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②的情况下,想要通过战争的办法彻底解决与匈奴的关系是不现实的。有鉴于此,刘邦回到广武后,立即释放了娄敬。 娄敬建议采取 和亲 政策,把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和酒等,与匈奴结为兄弟,以缓和匈奴对边境地区的骚扰。在政权尚未巩固、经济亟待恢复的情况下,刘邦只好采纳了娄敬的建议,于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冬,派娄敬前往匈奴和亲。 ① 《史记?匈奴列传》。 ② 《史记?匈奴列传》。 ① 《史记?匈奴列传》。 ② 《汉书?食货志》。 西汉政府的和亲政策暂时缓和了同匈奴的矛盾,匈奴在一段时间里稍稍停止了对边境地区的骚扰,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匈奴单于仍不断派韩王信及其部将赵利、王黄等侵掠代、云中等地,并配合陈豨、卢绾等人的反叛,入侵代、上谷一带。 刘邦死后,冒顿派人送来国书,要求与汉王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已经做了祖母的吕后结婚,这显然是对西汉王朝的侮辱和嘲讽。但是, 白登之围 的惨痛经历仍然记忆犹新,而当时的实力又无法与匈奴对抗。所以,吕后不惜忍辱求和,再一次以和亲的手段来维持暂时的安宁。 西汉王朝的忍让助长了匈奴的骄横。文帝即位后,匈奴的骚扰日益加剧,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匈奴右贤王进攻河南地,至上郡,杀掠人民;公元前166年(文帝十四年),匈奴14万入侵,前锋深入到雍、甘泉附近,虏人民畜产甚多,并烧毁回中宫;公元前158年(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进攻,由云中、上郡向南, 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①。 文帝统治后期,西汉王朝的综合国力得到恢复和加强。西汉政府一面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一面积极准备防御和反击。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改革戍边制度,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多种办法吸引移民 实边 ,从而增强了边防力量。为进一步加强战斗力,文帝还大力提倡养马, 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②,并在西北及北部边境设立了30个牧马场,用官奴婢3万人从事牧养。景帝时又 始造苑马以广用 ③,训练众多而精强的军马以扩大骑兵,准备待时机成熟后对匈奴进行反击。 据历史记载,汉景帝时期匈奴只 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至汉武帝即位的最初几年, 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①。但这种表面的 和平和 亲善 是以汉王朝对匈奴 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 为代价换来的。因此,武帝即位后,立即着手进行反击匈奴的准备工作: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武帝即位的第一年),派博士公孙弘出使匈奴,以侦察敌情;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围困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将长期与匈奴作战、威名远扬、 天下亡双 的将军李广调任为未央卫尉,把名将程不识调任长乐卫尉,以加强首都和宫廷的保卫,一旦需要可直接派遣他们率兵出征。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匈奴侵扰代郡、雁门一带。武帝派马邑人聂壹引诱匈奴进占马邑,而将30万汉军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准备一举歼灭匈奴主力。匈奴单于入塞后,行至中途发觉了这个诱兵之计,引兵退回。 这次行动导致汉与匈奴关系正式破裂,从此揭开了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对匈奴长达43年之久的大规模战争的序幕。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先后打了十几次仗,其中带有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共有三次。 ① 《史记?匈奴列传》。 ② 《后汉书?食货志》。 ③ 《汉书?食货志》。 ① 《史记?匈奴列传》。 第一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是年冬,匈奴侵入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县一带),杀掠吏民千余人。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率兵出云中,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至陇西,再沿黄河南下,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发动突然袭击,匈奴的楼烦、白羊王大败而逃,匈奴将其根据地迁往漠北。经过此役,西汉夺回了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西汉都城长安的威胁。 后来,西汉在这里设置朔方郡和五原郡,从内地迁徙10万人到当地定居,并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第二次战役是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政权收复河套地区后,匈奴仍然凭借河西走廊控制西域,不断骚扰上谷、代郡、雁门、定襄、云中、上郡等地。元狩二年三月,武帝派青年将领霍去病将兵远征。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内)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杀匈奴二王,俘虏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大小首领,还缴获休屠王的两个祭天金人。 是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出证,出陇西、北地,越居延泽(内蒙居延海),在今祁连山一带大破匈奴军,俘匈奴3万多人。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率4万人降汉,汉政府将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 五属国.此后,西汉政府又先后在浑邪王、休屠王故地陆续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史称 河西四郡.第二次战役隔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打通了汉通往西域的道路。 经过两次战役的打击,匈奴的力量大为衰落。早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不久,匈奴即将其根据地迁往漠北。但为得到其所需要的物资、财富和奴隶,匈奴单于仍经常派骑兵南下。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又攻掠右北平、定襄二地,掠去千余人。为彻底击溃匈奴,汉武帝决定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证的判断,深入漠北,突袭匈奴。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派卫青和霍去病率领骑兵、步兵和辎重运输部队共数十万人,分东西两路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卫青率领的西路军出定襄,越沙漠北进千余里,包围了匈奴单于的军队。双方激战至黄昏,单于率残部突围逃走,其主力全部被歼,汉军直追至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下)。霍去病率领的东路军出代郡,深入二千余里,在狼居胥山瀚海沙漠与匈奴左屠耆王接战,大败匈奴,俘7万余人。这次战役是西汉时期对匈奴最为沉重的一次打击,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再也无力大举南侵, 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 ①。 第三次战役以后,直至汉武帝末年,汉与匈奴双方仍断断续续发生过一些战事,但其规模已大不如前。在这些战事中,也出现过李陵和李广利先后投降匈奴的事件,但双方力量的对比已无法逆转了。 2。张骞出使西域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自玉门关以西至葱岭以东,即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包括准噶尔沙漠以南,西藏高原以北,巴尔喀什湖附近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包括葱岭以西的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本书所指的西域,主要是今新疆地区。 西域同内地的联系据说开始于西周时期的第五个君主周穆王。西晋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穆天子传》曾记载,周穆王驾八骏,率六师,行数万里,到西方的瑶池会见西王母国君。据传,西王母国即在西域。但是,西域同内地频繁的联系,则是始于西汉王朝,特别是汉武帝统治时期,所以史称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 ②。 ① 《汉书?匈奴传》。 公元前2世纪左右,即中原地区的秦和西汉初期,西域地区分布着36个国家,大者有几十万人,小者不过数千人。从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为南道诸国,包括楼兰、且末、于阗、莎车等国;塔里木盆地北缘为北道诸国,包括疏勒、龟兹、焉耆、车师等国;准噶尔盆地东部散布着姑师、卑陆、蒲类等一些小国。盆地西部的伊犁河流域,原来居住着塞人。西汉初年,居住在敦煌祁连山一带的月氏人,由于被匈奴所迫,西迁到此处,赶走了塞人,建立了大月氏国。不久,河西地区的乌孙人为了摆脱匈奴人的压迫,向西迁徙,把月氏人赶走,占领了这块土地。 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西域,设僮仆都尉,向各国征收繁重的赋税。匈奴还以西域作为军事上的据点和经济上的后盾,向西汉进攻。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在同匈奴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别是汉武帝即位后,从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迁的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后,便决定沟通与西域的联系,联络大月氏夹攻匈奴。 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中(陕西城固)人张骞自愿应募出使西域。当年,他率领一百多名随行人员出陇西,向西域进发。西行不久,张骞等人便被匈奴俘获,被拘禁了十余年。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终于找到一个机会逃了出来。他们越过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在妫水(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一带)找到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占有大夏故地,这里土地肥沃,又很少有敌人骚扰,人民安居乐业,已无报复匈奴之意。加之与汉朝相距太远,便谢绝了汉提出的联合对付匈奴的要求。张骞在大月氏停留一年有余,后取道塔里木盆地南缘东归。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趁匈奴内乱,与奴隶出身的堂邑父一起逃出。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二人回到了西汉王朝的首都长安。张骞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的,但却沟通了西汉王朝与西域的联系,使西汉政府增加了对西域的了解。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 数千巨万 ,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 断匈奴右臂 ①;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 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返抵长安。 张骞是西汉开辟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 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②的景象。但是,处于西域东端的楼兰、姑师(后称车师)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他们在匈奴的挑唆下,经常出兵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旅财物,成为汉通往西域的严重障碍。为确保西域通道,汉将赵破奴、王恢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率700轻骑突袭楼兰,后赵破奴又率军数万击破姑师,并在酒泉至玉门关一线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 ② 《汉书?西域传》。 ① 《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② 《后汉书?西域传》。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 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 ③,请求与汉和亲。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 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 ①。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获得大宛的汗血马,汉武帝还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和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两次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迫使大宛进贡良马几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此后,汉政府在楼兰、渠犁(新疆塔里木河北)和轮台(新疆库车县东)驻兵屯垦,置校尉。 这是汉在西域最早设立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为后来设西域都护创造了条件。 3。汉王朝同周边其他民族的关系秦始皇征服百越后,曾在岭南地区置南海、桂林、象郡。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南海尉赵佗断绝通往中原之道,聚兵自守。秦灭亡后,赵佗于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陆贾奉命出使南越。赵佗接受了汉王朝给他的 南越王的封号,表示 称臣奉汉约 ②。此后,中原地区先进的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逐渐传入南越。吕后统治时期,下令 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 ③。 这个禁令对南越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破坏了西汉初期与南越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赵佗于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断绝和西汉的臣属关系,自尊为 南越武帝 ,发兵攻打长沙国,控制闽越和西瓯。吕后曾派兵前去镇压,终因士兵水土不服,无法取胜,只得收兵罢战。文帝时,为了 休养生息 ,尽量采取安抚政策,避免对 四夷 用兵。对南越,他先罢省边境上的戍军,又为赵佗修治真定(河北正定)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爵。然后,派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赵佗乃 愿长为藩臣 ,废帝号,重新受封为王。赵佗死后,其后继者一直同汉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汉武帝时,南越王赵兴及太后表示愿意内附,撤除边关,和内地诸侯王同等待遇。武帝同意了这一要求,并根据对其他诸侯王国的管理规定,赐南越国丞相、内史、太傅、中尉等主要官员印绶,表明他们是由汉王朝任命的,其余官吏仍由南越王任命。但南越国丞相吕嘉表示反对。此人在南越曾三代为相,其宗族中为显宦者70余人,实力超过王室,故不愿放弃半独立地位而受汉王朝的约束,极力阻挡南越王内附,无效,便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杀南越王、太后及汉使者,公然举兵反叛。武帝闻讯,派卫尉路博德等人率20万大军进击,还从零陵(湖南永州)、巴蜀增派几路大军配合。汉军包围番禺(今广东广州)城,吕嘉兵败逃跑,被追及杀死。武帝取消南越国,将其地划分为南海、苍梧等九郡。南越改郡后,增强了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族与越族人民之间的融合。 ③ 《汉书?西域传》。 ① 《汉书?西域传》。 ②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③ 《史记?西南夷列传》。 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地处东南的闽越首领无诸和东瓯首领摇曾率越族人民参加反秦斗争,后又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后,封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今福建闽侯);汉惠帝时又封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今浙江温州)。 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王郢发兵攻东瓯,东瓯向汉王朝告急。 武帝派严助前往援救,闽越兵闻讯退走。东瓯害怕闽越再来侵扰,要求举国迁往内地,得到准许。三年后,即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出兵攻击南越。南越王遵照汉王朝法令,上报武帝请求处置。王恢奉命进讨闽越。 汉兵未至,闽越王之弟余善杀郢请降。武帝遂诏封未参加对抗汉军的原闽越王无诸之孙丑为越繇王,后又封余善为东越王,共治闽越。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余善举兵反汉,自立为 武帝 ,进攻白沙(今江西南昌东北)、武林(今江西余干北)、梅岭(今江西广昌西)等地,杀死汉三校尉。武帝派韩说等领兵进讨,东越贵族与越繇王共杀余善请降。武帝将其地居民迁至江淮一带,改封越繇王及东越一些贵族为侯。至此,作为诸侯王国的东瓯与闽越已不复存在,其地亦成为由汉王朝直接管辖下的郡县。 西汉时期,在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居住着许多语言和风俗都不尽相同的少数民族,当时统称为 西南夷.秦王朝曾在此置吏管理。 秦亡后,中央政府对这里的统治曾一度中断。汉初, 西南夷 分为滇、夜郎、邛都、昆明等许多部落。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派唐蒙卒兵千人和后勤部队万余人,经巴苻关入夜郎。统治该地的 夜郎侯 多同本不知汉有多大,见到汉军威武的阵容,听到汉王朝的强大情况,便表示归附汉王,同意在该地依汉法置吏。附近小国听说汉王朝之强大富饶,又见夜郎归附后 得赏赐多 ①,也纷纷要求归附,请汉王朝派官吏来治理。于是,汉王朝在当地置犍为郡(其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后,汉武帝想打开由西南地区通往身毒的道路,遂于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 发巴蜀兵至滇,迫滇王投降,于其地设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赐 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①。接着,汉将郭昌又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和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两次率兵击昆明,使其降服,以其地并入益州郡。从此,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归入西汉的直接管辖之下,西南各族和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上述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在中国疆域的形成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正是在他的统治时期,我国形成了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北自贝加尔湖,南迄南海这样的辽阔疆域,使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得以雄踞于世界的东方。 ① 《汉书?司马相如传》。 ① 《史记?西南夷列传》。这颗金印已于 1958 年在晋宁石宁山出土,证实了文献的记载。 (四)汉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和 轮台罪己诏 1。武帝末年的农民暴动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地主豪强对农民的土地兼并也以同样的速度进行着。 如衡山王 数夺人田,坏人家以为田 ②,丞相公孙贺 倚旧故乘高势而为邪,兴美田以利子弟宾客 ③,武安侯窦婴更是 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 ④。 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和打击地主豪强、富商大贾势力的发展,但其目的在于防止其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因而在限制他们兼并土地、攫取经济利益方面并无明显效果。加之算缗、告缗、均输平准等经济措施的初衷是要加强中央的经济实力,以应付频繁的对外战争,所以在武帝统治时期,广大自耕农时刻面临地主豪强土地兼并的危险。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完成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辉煌事业,也耗尽了文景以来中央府库的积蓄。所以,为了加强中央的经济实力,武帝除通过算缗、告缗和均输平准等手段向地主豪强、富商大贾乃至中小地主商人开刀外,也不断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西汉法定服兵役的年龄为23岁至56岁,但据史书记载和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武帝统治时期,由于连年战争,常有十三四岁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在居延戍边。在服兵役的同时,农民还要负担 曹运转输 等徭役。 在赋税上,武帝将口赋的起算年龄从7岁提前至3岁,又增加了各种其他的名目,如加三文以 补车骑马 ,加征三十文以助边用等等。由于农民受到中央政府以及地主豪强、富商大贾的双重压迫,一旦遇有天灾人祸,便难免破产。因此,在武帝统治时期政治强大和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一部分沦为奴婢外,大部分四散流亡。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关东流民竟达200万口,无户籍者也有40万。流落他乡的农民的境地非常悲惨,因冻饿死于道路的不计其数,甚至出现了 人相食 的现象。 穷极愁苦的流民们为求生存,不断发生武装暴动和起义。到武帝统治末年,全国各地 盗贼纵横 、 盗贼并起 、 盗贼群起 的报告不断。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以后,南阳、楚、齐、燕、赵等地,都发生了农民暴动。南阳有梅免、百政,楚有段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主等,规模大者多达数千人。在关中地区,也有所谓 暴徒 阻险。这些暴动的流民集合起来,建立名号,攻破城池,夺取武库兵器。杀死郡守、郡尉,释放狱中囚徒。至于数百为群的流民在乡里抢夺地主的粮食财物,更是不可胜数。 为镇压农民的暴动,汉武帝制定了 沉命法 ,规定 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弗捕满员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这一规定虽然十分严厉,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失去土地的问题,农民暴动仍然此伏彼起。而地方官吏害怕不能 捕满员 而被罚并连累府廷,所以即使发现农民暴动也不敢如实报告,官府也不敢让他们上报。于是, 盗贼寖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 ①。武帝不得已,从中央派遣官员充任直指绣衣御史,持节与兵符去各地督战,甚至将镇压不力的官员处以重刑, 杀二千石,诛千石以下,及通行饮食坐连及者,大部至斩万余人 ②,即便如此,也未能完全在全国范围内制止农民的暴动。 ② 《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③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列传》。 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① 《史记?酷吏列传》。 在全国各地发生农民暴动的同时,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危机,即 巫蛊之祸.这一危机是社会矛盾在上层统治集团内部的反映,直接导致了对匈奴战争的失败和皇位继承人的确立。 2。 巫蛊之祸 蛊 是传说中的一种由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本草纲目》集解引陈藏器曰: 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即此名为蛊.所谓 巫蛊 ,指用巫术毒害别人,它通常与 祝诅 联系在一起。其方法是将欲害之人的名字刻在木偶人的身上,埋在地下,由巫师对其进行诅咒。 在汉代,下至平民百姓,上至高官贵族,乃至宫中的后妃、宫女,都相信这种作法会给被诅咒的人带来灾难甚至死亡。 西汉的 巫蛊之祸 最早始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即位后,信奉黄老思想的窦太后的外孙女阿娇被立为皇后,是为陈皇后。她 擅宠骄贵 ,武帝迫于窦太后的压力也无可奈何。窦太后死后,武帝宠幸出身低微的卫子夫。愤怒的陈皇后便以 巫蛊祭祝诅 ,以图暗害卫子夫。元光五年,此事被武帝得知,为清除窦太后在宫中的势力,武帝借题发挥,令侍御史张汤调查。张汤受命后, 深竟党与 ,大兴 巫蛊之狱 ,除陈皇后被判处 大逆无道 之罪外,因诛连而被杀者多达三百余人①。 第二次 巫蛊之祸 发生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当时,在处理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犯法一事时,有人揭发公孙敬声与武帝女阳石公主私通,并在武帝经过的驰道下埋偶人 祝诅有恶意 ②,结果公孙贺父子及其家族被处死。武帝晚年多病,此事过后更加疑神疑鬼,他甚至梦见数千木偶人持杖要打他,便认定自己的病是由于有人从事 巫蛊 、 祝诅 所造成的。 因此,武帝便将与此案有牵连的后宫及大臣全部处死,并下令以 善迎人意 的江充为使者进一步深察, 巫蛊之祸 的范围开始扩大。江充大肆株连搜捕, 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③,他还诬陷与自己有隙的太子刘据也行 巫蛊祝诅之事。太子刘据无法辩解,被迫矫诏发兵捕杀江充,并攻入丞相府。 武帝令丞相刘屈氂统兵镇压。双方在长安城内大战五日,死数万人,刘据败逃后自杀。太子死后不久,丞相刘屈氂亦被奏称有 巫蛊祝诅 行为,追查之下发现其与武帝妃李夫人之弟李广利密谋立李夫人之子为太子一事。武帝盛怒之下,诛杀了刘屈氂全家,并收捕李广利妻子。此时,李广利正统兵攻打匈奴,得到这一消息后便投降了匈奴,其所率七万大军全军覆没。 武帝一生征战,多次大胜匈奴,最后却由于非军事原因而遭此惨败,加之太子之死,使晚年的武帝逐渐冷静下来,发现 巫蛊之祸 中许多案件并无实证,多系江充等人屈打成招而制造的冤案,便下令诛灭了江充全家。 3。 轮台罪己诏 晚年丧子和军事上的失利,使武帝在精神和思想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他对大臣们说:我即位以来,办了很多错事,使天下百姓愁苦,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今后凡是伤害百姓,浪费财物的事情,一律停办。丞相田千秋建议:很多文士都谈论神仙,但都没有成效,应当罢斥。武帝听后说:我从前太愚蠢,受了方士的欺骗。其实天下哪有什么仙人,全是方士们妖言惑众。注意饮食和服药,就可以减少疾病了。于是,便将方士全部遣散。 ② 《汉书?元后传》。 ① 《汉书?外戚传》。 ② 《汉书?公孙刘田王扬蔡陈郑传》。 ③ 《汉书?蒯伍江息夫传》。 正当武帝为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深感后悔之时,搜粟校尉桑弘羊等人上书,请求派遣兵卒在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屯田,并严敕边郡太守、都尉,加强对边防烽火的管理,选拔战士,积蓄粮草。这个建议虽然有益于巩固边防,武帝却没有同意。他针对桑弘羊等人的上书,颁布了一道诏书,这就是著名的 轮台罪己诏.武帝在诏书中说: 曩者,朕之不明,……兴师遣贰师将军(即李广利),……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 而 击车师时,…… 发兵,凡数万人。……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赢者道死数千人。 诏书接着说: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今朕不忍闻。 武帝还特别强调指出,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至于 修马复令 ,只是用 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①。 颁布 轮台罪已诏 ,是汉武帝统治政策的重大变化。它表明汉武帝已决心不再主动对匈奴用兵,而要注重发展农业,提倡农耕以恢复生产。为实现这一政策,汉武帝不但下令 不复出军 ,而且还在征和四年封丞相田千秋为 富民侯 , 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②。同时,还任命赵过为搜粟校尉,推广代田法,并下诏重申: 当今之务,在于力农 ③。 汉武帝一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巩固统一的西汉帝国,奠定了中华民族辽阔疆域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在他统治期间, 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 ,按司马光的评价, 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而西汉王朝 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同汉武帝 晚而改过 ,有十分密切的关系④。 汉武帝还没有来得及全面推行其 与民休息 的政策,便于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去世了。其后继者昭帝和宣帝坚持执行武帝晚年制定的 与民休息的政策,因而在西汉中期出现了被后世称颂的 昭宣中兴 局面。 ① 《汉书?西域传》。 ② 《汉书?西域传》。 ③ 《汉书?食货志》。 ④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五)昭宣中兴 汉武帝临终前两天,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由于刘弗陵只有8岁,武帝以光禄大夫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c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令四人日后共辅幼主。汉武帝死后,刘弗陵继位,是为昭帝。在四个辅政大臣中间, 大将军(霍)光秉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金日c、左将军上官桀副焉 ①,桑弘羊虽然也受遗诏辅政,但地位比前三人稍低。故在昭帝即位以后,实际上是霍光秉政。 1。 轻徭薄赋 与盐铁会议汉昭帝继位后,西汉政府基本上执行了汉武帝 轮台罪己诏 中规定的政策,提倡农耕,实行 与民休息 、 轻徭薄赋 ,以发展生产。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汉昭帝刚一继位,便亲耕籍田;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再次 耕于上林 ;直到死前的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还下诏重申, 天下以农桑为本 ②,足见这一期间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在实际做法上,西汉政府不断减免农民在田租、赋税和徭役等方面的负担。汉昭帝于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下诏,免除全国农民当年的田租;始元六年, 令民得以律占租 ,即农民除上缴制度规定的田租外,以其他借口额外征收的田租一律免除。四年后,即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西汉政府又免除元凤四、五两年的口赋。此后,再于元平元年规定减征农民十分之三的口赋。由于口赋是不依土地和财产多寡,只按人口多少征收的赋税,所以这些减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昭帝时期的西汉统治者还根据汉武帝在 轮台罪己诏 中停止对匈奴战争、在边防上只是 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①的思想,废除了一些为抵御匈奴、加强国防而向百姓征收的各种不利于生产的徭役和杂税。如汉武帝时期,为加强对匈奴战争的后勤保障,规定百姓须供给政府马匹,至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下诏废除。与此同时,还解除了景帝以来禁止马匹出关的规定,以利于边境贸易。西汉政府曾沿袭秦代规定,全国百姓每年要戍边一定时间,如不愿或无法戍边,须出钱若干以补给戍边者,很多贫苦百姓因无力交纳,只好拖欠。针对这种情况,昭帝于元凤四年下诏,免征三年以前拖欠款项。 汉昭帝统治时期,虽然西汉政府根据汉武帝 轮台罪己诏 中规定的方针,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但在统治集团内部,对实施这些政策的认识是不一致的,甚至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实际上,早在汉武帝在位期间,统治集团内部在统治政策和策略方面便分为以霍光为代表的 宽厚长者 和以桑弘羊为代表的 深酷用法者 两派②。桑弘羊等人关于在轮台屯田的上书,便是后者政治主张的具体体现。汉武帝在 轮台罪己诏 中否定了桑弘羊等人的建议,提出了今后的施政方针,却并没有消灭桑弘羊一派的势力。所以,武帝在临终时仍令霍光与桑弘羊等人同时辅佐幼主。昭帝继位后,两派的分歧日益扩大。霍光大权在握,竭力推行 与民休息 、 轻徭薄赋 的政策,引起桑弘羊等人的不满,他与上官桀一起, 数以邪枉干辅政 ①。为排除推行 与民休息 、 轻徭薄赋 政策的阻力,霍光于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以昭帝的名义,命令丞相田千秋召集六十多名贤良文学,与桑弘羊进行辩论,桑弘羊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答。争论是围绕着一个经济问题展开的,双方就政府是否对盐铁实行专卖一事展开激烈的辩论,所以历史上称这次的大辩论为 盐铁会议.后来,汉宣帝命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内容,整理成《盐铁论》一书,使我们能够比较具体地了解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 ① 《汉书?昭帝纪》。 ② 均据《汉书?昭帝纪》。 ① 《汉书?西域传》。 ② 《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征和二年。 ① 《汉书?昭帝纪》。 由于双方在政府的统治政策和措施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在辩论过程中,双方并没有仅仅局限在盐铁专卖,而是由此引发出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关于盐铁专营的问题。贤良文学认为,盐铁官营等政策是民间疾苦的根源所在。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法官商 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泽,擅官市 ②,大发横财。由于铁器质量低劣, 割草不痛 ,价钱又贵,农民不愿使用,以致出现了 木耕手耨 的现象;而官府经营的食盐也有苦味,人民只好淡食。贤良文学们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官吏在与民争利.因而主张罢盐铁、酒榷、均输等官营事业。桑弘羊也承认在盐铁官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流弊,致使 民烦苦之 ,却认为这些流弊只是由于 吏或不良,禁令不止 造成的,是执行的问题,而并非政策本身的问题。 桑弘羊指出,武帝时由于实行了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不但做到了 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 ,也保障了大规模抗击匈奴战争的后勤供应,平时赈灾、修水利等项开支也是依靠这些财政收入。因此,桑弘羊坚持主张不能废弃这些政策。 关于同匈奴和战的问题。武帝时期对匈奴的连年征战,使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东方盗贼滋起.贤良文学据此认为,对待匈奴,用战争的形式不如用和亲的形式,只要用仁义引导感化他们,就能避免匈奴的骚扰,维持北方和平的局面。他们主张 罢关梁,除障塞 , 偃兵休士,厚币和亲.桑弘羊在回顾汉与匈奴关系的历史后指出,匈奴 反复无信,百约百叛 ,经过连年战争,匈奴虽然 挫折远遁 ,但并没有真正降服。只有通过武力打击,才能阻止匈奴的侵扰,保证汉王朝的安全。 关于法治和德治的问题。贤良文学针对武帝末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现象,指出如果单靠酷刑镇压,就会走上亡秦之路,汉王朝的统治也不会长久。 他们主张推行德治政策,加强思想统治,先 礼 后 法 , 礼用敬明,不从者,然后等之以刑.桑弘羊则坚持认为,必须实行严刑峻法, 令严而民谨,法设而奸禁.盐铁会议上双方的争论,虽然十分激烈,但都是就如何维护汉王朝的长久统治这一根本目的而展开的。在这一点上,双方并没有存在根本的分歧。 从长远看,桑弘羊坚持盐铁官营、以武力打击匈奴的贵族势力、实行法治的主张,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汉王朝的统一,是积极的和可取的。不过,在武帝末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一味地坚持这些政策,而不采取任何缓和矛盾的措施,势必会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会导致政权的倾覆。贤良文学大多出身下层,比较了解普通百姓的疾苦,因而提出的政策较为现实,对于暂时缓解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不失为一剂良药。 但如果将贤良文学们的对策作为政府长期的统治政策,不但是愚腐的,甚至还会危及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 ② 《盐铁论》。 盐铁会议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但争论双方的观点对昭宣时期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主流上看,大权在握的霍光基本上仍然坚持了汉武帝 轮台罪己诏 中所制定的政策,推行 与民休息 的措施,将公田与贫民耕种,贷给农民种子、口粮,部分地免除赋税、徭役,降低盐价,与匈奴保持友好关系。这些措施符合贤良文学提出的 行仁政 ,以 德 治国的意见。贤良文学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政治舞台上一股活跃的力量。霍光曾专门召集他们 问以得失 ①,宣帝也 用吏多选贤良 ②。与此同时,霍光也并没有绝对排斥桑弘羊的意见,在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上,除罢去酒榷,在部分地区停止铁器专卖外,汉武帝实行的其他经济政策仍延续未变。 2。霍光专权武帝死后,继位的昭帝年仅八岁,政事皆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决断,前述盐铁会议就是在霍光的授意下,由昭帝下诏决定召开的。与霍光一起受武帝托孤的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娶霍光之女为妻,生有一女。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此女年仅五岁,上官桀父子意欲将其送入宫中为昭帝后,被霍光拒绝。后上官安通过武帝长女盖公主之男宠丁外人的关系,达到目的,上官安被封为车骑将军。霍光由于拒绝了上官桀父子封丁外人为列侯的请求,引起了上官桀父子与盖公主的怨恨。桑弘羊也因为自恃在武帝时推行盐铁专卖之功,欲为其子弟求官而不得,亦对霍光专权表示不满。这些反对霍光的势力聚集在燕王旦周围,密谋除掉霍光。 燕王旦是武帝之子。太子刘据因 巫蛊之祸 死后,刘旦按次序当为太子。但他继位心切,反遭武帝厌恶,不但未能立为太子,反被削去封国三县,使刘旦大失所望。昭帝继位后,刘旦更加不满,曾与中山哀王之子刘长、齐孝王孙刘泽共同谋反,后因事泄失败。刘泽等被处死刑,而刘旦因与昭帝至亲,特许勿治。刘旦没有丝毫悔改之意,暗中加紧网罗反对霍光与昭帝的势力,不断与上官桀等人联络。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刘旦上书控告霍光 专权自恣,疑有非常 ,请求入京侍卫,准备与上官桀等人一起,趁机除掉霍光。他们诬陷霍光的阴谋破产后,便准备以宴请霍光为名,将其刺杀,然后废昭帝,立刘旦为天子。事情被揭发后,霍光诛杀上官桀、上官安父子、桑弘羊、丁外人及其宗族。燕王刘旦、盖公主自杀而死。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 燕盖谋反. 燕盖谋反 的失败标志霍光已清除了反对派势力。此时,金日c早已死去,而上官桀、桑弘羊又被诛杀,霍光的权力日盛, 威震海内 ,其家族 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①:霍光之子霍禹及其兄之孙霍云皆为中郎将,霍云之弟霍山为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霍光的两个女婿范明友、邓广汉为东西宫校尉,其他昆弟、诸婿、外孙皆为奉朝请、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昭帝行冠礼后,仍继续委任于霍光。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22岁的昭帝病死。因其无后,群臣推举武帝唯一尚在世的儿子广陵王刘胥继位。史书上称刘胥 好倡乐逸游 , 动作无法度 ②,不为武帝所喜爱,亦不孚众望,所以有人提出广陵王刘胥不可以承宗庙的意见以后,霍光当即表示同意,遂以皇太后诏昌邑王刘贺继位。 刘贺入朝受皇帝玺后不久,霍光又以其 行淫乱 、 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 、 数进谏,不变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 ①为名,率群臣上奏皇太后将其废黜。 ① 《汉书?食货志》。 ②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① 《汉书?霍光金日c传》。 ② 《汉书?武五子传》。 公元前74年,霍光选择了武帝太子刘据之孙、十八岁的刘询继位,是为宣帝。刘据因 巫蛊之祸 死后,出生仅数月的刘询被送至民间收养,后遇赦回至皇宫,被称为 皇曾孙 ,但其地位与平民无异,娶啬夫许广汉之女为妻。由于他自幼生长民间,左右无众多心腹,在中央亦无势力,霍光便以其 躬行节俭,慈仁爱人 ②为由,迎入未央宫,继皇帝位。 宣帝深知霍光家族在朝中的势力 尊盛日久,内不能善 ③,所以在其继位之初,当霍光表示 归政 时,宣帝 谦让不受.霍光遂继续把持朝政,群臣凡事先请示霍光,然后再向宣帝报告。霍光每次入朝拜见时,宣帝 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表面上却作出 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的姿态。 即便如此,仍无可避免地与霍氏家族发生了冲突。 霍光夫人意欲将其小女立为皇后,以进一步控制皇帝。群臣阿附霍光,也建议宣帝纳霍女为后。宣帝不忘旧义,坚持立许氏为皇后,这便引起了霍氏家族的不满。霍妻竟趁许后临产之机,指使女医官将其毒死,然后由霍光施加压力,将霍女立为皇后。宣帝对许后之死虽然心怀疑虑,但迫于形势,对霍皇后也只好作出宠爱的样子。一年后,宣帝立许后之子为太子,霍光夫人故伎重演,教霍皇后在太子饮食中下毒,未遂。 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病卒后,宣帝开始亲政。此时霍禹为右将军,霍山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霍氏一门仍十分显赫,广治第室,奢侈无度。 有人向宣帝上书,说霍光专制擅权,主弱臣强,现在其子孙用事,愈发骄恣,长此下去,恐危宗庙,建议宣帝采取措施。由于当时凡吏民上书皆先通过尚书,所以都被霍山扣押下来。为削夺霍氏权力,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亲自处理朝政, 五日一听事 ①,并下令凡吏民奏事不通过尚书,直接向皇帝报告。其次,封太子的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许广汉的两个弟弟,一封为博望侯,一封为乐成侯;又令与霍氏有隙的御史大夫魏相给事中。最后,将霍氏家族调离实权位置,如迁霍禹为大司马,无印绶,罢其右将军屯兵官署;将霍光长女婿邓广汉由长乐卫尉调任少府;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范明友调任光禄勋,不久后,又收其度辽将军印;次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京城,任安定太守;霍光姊之女婿张朔由给事中、光禄大夫调任蜀郡太守;收中女婿赵平骑都尉印绶,调任散骑都尉、光禄大夫,赴外地屯兵;孙婿、中郎将王汉调任武威太守。霍氏家族诸将从前统领的胡越骑、羽林及两宫卫将屯兵,全部改由宣帝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统领。 霍氏不甘心权势被削,遂密谋借机杀平恩侯许广汉和丞相等人,再以太后名义下诏废掉宣帝而立霍禹。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阴谋败露,霍云、霍山自杀,霍禹等人皆腰斩、弃市,霍皇后被废处昭台宫。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 宣帝虽然诛灭了霍氏,但在施政方针上与霍光并无分歧,基本上延续了昭帝时期 轻徭薄赋 、 与民休息 的统治政策,并多次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的租赋。宣帝还继承昭帝遗法,把都城和各郡国的苑囿、公田借给农民耕种,降低盐价。在政治上,宣帝还很重视官吏的选拔,注意平理刑狱,甚至还在未央宫宣室殿亲自审理重大刑狱。宣帝的这些政治、经济措施,使武帝末年以来的社会矛盾继续得到缓和,农业生产开始上升。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谷价下降到每石五钱,边远的金城、湟中地区,每石也不过八钱,这是西汉以来最低的谷价记录。 ① 《汉书?霍光金日c传》。 ② 《汉书?霍光金日c传》。 ③ 《汉书?霍光金日c传》。 ① 《汉书?循吏传》。 昭帝和宣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使武帝末年的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西汉王朝上又出现了几十年的兴盛景象,历史上习惯称这一时期为 昭宣中兴.3。苏武回归与昭君出塞经过汉武帝三次重大战役的打击,匈奴的军事实力大为减弱,只好远遁漠北。元狩末年,匈奴贵族向汉王朝表示请求和亲,汉王朝也有意休战。匈奴贵族的和亲目的在于恢复武帝以前汉与匈奴的不平等关系,这对于汉王朝来说当然是不能接受的;而汉王朝则要匈奴臣服,成为汉王朝的 外臣 ,这在一贯以汉王朝为掠夺对象的匈奴贵族来说,也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双方多次互派使者进行谈判,但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甚至以扣留使者相要挟,而无法达成协议,从而形成元鼎至太初十余年间打打谈谈的局面。苏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使匈奴的。 苏武,字子卿,杜陵(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由于匈奴单于再次表示要求和亲,并送还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者,武帝遂命中郎将苏武率百余人携带大批礼品出使匈奴,并送还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当时,匈奴中有人准备劫持单于的母亲归汉,苏武的副使张胜卷入这一行动。 事发后,苏武受到牵连。匈奴单于采用种种方法威逼利诱苏武,劝其投降,都遭到苏武义正辞严的拒绝。单于无可奈何,便把他流放到人迹罕至、荒原千里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边放羊,并宣称要等公羊生下羊羔,才放苏武回去。苏武在那里历尽艰辛,经常以挖掘野鼠穴中的草籽为食,但他出使时所持的汉节却从不离身,天长日久,节上的毛全都脱落了。即使这样,仍未动摇他对汉朝的忠心。 昭帝即位后,匈奴于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派使者向汉王朝请求和亲。 在此之前,汉曾多次向匈奴索要苏武回国,匈奴皆伪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复至匈奴,探知苏武的下落,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下一只雁,雁足上系有帛书,说苏武现在北海。单于大惊,只好允许苏武随汉使回国。 苏武在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出使时尚在壮年,回国时已经须发尽白了。为了表彰他不辱汉节的功绩,昭帝封他为典属国,秩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公田二顷,宅一区。宣帝时,被赐爵关内侯,后复为右曹典属国。 苏武留胡节不辱的爱国精神,也受到后人们的敬仰,他的事迹被编为歌、剧、故事,广为流传。 昭帝以后,匈奴日渐衰落。至宣帝时,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形成 五单于争立 的局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被郅支单于驱逐的呼韩邪单于归属汉朝。甘露三年,他还亲到长安朝贺汉宣帝,汉王朝赐其 匈奴单于玺 ,位在诸侯王之上。至此时,匈奴呼韩邪政权正式成为西汉王朝的藩属,汉武帝毕生追求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在汉王朝的大力支持下,呼韩邪单于的势力逐渐恢复和发展,到汉元帝初年便重返北庭,在汉军和西域诸国联军的帮助下攻杀了郅支单于。为表示对汉王朝的感谢和依附,呼韩邪单于在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提出愿与汉室和亲。元帝以宫女王嫱(即王昭君)赐与他,昭君远出塞外,成为呼韩邪单于之妻。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王恢谋马邑,匈奴绝和亲 ,到元帝竟宁元年昭君出塞,其间整整一百年。昭君出塞表明,汉与匈奴中断了一百年的关系,至此时正式得以恢复。昭君到塞外后,被称为 宁胡阏氏 ,唐代颜师古解释说, 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 ①;而汉王朝也因此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②,汉与匈奴的和平友好关系一直维持到西汉王朝的结束。 4。西域都护的设立昭宣时期进一步加强了汉王朝同西域诸国的联系。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内乱,其在西域设置的僮仆都尉日逐王降汉,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更为削弱。宣帝遂于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任命汉王朝派驻在西域的骑都尉郑吉为西域都护,统领西域诸国。郑吉在乌垒(新疆轮台县境内)建立都护府。这是中央王朝在新疆地区设置行政机构的开始。都护是西汉王朝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官秩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守。其下属官有副校尉、丞、司马、侯、千人等。西域都护的设立,使汉王朝的政令通行西域,汉王朝有权对西域诸国册封国王,任命官吏,调遣军队,征发粮草。这表明,早在二千年前,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葱岭等地在内的新疆地区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西域都护设立后,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传入西域诸国,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保障了通往西方的 丝绸之路 的畅通,在南、北两条通道上,商人使者往来频繁,大大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 《汉书?匈奴传》。 ② 《汉书?匈奴传》。 十、西汉王朝的衰落与短命的 新 莽王朝 西汉帝国经历了汉武帝统治时期的辉煌以后,在武帝晚期便呈现出了衰落的势头。昭、宣时期虽然出现了中兴的景象,但其内部孕育的不可根除的矛盾,终于在其后继者统治下急剧恶化,西汉政权一步步走向衰落。公元6年,外戚王莽夺取了皇位,9年,正式建立 新 朝。在此期间,王莽虽然企图实行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但积重难返,本身就是豪强地主的王莽根本无力回天。于是,西汉末年遍及全国的农民暴动,终于发展成为燎原之火,形成了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一)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死,二十七岁的太子刘奭即位,是为元帝。踌蹰满志的元帝即位之后,面临的是宣帝留给他的一个天灾人祸迭起、危机四伏的帝国, 始即位,关东连年被灾害,民流入关 , 二千石选举不实 , 民多冤结,州郡不理 ①。其实,百姓流散,官吏腐败,都是表面现象,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则是昭、宣以来的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小农经济的破产。 1。土地兼并的加剧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早在战国时代,土地兼并便随着土地的私有和买卖出现了,到秦朝时,已是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西汉初年,为恢复社会经济而推行 轻徭薄赋 的政策,加之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皇室贵胄、地主豪强、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一起,都加入到土地兼并的行列中来。土地兼并必然使农民破产,而封建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就是广大农民。土地兼并形成的农民破产、地方割据势力增强的现象,必然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位期间,充分利用汉初积累下来的政治和经济力量,竭尽全力从各个方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局面。汉武帝采取的一条重要措施,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寻找各种借口,打击诸侯王、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甚至一些高级官吏也无法长期担任职务,使他们很难结党营私。 但是,封建政权本身便代表封建地主的利益,汉武帝一方面致力于打击地方豪强势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将其中的一部分吸引、补充到官吏队伍中来,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的结合日趋明显。尽管如此,在汉武帝时期,地主豪强和富商大贾势力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降低了土地集中的速度。 昭、宣二代为解决武帝末年出现的社会危机,重新推行了 轻徭薄赋 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给地主豪强带来了更大的实惠。 他们趁机发展势力,纵容宾客横行乡里,公然为盗,甚至连地方官吏也十分惧怕他们。如宣帝时,涿郡大姓西高氏、东高氏, 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 咸曰' 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 他们还囤积居奇,待价而沽:昭帝死前,关中茂陵人焦氏、贾氏 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 等下葬用品, 冀其疾用,欲以求利 ①,竟然猖狂到坑害皇室的头上。对于这些豪强大姓,昭、宣时期虽然有一些地方官吏敢于诛杀,甚至专门 摧折豪强,扶助贫弱 ,以至于 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其豪杰侵小民者,以文内之 ②。但是,昭、宣时期自始至终都没有制定和颁布过新的打击、限制豪强大姓、富商大贾势力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相反,昭帝和宣帝不断将土地、民户和金钱赐给皇室贵胄和朝中大臣。所以,元帝以后的衰落,实际上在昭、宣之世便已经埋下了祸根。 ①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经过昭、宣两代三十多年的恢复,至元帝即位后,地主豪强和富商大贾的羽翼逐渐丰满起来。对于这种形势,中央政府没有采取抑制措施,而且还取消了汉武帝时制定的旨在打击和限制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势力的种种措施,甚至连汉初以来奉行的 强干弱枝 方针也不敢坚持。比如,西汉历代皇帝都曾借修建陵园之机,将各地豪强地主迁徙京师附近,以削弱其势力。 而元帝时为自己建陵后下诏说,为了 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无)有动摇之心 ,决定 勿置县邑(守冢) ③;而到成帝时,虽下诏 徙郡国豪杰赀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 ,但不久又迫于臣民的反对而作罢。 从此以后,皇族、贵戚、官僚、商人和豪强地主便依仗其政治、经济特权,更加疯狂地兼并土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大地主,如元帝时的丞相张禹,史称 为人谨厚 ,仍占有关中良田四百顷,且 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价 ①,占泾、渭灌溉区耕地总数的百分之九。强占土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成帝舅父王立勾结南阳太守,侵占南郡垦草田数百顷,其中不少是借给贫民耕种的已垦熟田。各地豪强富户也纷纷兼并, 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 ②。土地兼并往往带有强制性, 豪猾之民,其并兼者则陵横邦邑,桀健者则雄长闾里 ③;成帝时的另一个丞相翟方进,强占民田未遂,竟把汝南郡鸿隙陂废去,使良田枯旱,禾苗不长。 土地兼并的加剧,使愈来愈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元帝以后,破产的农民与日俱增,他们背井离乡,流亡各地。一遇天灾,流民现象更加突出。流民的境地十分悲惨,仅在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一年中, 才竭力尽,愁恨感天 的农民即 以百万数 ,他们 流散冗食,饿死于道 ④, 死又不葬,为犬猪所食 ⑤。 2。统治者的腐朽和吏治腐败与广大人民悲惨境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统治集团奢侈腐朽的生活。号称 仁弱 、 恭俭 的元帝,其用度却十分惊人,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厩马食粟将万匹 ⑥,其后宫妻、妾、妃、嫔多得 不得常见 ,只好 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以至 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⑦。成帝更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但用大量金钱建造供自己享乐的 霄游宫 、 飞行殿 、 云雷宫 ,而且还 离深宫之固,挺身独与小人晨夜相随,乌集醉饱吏民之家 ,以至 公卿百僚不知陛下所在 ①。成帝时的后宫之宠,甚于西汉历代皇帝,他初宠许皇后,不久宠衰,先后宠幸的有班婕妤、李平(即卫婕妤)、赵飞燕等等。他甚至对一个花花公子张放也 宠爱殊绝 ,竟然到了一同 卧起 ②的地步。 ①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② 《汉书?酷吏传》。 ③ 《汉书?元帝纪》。 ① 《汉书?匡张孔马传》。 ②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③ 《后汉书?酷吏列传》。 ④ 《汉书?谷永杜邺传》。 ⑤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⑥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室贵胄、官僚大臣们生活的腐朽程度也远远超过以往。 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足。公卿列侯亲属近臣,四方所则,未闻修身遵礼,同心忧国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治园池,多蓄奴婢,被服绮縠,设钟鼓,备女乐,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以成俗 ③。 元帝以后,吏治愈来愈腐败,政治愈来愈黑暗。其表现一是贪赃,如元帝时 (丙显)为太仆十余年,与官属大为奸利,臧(赃)千余万 ④; 五官掾张辅怀虎狼之心,贪汗不轨,一郡之钱尽入辅家 ⑤。二是枉法,汉代刑法,在昭、宣时有所减轻。但自元帝以后,法律愈发残酷。至成帝时,仅大辟之刑便有一千余条。这样繁杂的法律,甚至连执法者也 不知所由 ⑥。在这种情况下, 治狱深刻 , 酷吏殴杀 , 冤陷亡(无)辜 ⑦的现象屡见不鲜。 吏治的腐败,政治的黑暗,以及少数帝王将相、地主豪强、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与广大人民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就不可能指望有社会安定的局面了。 3。社会矛盾的激化元帝初元年间开始,即常有关于 盗贼并兴 、 盗贼并起 、 盗贼不禁 的记载。成帝即位之后,情形更为严重,由于 百姓财竭力尽 ,所以当时便有人警告说, 将有溃败之变 ①。果然,在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距京师不远的关中南山(即秦岭)地区爆发了傰宗等数百人发动的起义,使得首都外边,道路不通,城门警戒。成帝 拜故弘农太守傅刚为校尉,将迹射士千人逐捕 , 暴师露众,旷日烦费,不能禽制 ②。成帝虽再三撤换京兆尹,不惜重金悬赏捉拿,终未能扑灭这支起义队伍。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王凤征王尊为谏大夫,守京辅都尉,行京兆尹事,经过残酷镇压,起义才被平息。不久,附近的鄠县(今陕西户县)又有被称为 名贼 的梁子政起义,起义坚持了很久,后被右扶风萧育诛灭③。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东郡茌平(山东茌平南)男子侯毋辟兄弟五人聚众起义,他们 攻燔官寺,缚县长吏,盗取印绶,自称将军 ④。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陇西辛兴、北地任横、任崖、西河曹况起义, 越州度郡,万里交结 ,他们 攻取库兵,劫略吏人,诏书讨捕,连年不获.一直到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任横等仍自称将军, 盗库兵,攻官寺,出囚徒 ⑤。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 三辅纵横,群辈并起 ,至于焚烧茂陵。 ⑦ 《西京杂记》。 ① 《汉书?五行志》。 ② 《汉书?张汤传》。 ③ 《汉书?成帝纪》。 ④ 《汉书?魏相丙吉传》。 ⑤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⑥ 《汉书?刑法志》。 ⑦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① 《汉书?谷永杜邺传》。 ②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西汉末年的起义浪潮中,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即刑徒起义。刑徒是被判刑并罚做苦役的犯人,其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百姓。他们失去人身自由,承担繁重的劳役,修陵、筑城、冶铁、戍边、屯田,从事沉重的劳动,其征发的规模和繁重的程度都超过了前代。因此,刑徒们为自身的生存,冲破严密的监视,起而造反。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颍川(今河南禹县)铁官徒申徒圣起义, 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九郡 ①。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广汉(四川射洪南) 罪囚 郑躬起义,他们 攻官寺,篡囚徒,盗库兵 ,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人,后来汉政府派来三万军队才将起义镇压下去②。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山阳(今山东金乡县北)铁官徒苏令等228人起义, 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 , 杀东邵太守、汝南都尉 , 经历郡国四十余 ③。同年,陈留郡尉氏县(今河南尉氏)樊并起义,杀陈留太守严普, 自称将军 , 出囚徒,取库兵,劫略令丞 ④。各地人民的起义斗争迭起,说明社会矛盾已激化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4。宦官、外戚专权下的政治在封建社会里,宦官、外戚是和皇帝紧密相连的,加强专制主义皇权,必然会出现宦官、外戚专权这个副产品。西汉和东汉的历史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外戚、宦官交替掌权以及二者与朝中大臣的斗争,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十分典型。 西汉的外戚专权始于霍光。汉武帝统治时期,霍光为奉迎都尉、光禄大夫,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加之与汉武帝的关系微妙①,故 甚见亲幸 ②。武帝临终时,封霍光为大将军、大司马,将年仅八岁的太子刘弗陵托付给他,嘱其辅佐。所以,昭帝即位后,霍光执掌朝政, 政事一决大将军霍光 ③。昭帝始元四年(公元前83年),立皇后上官氏。 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霍光专权便带上了外戚专权的色彩。宣帝即位后,霍光妻显使人害死皇后许氏,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立霍光之女为皇后,霍光专权更成为外戚专权。霍光执政期间,一切政事基本执行了武帝临终时所下的 轮台诏 ,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其间虽发生了 燕盖谋反 ,但诛连不广,也没有影响中央集权。霍光死后,其家族由于谋反而被族诛,也没有影响到西汉皇权的巩固。 ③ 《汉书?萧望之传》。 ④ 《汉书?天文志》。 ⑤ 《后汉书?梁统传》、《汉书?平帝纪》、《东观汉纪》。 ① 《汉书?成帝纪》。 ② 《汉书?五行志》、《汉书?成帝纪》、《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③ 《汉书?成帝纪》、《汉书?天文志》。 ④ 《汉书?天文志》。 ① 霍光的父亲霍仲孺曾与卫少儿通,生霍去病,归家后娶妇生霍光。后卫少儿之妹卫子夫入宫,得到武帝的宠幸,被立为皇后。 ② 《汉书?霍光金日c传》。 ③ 《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 元帝以后,随着西汉帝国的日趋衰落,社会矛盾开始尖锐。在中央集权被削弱的同时,专制皇权也受到了侵蚀,最高统治权终于落到了宦官和外戚的手中。此后直至西汉末年,宦官、外戚先后专权,极大地影响了西汉末年的政治,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宣帝临死前,深知当时年已27岁的太子刘奭 仁弱 ,便效法武帝下诏令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三人共同辅政。萧望之与周堪同为太子老师,二人对财政和对匈奴关系等方面很有见地,故颇受元帝尊重。 二人推荐宗室刘更生、侍中金敞拾遗左右,四人同心谋议, 多所欲匡正,上甚向纳之 ④。史高是元帝妃史良娣兄史恭之子,因外戚关系领尚书事。他见元帝与萧望之等人关系密切,十分忌恨,便同久典机枢的宦官中书令弘恭、中书仆射石显勾结起来。对此,萧望之以 用宦者,非国旧制,又违古人不近刑人之义 ,建议元帝罢去弘恭、石显二人中书令之职, 更置士人 ①,没有被采纳。史高等人闻讯后,便令爪牙郑朋诬告萧望之、周堪、刘更生,并奏其 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据说汉元帝不懂 召致廷尉 就是下狱的意思,便同意了史高等人的请求,当其明白了其中含义后,虽下令将萧望之放出,但却收其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并将周堪和刘更生免为庶人。数月以后,萧望之的儿子上书为父亲当初被陷害一事辩冤,元帝在弘恭和石显的鼓动下,将萧望之逮捕入狱。萧望之不愿受辱,饮鸩自杀。弘恭病死后,石显继任为中书令,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弃宗结党营私,把持朝政, 事无大小,因显白决.石显专权期间,凡曾言其短者,都被他以各种借口除掉。 对于石显的这些作法,元帝不但不加追究,反而 赏赐及遗訾一万万 ②。成帝即位后,迁石显为长信中太仆,从此失势。后将石显及其党羽免官,令石显徙归故郡。石显忧懑不食,死于途中。 成帝结束了石显宦官专权的历史,却开始了王氏外戚专权的历史。成帝母后名王政君,她有兄弟八人:风、曼、谭、崇、商、立、根、逢时。王曼早死,有一子名莽。成帝即位后,并没有励精图治,整顿朝政,而是贪恋女色,无心理政。王氏便趁机操纵了朝政,王凤为阳平侯,王崇为安成侯。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谭、商、立、根、逢时五人同日封侯,世谓之 五侯.此后,王凤专权,五侯当朝,而其他 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诸曹,分据世官满朝廷.朝中大臣对其稍有不满,便被其以各种借口处死。如京兆尹王章曾对成帝说: 今政事大小皆自凤出,天子曾不举一手 ,这是王凤 欲使天子孤立于上,专擅朝事以便其私,非忠臣也 , 不可久典事,宜退使就第,选忠贤以代之.王凤等诬之为大逆罪 ,死于狱中。从此以后,公卿百官见到王凤,都 侧目而视 ,敢怒不敢言。于是,王凤在朝中遍插亲信, 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王氏一家骄奢淫侈, 五侯群弟,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仆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 ①。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凤死后,王音、王商相继把持朝政;王商死后又以王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 乞骸骨 ,推荐王莽代替其职。 ④ 《汉书?萧望之传》。 ① 《汉书?萧望之传》。 ② 《汉书?佞幸传》。 公元前7年,荒淫无度的成帝死,其弟定陶王之子刘欣即位,是为哀帝。 哀帝一面贬抑王氏外戚的权势,以师丹代替王莽为大司马,将王商及其子王况罢官,一面又大封其祖母丁氏和母傅氏两支外戚。哀帝在位的六年中,丁氏一门侯者二人,大司马一人,将军、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十余人;傅氏一门侯者六人,大司马二人,九卿、二千石六人,侍中诸曹十余人。一时间,西汉朝廷之中,高官几为丁、傅二家外戚所充塞。 与此同时,号称 雅性不好声色 ,却心理变态的哀帝,只知宠幸一个 为人美丽自喜 、 性柔和便辟 的董贤,与他同床共寝,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极其恩爱。这样一个年仅22岁、 善为媚以自固 的人,却被哀帝封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居三公,给事殿中,领尚书, 百官因贤奏事.董贤之父董恭位至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封为关内侯;其妹被封为昭仪,仅在皇后之次;其弟宽信为驸马都尉,岳父为将作大匠,妻弟为执金吾。丞相王嘉因为对哀帝说董贤 为乱国家制度 ,竟被下狱处死。从此以后,董氏亲属皆侍中诸曹奉朝请,其得宠在丁、傅二家外戚之上, 权与人主侔.哀帝甚至说要效法尧舜,将帝位禅让给他,可见昏庸到了极点。哀帝对董贤百般宠幸,除封为高官外,还对他大加封赏, 旬月间赏赐累巨万,贵震朝廷.封赏之物,从上方珍宝,到武库禁兵,还有东园秘器、珠襦玉柙,无其不有。哀帝还一次就赐给他土地二千余顷。其府第土木之功穷极技巧,重殿洞门,比于皇宫。他还为董贤建造陵墓, 费以万万计,国家为空虚.董贤得宠后,与丁、傅二家外戚的冲突更为加剧,双方勾心斗角,互相倾轧,朝中大臣趋炎附势,政治愈加黑暗。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25岁的哀帝死,因生前无子,9岁的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平帝。哀帝死后,董贤失去靠山,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罢去董贤大司马官职,收其印绶。董贤自知不免,便于即日自缢而死,其亲属、党羽都被免官、流徙。官府变卖其家产,竟达43万万之多。 5。穷途末路的西汉政权西汉末年,土地高度集中,政治日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种种迹象表明,西汉政权已经走到穷途末路。面对这种形势,有不少人向统治者提出各种解救危机的办法。 哀帝时,大司马师丹针对当时 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 的现象,提出对贵族豪富占田及奴婢的数量加以限制。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则提出了更为详尽的措施:从诸侯王到吏民百姓,拥有田产最多不能超过三十顷;占有奴婢的数量,诸侯王不得超过二百人,列侯、公主不得超过一百人,关内侯、吏民百姓不得超过三十人;富商大贾不得做官、不得拥有田产;田产、奴婢数量超过以上限制者,一律没收入官;官奴婢年在五十岁以上者,可以免为庶人。这种措施虽然不错,却根本行不通。因为当时包括丁、傅两家外戚和董贤在内的绝大多数豪强地主、贵族官僚,都早已超过最高限额,他们绝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所以,这个建议刚一提出,即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 ① 以上皆引自《汉书?元后传》。 切中时弊的建议无法实施,荒诞、迷信的理论却大得市场。成帝时,齐人甘忠宣扬 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 的理论。就是说,汉代将终,应当改朝换代。这当然不被西汉统治者所接受,所以甘忠被以 假鬼神罔上惑众 的罪名下狱病死。哀帝即位后,甘忠的弟子夏贺良又提出 汉历中衰,当更受命的理论,他对哀帝说:成帝不应天命,所以绝嗣。现在陛下久病不起,灾异屡现,正是上天对世人的警告。为了延年益寿,生育子女,杜绝洪水灾异,应当更改年号。内外交困的哀帝病急乱投医,在黄门侍郎李寻、司隶校尉解光等人的怂恿下,将这种自欺欺人的作法当成救命的稻草,宣布 再受命.主要内容包括改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 太初元将 元年,改号为 陈圣刘太平皇帝.一个多月以后,哀帝的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却发现夏贺良与李寻、解光等人串通勾结,企图罢退丞相、御史,以李寻、解光辅政,进而控制政权,遂将夏贺良下狱处死,李寻、解光也被流徙到边郡。 再受命 的闹剧在上演不到两个月后草草收场。 再受命 丑剧的上演,充分显示出汉朝统治者在内外交困中走投无路、空虚绝望的心情,也表明刘姓皇统在社会上、包括一部分官僚地主中,已经失去威望。外戚世家出身的王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趁机夺取最高统治权,充当了统治集团内部易姓受命的主角。 (二) 新 莽王朝的建立和王莽改制 1。从王莽登场到 新 朝诞生王莽,字巨君。他是元帝之后王政君的侄子。成帝即位后,王皇后成为太后,王氏一家由于王政君之故,皆得贵幸,如前所述。但王莽的父亲王曼早死,是太后诸弟中唯一未被封侯的,所以王莽与其堂兄弟们相比,自幼 孤贫.元后王政君觉得很过意不去,便将他接养于后宫。王莽自幼谦恭俭朴,勤奋好学,生活上同普通儒生一样。他广为结友,对其当权的叔伯们百般奉迎。如当朝权臣、他的大伯父王凤生病,王莽就在身边侍奉,汤药煎好后他都要亲自尝过才递上去。王凤病重期间,他还数月不解衣带,弄得蓬头垢面。 为此,王凤甚为感动。临死时,特将他托付给元后和成帝,任命他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从此踏入仕途。 由于王莽非常注意尊重诸叔伯和师友,所以,其叔父王谭、王商以及当时名臣戴崇、金涉等人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联名上书推荐,成帝下诏追封其父王曼为新都哀侯,王莽得以继承爵位,当了新都侯,并被任命力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皇帝的亲近侍从。 王莽官爵愈高,行为愈加恭谨,他将所得资财、车马衣裘都赠送给宾客,供给名士。对于将相大臣,更是广为结交。王莽还非常注意在小节上收买人心。《汉书?王莽传》中记载了这样三件事:一是说王莽在为其长子和侄子同日完婚的宴席上,数次离席,声称去为患病的母亲服药。二是说他曾买一侍婢,被诸兄弟得知后,为避免别人说他好色,便说是为无子的将军朱博买的,并于当天把侍婢送给了朱博。三是说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生病,公卿列侯们的夫人前去问候,王莽的妻子出来迎接,穿着朴素,竟被当作粗使仆妇。 当得知她就是王莽的夫人时,人们都大吃一惊。王莽的这些做法,在当时那些荒淫腐朽的士大夫中间显得与众不同,因而得到了朝野人士的称赞,声誉渐渐超过他的叔父们,成为众望所归的人物。 王莽并不是仅靠这些宠络人心的手段来接替他叔父王根的大司马职位,并进而得以专权的。因为按照当时的地位,元后的外甥淳于长是阻挡他接替王根职位的最大障碍。淳于长曾以其与元后的关系,助成帝将其宠妃赵飞燕立为皇后,因而得到重用,被赐爵关内侯,后封为定陵侯,贵倾公卿。为除掉这一政敌,王莽将淳于长与已废的许后之姐私通一事密告给王根,并说:淳于长见你久病非常高兴,准备接替你辅政,他已经在私下安排人选了。王根听后大怒,令王莽入宫报告太后。在太后的主持下,成帝将淳于长免职。 后来又发现他有帮助许后重立的阴谋,又被处以大逆罪,死于狱中。这样,到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因病告退时,王莽便自然而然地接替其职位,就任大司马,成为继王凤、王商、王音和王根之后第五个辅政的王氏家族成员。 但是,好景不长。王莽任大司马之职不足半年,成帝便于公元前7年死去。哀帝即位后,其祖母家丁氏和母家傅氏掌权,王莽不得已,被迫称病去职,回到他的封国新都(今河南新野东)闭门闲居。由于王莽在朝野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故有上百名官吏上书为其鸣不平。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病死。不学无术的董贤,连丧事调度都不会。由于在此之前,丁太后和傅太后已相继死去,72岁的元后便以王莽曾主持过成帝的丧事为由,亲自下令召王莽回京 佐 董贤调度丧事。王莽回京后,立即以太后名义掌握了军政大权, 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属莽 ①,以防董贤和丁、傅外戚作乱。接着,罢免董贤大司马之职。董贤自知不免一死,遂自杀。 元后下诏命王莽重新出任大司马之职,领尚书事。元后与王莽选择了年仅9岁的中山王刘衎为帝,然后由太后临朝称制,委政于莽。 王莽执掌朝政后,为彻底杜绝可能与王氏集团为敌的其他外戚集团的出现,王莽首先废掉成帝的赵皇后和哀帝的傅皇后,逼令二人自杀而死,丁、傅外戚中有官爵者皆被罢免,家族成员或发回故里,或流徙边郡。其次,为防止平帝之母卫氏家族对自己构成威胁,王莽仅以苦陉县做为卫氏的汤沐邑,而不准她及其亲属进京。 王莽还大力铲除异己。在元后召王莽回朝视事后,满朝文武一致秉承元后旨意而推王莽为大司马,唯独前将军何武与后将军公孙禄持不同意见,二人互相推举,所以此时被王莽参奏罢免。红阳侯王立是元后的亲弟,王莽 畏立从容言太后,令己不得肆意 ,也罗织罪名,将其遣回封国。 王莽在铲除异己的同时,还积极培植党羽。他首先推举一向胆小怕事的名儒孔光为大司徒,使之成为自己的傀儡。然后,以 王舜、王邑为腹心,甄丰、甄邯主击断,平晏领机事,刘歆典文章,孙建为爪牙.就这样,王莽将朝政大权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 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 ②。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被封为 安汉公 ,位在三公之上。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虽然他能够控制年幼的平帝,但毕竟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太皇太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权势,他指使群臣上书太后,以 太后不宜亲省小事为名,将官吏任免和朝中诸事通通揽到自己手中处理,并迫使元后下诏应允。从此以后,王莽大权独揽,更加变本加厉。元始二年(公元2年),他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十三岁的平帝为皇后;元始五年(公元5年) 五月,王莽受 九锡 ①。 ① 《汉书?王莽传》。 ② 以上据《汉书?王莽传》。 王莽受 九锡 后不久,发现日渐长大的平帝对当初卫氏之死耿耿于怀,愈来愈不愿事事听他摆布。十二月,王莽借 上椒酒 的机会,置药于酒中,将平帝药死。接着,他从刘氏宗族中找到一个年仅两岁的孩子,立为皇帝,是为孺子婴。这时,武功(陕西扶风南)有人在淘井时挖出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其上有 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的字样。王莽命群臣向元后报告,元后认为这是妖言惑众,不能相信。但迫于王莽及其亲信的压力,元后已无力阻止,只好勉强下诏宣布命王莽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摄行皇帝事,称 假皇帝 ,臣民称之为 摄皇帝 ,以公元6年为居摄元年。 假皇帝 和 摄皇帝 是代理皇帝的意思,平时像皇帝一样处理政事,只是在对待皇太后和皇帝时才恢复称臣。其实,此时王莽的权势早已超过真皇帝孺子婴了。 初始元年(公元8年)冬,有个 素无行,好为大言 的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哀章,见王莽摄政,制作了一只铜匮,里面装上伪造的符书,来到刘邦的神庙,将符书献给王莽。符书的内容是刘邦传位给王莽,太后应照天命行事。符书上还写有王莽宠幸的几个大臣及哀章的名字,说这些人应当封为高官,辅佐新天子。急于做真皇帝的王莽见此符书后大为兴奋,立即下书诏告天下,宣布遵照天意接受刘邦的禅让,即日登基,以公元9年为始建国元年,定国号为 新.为了表示他敬畏天命,迫不得已,在他将孺子婴赶下皇位时,还 亲执孺子手,流涕歔欷 , 哀叹良久.同时,他还封孺子婴为定安公, 永为新室宾.此后,在中国历史上,凡朝代更替,只要是同民族的,都沿袭王莽的这个成例,行禅让典礼。 2。王莽改制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特别是历史上的政治人物,不但要考察其个人品德,更主要的是要考察其政治主张,其所施行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全面的、客观的和公正的判断。 王莽改制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政治方面,为了表示改朝换代, 革汉立新,废刘兴王 ,王莽根据儒家经典,将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如在中央官职中,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等等。此外,王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官职,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于九卿;置大赘官执掌舆服御物,后又典兵,位上卿;设司恭、司从、司明、司聪、司睿等五大夫;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监副,等等。①王莽根据古籍,更改了秩禄之号,还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 因此,贪污受贿、榨取民脂民膏的现象在各级官吏中层出不穷。至于那些清正一些的受封爵者则穷困潦倒,甚至靠给别人打短工来维持生活。 ① 九种表示尊崇的礼品和仪仗,即特制的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铁钺、秬■。受 九锡 之制始于王莽,后世许多皇帝为优宠大臣,多沿用此制。 ① 新莽时期的官职十分混乱,林剑鸣著《秦汉史》一书中附有 新莽职官名号便览 ,可供查阅。 王莽还更改了许多地名,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连官吏也弄不清楚,所以王莽在后来的诏令中提到某地时也只好注明 故 某地。 第二,在经济方面,实行了 王田 、 私属 制、五均、赊贷、六筦(管)和币制改革。 实行 王田 、 私属 制。王莽掌权后,根据古书上记载的井田制度,于公元九年颁布了一道著名的诏令: 今更名天下田曰' 王田' ,奴婢曰' 私属' ,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①。 这道诏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全国土地改称 王田 ,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亩;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二是将奴婢改称 私属 ,不得买卖。诏令还规定,如果有人敢于攻击井田制度,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边境地区。 王田 、 私属 制,是王莽针对西汉以来最突出的土地和奴婢两大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解决办法。从主观上,王莽看到了农民失去土地是由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买卖。因此,规定土地国有,不准私人买卖土地,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被抛出土地的现象。 在这一点上,王莽比西汉历代统治者都要高明。但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早在战国以后即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经过秦和西汉二百余年的发展,到西汉末年,土地私有已成为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因此,实行 王田 的诏令刚一颁布,便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一部分地主、官僚甚至举兵反抗。汉徐亭侯刘快结党数千人起兵;真定地主豪强也在刘都的率领下举兵反莽。朝廷内部一部分原来追随王莽的人也提出异议: 井田虽圣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 ①在朝野一片反对声中,王莽不得不在始建国四年(公元11年),即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 王田 、 私属 制度: 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②。 实行五均、赊贷及六筦(管)。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下令 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③. 五均 的主要内容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司市,称 五均司市师 ;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五均官的任务一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二是管理市场的物价,各地五均官在每季度的第二个月,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 市平.如果物价高于 市平 ,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市场价格低于 市平 ,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 ① 《汉书?王莽传》。 ② 《汉书?王莽传》。 ③ 《汉书?食货志》。 赊贷 是由政府办理贷款。具体办法是:如果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以向政府借贷。祭祀借贷须在十天内归还,丧事借贷须在三个月内归还,以上两项借贷不收取利息;工商贷款每年交纳不超过所借数额十分之一的利息。 在实行 五均 和 赊贷 的同时,王莽还 设六筦之令. 筦 即 管.就是由政府管理六种经济事业,即:酒、盐、铁由国家专卖,铸钱由国家专营;向取利于名山大泽的养蚕、纺织、缝补、工匠、医生、巫、卜、樵夫、渔民、猎户及商贩征收山泽税;加上五均赊贷,合称为 六筦.王莽推行五均、赊贷及六筦等措施,其目的在于利用政府力量控制经济事业,平抑物价,限制商人囤积居奇,使贫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这些措施,无论从减轻普通百姓的经济负担,还是加强封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进而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有利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实际上是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延续。但是,推行这些政策大多是依靠一些富商大贾,他们利用特权同官僚、地主互相勾结,肥己营私,囤积居奇。原来为平抑物价防止商人渔利的五均,也变成官吏贱买贵卖从中谋利的机构。那些身穿官服的商人们 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 ,结果给普通百姓带来更大的痛苦。 改革币制。王莽共进行了四次币制的改革。第一次是在他即位前的居摄二年(公元7年),下讼在五铢钱之外增铸大钱、契刀、错刀。 新 朝建立后,王莽又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进行第二次改革,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另外发行 宝货 ,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贝货、布货),共二十八种货币。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起来又十分困难,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们仍在暗地使用五铢钱。为推行新币制,王莽采取强制措施,下令严禁私铸钱,甚至民家藏有铜、炭者,都被指为私铸货币,一家盗铸,五家连坐。即使这样,也无法,使新货币顺利流通。一年以后,王莽被迫废除刚刚施行的二十八种货币,只留小钱值一和五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第四次改革是在天凤元年(公元14年),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货泉重五铢,货布重二十五铢,但一货布却值二十五货泉,货币价值的比例十分不合理。这次改革,非但没有理清混乱的货币体制,反而加剧了混乱。而且,这些改革都是以新铸的劣质货币代替质量较高的旧币,然后又以更劣的货币代替原来铸造的货币,每更换一次货币,百姓就要遭受一次盘剥。由于这些货币无信誉可言,所以在王莽施行货币改革期间,物价飞涨,社会经济十分混乱,黎民百姓深受其害, 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 ①,不少人甚至在市场上痛哭。 如果说,王莽施行的其他政策在主观上还有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内容,那么,他所实行的货币改革,则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因而招致了全国从上到下的反对。有人曾经在评价王莽币制改革时说: 中国历代币制的失败,多有别的原因,而不是货币本身的缺点,只有王莽的宝货制的失败完全是制度的失败 ②。 ① 《汉书?王莽传》。 ②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 73 页。 第三,在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上,王莽一改西汉自昭宣以来建立的平等友好关系,妄自尊大,使中央政府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日趋恶化,直至爆发连年战争。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称帝后,以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为由,将西域各国的王改封为侯,从而引起了西域诸国的普遍不满。此后,王莽在一系列同西域的关系问题上都处置不当,西域诸国先是互相征伐,继而攻杀西域都护。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五威将王骏等人率兵出征西域,被西域诸国联合袭杀,几致全军覆没。 王莽将少数民族王贬为侯的命令也引起了 西南夷 的不满。封地在今云南广南县一带的句町王怒不从命,被王莽处死。于是,句町王之弟承便率众起兵,饱受王莽政权压迫的西南各族人民趁机起而响应。尽管王莽曾派几十万大军一度将句町的反抗活动平息,但西南各地的武装反抗一直延续到东汉初年。 王莽为准备对匈奴作战,在征发内地兵员的同时,还向臣服于汉的高句丽征兵。这便引起了高句丽人民的反抗。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派严尤出兵,征服了高句丽,将其改名为 下句丽.汉宣帝以来,汉与匈奴的关系得到改善。呼韩邪单于穷困来降,汉王朝仍将匈奴视为对等的大国。汉王朝发给匈奴的印信,文字是 匈奴单于玺 ,其下诸王之印信为 汉某某王 ,以表示待以客礼而不是作为汉王朝的臣属。 王莽掌权后,为表现其 威德至盛异于前 ,便改变了这种友好的态度,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他命使臣收缴西汉时发给的 匈奴单于玺 ,而代之以 新匈奴单于章 ,不但在匈奴前加以 新 字,且以 章 代 玺 ,表明王莽试图降低匈奴单于的政治地位,将匈奴从前与汉天子的平等关系降为与王莽新室诸王同样的地位,从而使匈奴成为新室的附庸。这自然引起了匈奴单于的不满,加上其他一些纠纷,平静多年的北方边境开始紧张起来,战争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王莽不但不采取缓和措施,反而下诏令匈奴单于改名为 降奴单于 ,接着又下令分匈奴全国为十五单于,这就引起了匈奴单于的公开反对。匈奴开始侵扰边塞,边境地区吏民被掠杀者不计其数,形成了 千里无烟,无鸡鸣犬吠之声 的局面。王莽派孙建等十二将军,征发全国各地精兵三十万人,带足三百天的粮草,准备分十路同时并进歼灭匈奴。陆续征调的大军虽已抵达边境,但粮草的征集却十分困难, 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年尚未集合.十二将军之一的严尤指出,因为匈奴境内无处筹粮,一切均要汉军自带,有无斩获都要按时返回,否则自己就要困死在沙漠之中,所以,历来攻打匈奴的战役没有超过一百天的。 现在全国各地调集部队,准备长期作战,其效果肯定不好。因此他建议派遣精兵北入沙漠,对匈奴实施闪击作战。王莽根本听不进严尤的建议,他动员全国的财力、物力,并下令将 天下丁男及死罪囚吏民奴 发往北方,将全国吏民三分之一的财产资助军费开支,准备同匈奴长期作战。这样,大大加重了内地人民的负担,使得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王莽改制所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终于导致了全国此伏彼起的暴动和起义浪潮。 (三)绿林、赤眉起义和 新 莽王朝的灭亡 王莽称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是西汉末年以来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矛盾的反映。王莽施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虽然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其统治,但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措施,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干扰,进一步激化了西汉后期以来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他成为社会各个集团、各个阶层反抗的主要对象,成为众矢之的。 1。遍布全国的反莽浪潮王莽掌权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拥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王莽进京时曾召请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为国师,被孔休杜门谢绝。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等也请求乞骸骨,谢官归里。以后,在他专权期间,一面大封其亲信,多达395人,一面将刘氏宗族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废黜,其代汉野心逐渐暴露。因此,刘氏宗族及贵族官僚相继起兵反抗是必然的。居摄元年(公元6年),安众侯刘崇率百余人攻宛,因人少失败。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打出 为国讨贼,以安社稷 的旗号,起兵十余万,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三辅二十三县十余万人起而响应。王莽闻讯后,连忙派关东甲卒前往镇压,闹得首都周围十分紧张,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将翟义等人的反抗镇压下去。居摄三年(公元8年) 九月,期门郎张充等六人密谋劫杀王莽,拥立楚王,事发后被诛杀。新朝建立后,反莽活动仍没有停止。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四月,徐乡侯刘快率数千人起兵。真定人刘都等密谋举兵造反,事泄被诛。这些反莽活动,开始十分微弱,且被相继镇压下去,但却表明,刘氏宗族及一部分地主官僚与王莽的矛盾已经开始激化。与此同时,下层普通百姓的反抗活动也此伏彼起,层出不穷。 王莽改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相反,由于他兴师动众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大兴土木,还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甚至造成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例如征句町时,王莽发吏民二十万,因 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岁余死者数万 ①。人祸加上天灾,使土地荒芜,物价腾贵,米价由汉文帝时的每石数十钱涨至二千钱。 到王莽末年,更达到了每斛价值黄金一斤。天灾人祸迫使百姓流落他乡,人相食 的惨状史不绝书。面对这种现象,王莽无技可施,竟然异想天开,派人教流落关中的饥民 煮木为酪 ②。这种悲惨的生活,怎么能使百姓不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呢! ①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② 《汉书?食货志》。 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各地百姓苦于 新 莽政权频繁的征发,相继 弃城郭流亡为盗贼 ,其中并州(山西大部及河北、内蒙一部)等边境地区尤甚。天凤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头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一带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骚扰,数千人起而造反,捕盗将军孔仁经过一年多的围剿,才将 盗贼 平定下去。天凤四年(公元17年)以后, 天下愈愁,盗贼起 ,各地人民纷纷起而反抗。在这一年,瓜田仪在会稽长洲(江苏苏州)率众起义,坚持长达数年之久。同年,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妇女吕母为被县宰冤杀的儿子报仇,率众攻破县城,处死县宰,自称 将军 ,出没于海上,其势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吕母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农民起义的第一个女领袖。天凤五年(公元18年),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人力子都率众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活跃于徐州等地,王莽 遣使者发郡国兵击之,不能克 ③。在北方,也出现数十支起义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在南方,有张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东北)的起义、羊牧在江夏(今湖北云梦)的起义、秦丰在南郡的起义、王州公在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的起义。这些义军人数不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数十万,其活动范围往往跨州连郡,活跃于广大地区。 在国都附近的 三辅 地区,小股起义也多得不可胜数。地皇二年(公元21年), 三辅盗贼麻起 ,甚至在长安城中也有 盗贼 出没,王莽不得不置捕盗都尉官,令执法谒者追击长安中,建鸣鼓攻贼幡,而使者随其后 ①。 在当时遍布全国的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队伍,成为农民起义的主流,这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 2。绿林、赤眉起义天凤四年(公元17年),南方发生饥荒,饥民们被迫流亡山泽之中。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兄弟深得饥民信任,被推为渠帅 (即大帅),聚众数百人起义。不久,南阳人马武、王常、成丹等也率众参加。他们占据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劫富济贫,除霸安民,深受百姓拥护,被称为 绿林军.这支起义军在数月间便迅速扩大至数千人。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荆州牧率官兵二万前往镇压,绿林军在云杜(今湖北沔阳) 将其击败,歼敌达数千人,缴获了全部辎重。绿林军乘胜一举攻克重镇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又转击云杜、安陆(湖北安陆县北)。当起义军胜利回师绿林山时,队伍已发展到五万余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发生瘟疫,起义将士病死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分两路向外转移:一支由王匡、王凤、马武率领,向北进入南阳郡,称 新市兵 ;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领,向西南进入南郡,号称 下江兵.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今湖北随县),得到平林(湖北随县东北)人陈牧、廖湛等人领导的 平林兵 的响应,平林兵与新市兵合兵一处,声势愈振。 正当绿林军纵横于湖北、河南一带时,东方也爆发了樊崇领导的赤眉军起义。天凤五年(公元13年),琅琊(山东诸城东南)人樊崇率领一百多人在莒县(山东莒县)起义,他们以泰山为根据地,转战于黄河南北,得到青、徐一带饥民的响应, 民多弃乡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壮者入' 贼' 中 ①,义军很快在一年时间内便发展到万余人。次年,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等聚众数万人,一起归附樊崇,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吕母死后,其众也加入到樊崇的起义军中。起义军没有文书、旌旗、部曲、号令,只是以言语相约束,共同遵守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 的纪律。起义军内部分为三级组织:最高首领称 三老 ,其次为 从事 ,再次称 卒吏 ,彼此间称 巨人.地皇二年(公元21年),起义军与翼平连率(即北海太守)田况的军队在姑幕(今山东诸城西北)展开激战,田况军大败,被歼一万余人。为剿平樊崇领导的起义军,王莽在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经定陶、无盐(今山东东平附近)南下,在成昌(山东东平西)与义军展开激战。这次战役,双方的兵力都在十万左右,是农民起义军与新莽政权第一次大规模的较量。由于王匡轻敌冒进,被义军打得大败,廉丹及其部下汝云、王隆等二十余名将领被击毙,王匡仓皇逃走。 在这次会战中,为了同官军相区别,义军将自己的眉毛染红,此后,这支队伍便被称为 赤眉军.成昌大捷使东方战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赤眉军改变了从前被围剿的局面,乘胜向西发展,控制了东至莒城、西至陈留、南达汝南、北到濮阳的广大地区。 ③ 《汉书?王莽传》。 ① 《汉书?王莽传》。 农民起义的迅速发展,在社会各阶层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本来,由于王莽改制损害了豪族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已经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而遍及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则更显示出王莽政权已失去了保护地主统治集团的能力。各地一些豪强地主和刘氏宗族便开始自寻出路。他们纷纷结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据。如南阳郡湖阳人冯鲂, 聚宾客,招豪杰,作营壍,以待所归 ①;陈留东昏人虞延 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 ②;梁国蒙人夏恭 以恩信为众所附,拥兵固守 ③。他们虽然名为防御 盗贼 ,但当起义军迅速发展以后,很多人,尤其是刘氏宗族便纷纷打出反莽的旗号。 在这部分人中,以南阳地区的刘 、刘秀兄弟最为典型。 居住在南阳的刘 、刘秀兄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虽然从其曾祖时起即不能承继封爵,但其父刘钦还曾担任过县令,刘 兄弟二人也都是南阳地区拥有大片土地的豪族地主。王莽夺取汉政权、排斥刘氏宗室,特别是实行 王田 , 私属 以及 五均 、 六筦 等措施,严重地侵害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利益。所以,当绿林军活跃于南阳地区时,刘氏兄弟便与其周围地主李通、邓晨等人商议: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④。于是,在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邓晨起于新野、刘秀与李通等起于宛、刘 起于舂陵(湖北枣阳南),这支地主武装共约七八千人,号称 舂陵兵.刘 还派宗室刘嘉与新市、平林兵首领王凤、陈牧取得联系,相约联合作战。舂陵兵与新市、平林兵一起,合攻长聚(今河南唐县境内),杀新野、湖阳两尉,并攻占棘阳(河南南阳南),取得了初步胜利。十一月,刘急于求成,进攻南阳首府、战略要地宛城,被守将甄阜和梁丘赐击溃,退保棘阳。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甄阜、梁丘赐率大军十万南渡潢淳水(今唐县城西),企图一举剿灭驻扎于此的绿林军主力。新市、平林兵与舂陵兵齐心同力,乘夜偷袭敌后方,夺得敌军全部辎重。接着在第二天发动总攻,斩杀甄阜和梁丘赐,歼敌二万多人,余部纷纷溃逃。联军乘胜击败前来救援的严尤、陈茂部,进围宛城。 绿林军的组织本来并不十分严密,而他们与舂陵兵之间也只是一种协同作战的关系。棘阳大捷后,联军发展到十余万人,将领们越来越感到 众虽多而无所统一 ①的状况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已成为迫切的任务。在天命皇权思想的影响下,选择刘氏宗室做皇帝的意见占了上风。刘 依仗舂陵兵的实力,自称 柱天大将军 ,准备争夺皇帝的位置。 南阳地主也大多欲推他作皇帝。但绿林军将领却不拥护他,他们推举了一个 避吏于平林 的刘氏宗室、更始将军刘玄作皇帝。地皇四年(公元23年) 二月初一,新市、下江、平林、舂陵等各路义军正式推举刘玄当了皇帝,称 汉 ,改年号为 更始 ,以公元23年为更始元年。历史上称这个政权为更始政权. ① 《后汉书?冯鲂传》。 ② 《后汉书?虞延传》。 ③ 《后汉书?夏恭传》。 ④ 《后汉书?齐武王传》。 ① 《后汉书?刘玄传》。 更始政权以刘玄的族父,即刘秀的叔父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 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他将帅 皆九卿将军.至此,更始政权的组织机构便初具规模了。更始政权的建立,对全国各地的反莽义军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史称 是时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①。 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更始政权于三月派出多支队伍,向正北和东北方向的颍川、汝南及沛郡等地展开进攻。成国上公王凤、太常偏将军刘秀等率军北入颍川,接连攻克昆阳(河南叶县)、定陵(河南舞阳)、郾(河南郾城) 等地,前锋进抵距洛阳不远的阳关一带。义军在昆阳等地获得了大量物资, 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转以馈宛下 ②,有力地支援了围攻宛城的军队。五月刘 攻克宛,刘玄便将宛城定为国都。 刘玄称帝,对于刘 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南阳地主集团也对此十分不满,对刘玄 多不服 ,刘 的部将刘稷公开扬言: 起图大事者,伯升(刘字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 ③。随着起义军的节节胜利,南阳地主集团与绿林军将领之间的矛盾开始公开化。早在更始政权建立前,平林兵曾进攻新野,但久攻不下。新野城宰宣称:只要有刘 一封书信,即可交出新野城。更始政权建立后,刘玄派刘 前去攻打新野,当刘 率兵至新野城下时,新野宰果然开城门投降。五月,刘 又顺利地攻占了宛城, 自是(刘)兄弟威名益甚 ④。刘 在更始军内影响的迅速上升,引起了更始帝群臣对刘 的猜忌。绣衣御史申屠建在一次聚会上曾暗示刘玄早下决心除掉刘,但刘玄犹豫不决,将其放走。但双方的矛盾并未就此了结。不久,更始政权授予刘稷以抗威将军之职,但刘稷竟抗命不受。当更始群臣要杀掉刘稷时,刘 又公开出来保护。在这种形势下,刘玄在申屠建和朱鲔的坚持下,将刘稷与刘 一起处死。 3。 新 莽王朝的灭亡在刘 被杀的同时,刘秀正率一支军队与王莽军苦战于昆阳。更始政权占领昆阳,对王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为,昆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北直达洛阳,向东可以长驱黄、淮平原。因此,在严尤、陈茂率十万州郡兵集结于颍川的同时,王莽又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精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企图一举夺回昆阳,并给更始政权以彻底打击。其阵容之强大,史称 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 ①。莽军还特地找了一个身高一丈(约2。33米)、名叫巨无霸的人做垒尉,并驱赶了一些虎豹犀象等猛兽以壮军威。 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五月,王邑等兵临昆阳城下。严尤建议:昆阳城虽小却很坚固,现在称帝的人在宛城,不如直奔宛城,打败了主力,昆阳自然降服。目空一切的王邑却说:我统帅百万大军,遇城不能克,不足以显示军威。 且看我血洗昆阳,然后再进军宛城。 ① 《后汉书?刘玄刘盆子传》。 ②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③ 《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④ 《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 ① 《后汉书?光武帝纪》。 当时,更始政权的主力军正在围攻宛城,另一部分在昆阳以东的定陵和郾城,留在昆阳城中的只有八九千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形势非常危急。刘秀同王凤、王常等商议,留王凤、王常在城内坚守,刘秀同李轶等十三骑乘夜从南门突围而出,前往定陵、郾方面搬兵。六月,刘秀率领数千援军赶到昆阳城下,从城西水上向莽军发起进攻。王寻、王邑丝毫没有将援军放在眼里,只带万余人迎战,还狂妄地命其他诸营不得擅自出战。不料义军以一当十,英勇异常,莽军抵挡不住,阵脚大乱,王寻死于乱军之中。城中守军乘势杀出,莽军大败, 虎豹股粟,士卒奔起,各还归其郡 ①,只有王邑率数千残兵败将逃回洛阳。昆阳大捷从此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昆阳大捷从根本上摧毁了王莽的主力,此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更始政权占据了江、河之间从洛阳以南到云梦泽附近一个很宽的地带;东方赤眉军则控制着濮阳、陈留地区;河北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各支农民起义军也在迅速发展。一些官僚地主也纷纷树起反莽旗帜,刘望起兵于汝南,天水隗嚣占陇西;原蜀郡太守公孙述则占巴蜀,等等。而王莽所能控制的地区,只剩下长安至洛阳一线了。 经过短期休整以后,更始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向洛阳进攻;一路由申屠建率领攻武关,进军关中。进攻洛阳的义军进展十分顺利,九月便攻下洛阳,生擒王莽的太师王匡和国将哀章,更始政权移都洛阳。十月,赤眉军前来联系,愿与更始联合行动,共同消灭新莽政权。同时,刘玄还派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赴河北,与当地诸路起义军联系,并以更始政权的名义, 镇慰州郡,……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 ②。与此同时,申屠建等人率领的西路军势如破竹,很快逼近武关,析(河南陕县南)人邓晔、于匡起兵响应,攻下析、丹水,武关都尉朱萌投降。当义军一步步逼近长安时,王莽统治集团内部开始分崩离析。王莽的卫将军王涉与大司马董忠、国师公刘歆密谋,以所部兵劫莽降汉, 以全宗族 ,事泄以后,董忠被杀,王涉及刘歆均自杀。在 军师外破,大臣内叛,左右亡(无)所信 的情况下,王莽一筹莫展,不知所出。大司空崔发建议说:《周礼》和《春秋左氏》上讲,国家遇有大灾,就痛哭流涕来抵制,现在应当哭告上天以求得救助。 于是,王莽率群臣到南郊,仰天大呼:皇天既然授命于我,为什么不显灵消灭众贼?如果是我不对,愿天降雷霆劈死我。说罢又捶胸顿足,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他还别出心裁,让京城中的儒生百姓,早晚痛哭祷告,由政府准备食物招待。凡是悲痛异常和能背诵告天文书的,都给官当,竟然有五千多人入选。 与此同时,王莽当然还要负隅顽抗。他派最为倚重的9名将军率北军数万人出战,却将这些人的妻子扣在宫中作人质。他虽有黄金六十万斤,到这时仍舍不得拿出来作为赏赐,每人仅得四千钱。所以, 众重怨,无斗意 ①,在华阴便被邓晔击败。弘农小吏王宪经邓晔任命为都尉,自称汉将,率数百人北渡渭河向长安进攻。此时王莽已无兵可派,只好将狱中囚徒放出来,让他们拿起武器在更始将军史谌的率领下去抵抗义军。谁知这些人刚走过渭桥,便一哄而散,史谌只得空手而回。十月初一,义军攻入长安城中,王莽仓皇逃到渐台。追来的群众将渐台包围了数百重。初三,王莽被商人杜吴杀死,校尉公宾就斩王莽首,数十人争砍王莽尸体。至此,起义军终于推翻了 新 莽政权的统治,取得了反莽斗争的最后胜利。 ① 《汉书?王莽传》。 ②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① 《汉书?王莽传》。 十一、东汉王朝的建立与前期的政治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用十几年时间平定了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建立起又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史称 东汉.东汉王朝自公元25年光武帝建立,至公元220年结束,历经195年。东汉王朝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包括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统治时期(公元25- 105年),共80年时间。在此期间,东汉政权较为稳定,政治、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成为继汉武帝之后在东方出现的又一个实力雄厚的国家——东汉帝国。 (一)短期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和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1。更始政权的内外矛盾及其结局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王莽政权被推翻后,更始军进一步扫平了关东地区的王莽残余势力,更始帝刘玄遂由宛迁都至洛阳,封刘赐为丞相。 次年二月,迁都长安。战乱后的长安城,除未央宫毁于战火外,其余宫室一无所毁。所以,更始帝刘玄入长安后,居长乐宫, 宫女数千,备列后庭,自钟鼓、帷帐、舆辇、器服、太仓、武库、官府、市里,不改于旧 ①。 刘玄到长安后,大封刘氏宗室:封太常将军刘祉为定陶王、刘赐为宛王、刘庆为燕王、刘歙为元氏王、刘嘉为汉中王、刘信为汝阴王。同时,他还大封功臣王匡等十四人为王。因为朱鲔坚持认为,高祖有约,非刘氏不王,所以,改封其为左大司马,命刘赐为前大司马,使与李轶、李通、王常等镇抚关东。同时还任命赵萌为右大司马,李松为丞相,共同秉政。 为稳定政治局势,更始政权宣布大赦, 非王莽子,他皆除其罪 ②。同时,派使者晓谕各州郡官吏, 先降者复爵位 ③,并派刘秀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持节渡河北,镇慰州郡, 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 ④。于是,形形色色的地方武装及王莽的地方政权, 莫不折戈顿颡,争受职命 ,一时间, 郡县皆举城降,天下悉归汉.但是,在这种顺利形势的后面,却隐伏着种种不易克服的矛盾。各地武装表面上接受了更始政权的封号和官职,实际上却仍然独立发号施令,当时的情况是 岁余政教不行 , 天子之命,不出城门.甚至连更始政权的臣下也不听从指挥, 李轶、朱鲔擅命山东,王匡、张卬、横暴三辅 , 诸将出征,各专制牧守 ⑤,致使 百姓不知所从,士人莫敢自安 ⑥。 刘玄被表面上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纳赵萌之女为夫人,宠幸无比,将朝政委于右大司马赵萌,自己日夜与妇人在后宫宴饮。群臣欲言事,也大多因为他醉酒不能入见。不得已时,令侍中坐在帷帐之内冒充刘玄接见群臣。其宠幸的韩夫人更喜饮酒,在与刘玄对饮时,见常侍奏事,便大怒道:皇帝刚刚和我一起喝酒,偏偏在这个时候来奏事。于是,诸将口出怨言: 成败未可知,遽自纵放若此! ①由于刘玄终日宴饮,不理政事,朝政便全由赵萌专断,作威作福。有人向刘玄汇报赵萌等胡作非为时,刘玄不仅不听,反而拔剑击之,吓得人人不敢直言。在刘玄的姑息之下,赵萌越来越凶蛮,甚至将与自己有怨的侍中拉出去斩首,连更始皇帝为之求情都不听从。 ① 《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② 《汉书?王莽传》。 ③ 《后汉书?邓寇列传》。 ④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⑤ 《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⑥ 《后汉书?耿弇列传》。 皇帝沉湎于酒色之中,权臣把持朝政,打击异己。这样一个政权,根本无中央集权可言,更不可能提出任何改善农民处境、结束战乱的措施和政策。 因此,在更始政权入关后不久,便出现了 关中离心,四方怨叛 的局面。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年底,河北出现了一个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子舆的王郎,他在故赵缪王之子刘林及赵之大豪李育、张参的拥戴下,立为天子,定都邯郸。又有故广阳王之子刘接,起兵蓟中,响应王郎。一时间, 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从风而靡 ②。被刘玄封为梁王的刘永, 闻更始政乱,遂据国起兵 ,攻下济阴、山阳等二十八城,与董宪、张步等连兵, 遂专据东方 ③。 另外,由于更始政权对拥有三十万人之多的赤眉军处置失当,最后直接导致了政权的覆灭。还在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玄迁都洛阳时,曾遣使前去招降赤眉军。樊崇亲率二十余名赤眉军首领随使者前来归附。刘玄仅将樊崇及所率二十多名将领封为没有实际国邑的列侯,根本没有对三十万赤眉军作任何安置。樊崇等大失所望,留守在濮阳(河南濮阳西南)的赤眉军将士更加不满,遂 稍有离叛.不久,樊崇等回到濮阳,即率大军向西南入颍川,兵分两路,一路由樊崇、逢安率领,攻占长社(河南长葛东),直指宛城。另一路由徐宣、谢禄、杨音率领,攻占阳翟(河南禹城),西至梁(河南临汝西南),杀更始的河南太守。赤眉军虽然连连获胜,但士兵疲劳厌战,日夜愁泣,总想折回东方老家。樊崇等既不满刘玄对赤眉军的安排,又恐回师东归后,队伍会解体,便决定西攻长安。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冬,樊崇、逄安一路越过武关,徐宣等一路越过陆浑关(河南宜阳东南)。刘玄派比阳王王匡、襄邑王成丹与抗威将军刘均分别据守河东(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弘农(陕西灵宝东北)。更始三年(公元25年)正月,两路赤眉军分别冲破阻拦,会师于弘农。 六月,赤眉军进至郑县(陕西华县)。樊崇等拥立军中一个西汉宗室、十五岁的放牛少年刘盆子为皇帝,年号曰 建世.共推曾当过县吏的徐宣为丞相,逄安为左大司马,谢禄为右大司马,樊崇因 不知书数 而为御史大夫,自杨音以下皆为列卿。史称这一政权为 建世政权.军事上的连续失败,加剧了更始政权内部诸将的离心离德。申屠建、张卬、廖湛等私议,打算放弃长安东归南阳,即使战败也可入湖中活动。当这一建议遭到刘玄的坚决反对后,他们便与胡殷、隗嚣等密议在立秋日劫持刘玄,准备强制其执行他们的这一计划。刘玄得知这一密谋后,称病不出,并召见申屠建等五人,准备将其处死。张卬等怀疑有诈,伺机逃出,唯申屠建被杀死。张卬、廖湛等起兵劫掠长安东、西市,连夜攻入皇宫。刘玄迎战失利,于次日清晨带着百余人逃入驻守在新丰的赵萌营中。他怀疑王匡、陈牧、成丹等与张卬同谋,便召见三人,并杀死了先行入见的陈牧、成丹。王匡得知后带兵入长安,联合张卬,与刘玄、赵萌及李松的军队在长安城内展开长达一个多月的混战,不胜,出城投降赤眉军。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逃走。十月,走投无路的更始帝投降赤眉军,被封为畏威侯,旋改封为长沙王。不久,张卬、谢禄等派人将其杀死,建立仅三年的更始政权至此宣告灭亡。 ① 《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② 《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③ 《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2。刘秀势力的发展及其称帝当更始政权与赤眉军激战时,被派往河北 镇抚州郡 的刘秀已迅速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并准备与赤眉军的建世政权一决雄雌了。 刘秀字文叔,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与其兄刘 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起事,投入到反莽斗争的洪流之中。在攻打昆阳的战役中,刘秀表现突出,他先是率十三骑突出重围搬取救兵,后又率援军勇猛冲杀,并设计鼓舞义军士气,扰乱敌军布署,为取得战役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昆阳战役结束后,刘秀得知兄长刘 被杀的消息。他虽然在暗中十分哀痛, 每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 ①,但由于 新 莽政权尚未被推翻,大敌当前,而且自忖实力还无法与更始政权公开对立,为实现其 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 的大志,刘秀强忍悲愤,亲自到宛城向更始帝刘玄谢罪,主动检讨自己。他既不自矜昆阳之战功,也不敢为其兄刘 服丧,饮食谈笑如平常一样,甚至在刘 的部下面前也避免谈及刘 被杀之事。由于昆阳大捷后,刘秀在军中的威望迅速提高,更始帝便任命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以示安抚。 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新莽王朝被推翻后,更始政权迁都洛阳。 刘玄不顾部下诸将的反对,派刘秀持节渡河镇抚河北。在北行路上,新野人邓禹和颖川城父(安徽亳县东南)人冯异建议刘秀 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①, 分遣官属,循行郡县,理冤结,布惠泽 ②,收罗人才,笼络人心,壮大势力。刘秀采纳了这些建议,如西汉时刺史巡行郡国行 部事 一样, 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吏,考察黜陟 , 遣囚徒,除王莽苛政 ,于是, 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 ③。就这样,刘秀招降并任命了渔阳郡(北京怀柔)太守彭宠、上谷郡(河北怀来东北)太守耿况、信都郡(河北冀县)太守任光等。而分布在河北广大地区的农民军,如力子都、爰曾等,也都表示拥护更始政权,不与刘秀为敌。所以,刘秀一路北行,十分顺利,直抵邯郸,并于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二月进驻真定(河北正定)。 ① 《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① 《后汉书?邓寇列传》。 ② 《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③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④ 《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列传》。 正值此时,故赵缪王之子刘林等拥立王郎为天子,定都邯郸。王郎利用 百姓思汉 的心情,诈称自己是汉成帝之子子舆,得到了河北地区很多地主豪强的响应, 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从风而靡 ④并传檄悬赏十万户通缉更始政权的使者刘秀,形势的发展对持节北循的刘秀十分不利。在这种形势下,刘秀于更始二年(公元24年)正月来到蓟城(北京城西南),发现故广阳王之子刘接已在蓟城发兵响应王郎。刘秀只好南逃,由于害怕被人发现,一路上 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 ,昼夜兼程, 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 ⑤,正在刘秀一行狼狈不知所向的时候,听说信都太守任光仍然支持更始政权,便连忙赶去,受到太守任光、都尉李忠的热烈欢迎,和成(河北晋县西)太守邳彤亦率兵至信都与刘秀会合。刘秀曾想投入力子都、曾爰军中,然后再做打算。有人甚至建议借助信都的兵力保护西还长安。邳彤却说:借助更始政权的威望,加上信都、和成二郡的兵力,完全可以打败王郎。 如果西归长安,那么二郡的士兵由于不会抛弃家乡父老,必定会在沿途逃散。 邳彤的分析坚定了刘秀继续在河北发展势力的决心。此后,刘值、耿纯等河北豪族,各率宗亲子弟来投,王郎封的真定王刘扬也倒戈投向刘秀。于是,归附刘秀的武装发展至数万人。他以此为基础,攻下中山,并与王郎大将李育大战于柏人(河北隆尧西),得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相助,大破之。五月,刘秀军攻破王郎都城邯郸,诛杀王郎。刘秀缴获王郎的文书中,发现数千封自己部下向王郎告密的信件。刘秀不但不看,反而表示不再追究此事,并下令将这些文书当众烧毁,让那些当初犹豫不定的人们安心。 刘秀击败王郎后,基本在河北站住了脚跟,其势力迅速地发展起来。本来对刘秀十分疑虑的更始政权群臣见其在河北的声威日盛,唯恐他脱离控制,便派侍御史持节立刘秀为萧王,令其罢兵,并率部将返回长安。此时,刘秀已经具备与更始政权公开对立的实力,便以 河北未平 为由,拒绝刘玄的诏命,并派人斩杀了更始政权派来上任的上谷太守韦顺和渔阳太守蔡充,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 新 莽末年,与全国各地一样,河北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农民起义军。 刘秀与更始政权决裂后,为稳固根据地,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先后击败并收编了铜马、高湖、重连、大彤、青犊、尤来、大枪、五幡等起义军,队伍壮大至数十万。接着,他又击杀更始政权派往河北的大将谢躬,招降马武,击退王匡,基本占据了河北地区。 刘秀控制河北地区以后,进一步拓展其势力范围。他一方面派邓禹向西尾随赤眉军入关,另一方面派寇恂任太守留守河内(河南武陟西南),冯异率军北攻天井关,拔上党郡两城,南下河南郡,取成皋以东十三县,引兵渡河,兵临洛阳城下,使更始政权的洛阳守将朱鲔十分惊恐,城门昼闭。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部下诸将多次 议上尊号 的情况下,终于在鄗(河北柏乡县北)即 汉 皇帝位,改元称当年为建武元年,后世称刘秀为光武皇帝。七月,派吴汉等率军围攻洛阳。更始政权留守洛阳的大将朱鲔坚守三个月,终因 城中乖离,多有降者 ①,于十月举城投降。 刘秀进入洛阳后,以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便定都于此。相对于刘邦在长安建立的汉政权而言,历史上称刘秀在洛阳建立的汉政权力 东汉 或 后汉. ⑤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① 《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3。赤眉军的最后失败东汉政权建立以后,面临的大敌之一是赤眉军的建世政权。当刘秀派吴汉围攻洛阳时,赤眉军也已攻入更始政权的都城长安,更始帝刘玄出逃在外。 此时刘秀虽然据有河北,但在广大的东方和南方,农民起义军余部和地方割据势力仍为数众多,更始政权在这些地区也有很强的势力。和这些形形色色的武装力量相比,刘秀只不过才占据了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其实力也不足以与号称百万之众的赤眉军展开最后决战。基于这一情形,刘秀在赤眉军攻入长安的同时,没有立即同赤眉军发生大规模的正面冲突,而是立即发布诏书,封刘玄为 淮阳王 ,并声称 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 ①。这样,刘秀便将原来倾向于刘玄更始政权的地主豪强势力,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了,也为赤眉军进入长安后制造了重重困难。果然,长安周围的地主武装都对赤眉军的建世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 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 ②,甚至图谋劫出更始皇帝刘玄。另一方面,刘秀还派邓禹率领二万精兵尾随赤眉军入河东郡,伺机入关。刘秀在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便集中主要力量用来在长安以东构筑防线。刘秀派吴汉等人率军扫平了河北地区檀乡、五校、青犊、富平、获索等农民军;同时,遣岑彭、景丹等人向洛阳以南的河南、荆州地区推进,更始政权任命的淮阳太守暴汜、宛王刘赐、邓王王常等纷纷投降,豫西地区的众多小股农民武装也先后被削平。这样,在赤眉军据有长安的一段时间内,刘秀已完成占领从河北地区经洛阳向南到河南、荆州地区以及豫西地区一线的重大战略部署,加上原来已派邓禹占领河东,不但堵住了赤眉军东归的道路,而且形成了对长安的大半个包围圈。 此时,赤眉军在长安城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占领首都的优势,稳定秩序,继续扩大战果,而是贪恋京师,论功行赏不休。纪律也松弛下来,甚至发展到 烧宫室市里,宗庙园陵皆发掘 ③。由于赤眉军百万之众固守几经战乱的长安孤城,仅四个月后,建世政权便陷入了军粮严重匮乏的地步。为筹集粮草,赤眉军放弃长安,引兵向西,取道南山、鄠县,转向西北的安定、北地一带。在那里,赤眉军虽然打败了更始将军严春,终因天寒地冻,加之遇到陇西豪强隗嚣的阻击,战斗力大为削弱,只好返回长安。此时,三辅地区经过连年战乱,已是 城郭皆空,白骨蔽野 了。建武二年(公元26年),只剩下二十余万人的赤眉军只好离开长安,出华阴,准备向东方转移。建武三年闰正月,赤眉军行至渑池崤底时,遭刘秀部将冯异伏击,被俘达八万人。 其余十余万人南下宜阳(河南洛宁),陷入刘秀设下的包围圈中。饥寒交迫的赤眉军卒突遇伏兵,又逢大雨,措手不及,只好放下武器,向刘秀投降。 三月,刘秀军占领长安。 4。削平地方割据武装赤眉军投降以后的形势仍不容刘秀乐观。当时,全国各地几乎遍布地主武装集团。其中主要包括:刘永占据今豫东、皖北一带;张步据有今山东境内;董宪据有今苏北一带;李宪据有今安徽境内;秦丰据有今湖北境内;彭宠据有今河北北部;公孙述据有今四川成都地区;隗嚣据有今甘肃境内;卢芳据有今甘肃固原一带。这些地主武装的首领拥兵一方,有的还称王称帝。 因此,在对付众多的农民起义军的同时,刘秀还以更大的力量来铲除这些地方武装割据势力。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派虎牙大将军盖延等讨伐在睢阳(河南商丘)称帝的刘永,大破之。刘永败走湖陵(山东鱼台东南),后被部将庆吾所杀。后其子刘纡被苏茂、周建等拥立为王,并与董宪联合。建武五年(公元29年),刘秀亲征,刘纡、董宪兵败被杀。与此同时,刘秀还遣建威大将军耿弇进讨张步。经过几次激战,张步大败投降。李宪也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被俘获。至此,东方基本平定。 ①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② 《后汉书?刘玄刘盆子传》。 ③ 《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此后,刘秀移兵向西,以解决隗嚣和公孙述两股地方割据势力。隗嚣在新莽末年起兵反莽,得到陇西一带地主豪强的支持,成为今甘肃境内一支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公孙述也是在巴蜀豪强的拥戴下,于新莽末年自立为蜀王,后又于建武元年自立为天子。建武五年(公元29年),隗嚣听说刘秀已破刘永,遂派长子往洛阳,表示归附刘秀。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诏隗嚣从天水出兵讨伐公孙述,隗嚣不但借故不从,反而遣使向公孙述称臣。 建武九年(公元33年),被刘秀军队长期围困的隗嚣忧懑而死,其子降汉。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刘秀亲率大军讨伐公孙述。两军战于成都、广都(四川双流之间),公孙述大败,被杀而死。至此,陇西、巴蜀地区被平定。 在此期间,刘秀还先后遣将平定了秦丰、彭宠、卢芳等地方割据势力。 至建武十二年,各地的地方割据武装基本被翦灭,全国范围的统一局面基本形成。 (二)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 东汉政权建立以后,摆在刘秀君臣面前的是西汉末年和新莽王朝遗留下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能否解决由于土地兼并导致的流民和奴婢问题,直接关系到东汉王朝的生存。为此,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以后,着力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对起义的农民实行招抚政策。东汉王朝建立以后,刘秀面对遍及全国的众多 屯聚山泽 的起义农民,并没有简单地一律加以镇压,而是采取了灵活的招抚政策。如建武五年(公元30年)下诏, 三辅遭难赤眉,有犯法不道者,自殊死以下,皆赦除之 ;同年秋,赦乐浪谋反大逆殊死已下者。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群盗并起,刘秀采取的策略是 徙其魁帅于它郡 ,而对一般的起义群众,则 赋田受禀,使安生业.而对于害怕、回避,甚至放纵 盗贼 的地方官吏,也不予治罪。结果,这一策略收到了单纯暴力镇压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自是牛马放牧,邑门不闭 ①。 第二,释放奴婢、提高其身份、地位。刘秀称帝后,强调 天地之性人为贵 ,多次颁布释放奴婢,提高奴婢地位的诏令。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仅从建武二年(公元26年)至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这十二年中间,便就奴婢问题下诏达九次之多。其内容包括凡王莽时沦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禁止杀、伤和虐待奴婢;缩小奴婢与普通百姓在法律地位上的差距。 尽管这些诏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局限性,而且实际上也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但毕竟是部分地改善了奴婢的处境,其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减轻刑罚,释放囚徒。新莽时期的刑罚十分苛暴,人民动辄获罪,仅因其改革币制一项,就 抵罪者不可胜数 ,因而监狱里人满为患。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三月,刘秀下诏大赦天下,并要求中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省刑法。此后,刘秀还多次颁布过除 殊死 的罪犯外,将其他囚徒免为庶人,予以释放的赦令。刘秀采取的轻刑和释囚政策,不但缓解了连年战乱后农民劳动力紧张的局面,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心生产,促进东汉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 以上引文皆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第四,军队复员和减免赋役。刘秀在征战过程中,收编了众多的农民起义军。在战争接近尾声时,刘秀开始有步骤地将一部分士兵复员。如建武六年下诏罢郡国都尉官,实际上是裁撤了地方军。建武七年三月,下诏令士兵 还复民伍 ,并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等军队官职。这些复员的士兵本身就是农民出身,他们重新回到土地上,成为农村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刘秀还不断下诏减免赋役。东汉建立之初,曾实行什一税制,建武六年十二月,刘秀下诏改什一税一为三十税一。此后,还多次减免各地徭役。另外,在灾荒年间,东汉政府还常采取一些救济措施。 第五,度田的失败。土地兼并是长期困扰封建统治者的一个重大的难题,也是造成西汉和新莽政权灭亡的根本原因。东汉政权建立后,为合理地分配赋税、徭役负担,以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刘秀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对全国土地进行丈量、核实,称为 度田 ,与此同时,还要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检查、登记。此举遭到各地豪强地主的激烈反对。因为他们侵占自耕农的土地和控制的依附农民数量如果被政府核实,势必会无法逃避赋税和徭役的负担,从而损害其切身的经济利益。 负责度田的地方官吏也根本不敢认真清查各地豪强地主的土地数目,反而将他们应负担的赋税徭役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对于农民,不仅丈量他们的小块土地,而且连房前屋后都要计算在内,弄得民怨沸腾。刘秀以度田不实的罪名处死了十余人,招致不少 郡国大姓 的公开反抗,他们与 群盗 一起到处攻劫,杀害长吏。刘秀无奈,只好让步,度田不了了之。 虽然刘秀的度田以失败告终,土地兼并的势头没有根本遏止,但由于其他措施收到了部分成效,所以,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矛盾还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使东汉初年的社会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 (三)东汉初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变化 刘秀既然以 刘氏复起 、 复高祖之业 起兵反莽,称帝后又以 汉 为国号,其政治制度,大体上仍沿袭了西汉旧制。刘秀也汲取了西汉政治的经验教训,在统治政策和策略上有所改变,从而形成了东汉初期政治制度的新特点,这些变化不但与秦、西汉时期政治制度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对东汉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的严密防范西汉建立之初,刘邦为安抚开国功臣,曾大封异姓诸侯王。不久,由于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势力危及皇权,刘邦又不得不动用武力,将其逐个铲除。 刘秀鉴于西汉初年的这一历史教训,着意妥善安置开国功臣。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将功臣皆封为列侯,其封地大者四县,这一规模甚至超过了西汉高祖刘邦对功臣的封赏。当时便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侯四县,不合法制.刘秀对此很不以为然: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 ①。刘秀在给这些开国功臣以优厚待遇的同时,却尽量避免让他们参与政治。首先, 不欲功臣拥众京师 ②,使冯异、岑彭、耿弇、王霸等手握重兵的功臣远离京师,即使为乱也不致影响全国局势。如王霸仅在边地上谷驻守就达二十余年。其次,刘秀还尽量避免让功臣担任掌握实权的职务。刘秀在位时,大多数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但却不任以吏职,或委而勿用。建武末年,马武曾上书表示愿击匈奴,以解除边患。刘秀引用孔子的一句话回答说: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从此以后, 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 ①。即使能够参议国家大事的邓禹、李通、贾复三人,也深知刘秀的意图,纷纷避荣宠,远名势。大司空李通作为刘秀的妹夫,深受尊宠,也在宣布任命后就请病假,从不到职视事。正因为如此,这三人才被特许经常参与商讨国家大事。事实证明,刘秀的这一措施在防止臣下功高震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东汉的开国功臣们都 完其封禄,莫不终以功名延庆于后 ②,没有一个像西汉时韩信、彭越的下场。 刘秀在建国之初,曾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和列侯。他们大多居住在京师,虽有封地,却只能收取地租,而无权治民,封国内的各级官吏都由朝廷任命。刘秀规定诸王 惟得自娱宫内,不得临民干与政事,其与交通,皆有重禁 ③。为了限制宗室诸侯王势力的增长,刘秀还重申汉武帝时制定的 阿附蕃王法.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刘秀借故下令郡县官吏搜捕诸王宾客,坐死者多达数千人。另外,刘秀还不准宗室子弟出任公卿、州牧和刺史。刘秀对于西汉末年的外戚权势太盛导致王莽篡位记忆犹新,所以他十分注意防止外戚干政,规定 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 ④。曲阳令冯衍因交结身为外戚的卫尉阴兴、新阳侯阴就,得以升任司隶从事之职,后被刘秀发现,不但将冯衍免职,而且其他宾客也被 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徒,其余至贬黜 ①。这一事件极大地震慑了阴氏及其他外戚,所以在建武九年(公元33年) 刘秀欲封阴兴时,阴兴则表示富贵已极,不可复加,竭力推让。刘秀之母舅樊宏常戒其子说: 富贵盈溢未能有终者。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岂不乐哉 ②。由于刘秀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外戚权势的扩展,所以终光武一代,外戚、后家 皆奉遵绳墨,无党势之名 ③。 ① 《后汉书?光武帝纪》。 ② 《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① 《后汉书?臧宫传》。 ② 《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 ③ 《三国志?吴志?孙奋传》。 ④ 《后汉书?明帝纪》。 ① 《后汉书?桓潭冯衍列传》。 ②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③ 《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 2。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东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三公权力的进一步削弱和尚书台作用的扩大。 西汉初期的 三公 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武帝时,不断加强尚书台的权力,丞相的权力因而被削弱,形成了中外朝的格局。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此职尽管位在丞相以下,但实权则在丞相以上。 以后掌权重臣如张安世、王凤等人,皆以大司马大将军或大司马车骑将军的身份辅政。成帝末,将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又将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从而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与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时,改丞相名为大司徒,仍以大司马之职为重,董贤、王莽均居此职而擅权。新莽时,沿袭了西汉末年的三公制。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后,仍置三公,名称和职掌都发生了变化:大司马改称太尉,掌军事;大司空改称司空,由掌监察改负责土木工程,如营造城邑、修筑沟洫等;大司徒改称司徒,只管民政。为了分散三公权力,防止专断,并使其互相牵制,光武帝还规定 国有大疑大事, 须三人 通而论之 ,共同负责,而且一人有罪,三人同当。 如司空窦融即因司徒戴涉获罪而被罢免。这样一来,从前声名显赫、手握实权的三公,到东汉时仅成为名义上的显贵了,实权则转移到尚书台。史称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①。 光武帝时,尚书台的机构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尚书台主官为尚书令,另设尚书仆射为副,下设吏曹,主管官吏的选举和祭祀;二千石曹主管司法诉讼;民曹主管修缮、功作、盐池、园囿事务;三公曹主管考课诸州郡事务;南北主客曹主管少数民族及对外事务;中都官曹主管治安。六曹设尚书一人,下辖侍郎六人、令史三人。朝廷和地方的各种政务完全通过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尚书台直接对皇帝负责, 出纳王命,敷奏万机 ②,尚书可以以皇帝代理人的身份,受理天下奏章,皇帝的诏书均由尚书撰写和下达。 三公有事反借尚书以达上,三公举荐的官吏反要由尚书 澄洗清浊,覆实虚滥 ,以定取舍。这样,尚书台实际上取代了三公府的地位, 三公但受成事而已 ③。 值得注意的是,东汉时常有太傅、三公、大将军等加 录尚书事 头衔,参与中枢决策。如光武帝时卓茂以太傅录尚书事,章帝时赵熹以太傅录尚书事,牟融以太尉录尚书事,和帝时邓彪以太傅录尚书事,质帝时以司徒胡广为太尉,司空赵戒为司徒,与大将军梁冀参录尚书事。这种做法,意在从制度上提高尚书台的地位,缩短已经作为国家权力机构中心的尚书台与徒有虚名的三公之间的距离,明显地表现出尚书台从非制度化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轨迹。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一书在评价这一现象时曾深刻地指出: 这种权力机构由制度化向非制度化,又由非制度化向制度化转变的过程,在我国封建社会,是中央权力结构演变的最基本的规律之一。 ①3。监察机构的加强光武帝为加强对百官的监督,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首先,提高御史中丞的地位。御史大夫改称司空,职掌土木工程后,从前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便成为御史府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光武帝还将御史府改属少府,由皇帝直接控制,致使御史中丞的地位愈加提高,权力仅次于尚书令。① 《后汉书?王符仲长统传》。 ② 《通典》卷 22.③ 《通典?职官四》。 ① 张晋藩、王超:《中国政治制度史》,第 253-254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其次,复置司隶校尉。西汉武帝时,为监察京师官员,置司隶校尉,至成帝时废。东汉建立后,刘秀复置司隶校尉,并将其官署扩大,下设从事史十二人、假佐二十五人。由于司隶校尉的监察范围是除三公以外的所有中央官员,所以其位在九卿之上,在公卿朝见皇帝时,与尚书令、御史中丞专席而坐,号称 三独坐.第三,扩大刺史的职权范围。东汉仍在全国十二州(部)设置刺史,为便于对地方进行更有效的监察,刘秀废除了西汉武帝时刺史定期巡察所辖郡国的 行部 制度,在监察区内为刺史设置固定的办事地点和属官,长驻地方。刺史检举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不再通过三公,而直接向皇帝报告。皇帝还经常绕过地方官吏,依靠刺史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使刺史据有治狱、置吏、黜陟等职权。到东汉末年,刺史还具备了领兵权,从而由纯粹的监察官员发展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甚至违背东汉初年统治者加强皇权的初衷,成为地方割据势力,这是东汉统治者无限制地扩大刺史职权的必然恶果。 此外,东汉统治者还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不但逐步扩大中央的军队,还裁减地方武官,废除了地方军队,使秦、西汉以来的征兵制开始向募兵制发展。 (四)东汉政权极盛时期的政治 公元1世纪后半叶的世界历史上,经历了公元68- 69年一些行省总督争夺皇位的内战后,欧洲大陆上的罗马帝国相继出现了弗拉维王朝和安东尼王朝,在历史上著名的图拉真统治时期(公元98- 117),罗马帝国的疆域达到最大规模。几乎与此同时,在世界的东方,东汉帝国经历了光武帝刘秀的创业,到其后继者明帝、章帝、和帝统治时期(公元58- 104年),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到东汉王朝的极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