格训练,他们非常清楚法国炮台的位置和每座炮台的大炮口径。因此,法国这些防御工事看似难以攻克,实则不然。  德国仍然是借助空军,使用斯图卡轰炸机轮番对法国这些堡垒进行轰炸。堡垒能打击对岸的敌人,但对空的火力很有限。防守马斯河的法国军队不久便停止了抵抗,德国军队通过战艇和架起的浮桥渡过了马斯河。当第19装甲军军长古德里安渡过马斯河之后,他发现士兵们完全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中。他遇到手下的一个军官,那个军官跟他打招呼,还说禁止士兵们在马斯河上如此愉快地渡船。  由此可见,这个战役在德国人看来非常轻松。一开始,古德里安还有点紧张,觉得这些年轻的指挥官太过于乐观,但此后事态的发展,使古德里安意识到,年轻军官们对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德国坦克隆隆地驶过桥面,很快就切断了此处法国守军的退路。法军的反击虽然十分猛烈,但为时已晚,而且他们配合得也非常差。虽然河边的高地几次易手,但一开始德国军队就掌控了整个战局。法国动用了大批装甲部队以阻止德军扩大桥头堡,但法国坦克速度慢,燃料供应线太短,而且法军坦克缺少无线电通信设备,所以短短几个小时,德国坦克就击毁了50多辆法国坦克。这时候,盟国空军赶来轰炸德军,但德军的防空炮火非常厉害,盟军的大量战斗机被击落。德军一渡过马斯河,装甲部队就在法国后方呈扇形展开,向西推进。  此时,隶属于古德里安的第7装甲师师长隆美尔将军,还没有施展拳脚的机会,他还只是个师长。他描绘了当时法军的崩溃,说在战壕里,在篱笆里,在公路旁的涵洞里,万分恐惧的法国人和法国军队乱作一团,到处都是这样的景象,军人和平民都在逃命,到处都是丢弃的枪支、坦克、军用卡车,以及因无法挣脱缰绳而纠缠在一起的战马。  追击盟国部队  当时,率领法国第4装甲师的戴高乐曾试图进攻古德里安过长的战线,但他看到了军事生涯中从来没见过的景象。法国军队向南溃败,丢盔弃甲,被德国装甲部队追击,德国人还从坦克里探出头来冲法国人大喊:“放下武器,滚一边去,我们没工夫俘虏你们。”当然,后来美国人对意大利人也是这样。所以,戴高乐两次试图对古德里安进行攻击,但都没成功。对此,古德里安回忆说:“有两辆法国坦克,成功地攻击到了距我司令部只有一英里远的地方。”古德里安的司令部只有20毫米的反坦克炮,他只能用这种炮来反击,为此他度过了很紧张的几个小时。到5月16日,法军防线被撕开了一个60英里宽的口子,通过这个口子,德军的装甲部队、摩托化部队蜂拥而入。  法国崩溃时,万分恐惧的军人和平民都在拼命逃  胜利来得这么快,德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德军后方司令部地图上呈现的是一条长而脆弱的深入法国内部的战线,后方陆军总部的参谋们就如同前线指挥官一样,理解不了法国军队为什么溃败得这么快。德国后方司令部的将军们,甚至担心他们的坦克进展太快,会被法国人包围。所以,在突破法军防线的最初几天,古德里安发现,自己部队的前进势头被谨慎小心的上司阻止住了,上司想留出充足的时间让步兵赶上坦克。对此,古德里安说,这不是一战,用不着这样,他命令坦克部队全速前进,能到哪儿就尽量赶到哪儿。在这种情况下,坦克部队奋勇前进,所有德国军人都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所有坦克都向法军发动了进攻!  这样一来,成千上万的法国难民被法国政府和军队抛弃在身后的道路上。这时候,他们已没能力再保护人民。到了5月20日,也就是双方开战的第10天,古德里安的先头部队就到达了亚眠和阿布维尔,10天的行军路程比一战时一支部队4年走的路程都要长。希特勒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得意,他的冒险计划创造了决定性的事件,改变了战争和帝国的发展趋势。这样,德国就摧毁了盟国意欲扭转战争形势的所有企图,并围困和歼灭了近一半盟国部队。  100万人被围困  德国装甲部队急速冲向海边,冲到海边之后,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及法国最好的陆军100万人,被围困在了法国北部,跟法国本土割裂开来。本来,英、法、比应该是联合作战,德国人冲进来,拦腰一刀,把盟军的阵线给分割开来。  丘吉尔首相在5月15日早上7时半接到了法国总理雷诺的电报,雷诺说:“昨晚我们作战失败。通往巴黎的路已被打开。”听到这一消息,丘吉尔感到很震惊,这才刚开战5天啊。他赶紧飞到巴黎,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糟糕得多。在政府办公室外,所有的文件都被烧掉,燃烧着的办公文件到处飞扬。这些文件的复印件被送上了开往法国南部的火车,结果德国人将这列火车截获了。丘吉尔赶紧和雷诺、达拉第(此时担任法国外长)、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商谈。丘吉尔问甘末林:“你们的预备队呢?”参战部队已被分割包围,总有预备队吧?甘末林将军耸了耸肩说:“没有。”其实即便有,零零散散的也根本形不成反击力量。  甘末林将军已68岁高龄,一战时是一个参谋,制订过力挽狂澜的战斗计划。但毕竟20多年过去了,他已昏庸懒散,自德军发动进攻起整整9天,他反应缓慢。其下属乔治将军配合指挥作战,但乔治将军身体虚弱,同时甘末林也不赏识这位部下。所以,法国战场的指挥陷入了混乱。雷诺厌倦了这位谦恭但一无是处的总司令,换下了甘末林,由一战英雄魏刚接替他的位置。73岁的魏刚换下了68岁的甘末林。  虽然魏刚已73岁,但仍然头脑清晰,步伐矫健。他一到任就放弃了甘末林的计划,提出了自己的计划,但他的计划跟甘末林的没什么区别。他要求被阻隔在北部的盟国部队突破德军防线,南北夹击——在德军中间插一杠子,便于盟军南北夹击,希望各方积极配合。这个计划完全是一纸空文,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盟军士兵这时已被德国人打得晕头转向,一名法军中的英国联络官,描述了跟法国比约特将军的一次会议,这位将军统率法国北部的所有法、英、比军队。当时德军向海边迅速推进,对北部盟军造成很大威胁。英国联络官描述,比约特摊开地图,用红圈圈出德国装甲师的位置,一直数了八个,他说我现在是又累又乏,根本无力抵抗他们。后来,比约特将军在车祸中丧生,新的指挥官布朗夏尔上任,临阵换将,使本来就已混乱的局势更加混乱。  所以,法国和英国虽然采取联合行动,进攻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英国远征军投入74辆坦克,法军投入60辆坦克,但由于英法联军之间联络不通畅,这次行动并没有取得多大战果。隆美尔用火炮和反坦克炮,击毁了40辆盟国坦克,而德国损失了不到12辆坦克。这次反击的失败,使得盟国所有解围的努力都被粉碎。  仅仅十多天,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盟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约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08.敦刻尔克大撤退  关键时刻叫停  敦刻尔克是临近英吉利海峡的一块开阔的海滩,这块海滩既无有利的地势可守,又不可能在海滩上修筑坚固工事。况且,联军一路败退,早已溃不成军,斗志消沉,根本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敦刻尔克地区的面积充其量也就百十平方公里,40个师约40万人拥挤在内,一发炮弹或炸弹落下,就会有一群人倒下。退守到敦刻尔克的联军,周围都是德军装甲部队,面前是滔滔的大海,空中有德军的飞机,脚下是松软的海滩,没有弹药,缺少给养,更不可能有增援的作战部队,真可谓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处境极为危险。如果说还有一线生机,那就是由敦刻尔克渡过英吉利海峡,从海上撤退到英国本土。  这一线生机,还得“感谢”希特勒,他于5月24日紧急命令德军停止前进。希特勒为什么在关键时刻叫停,一直是个“谜”。各种解释都有,比较常见的是军事理由。其实,除此之外,也许还有政治动机,这里有一段希特勒当时巡视前线司令部时的讲话,令人诧异。当事人回忆:希特勒的情绪非常好,他承认这次战局是“一个明显的奇迹”,并对我们发表了战争将在六个星期内结束的看法。其后,他希望同法国缔结一项合理的和约,这样就容易同英国取得协议。接着,出乎我们意料,他竟以赞许的口吻谈到英帝国,谈到英帝国有必要存在,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接着,他耸耸肩膀讲,英国建成帝国用的往往是毒辣手段,但“刨木头就有刨花飞出来”。他把英帝国同天主教相比,说都是世界稳定的要素。他说,他只要求英国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若能归还德国所丧失的殖民地固然求之不得,但并非少此不可。他甚至表示要派部队支援英国,只要英国肯参与任何地方的任何瓜葛。他讲殖民地主要是威信问题,因为靠战争保不住殖民地,何况很少有德国人能在热带定居。他最后说,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国认为可以保住体面而接受的基础上讲和。因此,有理由认为,希特勒下令“停止前进”不仅是出于军事原因,也有照顾到英国的体面、方便讲和的想法。  “发电机计划”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希特勒仅过了两天,便再次命令发起进攻。这时,敦刻尔克大撤退也已开始。5月26日,英国海军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海军抽调了1000余艘舰船冲过德国空军的封锁,分几路奔赴敦刻尔克地区。与此同时,还从英国本土各沿岸港口、码头驶出了8500余艘各种类型的民间船只,这些民间船只包括各种各样的渔船、五颜六色的游艇、各种吨位的邮轮,甚至连体育运动学校的舢板也加入了这浩浩荡荡的船队之列。这些由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的船队中,有富人,有穷人,有老人,有妇女,还有未成年的孩子。他们从四面八方、前赴后继地往来于英吉利海峡。  这些人没有接到命令,也没有登记过,但他们有比组织性更具凝聚力的东西——不列颠民族征服海洋的精神。有个亲身加入接运队伍中的英国人事后回忆:“在黑暗中航运是危险的。阴云低垂,月昏星暗,我们没带灯,也没有标志,没办法辨别敌友。在渡海航程一半还不到时,我们开始和第一批返航的船队相遇。我们在躲避着从船头经过的船队激起的前浪时,又落入前面半昏不明的船影里。我们‘边靠猜测边靠上帝’航行着。”  在这期间,英国空军和法国空军残部也参加了空中掩护作战。自5日26日至6月4日,一共从敦刻尔克地区撤退了34万多人,其中英军22万人、法军8万多人,还有少数比利时军队。联军撤退时,武器装备丢弃殆尽。  德军于6月4日占领敦刻尔克时,只截住了未能及时撤走的4万法军。“发电机计划”的实施,为联军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这其中绝大部分后来又杀回了欧洲大陆。  法国人投降了  英国人撤完了,轮到法国人投降了。雷诺辞职之后,提议贝当元帅出任总理。此时,像戴高乐这样的人,极力主张转移到法属北非继续抵抗,把政府也迁到那儿,但贝当和魏刚都不愿意。最后,戴高乐只身登上飞机,到了英国,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领导法国新政府的贝当元帅请求德国武装力量统帅部停战。法国政府于6月18日下令,法军放弃所有2万人以上的城市,不得在市内和郊区进行抵抗和破坏,法国政府希望同德国单独讲和。  希特勒并不想过分残忍地对待法国人,他担心如果条件太苛刻,贝当政府会被推翻,新的法国政府会逃到北非,并从那里发动反击。这会使英国人以整个法国殖民帝国作为依托,反抗德国。  在这种背景下,德、法两国于6月22日在贡比涅森林签订了《停战协定》,同意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占领军费由法国承担。法国南部仍由贝当政府管理。22年前,即1918年11月11日,法国正是在此地迫使战败的德国接受停战条件,德国这次把当年签署和约的一节白色车厢也拉了出来。二战期间,希特勒确实没有过分残忍地对待法国人,但这种羞辱也够他们受的。  法国维希政府站到了希特勒这边,贝当答应与纳粹德国在经济上合作。此时的英国,用丘吉尔的话说,只能赤身裸体地面对德国。09.悲壮惨烈的空战  铁了心要跟德国干  其实,希特勒刚开始并不想打英国。1940年5—7月,他始终没有敦促德军总参谋部制订进攻英国的作战计划,而是致力于诱降英国。他在六七月份多次通过广播和报纸,一再提出“和平建议”,并通过梵蒂冈教皇和瑞典国王与英国接触,向英国提出瓜分法国、荷兰殖民地的优越条件,试探媾和的可能性,还派出密使与在西班牙的英国前国王温莎公爵接洽,准备扶持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前国王重登王位,建立一个亲德政府,迅速达成停战协议,以便集中全力准备对苏联作战。  不过,丘吉尔是铁了心要跟德国干。希特勒因此制订了登陆英国作战的“海狮计划”,但他内心并不认为有在英国登陆的必要。希特勒分析说:“如果我们击溃英国,整个大英帝国就将崩溃,但德国不会从中得到任何好处。为了击溃英国,德国人要付出血的代价,但坐收渔利的将是日、美等国。”德国军界上层也对入侵英国心存疑虑。龙德施泰特元帅就认为,这个计划“无非是在政治上虚张声势”。所以,德国要想使英国屈服,就得依靠空军。  英国要想保住领空,也得靠空军,这是一场飞机的较量。为了加速飞机生产,丘吉尔任命密友弗布鲁克勋爵担任飞机生产部长。他在给丘吉尔的报告中说:“我想提醒你,你的政府开始工作时英国只有45架飞机。”这反映了英国政府在战前实行防卫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丘吉尔正是这一政策的主要批评者。然而,当丘吉尔的儿子伦道夫对父亲说,应该惩罚那些前政府领导人时,丘吉尔回答:“除了敌人,我们目前不想惩罚任何人。”  “黑色的星期四”  即便丘吉尔想惩罚那些人,他也没时间,因为不列颠空战已开始。1940年8月13—23日,是不列颠空战的第一阶段。  德军在这一阶段主要想消灭英国空军主力,由于德军飞机航程有限,所以攻击主要集中在英国南部,德军企图尽可能在南部战斗中消耗英军力量,为以后攻击中部地区创造条件。德军除以战斗机掩护轰炸机突击英军机场外,还以战斗机组成游猎群,专门寻找英军战斗机空战。空战自8月13日开始,这一天,德军投入战机1485架次,白天突击英国南部的七个机场,晚间则攻击英军飞机制造厂。英国空军出动战机727架次迎战,波特兰和南安普敦的空战尤为激烈。德军有47架飞机被击落,80余架被击伤,英军仅损失12架“飓风”和1架“喷火”战机,机场遭受的损失微不足道。  双方战至8月15日,因天气恶劣,戈林召集各航空队司令举行军事会议。不料天色突然放晴,留守空军指挥部的最高级别军官——第2航空队参谋长保罗·戴希曼上校,果断下令出击。谁能想到,这天竟然成了不列颠战役中德军出击规模最大的一天!  第2、3航空队几乎倾巢出动,第5航空队也首次派出飞机参战,这样德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展开攻击。北面的第5航空队以为英军在东北地区防御比较空虚,加上受航程限制,只派出了34架梅塞施米特-110战斗机掩护63架亨克尔-111和50架容克-88,不料遭到了英军第13大队7个中队共计84架战斗机的迎头痛击。德军战斗机空中指挥第76战斗机团第1大队大队长雷斯特曼上尉还来不及调整飞行状态,就被击落。这支在德国空军中享有盛名的精锐部队,由于梅塞施米特-110战斗机既笨重,数量又少,在英国空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战损率超过20%,从此第5航空队再未参加不列颠之战。  在英格兰南部的激战中,德军投入了975架战斗机和622架轰炸机,发动了四个波次的空袭,猛烈轰炸了英军5个机场和4个飞机制造厂。英军先后投入22个战斗机中队,全力抗击。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全天德军出动战机约2000架次,被击落75架,英军出动战机974架次,空战中损失34架,还有21架轰炸机在地面被击毁,马特尔夏姆和林尼机场遭到较大破坏。这天是不列颠之战开始以来最激烈的一天,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照双方的损失比例,德军仅凭借数量优势,是难以消灭英国空军的。  8月19日以后,由于天气原因,空战暂停了5天。不列颠之战第一阶段结束,德军367架战机被击落,使英军12个机场和7个飞机制造厂遭到破坏,6个雷达站一度失去作用,1个指挥中心被炸,1座弹药库和10座储油库被毁。但德军选择目标不集中,分散了兵力,降低了突击效果,再加上英军顽强抗击,没能达到预期目的。英军在这一阶段损失战机183架。  道丁司令惹人怨  自8月24日至9月6日,为不列颠空战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戈林命令对英军第11大队的主要基地和英国南部的飞机制造厂进行大规模空袭。在这两周时间里,德军每天出动飞机都在1000架次以上,其中8月30日和8月31日两天,更是达到了日均1600架次!轰炸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空战连着空战。在这决定性的阶段,英军飞行员由于一个多月以来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时一天就要出动几次,非常疲惫。  自空战开始以来,英军有103名飞行员阵亡、128名重伤,伤亡总数占全部飞行员的四分之一!英国空军开始出现人员紧缺的情况,尤其是富有经验的飞行骨干大量伤亡,连一些年仅20岁的青年都已算是老手。在这样严峻的局面下,战斗机司令部司令道丁依旧没有动用保留在北部纵深地区的280架飞机,他的这种战略受到了前线艰苦奋战的将士的谴责和后方待命的将士的抱怨。  尽管如此,英军依然在顽强苦战,有些飞行员一天出动几次,但依然保持着高昂的士气。9月6日,英军的出动架次竟然超过了德军!地勤人员夜以继日地维护保养、抢修受伤的飞机,体力、精力都达到了极限,很多人在工作中晕倒。在这两周中,英军有295架飞机被击落、171架被重创,而同一时间生产出的新飞机加上修复的飞机,总数只有269架,英国空军元气大伤!更严重的是,英国南部最重要的5个机场遭到严重破坏。英国空军的指挥中枢地下扇形指挥中心与飞行员之间的通话,竟被德军通过无线电监听截获。  于是,德军便全力攻击这种指挥中心,南部地区和伦敦附近的7个指挥中心有6个被摧毁,英国空军的指挥和通信系统到了崩溃的边缘。照这样发展下去,英国空军很快就会失去抵抗力量!而德军在数量上的优势开始逐步发挥出来,在这两周里,德军损失了214架战斗机和138架轰炸机,但还有足够的力量继续发动攻势。就在英国空军遭到无法长期承受的巨大损失、即将到达崩溃边缘的时候,德军突然改变了战术,不再攻击英军的机场和指挥中心,转而对伦敦实施大规模空袭。  这一改变,完全是因为一个偶然事件。8月24日,12架迷航的德军轰炸机飞临伦敦,把炸弹投到了市中心。8月25日,根据丘吉尔的指示,英国空军出动81架轰炸机空袭柏林。尽管空袭造成的物质损失微乎其微,但在心理上极大地震撼了德国!8月28日夜和8月31日夜,英军又两次空袭柏林,柏林市民也真切地体会到战争的滋味。  大编队作战损失小  希特勒被激怒了,叫嚣着要彻底毁灭伦敦!9月3日,戈林召开参谋长会议,决定从9月7日起,攻击重点转为伦敦。  从9月7日起,一连7天,德军对伦敦不分昼夜地实施了大规模空袭,使伦敦蒙受了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但英国空军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迅速恢复了战斗力。此外,英国空军指挥序列也有了变动。道丁和第11大队大队长派克主张以中队为单位的小编队逐次投入战斗,而第12大队大队长马洛里则主张以3至7个中队组成大编队迎战。在实战中,小编队作战使英国空军损失较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英国空军肯定了大编队作战。空军副参谋长斯坦莫尔上将接替道丁,第12大队大队长马洛里接替派克,分别担任战斗机司令部司令和第11大队大队长。  9月15日,经过8天的调整和补充,英国空军先后出动了19个中队的300余架战斗机,迎战前往伦敦的德军200架轰炸机和600架战斗机组成的大机群,激烈的空战持续了整整一天。在英军英勇的抗击下,很多德机漫无目的地投下炸弹,匆匆返航。全天有56架德机被击落,其中轰炸机34架,另有12架在返航和着陆途中伤重坠毁,还有80架飞机是带着满身弹痕着陆的。英军在空战中损失了20架“飓风”和6架“喷火”战机,还有7架战机因伤重报废。  这一天,是不列颠空战的转折点。德国空军终于意识到,他们没有掌握英国南部的制空权,并不能在白天进行为所欲为的空袭,英国空军没有被消灭,而且还很强大!丘吉尔亲临第11大队的指挥中心督战,他将这天称为世界空战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为激烈的一天!战后,英国将9月15日定为不列颠空战日。  战略轰炸的“雏形”  经过第一、二阶段的激战,不列颠空战进入最后阶段,德军空袭的目的不再是消灭英国空军,而是对英国工业城市进行空袭,以削弱英国的军事力量,并制造欲进攻英国的假象。这样一方面可以牵制英国大量的海、陆、空军于本土,另一方面掩护为进攻苏联而进行的准备。  这一阶段最典型的战斗,就是发生于11月14日夜间,代号为“月光奏鸣曲”的行动,德军空袭的目标为英国航空工业基地考文垂[4]。尤其悲壮的是,英军通过破译德军的最高机密——埃尼格玛密码机,事先已掌握了德军的空袭计划。为了不让德军察觉到这一“超级秘密”,英国战时内阁决定一切照常,既不增加考文垂的防空力量,也不提前发出警报疏散平民!当晚,德军共出动449架轰炸机,由于使用了代号为“X-蜡膏”的无线电导航技术,轰炸非常准确,有394吨爆破弹和56吨燃烧弹落在考文垂市中心。德军还投下了127枚延时炸弹,以破坏英国人的救援行动。考文垂有5万多幢建筑被炸毁,死亡554人,重伤864人,12家生产飞机零部件的工厂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英国飞机减产20%,考文垂市区的水、电供应中断了35天才恢复。时至今日,在英国民谚中还有"send somebody to coventry(考文垂)"一语,意思是“别告诉他,让他去倒霉”。后来等英国人缓过劲儿来,为报考文垂这一箭之仇,联合美国轰炸摧毁了德国的德累斯顿[5]。战后,两国相逢一笑泯恩仇,考文垂和德累斯顿结成了友好城市。  单从军事角度看,此次空袭非常成功,具备了战略轰炸的典型特征,被很多军事家誉为战略轰炸的“雏形”。但这已是强弩之末,由于德军无法完成夺取制空权的计划,登陆英国、迫使英国投降或合作的意图无法实现。德国空军损失了超过2000名空勤人员和将近2000架飞机,虽然不至于影响整体实力,但对于资源有限的德国来说,这些损失在对苏联开战之前都无法完全恢复。  同时,在心理上,英国暂时挡住了德国进攻的锐气,也打破了德国空军在开战初期全胜的战绩,使英国士气得以在欧洲大陆接连挫败之后有了稍微恢复的机会。不列颠空战,实际上是二战中德国第一个没能达成战略目标的战役。英国皇家空军的英勇战斗,保住了欧洲最后的自由的种子。丘吉尔首相在战后深情地说:“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少的人,为这么多的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10.“小弟”投靠了别人  六千水兵大起义  法国的投降,标志着纳粹德国吞并欧洲的步伐,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一步。按照《我的奋斗》中的既定方针,纳粹千年帝国的梦想,应该建立在东方。所以,希特勒决心即便不列颠空战未能使英国屈服,也要准备对苏联开战。不过,苏联国土辽阔,边境线漫长,因此必须先征服东欧,控制巴尔干半岛,把与苏联接壤的国家拉过来做“兄弟”,这样打起来才比较靠谱。于是,纳粹德国瞄准了中东欧地区。  二战爆发前,德国就已吞并奥地利、苏台德地区,继而拿下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开战后,占领了半个波兰。东线已跟苏联接壤,再往南数,与苏联临近的国家还有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如果把这三国拉过来,从北到南,就可以对苏联形成包围之势。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国家没有一个是德国出兵摆平的,都是半推半就主动送上门来的。这里既有历史的渊源,更有那些亲纳粹领导人的功劳。  先说匈牙利,匈牙利原本是1867年成立的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获得了独立。此时的匈牙利出现了两个政权:一个是资产阶级政府,另一个是以库恩·贝拉为首的苏维埃。1919年3月,苏维埃最终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匈牙利国内保守势力感觉大事不妙,于是便开始相互串通,暗地里组织武装对抗苏维埃政权,协约国也决定出兵干涉。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力挽狂澜”的人——霍尔蒂。  霍尔蒂,生于1868年,出身于贵族家庭,少年时就被家里送进奥匈帝国的阜姆海军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进入意大利的海军学校受训,回国后进入奥匈帝国海军服役。凭借着先天的机敏,他在海军中一直步步高升,相继出任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侍从武官、随从参谋、巡洋舰舰长、舰队司令。  一战爆发后,霍尔蒂率领舰队与协约国海军作战,曾数次重创意大利海军,因打破意大利对亚得里亚海的封锁而名震一时。但陆地战场的溃败,使得奥匈帝国的统治开始动摇。1918年2月1日,驻守在亚得里亚海卡塔罗40艘军舰上的6000多名奥匈水兵发动起义,他们逮捕了大批军官,建立了士兵苏维埃。起义波及了附近的港口,一些工人也相继加入。  极其苛刻的条约  在水兵的这次起义中,他们要求帝国退出战争,签订和约,废除君主制,成立民主政府,承认帝国内各民族人民的自决权。霍尔蒂当时拒绝参加起义,被困在军舰上。帝国高层惊慌起来,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大批军队赶到卡塔罗对付起义。霍尔蒂瞅准机会,积极参与了对起义者的镇压。一个月后,他晋升为海军上将,出任奥匈帝国海军司令。谁知,他已是这个帝国的末代海军司令。帝国在1918年10月崩溃后,霍尔蒂回到家乡隐居了起来。  匈牙利独立后不久,国家即陷入动荡。霍尔蒂见有机可乘,便重新出山,参加到资产阶级政府一方,出任军事部长。他组建了一支忠于自己的武装——国民军,凭借着在一战中树立的威望,队伍很快便聚集到5万多人,霍尔蒂指挥着国民军疯狂扫荡苏维埃。由于成绩突出,霍尔蒂获得了欧洲列强和匈牙利上层社会的支持。1919年11月16日,他率领国民军开进布达佩斯。霍尔蒂进城后,首先对支持苏维埃的人进行了血腥镇压,随后几个月,几千人被处死,更多的人被关进监狱。  到1920年春,匈牙利共产党势力被打压下去后,霍尔蒂感觉自己的身份该变化了。他突然派兵包围了国会,迫使议员们选举他为“摄政王”。从此,匈牙利进入了霍尔蒂统治时期。霍尔蒂的军衔一直是海军上将,他依然穿海军上将服,可匈牙利是个内陆国家,没有海军,所以他被人称为“没有海军的海军上将”。因为匈牙利也没国王了,他又被称为“没有王国的摄政王”。  霍尔蒂夺权,是在一战后不久。协约国不可能饶了匈牙利,霍尔蒂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与协约国签订了《特里亚农条约》。这是《凡尔赛和约》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对作为战败国的匈牙利来说极为苛刻。匈牙利丧失了近2/3的国土、近一半的人口,面积由战前的32万多平方公里变成了9万多平方公里;2088.6万人口还剩下761.5万,1000多万匈牙利人一夜间成了外国人;还须支付巨额赔款。即便在那个盛行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丛林法则的时代,这么瓜分领土也是很少见的。尽管霍尔蒂心有不甘,但为了取悦协约国,得到他们长期的信任和支持,他还是狠下心接受了这一屈辱条约。条约的签订在匈牙利国内引起了极大震动,匈牙利公共建筑物上的国旗全部降半旗致哀,直到1938年。民众的谩骂声不绝于耳,甚至一些人想要复辟哈布斯堡王朝。霍尔蒂感到了威胁,待地位稳固后,他也想夺回一些东西。或者说,他对凡尔赛体系也是痛恨的。  不自量力的霍尔蒂  在希特勒刚刚上台时,霍尔蒂就与之建立了密切关系。虽然存在一些外交投机成分,但霍尔蒂认为,这次德国的变化与魏玛共和国的历届政府不同,希特勒将建立一个强势政府。何况两国有共同点:一战时是盟友,战败后都饱受宰割,都希望摆脱凡尔赛体系的束缚。而且,密切的经济关系也是两国彼此靠拢的重要原因。吞并奥地利后,德、匈成为邻居,走得更近。  1938年,德国在慕尼黑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很支持,并参与其中,事后分得了斯洛伐克南部(此后,匈牙利的公共建筑物上才重新升满了旗,而不再是升半旗)。在对待1939年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领土纠纷时,德国更是明显偏袒匈牙利,迫使罗马尼亚将北特兰西瓦尼亚划给匈牙利。  虽然在1939年初,匈牙利就加入了轴心国,但在二战初期,匈牙利还是比较中立的。等到德军击败法国后,霍尔蒂认为匈牙利应该参战,以便在战争结束前多捞点好处。  有个笑话非常具有讽刺意味,说是在珍珠港事件后,德国于1941年12月11日对美国宣战。两天后,匈牙利根据《三国公约》也对美宣战。美国人那会儿对匈牙利十分陌生。当时,匈牙利驻美临时代办到美国国务院递交宣战书。值班的秘书是个新手,于是发生了以下有趣的对话。  问:“谁在领导着匈牙利?”  答:“霍尔蒂海军上将。”  问:“那你们一定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  答:“没有,我们是内陆国。”  问:“那霍尔蒂将军的职务是什么?”  答:“他是摄政王。”  问:“哦,那你们的国王是谁?”  答:“我们没有国王。”  问:“美国、英国是你们的敌人吗?”  答:“不,我们唯一的敌人是罗马尼亚。”  问:“罗马尼亚?是我们的盟国吗?”  答:“不是,是我们的盟国。”  问:“罗马尼亚是你们的敌人,你们却和罗马尼亚结盟,一起向美国宣战。我实在无法理解这事儿。”  答:“是的,你们美国人当然不会理解我们复杂而微妙的欧洲政治。”  从这里可以看出,霍尔蒂这种见风使舵、火中取栗的想法,是多么不自量力!与和他互捧臭脚的墨索里尼倒是如出一辙。他这样做,最终害苦了他自己,也连累了他的国家。  这个元帅很窝囊  此时,罗马尼亚的统治者,是军事法西斯独裁者安东内斯库元帅。此人1882年6月14日生于罗马尼亚南部的皮特什蒂城,早年在法国学习军事。在一战中,作为一名中级军官在罗马尼亚军队中服役。战争结束后,他又跟随罗马尼亚军队镇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由于安东内斯库极端仇视苏维埃革命,王室对他器重有加。1919年,他出任驻法国武官兼驻英国武官。1937年,他被破格提拔为总参谋长,1938年再升任国防大臣。  在此前后,他加入了罗马尼亚的法西斯组织——铁卫军,彻底投入法西斯怀抱。二战爆发后,他逐步追随德国和意大利,充当其得力打手。  1940年9月4日,安东内斯库在纳粹德国和铁卫军的支持下夺取政权,自任首相。不久,他迫使国王卡罗尔二世逊位。安东内斯库仿照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自称“国家领袖”。罗马尼亚虽然羡慕希特勒所取得的成就,但它在不断的领土争端中一直是个输家。1940年,斯大林为了扩展所谓的东方战线,抢占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那两省(就是今天的摩尔多瓦,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安东内斯库非常生气,遂于当年10月,允许德军进驻罗马尼亚。  1940年11月,安东内斯库代表罗马尼亚正式加入轴心国。1941年,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安东内斯库清洗了铁卫军中的异己分子,掌握军政大权。他依照德国和意大利的独裁体制,宣布罗马尼亚为“军团国家”,废除宪法,取缔政党,在国内建立起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1940年12月4日,安东内斯库在柏林同纳粹德国签订了《罗德经济10年合作协定》。根据此协定,罗方必须按照主要经济产品销往德国的方向来改建本国交通线,并聘请德国专家管理本国各个经济部门。而且,为了适应德国战争经济的需要,罗方要降低本国货币对德国马克的比价。连这样苛刻的条约,安东内斯库都能答应。此后,罗马尼亚经济完全沦为纳粹德国经济的附庸。从此,罗马尼亚的军队和经济都被德国控制。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20160820113825234
20160820113825234-2
20160820113825234-3
20160820113825234-4
20160820113825234-5
20160820113825234-6
20160820113825234-7
20160820113825234-8
20160820113825234-9
20160820113825234-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袁腾飞讲二战
袁腾飞讲二战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