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大历史第一章 萨拉米海战第1节 波斯国王的复仇之心公元前485年10月,征战在外,一心想为父王扫平叛乱的波斯帝国的王储薛西斯得到快马来报,他的父亲——大流士国王不幸驾崩。这是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听到消息,薛西斯来不及伤悼父王的离去,便带领大军从千里之外赶回了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历史表明,当一国之主辞世,庞大的帝国群龙无首之际,往往是叛乱丛生之时,甚至会导致帝国的崩溃。当年,薛西斯的父王大流士就是趁波斯帝国第二个皇帝突然驾崩之机,一举平定了叛乱才夺得王位。此时的薛西斯自然不希望有人抢在他前面篡夺他的继承权。好在薛西斯在父王余威未尽之际及时赶回,顺理成章地被推上了王位。根据波斯的传统,新的国王即位应由神示来证明,并且需要有一位大德大圣者为其加冕,但薛西斯不需要这些。他的士兵就是“神示”,并且也没人有资格给他加冕。于是薛西斯自己将王冠戴在了头上,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国王。薛西斯继承了大流士的王者之威,也继承了父亲的雄心壮志。他是一个脾气暴躁,好大喜功的国王。登基伊始便命令他的建筑师们修建起宏伟的宫殿群。波斯波利斯由此成为古代世界最壮丽的城市之一。与此同时,帝国各从属行省的首领也纷纷遣使赶来,向薛西斯献上表示敬意和臣服的礼物。繁华的波斯波利斯城一时间挤满了各地来的使臣和随行的商队。献给新国王的礼物应有尽有。有埃及的骆驼、小亚细亚的金子、非洲的手镯……但送礼者没有雅典人,所送礼物没有来自雅典的。雅典的缺席在提醒薛西斯,当年他的父亲大流士试图征服希腊的计划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至今包括雅典在内的希腊诸城邦仍然游离于波斯帝国的统治之外。这成为大流士国王终生的遗憾。薛西斯一直期望能像他的父亲那样强悍、英武。他决意要雅典人为他们的侥幸胜利付出代价。波斯人是一群由雄心勃勃的国王统领的伟大战士,波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没有人能蔑视帝国而不付出代价。公元前5世纪的波斯帝国,其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东起印度,西抵亚得里亚海、地中海和北非,北到广袤的俄罗斯草原,南达阿拉伯半岛。这个超级帝国囊括了埃及、吕底亚、小亚细亚和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古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以及一些希腊城邦等。其幅员之辽阔,从其修筑的遍及全国的驿道便可见一斑。据测定,驿道中最长的一条是从波斯帝国的中心城市苏萨一直通到爱琴海边的“御道”,全长达2500公里。波斯帝国的疆域拓展差不多都是在薛西斯的父亲大流士执政时期,那是波斯帝国最为强盛的时期。大流士接位后就不停地东征西讨,先后进行了二十余次征战,才在原来帝国的基础上打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他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英雄,亦是最有势力的国王。在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中,他向世人宣称自己是“伟大的王,万王之王,波斯之王,诸省之王”。在大流士当政时期,人民尽皆臣服于这位“万王之王”。然而,正是这位“万王之王”,却始终无法征服隔海相对的希腊。第一次远征希腊,他的舰队被风暴摧毁;第二次,他的军队又在马拉松战役中一败涂地。波斯人想要征服希腊的心愿由来已久,但直接导致大流士发兵远征的起因却仅仅是为了给希腊一个警告。其时,希腊半岛上普遍实行的是城邦制。遍布半岛的是一个个独立行使“主权”的城邦国家。它们的范围一般都不大,以一个城池和周围农业区域构成。平均人口在一万人左右,多的也不过几万,颇有些“小国寡民”的味道。其中最大的、最有影响的两个城邦国家是雅典和斯巴达。波斯帝国于公元前546年灭了小亚细亚的强国吕底亚之后,原来受吕底亚控制的,包括米利都等几个小亚细亚沿海的希腊城邦,便同时被波斯帝国所征服。大约公元前514年,大流士国王率军横渡博斯普鲁斯海峡,企图征服多瑙河以北的斯基泰人。这一战役虽然失败,却控制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峡,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诸城邦。黑海沿岸是希腊各邦,特别是雅典的重要粮食供给基地和商品市场。波斯控制黑海通道后,不仅希腊和黑海之间的交通发生困难,而且已归附波斯的腓尼基人也乘机侵夺希腊人的海外商业利益。于是,希腊人便煽动业已臣服的米利都等希腊城邦举行起义。起义被镇压以后,波斯便借口雅典和爱勒特里亚曾出兵援助米利都,要对之进行“惩罚”。公元前492年,大流士拉开了希波战争的序幕。然而他派出的舰队在阿陀斯海角遭到飓风袭击,300艘战舰全部沉入海底,两万多士兵葬身鱼腹。波斯舰队未经交战就全军覆没。两年之后,即公元前490年,大流士又派大军开始第二次西侵,这一次则在毁灭爱勒特里亚城邦后进入雅典前沿。仅11000人的雅典军队面对十余万波斯大军毫不退缩,奋勇迎战。双方在城东北的马拉松平原上展开了激战。那是一场激烈的战役,比后来教科书上描绘的要激烈得多。结果,在人数上占优势的波斯大军反而被雅典人一举打败。对不可一世的大流士国王来说,远征希腊的失败无疑是奇耻大辱。父业子承,薛西斯现在要彻底摧毁希腊,摧毁雅典,以告慰父灵,也让自己这颗复仇的心得到平静。第一章 萨拉米海战第2节 浩荡征程在继承王位之前,薛西斯虽然平息过一些反叛,但并没有成就过可以名垂青史的伟业。他甚至没有为他父亲的帝国增加过一抔土或者一杯水。现在他急于证明:他,薛西斯,和他伟大的父亲一样伟大。为此,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征服希腊、征服雅典。他毫不掩饰地宣称:“如果我们征服了雅典,波斯帝国的版图将空前扩张,它的边界将一直延伸到神灵的天空。”登上王位不到一年,薛西斯就开始为入侵希腊做准备。四年之后,他从整个帝国征募了成千上万的战士,组建起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来自臣服波斯的46个国家,100多个民族。有穿着五光十色的长褂和鳞状护身甲、携带短剑长矛的波斯人、米底亚人;有头戴铜盔、手持亚麻盾牌和木棍的亚述人;有用弓箭和斧头作主要武器的帕提亚人和花剌子模人;有穿长袍的印度人;有穿紧腰斗篷,右肩挂着长弓的阿拉伯人;有穿豹皮或狮子皮、用红白颜色文身的埃塞俄比亚人,他们的武器是棕榈树制的弓、燧石做的箭头和镶羚羊狐狸皮;身穿鲜艳的红斗篷,手拿标枪和盾的色雷斯人;还有帽盔上装饰牛耳、手执皮盾和短矛的高加索各族士兵。波斯军队的人员这样庞杂,武器装备又是这样五花八门,使得这支大军很像一个各族军队和军备武装的大展览。公元前480年,薛西斯亲率这支号称有500万人的大军(实则为30~50万人)开始了对希腊的又一次远征。军队从波斯波利斯出发,到达苏萨,取近路向萨迪斯挺进。为了使庞大的舰队顺利入海,波斯曾用3年时间,开掘了一条长1.5英里的运河蜿蜒穿过圣山州直入大海。往日,风暴曾粉碎了他父亲的梦想,但这一次,薛西斯决心不让他的舰队重蹈覆辙。但帝国没有足够的船只来运载如此庞大的军队,薛西斯只得让波斯大军沿着海岸,绕过爱琴海从北方向希腊挺进。拥有1200艘大型战舰的波斯舰队则载着大军的给养,在不远的海边紧随其后。为了运输庞大的军队,薛西斯还得将大海变成陆地。当波斯大军走到达达尼尔海峡时,薛西斯下令架桥。几百艘船被捆扎在一起形成了一架壮观的浮桥。但猛烈的夏季风暴不期而至。他们精心修建的浮桥最终被吹得七零八落。薛西斯接到这个报告,大为恼怒,下令将大海狠抽三百鞭以示惩罚。他对着大海高声宣称:“薛西斯国王将渡过你,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历史记录下了这个不可一世的国王的宣言。当大海恢复平静时,浮桥已经被修复。薛西斯带领他的军队向欧洲进发。他横刀立马,向着他的大军高声说:“我的波斯英雄们,你们是一支所向披靡的英勇之师。我希望你们这次更加勇猛善战,只要征服了希腊人,整个世界都会匍匐在我们脚下。”庞大的军队用了两天两夜才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当时的场面之壮观,令人以为欧洲的历史就要由波斯人来改写了。希腊人对此惊恐地叫道:“宙斯啊,为什么你变为一个波斯人的样子,并把名字改成薛西斯,率领着全人类来灭亡希腊呢?”庞大的波斯军队由亚洲进入欧洲。他们马不停蹄地向希腊进发,而波斯舰队一直航行在附近的海域上。与此同时,面对敌人规模空前的入侵,一向喜欢内部争斗的希腊各城邦被迫团结起来,30多个城邦国家组成了反波斯同盟,同盟军总统帅由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担任。在雅典,一支由200艘新式战舰组成的舰队也初具规模。新式战舰全部是由橡树做成的三层船。这种战舰行动迅速,易于调遣。每只战舰都超过100英尺,外观呈流线型,可以容纳3层共计170名桨手。相对而言,波斯舰队的老式挂帆战船,体积大、速度慢、机动性也差。因此,三层船将是雅典军队在海上的秘密武器。是一位颇有远见的年轻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劝说雅典人建造的这种船。当年马拉松战役的胜利,使雅典人变得分外自信,甚至自负,只有地米斯托克利还保持着相当的冷静和清醒。他对当年波斯军队的入侵记忆犹新,他知道遭受惨败的波斯人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他也了解薛西斯毁灭雅典的决心。为此,他建议雅典将军事力量由传统的长矛和盾牌转移到舰艇与木桨上。他认为航海本领领先的希腊人只有凭借在海上的优势才能与敌人抗衡。雅典人起初不愿考虑地米斯托克利的建议,甚至嘲笑他胆小懦弱。地米斯托克利在雅典政坛遭受了不公正的排挤和非难。面对重重阻力,地米斯托克利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主张,为此他不惜得罪许多权贵。随着波斯人大张旗鼓地进行战备的消息不断传来,雅典人心惶惶,这才开始逐步接纳地米斯托克利的主张,雅典新舰队由此才得以及时组建,地米斯托克利被任命为海军统帅。当最后一批三层船下水试航时,波斯大军已经进入希腊。随后,波斯人一路横扫,所向披靡。听到入侵的消息后,雅典人派遣一位使者到特尔斐的神殿去询问有关波斯敌人的预言。在作出任何重大的决定之前,希腊人都会请教特尔斐的女祭司。雅典的使者登上位于帕那塞斯山脚下的神庙,倾听神传达给女祭司的神谕。女祭司的双眼缓缓睁开,但她的眼神却空洞异常,仿佛失去了所有希望。突然,她以极其悲哀的语气叫喊起来:“可怜的人啊,你为什么还坐在那里?赶快逃呀,逃到宇宙的尽头!离开你的家园,离开圣地!只有木墙不会被洗劫。”神谕传遍整个雅典,雅典人更加恐慌,准备弃城投降。此时,已成为希腊同盟军的海军统帅地米斯托克利更是心急如焚,但他坚毅的性格使他保持冷静,他明白这是生死存亡的时刻,他必须站出来给大家以信心,于是他严厉地斥责了那些胆小的人们,并说神谕已经告诉雅典人,他们的救星就是战舰,那些战舰就是不会被洗劫的木墙。但是面对强大的敌人,仅有信心是不够的。波斯人步步紧逼,并在温泉关一役中,打败了希腊同盟军陆军,英勇的同盟军总统帅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也已殉难。薛西斯继续带领军队浩浩荡荡向雅典进发。同时,希腊北部越来越多的城市一个个臣服在波斯人的脚下。危机很快逼近。波斯人派使者到雅典人那里要求土与水——这是投降的象征。这是薛西斯给予雅典人的最后一次机会,让他们主动投降。雅典陷入了流言与恐慌之中,人们惶惶不安。但在地米斯托克利等主战派人士的坚持下,雅典人作出了拒绝投降的决定。同时,地米斯托克利审时度势,建议所有的妇女儿童都坐船到亚哥斯的特洛辛和本国的萨拉米岛上去躲避,所有的男人都乘着战船,集中到萨拉米海湾准备战斗。雅典和其他城邦的人都接受了他的建议。妇女和孩子逃到了附近的萨拉米岛。雅典城只剩下老弱病残。薛西斯没有等来雅典人的投降。恼怒不已的他率波斯大军长驱直入希腊直扑雅典城。然而此时雅典已基本放弃了坚守,波斯人轻而易举地侵入城市。雅典城遭到前所未有的洗劫。波斯人拿走了最神圣的雕像,屠杀了留在城中的市民,并放火烧毁了希腊这座当时最大、最富庶的城市。薛西斯得意洋洋地看着城市化为一片灰烬。这一刻他胜利了,他终于洗雪了父亲被打败的耻辱。望着雅典城的熊熊大火,他不禁认为自己比父亲更伟大。对于雅典城的女神——雅典娜来说,一切似乎都已失去。但是希腊同盟军还有一支三百余艘战舰的舰队聚集在萨拉米海湾准备战斗。而且,他们的统帅是卓越的指挥官地米斯托克利。薛西斯根本没把希腊人的舰队放在眼里。就在波斯陆军直扑雅典并将之占领之际,拥有1200艘战舰的波斯海军也绕过优卑亚岛,掠过阿提卡,来到雅典的外港比里犹斯。他们水陆呼应,声势浩荡,踏平希腊已经指日可待。第一章 萨拉米海战第3节 扭转历史的战争薛西斯亲自率领他的船队,向萨拉米海湾驶去。此时,希腊战舰严阵以待。但是,当波斯舰队靠近时,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庞大舰队,令许多希腊人胆寒了。希腊指挥官内部发生了争执。大多数指挥官想将舰队转移出萨拉米,避免与波斯人正面交锋。其中以伯罗奔尼撒各城邦参加联盟军的将领们的意见最为激烈,他们认为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对战,其结果是可以想见的。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是战还是撤?地米斯托克利决意迎战。他尽力劝说其他指挥官,慷慨陈词:“如果在一片狭窄的海域,用我们的少数战舰对抗他们的多数战舰,我们就会赢得胜利;因为在狭窄的海域作战对我们有利,而在开阔的海面作战对他们有利。战争的整个命运就依赖我们的战舰和战争的地点了。”军事会议开了两次,地米斯托克利还是没能消除一部分指挥官心中的恐惧。地米斯托克利焦急万分。如果伯罗奔尼撒各城邦参加联盟军的将领们率军从萨拉米撤退,雅典舰队就将被迫单独同波斯舰队作战,并且使波斯舰队有机会在公海上充分发挥其数量优势。地米斯托克利决心破釜沉舟,他迫使其他指挥官相信,他们仅有的胜利机会就是与日益逼近的波斯人在海峡展开决战。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为什么不请敌人来帮一下忙呢?于是,他叫来一个自己最信任的奴隶,交给他一封密信,让他去向波斯王告密,说希腊海军人心浮动,不敢交战,都想逃出海湾。薛西斯见到密信,十分高兴,立即下令让他的船长彻夜封锁所有的逃亡路线,不准放过一条船。这样一来,所有希腊人只得放弃撤退的念头,背水一战。希腊盟军也由此变得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希腊人睡了一夜好觉,而波斯船员却整晚守在桨边。但他们什么也没有等来。第二天清晨,薛西斯满以为胜券在握,他爬上山冈,找了一个适宜观战的地形,准备坐等波斯人大破希腊舰队。在他身边,手拿纸笔的史官,也正准备如实记录下波斯海军的辉煌胜利。波斯战舰早已各就各位。一些战舰封锁了西边的海峡。其余战舰则挤在萨拉米的狭窄海域,等候逃亡的希腊船队。一切准备就绪,是进攻的时候了。薛西斯向指挥队征询意见。除了一个人,所有人都建议他进攻。不同的声音来自惟一的女指挥官——阿尔特米西亚王后。她是希腊人,现在却与波斯人并肩战斗。此时她不无担心地向国王进谏道:“国王,省去你的船只吧,不要贸然展开海战,在航海技能方面,希腊人远远优于你。你不是已经成为雅典的主人了吗,你的远征不是已经达到目的了吗?”但薛西斯显然不愿考虑她的建议。胜利在望,有什么理由让他放弃呢?阿尔特米西亚王后只得接受命令去指挥进攻。此时,希腊人正耐心地等待海风的风向对他们有利。经过一夜的休整,他们精神振奋,随时准备出击。风现在正往南吹,将波斯舰队吹得更靠近狭窄的海域。希腊战舰准备采取行动。一支舰队向波斯阵营冲了过来。筋疲力尽的波斯人这才意识到他们中计了。希腊人不仅没有逃走,反而主动展开进攻。希腊的年轻人正在为祖国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奋战。在每艘三层船上,170位训练有素的桨手像强劲的发动机一样,协调一致地划桨。一艘希腊战舰撞击了一艘波斯战舰,船尾与甲板被撞碎,船员被抛到海里。战斗的序幕由此拉开。地米斯托克利发挥自己船小速度快的优势,机智地指挥雅典战船不断地向波斯战船斜线冲击,他们利用船头一根长约5米的包铜横杆,先将敌人的长桨撞断,然后调转船头,用镶有铜套的舰首狠狠地冲撞波斯战舰的腹部。为了吓唬敌人,希腊人将船的冲撞角画成一张狰狞怪脸。在海岸上,雅典观战者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起初,似乎是波斯人占了上风。可人们不知道这正是地米斯托克利战术的一部分。波斯舰队越来越被诱往狭窄的海域,时机一到,地米斯托克利立即指挥其他早已埋伏好的战舰从侧翼对波斯舰队发起进攻。波斯舰队遭到希腊舰队的迎头痛击,战舰一艘一艘地被撞沉。一番激战后,波斯前锋舰队抵挡不住,被迫后撤。而从后面赶来的波斯战舰并不知道战况,它们笛鼓齐鸣,向前猛冲。由于时值顺风,鼓成满帆的后继战舰冲入海湾,正好同后撤的前锋舰只迎头相撞,乱成一团。地米斯托克利见此情景,乘机指挥全军四面出击。波斯舰队进退两难,被冲撞得七零八落,毫无还手之力。阿尔特米西亚王后所乘船只在劫难逃,它被一只雅典船紧紧盯上了。随后被四面包围,惊慌失措中王后冲向了另一艘波斯战舰。别无选择地撞沉了它,为自己冲开一条逃生之路。因为彼此距离太近,波斯船只毫无回转能力,波斯船员也已筋疲力尽,失去了战斗力。战场形势正如地米斯托克利计划的那样发展。双方的舰队拥挤在这片狭窄的海域,希腊人的三层船显出了优势。这种战舰不像波斯战舰那样体积庞大,它操纵灵便,行驶速度快,在体积庞大的波斯战舰中穿梭攻击,进退自如。庞大的波斯战舰一艘接一艘地被撞翻。海面上充满了波斯人的哀嚎。波斯国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舰队像网中鱼一样任人宰割。当听说阿尔特米西亚正是第一个驾船撞沉自己船的人,薛西斯怒吼道:“我的男人退缩了,我的女人却像男人一样战斗。”波斯舰队被彻底打败了。虽然阿尔特米西亚王后侥幸逃脱了,但到战斗结束时,波斯舰队有三分之一、超过200艘的战舰被击沉,还有50多艘战舰被俘。而希腊人只损失了40艘战舰。有许多人牺牲。薛西斯的兄弟也在其中。薛西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失败,而且失败得如此悲惨,痛悔莫及。第一章 萨拉米海战第4节 希腊迎来黄金时代雅典人投票(模拟)萨拉米海战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希腊人获胜的基础。面对失败的现实,薛西斯不得不开始考虑整个远征军的前途。一来海军战败,陆军基本的后勤供给失去保障;二来希腊海军可能会乘胜直扑达达尼尔海峡,阻断他的归路。于是他仰天长叹,命令残存的战舰迅速撤到达达尼尔海峡。几天后,薛西斯除留下一部分兵力在中希腊继续作战外,自己则率领其余部队退回到小亚细亚。薛西斯回到亚洲,他留下的兵力在第二年的布拉底之战中,都被希腊人歼灭。这两次失败对波斯是沉重的打击。薛西斯的雄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其后他再也不敢对希腊轻易发起进攻。而薛西斯之后的统治者,则连他那样的雄心都不敢有了。庞大的波斯帝国虽然完好无损,但其国力已由强转衰,再也无力威胁西方。薛西斯仍是万王之王,但希腊依旧不是他的统治范围。地米斯托克利却没有这么幸运。在这个奉行民主的城市里,雅典人害怕他就此扩张自己的势力,破坏雅典一贯的民主制度。胜利使地米斯托克利变得傲慢起来,他忽略了自己曾经得罪过许多权贵的事实,那些被得罪的权贵并没有宽宥他,战事一平息,反对他的力量便又重新聚集。地米斯托克利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雅典人聚到一起,投票决定地米斯托克利的未来。如果投票超过6000人同意放逐他,那么地米斯托克利将从雅典被放逐10年。投票结果出来了。地米斯托克利被要求立即离开这座城市。希腊再也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在绝望中,他流落到波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向过去的敌人薛西斯寻求帮助。有人说地米斯托克利见到了薛西斯国王本人。实际上,更有可能是国王的儿子阿特薛西斯接见了他。不管是谁接见的,地米斯托克利的一番话救了他自己的命。他说:“我曾经给你的帝国带来最大的伤害,但我也能为你创造最大的利益。如果你杀了我,你就是杀掉了一个希腊人的敌人。”从此,地米斯托克利在波斯宫廷度过了余生。当希腊进入古典时代,人们开始用文字记载历史。萨拉米海战是第一个被历史学家记录的战役。记录这次战役的历史学家就是希罗多德——公认的历史之父。他的大部分著作都在讲述波斯对希腊的入侵以及萨拉米海战。希腊人在公元前480年取得的萨拉米海战的胜利,是希腊与西方文明的重要转折点。在萨拉米海战中获得胜利的雅典人重新找到了自信。希腊就此迈入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古典时期。古希腊最伟大的成就随之诞生。公元前4世纪、5世纪的雅典,文化蓬勃发展。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创作了他们最伟大的作品。希腊剧场、希腊哲学与古典建筑和雕塑也正在走向辉煌,这个黄金时代为欧洲文明、乃至我们的现代文明都奠定了基础。第二章 亚克兴之战第5节 屋大维登场故事是从公元前44年3月15日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当恺撒傲然走出拥挤的元老院时,四十几名议员突然冲出,将他乱刀刺死。这位罗马最伟大的将军、拥有帝王一般权力的“终身独裁官”,就在这样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恺撒是罗马血腥而漫长的国内战争的最后胜利者,他在战后实行了独裁,希望以此来保证和平能重回罗马,但事与愿违。他的独裁统治和一些改革措施已深深地触动了部分罗马权贵的利益。正是这些曾经是恺撒好友的人,以保卫“共和”之名,悍然实施了刺杀行动。杀死恺撒之后,刺客首领布鲁图和卡西乌立即宣布,这是“自由面对暴政的一次胜利”。但是大多数罗马人并不接受布鲁图等人的说法。恺撒在占领了800多个城市后回到罗马城,抬着缴获的2800顶金冠的部下簇拥着他通过凯旋门,那万头攒动、齐声欢呼的场景仿佛还在昨日。恺撒的威望足以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领导,在大多数罗马人心中,恺撒就是他们的神。恺撒遇刺,使拥有百万人口的罗马城很快陷入了骚乱,帝国处于动荡分裂的危险边缘。恺撒最好的朋友、军事副统领安东尼果断地采取行动,很快平息了骚乱。在恺撒的葬礼上,安东尼将象征权力威望的斗篷,高高举过朋友的脸庞,发誓要为他报仇雪恨。元老院“共和派”企图左右公众舆论的计划遭遇失败,杀害恺撒的众多元老院议员在骚乱中作鸟兽散,纷纷逃出了罗马城。也许安东尼为恺撒报仇的决心出自真诚,但他并未急于出兵追捕凶手,因为他首先要牢牢掌控住罗马。他认为自己是恺撒理所当然的继承者。他内心里真切地期望,恺撒的遗嘱会将统治的权力和地位授予自己。然而,当遗嘱在罗马大众面前缓缓铺开时,安东尼意识到,恺撒的大部分财产,更重要的是“恺撒”这个名号并没有留给他,而是传给了恺撒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亲戚,他的养子——年仅18岁的屋大维。消息传到了阿波罗尼亚。正在那里和恺撒的军队一起接受训练的屋大维迅速做出了反应,他发誓要重回罗马,夺回那柄属于他的危险权杖。一个即将决定安东尼命运的人物粉墨登场了,然而安东尼全然未把他放在眼里。几个星期后屋大维便在罗马的东部悄悄登岸了。安东尼对于屋大维的到来毫不担心。他比屋大维年长20岁,富有军事统率之才,且深谙政治谋略,已是元老院功成名就的议员。事实上,安东尼的外貌就显露出一种高贵、显赫之态,他前额宽阔、鼻梁挺直,身上洋溢着勇武和阳刚之气。与之相比,年轻的、高鼻深目且略嫌瘦弱的屋大维简直就是一个毛头小子。然而,屋大维绝不像他的外表所显示的那样简单。他以与其年纪不相符的冷静,不动声色地召集大批元老院议员,在庞培的花园中举办了一次集会。在这个集会上,屋大维见到了安东尼,他当着众多元老院议员的面,指出自己还在等待正式继承恺撒的名位。安东尼对屋大维不屑一顾,并尽可能羞辱他,言行举止中对他极为傲慢与轻视。集会最后不欢而散。自然,安东尼也没有把权力移交给他。接下来的几周里,安东尼继续阻挠他获得正式继承权的行动,甚至阻止他前往办公地点。愤怒的屋大维极力隐忍着,他开始游说罗马一些有权势的贵族,迅速得到了一批反对安东尼的议员的支持。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姿态,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恺撒·屋大维。这个年轻人由于被恺撒收养,所以,依照罗马习俗,他的名字中应该有“恺撒”,这是他惟一的资本。并且“恺撒”是一个具有魔力的名字,当他使用这个名字时,众多恺撒的老部下以及驻军纷纷加入到他的麾下,以致他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于是他经常简称自己是“恺撒”,于是他也就从默默无闻的屋大维成为了恺撒·屋大维,恺撒的儿子。为了强调他和伟大的恺撒的联系,他甚至铸造了自己的硬币,把自己和恺撒的头像铸在一起,寓意神和神的儿子。安东尼对罗马的控制,尤其是对军队的控制被一步步削弱。他显然低估了这个年轻的对手。当安东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屋大维的势力已经成了气候。为了夺回主动权,安东尼决定率他的军团到意大利北部,讨伐窝藏在那里的刺杀恺撒的凶手。他希望以此挽回声望并扩大势力范围。然而,此时离开罗马对安东尼来说是极其不明智的。许多元老院议员仍然认为刺杀恺撒是清除暴君的正义之举,而他们也多多少少曾因安东尼追查恺撒遇刺案受到过株连。屋大维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游说获得了这部分政治势力的支持。他对这些议员说,安东尼的政治野心将继续削弱“共和”政体,并将危及他们的前途。罗马元老院于是授予他使用武力对抗安东尼的权力,并任其使用恺撒的巨大财富。屋大维于是果断地为自己组建了一支军队。两派人马在意大利北部的莫德那相遇。战斗打响了。安东尼手下的士兵不愿与昔日的战友同室操戈,纷纷弃械溃逃,安东尼被击败了。然而事情接下来又变得出人意料了。屋大维的胜利,给他带来的并不是荣誉,反而是元老院的排挤。与此同时,安东尼退却后,很快又重新组织起庞大的军队准备返回罗马,他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觑。此外,窝藏在北部的布鲁图和卡西乌等带领的集团也对罗马虎视眈眈。在危急关头,屋大维又一次证明了他在保护自己的利益时的果断和坚决。他率大军迅速返回罗马,并以非常手段把持了罗马政坛。这时候,他和安东尼都是拥兵自重,可谓势均力敌。双方意识到,只有相互合作才能避免国家陷入战争。他们最终决定形成联盟,联合起来消灭反对他们的势力。一夜之间,反对安东尼和屋大维的四百余名元老院议员和两千多名地主全部上了黑名单。名单上所有的人都被处以死刑,无须审判,也不能上诉,死者的个人财产全部充公。那些有幸知道自己厄运当头的人飞奔回家,赶在被捕之前自我了断。因为根据罗马法律,只有这样,才能为子孙后代保住财产。罗马的局势安定了下来,现在,对新的统治者构成威胁的只剩下谋杀恺撒的那群人了。于是,安东尼和屋大维统领数十万军团开出城去,决心剿灭布鲁图和卡西乌集团。公元前42年,联合大军来到了希腊北部的一片橄榄林,林外是一个叫腓利比的小城。安东尼和屋大维的大军就在这里,同布鲁图和卡西乌集团的军队进行决战。一场艰苦的近距离的肉搏战之后,安东尼指挥军队将旧共和政体的支持者们一举歼灭。此后,这个基础并不稳固的联盟达到了他们的目的:屋大维和安东尼将罗马共和国一分为二。安东尼控制东部各省,他把自己的首都定在雅典。屋大维则控制西部以及罗马城。第二章 亚克兴之战第6节 当安东尼遇上埃及艳后屋大维开始统治罗马。市民们以为,和平的曙光已经到来,一个可以将恺撒之死抛于生活以外的时代已经到来。但事实上,自从恺撒遗嘱被宣读以后,安东尼和屋大维之间,一场决战风暴就已经注定。爆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开始,安东尼在罗马东部诸行省的所作所为完全无愧于他的荣誉与声望。他驱逐暴君、重建城市、免除赋税、赦免敌人(不包括杀害恺撒的凶手),把治下的各行省治理得井井有条,直到有一天,他见到了美艳聪明的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克娄巴特拉曾经是恺撒的情人,正是在恺撒的帮助下,她成为了大权在握的一国之君。克娄巴特拉治下的埃及,其兴衰关系到罗马的命运。几个世纪以前,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相当完善的灌溉系统,他们的国家成为“世界的粮仓”,尼罗河每年泛滥所形成的肥沃三角洲滋养着不断扩张的罗马省份。而今,克娄巴特拉想利用安东尼,为她与恺撒生养的儿子讨回“恺撒”的名分与神权。对安东尼来说,埃及的重要性固然不能忽视,而只要克娄巴特拉和小恺撒还活着,他在雅典的政权的根基就无法根深蒂固,他决定见一见埃及女王。两人在一条游船上相会了。这次相会改变了整个罗马世界的轨迹。一见面,安东尼故作威严地指责她在为恺撒复仇的战争中没有尽力,这位女王非但没有恐惧,反而慷慨陈述自己为帮助恺撒党人所做的努力和经历的危险。这番话起了意想不到的奇妙作用,令安东尼明白了为什么恺撒会一直迷恋着她,并把她推为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又一次以她的美艳、聪颖俘虏了一位叱咤风云的罗马将军。安东尼荒废了政务,除了那些能令女王感到高兴的事,他什么也不做。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穿着传统的东方服饰,和女王出双入对,习性也变得渐渐东方化。他常常身着希腊长袍和埃及式鞋子,不带任何警卫地出入于神庙和学校,完全像女王治下的一个普通人。克娄巴特拉是希腊征服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的后人,她的血管中燃烧着先祖亚历山大大帝的熊熊火焰。她觉得她可以借助安东尼的才干和势力建立一个新型的希腊—罗马王朝,重建亚历山大大帝和旧时法老的辉煌帝国。而安东尼也相信,他与克娄巴特拉的情感纽带将使他得到埃及的资源,帮助他最终获得伟大的恺撒王朝的统治权。当安东尼在埃及堕入爱河的时候,屋大维正在罗马城里虎视眈眈。安东尼与埃及女王缔结的新联盟给了屋大维发动战争的口实。他四处游说,以险恶的宣传攻势破坏罗马贵族对安东尼的支持。他四处传扬有关堕落的东方的故事,贬低安东尼的形象。安东尼被描绘成堕落的海格拉斯,一位向女巫屈膝称臣,并放弃了尊严与灵魂的英雄。从屋大维的宣传中,罗马人看到了一个充斥着巫师、妖术、祭献和各种可怕行为的埃及,在那里,一半的人间恶魔得到祭拜,面皮皱折的宦官将统领部队攻打罗马。利用舆论的支持,屋大维不失时机地驱逐了罗马元老院中占有半数以上席位的安东尼支持者。随后,他向全体罗马市民公布了从神庙中抢到的安东尼的遗嘱。在这份遗嘱中,安东尼将治下的罗马帝国领土亚细亚诸行省赠予克娄巴特拉女王以及女王与安东尼、与恺撒的子嗣。在罗马人看来,安东尼这是要把罗马的国土送给克娄巴特拉,这当然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屋大维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宣传运动之一了。几个星期后,群情激愤的罗马人纷纷要求屋大维对埃及和安东尼宣战。安东尼也被宣布为罗马公敌。第二章 亚克兴之战第7节 决战于风云之间罗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内战即将爆发。凭借宣传战的巨大胜利,屋大维赢得了罗马的民心,同时掌握了政治导向的主动权,帝国东方与西方的对峙已经势成水火。但是经过十多年磨炼,早已是老谋深算的屋大维并不急于开战,更不想冒险将战火引向罗马帝国本土。他要寻找另一个地方,与安东尼进行最后的决战。屋大维首先必须组建一支舰队,因为多年的国内战争和海盗袭击已使罗马的海军岌岌可危。他看中了那不勒斯城外一个不会受到攻击的火山湖,他要在这里组建一支属于他的强大舰队。此后,斧凿敲打声与士兵操练声此起彼伏,造好的军舰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半英里外的海域。与此同时,在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城,数千名工人正挥汗如雨地工作着,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也在组建自己的舰队。托勒密王朝的船只建造业非常发达,建造的舰船比罗马船更大。最后,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联盟的陆、海大军会聚了9万之众,他们期待着决战时刻。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认为,胜利是唾手可得的。不过他们不知道,从真正的实力来看,屋大维要更胜一筹。帝国的西部行省都已向屋大维宣誓效忠,他的军队人数虽然略少,但装备精良,组织严密,战斗力更强。整个帝国的军队和资源都被调动起来,包括那不可忽略的埃及的资源。一场地动山摇的决战就要展开。两大军团开始像两位决斗的勇士那样寻找彼此的弱点。安东尼在小城亚克兴的附近建立了军事基地。深谙谋略的屋大维很快便从奸细那里获得了情报,于是他率领军队从亚克兴以北的海岸地区登陆,并实现了他的第一个目标:使安东尼陷入包围。当安东尼的舰队拼命向亚克兴运送军需用品时,僵局终于被打破了:屋大维的海军袭击了安东尼的舰队,许多战舰被击沉。屋大维的海上突袭使安东尼元气大伤。公元前31年9月1日的傍晚,夜幕将至。由于缺少驱动舰船的人手,安东尼只得派人将自己的一部分战舰付之一炬,以防落入屋大维的手中。面对经久不息的熊熊大火,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相对无语。他们面临艰难的抉择。他们的海、陆军都已陷入屋大维的包围,出路只有两条。一是依靠安东尼丰富的作战经验发动陆地进攻;二是从海上封锁线突围出去,并尽可能保存兵力和军用物资。安东尼的士兵们吵着要进行陆地战斗,依靠实力将敌军一举击溃。但是克娄巴特拉坚持认为他们的希望之路在海上。此时的安东尼已经偏离了他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的理智,他对克娄巴特拉言听计从,最后的决定在她的帐篷中作出了。第二天清晨,安东尼下令剩余的230条战舰进入了战备状态。虽然数量少了一半,但是安东尼的战舰体积庞大,他希望能从屋大维的封锁圈中杀出一条血路。屋大维和他的副手阿格里帕不愧是精通韬略的军事家。安东尼很快就被围困了。这是罗马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海战。700多艘战舰在数平方英里的区域内血腥拼杀。很快,屋大维的舰队就以灵巧、快速的优势使安东尼的大型战舰纷纷遭受重创。此时风向突然转变,埃及女王看到了一线生机,决定率她的舰队逃走。酣战中的安东尼察觉到女王的行动后顿时丧失了理智,或许他认为克娄巴特拉关键时刻背叛了他,或许是想保卫女王的安全,总之,他命令自己的座舰去追赶女王的舰队。这一决定过于草率,安东尼完全忘记了自己一军统帅的身份。在他的士兵们看来,他的举动无疑是临阵脱逃。安东尼将苦战的士兵扔在了一边。指挥官的缺席使安东尼的舰队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时间慢慢过去,凄厉的喊叫声不绝于耳。黄昏时分,海面上到处都漂浮着士兵的尸体和舰船的残骸。安东尼的大批陆军只能在岸上眼睁睁看着这一幕悲剧发生。安东尼与其情人的逃亡使屋大维在作战心理上获得了决定性优势。此后不到一个星期,安东尼的陆军便全部缴械投降了。亚克兴毁灭性的失败让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的梦想彻底破灭了。此战后,安东尼已无力回天。不到一年,屋大维的军队就胜利开进了埃及首都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自觉无颜面对他曾经不屑一顾的对手,拔剑自刎。克娄巴特拉在她自己的宫殿里成了屋大维的囚徒。她试图再次征服一个罗马领袖的心。不过,屋大维却不受她的诱惑,只想把她铐在囚车里作为战利品押回罗马,让罗马人把她唾弃为毒蛇。她请求屋大维赦免她与恺撒的儿子也遭到了拒绝,小恺撒已经魂归西天。克娄巴特拉知道自己将作为战利品被游街示众,最终也选择了自杀。埃及从此变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第二章 亚克兴之战第8节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征服埃及后,屋大维无可争议地成了罗马的主人。在多年的内战之后,疆域广大的罗马共和国终于迎来了和平与统一。此时,屋大维再次显示出卓越的政治头脑。他深知恺撒就是因为过于炫耀权力而遭遇不测,于是他恢复了罗马共和政体的正常运转,只把自己称为“第一公民”(亦称“元首”)。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元老院和年度执政官在行使着帝国统治大权,但事实上,国家权力仍被屋大维一人独揽。在和安东尼及其他敌手玩了整整14年谨慎、危险和耐心的游戏之后,屋大维终于得到了回报。亚克兴之战结束4年后,元老院通过投票表决,授予屋大维一个新的封号——奥古斯都·恺撒。奥古斯都这一尊号意为“庄严、伟大、神圣”。这是他由一个凡人过渡为神的最后台阶。屋大维统治了罗马帝国40年,并一手将罗马城推为世界第一大都城。亚克兴之战是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罗马由此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屋大维的统治标志着罗马帝国时代的开端。屋大维以他的谋略和雄心,证明了他是一个和恺撒一样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崇高威望为罗马帝国的统一和壮大奠定了基础。从屋大维统一罗马之日起,至其后的两百余年的时间里,是罗马帝国最为辉煌的时期,帝国的面积近350万平方公里,管辖人口近1亿,地中海成为其内陆湖。整个帝国处于一种升平状态,史称“罗马和平”。在这一时期,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气势恢宏的建筑和民众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体现了罗马帝国政权的活力与强盛。这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在长达400年的时间里将欧洲联为了一体,并使许多当时尚未开化的欧洲原始部落民族得到文明的洗礼,许多现代大都市如伦敦、维也纳、里昂等也都是在这一时期兴起的。与此同时,罗马帝国的水陆商道也四通八达,贯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文化艺术在这期间也空前繁荣。罗马帝国一路借鉴和发扬着希腊文明,并“以其厚实、伟大和创造性与古希腊文明一道成为欧洲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共同源头。”屋大维开创的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庞大帝国的光辉与灿烂。第三章 征服西班牙第9节 神谕的历史公元5世纪的欧洲,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在匈奴人和日耳曼蛮族的冲击下,已然土崩瓦解。各路诸侯在这片昔日帝国的原野上竞相追逐、厮杀,把欧洲变成了一个血流成河的战场。在这片混乱的迁徙中,欧洲进入了一个黑暗时期。属于日耳曼蛮族一支的西哥特人,从德国东部向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不断地征战、迁徙,最终在欧洲西部的伊利亚特半岛,气候严酷的西班牙定居下来,并在这里建立了西哥特王国。蛮族之所以被称为蛮族,是因为他们与同时代的罗马帝国的居民相比,还处于不开化的原始氏族阶段。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征战和掠夺。因此,西哥特人的统治给西班牙当地信奉基督教的农民带来了重重噩梦。史诗中对此写道:“谁能形容这样的危险?谁能数清这令人悲伤的苦难?即使手指全部变形,也难以尽述这非人性的惨景。”在黑暗的苦难之中,时光流逝了200年。故事的帷幕由此拉开……公元7世纪初,西班牙仍由西哥特人统治着,不过,这时的西哥特人已经成了基督徒。当时的西班牙国王维提扎,在登基九年之后突然暴病身亡。依照惯例,每当国王年事已高,西哥特贵族便会推选出继任者,但维提扎的死令人猝不及防,他留下了一个危险的权力真空。在7世纪的欧洲,教会拥有很大的权力,在有的地区甚至成为一切法律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维提扎国王的死令教会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一位新君主必须迅速登基才能使局势稳定下来。历史这样记载着:就在此时,一位名叫罗德里克的男爵,在其支持者的煽风点火下发动了叛乱……罗德里克其实只是西班牙南部小镇梅里达的一个地方贵族。虽然身为男爵,但其实没什么文化,不过是个剽悍粗野的汉子,但这并不妨碍他夺权的野心。他确信自己能够击败对手,最终夺取整个国家的统治权。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他怎肯错过?罗德里克很快组建起一支军队,向当时西班牙的首都托莱多开去。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具有西哥特人天生的骁勇和征战本事,很快,他就率领部下杀进了都城,控制了王室。罗德里克在南方受到广泛拥戴,但是在北方,支持他的人寥寥无几。并且,即使罗德里克夺得王位,如果没有教会的支持,他的统治也难以为继。不过好在与此同时,教会也在祈望有一位强有力的国王为他们提供庇护。教会决定支持罗德里克,他们认为他是最有可能统一西哥特王国的人。西哥特国王的王冠徐徐落在罗德里克的头上。那么,罗德里克果真能如教会所愿,完成统一大业吗?面对众多的挑战和动荡的时局,等待他的又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呢?历史被引向了一个未知的方向。根据当时的一些历史记载,罗德里克身材高大,生性急躁,对传统礼仪表现得极不耐烦。甚至在他的加冕典礼上,他都不肯耐心地多等一会儿。他擅自删除了一些在他看来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并一个劲地催促着主教快点把王冠戴到他的头上。据说,在皇城中有一座紧紧锁闭的古塔,在塔的最顶层是一间被人们称为“智慧之屋”的小屋,其中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但是没有人能说出这座古塔始于何时,也没有人能了解智慧之屋的秘密。因为人们都说,擅自开启小屋,窥探秘密的人将受到不可思议的报应。西哥特王国有一项习俗:每一位新任国王都要在智慧之屋的门上增加一把锁,以保护屋中的秘密。然而,喜欢尝试和冒险的罗德里克对此毫不理会。在一个黑暗的夜晚,他忽然心血来潮,爬上了塔顶。令人惊骇的是,他命令古塔的看护人打开了所有的锁,然后手持烛台,一个人进入了那间屋子。小屋里四壁空空,只是在正中间放着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一个镶嵌着珠宝的盒子,上面落满灰尘。罗德里克凝神片刻,缓缓打开盒子。在火烛的照耀下,他看到盒子里静静地铺了一张羊皮纸,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他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写在羊皮纸上面的是一句可怕的预言:“出于明智而锁上的这间屋子和这个宝盒一旦被打开,那么,出现在这里的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和这个王朝都将寿终正寝。”突然之间,一种不祥的预感袭遍罗德里克全身,他慌不迭地退出了小屋。跟着他一同退去的,是他那在火烛的照映下,黑黑的、变幻莫测的背影。此后几周,罗德里克一直在为自己的莽撞而懊悔不已。不过,巴斯克人在西班牙北部发动的连续攻击让他很快就将这种懊悔抛到了脑后。罗德里克知道,如果他无法制服巴斯克人,那么其他地方也必将爆发战乱,于是他率领大军奔赴北方战场。罗德里克并不知道,一股动摇整个王国的力量正在南方集聚。第三章 征服西班牙第10节 在浑然不觉的背后阿拉伯骑兵西班牙南部沿海面临的就是有名的直布罗陀海峡,越过40来公里的海面就是非洲北部大陆。公元711年,一个彩霞满天的傍晚,一个身着白色战袍,腰挎弯刀的阿拉伯人立在直布罗陀海峡岸边的丹吉尔港口,正向西班牙这边凝望。这个阿拉伯人就是当时阿拉伯帝国北非地区的行政长官穆萨·艾宾·纽萨伊。此刻,站在穆萨身旁的是一个叫塔里克·艾宾·吉亚德的柏柏尔人。在他们身前的海港上,数百名柏柏尔人士兵牵着各自的战马分别登上了十余艘大船。这些柏柏尔战士都是塔里克的部下。他们的目标是海的对面——西班牙。穆萨是阿拉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英雄,是一个军事才能卓越的统帅,他曾为阿拉伯帝国的急速扩张立下汗马功劳。当穆萨得知西哥特王国正处于内乱之中时,他立即意识到征服伊比利亚半岛的机会来了,于是迅速将矛头转向了西班牙。塔里克和他手下的战士就是他突袭西班牙的利器。为什么阿拉伯人会出现在北非,并对欧洲觊觎不已?这还得从一个叫穆罕默德的大胡子说起。穆罕默德是公元6世纪阿拉伯半岛上的一位成功商人。传说天使加布里艾尔在一系列梦境中将神的箴言透露给了他,他由此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奉“伟大的安拉”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惟一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信使,是在人间的最后一位先知。真主的教诲都被一一记录在《古兰经》中。《古兰经》中有这样的话:“以主赋予恻隐之心的名义,颂扬你们主的名字。他用凝集的血液创造了人类。称颂吧!你们的主是那样的慷慨大度,他用笔开化你们、指引你们。”信奉伊斯兰教的信徒被称为“穆斯林”,意为追随先知的人。在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半岛还处在游牧部落各自为政的状态;在有了伊斯兰教之后,穆罕默德的追随者们横扫中东地区无数的村落、乡镇、城市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其他军队依然行动迟缓之时,阿拉伯人却能全天伏在马鞍上,长距离奔跑、战斗,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手。他们懂得以闪电般的速度攻破敌人的薄弱环节,然后补充食物、征募新兵,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进行扩张。依靠阿拉伯传统的骑兵战术,他们很快就征服了所有敌对势力。进而,这些阿拉伯人开始向更广大的疆域扩张。全副武装的阿拉伯人从麦加出发,他们的马蹄踏过波斯,跨过印度,闯入埃及,穿越北非,像一场熊熊大火蔓延到四面八方,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建立起一个横跨亚、非的庞大帝国。伊斯兰教也得以四处传播。到公元7世纪初,他们的马蹄已踏至欧洲边缘。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被称为“哈里发”,意为先知的代言人。公元708年,新任哈里发瓦利德任命穆萨为北非的行政长官。当时的北非,是拜占庭帝国的势力范围。穆萨以摧枯拉朽之势,很快席卷了中西马格里布,夺取了丹吉尔港,清除了拜占庭人在北非的势力,并彻底挫败了北非当地的土著民族柏柏尔人的抵抗,成为地中海南岸的主人。与此同时,穆萨的海军袭击了西西里岛、撒丁岛、马略卡岛和梅诺卡岛。穆斯林的领土一直扩大到大西洋沿岸。在阿拉伯人征服拜占庭帝国控制的北非之前,他们已经与拜占庭人进行了30多年反反复复的争战,而征服柏柏尔人的战斗更是一场在文化上和战场上的双重胜利。柏柏尔人是一个凶猛无比的种族,“柏柏尔”在拉丁文中的意思就是“粗野、凶猛”。至少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就遍布北非大地。在阿拉伯人到来之前,柏柏尔人被拜占庭人所统治,但他们从没有停止过反抗;阿拉伯人杀入北非后,他们又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抗击。但是阿拉伯人的军队远比已没落的拜占庭人犀利得多,战场失利之后,柏柏尔人不得不躲进山中的要塞。从那里,他们仍然时不时地伏击阿拉伯人,一次突袭中,他们甚至击毙了阿拉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最终征服了柏柏尔人的是阿拉伯人的文化。原来,尽管拜占庭人统治北非的时间很长,但由于他们的文化与柏柏尔人的文化大相径庭,因此,执拗的柏柏尔人并没有受到拜占庭文化太大的影响。与此相反,柏柏尔人与阿拉伯人的社会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都比较接近,因此,柏柏尔人更易于接受伊斯兰教的意识形态和阿拉伯的风俗习惯。于是,他们转而信奉伊斯兰教,为阿拉伯而战。前文说过的塔里克就是柏柏尔人的杰出领袖,他就像眼镜蛇一般勇猛强悍、无所畏惧。在与阿拉伯人对抗的过程中,由于战败,他的家族成了阿拉伯人的奴隶,改信伊斯兰教。为了准备对西班牙北部发动攻击,穆萨到处招兵买马。他听说了塔里克在柏柏人心中的威望后立刻找到了塔里克,宣布塔里克因其忠诚而获得了自由。穆萨将袭击西班牙的任务交给了塔里克,让他率领他的战士们组成奇袭部队,首先对西哥特人的防御力量做一次“检验”。就在公元711年的这一天,塔里克的船队悄悄向西班牙进发了。700多名柏柏尔战士以及他们的指挥官塔里克,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这一次突袭行动将改变历史。这时候,西班牙国王罗德里克还在北方征讨巴斯克人,对这一切浑然不觉。第三章 征服西班牙第11节 国王死了,王国开始崩溃从丹吉尔港穿过40来公里的海面就是西班牙。塔里克率部在一块大岩石的底部登陆了,这就是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的由来。在阿拉伯语中,直布罗陀的意思就是“塔里克的石头”。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上得岸来,竟一路畅通,几乎没有一颗绊脚石——西哥特人正处于自相残杀的混乱之中,无法组织起像样的抵抗。罗德里克尚在北方进行统一西班牙的战斗,他怎么也不会想到,阿拉伯人已经派柏柏尔人在他背后展开行动了。塔里克也未料到事情会进展得如此顺利。他小心地从直布罗陀向前推进,并在西班牙海岸建立了控制区,步步为营,一点点扩大战果。当柏柏尔骑兵掠过昔日罗马帝国的废墟时,西哥特人的王国开始崩溃。西哥特人终于被惊醒了!策马狂奔的信使将一封又一封紧急信件送往西班牙国王的营地。依然身陷北方的罗德里克接到警报:南方正面临巨大威胁!但是,当得知入侵者只有区区几百人时,罗德里克并没有怎么在意,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轻松击退入侵者。所以,没等调集更多兵力,心急气躁的罗德里克便动身返回南方。长途跋涉之后,罗德里克所部筋疲力尽地进入了瓜达尔基维尔河谷。柏柏尔人就在眼前,这时他们已推进到了西班牙的腹地。7月19日,西哥特人摆开阵势准备同来犯之敌展开决战。他们的作战习惯是:等到双方驻扎完毕后再进行面对面的对决。但这一次,他们的敌人却没有这种习惯,柏柏尔人飘忽不定、勇猛年轻,进攻速度快如闪电。战斗展开之后,塔里克一直率领他最精锐的战士在高处冷眼旁观,直到他的部队将疲惫不堪的西哥特人团团围住。眼见时机成熟,塔里克大手一挥,他的柏柏尔勇士们立即向罗德里克直扑过去。罗德里克受到了围攻。他拼死冲杀,最后血染沙场,一命呜呼。瓜达尔基维尔河谷一战塔里克以少胜多,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关键的一战使整个西班牙向征服者敞开了大门,塔里克从此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塔里克取得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到了穆萨耳中,他知道西班牙现在已是他的掌中之物。穆萨随即亲率万余大军在西班牙南部登陆,他要彻底征服西班牙。罗德里克之死使西哥特人在绝望中四分五裂,各自为战。不到一年时间,塔里克就夺取了科多巴和都城托莱多,随后,穆萨攻陷了塞维利亚。经过一连串的胜利之后,两位统帅会师了。穆萨有意羞辱塔里克,他时刻强调着塔里克的从属地位,并当众宣称,统领全局的不是别人,而是他,穆萨!这之后,穆萨指挥着阿拉伯和柏柏尔人联军,相继又攻陷了萨拉戈萨、阿拉贡、莱昂、阿图里亚斯和加利西亚等地。梅里达城是阿拉伯人在征服西班牙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阿拉伯军队包围了梅里达城,罗德里克的残部在这里顽强抵抗。西哥特人在城中死守4个月,直到弹尽粮绝才投降。残暴的穆萨让梅里达所有的男性人头落地,妇女和儿童沦为奴隶,以此作为不服从者的榜样。梅里达的惨剧让西班牙许多城市举起了白旗,他们与穆萨签订了条约。阿拉伯人的征服原则是,凡是把自己交给真主保护的人都不会被处死,不会变为奴隶,也不会被迫骨肉分离,甚至他们的宗教活动也将不受打扰,他们的教堂也完好无损。不过,所有的西班牙城市都必须上缴年度赋税。在征服西班牙的数年间,穆萨为阿拉伯帝国和他本人聚敛了大量的财富。但他没料到,远在大马士革的哈里发瓦利德对于他的权力与财富开始嫉恨不已。公元714年,穆萨奉召返回家乡,并前去朝见哈里发瓦利德。穆萨根本没意识到哈里发瓦利德已对他心存嫉恨,他从西班牙带回了大批的黄金白银、各种奇珍异宝以及价值连城的装饰器物。据记载,由俘虏的王子、公主和携带礼品的奴隶们组成的凯旋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延绵数里之遥。哈里发瓦利德表面上盛情接见了穆萨,但在随后不久,便大肆贬低穆萨的所作所为,并寻机以侵吞战利品罪,对其施以重罚,甚至把他判为死罪,直至他上交了自己所有的财产才侥幸保住一命。最终,穆萨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余生。穆萨倒台后,塔里克也被剥夺了指挥权,他被迫离开西班牙回到了柏柏尔人世代生活的北非,从此销声匿迹。第三章 征服西班牙第12节 文明之花开在欧洲一隅表现阿拉伯人征战的油画在穆萨和塔里克身后,阿拉伯人对西方世界的征服止于法兰西国王查理·马特的剑前,但这并不影响阿拉伯人把西班牙变成帝国的一个行省。阿拉伯人把这个省区叫做“安达卢西亚”,意为“汪达尔人的土地”(汪达尔人也是日耳曼蛮族中的一支)。阿拉伯人对西班牙乃至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征服成为欧洲历史的一大转折点,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辐射西方世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阿拉伯人把先进的灌溉技术和其他农业技术从中东引入了西班牙。他们带来的希腊文和阿拉伯文手稿对西方数学、哲学、科技以及艺术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欧洲文明也通过西班牙影响着伊斯兰社会。这是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充分交融与碰撞的时期。如果阿拉伯人不入侵西班牙,或者罗德里克取得了胜利,那么西方文明就会呈现另一种面貌。随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欧洲开始了被称为“黑暗时代”的历史,在日耳曼蛮族的统治下,整个欧洲变得动荡不安,民生凋敝,人们陷入了漫长的恐慌。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随着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而衰落、逝去。蛮族的统治者根本意识不到这些文明瑰宝对人类发展的价值,要么把它们束之高阁,使之成为教堂中残存的文稿;要么对它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就像当年汪达尔人进入罗马城后烧毁了几乎所有的学术文稿。而拜占庭帝国虽然仍保存有古希腊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稿,但占统治地位的教会始终禁锢它们的发展。中世纪的欧洲社会,文明出现了倒退,而这种倒退竟然令人难以忍受地延续了长达千余年。幸运的是,当欧洲经历着黑暗之际,阿拉伯人以宽容之态,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阿拉伯文明。这些文明成果最终从西班牙传入欧洲大陆,直接导致了欧洲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如果没有阿拉伯人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也许它们就会渐渐地被欧洲人遗忘在艰难的生活之中,我们也就看不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当然,哥伦布也许就永远不会发现美洲新大陆。历史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第四章 黑死病第13节 恶魔的“圣经”表现黑死病的宗教画1345年,在黑海之滨富饶的克里米亚半岛,有谣传说,一股正在东方肆虐的瘟疫正在到处蔓延。但是,当时更让人胆战心惊的不是传说中的瘟疫,而是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蒙古人已经打到欧洲边缘。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卡法城就是意大利商人建立起来的设防城市,而蒙古人已经兵临城下。这场战争的起因不过是一群意大利商人与当地的穆斯林居民在街头发生了争执。这场小范围的冲突骤然升级,穆斯林于是向挥戈西进的蒙古人寻求救兵。正欲征服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的蒙古王子,借此机会毫不犹豫地发兵,将这群意大利商人和东罗马帝国的守军团团围困在卡法城墙之内。卡法坚固的城防和守军的顽强抵抗,使驰骋纵横的蒙古大军也一时难以攻克,围困整整持续了一年。这时传说中的恐怖瘟疫开始在蒙古军队里爆发。士兵们纷纷倒下,蒙古军阵营里再也听不到那种剽悍狂野的喊杀声。面对部下空前的疲软状态,蒙古王子被迫决定终止围困。卡法城的守军并不知道蒙古军营中发生了什么,他们只是很奇怪,为什么一向攻势凌厉的蒙古人会忽然变得沉静了,有好些天都不见进攻了呢?难道说蒙古人久攻不下已经放弃了?还是说他们在积蓄新的能量,准备发起更强势的进攻?在纷纷的猜测中,已经筋疲力尽的卡法守军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日子。然而,就在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卡法守军吃惊地发现,蒙古人又在城下摆开了攻城的阵势。而且这一次,他们似乎改变了战术,不再使用云梯,也不再无谓地让成千上万的士兵蚁附城墙强攻,而是在城墙外架起了一排排三人多高的巨大的木质抛石机。他们要向城里发射炮弹!卡法守军战战兢兢地等待着,不知道即将降临到头顶的会是怎样的命运。随着蒙古王子一声令下,无数致命的新式投射弹向卡法城飞来。刹那间,卡法守军一个个全都惊呆了。上帝啊,那些炮弹……全都是人!卡法守军一时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一具具被瘟疫感染、正在腐烂的士兵尸体就已被猛然抛入空中,飞进卡法城内。卡法城就这样堆满了死尸。不久,这些对卡法守军来说不知如何处理的腐尸就开始污染空气,毒化水源。人们终于明白了蒙古军的用意,因为卡法城里也开始爆发那种令人恐怖的瘟疫——黑死病。患这种病的患者开始时出现寒战、头痛等症状,继而发热、谵妄、昏迷,皮肤广泛出血,身长恶疮,呼吸衰竭;快则两三天,多则四五天,就纷纷死亡,死后皮肤常呈黑紫色,这种可怕的疾病因而得名“黑死病”。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就是鼠疫,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烈性传染病。不到几天,城墙内的卡法人便纷纷丧命,城里街道边上到处是身上长满恶疮、黑斑的死尸,卡法成了一座人间地狱,侥幸活下来的人一个个蒙着黑纱,惶惶然地逃向城外。卡法城中的意大利商人就这样踏上了逃亡之路。他们上了帆船,准备返回意大利老家。然而,这些人哪里知道,与他们随行的还有传播黑死病的罪魁祸首——老鼠和跳蚤。被跳蚤传染的老鼠爬上泊船缆绳,藏进货舱,随着帆船驶向地中海。意大利商人的船队还在海上的时候,卡法城被黑死病笼罩的消息已经传遍四方,欧洲一下子变得人心惶惶。船队长途跋涉回到意大利,但没有人同意他们靠岸,因为船行驶在海面上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感染了致命的病菌,水手们正纷纷死去。1347年10月,这批商人最终抵达了西西里的墨西拿港。惊恐不安的港口负责人对船只进行了隔离,可惜为时已晚。就在第一根泊船缆绳连接到岸上时,老鼠已经率先登陆,简短的停靠已足以使黑死病登陆欧洲。从卡法城里逃出来的,当然不只意大利商人这一批船,他们停靠的港口也不止一个两个。因此,逃亡者很快把黑死病带到了整个欧洲,不仅欧洲大陆,连英伦三岛和北非国家也都无一幸免。欧洲历史上开始了最骇人听闻的恐怖的灾难。1348年的欧洲人口过剩,灾难不断。战争、农业歉收、饥荒和其他流行病的爆发已使孱弱的欧洲举步维艰,新的瘟疫恰逢此时登门造访。在短短的两年内,黑死病就把欧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送入地狱,2000多万人消失。众所周知,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是与教会的统治联系在一起的,而黑死病带来的大毁灭成了历史的转折点。这次大毁灭使欧洲人口骤降,变得满目疮痍、面目全非。许多幸存下来的人因此对旧制度质疑,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因此有人说,正是黑死病的流行,客观上摧毁了旧有社会体系,使欧洲迎来了文艺复兴的黎明。也许这是事实,不过,即便这场恐怖灾难过了一百多年之后,劫后余生者背负着深重的苦难,还仍然难以走出灾难的阴霾,其代价之惨痛令人不胜唏嘘。甚至即使在今天,你依然能从幼儿园孩子们所唱的歌谣中感受到那股迷漫的恐怖气息:“一圈圈玫瑰花开,花束装满口袋。阿嚏,阿嚏,我们全都死去……”第四章 黑死病第14节 恍如世界末日表现黑死病的宗教画蒙古王子的细菌战不过是关于黑死病的众多传说中的一个,14世纪这场扫荡欧洲的瘟疫到底是如何起源的,我们已无法确切地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几百年来,在中亚的多湖地区,一种杆状鼠疫耶尔森氏菌一直潜伏在野生啮齿动物的血液中,伺机侵扰人类。1338年左右,一次干旱或地震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于是,在自然本能的驱使下,这种杆状细菌开始了它的死亡之旅。瘟疫从中亚的发源地动身,开始向人类居住地慢慢迁移。它们寄生在老鼠的血液里,或者跳蚤身上。受到感染的老鼠沿着商道将病菌迅速传播出去。瘟疫的祸水就这样首先涌入了中国,然后向南冲击印度,继而席卷小亚细亚和欧洲。它抵达克里米亚半岛用了不到八年的时间,传遍欧洲则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黑死病之所以在欧洲传播特别迅速,是和当时欧洲人的生活状态有密切关系的。据说,当时欧洲的城市卫生状况相当差。无论是在伦敦、巴黎,还是在罗马,狭窄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淤泥、垃圾和粪便,动物的尸体随处可见。拥挤的房屋通风不畅,采光不良。贵族之家尚且多人住在一个房间,中产阶级和穷人家,干脆七八个人挤在一张床上,有的家庭甚至连床都没有。当时人们很少洗澡,从农夫到贵族,身上都是虱子、跳蚤乱爬乱蹦。在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中,人们根本不了解黑死病的传播途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老鼠这个不速之客,更没有把常见的跳蚤和黑死病联系在一起。在带病污物中孳生壮大的跳蚤吸附在死者的衣物上,这些衣物又被卖掉或送人,黑死病随之蔓延。在这种卫生状态下,黑死病登陆墨西拿不到一个星期,瘟疫便在整个西西里传播开来。装载着带菌老鼠这类致命货物的船只成了最有效、最迅捷的瘟疫传播途径。一条船在港口内停泊几天,整个城市就会暴露在死神的魔爪之下。瘟疫从西西里向内陆扩散,横扫整个意大利,沿商业通道向四面八方蔓延,死亡的气息笼罩了整个大陆。装满尸体的车子洪水一般涌向教堂。教堂成了芸芸众生寻求解脱的避风港。人们难以解释生活的变幻无常,他们来到教堂,向牧师寻求精神支撑和安慰。芳济会修道士迈克来自皮亚萨,瘟疫到达墨西拿港时,他正在那里的教堂当牧师。他忠实地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如果有人染上瘟疫而死,那么所有拜访过他、和他做过生意甚至把他抬到坟墓里的人很快都会步其后尘。”迈克祈求上天阻止这种怪病的蔓延。但是,他的祈祷没有得到回应。人们日夜不停地掩埋着送来的死者,仪式变得非常简短。死者的房子被封闭,没有人敢踏进它们一步。黑死病迅速向周围乡村扩散,没有人能够躲过此劫。迈克相信瘟疫为上天所遣,人类无力与之抗争,他希望为病人带来精神上的安慰,因此踏上了环岛之旅。迈克看到,每天黄昏,就有人推着独轮车,手里摇着铃到处喊:“收死尸了,收死尸了……”于是家家户户就都把死者的尸体抬出来,搬上车,推到城外焚烧。人们甚至已无心将死者送入教堂,为死者举行葬礼,因为许多牧师也已命丧黄泉。也许是上帝给了迈克勇气,使他走出死亡的阴影,如实记述了这幕悲剧。他写道:“受害者发病那一天,水泡和疖子出现在胳膊、大腿和脖子上。他们非常虚弱,备受折磨,只能倚靠在床上。不久,疖子变成核桃那么大,然后变成鸡蛋或鹅蛋大小,那种感觉痛彻心肺。病症会持续三天,到了第四天,又一个孤魂升入了天国。”面对这场可怕的瘟疫,人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惧。他们仿佛在见证世界末日的来临,上帝在惩罚地球上的一切罪恶。虔诚的人们在祈求上帝:“仁慈的上帝啊,请求你平息你的怒气,请不要以这种方式来毁掉世间所有的人,不要让正义与邪恶一起受到责难。”然而上帝拒绝作出回应。绝大多数人相信,地狱正在降临人间。也许在基督现身来评断是非以前,邪恶最终会取得胜利。每天有成百上千人死去,迈克成了少数幸存的牧师之一,还能为死者举行宗教仪式。但这种仪式已不是单为某一个死者而作,而是面对着成堆的尸体。每次下葬要埋掉几百具尸体,地点是城外的瘟疫填尸坑。随着死难者的不断增加,甚至再也没有空余的地下坑穴进行掩埋,尸体遭到了随意抛掷。迈克哀叹着写道:“还能说些什么呢?尸体被停放在自己家中无人过问,牧师、死者的儿子、父亲和亲属都不敢走进房间。”对于14世纪的欧洲人来说,黑死病恐怖异常:一旦染病,几乎没有可能康复;传播速度极其迅猛,似乎一个人就足以传染全世界。被吓坏的民众甚至把仍然活着的染病者的门和窗全部用木板钉起来,最终让他们在里面饿死。恐慌则继续在幸存者中间蔓延。由于恐惧深入人心,兄弟姐妹之间、叔侄之间、夫妻之间互相抛弃,甚至更有甚者,父母丢弃孩子而不加照料。人们纷纷抛弃病人,丢掉家产,以期保全自己。有的人结成小社区,过一种与外界全然隔绝的生活。他们把自己关在没有病人的房子里,有节制地吃着最好的食物,喝着最好的葡萄酒,回避同任何人的接触,隔绝任何关于死亡与疾病的消息和讨论。还有些人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及时行乐有利于抵御黑死病。于是,从酒馆到酒馆,他们饮酒放歌,寻欢作乐,不舍昼夜。有时,他们也闯进别人的房子,寻找愉悦感官的刺激。由于当时许多人舍家弃产,他们的这种行为得到纵容。结果,许多房舍成了公共财产,这些人使用别人的物品,仿佛在使用自己的一样。行政官吏与司法人员几乎消失,因为像其他人一样,他们非死即病,或干脆把自己和家庭封闭起来,疏于职守。还有的人不像上面两种人那样走极端。他们没有蜷缩家中,而是手拿香花、香草或香水在户外放风,他们认为这些气味有利于大脑放松。也有一些人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克服黑死病的袭击,那就是直接逃离它们。于是,大批人离弃了他们的城市、家园、居所、亲戚、财产,只身逃到国外或至少逃到乡下。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名著《十日谈》描绘的就是黑死病流行期间,一群青年男女躲在佛罗伦萨附近一所乡间别墅中,讲述故事聊以度日的情形。然而山野乡村也非圣地,这里也到处流传着无人村的故事:“方圆数英里内满目荒凉,横尸遍野……”人们从理性到近乎疯狂的举措,并没有阻止瘟疫的肆虐,黑死病的幽灵仍在暗中大笑。第四章 黑死病第15节 蒙昧的抗争表现黑死病的宗教画14世纪中叶的这次黑死病大爆发,其传染性之强,死亡率之高,在人类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瘟神所到之处,尸横遍野,人烟断绝,人们在绝望中变得歇斯底里,极其脆弱。那时人们的医学知识还无法正确判断病因,但是惊恐万状的人们又需要找到对灾难的解释,让自己摆脱无边无际的绝望。他们用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展开了抗争。传教士盖伊·德·希利亚克是教皇的私人医生,1438年年初,他得知了黑死病几周后将抵达法国,抵达阿维尼昂教皇宫廷的消息。希利亚克研究了恒星和行星的运行,并把这一发现报告给克雷芒六世教皇。他煞有介事地向教皇说道:“天空中的奇异影像是这场瘟疫爆发的征兆。1345年3月20日午后一小时,三颗行星在宝瓶座实现会合,这是死亡的象征……”他说,天空中那厚厚的云层、强劲的热风、陨落的星辰和漫天的火柱,这一切都是上天在警示,一场可怕的灾难即将来临。希利亚克不完全是信口雌黄,他曾在巴黎查阅过阿拉伯哲人和科学家的著作,以及医学院的报告,试图从中寻找逃避这一劫难的途径。在书中,哲人建议用烈火净化被污染的空气,驱逐携带病菌的云雾,希利亚克采纳了这一建议。因此,当瘟疫到达教皇宫廷时,希利亚克命人在教皇所属区域内燃起了熊熊大火,然后让这位教皇在大火之间就座。教皇身边的丛丛烈焰在瘟疫横行阿维尼昂的四个月里日夜不息,老鼠和跳蚤难以穿越这层灼热来传播疾病。教皇就这样被完好地隔离起来,安然度过了整个夏天。与此同时,阿维尼昂城内正有成千上万人命丧黄泉。当时这种疾病使所有的医生愧疚难当,因为根本无法为别人提供什么帮助。他们弄不懂疾病从何而来,不知道传染的原因,不知道传染的渠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如果他们冒险去探访病人,既不起任何作用,也收不到诊费,因为所有受感染的人都在死去。医生们束手无策,许多医生本身也成为受感染的被害者。希利亚克也是一名医生,他并不完全相信天象之类的迷信说法,只是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他也全无办法。不过他却能不顾个人安危去探访整个流行病区的病患者。极度紧张的几周过后,希利亚克自身也染上了疾病。病魔在摧残他的肉体,病情在不断恶化。他靠在床上,面对这难以摆脱的厄运。希利亚克表现出了一名医生的理智和科学态度。他进行自我治疗。他认为自己是沾染了被污染的雾气而患病,于是便采用当时常用的出血疗法,用一个烧热的杯子把血液吸到皮肤表面,然后抽出毒液。在接下来的六个星期里,一旦体力有所恢复,他就详细地记下症状。令人惊奇的是,他的病情渐渐有了好转。逃脱瘟疫魔掌的希利亚克更加坚定了研究下去的决心,他开始解剖病死者的尸体。解剖尸体曾被教会视为大逆不道,而今,教皇本人不但予以支持,而且也对死者进行祝福。希利亚克的研究不久便取得了进展。在他留下来的著述里,黑死病共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持续发烧和喷血,有这种症状者三天后死亡;第二种也是持续发烧,但是腋窝和腹股沟处会出现痈疮,病发者五天后死亡。希利亚克正确判断出了鼠疫的两种类型,即肺鼠疫和淋巴腺鼠疫。第一种是肺鼠疫,它的感染性更强,比第二种淋巴腺鼠疫更为致命。这个发现意义重大,但仍没能解释黑死病何以传播得如此之猛烈,人们也仍然无从预防。而且,希利亚克的研究从另一方面更加动摇了人们对医生的信心。既然教皇的御医也无法解释黑死病的成因,人们也就不再信任医生,有钱人继续向疫区之外逃离,多数人却是一筹莫展,成了偏方和巫术的牺牲品;有人试图服用雄鹿鹿角或黄金粉末制作的药片来治病 ;还有人拿着一只活青蛙,把它的肚皮紧贴在瘟疫的痛处。巫师声称,如果这只青蛙发病,病人就能逃离一死。在绝望之中,一种宗教的解释流行起来,即黑死病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人类罪恶深重,不采取这种方式,人们的原罪不能救赎,新罪会继续增加。一时间,向上帝坦白罪恶,祈求宽恕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虎口余生的教皇也在处心积虑地制止瘟疫向其他地方扩散。他组织起了虔诚的仪仗队,一种自我惩罚的新型教派由此滋生。这是一种更为极端的方式。参加教派的人们组成了自笞队,他们通过严酷的自我鞭笞来清除人们身上的罪恶,以获得上帝的宽恕。自我鞭笞者在乡间漫游,一个村镇一个村镇地游行,每到一个公共场所,他们就鞭笞自己,抽打脊背,直到鲜血淋漓。在这样的仪式中,人们就地死亡是常有的事。当他们离开该地时,就说服当地人加入。最后,这一股股的自我鞭笞者往往会聚成有200~300人,有时达上千人的队伍。虔诚的自我鞭笞者相信这种自我折磨的方式会使上苍收回毒咒来拯救世界。然而不久之后,这些人就像病毒一样变异了:他们开始公开批评天主教堂在这个关键时刻令人失望;他们破坏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劫掠教堂的财产。有些自我鞭笞者不认为这场瘟疫出于天谴,出于上帝的愤怒,而是认为这是魔鬼撒旦的阴谋。为了寻找替罪羊,他们竟无耻地指责犹太人向饮用水中投毒。一些人认为,犹太人在大灾难面前虽然也难免被殃及,但与欧洲其他民族相比,境况却好得多。殊不知,犹太人被迫生活在“隔都”(中世纪犹太人聚居社区)里,这种自成一体的封闭环境,虽然打着种族歧视的深深烙印,但从另一方面,也仿佛构筑了一道厚厚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盛行于外界的瘟疫病菌渗透进犹太社区。此外,多数犹太人养成了相对当时其他欧洲人更为良好的卫生习惯。因而瘟疫肆虐时,犹太人受到的冲击较小。但是,疯狂的人们已注意不到这些,犹太人的厄运在一些自我鞭笞者的指责和煽动下开始。愤怒的人们开始围攻犹太人,那些在黑死病中幸存的犹太人被活活烧死或被残忍地绞杀。犹太人在整个欧洲留下了一段悲惨的记忆。教皇最终意识到,正是他本人怂恿的这场运动对社会秩序造成了威胁。他致信欧洲各国君主,命他们镇压自我鞭笞者。自我鞭笞者的运动终于流产,然而,他们发出的另一种声音却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这些怀疑的声音将在150年后的宗教大变革中卷土重来。第四章 黑死病第16节 该死的,总算现形了表现黑死病的宗教画在历史上,黑死病不止一次袭击了人类,它曾经是肆虐最久、杀人最多、最神秘最可怕的敌人。公元前430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一场黑死病袭击了雅典,导致城里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其中包括雅典的平民领袖伯利克里。公元2世纪和3世纪,罗马帝国曾多次发生过黑死病。其中发生在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略统治时期公元161~180年的一场黑死病,持续时间竟长达19年之久。公元541年,拜占庭帝国发生黑死病,流行地区包括中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北非、伊比利亚半岛、丹麦和爱尔兰。从这一年秋到第二年春,仅首都君士坦丁堡就死了20万人。那场瘟疫导致欧洲南部五分之一人口的死亡。14世纪欧洲的这场瘟疫是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次“黑死病”大爆发。它从中亚起步,在20余年的时间里,席卷东亚、南亚、北亚,直至欧洲和北非。它在欧洲的爆发最为骇人听闻,影响也最为深远。无论是在何处落脚,瘟疫停留几个月便继续前进,两年内就横跨了整个欧洲西部并向北扩散到达北非的埃及等地,甚至跨越英吉利海峡,抵达英格兰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直至1351年,瘟疫才走完了整个死亡之旅。从14世纪一直到17世纪中叶,黑死病每隔几十年又会重返欧洲,但其间再也没有出现过像第一次爆发时这样惨烈的疫情。迈克牧师留下的记载真实记录了瘟疫造成的混乱场面:无数家庭骨肉分离,村庄荒芜,买卖倒闭,税收锐减,国力衰弱。英国诗人拜伦的话更能说明问题:“这不是人类的历史,这是恶魔的圣经。”到了19世纪晚期,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罪魁祸首终于被揪出。1895年,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科学家亚历山德罗·耶尔森博士被派到香港调查黑死病的流行。他发现,从病人的淋巴结可以分离出一种细菌,他推断这种细菌可能就是引发黑死病的元凶。巴斯德研究院的另一支队伍由保尔-刘易斯·西蒙德带领,负责印度地区的调查工作。他们发现捡拾死老鼠的人很快就会染上黑死病。西蒙德解剖了死老鼠,发现它们体内全是耶尔森博士发现的那种杆菌——这种病菌后来被命名为耶尔森氏杆菌。两千年以来一直肆意屠杀人类的敌人,总算现形了。人们随后发现,是跳蚤把疾病从老鼠身上传染给人类。病菌、传染源、传播途径都查清了。到20世纪中叶,抗菌素的发明使得鼠疫成了容易治愈的疾病,而公共卫生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也切断了鼠疫的传播途径。疾病、死亡、蒙昧、恐惧、自私,终于被人类以医术、科学、文明、勇气和博爱所征服。第五章 围困君士坦丁堡第17节 基督教最后的堡垒进攻君士坦丁堡(油画)“一切都已昭然若揭,你所渴望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现在,我只能转过身去,独自面对上帝。我放弃所有与你达成的誓言和条约,我将紧闭城门,为我的人民战斗到流完最后一滴血。”这是拜占庭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写给奥斯曼帝国苏丹的最后一封信。1453年,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攻城战在这两个国家间打响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是这场争夺战的焦点。在帝国统治的连续性和范围方面,没有一个西方国家的首都,能与君士坦丁堡的辉煌历史相媲美。君士坦丁堡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屹立于黑海之滨,在欧洲的东南角。只要越过窄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就不再是欧洲,而是到了亚洲的小亚细亚。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它是希腊城邦迈加拉的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占蒂翁,拜占庭是它的拉丁名字。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重建此城为新罗马的首都,并以自己的名字给它重新命名。其后,罗马分裂成东、西两个部分。公元476年,西罗马被日耳曼民族所灭,而君士坦丁堡则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延续着罗马帝国的辉煌,并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和繁荣。800年来,君士坦丁堡这座富有的城市,一直是世界贸易中心和连接欧亚的桥梁,并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和欧洲的重要门户。东罗马帝国也因它而被后世人称为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拥有从黑海到亚得里亚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包括巴尔干半岛大部、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外高加索的一部分。然而,11个世纪以后,一度极其强盛的拜占庭帝国最终缩小到只剩下君士坦丁堡这么一座有着高耸城墙的城邦。许多世纪以来,穆斯林一直试图征服基督教文明,而君士坦丁堡则始终位于伊斯兰进攻势力的核心。早在公元7世纪,穆斯林就企图将这座城市从信奉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中挖出去。亚普·恩萨里是先知穆罕默德二世忠诚的门徒,他就死在公元674年攻打这座城市的战役中。自公元7世纪30年代起,在半个世纪内,阿拉伯人从拜占庭手中夺取了西亚、北非、小亚细亚的大片领土,并征服了波斯等许多地区,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从此,地中海航道不再为拜占庭一国所垄断,却成为拜占庭和阿拉伯新兴势力相互争斗、相互抗衡的战场。这一时期,因周边民族的蚕食,拜占庭的地理范围不断缩小。11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虽然一度战胜了来自多方面的敌人和内部的分裂,勉强还可以称得上是中世纪早期亚、欧大陆上最强盛的国家,但是,来自东方的新兴游牧部族塞尔柱突厥人对小亚细亚的渗透,和西方诺曼人在意大利南部的冒险,都使拜占庭帝国岌岌可危。而对于拜占庭来说,西方天主教对它的威胁甚至超过了伊斯兰教。随着基督教内部发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对立分歧,拜占庭对自己实行的宗教一向以“正教”自居。君士坦丁堡被誉为正统基督教的中心,而罗马则成为天主教的中心。他们各自都不喜欢对方的语言、宗教、政治和生活方式,他们彼此嫉妒,对对方的权力和影响耿耿于怀,因而形成了彼此间长期的怀疑和公开的敌对。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更是永远不会忘记它是如何遭受罗马天主教十字军的血腥清洗的。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改变了征战方向,从解放耶路撒冷这一最初目的改为进攻君士坦丁堡。这年春天,他们攻陷了坚固的城堡,对它进行了接连一周的冷酷无情的掠夺和屠杀。“即使是残暴的萨拉森人,也比他们仁慈。”一位目击者记录下了这一恐怖的场面。“妖孽啊!他们打坏对信徒充满怜爱的圣像;他们把殉难者的神圣遗物抛进让人难以启齿的地方;他们把救世主的身体和血液随意抛洒;他们没收圣杯,扯下上面的宝石,然后举杯痛饮。”他们甚至“把圣索非亚教堂镶满宝石的圣坛砸成碎块彼此瓜分,把马匹牵进教堂,搬运走抢夺到手的金银,还让一个妓女坐在牧师首座上唱淫荡的歌曲。”除了将所有能够拿走的金银财宝都抢光之外,十字军还放火烧毁了君士坦丁堡藏书十分丰富的图书馆,以消灭异端邪说。这座城市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恢复往日的光彩。当康斯坦丁十一世于1449年继承王位时,拜占庭帝国败落得只剩下这么一座穷困孱弱的城邦,曾经奢华的花园杂草丛生,宫殿已被遗弃,人民也如猢狲般四处逃散。对康斯坦丁来说,更不幸的是在他即位之前,君士坦丁堡就已被来犯之敌团团包围。他们的敌人就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正如康斯坦丁十一世在写给奥斯曼帝国苏丹的最后一封信中所预言的那样,1453年,这些穆斯林再次来犯。这一次,他们带来了强大的武器,在威力无比的新式武器背后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坚定的决心。一旦僵局被打破,围困君士坦丁堡事件必将成为历史的一大转折点,因为君士坦丁堡一旦失守,整个欧洲就会变得不堪一击。古老的城墙还能保证君士坦丁堡的安全吗?第五章 围困君士坦丁堡第18节 我只要一件东西率领奥斯曼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是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他宣称:“我只要一件东西,那就是君士坦丁堡。”致使苏丹说出如此豪言的基础是,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强大到从幼发拉底河一直延伸至多瑙河,其中包括波斯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和塞尔维亚等的广大地区。奥斯曼帝国发源于突厥人的塞尔柱帝国治下的一个部落。他们与其他突厥人一样信奉伊斯兰教。1071年,突厥人在小亚细亚东部的曼齐刻尔特战役中大获全胜,俘虏了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从此,小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由基督教地区变成了突厥和穆斯林地区,一直延续至今。1242年,塞尔柱帝国与蒙古交战屡屡失利。这时在塞尔柱帝国和拜占庭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的一个突厥人小部落乘机开始发展壮大。1288年,该部落首领奥斯曼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掀开了土耳其历史新的一页。奥斯曼雄武有略,野心勃勃。他带领部族开始了向外扩张,攻城略地的进程。没多久,他就攻占了拜占庭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将原塞尔柱帝国的大片国土收归为自己的领地。在这一过程中,奥斯曼自称为苏丹(意为“尊贵的”,相当于领主),宣称其领地为独立公国。他的新国家就称为奥斯曼帝国,占有统治地位的突厥人被称作“奥斯曼突厥人”, 由于译音的转变,突厥人后来成了土耳其人。此后历经两个世纪的斗争,奥斯曼帝国已强大到足已将君士坦丁堡团团包围的程度。君士坦丁堡成了拜占庭帝国所剩的惟一城池,也是位于奥斯曼帝国中心的最后的基督教堡垒。公元1451年,年仅21岁的穆罕默德二世即位,他便发誓要以征服者的姿态骑马踏进君士坦丁堡。这位野心勃勃的新君梦想着建立一个大帝国并超过巅峰时期的罗马帝国。但是在没有夺取这座雄伟的都城之前,一切梦想都只是梦想。因此,他渴望得到君士坦丁堡。年轻的穆罕默德二世有着非凡的军事和外交才能。他文武全才:在艺术、语言和科学领域,都受过良好教育。他还是一位虔诚热情、学识渊博的艺术爱好者,时常会为一些新想法而激动不已;但同时他又是一位杀人不眨眼、阴险残暴的人。他热切地希望自己能作为一名“征服者”而被后人铭记,他期盼着自己能够完成无数先人未竟的事业。挡住他去路的正是守着君士坦丁堡的康斯坦丁皇帝。康斯坦丁为手中拥有的这份遗产备感骄傲,也备感无奈。这座城市就是他的生命,他只能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这座孤城。穆罕默德二世知道要攻下君士坦丁堡绝非易事。多少年来,它宽厚的城墙承受住了一浪接一浪的攻击,这绝对是世界上最精良的堡垒。这个城堡有两重城墙,内墙筑于413年,外墙筑于447年,外有城壕围护,内墙高约9米,厚4.8米,城墙上布满瞭望塔。瞭望塔高18米,间距54米,外墙基本与内墙一样宽厚,也是布满瞭望塔,还设有92座重型火炮。此外,沿着南北海边也建筑了近10米高的城墙和瞭望塔。城墙均由坚硬的石料构筑,绵延数十公里。可以说这座城市的防御工事固若金汤,任何军队都难用强攻得手。面对这样一座屹立近千年而不倒的坚固城防,穆罕默德二世一方面加紧备战,一方面却在跟康斯坦丁皇帝玩和平游戏。在他加冕之日,他对拜占庭的使臣发誓说,他会忠实地信守与拜占庭皇帝签订的一切条约。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开始一步步地对君士坦丁堡实行进逼。康斯坦丁无法,只得将大批黄金拱手相让以求得到和平。穆罕默德二世眼见着君士坦丁堡的财物渐渐流空,便毅然回绝了康斯坦丁的所有和平请求。1451年冬天,穆罕默德二世切断了君士坦丁堡的一切供给。他只用4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他自己的堡垒——如梅利堡。这座巨型堡垒的城墙厚达25英尺,位于君士坦丁堡以北不远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出海口处。通过这座堡垒,穆罕默德二世控制住了博斯普鲁斯海峡。载满乌克兰粮食的船只根本无法逾越奥斯曼帝国威猛的大炮。君士坦丁堡的航运线被紧紧掐住了,城内的生活供给被切断。与此同时,穆罕默德二世命令他的舰队进入南边的马尔马拉海域,对君士坦丁堡实行更彻底的封锁。康斯坦丁陷入了绝望,他甚至派人到令他厌恶的罗马天主教求救。但当时由于欧洲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和懦弱,使他们对属于自己文明圈的君士坦丁堡遭受围攻的处境无能为力,康斯坦丁原来期盼的教皇能派出舰队和匈牙利军队并没有赶来增援。于是康斯坦丁不断地向苏丹送礼,并许诺还将送去更多的黄金。但是,穆罕默德二世的兴趣不在黄金,他只想要君士坦丁堡。他甚至狡诈地提出要和康斯坦丁做一项交易:用他所占领的希腊领土来换取君士坦丁堡,并且声称可以给予君士坦丁堡宗教自由。康斯坦丁断然拒绝了。他知道这是一个根本不可信的许诺。即使是真的,他又怎么能将这座城市以及城内一切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的宝贵遗产拱手出让呢?穆罕默德二世觉得自己已经给了拜占庭足够多的机会,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于是,4月6日,他亲率10余万大军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开始攻城。这时,君士坦丁堡的人口总共不过五六万人,而且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因为能逃的都逃走了。剩下的所有能护城的力量,包括一小部分来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志愿军在内,也总共不过9000人。当守城士兵向奥斯曼军营放眼望去时,可以想见,那10万大军是多么令他们不寒而栗。奥斯曼军队的武装始终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这支攻城大军的核心是穆斯林信徒的精锐军团——苏丹禁卫军。这支勇猛善战的部队是从奥斯曼帝国最为好战的国家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的青年中选拔出来的,他们即将发动一场针对君士坦丁堡的圣战。第五章 围困君士坦丁堡第19节 征服者的荣誉土耳其人使用的是当时威力最大的大炮穆罕默德二世知道这场决战将损失巨大,所以在临攻城之前,他给了康斯坦丁最后一个机会。他横立阵前,向康斯坦丁劝诫道:“如若你能向我投降,我将依据法律宽恕你和这座伟大城市的人民,你的家人和财产都不会有任何损失。”此时,守城士兵屏声静气,康斯坦丁拒绝投降的坚决态度给了他们视死守卫的勇气。他们一个个面无表情地望着城下的大军。穆罕默德二世的最后通牒没有奏效。于是穆罕默德二世发起进攻。在首次试探性的进攻中,穆罕默德二世的军队被顽强的守军打退。首战失利的穆罕默德二世充分认识了君士坦丁堡在防御上的优势,但他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微微一笑。不久之后,他就调来了最新的火炮部队,他要用前所未有的猛烈炮火摧毁君士坦丁堡又宽又厚的城墙。为了攻下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在几个月前就在思考如何打破那宽厚坚固的城墙。在反复考虑和商议后,他决定造一种威力更大的火炮。火炮的威力应该足以轰塌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为此他曾派人四处寻找造炮专家。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声称能造出这种大炮的匈牙利人,并在这个人的带领下,果真造出了当时人类所能制造出的最大的火炮。令人惊愕的是,它的炮管长达29英尺,炮膛也超过26英寸,每次能将一颗半吨重的坚硬炮弹射出1英里。它需要60头牛和400个人同时进行操作,装填炮弹就需要2个小时。为了运用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复杂的大型武器进行战斗,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君士坦丁堡的外围临时建起了60多座大型铸造厂。随着穆罕默德二世一声令下,这些钢铁怪物张着黑洞洞的巨口喷射出一个个巨大的炮弹,纷纷向君士坦丁堡飞去。惊天动地的巨响响彻云霄,大地在颤抖。一阵狂轰滥炸过后,坚固的城堡赫然出现了一个个黑洞似的缺口,有的瞭望塔也中弹倒塌——然而,城墙并没有倒塌。它太宽厚太坚固了。炮火越来越猛烈了,土耳其人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战斗日夜不断地进行着。奥斯曼军队密集的火力在一点一点地蚕食城墙,不过拜占庭帝国的守卫军仍能一次次击退攻城的敌人并迅速修复城墙。穆罕默德二世见一时不能轰塌城墙,就下令又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攻城塔梯。这座塔梯也是巨大无比。十几米的高度和几十米的基座足以使上百人同时攀上城墙。不过,没有料到的是,城内派出了一支奇袭队,趁黑夜点燃了塔梯。土耳其人的杰作还没有派上用场就被焚毁了。整整12个星期,无论是雨点般的炮弹还是穆斯林军队的猛攻都被牢牢地挡在了城门之外。穆罕默德二世早知君士坦丁堡易守难攻,但却没有想到竟是如此地坚不可摧。面对久攻不克的境地,他被迫开始重新考虑战略战术。于是乎,聪明的穆罕默德二世又筹划了一个大胆得近乎疯狂的行动,这一计划可以与军事史上任何大胆的行动相媲美。君士坦丁堡大部分领地受海洋保护。在城市的北面就是金角湾湾口,但是穆罕默德二世的舰队无法进入海湾、实施侧翼进攻,因为拜占庭士兵用一条粗大的锁链锁住了湾口,封闭了进入城市的海上要道。穆罕默德二世灵机一动。他让他的舰队利用涂油板,悄悄地把战船从旁边的山上拖过去,一直进入海湾。于是一夜之间,70多艘土耳其战船就出其不意地开进了君士坦丁堡的封闭港口。天将破晓,拜占庭守军醒来发现,土耳其人的战船已经包围了整座城市。这简直是天降之灾,令人不敢相信。难道是神用双手把这些战船托进来的吗?这一下,拜占庭守军腹背受敌,士气开始涣散。但是康斯坦丁依然下令死保君士坦丁堡直到最后一刻。他自己也是毫不畏缩地立在城墙上指挥战斗。当他的副官提醒他这样太危险,需要尽快撤离时,他吼道:“在此危急时刻,我怎么能这样离开先祖留下的基业和王冠?我又如何面对世人的评说?我向你祈求,我的朋友,以后只能对我说,‘不,陛下,不要离开我们!’我永不会抛下你们!决心已定,誓与你们共存亡!”事已至此,陷于包围之中的守军只能全部站在城墙之上誓死抵抗。虽然要守住城池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但没有人退缩。就在此时,穆罕默德二世又显现出他的智慧来,他集中所有大炮向城墙的一个部位开火。不到一个月,城墙就开始出现崩塌。胜利的曙光已经迸射,幸运之神似乎也站在了奥斯曼人一边。穆罕默德二世的两名禁卫军士兵突然在城墙附近发现了遗失已久的亚普·恩萨里的墓穴。对于穆斯林大军来说,这一发现似乎预示着吉祥。拜占庭的运气可截然不同。拜占庭人有一种传统说法:只要明月当空,圣城君士坦丁堡就不会陷落。可是5月24日夜晚,君士坦丁堡的上空竟然出现了月全食,3小时内月亮全被遮住。在拜占庭人看来,这无疑是一个凶兆。4天后,太阳刚刚落下,圣索非亚教堂里的一次基督教礼拜开始了,这是它最后的一次礼拜。康斯坦丁皇帝在午夜前赶到,在简单的祈祷之后,他便匆匆回到城墙上的指挥台。这一夜,祈祷者络绎不绝,教堂里坐满了流离失所的基督教徒,城外穆斯林轰隆隆的炮声越来越密,越来越近。穆罕默德二世似有预感,今夜破城在即,所以他集中了最猛烈的炮火,最精锐的部队,发动了最大规模的进攻。而且在这次进攻之前,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士兵的士气,他许诺破城之后,可以任由士兵们在城内劫掠三天,抢得的一切财物、珠宝以及人口都属于士兵自己,而他,穆罕默德二世什么都不要,他只要征服君士坦丁堡这一荣誉……一时间,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士兵们手拿武器,肩扛云梯,如潮水般向着被大炮轰开的缺口涌去。城堡的外墙被攻破了,无数士兵涌入内墙和外墙之间的“空场”,开始向第二道城墙冲击,而在城墙上的守军依然在顽强地抵抗。攻城的奥斯曼士兵一次次攀上城墙,又一次次地被打退,像忙着搬家的蚂蚁一般密密麻麻。就在黑夜过去,白昼将临之时,几个土耳其士兵在“空场”里乱窜,无意中他们发现内墙中有一扇未被封堵的小门,从小门能直接进入城内,于是立刻就有数不清的士兵呐喊着蜂拥而入……终于,消息传到了城内惊恐不安的居民耳中:城墙终于被攻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