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另一种历史-11

"要撤你们先撤!有本事就打!"  不知敌人怎么想,可能子弹也不够了,过一会,居然嘀咕着逐次退去。  这支一度被鬼子夹击的小队,带着"洋学生"顺利撤离。  此后,"冀中八路有一种很厉害的'朱德式',日本人打不过,吓跑了"的传说,在双方阵营中传开。  鬼子不知道,这就是空投过来的、轻便实用的美式M1型卡宾枪。它把游击战、近战夜战的质量提升了一个台阶。    (229)  泰勒想,吓跑敌人的"朱德式"--这就是当初没有"克扣"卡尔迅那份清单上所列举数量的绝好实例注脚。  他不由得想起负伤的卡尔迅,想起他在武器配备上的先见之明。  泰勒打算,在张家口兵工厂增添设备,仿制和改进一批卡尔迅所衷爱的苏联"波波沙41"冲锋枪。  这种枪异常皮实耐用,拆卸方便,不易走火,防尘防水;每分钟900发的高射速,使射程内目标几乎没机会逃脱。战果明显,深受部队欢迎。先后批量装备了5万支,现在又产生新的需求。  它们结构简单,以钢板冲压件为主,枪膛镀一层铬,以增加使用寿命。生产条件不高,批量制造不难。  弹药口径也和美国标准、以及中国大量使用的毛瑟驳壳枪弹口径一致。仿制成功,就结束了八路军不能生产自动武器的历史,减少对外援的依赖。  它是战争中的武器明星啊。  现在美军顾问团中,就有2位武器技师参与过复杂的"汤姆森式"改进。以他们的技能,加上同苏联交换来的一些美国机床、冲床,这条兵工生产线不久就可以开张运行。  于是泰勒自信地告诉武工队员:  "下次那些'太君'再问,就告诉他,我们还有一种'卡尔迅式'呢。"(230)  浙江,雁荡山中。史迪威野战指挥部。  鉴于阿诺德对持续空袭日本的重视、以及马歇尔对82师的使用时限,史迪威趁热打铁,随即着手在华东浙赣地区实施了"猛犸"作战。  作战的特点是空降。因为陆路无法快速越过1500英里的四省中间地带,而第三战区缺少单独发动进攻的决心。  作战目的是夺取若干机场,从而"把日本本土再次纳入航空作战半径"。  为此他费尽心机,多方运筹。因为参谋长会议明确过"一般不向中国战区派遣美军部队"的方针。  史迪威明白,马歇尔勉为其难,对他实行了短期"特殊照顾"。  4月初,从缅甸"借"来的李奇微少将的第82空降师,由干劲十足的詹姆斯·加文上校带领第505伞兵加强团作为第一攻击波,2500人在浙江括苍山西麓实施空降,夺取了衢州和丽水机场,随后跟进部队又占领了温州港。  战斗实际上并不激烈。  一年前,日军为报复杜利特空袭东京而攻占了浙赣地区,破坏了这里可供飞机起降的各种设施之后,就将野战部队撤回。只留下少量守备队,其余大部分是汪精卫政府的"皇协军"。  伪军们在凌晨的睡眼朦胧中,惊愕地观赏了铺天盖地的降落伞所进行的新奇刺激的表演之后,放了几百枪,就在吉普车前列队投降了。  少数日军守备队在惊吓中也钻入山林,向自家的杭州方向靠拢。  日军航空兵忙于堵截北方的李梅轰炸机联队,以及补充前段战损;竟对属于安定地区的"东南支那"难以兼顾。  中菌盛孝为增加飞机数量,而斗胆向南京司令长官畑俊六大将拍了桌子。他明白这是用自己的前程作赌注。  (231)  浙江,丽水机场。  李奇微少将不无遗憾地表示:这次实战"有点过于类似一场完美的演习","猛犸的獠牙,只剥开了一棵竹笋"。  但他补充说,这毕竟是一场准师级规模的攻势空降作战。82空降师再次获得如何在复杂地形下迅速集中、投入战斗的宝贵经验。这对以后的作战大有裨益。  顾祝同上将的第三战区,在战斗中给予了积极配合。  之后,重头戏落在工程兵身上。修复机场和工事费了不少时日,缺少机械和车辆使美军工兵营很不习惯。  当地百姓组成民工团支援机场施工。史迪威向他们发放给养品作为酬劳。  随之从昆明陆续飞来丽水的装备和武器,也使第三战区各部得到补充。一个月后,第三战区国军主力74军,按照中国驻印度美械师标准,整编为"74师",率先实现了全盘美械化,战力明显提高,成为一支真正的战区主力。  两位抗战名将--原任军长的王耀武中将升任战区副总司令,张灵甫少将担任整编74师师长。  猛犸战役使南京"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再次感到惊慌。  日军还没有从不久前形成的"敌人在华北!"的最新认识中转过弯子来。  皇军主力刚刚结束苏北作战,尚未全部撤回南京,一年前曾取胜过的浙赣战场,就烽烟再起。  手头可用的野战部队实在有限。而那些已对盟国"宣战"的南京政府军,连地方警戒任务都不足以承担。  畑俊六大将痛感兵力不足,再次向大本营发出呼吁。  (232)  上个月19日,史迪威60周岁。为了表彰他的杰出功绩,他被正式授予四星上将军衔。这赢得了爱戴他的部属和将领们的衷心祝贺。他们一致的评价是:对于乔大叔来说,这无疑是"实至名归"。  但晋升并没有让他高兴起来,史迪威的心情一点也不比畑俊六更好。  此时,巩固中的第三战区丽水轰炸基地,正在为物资积累速度焦虑。  陆路漫长,交通不畅,浙赣铁路线目前仍为日军据有;空运数量短期难以扩大。面临的作战态势无疑是严峻的。  他注意到一个事实:  同等状态下,美军的物资消耗吨位,至少是中国军队的3倍(平时)到6倍(战时)。这就对后勤保障提出严峻挑战。另外,与八路军相比,国军的战场消耗也高出1到2倍的吨位。  带八路军打仗是最省事也最省钱的,他感叹道。有了去年冬天在蒙古草原的亲身体会,他就时常去做这种对比测算;这是他感兴趣的军事效率学范畴。这一点上那位周恩来说得对。  史迪威忧心忡忡的是,李奇微空降师这次介入是暂时的,不久将按期撤离,而那时,残酷的战斗可能刚刚开始。  ……第三战区除了74师没有几支善战的部队。必须把在印度亲自训练过的38师、22师空运过来,强化丽水基地防御。但这受到国府层层掣肘,如果不能顺利进行,这块辛苦夺回、费力重建的航空作战基地,是否会得而复失?……史迪威为此睡不着觉。  或许是自己心情太急迫?真是象他们所指责的--对一年前的缅甸失败仍然耿耿于怀?还是感到年龄不饶人,希望早日亲眼看到胜利?  总而言之他对丽水防御体系的巩固进度深为不满,平均每天要发火三次。以至于当年老部下李奇微说他"又变成了愤怒的上帝"。  阿诺德访华过程中,亲眼目睹过史迪威的艰辛使命。临别时说道:  "乔,你那份工作真不是人干的。单说飞越驼峰吧,我一次就受够了……今后无论何时需要帮助,请尽管吩咐。※"   ※史实,载《刚烈将军-史迪威》。  现在史迪威提出,三个月内至少再增加300架运输机!并要求把那位能干的威廉·H·滕纳上校再次调给他。※  阿诺德苦笑着回电:难度甚大,尽力而为。他明白,乔,正在为他的"空中致胜"战略而竭力操劳。※威廉·滕纳是驼峰航运的组织者,后来是西柏林危机空运的总指挥。(233)  其实史迪威最感恼火的是,他和蒋的矛盾再次激化了。  由于北方航线受阻,纳兰基地的物资在前一阶段高强度作战的消耗下,以及参加华北抗日联军新部队的大量装备需求调整供应下,所剩无几。  泰勒和负伤未愈的卡尔迅,频频向他发出告警信号。  负责分配援华物资的史迪威,自感南北两大战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鉴于中国自身复杂的内部纷争,为回避某些敏感因素,他只得利用滇缅路上出现的间歇性物资积压,将其中一部分--主要是弹药,向华北战区安排了适当的空运分流。总数不过500吨,只是半列火车的运量,与泰勒来电中希望的数字和品种都相去甚远。  史迪威认为,这已是最低限度的维持,也是作战和防卫的起码需要,不应受到任何指责。但还是触动了"花生米"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为此屡屡受到阻遏。引发了他的火爆脾气,终于酿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宋美龄向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罗斯福邀请宋美龄乘坐他的汽车。(234)  华盛顿,白宫。  这期间,蒋夫人宋美龄对美国的访问取得巨大成功。  几轮见诸报端的抗日大捷,加强了她的访问地位。  人们对中国的感情,从带点怜悯式的同情,现在发展成"耕耘后可以期待收获"的欣喜。夫人所到之处的掌声和欢呼,相信会超过委员长本人的亲自来访。  这是中美两国历史上第一次互相的凝视,而且是善意的凝视。而不仅仅是以前那种"匆匆瞥上一眼"的相识。  这是在同一条战壕里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了解。但是,应埃莉诺邀请,两次短暂入住白宫的蒋宋美龄,有意或无意地时常流露出"对史迪威的厌恶、和对陈纳德的敬佩",这使身体不适的罗斯福颇感棘手。  2月7日,总统收到蒋委员长来电,提出组建独立的14航空队等三项要求。电文中一再称赞陈纳德是个优秀指挥官,是他"可以放心与之合作的人"。  言外之意,有些人,如史迪威,则不能放心合作。  3月,霍普金斯转来艾尔索普·罗斯福写来的四封信。他是总统的一个远房侄子,曾是陈纳德航空队的新闻发布官。前不久通过霍普金斯,当上了美国租借物资管理委员会驻重庆代表。  一连串来信都猛烈抨击史迪威,认为那种轻视蒋介石、坚持军事改革的做法,将招来敌意。艾尔索普的观点是,国民党面临着共党颠覆和苏联侵略的双重威胁。华盛顿应允许蒋保存实力,有必要召回史迪威,并解散共产党。  总统认为,考虑到艾尔索普的物资分配人员的敏感身份,他对史迪威的看法和意见应该有所折扣。  但毕竟蒋史关系日趋紧张,已呈冰炭之势。如果事态发展到必须在蒋和史之间取舍,看来只能舍弃后者……  3月里总统在答复马歇尔转来的史迪威来信中,已批评他"在与蒋委员长打交道时所采取的完全错误的方式"。总统告诫说,"蒋既是行政首脑,又是最高统帅,我们不能用严厉的口气同这样的人说话,或是象对待摩洛哥苏丹那样,去逼迫他作出许诺。"  同时总统要求:"让陈纳德有机会去做他认为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这就是唯一的选择么?罗斯福也并不甘心。他对霍普金斯有所流露:  "战争的最艰难时刻已经过去,我们应更多地着眼未来。  "未来的、与我们打交道的中国,应该是怎样一个国家?不,她既不应该是蒋介石的,也不应该是朱德、毛泽东或者什么人的。而应该与我们有类似的体制、价值观和共同语言……作到这一点,比赢得战争本身还要艰难。"  这次纷争的结果,以史迪威和陈纳德应召回到华盛顿,参加五月份代号为"三叉戟"的盟军作战会议,而告一段落。蒋氏夫妇与陈纳德。  (235)  重庆,白市驿机场。  回国启程的日期到了,4月23日,史迪威上将与陈纳德少将同行。飞机上,两人之间有一次不愉快的对话。  史迪威认为:光靠"飞虎队"不能左右战争形势:"真正赢得战争的是战壕中的士兵。"  陈纳德回敬道:"见鬼了,乔。天上根本没有战壕。"……陈纳德与史迪威  史迪威给夫人温妮写信,告知行程。  他最担心的驻缅甸部队38、22两个主力师空运到丽水的问题,突然由于英国人大力配合,而在他回国前夕得以解决!  这使他悬着的心有所放松。  他明白,韦维尔将军为此派出逾百架运输机,趁着日军缺少制空权的空档,夜航飞了半个月-这并不是他一向鄙夷的英国佬如何发了善心,而恰恰是因为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他们不希望中国军队在刚刚夺回的、英国的传统殖民地上,以战功为借口,长期赖着不走。  那么帮助中国、帮助史迪威把军队送上前线,多么堂皇而又顺理成章!  各取所需吧。英国人善于这么做。也不能完全归之于狡猾。  中国成语,所谓"两全其美"呢。  (236)  这期间还发生一件事,也使史迪威的紧张有所缓解。  四月里,某期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照片,登载的是李奇微将军与一对双胞胎水手--华人陈氏兄弟的合影。  他们生于新加坡,已有二十余年的水手生涯。两年前被雇佣在日本货轮上,担任大副和二副。  日军占领缅甸期间,修复了英国人自毁的仁安羌油田和仰光炼油厂,并向本土运送石油产品。雇佣陈氏兄弟的日本船主自愿被军方征用,经营仰光到长崎的航线,运走炼的汽油,运来枪炮子弹。  盟军在仰光登陆时,俘虏了几条已经半载的日本货船,也包括这兄弟两人。  扣押日本船主后,在商讨怎样处理这些船只时,史迪威将军的副官,被称为"平可顿"(大侦探)的多恩中校提出一个大胆建议:  装满货船,物色人选,经过日本控制的南中国海航线,把船开到盟军控制的浙江温州港!虽然冒险,但如果成功,就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史迪威和巴顿都欣赏这个建议。于是两个熟悉航路的华人-陈氏兄弟,便成为故事主角。  史迪威司令部的夏威夷华人上尉迪克·杨(杨照辉)被派去执行这一任务。  木讷、质朴的双胞胎兄弟听懂杨上尉的意思后,憨厚地点了头。因为他们答应得太爽快,盟军感到可疑,在船上派出了持枪的监视小组,并在船底龙骨周边秘密安放了炸药,以防万一。  两条各4500吨、"原汁原味"的日本货轮,加载后,很快出发了。过马六甲海峡、新加坡、南海、台湾海峡……陈氏兄弟从容应对,稳健操舵,全无破绽。  一路上未加掩饰、未遇盘查、未出纰漏,顺利得无以复加、不可思议。十五天后的夜晚,在国军控制的温州港卸货,送来了3600吨汽油、1500吨弹药、2500吨食品、100吨药品和48辆卡车--这超过四个月的空运量!  专程赶到温州港的李奇微将军热烈地感谢了他们,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惊奇的记者们围住兄弟俩询问,怎样创造的奇迹?  他们显然忽略了这一点,并无关于"奇迹"的心得。双胞胎困惑地对望着,判断或猜测道:  "可能系海龙王,或者妈祖?保佑。"  记者于是问,如何在日本人眼皮底下没有被发现?  哥哥诧异:"这,不是日本船么?"  弟弟愤慨:"那么多日本船都在你们眼皮底下,把兵马送去南洋啦,也不是迷有发现么?不懂,为什么要发现我们?"  又问他们:到底遇到过什么危险?  兄弟俩笑道:"迷有啦……嘻嘻。只是路过台湾海峡,碰到美国自己飞机来炸。幸好天黑黑,不给它们炸到。"  《时代周刊》给他们的故事加了标题:《朴素的传奇》。一向平凡的中国裔水手成为畅销杂志封面还是第一遭,故事在海外华人中流传很久。  若干年后,在陈氏双胞胎的新加坡故居,后代为他们开辟了一个纪念室。(237)  察哈尔。张家口,"华北抗日联军"筹建指挥部。  春天还迟迟没有来到这个塞外边城。  敌人在军都山的另一边蠢蠢欲动了,但这一回,那个狡猾的老鬼子冈村宁次比以往谨慎的多,眼下还看不出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毕竟这里集结了15万以上的抗日部队,这是抗战以来八路军的最大集结。  这个月对于筹备组建"华北抗日联军"的泰勒准将来说,是实践自己对陆军新编制设想的一个机会。虽然他仍在为物资的中断而着急发愁。  训练和整编期间,泰勒一直在思考军队的结构问题。  通讯条件的明显改善,使部队首长可以指挥地域更为分散、编制层次减少、数量更多的作战分队;他希望八路军在装备正规化的同时,在结构上也更适应战争。具有比对手更先进的体制。  泰勒日以继夜地花费着心思。他从这个月最新落成的美国五角大楼的形状※,和人的手有五个手指得到启发,提出"五群制"的设想:  即:由5个战斗群组成一个纵队。  从而在作战中构成一个五角作战队形※,可以保证面对所有方向,都有至少两个支撑力量和一个来自核心地带的炮火支援。可以向所有方向攻防。    ※五群制是泰勒军事改革代表作。  延安方面,毛泽东亲自复信,介绍中国古代有过"五五制",并提出"先抓试点单位",建议在两支部队试验。  泰勒深受鼓舞。为绕开国民政府不批准新编制的障碍,指挥部一致认可,采取类似"纵队、支队、联队、群"这些模糊的称呼,不拘泥于编制称号,而着眼于实际兵力规模。  埃德曼中校根据泰勒设想拟出方案,新编制分为步兵和空降兵两种。  标准的步兵纵队编制4万人(大于师级)。下属5个旅级战斗群,每旅6千人。这是为了针对日军的师团和联队,而组织起强于和倍于敌人的作战力量。  纵队分作"战斗群"和"支援群"两部分。支援群则分为火力群和后勤运输群。初期拥有24门美式105榴弹炮,和500辆卡车的运输团。  旅级战斗群由5个步兵营和1个轻炮兵营组成;每个战斗班都拥有班用机枪,和几名冲锋枪手。  当旅级实施作战需加强火力与突击兵器时,由纵队"装备集散中心"提供支援,战斗群无需维修保养重装备,省去琐碎的麻烦,更加专注于战斗。  泰勒深信,实施了这种编制和配备,八路军将迅速走向野战化和正规化,足以与日军战役兵团相对抗。  (238)  同月。太平洋。所罗门-腊包尔。  4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发动策划已久的"伊"号作战。  许多出击和返航的日本飞行员,出于对山本大将伫立在机场亲自迎送的"感念和不忍",于是夸大数倍,虚报战果。但事与愿违,这却导致了山本提督长官的严重判断失误。※  4月18日,山本的座机在布干维尔岛上空被击落坠毁。  这时的山本五十六,对美国人来说,是排名比希特勒更靠前、更令人憎恨的敌人。直到事隔多年,历史资料更多得以披露之后,这个印象才有所改变。 ※  6月5日,全日本为山本五十六举行了隆重国葬,追授元帅称号。 ※  4月21日,大本营报复性地宣布:将一批俘获的米国飞行员公开斩首,以"震慑"以后米国的轰炸战略。 ※   ※以上均为同期史实。  这一残忍行为,使阿诺德上将咬牙切齿地决定,加大对日轰炸力度!山本五十六在策划战役  重庆。红岩村。  周恩来也注意到美国飞行员被斩首这件事,作出一个考虑深远的举措。  在一次约见蒋委员长时,周恩来提出一个建议。  得到蒋的赞同后,他派乔冠华、龚澎两人赴香港,联系上了著名侨领陈嘉庚,请他出面,并由国民政府出资,通过亲友关系,在台湾等地收买了一批地道的日本式渔船。  几个月后这些渔船发挥了巨大作用。  (239)  春天光顾张家口的时候,"五群制"的伞兵新编制开始实验。精心组织的空降联队是泰勒心头的宝贝。  空降联队1800人。由5个伞兵中队和火力、后勤支援2个中队组成。  每中队210人,编为1个火力排和5个步兵排。伞兵编制里还实行了一种引人注目的"6人战斗班"的改革--每班可灵活地进行2人或3人的战斗组合,小型班组在行军、宿营和伞降时更便于掌握。这很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缺少士官正规训练的底层干部。  5个班组成1个排,等于增加了军士数量,也就强化了基层。这对伞降敌后迅速集结和收拢部队时十分重要。  伞兵联队首长直接控制迫击炮中队,和装备30辆伞兵吉普车的后勤支援中队。根据作战时迅速集中火力、兵力的原则,在排一级就可以呼叫火力增援。  疲惫的泰勒长长呼出一口气--这支精兵超过了日军联队的配备水准;在现有条件下,这已是梦幻组合。  泰勒还着手组建了一个炮兵和装甲兵训练中心。  该中心由擅长教学、但在战场上被巴顿痛斥过的史密斯中校担任主任。杰克装甲兵中尉和身手不凡的罗伯逊炮兵军士都是技术教官。  在苏联学习过装甲战的许光达、和曾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长的周士第、以及黄埔军校炮科出身的郭化若和朱瑞等将领,都成为学员领队。  那所被巴顿唾弃的坦克修理厂经改造,已完成几十辆老式苏联坦克的升级。主要是在坦克里加装无线电。  (240)  泰勒高兴地把五群制编制的试点工作交给第4纵队承担。  他理解了中共军队编号喜欢从"4"排起的原因--那是北伐战争时以共产党员为主的第4军被称为"铁军"。他赞成这种继承先辈部队传统的意识。  比泰勒年轻7岁的林彪将军与他相处融洽。林彪认为这与中国古代的"五五制"编制有相通之处,同时又有现代化的改进,接受起来并不困难。  新编的几个山地旅,装备物资的运载也初步实现骡马化。缴获的日本马和蒙古马发挥了作用。  推广中,傅作义将军的第七集团军也参加了新编制试验。只有阎锡山的晋军以"指挥不习惯"为理由拒绝试验。泰勒一时恼火,对晋军限制了武器供应量。为此还引发了争吵。  结果由彭德怀将军出面折衷--还调运了几个团的装备给晋军。彭将军解释说,这是他们的"统一战线"政策,维护友军团结等等。  泰勒也未深究,因为晋军派来交涉的商震将军英语很好,又是史迪威的老朋友,俩人沟通无碍。而晋军本身去年还打了自己的第一次胜仗。中间两人为谢伟思、包瑞德。(241)  延安。枣园。  毛泽东主席点燃一支烟,扳着手指,向来访的美国客人从容地介绍情况。  二月,举行了"第二次百团大战"暨华北、苏北战役胜利总结庆功会和死难烈士追悼大会。  三月,永坪炼油厂在舍尔文·海尼特工程师主持下调试完毕,实现月产900吨精炼航空油的指标,产品鉴定合格。316航空联队使用这一产品驾驶飞机,轰炸了鞍山钢厂和大连日军码头。  四月,化肥厂和水泵厂落成投产。  陕北农民第一次用上了化肥;并用水泵从河谷中向梯田里浇水了。边区五金厂生产的新式犁铧,已经卖到了内蒙古河套平原;"风帆"蓄电池厂的产品也能供应电台和汽车使用了。积压在纳兰的物资还在陆续转运。  延安被服厂的女工敲锣打鼓,迎接一批美国缝纫机到货。她们可以不再一针一线地缝制军装被服了,效率提高10倍!这是妇女解放之后的生产力解放。  另一件新鲜事主席常向客人提起:  安塞县的农民看电影受到启示,走出小农经济圈子,效法美国农场,办起了集约化的养猪场和养鸡场。用过去废弃的庄稼秸秆发酵后作饲料,还聘请一对美国农场主克莱默夫妇作顾问。  这事惊动了方圆百里山乡,一时间赶去参观、取经和购买猪苗的人们络绎不绝,挤满了过去静寂的山路。  可以预期,"红烧肉"这道大众名菜,今后能频繁地列入连队和农家菜谱了。这是匮乏时代里,多少质朴的炊事员和家庭主妇,对于改善食堂或家庭餐桌伙食的莫大奢望啊!  连主席本人都对红烧肉情有独衷呢。  五月,美国在延安设立常驻联络处。  戴维·包瑞德上校和大使馆秘书约翰·谢伟思分别任军事、政治常驻代表。他们是毛主席的座上常客。  包瑞德的汉语好到可以用标准北平口音朗诵中文的莎士比亚戏剧台词。  而四川口音、同样嗜好辣椒的谢伟思,尤其收到毛泽东的欢迎。※※谢伟思与毛泽东的交往是被广泛记载的史实。  (242)  这位主席向客人们赠送了自己的著作《新民主主义论》。并且有过几段著名的谈话:  "即使对国民党来说,事实也很清楚,中国的政治潮流是倾向于我们的。我们坚持了国民党的'一大'宣言,这是一个真正伟大而民主的文献。孙中山不是共产党人,宣言仍然有效,它不会很快过时。即使国民党崩溃,我们也会坚持这个宣言,因为它的总政策是好的、适于中国的。我们所做的每件事,纲领的每项条款,都可以从这个文献中找到。"  "我们并不假装自己完美无缺。我们也面临着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问题。但是,我们正视它们,在克服它们。我们欢迎美国人、国民党或者任何其它人的监督和批评。我们经常自我批评和修订政策,朝着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经验证明,人民是了解民主、需要民主的,并不需要什么长期体验、教育或'训政'。中国农民不是傻瓜,他们是聪明的,象别人一样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谢伟思说:"共产主义者"的名称使某些美国实业家不放心。  毛泽东笑起来说,他考虑过:换一换名称。但如果人们了解他们,就不会感到害怕。"即使是最保守的美国实业家也不能从我们的纲领中找到可反对的东西。"  "美国会发现我们比国民党更加容易合作。我们并不害怕民主的美国影响,我们欢迎它。我们所关心的是在建设方针上,使国家有可能获得最迅速的发展。首先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请看我们这儿--以有限的资源已经做了些什么--其次,我们才能谈到国防工业"。  "美国不必担心我们不合作。我们应该合作。我们必须得到美国的帮助。所以我们认为十分重要的是需要了解你们美国人的想法和打算。我们不会贸然反对你们--不会贸然和你们发生任何冲突。" ※    ※以上,载于《党史通讯》1983年第20-21期.  毛泽东的谈话涉及中美关系的许多方面。由包瑞德和谢伟思及时报回给美国政府。其要点是:  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怀有十分友好的感情。  2.中共不仅愿意加强和美国在对日作战中的合作,而且期盼在战后重建国家时得到美国的支持。中共无意损害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3.美国如果采取只支持蒋介石的政策,只会增强蒋压制民主,以及在战后发动内战的决心。  4.中美两国人民长期相互同情,将来无论在战略上和经济上均不会有冲突。中共不会反美。相反,却认为美国是当代世界上惟一有条件、有能力帮助中国战后重建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谢伟思还根据自己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在报告中如此描写:"美军观察人员几乎访问了华北所有重要的中共控制区。所见所闻,证实了中共所声称的对敌占区广大农村地区的有效控制。"  根据两人记录,主席阁下反复向他们阐述党的现阶段纲领--就是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谢伟思提出疑问:为什么不是"建立共产主义的中国"?  主席回答: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那个历史阶段。  据此,双方达成坦率共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段里,我们是同路人。这时期已经有了美式咖啡罐。(243)  北非。阿尔及尔,盟军总部。  马歇尔将军结束了华盛顿的"三叉戟"会议,在陪同丘吉尔首相来北非视察的空中旅途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成功地办了一件失败的事情"。  缅甸运输线重新开通后,使原来印度洋-波斯湾-伊朗过境运往苏联的物资,有相当一批被分流。不少货轮就此直航仰光,送向中国战场。  苏联近来深为不满。美英控制了地中海,援助力度却没有明显加大。  莫洛托夫在一份备忘录中指出:你们既不开辟第二战场,又不大力增加对苏援助,那么盟国义务何在?  同时他质疑美国兵力部署:欧洲和亚洲,到底谁是优先?  认真分析美军这一时期的兵力分布,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美军确实是一种大致相等的平衡状态,因此苏联的指责并非无的放矢※。※ 据【美】阿伦·米利特-彼得·马斯洛斯金《美国军事史》P435-436:"1943年12月美军在海外军事部署",可清楚看出这一态势。  美国略感内疚。为了给苏联方面一个合理答复,马歇尔将军承担了这个让美英两位首脑都颇感为难的差使--起草一封给斯大林元帅的电报。※  他力求以完美的措辞取得斯大林的谅解。丘吉尔看了后,对文稿拍手叫绝,以致多年后在回忆录中还赞叹:"此前我以为马歇尔只是一个粗犷的军人、优秀的组织者和陆军建设者。现在我才看出他是一位目光锐利、掌握全局的政治家"。此后,首相开始刻意对这位盟军的幕后主帅施加影响。※  电文经罗斯福总统审阅,一字未动,发往莫斯科。  但斯大林同样是一位非凡的政治家。  他没有被马歇尔那些巧妙的措辞所打动。他"勃然大怒"。几天后,6月初,苏联召回了驻伦敦和华盛顿的大使,将双边关系降为代办级。※   ※史实。相关记载见于马歇尔传记。  双方关系的疏远期出现了。丘吉尔不为所动,继续谋划他的巴尔干战略。  罗斯福感到不安,主张在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准备尚不充足之前,保证对苏物资供应。  总统指令,必要时,甚至应该不惜代价,重新开通援苏太平洋航线。  (244)  重庆。曾家岩,委员长官邸。  第二次从缅甸视察归来后的蒋委员长,感到身心舒泰。  物资供应几个月里成倍增加,原来苍白的血管里重新注入了活力。中国战区有了自己的专属航空队,第一批更新装备的30个美械师,完成进度超过计划。  当然,这里有那个"醋性子乔"的功劳,已向他颁发了云麾勋章。  但功劳归功劳,功劳不能掩盖危机。  是时候了。军事委员长决心不再让这位政治倾向十分可疑、深通近代中国掌故、独断独行又脾气火爆的老将军,继续控制援华租借物资的分配了。趁他此际回国述职,我这里必须当机立断!  即使美国不肯象对苏联那样,把分配权交给中国自己,那也必须换一个年轻、容易相处、懂得警惕赤色危险的当家人。  说到物资分配权,委座想起子文-这位妻舅外长在美国人那里碰过壁。  在同美国交涉时,子文指出:既然向英国、苏联提供租借物资,都是由受援国自己管理,为什么独独中国不在此例?这牵扯到一个大国的尊严。  美国的理由竟是:别国不存在国内冲突。而中国却可能把大批物资囤积起来,准备将来的内战!  平心而论,此话也不错。当子文问起从蒙古过来那些送给共产党的物资时,他们辩解说,那同样是交给美国人卡尔迅掌管分配的,而且数量小得多。最过硬的理由是,八路军有一系列的战果来证明援助有效。  可恨的是美国人还说出这样无礼的话:  "请记住,宋先生,那是我们的财产。我们生产的,我们拥有它。我们愿意把它给谁就给谁。这也牵扯到一亿三千万美国人的尊严。正是他们为此付了税。"※※赫尔利与宋的对话,44年9月16日。  美国啊。她到底想干什么呢?  他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想不透。恐怕连美国自己也没有想明白。  中国又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美国呢?  恐怕没有选择。美国就是美国,你无法左右,只能因势利导。  不是吗?试想一下,抛弃美国?  如果倒向日本?……简直不只是荒唐。首先汪精卫怎样接受你?若如此,还不如几年前就接纳那个影佐祯昭和他的"桐工作"……罢了,打住!  即要抗日,又要反共。这需要何等复杂的掌舵技巧啊。  纵观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领袖,这样顽强地坚持双重目标……  (245)  思谋既久,良策终得。  夫人在美国来信说得好--史迪威愿意打仗,那就让他打仗去好了。只是不要任意拿着我们的家底来挥霍;只是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叫响那些"改革积弊、遏制腐败"之类的噪声。  中国的重重积弊,能靠一个美国军人来改革么?  应该,咹,真的应该承认,夫人比自己胜出一筹的地方。  她明确建议:把史迪威送给共产党。  第一次看到那一行字,着实大吃一惊!可是越想越有道理。  史迪威迫切要求作战。作战就要消耗兵力。那么你就挥霍共党的那点小家底去吧。冬季苏北战役不是消耗4万多人么?日本还很强大,倾共党全力,也未必拼得下半个华北,漫说还有关东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终有一日要由国府出来收拾残局。  让脾气火爆的史迪威同共产党去矛盾、去摩擦吧。醋性子?八路军活跃的山西就是醋的家乡!酸醋对酸醋,你去发发性子看。  北方运输线名存实亡。日本控制着海上航道,不会再有东西运过去了。美国人弄巧成拙,把共党暴露在日本枪口之下!  要知道日本人即使不要华南,也不能不要华北的喔。  我们需要的,只是把经由缅甸的物资控制住。即使有所分配,也必须保持四分之三--不,五分之四的比例。我们有空军海军,我们有正统国家政权。我们只需要安居华南,保守半壁江山,静观待变。  我们坚持抵抗立场,盟国援助就不会中断。至于战争的持久化,某种意义上正可以加强自身的地位。我们并不着急。谁着急谁就花力气好了。  什么华北联军?那些杂牌军,寡人根本看不上眼。联合的美梦不那么容易作。以蒋某半生"联合"之经验,深知合作不易、纠纷无处不在,新成分改造绝非一日之功。既用抗日的旗子联合,在史迪威指挥下,你们拿到武器就要去作战。  华北去联合好了。那块地方,在国府预算里,几年前就已列入呆帐坏帐。  前年发配新四军北上就有这层涵义。那里所有大城市都已沦陷,所有交通线都为敌所控。既然默许了你们"抗日联军"的旗号,那么,掏出本钱,去跟鬼子拼吧。有史迪威做司令,不怕你们不拼。  如果不拼,美国就会中断武器来源。如果不拼,美国也就不再光指责我。没有你们,史迪威就会打国军的主意。而国军,我要留在最后使用。  华北联合而不能自治!前提是那里的一切必须承认国民政府的领导。  史迪威迟早要回美国的,留给共产党壮大的时间有限。这期间我要调整部署,把握全局,抓准时机。同时,那计划中装备的90个美械师一个也不能少。  重中之重是保全缅甸--这条来之不易的输血通道。  我就不相信,美国会容许史迪威去发展共产党!  美国和共产党,不管现在多么彼此相投,犹如蜜月,但终究走不到一起。就像一对恋人,不管爱得如何死去活来,没有先天的缘分,也成不了夫妻!  蒋介石打开日记,履行他多年来的良好习惯。  "1943年5月×日。  "细察夫人之策。虽出自女性直觉,意在清理门户,洁身自好;然不经意间,却正应兵法'欲擒故纵'之要义,所谓弃履于彼。夫人西学饱览,然此计浑得中国辨正谋略之精髓也。  "倘美方与我会商史氏之任华北,则我即以国府明确之武备物质需求,与之达成完备谅解协议。  "华北不战,我则坚守,彼难责诘。华北若战,彼必有失,我可乘机。前人曾有以夷制夷之策,今沿而用之,以夷制共,庶几近焉!"  写毕,委员长缓缓地抒了一口长气。  "文胆"陈布雷已起草一份措辞得体、态度坚决的电文。委员长斟酌再三,决计发出。  美龄和子文在那边已经做好了各方面铺垫,相信罗斯福总统,会理解这份通谍式电报背后的一片苦心……246)  华盛顿。白宫,椭圆型办公室。  罗斯福对面坐着总统助理霍普金斯。  "哈里,你觉得怎么样?-蒋大元帅要求'另派一名富于友谊合作精神的美国将军'来接替史迪威。他还保证'竭诚欢迎和全力支持'继任者。"  "就是说,在战区参谋长人选问题上,他摊牌了。联系到前不久的那些过程,我认为可以考虑,总统先生。"  "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彼此性格上的不和谐。"  "这我相信。即使对英国人,史迪威将军也缺乏耐心。"  "你注意到信里那个有趣的暗示了么,哈里?"  "他说,华北方面的战事,似乎缺少美国高级军官的指导……也许情况确实如此,那里人手不够--特别是如果有大型、决定性战役的话。"  "大元帅倒是替我们想得周到。"  "总统先生,我曾在蒋夫人那里听她流露过这种想法。"  "他们不担心史迪威和共产党搞在一起了?"  "他们更关心对租借物资的掌握。"  "但是,我们的租借物资只能用于对日作战,决不供应中国内战。谁想囤积都不行--任何一方。"  "是的总统。那么陆军部,会接受蒋的这个有些过分的要求么?"  "可是,如果维持现状,恐怕那种内耗会使战争拖延--至少一到两年。为了节省我们有限的生命力,这次姑且'屈从于'来自委员长的压力吧?"  "高明的妥协远比对抗更不容易操作,总统先生。我理解你的难处。此外,蒋本人并没有明确建议史迪威将军的任职去向,他只要求更换他的参谋长。"  "那么我们这位战功卓著、而且刚刚晋升的四星上将放在哪里?"  "大元帅暗示了华北,对此我现在还难以想象。史迪威将军在那里的作用,会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他毕竟拥有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哈里。如果有人说史迪威是共产党,恐怕鬼都不会相信。"  "恰恰因此!富兰克林,如果说蒋大元帅在史迪威将军眼里也不过是个摩洛哥苏丹的话,那么在华北的山区,那些非正规部队的领袖,在他看来--难保不会成为……部落酋长?"  "卡尔迅和泰勒与他们相处很好。"  "他们的级别还不足以随心所欲发号施令,总统先生。"   哈里·劳埃德·霍普金斯  (247)  罗斯福思索着,用手指轻轻敲击了一会儿桌面。  "有一点我一直在犹豫,哈里。我们……实际上支持了共产党。这究竟是对还是错?对了多少,错了多少?它对我们与未来中国的关系,影响到底怎样?"  霍普金斯笑了。  "您到现在还不认为,您走了一步好棋吗,富兰克林?援助八路军,结果激发、调动和牵制了蒋介石。在中国我们是前所未有的主动!看吧,不同日本作战,就得不到援助。你不作战,有人作战。所以他就不能无所作为。至于共产党什么的,我看您不必在乎。"  "不在乎?为什么?"  "呵呵-苏联的共产党,才是共产党。我们既然可以请布尔什维克在炉边吃一份烤牛排,为什么不可以让中国那些'土地革命者'也烤烤火,吃一份红菜汤呢?更何况,他们干得不错。"  "唔?哈里。如果我们因此而失去了蒋介石,你可要被扣发工资了。报纸上那些对你我的无端指责这下子可找到了依据。你不担心?"  "您真的认为蒋介石就是整个中国了吗,富兰克林?"  "至少在目前,没有人可以取代。"  "总统先生!日本人,就连日本人都能够找到汪精卫啊,总统先生!另外,据美国方面调查,中国富人在美国银行的存款已有33亿美元。如果把这些存款拿出来充作军用,足够再抗战5年。支持重庆国府的富裕阶层自己不肯出钱打仗,却利用战争向美国伸手要钱,这让美国人十分反感。"  "好了好了哈里。说回来,如果史迪威去华北,那也是从战区降格到了分战区啦。他会接受吗?哈里,看看还有什么别的地方?"  霍普金斯低头想了一会,抬头说:  "他是个野战将领。恐怕不喜欢参谋部。太平洋也没有位置了。欧洲,对于干得很好的艾克将军来说,史迪威的资历和级别都太高。还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马歇尔将军处理吧。"  "可是,马歇尔在非洲还没有回来。"  "什么?难道你想…马上就作出决定么,富兰克林?短短几天都不能等?"  "史迪威回国参加'三叉戟'会议,还没走,恐怕很快要启程了。"  "可是……这样的事没有马歇尔参与,简直不可想象!"  "哈里你想过吗,马歇尔会和史汀生一起,坚持不改变史迪威的使命。"  "可是总统--舆论!舆论会认为,如此不公正地对待一位刚打完胜仗的将军……这是很可怕的!虽然,嗯,虽然离开下次大选还远……"  罗斯福狡黠地眯下眼睛,"正是如此,哈里。我想借此机会惩戒一下咱们那位'醋性子乔',使他明白,别因为个性弱点,而耽误远大的前程。"  霍普金斯领悟,深深点头。  "噢?既如此,我乐于替你起草那封给大元帅的电报,富兰克林。"   战争部(也译成陆军部)部长亨利·史汀生  (248)  佛罗里达,奥兰多休假地。  养病中的史汀生,刚刚审阅了阿拉莫戈多实验室的报告。这是全美国--也是全世界只有几个人能够有权审阅的文件,甚至副总统华莱士也不在这几人之列。史汀生受命负责荒漠里那个绝密项目--代号"合金"的进展。  此刻,他在阅读马歇尔的来信。  "总统受限于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了解,而不希望失去蒋委员长。于是史迪威终于成为'祭坛前烤熟的羔羊'。两天前他被解除了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职务。而我们都没有机会参与此事的讨论……  "我已安排魏德迈接替他的岗位。"  义愤填膺的战争部长怆然起身,吩咐随行医生:结束疗养!明天赶回首都!(249)  美国西海岸。卡梅尔。  海滩上有一对夫妇散步的身影。跟随他们的小狗跑前跑后,茫然不解地观望着它沉默的主人。  温妮伴随着鬓发斑白、瘦成一把骨头、原来笔直的身躯由于过度操劳已显弯曲的丈夫,在海边走完第十个来回。  "乔,回家吧。对我来说,你已经拥有一切。该回家了。"  "是的温妮,是该回家了。只是……不该是这个回法。"  "总要有一个回法的,乔。不是这样就是那样。就当它是上帝的安排吧。"  "上帝的安排……温妮,我希望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  第二天,温妮煮好咖啡,给仍然躺在床上的乔拿来一封信。  信是中国将军、整编38师师长孙立人少将写来的。描述他们在浙东南艰苦的战斗中打退日军多次进攻,保护着丽水基地。由于运补组织不力,腐败之风渗透到军需后勤部门,甚至申请弹药都要贿赂主管军官,物资时常接济不上。不是没有,而是扣住不发。他深切怀念在印度、缅甸和史迪威一起作战的日子。  乔把信还给温妮,懒懒地在床上翻了个身,喃喃道:  "看看总统那个老傻瓜愚蠢让步的结果吧,温妮。我亲手训练的精锐部队,迟早成了花生米的殉葬品。美国人也要流更多的血。"  第三天,温妮煮好咖啡,给仍然躺在床上的乔又拿来一封信。  信是老部下索尔坦少将写来的。他在昆明督运物资。三个月来已有15万吨物资运进中国,他克服重重障碍,把其中3万吨送到浙江前线。--"而开辟这条艰难而光辉的道路的,正是您那不可征服的意志!"※  乔把信递给温妮,默默地翻了个身,眼里饱含泪水:"温妮,我不应该离开他们……他们需要我。"※史实:原信是缅甸"史迪威公路"落成时,官兵们给将军的致敬电。  第四天,温妮煮好咖啡,给仍然躺在床上的乔又拿来一封信。  信是卡尔迅、泰勒两位准将联名写来的。除了他们的工作汇报--他们每隔一个月自愿地这样作一次--信中用加重号标注了一段话:  周恩来在重庆送别卡尔迅出院时郑重表示,希望史迪威将军前来就任"华北抗日联军"的最高总指挥。并请我们转告:"如蒙将军同意,毛泽东、朱德、冯玉祥、阎锡山、商震、傅作义等领导者,将联名向参谋长联席会议发出正式邀请……"。  乔把信递给温妮,从床上一跃而起,沙哑的嗓子喊道:  "温妮!现在我相信了,上帝真的与我们同在!"右图为滇渝公路贵州晴隆段著名的"24道拐",始建于1926年。1943年史迪威指挥美军工兵部队,对这里进行过较大改造,变成"21道拐"。  (250)  北太平洋,白令海。  1943年5月11日,美军在阿留申群岛的阿图岛登陆,扫荡了2600名日军。  高呼"班哉"发起最后冲锋的日本兵约有1000人,用手榴弹集体自杀的约500人。美军伤亡37人。这是美军在北太平洋的第一次两栖登陆作战,获得不少经验教训。※史实。  5月下旬,人称"公牛"的威廉·哈尔西海军中将,从南太平洋的努美阿,飞返檀香山太平洋舰队司令部。他一度隶属于麦克阿瑟上将管辖的西南太平洋战区,这次应尼米兹上将要求,匆匆赶来。  他本以为尼米兹会向他祝捷--击毙山本五十六,对日本是个沉重打击。  或者是为了"第50特混舰队"的指挥岗位。那可是令每一个雄心勃勃的海军军官都怦然心动、全力争取的职务呢。  但见面之后,尼米兹却关怀起他的"带状疱疹"。  一年前,正是因为那场病的讨厌发作,使他错过那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中途岛之战。  哈尔西不明就里,也不以为然,告知司令官老朋友:已经好了,没有再犯。  尼米兹坚持,要帮他找个"凉快的地方,预防复发"。  哈尔西甚感诧异:为何小题大做?  凉快地方?太平洋上所有战火激烈之处,都处于炎热地带!这是要把我……打入冷宫?  望着尼米兹眼角那些高深莫测的鱼尾纹,哈尔西鼓起公牛般的眼睛。  于是尼米兹领他来到作战室。巨幅的太平洋战区地图覆盖了整整一面墙壁。  "听着比尔。三天前,金海军上将代表参联会下达一项奇特作战指令……"  最终明白了此中涵义,哈尔西呵呵大笑,摩拳擦掌。当即表示:这么凉快的地方,我的皮炎保证不会复发!  尼米兹叮嘱:"治病,是你离开原战区的首要原因,比尔。记住这一点。"  尼米兹"扣压"了金上将指示的非正式部分,那些是:  "让哈尔西离开澳洲。离开麦克阿瑟越远越好!那个著名陆军人士,居然想把我们'最伟大的水兵'据为己有。"  (251)  几天后史迪威按照通知来到华盛顿。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0
正序
倒序
[历史]另一种历史
[历史]另一种历史-2
[历史]另一种历史-3
[历史]另一种历史-4
[历史]另一种历史-5
[历史]另一种历史-6
[历史]另一种历史-7
[历史]另一种历史-8
[历史]另一种历史-9
[历史]另一种历史-10
[历史]另一种历史-11
[历史]另一种历史-12
[历史]另一种历史-13
[历史]另一种历史-14
[历史]另一种历史-15
[历史]另一种历史-16
[历史]另一种历史-17
[历史]另一种历史-18
[历史]另一种历史-19
[历史]另一种历史-20
[历史]另一种历史-21
[历史]另一种历史-22
[历史]另一种历史-23
[历史]另一种历史-24
[历史]另一种历史-25
[历史]另一种历史-26
[历史]另一种历史-27
[历史]另一种历史-28
[历史]另一种历史-29
[历史]另一种历史-30
[历史]另一种历史-31
[历史]另一种历史-32
[历史]另一种历史-33
[历史]另一种历史-34
[历史]另一种历史-35
[历史]另一种历史-36
[历史]另一种历史-37
[历史]另一种历史-38
[历史]另一种历史-39
[历史]另一种历史-4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另一种历史
另一种历史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