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这时候,箕子就站出来说:“我带着他们走吧,我保证不会让他们再造反,”于是周公旦也很慷慨很仁慈地一挥手:“好吧,我可以放过你们,你带他们走吧!诺,这个地方是天之涯海之角,走到那里你们永远不可能再回来影响我们的和谐社会,这样你们也消停我们也消停。我就把那个朝鲜地方封给你当封国吧!”于是,箕子带着殷商遗民一直向着东北方走啊走啊,走过白山黑水,走到了海的边缘远离大陆的一个半岛,终于定居下来。那就是现在的朝鲜半岛,这就是周王朝给箕子的封地。所以在三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具有对朝鲜半岛的领土主权了,那是属于周王朝的封地。箕子在朝鲜建立了王朝,他不仅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颁布实施“八条之教”,教民耕作建立“箕田”、教民礼仪。今天朝鲜穿衣喜欢白色,就是“殷人尚白”这一习俗的延续。王氏高丽和李氏朝鲜时期,由于崇尚儒学,箕子受到极大的推崇,朝鲜半岛都强烈以自己为箕子的后代为荣,他们称箕子为“箕圣“,称自己的国家是“箕圣之国”。 现在朝韩两国中箕姓,及其分支韩姓、齐姓,都自称是箕子的后代。《史记 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 洪范》均记载此事。箕子开发古朝鲜的具体情况,朝鲜史书《东史纲目》的记载比中国史书更详细。朝鲜史书《三国遗事》还记载:箕子“都平壤城”,。据《高丽志》记述,箕子所筑平壤古城遗址,石筑周8200尺,土筑10205尺,高30尺。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朝鲜、韩国的史书、教科书都沿袭了这一历史学说。根据朝鲜的神话起源来看,朝鲜半岛上不管哪个种族,同商王朝的起源一样,族源基本是卵生神话。其实到这会儿可以根据资料看出,虽然上古神话中许多种族都是始祖鸟蛋生,但细细想来,都有渊源联系。比如说商朝的始祖是简狄吞卵而生契,而秦跟商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于是秦的始祖也是女修吞卵而生大业。然后是箕子东迁到朝鲜而开国,于是后面产生的各个国家始祖都是源续商王朝的卵生起源:高句丽国的始祖朱蒙是卵生、新罗国的始祖朴赫居世是卵生、新罗国的脱解王和金阏智也是卵生、新罗三大王族(朴、昔、金)都是卵生、南方驾洛国的六个国王也都是卵生。甚至包括与朝鲜接壤的满族起源,是佛库伦吃了鸟衔来朱果而生爱新觉罗始祖。甚至有可能这朱果起源也是鸟蛋生,只是后来看人家鸟蛋生太多了,才改朱果。因为毕竟满族的起源实在是很迟了。箕子朝鲜是朝鲜半岛上的第一个王朝,一共经历一千多年,在位四十一代君王,人称“箕子朝鲜”。直到公元前2世纪,才被燕人卫满灭亡,取而代之为“卫满朝鲜”。而当时跟着箕子走的人,并没有全部跟着箕子到朝鲜,有一部份又返回中国,因为他们从朝鲜来,所以就成了“鲜于”这个姓氏的起源。到还有一些人则在鸭绿江那里跟箕子分了岔道继续往东北走,有可能越过了原始的白令海峡,跑到了美洲。现代考古发现,在亚马逊地区发现的印第安人文化遗留中,就有许多跟殷商王朝极为相似的遗迹。而箕子这一去,就此定居,但他在很多年后似乎返回过,那是借着向周朝朝贡的机会,再临殷商,但是,那里已经是一片废墟。他不禁作《麦秀歌》而叹: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一声叹息,冰冷地落于三千年的时空中,无声无息。90、利益场需要清空有一句中国的古话,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实上武庚的复国,对于周王朝来说,是一件坏事也是一件好事。这就如同危机一样,有一个精通周易的朋友对我解释说,所谓的危机,就是机会藏在危险里,无机不危,无危不机。如何处理危机,就看你把它当做是危险还是机会了。武庚的复国对于整个天下来说,是一场剧烈的动荡,秩序被打乱,管理上出现了真空。但是反过来说,这也是一场利益场上的“清空”。当初周朝打天下时,因为自身的力量太弱,所以不得不大量开支票,跟着他们走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停止反抗的人,可以保有自己原来的土地;被打败的人也能够为了尽快取得安定而容忍他们的存在。但是等天下安定下来以后就不一样了,打天下不是坐天下,当一个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只要得到就行,但他们手中有了更多的筹码,有余力也有欲望对手中的权力进行深一步的调整时,却发现蛋糕已经划分完毕。怎么办呢,一个是自己动手清空,只是这样太过无耻,还要付出违约的代价,国家信用就会丧失,将来遇上事儿的时候,没人会相信你,也没有人继续帮你。另一个是想办法让对方提出重新划分,于是让对方先违约了,自己这边清空利益场就得以顺利进行。武庚的复国失败,诸侯就清空出了许多。这其中有包括站在周王朝的立场被武庚清空或者缩编的诸侯,也包括跟武庚站在一起被周王朝清空的诸侯。这些空出来的地盘怎么办?原来夏商的时代,基本上因为当时大家都是部落制,于是还是各部落的人自己管理。但是经过商王朝的灭亡和武庚的复国行动以后,周王朝觉得这些诸侯都靠不住。怎么办,还是自己家的亲兄弟来管。清空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91、周公之封建于是周公旦就在原来商王朝以及东夷的地块上,一口气分封了七十一个国家,其中姬家子弟就占了五十三国,包括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儿子,还有周公旦自己的儿子等。其他的就是象姜子牙等特别重要的重臣,才有得分封。分封是为了便于加强控制,同时,是因为周王朝农业的发展,在同样一亩的土地上,周王朝的技术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所以他们有把握带着少量人马就可以去控制多数人的地方。因为,从古到今天大家所争的一切,就是为了吃饱饭。除了少量的诸候可以封国之外,其他的大臣们都是得到卿大夫的待遇,可以在周王朝上班,回家有自己限量的土地和奴隶使用。但是,这种权力范围最后的解释权仍然属于国家。而这些诸侯王呢到了自己的封国以后,他们有权管理封地内的居民,也有权将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封这些人为诸侯的卿大夫。而这些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里,也可以一层一层的分封下去。但是,上层对下面的分封,拥有最后解释权和更改权。而且这些分封还有个标准:“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周王朝就这样通过金字塔式的层层分级,确定每一层都有专人负责。这叫什么,这就叫“多级委托代理制”。周天子把封国承包给诸侯,诸侯把封地承包给卿大夫,卿大夫又继续承包给下属,一直包产到户。而周王朝就通过这种金字塔而得到了省心省力的管理。那么这些诸侯国跟以前的诸侯国有什么不同呢?以前的诸侯是自己部落里推选出来的,大家跟中央王朝都各过各的日子。然后钱不够用的时候,老大一挥手,大家打仗去——大家各自出人马,组成多国部队,然后挑一个不顺眼不臣服的人一打,打完了分钱分奴隶,大家瓜分完了就走人。优点就是你不用管理他们,也轮不到你来管,省心。缺点就是你打仗的时候,不知道别人能够拉上多少人马跟你走,而且分配的时候,你也不知道每个人出工出勤怎么样。结果最后分配大家都不满意,还有的人直接自己就拉上战利品跑了,甚至为了争战利品还互相打架的。而且有时候时间长了,老大想打架,还拉不上人来打,因为各家情况不一样,这个时间段有些人家闲得发荒想跟你走,有些人家忙得要命没空跟你搅和,有些肥得流油,有些饿得发扁,你怎么可能在同一地间同一地点把所有的人叫齐呢?但是这样分封以后呢,就是大家责任包产到户了。这些地分给你们,你们要按时上交地里的收入。什么,你不上交,那好,老大一声号召,你周围的邻居都可以砍了你。大家再把你家分了,按比例上交。不打架一样旱涝保收,也不用象以前一样用刀子逼着各家小弟们跟他一起出门。所以老大就省了自己出门打仗,再不用怕象商王朝一样自己人马拉出去,被别人抄了后路。周王朝的军队就留在自己窝里,非常安全。周王朝三支最大的军队,称为西六师、东八师、殷八师。西六师驻守在都城宗周一带,即丰、镐之地,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周围,以保卫王朝的本土。东八师驻在成周,即东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由于东八师驻守成周,所以也称成周八师。东八师的位置极为关键,它向东可镇守东方的广大境域,向西可拱卫宗周的安全,是周王麾下一支非常重要的军事力量。而殷八师则驻守东方殷商故地,防止东方变乱的军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夏商王朝,就象是强盗隔段时间要出去打劫,这样的话不顺的时候会吃了上顿没下顿,而顺的时候就要吃一碗倒一碗,自己伤亡太大还有时候会遭遇反抗。而周王朝,则是黑社会收保护费,连门都不必要出,时间一到,各店铺商家自动把保护费送上来,只有不给保护费的人才出去打一下。强盗时期会遇上反抗是因为对方会被抢了一次又一次,而且不知道下一次什么时候抢,所以遇上的反抗会非常大。而黑社会时代,则是打了一次以后,基本上形成了往来的规则,只要按时上交保护费,你就不用担心下一次再遇抢了。这是什么,这是保护生产力。而这一种方式就叫封建制度,所谓封建就是“封土建国”的意思。封建的目地,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把这些亲戚一层层分出来,为的是保护周王朝的中央安全。封建正式形成制度,始于周公旦。但是这并非周公旦的发明,而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唐朝的柳宗元作《封建论》就已经说得很明白:“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教科书告诉我们说,中国的夏商周是奴隶社会,从秦朝到清朝是封建社会……这是不对的。其实严格地来说,中国因为是一个持续绵延的国家,它不象欧洲,是一个华丽时代忽然间毁灭,然后另一个从头到尾跟他不一样的新种族取代,建立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亲社会制度。而中间的断代层可以长达几百年,最后变成全不相干的两个社会。而中国不一样,中国一直没有断代过,而中国又是一个各种族同时生存的地方,所以中国的社会制度发展的时候就经常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制度交错使用的时候。但是如果一定要划分的话,也只能是用这个时代中央最主要的经济形态,来勉强进行划分时代的话。那么,夏商两朝,可以说是奴隶社会,因为夏商两朝的中央财政主要收入,跟古罗马一样,是来自战争掠夺和奴隶买卖。中国的封建制度,应该始于西周,而在秦始皇一统天下时,以郡县制取代了封建制。不管中国的西周还是欧洲的封建时代,都具备封建制度的三大最基本的特征,即:领主、封臣和采邑。领主是拥有土地的统治者,封臣是拥有领主所分封给他们土地的人,而这些分封出的土地就是采邑。封臣要为领主战斗,作为对领主给予采邑的回报。在领主、封臣和采邑之间的关系与责任构成了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封建社会中央财政的主要收入,不是战争掠夺和奴隶买卖,而是来自采邑的进贡。但是,中央对各封国除了收钱以外,没有直接管理权,各封国的领主自己拥有司法权、战争权、管理权等权力。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从周公开始,到秦始皇时结束。秦始皇以后,就不是封建社会了。因为从秦到清,帝国的收入是由中央帝国所派出的官员进入郡县直接管理,征收赋税。虽然仍然有公侯伯子男各级的爵位,但是实质上,大部份时候这些爵位的收入,并非来自他们封国的物产直接收入,而是中央帝国折现成金银粮食等作为工资发给他们。关于秦以后的具体情况,我在讲到秦朝和汉朝的时候,会详细说的。92、周公之周礼虽然说周朝的制度和商朝已经不同,但是就人民而言,同一块土地同一个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事实上分封制在周朝以前就已经存在,而在周朝之后,以战争掠夺和奴隶买卖的制度也不会就此消失。但是总体而言,以农业起家的周王朝,与以游牧起家的商王朝相比,冲突更少,战争更少,和平时间更多,生产力更发展和更具固定性。早在商周交峙时代,农业就以能其收益更高,囤积性更强的优点,养活了更多人。同样反过来说,农业比游牧需要更多的人投入生产。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在周朝开国初,姜子牙等将领还带着奴隶制的习俗要杀掉敌方被征服国的俘虏时,主持后勤和内政的周公旦却力排众议,要求保下殷商遗民,减少杀戮。当然,我们可以说周公旦很仁义很慈悲,但是更重要的是,现实社会的经济需要。因为农业需要更多的人投入生产,而刚刚经历过征东夷和商周之战以后,人口大量锐减,所以相对于夏商朝过多的战俘是消耗粮食外,对于周朝而言,劳动力就是财富。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这是绝对真理。如果说,姬发打下朝歌城只是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那么姬旦就是那个能够让周王朝的胜利成果巩固下来,并且世代传续的人。那个真正建立周王朝的人,应该属于姬旦。因为周公旦平定了武庚的复国,解决了东夷问题,使得中央王朝的统治真正直达大海,越过黄河长江。而周公旦的分封制,解决了王朝和诸侯之间的问题,使得周王朝最后哪怕衰落到最差的程度,仍然能够断断续续再挺上几百年。而周公旦所主导制订的《周礼》,更是成为此后整整三千多年中国人所奉行的宪法。就算是在世界史上,也没有任何一部法典或者纲领,能够有《周礼》那样影响了人类这么长的历史,能够象《周礼》那样涵盖着从国家大法到百姓日常生活无所不包的广度到深度。《周礼》是中国人的宪法,是中国人的生活体系,也是中国人的宗教。为什么说是宗教,因为它描绘的是以人法天的理想国纲领,它是一部《乌托邦》。但它所涉及国家的制度,教育、文化、战争、刑法等等各方面的内容,中国人使用了三千多年,它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就相当于《人权宣言》在西方世界的地位。而《周礼》所包括的生活起居、自然万物、地理生物、衣食住行、农商医卜、工艺制作等,又使得它成为一部中国人的《大百科全书》。而它在三千多年中国人心目中顶礼膜拜的地位,又使得它成为中国人的《圣经》。《周礼》虽然是以周公旦的名义而发布,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周礼》,已经不是它的原来面目了。它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散失,无数先贤努力去保全它,但他们在付出的背后,在进行流转抄录中又多多少少夹带了许多关于后世人总结的更多经验、更新思考,到最后真正全部现于世间流传时,已经是西汉了。但这三千多年来,当国家发生动乱,当需要制订制度,当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当思想大交锋的时候,就会有无数学者翻出《周礼》,以从《周礼》上寻找依据,寻找方向,去根据自己的时代进行解释校注。第一个校注《周礼》的人是西汉的刘歆,最后一个校订《周礼》的人,是我的同乡、清末的孙诒让。那么,《周礼》究竟说了些什么呢?当然,要把它说清楚,我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篇幅,我只能挑最表面最简单的ABC来简介一下。《周礼》一共六个部份,分为“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冬官司空第六”。这是把所有的社会职能,都划分成六块,而这个体系后来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即为六部制。天官冢宰,即为后来的吏部体系,管官吏的任用,搁现在就是组织部和人事部等部委的职能;地官司徒,即为后来的户部体系,管财政和民政,搁现在就是财政部、民政部、商业部等部委的职能;春官宗伯,即为后来的礼部体系,管古代非常重要现在已经消失的祭祀和宗法,当然还有教育文化宣传这一块,现在当然就是教育部、文化部和宣传部等部委的职能;夏官司马,即为后来的兵部体系,主管军事、战争、当然还有畜牧业,因为古代打仗马是很重要的,也就是现在的国防部、国安部等;秋官司寇,即为后来的刑部体系,主管司法,即为现在的公检法系统;冬官司空,即为后来的工部体系,主管工业和建设,也就是现在的工业部、建筑部、水利部、铁道部等部委职能。但是冬官这一章,只剩下了篇名,内容早已经不在,现在的周礼体系冬官章,则是用了性质相近的汉代《考工记》以代替。但《周礼》绝对不仅仅只是我上述的政治体系,而是在每一章里,层层分极具体到分配了每一个职能中每一个人的每一项工作应该如何去做。比如说一个部门,最高是大宰为卿,然后一层层下来,小宰为中大夫,宰夫为下大夫,然后上士、中士、下士,再下来是府、史、胥到最底层的徒。而具体到天官下面的一个小部门,如为作酒的酒人,酒人有酒正,下面有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两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然后到酒人的篇章时,包括酒的制作方法、酒的等级,酒的好坏分辨方法,各种不同的酒在不同场合的饮用方式,包括酒的用处,酒糟酒浆各有不用,甚至还有酒的医用方法等,是极为详细的百科全书。如夏官司马篇,对于军队中所运用到的各种人员,比如说谁去测绘地图、谁做环境布置、谁做城池修建、谁去管谍报工作、谁去管弓箭制作、谁管马匹后勤、什么样的时间用什么样的弓箭、怎么样获得的熊皮制作战鼓最好、怎么样防止疫病的流行等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在冷兵器时代你所能想到遇到的,《周礼》上几乎都能多少找到一些。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界有了光。周公说,要有百科全书,于是中国有了《周礼》。93、王后邑姜周王朝一直是一个很严格遵守宗法制度的国家,这有一个优点,就是继承顺序很明显,大臣们不会表错情站错队跟错人,皇位交替的时候基本上很少动荡。而能够形成这样的顺序,不至于变成商王朝那样,父亲死了儿子还小,于是一堆叔叔打架争位的情况,应该说,是周王朝走好了第一步。比如在姬发死后,王位的传序虽然到了周公手里一阵子,但仍然传回了武王姬发的儿子成王姬诵的手中,然后再传到姬诵的儿子康王姬钊直到姬钊的儿子昭王姬暇等一直传续下去。谁都知道野人时代以武力值取胜,你一个小屁孩哪有资格继位?不要说叔叔们不服你,连大臣们都觉得跟从强者的指挥很长脸,听一个小屁孩指挥多丢脸。成王能够继位,固然是因为他的外公是姜子牙这个很大的原因,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因为这样的话是不够的,要知道再牛的姜子牙也敌不过岁月的摧残,姜太公可没能活到他外孙继位。而且从地理位置上看,周王朝的都城在陕西,而姜子牙的封地在山东,周公真要玩点什么事姜子牙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所以成王姬诵能够顺利继位的原因,除了他是武王姬发的儿子、和姜子牙的外孙、以及包括周公旦手下留情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母亲是邑姜。邑姜何许人也?她是姜子牙的女儿,但更重要的是,她是姬发在开国时提到的十大功臣之一,更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如果她仅仅只是一个贤妻良母或者是姜子牙女儿的身份,那么姬发不会把她放入十大功臣里头,这说明在姬发的眼中,她不仅仅只是一个妻子而已,她更是他事业上的伙伴。周王朝能够在姬发形成了嫡长子的传续制度,而不是象商朝那种逢到王位变乱就兄弟大打战,跟邑姜很有关系。94、桐叶封弟的另一种可能邑姜有两个儿子,一就是成王姬诵,另一个是姬虞,也叫唐叔虞或者叔虞,他的封地在唐地。关于叔虞的受封经过,《史记》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温暖的下午,太阳照在院子里,桐树下姬诵和姬虞俩小屁孩子在院子里玩过家家。虽然他们也许是帝王家的孩子,但是在孩子的眼中,树叶泥巴和玉玺金印没啥区别。然后玩着玩着,也许就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小孩子容易模仿大人,姬诵身为周王,虽然还不能掌权,但是平时当然也有走到台上过过仪式的,对于一些物品印象很深。当姬诵抓到一张桐树叶子时,于是就模仿着平时分封诸侯的样子,把那张树叶子当成玉圭(相当于分封诸侯的授权凭证)给姬虞,学着大人的样子说:“我现在把这个地方封给你,你要好好干啊!”姬虞呢也当然装成小大人的样子,学着诸侯受封的样子进行拜谢。玩完了,俩小孩又没事人一样嘻哈哈玩去了。但是这时候,周公迈着轻快的步子进来了,他和蔼可亲地摸摸俩孩子的头,问你们下午玩了些什么啊。于是两个孩子就七嘴八舌地讲了一堆,包括毛毛虫长成什么样子啦,姬虞今天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很乖啦之类的,当然也包括那张象“圭”形的桐树叶子当了他们游戏的道具等。但是周公旦这位偶像叔叔听了这个故事以后,却没有象以往一样摸摸他的头夸他一声好懂事,却立刻站起来严肃地说:大王啊,你是天子,你今天这样说了,那么接下去咱们必须举行正式的仪式把姬虞给册封一个地方去。姬诵傻了眼,说我们就是玩儿啊,做游戏啊。于是周公说了一段非常流传千古的话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歌乐之。”意思是天子一言九鼎,你每一句说出来的话都是要载入史册,并且要举行礼乐封典去兑现。“于是叔虞遂封于唐”,也就是后来的晋国这个地方。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所谓“桐叶封弟”的故事,把领圭分封这样的国家大事,描绘成了这样一幅很有谐趣的儿童游戏,而且还让历代的包子们信奉感叹不已:“啊,多么和谐,多么动人啊!”但是总也有不信邪的人,比如唐代的柳宗元还为此而特意写了一篇《桐叶封弟辨》,说如果姬虞应该分封,而不管成王有没有封他,周公都应该考虑到这一点。而不是等成王提出来以后,才说什么君无戏言之类的话。而且,君无戏言就是天子说什么事都得立刻执行,连胡说玩耍都当真,置国家大政于何地呢?更有人说:“周公当政,政自己出,何待成王之戏言面请之!”意思周公掌握着朝政,诸如分封侯之类国家大政,决定权在于周公。推行周礼分封诸侯征伐东夷解决管蔡等事,都是周公自己做主,成王一个小屁孩就算说一百句,只怕也没人当回事。那么周公何必要借助成王一句戏言而促成叔虞封唐之举,说明所谓“桐叶封弟”不过是童话和寓言而已。那么,姬虞是怎么被分封的呢?或许我们再把刚才那个故事重演一遍,但是不同的是,多了一个角色,那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邑姜。然后,孩子们一样在做游戏,偶像叔叔一样迈着轻快的脚步进来。然后在孩子们叙述完这一个下午的游戏以后,就见邑姜带着慈详雍容的微笑说:“他叔啊,你看这孩子就是不懂事,他哪知道天子不可轻言啊,还真给他弟弟封了,结果连史官都把这事记载下来了,你说这事儿可咋办呢?”院子里太阳很温暖,邑姜的笑容很慈蔼,但是周公旦却感觉到了在火上烤的滋味,他想了很多,想到未平定的东夷之乱,想到摆不平的其他兄弟,想到了邑姜的父亲姜子牙等等,还有很多很多。而这综合考虑的后果就是毅然表示说:“是的,太后您说得很对,天子无戏言。叔虞是先王的儿子,本来就应该有封地,是我疏忽了到现在还没有分封,我们应该正式册封他。您说,封哪里好?”邑姜依然带着很贤良淑惠的微笑:“这分封之权,当然还是叔叔您作主了。不过我跟孩子他爹当年怀上这孩子以前,就做了一个梦,梦到上古的天帝跟我说,这个孩子生出来应该叫虞,封在唐地。结果这孩子刚生出来的时候,手上还写着一个‘虞’字呢。你说这不是刚巧,咱们刚刚征服了唐地,合着就应了这个梦是不是啊?”当然,关于邑姜这个梦,也在此时被史官记下了。《左传》上有记载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予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繁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故参为晋星。”司马迁在《史记》里更加油添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予命汝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命之曰‘虞’。”邑姜一说梦道神,周公旦就明白了,合着您老看我刚刚打下唐地,所以在这儿算计上我了,要不然怎么这俩孩子今天给我演这么一出啊。当然,此时骑虎难下,也只能非常“主动”“积极”地硬要成王兑现刚才的戏言,把唐地封给了姬虞,从此姬虞在史料记载上就改叫唐叔虞。95、先天的优胜者唐就是唐尧,虞就是虞舜的简称,瞧邑姜这小儿子,名字里就包含了两个上古帝王的封号,多有出息。唐国就是唐尧原来的属国,尧自这里发家,所以先天条件是非常地好,土地肥沃,容易养兵,易守难攻等等。当然,先天条件好的地儿有的是,邑姜为什么非要唐国呢?说到唐国咱们可能没什么地理概念,但是唐国在叔虞的儿子手里,又改了个名字叫晋国,那么咱们就有印象了吧!晋,主要地盘也就是现在山西那块地方,甚至可能更大一些。山西这块地方有什么优点呢,它东接山东,也就是姜子牙的封国齐国,西接陕西,也就是周王朝的都城。邑姜母子虽然有姜子牙撑腰,但这地盘和姜子牙一东一西,遥遥数千里,是两个孤岛,现在叔虞受封唐国,那就等于把这一东一西连接上了,成了一个强悍无敌的铁三角。在周国的邑姜,在唐国的叔虞和在齐国的姜子牙,就是姬诵将来上位的铁盾牌。关于这种周朝初期的分封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的眼光穿越一千多年以后,到了战国时期,我们来看看战国七雄的构成:齐楚韩赵魏燕秦。楚国和其他六国不同,在长江以南,从周朝开国以来就自成一派,挂个名义上的遥尊;而秦国是在西周灭亡东迁时,得到周王的许可在西周原来的封地上抗击狄戎而得国。那么除去这两国以外,剩下的五国中燕国是原来召公奭的封地,齐国是原来姜子牙的封地,而韩赵魏则是由唐叔虞的封国晋国分裂而得,也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现在你明白了吗?其实就算是周朝开国初有几千家诸侯,就算春秋战国几百年争霸,大国小国朝起暮灭,但是最后剩下的,还是最初的优势者。为什么?因为他们在先天上就已经凭借着高层的权力而取得了最厚的本钱。因为本钱足够,所以他们经得起折腾。风暴袭来,刮走的是小草,而非大树。这一年叔虞受封的时候,他年纪多大?没有明确的史料,我只能够推算他大约也就是八岁到十二岁之间,搁现在,正好在读小学。他将统治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在千年以后因为太大了,而不得不被分裂为三个国家,但这三个国家,占了战国七雄的将近一半。96、周之圣母因为唐叔虞封在山西,所以《春秋经传集解》里说:“邑姜,晋之妣也。”邑姜为晋之母,所以后世在为唐叔虞立祠的时候,为了表彰他母亲邑姜的功劳,为她也塑了圣母像。所以我们现在去山西太原的晋祠,还可以看到祭奉邑姜的圣母殿,还有几千年的周柏。但是目前的圣母殿格局,而是北宋时真宗皇后刘娥所造。圣母塑像的面容打扮,也变成了北宋太后刘娥的样子,这一切具体我们将在讲到北宋时继续讲到。当然,邑姜不仅是晋之圣母,更是周之圣母,她于周朝开国时王位传续所起到的贡献无可匹敌。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中,有五件的铭文涉及到了“王姜”,也就是邑姜,它们分别是旟鼎、令簋、叔卣、缳卣、臬伯卣。其中有提到王姜(邑姜)作为母后随子伐楚,还有一件提到“康王十九年,王姜出征”。这几条铭文以前曾经被考古学家误读过,因为看到康王十九年“王姜”还出征,康王就是邑姜的孙子啊,所以就认为“王姜”很可能是成王或者康王的后妃之类。直到后来又挖出来几条铭文,一条是王姜上寿的时候,另一条是说王姜与吕伋同族,而吕伋正是姜太公之子。所以后来学界终于确定王姜就是邑姜。这样确认以后,又推算出康王十九年时,邑姜为孙子率兵出征,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了。这在于平均寿命不到三十的周朝人当中,可真是一件很惊骇的长寿个例。所以演义小说上说她爹姜子牙八十六岁遇文王,虽然只是演义,但是也许真的姜家人有长寿基因呢。从这里足可以看出,邑姜的地位不仅仅只是某人的女人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也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一个政治高手,而且还因为她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可以带兵作战的将领,一直在率兵打战中。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周武王在讨伐商纣王时所数到的六条大罪之一就是“听妇人言”,对比一下商纣王时期还没怎么见后宫弄权,但周室却的的确确有一个女人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所以人就是这样,所有的罪名那都是为别人准备的,轮到自己就另有一套非常和谐的说辞。因此,虽然成王姬诵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屁孩,但是有这样一位母亲,所以他仍然能够顺利地长大,并且顺利地接掌了王位。97、周公之死既然姬诵顺利接位了,那么周公呢,他怎么样了?没有人知道,因为没有记载,正史上只记载着成王成年以后,周公就还政给他。《尚书 周书》中有《无逸》《多士》篇,据说就是周公退位以后写给成王,劝他不要贪图安逸,要重用知识分子等内容。经过尧舜禹这些“和谐”的禅让事件真相挖掘以后,咱们其实可以知道,越是超极“和谐”的权力移交,背后就越有可能有着很不和谐的真相。中国的老百姓,其实不太相信“官方消息”,他们更喜欢从“报纸缝中看真相”。而官方消息通常又喜欢“此地无银三百两”,有官方急着发表“非常和谐”消息的背后,往往就可以知道,有非常不和谐的事情发生了。《左氏》中有一段记录,记载着子服惠伯说周公曾到过楚国。而《史记 蒙恬列传》,也说到周公奔楚。楚国是东夷的余部,一向是荆蛮之国,从来都没服过周王朝。没奈何周王朝也没这么大精力打过长江去,楚国也没有能力对抗周王朝,于是大家划江而治,给点面子上个“遥尊”的名义。其实自己关上门该干啥干啥,不统不独,数十年内不谈这事。要说周公东征,杀了多少东夷人,他吃多了没事跑到楚国去干嘛,其实对照着历史看一看,就知道周公奔楚,那就跟舜南巡,夏桀出游鸣条,周公自己的爷爷季历怎么让他两个哥哥“被自动”地避开荆蛮去差不多。荆蛮之地,向来就是上位者失势以后的最后流窜地。周公就这么结束生命了,但是周公虽死,这事情没完。据说周公死的那一会儿,就有史书上的“雷风之变”。《书经》的《金縢篇》用很和谐的笔法写了这段历史,据说周公死,成王葬以人臣之礼。于是天上忽然间大雷大雨大风,自然灾害无穷。然后就有祭司说这是上天在发怒,而上天发怒一定是帝王干错了事情,叫成王去查查自己干错了啥事。于是成王去翻开太庙中的金縢之匮,也就是皇家记录本,然后居然发现了一件事,也就是管蔡那会儿,成王生了病,周公在太庙进行祭祠,向上天说自己愿意代成王一死。于是成王这才“恍然大悟”,哭着说:“俺听信了小人的话,错怪俺叔了。”于是赶紧向天下澄清,俺叔周公是好人啊,他曾经做过周王,这次虽然“生病”死了,但是俺还是要用帝王的礼仪安葬周公姬旦。而据郑玄的说法,武王死后三年,成王一直服丧,由周公执政。而成王服丧期满以后,又称自己年纪小,求周公摄政。而就在这个时间,刚好管蔡之乱。于是周公为了避嫌,于是避到了东都,于是“雷风之变”,成王发现了“金滕之誓”,于是重新请周公回来。郑玄虽然后半段在胡说,但是综合前半段可以分析出,周公称王应该是在武王死后、管蔡之乱前。后来管蔡之乱发生以后,因为鉴于周公兄弟太多,摆不平,于是周公改称摄政,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如果姬诵没有足够硬的后台和邑姜有足够的能力,估计成王没活到成年就有可能“被夭折”了。而周公姬旦称王还有一点可证,就是分封姬家诸侯中,统就是三种人:一是姬昌的儿子,二是姬发的儿子,三是姬旦的儿子。如果周公自己没称王的话,他只是一个诸侯,那他的儿子们有啥资格封诸候呢?有人说他的封地是鲁国——错了,鲁国第一位国君是周公的儿子鲁公伯禽,而与此相对的是,燕国的第一位国君是召公姬奭本人。周公死后,他留下的那些个笔记本啊资料手册之类,都让他儿子伯禽给整理好,搬回鲁国去了。所以鲁国对于周公的资料保存最完备,所以鲁国后来出现高呼着“振兴周礼”的孔子实非偶然,而是必然。以鲁国的资料收藏,就算没有孔子也有甲子乙子丙子丁子等出来振兴周礼当大哲学家。而成王虽然在成年后发动兵变取得实权,但是鉴于周公影响力太大,部属太多,大家为周公鸣不平,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周公争一个“名份”。毕竟大家都是跟着周公干的,如果周公盖棺定论没地位的话,作为周公的部属将来日子也不好混,划为“周公党”就变成了一个派系帽子。所以必须要坚持“周公正确论”,这样大家将来的日子就会好过。于是雷来了风来了,祭司们都会大做文章,而成王母子也心知肚明,为了尽快安定人心,也给自己下台,于是就“忽然发现”了那个“金滕之匮”。于是,天子也没错,大家也没错,一场误会而已。当然,作为相信天命的野蛮人时代,大家多少也相信鬼神之说,杀了一个人以后,又内心不安,为了安抚鬼魂而讨好他,也是常有的事,甚至还有崇拜生猛的敌人,把被自己杀死的敌人当成神邸崇拜。往上说,比如说商朝的太甲,年轻时不懂事,被伊尹夺位关到了桐宫去,后来呢夺回了王位,但又鉴于伊尹对商朝开国的巨大贡献和猛人崇拜心理,又世代祭奉他。后羿杀死了商王太康,可后羿一样在后世被别人当成神来拜。往下说,蒙古史上,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被他三哥大汗窝阔台所忌,假装自己生病,用欺骗的方法毒死了拖雷,可对他又追封又养儿子,闹得特别起劲。扯远了,再说回来。那么,我们就要说到成王在周公之后,又干了些什么?98、成康之治就是不折腾中国历代儒家吹捧得极其厉害的理想时代,就是传说中的“成康之治”。所谓“成康之际,天下安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也就是说成王姬诵加上他儿子康王姬钊两王,一共在位四十多年,都没有出现国家机器把人逮进去“躲猫猫”或者“纸币开锁鞋带吊死”,监狱基本清空,天下百姓都安心种田上贡,没有上访也没有“暴力抗法”。这四十多年中,成王姬诵的在位多少年,他儿子康王姬钊在位多少年,到现在还是一笔糊涂账。这首先要怪司马迁数学不好,历代诸王的生卒年都听一半记一半,自己也不算算,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口水仗打到现在还没打完。所以,咱们也别算这个账了,反正有说三十七年,也有说二十二年。有说成王死于三十五岁,也有说死于四十二岁。总之,活人打嘴仗,死人也不消停啊!成王执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规模营造洛邑,这事武王姬发在时考虑过,但是他时间不够。周公摄政时开始过,但后来管蔡之乱打东夷,也没时间做。于是这个庞大的工程在成王手里重新开工,历经二十多年终于造成了一个新的都城。于是周王朝就此浩浩荡荡地迁都于洛邑办公。从此周王朝有了两个政治中心。镐京那个是老京城,周王朝的宗庙都在那儿,于是叫宗周。洛邑是新的都城,因为是成王在时搬迁的,所以叫成周。成王干的第二件事就是扩张地盘,邑姜的记录里就曾经有随子伐楚这一条。结果如何呢?司马迁在《史记 楚世家》中有记载:“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这是楚国第一次正式向周王朝表示臣服、受封、立国。此外还有一些记录,比如说东北的“肃慎”族来贡,西方的“氐羌”族来贡,南方的“越”族来贡,东方的“倭”族来贡等等。很明显,地盘比他老爹老叔在扩大了不少。应该说成王生对了好时节,一个新建立的国家,前头父辈们已经打下了江山,拔掉了所有难对付的刺头。你只要不折腾不想太多的花样,基本上就能够安安稳稳的休生养息,过个几十年的,自然就“成康之治”了。老百姓怕什么,怕的就是折腾,打战时人不如狗,太平时还怕统治者太关心他们太多折腾。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就是不折腾。这问题又来了,既然不折腾老百姓自己就能够生产富足经济上升,那么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大人先生们还这么使劲折腾,吃力不讨好呢?因为大人先生们的追求目地跟草根小民不一样,草根小民是为了活下去、吃得饱,于是卖力干活以求收获。而大人先生们的目地是收获、收获、再收获。不但为了自己活得比别人享福,还在享受更多,还要子子孙孙们享受更多。所以“劳心人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以大人先生们就必须多劳心,多折腾。而统治者为了多收获,还得有一批助手帮助他们,也就是他们的附生阶层。这些附生阶层为了表现自己要折腾,而统治者为了让老百姓知道他们的存在也得折腾。据说中国最早的诗歌是在尧的时代,他出门时遇上一个老人,嘴里含一块肉,鼓着肚子拍着土壤在唱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这种事对于统治者而言很严重,不折腾折腾你,你怎么知道政府的存在领导的关怀?不折腾折腾你,你只当你自己种出来的都是你的。得把你的东西拿走,再返还小一部份,然后你才会感激涕零地说:“雷霆雨露,皆是天恩啊!”折腾,就是让你感觉到什么是政府和大人先生们的存在和强大,让你明白什么是草根百姓的渺小和无助,让你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听话,什么时候感恩,而不是唱什么“帝力何有于我哉”这样让人听了不顺耳的话。99、太平时代容易养赵括周成王干了二十多三十年以后,做出了许多成绩,基本上在历史上得到的是正面好评,所以也算得不错了。人总有一死,姬诵临死,传位给太子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我们知道商朝所流传下来的帝王称谓,是从祖甲开始为了祭祀方便,而以天干轮番排列。但是周王朝这些成王、康王之类的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从周王朝开始的谥号制,它用的时间很长,一直贯穿三千多年,用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帝王将相都用得到。那么什么是谥号,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据《逸周书》以及《史记》上的解释是:“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也就是说,谥号是用来表明一个人生平为人功业的,它的特点就是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的,也就是说——盖棺论定。 而且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子谥父,臣谥君”。因为它是盖棺论定的东西,不受活人权势的影响,所以在一定程度内还算比较靠谱。我们一般看看这个人的谥号,就可以猜出他这一辈子的评价是什么。所以在帝制的年代里,许多握有权力的人对这个谥号相当在意,为了不至于给自己死后弄个难听的谥号,因此对他们在世时的行为多少也有所克制。当然,这只是一定限度内,并不万能。喜欢立标杆的行为,并非今人始,古人久已有之。比如说,上古的各种发明,大家都喜欢归于黄帝;帝王们的血统,都喜欢归于帝喾;而在制度方面的建立,又都是喜欢归于周公。根据这个原则,所以一般古人把谥法的起源也归于周公。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古人说法是起源于三皇五帝,这个太不靠谱,因为夏商两朝就没有发现谥法的记录。而根据近代的考古发现,又有新的解说,一种说是西周周孝王时代开始,另一种则说是春秋战国开始,还有一种说是殷商交替时代开始。我们根据大部份人的说法,就当是从西周开始。周朝的开国之王,应该算是姬发,但是因为姬发在刚造反的时候,打的还是他父亲姬昌的旗号,所以周王朝的王谥是从姬昌开始。因为姬昌的毕生努力,使得商王朝时代就“三分天下二分归周”,给姬发奠定了争霸天下的基础。根据宋苏洵所撰之《谥法》条目解释:“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姬昌的谥号,为文王。然后是姬发,姬发灭商建周,谥号为武王。谥法曰:“克有天下曰武”。姬发的儿子姬诵,谥号为成王。谥法曰:“安民立政曰成“,说明姬诵这一辈子的功业,在安民立政方面。我们回过头来看姬钊,姬钊的谥号是康王。谥法曰:“合民安乐曰康。”我们现在讲的小康社会,这个康的内容也是奔着“合民安乐”而来的。在姬诵死的时候,姬钊这孩子这会儿估计也得三十多岁了,照古人来说也得是一个成年人了。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不招他爹放心,于是临死前,还得拉着召公奭和毕公高这些老叔老臣们的手,恳切嘱咐说:“俺这孩子就交给叔叔们了,你们可要好好地管着他,别让来胡来,当然更重要的是,别让别人也胡来,包括你们自己啊!”咱们扳扳指头算算,召公奭和毕公高这些都是武王姬发时代的重臣了,要算上周公旦时期,再加周成王这几十年,怎么也得七十多快八十了吧,在周朝那个普通寿命低下的情况下,可真算是人瑞了。可问题是这把年纪了,以前又没有什么脑白金盖中盖的,居然还可以不退休,还能够继续为革命站好最后一班岗,还能帮着姬诵看孩子(四十来岁的孩子),这实在是令人惊叹。莫不是老人政治打从周朝那会儿就开始了,这真是历史悠久啊!我觉得要么就是写周朝历史那些人,数学不好,遇到人统统把年纪乘上一倍,比如什么姜子牙八十四岁遇文王,文王百岁生百子之类的;要么,人家真是超级人瑞。保健品商家开心了,努力挖掘一下周朝的什么秘方吧,以后也可以拿出来忽悠大众,什么姜子牙脑抽金,周文王伟哥之类的,估计会很有市场。因为有召公毕公以及他奶奶姜邑这批老人在,周康王在位的统治期间,基本上都是很乖的孩子,以维持原状保守政治为主。但是因为这批老将在,如果遇上打仗那也上不含糊的。据说周康王时期,西边的鬼方很猖狂,有几次都骚扰到岐山,让周朝的旧都丰镐二京都有些不安全了。因为打从管蔡之乱以后,周朝的重心都在打东夷上头去了,于是西戎鬼方那边就抱着有便宜就占的心理来趁火打劫。但是等周王朝收拾完了东夷,又把自己内部事务处理掉,楚国也臣服了,于是就开始转头收拾鬼方了。从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盂鼎记载来看,说的就是在周康王二十五年,周军打败了鬼方,俘虏了一万三千多人,于是周康王就把一千七百多俘虏赏给了参战的将领孟,于是盂就把这件事记在了鼎上。这只鼎上面一共记载了三件事,对研究西周的一些具体情况很有用。第一就是康王对盂讲述西周开国的经验,说他的祖先文王、武王灭商有天命的原因,就是因办事和祭祀的时候都不敢酗酒,恭敬而认真。殷商之所以亡国,在于沉湎于酒。他自己愿意以文王为典范,告诫盂也要以其祖父南公作榜样。第二就是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香酒、礼服、车马、仪仗和奴隶1726个,并叮嘱盂要恭敬办事,不要废弃王命。第三就是盂为什么造这个鼎,就是说我得了周王的赏,我得把这件事告诉我爷爷南公。这只鼎在清朝中期出土,据说一共大小两只,只不过大盂鼎还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而小盂鼎现在不见了,只有拓片存在,而打鬼方这件事,则记载在小盂鼎里。虽然当周康王后期,那批老人们都不在了,但是基于姬钊本人年纪也已经大了,所以政还是以保守为主。但是姬钊死后,传位于儿子姬瑕,也就是周昭王,则情势又是一变。因为那时候那些老臣们都已经去世了。虽然继任的都是他们的子孙们,但是此时周朝已经立国五十多年,这些孩子们打小没见过战争,生活在物质丰足的时代,听到的是老一辈们战无不胜的历史,于是就喜欢意淫自己的国家天下无敌。他们唯一的遗憾也许就是迟生了几十年,要不然某场某场的战役,我肯定打得比我爷爷他们更好;那场那场的战役,我绝对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太平时代,容易养就一批纸上谈兵的赵括。其实这并不能全怪周昭王姬瑕没脑子,一个人的思想形成,一定是跟他的时代背景有关,也是跟他周围的人影响有关的。任何人的思想行为,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他的时代,他的历史,他的周围影响所综合形成的。由于孔夫子作《春秋》的时候,为了表示“警示后人”的目地,于是通常会把一个总体评价正分多于负分的人,在记录的时候,把他的负分方面就压缩掉,正分方面大肆煽情拨高;而在把一个总体评价负分多于正分的人时,则反之而行,正分方面压缩了,负分方面就大肆夸大。于是一个人就要么白的雪雪白,要么黑的墨墨黑。而周昭王的命运也跟商纣王差不多,就是因为军事决策的错误而打入墨墨黑这一块。他虽然没有成为亡国之君,但却在成为了周朝由盛转衰的标杆。100、岐视一直是存在的关于成康之治,其实一个王朝开国后都有这样的休生养息时间,并不足以为奇。儒家承周制,不免把周朝夸得锦上添花。而转到周昭王身上,又把他毁得一无是处,说他打小就没教好,成年后又没有什么贤能的大臣劝谏辅佐。所以周昭王生活奢侈荒唐,喜爱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还说他伐楚其实就是为了去抓人家的大白野鸭,所以老百姓不堪他的扰乱,给他一条用胶粘的大船,让他船到长洒当中就掉水里淹死了。周昭王这种死法可谓窝囊愚蠢,可是问题来了——我且问问,什么老百姓有这么牛,能够有这么多钱造足以供周天子坐的豪华大船,而且还有这先进技术的粘合胶,而且还有这么大的门路刚好让周昭王去坐这条船呢?转回头我们说一说,为什么周昭王要伐楚?我只能说,他吃饱了撑的慌。对于一个福窝里长大的孩子来说,那种喜欢吃一碗倒一碗,拨拨鸭子毛的行为,非常正常。要不然咱们看看现在小孩子的物质享受,这种吃的喝的浪费的,牛奶喝一碗倒一碗,嫌肉腻嫌鱼腥嫌青菜还塞牙,搁个五六十年前,甚至三四十年前,那还不得变成全民公敌了。可现在谁也没觉得不对啊,甚至还有为个孩子高兴砸辆宝马的——当然,这种太败家了。转回来说周昭王姬瑕,他的曾祖父姬发在位时,打败了商王朝得了天下;他的祖父姬诵在位时,平定了东夷之乱;他的父亲姬钊在位时,把蠢蠢欲动的鬼方给狠狠教训了一顿。每个男人都在梦想着建功立业,就算姬瑕长于富贵,他也有这种欲望,甚至是更加强烈。所以没有对手他也要创造对手,没有功业他也要想象功业。可是此时国泰民安,稍大一点的对手都已经被父祖辈灭了,此时的周昭王真是有拨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是否的抱怨父辈怎么就不留个够份量的对手给他。但是幸好,他和他的贵族出身的群臣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对手,那就是楚国。在所有的诸侯国中,只有楚国是居于长江以南唯一大国。前面我们说过,楚国原来就是被打散的东夷余部,被迫沿着长江西逃,然后聚合成国。但是其国内还是众部族林立,虽然表面在上周成王时期已经向周朝称臣,但是很明显只是因为被迫而臣服,并不是周王朝的嫡系。而周王朝在长江以北的范围内所分封的诸侯,不是自己家姓姬的诸侯就是开国功臣之后,与姬姓王族有联姻的关系。而周王朝的传统,一向是“尊尊”和“亲亲”,也就是尊重地位高的,亲近和自己关系好的。楚国来降,只封了个小小的子爵,又跟周王朝在诸侯关系排位中倒数第一,所以一开始就受到周天子的岐视。周王朝跟楚国交恶,并非自周昭王,这种坏习惯从楚国归降周朝之时,就没有处理好,这种岐视甚至在于被称为贤王时代的成康之治时就开始了。比如说周成王会盟诸侯,楚国也赶来参会,结果楚子熊绎根本没能够进入会场,只是把他安排跟蛮族的首领一起看守庭院,烧祭神用的火堆,做做后勤工作。而楚人一向自认是五帝中的颛顼帝嫡裔、火神祝融的后代,结果被周人安排跟野人归类,当然觉得受了奇耻大辱。而在周康王时代,楚子熊铎与齐、晋、鲁、卫等国君一起去朝贡周康王,但是周康王对于其他四国的国君都回赠以珍宝,而对于楚国则什么也没给,根本无视。熊绎是第一位受封的楚子,也是楚国第一位共主,他本是野心勃勃,不甘驯服的人,如果周王朝能够安抚得好也罢了,结果反倒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他的底线,楚国自第一代君主开始,就埋下了对周王朝的怨恨之心。但是随着时间一久,楚国渐渐发展强盛起来,势力扩张后,不但停止了对周王朝的进贡,更重要的是还往东边控制了扬越之地的部落,而那里,则有着战略重要物质——铜矿。当时是青铜时代,所谓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征战和祭礼。祭祀要用铜鼎,打仗要用铜铸的兵器。当楚国控制了扬越之地以后,这里的部族原来进贡给周王朝的铜,于是统统“被进贡”给了楚国。这是相当严重的事——楚国控制了铜山,就直接对周王朝形成了强烈的威胁,从我们现地挖出来的周朝青铜器质量和数量都不如商朝来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周朝失去了这几个重要的铜矿。所以,周王朝实在有大把理由需要对楚出兵,是为了被楚国骚扰的各国求援,是为了夺回铜山的控制权,更为了楚国的停贡会给其他诸侯造成坏榜样——楚国必须教训。101、船沉了,他再也没浮上来根据《竹书纪年》里的纪录,周昭王征楚一共三次。第一次南征是在周昭王十六年。这一次战争很顺利,周昭王姬瑕和他的贵族团率领王军六师,着沿汉水东岸南下,楚国附近跟周王朝亲近的诸侯国纷纷加入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竹书纪年》里的此次战争只有一句话,“十六年,伐楚,涉汉,遇大兕”。也就是说是,大部队渡汉水时还遇见“大兕”(即为犀牛。)。当时北方人很少看到犀牛,觉得很稀罕,于是还特地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这一战周军大败楚军,俘虏了大量楚兵,得到无数战利品,重新夺回了铜山,大家发财了。不但周王室很高兴地铸了许多铜鼎铜兵器,连跟随着周王后面的各贵族们也分到了许多铜,于是除了用来造完兵器酒杯等等必需品外,大家集体都铸了许多鼎来表示向祖宗报告,向儿孙显摆。于是我们现在挖出土的许多青铜器比如说“过伯簋”“史墙盘”等,都记载了这次的胜利。但是时隔不久,等周王朝六师都快乐地班师回朝以后,打了败战的楚国,收拾好人马,重新整顿好军队,又振作起来,又重新欺负那些周国的跟班国,又截断了扬越铜器的进贡路线。也就等于说,上一仗,周王朝白打了。周昭王姬瑕生气了,他决定这一次一定要把楚国给打趴下。于是在周昭王十九年,周王朝第二次南征,派祭公辛伯攻楚,而这一次《竹书纪年》上的记录上呢,则非常不妙:“天大日,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古人的记录是颇有春秋之笔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是阴风阵阵,连山鸡和兔子都吓破了胆子,使得周王朝六师皆丧。如果我们推测一下,如果上一次的楚国之败,是因为长久以来对于周王朝军队的畏怯和不知道如何应对,甚至在于山寨军骤遇正规军时的力量不足等原因。那么很显然,这一次对于周军的进攻,楚国应该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毕竟长江以南,他们才是地头蛇,虽然在军事上在装备上他们不如人家,但是不管地形还是气候,他们都有优势。于是在一个阴风阵阵地天气里,周军六师进入了楚兵的埋伏地,于是血光冲天中,连山鸡兔子都被吓破了胆子。周王朝六师皆丧。而这一次的失败,对于周王朝的震动极大。六师皆丧,令得周昭王姬钊极为愤怒,他咬牙切齿,誓要亲自出征,把楚国彻底给扫平。但这一次毕竟是六师皆丧,而重新建立一支部队并非一两日的事。所以周王朝足足准备了五年,直到楚昭王二十四年才重新组建起了一支军队,浩浩荡荡第三次南征,要一举荡平楚国。而这一次的声势实在太过浩大,周昭王王师所到,简直是望风披靡,楚兵一击而溃,据记载当时东夷南夷廿六邦都来朝见周昭王。而楚国迫于威势,派人前来称罪投降。很明显,这次周昭王彻底向诸侯显示了王朝实力,的确是无人能比的。但是显然,周昭王并不是为了显摆,他是为了那被歼灭的六师报仇而来的。所以他并不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南进。于是他率领着他的军队,渡江前进。于是……船开到一半,沉了,周昭王沉了下去,从此再没见他浮上来。102、船是怎么沉的关于船是怎么沉的,有许多说法。一种说法是周王朝官方记录,也就是《竹书纪年》里说 “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很含糊,如果你不看背景材料,你会觉得,楚国太好玩了,于是昭王去了那里玩得太开心,结果乐而忘返了。这当然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另一种是楚国方的说法,就是周昭王这个人太不仁义了,到处招人嫌,为了看个野鸭子跑到南方来扰民(荒唐失德这种标签通常都是贴在那种死得不好看的君王身上的,凡是死的都是昏君,凡是昏君一定是乱来的,爱吃爱玩爱女人好奇心重,比如说商纣王为了妲己造鹿台,隋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而亡国),于是广大人民忿而反抗暴君,造出一条用胶粘合的高科技大船(钱哪来的,不知道),于是周昭王坐上去就很大快人心地沉了下去。这种说法最有记录可查的就是楚人屈原在《天问》中幸灾乐祸写道:“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昭王这家伙啊,为了看白毛野鸭,跑到我们楚国胡来,掉到河里真活该!我们有一点得明确,这屈原他是楚国人,站在楚国立场讲的话啊。可是文化人就是厉害,就因为屈原名气太大,所以后来许多人就相信了他的话了。于是后来的《帝王世纪》也跟着说:“昭王德衰(瞧瞧,德衰论出来了),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这其实反映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昭王扰民论,而另一种却从反面上说明了,这是楚国阴谋论。周王朝到周昭王手里,几代下来基本上顺风顺水,偶有些波折也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楚国却不一样,从一开始是被人打得流窜到荆蛮之地到后来的被迫称臣,然后自己内部还部族林立不停打仗。楚国一直以来都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状态中,身经百战的老兵遇上目空一切的少爷兵,当然有的是手段。第一次南征,老实说楚国还没有从一盘散沙中反应过来,打了败战,但是很快他们就团结起来,打跑侵略者。是的,从某种情况来说,周的确是属于侵略者,这次战争原因是属于周昭王没事找事要挑个人来斗。其实要斗的话,你挑个鬼方之类的跟你有经验的打也罢了,偏偏挑个地理环境复杂的对头,踏入一片完全陌生的地方,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果在于第一次战胜以后发现并未全面收复权威,其实周王朝还有另一种做法,就是挑动楚国各部族内斗,自己再拉左打右,拉右打左。比如英国人就非常擅长这种手段,他们在撤出印度时就扶植穆斯林对付印度教,撤出马来亚的时候就挑动新加坡搞独立等等;美国后来也学会了,在中亚大搞颜色革命,挑动两伊战争等等。但是最坏的事情,是你一打反而让原来争斗不休的几派大联合了。楚国就是这样被周王朝一打,加速了部族的联合,使得熊家的王权更集中了,大伙儿联起手来共抗外敌。于是第二次南征,周王朝中了地形不利的埋伏,六师皆灭。六师是多少人呢,古人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所以一个“师”就是两千五百人,六师就相当于一万五千人。而且这一万五千人是王朝的精锐之师,是王军。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当初商灭周兴的那一场牧野之战,不算那些虚头的临时奴隶,其实真正决战的,也不过是商王朝的两三万人马和周王朝的十几万联合军,如果周王朝自己精锐部队,应该也就是三万左右。所以这次对于周王朝的损失相当大,而周昭王不应该在大败以后,满脑子急着复仇,不顾国力再次发动战争。这就如同当年的商纣王伐东夷一样,被套牢了不能斩仓止损,而是满脑子地再加仓加仓,直至最后崩盘。这样的案例以后还会很多,最突出的例子并不在这儿,而是在一千多年以后的隋朝,隋炀帝征高丽,就是一个六千点上大跌以后不断补仓到一千多点然后撑不住崩盘,跳楼自杀的经典例子。如果说前两次南征,不管是周昭王还是满朝文武,都多少有点适可而止的心理,那么第三次南征,整个周王朝上下就只剩下一种声音,那就是“复仇”。堂堂大周朝居然中了楚国蛮子的诡计居然这么“六师皆丧”,这是绝对要复仇的。而就算楚国内部当初曾经有过投降的声音妥协的声音,当周王朝的大军以复仇姿态压过来的时候,立刻也凝结成铁板一块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为了保命保家园,那是什么计策都不怕用上的。于是,心怀恨意的“老百姓”献上了足以吸引周昭王会坐上去的豪华版高科技大船,最终把周昭王送给了长江底的鳄鱼兄。当然,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造出如此高技术含量的船,正好开到江中心就会沉,而不是停在那里就散架了或者能够撑到过了江才散架之类的,大家自然还是有疑虑的。不但我们有疑虑,恐怕连当时的楚国人自己也有疑虑。所以还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当时楚昭王亲率大军南征时,楚国人吓得赶紧来请罪投降,当然这不白给,你不送点“人事”(“人事”注解参见《西游记》最后一章)谁能够让你进门来。所以当然得有礼物,还得是不轻的,份量十足的礼物——那就是铜山出产的一个天然铜块,重达几百斤;还有一块未雕琢的孔雀石,份量也不轻,足有百儿八十斤。这可真是稀世之宝啊,普通人绝对承受不起。这点份量放在今天的船来说,算不得什么。不过在古代的技术而言,那时候的船也就能渡人渡马差不多。但架不住周昭王自我感觉太良好,而且觉得这些东西丢了挺可怕的,于是把这些东西再加上周昭王的战车一起放到船上去——当然,我觉得除了前面那两样之外,其他份量足的礼物也不少。于是有了第三种说法,船是被压沉的。当然,如果把第二种和第三种说法结合起来的话,那么这条船,就万无一失地沉定了。不沉——才奇怪了。103、这一年发生许多事周昭王所掉下去的那一片水面,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天子湖”。当然,沉下去的不止是周昭王,如果周昭王的船有问题,那么其他人的船不可能没有问题。船都是长江边现征的,不可能是从周朝国都带出来的,所以这些船很可能都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批次出来的。只不过为了保险,往周昭王的船上再送了点非常有份量的礼物,以用来锁定目标确保成功。在一片混乱中,周昭王被赶紧捞了上来,然后周军快速撤军并且秘不发丧,只说周昭王着凉了,直回到镐京后才宣布他已经死亡。当然由于当时的信息不通畅,楚人当时也没反应过来。于是,大家形成了麻杆打狼,两头都怕。所以,其实周王朝不是没有人才,只不过统治者太不是人才了。两次的“六师皆丧”,尤其是周昭王这种倒霉的死法,使得周王朝从君威到军威上面都下跌得一塌糊涂。历史在周昭王二十四年划了一个重重的记号,因为自周昭王姬瑕跳到长江洗了个澡以后,周王朝就渐渐走上了下坡路。而楚国打赢了这一仗以后,国民信心增强,短时间内国家不怕战争再发生,投入了扩大生产,日益发展强大,逐步走上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道路。据说这一年世界上发生许多事,不仅仅只是周昭王跳到长江洗澡,而且还有佛祖出世。唐代的中国佛学伪史《周书异记》上说:“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泉并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威震动,其夜五色光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色。周昭王问太史苏由曰:‘是何祥也?’对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由曰:‘即时无他,一千年外声教被于此土。’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于南郊天祠前。当此之时,佛初生王宫也。”当然,这只是唐人的一个时间推算,并不严格。其实按时间推算的话,另一个历史事件也有点对应。此时的古希腊处在奥林匹斯山的众神神话时代,《荷马史诗》上说的伊利亚特时代就在这个时间点上。如果特洛伊战争真的存在,也可能发生在这个时间点前后。虽然目前考古学还不能考证出特洛伊战争是否真的的确切存在,不过笔者在此也仅供一点花絮而已,不必当真。104、最早的驴友周穆王周昭王姬瑕淹死在长江,于是周王室又拥立他的太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周穆王可以说是周朝历史上最具传奇性的君王,有关于他的传奇故事非常多。我们知道其实关于周朝留下的记录并不太多,但是周穆王托一个盗墓贼的福,纪录重现了。在晋代的时候一个盗墓贼挖开了战国时魏襄王的墓,结果挖出了将近十万字的古籍。在以竹简记录的古代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收获,这些古籍中里头关于上古史的这一部份,被后世人称之《竹书纪年》,这本书我在前面是经常提到过的。此外还有一本书,叫《穆天子书》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传说中的周穆王是个非常浪漫的神话人物,与其说他是一个君王,倒不如说他是一个驴友。从记载中可以看出来,他的一生似乎都在东奔西走,到天南地北的部落里跟人家联谊,跨越东西方去谈几个恋爱弄点绯闻之类的。为周穆王周游天下提供技术支持的是他的车夫,名叫造父。如果大家的记忆往前拉一点,到商朝快灭亡时候,可以看到有一对父子叫飞廉和恶来,他们对商王朝忠心耿耿,宁死不降,殉了商王朝。而飞廉除了恶来以外,还有一个儿子叫季胜,而造父就是季胜的曾孙。飞廉是商王的马车夫,造父也继承了商王朝驱使牛马精于工艺的本事,并且还更上一层楼,他制造的马车再配以传说的八骏马,能够走得平地如飞,日行千里。因为造父在周穆王一朝所建的功劳,所以得封赵地,得氏为赵。而飞廉的另一个儿子恶来的子孙则成了秦人的先祖。所以秦赵两国,本是兄弟之邦,同出一源,都是赢姓、赵氏。当然这是后话,此时我们还是回过来说周穆王。据说他曾经率人打败了戎狄,还把一部份狄人迁到太原一带,因此而打通了西域的道路。然后他渡黄河,过雁门关,经西域,一直往西走,走了许多许多的地方,才到了传说中的昆仑。这个昆仑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是我们现在地理上的昆仑上,这个传说中的昆仑应该比现在的地点更远更西方,然后他跟走过地方的无数部落联谊联欢,并且和谐了小部份没打算跟他联欢的部落,终于达到了人人和谐家家联欢之后,走到最西边的尽头,在在这里遇到了传说中的西王母。关于这位西王母,则是周穆王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部份。我们前面提过,这位传说中的西王母,在周穆王的绯闻之前,也曾经跟中原的其他帝王闹过许多场绯闻,最有名的当然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后羿了。但正如后羿去会见西王母并不止是为了艳遇一场,周穆王跑了这么多的路去会见西王母当然也不是因为喜欢旅游。事实上,一切都是为了王朝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