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翼穿着飞行服在跑道旁溜达着,心急火燎地等待两小时前起飞的日式"彩云"侦察机发回报告。 这个新知岛上当年美国临时修建的大型机场,曾被"武藏号"用巨炮犁了一回,弹坑遍地;海军工兵营花了一周时间,奋力抢修出一条短距跑道,总算解决了战机在大风浪中无法从舰上起飞的难题。随后方子翼攻击航空兵联队就进驻了新知岛,在弥天大雾中苦苦待机。 "敌战列舰1,驱逐舰2,位于占守岛西南20海里;航向东北,航速19节。" 苦等的侦察报告终于来了。 方子翼二话没说,跳进机舱,发出指令。 48架"海盗"式战斗攻击机、16架"爱知流星"鱼雷机在强烈的横风中嘶吼着引擎,顽强起飞。有3架在跑道尽头就被横风掀翻,但其余飞行员看都不多看一眼,义无反顾地爬升到1500米,完成编队。 方子翼联队长机身一抖,率队向堪察加方向扑去。 在这个高度,可以看得见东方海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一轮旭日。(880) 堪察加海域,洛帕特卡角。 75分钟后,机群飞临海角上空。 风卷云舒的碧海青天下,在灰蓝色的巨浪中上下颠簸、大物庞然的战列舰,毫无障碍地映入眼帘。 方子翼等不及速度较慢的鱼雷机中队赶上编队,当下便指挥3个"海盗"中队先期投弹。 "阿尔汉格尔斯克号"一边用英式"砰砰炮"向空中还击,一边艰难地扭动胖大身躯,规避着来自空中的死神召唤。这艘二十年代的英国战列舰(君权号)算是一艘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老船,每每在激战中化险为夷。 但这次好运似乎到了尽头。 很快它的舯部、左舷、舰桥和舰艉分别命中一枚454公斤(千磅)炸弹。浓烟把目标定位得更为明显。 随后鱼雷机匆匆赶到。 正在整队进入战位、准备俯冲之时,突然从东方,太阳方向窜出一队苏联海军航空兵的"拉-7式"歼击机! 眼见鱼雷机队形被冲乱,方子翼心头火起,招呼投弹后轻装的"海盗"机群,要求每个长僚机组,各自咬住一架"拉-7",务必击落! 于是第三轮鄂霍次克海战演化成一场海空作战。对于美、日这类国家,这个规模似乎寻常,但对于中苏两国,却是各自海战史上空前的一次。 空战结果,17:17打成平手,但处于数量劣势、并且短腿的"拉-7"油料告警,剩下5架退出战场,向北撤离。 海战结果,"祥瑞"战列破冰船"阿尔汉格尔斯克号"命中6枚航空鱼雷、19颗炸弹,正在翻沉。 驱逐舰"明斯克号"命中1雷4弹,炸成两段。只有另一条驱逐舰"萨马拉号"轻伤幸免--因为中国航空兵用光了所有的鱼雷、炸弹,油料消耗也过半。 方子翼只能心有不甘地痛下返航令。 (881) 鄂霍次克海--千岛系列海战的结局: 耗时四月、万里远征的第二红旗太平洋舰队20艘各型战舰,除一艘外,全部悲壮战殁。 中国损失不大也不小,各种舰艇17艘:其中北洋舰队战沉驱逐舰6艘、鱼雷艇7艘;东洋舰队,战沉巡洋舰2艘、潜艇2艘。(一艘先期布雷时触礁)。此外还有5艘舰艇负伤。 战斗临近结束,张学思准将带领"独立号"和"鞍山号"两艘快速航母,由巡洋舰"井冈、长白"护航向东疾驶,在高海况中赶赴幌筵岛海域。目的是扫荡残敌、清理战场、救护伤员。 他预计到,一些负伤、油尽的飞机可能难以坚持返回基地那漫长的600海里航程,而抓紧时机,抢救那些宝贵的海航飞行员十分重要。 果然,一些来不及返航的飞机,得到航母塔台信号引导,在危机中得以就近降落。但风大浪高的海况对技术还不十分过硬的飞行员无疑是个考验。 事故到底发生了。而且十分惨重。 一架"海盗"冲出甲板,落进海里,飞行员溺水身亡。另一架带伤的"爱知流星"在滑行中突然弹起,撞上了"独立号"的塔台。爆炸碎片,飞上舰桥后部的起降指挥塔,切断了正在关注降落的张学思准将的颈动脉,造成超量失血。而抢救措施又没有及时跟上…… 弥留中,张学思露出笑容。 他对自己亲身参与策划这场战斗、全过程基本按照构想进行、以及他所钟爱的航空兵也幸运地得到天赐的施展机会等等,感到十分欣慰。 生命,结束在胜利到来之时,死而无憾。 "请组织上把我埋葬在新知岛……我想回到,当年那些战友们身边……"年仅30岁的将军,留下临终遗嘱。 年轻的舰载航空兵部队失去了投身它早期建设的一位优秀将领,获得了必不可少的血的教训,交出了学费。(882) 青岛港码头。 著名汽车设计师阿尔伯特·弗里德里希走下轮船,环顾四周,感到自己似乎来到一个欧洲城市。 远近建筑物的式样、随处可见的德语、英语、日语和汉语铭牌、路标提示,使他感到方便和亲切,陌生感一下子消除了许多。除了一股牛粪的味道让人略感扫兴外,他整体感觉良好。 怪味是从码头上一条货船发出来的,船上正在卸载成批的荷兰奶牛。据说中国十分缺乏牛奶和奶制品,看来很有一些商人摸到了对中国做生意的诀窍。 身后的本茨公司(奔驰)代表辛博格先生也有同感,俩人说笑着,见到了前来迎接他们的青岛市"欧亚工业区"管理处主任米歇尔·根舍先生。 登上汽车的时候,他们发现这辆被叫做"灵猫"的轻便车辆,竟是德国大众VW82"桶车"的改型! 这让两位汽车专家很受刺激。 到中国来的念头,是一个多月前在法兰克福举行的一次机械行业秋季展览会上产生的。 他们研制成功的新型农用车"乌尼莫克",受到广泛好评,被称为"万能越野车"。一下子就赢得150辆订单,超出了他们的预想。要知道,战后的第一年里,整个德国汽车总产量也只有6812辆啊。其中本茨公司(奔驰)产量还不到2500辆。※ ※史实数字。 但是两位一胖一瘦、参观他们展示的中国客人,却对他们引为骄傲的市场开拓成绩不以为然。 胖客人告诉他:设在中国青岛的大众汽车公司,投产半年的产量接近3万辆。 瘦客人也告诉他,设在中国武汉的福特卡车厂,那个"胜利牌"一年的产量,也比德国汽车目前总产量多5倍以上。 两个客人看上去是有身份的绅士,不像是说假话。 但是……那个印象中古老而落后的中国,现在有那样大的市场么?难道真是象传说的那样,中国发了一笔神秘的战争财?……不管怎么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农用车应该不会拒绝吧。既然他们认可我们"乌尼莫克"在中国有大市场,何不抓住一次企业发展的机会? 弗里德里希客气地询问:两位,是否可以订一些货? 瘦客人矜持地解释:我们不是商人。 胖客人豪爽地大笑:订就订。可是订的少,不够你们发财……我们不下订单,但可以开路条。 瘦客人又解释道:路条,就是介绍信。 (883) 这样,他们来到了中国。 介绍信很管用。在上海他们得知,那一胖一瘦的两位,还是在中国蛮有影响力的官员呢,这给管钱的辛博格先生很大鼓舞,后悔在欧洲没同他们见面。 走在青岛街上发现,"桶车"的保有量大大超出他们的预想,路上充斥着它的各类改型。而一种底盘偏低、涂装华丽的改型常常遇到,看来数量不少。 米歇尔·根舍略带自豪地介绍: "这是大众出租汽车!我们青岛是中国、也是远东第一个普及出租汽车的现代城市。" 1946年的出租汽车在中国,是一个代表远大前途的概念。 "您说这桶车的中国名字,叫什么来着?"辛博格对根舍发问。 "灵猫。就是一头机灵的猫。"根舍说着踩一脚油门,"灵猫"窜出去,超过几辆并行的出租车。 辛博格转头,神气活现: "阿伯特?那么,我们的中国名字叫什么?" 弗里德里希暗笑:这位老板的代表,竟这么快就打定主意。 空气中仍有荷兰奶牛的气味。他灵机一动,指指"乌尼莫克"商标打头处,字母上的图形:"红牛。我们是红牛。" 于是辛博格拍拍驾驶者的肩膀: "那么根舍先生,红牛。我们是红牛。"(884) 齐齐哈尔。"坦四集"司令部。 列柳申科上将在左右为难的重重矛盾中,几乎患上精神分裂症: 不去营救哈尔滨,他马上就会断掉军需来源;而不去打通满洲里,他的部队就永远没有前途。 不去营救哈尔滨,他的许多部下、战友乃至首长,就会命丧敌手,让他饮恨终生;而不去打通满洲里,他可能很快就被撤职,失去指挥权,什么也作不了。 哈尔滨的命令是十万火急的,刻不容缓;乌兰巴托的指示是模棱两可的,行动在筹划中,但已有原则性方向确定…… 分裂的头脑使他作出了分裂的决定:他分兵了。 比较适宜长途奔袭、翻山越岭的摩托化第16集团军,配属一个坦克旅,出击500公里外的海拉尔;而坦四集主力则回援250公里外的哈尔滨。 作出这个决定后,他把内心激烈的良知与理性之争好不容易放下。吃了两遍安眠药和一公斤香肠、烈酒,沉沉地睡去。再也不去想这是否违反集中兵力的原则,或是否犯了分散兵力的错误。 哈尔滨。马迭尔饭店,红军远东方面军总指挥部。 鄂霍次克--千岛系列海战的重大失利,尽管严格控制这消息的走漏,却仍然象瘟疫一样在苏军中蔓延开来。再次对士气造成重大打击。 江北,持续了三天的炮火归于沉寂,派出的136摩托化师再也联系不上,看来凶多吉少。 松花江结冰还很薄,浮桥也还没有搭建完毕。 ……是列柳申科的迟疑造成了这个师的覆灭,必须送上军事法庭!叶廖缅科大将愤愤地在心中决定着,一边再次部署对哈尔滨机场的强化保卫。 这是苏联空军在满洲的最后一个基地了,如果这个集群变成单一的陆军,那么一贯以信心顽强、意志坚定著称的自己,也免不了动摇。 (885) 松辽平原。安达·肇东设伏阵地。 "两江会战"打响后,第一兵团主力根据"围点打援"的一贯作战方式,在滨洲线(中东铁路)沿线设伏完毕。 用步兵阻击线配合反坦克炮进行的20公里逐次阻滞,坚持到当天傍晚;在"猫头鹰"夜视指挥车指引下,由"麒麟"夜战坦克发动了强大装甲反击。 这套打法华北联军已得心应手。可以说这是相对弱小的中国坦克兵,步步削弱强大的苏军装甲集团的拿手好戏。 从"坦四集"冲出齐齐哈尔、向东进发的时辰起,沿途的秘密观察哨便以步话机接力方式,送来苏军每个小时的进度报告。这些行动被不断标示在地图上,又及时通过电台等通讯设备,传递给参加"两江会战"的沿途伏击部队。 作战部长江拥辉准将在指挥部值班电台前连夜守候着,林彪司令员已经回到后排小瓦房里去睡觉。 这是他的习惯--部署完毕就交由各部队自行掌握。 睡觉前,他吩咐好了叫醒他的时间。 (886)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伯力-哈巴罗夫斯克火车站。 激烈的争夺已进入市区。 普里卡耶夫上将的最后王牌--斯大林2型坦克营表现出色。这些因为笨重而没有被运往满洲前线的"大家伙",现在守在桥头、隘路口,缓慢而坚定地射击着,每发射一炮都引来红军战士的一阵欢呼。 对手的"霞飞式"M24坦克每每被它打得蹦跳起来,在爆炸声中四分五裂。而"霞飞式"的75毫米炮往往命中几发,还不能使一辆"斯大林2"退出战场。 只可惜苏军的坦克营编制只有21辆,而敌人的美式编制装甲营,却是56辆。 到底还是有两个路段的街垒被华军冲破了。市区内飞溅着"波波沙"冲锋枪对射的子弹壳;迫击炮弹在用沙包构筑的街垒机枪阵地上空凌乱地炸响;火焰喷射器燃烧着市政厅,和它门前那几棵珍贵的西伯利亚冷杉树。 "是时候了,谢廖沙。"普里卡耶夫在催促什捷缅科。"飞机场很快会被封锁,那样就一筹莫展了。你必须赶快走,这里有我负责。" 什捷缅科慢慢走出几步,又回身同他拥抱三次,凄凉地告别。 (887) 海参崴。外围阵地。 王近山纵队因为"错误理解上级意图"吃了批评。 徐总电话里再三强调"要打巧仗,不要打猛仗",要他减少部队伤亡。并且明确了作战"以牵制、消耗为主,不急于攻坚,拿下城市没有时间限制,但要减少破坏"的指挥原则。 "说白了,就是跟敌人泡蘑菇呗,"王近山准将对到访的宋时轮少将发牢骚。这原则和他打仗的风格大相径庭。 出身黄埔一期、年已39岁的宋时轮是纵队级干部的老大哥,他笑嘻嘻地向王近山传授心得: "我说疯子啊,打仗是这样:该疯的时候疯,该清醒的时候还要清醒。海参崴人家经营了几十年,咱没必要硬打。反正他也无路可退不是?徐总让你下手轻点,别把城市打烂了,以后咱还要花大力气建设呢。" 王近山撇嘴:"宋老哥,我知道,你们是赶上吃肉的活计了,我这儿,啃骨头,把牙给硌着了!" 宋时轮纵队的任务是进军堪察加。这是"海军毛委员"最新的海洋战略。 据说毛委员和蒋委员长在长江上,商定过一个"毒辣计划":要把苏联变成一个非太平洋国家。俩人在这一点上达成默契,老蒋这才欣然交出东洋舰队。他要借华北联军之手,结怨苏联,平定远方,而自己控制中枢。 本该出动勘察加半岛的是邓华或者韩先楚的两栖纵队,此时正在围攻伯力,一时难以撤下来。而地处海边、暂时闲置的宋时轮纵队便欣然受命。 虽然缺少航渡训练,但时令不等人,隆冬将至,现在不行动,就要等明年开春了。 夜长梦多,毛委员主张尽快动作,让敌人来不及准备。 于是两个先头旅在雾中的纳霍德卡港,登上北洋舰队仅有的6条大型登陆舰。这也是华北联军此时能自己保障的、最大的远程航渡规模。(888) 察蒙边境。纳兰丘陵。 收复纳兰基地后,孔庆德又干起他的老本行:指挥运输。 不爽的是,收音机在草原深处接收效果极差,警卫员去"偷来"的几台都是如此,或许不是机子的毛病?孔庆德(前中) 唉。老师长刘伯承到底没让他来指挥解放纳兰基地的战斗。理由呢,说是咱离开野战部队太久,而且没跟老毛子对过阵……还给戴了顶高帽,说咱是"和平建设人材"啥啥的,这话反过来听,不就是嫌弃俺,仗打得不漂亮么? 哼,你派了陈锡联俺当然没话说。他十年前就是偷袭机场的老手,干这个的。要是别人,咱老孔还真敢和他力巴力巴!※ 天皇大炮是白缴获的么?陈锡联 孔庆德 邓政委要是在就好了。那时候,邓政委在屋里喊一声"孔庆德!"咱在外边答"到!"然后邓政委说:"给你一个任务!"那时候多来劲。 ※力巴--比试的意思。 几年前,他还在从纳兰向张家口输送物资。现在却是反过来,从集宁铁路车站向纳兰山大运特运了。 光是航空汽油,就派了一个汽车团,500辆车跑了四趟……这么说吧,打下纳兰没费多少劲,巩固纳兰可不轻松啊。 新上任的"铁道兵纵队"司令员吕正操正在从集宁向这里修铁路,可见要有行动。 午饭时,刘总从北平打来电话,要他整顿好机场,下午有重要客人要过来。 "谁呢?"孔庆德心里犯嘀咕,顺口问了一句。 "你听听就知道了,不过别喳乎。"司令员似乎没有对他保密的意思。 几秒钟后,电话里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 "哈罗,亲爱的孔!我是泰勒。马克斯韦尔·泰勒。" 咣当一声,孔庆德的茶缸掉在地上。 那边还在说着: "孔!我给你带了一台新式短波收音机……" (889) 当地《汉胡评论》11月号最新一期,又登载了专栏作家"皮克吴"的揭密文章,题目是:《再次介绍中国!华北民主联军--陆军纵队新编制》: ……编制的简洁、紧凑,简化了后勤,减少了指挥层次,提高了效率,这是华北联军逐渐取得优势的秘密法宝之一。 "纵队"是华北联军一种介乎集团军与师之间的特有编制,也是他们的基本战役兵团。 其主力纵队(共8个)的编成为: 3个步兵旅:每旅5个步兵营、1个反坦克营;1个旅部连和1个勤务连。每个步兵旅约7000人。 1个直属炮兵旅:包括3个105榴弹炮营、旅部连和1个炮兵勤务营。 1个支援旅:包括摩托化侦察中队、工兵营、补给营、运输团、医疗兵等分队。以及纵队指挥部和直属通讯分队。 主力纵队还配属1个坦克营、1个防空营等部队。计官兵4万余人,榴弹炮54门,重迫击炮160门,反坦克炮90门,火箭筒680具,各种车1500余辆。 非主力的轻步兵、山地兵纵队: 约30个,配属炮兵营和若干高射机枪连等,无装甲力量。人数约3-4万之间。 装甲纵队:现有两个,每个3万余人,坦克装甲车338辆,M7自行榴弹炮50门,博福斯防空炮48门,迫击炮90门,火箭筒530具,机枪950挺,其它各种车1300辆。这基本是美军装甲师的标准,只是人数多了一倍。 两栖纵队:其组成与陆军纵队相仿,只是每旅有2个步兵营转换为专业的两栖突击营,配备"水牛、水獭"等两栖战斗车辆,及美式"霞飞"坦克等。其实力可列为主力纵队。 华北联军伞兵纵队,保持了泰勒时期的"五群制"编制特色。总体情况不详,只了解伞兵旅的组成: 伞兵旅辖3个伞降步兵营、2个滑翔机步兵突击营、1个炮兵营及1个支援营,主要装备 82迫击炮、75反坦克无后座力炮、20mm四联装高射炮等。 综合分析,华军"纵队"的实力,介于苏联的集团军和普通军之间。 但皮克吴不肯对战争前景作出预测。 咖啡馆里,读者们再次就这篇文字讨论一番,指对挑错,谈今论古。有人嫌介绍不够详细,有人骂他搜集情报不专业。 戴眼镜的小胖子皮克吴本人,时常穿件皮袍,或是换了西装,化名混迹其中,冒充读者,分享乐趣。(893) 中东铁路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 "两江会战"开始后,在松嫩平原,安达-肇东段进行的围点打援作战,没有花费很大周折。那支已成强弩之末、缺编的第四近卫坦克集团军,被性能升级、并配有钨芯穿甲弹的"麒麟式"在东北平原之夜大肆追歼。 激战72小时,T34消耗殆尽。人员中除阵亡者,3万余人做了俘虏。这样,分兵驰援的列柳申科只剩下西部集群。 在哈尔滨,陷入重围的苏联远东方面军,战意阑珊。后勤不济成了明显的瓶颈。 随着阿城机场被封锁和最后一批航空兵撤离,制空权终于易手。军心日益动摇。缺少御寒手段,缺少冬衣……每天都有私下投降分子。 继续抵抗,在一个属于异族人的城市里,依靠巷战进行坚守,是不足取的。叶廖缅科大将决定突围--他宣称:死也要死在俄罗斯土地上。 对苏军来说,所有容许铁路通行的方向,只有东北方的佳木斯可供选择。这是华军所谓"围三阙一"的开门方向。叶廖缅科命令144、145两个师向两侧方向主动出击,引开包围圈上的敌人。 一直储备在市郊"三棵树"火车站内的两列铁甲列车,驶上了轨道。 12月初某夜,铁甲列车一前一后,中间加上数列兵员/伤员列车,喷吐着浓烟,象一头头钢铁巨兽,从三棵树火车站依次向东北方向冲出。 铁甲车机枪向前疯狂扫射,众多炮塔发射着76毫米和122毫米的各型炮弹,使突围场面颇为热烈壮观,也显得奢侈--实际并没有多少敌人阻拦。 这一切没能持续很久。列车团队驶出百余公里,刚过宾县,空中便挂起一连串照明弹。随后两个中队的"契丹风"便把火箭弹成串打在铁甲列车身上。 最终,前方一座铁路小桥被炸断,大火熊熊的前卫铁甲车一头栽进了不太深、却已结冰的河沟里,宣告了这类过时武器的必然命运。 四周的枪炮声越来越近。流弹飞窜,停在铁轨上的列车成为攻击目标,而冲下列车的士兵又缺乏重火力……夜间战斗组织得混乱不堪。 叶廖缅科大将后悔这次突围的盲目了。相比崔可夫的成功摆脱,自己的策划过于粗心和急迫。 天亮时,饥肠辘辘、冻得瑟瑟发抖、正在一个弹坑里呆呆烤火的叶廖缅科,听见了中国士兵的喊声。 大将极为不满地看了一眼对准自己的那种所谓"卡尔迅"冲锋枪,和中国兵头上怪里怪气的军帽,生气地把双手揣进呢子大衣袖管,慢吞吞起身,走路。 (894) 满洲里--海拉尔地域。 得悉"敌人动起来了"--列柳申科的16集团军5万余人向满洲里方向出动,在齐齐哈尔南翼待机的一兵团萧克、万毅、周桓三个纵队10万余人,立即受命尾随追击。 毕竟苏军摩托化程度较高,行动之前又相当保密,所以暂时摆脱了追击,直到海拉尔要塞附近才受到拦阻。 华军把前不久缴获的ZIS-3苏式76毫米炮也用来参加阻击。这种被称为"急速响"的性能优秀的野战炮,让阻击战士们爱不释手。 对于向西行动的这部分苏军,华北联军事先估计有所不足。林彪觉察到自己的判断失误,临时再次祭起了紧急空运手段: 谭甫仁伞兵阻击旅被连夜运抵陈巴尔虎机场,迅速加强海拉尔阻击线。 华军这次的教训和体会是,具备战场快速反应能力极其重要。 林彪感叹地对江拥辉谈起:当年,史迪威、泰勒将军,全力打造和扩建"纵队级"空降兵--这是一个具有深远眼光和战略真知灼见的举措。--"空运的战壕"!而今战场,正在品尝那时结下的果实。 海拉尔前线。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列柳申科上将,在困境中,连续地向前不久已秘密迁址到赤塔的苏军远东前线总指挥部,发出紧急求援电报。(895) 堪察加半岛。西海岸,寒带小村落,奥帕拉。 宋时轮纵队两个先头旅在航渡中进入12月份。因为出发紧急,没来得及换装,部队仍然身着秋季作战服。 后勤部紧急配发的一船冬装已从大连启运,计划在登陆实施两天后到达。 为不致贻误战机,部队义无反顾地启航了。在横跨鄂霍次克海的6天航渡时间里,寒冷日甚一日,在船上就开始出现轻度冻伤。宋时轮后悔了,发电催促冬装运输船加快速度。 登陆地域并无敌人守卫,因此上岸顺利。但堪察加的冰天雪地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从未经历的严寒,一下子就剥夺了这支劲旅的活力。 几天里,搜集枯枝败叶、伐木烤火成了部队的首要工作。 更为严峻的是,苏军发觉中国人在西岸登陆后,立即派出第34滑雪团进行骚扰,利用季节优势,把登陆部队压制在纵贯半岛的中部山脉之下--这颇有点芬兰滑雪兵当年对付苏军的味道。 同时,苏军还派出基地最后保存的潜艇和鱼雷艇,贴着海岸线溜到半岛西海岸巡逻,竟将缺少护航、且疏忽大意的华军冬装运输船击沉! 本来苏军在堪察加半岛常年只驻守一个第101师,只有8000余人;并由于长期偏居一隅而缺少作战经验。而宋纵队两个旅14000人久经战火,实力对比显然占优。 结果,由于严寒造成的大量非战斗减员,登陆部队竟几乎处于要么被冻死、要么被歼灭的绝望境地。 事情惊动了各个方面。毛泽东在沈阳大为光火,挥笔痛批海军--居然第三次忽视反潜,造成恶果! 北洋舰队领导集体作了深刻检查,一边等待处分,一边抓紧把训练尚未完成的刘华清反潜支队,火速调往鄂霍次克海。 (896) 12月7日,东京,第一大厦。 罗瑞卿中将得到萨瑟兰参谋长的紧急约见,匆匆赶到。 萨瑟兰少将微笑地通知-- "将军"命令他转告罗中将:离千叶机场不远的美军仓库里,积压了一批为驻日美军准备的冬装。因为东京天气不算寒冷,驻日美军又在减少之中,这批冬装可以临时调拨给中国军队使用,以此作为对某种战略默契的小小赞助。 罗瑞卿喜出望外,当下就去仓库察看落实,并立即电告沈阳。 当晚,一个中队的C-82远程快速运输机就降落千叶机场。罗瑞卿派人组织当地日本工人,数百人连夜装运,还在现场用美元发了工资。 C-82机群凌晨起飞。这次,驻守新知岛的方子翼上校出动了两个护航中队。 上万套棉帽、棉大衣、棉手套、军靴等冬装,和一些取暖设备、防冻药品、鸭绒睡袋等,陆续空投到宋时轮纵队的阵地,终于使这支冻僵的部队渐渐苏醒,恢复活力。 《朝日新闻》还为此发了专稿,题为《"道格拉斯棉袄"和巧克力,挽救堪察加解放军》。顺便还吹嘘了一下"日本清酒也有保暖驱寒作用"云云。--但被人指出"指望酒精保暖是十分错误的"。 后来,堪察加的严寒困厄,和紧急抢运"道格拉斯棉袄"的范例被写入中国国防军的《后勤工作手册》。 一周后,宋纵队的后续兵力2个旅和炮兵团换装完毕,再次登陆堪察加,于是发动了被严寒推迟半个月的、对半岛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钳型攻势。 根据"海军毛委员"的命令,北洋舰队在隆冬之际出动配合。陈锐霆准将带领巡洋舰炮击舰队,在白令海的流冰大雾中,为战役提供火力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座舰、7000吨的"井冈号"终于击沉苏军仅存的那艘"萨马拉号"驱逐舰,让他开心不已。这可是在他渴望的"舰对舰"作战中,击沉唯一的一艘2000吨级战舰呢。尽管有那么点"以大欺小"的味道。 堪察加半岛上,力量悬殊的战斗进行了一星期,以苏军101守备师投降而告终。(897) 达里冈皑草原。纳兰岗峦。 孔庆德亲自驾驶吉普车,陪同刘伯承司令员和泰勒将军,在每个山包、洞库和机场上查访、巡视、逗留。 故地重游,泰勒心中充满感慨。 四年前他在这里渡过一段难忘岁月。那是最艰苦的年代、最需要胜利鼓舞的时期。那时节每一分进展、每一寸成功都激起他一阵发自心底的欢呼…… 而那以后的成就,不管是在满洲、欧洲还是在美国,却都很难再打动他了。所谓见多识广,所谓胜利疲劳症,就是后来的心态吧。 走向成功那一瞬间,永远比获得成功的时刻显得更关键…… 另一份感慨,就是他当年那些战友、兄长、上级,都已不在人世。史迪威、巴顿、卡尔迅……短短四年里,在纳兰山打过仗的美国陆军将领只有他一人硕果仅存。 他决心要在这里为他们建造一座纪念碑。 就是为了这座碑,为了以后还能时常来这里瞻仰、凭吊,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纳兰山作战后勤基地,和它的中美开拓者们,他也要施展全力,使这个基地,保留在中国人手中。 (898) 刘伯承上将是第一次来到纳兰山。 他以一个战略家和一个长期一线作战指挥官的眼光,里里外外地审视这个传奇故事般的神秘基地。 但他得出的"遗憾结论"是:这里并不适合在现代战争中,抵御大规模的集团坦克冲锋。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人麻痹大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纳兰山成为一个出奇制胜之地,这还有情可原。而现在战场透明,双方都已熟悉基地状态,并拥有充分的空中侦察手段。 纳兰地处草原深处,没有铁路。对大规模物资囤积和大部队集结并不占有优势。因此在眼下对苏战争中,它的战略意义需要重新评价。 此外,苏军最新的军事动向,也使刘伯承心生疑窦。 根据总前委上次传递的"古玩方丈"情报,朱可夫元帅已到达远东前线。苏军下步计划要在"诺门罕"一带,向海拉尔发动攻势,试图重新夺回中东铁路。情报还说,为此苏军需要那支驻守在蒙古南部赛因山达、经过重新整顿的"坦三集",把兵锋指向乔巴山市,参加诺门罕方向的突破。 刘伯承认为这是苏军正确的逻辑选择。因此他相信这份情报。 也是为此,刘伯承根据前委部署,让兵团主力跃进到纳兰山地,伺机出击、牵制赛因山达的"坦三集",从而提前扳断苏军这次"钳型攻势"的一齿。 但是"坦三集"突然原地不动了。 是敌人改变了计划?是情报走漏了消息?还是敌人得到新的兵力,不需要这支力量了呢? 扑朔迷离的战局,使54岁的老将刘伯承警觉。 (899) 整饬完毕的跑道上,停满了一排排油漆崭新的B-24J解放者重型轰炸机。机体上,青天白日军徽在高原初冬浑沌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徐焕升少将带着一摞新的航线图,向飞行员宣布明天的远程作战目标。大家屏息静气,当听到"伊尔库茨克"这个字眼时,纷纷产生了疑惑。 "不是阿拉木图么?怎么变成了伊尔库茨克?" "是李梅将军的命令。"徐焕升摊开双手。"大家去准备吧。" 另一列美国飞行员志愿队没有这种疑问。对他们来说,那些地名只不过是些符号。新目标的航程要短500公里,这意味着往返少飞2个小时,这才是更实际的。 倒是一些曾经在第8航空队服役的老兵,听说李梅的名字,有的欢呼雀跃,有的撇嘴、作鬼脸。 柯蒂斯·李梅少将秘密来到西北前线空军司令部不过一周,这支远程航空兵就变得空前活跃。 周至柔上将,拿出了他的"家底"--3个一直蛰伏在内地的J型(改进型)"解放者"大队。这自然是他得到了更新的飞机替换,或至少是承诺。 100多架四引擎大飞机和上千人的机组、地勤人员的到来,使中川机场格外繁忙。一度充斥机场的"蚊式"和B-25等双引擎飞机已显得微不足道。"蚊式"战斗轰炸机 这类富于想像力和挑战性的任务,不是原来那些相对平庸的策划者和指挥者所擅长的。而平时一言不发的李梅,在这一点上却无可非议-- 爱戴和痛恨他的人,都喜欢跟着他打仗。 坚信"空中致胜"的李梅接到了泰勒将军从纳兰基地发来的电报,这成为他调整作战目标的依据: "如果想早日回家,请先瞄准威胁最大的地方--泰勒。" 11月15号刚刚渡过生日的李梅,决定,再次带队飞行。 这不光是他向自己40岁以后人生挑战的计划;也不光因为是第20、第8航空队小伙子们至今还把"无规避作战"的口号挂在嘴边,而且冷眼看着这位功成名就的昔日长官,还有没有勇气,跟他们一起飞行……更重要的,是他很想返航时,再到那个魂牵梦萦的"香格里拉"机场降落一下。 因为那里,有他难以忘怀的人生传奇的开篇序曲。 国军前线空军司令毛邦初中将这次没有打小报告。对于李梅,他还是有几分敬畏的,即使不比较战功,人家的专业素养也使自己无可争锋。何况他还拿着那份手令: "一切听从李梅将军调遣。蒋中正。" 反正美国佬出钱出飞机出汽油,他愿意炸哪里就炸哪里吧。从中阻拦,引起不快,受损的可能首先是自己和自己的国家。委座既然肯把一支舰队交给毛泽东,浪费几颗美国炸弹,又算得了什么。(900) 西伯利亚。赤塔市。 秘密迁到此地的苏军远东前线总指挥部里,朱可夫元帅正在向维尔西宁空军上将了解这一阶段的空中态势。 维尔西宁介绍: 在卫国战争中形成的、被苏联空军长期信奉的低空作战模式,现在受制于华军大量装备的美式战斗机和日趋强劲密集的地面火力制约。新的作战模式还没有摸索出来。 而因为铝的供应不足,高空截击机米格-3的数量始终跟不上。空中拦截不力又使西伯利亚沿线千里铁路饱受轰炸。 和华西列夫斯基一样,朱可夫也恨透了美式定时炸弹。它们摸不清规律、东一下西一下的爆炸,连夜里也不放过,严重影响了工程的修复。 而隆冬季节,雪地上那条孤零零伸向远方的铁路线,又给敌军空袭提供了最明显不过的目标指引。这几乎是中国人每次空袭必然得手的主要原因--只要顺着白色地面上这条鲜明的黑线飞行、投弹,就能完成任务,真是太简单了。 谈到敌军防空,维尔西宁提到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 他说,中国人的高射炮最近在发射一种新型炮弹:一旦接近机群,就在近距离爆炸。这使战损率急速上升,轰炸机群几乎很少能再以密集队形出动了。 他怀疑,美国人在向中国人提供某种引信技术。 "这是肯定的。前几天还有一件事,"华西列夫斯基接过话题:"日本报纸报导,驻日美军向进攻堪察加的中国人提供了相当一批冬装--据说是我们潜艇把中国人的棉衣船干掉了,于是美国人来了劲。……这是这种事的第一次公开报道,虽然已不是什么秘密。报纸写明,是麦克阿瑟这个老牌反共分子做主才这么办的。伪善的美国人,一直在暗地同我们作对。要是没有他们的扶持,中国人会抵抗那么久?" "好啦,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几件衣服,不值得小题大做。"朱可夫打断他。"问题是我们现在有什么报复美国人的手段?什么也没有。就连制服中国人都没有作到。我希望,"他转向维尔西宁,"你们要设法搞到--哪怕是拣到、偷到--中国人的这种炮弹,把它的原理搞清楚,不能总是吃亏。" "是,元帅同志。" (901) 朱可夫又研究起列柳申科集群突围作战的问题。 原计划是列柳申科发起进攻时,苏军从满洲里和哈勒欣河(诺门罕)两个方向同时行动,一举打通中东铁路。 但卡图科夫的第一近卫坦克集团军的输送受阻于空袭。由于色楞格河铁路桥被炸断而迟到,结果情况发生巨大变化--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相继失守。打通中东铁路已失去意义,以手头兵力也做不到。 而且,这个作战方针似乎已被泄露。刘伯承兵团最近蠢蠢欲动,试图牵制;哈勒欣河方向的攻势只能放弃。 朱可夫当机立断,主张:以弱示敌,伺机寻歼华北联军主力。 华西列夫斯基不敢苟同: "难道我们不去营救列柳申科吗?" 朱可夫咬咬牙,扬起坚定的下颚骨: "那只能增加敌人的谨慎。这点牺牲我们在卫国战争中遭受的太多了,在这次远东也不少。我们不是眼看着堪察加和滨海区的陷落么?……慈悲心肠会影响你的正确判断,同志。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小不忍则乱大谋'。我看,给列柳申科下达分散突围的命令吧。乱一点。越乱越好。" "至少派一支小部队或者一点空军吧?"华西列夫斯基仍不甘心。 "派一点就多损失一点。不过还是派一个歼击机团吧。"朱可夫作出让步。"亚历山大·米哈依洛维奇,一个统帅的素养,就是不能轻易被繁琐的、无足轻重的小事所左右。不能心肠太软。一旦陷入那种境地,你就会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是的,这是我的弱点。"华西列夫斯基由衷服气地点头:"我佩服你,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你依然毫不气馁、镇定自若。相比之下,我们都没有你这样刚毅。胜利,应该属于你这样的人,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那么,你究竟想给中国人设个什么样的圈套呢?" "你先告诉我,卡图科夫什么时候进入指定位置?" "最少一周。" "那么让他们,把坦克隐蔽在音果达河南岸的森林里。"朱可夫神秘地微笑一下,从上装口袋拿出一封加密电报:"来吧,我们一起看看,拉甫连季·贝利亚有个什么鬼主意……" (902) 呼伦贝尔高原。海拉尔河畔。 雪地上杂乱无章的足迹、到处遗弃的车辆和重武器、一批批冻饿倒毙的士兵尸体……无不显示着苏军第16集团军溃散的狼狈状态。 曾几何时,慷慨宣称"我不防御,我进攻"的列柳申科上将,走到了连防御都无法组织的地步。 接到"分散突围"的命令,列柳申科愤怒至极。一度想就此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 但耐下心来,看到命令末尾"越乱越好"的字样,又在绝望中感到了希望--远东总部不采取救援行动,后面有文章。 追兵将至。他召集下属各师抓紧作出部署:绕开海拉尔筑垒地带,趁夜分散突围,沿途抛弃那些携带不便的兵器火炮…… "就象1941年,在白俄罗斯那样?"一名师长嘲讽地问道。 列柳申科愣了一下,脑海中浮现出痛苦的回忆。 但他点点头: "是的,就那么做。……跟部队讲清楚,跑得慢,就没命。"(903) 沈阳。三经街。一个晴朗的中午。 毛泽东很少这么早起床。 走上户外阳台,作几个深呼吸,寒冷而新鲜的空气使他精神爽朗。回到室内,他心情愉快地签署了几份文件。 其中一份来自日本。 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亲自向他发出邀请:预约明年一月中旬,也就是下个月,请他出席--在日本奈良市召开的"战胜国及盟军对日本和平条约"签定仪式。信中还附带了一份日本天皇裕仁亲笔签名的请柬。 这是一次重要会议。中国华北联军作为独特的一方受到邀请,也证实了这支力量的不可忽视,说明国际社会对华北民主联军战争贡献的承认。 毛泽东决定亲自去。他本人至今还没有涉足过日本,但毕竟九州岛上驻有近万名华北联军占领军。他有兴趣去看一看这个给近代中国造成多重灾难、也带来巨大变化的、奇怪的国家。 这又是一次重要的国际活动。会晤多方领导人,是他和他的党、军队和国家走向世界舞台的一个历史际遇。 他挥笔答复了邀请。 另一份来自前线。在满洲里方向,杨陈黄兵团和萧、周、万三纵队对溃不成军的列柳申科集群一再围追堵截,缴获甚丰。敌军残部继续向赤塔方向退去。一兵团林彪司令员在专列指挥车上来电请示:如果继续前进,将面临跨境作战。我方准备尚不充足,是否暂停休整? 毛泽东想了想,挥笔批上:"宜将剩勇追穷寇!" 第三份来自书记处。任弼时总书记报告:党内征求意见的结果,同意修改党名为"祖国进步党"的党员人数已超过60%,约有25%的人弃权或表示没考虑好,明确表示不同意的只有约15%;他请示:是否以内部通报形式,向全党发文? 毛泽东大笔签字:"照发。" 第四份来自莫斯科。是"古玩方丈"小组的最新要害情报。按照既定渠道、履行完整加密规则的这份情报,显示: 1,苏军整个远东已陷入兵力空虚状态。估计斯大林无奈中只得放弃海参崴。 2,前线总指挥部计划从乌兰巴托搬迁到伊尔库茨克。前线城市赤塔也因兵力不足,而在部署撤退。 3,另外,主管国防工业的人民委员卡冈诺维奇将因为生产效率上不去而被解职……底下是一些情报的细节和数字,以及简要分析等等。 毛泽东走到地图前,思索一阵,在"赤塔"两个字上面画了一个大大的红圈。 看上去就像给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画了一个句号,也象是他带往"奈良和会"的一份战利品。 (904) 朱德总司令搬进这座充作苏军指挥部的建筑时,墙上的大幅作战地图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这下省事了,他和粟裕当下就对照地图,研讨前段苏军作战意图,盘点起"两江战役"的战果来。 由于叶剑英已被派往南京,跟随周恩来一起筹备建立"两党军事协商会议"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粟裕于是由毛泽东提名,正式就任华北联军总参谋长。 盘点结果,两江战役预计三周,实际耗时超过一个月。战区也扩大到黑龙江边上的伯力地区,并且已发展为"四江战役(嫩江、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 自11月初发动以来,至12月上旬,共歼敌29万6千余人,其中苏军19万2千余人,满洲人民军10万3千余人。除击毙外,俘虏人数达到22万人,其中包括一名大将和一名上将。解放了四江流域内几乎所有大城市。 这是华北联军成军以来,举行的最大规模战役,投入力量也达到空前的73万人,包括两大主力兵团和全部的海军两栖纵队,以及超过四分之三的空军。这还不算后方动员的人力。 粟裕打趣地问道: "老总啊,我这个计算法会不会有些赖皮?两栖纵队的黑龙江下游作战,本来不在'两江战役'计划范围之内。那是'长臂猿'的一个组成部分,毛主席亲自抓的……我们抢了'海军毛委员'的功劳哩。" "哪里话哟,华北联军是一家么,分什么你我唦。"朱老总乐呵呵。"计划是一回事,战果又是一回事。从大局着想,用总体战果来迎接新年,送给全国人民一个大金娃娃!也是支援恩来他们在南京的谈判地位嘛。" "那我就这么报啦,老总?" "要得。老蒋不是宣传他的兰州战役,6个月,先后歼敌44万嘛?可他放跑了一个大将。我们哩,这回送给他一个大将!把叶廖缅科交给他,帮他去把宝贝儿子胡宗南换到!格老子,也让他老蒋对我们刮目相看一哈儿!" "送给老蒋?嗯,这也算个大礼呢。我们不留一留?" "留他作啥子?你们湖南话讲,冒得用噢。老蒋供应石油弹药,我把俘虏换起走,个买卖硬是要得!别忘了告诉徐向前他们,对俘虏将领要优待撒。" 粟裕点头,转身去做安排。 (905) 警卫员领进几个风尘仆仆的军人。 "报告总司令,原陕甘宁边区中央保卫局副局长,欧阳毅向您报到!" 朱德上前,握手:"欧阳,到底回来了?你们辛苦啰!" 欧阳毅感动地握住朱老总宽大的手掌,脸上有泪光闪烁。 "总司令,报告一个不幸的消息:徐司令,海东同志……牺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时候,在伯力第二监狱下了毒手。" 朱德闻讯闭上眼睛,缓缓肃立: "我们,估计到了……"他站稳,脱帽。 ……欧阳毅回身,拉过后边一位瘦弱苍白的年轻人: "岸英,来见见总司令。" "朱伯伯好。"年轻人举手敬了个礼,高大的身躯却撑不起军装,显得松垮、匡荡,越发衬托出健康状况不良。 朱德久久端详,上前一把抱住:"岸英,你,活着!" 毛岸英怕痛地躲闪了一下。 欧阳毅解释:"总司令,岸英他……遍体鳞伤,受了不少折磨。前几天敌人崩溃,防守松懈,我们这才找到机会悄悄把他转移到地下室,躲过敌人杀害……" 朱老总再次握手:"欧阳,你们为组织上立了大功。" "是'古玩方丈'及时指示我们的,总司令。……现在,欧阳请求归队。" "没得问题。坚持敌后,半年多了吧?"朱德抓起电话,"我这就通知汪东兴,赶到哈尔滨来。"(906) 满洲里西北20公里,后贝加尔斯克。 这几千人口的苏联边境小镇,如今进驻了几万名中国兵。镇上唯一的二层楼顶,架起了长长的无线电天线,狭窄泥泞的镇中小街也被大小车辆挤满。 "嗨,孙营长!你们急嗤白咧的,这是哪儿去啊?"一辆吉普车向一辆"灵猫"车打招呼。 "追击呀!哪能让老毛子就这么跑了!李老兄你们,怎么窝这儿了?" "别提了,等命令呗!" "我靠,命令到了敌人跑没影儿了!敌情就是命令!" "不一样。没命令哪行?俺是炮兵!" "哼,那你就泡吧。泡个两天两宿,你就泡烂糊了。" "甭说风凉话,你前边等我去吧。真动起来,俺比你快。" "那是。你轮子比咱多。不废话,我开路啦?打完这仗请你,喝伏特加!"孙营长说完便踩动油门。 "嘿你小子,洋落儿没少拣吧?你记着,可算欠下我啦啊!车开稳点儿!……" (907) 喧闹声中的一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披着大衣的林彪上将跳下车,皱着眉头向指挥所走去。持枪卫兵立正向他敬礼,他不还礼,也不吭声。 部队杀敌踊跃,士气高昂,争先恐后,这他已司空见惯。 兵团政治部收到各纵队送来的请战书如同纷纷的雪片。但他看也不看,吩咐:烧掉。 总前委的电报使他眉头拧成一个疙瘩,心中七上八下,五味杂陈。站在刚刚挂起的地图前察看良久,又习惯地背着手在房间里踱步起来。 "根据特别情报,敌人正在赤塔地区部署撤退。整个远东亦由于被我切断交通,兵力空虚。这和乌苏里江、黑龙江地区的敌军分散状况一致,也和我们基本判断一致。 "短期内,在没有大量歼敌的战机可供捕捉的情况下,从政治上,需要我军攻克一座较大的苏联城市,以使人民得到振奋,使敌人受到震慑,进而签字停战;以及争取今后对苏态势之整体主动权。同时使我南京谈判处于有利之地位。 "总之,最后一战,攻占赤塔,在政治上利益极大。倘坐失良机,则损失极大……" 这份电报沉甸甸地压在他心头。 如果能顺利拿下赤塔,无疑是会有不小的"政治利益"。毕竟外界衡量胜利的尺码还是攻城拔寨。一个带有标志性的结局,好于无数埋头战场的努力。 政治家不同于实干家。他们需要一个简明的概念来给众人作为阐明成就的符号,世界舆论也是根据地图上能找到的标识,来判断军事的进展和胜负。这不难理解。 但如果--拿不下呢? 困难和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350公里的长途进军,而且是独力境外作战,中国军队还缺少这种经历。 这对任何现代军队都是一场考验…… "长臂猿"式的奔袭虽然顺手,但那毕竟是旅级小部队的分散行动,且有空中作业配合。眼下时已隆冬,正是忌讳用兵的季节,大部队集中出击,后勤保障绝对不容忽视。 总前委的情报系统,一向比兵团这边灵光,似乎也没有理由怀疑。特别是徐海东出事以后,自己这边前段那种"料敌如神"、"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神话,不应该再被指战员们传说了。战略判断也日益需要依赖中央和总前委。 当然,指导性的情报代替不了战场侦察。无奈这些阴云密布的雪天,限制了侦察机出动。偶尔报来的情况又确实与总前委情报所说相符--赤塔守备力量,不超过普通军级规模。应该说这是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目标,我们有能力吃掉。 但林彪还是满腹狐疑。 逝去的老朋友巴顿将军,那个生动告诫:"高级指挥官,必须着眼于是在他妈的哪里--而不是如何--打败敌人!" 判断决战地点,才是战略的着眼点啊。 (908) 作战会议上,大家献计献策,议论纷纷,由于胜利鼓舞下的情绪高涨。 作战部长江拥辉准将分析: 即使350公里纵深,也不过是摩托化部队一两天的行程。哪怕不依靠火车,我部现有的4个汽车团2000辆卡车,也能在一天内输送一个纵队到达战位,加上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萧克坦克纵队,完全可以对赤塔现有敌军发起攻击。随后跟进的兵力最迟三天内可以完成接应,成功的把握几乎是万无一失的。 后勤部长邱会作准将介绍: 铁路直到满洲里和此地的路段,都可以使用。上次在齐齐哈尔缴获后运来海拉尔的汽油,存量至少还有3000吨,可以支撑到后方供应接济上。弹药是充足的,这方面没有困扰。但他要求,为了保险起见,还要尽快再调上来两三个汽车团。 政治部主任肖华少将表示乐观: 士气没说的!根本用不着动员,兵团上下,只怕你说不打。请战书已经压下来,不让再写了。但这"最后一仗"本身就是个动员令。指战员都想立下大功,衣锦还乡哪,气可鼓而不可泄呀! 林彪盘算着:手头这6个纵队,都是错过了"两江战役"或者"三江战役",没捞着大仗打,对于总前委"画句号"的部署,充满了渴望。 这份热情着实令人感动。如果证实这确实是个机会,林彪无疑会让他们满足愿望。但此刻,他恰恰不敢这样判断。(909) 象一只机敏的斗兽,嗅觉中,他总感到什么地方不对味儿。 虽然黑龙江北岸、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确实就让那么一个伞兵旅"如入无人之境"般地占领了。地域辽阔、兵力短缺的敌人真就作不出什么有力的反击动作。 但他总感到这次不一样。 总前委上次就发来内部情报:苏联名将朱可夫已秘密来到远东。这位元帅决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