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中国方面也没人记得看到过日本伞兵的伞。 事实上,很可能是从守军的缝隙中钻入南苑内部开花的日军步兵突击队而已。 以当时的布防而言这完全可能。前面说了,29军负责南苑防御的总指挥赵登禹对当地情况还来不及熟悉就投入了战斗。尽管日军方面强调守军的阵地坚固,但颇有29军旧人回忆南苑战斗时并没有什么工事可以依托。南苑作为29军军部所在地,七七事变又已经过了三个星期,若是守军连工事都不做未免太不正常。其原因就在于当时南苑混乱的布防状况使部分部队未能充分利用既有工事。 各自为战的部队难免留下给日军突入的缝隙。上午两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已经使29军守军元气大伤,难以做出更积极的防御。因为这些敌军的渗透,本来在日军轰炸之下已经处境艰难的守军阵地逐渐支离破碎,难以支撑。坚持到下午1点,赵登禹下令突围,以郑大章所部骑兵开路,向北平撤退。骑兵不适合防守,郑部在上午的战斗中夹在佟赵两部之间只能挨打,异常窝囊,因此突围时十分踊跃,而日军围攻部队并未进行特别猛烈的阻击,29军部队分南北两路突围而出(南线为孙玉田率教导旅一部,当天在永定河与当地守军会合,后撤保定,北线为军部主力,佟、赵、郑均随此路突围)。因为激烈的战斗,且部队中夹杂了大量非战斗人员,突围后向北平撤退的29军部队队形混乱,争先恐后,各部长官实际已经难以掌握部队。从后来的资料看,突围中佟、赵、郑之间也都失去了联系。有人评价国民党的军队在抗战中进攻的时候亦堪称英勇壮烈,前仆后继,但最怕撤退,往往一撤就溃不成军,淞沪如此,忻口如此,南苑亦如此。 而一个更险恶的敌人在路上正等待着他们。 那就是萱岛的华北驻屯军第二联队,这支从通县赶来的日军,中途改变了行军路线,在南苑守军撤退的路上设下埋伏。他们把机枪架在了道路两边的田地和村庄中,静候着退下来的南苑守军。 下午4时,南苑撤退下来的守军在大红门一带落入日军伏击圈,在公路上行军的29军部队遭到萱岛联队用机枪和迫击炮等各种兵器的猛烈攻击,日军飞机也于此时投入轰炸。由于缺乏遮蔽,又没有组织,战斗很快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佟麟阁、赵登禹两将军皆殉国于此。有29军人员战后经过此地,回忆当时路上到处是29军的死人死马,其中夹杂着两辆汽车,赵登禹将军(此前战斗中腿部负伤)就阵亡在前面的黑色轿车中。因为车辆目标大,遭到日军的集中扫射,所以将军死状极惨。而佟麟阁副军长则是先被击伤落马,带伤指挥部下突围时头部再次中弹而牺牲。南苑守军七千多名,最后伤亡五千,大部分就是在这里损失的,残部以郑大章为首突出重围退回北平。是为29军平津抗战最为惨烈的一幕。北平陷落前二十九军的最后一拼(10)这也是南苑保卫战的最后一幕。次日,宋哲元下令放弃北平,29军全线南撤。 不过,萱岛联队的参战,也引发了另一个意料不到的后果。由于该部离开通州防地,通州日军防卫力量锐减,29日,早与29军有联系的原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傀儡政权伪军张庆余、张砚田部乘机发动起义,消灭通州日军,逮捕汉奸殷汝耕,史称通州兵变。两张所部后编为国民革命军108师,也有部分人员加入地下组织继续在华北活动,刺杀日本天皇特使高月保的军统特工麻克敌就是两张所部。 说到南苑守军遭到伏击,在抗战之中,曾有多次类似的事例。比如第二次长沙会战,国民党军精锐第58师救援长沙,行军中就遭到日军拦腰袭击,损失惨重,若非日军掌握准确情报,实无法想象其设伏能够如此巧妙。 南苑守军遭到的伏击,正是被叛卖的结果,叛卖他们的,又是潘毓桂。这个细节,直到解放后再次逮捕潘进行审讯的时候,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原来,赵登禹下达撤退,并非擅自行事,而是根据北平宋哲元军长的命令行事。29军原定8月1日对日军发动反攻。7月27日,张自忠38师实际已切断了丰台和廊坊日军之间的通讯联络,并且试图借此诱歼日军一部,不料日军已经增兵,护卫一个电话线维护小队的兵力就达二百余名。38师没能顺利吃掉日军,29军上层已经警觉情况有变。随后日军的突袭打乱了中国军队的计划。28日南苑遭到袭击,宋哲元料守军难以支撑,当日上午下令赵登禹率部撤离。但是,由于南苑通讯系统都被日军摧毁,命令通过最近的38师部队派员冒死送达南苑,已经是下午1点。 而此时,这一命令的内容,包括赵部的撤退路线,早已被潘毓桂以最快的速度转给了日军,日军立即下令萱岛联队转而前往大红门方向,伏击撤退中的赵登禹部。 关于潘毓桂的叛卖,颇有些耐人寻味的内容。 首先,潘毓桂作为著名的亲日派,为何在战役中一直能够接触29军最上层的机密呢?这就要涉及到宋哲元的特点了。在对日问题上,宋一直摇摆不定,潘正是宋对日表示亲善时候的窗口。在宋看来,打,是要靠冯治安、何基沣他们的,和,还要靠潘毓桂等人。宋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旧军人,极重封建理念。潘与宋为两代相交,宋的父亲原为潘父幕僚,因此宋对潘信任不渝,视作亲信。在机密问题上,宋也绝不背潘。或许他的潜意识里认为要让日军能够真正信任潘,显然要付出一定代价,这上面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不过宋可能认为潘无论怎样总是29军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对于哪些能够用来和日军作交易,哪些不能,心中应该有数。 宋哲元就是没有想到,潘毓桂却没有把自己与29军的利益绑在一起的兴趣。他有自己的理想,如果说他有一个效忠的对象,一定不是宋哲元,而是大日本帝国。自然,哪些可以卖,哪些不可以卖,他的理解与宋哲元完全不同。所以,宋对潘的期待,显然是没有弄明白潘的屁股坐在哪里。 其次,如果说潘将29军的作战计划出卖给日军是为了自己的理想,那么,这一次叛卖则无疑将山穷水尽的南苑守军送上了死路。都是同僚同胞,潘何以如此冷酷绝情? 要说潘是汉奸不假,但汉奸也有汉奸的逻辑,绝不会为坏而坏,潘这样做,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自保。 解放后审理潘的材料表明,从南苑战斗打响,潘就处在一种非常自危的状态。因为日军通过潘把进攻计划转告29军,其目的是为了吓退南苑守军。谁知结果却是南苑守军顽强抵抗,给日军造成了相当大伤亡。作为传话人的潘毓桂深感恐惧——他认为是自己把这件事办糟了。日本人是不大讲理的,如果伤亡过重要找个出气筒,自己无疑是最佳人选。就算因为有交情不会责怪,自己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无疑会大大下降。如果是这样,他将来的前途如何呢?难道跟着没有出路的29军南撤?北平陷落前二十九军的最后一拼(11)因此,潘毓桂一了解到南苑撤退的命令,马上就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立即将其交给日军,作为自己将功折罪的礼物。至于这样会造成多少将士的牺牲,就不是他会考虑的了。 事后,潘果然因为与日军的精诚合作分得北京市警察局局长的职务,不久升迁天津市市长。 鲜血染红的顶子,不知道潘某人夜深可能安卧? 战后,潘被逮捕,从北平押解南下途中,身挂写着自己名字和汉奸二字的布条,一路遭到万人唾弃。由于潘家上下打点,并请动著名律师进行辩护,法院以潘1939年离开伪职,有悔悟之心(实为汉奸之间的内部矛盾——投日的汉奸来头越来越大,潘这样的老牌汉奸地位也就不断下降)为由,从轻判处并很快保外就医。 不过,国民党的法院虽然将其放过,但共产党却未放过他。1951年,人民政府认为潘潘毓桂所犯罪行远未清算,以汉奸罪名将其再次逮捕。潘毓桂1961年死于狱中。 今天,北京还有三条街道是用29军在抗战中牺牲的将领命名的,它们的名字分别是赵登禹路、佟麟阁路和张自忠路。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也许,会让人想起南苑那血与火的日子来。中国炮兵击伤日本亲王之战(1)猛龙过江——中国炮兵击伤日本亲王之战 一 偶然的机会,在日本发现一条历史线索——淞沪战役期间,曾有一个日本亲王在前线被中国军队击伤。 经过调查,这的确不是谣传,这个被击伤的亲王便是日本海军大佐伏见宫博义,时任海军第三驱逐舰队司令。日方报道称伏见宫博义王殿下。1937年9月25日,他在指挥日舰与中国军队进行炮战时,因座舰被中国军队一发75毫米山炮炮弹击中而受伤。 根据1937年9月26日日本海军省发布的公表,对此战有如下描述:伏见宫博义王殿下以第三驱逐舰队司令之职,在指挥属下驱逐队遂行某重要任务之时,于黄浦江溯江行动中,在上海日本邮船公司浦东栈桥附近,与附近仓库中隐藏敌军发生战斗……战斗进行到下午3时40分,敌卑怯一弹击伤殿下左臂,幸伤势不重……同时,殿下身边的部下也有多人伤亡,但官兵努力奋战,终于压制敌军,完成任务。殿下负伤后极为奋勇,始终坚持指挥战斗…… 虽然其中不乏水分,但对于整个战斗过程,描述还是比较详尽的。 这个伏见宫是何许人也?说起来,此人在日本皇族中,地位还颇为显赫。他是伏见宫博恭王(曾任日本大本营军令部总长)的长子,其母为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的女儿德川经子。他的儿子后来继承爵位,称伏见宫博明王,1947年因麦克阿瑟在日本实施抑制大族政策而被废除皇籍。 应该说,中国军队这个战果还是有点儿遗憾。若是炮弹落点再准确一点,日本海军将欲哭无泪 ——因为这位伏见宫博义王,在日本海军中,就算不是招牌,也属于牌位型的人物。这就要说到伏见宫家对日本海军的意义了。 日本的皇族中,有四大历史悠久的世袭亲王世家,史称四亲王家,即伏见宫家、桂宫家、有栖川宫家和闲院宫家,他们可称是日本贵族社会的主要支柱。其中,伏见宫家地位最高。这是因为桂宫、有栖川宫两家,都因为生不出儿子来,在二战前就绝嗣了,影响微弱。闲院宫家也因为在明治初年绝嗣而不得不从伏见宫家引进义子才维系传承。因此,当时日本贵族中最有影响的两大家伏见宫、闲院宫实际上都是一门之后。 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日本皇室从明治以后就子嗣艰难,或者是不生,或者是生女不生男(日本皇室和爵位法定男性继承),就算是生男也往往精神或身体有问题。说起来伏见宫家倒是这方面的异类,不但自家子嗣不乏,还能过继给其他华族,甚至曾过继给天皇,第102代后花园天皇,就是从伏见宫家过继的。即便如此,他家还有剩余的孩子,便依律封为新的宫家,这些新的宫家虽地位不及四亲王家,但因其数量关系,自然也有巨大的影响力。直到1947年麦克阿瑟在日本打击传统贵族,废除伏见宫家皇籍,伏见宫一系的皇族,还有十家之多。 不过,在日本陆海军的竞争中,作为有影响力的皇族,伏见宫、闲院宫两大家却站队不同。日本陆军极力拉拢闲院宫,海军则以伏见宫为靠山。任职军令总长的伏见宫博恭王是强硬的海军派,海军对他的这位世子博义王,便视作未来海军皇族发言人来培养。 那么,既然是如此一个招牌,怎么会送到战场上呢? 从情况看,日本海军还真没想让这位亲王大佐打什么像样的仗,大约只是想让他到战场来镀镀金。 由于实力悬殊,当时的中国海军,对日本舰队根本构不成致命的威胁。中国海军的主力为拱卫京畿,将八艘巡洋舰中的七艘集中在江阴,依托封锁线阻止日军深入长江。双方水上舰艇较激烈的战斗,大多集中在这一水域。而这位伏见宫博义亲王指挥的第三驱逐舰队并不在江阴方面,主要活动于上海黄浦江面。这里虽也是前线,但中国海军留在上海战区的仅有永健、普安两舰。其中,永健舰在开战第二天即在和日军轰炸机的战斗中被击毁,沉没在江南造船厂对面的江中。而普安舰为一战期间中国缴获的德国运输舰,已经陈旧报废,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第三驱逐舰队的日军舰艇,并无水战任务,其职责只是炮击中国军队的陆上阵地而已。由于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差、火力弱,这种一边倒的战斗当然没有什么风险。中国炮兵击伤日本亲王之战(2)即便如此,日本海军依然不放心,因此为第三驱逐舰队配备的兵力异乎寻常的强大。一般日军一个驱逐舰队装备三至四艘驱逐舰,而第三驱逐舰队却装备了七艘,而且全部是日本海军速度最快的峰风型鱼雷驱逐舰。伏见宫大佐的座舰,更是日本海军长期的航速冠军 ——岛风号,其创造的航速40.69节高速,直到1943年才被打破。 在几乎没有敌人的情况下,乘着风驰电掣的战舰在黄浦江上横冲直撞,似乎是很快哉的事情。可以想见,伏见宫依靠这样的战功,今后在海军中的前途肯定是青云直上。 不幸的是,人算不如天算,显然中国军队的抵抗超过了日军的预期。日本海军很快发现黄浦江上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中国海军尽管在上海已经没有战舰,但电雷学校史可法中队的英制鱼雷快艇史102艇从内河潜入黄浦江,8月16日奇袭了日本海军在中国的舰队旗舰出云号,震惊中外。而中国空军也不顾敌众我寡,奋勇出击,不时攻击在上海的日舰。伏见宫部下的舰艇,也多次被中国陆军的炮兵击中负伤。 因为这种不安全的因素,加上日本海军认为伏见宫镀金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在他被击伤之前,已经发布他转任第六驱逐舰队司令。不料,还未移交,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根据日方资料,伏见宫博义王被击伤的时候,正是在岛风舰上。按照日本《读卖新闻》的报道,其战斗经过远较日本海军的公表要险恶得多。而中方的报道中,这支击伤日本亲王的炮兵部队也经常受到青睐。只是,好像这些炮兵也没想到,在他们给日军造成的伤亡中,居然还包括一个亲王。 二 这次击伤日本亲王的炮战,在中国方面的文献中并无专门记载 ——原因是立功的中国炮兵似乎根本不知道自己这一炮打出了如此一个稀奇古怪的战绩。我所见中国方面提及击伤伏见宫一事的,是美国出版戴维·博加米尼的《日本天皇的阴谋》一书。由于资料来源不够详细,该书只提到这个亲王随日军增援部队到达上海时被中国军队击伤。这与事实似是而非。 实际上伏见宫和他所指挥的第三驱逐舰队,是日军最早投入淞沪战场的海军舰艇部队。他这次被击伤的战斗,根据日方记载也不是随增援部队行动,而是在黄浦江上执行任务时遭到了浦东方面中国炮兵部队的奇袭。 说起来在当时的浦东战区,日军炮火占据绝对优势,这一段战线,双方隔黄浦江对峙。中国军队右翼军团55师330团的团长,一度担任炮兵指挥官的孙生芝回忆,即便不算日军陆军部队的炮兵,单计算航行在黄浦江上的日本海军部队,其实力就远远超过中方 —— 当时领空、领海已经为日本飞机和军舰所左右,敌人军舰在30艘上下,每舰有大炮12门以上,30艘军舰共有360门炮,力量比我们强得多。 但在如此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浦东的中国炮兵部队,却打得相当出彩,不但在阵地防御中屡立战功,使日军在这条战线上始终无法跨过黄浦江一步,而且不时主动出击,发动对日军的炮战。 这支炮兵部队行动诡秘,胃口奇好,从吴淞的仓库到停泊在英美烟草公司对面码头的出云号装甲舰都在它的打击范围,而且炮术又奇佳,哪怕是藏在建筑后面的日本军舰也不乏被它像打篮球一样一炮吊中的经历。日军对这支中国炮兵部队的炮为何打得如此之准始终不得其解,隔山打牛这种活儿即使在武术界也只是传说。日军恼羞成怒,曾多次调集部队,空中江上一齐动手,誓欲除之而后快,但每次全歼之后,过不了一天,中国的炮弹,又会像还魂一样落到日军的脑袋顶上。直到日军在金山卫登陆,中国军队大撤退,这种带响的问候始终没有停过,相对于罗店的血肉磨坊,形成了淞沪战役中少有的戏剧性场面。因此,这支部队在当时中国的报道之中,有神炮之称。 说来说去,这支炮兵部队,到底有多少兵力呢?中国炮兵击伤日本亲王之战(3)观看淞沪战区作战序列,其部队分为左、中、右三个军团,左翼军团总指挥陈诚、中央军团总指挥刘建绪、右翼兵团总指挥张发奎。浦东属于淞沪战区中国军队右翼军团的一部分。说来惭愧,堂堂右翼军团总司令、北伐名将张发奎上将,手下总共只有一个营的炮兵。日夜不停地进行问候,搞得日军鸡犬不宁的,便是这个中国陆军炮兵第二旅第二团第一营,击中岛风号炸伤伏见宫的,正是该营的一门M1930 L20式75毫米博福斯山炮。 炮兵第二旅,是1934年国民党军整编炮兵部队的成果。当时国民党军总共建立了第一、第二两个炮兵旅,第二旅由原独立炮兵第二团、第三团组成,番号仍然称为第二、第三团。 炮兵第二旅装备的全部是瑞典博福斯M1930 L20式75毫米山炮,这种火炮初速较慢,但射速较快,精度高,故障率低,又能拆卸后运输,很受中国炮兵部队的喜爱。要说,在浦东这个战场,这种炮还真是特别适用 。因为它射速快,所以很适合中国军队打了就跑的作战方式——不跑人家的炮兵也不是吃素的;它初速慢,所以弹道不清晰,难以找到发射阵地;容易拆卸,所以中国炮兵人员可以拖着它到处游击,让日军防不胜防。这种火炮虽然是瑞典造,实际却是德国克虏伯公司的技术,只是因为一战后《凡尔赛和约》的限制,德国不得在本土生产先进火炮,克虏伯只好在瑞典开设子公司来生产卖给中国了。卖给中国这批火炮,本来是要给土耳其人的,因为土耳其经济困难,付款不及时,结果大炮被中国政府转手买下。说来有趣,清朝灭亡的时候,曾将中国巡洋舰飞鸿号卖给希腊,成为其主力巡洋舰赫拉号。土耳其和希腊素来不合,中国人先卖给土耳其的敌人巡洋舰,后劫胡土耳其人的大炮,真不知道和土耳其人有什么前世冤仇。 使用这种火炮,中国军队还有独到之处。在中国炮兵手中,这种山炮的射速达到了每分钟25发的惊人速度,在偷袭时这种不可思议的射速使其威力发挥到了最高。然而,这个25发/分,已经接近理论上的最高射速—— 这种火炮炮身从后座到复进到位,中间就需要两秒以上的时间。实际使用射速能否达到这么高呢?颇有专业人士认为人不是机器,除非使用自动装弹机,否则根本无法达到甚至接近这个数字。但是,中国炮兵用自己的智慧使火炮达到了这个速度。这样做也是不得已,一则由于是搞弱势逆袭,不得不在最短时间内达到袭击效果;二是压缩射击时间,避免产生长时间超速打炮引起的身管灼损,保护珍贵的火炮。实际上,中国军队(不论国共)的炮兵好手都擅长这一手,其打法非常有中国特色 ——必须是三人操炮:供弹手将炮弹递到装弹手手中,装弹手在炮膛后坐停顿瞬间(此时炮膛尚未回位)打开炮膛,此时弹壳会因膛内残压及后座惯性高速滑出,装弹手随即将新弹装入尚在回位中炮膛,并关膛上闩。与此同时,炮手有一秒多一点的时间做炮瞄微调,这对炮击精度非常重要。当炮身达到回位静止的第一瞬间,炮手发炮。每次发炮时,炮膛只是瞬间静止,但不影响精度。当然,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炮手受伤。射速从正常加到25发每分,炮手们致伤可能性上升200%! 单看作战序列,张发奎的名下,有着一整个炮兵第二旅,下属炮兵第二团、第三团。抗战期间,国民党军最大的炮兵单位,就是旅,说起来张将军的本钱似乎很丰厚。其实,这只是纸面上的。炮兵第二旅的第三团,当时奉命借入第九集团军,猛攻汇山码头和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该线战斗此后激烈胶着,该团始终无法归建。第二团共有一、二、三营,二营散放在杭州湾、乍浦一线担任要地防御,三营位于嘉兴旅部看家待命,真正拨归右翼兵团的,只有第一营。按照炮兵第二旅的编制,一个营辖三个连,其中一个连是辎重连,没有炮。两连炮兵各辖四门炮,总共八门75毫米博福斯山炮就是中国右翼兵团的全部炮兵火力。实际上,除了留两门作为救火队,中国军队在前线的火炮,总共只有六门。中国炮兵击伤日本亲王之战(4)6门对360门,60倍的差距。但是,这六门炮的作用却十分出色。淞沪战争爆发后,右翼军前方颇有一些日军据点,如日华纱厂、日清公司、邮船公司栈桥以及新老三井码头等,大部分被日海军用为后勤设施。张发奎命令炮兵猛轰这几个据点,给日军造成相当大的损失,单日本海军煤库据说中弹后就烧了三天三夜。这几次战斗中,炮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因此让张发奎将军对这几门炮兴趣大增,经常亲自指挥这几门炮袭击日军对岸阵地和江中的舰艇,作用很好。张发奎在几次炮击作战取胜后说:敌人为谋消除这威胁,曾采取了种种侦察手段,不间断出动飞机,企图搜寻我炮兵阵地,毁灭我炮兵的力量。但他们始终无法找到我们的炮兵阵地,更无法制止我炮兵每天黄昏和夜间的袭击。《八·一三淞沪抗战史料辑选——第一道防线的防御战》也提到:浦东炮兵对日军的牵制,对于淞沪正面的华军,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正因满意于战果,同时觉得博福斯75毫米炮威力稍小,张发奎上书国民党当局,希望能够由乍浦附近海岸赶筑一条可以运输重炮兵的临时公路,直达浦东,效法海岸游动炮兵的使用方法。 可惜这个计划没有真正实现,国民党军中高级将领并不都像张发奎将军这样头脑灵活。否则,炮兵们真的把彭孟辑的炮十团拉来,弄几门德国造十五榴到浦东,用这个大家伙打伏见宫大佐一下,那就不是受伤的问题了,只怕要找几个日本大夫来做亲王版的拼图游戏啦。 但中国这支不大的炮兵怎能产生如此奇妙的战果,甚至能够隔山打牛?这就要提到中国炮兵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兼怪物,国民党军炮兵第二旅旅长蔡中笏了。用打篮球的招炸日本军舰,把炮藏得跟周扒皮家的钱罐子一样谁都找不着,都是此公的杰作。 有趣的是,这位中将炮兵旅长,国军中类似红军炮神赵章成式的人物,竟然曾经是四川一个中学的数学老师。 三 浦东中国炮兵部队的总指挥官,就是蔡中笏。 炮二旅在浦东前线出动了六门炮,淞沪战役打了三个月,回来一数还是六门炮,除了炮弹送给日本人了,毫发无伤,一号功臣就是这个蔡中笏。对日本人来说,这个对手实在让自己丢脸,哪怕是六门炮打掉一半呢,日军历次全歼中国捣乱炮兵的报告,也算是有个交待不是?偏偏是一门没少,这日军战报里头的水分可就大了去了。 日军的损失,可是板上钉钉,自己军报都承认的,挨了揍的有仓库,有军舰,有电台……还有亲王。说起来国军一般部队在淞沪战场损失极大,这种只占便宜不吃亏的部队堪称凤毛麟角,不由人不称奇。其实国民党军损失大很重要的原因是战术不对,用射程、精度都不如三八式的汉阳造和日军打阵地战,还是在日军舰炮射程内(其实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多次劝要把阵地转移到预定的吴福锡澄国防工事去,蒋委员长咬死了一个国际观瞻死活不肯撤),当然损失惨重了。炮二旅这个营怎么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出这个战果呢?和老蔡的战术对头、机动灵活大有关系。 蔡中笏的招数其实很简单,就是隐蔽出击,打了就跑八个字。 说来简单,做到可不容易,这背后正透出了蔡中笏的炮兵专业功底。打了就跑还好说,训练得好些,加快发射速度就可以了,反正博福斯山炮射击上就是易于搬运的家伙。而隐蔽出击可就不容易了,这炮兵阵地是那样好隐蔽的么?你一放炮人家还会看不到?何况日军还有侦察机助阵呢。老蔡有办法,他的炮布置十分分散,而且发射阵地和隐蔽阵地不在一个地方,平时把大炮隐藏在竹林、沟渠之中。任你狂轰滥炸,我不还击,你就找不到目标。等要打了拉出去就打 ——那你进入阵地不用试射么?老蔡还真不用试射。理由很有意思,第一是他训练出来的炮兵的确非常熟悉这种炮的性能,训练有素。但这还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离目标近,黄浦江宽度很多地方只有三四百米,老蔡的炮都放到最前沿去打。离得近了,好的炮手的确不用试射命中率也不低。这就有点儿土八路大炮上刺刀的味道了。中国炮兵击伤日本亲王之战(5)那你放到那样前沿的地方,日本人不会发现么?嘿,老蔡还有绝招呢。他选择的炮阵地,都是日本人觉得特别别扭的。第一,老蔡选阵地必选附近有租界建筑的,日本人怕打了中立国的目标惹祸,跳着脚骂也不敢放开手脚还击——这种事日本人骂得很厉害,意思是中国人狡猾狡猾的,不仗义。其实,他们自己也是这样干,日本海军在上海的旗舰出云号的泊位,就藏在英美烟草公司大楼的后面,让中国军队攻击它特别困难。利用中立国的大树乘凉,对各国军队来说,都是有便宜不占是王八蛋的金科玉律。第二,老蔡选择的炮阵地皆在日军看来人畜无害的地方,他绝不挑对面就有日军目标的地儿 ——那种地方都有日本兵盯着呢。他选的炮兵阵地都是和要打的目标隔个大楼什么的。您说这样怎么打啊?又不是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难道能把山或者楼变跑了再打?这就是专家的能耐。博福斯山炮,偏巧就是一种弹道弯曲的武器。也就是说,打出去的炮弹是划一道抛物线,刚好绕过建筑物或者山包,落在日军头顶上开花 ——这还有个好处,要是对面有人朝你打炮,你肯定很容易发现敌人在哪儿,要是从脑瓜顶上掉下来个炮弹来,这是谁从哪儿扔出来的,可就难猜了。当年在大学宿舍喝酒,多次发生过有人往下扔酒瓶子误中各种目标的纪录。据萨所知,还没一个苦主能找到是谁干的,同样是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是老蔡已经往人家脑袋顶上扔了一堆铁西瓜跑了,这边日本炮兵除了骂街以外还不知道朝哪还击呢。 但是,您说就算扔篮球,也得知道篮筐在哪儿吧,隔着楼,怎么看得见?这就是老蔡另一个绝招了,他在黄浦江对面藏了一个秘密的炮兵观察所。 在哪儿? 就在刚才说过的那个掩护出云舰的英美烟草公司大楼里 —— 谁叫它最高,看哪儿都一目了然呢?中国军队在黄浦江底下拉了一条水底电缆,在这大楼里悄悄放了一个炮兵观察组,专门给蔡中笏修正射击误差。那边一开炮,这边的电话就过去了 :偏左两个密位……偏右一个……中了,接着打……快走,鬼子军舰来了……这个损招到打完了仗日本人都没想明白。 倒不是蔡中笏故弄玄虚,他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日军炮兵开炮都是水上侦察机或者气球跟着校射的,中国炮兵可没这个指望,只好动脑筋了。 其实要是日军抓一个中国炮兵来问问,这个戏法也就没戏。不过,过江来抓老蔡的手下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右翼兵团司令长官张发奎上将爱死了这支炮兵,一个营的炮兵愣派了一个团的步兵掩护 ——而且这个团还不是一般的团,这个团是五十七师的主力团。五十七师何许人也?熟悉抗战史的朋友可能知道,余程万大战常德的虎贲部队!要说这个您可能还觉得陌生,整编七十四军,张灵甫,孟良崮,有印象没有?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七十四军,就是后来由五十七师、五十一师、五十八师组成的!这绝对是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就派来干个警卫的活,还能让你日本人偷走我的炮兵弟兄? 要说张发奎对这点炮兵,那可是发自内心的爱护。张上将有清晨看报纸的习惯,一天看到一条新闻,马上拍案而起,让人通知蔡中笏立即转移阵地。原来,一个记者采访神炮部队,居然拍了照片放上头版。张将军马上反应过来 ,如果日本人看了这张照片,肯定会按图索骥来炸我的炮啊!果然,刚刚转移,日军轰炸机和重炮就发飙了,一时黄浦江右岸所有的竹林几乎被荡平 ——这都是因为那记者的照片上用了竹林作背景的缘故,可见日军对这支中国军队何等恨之入骨。 咱们自己说 ,这皇军好煞气啊,照片上有竹子就把竹林都给炸了,那要是照片上有个厕所,还不得把整个上海的粪坑都给崩了啊? 总之,摊上蔡中笏这样一个老炮,再摊上张发奎这样一个鼎力协助的上司,浦东的日本兵要有好日子过,那才没有天理了。中国炮兵击伤日本亲王之战(6)说了半天,这蔡中笏到底何方神圣?淞沪战役,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蔡中笏一个小小的旅长,似乎也快赶上芝麻绿豆大的官儿这种水平了。不过,这个旅长可不同于一般的旅长,说起来,国军在淞沪战区的实际总指挥官陈诚上将,还是他的老部下呢。 蔡中笏,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堪称国民党军炮兵元老,先后追随过黄兴、孙中山,黄埔军校成立时任少校教官,是北伐军炮兵部队总指挥官。此人虽然资格老,但一生大起大落,忽而当中将师长、炮兵司令,忽而离开部队去教书摆摊,而且这种起落都不是因为政治上站错队之类的大问题,境遇之奇,也算天下少有了。前面说到他教数学,就是在许崇智军中干得不爽,1921年干脆去当了教书匠的事情。这一次击伤伏见宫,可说是他布的局,但遗憾的是真正开打的时候,他已经被调回南京做炮校高级研究员去了,又开始了新的一轮起落。 如此老资格的人物,为何屡次失意呢?据说是人缘不好。蔡本人性格极为随和,很受学生爱戴,在家里也是一流的好丈夫,为何会人缘不好? 起因是酒。蔡中笏做了将军,却无酒不欢,是军中典型的酒鬼。要说好饮倒也不算大毛病,叶挺也能喝,而且和蔡中笏还是不错的酒友,人家就是国共两党都抢着拉的。可老蔡还有个毛病是没有叶挺的酒量,经常喝醉误事,而一旦喝多就会口中无德,专爱在这种时候讨论上司的祖宗。这种人要是能被上峰喜欢那才奇怪呢。据说这次淞沪前线被解职,就是因为总长何应钦来视察的时候老蔡喝得不省人事,而何、蔡一直心有芥蒂——蔡不喜欢何,是因为记恨黄埔军校成立时何嫌老蔡个子矮,硬要给他降级使用,蔡酒后经常大骂何应钦挤兑自己;何不喜欢蔡,倒不是因为他骂人,而是因为他和自己的政敌陈诚交好。老蔡是个搞技术出身的,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犟脾气,一跟别人吵架就撂挑子脱军装,自然大起大落多些。 那么,为何老蔡又能屡次东山再起呢?他的技术好啊。在炮兵专业说起来陈诚的技术不错,有三炮起家之说。陈在东征军中担任炮兵连长的时候,营长就是蔡中笏。要论起放炮的技术来,陈诚还真比不上这个学长兼顶头上司。陈诚三炮起家,不过是炸死几个陈炯明的敢死队,蔡中笏呢?照孙元良的回忆,则有一炮炸死敌军师长的传奇经历。孙的回忆是这样的。 红鼻子的蔡中笏老师成为全军崇拜的明星……他使用火炮决心迅速,放列快而命中准确。我们在火线上的战士只要听到他的炮声,不由得齐起欢呼,争先前进。反动的滇军师长赵成樑在广九铁路上与我们作战时,被蔡老师一炮轰死!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一整师滇军就被打垮了。那个时代内战外战不断,这样一个炮兵专家,自然是让人捏着鼻子也忍不住要用喽。所以蔡降职以后,想出山了,只要上军中逛两圈,就自会有人抱着将军服找上门来。 有资料记载,蔡中笏曾参加过抗战后国民党裁编人员组织的哭陵活动,后来穷困潦倒而死。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蔡虽然参加了哭陵,但主要是为自己失业的学生们请愿,他本人的生活并不困难。蔡中笏一直活到1961年辞世。蔡的外孙女吴楚,则做了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的教授。 要说,蔡中笏好酒的确是军人不应该有的毛病,但怎样能用好这样有毛病的人才,也真是一门艺术。 真正打了伏见宫的,是9月中旬接替了蔡中笏职务的原炮二团团长蔡培元,从年龄上,应该叫小蔡。只是,他用的战术,还是老蔡留下来的,所以,老蔡对这次战斗的贡献,可称功不可没。 四 对于这次战斗,日本《朝日新闻》曾有更详细的报道,下面就是萨对《朝日新闻》27日报道的翻译,尽量保持原汁原味。题目是《伏见宫博义王殿下在黄浦江上的奋战 ——手臂负伤尚悠然》。 [第三舰队报道班上海特稿二十六日发]中国炮兵击伤日本亲王之战(7)浦东侧残余的敌军至今依然活跃,或依托各外国建筑物,或化妆便衣,不断袭击我在黄浦江上的警戒舰船,以及我国在共同租界的无辜侨民,甚至出入上海的各国舰船。为此,我第三舰队的战舰和海军航空队同心协力,昼夜监视敌军,斩断黑手。二十五日全天,我在招商局栈桥附近的舰艇不断遭到中国军队攻击,我军舰队英勇迎战,终于粉碎敌军使其沉默。此时,在江上执行警备任务由伏见宫博义王殿下担任司令官的X驱逐舰队也赶来参战。各舰一起开火,以炙烈的射击取得优异战果。殿下以金枝玉叶之身于炮火下挺身阵前指挥,挺立于危险的舰桥之上。在敌军还击的弹雨中,殿下悠然自若,恍若不闻,终将敌军密集的大部队击溃,堪称这一天最大的武勋。这一天敌军的炮火也是开战以来最猛烈的。一弹在殿下身边爆炸,将殿下击伤,但殿下不为所动,依然有始有终地沉着指挥战斗。此战后殿下将迅即投入新的战斗,不禁让人想起身担军令部总长职务,指挥海军战略的伏见大宫殿下(即其父伏见宫博恭王)在日俄战争中挺立于三笠战舰炮台上英勇奋战的情景啊云云。 这是一篇带点儿八股味道的称颂文字,不过结合中国军队炮兵出动的方式,字里行间却隐约披露了一些有趣的真相。 接替老蔡蔡中笏的小蔡蔡培元后来命运颇不佳,在两浙指挥部代参谋长的职务上被俘,成了功德林的一员,1961年和廖耀湘等一同被特赦。但他在玩炮上还是有两手的。接管浦东的炮兵指挥后,他并没有墨守成规,其中最大的创造,就是展开了水上炮兵游击战。 由于吃了一个多月的亏,日军对于浦东中国炮兵恼恨异常,还击的速度和力度大为加强。这种情况下,在日军眼皮底下再打了就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水上炮兵,就是蔡培元和另一个炮兵指挥官孙生芝的创造。具体的做法是用小汽艇后拖一艘木船,船上装山炮一门,炮弹二三十发,以浦东蜘蛛网一样的港湾河汊为阵地,频频袭击对岸敌仓库、码头和舰船。 假如在岸上开炮,打完拆卸,拉走总要几分钟。有汽艇拖着,跑起来可就更快了,日军还击再狠,再快,也只能在汽艇原来的泊位打水漂儿玩。此外,中国炮兵还玩出一手更别出心裁的,就是每次出击两艘汽艇交替掩护,第一艘打,打完了就跑,日军吃了哑巴亏也就算了,如果它追出来,就用第二艘给他当头一棒,乘着日军搞不明白敌人在哪里,两门炮一块儿跑路。 综合这些信息,这位伏见宫博义王被击伤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中国军队先以一艘炮艇袭击了停泊在栈桥的日军舰艇,日军挨打后马上还击,中国这门炮已经打完了开始跑路,让日军误以为它已经被打掉了。看到敌人沉默了,在江上巡逻的伏见宫带着第三驱逐舰队(从文章看还不仅仅是他的座舰岛风号)冲过来打死老虎。不料正中第二艘中国炮艇的下怀,当时就挨了一顿爆打,岛风号身先士卒,所以舰桥中弹,伏见宫以下多有伤亡。混乱中,中国的炮兵乘机跑掉,但并不知道自己打中了一个亲王。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位殿下还真不是一般的窝囊。 张发奎后来曾经提到浦东炮兵袭击日舰,很遗憾地说:可惜我们的山炮缺乏破甲弹……假如能够有较多的炮量和较大口径的炮种,我深信对这次会战将有更大的帮助。根据当时的纪录,岛风号此后由日军停泊在吴淞的朝日号修理舰维修舰桥甲板和鱼雷发射器。看来,用山炮打驱逐舰,的确是不太容易威胁到它致命的水下部分。这位伏见宫殿下,也因为中国军队的炮弹威力有限而没有被当场击毙。 按照日军报道,伏见宫此战仅仅负轻伤。然而,《日本天皇的阴谋》一书里面则提到一年后这位殿下死于负伤引发的并发症,看来伤得并不是那么轻。 萨在日本察看有关文献,称这位亲王一年后因呼吸困难,请医生注射缓解针剂一个小时后死去,言下之意好像是大夫打错了药。这种情况和奥运射击冠军打错靶一样不可思议。如果看这位殿下后来的任职轨迹,就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伏见宫本来已经内定转任第六驱逐舰队司令,负伤后却很快改为到日本海军学校担任教官,做一份闲职,直到莫名其妙的死亡。中国炮兵击伤日本亲王之战(8)联想到这位博义王殿下原来在日本皇室中是出了名的身体好,当众和别人相扑表演的主儿,怎么会在42岁盛年就猝然死亡,那一发75毫米山炮炮弹到底给这位殿下造成了怎样的轻伤,就很耐人寻味了。 这一点,还是留给后人考证吧。震惊日军大本营的上海号事件(1)晴天霹雳震惊日军大本营的上海号事件 珍珠港事变前夕,一架名为上海号的DC-3运输机在广东神秘失踪,曾让日军大本营惊惶失措,险些改变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日双方关于此事件的资料颇为翔实,二战历史作家吉村昭甚至专门写了一部《大本营震惊之日》来描述这一事件。 1941年12月1日晚,珍珠港事变前的一个星期。 从东京的大本营陆军部、海军部,正在向珍珠港航行的联合舰队第一航空队(只收报不发报),到台北的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到广东前线的第23军波部队司令官酒井隆中将,整个日本指挥机关都被一个沉重的消息压抑着 应该在当天下午到达广州的上海号民航机,依然没有到达。从时间推断,该机的油料最多也只能维持到下午5点,此时,肯定已经迫降或者坠毁。日军大本营严令在南京的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全力寻找。 上海号何方神圣,它的安危竟让日本全军如此震动呢? 上海号,是中华航空公司使用的一架DC-3民用运输机,固定飞行上海广州航线,12月1日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载客14人,机组人员4人,总计18人前往广州。这个中华航空公司和今天在台北的中华航空公司不是一家,而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建立的民用航空公司。它使用的飞机中有四架当时较为先进的DC-3运输机,或为日本按照许可证生产,或为侵华战争中缴获,分别命名为昆明号、重庆号、中山号和上海号,用于日本占领区的定期班机飞行。 日军在中国前线每天无事战死三位数,这样一架不大不小的民用飞机,怎么会让整个日军指挥机关一片忙乱呢? 这架飞机上面,的确有一些非同小可的人物。当时日军在南洋的战事尚未打响,但嗅觉最灵敏的新闻界已经感到南方的空气中有一丝不正常的气息。日本第二大新闻社《每日新闻》上海支局局长田知花信量、新闻电影制片厂的主任摄影师矶部奉命乘该机前往广东,第十五航空通信联队的宫原大吉中尉等一批日军技术人员也乘该机到广州待命。他们还不知道紧急调动自己前往广东,是为了南洋作战打响后增强南方军方面的通信技术力量。 然而,如果只有他们,这架飞机的重要性还不算高,真正要命的是这架飞机上还有日本陆军大本营(兼支那派遣军)联络参谋杉坂共之少佐一行,杉坂的身上携带着大本营极秘的あ号作战开战命令! あ号作战,就是日军打响太平洋战争的一连串军事部署中,由广东方面第23军波部队执行的攻占香港的作战方案。更可怕的是杉坂所携带的文件,还提到了奇袭珍珠港的作战计划。因为あ号作战的开战命令中,要求波部队必须等待珍珠港奇袭成功后,才可以发起对香港的攻击。 这份作战命令的第一页如下: 大本营杉山 元大将发 一、大陆令第五七二号(鹰)发令如下 二、开战时间X日,确认为十二月八日 三、御棱威(日本天皇的代号)预祝诸君作战成功 从明确记载开战时间,就可以看出这份文件的重要性。由于日军对夏威夷和南洋方面作战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奇袭上,因此对开战命令的保密极为严格,派出杉坂携带密件乘坐民航机飞往广东,而不使用电波传送,不使用日军军用飞机,就是为了增强保密性。事实上,即便是日军支那派遣军总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也是到12月2日,也就是第二天下午3点,才得到开战的命令!这些措施对盟军产生了相当大的迷惑性,无论美英,对日军即将立即开战毫无觉察,直到珍珠港事变前一天,美国情报人员才破获了日军密电,得知日军确认谈判破裂,即将开战,并急报马歇尔将军。遗憾的是,破获的情报对日军开战时间、进攻方向一无所知,又经历了一连串阴差阳错的耽搁,而未能给夏威夷和南洋守军提供任何预警。假如杉坂手中的命令落入中国方面手中转交英美,那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局面都可能逆转要知道这时离日军奇袭珍珠港还有整整一周时间!震惊日军大本营的"上海号"事件(2)难怪日军整个指挥机关一片混乱。(日军称为惊天动地的大骚动,大本营海军部、陆军部的幕僚们呆然、Shock) 日军最担心的,就是中国方面的情报人员,预先发现了杉坂的身份,在飞机上做手脚,令其中途坠毁,或者调动战斗机截击。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中国的情报部门在二战中效率极高。这之前,中国方面虽然没有获得日军的作战计划,但是戴笠所属的军统局已经根据掌握的各种情报,分析得出结论,通知美方——日军可能要偷袭珍珠港,时间就在12月上旬! 遗憾的是,美军压根就没有重视中国方面的警告。这也是因为中国方面曾经多次提供日军即将袭击美军的情报,而美军一律认为这是中国试图挑起美日冲突的阴谋。直到真的发生了珍珠港事变,美方才认识到中国方面的情报能力,并在二战中与中国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情报合作。 不要说美军不重视,连军统内部对这样的情报也半信半疑,军统大将文强是相信日军对美开战这一危险的,然而,当他和军统香港站站长王新衡讨论这一问题时,王新衡的反应是蛇怎么可以吞象?! 也难怪,这个作战计划太匪夷所思了,不是日本海军参谋奇才黑岛龟人的怪脑袋,根本想不出来。 可要是从日军缴获到作战计划,那各方对这一危险的态度毫无疑问会发生180度的大转弯。 根据飞行管制的纪录,日军发现,上海号最后的停留地是台湾松山机场。12月1日上午,该机到达松山机场加油。《每日新闻》台北部部长富田幸男到机场拜会田知花信量局长,曾经看到杉坂参谋在休息室闲坐。下午1点30分,上海号起飞前往广东,就此一去不复返。按照气象纪录,当时广东大亚湾一带正有一个暴风云团经过。 无疑,上海号和杉坂的命运,就隐藏在从台北到广州的旅程里。但是,日军驻广东的第七航空联队虽然全体出动沿着航线寻找,却一连两天一无所获。到12月3日,日军整个指挥机构都陷入了抓狂的状态。 正在此时,南京日军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奉命严密监视中国方面各电台信号的特高课译电班(特情),译出一份重要的电文: 1日14时,职部平山墟守军狙击大型日机一架,该机坠毁于稻田,有四名日兵进行顽抗,为我击毙,并在机内发现坠毁时死亡三人,现正进一步调查核实战果中。 得此重大情报,日军压抑的气氛顿时为之一变,再看发报的单位——第七战区独立第九旅。 独立第9旅? 听到这个番号,负责搜寻的日军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独立第9旅,对于熟悉抗战历史的朋友,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独9旅和独20旅是中国广东方面第七战区最精锐的部队,因为全体戴钢盔而在粤军中形象独特(粤军装备简陋,多用软帽和竹盔)。日军进攻香港时,中国军队因背后遭到阿南惟矶华中派遣军的袭击,被迫转入第三次长沙会战,主力未能按照计划支援香港英军。只有这支部队不顾兵力单薄,全力向南突进救援,连破日军数道阻击线,圣诞夜英军投降的时候独九旅已经打到了香港界河,一时传为奇迹。 当然,这是上海号事件之后发生的战斗了。这之前,日军也没少领教这支部队的厉害。独九旅前身出自陆军66军第160师,属粤军的66军,先后参加了淞沪和南京会战,是南京战役中少数能够全身而退的部队之一。而在随后的武汉会战中,160师真正打出了威风,一战南浔线、二战马回岭、三战万家岭,战绩辉煌。特别是万家岭一战,击毙日军106师团参谋长成富成一大佐,令日军支那派遣军各部记忆犹新。 此时,这支部队正驻守在大亚湾以北,旅长华振中将军兼任潮汕指挥部主任。平山墟即惠东县政府所在地平山镇,是独九旅防区的一部分。 所以,这次一听上海号居然落入了独九旅手中,日军就不禁大感头疼,要想消灭这个对手,夺回上海号,恐怕不那样容易,尤其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震惊日军大本营的"上海号"事件(3)这时,从广东出发执行搜索任务的第三直协侦察队(内藤义雄大尉指挥)顺藤摸瓜,终于发现了上海号的残骸,地点是广州以东150公里,平山墟东南10公里的狮朝洞高地北部山腰。根据飞行员观察,DC-3的两台发动机显然都已被破坏或拆卸,机首撞毁,机身有纵火焚毁的痕迹,在它的周围,可以看到中国军队士兵活动的踪迹。 上海号的失事得到了证实。奇怪的是从地点看,日机如果是逃避海上风暴被迫上陆飞行,应该撞山岭的南坡才对,怎么撞在狮朝洞高地的北侧了呢? 同时,波集团的情报部门也截获破译了另一封独九旅发给重庆的电报,称已将敌机机体破坏,缴获品及收缴的文件将上送处理 。 气氛顿时转为沉重,收缴的文件?莫非杉坂少佐携带的密件已经被中国方面缴获?12月4日,极度不安的支那派遣军总司令部一面派另外一名联络参谋高山信武少佐携带文件副本赶去广东,一面上报参谋本部及南方总军司令部 —— 杉坂少佐携带的文件,落入敌手的可能性极大,根据敌情,我军夺回文件的机会不大,请立即按照文件已经泄漏的前提妥善处理开战准备。 据说,法国战役就是因为德军一份作战计划落入盟军之手,德军才改变了进攻马奇诺防线的原计划,阴差阳错的穿过比利时打出一记漂亮的左勾拳。战争史上本来就充满了种种巧合。如果日军计划真的落入中国军队手中,只怕珍珠港会成为一个虚幻的架空战役吧? 然而,具体指挥搜救任务的波集团参谋长栗林忠道将军意识到事情可能还有转机。首先,根据中国军队的电报,上海号上死亡人数和该航班的人数不符,很可能还有幸存者。其次,中国军队的电文密级不高,而且处理问题节奏较慢,似乎并未重视这一事件。假如缴获了日军如此机密的作战计划,独九旅的指挥官怎能如此四平八稳? 栗林这时还没有出名,后来在硫磺岛守岛作战中指挥109师团困守孤岛,以2.3万守军毙伤美军2.8万,把美军最为精锐的第五两栖军打成残废,堪称一代名将。 冷静下来的日军指挥机关,马上做出了两个决定。第一,鉴于文件还有存在机身之内,没有被中国方面缴获的可能,命令广州方面的陆军航空队冒着恶劣天气出击,猛烈轰炸上海号残骸,务必将其毁尸灭迹;第二,命令驻扎淡水(惠阳市淡水镇)的第66步兵联队三个大队立即出发,前往上海号坠毁地域,寻找幸存人员。 淞沪战役的时候,权威的军事评价认为国民党军一个精锐师可以勉强抵挡日军一个联队的攻击,此时抗战已经到了第四年,中国军队战斗力消耗很大,出动一个联队对抗中国军队一个旅,显然是考虑到了独九旅强悍的战斗力。 轰炸的命令被不折不扣执行了。然而,地面部队的行动并不容易。受到风暴影响,本来就遭到中国军队破坏的道路更加泥泞不堪。挣扎到12月5日晨,日军第66联队木村福造第一大队才进至狮朝洞高地附近,随即遭到独九旅预设伏击部队的攻击。木村大队因为地形不利,人员疲惫,伤亡惨重,依仗火力优势才渐渐稳住阵脚,但战至中午依然无法突破中国军队的阻击。第66联队联队长荒木胜利大佐派出增援部队。下午1时,太田机关枪中队也加入战局,中国军队显然无意与日军死拼,不再恋战,撤出阵地而去。 下午2时,日军到达上海号残骸附近,看到残骸已经被炸毁坏,附近可以收集到八具被中国军击毙的乘员尸体,以及三具飞机坠毁时死亡的人员尸体。 意外的是,日军士兵这时发现在飞机下方200米的草丛中,有人呼救!经过抢救,发现是多处负伤的日军第十五通讯联队军官宫原中尉。 因为中国军队还在周围不断冷枪反击,日军在上海号残骸附近不敢久留,3时30分即携带受伤的宫原中尉撤退回淡水。 栗林马上对宫原进行了询问,得到救护后的宫原中尉表示,他并不认识杉坂少佐,更不知道他的使命。飞机从台北起飞后不久,就在南海海面遭遇风暴,被迫向内陆上空躲避。因为对这一带航线不熟悉,驾驶员把飞机降得很低,大概是通过地面物辨别航线。震惊日军大本营的"上海号"事件(4)由于日军对华战争进展顺利,宫原等日军官兵对于在中国军队防区上方飞行并未感到有何不妥,宫原在飞机上闭目休息。 忽然,飞机急向左转,接着急速上升,驾驶员大喊安全带注意,宫原昏沉中依靠军人的直觉迅速扣好安全带。这时,飞机就猛烈地撞击地面了。接着,剧烈颠簸,几次弹起。他意识到飞机在迫降。 飞机终于停了下来。因为座位比较靠后,宫原只是左手和右腿擦破,左腿扭伤。但是向前看去,就发现飞机的前部已经完全撞毁,所幸没有爆炸。驾驶员和前座上一名新闻官员(大概就是《每日新闻》的田知花局长)当场死亡,另一名德国记者负了重伤,片刻后也一命归西。 这时,一个也已经负伤的军官一脚踢开舱门,跳到了机舱外面,宫原估计他就是杉坂少佐。他手里提着一个文件包,开始打燃打火机,试图将其烧毁。但是外面依然风雨很大,几次点燃都无法完成。最后他放弃了努力,开始招呼机上幸存的人员离开飞机。但是因为外面在下雨,又没有爆炸的危险,幸存者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军官带着他的一个同伴迅速离去,很快就消失在风雨中了。 宫原中尉认为杉坂的决断是正确的。因为几个小时以后,他们即遭到赶来的中国军队的袭击。中国军队喊话要幸存的日军投降,但宫原等持枪抵抗,双方的战斗随即开始。 这样一边倒的战斗结果很容易预料,日军多人战死,宫原在战斗开始后不久头部负伤,从飞机后面滚入了深草丛,伏在山崖下面。中国军队不久占领飞机,但没有仔细搜索。宫原在草丛中隐蔽了三天,无粮无药,直到日军增援部队赶到。 杉坂还活着!日军的希望之火又点燃了。 正在这时,特高课的有一份译电如同兜头冷水又浇了下来。5日晚,独九旅向重庆发电: ……随后对坠机现场周围进行进一步搜查,在距离坠机地点1.2公里的地方发现一名日军军官。该军官用手枪和战刀进行抵抗,经喊话不从,将其击毙…… 日军接电大吃一惊。 这个被击毙的日军军官,无疑正是杉坂少佐。 这个时候,日军的整个情报系统都已经进入了高度警戒状态,隐藏在第七战区内部的日本间谍报告,独立第九旅报告中击毙的那名日军军官,身着少佐制服。 看来,杉坂少佐的死亡,已经可以证实了。 日军内部的看法,杉坂的死,应该和日军营救的仓促和部署不周有关。原因是按照脱险的宫原中尉叙述,中国军队破坏上海号后,2日即离开,只有少数士兵在飞机周围警戒,5日凌晨忽然增兵,在狮朝洞方向构筑工事,宫原可以清晰的听到中国军队使用镐头和铁锹的声音。事后判断,这正是后来伏击木村昌福大队的独九旅部队在布设潜伏阵地。同时,中国军队再次搜山,宫原忍住伤痛,伏在草丛中,最近的中国搜索兵离他只有十几步。只是因为草深林密,他才没有被发现。宫原此后被提升为大尉,参加了桂林战役、柳州撤退作战,日本投降时官至少佐,战后在航空自卫队任职,终因上海号事件的后遗症发作而死。 中国军队的再次出动,显然是因为前一天日军轰炸上海号残骸引发的。一架已经坠毁的己方飞机,还要加以猛烈轰炸,显然是要隐藏什么秘密。朝鲜战争中,美军对己方坠毁的F-86佩刀战斗机都要加以摧毁,是为了破坏F-86搭载的先进设备,避免技术情报流失。然而,上海号是一架民用DC-3运输机,显然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中国军队不是傻子,就算前面没有觉察,看到日军这个架势,也可以判断上海号必然携载着某种秘密或者必须灭口的重要人物。所以,中国军队再次搜山和预设埋伏,已经隐蔽了将近三天的杉坂无疑就是被再次搜山的中国军队发现击毙的。 面对这样的推论,栗林忠道只有苦笑,他怎么不明白轰炸会提醒中国军队,但是留下上海号的残骸太危险了啊!震惊日军大本营的"上海号"事件(5)6日拂晓,日军大本营再次催问情况。这时,离开战的时间只有两天了。南方军总司令官寺内寿一鉴于文件的丢失很可能造成奇袭的失效,为了避免执行奇袭的部队陷入对方预设伏击,建议推迟作战时间,至少改到12月10日。 当时,酒井隆的第23军部队在香港新界以北已经进入阵地,泰国边境的日军正在开始拆除伪装网,两个师团的精锐部队在马来亚以北海上的运输船上,联合舰队的主力正快速接近珍珠港……假如把这一部已经开始全速运转的战争机器停下来,就如同在雨后的陡坡上想刹住高速行驶的汽车一样,不被敌方发现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最无法接受推迟行动的应该是联合舰队的山本五十六大将,因为他的夏威夷奇袭选择的就是星期天早晨美军猝不及防的麻痹时刻,要等待整整一周才会出现同样的机会。把六艘航空母舰,两艘战列舰的庞大舰队在北太平洋上隐蔽一个星期?!美军又不是瞎子,难道海面上可以挖掩体的吗? 寺内寿一也算是日军中的一代名将,这次却纯粹的出了一招臭棋。他也没办法,准时开战,假如美英已经得到了日军作战计划而严阵以待,结果又将如何? 这时,栗林忠道向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发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以确信中国人没有得到文件,请准时开战,祝武运长久。 栗林的结论是有他可靠的逻辑的。他知道杉坂这样忠实的武士道军人,只要一息尚存,就不会放弃自己的职责,而从飞机坠毁的一刻,他的责任就是保护日军的机密不得泄漏。到12月5日杉坂才被击毙,有三天的时间,足够他处理掉这些文件了。从间谍的情报来看,中国方面提到击毙杉坂时缴获十四式手枪一支。假如缴获到了日军的作战计划,手枪这样的战果根本不值得在电报里一提。在狮朝洞作战的中国军队虽然勇敢,却没有和日军硬拼的意思,明摆着是捞一把就走,这都不符合情报已经落入中国军手中的逻辑…… 栗林以一个老牌军人的直觉和逻辑,向大本营保证文件没有泄漏。 接到栗林的电报,加上推迟作战开始时间会带来更大的风险,大本营决定一切开战部署照计划进行。 然而,假如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即便十个栗林忠道切腹自杀,也是无法挽回损失的。 所以,发出这份电报以后,栗林手拄军刀,一天不食不动,大概心情也是紧张到了极点。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栗林不食不动到了一天的时候,6日夜9时,日军驻淡水守备部队荒木支队报告,在城北门接到了一名负伤的日军幸存者。经过鉴别,他正是杉坂少佐的助手,日本陆军25军司令部副官久野虎平。 对久野的询问立即开始。久野虽然负伤而且虚弱,神志却十分清醒,他叙述了飞机遇难的过程—— 当天下午因为风暴影响,飞机向内陆飞行,驾驶员降低寻找地标,突然发现前方空场上有中国兵队在活动,并对飞机射击,驾驶员急左转上升脱离,上升到500米高度,忽见前方出现一座高山(狮朝洞高地),飞机躲避不及,撞及山腰迫降,前方乘员多即死…… 杉坂少佐焚毁文件不成,遂与我离开飞机,试图寻找山下友军。2日晨即将下山时,发现附近有中国军队在活动,于是折回高地隐蔽。两天后因没有食物,我二人决计向另一方向突出。走到中途,听到飞机坠毁方向传来枪声,知有友军来援,于是赶来会合。但因为道路险峻,无法接近,熬到下午,中国搜索兵出现,将我击伤,杉坂少佐逃走,我二人分开。晚上不见中国兵踪影,乃挣扎到此地…… 文件呢? 我们离开飞机,随即将所有机密文件撕成碎片,埋在了几十处地点,无法复原了。 至此,所有日军参与人员终于都舒了一口气。此时,距珍珠港打响,已经不到24个小时…… 我想,如果独九旅的弟兄们知道这几天他们给日军造成了多大的麻烦,又失去了多么重要的一次机会,将会是怎样的扼腕痛惜呢。说起来,第七战区的部队在抗战中运气相当的不错。同年,原日本海军大臣,前往就任南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大角岑生大将的飞机在珠海黄杨山遭中国军队攻击坠落,大角大将毙命中国。1943年,汪伪海军部次长萨福畴中将的座舰在珠江中被击沉,本人被俘虏后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