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带来医治-2

不能相连的症状以下是一般常见不能与人相连者的症状。孤立有许多不同的面具。常常问题表面的背后是缺乏关系所带来的真正问题。沮丧上一章你们看到的裘安就深受沮丧之苦。她形容沮丧“像一片黑暗在内心深处,你好像可以看到。”沮丧是心理上的失去秩序,伴随着伤感,没有活力,思想困难,难以集中注意力,胃口可别差或特别啫食,失眠或特别嗜睡,颓丧绝望之感,自杀的想法,或甚至企图自杀。沮丧之肇因有可能是一个人想抑制悲伤及怒气——这是神所给予的两项要素,用以抗议爱的缺乏。沮丧有时候巧妙地以异于裘安所描述的黑色出现。它以灰色面具出现。沮丧的人失去情绪的功能:他们生命的色彩也褪去了。他们的世界看来一片灰沉。许多沮丧的人偏好阴沉的天气,因为与他们的心情相仿。有时候大太阳天使他们更沮丧,因为阳光与他们的内心形成更强烈的对比。沮丧的人对做事没兴趣,也不喜欢和人在一起。因为社交不能解决他们需要的根本问题,他们在一群兴高采烈的人中显得更疏离。因此他们从社交和人际关系中隐退,这又使他们的孤立更恶化。无意义之感不能与人相连的另一个症状是觉得没有意义。孤立的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他们急于在活动或事工中找寻意义,然而这却常使他们更孤立。他们缺乏生命的真正意义,也就是爱。有一位单身男士这样说:“我努力工作,赚了很多钱,也很成功,但这没什么意义。我没有人分享这一切,我觉得很空虚。”这种无意义的感觉通常发生在人失去关系,又还没有找到取代者时;在失去时,不但有悲伤,还会走向孤立。他们把自己从人的身边抽出。自己想象一个无意义的生活,并希望自己被驱使有自杀的想法。他们不知道与人不能相连是根本问题。罪恶感及坏的感觉要了解这个症状,我们必须了解情绪世界的基本事实:一个孤立的自我,是一个坏的自我。事实上,孤立的人不是坏人;他们只是认为自己坏。一个孤单的人似乎是不被爱的,而这也就是他们诠释成的“坏的自我”。孤单的人感觉不好或有罪恶感,因为他们感觉不被爱。他们的头脑这样解释:我觉得孤单,因为我不被爱。如果我不被爱,一定是因为我不可爱。我是坏的,否则会有人爱我。我们从别人身上建立自我价值。一个觉得“好”的婴儿,是被喂饱,换过尿布,又被抱的婴儿;一个觉得“坏”的婴儿,是饥饿,尿布湿了,不舒服的婴儿。这些感觉在人里面形成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情绪的记忆中都存留这种最早期的思想。当我们孤单时,我们会感觉自己是“坏”的。这造成了许多人的问题,因为他们会感觉好像做了什么错事才使自己感觉不好。他们有罪恶感,而想尽办法去缓和这种感觉。他们认罪、认罪、认罪,他们读经,参加成人主日学,做义工帮助无家可归者,然而他们还是不觉得被饶恕。他们之所以不觉得被饶恕是因为问题不在罪,而是孤立与疏离。耽溺耽溺是身体上一种强迫性的需要;换言之,某人一定要有某样东西才能生存下去,就像酒精、古柯碱,或一些食物。但也有人耽溺于某种活动,如性、赌博、工作、破坏性的人际关系、宗教、成就、或追求物质主义。然而这些东西和活动永不能使人满足,因为他们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没有这些东西也可以活得很好,我们实在不需要这些酒精、药物。然而我们真的需要关系,没有它我们不能活得很好。记得神在伊甸园怎么说:“那人独居不好。”就像其他症状一样,耽溺也只是真正需要的虚假解决办法之一,是由私欲来的。正如保罗在以弗所书四章中所说的:(外邦人)心地昏昧与神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如果你们听过他的道,领了他的教,学了他的真理,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弗4:18-24)。治疗耽溺的问题需要容易感受并谦卑自己。耽溺者必须承认自己没有力量,以及对神对人的需要,他们也必须软化他们的心去面对他们伤害的人,并了解自己的私欲。耽溺并非真正的需求。它只是真我需要的代替品。重要的一步就是去找出真正的需求,而它通常以私欲为假面具出现。真正需要中的一项就是与人的相连与依附。情绪上孤立的人没有和人的关系,所以他们只好去寻找别的东西,撒旦说服他们,以为他们真正需要的是食物或性,他们整个生命就绕着这些打转。然而他们真正的需要是要被爱充满,以及与神与人发生相连。当内心的饥渴被爱的关系满足时,外在耽溺的驱使就会消失。并非所有的耽溺都由孤立引起,但很多都是。如果一个人无法与人相连,他会去和一个妓女相连,和酒瓶相连,和冰激相连,而内心要求关系的饥渴仍在呐喊。有一个耽溺于食物的妇人这样说:“我记得第一次我选择打电话给某人而不去吃东西。我可以感觉到拉我走向冰箱的强大力量,但我把它解释成把我拉向爱的力量,所以我打电话给一位组员,去了她家,我感受到真正的关爱温暖,我就不再觉得饿了。自从那一次,我就学着这样做,愈来愈发现我要的不是食物,而是爱。”扭曲的思想记得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到,任何系统若不受干扰,经过一段时间,会越来越混乱。这就是情绪孤立时所发生的情形。当人孤立于别人时,他们的愤怒、悲伤和沮丧开始干扰他们的思想过程,他们负荷过重,思想就开始扭曲。偏执妄想症是一种心理失序。它的特征是过分或无理的怀疑别人。这是思想扭曲的形式之一。人内心的孤立是如此之大,他们感觉被痛苦袭击而必须向外发出。他们害怕别人要害他们而不能相信别人。因此他们躲避别人而更孤立自己。偏执妄想症者不会自行变好。你不能只是告诉他们“改变思想”。这是一个孤立的任务,而孤立就是问题的所在!孤立的人会有各式各样的妄想,来解释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必须使痛苦合理,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想象世界正如他们内心所感觉的。当他们的内心世界改变,他们对外界的认知也会随着改变。伤害永远混淆我们的思想。大卫在诗篇七十三篇中说得好:“因而我心里发酸,肺腑被刺。我这样愚昧无知,在你面前如畜类一般。”(诗73:21,22)当大卫受伤,他说自己“愚昧无知”并且“如畜类一般”。虚空人若与神与人没有相连会感到非常空虚。空虚是人类最痛苦的一种情绪。空虚的人不能感受自己对爱的需要,也不能感觉别人对他的爱。也许有人全然爱他们,但除非他们感觉爱的需要,并对爱有回应,他们会仍感空虚。只有当他们感觉爱的需要并回应之,他们内心的爱才会开始成长。保罗说明了和人相连能产生何等的安慰:我们从前就是到了马其顿的时候,身体也不得安宁,周围遭患难,外有争战,内有惧怕,但那安慰丧气之人的神,藉着提多来安慰了我们。不但藉着他来,也藉着他从你们所得的安慰,安慰了我们。因为他们把你们的想念、哀恸、和向我的热心,都告诉了我,叫我更加欢喜。(林后7:5-7)保罗向我们显示了道成肉身的爱,这爱也能帮助我们。保罗有一个需要;他很沮丧。神派提多来安慰他。神透过人际关系来触摸保罗。神安慰保罗,但提多却是神伸出的手臂。比比神的方法和有些人的方法。这些人告诉受伤的人他们不需要别人;他们只需要祷告读经!这就像砍断神的手!雅克提醒我们人不只有灵性的需要:“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的去罢,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要的,这有什么益处呢?”(雅2:15,16)许多时候人有情绪上的需要,而非身体的需要而已。他们需要一个人出现在面前,这就是神爱他们的方法。但是受伤的人必须回应别人的爱,唯有这样相连才会填补内心的空虚。与人相连的经验会使人被充满。圣经一再说到充满,保罗在以弗所书这样说:“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弗3:17,18)我们空空的来到世界,神的爱使我们充满。悲伤缺乏相连不但导致缺乏喜乐,并会产生很深的悲伤。喜乐来自与神与人的关系。“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的喜乐充足。”(约一1:3,4)当我们孤立于神和人,是不可能喜乐的。害怕亲密对不知道的事我们自然会害怕。从未与人深交的人,害怕亲密,避免与人亲近。不真实感有些人完全与世界脱节,他们对周围有一种不真实感。因为神所创造的是有关系的世界,人只有从关系中认识自己的真我。如果人不能与神与人相连,他们不能经验到什么是真的。这会使他们产生不真实感。他们问自己:“我真的在这里吗?”然后以砍或捏自己确定自己仍然活着。不真实感很常见,但若不了解,会很吓人。活在不真实中是很令人害怕的。惊恐惊恐是忽然发生强大的恐惧。许多人被惊恐袭击是因缺乏相连的根本问题。人类的心灵必须与人相连并充满爱。有些人的空虚大到好像真的掉到一个黑洞里。当他们靠近全然孤立的黑暗时,他们感到惊恐。这是人类已知最恐怖的经验。愤怒愤怒,狂怒,或不可控制的怒气,常是孤立的症状。记得前面司坦的例子,他因为不能控制的怒气来寻求治疗。只有当他面对事实,知道自己里面有一个孤单的地方,并且只有当他被爱被接纳时,他的愤怒才会消失。另外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当婴儿没人照顾时,他会表现愤怒。当我们长大,大部分人会掩饰这种愤怒,而以嘲笑或身体的疾病出现,因这是社会可接受的。愤怒是对孤立自然的抗议。过分照顾别人有些人和别人亲密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照顾别人。我们不会以为照顾别人的人需要照顾。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他们看起来很强壮。然而在照顾者的面具底下,他们渴望关系。人只有把真我带入关系中才会真正满足,真我的一部分是一个会有需要的我:如果我们一直付出而不领受,我们是在拒绝部分的真我。因此过分照顾别人也是无法与人相连的症状。幻想幻想是因心理的需要而在心中创造不实际的形象。心理的需要就是依附。无法交到真朋友的人,就会在幻想中创造一个。深度的孤立导致过度的理想和罗曼蒂克的思想,孤立的人无法经验到真实,所以他们逃避到理想中。幻想中的关系是安全的,但永不会实现。幻想加深gulliver,真实的相连治愈它。相连的障碍有一首流行歌曲说:“需要人的人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需要”是我们的立足点,因为那是神和别人与我们相会的起点。只有从需要中,我们可以接受及满足。“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5:3)如果相连就是治疗的方法,为什么我们不去做呢?如果这么简单就好了。人类堕落以后,有许多阻碍我们与人相连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过去的伤害当我在读研究所时,班上同学发现了一只在街上流浪的德国牧羊犬。小狗脱水又营养不良,满身伤痕。我们把它带回家照顾。头一个月,小狗不理我们。每次我们走进,它就发抖。每次我们伸手想拍它,它就缩到角落。它已学会人的手是用来打它的。它所知道的世界令它害怕。小孩也是一样。当我们来到世界,我们完全依靠父母。肚子饿了他们喂,尿布湿了他们换,害怕时他们安慰。从他们身上,我们发展对世界的观念及对人的信任。我们爱因为父母先爱我们: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一4:19)如果照顾者爱我们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就会发展出“信任的肌肉”。我们看世界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地方。用发展的术语来说是“基本的信任”。但如果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如果我们被忽视、遗弃、毒打、虐待、批评、厌恶,我们信任的能力就被伤害了。而我们与人相连的能力是基于我们需要别人。如果这个能力受损我们就有麻烦了。这可说是生命之????????????反言之,如果我们发现世界是可信任的,我们会学习到有需要是一件很好的事,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东西,像爱。我们会得到越来越多,因为我们越来越信任和依靠。有的还会更多:爱人的会寻到更多爱。如果我们发现世界是不可信任的,我们会学习到信任别人及表示有需要,是一件愚笨的事。我们会相信要生存就不能依靠别人。神给我们记忆,使我们去再得好东西而避免坏东西。如果我们碰了火烛会避免再碰;小狗挨打再看到人把手举起来会躲。我们学习到世界是什么样的,于是我们去适应。我们建立一个人际关系的蓝图,并知道它如何运作。问题是我们建立的蓝图可能在受伤害的基础上,后来我们长大了,却忘了更新资料。二十岁的蓝图成为我们与人相连,活得更丰盛的阻碍。扭曲的思想我们对世界的观念有时像过时的地图。虽然曾经对过,但不再如此。然而由于缺乏经验或知识,我们不会更新它,仍然用它来找寻道路与方向。对自己的看法“我是坏的。”我们前面说过一个孤单的我会觉得自己是个坏的我。而缺乏相连是罪恶感的根源。孤立的人在单独时会感觉不好;他们感觉不好就会离开人。离开人感觉就更不好,这是恶性循环“我不可爱。”这个人感到爱的需要,但同时也觉得自己不配。事实是,这人感到自己“不被爱”而将之解释为“我不可爱”,世界上有些最可爱的人觉得自己不可爱,只因他们从未被爱过;其结果就是孤立。“我里头有些东西把人吓跑了。”许多人确信自己里面有些内涵是不好的,而这样的内涵使得别人远离他们。这样的感觉可能可以追溯到许久许久以前,那时他们是一个在不被欢迎的情形下诞生的婴孩,单是他们的存在就足以将他们那累昏了的母亲“赶跑”了。这世界对他们的反应因此内化成为他们对自己的确信。“我的罪比别人的罪更坏。”许多人在治疗团体中,终于敢敞开自己,是因为发现他们不是唯一想把孩子抓去撞墙,或是吃了三个巧克力派之后去呕吐,或有手淫习惯的人。他们发现“别人都没我这么坏”的信念是不对的。觉得自己比别人坏会成为很强的孤立者。“我不配获得爱。”我们常觉得:我们能得什么,取决于我们配的什么。“罪的工价乃是死”一律在此适用。我们以为:如果我们不为人爱,必是因为我们未能赚得它。事情是,我们不能赚得爱。爱,是他人决定是否要对我们有的一种感觉。我们可以赚得赞赏,但不能赚得爱。我们不会配获得爱,也不会不配获得爱。配不配和爱无关。“我的需要会让任何人都受不了。”觉得自己有需要是一种罪的人,可真有麻烦了。因为就是我们的需要能救我们。“虚心的人有福了”。当人认为需要会坏了人际关系,他们就会停留在孤立中而不让需要被对方知悉。事实上情形刚刚相反,别人希望看到我们的需要,使他们有机会爱我们,以为回报。“我对人的需要是不对的。”许多人觉得对人有相连的需要是一种不该有的感觉。他们觉得这种需要不合圣经或不健康。他们想,我应该靠自己。“我的感觉会让任何人都受不了。”这是很多他们的感觉在过去会被否定者的信念。如果他们表露情绪,就觉得会破坏关系。他们害怕自己的愤怒、悲伤及恐惧。对别人的看法“没有人靠得住。”如果我们在过去曾信赖过他人并将真实的自我与之分享,但他们却出卖了这样的信赖,我们就会相信没有人是靠得住的。我们不再将我们那易受伤的心交给任何人,因我们想他们会误用它。“人总是会离开我。”若我们曾经被抛弃过,我们就怕其他人也会抛弃我们。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便是:它永远结束于我们开始信赖对方的时候。我们打心里相信这回事,因为它是我们的经验。“人是卑劣且好批评他人的。”如果别人曾因我们的需求而说过我们的坏话或批评过我们,我们就不太可能会再向人谈到我们的需要。我们不大会令自己再度暴露于这种凌辱。“人会对我不以为然。”有人觉得别人会对自己的需要不以为然。因此,为着怕被论断,那真实的自我就不能与别人紧密相连。它必须藏躲于人际关系之外。孤立的人常将他们最需要的部分隐藏起来。过去,别人曾对他们的需要不以为然,他们就觉得现在也不会有任何人会接纳他们。这使得他们被孤立。记得早现瑞比的例子吗?他甚至没想过别人有可能想要培育他。对他而言,这是个傻主意。另有人觉得他们有些部分不令人想要与之相连,譬如说:他们愤怒的部分,他们悲伤的部分,他们性的部分。这些部分因人而异。“人会来控制我。”许多孤立的人曾在人际关系中被人侵害与控制,因此他们学到:孤单是他们唯一真能有自由的地方。他们不相信在关系中能有自由,因他们从未经历过。他们自己的选择从未在一个关系中受到礼遇,所以他们放弃了相连以选择自由。“人们的关心是装出来的。”父母若以“尽责心态”抚育孩子(以“爱”孩子为一种义务),孩子长大后就以为别人的爱是不真诚的,因这是他们的经验。他们怀疑每一个人。对神的看法“他并不真爱我。”孤立的人极少觉得神爱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觉得不被爱的人,也觉得不被神爱。既然神爱我们的方法之一是透过信徒的团体,与此团体隔绝的人就不能感受到他的爱。孤立的人通常没有多少温暖相爱的经验可资倚靠。“神并不关心我的感觉。他只要我做个好人。”人的内在生命常被别人忽略到一个地步,以致他们认为别人对他们的感觉并无兴趣。他们以为,他人较有兴趣的是他们“表现如何”。他们也将这形象移用到神身上。“他只要好基督徒。”孤立的人相信,那些看来与神相近或行为顺服的人是比自己好的人。因他们自觉无法改变,就以为自己注定活在外围。“神会以怒气待我。”许多孤立者曾被别人的愤怒打击过,因此才会在情绪上孤立起来。他们学习到这些攻击者总是很愤怒,或是快要发怒了。他们觉得神也会对他们发怒,这样的期望使他们不信靠神。“神听不见我。”神以与我们同在显明他的爱,虽然他并不以超自然的方式来干预我们的生活。但孤立者不能意识到神的同在。既然他们没看到神做任何事,他们推论神一定也听不见他们。“神不回答祷告。”神知道不能与人相连者的根本问题。因此神以与人接触的机会作为祷告的回答。但这样的回答并非他们所期望的,因此在他们看来神似乎不回答祷告。“神会控制我,让我失去自由。”人怕神的控制正如怕人的控制。“神不会原谅我,因为。。。”孤立的人通常相信神已丢弃他,他注定要下地狱了。他们想自己犯了不可原谅的罪。其实他们是在企图把神学与经验配合,因为他们已经感觉在地狱里了。因为他们与人疏离,他们无法感觉恩典和赦免。即使在理智上他们知道,没有一个罪是神不赦免的(除了拒绝耶稣),但他们需要与人相连才能感受到。有时候别人说“只要改变思想”就好。但这不容易,因为我们所说的是比思想还深的东西。我们所说的是信念,是深藏在心里的。我们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早在我们能理解之前。它刻在我们心中,正如旧约说的“胸怀”里。所有真实及深的改变,都不会发生在关系之外,因为那儿是心所存在之处。人们常常说,“我头脑知道,心却不知道。”要让心知道,必须转回会需要,会受伤的情况。这是所有规条首次被刻上的地方,也是经由这样的需要,我们才会学习新规条。我们必须在一个安全的关系中,才能察觉我们是否有扭曲的思想应改变。要一只小狗对虐待它的人敞开心是很笨的。但神若给我们机会建立好关系,我们必须面对扭曲的真理,而让我们的真我为与人相连。如果我们肯谦卑自己,使自己成为有需要的,神应许会帮助我们。“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将嬉笑变作悲哀,喜乐变作愁闷。务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们升高。”(雅4:9,10)我们必须在他面前自卑,让他藉他的灵和他的肢体,对我们的扭曲作工。听听大卫如何为自己祷告:“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139:23,24)防卫行为我们不但对神,自我,别人有扭曲的认识,并因此而受伤,我们也建立起一道防卫的墙对抗关系。起初这看来很有道理,因为我们周围都是令我们受伤的关系。在酷寒的冬天里穿上一件温暖的外衣来保护自己是合宜的;但是当夏天来临时,我们就应当脱去外衣来享受那温暖的阳光。我们常穿着心理上的外衣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是当神将我们遣到了一个温暖的地方,一件厚外衣就会制造问题而非解决问题。我们已不再需要它了。神应许在他家中赐给我们新的关系,但我们必须着力于脱去我们的外衣以享受这新的温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外衣”来保护他们避免相连。以下是一些较常见的。否认否认是一种心理防卫机制,人们藉否认某一个人的问题或某一情况的存在来避免面对之。一个最常见的避免相连的防卫法就是否认自己需要别人。如果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是长大后,未能获得好的、安全的关系,他们就学会否认对这样的关系之需要。为什么要去得那得不着的呢?他们遂逐渐泯除了对这需要的认知。注意我说的是泯除对这需要的认知,而非需要的本身。只要他们一息尚存,这需要总是在那儿,因为他们是按着神的形象造的。但这些人可以对此需要的呼喊聋哑以待。我永不能忘记一位律师病患,他因忧虑与暴怒症状而入院治疗。他在住院的第二天说:“需要是什么玩意儿?我不需要任何人。”然而,当一星期一星期逐渐过去,我们发现他那一组只要一谈到孤独这题目,他就会离席去要颗镇静剂!许久之后,他开始体认到这些讨论之所以对他困难,是因为使他近乎经验到他那久已遗忘的对别人的需要。当他逐渐放弃否认他对关系的需要,他开始与人相连。他发现到“无敌金刚也需要爱”!贬低爱的价值贬低可得到的爱的价值,是许多挣扎于情感孤立的人所用的一种防卫。其运作情形如下:“爱”会出现在他们面前,但这些人并不回应之,反倒贬低其价值或减低其重要性。有时他们会将具正面意义的事物改为负面的事物。他们会说:“你并不真的关心。”这是一个很可怕的防卫,因他们是将他们所最需要的推开。在福音书中,亵渎圣灵是唯一不得被赦免的罪。圣灵,恩典的灵,在第一世纪的世界中藉着证实耶稣是谁来吸引人归向他。但人不但拒绝圣灵的恩典,他们把好的变成坏的,对爱离得远远的。这样的罪不得赦免,因为这罪使人远离恩典。拒绝人的爱不会不得赦免,但结果一样受苦。当我们拒绝或亵渎人的心灵,就是贬低爱的价值。就如我们执意停留在孤立中,而让爱痛苦地看着我们。又像我们快饿死时,有人给我们一块牛排,而我们说:“恐怕有毒吧!”因我们的贬低爱的价值,我们停留在饥饿状态中,无法获得食物。我们孤立是因为爱的风险太大。投射投射是把自己的想法、感觉,及态度归因于别人。有时候我们会投射我们的需要在别人身上,而不自己掌握之。圣经上说我们要“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林后1:4)。这是假设我们已经掌握了自己的需要,并知道这需要是什么。有时候我们的需要只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是因为我们将需要投射在别人身上,而非自己掌握之。而给予者的付出,也并不是因为自己已经领受得很丰盛了,他只是因为有需要而付出。我们必须小心掌握自己的需要,不把它投射在别人身上,因为我们无法因此得到满足。相反反应相反反应是一种防卫机制,人会表现出与需要(常常是无意识的)完全相反的感觉。举例而言,孤独的人表现得特别独立。他们看来特别坚强并反对依赖或需要别人。这样的人可能建立一种拒绝关系的神学,对自己的需要背道而驰。狂热狂热是心理上的一种兴奋,以生理心理过动,行为失序,情绪起伏表现之。如果一个人够忙,他就可以否认自己对关系的需要。他们如果可以做一切事,他们必定没有需要了。有些工作狂就是有狂热的倾向。理想主义理想主义是把事务理想化的一种行为。这种防卫机制与我们前面谈到的幻想很像。很难坠入情绪或维持爱情的人,有时候是受理想主义之苦。他们找寻一个理想的对象,期望他能满足自己一切的需要。这些幻想填补了他们的空虚。一个非常孤单的人会迷失在自己的幻想中,而一个理想主义者是在寻找“理想”的另一位。替代替代就是以另一个人或物取代。当人不能得到真正的关系,他们会找一些别的来代替。正如前述,耽溺是对真我需要的取代。药物、食物、或性是对爱的一种替代。人用这些替代来防卫自己对神与人真正的需要。告诉别人要悔改及停止某种行为是件好事,但除非那人的需要满足了,不当的行为还是会回来(路12:24-26)。这人需要神及人的爱来满足心灵的需要。学习神的方法过去的伤害、扭曲的思想、及防卫机制都是人类堕落的直接结果: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圣经直截了当地论到这三者。对我们相连感的伤害不但摧残那被伤害的人,也摧残他们周遭的人。一方面,那些被伤害的人会说:“我为什么不能持久与人想亲近?”或“我为什么至今还躲开别人?”另一方面,他们周遭的人会说:“他们为什么不能明白他们是被爱的,并就此好好过日子?”或“我想他们只是自私与懒惰。”人生早期的伤害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治疗,而成长也要花很长的时间。我们现在所谈的,是我们心中最脆弱而易受伤的一面:要花许多的时间才能使它坚强起来。保罗了解这种情形,他说:“我们又劝弟兄们,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也要向众人忍耐。”(帖前5:14)心伤就像其他伤一样。首先,伤者会感到痛苦并致休克。如果他有别人的支持,他的心会解冻而再度感到痛苦。(古谚说得对:“事情总要先变坏才转好。”)当受苦的心再回到关系之中,它会变得坚强并且逐渐成长,但其过程就像操练一个痛楚的肢体或肌肉一般。人在复健的过程中必须有耐心,不论是对痛楚的肌肉或对痛楚的心皆然。在抚育我们成长的家庭中,有一系统的人际关系准则。我们会自这系统中承袭扭曲的思想。神设立家庭为一属灵的系统,藉以将宇宙中属灵的定律传授给儿女们。家庭原是我们学习神心意中的相爱相依、自由选择、彼此饶恕、与智能成长之处。然而,我们并不生活于完美的家庭之中,而许多家庭中的准则也与神的准则大相径庭。我有时会请组员们写出他们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十诫。耶稣告诉我们说,有时我们会依“古人的遗传”或“人的吩咐”来生活,却不依神的途径(太15:1-9)。有些家庭的准则可能与神的准则直接抵触。以下是某人开的单子:不可让任何人在情感上接近你。要保持距离。不可将你真正的感觉告诉人。你若受了伤,要将之守为秘密。若能以之保持和平,则总当说谎。当努力使外面看来很好。反正这是比较重要的事。当有斐然的成就以光耀门楣。总不可脱离家庭脐带的牵绊,因这会令其他家人非常难过。不可在外谈及家中的事或你在其中所受的伤。如此不忠是可憎的。子女当插手父母的争执之中。他们当将父母争斗的焦点移开。这是出于爱心且蒙悦纳的祭物。慈仁柔和的感觉是可憎的。当自出生起就在情感上独立。以上的单子大异于神的单子。然而,许多基督徒却未转离“古人的遗传”。他们根据一个错误的宗教来生活,就是他们家庭的属灵系统。若要成长,他们必须弃绝他们那病态家庭的神学系统并采纳神的属灵原则。当这样的改变发生时,就有一扇大门向我们打开:当下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有许多人在耶稣周围坐着。他们就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就四面观看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亲了。”(可3:31-35)耶稣并非拒绝他的家人。而是要强调在属灵关系上,信他的人有更高的优先次序。耶稣一直教导我们,我们是从一个国度遣到另一个国度(西1:13,14)。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谁是我们的家人。神实际上是在说,我们需要来自遵行神原则的“家人”的支持。我们必须弃绝第一个学到的属灵系统,而学习神的相连方式。当我们开始做这样的改变时,我们会与朋友、属灵领袖、甚至家人发生冲突。圣经多处讲道这样的冲突,并要求我们改变。耶稣说我们所爱的人,若没有神的价值观,就会发生冲突: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4-37)这些话很严厉。但耶稣并非要我们与不信神的亲朋作对。我们要爱我们的仇敌,为那逼迫我们的祷告(太5:44)。然而我们必须视那不相信爱很重要的人,为我们灵魂的仇敌;拒绝爱就是拒绝神的方法。我们必须找出那能带领我们愈来愈有神形象的人,而非远离他们。正如大卫在诗篇一零一篇中向神请求:我眼要看国中的诚实人,叫他们与我同住;行为完全的,他要伺候我。(6节)此外,我们也须避开伤人的人:行诡诈的,必不得住在我家里;说谎话的,必不得立在我眼前。(7节)我们必须查验我们的关系,看它们是否帮助我们在神的形象里成长。一个已连结于坏关系的人不易向坏关系说“不”并向好的说“是”。诗篇作者说,当一个人自年幼就被压迫,他背上会有“犁沟”,每一个在情感上受过酷待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感觉。但诗人向我们保证:神已砍断了恶人的绳索(诗129:1-4),以致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心向那些行主道的人敞开。学习相连在你失去了第一次的机会之后再来学习相连,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在本章的末了你会看到:有位名叫裘安的妇女曾经忧郁而试图自杀,她花了好几个月的努力来建立与人相连的关系。苏珊,一位二十八岁的平面艺术设计师,无法单靠加入一个同业协会或一个教会的研讨小组来建立情感上的连结。她费了相当的劲,在个别治疗与团体治疗之中与自己的问题角力,才能在“真实的世界”中伸出触角与人有联系。若你在与人不相连结的环境之中长大,以后再要与人有连结,可得服一剂很强的恩典、真理与时间。相连的技巧认识需要许多人并未意识到他们的问题来自缺乏相连与依附。你或许成长于一个不重视亲密的家庭,或许曾受伤到一个程度使你忘了如何相连。因此,你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认知你是多么需要与人相依。只要细读圣经,你就会发现神多看重彼此连结。保罗用身体的比喻来说明此点:“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林前12:27)你是一个身体的一部分,不能在情感上被割离身子的血液循环而仍期望能欣欣向荣。“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林前12:21,26)靠近他人当他人靠近你并寻求与你有心灵之交,是很美妙的:因为神就是如此行。但许多时候,别人无法看到你的需要,不知道你在情感上有多么孤立。因此,你要尽力主动伸手寻求帮助和支持。早先我们曾看到这个主意对瑞比是多陌生。他无法想象怎么会有人想与他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有连结。把自己放在易受伤的地位你可以靠近别人并与他们交往,但仍然孤立。你的孤立可能来自你无法开放自己,无法将你真是的自我展现于人。要学习使自己易于受伤(vulnerable)。Vulnerable一词的字面意义是“敞向批评或攻击”。你须对你的需要开放明示到易受攻击的程度。对需要的认知是成长的开始。若要在一个深入的层次上与人相连,谦卑和易受伤的人格特质是绝对必须的。若要人一开始就在一般社交中展现出易于受伤的特质,可能令人觉得太受威胁。也许你需要从一位牧师、辅导、或一个支持小组开始。但是易受伤的特质是一个技巧,能将心打开,使爱能生根。当你能承认自己需要支持与帮助,而且能展示你受的伤与你的孤立,一个能改造你人格和生命的机能就实实在在发动了。向扭曲的思想挑战扭曲的思想阻挡你与人的关系。这在基本上使你重复过去的经历。要向使你受捆绑的扭曲思想挑战。你继续透过孩提时代的眼镜来看世界到什么程度,你的过去就会在什么程度上成为你的未来。举例来说,你若不向“所有人都会离我而去”这一信念挑战,你就永不能建立一个长存的相依的关系,你也再造了过去的孤立。主已经应许将真理启示给你。求他指示你有何扭曲的思想。但是扭曲的思想是在人际关系之中学来的,也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将此种思想去除。你需要新的关系来除去过去所学的:在其中你真实的自我可以在恩典与真理中与人连结并因而得以改变。冒险要学习新的人际关系的技巧和与人相依的方法是要冒险的。请听耶稣的邀请:“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3:20)你有责任听这声音并且开门。人与神都会呼唤你,但若你那扭曲的思想和对冒险的排斥挡在途中,你就会让门关着,而互相依附的关系也就无从产生。要容许你自己冒在情感上重视某人的险。要冒再次受伤的险。这是困难的,然而是必须的。容许有依赖的感觉只要你开始让人在你孤立的心中具有分量,使你不安的“有需要”和“依赖”的感觉就会浮现。这些是心开始软化的表现。虽然令人不安,这些感觉却是能依附与否的关键。许多时候你以为必须显出坚强的面貌,但容许你柔弱、有需要的一面向你需要的人们表现出来却能牢固依附的关系并让它成长。认识防卫手段要认识你自己对依附的防卫手段。一旦你能认出那些熟悉的行为模式,你就能注意到它们是否正在进行之中,并为它们负起责任。你也许要说这样的话:“噢,我又来了,贬视一个要爱我的人。我这次要试着让他们对我有重要性。”要记住,你的成长,责任在于你自己。要挑战你老旧的行为方式并让圣灵赐你能力来抗拒你的防卫手段。安于愤怒人常会因为怕对自己所需要、所爱的人有怒意而避免依附。结果,他们便进入孤立以保护他们所爱的人。对你需要的人感到愤怒是很自然的。你愈能安于向“好人”有怒意,就愈能将这些感觉整合进人际关系中。在第四部分我们将更深入地探究此一过程,它与依附一事关系重重。许多人宁愿将他们人格中愤怒的那一部分留在相连的关系之外。他们相信那是他们自身不可爱的部分。祷告与默想在诗篇139:23,24,大卫求神启示他在一个深入的层面上是怎样的人: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请与大卫作同样的祷告,神会启示你内心真实的状况。求神显明你在依附上的问题。恒久不变的友谊是神对你的最高期许,因此你可以确知他想要帮助你达到此目标。正如大卫在诗篇51:6所说:“你所喜爱的,是内里诚实;你在我隐秘处,必使我得智慧。”有同理心同理心是分享别人情绪、思想与感觉的能力。对别人的需要感同身受,认同他们所受的伤,会软化你自己的心。许多心已硬化的人因接近他人的伤而溶化。我并不是在鼓吹一个“给以求有所得”或一个“将你的注意力从自己挪开”的策略。我乃是说要透过与挣扎的人认同来触到你自己的伤与孤单。依靠圣灵圣灵赐你能力改变并走出过去生活方式的捆绑。求他释放你脱离你过去紧握的防卫手段并给你勇气来启步与人相连。每次当你发现自己处身十字路口,面对依照旧的模式作防卫式的反应或冒险采用新的模式,就求他帮助。你无法独自成功。当你面对自己的无能相连时,你必须承认自己的无能并求圣灵的帮助。你无法自己改变。你当倚靠他来帮助你进行医治的改变。向生命说是与别人和神相连的事,是件向生命说“是”的事。是向神及别人所发出的与他们连结的邀请说“是”的举动。挣扎与孤立的人以许多方式向关系说不。当你藏匿在种种防卫机制之后,你是在说不。当你排斥亲密,你是在说不。当你提出各样的托辞,你是在说不。而“连结”要求你在“爱”开始向你展现的时候,向之说是。这也许意味着接受与人同处的邀请而不总是退缩。也许意味着在别人问你“近来如何”时,在安全的环境中给一个与以前不同的答案。也许意味着感同身受于别人的伤。不论是怎么样的机会,它意味着对关系说“是”。裘安本书这一节始于裘安。她在许多的朋友中仍感孤立,又充满了黑暗的沮丧,甚至试图终结自己的生命。裘安在医院的头几个礼拜是纷乱的。每一天医院人员都想要努力的认识她,但都徒劳无功。她将自己藏在病房中,即使在出来的时候,也不谈自己的问题。但当她开始注意到其他病人的痛苦,她慢慢开始让一些人接近她。起初,她只揭露她生命的表面事物——她的机敏,她的魅力,她那吸引人的个性,她的才智。但是后来,她开始向几个信任的人敞开自己并述说她的故事。裘安成长于一个很强的基督教环境中,被灌输了很强烈的是非感。然而,她从未在一个深入的情感的层次上与她的父母相依附。她承认:“我从未爱过我的母亲。她太被动。至于我的父亲,他感兴趣的只是我有没有做个‘好孩子’。”结果,裘安在成长过程中的外在表现毫不马虎、循规蹈矩、一板一眼,但她内心却只感到空虚。裘安说:“当我遇到大卫时,他是一个聪明又有前途的神学生。我们很年轻就结婚了,他对我而言是全世界——起初的时候。然而我发现他是多么完美主义。他非常卖力工作,结果我们一同建立了一个很成功的侍奉。但我总感到好孤单,即使和他在一起时。”裘安从不承认她需要别人,甚至是她丈夫大卫。从她第一个家庭中,她学到忽视自己的需要、压抑它们、将它们掩盖起来。在她自己的婚姻以及与他人的友谊中,她也保持了同样的行径。在医院里,裘安开始生平第一次的敞开。她分享自己的痛苦。她哭泣。而她也因别人在她表露出她的弱点后依然爱她而感到惊喜。当她开始感受到自己的独立程度其实是有限的,她慢慢地容许别人在她生命中具有重要性。她也认识到:虽然自己是“穷困”的,但她的能力并未消失;于是她也向与她一同住院的伙伴们伸出手来。她也邀请老朋友们来探望她,并为他们在她脆弱易受伤的景况中并未弃绝她而觉得惊讶。此外,裘安细察了她的婚姻,在那儿她也发现自己缺乏易受伤的人格特质。她和她丈夫一同努力建立了彼此的亲密,那是他们从前因个别的背景与惧怕而未能拥有的。经过一段颇长的时间与努力,他们终于能建立一个新而更亲密的关系,一个植基于互相分享与易受伤的人格特质的关系。随着时间过去,裘安的沮丧开始消除。她开始发现活着的意义。生平第一次,她看到意义和盼望是由关系而生。她也生平第一次实在经验到神、丈夫、家庭、与朋友的爱。其后她继续努力去建立亲密与相连的关系。如今,在她长期住院而出院的多年之后,她生活得非常好。裘安的战争不是一场容易的战争。像一个垂危的病人,她真的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战。然而有一天,当她面对她的救主,她将能以自己曾“打过那美好的仗”为傲:那是一场爱的仗,她也重新得回了那因人类堕落与她自己家庭背景而失去的“神的形象”。之后,她和她的家人则将享受在爱里有根有据的生活。裘安不再生活于“孤立”的人间地狱。相反的,她活在“在地如天”的亲密、相爱的关系中——一个耶稣应许我们可以知晓的关系。第三篇与人分离6.何为界限?十五年前,司提反开始了他的事奉,热切地要服事神与人。他的妻子也与他分享同样的异象。他们觉得将会共有一个美妙的婚姻与事奉。但他的生涯却未如所计划的。他“燃尽”了。坐在我的办公室中,他描述了疲倦、轻微的沮丧、没什么做事动机、焦虑等症状,以及“把它全抛掉”和逃走的幻想。“我从前在工作上也曾有过困难,”,司提反自承,“而我总是觉得奇怪,不知为什么。”当我们继续交谈,我发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待人非常好的人。事实上,他几乎太好了。因有一颗柔软的心,他无法忍受让一个受苦的人未得到帮助就离开。任何人一求助,他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去帮助那身处危机的人。但是,其结果却使他其他的事奉受损。他在预算与报告的事上误期,他开会迟到,他会忘记原定的约会。此外,他接了太多的工作。他每一分钟都塞满了活动,但他却似乎没有一点时间来做喜欢做的事。他开始怨恨那对他要求如此多,却又没有给他当得的表彰的教会。另一方面,教会也对司提反有疑问。他们厌倦了迟交的报告与拙劣的会议。他们开始猜想司提反的优点是不是足以掩盖他的不负责任。比失败的事奉更令司提反困扰的是他的婚姻。他妻子持续叨念着要他完成他答应要做的事。他可以好几个礼拜都不清理院子。他们常收到银行寄来的通知,说某项应付款项已经过期了,或是他们的信用等第被降低了。司提反觉得他总是对太太让步。不管他们去哪里或是做什么事,他都“乐意地”同意会让太太高兴的选择。他或会对她的期望不满,但他若反对她,则又会觉得自己自私。他似乎认为:不管太太或教会要求什么,都应该去做:因为若是拒绝就使他有可怕的罪恶感。当他解说完了他的景况,他抱歉地耸耸肩。“我并不想要到这儿来,”他说。“我应该是一个帮助人的人,而不是一个受辅导的病人。”他叹了口气。“我的动机那么好。为什么我会落到这样一团糟里面?”司提反对于别人对他的控制毫无限制,对于个人的界限与空间没有感觉,也对升级称为“意志”者殊少认知。广泛地说,界限是标示出一个极限、范围、或边沿的一些界线或事物。心理上,界限是对于自己与他人为不同之个体的认知。因这不同之感,每个人乃具有独立的身份。它说出我们是什么,不是什么;会选择什么,不会选择什么;会忍受什么,不会忍受什么;会感受到什么,不会感受到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简言之,界线界定了我们。如同地籍上的界限界定了产权的范围,心里与灵性上的界限界定了我们是什么,不是什么。司提反之所以遭遇许多问题,是因他缺乏界限。他未能在别人要他做的事以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因为他觉得有义务必须服务别人,他无法说“不”。因为他为别人负起了过度的责任,他无法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他的缺乏界限导致他的混乱、怨恨、惊慌、与沮丧。他失控了。司提反不是唯一如此的人。许多人挣扎于发现、设定、与防卫他们个人的界限。他们真的不知道自己终于何处而别人又始于何处,以致他们受到缺乏目的、无力、惊慌、丧失自我特性、失序、沮丧、不负责任、以及许多其他问题之苦。这些问题都导致他们与别人缺乏真实的亲密。缺乏界限之最具毁灭性的结果,也许就是在身体与情绪上遭到虐待。不能订定界限的人容许自己一再被人控制,甚至于被别人伤害。残忍的虐妻虐夫案例常常发生,因为受害者没有能力限制别人加诸于自己的恶待。没有多少事情比见到一个有爱心的人因着不当的界限而不断受人虐待更令人心碎的了。如果你能认同以上的症状,你也许就有建立与维持界限的问题。就如相连一般,神依照他的形象造了一个有界限的你。神也有一些途径使你可以修复严重损坏的界限,或以之建立新的界限。在本书的此一部分,我们要来看看界限是怎样被摧毁的,而它们又怎样能被重建。请放心,神确能恢复你受损的界限,你也必定会的。没有界限“你为什么不告诉你母亲说,你不想回家过感恩节?你已经三十岁了,已经大到可以选择和朋友们共读一个假日了。”我说。“但那会使她非常生气,”珊蒂回答。“我永远不能那样做。那是很卑劣的。”“你怎么可能‘使’她生气呢?你为什么以为自己有那么大的能力?”我问道。“如果我假日不回家,就会让她气疯。就这么简单。”“那么我想你以为你也有能力来使她快乐了。对吗?”我说。“噢,当然,”珊蒂回答。“如果我照着她想要的去做,我就能令她高兴。”“你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人,”我说。“有那么大的能力一定是很吓人的。不过,如果你那么有能力,为什么你无力让自己感觉很好呢?”“我不知道这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为什么来看你的理由。希望你能让我觉得好些。”“噢,我明白了。让你的母亲好过会使你不好过。然后你来看我,我就会让你好过。如果那会使我难过的话,我该怎么做呢?”我问道。“也许我可以打电话给你的母亲,她就会让我好过一点。”“你疯了,”她说。“她怎么能让你好过些?”“我不知道,”我回答。“但既然每个人都对别人的感觉有责任,我确信她一定会试着去找出一个途径的。”试想像一个为别人的感觉负责而对自己的感觉失去控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若我们更细究珊蒂的情况,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她不知道她的责任终于何处而她母亲的责任又始于何处。简言之,她有一个不同于她母亲的生命。这就是界限的精髓所在:我止于何处,而别人又始于何处?界限的圣经基础在本书的上一部分我们看到:生命中一样最重要的事就是与别人相连并对连结一事说“是”。但我们怎样建立一个相依附的关系而又保持自己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呢?我们怎样分辨什么真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我们怎样在依附的关系里订定自己的道路,并知道这是个人的选择?当我们与和自己相连结的意见不同时,会怎样呢?或是我们想做的事和与我们相连结的人想的不同时,会怎样呢?或是我们不要亲人再伤害我们时呢?或是我们想要与朋友或配偶分开一段时间呢?听起来很复杂,不是吗?的确是的。但为了不让我们觉得“关系”太难又太限制人,让我们来看看在“神的形象”中长大的第二样发展工作:建立界限以及一种分离的意识。神是一位相连的神。圣父、圣子、圣灵是永相连结的;他们有一个永恒的“合一”。然而,正如单一性是神最基本的特质,他在此单一性中也具有多样性。圣父、圣子、圣灵是相异、分别的三位。他们并非“溶合”在一起以致失去了个别的本质。他们彼此之间是有界限的。他们各有自己的才能、责任、意志、与人格。他们能同时在不同的地方,也能做不同的事而不失了关系。此外,他与他所创造的是分开的。他知道什么是他自己,什么不是。他不是泛神论里的神,那儿神和宇宙是溶合为一的。他是与我们分别的一位。他可以和我们有关系,但他不是我们,我们不是他。有界限存在于我们的本体、意志、与责任之间。他知道他止于何处而我们始于何处。因为他的意志与我们的有分别,而我们是两个具不同之本体的人,真实的关系乃为可能。相同的,在人类的层次上,因我们是按他形象造的,我们也各与他人有分别。我们各有本身的人格、意志、才能与责任。在我们单一性中也有多样性。“分离”是人之本体身份的一个重要特质。我们应与他人相连结而不失去自己的本体身份与个体本质。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像他”。但在人的层次上,正如我们与他人的连结已因堕落而损坏,我们对自己与人的分离性、界限、与责任的认识亦已损坏。我们都对自己止于何处与别人始于何处感到困惑。我们自己的意志很难不和别人的纠缠不清。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是什么人,其实我们并非别人口中所形容的。有时我们不知道自己所想、所感觉的。我们和世界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了。在本节中我们要从圣经的观点来看这些在分离与界限上的冲突,以重新发现在我们与我们所爱之人的关系中,我们的界限何在。当我们想到关系,我们就想到爱。当我们想到界限,我们就想到有限制的范围。“界限”使我们知道什么属于我们,什么不属于我们,什么是我们容许的,什么不是,什么是我们会选择去做的,什么不是。我由圣经中看见神一再如此行。他不断地以说明他是谁,他是怎样的,不是怎样的,他爱什么,恨什么,来界定他自己。以下是他怎样以说明自己是谁来界定自己:“我是你的盾牌。”(创15:1)“我是全能的神。”(创17:1)“我是耶和华。”(出6:6)“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出20:5)“我是有恩惠的。”(出22:27)“我是圣洁的。”(利11:44)“我是首先的,也是末后的。”(赛48:12)“我耶和华是你的救主。”(赛60:16)“我是慈爱的。”(耶3:12)以下是他怎样以说明自己的感觉与想法来界定自己:“我后悔甚不耐烦。”(耶15:6)“我耶和华喜爱公平。”(赛61:8)“我为他们心中何等伤破,是因他们起淫心。”(结6:9)以下是他怎样以选择所做的事来界定自己:“要有光。”(创1:3)“我却要与你立约。”(创6:18)“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创12:2)“我也要赐给你们一个新心,将新灵放在你们里面。”(结36:26)许多次,他的属性、感觉、与思想是以第三人称来界定:“耶和华施行公义,为一切受屈的人伸冤。他使摩西知道他的法则,叫以色列人晓得他的作为。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诗103:6-8)神的属性、才能、感觉、思想、行为和意志决定了他是谁。这些形成他的身份。犹如正面的宣述界定了他是谁,负面的宣述亦然。他以说明他所恨的来界定他之所不是:“耶和华所恨恶的有六样,连他心所憎恶的共有七样:就是高傲的眼,撒谎的舌,流无辜人血的手,图谋恶计的心,飞跑行恶的脚,吐谎言的假见证,并弟兄中布散纷争的人。”(箴6:16-19)圣经作者们列出主所爱与所恨的事,让我们可以明白他是谁。他所选择的与他所定意的,他所要的与他所不要的,他所想的与他所做的,在在界定界定他之所是的界限。我们也是如此来界定我们自己。我们的外表外表是身份的一部分。我们的身体有物质上的界限,这界定了我们是谁。皮层是一个人最明显的疆界。我们的皮层清楚地界定我们之所始所终。它有颜色、有纹理。它有形状。皮层将好东西圈在里面而把坏东西圈在外面。它把我们的血液与器官圈在我们体内,使它们可以为我们效劳。如果我们戳破皮层,就会失血;如果伤口太大,我们可能会有更严重的损失。同时,我们的皮层防止毒素进入我们的身体来污染我们。它将病菌圈在外面,使我们不受感染。如果我们触到有感染性的液体,但皮层上没有伤口,它就会保护我们。但若是皮层上有伤口,病菌就能进入来感染我们。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
正序
倒序
改变带来医治
改变带来医治-2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改变带来医治
改变带来医治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