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4

他多次前往加尔各答采访姆姆,而且在姆姆的感召下,他对乞丐更慷慨,对穷人更友善了。但是,有一点他一直没能做到,那就是,亲手照料那些病患和垂死者。直到1979年年底,他最后一次来到这里时,才勉强在一个重病的老人身边蹲下,但那一年,他也很老了,头发和胡子都花白了。从仁爱传教修女会创办之初,到1997年德兰姆姆安然长逝,这期间有无数的记者采访过姆姆,为什么我单单要把这个美国记者作为一个范例拿出来讲呢?我个人认为,他的经历很有代表性,非常有代表性,他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至少代表了我。我想我跟他一样,也许我也能慷慨而友善地对待一个乞丐,或一个穷人,但我无法为那些垂死的患有各种肮脏可怕疾病的人清理溃烂的伤口,为他们洗澡。我无法做到,至少现在我无法做到。也许当我变得跟哈普一样年迈的时候,我会有所改变。但现在我做不到。我必须承认,我心中的同情、怜悯和信心还很弱小,还不足以承担那样深重的苦难。基于这种自我认识,我无比钦佩德兰姆姆,以及那些追随她的修女、修士和义工们。我无比地钦佩他们。多年来,德兰姆姆和她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因为这种特殊的以爱行事的传教方式,以及她们对这个世界的付出和影响,而长期受到世界各大传媒的密切关注,对此,姆姆总是对那些前来采访她的记者说“这个工作是他的工作,我们只是他的一件工具,我们尽完一点力,做完几件小事后,就会离开,但他的工作将会继续。”无论多么老练的记者,都无法从姆姆那里采访到有关她个人的事情,更无法使她谈论自己。在姆姆看来,谈论自己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这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德兰姆姆只是一个修会的会母,但她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了至高无上的罗马教皇。无论是一个基督徒,还是一个非基督徒,无论是一个穷人,还是一个富翁,都会不由自主地被她的芬芳所吸引。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她一出现,她立刻就成了人们眼中的焦点,不管她愿不愿意。她那瘦小文弱的身躯,因而咸了照相机和摄影机不断追踪的对象,很多记者都觉得,这个见过世面的修女,在面对镜头时却很拘谨,甚至还很笨拙。有一回,英国广播公司对姆姆进行电视采访,由著名记者麦高里住持。节目已经开始了,姆姆却仍然缩成一团地坐在直播间里,手捻念珠念着经,懵然不知此时此刻英国有一半的观众正盯着自己。访谈开始没多久,姆姆就把麦高里甩在一边,自顾自地,反客为主地侃侃而谈起来。结果麦高里不得不放下原来的设计,跟着姆姆的思路走。从电视技术的角度看,那完全是一次失败的采访。但节目播出后所引起的反响,却是空前的。信件和捐款像潮水一样地涌向电视台,无数的人问着同一个问题:“这个女人感动了我,我怎么做才能帮助她呢?”这就是姆姆的独特魅力一一并不是因为她所讲述的天堂,而是因为她的简朴、真实、 自然,因为她在真诚的微笑之中所流露出的适度的批评,因为她毫不做作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的人性。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上帝无所不在的慈爱,像瑰丽的玫瑰花辦一样撒落在她孱弱的身上,并成了一种让人感受得到的光芒。但有时候,姆姆也会很听话地配合记者,因为这种或多或少的个人崇拜,可以为她的各种服务中心带来可观的进账,但姆姆绝不会让自己成为记者任意摆弄的木偶。有一回,姆姆不无自嘲地说:,我和耶稣签订了一份合同,每给我拍一张照片,就会有一个灵魂从炼狱释放出来。近来喀嚓声不断,恐怕炼狱已经空城了。”但在更多的时候,姆姆却会对记者说:“去拍她们吧,请你去拍她们,她们就是我。”姆姆指的是她的修女们,有一回,在一个盛大的聚会上,一个崇拜姆姆的人向她献上了一束艳丽的鲜花。姆姆立即走向祭坛,跪下来,恭敬地把花摆在了圣龛前。也就是,把花献给了耶稣,天主教徒相信,圣龛就是耶稣在人间的居所。把花献给耶稣则是表明,一切的光荣都归于上帝。艾克森神父曾经是德兰姆姆的同事,也是她多年的老友,也因此,有些经验丰富的记者会去采访神父,希望从他那里挖到有关姆姆的独家新闻。有个记者比较幸运,他在神父那里听到了一个美妙的小故事。有一天,天气很好,姆姆和神父坐在走廊里谈话。有很长时间,姆姆都摆弄着手里的一支铅笔出神。神父就问她在想什么。姆姆回答说:“你看,我大概就是这支铅笔吧。没错,我就是这只铅笔,我是祂手上一支小小的不显眼的铅笔,用来写祂想写的。”这个小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却是我们认识德兰姆姆的一道门,一道很重要的大门。白纳德修女作为姆姆最早的追随者之一,曾经跟随姆姆走过最初的艰苦时光,多年后,白纳德修女对记者说:“现在如果我告诉修女们当初我们是如何生活的,她们肯定不会相信,她们会说这是不可能的,但事实的确如此。那时我们经常要行乞才能活下去。那时候的德兰修女,还没人知道,有一段日子,她自己都差不多要流落街头了。但她要的就是艰难,她不要安逸,她常常对我们说:仁爱传教修女会只是上帝手上的一件小工具,我们要努力,让上帝随时拥有这样一件小工具。”在我们看来,德兰姆姆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是一个圣人,但她却说:我只是一支铅笔一一只是一件小小的工具。这句话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奇妙的启示呢?第九章花时间思考,花时间祷告,花时间笑。那是力量的源头,那是世界最强大的力量,那是灵魂的音乐。花时间游戏,花时间去爱和被爱,花时间给予。那是青春长驻的秘诀,那是上主赋予的特恩。一日光阴苦短何容自私为己。花时间阅读,花时间和善对人花时间工作。那是智慧的泉源,那是通往快乐之路,那是成功的代价。花时间去行善,那是天国之钥匙,一一加尔各答孩童之家墙壁上的标语即使是弃婴也能感受到爱早在摩提吉的临终关怀院刚刚建立的时候,就经常有人把孩子丢在那个破房子的门口,有时候,一天甚至会有3个孩子被丢在那里。也就是说,从那时起,德兰姆姆就已经开始收养弃婴了。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加尔各答又是印度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尤其是印度贫穷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因为贫寒,许多父母不得不将新生的孩子丢弃,甚至残忍地弄死。加尔各答的弃婴,在世界各大城市中也许是最多的。在那段日子里,因为人手不够,姆姆为照顾那些小生命常常彻夜不眠,辛苦和劳累对姆姆来说,都不算什么,最使她伤心和难过的是,养育孩子所必需的食品、营养品和药品,经常短缺,她不得不四处奔走,马不停蹄地行乞于朋友、熟人和不熟的人之间。在姆姆看来,即便是被抛弃的孩子,也是上帝所赐,他们也有生存的权利。到后来,当姆姆和修女们推着小轮车,在街上寻找垂危的病人时,也会在垃圾堆里、水沟里,或是教堂的门口,以及公共建筑物的阶梯上,发现被丢弃的小婴儿。有些时候,她们找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一一垂危的母亲紧紧地抱着哭泣的孩子。母亲的生命力已经丧失,但孩子还是一个鲜活的孩子。后来,弃儿的数量越来越多,临终关怀院显然无法容纳那么多的孩子了。于是姆姆当机立断,宣布成立一个正式的儿童之家,儿童之家就设在临终关怀院的旁边,除了收养弃婴,还兼作产科医院和学校。也就是,还收留并教育流浪的儿童,同时为单身的穷苦孕妇提供帮助,直到她们的孩子安全地诞生。姆姆说,在所有贫穷的人中,比较起来,恐怕没有谁会比一个孤苦无依的孩子更贫穷更无助的了,他们是真正的弱者,他们最需要爱与同情。刚拣回来的婴孩,几乎个个都有着轻重不同的残障、疾病和营养不良,修女们必须细心地为他们洗澡,喂奶,喂药。除此之外,修女们还必须抱吻孩子,逗他们玩乐,引发他们的欢笑,让他们从身体到心灵都感受到母亲般的爱抚和温暖。即便他们肢体残疾,或是身上长满脓疮,疥癣。不管有何种理由,一个修女都不能拒绝抱吻孩子。这是规定。因此,在儿童之家里,你永远看不到一张发愁的脸,或一张烦躁的脸,一个修女只要抱起一个孩子,不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欢笑。有的修女甚至能够同时抱起两个或三个孩子,亲亲这个,再亲亲那个。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怜和欢喜,非常地美丽,也非常地感人,记者简,古德温在采访儿童之家的时候,看到艾美修女抱起一个患严重疥癣并涂满药膏的男孩,一会儿用鼻子亲他,一会儿又用前额顶他,亲呢得不得了,就忍不住问:“难道你不十自传染吗?”结果艾美修女回答道:“哦,如果你试试,就会发现,很快你就会克服被传染的恐惧,要不了多久,你就不会觉得他们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两样了。你只知道他们是孩子,而孩子,是需要很多很多的爱的,”这就是修女与一般医生不同的地方。在药物、手术和护理之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治疗,那就是以爱进行的心理治疗。而在德兰姆姆还是斯科普里城的小女孩龚莎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这种治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了。德兰姆姆是一个那样喜欢孩子的人,只要一走进弃婴之家,她就眉开眼笑了,不管当时她正在为什么事情烦恼着。她经常一手抱着一个婴儿,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一边检查督导工作,一加欢喜地抱吻孩子。这些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是姆姆最亲密的朋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一点。当她抱起一个初生的婴儿时,她眼神里流露出的由衷的慈爱和怜惜;当她向人们展示怀中的孩子时,那掩饰不住的骄傲和喜悦,那神采飞扬的样子,都让人恍惚觉得,她就是那个孩子的亲生母亲。儿童之家的弃婴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新生儿,新生儿中又有一大半是早产儿。而早产,多半是由于堕胎失败造成的。苏妮塔说:“我想有些母亲曾经服药,想把孩子打掉。这些孩子在尚未出生的时候,就中了毒。他们为了诞生而奋斗,有些居然成功了。这不能不说是奇迹,有的婴儿出生时不足两磅,连吮吸都不会,只能从鼻孔向胃里注射一点营养素,但他们居然活了下来。”新生儿的衣物多半都来自欧洲,但慷慨的捐助者们根本就不知道,那些挣扎在死亡边缘的小生命究竟是什么样子。所以,修女们不得不反复提醒他们:如果要给早产的婴儿做帽子,就不能做得比网球大。可想而知,要想把这样的婴孩平安地养活,是一件何等困难的事。所以,总会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无可挽回地死去。当他们小小的身体慢慢变凉的时候,修女们总是像亲生母亲一样,小心地把他们包好。有一次。姆姆甚至从一条豺狗的嘴里拖出了一个新生的孩子一一他被丢在一个垃圾堆里。两个来自欧洲的义工与姆姆一同经历了那件极其可十白的事,她们终生难忘。这个不幸的小生命在姆姆的怀里并没有存活多久就死去了。但姆姆说:即使他们一小时后就死了,我们也要收留他们。这些婴儿不能没人照顾,无人疼爱一一即使是小婴儿也能感受到爱。事实就是这样,即使是小婴儿也能感受到爱,不仅如此,只要是生命就能感受到爱,一只小狗,一只小猫,甚至一棵植物一一一棵树,一朵花,也一样能感受到爱。就像圣艾修伯里写的那个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还有那只等爱的狐狸。在小孩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上主没有多久,儿童之家的美名就被迅速地传扬开去了,一些无力抚养孩子的父母,在听说了德兰姆姆的故事后,就亲自把孩子送来了,对这样的孩子,姆姆从不拒之门外。当巴布一一那个摩提吉的小男孩,当他10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只好领着他和他的弟弟妹妹来找德兰姆姆帮忙。巴布的父亲跪在姆姆面前,泪流满面。他请求姆姆收下巴布的弟弟和妹妹,然后他就带着巴布去乞讨和流浪。因为他找不到一份足以糊口的工作,姆姆看着他们,心里无比伤感,她深知他们并非没有自尊,而是落入了绝境。于是,她当即决定,不仅收下巴布的弟弟和妹妹,也收下巴布和他的父亲。弟弟小,只有两岁大, 自然去育婴堂;妹妹和巴布呢,到了学习的年龄,应该去上学。至于巴布的父亲,姆姆则安排他去育婴堂做勤杂工,报酬是每天供给他与修女们一样的食物。儿童之家除了收养弃婴,也收养一些年龄较大的孩子,如果一个寡妇有几个孩子,那么儿童之家会考虑收养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为她分担重负。这些孩子来到儿童之家后主要是学习,除了认字、算术、唱歌、跳舞、绘画、阅读,最主要的是学习一或两门技艺,以便长大后能够自食其力。有一天,一位修女在街上碰到一个孩子,一看就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就把他带了回来。孩子不停地喊肚子疼,修女想,大概是吃了什么脏东西吧。就问他早上都吃了些什么?孩子说什么都没吃。修女又问,那昨天晚上呢?孩子还是说什么都没吃,那昨天白天呢?孩子仍然说什么都没吃。这个可怜的孩子,原来他的肚子疼,其实是肚子饿,这个孩子的经历,使仁爱传教修女会的每个人都非常震惊。后来,在为饥饿的孩子们争取食物的漫长岁月里,姆姆曾经多次讲到这个孩子。这些孩子的苦难感动着姆姆,也推动着姆姆,使她意识到,仅仅有加尔各答的这一个儿童之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后来时机一成熟,她便创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儿童救助基金会,以她的影响,几乎把全世界所有关爱儿童的个人和组织,都调动起来了。姆姆说:“在小孩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上主。”虔敬的信仰是姆姆透视世界、透视生命的眼光,她看见了我们所看不见的神妙和神圣。有个孩子为了表达对姆姆的感激,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牌子,长年挂在脖子上。牌子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德兰修女,谢谢你收留了我。”这个孩子叫圣文生?德爱是没有界限的在儿童之家里,修女们除了照顾孩子们的日常起居,使他们能够平安地成长外,还要想尽办法使那些生病的或残疾的孩子恢复健康,同时,还要绞尽脑汁让孩子们欢笑。这些有着不幸身世的孩子,大都比较沉默内向,郁郁寡欢。而修女们深知:生命只有常常喜悅,才能健康成长。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常常喜悦呢?有一回,修女们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一对母子,母亲已经垂危,但孩子生命力尚存。修女们把他们救回来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从那以后,那个小小的婴儿,就再也不肯吃奶,也不肯笑,任凭修女们怎么逗弄,怎么抚慰,也不愿动一动他的小嘴。后来,有个长相与他母亲相像的修女走了过来,他便一下子咧开嘴笑了。修女什么也没做,只是走近他,他便笑了。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给了德兰姆姆很大的震动和启示,使她意识到,只要是孩子,都会希望在一个父母双全的正常家庭里成长,即便是一个清贫的家庭。尤其是,他们需要生活在母亲的爱里,这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因此,仅仅收留他们是不够的,还必须为他们的未来打算一一必须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养父母。但在具体操作这件事的时候,姆姆却表现得非常谨慎。一要查清这个孩子原来的家庭,父母是否健在,是否有抚养能力。二要尽量为孩子寻找印度籍的养父母,姆姆认为,孩子们如果能够在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文化里成长,就更好了。但是,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的时光过去之后,大多数的领养者仍然来自富裕的欧美,真正愿意领养弃儿的印度人实际上很少。有一对比利时夫妇甚至领养了一个残疾孩子。他们说:“我们有足够的爱来教养他,同时,我们有足够的钱来为他治疗。”后来,日本导演干叶茂树在为德兰姆姆拍摄纪录片的时候,曾经专程前往比利时探访那个家庭。千叶茂树亲眼看到,那个曾经是弃儿的皮肤黝黑的印度小男孩,被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怜爱着。他不仅有了父亲和母亲,还有了两个亲爱的小姐姐,她们甚至比父母更喜欢这个来自遥远印度的小弟弟。孩子的养母得意地对千叶茂树说:“这孩子自从来到我们家后,从没生过病,一直都很健康。小姐姐们也非常照顾他,凡事都让着他。”干叶茂树也看到,那个孩子虽然在镜头前有些羞涩,但黝黑的小脸上却始终挂着明媚的笑容。孩子的养父则说:“我们现在不仅有两个女儿,还有了一个儿子,这让我感觉很幸福,因为领养这个孩子,使我们觉得印度离我们很近。如果还有其他国家的孩子不能得到妥善照顾,那么,我们愿意再领养一个。”这个走入比利时家庭的孩子并不是惟一的幸运者,很多孩子都找到了很好的或比较好的归属。其中有些孩子的经历简直就是一部充满奇遇的童话。就像一个灰姑娘或一个穷小子,因为与一个王子或公主相识、相爱,最后悲苦的命运得到了彻底的改变,而那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拥有不同身份的领养者,可以说,就是他们的王子或公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认同和支持。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所以,当我们听到有人不理解甚至反对德兰姆姆的这一片苦心和善心时,我们就不会感到那么惊讶了。反对的人认为,印度的孩子就应该在印度接受抚育,不应该送给外国人。还有人甚至怀疑姆姆在做一桩买卖,有份印度报纸就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被出售的印度儿童”的文章。对于这些猜测和反对,姆姆只是付之一笑,姆姆从不评断那些误解她的人,在她看来,那些孩子都是她的孩子,只要他们能够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她受点委屈不算什么。姆姆说“爱是没有界限的,人种、民族、国家、语言和信仰,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一种限制。只要有爱,就能够成为父子,兄弟和姐妹,就可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最最重要的,就是是否有爱,而不是别的什么。”对于每个被领养了的孩子,姆姆都有一份详尽的档案。他们的照片、简历,以及领养家庭的有关情况,都被详细地记录在几本厚厚的相册里。因此,这些相册就成了姆姆非常珍爱的无价宝书。当有人来修院参观时,姆姆就会得意地把那些宝书搬出来,请参观者一起分享她的喜悦和幸福。而那些没有被领养的孩子呢,儿童之家自然就成了他们永远的家,修士修女就成了他们至亲的父母,他们要一直在这里生活,直到长大成人。当他们到了学习的年龄时,修会就会安排他们进入学校学习。等学成了,再为他们安排工作。一旦到了婚嫁的年龄,修女们还要帮他们成家一一只有到了那一天,修女们对他们的照顾才算告一段落,而他们也会带着孩子回来探望修女,这时候,德兰姆姆就会跟他们开玩笑,说:“不是一个岳母或婆婆,而是20个,或更多个岳母或婆婆在等着你们呢。”其中也有不少优秀的孩子长大后考入了大学,或进入更高一级的学府接受教育。也有的孩子长大后留在了这里,成为仁爱传教会的一名修女或修士。有个男孩,父母双亡,是年迈的祖母把他送到儿童之家的。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五光十色的世俗生活,而是宣誓效仿德兰姆姆,用毕生的努力为穷人付出。再后来,他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神父。曾经抚养过他的白纳德修女说:“在他年幼的时候,会母曾经几次问他长大后做什么。每一次,他都是那样眼睛亮亮地、崇敬而深情地看着会母,坚定而明确地说:‘我要做德兰修女’。”请看,生命就在这里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国家。很多人认为,印度的贫穷,在某种程度上,跟印度的人口太多有关。也许正是基于这种社会认识,堕胎和抛弃新生儿的现象在印度才会如此普遍,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仿佛达成了某种默契。但德兰姆姆却认为:上帝创造了一个富足的世界,足以养活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如果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那一定不是食物不够,而是分配出现了问题,在姆姆看来,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的杰作,上帝因为爱而创造了他们,即便他们尚在母腹,他们也是上帝的杰作。因此,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利,那就是出生权。这个权利是上帝赋予的。任何人都不能,也不应该,从他们手里夺走。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先知)一书里写道: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为了捍卫每一个孩子的出生权,德兰姆姆一生都战斗在反堕胎这个战场上。在印度,她经常公开发表演讲,抗议政府的绝育计划一一有些过于激进的政府官员把计划生育演变成了强制绝育,尤其是在乡村,强制绝育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对此,德兰姆姆说:“生命是上帝的,我们没有权利消灭他。我们不断杀死生命,而且将自己凌驾于上帝之上。人决定谁生谁死,人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我隐约听见那些小孩的叫喊,他们还没出现在世界上,就已经被杀死,在上帝的宝座前,那喊声从未停止。”最后姆姆肯定:“在造物的恶行里,没有比堕胎更严重的了。”1979年12月10曰,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典礼上,姆姆更是明确地说:“今天对和平最严重的破坏就是堕胎。如果一个母亲可以谋杀自己腹内的亲生骨肉,还有什么罪比这个更可怕?这就好像我们在互相残杀一样。神说:‘就算一个母亲可以忘记自己的孩子,我也不会忘记你。’但今天,有数以百万未出生的小孩被杀,我们却一言不发。”“对我来说,最贫穷的国家,就是那些将堕胎合法化的国家。它们害怕弱者,害怕还没出生的小孩。让我们救救孩子,让我们确保每一个孩子都真正受欢迎,不论是已出世的,还是末出世的。因此今天我要求你们,陛下,阁下,先生,女士,你们从世界各地来的每一位,请你们祈祷,好让我们有勇气保护这些未出世的生命。此时此刻,我在挪威为他们说话。”那天的典礼结束后,一个关心姆姆的人对她说:”有很多人不喜欢你关于堕胎的讲话,你又何必讲那些话呢?”姆姆坦然地笑道:“可他们是因为我做的事情才给我这个奖的。而我所做的事,就是挽救生命,包括未出世的生命。”1988年,东欧正面临一场巨大的政治变革,姆姆就在这个时候访问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在东德的两个分所。当时东德的堕胎法非常宽松,每年差不多有8万宗堕胎案发生。在挤得水泄不通的东柏林圣黑德维希教堂里,德兰姆姆真诚地呼吁为身陷困境的孕妇开一个收容所,并提醒人们,每一次堕胎,都意味着双重的死亡,也就是,既杀死一个婴孩,也杀死了自己的良心。演讲结束后,姆姆对前来采访她的记者说:“你知道,人们总是为了战争中无辜被杀的孩童忧心十中忡,并想方设法阻止这种事情发生。然而,如果一个妈妈想要杀死自己的小孩,又如何阻止呢?对上帝而言,无论在何种环境中,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最后姆姆说:“尚未出生的小孩是穷人中最穷的人,因此他们是如此地接近上帝。”在(旧约,以赛亚书)第43章里,上帝曾经明确地应许他的子民“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我以你的名字召唤了你,你是我的,当你由水中经过时,我必与你在一起;当你渡河时,河水不得淹没你;当你在火中走过时,你不致烙伤,火焰也烧不着你。因为我是你的救主,的神……因为你在我眼中是宝贵的,我爱慕你。”据说这是姆姆一生中最喜欢的一段经文,在反堕胎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姆姆曾经多次引用这段经文来强调她的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分清楚的,那就是德兰姆姆反对堕胎,但她并不反对计划生育,她只是强调要用自然避孕法来控制生育,她非常清楚,在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在这些国家的一些极贫地区,控制人口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她反复强调一点:个人的决定权必须受到尊重,尤其是,在控制生育的同时。不能摧毁生命,因为每一个生命在上帝眼里,都是独特而珍贵的,是有价值有尊严的。为了有效地对抗堕胎,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开始给贫穷的育龄妇女传授一种自然避孕法,就是用珠子来教她们学习计算生理周期和量度体温,以便准确计算出“安全期”。姆姆把这种做法叫做“出于爱心的自制”,这种出于爱心的自制,就是姆姆所推行的“自然家庭计划”的核心内容。这个自然家庭计划,因为既尊重了妇女和儿童的权利,又能切实解决贫穷家庭的生育问题,因此,一开始推行就受到了欢迎,而且很快就获得了成功。又因为这种方法并不违背天主教的教义和教规,所以,主教也很支持。在它推行的第一年,仅仅加尔各答一个城市,出生人数就下降了3万之多,除此之外,通过收养婴儿来减少堕胎,也是姆姆对抗堕胎的一种方式。姆姆总是一遍遍地告诉准备堕胎的妇女和医师:”要是你们不想要的话,不要杀死他,请把他给我吧,让我来照顾他。”以收养进行的反堕胎,同样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姆姆相信这是神的恩典。姆姆说,如果没有神的恩赐,她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里,通过收养,挽救几千个小生命。虽然姆姆反堕胎的立场是如此明确,但是,当她面对一个具体的堕胎妇女时,她又对她们充满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惜。她从不批评她们,更不轻看她们,一次,一个年轻的妇女来向她哭诉,说她几年前曾打掉过一个孩子,虽然几年过去了,但她仍然无法从那种强烈的犯罪感中解脱出来。所以,她非常痛苦,以致寝食难安。姆姆一句都没有责怪她,而是拉起她的手说:,那么,收养一个孩子吧,一个和你那个孩子年龄相仿的孩子,如果以后再有了小孩,就把他当做神的礼物好好珍爱吧。”有个名叫马格里治的记者,为了拍摄一部德兰姆姆的电视片,跟着姆姆走了很多地方,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儿童之家。看着满屋子罹病、身残而又嗷嗷待哺的瘦弱弃婴,马格里治忍不住问姆姆:“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在印度这么一个人口过剩的国度里,花这么大的气力来保护这些可能很快就会死去的孩子,是没有必要的,您认为呢?”姆姆没有立刻回答马格里治,而是弯腰抱起一个又小又瘦看上去活不了多久的女孩,然后把她举起来,得意地说:“请看,生命就在这里!”马格里治非常激动,当即无言。在为这部电视片撰写解说词的时候,他写道:“是的,我们同样应当指着我们的世界, 这个充满扰乱、冲突和苦难的世界,大声地说:“请看,生命就在这里!”马格里还写道:“生命有神妙的根源,有神圣的归宿。生命不是一个进化或其他的什么过程,而是一出戏剧,上帝便是那个伟大的导演一一那个伟大的创造者,而我们每一个人,包括那个又瘦又小的女孩,都是演员一一都有份参与其中。”时至今日,加尔各答的希舒,巴满(儿童之家)已经发展成一个拥有几栋高楼的相当完善的机构。入口处的门诊部专门供穷人带孩子来看病,一般有三个医生值班,每周大概要接待两千多个病人。在病房中照料病童的修女都受过专门的医护训练,可以胜任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排列着成行成列的绿色小床的房间,是专供新生儿和婴儿居住的。而带有庭院的房间,则是给孩童们的。一般情况下,修女们要照顾三百来个孩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专门安置贫苦的未婚妈妈的处所,以及一所专为街上受虐或沦为雏妓的孩子开办的学校。为了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归属,修会还专门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办理领养事宜的办公室。而在大楼的地下室里,修会还开设了一个免费食堂,每天对外供应一千多份食品。食客都是街上流浪的乞丐。这里是他们赖以享有食物的地方,也是他们一天中惟一的一餐饭。第十章祂是一一真理一一要被传述;生命一一要被经历;亮光一一要被点燃;爱一一要被爱;道路一一要被遵循;喜悦一一要被给予;和平一一要被散播;牺牲一一要被奉献。噢!耶稣,请解除我一一被爱的向往,被夸奖的向往,被尊崇的向往,被赞美的向往被喜欢的向往,被请益的向往被赞同的向往被羞辱的恐惧被责难的恐惧被遗忘的恐惧被讪笑的恐惧被欢迎的向往。被蔑视的恐惧,被毁谤的恐惧,被冤枉的恐惧,被怀疑的恐惧。一一德兰姆姆和她的修女们每天念诵的祈祷文治疗可怕的人类的痼疾凡是看过电影(宾虚)的人,应该都知道麻风病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症,在“宾虚”的时代,不管是一个贵族,还是一个平民,一旦得了麻风病,之后的遭遇是相差无几的,他们往往被赶出家门,赶出社会,被遗弃,被隔绝,绝大多数人最后都只能在荒无人烟的山洞,或野外,凄凉地等死。这个病是一个深渊般的噩梦。它给一个生命带来的巨大破坏,是有限的语言难以描述的。麻风病在民间还有一个名字:蜡烛病。顾名思义,就是说患了这种病的人,身体会像燃烧的蜡烛一样,一点一点地融化一一一点一点地溃烂,直到死去。其情形非常地怪异可怕,令人不敢注目。所以,在麻风病滋生和蔓延的国家或地区,整个社会都会感到异常恐惧,在耶稣的时代,麻风病也是一种常见病,里就记载了耶稣为麻风病人治病的事: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到耶稣跟前,跪下求祂说“你若愿意,就必能洁净我,”耶稣动了怜悯的心,就伸手抚摸他,向他说“我愿意,你洁净了吧!“大麻风立时脱离了他,他就洁净了。耶稣抚摸那些请求洁净的人,并不单是为了治疗他们的身体,也是借此让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厌弃他们,还有人愿意藉着身体的接触来给他们以爱和尊重,所以,英国作家狄更斯在《耶稣的故事》这本薄薄的小书里跟他的孩子们说: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谁比耶稣对穷人和病人更好的了。当然,到了今天,科学和临床医学已经非常发达,麻风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人们不必再像过去那样谈“麻”色变了。但在20世纪中叶前后的印度,麻风病却非常地猖獗。麻风病之所以在印度流行,是有其原因的。印度贫民区人口异常拥挤,却又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没有下水道,没有厕所。到了夏季,从印度洋上刮来的季候风,又使这片人口稠密的次大陆,不仅持续高温,还经常大雨倾盆,频繁的倾盆大雨将垃圾、粪便等脏物冲进贫民的陋室,使本来就非常恶劣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从而导致了结核病、麻风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大量滋生和迅速蔓延。据统计,当时的印度,大概有500万麻风病患者,仅加尔各答就有8万之众。印度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度,但人们对待麻风病人的态度却惊人的一致。不管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富人,还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只要染上了麻风病,就会立刻被当作垃圾丢弃,成为卑贱的不可触摸者一一被迫流浪到荒郊野外,与社会完全隔绝。在这种被弃绝的孤独和痛苦中,每天都有麻风病患者因为忍受不了这巨大的黑暗而精神崩溃一一发疯和自杀。到1957年的时候,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工作已经步入正轨,且渐成欣欣之势。而临终关怀院和儿童之家的运转也很顺利,所以德兰姆姆开始把她关爱穷人的目光投向麻风病人。奇妙的是,就在这个时候,竟然有5个麻风病人自己找上门来了。那是一个清晨,这可怜的5个人用肮脏的头巾严严实实地蒙着自己的脸,在加尔各答朦胧的晨光中来到了下环路54号。他们畏缩地站在门口,嗫嚅着对姆姆说:“我们失去了工作,我们没地方住,我们不知道去哪里,我们……”没等他们说完,姆姆就说:“那么,你们当然应该来这里,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为了有效地照顾这5个人,继而照顾6个,7个以至更多的麻风病人,姆姆打算立即着手成立一个麻风病收容中心,但是,这个决定很快就遭到了市民们的强烈反对,而且修会内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不妥一一年轻的修女们觉得现有的工作已经非常繁重,如果再开设一个麻风病收容中心,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她们都会感到力不从心。姆姆只好忍痛搁下她的这个美妙计划。但麻风病人必须得到照顾,他们受伤的心灵必须得到抚慰。于是她用一笔捐款买了一辆医疗车,并把这个医疗车改造成了一个流动诊所。同时安排一些年轻修女前往巴特那的圣家医院,去那里接受有关麻风病治疗和护理方面的培训,为她正式开设麻风病收容中心做准备。不久,就有一个印度医生闻讯而来,这位资历深厚的医生,是一个麻风病方面的专家,他告诉姆姆:“我来教你们如何照顾你们的病人,我们现在有了新的医术和新药,只要病人及时就诊,这种疾病就可以得到有效抑制。”但事实上大多数病人都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很多人因为形容改变,身体变得丑陋,而羞于见人;还有些人为了避免自取其辱,而把自己隐藏起来,因为大多数的健康人一旦见到他们,不是立即躲开,就是向他们投掷石块和棍棒。如果他们不幸被警察碰到,结果就会更惨,被驱逐还算是运气好的,运气不好的就有可能被投进集中营,还有些惊慌失措的家人因为恐惧和无知而把他们关起来一一地下室、仓库,或后室,比活埋好不了多少;或者,被丢到荒郊野外一一山洞,或别的荒僻地方,被困在那里,除了等死,再没有別的出路。为了使每个麻风病患者都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姆姆和修女们几乎走遍了整个加尔各答及其市郊,每一个可能被麻风病人用来藏身的地方都被她们搜寻过了,许多回,姆姆走进那些散发着恶臭的破烂屋子里,亲眼目睹那些患者因为得不到及时的应有的治疗,以致伤口溃烂,成为苍蝇叮食的对象,最后导致伤口生出蛆虫。同时,又因为被亲人和社会所抛弃,得不到最起码的关心和安慰,许多人变得非常敏感、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只求一死,这使姆姆意识到,必须改变中世纪以来人们对麻风病的可怕成见,以及整个社会对待麻风病人的不友善态度,必须让人们明白,麻风病只是一种疾病,是人类所遭遇到的所有疾病中的一种,它决不是什么上天的惩罚和报应。流动诊所开始在加尔各答的各个贫民区及其市郊走马灯似的穿梭,为麻风病人做露天治疗。同时也向加尔各答的市民宣传有关麻风病的防治知识。姆姆也参与了流动诊所的工作,她和年轻的修女们一起,亲自为病人清洗、打针、包扎伤口,并像朋友一样地抚慰他们,鼓励他们。她总是说:“如果你们希望人们改变对你们的态度,那么,你们必须首先改变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对修女们,她则说:“我们固然要做很多事,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向他们表达我们的爱。”对修女们来说,祈祷是不可或缺的最神圣的一件事。而每个饱含爱的行动,实际上就是一次神圣的祈祷。修女们透过这种行动的祈祷,使麻风病患者了解到,原来他们并不是完全没人要的垃圾。除此之外,姆姆还成立了一个麻风病基金会,并规定一天为麻风病曰,到了那天,修女们都要上街张贴标语。收受募捐,并对来来往往的行人不厌其烦地说:请您对麻风病患者付出您的同情。请您对麻风病患者付出您的同情。这样的行为和语言,以及所深含的慈悲与善良,深深地感动了许多本性淳厚的人,他们纷纷慷慨解囊。但捐款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它在感动人们的同时,也部分地改变了人们看待麻风病患者的眼光和姿态,并使他们明白:麻风只是身体的病症,并不是心灵的痼疾,到了1957年的年底,印度政府终于同意德兰姆姆在加尔各答的郊外,一个叫哥布拉的地方,建立第一所麻风病收容中心。收容中心正式为病人服务的那一天,德兰姆姆特地赶来与病人们一一握手,亲切地抚摸他们溃烂的身体和变形的脸,以此来表达她的尊重与关怀,也是借此告诉他们:无论你们的身体和外貌变成什么样子,上帝仍然爱你们;虽然这个世界抛弃标你们,但上帝不会抛弃你们;而你们自己, 更不能拋弃自己。许多病人都感动得哭了。年轻的修女们更是受到震撼。有一个因此而重新找回自尊与自信的病人说:“我们有麻风病但只是身体上的,并不是心灵上的。”这句话让姆姆深感安慰。姆姆说“今日世界最严重的疾病并不是肺结核和麻风病,而是被讨厌、被忽视、被遗弃的感觉。当代最大的罪恶不是别的什么,而是缺少爱与慈善,是对街角正遭受痛苦、贫乏、疾病伤害的人们,所表现的可怕的冷漠。”是的,有的人虽然身体没有麻风,但有可能,心里长了麻风一一冷漠。而冷漠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糟糕最可怕的一种疾病。因为它必然导致一个悲凉的结果,就是使你身边的人,感到不受欢迎、不被爱,感到被忽视,被遗弃。身体的麻风有传染性,心灵的冷漠更有传染性。所以姆姆一再强调:“绝对不要让任何人,尤其是你身边的人,感到孤单及不被爱,这是所有疾病中最糟糕的疾病。”善谛纳家,亦即“和平之城”然而,哥布拉的麻风病收容中心并没有存在多久,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麻烦一一加尔各答市区不断拓展,不久,原本只是一块荒芜之地的哥布拉便被圈在市政建设的规划之中了。因此,这个收容中心不得不拆迁。世界上的每个城市都是这样,虽然已经足够庞大,但仍然要不断地拓展,仿佛非要把整个地球都变成城市的森林才肯住手。姆姆只好另找地方。这其间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我就不一一描述了。姆姆一直有一个很平衡的心态,因而那些数不清的小挫折、小失败,对她而言,就如同一阵轻风吹过而已。比如说有一天,姆姆与同工安布莱克一起去找地方,在加尔各答郊外,她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处所。那里绿树成荫,青草遍地,还有一个水质清澈的湖泊。而且最主要的是,那里只有两三户人家。如果能在这个安静优美的地方建立一个麻风病康复中心,就再好不过了。但是,姆姆和安布莱克的言行很快就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注意,他们立即举起棍棒驱赶她们,甚至毫不客气地向她们投掷石块。但姆姆一点儿也不生气,对那些驱逐她的人,更没有半句怨怼。她对安布莱克说:“我想,这大概是神的意思吧,是神不要我们在这里成立康复中心。”时间很快就到了1961年,印度政府终于同意拨给姆姆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归属铁路部门,紧靠一段铁路的路基,大约34亩,是一块荒地,在这块偏僻的荒地上,姆姆很快就建起了一间一间的小屋。而构筑那些小屋所用的建筑材料,都是一些废品或者相当子废品的东西,比如麻布袋、竹竿、铁皮、瓦片等等。当然,如果说还有一种建筑材料的话,那就是姆姆的聪慧和和她丰富的想像力。这些用花花绿绿的废品和丰富的想像力堆砌而成的奇特小屋,在一段时间里,沿着铁路一点一点地向前延伸,成为麻风病患者心目中的安居之地。据统计,大概每个月都有1 400多个病人在这里得到治疗和护理。时间并没有过去多久,这个由一间一间色彩斑斓的小屋构成的收容中心,就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医院、工场、学校、水池、菜园以及养鸡场的康复社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小城市,或一个小农庄,不久,在这个小农庄的中央,还矗立起了一尊甘地的塑像,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访问印度。他在孟买发表演讲时说:“德兰修女爱的使命是普世性的,为了帮助她的工作,我要把我在这儿使用的轿车送给她。”当这份令人惊喜的礼物送到姆姆手中时,姆姆却说:“这个轿车对我没用,我总是搭乘最便宜的交通工具,请教皇转送给别人吧。”但保罗六世不愿意改变主意,他请德兰姆姆自行处理这辆车。他说:“为了你的穷人,好好地利用这辆车吧。”这句话启发了姆姆,使姆姆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这辆车拍卖掉。由于是教皇所赠,其意义非同一般,所以很多有钱有身份的人纷纷前来竞购,致使这辆车最终以高出原价70倍的价钱卖出去了。之后不久,姆姆就用这笔拍卖所得的款项,在圣地那加尔修建了一所崭新的麻风病康复中心。圣地那加尔位于加尔各答以北200公里处,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康复中心建在一个美丽的山坡上,那里空气清新,视野开阔,对病人的康复很有好处。姆姆给这个康复中心取名叫善谛纳家。在孟加拉语言里,善谛纳家就是和平之城的意思。也有人叫它平安城。一批受过特殊训练的修女来到了这里一一在仁爱传教修女会里,修女们惟一可以拒绝去工作的地方就是麻风病医院,当时,即便是在修女身上,也能看到那种对这个疾病近平原始的恐惧。平安城一开始就收留了400个麻风病家庭,大多数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后,病情都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这并不能消除人们对他们的歧视。许多病人在返回社会后,因为无法自立只好重新回来。有个来自德国的麻风病医生和她的助手,看到发生在这里的一些事情后大为震惊:有些病人为了继续留在这里接受保护,不惜将已经结痂的伤口再次撕破。德兰姆姆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对于多年来深受社会轻视的麻风病人来说,仅仅对他们进行“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工作治疗”,也就是训练他们的自立能力,使他们在重返社会后能够过正常的人生,不必再度行乞街头,被人轻看。于是姆姆成立了一个职业训[练中心,让那些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的病人,按各人的要求和能力接受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训练。比如印刷传单、报纸,纺织绷带,制造药囊等;还有些病人在康复中心的各种工场里工作,比如木工工场、制鞋工场、养殖场等;另有一部分病人甚至在农田里耕作,种植蔬菜、水稻和麦子。这种“工作治疗“所收到的成效是惊人的,它不仅使病人的身体得到了康复,也使他们伤痕累累的心灵获得了痊愈,在这种能力的训练中,很多病人重新找回了自尊和自信,也找到了活着的快乐与意义。他们终于明白:麻风病只是一种疾病,不是一种罪。而他们自己,也并不完全是无用的废人,更不是社会的溃疡和累赘。很多病人的新生活,就是从一台缝纫机或一台织布机开始的。而那些有勇气尝试做生意的病人,还能从修会里拿到一笔对他们来说非常有用的贷款。也有一部分病人终生都无法痊愈,无法返回社会,那么,善谛纳家就成了他们永远的避难所,永远的家。他们在这里幸福地生活,被尊重,被爱护,直到有一天平安地死去,在这个美丽的山坡上,病人们凭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一一织布、制鞋、饲养、种菜,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养,甚至修女们穿的纱丽都是出自他们之手。在劳动的间隙里,姆姆还要安排他们学习一些文化知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正常人的生活。当节日来临时,修女们还要组织病人们举办音乐会,演出话剧等。每年的圣诞节,姆姆都要为他们特别安排一个子夜弥撒,并给每个病人送去一份美妙的圣诞礼品。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有尊严的人,而不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麻风病患者而活着的。他们在这里得到了平安,又自己动手,把这个美丽的善谛纳家,建设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平安城,在这个城里,姆姆是最受欢迎的人。只要她一出现,病人们便蜂拥向前,把她团团围住,而那些不能行走的病人,更是兴奋地高喊:“修女,修女。”每个人都希望姆姆坐到自己床边,与自己靠得最近。其实他们对她并没有什么物质上的需求,他们只是要看到她,与她保持某种联系。因为只有在她面前,他们才感到自己不是一粒可有可无的尘埃,而是有尊严有价值的一个人。姆姆深知他们内心的渴望,因此,她对他们每个人都关怀备至。姆姆说:“我不瞻顾众人,我只照料个体。”在她心中,这里的每个人都无比重要,值得她付出全部的爱。如果一个病人需要安慰,她可以长时间地搂抱他,不说一句话,直到他得到安宁为止。有一个病人,全身溃烂,令人无法注目。姆姆在悉心照料他时,他却带着讥嘲的口吻说:“你为什么能够忍受我?是因为我这个样?令你感到高兴吧?”姆姆回答他说:“跟你所受丝苦比起来,我所做的都算不了什么。”过了一段日子,这个古怪的病人终于被感动了,他对姆姆高喊:“愿你受光荣。”姆姆却真诚地对他说:“受光荣的应该是你,因为你与基督同受苦难。”有个西方记者在采访过临终关怀院儿童之家以及麻风病康复中心后写道:“首先我感到带有怜悯心的厌恶,继而是纯粹的同情,最后产生了一种超于同情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以前从未经历过。我感到这些一无所有的垂死的男女、手足残缺的麻风病人和被抛弃的婴儿,并不可恶,相反,我感到他们是可爱的,可敬的,就像我的兄弟和姐妹一样。后来,当我看到修女们喜悦地服侍他们时,我竟然也能够伸出手去抚摸那些可怜的贴着药膏的头颅,也能手握那残缺的肢体了,并将那些被人轻贱的小孩温柔地抱在怀里。因为这就是基督的头,基督的肢体,基督的婴儿。这时我终于理解了耶稣的那句话:你们接受他们,就是接受我。”德兰姆姆以她瘦小单薄的身躯,几乎是以一个人的能量,在许许多多不同阶层的人中唤起了一种新的不同子以往的觉醒。这其中必然包含着一种巨大的奥秘,但我们很难透彻地了解。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是:她参与了世界的苦难,她终生都过着一种深度的同情生活。而最重要的是,她不是是凭借一种超现实的神秘经验,而是爱每一个从她身边走过的人。最坏的疾病,就是被遗弃在德兰姆姆的感召下,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神职人员,也纷纷加入到为麻风病人服务的行列中来了。有一个叫亨利的神父,是德兰姆姆最早的同事,他在回忆往事时说,在他度过的所有圣诞节中,没有哪一个比在保加利亚度过的那个更美好。那是他与麻风病人一起度过的一个圣诞节,神父回忆说。那真是一个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弥撒,走得动的病人背着走不动的病人,腿瘸的病人扶着手残的病人,大家缓缓地走进教堂,有的人唱着赞美主的颂歌,更多的人则愉快地满足地笑着,那情景真是动人心魄。而那个所谓的教堂,不过是间破屋。夹在垃圾堆和污水沟之间,是麻风病人中的基督徒自己动手搭建的。还有一个故事,我必须要讲。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在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荷台达,有120个麻风病人被强行隔绝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远在加尔各答的修女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决意解救他们,让他们重获尊严。于是修女们来到了荷台达,但她们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进村的路,惟一的一条小道已被成堆的垃圾和废弃物所阻隔。如果她们一定要进村,那就只能从及膝的秽物中跋涉过去,虽然如此,修女们还是进去了。当她们终于从令人恶心的污物中努力地走出来时,却发现所谓的村庄,只不过是人们在山坡上挖出来的一排洞穴。而那些可怜的人们,一看见修女,就像看见了魔鬼一样,撒腿就跑,小孩子们更是跑得像逃命一样。因为一直以来,人对他们就意味着歧视、憎恨和迫害。从来没有人尊重过他们,更没有人关心过他们。那些人一躲进洞里,就再也不肯出来了。此后,修女们花了整整3个星期的时间,才勉强获得他们的些许好感和信任。然后,修女开始为他们盖房子.不仅如此.还为他们修建了一个宽敞的大花园。当这些可怜的人从阴冷潮湿的洞穴里搬出来时.泪流满面一一这是他们被强行隔绝后第一次住进明亮干净的房子里。从此以后,荷台达的这所麻风病人康复中心,除了照顾这120个病人外.还接待那些闻讯而来的其他地方的病人,大概每天都有六百多位病人在这里得到治疗和安慰。因为修女们的及时出现.这些被遗弃的人才得以获得一些关注和爱护.其悲苦的命运才得到某种程度的改变。从那以后,不只是荷台达,整个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的麻风病人都得到了治疗和安慰。对此,德兰姆姆说“人类所经历的最坏的疾病,就是被遗弃。今天,我们发明了治疗麻风病的药,麻风病人便能痊愈;也有了治疗肺病的药,肺病患者也能痊愈一一对几乎所有的病症来说,都有药可治,并且可以痊愈。唯有那些被遗弃者,人虽然用双手去为他们服务,并用爱心去温暖他们,但我不认为,这种可怕的疾病有一天会治好。“被遗弃的病症,是一种不治之症。一个人,一旦感觉到被遗弃,就很难有痊愈的那一天了。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不能让自己身边的人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也就是,被忽视,被轻看,或者,不被在乎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不治之伤。后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德兰姆姆终于在世界各地相继建立起了8所麻风病康复中心,以及更多的医疗所,她为病人制定的“工作治疗”计划,也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切近现实,越来越有成效。第十一章上主,让我能够为世界各地,在贫穷饥饿之中辗转死生的同胞服务。让我们的手在此日递给他们日用的食粮让我们借由谅解的爱,给予和平与喜悦一一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义工彼德最喜爱的祈祷文,出自:教皇保罗六世之手在世界各地奔走10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960年,仁爱传教修女会以其杰出的表现,顺利地通过了教会法规定的试验期,同时获准在加尔各以外的印度的任何地方成立修会。也就是说,德兰姆姆和她的修女们可以到印度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去工作了。其实,在试验期尚未结束之前,姆姆就接到了许多诚恳的邀请,许多人都希望姆姆和修女们能够到自己的家乡去工作,以便使那里的穷人也得到同样的帮助和关爱。一旦获准在教区以外的地方工作,姆姆便以最快的速度答应了那些热情洋溢的邀请。仅在1960年这一年,姆姆就在印度各地开设了25所收容中,25所儿童之家。在每个新的修会成立的时候,修女们都必须明了她们的使命。这个神圣的使命是以德兰姆姆的简朴思想为依据的:每一个人,无论衣衫多么褴褛,形容多么悲惨,他们都是隐藏在痛苦面具下的上主。为表示我们对上主的爱,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人都表示出亲切的关怀。我们祈祷,就会相信;我们相信,就会爱人;我们爱人,就会服侍。只有透过服侍穿着贫苦外衣的基督,我们才可以把上主的爱,变成活的行动。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德兰姆姆开始了她在世界各地的旅行,所传教,就意味着永不停息的奔走。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奔走,一直持续到她临终前,凭借这种奔走,她走向了天堂。从]928年到]960年,恍然之间,姆姆已在印度生活了三十多年。在这三十多年里,她从未离开过印度。而当她第一次离开印度时,她所去的地方竟然是美国的赌城拉斯维加斯。美国天主教妇女联合会的常年大会正在那里召开,姆姆应邀在会上发表讲话,这是姆姆在印度之外的国度第一次发表演讲,从此以后,她在各种集会和各种典礼上发表讲话,向大众传播她信仰的质朴之道,直到逝世为止。姆姆说:“我不是向人乞求,我只是告诉他们一一印度教徒、穆斯林、基督徒,我告诉他们,我来是为了给你们一个机会,让你们为上帝做些美善的事。我只是告诉他们,他们就会自动地伸出援手。“然后她去了欧洲。在欧洲的短暂停留,使她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哥哥拉撒,哥哥叫着她的小名,无比激动地拥抱了她。哥哥说:“龚莎,你看起来就像一个妈妈。”离开意大利后,姆姆与纽约天主教救济总署的艾伦依根女士一起访问了位于达豪的纳粹监狱。这完全是一次黑暗的访问。监狱里的一切都使姆姆感到极度的震惊和痛苦:人类居然能够对自己的同胞做出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来。从监狱里出来后,她一直沉默无语。艾伦依根女士后来说:“她感到很悲哀,一路上都在祈祷。”但在欧洲的最后一次停留,又使她得到了慰藉,那就是,前往梵蒂冈拜访教皇。教皇热情地接见了这位身材瘦小但信心巨大的修女。机智的姆姆乘机提出一个请求:就是请求仁爱传教修女会成为教皇直接管辖的国际性修会。姆姆说:“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成立会院为穷人服务了。”教皇仁慈地接受了姆姆的申请,对于这个文弱修女所提出的任何要求,他似乎都无法拒绝,就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推动着他似的。但是按照教会的法律,一个地方性的修会要成为一个直属教皇并拥有宗座权的国际性的修会,必须要办理很多的手续,就像当年姆姆请求在修道院以外工作一样。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必须耐心地等待。然后她回到了印度仁爱传教兄弟会成立了回到印度后,姆姆并没有坐等梵蒂冈的批准。她继续马不停蹄地在印度各地开办各种服务中心。一年后,也就是1963年的春天,仁爱传教修女会的一个男性分会正式宣告成立。这就是:仁爱传教兄弟会。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一些年轻的男子在和姆姆一起工作了。也就是说,很久以来,追随姆姆的,并不都是清一色的女孩子,也有年轻的男子。第一个前来向姆姆表白心愿并要求加入仁爱传教会的,是加尔各答神学院的一个学生和他的一个朋友。年轻人说:“我们早就该来了。很久以前,我们就知道了你们的事迹,我们非常佩服穿白色纱丽的姊妹们。”姆姆仔细地端详这两个年轻人,他们都有着孟加拉人特有的黝黑皮肤,虽然比较拘谨,但看得出来,他们的确是诚恳的,也是值得信任的。于是姆姆说:“神不是说过吗?所有的安排都有定时。只要是为主工作,每一件事都一定会有它的顺序,所以,时间迟早不是问题。”年轻人问:“那么修女,是不是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可以工作了呢?”姆姆高兴地说:“当然,姊妹们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以她们的能力难以达成。从现在起,她们就将借助你们的力量,为上帝做更多美善的事。”这两个年轻人就这样开始了他们为穷人服务的生涯,他们主要是从事比较繁重的体力活,以及照顾男性病患者。在此之前。搬运倒卧路旁无法行走的病患,以及搬运遗体之类的重体力活,都是由修女们完成的。而现在,就可以由他们来承担了。过了不久,年轻人提出在加尔各答港口附近的吉达布尔租一间公寓,以便就近照顾在港口工作的众多贫困男人。姆姆立刻就同意了。其实很早以前,姆姆就知道吉达布尔逗留着许多没有工作无家可归的穷苦男子,但因人手不够,她始终无法顾及那里。现在,这两个年轻人既然愿意照料他们,那就最好不过了。很快,这两个年轻人在加尔各答的港口帮助贫困男人的消息就不径而走了。没过多久,这间小小的公寓里就聚集了lO位年轻人,他们都渴望效仿德兰姆姆,用毕生的努力为穷人奉献。那间狭小的公寓显然已无法容纳10个人,于是他们承租了二楼的3间房,这样,他们便有了一间专门用来读经祈祷和礼拜上帝的圣堂。到了]963的春天,准确地说,是3月28日这天,仁爱传教兄弟会就就在这间小小的圣堂里诞生了。从此以后,这些年轻的修士们穿着简单的斜纹布服装,佩戴一个简朴的木质十字架,与修女们一样,穿行在吉达布尔以及加尔各答的大街小巷,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在他们看来,所有的估间疾苦都是基督身上的凄凉薄衣,如果弃穷人不顾,也就是弃基督不顾。但是,德兰姆姆并非对每一个追随者都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一个叫弗兰西斯的美国青年,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姆姆正在伦敦一一那时,知道姆姆的人并不多,于是他从纽约来到了伦敦。找到姆姆后,他立即表示,他要跟随姆姆前往加尔各答,去投身子帮助穷人的事业,弗兰西斯留着长发,一副典型的嬉皮士模样,但看得出来,他是真诚的。姆姆听完他的陈述后却说:“帮助穷人是一个神圣的事业,可你并不因此就一定要去印度。你有想法和决心,可是上帝的旨意在哪里。什么是上帝给你指出的道路呢?你必须等待上帝的指引。”于是弗兰西斯失望地离开了。那时,弗兰西斯正在迷惘中,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因此没隔多久,他又从伦敦跑到罗马,再一次向姆姆提出请求。但姆姆依然说:“你要寻找上帝的指引。”弗兰西斯问:“那么,我怎样才能得到上帝的指引呢?”姆姆说“你必须寻找。你寻找,你总会找到。你找到了,你就会知道。”后来,弗兰西斯终于找到了上帝的指引一一他成了美国南部圣西多会Trappist修道院的一名修士。之后他泪流满面地给德兰姆姆写了一封信,告诉她,他找到了上帝的指引。不管在哪一个时代,或哪一种文化中,都会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甘愿放弃现世的财富和人生的各种奢华,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用毕生的努力,寻找上帝的旨意和生命的意义。其实姆姆早已看出,这才是弗兰西斯应该顺服的道路。仁爱传教修女会虽然走的也是一条简朴的信仰之路,但它并不适合弗兰西斯。来自耶稣会的胡子神父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8
正序
倒序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2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3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4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5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6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7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