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先生是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拥有丰富的开放式人生阅历。本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基于对200多位中国开放式人生实践者的奋斗传奇和成功经验的分析和感悟,揭示了开放式人生大趋势,展示了开放式人生的多姿多彩,总结了开放式人生成功的十大要素,探讨了开放式人生的行动路径,为中国当代青年和正在奋斗前行的人们提供了人生成功的法则。  自 序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一个国度由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趋于革新,从单一渐变自由多元;30年,一个民族从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走向崛起的新生;30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百年奥运首次光临中国,中国广大的人群也正远征海外……30年,历史不过弹指一挥,世界便天翻地覆。与其说"改革"是30年前在历史语境中的突围政策,毋宁说"开放"才是当今世界浩荡发展的必须选择;与其说开放是宏观的国家意图、社会行动,毋宁说开放是指向我们每一个体的生活方式、人生愿景,开放人生是个人发展的成功之道。  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个人与时代总是相遇的关系。或擦肩而过,或正逢其时,或相望兴叹,得则幸,不得则命。人到中年后,逐渐开始对时间的长度产生敏感,我越发真切地庆幸自己与过去30年中国社会的相遇。  有时梦回历史,设想与其他时代相遇的个人处境:如若3000年前,我这个生于封闭盆地的蜀人也许会惧于蜀道之难,而不知盆地之外竟有四地八荒,更不知有海外大洲;如若是300年前,我这个读书人也许穷尽一生就干一件事:皓首穷经就为挤进科举的官僚体系,为康乾盛世的"天朝大国"添砖加瓦;又如若130年前,也许我会微微感应到洋务运动正从器物层面开放中国社会所带来的人生渐变……  可是,历史没有如若。即若真有,我还是会选择自己与过去30年中国社会的相遇。不是因为自己在当代话语中有些许成功,而是因为这个开放时代能够给予绝大多数人以多元自主的成功渠道,只要个人开放,我们就有充分的机会去争取个人自由的生命,无疆的行走,广阔的视野,开放的人生。  中国仅仅用了以"开放"为关键词的30年时间,就完成了欧洲曾远不止三个世纪才完成的跨越式巨变。百年前的"东亚病夫"变成今日的"大国崛起",正源于中国将"开放"树立为基本国策。时代的翻天覆地,日月的斗转星移,变迁的高速密集,让生于这个时代本就不安分的生命不得不庆幸能有机会与这个丰富的时代风云际会。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一代少年阶段生活在改革开放之前下乡插队,青年阶段生活在改革开放后接受了高等教育,身上总有着某种挥之不去的使命情结:一方面恪守着中国古代士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兼济天下的理想,另一方面又兼具现代公共知识分子探索真理和用知识发言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多年来,我也总在探索思考:个人兼济天下有什么最佳之道?我能否为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中国千年儒家传统,把"立功、立德、立言"当作人生三不朽之大事。而今天,面对日益开放的中国社会,我的选择也丰富起来,用自己的见识和研究为读者勾勒时代趋势,献言大时代下的人生成功之道,无疑也是我能够欣然为之并或许能真正切实见效的事。  过去的30年和未来更悠久的世纪,"开放"无疑都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国家和社会的继续改革开放,势在必行。但是,中国开放的深化和发展,成为遍及整个社会的共识与现实,要在整体上呈现开放、自由、民主、多元、和谐的形象,就必须推动个人走上开放之路。同时,个人要在开放时代中同步而行,乃至超前发展,甚至是要在任何一个时代自主人生,也都必须走向人生开放之路,践行开放式人生!而游走东西方的经历,也让我更加坚信:在开放的时代想获取个人的成功,个人的"基本国策"也必须写上"开放"。  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见证者,我的个人经历正是一面小小的镜子,以之能窥见个人成功与时代开放的诸多关系。少年时代,因为父母在铁路部门工作,在那个并不开放的年代我有机会坐火车游历各地。每每北上,通过宝成铁路翻越秦岭,越过横亘在盆地与中原之间的这道巨大屏障时,我总是彻夜难眠--秦岭那边就是外面的世界了。在秦岭诸峰中有一座峰名为定军山,那里埋葬着诸葛孔明。两千年前,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从此又有多少蜀人,走出剑门关,冲出夔门化鱼为龙。成都武侯祠祭奠的诸葛孔明不是蜀人,但他却成为深居盆地的蜀人走向更广阔天地的一个指引。生长在四川盆地的人常常有自得的心理,天赐天府,富饶安逸常使人乐得其所,不思进取,所以有"少不入川"的说法。年少的我并不安分,崇拜诸葛亮,不仅因为他是传说中智慧的化身,更因他六出祁山的开放之举。30年前的高考,使我真正有机会翻越秦岭走出封闭的盆地迎向开放的人生。在广州,面朝大海的改革开放前沿让我知道外面世界的广阔,在开放的时代个人该应时而动。从广州求学,到北京工作,再到北美留学、打拼自己的国际化事业,继而回归创业,后又创办海归组织。世界在缩小变平,而我的心却在变得开放广阔,个人的经历在变得厚重,心中的那座秦岭已经被我真正翻越。  20余年来,我留学、工作、访问和游历过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置身祖国之外,也有机会拉长距离去学习、比较、体味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之根的差异,同时更对30年来中国人的开放和崛起带给世界以及中国自身的影响有着深刻的感受。  这些年,我在海内外结交了众多人生成功的朋友。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通过采访、书面约稿和平素接触等方式,我深入研究了200多位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在与这些公认的成功者们共事、交流、沟通中,我发现他们性格各异,背景不同,成功轨迹大相径庭,同时,身上无不闪烁着开放的智慧,身后无不隐藏着突破常规的人生抉择。要寻找他们的共性,总结他们的成功之道,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个成功者辈出的时代,经常有人在总结和研究成功的秘方和捷径,但个人真正成功的价值观和理念要素是什么,却鲜有人进行过基于大量案例和实证研究后的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跨越30年的历程,并且在进一步深化之中,确实有必要将那些30年开放大潮中获得成功的中国式人生模式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归纳,将其成功要素提炼出来,以便帮助更多的中国人。我还很庆幸我经常有条件、有机会、并且能以客观开放的心态去跟这些成功者交流和沟通,并能总结这批开放时代如鱼得水者的人生实践历程和人生智慧。  我在研究这200多位开放型成功者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发现:当代成功者除了有着中国人一贯秉有的勤奋、执著、聪慧外,还具有开放的人生理念和开放的人生经历,并且能够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开放自己的人生,解放自己的人生,自主自己的人生。因此,我把这一批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成功人群体称之为"开放式人生的成功者"。第5节:自序(2)  时代也呼唤着我们力倡个人开放,只有个人开放了,国家才能最后开放。我之所以大力倡导个人开放的人生理念,不仅仅因为中国今日的崛起,得力于过去30年宏观性的国家对外开放,而且真正能长久支撑中国成为大国还必须有具备大国开放心态和素质的公民作为基础。何之谓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家虽小,开放兼容乃大"。个体必须走向人生开放,使开放成为人生的"基本国策",成为一种民族和社会的共识,才能汇促中国实现"大国崛起",才能聚促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自身也才能与时代大潮同步前行并自主人生。我认为这也正是我写作本书的意义所在。  一个兼容和谐的国家,其向心力归根到底莫过于拥有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任何变革都是由器物始,进而制度,最终文化。改革开放30年,向世界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在器物的学习中进步、在制度上日臻完善,这些都举世瞩目。但是真正的文化和心态开放,根本是个体的人的开放。过去30年,我们在逐步进行前两者的变革,那么未来30年或更长时间呢?  多年来,我一直在国内外几所大学做兼职教授,对于中国和西方的大学生有过全面接触,当然也熟悉中国青年的经历:一方面在中学课堂里抛开教材胡思乱想,另一方面却连吃饭时间都在聚精会神地看课外书;一方面在大学校园里经常逃课,另一方面却热衷于交费考证和参加培训班;一方面毕业前为"高学费"和"高消费"焦头烂额,另一方面毕业后低薪就业,还被企业"指责"为眼高手低、功利浮躁、"什么都不会做";一方面迫于人才过剩的就业压力,一方面又受到自由创业大潮的蛊惑……  没有人不渴望成功。假如学习能帮助成功,也没有人会排斥学习。我认为,其实大多数青年都很渴望得到一些有实践经验的"过来人"的建议和启迪、帮助和支持。他们并不排斥学习,也都非常上进,渴望成功。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拿出相当一批在开放式实践中成功和特别有说服力的案例供他们参考。不同的时空会造就不同的人才。中国的改革开放才正好30年,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如果过多地强调外国的、古典的励志事例,我想会显得有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少些切实可行。因而,本书中的数百个案例几乎都是当代中国人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个人开放鲜活的历程。这也正是我抽出时间和精力对成功群体进行实证研究,并写作本书的目的之一。  梁启超说"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本书的写作非为遍行于市的众多励志书增添数量,本人更不是要以"青年导师"自诩,只是想通过对大量成功人士的观察和研究,结合自己的体会,为愿意阅读本书的人,尤其是人生刚刚起步的青年人和还在奋斗中前行的人带来一些启发。  谨以《开放你的人生》献给开放时代30年的过去以及更加开放的未来,也献给不断加入开放行列中奋勇前行的人们!  王辉耀  2008年5月第6节:导言 开放的时代 成就开放式人生(1)  导 言 开放的时代 成就开放式人生  这些年来,特别是在做社团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经常接触青年人,有时去各大学演讲,也经常会有很多人来向我倾诉自己的失败:  ◆一个寄宿中学的高中生说:他真的不知道什么是成功,因为他在生活当中没有成就感和被尊重感。父母规定好了一切:读哪所学校,选哪个专业,假期培养什么爱好,甚至交什么样的朋友;学校又规定必须留短发、穿校服、接受寄宿的封闭式管理,甚至连喜怒哀乐都作要求--一次考试发挥不好,他没有表现出沮丧,老师因此当众不点名地批评他没有上进心。  ◆一个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说:自己的人生糟糕透了。他在一个连一家上市公司都没有的小城市读书,处处讲人情关系,假期找不到好的企业兼职或实习;学校三流,老师们不能给予任何就业帮助;学的是最冷门的哲学专业,市场没有这方面需求,能提供就业机会的研究教育机构已经饱和。而如果跨专业找工作,大学等于白读了,工作也一样不好找。因此,他认定自己很失败,认定自己将来会加入"毕业就失业"的百万大军。  ◆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说:他感觉自己的生活很失败。他从小到大一直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从重点高中到名牌大学,一帆风顺,读研也顺理成章,他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读研后肯定会有更好的前途。结果,毕业之后,他发现那些已经工作三年的大学同学,有的已经开始创业,有的已经成为中层主管或经理,就连一些工作一般的同学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人脉、业绩和资金。而自己这个过去的"尖子生",在相关专业和职位上的竞争力却反而"高不成,低不就",创业更是不敢奢谈。  ◆一个毕业后立刻回国的海归说:他实在不知道怎么去获得成功的感觉。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从美国留学回来,发现自己花掉父母几十万的大半积蓄后,却陷入于"失败"的包围当中。他没有成为无业的"海带",也没有成为"金龟",但跟身边的人比,明显付出与产出不成正比。他所在那个中产社区的不少童年伙伴,用相当于他学费的钱做生意,早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因此,社区里的人凡谈"留学无用"和海归"水土不服",就必举他为例。  ◆一个工作已经几年的年轻人说:他觉得自己天天就是在混日子。虽然专业对口,并且从一毕业就做这份工作,富有经验,但他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大学是被调剂录取的),也不喜欢这份工作。这类技术型工作永远是年轻人的"专利",他迟早也要面临转型。可是,创业缺乏条件,转行转业又没有经验、业绩、专业,以他现在的"工龄",如果要像一个新手一样低薪换行又于心不甘,即将三十成家而立的现实状态也不许可。于是,他也只能一直这样混着:不满意现状却又一直安于现状。  ◆还有一个呆在机关的中年朋友告诉我:他很迷茫。到了他这个年龄,升职的希望已经很小,做现在的工作又没有激情,每天朝九晚五,日日机械重复,时刻应付办公室内复杂的"人际政治"。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能再耽搁下去了,可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多年没有经历过市场"风雨"。所以,风险和压力又使他不敢轻举妄动,他真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  这些疑惑都只指向一个问题--如何拥有自己的成功。  成功的人生是每一个人都渴望的。  成功的途径也是多元而各式各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  有人渴望的成功是拥有身份、地位、名誉、权力,站在高人一等的位置上;有人渴望的成功是豪宅、跑车、亿万的家产、完美的伴侣,得到大多数人都想要的成功;有人渴望的成功是成为魅力领袖,总是被掌声和鲜花包围;有人渴望的成功是使人生有更大的社会意义,能够服务公益和慈善事业乃至拯救世界;有人渴望的成功是能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并通过卓越的成就获得个人意义;当然也有人渴望的成功就是平凡也不为衣食担忧,居于市井或山林,一杯清茶几许安静。  事实上,成功是没有标准的,但有个双重认可的原则:一是时代和社会的最底线认可;二是个人内心的高层次认可。  人之一生所孜孜以求的,正是为了成就"社会中的自己"和"内心中的自我"。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生本就是追求"本我"、"自我"、"超我"的过程。  每个人都期望拥有自己渴望的成功,并获得社会的认可。  但我不知道大多数人是不是都像我一样,经常会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成功?我想要什么样的成功?我应该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吗?我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成功?  我认为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去了解我们的时代、世界、周围以及自我的内心。  开放的时代,人生也需要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正值30周年。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从内地走向沿海,从沿海走向北京,又从北京走到海外,最后海归回国。其中,我留学、工作、访问和游历过几十个国家,对于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及多年来对中国印象的改观和变化,乃至中国以及中国人带给世界的影响,都有着很深刻的感受。第7节:导言 开放的时代 成就开放式人生(2)  交织在中国身上的目光是复杂多样的:佩服、羡慕、嫉妒、担忧、恐惧……兼而有之。但无论是哪种看法,就算中国被误解成只是一条到处张牙舞爪的"龙",我从中也能感受到欢欣鼓舞,因为比起百年前的"东亚病夫"来,世界起码已经正视中国的"大国崛起"。而这个翻天覆地般的变化,正是起始于中国将"开放"树为基本国策的那一刻。  国际上目前普遍有这样一个看法:中国和印度将在21世纪中崛起为新的世界性大国,"龙象之争"将成为世界舞台的新生主剧目。事实上,中国和印度在内里还是有着很多的差异,但在"开放"才能带来国家崛起的这一点上却有着惊人的共识。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发表主题演讲:"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印度总理辛格立刻在其国内表示:希望温家宝总理的这篇演讲稿成为"印度举国上下人人捧读的基础材料"。  其实也不仅仅是中国和印度,"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整个世界都意识到这是一个以开放为主流趋势的全球化时代,也都努力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个开放的世界。日本是个典型例子,国小,资源少,人口众多,背负二战包袱,也不像新加坡那样拥有交通咽喉的地利,但依赖国家的开放,依赖大多数拥有大国心态的国民的人生开放(日本在经济大萧条前每年出国人次超过总人口的一半),进而融会东西方之长,把握机遇,得以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对宏观"开放"没有分歧的形势之下,今日之中国能否继续大国崛起,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有利的一环,能否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乃至内地能否与另一体制的台湾找到和平统一的共同基点,以及与港澳在"50年不变"之后走向共荣……这都不仅仅取决于我们国家能否继续开放下去,而更多地在于"开放"能否在更广阔的层面深化--即我们大多数个体能否将"开放"定为个人的"基本国策",能否使自己成为一个开放人,取得自己开放的成功,并最终汇融成民族和国家整体的开放,进而才能解决一切重大问题。  中国开放的深化和发展,必然呼唤一场个人层面"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开放"的最终命运,都必须要落实到个人开放上。  我们当然也无法不为此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  开放式人生十大典型现象  --从封闭式经济到开放式经济:中国经济在"文革"时期是一个封闭式的经济,中国的开放当然首先得益于经济的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经历了"有益补充"、"重要组成"、"主体地位"三个阶段变化。同时,外企大量涌入,世界500强企业几乎全部到中国投资。中国自身也受益良多,2007年GDP已达到3万多亿美元,比30年前增长了17倍;国际贸易2007年则达到2万多亿美元,约为开放前1978年的200倍。中国人在开放式经济中,还诞生了大批的开放人群体。据估计,中国目前约有一亿五千万的创业者、专业人士、中介机构人士、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面向市场经济的职业群体。这批新阶层群体没有"铁饭碗"和"皇粮"可依赖,都必须走向自由工作和生活的开放式人生。  --从国内化到国际化:曾几何时,中国人的流动主要局限在国内。如今,开始大量走向国际的中国人已经遍布全世界。中国在海外有5000万的华侨,其中至少有3000万加入了当地国籍。另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中国2006年仅出入境旅游人数就达到8000万人次。2008年,中国的留学人员总数将超过140万,而回国总人数也将超过40万。此外,中国人同跨越国界的有色人种的交往也日渐增多,涉外婚姻不再是新闻,如2006年上海市民政部门办理的涉外结婚登记就有2960对,共涉及55个国家和地区。  --从区域人到国际人:世界越来越平,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地域和国界不再成为区分人的标志,欧盟(国家层面)、跨国企业(企业层面)、互联网(技术层面)、多重国籍(个人层面)等各种现象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国际人因此成为一个热门群体,跨国公司职员、涉外工作者、华侨、留学生、外籍人士成为其主要来源:如篮球巨星姚明红遍美国并成为当地球队核心,泛华传媒的CEO潘杰客曾自称为世界公民,从事投行的美林证券中国区主席刘二飞常常一个月穿梭十几个国家,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中国公司的掌门人绝大多数都是国际人。当今中国活跃着一大批跨越东西方的国际人,他们正在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而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的跨国化也促使具有跨文化环境操作能力的文化混血人大量地涌现。第8节:导言 开放的时代 成就开放式人生(3)  --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有大批人打破铁饭碗,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或者下海创业,或者自谋职业,或者成为中介或专业人士、或者出国留学,并且许多人也因为这种人生开放而获得成功。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王石、李东生、马云、陈东升、王波明、田溯宁、冯仑、任志强、郭凡生等一大批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开放群英,改写了中国企业激荡30年的大格局,谱写了市场经济时代中国人冲破体制束缚、实现人生开放的伟大实践史。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目前中国有2亿民工在南下北上地流动,还有几千万大学生在异地求学。当然也由此带来了许多对国家地域"开放"的要求:打破户籍和暂住证的限制、解决春运难题等还只是基本问题,解决跨地域带来的医保、教育、住房、公民权益的平等问题才是更深层次的挑战,而且就连中国的亿万农民,也不能不被推到人生开放的大潮之中。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其"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中很干脆地表示:要解决"三农"问题,或者说农民要致富,关键就是要将农民转移到城市的非农产业就业。  --从单一专业技能到多元工作素质:过去有句俗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但在开放社会,男女在行业上打破了必须从一而终的限制,大多数职业人都曾从事过不同的职业。一方面,许多专业本身就是"万金油"专业;另一方面,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强的"通才"。虽然在我国约有三到四成的人从事着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但其中并不乏杰出的成功者:例如,做电子商务网站的马云原是英语教师,做互联网的张朝阳学的是物理专业,做宽带的田溯宁在美国读的是环境资源管理的博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兼职"、"自由职业者"、"SOHO"等词语也不再陌生,农民都要搞"副业",人人都应对着这种开放。  --从就业到创业:改革开放前,中国几乎没有人创业,一切全是国家和集体计划安排。当今中国创业者之多是史无前例的,这也是人生开放的一个很显著表现,今日的创业大潮正得益于中国的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形成。目前,中国的私营企业已超过550万家,占全国法人企业总数的80%以上,还有2621万名个体工商户,总共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全部就业人数的70%以上和新增就业的90%以上,其中不乏在高科技、新经济领域里的个人企业,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上就已有五六十家中国人创办的企业,如进入纳斯达克指数100的百度和分众传媒。  --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社会的开放使个人属于自己而非单位,因此,在多个单位供职或担任多个职务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把档案放到了人才中心,也越来越多的人更在乎市场和社会的评价。李开复是谷歌中国公司的CEO,但大量投注精力在关心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上;徐小平是新东方英语的创办人之一,但他喜欢帮助青少年进行人生规划;王石是万科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也投入很多时间到社会公益活动当中。我个人也身兼多个社会职务,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努力为社会做更多有意义的服务上。目前在中国,投身社会,关心环保,关注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的个人越来越多,这也正是社会开放的表现。  --从"男女老少有别"到"人人平等":如今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越来越被社会忽略。一方面,这种开放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特点,女总理、女市长、女老板、女总裁不再新鲜;另一方面,社会多元化中有"中性化"的趋势出现,审美的中性化、服装的中性风……乃至对同性恋的宽容,都是开放式人生的表现之一。此外,社会也越来越多地用心理年龄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商业江湖里更是没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对于创业者来说,既没有退休这个概念,也根本没有三十才"立"或者必须离开学校才可以创业的规矩。  --从单一文化价值观走向多元文化价值观:一方面,世界各国文化呈现出尊重人性和人权、教育重视综合素质的共同趋势,而在生活、观念和习俗上也逐渐多元,并走向了共存,如各种洋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在语言学习上的体现更加明显,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目前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专业或非专业),为迎接北京奥运,连出租车司机、街道老大妈都在热学英语。同样,外国人也学习中国文化,如《论语》是日本高中语文的必修课之一,美国有2500所中学在教授中文,中国的春节在世界各地被庆祝。第9节:导言 开放的时代 成就开放式人生(4)  整个中国的人生开放现象,已经如此醒目和广泛。从农民到大学生再到企业家,从生活饮食到就业求职再到自主创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已没有什么人什么事能够置身于"开放"大潮之外。  对于个人来说,在这样的开放时代,要想获得个人的成功,掌握自己的命运,或者与时代俱进、与世界同步、与他人和谐,甚至只是不想孤立于世界之外,都必须努力打造一个开放式的人生。  开放人生就是开放视野、开放舞台、开放信息、开放机会、开放成功!开放的人生与封闭的人生,两个视界,两重天地。开放的人生,如流动的清泉,唯有源头活水来;封闭的人生,如死水一潭,终究会变质枯干。只有开放你自己,解放你自己,才能自主你自己。  我个人对人生开放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和理解。  我的开放式人生  17岁那年,一个铺盖卷、一个军用水壶、一些简单衣物,我被下放到一个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瓦房、进城要先走30里路再搭车的山村公社插队,住在猪圈旁边一间堆放农具的茅草房里,每逢雨天屋漏不止,主食是掺了盐的稀饭,做伴的室友有老鼠、蜘蛛、蟑螂。当时,我在第一篇插队日记中写道:"去了,去了,终于去了/十七岁的我终于来到了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人生的道路就从这里开始了。"  18岁那年,我省吃俭用主动订阅了《参考消息》等报刊,经常回城借书。在繁忙的农村劳动过后,我就在茅草屋顶挖洞装玻璃"借光"看书,晚上则抱着收音机了解中国和世界。当时,我还曾自赋一诗《茅屋》:"茅屋四壁荡空空,又冷又湿又透风,吾身虽居寒室里,环球风云装胸中。"  19岁那年,改革开放终于到来了,全国恢复高考。我在考试前20天从理科转到文科,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报了英语而非德语专业。体检那一天,我先赶了30里路到镇上等通知,接着骑自行车赶60里路到县医院体检,我喝了不少凉开水和醋,因为据说这样可以防紧张而导致血压过高。我不怕折腾,因为我知道必须抓住自己的人生命运。最终,我通过了这场有史以来录取率最低的高考,成为"文革"后的首届大学生。  25岁那年,大多数人都还在珍惜着终于可以工作而非天天搞斗争的时光,我已有幸在国家对外经贸部的工作岗位上接触开放的世界。在人民大会堂一次谈判当翻译过后,我意识到自己从思想观念到现代经贸知识上的全方位差距,下定决心放弃铁饭碗,跨过大洋去北美读书,并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MBA。那时,中国还没有大学开设MBA相关课程,甚至鲜有人知道MBA意味着什么。  31岁那年,我从加拿大到了香港,只是这时的身份已是加拿大有史以来首位出生在中国大陆的非加籍的华裔外交官。随后,我陪同参与了加拿大政府自"六四"风波以后的对中国大陆的首次部长级访问,中加当时所签的五个最大合作项目有四个属于魁北克的公司,而我的职务正是加拿大驻香港负责推广魁北克企业的首席商务经济参赞。  35岁那年,我以世界最大工程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AMEC-AGRA国际公司副总裁的身份,促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三峡工程的第一笔外资引进,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三峡工程贷款的封锁。当时《望》周刊海外版评论说:"王辉耀从北京到海外的远征,无疑是中国更加开放的独特现象之一。"这一句话让我内心突然湿润,因为无论身在海外何处,我都一直很珍惜自己是个中国人,这一年,我回到中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43岁那年,回国创业已经八年。这一年我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为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而是发起成立了欧美同学会商会。一个人财富再多,也不过日食三餐、夜眠八尺。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更多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为跟我当年一样怀着使命出去、带着责任回来的"海归"服务。所以,我开始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社会活动和社团上,并希望能为所有国人的个人开放"建言献策"。第10节:导言 开放的时代 成就开放式人生(5)  曾有许多朋友,包括一些媒体经常带着褒扬的情感对我说:插队、通过高考、进入中央部委、出国留学、成为加拿大的外交官、担任跨国公司副总裁、回国创业、出版十几本著作、成为知名大学客座教授、建立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社团……作为一个原本生活在中国最底层而且没有背景的普通人,无论做成哪一件事,都可能要经历千辛万苦,很难想象你是如何完成了这么多的人生跨越。或者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生哲学,促使你成就了自己的开放人生?  这种"抬举"和"夸奖",让我感到惭愧。从四川盆地到沿海,从首都到加拿大,又从海外到香港,最后回到北京,我的人生旅程画了一个大圆圈。但这个圆圈是开放式的,尽管遭遇过一些耽搁,经历过一些坎坷,我始终没有放弃过对开放式人生的追求。如果说我的人生还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就不能不谈人生开放。  人生开放,才能进则"兼济天下",贡献社会;退则"独善其身",适应时代的发展。开放式人生的十大要素  国家和社会需要开放,已经没有太多异议。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向心力,归根到底莫过于一个"想象的共同体"。人们称颂德国在战后的崛起并且不称之为"复兴",最重要的是其大多数个体国民的成熟和"强盛",二战前法西斯德国的国力或许更强大,但真正值得称赞的只有"国富民强"。中国的崛起和长治久安也最终将指向整个民族和全体国民的崛起,每个中国人都需要张开双臂来拥抱开放的时代和开放的中国,将开放定为个人的"基本国策"。中国迫切等待和召唤着一场"开放你的人生"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对于个人开放,对于成就开放式人生,以及在相应的价值观、态度、思维、行动等层面上如何开放人生,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  自1998年底出版著作《我在东西方的奋斗》开始,我就一直在留意和研究人生开放带给个人的改变和影响。后来,我担任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商会创始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等若干社会职务,发起组建了类似美国百人会的2005委员会并担任理事长,也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世界精英论坛进行直接交流,这给了我很多机会来观察和学习大量开放时代成功的人士。2007年,我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出版社之邀,主编出版《缤纷海归》、《魅力学者》、《财富裂变》、《创业英雄》、《巅峰职业》、《叱咤华尔街》和《资本推手》等系列著作,又组织了一次涉及200多位在改革开放30年中涌现的成功人士的采访和研究。  于是,我前后得以接触到大量有着人生开放实践的成功人士:如政界的韩启德、万刚、陈竺、陈章良等,科教文卫领域的杨澜、冯长根、杨锐、陈丹青、张立同、林金桐、饶子和、彭实、邓亚萍、吕思清……创建过上市公司的田溯宁、丁健、张朝阳、邓中翰、吴鹰、沈南鹏、邓锋、李彦宏、朱敏、杨宁……身在金融界的刘二飞、胡祖六、张懿宸、朱德淼、陈兴动、成长青、汤敏……从事VC风投的徐新、王、吴尚志、阎焱、张帆、熊晓鸽、邝子平、汪潮涌……创业领域的牛根生、王波明、徐小平、韩小红、刘积仁、莫天全、邹其芳、严望佳、王中军……著名的职业经理人李开复、唐骏、张亚勤、刘江南、李一、葛明、黄辉……经济学界的林毅夫、海闻、张维迎、钱颖一等。  至少在社会大众眼中,这些人都算得上"成功人士"和"精英人士"。  在我组织的当面采访或书面撰稿当中,这些成功者都真诚地乐于与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从童年到中年,从事业到生活,从农村到城市,从东方到西方。他们既谈自己在所从事的行业上的成功经历,也谈对成功的认识和心得;他们既讲述遭遇过的困境,挫折中的迷惑,但更多讲的是挫折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最后,这些从事多种行业、有着不同背景、但都获得成功的人,都不约而同地表达这样的共识:正是国家的开放和个人的开放,给他们的人生命运带来了连他们自己也无法想象的惊人转变。也正是这一点,促使我有兴趣来针对性地研究这批在改革开放30年中获得成功的200多个人生案例。我发现这些成功人士,在其成功上有着许多惊人相似的人生哲学。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人生成功上也是如此--"自主成功者的成功都是相似的,而失败者则各有各的理由和借口"。第11节:导言 开放的时代 成就开放式人生(6)  跟大多数人一样,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的平凡之处和非凡之处。但是,他们在平凡之处又有太多的不同,而在非凡之处却有着太多的相同。他们当中,有的是留学人士,有的是本土人才;有的是政、商名流,有的是教育家、艺术家;有的人成功一帆风顺,也有的人是逆境崛起;有的人天生就是创业者,有的人则似乎更适合做CEO;有的人善于交际、幽默风趣,有的人生性沉默、享受孤独;有的人富有领袖魅力,有的人天生不爱做管理者;有的人家境良好,有的人则从底层白手起家……他们的出身环境、专业背景、职业行业、个性禀赋、兴趣特长、成长轨迹各异,取得成功的道路和成就也各不相同。  但是,大凡自主成功者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人生模式非常开放,并且在相应的思想、个性、素质、性格、思维、观念上都能找到开放的逻辑性。换言之,成功不可以复制,但任何成功都有其原因,哪怕仅仅是依靠运气,而自主成功者必然有着能够自主人生的共同成功原因。  他们正是因为人生开放,最终才能自主成功。  通过研究,我发现对于开放型成功者来说,在思维意识、行为风格、个性素质、社会交际等各个人生层面上,一般都有着以下十大共同的非凡要素:  ◆ 要素一:心态开放  人生能否开放,关键不在于出身是否普通,不在于接触面是否广泛和高端,不在于能否游走四方和出国留学,而首先在于心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态对人生、理想、个性、行为、思维起导向作用。譬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韩启德,大学毕业时,被分配到陕西临潼最艰苦的农村公社当一名"赤脚医生",历时10年之久;著名风险投资家汪潮涌来自湖北大别山的农村,浙江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本是山区一个只有高小文化的农民。出身艰苦、环境闭塞、天赋普通等,这些都不是借口。心态开放,走向开放,才能摆脱这些客观限制。  ◆ 要素二:视野开阔  视野不远,我们会鼠目寸光;视野不广,我们会为盲点所困。开放视野,追求的是人生能够高瞻远瞩、目光超前。在全球化时代有国际视野,才能够对时代发展、国家政策、市场行业、周围环境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感度,进而才能够更好地规划人生、把握机遇。在我所接触的海归群体当中,成为"金龟"和"精英"者,多半是有目的地出去留学,并且这个目的更多的是指向开拓视野和定位人生;而成为"海待"者,多半是盲目地出去留学,或者出去留学只是为了混个文凭镀次金,结果越功利反而越无功而返。  ◆ 要素三:拥有自信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的确,自信是绝大多数成功者都需要拥有的重要心理素质。唯有自信之人,才敢于进取,坚持奋斗。但开放的自信,应该是建立在准确定位自我、善于扬长避短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盲目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我最棒"。对于开放者来说,自信还意味着要分清我善于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我必须坚持什么、我不应该坚持什么。盲目的自信,可能把人带入狂妄、自大、顽固、迷信自己、以个人为中心的境地。  ◆ 要素四:富有胆略  世界上没有不需要冒险的成功,对于不敢冒险的人来说,永远只会活在危险的包围当中。毛泽东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开放型成功者很少缺乏冒险精神,譬如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当年敢从台湾的金门战地游泳"泅渡"到大陆,维亚康姆MTV中国区总经理李亦非,一个女孩子当年敢带着50美元去美国留学。人生的开放需要冒险,但冒的是风险,依靠的是胆略和胆识,强调的是善于从危机中抓住机会。莽者、匹夫、狂徒,都不缺乏勇气和胆量,却只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 要素五:有效策划  人生策划其实就是解决三个基本问题: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策划意味着主动和策略,意味着要全面地认识自己和社会,确立适合自身的目标,并制定行之有效的人生蓝图和执行方案。许多人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缺乏勤奋、热爱、激情、雄心,也并不是因为选错了人生大方向,而是没有能够优化人生的策划。譬如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正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父母代选,或专业调剂),却又随波逐流,更没有用行之有效的策划进行弥补,最终在毕业时陷入尴尬--找自己喜欢的工作缺乏硬件,找专业对口的工作又是继续浪费时间。第12节:导言 开放的时代 成就开放式人生(7)  ◆ 要素六:高效行动  行动力是实现一切的保障。就行为本身而言,要事第一和效能第一的原则人们已经谈得比较多,这确实也是重要的原则。但我认为善于把握机遇和找准方向也一样重要,抓住机遇就等于及时行动。搜房网董事长莫天全曾这么描述方向的重要性:"如果你创业的方向正确,哪怕你做的事95%失败了,你还是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你的方向不对,就算你做的事95%成功了,最后还是一败涂地。"如果没有人生开放,没有心态、文化、思维、个性等深层次的开放,我们如何能够善于审时度势?如何能够及时行动?如何能够把握行动的分寸和火候?如何能够拥有高效的行动力?  ◆ 要素七:不断创新  很多人都在哀叹自己怀才不遇,哀叹自己没有遇见伯乐,哀叹自己已经力尽,哀叹自己缺乏机遇。但是,很少有人去想过使自己成为一个创造型的人才,自己创造机会,自己挖掘自己,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命运。创造力是一切奇迹之源,也是人生开放的核心能力。我们大多数人出身普通,因此,因循守旧只能延续我们"普通的现状",我们需要有新思维、新想法、新策略、新技术、新行为,打破陈规、改变这必须改变的现状,带来人生突破性的发展。  ◆ 要素八:整合平台  整合平台,其实就是整合我们的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专业技能资源,使我们的人生平台能够配置最佳化,最终实现高效能的人生。整合信息,关键在于广听善断;整合技能,关键在于搭配得法;整合人力,重在善于沟通、合作,形成人脉圈子;整合团队则重在得人、用人、凝聚人心。最高明的整合,莫过于"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最缺乏效率的整合,莫过于"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 要素九:构建人脉  "注重关系"并不是东方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西方成功大师卡耐基先生一样认为:"一个人的成功85%靠人际关系。"但人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并不一定全靠有个"好父亲",也可以"白手起家"。每个人都有多种身份和角色,也可以参与多个圈子,每个圈子都可能带来人脉资源,每份人脉资源都可能带来成功的机会。当然,发挥圈子和人脉的作用,还需要我们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结交关键或有益的人,获得自己的朋友、盟友、伙伴和支持者。  ◆ 要素十:打造品牌  个人品牌是一个开放社会的标志符号之一,它标志着你成为了你自己。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华德士所说:"21世纪的职业生存法则--建立个人品牌。"我们不仅仅需要"我就是我"--拥有自己的个性,最关键的是还要让这种个性得到认可,并从中得到收益。这也就是需要我们打造一个独特而具有差异性、富有信誉和形象的个人品牌。个人品牌又需要我们明确核心价值、作出应有的承诺、善于营销推广,才能使人生价值最大化。第13节:第1章 心态开放(1)  第1章 心态开放  --开放式人生的起点  关键的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的心态。  --西方哲学家J·E·丁格  心态开放成就人生开放  我在导言中说过,我在17岁时被下放到一个没有公路、没有电灯、没有一间瓦房的地方插队。当时,我跟许多人一样以为注定要扎根农村一辈子,当然也没有想过将来要去国家部委、出国留学、当西方外交官、去跨国公司工作、自己创业。事实上,我连10年之后的生活都无法想象,当时高考已经停止,白天劳动非常辛苦,晚上学习不方便(没有电灯),大家也看不起读书人--知识分子是臭老九。  虽然环境封闭我的人生,但我意识到自己不能做井底之蛙,如果不希望整个人生也被封闭,就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出于了解世界的渴望,我从少得可怜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自费订阅《参考消息》等报刊,还经常徒步30多里去小镇搭车回城借书,除了看文学书籍之外,还看一些当时所谓的"内部参考书",如《光荣与梦想》、《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与中国》等。白天屋内光线暗,我就在茅草屋顶挖洞、装玻璃,"借光"看书,晚上则听收音机播新闻。我正是在报刊和收音机的新闻消息中感受到了政治词汇的变化,意识到字里行间散发的"解冻"气息,于是,我很早就开始了复习和自学。  一年半后,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我在离考试只有20多天时从理科转报文科。然而就算复习时间如此之短,我依然成为了全班50多名同学当中唯一考上大学的人。这不能不归功于我过去开放的心态,促使我读书看报听新闻,潜移默化地进行文科知识的积累。如果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那我得到当年机会之最大"准备"莫过于拥有开放的心态。  心态开放,才能导引开放式人生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急遽变化的年代。  世界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过,美国次贷危机,中国跟着感冒发烧;南方发生雪灾,北京菜价跟着涨三成。中国民族企业的骄傲--联想的总部竟然是在美国,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广东几乎可称得上世界工厂,中国新经济领域著名的"新企业"背后大都有着海外风险投资的身影。我们也很难去区分商品的国界:一架美国波音747客机需约450万个零部件,这些零件来自6个国家成千上万的企业。  开放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流,时代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全球化和互联化的浪潮,早已经席卷了整个中国,使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封闭的中国必须怀着彻底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  2007年的皮尤全球态度访问  2007年皮尤进行的全球态度访问,结果令人震惊:在接受调查的47个国家中,中国对自由贸易的支持程度最高,达到91%;美国最低,并且支持度由2002年的78%降到59%。马来西亚《新海峡时报》(2007年12月6日)由此发表文章《中国人对自由贸易的支持让人惊讶》,并且评论说:这份长达144页的报告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当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倾向于贸易保护时,中国却成了自由贸易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皮尤的调查报告分析原因时认为:中国和印度在开放中获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西方国家却遭遇了贸易赤字增长、工作岗位向亚洲流失等经济问题。本来,世界各国经济彼消我长、彼追我赶的局面很正常,但东方的心态因此更加开放。这个调查报告正是一面镜子,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一句话:"国家虽小,开放兼容乃大。"同样,国家虽大,保守封闭乃小。百年前的中国就有过深刻的教训。  开放首先源于心态。  国家如此,社会如此,个人也是如此。  心态是人的意识、观念、动机、情感、气质、兴趣等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人内心对各种信息刺激做出反应的趋向。这种趋向对人的思维、言行、情绪、思想具有导向作用。  杰出领袖在青少年时期的共同性格特征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谷传华,是一位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成才教育的青年学者。他从历史名人的人生经历入手,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对象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导致他们能够在生活中逐渐形成"领袖"个性优势的原因在于心态:他们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开放的心态,又因为心态的开放,所以他们能够虚心学习、能够与人沟通,能够得人用人、能够对新事物感兴趣并敢于冒险。正是心态的开放促使他们逐渐成为受人敬仰的"创造"型领袖。  立志开放:有成就欲,总想开拓广阔的事业空间,甚至不乏理想主义色彩。如孙中山早年上书李鸿章希望改革清政府;周恩来少年就敢于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毛泽东则"少小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性格开放:都有外向型的性格,都由心态开放走向了人生开放。身无分文的毛泽东敢从湖南跑到北京,也敢力排众议带队"落草"井冈山。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搞学生运动,后来推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于敢冒险就更不用多说,他们所做的都是九死一生的事,而且他们都是所在事业的"创始人"。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也会有什么样的理想、目标、规划、个性。西方哲学家J·E·丁格曾如此说:"关键的不是我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的心态。"第14节:第1章 心态开放(2)  开放的心态,是一种主动进攻的强势心理,也是一种勇于进取开拓的奋斗哲学,一种积极沟通与合作的处世原则,更是一种心胸开拓的生活境界。心态开放,能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反之,封闭和保守的心态,则是一种弱势和防守的心理,一种围墙的文化,一种固步自封的被动挨打哲学,这足以使强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使弱者更弱。  中国加入WTO首席谈判代表、现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曾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7年年会上发表演讲说:中国必须采取一种更加宽容、理解、包容的开放心态去应对一切,不以意识形态和感情划线,塑造开放、大度、守规则的民族形象,才能减少整个世界存在的一些担忧和误解,使大国崛起成为和平崛起的过程。而当龙永图自己以开放兼容的心态来主持博鳌亚洲论坛时,2008年4月,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海峡两岸,都同意选择博鳌这一个舞台--而非别的舞台来启动堪称中华民族盛事的破冰之旅--"博鳌胡萧会",这也就不难能理解了。博鳌论坛本身对各种意识和价值观的开放、多元、兼容,注定了自身能够承载这一以对话为主旋律的历史风云事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副局长范文仲,就把心态和制度并列为中国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之间差距的根本原因:"政治观念和硬件方面的差距在中国已经不是问题,经济学研究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学术、教育制度的缺陷和学者心态的差异。"  在当今开放的大潮当中,人们曾经熟悉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果心态不够开放,其结果往往是自酿苦酒:越努力奋斗,路却越来越窄;越主动交际,就越得罪更多的朋友;做很有意义的事情,也一样遭遇很多善良的本应该支持的人的反对。  心态不开放使人不受欢迎  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例子,A君兼容不了多元的价值观,总是看什么都不顺眼,非常愤世,喜欢"指导"别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结果,他"脾气很好,品德很好,为人正直",却依然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再如B君,不能理解和包容"新人类"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没有办法跨越代沟。因此,他总是对孙子进行"思想工作"和"教育工作",而且是旧的思路和过去几十年形成的那一套说辞,结果,孙子敬而远之,什么事都不找他,不问他。与B君仿佛仅有血缘关系上的亲情。  心态开放者,通常先有问题再有答案,有证据才有事实,就事论事,就人论人。心态保守者则常常先有立场和结论,先有思维和方法,常常以一元化的价值、一成不变的方法处理事情,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梅菲特(北京)公司董事长喻恒曾这样形容心态带给人生的变化:"世上有四种不同的人:第一种人是口袋里没钱,心里也没钱,他可以比较轻松地过一辈子;第二种人是口袋里没钱,心里有钱,他会痛苦地过一辈子;第三种人,口袋里有钱,心里也有钱,他会累一辈子;第四种人是口袋里有钱但心里没钱,他就可以快乐地过一辈子。因此,面对金钱要有理智开放的心态,要学会支配金钱而不能被金钱所支配。"  只有开放的社会,才能为个人的奋斗提供多元化而非零和竞争的成功渠道。但是,也只有心态开放的人,才能善于把握时代和社会所提供的机会。  开放式心态的基本构造  心态开放与保守的区别  我在不同的高校担任客座教授时,经常跟学生探讨人生哲学。也许因为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的身份,关于"开放"这一话题,每次都会成为热点议题。曾经有个学生很激烈地说:"我觉得心态的开放与保守,对个人的成功影响很小。许多心态保守的人一样非富即贵,一样能够成功,一样可以出国留学。"  我欣赏他敢于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但却并不认同他的看法:"心态的开放和保守,当然跟一个人是否出国、是否富贵、是否成功没有必然联系。但是,相对地说,心态开放者还是远比保守者更容易成功。心态开放者,更见多识广,更能够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知识,更善于与人沟通合作,自然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成功。退一步讲,即使心态保守的人成功了,我相信更开放的心理也会使他如虎添翼。"第15节:第1章 心态开放(3)  心态开放为什么能够成为开放式人生的起点?除了开放的时代要求我们非如此不可之外,另外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开放的心态本身的基本构造,决定了它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成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  图1-1:开放式心态的构成要素  1.强烈的进取心  如果有一种力量能使我们本能地张开双臂去迎接人生,那就只能是我们的进取心和志向。进取心总是促使我们打开人生大门,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开放式心态的首要构成。  进取心可以包含很多词语的含义:雄心与野心,志向与欲望等。个人有强烈的进取心,才能有改变现状的强烈动力,才能对在这个世界上实现自己的抱负怀有兴趣,进而寻求并肩作战的伙伴和朋友,接纳各种思想、方法、技能,越挫越勇,做出各种各样的人生努力。  进取心使杨宁建立空中网  200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空中网的创始人杨宁就是个进取心非常强的人。1998年,他斯坦福大学毕业,不顾家人期望他留在美国的意见,毅然和周云帆、陈一舟回国创业。当时,雄心勃勃的杨宁甚至要给这个网站取名为"中国人",但因为"中国"这两个字无法注册,他才不得已才把名字改为Chinaren。  互联网寒冬到来后,杨宁和Chinaren网站都难逃厄运,Chinaren被迫连同200多名员工,加上几个创始人一年的工作合同,一起卖给了搜狐。这是一个让杨宁终生难忘的日子,但他的进取之心依然没有熄灭。  两年之后,在北京后海一间平房里,一个十几个人的公司成立了,名字叫做空中网。从搜狐辞职出来的杨宁在公司黑板上写下"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四个互联网大鳄名字,然后在后面加上"空中"两个大字,对团队说:"我们以后将是和他们齐名的公司!"  当时,杨宁和周云帆卖掉搜狐的股票,加上一个朋友的投资共带着50万美元就上了路--"我们的很多竞争对手都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现金在银行放着"。资金成了首难,杨宁和周云帆首次创业的投资方包括高盛在内,都拒绝再次投资。但杨宁和周云帆没有放弃,奔赴香港中环一个楼一个楼的"扫楼"找投资机构。一个星期之后,碰壁无数次的他们遇见了当时在香港德丰杰工作的张帆,但张帆的推荐依然被董事会拒绝。最后,张帆直奔美国找大老板改变了空中网的命运。张帆后来回忆说正是因为这两个人强烈的进取心,所以在"香港只见了一面,直觉上我就已经决定帮助他们"。  人生犹如一次大海远航,不知道终点,也无法回头,我们甚至可能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行驶,当然也无法规划和勾勒出未来蓝图。但是没有关系,在我研究采访的这数百位成功者当中,不少人进入现在的行业,做现在的事,完全是一种偶然。当然,没有偶然的是这些人从还没有成功之前,就对建立事业充满了强烈的持续的渴望。  这种渴望也就是进取心,进取心与目标的区别在于,它指向一个前进的方向,却没有具体的落点和彼岸。所以,大多数开放型成功者的人生也常常充满了灵活的转型和转身,他们不会把自己封闭在某一行业、职业、专业上,就算不到现在这一领域创业,他们将来也一定会在另外一个行业创业。他们所强烈企求的只是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成功而已。  因此,我们的人生也许不一定要拥有一个可以终生不变的目标,但一定需要有进取精神--永远向上向前的指南针。也许眼前大雾迷茫,也许看不到前面的终点,但我们依然要昂着头,注视着未来的大方向。  2.开明大度,兼容差异  我十分崇尚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的心态还是一种心胸,这种心胸外化的突出表现为:  --有容人的肚量,能够容忍异己,欣赏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就是容人。  --有容事的开明,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包容甚至是错误的"异见",当然也不会因为别人的恶意批评而影响主观判断。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容事。第16节:第1章 心态开放(4)  --有包容差异的头脑,并且还善于利用各种差异所带来的机会。  杰普培训曾被某些媒体称为"中国高端IT培训第一品牌",在海外呆过13年的CEO赵敏谈到自己之所以选择高端IT培训作为创业方向,就是因为发现了中美之间IT业的差异。  赵敏曾打算做软件业,但他在国内接触不少IT企业后却改变了主意。他发现中国IT企业的高端业务都很急需人才,这个缺口跟美国的情况差不多。但差异就出现在高端IT人才培训上,中国不但缺乏人才,而且缺乏相应的培训,层次低、不规范、不具规模,可以说高端IT培训几乎为零。因此,赵敏意识到这是个巨大商机:"我们一起回国的六个人,在国外都有很丰富很全面的实践以及教学经验,为何不把自己多年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国内更多的IT行业人士呢?这似乎比自己亲自去做编程更有意义。"  心态开放要能理解差异  天津天士力制药公司总经理李文就认为,开放首先要能兼容差异。李文在英国工作学习两年后回国,曾感觉不适应:"我刚去英国的时候不懂得开车让道,有人让我就心安理得地开过去,但时间长了我也开始学着给别人让道,并慢慢成为习惯。"后来"回到国内,我反而对开车抢道、排队夹塞很不适应"。  但正是"有了出国的经历,我反而开始理解国人的这种行为","中国向来缺少private的观念,中国人习惯了什么东西都是国家的、集体的、公共的,很少有东西是公民自己的。没有尊重私有权的观念,当然无所谓尊重个人的权益。"  因此,李文得到的留学感悟是:"不管是留学、居住、参观考察,见识一下不同的社会形态,对日后的生活工作都大有帮助。倒不是说人家的社会一定有多先进,而是通过差异比较,可以反过来更理解国内的现象。理解并不是赞成,但是只有理解差异性是多样性世界的客观表达,你才能在差异中协同。而把握了这一点,就是把握了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规律。"  兼容差异、开明包容的开放心态,正是这个浮躁社会所急缺的,也是我们采访的开放型成功者所拥有的共同特质之一。  微软的企业文化很著名,他们的企业文化当中就有一条叫"开放式交流"。它要求所有员工在任何交流或沟通的场合里,都能敞开心扉,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算大家意见不统一,也一定要表达出来。否则,公司可能会犯错误。  不排斥交流,能正确地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和周围的一切,并且能够理解甚至认同不同人、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差异性,这就是一种心态的开放。心态不兼容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利益对立的双方,如医患矛盾、房地产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矛盾;还存在于各个方面。在我的博客留言中,就有过"海归"与"土鳖"大战的现象:有些"土鳖"一听到有人说几句国外的优点,立刻把人判定为"崇洋媚外",并且彻底贬低留学的作用;也有些"海归"则自以为喝过"洋墨水","取经"归来高人一等,总感觉"外国的月亮才是圆的"。  这都是不兼容、不开放的心态。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一个心态开放的人,只会以公正的态度,在能力、品德、价值观等各方面去衡量人,很少以是否在海外留过学来判断人。就如大多数跨国公司挑选人才,更多的是看对方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有没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而不会问对方是"土鳖"还是"海归"。能力是任何讲究效率的公司都最看重的。  3.思维灵活、善于人生调整  一个拥有开放心态的人,通常也不会是一个特别固执的人。  心态不开放,便会意识不到形势的变化,只认一个理,只信奉一元的价值观,一条道走到黑,或者说一棵树上吊死。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战术是灵活的"、"事情是可以变通的",只要合理,就不拒绝改变,这才是开放者所应有的心态。《易经》里不是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吗?  事情是可以变通的  曾担任过微软中国区主席和盛大公司总裁的唐骏,曾应邀在我主编的《缤纷海归》一书中撰文谈人生感悟。这位著名的职业经理人就将"父亲盖房子"列为少年时代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事之一。第17节:第1章 心态开放(5)  他说:"在我的整个少年时代,全家的重心和精力都放在盖房子上。因为在城里盖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我爸爸用了数年的时间和无数的心血跑各种关系,打擦边球,终于在江苏常州的城郊买下一块地建成了房子。这件事对我来说,让我知道了事情都是可以变通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很难做成事情,一种方法不行,还可以用别的很多方法。"  后来,唐骏大学毕业后非常想出国,他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但北邮出国名额已经用完。于是,他就给北京每个高校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剩余的出国名额。当打听到北广还有出国名额时,他就拿着考研成绩单要求转入北广读研。北广老师说:"你考虑清楚,尽管我们有名额,但你错过了时间,出国还要由教育部批准。"唐骏还是没有放弃,他打听到教育部主管此事的是李司长,就在教育部门口站了整整几天。早上见到李司长就说"李司长您早";中午出来则说"李司长您出来吃饭?"下班的时候便说"您下班了"?等到第六天,李司长终于告诉他:你可以出国了。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在社会底线认可的前提之下,没有什么不可以调整,重要的是要能"活"。不要怕改变,更可怕的是成为生活的奴隶!毕竟是你要适应这个社会,而非这个社会来适应你。  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当大多数人都还在迷恋机关铁饭碗时,不少人就因为敢于"下海"、"出国"、"创业"、调整自己的人生定位而取得成功。譬如王中军在物资出版社第一个辞职当个体户,这是体制内跑到体制外,他后来创办了华谊兄弟;再如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博士,初中毕业时到开滦煤矿当了七年井下维修工,后来考上大学读研读博留学并成为大学教师,再后来"下海"在美国创办三普证券,并于1997年在纳斯达克借壳上市,再后回国在著名证券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最后甚至去电视台当起了财经节目主持人;包括我自己当年离开对外经贸部出国读MBA,也是人生大方向的调整。  4.善于主动学习和借鉴  我曾经听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别人流血,自己得到教训,这是代价最小的教训;自己流血,自己得到教训,这是代价最大的教训;自己流血,别人得到了教训,自己还没有得到教训,这是最可悲的教训。  心态开放的第四个基本构成是善于积极主动学习和借鉴成功者,能够与优秀者为伍,就如同与鹰共翱翔,避开失败者验证过的教训。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开放你的人生
开放你的人生-2
开放你的人生-3
开放你的人生-4
开放你的人生-5
开放你的人生-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开放你的人生
开放你的人生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