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史-169

第1章 前言 历史百味杂陈前言 历史百味杂陈有一天,你偶然拂去历史厚重的尘土,会惊异于它背后的新奇、灵动、熟悉。角色面孔各异,生旦净末丑,你方唱罢我登场,端的热闹。历史不是沉寂的,而是鲜活的。历史不是史书上冷冰冰的文字记载,而是灵动的活跃于舞台上的真实事件。历史的真实让人为之神往,没人敢说自己对历史不感兴趣,历史深处的细微真相往往会令人无比震惊。在历史事件中那一处处偶然或必然的交叉点,每一个读史的人都能感到历史强大的震撼力。当然,历史的真相总是半遮半掩。在千百年的时光洪流中,原本清晰的真相逐渐变得模糊,但猎奇本是人类的天性,“秘闻”、“逸事”、“丑闻”、“另类史料”不是招牌,不是噱头,而是永远有着如磁石、如密码的巨大魅惑力,牵引着人们探索的目光。追寻历史真相的工作是坎坷艰难的,在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将历史用理性的眼光层层将其从废墟出挖掘出来,冲破层层障碍,让后人能够回顾千百年前真实发生的事件,这是一件艰巨但又有意义的事情。本书为读者呈献了数百则鲜为人知的秘闻逸事,其中不乏骇人听闻的史料,不忍细读的残酷,还有令人惊讶的谜团。你知道康熙登基原来还仰仗一位德国人吗?你知道皇子们每日的生活有多苦吗?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响的一个马屁是谁拍的吗?你知道皇帝吃饭要有多少讲究吗?你知道其实李鸿章并不是卖国贼吗?你知道秦桧与岳飞之间到底是何关系吗?这种种谜团都在本书中一一为你讲解,语言生动有趣,雅俗共赏,史料翔实,言必有据,读者既可休闲阅读,又可开阔眼界,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从僵硬的学术论文中解脱出来,走入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大观园,亲眼看到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历史画面。《不忍细读的历史全集》搜集了许多被遗忘或是从未被人们关注的史料,将其还原本色,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真实的历史,从湮没的风尘中,重新体会到古人的生命与追求。这里有历史学家没有讲到的细节,也有你想都未曾想过的血腥残酷。历史是个体与社会,毁灭与辉煌交相辉映的舞台,在犬牙交错,波诡云谲的烟尘中,我们尽量把握住历史的脉搏,让你能够辩证的解读历史。在这本书里,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残忍与血腥,也能感受到真相被破解的快感与释然。随着本书,一起走进历史深处,笑看历史的波云诡谲,也去细品历史的百味杂陈。(本章完)第2章 官场风云1第一章官场风云1晋王朝的拼富大事儿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征服生活的最好武器是“权力和财富”,而享受生活的最好方式则是“醉酒和美女”。深谙享乐之道的晋朝开国君主司马炎对酒色这两样事物很下工夫。当他用权力和财富夺了天下后,便日日想着方,变着法的享受。晋国大军征服吴国后,司马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广撒网,多捞鱼,将天下美女网罗进皇宫后院,供自己享乐。为了讨好新主,地方官们便把美女尽数运到洛阳皇宫里。除了贪图美色,在吃喝玩乐上,司马炎也是毫不含糊,花样百出,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些乐趣,他甚至把官位拿去卖钱。君主都这样恣情纵欲,贪图享乐,底下群臣就更不用说了。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手下的人也纷纷效尤。晋国初期的宰相何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每天的饭钱要花一万钱,即便如此还愁没什么可吃的。他的儿子何劭青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天的伙食费是父亲的两三倍,他们一家的伙食费是三五千平民一个月的生活费。而这还不算是最奢侈的,谈到晋国的奢华浪费就必须要提石崇,他和国舅爷王恺的斗富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石崇通过打家劫舍发家后,便用钱买了个官位,从而开始了在办公室里捞钱的日子,积攒下了更大的家业,成为了当时京城里数一数二的有钱大款。他不但住在高档豪宅里,还有着一百多个貌美如花的姬妾,而石崇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达官贵人吃喝嫖赌,声色犬马。王恺也不逊色,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地位比石崇尊贵,便一心要和石崇比个高下,于是二人的斗富从厨房开始:王恺用麦芽糖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火用;王恺将几十里长的路上铺满绸缎,石崇则用更长的绸缎将道路做成了一个锦绣长廊;王恺用花椒面漆房子,石崇则用赤石脂当涂料……逢斗必败,王恺很不服气,便去找他的皇帝亲戚帮忙,而当司马炎听到王恺斗富这种荒唐的行径时,居然还给予了支持。他让人从国库中取出一株价值连城的珊瑚树,高约二尺左右,让王恺拿去斗败石崇。得到外邦进贡的宝物,王恺信心倍增,岂料石崇看到那株珊瑚后,一言不发的将其打碎,然后将王恺领到自己的库房中,让他任意挑选,用来赔偿他的损失。石崇库房中的珊瑚树,每一株都高大丰满,似乎王恺所展示的是最次等的货色,这次的失败让王恺彻底认输,灰溜溜地离开了。这次斗富之后,石崇的声明更是远播,夜夜都有客人到他府上喝酒联欢,石崇也是热情招待,在客人吃饱喝足后,要去上“洗手间”,结果发现男厕所里有十多个美女手捧托盘,上面放着锦衣华服,还有香料,洗漱用品和化妆护肤品等等。客人要想上厕所,就需要换上新衣服,接手完毕后,还需用高档的护肤品擦手擦身,以防身上沾有臭气。石崇只不过是晋国一个中级官僚,就如此的铺张浪费,可想而知那些高级官员和帝王国戚是怎样的行径了。有一次司马炎到官员王济家去吃饭,有一道烤乳猪令司马炎赞不绝口,王济便对皇上透露了自己这道菜肴的秘诀。他家里用于做菜的小猪全是用人奶喂养,所以才肉味鲜嫩异常。这个王济还喜好跑马,当时他看中一块地价昂贵的地段,于是他就把跑马场一样大小的地方铺满了钱币,买下了那块地。疯狂的奢靡最终只能换来更为疯狂的报复,在这些达官贵人沉迷享乐的时候,百姓们却是经受着天灾人祸,食不果腹的日子。终于在毫无活路的情况下,奴隶出身的石勒带领着大批饥民进行反扑,他们对富人发动了野蛮的复仇战争,将男人杀死,女人霸占,肆意烧杀抢掠。整个晋国逐渐进入一种混乱之中,到公元304年的时候,全国发生了可怕的饥荒,不但平民吃不上饭,就连那些一顿饭花费一万钱的贵人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和人比富的石崇也没能逃过这场劫难,不但被起义军抄了家产,还丢了性命,富得流油的晋国就这样,随着巨富们的烟消云散,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毁灭了,可见一个人拥有的财富与能力并不总是成正比的,在晋国,就是成反比的。(本章完)第3章 官场风云2第一章官场风云2魏征的凄惶下场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曾被世人所称道,并传为千古美谈。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时他还很伤心地说我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可是谁又能想到,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就亲自砸了魏征的墓碑,变脸比翻书还快。魏征,河北人,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在审问魏征时问道:“你为什么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与我作对?”他神情自若地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意见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死。”李世民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对他委以重任。唐太宗初登基,踌躇满志,励精图治,常常把魏征带到寝殿里,跟他讨论自己为政的得失。魏征原本就是经国济世之大才,此时喜逢知己之主,当然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唐太宗也欣然采纳魏征的意见,还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魏征性格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一次,唐太宗准备对关中地区16~18岁的男子实行大规模征兵。魏征极力反对,他说:“如果把水抽干而捕鱼,今年是能捕到好多鱼,可是到明年就捕不到鱼了。如果把森林烧了抓野兽,那么到第二年就没野兽可抓了。如果现在连16岁的青年也要征来当兵,那么势必会造成将来劳动力减少、农田荒芜、赋税无源、财政空虚的后果。”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谏言。还有一次,唐太宗在群臣的怂恿下,准备到泰山封禅祭天,以炫耀自己的德行。但这种行动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将给沿途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魏征很明确地劝告唐太宗:“隋末以来,全国战乱频繁,大片土地荒芜,各地受到的严重破坏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如果皇帝去封禅,必然会带大批官吏和卫队,那么一路上将给老百姓造成多大的负担呀!”唐太宗由此想到隋朝灭亡的教训,立即取消了封禅计划。又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什么历史上的君王有明君和昏君之分呢?”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列举了历史上尧、舜贤君和夏桀、秦二世等昏君的例子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够采纳来自下面的意见,那下情就能上达,就不会受到蒙蔽。”魏征还经常劝谏唐太宗要居安思危,自始至终保持兢兢业业的治国态度。后来,他觉得唐太宗不像早先那样节俭朴素、体恤百姓、勤于治国了,就写了一份谏书提醒唐太宗。唐太宗看后,觉得他提得很对,就把他的谏书贴在墙上,时时观看,以便提醒自己不要松劲。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非常难过,流着泪对身边的人说:“魏征就是我的一面镜子,他总是告诉我哪儿做错了。现在他死了,我从此失去了一面镜子!”可是在魏征死后不久,一切都发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由于魏征死前曾秘密推荐的杜正伦因罪被罢免,侯君集参与谋反被斩首。于是李世民就开始怀疑魏征这位看似老实的人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后来,唐太宗又得知魏征曾把谏书给记录历史的褚遂良观看,更加怀疑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并下旨解除魏征长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本章完)第4章 官场风云3第一章官场风云3王安石为腐败推波助澜公元1067年,20岁的宋神宗走马上任,掌管了大宋朝的全权事项。在权力的巅峰,这个年轻人俯视自己的国家,赫然发现已经走过108年的北宋显得步履蹒跚,停滞不前,犹如一个体态臃肿的中年人,活力越来越小了。和平的日子过久了,宋朝人口增长幅度过大,开支也大了起来,还有官员和军队的冗杂臃肿问题日益严重,宋神宗显然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烂摊子,他多次对大臣说道:“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至于谁能担当改革的重任,那非王安石莫属。作为志向非凡的人,宋神宗和王安石可谓是惺惺相惜,早在仁宗时期,王安石就上过万言书,期望改革,但可惜石沉大海,没了消息。而宋神宗这次抛出的“橄榄枝”,无疑让王安石的事业迎来了第二春。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属于志向非凡的人,志向非凡的人总是血气方刚,踌躇满志,摩拳擦掌,想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但现实往往与设想大相径庭,在王安石的改革中,免役法是一出重头戏,这是针对沉重赋役,想出的一项改革。服役相当于是老百姓为朝廷进行的一种义务劳动,为了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老百姓就需要无私一些,将自己的财力无私的奉献出来。而在宋朝,由于差役的种类繁多,导致了百姓们的服役十分困苦。所以,王安石便针对这一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改革不但阻力重重,反而到最后是一败涂地,不但各地大小官员反对,就连那些贫苦的百姓,最后也是集体上京城上访告状,在王安石家门口闹事。王安石虽然是继续坚持他的改革,他认为“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在他看来,老百姓暂时的利益受到损失,是为了日后的利益得以增加,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改革本来是一片好心,居然会帮了腐败的大忙。举变法中的一个小例子:青苗法。青苗法是让老百姓在春天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能够吃到粮食而设立的。当时的百姓为了缓解困顿,回去找有钱人家借钱借粮,到有了收成的时候,再加倍偿还。为了保障农民和国家的利益,青苗法由国家代替个人来完成这个工作,利息比富人定得低一些,本想着这样一来既能减轻农民的负担,又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一举两得,但没想到实施起来确实不尽如人意。在王安石看起来较低的利息落实到民间,经过中间官员的层层盘剥,实际上比原来的富户所定的利息还要高,而由于青苗法的实行,使得这种行为成为了一种官府垄断的行为,老百姓只得向政府借钱。而政府的手续总是特别麻烦,要一层层的通报审核才可以成交,这样下来,等到粮食下发,老百姓早就饿死了。而即便能等到粮食的老百姓,也要忍受更为残酷的剥削。王安石的变法演变成了帮政府做生意,这样在官官相护的情况下,自然就造成了腐败大行其道。不但老百姓没有减轻负担,那些地方官反倒是中饱私囊,油水添了几分。而王安石不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变着法的“推波助澜”。为了顺利的推行新变法,王安石给各地都下达了硬指标,规定了每年必须贷出的数量。这样一来地方官便只得硬性摊派了,许多不需要借贷的百姓也得奉旨贷款,这样一来,百姓们自然是苦不堪言。而官员可不管这些,他们好不容易逮住了这么大的商机,自然不会轻易放过,贪官们借着推进新法为由,为朝廷完成指标为己任,大肆吞食百姓的钱财,从中渔利。所以,王安石的这个变法非但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增加了怨言,也没有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白白便宜了那些贪官污吏们。令腐败日益猖獗起来,虽然这不是王安石的初衷,但也是与他脱不了干系,所以,最终变法的失败,不得不说也是王安石考虑的不周全。要知道变法是阻拦不了贪官罪恶的双手的,他们不怕改革,也不怕不改革,只要有事情做,他们总能雁过拔毛,获得利益。王安石想要反腐,却还是没能玩儿过贪官。(本章完)第5章 官场风云4第一章官场风云4财神沈万三败亡探秘沈万三在民间的知名度不亚于白蛇娘娘,据《明史》记载,他当年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功不可没。后来他又自告奋勇的要出资犒劳军队,结果惹恼了朱元璋脆弱的自尊心,认为他是故意展示财富,有谋反之心,之后在马皇后的求情下,才免了死罪,被发配云南。《明史》中,记载了朱元璋与沈万三这样一段对话:朱元璋问:“朕有百万军,汝能遍济之乎?”沈万三说:“每一军犒金一两。”朱元璋说:“此虽汝至意,不须汝也!”有真相有细节,似乎沈万三真的是在朱元璋的打击下才被流放至死的,但事实上沈万三与朱元璋却是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人,早在明朝还未建立时,沈万三便病死了。一个已死的人是不可能出资修建京城,更不可能被流放的。不过沈万三与朱元璋没有关系,但沈家是遭到朱元璋的打击而没落的这件事却是千真万确。明朝初期,朱元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令沈家触了霉头。在胡惟庸案上,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被扣上了“胡党”的罪名满门抄斩。这一点在朱元璋亲手编写的《大诰三编》里有着记录:这位做了18年粮长的超级大富翁,不但谎报灾荒还出钱收买官吏。所以,帝王圣明,查明真相后便严惩不贷,将他斩草除根了。而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谋反案里,沈家遭到了彻底的,毁灭性打击。之所以斩杀蓝玉,最初的动机是朱元璋为了保护年幼的皇长孙朱允文登基后不受到那些豪杰的威胁,所以,他一面铲除最有威胁性的功臣,一面斩断民间富豪的根,不幸的是,沈家被朱元璋列入了名单之内。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想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更何况沈家自找着就去卷入蓝玉的关系网中,为朱元璋名正言顺的铲除沈家留下了理由。而制造这个机会的,是一个名叫王行的教馆先生,他牵线搭桥将沈家罗织进了蓝玉一党中。王行曾在沈家做过很多年的教馆先生,后来又去蓝玉家做教馆先生。沈家为了攀附权贵,便想通过王行这个中介,让自己能搭上蓝玉这艘大船,结果反而是给了朱元璋一个借口,令沈家满门抄斩。沈万三一手创下的巨大家业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虽然沈万三与朱元璋之间的纠葛是伪造的传奇,但依附在这些传奇上的历史却是真实可寻的。之所以沈万三帮助朱元璋修筑南京城的传说会一直流传,那是因为这与朱元璋大肆强行迁徙江浙地区的富户来“充实都城”有关。朱元璋的仇富心理很极端,他为了修筑自己的帝国,强行对富户们采取迁徙手段,将苏州、杭州、嘉州、湖州等地四千多家富户集体迁往南京,美其名曰是为“京城繁荣”,实际上是将大批富豪连根拔离本乡,变相地掠夺他们的财富。沈万三的典故便是出于这个背景。至于说沈万三充军云南,也是因为朱元璋自洪武十五年云南平定后,便不断将内地居民迁往云南。这项行为被冠上“支持边疆建设”的美名,实际上也是对富户变相的打击报复,因为这些移民当中,百分之六十都是富户。明代人谢肇淛的《滇略》一书,就对此有过记载:“高皇帝既定滇中,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故其人土著甚少,寄籍者多。衣冠、礼法、语言、习尚,大率类建业……”可见在传说中,沈万三只是这些富豪们的一个影子而已。沈万三作为一个毫无身份地位,靠自己双手白手起家的平民财神,被杜撰到这样的故事中,无疑表露了明朝人当时对朱元璋的极大不满,从故事中的沈万三就可以看到当时明朝富豪们的悲惨命运。而对于这些历史,当时的记载却是不咸不淡,犹如挠痒痒般不痛不痒:“当是时,浙东、西巨室故家,多以罪倾其宗。”一句话便将受到牵连的富户打发了,而沈家也正是在这样的不公正待遇下,走向穷途末路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即便沈万山活到明朝,也是难逃一死,因为朱元璋对于明朝帝国的设计蓝图中,是不允许富人们存身的。这个贫农出身,苦了半辈子的农民皇帝认为富人们会损害他的统治,妨碍他对帝国的掌控。所以,沈万三的败亡探秘到最后,揭晓出来的不过是皇权制度下的“潜规则”罢了。(本章完)第6章 官场风云5第一章官场风云5古代官员总在年龄上造假中国古代的官场上,以打探官员们的真实年龄为禁忌。当然,年龄成为不能说的秘密,并非一开始就出现的,从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官场上还并不存在这个年龄问题。著名例子便是甘罗十二岁因为出使赵国有功,便官拜上卿。可见,当时的官员年龄制度并不是十分严格。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因为官官相护,相互包庇之风盛行,使得官员队伍日趋年轻化,全都是官员子弟。这种情形的产生,令当时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行动,到汉顺帝时期,尚书令左雄上书说:“郡国每年举孝廉,都是马上就要授职施政、教化民众的,应该选取那些老成可用之人。孔子称:‘四十不惑’;《礼记》称:‘四十曰强,而仕。’请从现在起规定:年龄不满四十,不得察举。”所说的“察举”制度,其实就相当于举贤任能,一种推举制度。这个制度可以破格提拔人才,但也有其弊端,便是上面提到的,会让一些官员相互勾结,互相推荐亲信,结党营私,于皇权很不利。于是,这个建议很快便得到了汉顺帝的采纳。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对当官的年龄进行了限制,只要更改年纪,不是照样可以为官吗?官员制造假年龄,这便是原始之头。后来到唐朝时期,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六月发布了一个新规定:“凡人三十始可出身,四十乃得从事。”官员的年龄再次被列入规章制度之中,所谓“出身”,是指做官的资格。要想做官,要经过一层一层的考核,这期间的过程可不短暂。通常过个三五七八年都很正常,例如韩愈25岁及第时,到正式被授予官职时已经到了35岁。为了求得及早当官,许多人便想起了办法。在唐代科举中,有为早期教育设置的童子科,而且考试题目也相对的简单,只是考一些基本入门的知识点,毕竟孩童的条件还是十分宽松的,这作为入仕的捷径,许多大龄男子便冒充孩童,虚报年龄,只求能够通过此捷径,走入仕途,不用再去白费那好几年的时光。唐朝时期举童子的年龄多限制在10岁以下,一旦通过考试,那上岗工作的时间就大大提前了,为了能够走上仕途,许多人便贿赂官员,修改自己的年纪,这样便能提前入仕途。当然,这只是官员隐瞒年龄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旦考中科举,免不了会有富贵人家,达官贵人前来说亲选婿,选婿当然是年纪越轻越好,为了能够顺理成章地攀龙附凤,这些人也会将自己说得越年轻越好。还有人选择隐瞒年龄,则是和朝廷规定有关。在宋太祖时期,有规定考够一定次数,年满六十却依然没能够中第的人,可以从宽赐予官职,当时称之为“特奏名”或“恩科”。很多才学平庸,没有什么大志向的人希望早日做官,便谎报年龄,将自己的年纪说大,这样就可以及早为官,于是官员的年纪归根到底,是与朝廷政策挂钩的。《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便是一例,他一出场便坦言道:“童生20岁应考,如今考过20余次……”怎么算,也应该是个年过半百的人了,可是他却对外说自己只有三十几岁,这样虚报年龄,正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映射。(本章完)第7章 官场风云6第一章官场风云6宰相中的“第一老油条”宰相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职业,比较特殊,上要辅助君王,下要安抚群臣,可谓是责任重大,马虎不得。许多人千辛万苦爬上宰相的高位,但却总是临门一脚的时候犯了失误,被罚下场。例如明代第一奸相严嵩,将智商一流的嘉靖皇帝糊弄的团团转,但最后依然没有得到善终,饿死街头。所以说,做宰相除了要能力卓越,胆识过人之外,还要为人处世方面打得了太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能处事不乱,变事不惊。这方面,五代十国的冯道可谓是第一高人,他可算得上是中国宰相中的第一“老油条”,历经十位皇帝,均能进退得当,永葆官位。冯道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也没有安邦治国的才能,他不过是一个贪图官位,追求厚禄的庸人而已。而且还缺乏气节,一旦看到苗头不对,便立刻另攀高枝,他有一首诗就表达了他的为人之道:“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因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从冯道的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见风使舵,识时务的人,在唐朝末年,他曾作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败后,他又转事大宦官、监河东军张承业。到了明宗的时候,他又拜端明殿学士,后来又做了宰相。冯道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从不盛气凌人,始终一副刻苦勤俭的君子模样示人。在后晋后梁隔河而战时,冯道在军中,就住在一个茅草屋里,当时有个将士抢了一个民间女子送给他,没想到他将那名女子安置在别的房间里,从不招惹。对待他的上司皇帝,冯道也很懂得分寸,有一次,水运军将在临河县得到一个玉环,玉环玲珑剔透,上刻“传国宝万岁环”六个字,于是他们便把这个玉环进献给了明宗。明宗十分喜爱,常拿出来和众大臣把玩。但当冯道看到时,并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阿谀奉承,而是说道:“这是前世遗留下的有形之宝,不足为奇;陛下身怀无形之宝,才是旷世罕见。”明宗不解,问他缘由,他便慢慢道来:“仁义者,帝王之宝也。大宝日皇位,何以守位则日仁。”他的意思是说明宗是这个国家的无价之宝,这个马屁拍得极为高明,既让明宗心里美滋滋的,又显得冯道自己格调高雅。后来,明宗死了,他再相愍帝。不久,潞王李从坷在凤翔反叛,愍帝领兵就奔了卫州。而愍帝前脚一走,冯道就率百官将潞王迎入,李从坷继续用他为相。这种翻脸比翻书还要快的境界,冯道练得出神入化。在公元936年,石敬瑭灭了后唐,建立后晋。作为后唐的宰相,冯道居然毫不畏惧,竟然亲自找到了石敬瑭谈判,最后居然被石敬瑭任他为司空。在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冯道仍然为相,并且加太尉、封燕国公。但这个短暂的王朝仅仅保全了冯道十一年,之后不久,契丹大军便打来了,直攻开封。这时的朝廷一片大乱,唯有冯道方寸不乱,面对契丹主耶律德光的训斥时也毫无惧色。耶律德光斥责他几次易主,是不忠不孝的人,不能被信任,这样的人居然还敢来上朝,简直是活腻了。冯道却说:“无城无乓,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讽刺他:你是何等的老儿?”冯道谄媚地说:“我是无才无德的痴顽老儿。”耶律德光听完后觉得冯道有几分意思,便问道:“倒也乖巧。我再问你,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答道:“此时佛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耶律德光被这马屁拍得十分舒服,便封冯道为太傅。后来当后汉建立后,冯道有归附了汉,被封为大师。四年之后,随着后汉被后周所灭,冯道又成为了后周的太师兼中书令。直到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冯道一帆风顺的官运才受到了阻碍。柴荣有着雄才大略,他一向都不喜欢这个曾历四朝,侍奉过九君的老家伙,后来干脆找了个借口,罢免了他的太师职位。冯道一生大风大浪,最后在小阴沟里翻船,又羞又恼,郁郁而终。不管怎么说,冯道这一生,无论天下如何是是非非,变化莫测,他都是稳坐钓鱼台,如果没有几把刷子,是没办法做到的。所以,第一“老油条”的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本章完)第8章 官场风云7第一章官场风云7拍马屁高人杨再思拍马屁要算职场中一个长盛不衰的技能,掌握此技能者不但能前途亨通,还能左右逢源。但拍马屁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而且这个技术活也是需要天赋的。有人曾说过拍马屁的最高境界便是:拍的能恰到好处,听起来好像实话一样真实,但又能让受拍者欣然接受,不觉得肉麻,让听到这句马屁的人欣然赞同,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将马屁拍到如此和谐的地步,的确是需要一定功力的。古往今来,高超的马屁功夫数不胜数,但要论到马屁拍的最高超的,要算是武则天的宰相杨再思奉承她的男宠张昌宗的那个大马屁了。话说武则天当上女皇帝之后,枕边寂寞难耐,她的女儿太平公主便为她送上一名男宠,以解孤寂。这名男宠就是张昌宗,此人的样貌奇美,属于人间少有,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床笫功夫了得,当夜被武则天试用之后,就表示十分满意,当夜封张昌宗为飞旗大将军。这个张昌宗自己受宠之后,享受荣华富贵,又对武则天建议说,他在宫外还有一个哥哥叫做张易之,不但精通床笫功夫,还善于制造春药,能令人返老还童,功效奇佳。武则天感到好奇,便让他将哥哥招入宫中。果然也是个奇美之人,武则天试用过张易之后,觉得张宗昌的话句句属实,喜不胜收,从此对这两兄弟宠幸有加。为了得到武则天的宠幸不衰,张易之将自己研制的春药敬献给武则天,不知道是歪打正着还是药效果然了得,武则天在六十七岁的时候,居然长出了新的眉毛,六十九岁的时候居然又长出了一颗智齿。由此,这张氏兄弟在朝中的地位更是不可撼动了。这张氏兄弟长得貌如美玉,面如傅粉,唇若涂脂,是不可多得的美男子,此外,他们的嘴上功夫也是了得,拍马屁拍得出神入化。不然,他们也不能将武则天哄得团团转,不但为他们加官晋爵,还赐给他们多项特权,让他们能纵横朝野,无人敢多言。对于这两个人,朝中许多人都是巴结再三,希望能够借着这兄弟俩的肩膀,在权力的梯子上爬得更高些。其中弟弟张昌宗因为排行老六,又被称为六郎。他比张易之还要美些,所以,朝中一帮善于专营的大臣都纷纷对他进行称赞,一时之间说什么的都有。但他们拍马屁的功夫实在有限,其中一位说出了“六郎似桃花”这样的话,其余人觉得好,便纷纷效仿。但再好的马屁拍多了也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就在众人急于想要突破的时候,杨再思大人出场了。众目睽睽之下,杨大人张口就来:“都说六郎似莲花,依我看这说法不对,应该是莲花似六郎,六郎比莲花还要美些。”这个马屁一拍完,便引起了一片叫好声,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杨再思的官运亨通与他会拍马屁是分不开的,《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四载:“杨再思,郑州阳武人,为人佞而智。”杨再思直从玄武尉升到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宰相)兼左肃政御史大夫,从他的官路直线上升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个聪明人。可惜聪明没有用到正确的地方,全部用来取媚女皇帝武则天了。只要是武则天喜欢的,他就奉承,只要是武则天讨厌的,他就抨击。张氏兄弟作为武则天的男宠,杨再思没少奉承,有一次张昌宗犯了法,司刑少卿桓彦范要求武则天免去他的官职。武则天有意袒护,就问杨再思张宗昌有没有功劳。明白武则天心意的杨再思说:“张宗昌熬制丹药,令陛下龙体康复,自然由功劳。”就这样,功过相抵,张宗昌的官职得以了保留。还有一次在宴会上,张易之的兄长张同休嘲笑杨再思的脸长得像高丽人。但杨再思丝毫不恼火,反而起身跳起了高丽舞蹈来助兴。拍马屁是杨再思的人生哲学和追求,他靠着拍马屁安享荣华富贵,将礼义廉耻,乃至良心都抛到了脑后。古往今来,能像杨再思这样拍马屁拍出如此境界和成绩的,只怕为数不多。(本章完)第9章 官场风云8第一章官场风云8朱元璋PK贪污官吏明太祖朱元璋大概是所有帝王里最为痛恨贪污的一个,这不难理解,若不是官吏贪污,腐败畅行,朱元璋也不会因为走投无路,家破人亡而走上造反道路。所以,朱元璋的仇富心理可以理解,可是他的做法极为偏激。财富,在朱元璋眼里是有着原罪的。自明朝开国以来,朱元璋就不断的诛杀贪官,据统计,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高达几万人,到洪武十九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已经很少人能做到任满,大部分都会被杀掉了。在朱元璋手底下干活,官员们每日如同生活在地狱一般,忍受煎熬,每次上朝之前,总要和妻儿诀别,因为不知道下朝后还能不能囫囵个儿的回到家里。如果每天能平安无事下朝,那回到家中必定是要庆贺一番的。这不是危言耸听,朱元璋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苛刻的皇帝了,他不但让他的官员做最繁重的工作,还不肯给高工资,而一旦发现哪个官员有一丁点贪污的痕迹,那铁定就是杀无赦了。贪污的确是应当制止的,但在朱元璋当政时期,许多官员贪污实属无奈之举。本想着寒窗苦读十余载,奋斗一生,混个小官也算是国家的公务员,是个铁饭碗,一辈子饿不着的差事了。却没想到,朱元璋开的工资已经不能用低来形容了,他发放给正一品官月俸米八十七石,正四品二十四石,正七品七石五斗。也就是说,一个县令的工资合成银子不过就是五两,换算成人民币也就一千块。这点钱不但要负担县令一家人的生活费,还要支付手底下的工资,如果不贪污,根本就活不下去。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虽然朱元璋对贪官是严惩不贷,抱着宁可枉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心态。但官员们捞钱的新花样还是纷纷出炉,主要是折色火耗和淋尖踢斛。折色火耗是官员们借口征集的税款银两有损耗,而将多余的钱留到自己口袋里的一种做法。至于淋尖踢斛则是老百姓在交纳粮食的时候,官吏用斛来装,当粮食堆放满的时候,官吏将斛猛踹一脚,令一些粮食流失到袋子外面,这流失出来的粮食就归官吏所有了。这完全属于技术上的失误,自然不能算入贪污,朱元璋对此也无话可说,将这部分钱财作为了官员的合法收入。但随着朱元璋不肯涨薪水,官员们不断从这些小地方着手获取利益而产生的矛盾日益激化时,事情便出现了质的变化,官员为了生计和自己的利益,必然要违反朱元璋制定的反贪计划,而朱元璋为了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也会采取更为严厉的打压办法,这样一来,矛盾得不到解决,愈演愈烈。朱元璋对待贪官的方式越来越严厉,他定了一个新规定,只要发现官员贪污,就要送到京城的有关部门法办,而就算是老百姓也有这样的权力,并且一路上的检查岗口必须放行,如果有人胆敢阻拦,那不但要砍头,还要株连九族。由此可以看住朱元璋反腐倡廉的决心有多么的大,但可惜事与愿违,在如此大力度的反贪中,贪污不但没有绝迹,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还有因为朱元璋杀掉的官员太多,导致政府部门近乎瘫痪状态,这样不得不让在任的官员身兼数职,就连朱元璋本人也是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埋头苦干,可即便如此,政事还是忙不完。于是,朱元璋又发明了一个新制度,便是戴死罪、徒流罪办事,就是官员犯罪后判了死刑,先拉下去痛打一顿,然后就在官员以为自己要小命不保的时候,突然来人给他的伤口上药,保证他死不了,再拉出去送到衙门处理公务。朱元璋绞尽脑汁就是想肃清贪污腐败,还大明朝一个清清白白的天下,而他这个反贪局长也算是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了,可效果不佳,成效不好,应该说是朱元璋的某些政策在制定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官员贪污固然不好,但工资太低,朱元璋的反贪手法过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明洪武年间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中,无论是主攻手朱元璋,还是防御手贪官们,都没有赢得最终的胜利。(本章完)第10章 官场风云9第一章官场风云9史上最惊人的财富单公元1799年(嘉庆四年)初三,八十九岁的太上皇乾隆驾崩了,尸骨未寒之际,嘉庆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他的宠臣和珅进行了铲草除根,地毯式的扳倒。根据当时的《殛珅志略》一书记载:“初三日,纯皇帝殡天,初四日,上于苫次谕统兵诸臣,初五日,御史广兴疏劾和珅不法,初八日,奉旨革和珅职,拿交刑部监禁。”嘉庆算不得有为君主,但对付和珅,却是拿出了十二分的魄力和智慧。初三当夜,嘉庆便宣布让和珅留在宫中为乾隆守灵,并且还“不得任自出入”。所以,这名为尽忠,实则是断绝和珅与外界的联系,将他“双规”了。靠山已倒,和珅失去了话语权,只得明知是陷阱,也得硬着头皮往里跳了。他心里恐怕明白得很,这次他是彻底玩儿到尽头了。大清王朝有一种传统,每次易帝,新主都会发动一场对前朝重臣的残酷清洗运动。例如顺治对付多尔衮,康熙对付鳌拜,雍正赐死年羹尧,康熙密谋除掉讷亲……轮到嘉庆也不例外,他将刀子对准了和珅,这些好戏背后全是权力追逐使然,在幕后的密谋策划,计划酝酿成熟后,便会演一出血肉横飞,人头落地的重磅戏码。乾隆死后,清廷也免不了要经受一场宫廷地震,作为龙椅的新主人,嘉庆不能饶了和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和珅位高权重,党羽众多,如果不铲除,只怕后患无穷;二是和珅家大业大,腰包鼓的要命,而国库却是一穷二白,当年的财富已经被乾隆六下江南时,花了个精光。而今,老爷子死了,急于脱贫的嘉庆只能把手伸向和珅那里,但想来和珅是不会主动捐献的,所以,想要他的钱之前,就要先要他的命。和珅作为大清帝国的摇钱树,嘉庆还算是对他网开一面,让他在牢中自尽,也算是为他保存了最后的一点颜面。和珅死后,嘉庆便全权接管了他的家产,那份天大的财富粗略计算大概有八万万两白银,从当时的清人笔记中,大概能找到有关和珅家产的三种说法,基本是雷同的:第一,《清稗类抄/讥讽》:“和珅在乾隆朝,柄政凡二十年,高宗崩,仁宗赐令自尽,籍没家产,至八百兆有奇,时人为之语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八百兆”,便是800,000,000两银子,清代的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人民币五六十元,算下来,和珅的家产总值应该有40至50亿人民币的样子。第二,《庸 笔记/抄查和珅清单》:“十七日,又奉上谕,前令十一王爷盛柱庆桂等,查抄和珅家产,呈奉清单,朕已阅看,共计一百零九号,内有八十三号,尚未估价,已估者二十六号,合算共计银二万二千三百八十九万五千一百六十两。”223,895,160两并非全部家财,仅仅是已经估价的物产,而那些尚未估价的财产,大概三倍还要多,所以,算下来,总数也大概有八万万两白银了。第三,《杌近志/和珅之家财》,将和珅的家财说的更为详尽:“其家财先后抄出凡百有九号,就中估价者二十六号,已值二百二十三兆两有奇。未估者尚八十三号,论者谓以比例算之,又当八百兆两有奇。甲午、庚子两次偿金总额,仅和珅一人之家产,足以当之。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宰查,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岁入之半额而强。虽以法国路易第十四,其私产亦不过二千余万,四十倍之,犹不足当一大清国之宰相云。”1755年到1799年,从和珅得宠把权到死,仅仅二十多年,就搜括下了八亿两银子的天大家业,这简直是创下中国贪污史上的吉尼斯纪录。根据《清史稿》,以乾隆五十六年计,岁入银43590000两,岁出银31770000两。以嘉庆十七年计,岁入银40130000两,岁出银35000000两。而和珅一个人的家产,就相当于大清国每年GDP数的二十倍以上,难怪嘉庆眼红的看不下去了,居然比国家都富了,这还有王法吗?和珅固然该杀,但嘉庆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张财富单背后不过是一笔巨款的阵地转移而已,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其实可以理解为“嘉庆为了吃饱,和珅必须跌倒”,嘉庆与和珅的对决,不过是他为了填饱自己肚子的一出戏码而已。(本章完)第11章 后妃档案1第二章后妃档案1历代皇帝的选妃内幕古代也有流行趋势,不同时期的古人对美女的鉴定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他们评断标准最大的应该是历代帝王的个人喜好,比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汉唐的“燕瘦环肥”,李煜的“三寸金莲”等,都是典型的例证。帝王能够很大程度的左右民间的审美情趣,古籍中记载的不同文献中,所记录的所谓的“汉瘦小娇,唐白胖妖,元高大骚”,就可以看出帝王们的审美眼光各有千秋,有多么迥异的差别。先秦时期的皇帝大多数都崇尚自然之美,所谓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便是先秦时期帝王们的喜好标准;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们偏爱“杏脸桃腮,蛾眉凤眼,体若春柳,步出莲花”的女子;在秦汉时期,帝王崇尚“端庄颀硕”的庄柔之美;魏晋时期君王崇尚逸雅之美;隋唐又崇尚丰腴之美;明代讲究德才兼备,清代则是满汉不通婚,宫廷妃子只限制于满、蒙、汉“八旗”官员家中的女子。除了对样貌要求严格之外,被选中的女子在入宫前都先要接受严格的体检。皇室会专门对这些女孩子的身体,年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进行考察,不但要德才兼备,还要心理健康,无精神问题。对于女子的年纪要求,各朝各代各不相同,东汉要求13岁以上,20岁以下。三国时期要求十五六岁的。北齐时期要求14岁以上,20岁以下。明朝朱元璋时期则要15岁以上,20岁以下。这些女子要求皮肤细腻,不能有一颗痣,一点斑,并且都得是月经初潮时期的处子,这个年级段的女孩子含苞待放,正是花季年龄,符合皇帝们先尝为快的处女心理。当然,也有皇帝强征幼女,许多11岁以下的女孩子就被带入宫中,明世宗朱厚熜便干过这种十分缺德的事情。他听信道士的诡言,采集女孩子初潮时经血炼制壮阳丹服用。有的女孩还没到自然来月经的时候,便让人施催经术,强行采经血。当时的宫女妃子都很恨他,朱厚熜对自己的皇后都很残忍,三位皇后或被他折磨死,或被打入冷宫,可想而知,他对待征集来的女子更不会留有情面了,在他当政时期,被他下令打死的宫女就有200多人。为了炼制长生不老丹,实现自己得道成仙的梦想。朱厚熜疯狂采集“秋石”和“红铅”,所谓“秋石”就是采用童男小便,去其头尾,收其中段,加药熬炼而成。“红铅”则是收取处女经血加药拌和、焙炼而成。为了炼制丹药,朱厚熜三次大规模的从民间选取幼女,一次数百人,都是为了炼制丹药,“采阴补阳”而用。像朱厚熜这样,选妃不过是为了满足他采集炼丹的原料,有这样想法的皇帝并不多见。更多的皇帝选妃只不过是想贪图淫逸。只要看中女子姿色,便不论她的年纪,也要选入后宫,像历史上那几个荒唐皇帝,北齐高洋,南北朝时期的前废帝刘子业等,只要是美女,自家亲戚都不放过,只要是皇帝喜欢,便都拉入后宫之中。当然,这些都是个例,普遍的皇帝选妃都还是按照当时的既定流程和规矩来的,例如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当政时期,就派朝中的大臣去民间为他物色妃子。在《后汉书 皇后纪》中有着记载:“(刘秀)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这里所说的“择视可否”,便是指体检的程序,对于皇帝的妃子,一定马虎不得,一定要挑出最漂亮、最干净的女孩子给皇帝享用。这样便需要对这些女子进行裸体检查,这样才能更详细的检查。裸体检查基本包括查看乳房的大小,阴道的形状、阴毛的浓淡、腋毛的多少,肛门是否有痔疮,古代男人认为腋下无毛的女人是上品,如果有这样的女孩子,那必然会被选入宫中,安享富贵,但如果是不符合要求者,就要被淘汰出局的。进宫当皇帝的老婆,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比,但那背后的辛酸却是鲜为人知的。(本章完)第12章 后妃档案2第二章后妃档案2“毒妇人”吕后原是贤妻刘邦是有名的街头混混,吕雉是出名的刁妇恶女,他们两个的结合,也算得上是王八对绿豆,能对上眼的婚姻。刚开始,刘邦与吕雉的感情的确不错,毕竟是结发妻子,共患难走过来的,彼此之间也有着一份惺惺相惜的情感。但事情往往就是在交好运的时候,开始急转直下的。刘邦夺了天下之后,便开始广泛搜罗天下美女,进宫来为他服务,其中他尤为宠爱的是戚夫人。比起其貌不扬的吕雉,戚夫人可谓是年轻貌美,莺声燕语,颇能让刘邦赏心悦目,就这样。渐渐的,刘邦开始嫌弃吕雉,虽然他立吕雉为皇后,但却放置一旁,不理不睬,反倒是对戚夫人,随时随地都陪同左右。吕雉不甘被抛弃,便与戚夫人明争暗斗地展开了较量。开始到时候,戚夫人总是占上风,有刘邦的撑腰,她总能占得几分便宜。作为正牌妻子,吕雉的儿子刘盈被立为太子,那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偏偏戚夫人想要虎口里夺食,让自己十岁的儿子如意当太子。她仗着自己受宠,便在刘邦耳边说刘盈的坏话,渐渐的刘邦也觉得刘盈不像自己,不如如意聪明,渐渐有了废太子的念头。但当他将废太子的想法拿到朝中商议时,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这才稍稍作罢。戚夫人的阴谋没有得逞,反而却让吕雉心生戒备,她精心策划,将刘盈的势力巩固起来。之后虽然戚夫人多次向刘邦提出立如意为太子的事情,但可惜刘邦年老力衰,而且吕雉的势力已经壮大,是他无法撼动的,也无法办到。为了确保如意安全,刘邦只得将年幼的如意送到离京城三千里外的封地当王去了。之后没多久,刘邦便去世了,刘盈继位,史称惠帝,吕雉便成为了皇太后,没有了刘邦的庇护,戚夫人的命运变得岌岌可危。对于即使情敌又是政敌的戚夫人,吕雉一点没有手软,她让人用火钳将戚夫人的头发通通拔光,然后还罚她去做繁重的劳作,每天要舂一石的米,如果少半升则要打她一百棍。戚夫人每天过这样的生活,自然心中有所不满,想起之前的锦衣玉食,万千宠爱,不由得悲上心头,“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相伍,相隔三千里,谁当使告汝?”戚夫人想指望儿子来救她,却没想到这感慨被吕雉听了去。吕雉听后又心生一条毒计,她将戚夫人的儿子如意招入京城,随后下毒药暗害了他,如意死的时候状貌恐怖,是七窍流血的惨状,当时的皇帝刘盈看后于心不忍,但他也在吕雉的掌握之中,无法做出任何反抗,只得用王的礼仪将自己这个同父异母的苦命弟弟埋葬了,谥号为隐王。害死如意后,吕雉依然难解心头之恨,她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还邀请刘盈去参观。不知道“人彘”为何物的刘盈随着太监走到一间茅厕里,只见一个没有四肢的血人倒在地上,眼珠被挖掉,只留下两个血窟窿,但人还没断气,身体还在抽搐着。听到旁边的太监说这就是当日风华绝代的欺负人时,刘盈差点被吓晕过去。看到戚夫人半死不活的样子,刘盈从此后再也不敢和母亲做对,也不再管理朝政,每天只是饮酒作乐,昏昏度日,就这样过了七年便死了。这期间一直都是吕雉在把持朝纲,而她也一如既往地将狠毒用在治理国家上。吕雉之所以会变成恶毒的妇人,应该说和刘邦有着直接的关系。刘邦没有处理好夫妻之间的感情,而他本人又纵欲好色,让吕雉倍感人情冷暖。女人的报复欲一旦被激起,那是十分可怕的,吕雉在夫妻感情失调之后,又遭受地位受到威胁的危机感,这些都可以算得上是吕雉变成“毒妇人”的缘由。(本章完)第13章 后妃档案3第二章后妃档案3汉武帝后妃无一善终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期间,将汉王朝推向了鼎盛巅峰,作为最有建树的中国封建帝王之一,刘彻也有着冷酷,淡漠的一面。他后宫佳丽甚多,但是最终却无一人能够善终,无论是被刘彻宠幸的,还是被刘彻打入冷宫的,最终都逃不脱凄凉的悲惨结局,于是,刘彻也被冠上了“无情郎”的称号。班固在《汉武故事》中写道:“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即刘彻)曰:'欲得妇。'长公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否?'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做金屋贮之也。”这是人尽皆知的“金屋藏娇”的故事,长公主是刘彻的姑妈,她将自己的女儿陈阿娇献给刘彻,刘彻在17岁继位后,便立阿娇为皇后。二人之间的感情也曾十分深厚过,但可惜阿娇虽然貌美丽质,却无法生下子嗣,这在母以子贵的后宫,是最大的悲哀。很快,刘彻便为此嫌弃阿娇,开始宠幸一名宫女卫子夫,卫子夫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很讨刘彻的欢心。但阿娇面对自己的失宠,难易接受,为了夺回自己的昔日宠幸,她让巫女在皇宫里开坛设法,想要诅咒卫子夫。刘彻最为厌恶的便是巫蛊,阿娇的事情败露后,刘彻勃然大怒,他不但将巫女杀死,一同牵连在此事中的三百余人,他都统统斩杀,而陈阿娇也被废掉,打入了冷宫。据《汉书?外戚传》载,“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昔日的恩情统统不顾,陈阿娇就此被刘彻遗忘。刘彻与卫子夫乐在温柔乡中,陈阿娇只得在长门宫中以泪洗面,最终被幽禁至死,年仅三十八九岁。陈阿娇的死并未换来卫子夫的幸福。卫子夫本是刘彻姐姐平阳公主的侍女,只因歌舞了得被刘彻看中后,带回宫中,从此便开始了富贵生涯。卫子夫入宫后,很快便生下了三女一男,刘彻喜得龙子,自然对卫子夫更是宠幸,他立卫子夫的儿子为太子,而同时,也将卫子夫立为皇后。卫家很快便在一夜之间势倾全国。当时一首民谣便唱到:“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但是树大招风,好景不长。嫉妒卫家权势的人,设计陷害太子在宫中参与巫蛊作祟,为了防止被刘彻缉拿,太子只得先下手为强,起兵去杀害诬陷他的人,但起兵失败,太子在逼迫下自缢身亡。卫子夫这时早已年老色衰,不再受刘彻宠爱,如今出了这样的事情,她只能选择亲自了解自己的生命,交出皇后的玉玺后,她在宫中悬梁自尽。刘彻余怒未消,依然斩草除根,不但斩杀了太子的幕僚,还将卫家三族都诛灭,一场血淋淋的屠杀,令数万人倒在了血泊中。血腥并没有让刘彻停下寻美的步伐,他的乐师李延年为了讨得欢心,便将自己的妹妹进献给刘彻,刘彻看后很是欢喜,立即封为夫人,升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但可惜李夫人福薄命薄,为刘彻生下一子后,很快便病入膏肓,卧床不起。李夫人深知刘彻的心,自生病之日起,便拒绝刘彻探视,她知道刘彻只是喜欢自己的美貌,如果看到她病中憔悴的模样,定当厌恶。果然,李夫人死后,刘彻为此茶饭不思,十分思念当日那个貌美如花的女子。可惜,这份思念并未延续很久,公元前95年,刘彻北巡时,遇见十七八岁的赵钩弋,见其貌美如花,光彩照人,便带回宫中,为她修建了“钩弋宫”。赵钩弋不久后便怀孕了,十四个月后生下了男婴,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这时刘彻已经是50多岁,老来得子,刘彻十分欣喜,还将其立为了太子。可是随着刘彻的年纪越来越大,他的疑心也越来越重,在公元前88年,刘彻找茬,杀死了赵钩弋。理由是自古以来,国家大乱,无非都是因为子少母壮,女主专权,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不如及早将女主杀死,杜绝后患。将草菅人命说得如此轻描淡写,刘彻的心真如铁石般硬。(本章完)第14章 后妃档案4第二章后妃档案4妃子侍寝的秘密招数古代的后宫妃子过了50岁就不能侍寝了,为了能和皇帝一夜春宵,诞下龙子,保住后半生的安稳荣华,这些妃子便挠破头皮想出各种千奇百怪的招数吸引皇帝。这也难怪,毕竟只有陪皇帝睡觉后,才能有机会获得帝王的宠爱,而且如果运气好,一朝怀上龙子,那更是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了。可后宫佳丽何止三千,面对这么多竞争者,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博得帝王一笑呢?想与帝王共度良宵,这是一条最近的路,却也是一条最远的路。这里介绍几种历代妃子使用的秘密招数。第一,投骰子,赌运气。骰子是赌局,但在唐开元年间,被宫中称作“媒人”。皇帝不想费神去为择妃侍寝的事情头疼,便让妃子掷骰子来定侍寝者。谁投掷的点数多,谁就能侍奉皇帝。而李隆基则是让妃子们头戴鲜花,如果蝴蝶停在谁的头上,谁就可以侍寝。这样的方法多靠运气,没有什么主动争取的可能,大多数的妃子只能听天由命,但也有的妃子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争取帝王的宠爱。第二,插竹洒盐汁。南朝宋文帝时,一个太监给皇帝出主意,让他每晚乘着羊车在后宫闲逛,如果羊车停到那个妃子的门口,那这名妃子就可以侍寝。为了吸引羊车,许多妃子想各种招数,其中一名潘淑妃十分聪明,她“投羊所好”,在门外的屋檐上插以青竹枝,地上洒以盐汁。羊最喜欢这两样东西,每晚都会停到潘淑妃的门前,这样,文帝自然就常在潘淑妃那里过夜了。但好景不长,潘淑妃的“偏方”很快被其他妃子得知,她们纷纷仿效,一时之间,南朝后宫中,到处都是青竹翩跹。第三,以梦为托词。毛遂自荐不止能用在为官之道上,还可以用到后宫之中,宋代的李宸妃原本只是个小宫女,丝毫引不起皇帝的注意。但有一次,宋真宗去洗手的时候,她端着脸盆去伺候,乘机与皇帝闲聊起来。皇帝看到这个小宫女还算有几分姿色,便也没有急着走。这时,她乘机对宋真宗说:“晚上梦到一个羽衣之士,从天而降,对我说,我会生下一个儿子。”当时的宋真宗真巧没有儿子,一听这话便很高兴,他当即宠幸了这名宫女,隔年李宸妃便生下了皇子。第四,互相引荐,共同富贵。宋代的乔贵妃和韦妃入宫后共同侍候郑皇后,二人情同姐妹,她们曾约定如果谁先得到皇帝的宠幸,便要提携另一位,要苟富贵勿相忘。后来乔贵妃先被宋徽宗宠幸,她便向宋徽宗推荐了韦妃。姐妹二人便都得到了皇帝的宠爱。第五,歪打正着。有的妃子运气很好,她们侍寝有些机缘巧合。例如元顺帝时的七贵之一程一宁,她作为“位在皇后之下,而权则重于禁宫”的宠妃,传说在得宠之前,在宫中的日子过得也很凄凉,一直受人排挤。于是一天夜里,心情郁闷的程一宁便登楼唱歌,语调悲怆,正巧被路过的元顺帝听到,被她的歌声感动,驾车前往了程一宁的住处。第六,乱点鸳鸯谱。后宫之中,常出现“误幸之事”,也就是说皇帝临幸错了人,汉景帝就是这样的糊涂皇帝,一天夜里,他喝的酩酊大醉,欲召幸程姬,但程姬正巧来了月事,她又不想将这个机会让给别的妃子,便自作主张,让自己的侍者唐儿打扮一番去见景帝。景帝根本辨不出真假,在一番缠绵之后,唐儿居然怀孕了,之后便母凭子贵,成为了景帝的新宠妃。这些宫中逸闻听起来有趣,其实都包含着宫中女子的辛酸泪水,她们虽然贵为妃子,但其实就是皇帝圈养在宫中,泄欲的玩偶和传种工具罢了。而且妃子侍寝的过程十分繁杂,每天晚餐之后,总管太监就碰上一个大银盘,里面盛了几十块牌子,上面写着妃子的名字,让皇帝挑选。当皇帝选出一块牌子后,太监们便负责将这名妃子衣服脱光,裹上大披风,然后背妃子进寝宫并一直送到龙床上。这时,皇帝已经先上床了,被子盖在皇帝的踝关节处,脚露在外面,太监将妃子的披风拉去,妃子从暴露在外的“龙爪”这头匍匐钻进大被,然后“与帝交焉”。这时,太监会在门外等候,敬候事毕。如果时间稍长,他们就会在门外高声提醒,得到允许便走进屋内。这时侍寝的妃子必须面对皇帝,倒着爬出被子,让太监再次用披风裹着她,背到门外,送回自己的屋子。侍寝完后还有个序曲,太监总管会问皇帝留不留,如果皇帝说不留,那意思便是这次宠幸不作数,这样太监便会在这位妃子的腰股之间某处穴位,微微揉之,“则龙精尽流出矣”。如果日后依然怀孕,那就要进行人工流产,不然皇帝不承认,这孩子生下来也不算数,还要被当做野种处理,与其那样,不如早日流掉算了。妃子们百般想招数,也不过是为了最后得到皇帝一夜恩宠这样的结局,而一夜欢娱过后,命运能否改变,全在未知,这其中的幸与不幸,全在个人所想。(本章完)第15章 后妃档案5第二章后妃档案5隋炀帝老婆的“战俘生活”公元582年,隋朝开皇二年,本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3岁的“晋王”杨广娶了12岁的萧氏。而后他们一起生活,一直到了618年的春天,隋朝大乱,隋炀帝被部下逼迫,自缢身亡,而萧皇后便落入了当时的权臣宇文化及手中,成为了战俘,饲养在宫中。根据《隋书?列传》中的记载,这场婚姻被写为:“化及于是入据六宫,其自奉养,一如炀帝故事。”隋炀帝已死,萧氏的处境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萧氏虽然已经青春不再,但依然端庄,俊美,宇文化及对萧氏自然垂涎几分,在619年,宇文化及带着萧氏,居然跑到魏县,关起门来当皇帝。不过可惜好景不长,皇帝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尤其是动乱年代,除非足够强大,否则只有等着被推翻。宇文化及还来不及巩固他的力量,就被窦建德率着一支农民起义军杀上门来,窦建德自称“大夏王”,口口声声为死去的杨广报仇。宇文化及与窦建德在聊城展开了一场恶战,窦建德的军队战斗力很强,他动用了自己的战车,将石头抛上城墙,这种十分原始的“土炮”令宇文化及难以招架,聊城最终失守,落入了窦建德手中,而一同被窦建德接管的还有萧氏。萧氏再次落入男人的手里,这次她虽然选择了自尽,但却被窦建德的部下抢救了过来,窦建德自称是杨广的拥护者,对萧氏一直以礼相待,在《旧唐书?列传》里说:“建德入城,先谒隋萧皇后,与语称臣。”虽然如此,但萧氏也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她一直在窦建德的军中,虽然历史中并未记载她曾被窦建德强行霸占,但从一些古代文献中,似乎也可以对窦建德与萧氏的关系作出一些推断。在《旧唐书》中有过一段记载:“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出窦建德是个正人君子,他不会去霸占他人的妻女,而且最主要的是,窦建德的妻子曹氏十分彪悍,对窦建德看管严格,绝不允许他与别的女人有染,而且萧氏留驻时间并不长,约摸两三个月后,她又转到了突厥人的手里。突厥对于中原人来说是个心惊肉跳的词汇,突厥人粗犷豪迈,而且突厥人的“胡俗”更是令从小受儒家教育的中原人无法接受:在没有血缘的前提下,儿子可以继承父辈的女人,弟弟能够再娶兄长的妻妾。在突厥,女人就好像是牲口一般,被人接管,毫无感情可言。萧氏之所以会去突厥,是因为突厥的义成公主,从窦建德手上要走了她。这位义成公主0年前被杨坚嫁给了,启明可汗。后来,她的丈夫死了,她便又改嫁“儿子辈”的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对于这段历史,《隋书》一笔带过:“突厥处罗可汗遣使迎后于洺州,建德不敢留,遂入于虏庭。”不论萧氏当时是否情愿跟义成公主去突厥,总之她一个毫无依靠的寡妇只能听从别人的安排,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力,去到突厥后,她随同义成公主一起纳入了处罗可汗的寝帐。后来,处罗可汗死了,姑嫂两个又顺理成章地嫁给他的弟弟——颉利可汗。在突厥生活的萧氏早就断了回中原的念头,一直到公元630年,突厥大败,义成公主死了,颉利可汗遭擒。她这才回到长安,但此时的她依然是“战俘”的身份,回到长安后,虽然受到了大唐的礼遇,但她却深居简出,独自生活了18后,孤独终老。《资治通鉴?唐纪》里说:“庚子,隋萧后卒。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萧皇后死后,她与隋炀帝合葬在了一起,夫妻二人也算是最终相守在了一起。(本章完)第16章 后妃档案6第二章后妃档案6皇帝的妃子并没有三千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写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现代歌曲也有说“美冠六宫粉黛,身系三千宠爱”,很多人都以为后宫三宫六院肯定是美女成千上万。但实际上,后宫佳丽不但远远达不到三千人,甚至连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也没有。拥有妃子最多的成吉思汗其实也只有44位佳丽,并且有好多皇帝都是一夫一妻制。西汉高祖刘邦,总共有5位妻子:高皇后吕雉、戚夫人、赵夫人、管夫人、孝文太后薄氏。汉文帝刘恒只有3位妻子:孝文皇后窦氏、慎夫人、尹妃;汉景帝刘启只有3位妻子:孝景皇后薄氏、孝景皇后王娡、栗姬;汉武帝刘彻只有6位妻子:孝武皇后陈娇、思皇后卫子夫、尹婕妤、李夫人、王夫人、钩弋夫人赵氏;汉宣帝刘询只有3位妻子:恭哀皇后许平君、孝宣皇后霍成君、王婕妤;汉元帝刘奭只有3位妻子:孝元皇后王政君、孝元皇后傅氏、中山太后冯媛;汉成帝刘骜只有4位妻子:孝成皇后许氏、孝成皇后赵飞燕、昭仪赵合德、班婕妤。另外,据正史记载,汉惠帝刘盈、汉昭帝刘弗陵、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都是一夫一妻。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只有2位妻子,汉明帝刘庄只有2位妻子,汉章帝刘炟只有3位妻子,汉和帝刘肇只有2位妻子,汉安帝刘祜只有2位妻子,汉顺帝刘保只有2位妻子,汉恒帝刘志只有4位妻子,汉灵帝刘宏有3位妻子,汉献帝刘协只有5位妻子。南北朝时,南朝刘宋的武帝刘裕有妻3人、文帝刘义隆有妻4人、孝武帝刘骏有妻2人、明帝刘彧有妻3人。其余均为一夫一妻。南齐除第六任帝萧宝卷有两个妻子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萧梁除武帝萧衍有妻3人、元帝萧绎有妻2人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陈除一任帝陈霸先有妻2人,五任帝陈叔宝有妻3人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北朝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有妻3人,明元帝拓跋嗣有妻2人,太武帝拓跋焘有妻3人,文成帝拓跋濬有妻2人,孝文帝元宏有妻4人,宣武帝元恪有妻3人,西魏文帝元宝炬有妻2人,其余皇帝均为一夫一妻。北齐文宣帝高洋有妻3人,武成帝高湛有妻2人,后主高纬有妻4人,其余皇帝全部为一夫一妻。北周除武帝宇文邕有妻2人、宣帝宇文赟有妻5人以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隋代有皇帝5人,除文帝杨坚有妻3人,炀帝杨广有妻2人以外,其余3人均为一夫一妻。唐代,太宗李世民有妻2人、高宗李治有妻3人、中宗李显有妻3人、睿宗李旦有妻2人、玄宗李隆基有妻5人、肃宗李享有妻2人、代宗李豫有妻2人、德宗李适有妻2人、宪宗李纯有妻2人、穆宗李恒有妻3人、懿宗李漼有妻3人、昭宗李晔有妻3人,其余皇帝均是一夫一妻。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太祖朱温有妻3人、末帝朱瑱有妻2人,二任帝朱友珪一夫一妻。后唐庄宗李存勖有妻4人,明宗李亶有妻4人,闵帝李从厚、末帝李从柯均为一夫一妻。后晋高祖石敬瑭一夫一妻,出帝石重贵有妻2人。后汉高祖刘知远一夫一妻,隐帝刘承祐有妻2人。后周太祖郭威有妻4人,世宗柴荣有妻3人,恭帝柴宗训则为一夫一妻。前蜀高祖王建有妻4人,后主王衍有妻3人。南吴太祖杨行密有妻2人,让帝杨溥一夫一妻。桀燕一任帝刘有光有妻2个。南汉除四任帝刘继有妻2人外,其余均为一夫一妻。闽的惠宗王延钧、康宗王继鹏、景宗王延曦均有妻2人,四任帝王延政为一夫一妻。后蜀的高祖孟知祥有妻2人,二任帝孟仁赞一夫一妻。南唐的烈祖李升和后主李煜均有妻2人,元宗李璟一夫一妻。北宋太祖赵匡胤有妻3人、太宗赵光义有妻4人、真宗赵恒有妻6人、仁宗赵祯有妻8人、神宗赵顼有妻5人、哲宗赵煦有妻2人、徽宗赵佶有妻8人,而英宗赵曙、钦宗赵桓均为一夫一妻。南宋高宗赵构有妻7人、孝宗赵昚有妻5人、光宗赵惇有妻2人、宁宗赵扩有妻3人、理宗赵昀有妻3人、度宗赵禥有妻4人,其余均为一夫一妻。辽世宗耶律阮有妻2人、圣宗耶律隆绪有妻2人、道宗耶律洪基有妻3人、兴宗耶律宗真有妻2人、天祚帝耶律延禧有妻4人,其余诸帝均为一夫一妻。金太祖完颜旻有妻5人、熙宗完颜亶有妻2人、四任帝完颜亮有妻20人、世宗完颜雍有妻3人、章宗完颜璟有妻4人、宣宗完颜珣有妻3人,其余诸帝均为一夫一妻。元太祖铁木真有妻44人、太宗窝阔台有妻6人、宪宗蒙哥有妻5人、世祖忽必烈有妻8人、成宗铁穆耳有妻3人、武宗海山有妻6人、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有妻2人、英宗硕德八剌有妻3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有妻11人、明宗和世王束有妻6人、顺帝妥懽帖睦尔有妻3人,其余诸帝均为一夫一妻。明太祖朱元璋有妻4位、成祖朱棣有妻3人、仁宗朱高炽有妻3人、宣宗朱瞻基有妻15人、英宗朱祁镇有妻2人、景宗朱祁钰有妻2人、宪宗朱见深有妻6人、世宗有妻6人、穆宗朱载厚有妻3人、神宗朱翊钧有妻5人、光宗朱常洛有妻6人、熹宗朱由校有妻4人、思宗朱由检有妻3人,其余诸帝均为一夫一妻。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妻12人、太宗皇太极有妻14人、世祖福临有妻18人、圣祖玄烨有妻32人、世宗胤禛有妻7人、高宗弘历有妻19人、仁宗颙琰有妻11人、宣宗旻宁有妻16人、文宗奕有妻9人、穆宗载淳有妻5人、德宗载湉有妻3人、宣统溥仪有妻5人。从这组统计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的妻子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再怎么计算后宫佳丽都不可能达到三千人。(本章完)第17章 后妃档案7第二章后妃档案7后宫里最痴情的“坏”女人大明成化年间,后宫被一个名叫万贞儿的宫女一手遮天,搅得天翻地覆。作为皇帝朱见深的贴身保姆,她历经寒暑17载,陪伴着这位比自己小17岁的皇帝度过沉沉浮浮的无数个日夜,受尽旁人白眼,终于在朱见深19岁登上帝位后,修成正果。在苦难中建立起的情谊总是最牢固的,朱见深登基后,虽征选了不少妃嫔,但对万贞儿的宠爱依然是有增无减。但这些爱却让这个才貌低下,出身卑贱的女人无所适从。届时的万贞儿将近四十,人老珠黄,女人敏感的自危感让她在后宫草木皆兵,犹如身处百花丛中的一株狗尾巴草,自卑自怜又自哀。为了保住在朱见深心中的位置,她常在朱见深枕边说妃嫔们的坏话,从小养成的依赖感让朱见深对她言听计从,不但废了皇后,还打算立她为皇后,如果不是皇亲大臣极力阻挠,只怕万贞儿一登凤座的愿望就会成真了。得不到地位的万贞儿为了彻底占据朱见深的心,她开始串通宦官将眼线遍布后宫,一旦发现哪位妃嫔或者宫女得到宠幸,怀上龙种,便暗下毒手,必定让孩子胎死腹中。所以,朱见深有着后宫佳丽数十人,却是一个子嗣也留不下。作为元凶的万贞儿在顺利诞下一名男婴后,被朱见深封为贵妃,本以为母凭子贵,一帆风顺的日子到了,却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孩子一年后死于疾病,而已经属于高龄的万贵妃,是不可能再生产了。眼看着朱家就要绝后,但万贞儿依然没有停下她罪恶的双手,朱见深的子女一个一个都被她暗杀在无形之中。可对于爱情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情敌,而是时间,万贞儿本来就年纪大了,再加上痛失爱子,郁结于心,不久后就一病不起,这对专情的朱见深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对于一个帝王来说,专一的爱情有时候也会是一场灾难。万贵妃的好与坏,他都不在乎,只要有这个女人能陪在身边,他便心满意足,爱情在这里显得弥足珍贵,只可惜,万贵妃终还是挡不住病魔的侵袭,撒手人寰。在万贞儿死后,朱见深食不知味,终日悲伤,一年后也紧随而去,大明王朝也是变得更加的江河日下,摇摇欲坠。后人将这段跨越17年的姐弟恋成为不伦之恋。朱见深迷恋着万贞儿,任她胡作非为,也不加干涉,而万贞儿为了独霸皇帝,不惜对无辜的人痛下杀手,这段恋情历来是遭人唾弃,惹人非议的。不过,这里要说的是,人们只看到了万贞儿表面上的残忍与自私,却没有深究她内心深处的“痴”和“情”。能于苦难中对一个男人不离不弃的女人,又怎么会在乎这个男人发达后的富贵呢?她在乎的无非是这个男人本身,还有给予她的爱情。爱之深恨之切,怕拥有之后又失去的万贞儿,选择极端的方式留住朱见深的心,但她是否了解,朱见深的心从未离开过她。后宫向来是是非重地,要说坏女人,多如牛毛,但若论起痴情女人,万贞儿当排第一。(本章完)第18章 后妃档案8第二章后妃档案8后宫最悲惨的女人宫女负责伺候皇帝和后宫妃嫔的生活起居,电视上总能看到宫女打扮艳丽,为主子们干着端茶送水的生活,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宫女们却并非如影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光鲜。宫女是从民间千里挑一选出的绝顶美女,但她们却因为自己的美貌而葬送了自己的人生。这些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女一踏入宫门便算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她们所背负的性虐待,杀戮,欺辱,殉葬等等痛苦,都是十分深重的。在中国的历朝历代来说,明朝的宫廷美女应该算是最凄惨的,她们是通过民间几十万里挑一选出的绝顶美女,经过层层筛选,从全国各地物色出13岁至16岁的淑女几千人,然后再经过多重选拔,能进入宫廷的不超过一百人。然而,明朝的宫女一旦进入宫中,便彻底失去自由,一辈子不能出宫,除了要在宫里干苦力之外,还时时刻刻提防着自己会被心情不好的皇帝处死。宫女们大多是住所简陋,衣食菲薄,终身从事繁重的工作,不但要遵守繁琐,严苛的礼节,还要在森严的登记制度下战战兢兢生活,稍有不慎便会人头落地。而且宫女们不能和亲人相见,更不能成婚生子,一旦入宫便注定了她们要孤独终老。在明朝的宫中,规矩十分多,宫女们更是被严格的控制着,宫女们除了每天要完成各种劳动外,还要在知书女内官的教习下读《女训》、《女孝经》等书,被女官教导着洗脑,以扭曲心灵。如果宫女稍有违规,遭受的就会是严酷的惩罚,其中“墩锁”、“提铃”和“板著”最常使用。“墩锁”就是囚禁,宫女会被关入牢中,几天不给吃喝,直到奄奄一息时才被带出。“提铃”是让受罚的宫女每天夜里从明宫德乾清宫门到日精门、月华门,然后回到乾清宫前。走着正步,高唱天下太平,声音要拖很长,与所带的铃铛声音相应和。“板著”是比前两种更为严酷的刑罚,被罚的宫女面向北方立定,弯腰伸出双臂,用手扳住两脚。身体不能弯曲,这种状态要持续一两个时辰不等,完全看女官的心情而定。被罚的宫女一般都会坚持不住,轻则头晕目眩,重则倒卧在地,呕吐至死。除了这些残酷的规则,宫女生病还不能得到医治,完全靠自身恢复,明朝有条规定是:“宫嫔以下有疾,医者不得入,以证取药。”妃嫔都是如此,宫女更是不用说了。根据《明宫史》记载,“有掌司总其事者二三十人。凡宫人病老或有罪,先发此处,待年久方再发外之浣衣局也。”也就是说,宫女如果得了病,或者年老虚弱了,就如同戴罪之人一般,要被发配到一个固定的地方,靠劳作来养活自己,然后等死度日。当然也有些宫女被皇帝看中,封为妃子,如果再生下一儿半女,那地位便能略有改变,不过大部分宫女多是幽闭在宫墙之内,了此一生。宫女生前不能出宫,死后同样不能出宫,明朝的宫女死后都不会被允许埋入土里,都是火葬,骨灰会被撒入枯井之中。一直到明嘉靖年间,有一个贵妃捐钱买了几亩民地,一些不愿意尸骨被放入枯井的宫女便要求葬于此地。清朝的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说:“墙固垒垒,碑亦林立……每于风雨之夜,或现形,或作声,幽魂不散。”许多宫女为了来生不再受苦,纷纷要求不要埋的太深,这样可以及早转世,能够重新投胎个好人家。宫女生前在宫中过着最卑微的生活,死后依然不能有一块葬身之所,情何以堪!(本章完)第19章 后妃档案9第二章后妃档案9皇太后 “红杏出墙” 的内幕皇太后虽然贵为人中龙凤,享受着令所有女人都艳羡的地位和荣华,但却有一样是普通女人都能得到的,那就是正常的夫妻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中,皇太后虽然是地位最高贵的人,但作为女人,她们却没办法享受到普通女人的权力,普通女人死了男人可以改嫁,但皇太后却只能独守空房,用自己的人生去为皇室尊严殉葬。人性被如此压抑,自然会出问题。除去身上的光环,作为普通女人也有的需求,皇太后不免会做出不雅的事情。这也就引发了后宫的一系列绯闻事件。这些绯闻想掩盖都掩盖不住,皇太后是国母,要为了维持国家的形象而洁身自好,但历史上偏偏有几位皇太后,耐不住寂寞,红杏出墙,演绎出了一幕幕令人们津津乐道的宫闱内幕。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本是吕不韦手下一名普通的歌舞伎,不过为了拉拢异人,吕不韦将她献给异人,却没想到,开创了这个女子母仪天下的一生传奇经历。赵姬为人淫荡,各种风流韵事贯穿她一生。在异人死后,嬴政登基,赵姬不甘寂寞,常找吕不韦与她私会,吕不韦担心奸情败露,便为赵姬引荐了一名叫做嫪毐的男子,为了满足赵姬的性欲,吕不韦让嫪毐假扮太监入宫,天天和赵姬厮混。有了嫪毐,赵姬便不再纠缠吕不韦,她与嫪毐淫乱后宫,还生下了两个儿子,这件事情被嬴政得知后,大为震怒,杀嫪毐,囚禁赵姬,这位赵太后风流的一生也便到此终结,在公元前228年,抑郁而死。赵姬与其说是难耐寂寞,那么吕雉则是名副其实的给汉高祖刘邦戴了顶结结实实的绿帽子。有后人称吕后为“暴虐的女杰”,真是一点也不为过,吕雉为人狠毒残忍,办事果断之外,还生性淫荡,她的风流在与刘邦刚结为夫妻就体现出来了。在刘邦起兵的时候,吕雉一个人在家中,刘邦有一个同乡叫审食其,常来家里帮助吕雉处理家务事,一来二去,二人便勾搭成奸,此时刘邦一直不知道。后来刘邦当上皇帝,封吕雉为皇后,这时的刘邦后宫有宠妾,受到冷落的吕雉便再次响起了那个旧情人审食其,便将他引荐到宫中,二人再续前缘。迫于吕后的淫威,宫中的人都不敢将此事告诉刘邦,所以刘邦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戴了绿帽子。而这段奸情是被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发现,据《汉书?朱建传》载:“久之,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太后惭不可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汉惠帝也不能弑母,于是这件事情,后来在旁人的劝解下,居然就不了了之了。吕雉的色胆包天比起北魏冯太皇太后来,那还是小巫见大巫,冯太皇太后盛年守寡,为解性饥渴,便选来一些美貌的男子作为自己的性伴侣。北魏民风淳朴,人们的许多观念简单粗放,他们在婚姻关系上还保留着许多原始婚姻的遗风,贞洁观念比较淡薄。所以,冯太后的情人也是有好几个,对此事,献文帝拓跋弘十分反感,多次提出反对,为了保住自己位子,冯太后毒杀了拓跋宏。冯太后虽然心狠手辣,好色放荡,但在政治上却还是有一番作为的,而且她能够把持朝政几十年,可见也是有些手腕的。冯太后在太和十四年(490年)病死,享年49岁。史书上对她的评价是“多智谋、猜忍、能行大事、生杀刑罚、决之俄顷” 。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太后,慈禧鲜为人知的私生活,其实也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位太后一生虽然没有称帝,但把持朝政近四十年,操纵了三代皇帝,不但在政治上为所欲为,在私生活上也是有许多不能见光的事情。慈禧宠幸一名叫安德海的宦官,此人看起来长得细皮嫩肉,行动举止扭捏作态,但其实是个货真价实的男人,把慈禧伺候得妥妥帖帖的。深得慈禧的喜爱,除了安德海,慈禧还常常请金俊生、谭鑫培、余三胜一帮戏子们演戏,名为演戏,实则是找机会纠缠在一起。后来奸情被慈安撞破,慈禧苦苦哀求,慈安才没有将这件事情说出去,后来慈安死后,慈禧便越发的肆无忌惮,那时慈禧的贴身太监李莲英常从民间为她物色英俊少年进宫,供慈禧享乐。自古都言太后的尊贵,谁又能真的了解那深宫之中,无言的寂寞,和封建时代对女人的戕害有多深?(本章完)第20章 宫闱情色1第三章宫闱情色1女子穿开裆裤的后宫东汉皇帝,汉灵帝(156-189)刘宏,公元168年即位。在位期间,党锢之祸兴起,宦官把持大权,公开买卖官位,还大兴土木,搞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但这位皇帝却一点都不了解民间疾苦,躲在深宫之中,自娱自乐,极尽荒唐之事。汉灵帝最大的爱好便是女色,他继位后的皇后为扶风平陵的宋氏。宋氏性格平淡,缺乏妩媚和女人味遭到汉灵帝的嫌弃。后宫是一个尔虞我诈的地方,看到皇后失宠,那些其他嫔妃为了夺得后位,便纷纷诋毁宋氏。正巧当时的中常侍王甫枉杀勃海王刘恢及他的王妃宋氏,宋氏是宋皇后的姑母,王甫怕宋皇后迁怒于他,便恶人先告状,诬陷宋皇后在后宫挟巫蛊诅咒皇帝,汉灵帝便借机废掉皇后,将这个不会讨自己欢心的女人除去了。汉灵帝随后又听信谗言,将宋皇后的父亲以及兄弟全部被杀,一天夜里,他做梦忽然梦到了桓帝,桓帝质问他宋皇后到底犯了什么罪,要被灭门。惊醒后的汉灵帝心有余悸,便将此事讲给了当时的羽林左监许永,问他这是什么征兆。许永乘机将这前前后后的纠葛讲给汉灵帝听,他希望汉灵帝能还宋皇后一个清白。不过汉灵帝并未这样做,一番自责之后,他又很快就忘记了这件事情,继续玩乐去了。汉灵帝十分好色,他将天下美女都搜罗到他的后宫之中,一旦他看上哪个女子美艳漂亮,便当即就要拉到床上交欢。为了方便他随时随地交欢,汉灵帝下令所有的宫女都要穿着开裆裤,而且开裆裤里什么都不穿。这样他临幸起来会十分方便,连衣服都不用脱了。汉灵帝此举开创了宫廷淫秽的先河,除了不让宫女穿裤子之外,他还喜欢与众多的姬妾在西园裸体游玩。在酷热的暑期,他下令盖了一个“裸游馆”,让人采来绿色的苔藓并将它覆盖在台阶上面,然后引来水渠,将水注入。随后选择玉色肌肤、身体轻盈的歌女执篙划船,摇漾在渠水中。在盛夏时节,汉灵帝就这样观看宫女们裸体摇船,听着宫女们为他演奏“招商七言”的歌曲用以招来凉气。在这样的清凉宫殿里,汉灵帝夜夜醉生梦死,他自己也感叹道说:“假如一万年都是这样过日子,那就是天上神仙也比不了的了。”除了夜夜笙歌,汉灵帝还让宫内的内监学鸡叫,以免天亮了他都不知道,汉灵帝令当时宫中的宫女全都浓妆艳抹,在水池中与他裸浴,当时西域为汉朝进攻了罕见的茵墀香,汉灵帝便命人将其熬煮成汤水,令宫女下去沐浴,然后将沐浴完的汤水倒入河渠,这些飘着脂粉的水被当时的人们称为了“流香渠”。汉灵帝耽于淫乐一直没有册立新皇后,后来在群臣上表之后,他才册立了贵人何氏为皇后。何皇后并非是名门望族之后,只是一个屠夫的女儿,只是因为容貌美艳,身材姣好,而且还能讨汉灵帝欢心,所以才被册封为皇后,后来诞下了皇子刘辨。汉灵帝在位期间,他从不管天下百姓的疾苦,也不问朝政,只是任由宦官们胡作非为,而自己就躲在后宫中肆意淫乱。他在后宫中设列市肆,让宫中的婢女嫔妃打扮成买东西的客人,而他自己则装成卖货的商人,玩得不亦乐乎。所买卖的货物都是搜刮来的奇珍异宝,不少在买卖的过程中被贪心的宫女陆续偷卖出去,但汉灵帝却是毫不知情。玩够后他便与宫女恣意地淫乐寻欢。不但如此,汉灵帝还荒唐的令宫女与狗进行交配,在《古今情海》引用《文海披沙》的记载中都有体现。(本章完)第21章 宫闱情色2第三章宫闱情色2“一夜情”改变历史道路隋朝末年,天下动乱,英雄四起,太原的李渊也是蠢蠢欲动,准备伺机起事去与群雄一起争夺天下。李渊(618年至626年在位),静宁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人,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的太尉,父亲李昞是北周时期的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隋时封唐国公,死后谥唐仁公。母亲是隋文帝的小姨子,可以说,李渊与隋炀帝是姨表兄弟,作为皇亲国戚,他一直深受隋炀帝的重视。在隋炀帝继位后,便将李渊任命为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又被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在太原留守。隋炀帝统治后期,全国陷入农民起义的混乱之中,李渊的能力已经无法镇压,但他又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所以为了自保,只能决定提前动手,而他的次子李世民也是支持起事的。李世民作为从小随军长大的孩子,性格中充满叛逆,果敢,李渊虽然有谋反之心,但却迟迟未肯行动,李世民认为李渊在乱世之中不过是想避乱战火,他不想拖延时间,不想做大隋王朝的陪葬品。于是,李世民找到他的谋臣刘文静,刘文静因为于瓦岗寨李密联姻,而被李渊关入牢中,但此人极富韬略,性情狂傲,有着过人之处,深受李世民的偏爱。李世民找到刘文静,二人对起兵谋反这件事是一拍即合。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85
正序
倒序
高丽史
高丽史-2
高丽史-3
高丽史-4
高丽史-5
高丽史-6
高丽史-7
高丽史-8
高丽史-9
高丽史-10
高丽史-11
高丽史-12
高丽史-13
高丽史-14
高丽史-15
高丽史-16
高丽史-17
高丽史-18
高丽史-19
高丽史-20
高丽史-21
高丽史-22
高丽史-23
高丽史-24
高丽史-25
高丽史-26
高丽史-27
高丽史-28
高丽史-29
高丽史-30
高丽史-31
高丽史-32
高丽史-33
高丽史-34
高丽史-35
高丽史-36
高丽史-37
高丽史-38
高丽史-39
高丽史-40
高丽史-41
高丽史-42
高丽史-43
高丽史-44
高丽史-45
高丽史-46
高丽史-47
高丽史-48
高丽史-49
高丽史-50
高丽史-51
高丽史-52
高丽史-53
高丽史-54
高丽史-55
高丽史-56
高丽史-57
高丽史-58
高丽史-59
高丽史-60
高丽史-61
高丽史-62
高丽史-63
高丽史-64
高丽史-65
高丽史-66
高丽史-67
高丽史-68
高丽史-69
高丽史-70
高丽史-71
高丽史-72
高丽史-73
高丽史-74
高丽史-75
高丽史-76
高丽史-77
高丽史-78
高丽史-79
高丽史-80
高丽史-81
高丽史-82
高丽史-83
高丽史-84
高丽史-85
高丽史-86
高丽史-87
高丽史-88
高丽史-89
高丽史-90
高丽史-91
高丽史-92
高丽史-93
高丽史-94
高丽史-95
高丽史-96
高丽史-97
高丽史-98
高丽史-99
高丽史-100
高丽史-101
高丽史-102
高丽史-103
高丽史-104
高丽史-105
高丽史-106
高丽史-107
高丽史-108
高丽史-109
高丽史-110
高丽史-111
高丽史-112
高丽史-113
高丽史-114
高丽史-115
高丽史-116
高丽史-117
高丽史-118
高丽史-119
高丽史-120
高丽史-121
高丽史-122
高丽史-123
高丽史-124
高丽史-125
高丽史-126
高丽史-127
高丽史-128
高丽史-129
高丽史-130
高丽史-131
高丽史-132
高丽史-133
高丽史-134
高丽史-135
高丽史-136
高丽史-137
高丽史-138
高丽史-139
高丽史-140
高丽史-141
高丽史-142
高丽史-143
高丽史-144
高丽史-145
高丽史-146
高丽史-147
高丽史-148
高丽史-149
高丽史-150
高丽史-151
高丽史-152
高丽史-153
高丽史-154
高丽史-155
高丽史-156
高丽史-157
高丽史-158
高丽史-159
高丽史-160
高丽史-161
高丽史-162
高丽史-163
高丽史-164
高丽史-165
高丽史-166
高丽史-167
高丽史-168
高丽史-169
高丽史-170
高丽史-171
高丽史-172
高丽史-173
高丽史-174
高丽史-175
高丽史-176
高丽史-177
高丽史-178
高丽史-179
高丽史-180
高丽史-181
高丽史-182
高丽史-183
高丽史-184
高丽史-18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高丽史
高丽史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