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的这段史论,历来被认为是有失他老人家的水准的。读 史至此,大家都忍不住要反驳几句,原因很简单:第一,秦赵之间 必有一战,这和是否接收上党没有关系;第二,既然秦赵间必有一 歧 战,那上党就绝不能丟。 哭 说秦赵之间必有一战,是因为此时只有赵是秦国的劲敌;说上 党绝不能丢,则当然是这里实在太重要了。 关中盆地和华北大平原,是两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地理区域。而 ^ 山西,则直插在两者之间。不管是对关中的政权还是华北的政权而 阐 言,山西都很重要。 但同样是重要,意义却不大一样。关中被崇山峻岭所包围,东 西向的军事行动,可选择的路线有限,所以如果关中失去山西,后 果是出击不易,但至少还可以守。而山西已经是黄土高原的边缘, 比华北整髙着一级台阶,发动进攻正如泥石流下泻般势不可当,所 以一旦失去山西,华北连守都很难守得住。 山西今天还简称晋,本来自然是赵魏韩三晋的地盘,但三国的 首都,都早就迁到了华北平原上。在秦的攻势下,韩、魏连连失地, 到长平之战前,山西境内比较肥饶的土地,大半已经落入秦国之手, 三晋的西境,逐渐退缩到了太行山一线。换句话说,“山东六国”这 个名词里中的山东二字,本来指崤山以东,现在却差不多已经变成 152 歧泉哭也说战国 太行山以东了。 但只要太行山还控制在手里,秦国要想肆意东拓,就仍力有不 逮。而上党,就是太行之险的重中之重。 上党地势高竣,——据说之所以叫上党,就是因为地势太高了, “与天为党”。其主要部分,大致相当于今天长治、晋城两个地级市 的范围。当时有韩上党与赵上党之分,赵国本来就据有北上党,韩 国送上门来的,则是南上党。 赵国如果在上党和秦军作战,那从地形上说对双方大体公平, 比的是军队规模和作战素质。早在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 年),秦国即已进攻过上党地区,于是秦赵间打了一场阏与之战。赵 国大将赵奢统兵前往迎敌,领命前,他有一句名言: “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后来这句话被凝缩提炼,就变成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 大战的结果证明,赵奢是一只更勇猛的老鼠,秦军大败而回。 而一旦失去上党,就恐怕即使兵精将勇,也很难与秦兵抗衡了。 以上党为中转站,出太行八陉中的第四陉滏口陉,再往东去,到邯 鄭是一马平川。赵国不再有险要的地形可以利用,邯郸城的城墙, 将是暴露在秦军兵锋下的最后一道防线》 秦国要取韩上党,赵国如果坐视不管,那只能说是在采用鸵鸟 战术,置战略要地于不顾,而换得一夕安寝。所以上党根本就不是 馅饼,而是一把尖刀,你不捡,别人就要捡起来捅你。因之形格势 禁,赵国就是明知此时与秦开战胜算不大,也非接管韩上党不可的。 公元前262年,赵国接收了上党。廉颇率领赵军,进驻长平, 第十章长 平 153 Qi tu ku J'an shuo xhan guo 做好了与秦军打一场大战的准备?。 公元前261年,秦军的攻势展开,但是并非与上党的赵军交锋, 而是继续攻略韩国的土地。“(秦昭襄王)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 蔺,拔之。”缑氏和蔺这两个地方都属于颖川郡,地理位置已经在太 行山以东。这样,秦军一方面是在对上党地区慢慢形成包围态势, 一方面可能也是有意避开赵军的锋芒。 这一年里,赵军肯定非常郁闷。既不敢撤离战区,也不敢主动 进攻秦军,只能干等在长平,白白消耗士气和粮食。——据说,秦 国后来曾经派人到邯郸去散布谣言,“廉颇易与,且降矣”,这些表 o现都可以算事实论据。 ?公元前260年,秦军的攻势正式发动。——所谓长平之战打了 歧 三年,其实前面两年都是对峙和外围战,决战仅在第三年。 ^在长平已经消磨了至少一年光阴的赵军,多少已经师老械疲, ? 所以战争初期表现非常糟糕,与十年前阏与之战时的表现,简直不 、 像是一支军队: 说四月,……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 战 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 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斥兵者,侦査部队也。赵军主动进攻秦军的一支侦査部队,兵 力上肯定占优,作战位置,大概也是赵军的营垒附近,但结果竟然 反而被杀了一员裨将。 六月和七月,秦军两度发起进攻,都能夺取营垒,斩杀敌将。 这之后,赵军才进人状态,勉强稳住了阵脚,收缩防守,拒不出战。 ①这是《赵世家》的说法,t六国年表》认为在下一年,t白起列传》则认为在又下一年, 即长平决战之年。也就是说, 在三个地方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说法。由于赵国接收上党可能 已经是在年底,所以前两种说法很容易调和,就是赵王命廉颇进驻长平,时间是在262年’而完 成进驻,则已到了 261年。如果采用《白起列传》的说法.则赵国是败于懈怠,明知接收上党会 激怒泰国而不预为准备,致使仓促应战。双方交锋仅六月而非三年,赵军即已完敗。 154 歧兔笑也说战国 据学者的考证,此时廉颇的营垒,是在丹水的东岸,既便于凭河设 障,又可以通过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髙点鸟瞰秦军动向。从此, 秦军再也不能东进一步。 但廉颇采用这种战略,自然也就意味着,长平之战变成了一场 消耗战。 三谁耗得过谁 拼消耗,赵国看来是毫无胜算的。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国家储备极其雄厚。赵国国土面积本身 有限,富庶地区更有限。比士兵精锐,赵或者可以与秦国并驾齐驱, 但拚国力,两国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战国策?赵策三》里面,有一段被引用率颇髙的对话。齐国名 将田单被平原君聘请到赵国来做相国,——当时风气,各国高层间 的这种人才交流是非常频繁的——于是和赵国的将军赵奢讨论用兵 的问题。田单说: “吾非不说将军之兵法也,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用众 者,使民不得耕作,粮食挽赁不可给也。此坐而自破之道也,非单 之所为也。” 我不是不喜欢你赵奢将军用兵的办法,就是不佩服一条,你总 是用大兵团作战。当兵的人多了,种地的就少了,长此以往粮食必 然供给不上。所以你这种战术,早晚会把赵国拖垮。 然后田单就称道古代的圣王用兵,说他们不过用三万人,就能 令天下归心。 赵奢的反驳则是: “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 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 第十拿长 平 155 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已。 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 归。今者齐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 哉?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索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乏城, 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 现在的国际形势比当年根本不同。当初普天之下有成千上万个 国家,相应的,就是城邑小,人口少,这种情况下三万人的军队是 够用了。但事到如今,那成千上万的国家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战国七 雄。每个国家都能装备几十万军队,打起仗来旷日持久。现在城墙 超过千丈,人口不止万户的城邑到处都是,拿三万人包围这样的城, 连个墙角都包不住。至于野战就更不够用了。你还玩个屁啊! 听了这番话,田单对赵奢自承不及。但实际上,他提出的问题, 即庞大的军队对国家财政所造成的负担太大,这一点是击中赵国的 要害的。然而也正像赵奢说的,赵国也很无奈,作为一个夹缝中求 生存的国家,它不得不走穷兵黩武的路线。 有一种说法是,秦国虽然国力较强,但在长平作战,补给线也 拖得较长,因此消耗战对赵国有利。这显然也不符合事实。 如果只是在地图上量两国首都到长平的距离,那诚然是咸阳较 远,邯郸较近。但问题是,至少长平开战初期,秦国的粮食,并不 需要远自咸阳运来。 秦军的军粮,估计是大部分来自河东,小部分来自河内。 河东本来是魏国的地盘。河内也叫南阳(在黄河以北太行以南, 故曰南阳,不是今天的南阳盆地),归属权复杂些,一部分属于魏, 一部分则属于韩国。 秦孝公以来,秦国一直在蚕食韩魏的土地。河东地区最先落人 秦国之手,秦昭襄王十七年(公元前290年),魏昭王“予秦河东地 方四百里”,至长平之战时,秦国经营河东已经差不多三十年。到秦 昭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秦又取得了魏国的南阳,而就在 攻取野王的前一年(公元前263年),秦把韩南阳也夺到自己手中。 156 歧皂笑也说战国 河东是魏国的旧都所在地,经济颇为发达;而南阳(河内)之 富,更有盛名,后来刘邦攻秦的时候,就有人跟他称道这里“连城 数十,人民众,积蓄多”。虽然此时秦据有南阳的时间还不长,这里 的囤积,大概不如后来之多。但秦在全力猛攻长平之前,主要精力 就是用于经略这一带,则据理而论,这段时间里也应将大量军实, 集中到了这里。 河东、河内的粮食,都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到长平前线。甚至于, 即使从关中运粮,由于地形便利的缘故,沿途的粮食损耗率也不能 全以陆路运输的方式来计算。 开战前,赵国方面反对接收上党的平阳君赵豹谈到秦国的优势, 除了称说秦军强大外,特別强调了 “秦以牛田,水通粮”(《战国策 ?赵策一》)。“以牛田”是说秦国牛耕比较普遍,粮食产量高;“水 通粮”则是说秦国的粮食可以由渭水漕运进人河洛,之后不管是由 河东还是河内运往上党,都大致可算路况良好。相反,赵国的邯郸 虽然看起来离长平比较近,但之间却隔着太行山,仅壶关道天险可 以通行,要这样翻山越岭地运送粮食,行程远为艰巨。 四秦国的外交攻势 战场上分出胜负之前,赵国在外交上,已经输得一塌糊涂。当 时赵国的处境,大夫虞卿看得最透彻,你一定要对外显示出跟秦国 死磕到底的决心,然后割地向齐、楚等国求援。但问题是,至少从 赵武灵王时代开始,赵国大臣中一直有个亲秦派(他们中有人还被 人才交流到秦国,官至秦的相国),他们都觉得和秦国还有谈判的余 地。结果赵国的使者一到秦国,秦就高调宣传赵国已经来求和的事, 于是其余国家本来想救赵国的,也就没动静了。 当然,赵国被孤立,主要还是其他国家各有算计,而秦国拉扰 他们时更舍得下本钱。《史记?田齐世家》: (齐)王建立六年(按,应是五年),秦攻赵,齐楚救之(《战国 第十章长 平 157 策》作“齐燕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 之。”赵无食,请粟於齐,齐不听。 赵国战况不利,齐国、楚国号称将发兵救援。秦国对此也不能 不感到*惕,因此做好了两手准备,所谓“亲则退兵,不亲遂攻 之”,就是这两国要是真心帮赵国,那我就退兵;你们要是装装样 子,那我就接着打。 结果两国明显是装装样子,不但不出兵,连粮食上的支持,也 舍不得给。 又如《战国策?魏策四》: 长平之役,平都君说魏王曰:“王胡为不从(同纵)?”魏王曰: “秦许吾以垣雍。” 有人问魏王,您为啥不和赵国联手来个合纵抗秦?魏王说,秦 国答应把垣雍给我。——则是魏国是给秦国收买了。垣雍是韩国的 城邑,那么必须秦国击败赵国和韩国,才谈得上把垣雍给魏国。垣 雍在今天的河南垣县西,正当魏国的长城以北,是韩魏之间的交通 要道,又是济水与黄河的交汇之处,从这里决堤放水,很容易就可 以把魏国都城大梁给淹了。这个地方,实在是魏国的安危所系。 魏王未必想不到秦国许的可能是个空头人情,但诱惑实在太大, 使他不得不选择观望。 所以,赵国已经不可能等到国际社会的任何支持。 此时的赵国就像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可以靠药物治疗痛苦不 堪地再活一阵,也可以冒险动个手术,——极大的可能是死在手术 台上,但也许还有一线生机。 赵王决定动这个手术,其举措是用赵括取代廉颇。 于是,赵国就死在了手术台上。 159 五《史记》中的赵括 下面把《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关于赵括的文字,大致介绍一下。 秦军无法突破廉颇的防御,于是派人到邯郸去散布谣言:“秦国 谁都不怕,就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听信了,于是就任命 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打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自以为天下无敌。包括他爹 赵奢,一样辩不过他。——由前面引的赵奢和田单的辩论,我们可 以知道,赵奢也是谈兵的髙手,并非李广式的“悛悛如鄙人”的名 将,可见赵括的辩才,确实髙明。 但赵国国内反对用赵括的声音也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三 个人。 第一个就是赵奢。此时赵奢已经去世,但他生前对儿子有这样 的评价: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 军者,必括也。” 赵奢说:“战争是个生死攸关的领域,赵括谈起来,却像是儿 戏。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一旦用赵括,赵军就完了。” 第二个是大名鼎鼎的蔺相如,当时蔺相如是抱病上朝面见赵王, 力陈赵括绝不可用: “王以名使括,若肢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 变也。” 蔺相如说,大王您不能因为赵括的名声大就用他。赵括用兵, 就好像用胶把瑟上调弦的柱粘死了然后再去弹,能找得着调吗?这 倒霉孩子只能学习他爸(惭愧,我为什么老想说他爷爷呢……)的 歧途■哭么说战国 第十章长 平 150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著作,用兵以正合,以奇变的道理,他是不知道的。 第三个是赵括他妈: “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 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B,不问家 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 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 心,愿王勿遣。” 她从一个母亲的角度谈儿子,说的全是细节。 当年我老公当将军,待人非常谦和。在军队里,他用对待老师 歧 的礼节来侍奉的人物,有十来个;像朋友那样相处的,更是多达一 & 百来号。可是赵括的威风就大了,往尊位上一坐,军中都没人敢抬 % 头看他。这是父子俩的第一个不一样。 ?我老公特别不爱财,大王您或者宗室贵族有什么赏赐,他全部 ^ 拿去改善将士们的待遇了;可是赵括只管把赏賜往家拿。这是父子 ^ 俩的第二个不一样。 战我老公一旦接到任命,家里的事他就不管了丨而赵括一心惦记 ,H 着给家里买房买地。这是父子俩的第三个不一样。 赵括母亲的这意思是,您别觉得老子英雄儿好汉,当年赵奢将 军阏与之战大破秦军,他儿子还能再复制一回。 但所有这些意见,赵王一概不听,我还就看中赵括了。 于是赵括取代了廉颇,反守为攻,轻率冒进。结果赵括本人被 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全军覆没。 六秦国的损失 这是传统的说法,赵括当然是一个夸夸其谈而无实际才能的反 面典型。败军之将,众恶归之。上述赵括身上的种种污点劣迹,不 必真,也不必假,总之,听听就算了。 160 ^_ 歧窆哭也说战国 4 至于说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而用赵括,这故亊当然也是听听 也就算了。于失败者而言,要显得输得最悲壮最有面子,无过于中 了反间或出了内奸。所以只要失败者稍有话语权,他的讲述里内奸、 间谍就一定会出现。这一点绝对是古今中外人同此心。——你看希 罗多德讲《历史》,希波战争时,从温泉关到雅典,希腊人那一溜内 奸,出得是摩肩接踵,令人目不暇给。 现在也不乏为赵括翻案的人(放眼中国历史,要找个从来没被 翻过案的,只怕不易>。只要没打算把赵括说成是悲情无比的千古一 将,翻这个案的还是很容易找到一些依据的。《史记》描写赵军被围 后的表现: 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曰,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 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敗,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陷入绝境四十六天,巳经饿到人吃人的地步,军队居然不崩溃, 还能在将军的指挥下有组织地突围,则这个统帅在军中的威信还是 可以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赵括一死,赵军就斗恭全无,选择投 降了。 更重要的是,史料中但凡涉及到长平之战中秦军损失的文字, 都说得很严重。《白起列传》说,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白起把赵军 诱进了自己的口袋阵,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这时秦王的反应是: 王自之河内,賜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 救及粮食。 河内距离长平前线已经不远,这是秦王亲临前线督战。而秦国 在賜民爵的问题上一向是很谨慎的,秦国官方的观点就是,让老百 第十章长 161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姓生活艰苦得到爵位不容易,正体现了秦国制度的优越性。①现在一 出手就普遍賜给一级爵位?,绝对是铁公鸡拔毛。秦国老百姓十七岁 “傅籍”,即进行户口登记,从而也就到了服兵役的年纪。现在秦王 把征发范围扩展到了十五六岁的小男孩,是不合常规的扩军,则是 ! 显然已经面临了军力不足的问题。 《白起列传》又记录了白起战后的回顾: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o《吕氏春秋?应言》则说: 歧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口。(这里脱一 ^ 字,大概不外是“匮”、“乏”之类。) 再如《商君书?徕民》: 说且周军之胜,华军之胜,长平之胜,秦所亡民者几何?民客之 钱 兵,不得事本者几何?臣窃以为不可胜数矣。 (U 这句不是单说长平一事,而是综论秦昭襄王时代的三场大胜。 周军之胜指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白起在洛阳伊阙大破 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因为仗是在周天子眼皮子底下打的, 所以叫周军之胜;华军之胜指昭襄王三十三年(前274年),秦军在 华阳击败魏、赵联军,结果斩首十三万,并把两歹赵国人丢进了黄 河喂鱼。相比之下,还是长平战果最大,但消耗恐怕也最大。 ①《商君书.徕民》中介绍“王吏”们的观点,‘‘三晋之所以弱者,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 之所以强者,民务苦而复爵?也。?’复是免税,爵焙賜爵。这话是说,赵魏韩轻易就给老百姓免税 賜爵,这是它们衰弱的职因> 而秦国对此则是很慎重的,这是秦国强大的原因? ②这次賜爵是给整个资国百姓还是仅限于河内郡,学界有争议,个人傾向于后一玫。以当 时关中饥荒,秦才不得不动员统治还不稳固的河内,故给以特別优待,详下。 162 歧逮■哭毛说战国 长平大胜后,白起想立即攻取赵国都城邯郸,而秦昭襄王却听 从相国范雎的意见,选择了休整。照例,这当中又牵涉到反间计的 问题,赵国派人跟范雎说了两条:第一,灭了赵,白起功劳太大, 你的地位就危险了;第二,秦国很不招人喜欢,“天下不乐为秦民之 曰久矣”,秦国就是筋疲力尽地把赵国打下来,也无力控制,赵国只 会被燕、齐、韩、魏四国瓜分,秦国也没什么好处。 于是范雎就去找秦王,当然,他跟秦王只能说第二条。但就凭 这条,秦王也就听从了。 范雎反对灭赵可能是出于个人私欲,但秦昭襄王同意暂缓进攻, 却只能是基于秦国国力所作的判断。 今本《战国策》的最后一章写到,长平之战后九个月,秦王觉 得修整已毕,想发兵取邯郸,于是向白起谈到当初不让他继续攻赵 的原因: 前年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 这话里谴责的意思很明显。要按白起的计划继续向前线运送军 粮,在秦昭襄王看来,确实是超出了秦国百姓的承受能力。所以, 即使出现了 “太白蚀昴”的天象,仍不足以使他鼓起继续进兵的 勇气。? 七天助赵国?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秦国损失这么大,是不是仅因为赵括 之力。 前面引的秦昭襄王的话里,有秦国已经“国虚民饥”云云,有 ①汉代有一个相当流行的故亊,说白起派了一个叫卫先生的人,去找秦昭襄王要求增拨军 粮,这人给范雎害死了,但是“其枏城上达于天?太白为之蚀和”(见《史记?部阳列传》及王jE 的*论衡》等〉。二十八宿中的昴宿,正当赵国的分野,太白金星则是干戈之象,这是上夭招示, 应该向赵国用兵。据天文学家的研究?公元前260年前后,金星确实与昴宿接近,这个“天变”, 并非捏造。 第十章长 平 163 6^3. Qi tu ku f 'an shuo zhan guo 必要解释一下的,是这个“饥”字。 古文当中,饥字的含义,远比今天要狭隘。《说文》和《尔雅? 释天》都说:“谷不孰(熟)为饥。”《墨子?七患》也说:“五谷不 熟谓之饥。”也就是一般说来,由粮食歉收而导致饿肚子,才叫 “饥”。就好像赵军被围断粮,史书上只说“无食”,“不得食”或者 “饿”,但并不说“赵军饥”。 照这么理解,长平之战这一年,秦国是刚好赶上了自然灾害。 这个判断,在古书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其他佐证。《韩非子?外储 说右下》里面提到了一件事:应侯范雎在秦国用事期间,有一年 “秦大饥”。韩非没说这次饥荒具体是哪一年,但显然,长平之战正 在这个时间段上。 歧如果这个猜测成立,倒也有助于理解,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跑到 ^ 刚刚到手,统治还不稳固的河内去征发士兵。因为关中实在是拿不 / 出力量增援长平前线了。 ^如此看来,廉颇的坚持防守拒不出战,实在是对的。——尽管 4 赵国国力不如秦,但这一次,老天爷却站在了赵国一边。但廉颇做 -H 出正确的选择,是已经通过情报系统获悉了敌国内情,还是撞了一 ^ 个大运,今天则已无从判断。 1长平之战后期,赵国要向齐国借粮,秦国则只能涸泽而渔式地 ^ 使用国力。秦赵双方可能都到了崩溃的边缘,区别是,秦国知道赵 国快顶不住了,所以拼命诱使赵国出战(严格封锁白起为秦军统帅 的消息,正是为此〉;赵国则不知道秦国也快顶不住了,所以仍然选 择了以赵括易廉颇,放出胜负手,结果白白浪费了上天的支持。 八大屠杀 无论如何,秦军是贏了。白起下令屠杀放下武器的四十万赵 然后将之尸骨堆积,筑为高台,以夸耀武功,是谓阬杀。 (P其实,即使赵军总数确实达四i?五万人,以之前战况之激烈,这时赵军已经不大可能还 有四十万了. 164 ^歧皂笑说战国 ^ ——阬与坑同音相通,所以也写作坑杀,但并非活埋的意思。 至今有学者批评白起,说是如此惨无人道的行为,只会激起六 国人民的反抗心理,从而不是加快而是延缓了秦国的统一进程。这 是秉承了孟子的天真,以为能否统一天下,看的是民心向背。其实 维持统一才需要民心,缔造统一,倒是不妨全凭武力的。 亚洲腹地的游牧民族要南下牧马,不都是这么一路屠杀过来的? 蒙古满清还不是一样建立起大一统政权来了 ! 当今的小小寰球,当然是西方白种佬的武力雄于天下。他们自 己总结自己这么能打的原因: 无论是通过战斗、围攻、还是消耗,西方战略压倒一切的首要 目标几乎都是彻底击败和摧毁敌军,这与许多其他国家完全相反。? 这话说穿了,其实也就是认为战场上屠杀有理,怜悯多余。为 了说明这一点,这书作者还特意举了一个例,1638年,有人向一位 英国军官指责英国人的作战方式“让太多的人惨遭屠杀”,而这位军 人因此产生的想法毋宁说是一种饥诮:要是像印度人那种打法,“可 能打七年仗也不会杀死七个人”。 道德上的谴责是一回事,承不承认其有效,那是另一回事。其 实我们也许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太多时候,人民群众都是会被 屠刀吓倒的。 这一战胜负既分,秦将统一天下,其实基本上大局已定。长平 决战之后的一年,秦始皇贏政出生,但实则有没有这位千古一帝, 对历史大势,恐怕未必会有根本性的影响。 大规模的屠杀彻底摧残了赵国的筋骨,不经过几代人的恢复, 赵军的战斗力不可能再达到其鼎盛期的水平。而这段时间里,赵国 还要不断提防秦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威胁。 第十章K: ①《剑桥战争史》,[美]杰弗里?帕克等著,傅彔川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第8 ?页?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而尽管秦也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却根本未动。虽然它也必须经 历一个衰弱期,但基本上,秦国不用担心对手乘虚而人。这时关中 的防御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公元前257年在邯郸,公元前247年在 河外,秦军两次遭到相当大的失败。但山东各国的联军一旦推进到 函谷关外,也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长平之战转眼过去二十多年,衰落中的山东六国仍在自相残杀, 而到了秦王嬴政亲政的时候,他所拥有的,又是一个满血满状态的 秦国。公元230年,秦国再次发动攻势,十年之内,横扫六国,天 下一统。 歧 哭 4 诜 166 歧盒哭毛说战国 第十一章天下一统 ‘‘不论你到了哪里,”西塞罗对被流放的马塞卢斯说,“记住你同 样是处在征服者的淫威之下。”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 _ (4)崇尚阳刚武德 (5)打破传统做得比较彻底 (6)吸收外来人才的决心最大 (7)统治者长寿 (8)高效率的行政 这里面,第二条和第三条,作者自己也觉得不是很有把握。因 为秦国重要灌溉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完成的很晚,距离秦统一 已不过二十五年,所以这个经济优势显然不占重要地位。至于所谓 秦的军事技术比较发达,更具体说是秦掌握了更“先进的冶铁技 术”,则完全是一种猜测之词,作者指出,“这个理论没有被现代考 古学所证实”。 话题一:秦国为什么能够胜出 《剑桥中国秦汉史》总结秦能统一的原因,说了八条: (1)地理优势 (2)农业和灌溉水平领先 (3)军事技术比较发达 天 下 167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剑桥的秦汉史是1986年出版的,这话反映的是当时研究水平, 今天更可以明白地说,这个理论已经被考古发现所否定,大量使用 钢铁武器的是楚国、燕国、韩国,而秦军的装备,反而倒是仍以青 铜武器为主。 至于其他几条,当然大体都是有道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八条里,没有说到人民群众渴望统一。 这是比较审慎严谨的态度。 毕竟,各种史料上都没提过这茬。从情理上推想,当时“统一” 这个理念还比较髙端,普罗大众恐怕也理解不了,更谈不上支持还 [ 是不支持。 老百姓能理解的,是太平或者战乱。——如果各国能和平相处, 歧 那就这么着也挺好。 -暴君坚决主张统一 哭 ^美国学者艾森斯塔得研究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印加和阿兹特 说 克、波斯、希腊和罗马,当然还有古代中国等一系列“历史上的官 。 僚帝国”,他得出这样的结论: 战 ^尽管这些政权的历史文化背景极不相同,它们得以建立的模 式,却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所有例证之中,建立这类政权的动 力,都必然来自统治者——皇帝、国王,或者某些身居权赍的执 政精英成员(例如罗马共和国的显责之中的某些活跃能干的精英 分子)。? 统治者有建立统一帝国的冲动,是很好理解的。说一段战国初 年的轶事。 学者田子方和魏国太子在路上相遇,太子给田子方伏地行礼, ①《帝国的政治体系>,[美]a n.艾森斯塔得著?《步克译? *州人民出版社.pis 168 田子方却不搭理。太子火了,问:“富贵的和贫贱的,谁可以更嚣张 —点啊?” 田子方回答说,当然是贫贱的人不妨嚣张,“富贵的人哪里敢嚣 张呢!国君嚣张就将亡国,大夫嚣张就将失去采地。至于贫贱的士, 说话不被接受,行为不合心意,就穿上鞋子走人,到哪里得不到贫 贱呢!” 说话嚣张的田子方,无意中已经说到了关键。士人能嚣张的基 础,就在于随时可以“纳履而去”。 而一旦天下一统,你还到哪里去呢? 在罗马帝国,有这样的名言。西塞罗对被流放的马塞卢斯说: “不论你到了哪里,记住你同样是处在征服者的淫威之下。” 所以,暴君们如果不希望老是看到别人在自己面前这么嚣张, 那他就必须造就一种无远弗届、至大无外的格局。 大概,如果不是有什么力量来制衡统治者的野心,帝国不断扩 张吞并,直到统一已知世界,总是必然的趋势。 二秦军出击的动力 君主要想建立统一的帝国,必须要受制于很多条件。首先要解 决的问题就是,要让自己的人民愿意为这一目标服务。 如果守着我的两亩三分地,足以保瘅我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为 什么要背井离乡去帮助君主征战呢? 当然,可以通过政治力量强迫民众参军远征,但那样人民会出 工不出力,真逼急了,还可能会造反。 也可以引爆精神原子弹,抛出一个伟大理想,让老百姓愿意为 之无私的奋斗和奉献(炒得很火的一部小说,孙皓晖的《大秦帝 国》,就是这么理解秦始皇的)。但这种动力,可以使人冲动于一时, 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更实在的,还是要让老百姓觉得,打仗的获益更多更快。 商缺成功地设计了一个体制,除了帮助秦国建立起一个高效的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行政系统外,它帮助秦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秦国的 经济结构,却是非常失衡的。 李斯《谏逐客书》里有一大段,说你秦王要是只用秦国的土特 产,不用外国的进口货,那你就很多东西都根本不能用。于是他啪 啦啪啦列举了一大堆奢侈品。李斯的目的当然是在暗示秦始皇,你 喜欢外国货,却不喜欢外国人,不是重物轻人么?但换一个角度来 理解也就是,秦王要过上显得比较有文化品味的生活,就必须大量 进口外国货。? 大体上,秦国的农业很发达,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也很发达, I 但是,它没有轻工业,尤其是,没有第三产业。 从国家扩张的角度来说,也许这正是秦国体制的成功之处。 ^再多的粮食储备,只能保障生存,但不能提高生活质量。要想 4 - ①这段全文如下: x今珐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 树灵鼉之肢。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甩,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 不饰軔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宮,而骏良肤鞮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 分 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俾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於泰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 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缶. ^ 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IU 这段里有几句是有点可疑的。“夜光之璧不饰朝廷”,是说秦同没有美玉,“骏良鴃駸不实外 厩”,是说泰闻没有良马。蓝田躭在咸阳附近,蓝田的美玉最有名;秦国的战马实在太优良,更 简宜构成了六国的賊梦。你李斯凭什么说秦国玉也没有,马也没有? 我猜想李斯是这么个意思?就像现在你到新?去,买和阂玉,买到一块好的玉料,你跟卖 玉的说:“你给我加工一下,做成一个什么什么?”如果人家不想坑你,他就会跟你说,加工我 们不行,你到北京去,你到扬州去?这两个地方玉料加工的水平是最高的.也就是说.产玉的 地方,不一定有好的玉匠,秦人做出来的玉器.不好*.类似的?秦国马是好的,但人靠衣装 马靠鞍,马身上的行头要置备得漂亮,就得利用山东的工艺了。你秦国做不出来. 李斯又夸赵国女孩好,“随俗雅化”者,俗可以翻译为瀬流,就是根据时尚潮流精致地给自L1 化妆.这自然是说赵囯女孩比较潮?号然同时隐隐也是说,也不能讲你秦国没有美女.但有也是 乡下俏妹子一款的。 “击瓮叩缶.弹筝搏牌,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秦国的音乐,也就是拿个瓦罐在 那里《? —边儿还拍大腿.直到现在,秦腔还是这个“K呼呜呜”的味儿.像这样的音乐’苍茫 天地之间,受着苦难生活磨砺的普通秦人喜欢> 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压抑久了,要找寻回到自然 的感觉的现代都市人,也可能会軎欢。但是,对于急于摆脱自己的野蛮人身份,S充小资冒充文 化人的雍王嬴政来说,就显得太不够意思了> -MS 170 9___ _笑怎说战国 4 改善,到崤山以东打仗去,抢来的好东西就是你的,所以秦国人才 有听说了打仗如饿狼见肉的狂热。 这样,秦王和一个个普通秦人,就上下一条心,有了不断出击 的欲望和冲动。 当然,这有前提,就是被征伐的国家必须是个富饶的地方。一 旦没东西可抢了,统治者的雄心可能不会因此止步,但一般秦国人 作战的动力,就大为降低。 这个道理,当然是被事实证明了的:扫平山东六国时,秦军何 等的横勇无敌,但到了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的时候,面对那些蛮荒之 地,秦国人的表现,就大打折扣了。 击百越,秦军本来是想速战速决的,结果被生产力还在丛林部 落水平的越人,用游击战术拖进了持久战的泥潭,付出惨重代价才 取得胜利。——并且,秦王朝实际上也没有对新获得的土地进行有 效统治。 中原地区一发生动乱,还滞留在南方的秦军就立刻主动切断了 归途。诸侯亡秦,刘项争帝的动荡岁月里,他们只是冷眼旁观,好 像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 与匈奴作战虽然也取得了胜利,但为这个目的而进行的修长城、 直道之类的浩大工程,造成了巨大的民力损失。历来,这是被当作 秦灭亡的一大原因的。 三秦国的盾牌 商鞅变法,仿佛为秦国造就了最锋利的矛;而秦国,早已天然 拥有最坚固的盾。 这盾牌,就是秦国的山川形势。到了汉朝,贾谊写他有名的 《过秦论》,其中特别提到: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於秦王, 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 第十一章天下一统 171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歧 % 说 并力而攻秦矣。当此之世,贤智并列,良将行其师,贤相通其谋, 然困於阻险而不能进,秦乃延入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 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所谓“被山带河”,山指崤山,河指黄河;所谓“四塞之国”, 落实了说,四塞是指秦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萧关,北有散 关,——秦地在这四座雄关之中,所以叫关中。实际就当时列国争 雄的形势而言,秦国很少会有多线同时作战的苦恼,仅在函谷关和 武关,秦国会感受到六国的进攻压力,而其中又只有函谷关是主要 战场。“秦乃延人战而为之开关”,显然就单指函谷关而言。 贾谊的文字花里胡哨,气势太盛,容易给人感觉是辞腴意瘠, 举例论证的时候,他往往也很不严谨。就如这一段,贾谊说从秦穆 公到秦始皇,秦国的实力长期冠于诸侯,就不符合实际情况;说到 函谷关前的战斗,把秦军对山东联军的胜利描述得如此轻易,也夸 张了。对较真的读者而言,如果他能把文章改得枯燥平淡一点,也 许更能显出说服力来。 但其实贾谊的很多基本观点还是相当务实的?,他肯定仁义的作 用,却并不信奉“在德不在险”的高论(宋代的儒生常常为此指责 他)。上引这段的核心观点,“(秦国之君)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 也”,就只是老实承认,很多时候,人和其实不如地利。 ——迷信得人心者得天下,好人才能成为胜利者,看似体现了 道德信念的坚定,颇具理想主义情怀。但照这观点推论,结果就是 只好承认,胜利者一定都是好人,于是反M成了成王败寇的势利眼, 反而只能沦为对胜利者的粉饰和谀辞。 作为一个汉朝人,贾谊对关中的防御优势肯定是体会深刻的。 ①《过秦论》三箱,上篇最有名,各种教材里经常选。其实那篇写得最夸张?中篇、下《才 是真的fe谈问题。像这里,谈地利之后.接下■来躭提出秦末天下大乱时,秦如果采取收缩防守的 策略.虽然不能维持统一,但至少“秦地可以全有”?又如贾谊总体上是反对封建制度的?但却主 张秦二世实行封建,认为当时的悄势下,这对安抚人心有用?这都是他的具体问埋具体分析处。 d 172 歧泉笑立说战国 公元前206年,盛极一时的秦王朝覆灭,鸿门宴上的残羹冷炙,也 都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时摆在亡秦最大的英雄项羽面前的, 就是怎么切分天下这块大蛋糕的问题。自己要拿大头,这是必须的, 但到底哪块地盘才箅大头,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有人劝项初,就留在关中当王最好,理由是: “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关中地理形势特别有利于防御,土地又很肥沃,在这里建都, 可以成就霸业。 这话项羽没听进去,他想回家,因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 夜行,谁知之者!” 于是把出主意的人气得大骂:“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 然。”——人家都说,楚国人就是穿着人类衣冠的猕猴,果然名不 虚传。 项羽火了,按照当时君主们的习惯,把这人丢进鼎里烹了。 后来事实很快证明项羽错了。楚汉相争时,刘邦先抢得了关 中,然后以此为根据地与项羽相持。许多次,刘邦的军队被项羽 打得溃不成军,但刘邦有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比后勤, 项羽却耗不过刘邦。尽管项羽控制的地盘,其实比刘邦更大也更 富庶。 最终,失败抹脖子的,是项羽。 司马迁写《项羽本纪》,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第一条就是“背 关怀楚”,思念楚国而背对函谷关,这是把形胜之地拱手让人。 和项羽一样,一旦觉得自己已经控制了局势,刘邦和他手下的 小弟们,也动起了大白天穿漂亮衣服逛街,回老家炫耀富贵的心理。 关中这个战争年代的革命老区,他们其实是并不想再呆了的。 刘邦在当时的第一大商业都市定陶称帝,然后决定把都城放在 第十一章天下一统 173 Qt, lu ku fan shuo xhan guo 洛阳。 这时,一个叫娄敬的齐国人,来面见刘邦。娄敬跟刘邦说: “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 您把都城放在洛阳,莫非是想建立一个像周代一样辉煌的王 朝吗? 这是捧。刘邦也就顺口答应:“然。” 娄敬就说,您这个想法,可不符合实际情况。周朝已经出了好 I多代圣人,攒了大量的道德积分,这才敢把首都放在洛阳这个“有 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的地方。后来周朝道德积分降到普通 ^ 水准,待在洛阳宫殿之内的周天子,对天下局势就失去控制 岌 了。——其实娄敬还搞错了一个问题,周朝最有“德”也最有权威 5^ 的时候,首都也根本不在洛阳,而恰恰正是在关中。 1可见,定都洛阳,都是道德超人才能干的事情。然后娄敬就分 析刘邦成就帝业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水平: 说 ^“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 iH 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 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 欲比隆於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这是说,刘邦完全靠武力征服而取得的天下,得人心什么的, 真说不上。然后娄敬就给刘邦重新推荐了关中: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 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 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描其尤,拊其 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播天下之 174 歧泉哭也说战国 亢而拊其背也。” 照例,娄敬强调了关中防御形势好,兵源补充容易,粮食产量 高这三大优点。他又打了个比方,说俩人打架,最好的攻击方式是 掐人家喉咙然后猛击人家的后背。而控制了秦地,等于是已经在掐 天下的脖子,猛击天下的后背。 这实质上也是说,关中非洛阳可比,在这里想称帝,缺德点 (当然不能缺到赵髙、秦二世那份上)也没关系。 刘邦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又去找自己的头号谋士张良商议。 张良支持娄敬,除了再次强调了关中的形势和资源优势,张良还特 别分析了在不同情况下,关中可以对关东采取的不同策略: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 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太平年月,关中可以慢慢从关东抽血;打起仗来,关中的军队 出击,后勤不成问题^ 到底,刘邦听了张良和娄敬的,把首都定在了关中。这个选择 的巨大意义很快就体现出来了。——比如汉景帝的时候,声势浩大 的吴楚七国之乱很快被扑灭。 不妨再做一回无聊假设:即使汉朝方面没有周亚夫将军的杰出 指挥,这些叛乱的诸侯国也不大可能足以动摇汉政权的根本。他 们的最大成就,也无非就是灭掉梁国(看过电视剧的也知道,汉 景帝对梁孝王刘武没什么好印象,也许巴不得他被灭),推进到函 谷关前。 这之后的故事就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七国之军“困於阻险而不能 进,汉乃延人战而为之开关,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如此而已。 第十一章天下一统 175 Qi tu ku Jan shuo zhan guo 话题二 ??君权与安全 一从周天子的一个笑话说起 周朝的最后一位天子,是周赧王。 赧是“惭耻之甚”,就是丢人丢大了的意思。 要说这位天子丢人,也不光是指亡国而言。周赧王在位时间长 达五十九年,光辉事迹没有,倒是留下来一个“债台高筑”的典 故。——他跟洛阳的老百姓借钱,债多还不起了,债主逼得急,他 就躲到一个高台上。 ^至今,洛阳城外还有一个小土墩子,传说就是这个债台的遗迹。 丨小说《东周列国志》里写这个故事,还添油加醋地来了这么一 匕 段:周赧王预感到秦国将要伐周,决定先下手为强,约诸侯合纵攻 哭 秦(这事是《史记》里真有的),于是: ^周赧王……命西周公签丁为伍,仅得五六千人,尚不能给车马 ^ 之费,于是访国中有钱富民,借贷以为军资,与之立券,约以班师 成 之日,将所得齒获,出息偿还。西周公自将其众,屯于伊阐,以待 ^ 诸侯之兵。 但等了三月有余,诸侯的军队大多没来,天子也就只好班师。 于是“富民俱执券索偿,日攒聚宫门,哗声直达内寝' 天子被有钱的老百姓逼债,历来是被当笑话讲的。——大概, 这该算是多少有点中国特色的笑话。 不是说这样的事中国才有,恰恰相反,此类事件搁欧洲,太普 遍,太正常,所以不能算笑话了。 尤其是小说里添加的那个情节,把天子欠债的原因,归结为为 了打仗而借钱。把这一段放到欧洲近代早期以来(即公元1500年以 后)的历史背景下,可以惊人顺畅地完成无缝对接。 176 歧泉哭也说战国 进人近代的那一段,人家也是封建解体,列国争雄的局面,经常 打仗。国王要想扩军,就得花大价钱征募军人;钱不够,就要加税; 加税老百姓不干,就只好出售公职(搁中国古代叫“卖官鬵爵”,被 认为是政治极端黑暗的象征);出售公职还是人不敷出,就只好跟有 钱人借;接下来自然就是钱借得太多还不了,然后国家宣布破产。 但是显然,把故事背景换成战国七雄中的任何一个,这事儿都 是不合理的。只有周天子这样落魄到极点的统治者,才会跟老百姓 借钱。七雄都是堂堂大国,君主要钱,可以随便从你兜里拿;君主 要兵或要人干活,可以直接抓壮丁。——别说君主们更习惯的是直 接加税、征用、没收而不是借钱,就是他真借了你的钱,你敢这么 堵在门口跟他要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百姓被国家的官吏逼得没地儿 躲没地儿藏,这才是中国人习惯的历史事实。周赧王的那种衰相, 是极端反常的现象。 二不容易挨打的好处 欧洲这块小小的大陆(有人更会以轻蔑的口吻说,其实不过是 亚洲大陆伸出去的一块大点的半岛),山算不上很高,但崎岖险峻, 一道道山脉,切割出一小块一小块的平原,天然适合小国割据。 在这种环境里,谁打谁都不是那么容易。——也就是说,华北 平原上的诸侯国必须累得筋疲力尽才能完成的防御工作,老天爷已 经帮欧洲人完成了一大半。 在近代早期,欧洲也出现了一系列绝对主义的国家,王权神圣 的主张,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鼓吹。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国王们是 根脚不牢的。如咱们的伟大导师恩格斯就指出: 那时互相斗争的各阶级达到了这样的势均力敌的地步,以致国 家权力作为表面上的调伴人而暂时得到了对于两个阶级的某种独立 性,17世纪和18世纪的绝对君主制,就是这样,它使贵族、市民等 第十一章天下一统 177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级彼此保持平衡。? 这种情况下,要欧洲人甘愿牺牲自己的很多权益,用于国防建 设,实在是不可能了。所以国王要想人来为自己打仗,那你只有下 大本钱雇佣军队,而下大本钱的结果是,自己反而欠了人家的 钱。——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这些国王都靠边站了。 而在战国时代的中原,拥有像欧洲国家一样的防御优势的地方 只有一个,就是上面提到的周天子的洛阳。 [此时的周天子,已经微弱到了极点,从军事角度说,七雄中最 弱小的韩国,要吞并洛阳一带的小小土地,也可说是不费吹灰之力。 ^ 但真要灭它,谁都得掂量掂量,因为: 5^西周?之地,绝长补短,不过百里.名为天下共主,裂其地不足 以肥国,得其众不足以劲兵。虽无攻之,名为弑君。 ^弱小的事实和昔日的荣光,反而构成了周地区的一道防火墙, 成 在有信心扫平全部劲敌之前,哪个国家都觉得还是别动天子为好。 这种局面的影响是,周地区的挨打的可能性很小,而它显然又 是没有能力出击去打别人的,结果是形成了个非常有利于社会力 量发育的环境。洛阳的商业是很发达的,大量洛阳人已经把从事工 商业看作是最自然的选择,著名的事例如,《史记?苏秦列传》里写 到,苏秦游说失败回家,兄弟姐妹妻妾都笑话他说: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转引自安德森《绝对主义闰家谱系》,《马恩全 集》中译本第21卷第196页的译文与此大体相同,只是“绝对君主制”译为“专制君主制”? ②战国时代,周天子手里仅剩的小小王畿,又分裂成两个部分.东边部分在巩(今天的河 南巩县),叫东周,归东周君管;西边部分在王城(在今天洛阳市西)一带,叫西周,归西周君 管。这句里的西周,即是指此,而与昔日辉炫的西周王朝没有关系。周天子这时实际上已经连王 畿也管不了了,只是依附于西周君讨生活而已. 178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 舌,困,不亦宜乎!” 所谓“什二”,是商业利润的别名,因为当然普遍认为经商获得 的利润是十分之二。值得注意的是,苏秦热衷于游说而不好好经商, 被称为“释本”,也就是在洛阳地区,已经并不认为只有农业才是 “本”,工商业仅是“末”。可见商业在洛阳一带所占的经济比重,已 经大到什么地步。 所以,周赧王借钱的对象,才能不是列国诸侯,而是洛阳的老 百姓。 三离秦国远一点咖 第 但是显然,天子这片小小的王畿,不能代表中国的大多数地 t 方。——并且一旦大局已定,这个经济特区,也就会被从地图上轻 豫 轻抹去。 和欧洲各国形成鲜明的对照,战国时代的山东六国.基本都是 $ 易攻难守的地方。z 中国的地理形势,由髙往低三级阶梯,六国的核心地区(首都 统 及其周边)都在最低一级阶梯的大平原上。彼此之间,并没什么难 以逾越的障碍。这就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秦国打六国很容易;二 是六国之间,谁打谁也都很容易。 所以,六国都很没有安全感。 这也是个连锁反应:要想不挨打,就要建立足够强大的军队; 要建立足够强大的军队,就得同意君主增加税额和抓壮丁的权力》 有了强大的军队,就发现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进攻是最好 的防守,与其等别人来打自己不如自己去打别人;有一个国家热衷 于进攻代防守了,于是别的国家也看样学样…… 战争就这样逐步升级,慢慢地,国家对社会的汲取能力变得无 比强大,统治者的权威被越抬越髙,六国人相继割舍了自己的各项 179 <S^ Qi tu ku fan shuo zhan guo 权利,以便以更大的力量投人战争,最终,是所有的国家都变成了 战争机器。 ——早些年疑古风盛行的时候,很多学者倾向于怀疑《史记》 中记载的战争规模有所夸大^这几年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研究 更深透了,不少人倒是回过头来,倾向于认为不能轻易否认《史记》 里一些数据(比如军队人数)的可靠性。 专制与恐怖,往往互为因果。专制统治者热衷于制造恐怖,而 缺乏安全的恐慌,自然也会成为专制统治的土壤。 对六国而言,秦国是最恐怖的存在,所谓秦是“天下之仇雠”, 0为了免遭秦军的屠戮和掠夺,对很多六国人来说,本国政府的横征 暴敛,也就是可以容忍和接受的了。 歧所以被秦国威胁的程度不同,对专制的接受程度也就不同。紧 ^ 挨着秦国的三晋显得比较急功近利,那里的学者也喜欢鼓吹君权神 ^ 圣不可侵犯(如荀子,韩非更不必说)。而离秦国比较远,不那么强 烈感受到秦国威胁的国家,社会力量就相对就强大一些:如齐国还 ^ 爱讲点个人自由,说说国君要受民意约束的道理;如燕国还能真把 ^ 君主禅让的主张好歹实践一回。 战 s 四从齐威王反腐败说起 由于六国也很容易互相攻击,所以即使没有秦国,大家也仍是 不安全的。因此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秦国,在那个时代,走中央集 权路线,总是大势所趋。 本书前面的内容,曾把齐国和秦国对比,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 照。秦国在打造新社会的问题上走得最远,齐国旧社会的成份保留 得最多,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文化上能构成真正 对立的两极。 更宏观地看,则两国可能并没有什么区别。讲一个关于齐威王 的著名的故事: 180 歧皂哭也说战 ?- 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 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 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 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 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 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 其诚。齐国大治。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说:“自从你去治理即墨地区之后,每天都 有人跟我说你的坏话。但是我派人去即墨视察,发现土地充分开发, 人民群众生活有保障,政府办事效率也很高,东部地区因此很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