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东北、西北、南渡三线,南渡的最多,流向东北的次之,流向西北的又次之。流民亦非一往而不返,有回徙的。不徙有事发生,徙则有大事发生,南北朝无 一大事不与徙有关。(二)北方胡族统治者的徙民 与人民的屯聚问题 (坞壁及桃花源〉永嘉之乱以来,胡族统治者往往将其武力所到地 域的各族居民,迁往政治中心地带,以便控制并役使。 而当这个胡族政权发生混乱,失去控制力,或者灭亡 的时候,被迁徙的人民又往往回迁。这一往一返,影响 极大。匈奴刘聪之时,其将刘曜曾驱掠长安"士女八万 余口退还平阳"。次陷三渚,又曾迁"二万余户于平阳 县"。刘聪所设的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单于 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其 兵力所及地区驱掠而来的汉族编户与六夷部落。司隶 部人曾有二十万户因为平阳饥饿与石赵的招诱,出奔 冀州。《以上见《晋书》一〇二《刘聪载记》〉把各族被征服的人民迁往政治中心地带,匈奴刘 聪巳开其端。到后赵石虎时,徙民的规模增大。特别值 得注意的是将关中之人东迁出关,被迁徙的有各族各 个阶级的人们。这出于氐人苻洪和羌人姚弋仲的建 议。《晋书》一一二《苻洪载记》云:"(石〉季龙〈石虎)灭石生,洪说季龙宜徙关中豪杰 及羌戎内实京师,季龙从之.以洪为龙藻将军、流人都 督,处于枋头/'同书一一六《姚弋仲载记》略云:"石季龙克上邦,弋仲说之曰:'宜徙陇上康强,虚其 心膣,以实&甸。'(后)季龙执杈,思弋仲之言,遂徙秦. 雍豪杰于关东,弋仲率部数万迁于清河。"又同书一六《石季龙载记上》云:"镇远王擢表雍、秦二州望族自东徙已来,遂在戍役 之例,既衣冠华胄,宜蒙优免.之。自是皇甫、胡、梁、韦、杜、牛,辛等+有七姓|其兵贯,一同旧族,随才铨叙,思欲分还桑梓者听之。其非此等,不得为例。"由此可见被迁往关东的有雍秦汉、氐、羌各族各阶层 的人民。迁徙目的在"虚其心腹,以实畿甸"。而所谓以实裟甸,或"内实京师",其实是利在控制他们,一例作为"戌役"使用,他们都有―兵贯"。后来被免掉兵贯的 只有雍、秦二州的望族皇甫、胡等十七姓。石虎不仅曾将关西地区的人户迁往关东,而且曾 将南方人民迂往北方。《晋书》七《成帝纪》所载汉水以 东被徙人户即有七千余家之多。其言云:"咸康五年九月,石季龙将奥安、李龙陷河南,张貉 陷秭城,因寇江夏、义阳,征虏将军毛实、西阳太守樊俊、义阳太守郑进并死之。夔安等进围石城.竞陵太守李阳 距战,破之.斩首五千余级。安乃退。遂略汉东七千余家 迁于幽、冀。"后赵徙民究竟有多少?《晋书,石季龙载记》附 《石闵传》记石虎末年,后赵大乱,"青、雍、幽、荆州徙 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可见被徙 的各地、各族人户之众。数百万人违乡背井,被迁往关东,是一次大迁徙。 数百万人因乱回迁本土,又是一次大迁徙。《石闵传》 记载当时回迁人户"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 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有脉络可寻的,是氐人和羌人的回迁。关于氐人, 《晋书》一一二《苻洪载记》云:"洪将死,谓(子)健曰:'所以未人关者,言中州可指 时而定,今见困竖子,中厣非汝兄弟所能办,关中形胜, 吾亡后便可鼓行而西。'言终而死。"同书同卷《苻健载记》略云:"尽众西行,起浮桥于盟津以济,遗其弟雄率歩骑五 千人渔关,兄子黉自轵关人河东。既济焚桥,自统大众继 雄而进。三辅略定,健引兵至长安,人而都之。"按苻洪"有众十余万"(《苻洪载记》人从他临死前所说 的活中可以看出,他本想争得中州,不料为麻秋所鸩。他以为中原非苻健兄弟所能办,要他们率部回关中创业。苻健在苻洪死后,"尽众西行",夺取了长安,建立了前秦。这个国家是在氐人的回徙中建立的,而所以能够建立,是因为石虎时期所实行的迁徙关中豪杰及羌戎,"虚其腹心,以实畿甸"的政策,已使关中无有力 量能与苻健的十余万众相抗衡。羌人。羌人有部众"数万"(《姚弋仲载记》)处于凊 河。羌人的回徙,晚于氐人。后赵乱,姚襄一度率部南 攻,后来在将佐劝说下,才北归。《晋书》一一六《姚襄 载记》略云:"裏将佐部众皆北人,咸劝襄北还。襄方轨北弓I,乃 据许昌,将如河东以囹关右,自许遂攻洛阳,逾月不克。 桓温自江陵伐襄,战于伊水,为温所败。襄寻徙北屈,将 图关中,进屯杏城,遣其从兄辅国姚兰咯地麒城,使其兄 益及将军王钦卢招集北地戎夏,归附者五万余户。襄率 众西引,战于三原,襄畋,为(苻)坚所杀。(及襄死,苌率 诸弟降于苻生。尸姚襄人关,关中已为氐人所占。姚襄拥有的力量不及氐人苻氏,较量的结果是羌人的失败,姚襄被杀,羌人在姚苌率领下降于苻生。东北的慕容鲜卑于此吋进人中原,建立前燕。 前秦在苻坚的时候,灭了前燕,又有一次徙民。这次不是将关中之人迁往关东,而是将关东之人迁往关中。《晋书》一一三《苻坚载记上》云:"徙关东紊杰及诸杂夷十万户(《通蓥》一〇三晋简 文帝咸安元年作"十五万户"于关中,处乌桓杂类于冯 翔、北地,丁零翟斌于新安。徙陈留、东阿万户以实青 州。"苻坚所徙"关东豪杰及诸杂夷十万",包括了进人中原 的慕容鲜卑与劫后羯族的遗民。这造成了苻融所说 "鲜卑、羌、羯布诸畿甸"的局面。《《晋书》一一四《苻坚载记下〉苻坚将关东居民迁往关中,与后赵将关中居 民迁往关东,在性质上并无不同。所不同的,是后来苻 坚曾将本族人迁往关东。《晋书苻坚载记上》云:"洛既平,(苻〉坚以关东地广人殷,思所以镇静之,引其群臣于东堂议曰:'凡我族类,支胤弥繁,今欲分三原、九崚、武都、汧、雍十五万户于诸方要镇,不忘旧德,为磐石之宗,于诸君之意如何?'皆曰:'此有周所以祚隆八百,社稷之利也。'于是分四帅子弟三千户以配苻丕镇邺,如世封诸侯,为新券主。坚送丕于瀕上,流涕而别。诸戌子弟离其父兄者,皆悲号哀恸,酸感行人,识者以为丧乱流离之象。于是分幽州置平州,以石越为平州剌史,领 护鲜卑中郞搽,镇龙城;大鸿胪玮胤领护赤沙中郎将,移乌丸府于代郡之平城;中书梁谠为安远将军、幽州剌史,镇蓟城;毛兴为镇西将军、河州剌史,镇抱罕,王为廣 扬将军、并州刺史,领护匈奴中郎将,镇晋阳,二州各配支户三千;苻晖为镇东大将军、豫州牧,镇洛阳;苻为安东将军、雍州剌史,镇蒲。按被苻坚迁至关中的关东豪杰及诸杂夷为十万户或 十五万户,而苻坚所欲迁往关东的关中氐人也是十五 万户。可谓两两相当。苻坚的意图是要把本族人徙往 诸方要镇,以为"磐石之宗"。从历史上看,这是氐人筝 二次向关东迁徙。被徙至关东要镇的氏人,看来远来 达到十五万户之数。配给苻丕镇邺的为三千户,配给 毛兴镇抱罕、王腾镇晋阳的各为支户三千。其他各镇 未见配给氐户的记载。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到自匈奴的汉国到氐人的前 秦,由于胡族统治者的徙民政策,北方各族各阶级的 人民都曾被迁动。氐、羌曾从关中徙往关东,后来又回 徙。鲜卑进人中原,后被徙往关中,淝水战后,又回徙 关东。南方汉水以东地区的人民主要是蛮族,曾被徙 往幽、冀。劫后北方的匈奴与竭人,也有移动。苻坚所 徙关东人中,即包括羯人。在胡族统治者的徙民政策 下,汉族也不能幸免。离乡背井,流离道路,使生产无 法进行。但各个种族之间接触的机会却多了,这也可 说是一种报偿。北方的战乱和胡族统治者的徙民,对于各族来 说,都是一种灾难。汉人能走的都走了,不能远离本土 迁至他乡的,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之难。《晋书〇《苏崚传》云-"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峻纠合得数千家, 结垒于本县(掖县〕。于时彔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遣长 史徐玮宣檄渚屯,示以王化,又收枯骨而葬之。远近感其 恩义,推峻为主。遂射猎于诲边青山中。"《苏峻传》讲了两个"所在屯聚",可知屯聚者之多。结垒也就是结堡、结坞,以作守备之用。那时的北方,到处都出现了坞。《水经注》一五洛水篇记洛水所经.有植山坞、金门坞、一合坞、云中坞、合水坞、零星坞、百 谷坞、袁公坞、盘谷坞、范坞、杨志坞。这仅是络水流域的堡坞而已。从《晋书》六二《祖逖传》,我们还可见到 黄、淮平原堡坞之多。此传云:"初,北中郎将刘演距于石勒也,流人坞主张平、樊 雅等在谯,演署平为豫州刺史,雅为谯郡太守。又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余部,众各数百,皆统属平。而张平余 众助雅攻逖。蓬陂坞主陈川自号宁朔将军,陈留太守。逖 遣使求救于川,川遗将李头率众援之,逖遂克谯城。(桓) 宣遂留助逖,讨诸屯坞未附者。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 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 胡中有异谋,糠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祖逖传》所载张平、胨川诸坞都在平地,且有在河上 者。与《水经注》所载洛水诸坞合看就可知中原坞聚分 布之广。凡屯聚堡坞而欲久支岁月的,最理想的地方,是既险阻而又可以耕种、有水泉灌溉之地。能具备这二 个条件的,必为山顶平原及有溪涧水源之处。因此,当 时迁到山势险峻的地方去避难的人,亦复不少。盖非 此不足以阻胡马的陵轶,盗贼的寇抄。典型例子有庾 衮的禹山坞和郗鉴的峄山坞。《晋书》八八《孝友传,瘐衮传》略云-"张泓等律掠于阳翟,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于禹 山。是时百姓安宁,未知战守之事。衮曰:'孔子云:不教 而战,是谓弃之/乃集诸群士而谋曰:'二三君子相与处 于险,将以安保亲尊,全妻孥也。古人有言,千人聚而不 以一人为主,不散则乱矣。将若之何?'众曰:'善。今日之主,非君而谁!'于是峻险,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考 功庸,计丈尺,均劳逸,通有无,绺完器备,量力任能,物 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而身率之。及賊至,衮乃 勒部曲,整行伍,皆持满而勿发。贼挑战,晏然不动,且辞 焉。賊脤其镇,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又晃公武《郡斋读书志》一四《兵家类》云:"庾衮保聚图一卷。右庾衮撰。《晋书',孝友传》载衮字叔褒。齐王冏之 倡义也,张泓等掠阳翟,衮率众保禹山,泓不能犯。此书 序云:'大驾迁长安,时元康三年己酉,撰《保聚垒议》二 十篇。'按阀之起兵,惠帝永宁元年也,帝迁长安,永兴元 年也,皆在元康后,且三年岁次实癸丑,今云己酉,皆 误。"瘐袞率同族及庶姓保于禹山,时间较早。他撰写《保聚垒议》之年(永兴元年),即匈奴刘渊起兵之年。从他的 禹山坞来看,保聚以同族为主,亦有庶姓。坞主由推举产生。上引《苏峻传》苏峻做坞主亦由推举,这是一个通则。坞以宗族乡党为单位,坞主为乡里豪帅,象庾衮、苏峻都是此等人。"峻险阨,杜蹊径,修壁坞,树藩障",是筑坞以自守:考功庸,计丈尺,均劳役,通有无",是耕种以自给。"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无不竭力营蟾,若不至者,以力不义"。(《宋书》四八《王懿传"宗法社会胜于南方。我们虽不能说北方@为有坞,所以才重同姓,重宗法;然而,北方社会宗法色彩 之浓,却与坞之组织互为因果,坞延长了北方宗族社会的生命。庾袞后去河内林虑山,表明坞并非坞主所有,坞 主对于坞中成员,只起督护作用,对耕种、打仗,只负指挥之责。北魏的宗主督护制度与北方坞的组织的存 在也是有关系的。类似情况是邾鉴的峄山坞。《艺文类聚》九二引 《晋中兴书》云:"中原丧乱,乡人遂共推鄱鉴力主,与千余家俱避于 鲁囯峄山,山有童险。"又《太平御览》三二〇引《晋中兴书》云:"中宗初镇江左,假郗鉴龙壞将军、兖州剌史。又徐 龛,石勒左右交侵。鉴收合荒散,保固一山,随宜对抗。"又《太平御览》四二弓I《地理志》云:"峰山在邹县北。高秀独出。积石相临,殆无壤土。石 间多孔穴,洞达相通,往往如数间居处,其俗谓之峄孔。 遭乱辄将居人人峄,外寇虽众,无所施害。永嘉中,太尉 弒蓥将乡曲逃此山,胡賊攻守不能得。"又《晋书》六七《郗鉴传》云:"鉴得归乡里。于时所在饥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 义者,相与资瞻。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 而全济者甚多。咸相谓曰。今天子播越,中原无伯,当归 依仁德,可以后亡。,遂共推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 鲁之蜂山。"以铋鉴为坞主的峄山坞中的避难者千余家,主要也是郗鉴的宗人或乡曲。曄山孔穴相通,敌来人穴躲避,敌去自可出穴进行耕种等活动。这又是一个以坞为形式 的有经济、军事活动的宗族社会组织的实体。"坞"究竟是什么。《说文》一四云:"鸣,小陣也。一曰:庳城也。"考坞之起濂甚早,其较先见的为袁宏《后汉纪》六王筋 的"筑坞候"(《后汉书》五〇《王霸传》作"堆石布土") 及《后汉书》五四《马援传》的"起坞候"等语。王霸在上谷,马援在陇西,时当东汉初年。所可注意的是,地以 坞为名的,其较早时期以西北区域为多,如董卓的郿 坞是最著名的例子。今伦敦博物馆藏敦煌写本斯坦因 号九二二西凉建初十二年敦煌县户籍阴怀条也有"居 赵羽坞"之言。然则,坞名或起源于西北。西晋末世中 原人民不能远徙的,藉此类小障、庳城以避难,坞遂在 北方广泛发展起来。《说文》所谓小障、庳城,略似欧洲的堡(&),非城。城讲商业交通,坞讲自给自保。城大坞小。《孟 子》言及"三里之城,七里之国",而董卓所筑的最大的 郿坞,周围也不到三里、七里之数。坞如果象城一样, 董卓自可守长安,不必另行筑坞。董卓筑郿坞,当与他 籍隶凉州,见坞有用于当时有关。董卓郿坞在非险要 的地方,军事意义本淡,经济自给的方法又是储备谷 物,而非耕种,与西晋末世普遍出现的坞不尽相同。西晋时期发展起来的坞,可说是体小人少(对城 而言)、经济自足的防御夷狄、寇盗的军事屏障,即《说 文》所谓小障是也。坞在当时的北方,地位实际比城更 为重要。《晋书》一二〇《李流载记》说"三蜀百姓并保 险结坞,城邑皆空,流野无所略,士众饥困。涪陵人范 长生率千余家依青城山",李流靠范长生资给军粮,才 得以复振。三蜀人不保城而保坞,是因为城不易守而 坞则易守。李流军队因为三蜀百姓弃守城邑,保险结坞,而野无所掠,士众饥面,可说明坞能起到城邑所不 能起到的防御作用。那时北方城巿荒芜不发达,人民 聚居田野、山间,唯依坞以务农自给,坞由此得以占据 北方社会最重要的位置。南朝商业与城市都较发达, 北朝则以业与坞为重要;南朝"父母在而兄弟异 计"、"父子殊产"者多(《宋书》八二《周朗传》〉,北朝则 重同姓,重宗法,坞以宗族乡党为单位。这反映了当时 南北社会组织的不同,经济生活的不同。因为同宗共保一坞,成了北方社会的组织形态, 所以决不能忽视北方不能走或不愿走的人们屯聚堡 坞的作用。屯聚与人口的大流动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是难分轻重的。这里说一下陶潜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虽为寓意之文,但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垒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的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或上洛,而不在南方的武陵。桃花源居人先世所避之秦应为符秦,而非赢秦。《桃花源记》记实的部分乃依据义熙十三年春夏间刘裕率师人关时,戴延之等所见所闻的材料写成,《桃花源记》寓意的部分乃牵连混合刘瞵之人衡山采药故事,并点缀以"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等语写成。今试证之。东晋末年戴祚(字延之)从刘裕人关灭后秦,著《西征记》二卷。(见《隋书》三三《经籍志》史部地理类,并参考《封氏闻见记》七"蜀无兔鸽''条、《唐语林》八及 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六等)其书今不传,《水经 注》中往往引之,中原坞垒之遗址于其文中尚可窥见一二。如《水经注》一五络水篇云:"洛水又东,迳擅山坞南。其山四绝孤峙,上有坞聚,俗谓之植山坞.义熙中刘 公西人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阳,命参军戴延之与府舍 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穷铯洛|||,欲知水军可至之处。延之 届此而返,竟不达其原也/'又《水经注》四河水篇云:"河水又东北,玉澜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迳皇 天原西。阇固记:开山东首上平溥,方可里余。三面壁立, 髙千许仞。汉世祭天于其上,名之为皇天原。河水又东迳 阔乡城北,东与全鳩润水合。水出南山,北迳皇天原东。《述征记》曰:全节,地名也。其西名桃源,古之桃林, 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也。《西征嗦》曰:咸征名于桷源者也。《晋太康记》曰:桃林在乡南谷中,"《水经注》引文提及的桃源与桃林,亦见于《元和郡县 图志》和《新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六號州阌乡县条 云:"桃源,在县东北十里,古之桃林,周武王放牛之地 也。"陕州灵宝县条云广桃林塞,自县以西至潼关皆是 也。"《新唐书》三八《地理志》陕西灵宝县条云:"有挑 源宫,武德元年置。"这是地理。又《资治通鉴》--一八晋安帝义熙十三年云:"二月,王镇晋进军滗池,引兵径前,抵潼关。三月, (植)道济,(沈)林子至渔关,夏四月,太尉(刘〕裕至洛 阳。"(按刘裕伐秦之役,军行年月《宋书》、《南史》等书记 载既简略,又有脱误。)据此可知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等前军在义熙十三年春二三月抵潼关,刘裕以首夏四月至洛阳,他派戴延之等溯洛水至檀山坞而返,当即在此时。这是时间。 按《陶渊明集》有《曦羊长史》诗,其序云:"左军羊长史衔使秦川.作此与之。"则陶潜与征西将佐本有雅故,疑陶潜间接或直接得知 戴延之等从刘裕人关途中的见闻。《桃花源记》之作, 即取材于此。《桃花源记》中所谓"土地平矿"者与皇天原"平博 方里余"相合;所谓"太守即遣人随之往,……不复 得路"者,与刘裕派遣戴延之溯洛水而上,至樓山坞而 返相似;所谓"山有小口"者.与郗蓥峄山坞的"峄孔" 相同;所谓"落英缤纷''者,亦与戴延之被派以四月人 山的时令相应。《白氏长庆集》一六《大林寺桃花》云: "人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舂归无觅 处,不知转人此中来。"附序有云:"大林穷远,人迹罕 到,山髙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如正二月天,梨祧始华,涧泉犹短。"山地高寒,节候较晚,四月正是 落英缤纷之时。此戴延之所见,而被陶潜记人《桃花源 记》中。然则《桃花源记》中的秦为苻秦,亦可推知。此《桃花源记》之所以为纪实之文。桃花源所以被移于武陵,则因为采人了刘鳞之人 衡山采药的故事。今传世的《捜抻后记》,旧题陶潜撰。 其中杂有元嘉四年陶潜死后之事,故皆认为系伪托。 然此书为随事杂记之体,非有固定的系统,内中当有 后人增入之文,不能据以断定全书为伪托。即使全书 为伪托,要之必出于六靱之手,由紗辑昔人旧篇而成。 此书卷一第五条即《桃花源记》。第六条记刘轔之即刘 子穢人衡山采药,见涧水南有二石囷,失道问路,才得 还家。或说囷中都是仙灵方药,刘鳞之欲再往寻求,可 是不能复知其处。此事《晋书》九四《隐逸传》亦曾记 载。出于何法盛《晋中兴书》(见《太平御览》四一九、四 二五、五〇四所引何氏不知何所本,当与《搜神后 记》同出一源。据此推测,陶潜之作《桃花源记》,为取 桃花源事与刘鳞之事牵连混合为一。桃花源虽本在弘 农或上洛,但因牵连混合刘鳞之人衡山采药故事的缘 故,不得不移之于南方的武陵。苏东坡论桃花源最有通识。他的《和桃花源诗序》云:"世传桃據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使武稜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尝意天壤 之间若此者甚众,不迚桃源。"或认为祧源实在武陵,这种认识反而不及苏东坡了。 然而苏氏于《桃花源记》中寓意与纪实二者仍然牵混 不明,犹为未达一间。即使《桃花源记》中的秦非指苻 秦,但不有坞壁,何能有《桃花源记》?在纪实上,《桃花 源记》是坞壁的反映,在寓意上,《桃花源记》是陶潜思 想的反映。第九篇东晋与江南士族之结合南朝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东晋,二为宋、 齐、梁,三为胨。东晋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协力所 建,宋、齐、梁由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子与南北士族共同 维持,陈则为北来下等阶级(经土断后亦列为南人)与 南方土著掌握政权的朝代。东晋之际,北来士族与东吴本地士族在种族、地 域、文化、宗教、社会阶级、名教观念及实际利益上,虽 有冲突,但可调和。东吴士族对中州士族有一种羡慕 与钦佩的心'清,此或由于孙吴与西晋均为世族专政, 在阶级上一致使然。从《抱朴子,吴失篇》可知孙吴士 族亦极奢侈贪鄙(见本书第一篇)。然建业不及洛阳局 面大,故孙吴士族对洛阳士族在钦羡之余,处处都欲 仿效洛阳士族。《抱朴子,外篇》三《讥惑篇》讲到吴地 士族在书法、语言乃至于哭上,都学"中国"。其言云:"余谓废已习之法,更勒苦以学中国之书,尚可不须 也,况于乃有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既不能便,良似可 耻可笑。所谓不得邯郸之步,而有匍旬之嗤者。此犹其小者耳,乃有遭丧者而学中国哭者、令忽然无复念之情。 ……又闻贵人在大哀,或有疾病,服石散以数食,宿药势 以饮洒,为性命疾患危笃,不堪风冷,帏帐茵辨.任其所 安。于是凡琐小人之有才力者,了不复居于丧位,常在别 房,高床重搏,美食大饮,或与密客引满投空,至于沉醉,曰:'此京洛之法也/不亦惜哉!"吴人这种钦羡、仿效,对于东晋立国于江左,极为重要。晋既平吴,武帝曾以"吴人趑睢,屡作妖寇'',岂 "吴人轻锐,难安易动"策华谭,华谭的对策是:"吴始 初附,未改其化",非为"吴人易动 "所安之计,当先 筹其人士,使云翔阎阐,进其贤才,待以异礼"。(《晋 书》二五《华谭传》)刘颂上疏也主张用吴人。他说:"孙 氏为国,文武众职,数拟天朝,一旦堙替,同于编户。" 因此"用怀不靖"。他认为"今得长王以临其国,随才授 任,文武并叙",于事为宜。(《晋书》四六《刘颂传》)吴 郡陆机到洛阳,为著作郎,上疏荐贺循、郭讷。他说:贺 循、郭讷"皆出自新邦,钥无知己。今扬州无郎,而荆州 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者,诚非圣朝待四方之本心。 至于才望资品,循可尚书郎,讷可太子洗马、舍人。" (《晋书》六八《贺循传》)吴人既对洛阳士族表示钦羡, 而洛阳朝廷也有起用吴人之意,吴、晋士族乃能结合 起来。只是当起用吴人的政策开始实行不久,西晋便爆发了八王之乱,从而停顿下来。这有待于东晋去做了。庐江陈敏曾乘中州之乱,据有江东,但基业未定, 便告败亡,未能如孙氏的创业垂统。此事发生在东晋 建国江东之前,原因值得考察。《晋书》一〇《陈敏传》略云:"陈敏,庐江人也。少有干能,以郡廉吏补尚书仓部 令史。惠帝幸长安,四方交争,敏遂有割据江东之志。会 吴王常侍甘卓自洛至,教卓假称皇太弟命,拜敏为扬州 剌史,并假江东首望顾荣等四十余人为将军、郡守,荣并并江东首望,悉受敏官爵,乃遗荣等书曰八陈敏仓部令 史,七第顽冗,六品下才,欲跺桓王《孙策)之髙踪,蹈大 帝《孙权)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诸君垂头不能 建翟义之谋,而顾生俯眉,巳受稱绅之辱、何颜见中州之 士耶?'周圮、顾荣之徒常惧祸敗,又得潭书,皆有惭色。 圮、荣又说甘卓,皐遂背敏。敏单骑东奔,至江乘,为义兵 所斩同书五二《华谭传》云:"顾荣先受(陈)敏官,而潜谋图之。憚不悟荣旨,霜 榭远近,极言其非,由此为荣所怨。"按陈敏的失败,原因在江东名宗大族不愿和他合作。 西晋末年孙吴旧壤内文化世族如吴部顾氏等,武力豪 宗如义兴周氏等,都是当日最强的地方势力。不厲于文化世家,又非武力豪族,故华谭一檄提醒了 顾荣、周圮等人的阶级性。华谭说的陈敏是"仓部令 史,七第顽冗,六品下才",击中了顾荣等人的要害,奏 效神速。顾荣等终于抛弃陈敏,归向晋朝。而东汉末年 孙氏一门约相当于义兴武力豪宗周氏的地位,孙坚、 策、权父子兄弟声望才智又远过于陈敏,孙氏之所以 为江东豪家大族所推戴,陈敏之所以为江东豪家大族 所离弃,原因在这里。对于江东豪宗来说,他们宁可拥 护与自己阶级出身、思想信仰(儒家名教)相同的司马 氏立国于孙吴旧境,而不愿看到陈敏这种令史、顽冗、 下才在孙吴旧境称王。当然,南北士族非无界限矛盾。如张华对陆机说 过:"谓东南之室已尽,不意复见诸生。"(《世说新语, 赏誉上》〕意为东南除了你这几个人,便无人了。卢志 于众人称陆机的家讳,"陆逊、陆抗于君近远?"陆机针 锋相对,"如君于卢毓、卢铤"。(《晋书》五四《陆机传》) 陆机兄弟往谒刘道真,刘道真"初无他言,唯问东吴有 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世说新语,简傲》》此可见 北人对南人的轻视。三国时期的北人关羽,谓吴人为 "狢子",(《三国志,蜀志》六《关羽传》注引《典略》》也 是看不起旲人。北人轻视南人有传统。但是在南北士 族之间,占主要地位的,是阶级和信仰的一致。这决定 了他们不是分,而是合。还应看到,在匈奴刘渊起兵之后,南方也面临胡 马凭陵的危险。南北实力对比,北强南弱,特別在东晋 初年是如此。那时南方已经感到后赵石勒、石虎的严 重威胁,《晋书》七《成帝纪》元-"(咸和五年;石勒将刘征寇南沙,都尉许僑遇害,进 入海虡。六年春正月癸已,刘征复寇娄县,遂掠上虞。"同书一〇五《石勒载记下》云:"晋将军赵胤次克马头,石堪遗将韩雍救之,至则无 及。遂寇南沙、海虞,俘获五千余人。"同书一〇六《石季龙载记上》云:"季龙自率众南寇历阳,临江而旋,京师大震。"后赵在石勒时,曾打到南沙、海虞、娄县、武进。到石虎 时,又打到历阳,兵临长江。单凭顾荣是否能以南人的 力量不令胡马过江,是有问题的。为江东及本身利害 计,江东士族也非与北方士族协力同心,以阻胡骑不 可。南北界限比起夷夏界限,又微不足道了。南北士族 如果不能协调,司马睿可能到不了南方,东晋南朝的 局面也就不能成立。明乎此,始可谈东晋的建国。在东晋的建立与稳定上,最有功绩的人物是王 导,他的功绩就在笼络吴人,协调南北各阶级特别是 南北士族在南方的利益,以坚定地支持东晋对付北方胡族统治者的进攻,进而克复神州。 《世说新语,言语》云:"过江诸人每至美日,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 I周鉀)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王导)揪然变色: 一当共戮力王室, 克复抻州,何至作楚囚相讨!'""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二语,正是王导笼络吴尺, 协调南北人士利益的目的之所在。当琅邪王司马睿(元帝徙镇建康之初,"吴人不 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这种情势使王导十分焦 虑。经过他的努力,才有了转机。《晋书》六五《王导 传》云:"会三月上已,帝亲观楔,乘肩舆,具威仪,《王敉、 导及頃名胜皆骑从。旲人纪膽、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 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向,以招俊 乂。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 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 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 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 始定。"按晋之皇室及中州避乱南来之士大夫,大抵为曹魏末年拥戴司马氏集团的儒家大族的子孙,他们与顾荣等人虽属于不同的邦土,然就社会阶级来说,实为同一 气类。这是江东士族宁可拥戴仇雠敌国的子孙为君 主,而羞与孙吴旧壤寒贱庶族陈敏合作的原因。然而, 若非王导亲自去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要使"吴会风 靡,百姓归心",尚不知须待何时。顾荣等虽然归附,但元帝仍然心怀惴惴。《世说新语,言语》有云:"元帝始过江,谞咴糠班曰:'寄人国土,心黹怀憮。'荣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扎 痛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按东晋元帝为南来北人的领袖,吴郡顾荣为江东士族 的代表。元帝所谓"国土",即孙吴的国土;所谓"人", 即顾荣所代表的江东士族。从这二人的对话中,我们 可以窥知当日南来的北人的心理及江东士族对此种 情势的态度。顾荣的答语,实际上是一种默契,即允许 北人寄居江左,并与之合作。双方协定既成,南人与北 人戮力同心,共御外敏,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 南朝三百年的世局因此决定。下面再引史料以说明王导的政策及其功业之所在。《世说新语,方正》云:"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嫒陆太尉。对日: '培无松拍,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乱伦之始!,"同书《排调》云:"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 局曰:'何乃询!、刘注云:"吴人以冷为讕。"》刘既出,人 问见王公云何?刘曰:'唯闻作吴语耳。'《刘注引《语林》 曰真长云丞相何奇,止能作吴语及细唾也。"V同书《政事》云:"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 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刘注引《语林》曰,任名 ,时官 在都,豫三公坐。"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 云:'君出,|&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 云。兰阇!兰阇广群胡同笑,四坐并欢。"王导求婚陆玩,强作吴语,目的也在笼络吴人。所可注意的是东晋初年江东士族在社会婚姻上对北人态度的骄傲,与后来南齐以降迥不相同。吴语为当时统治阶级中北人及江东人士共同羞用的方言,王导乃不惜 屈尊为之,以故为北人名士所笑,从中可见王导的咅心。临海任颉自是吴人,故王导亦曲意与他周旋。"兰阇",疑庾信小字兰成与此有关。上为王导笼络旲人的例证。不过王导的笼络政策并不是对所有的吴人都能立即生效。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此事即义兴周氏的造反及元帝、王导对义兴周氏的态度。下先引史料,后再论述。《元和郡县图志》二五江南道常州义兴县条云"晋惠帝时,妖贼石冰寇乱扬土,县人周圮创义讨 冰。割吴兴之阳羡并长城县之北乡为义兴郡,以表圮功。"《晋书》五八《周处传》附《周圮传》云:"圮宗族强盛,人情所归,帝疑惮之。于时中州人士 佐佑王业,而圮自以为不得调,内怀怨望,复为刁协轻 之,耻恚愈甚。时镇东将军祭酒东莱王恢亦为周顗所侮, 乃与圮阴谋诛诸执政,推圮及戴若思与诸南士共奉帝, 以经纬世事。先是,流人帅夏铁等寓于淮泗,恢阴书与 铁,令起兵,己当与圮以三吴应之。建兴初,铁已聚众数 百人,临淮太守蔡豹斩铁以闻。恢闻铁死,惧罪,奔于圮, 圮杀之,埋于豕牢。帝闻而秘之,召圮为镇东司马。未到, 复改授建武将军、南郡太守。圮既南行,至芜湖,又下令 曰八圮奕世忠烈,义诚显著,孤所钦喜。今以为军谘祭 酒,将军如故,进爵为公,禄秩僚厲一同幵园之鉀。'圮忿 于回易,又知其谋泄,遂忧愤发背而卒。将卒,溝子勰曰: '杀我者诸伧,能复之,乃吾子也。,吴人谓中州人曰 '伧',故云耳。"同书同卷《周勰传》云:"(勰常缄父言。时中囯亡官失守之士避乱来者,多 居显位,驾驭吴人,吴人颇怨。勰因之欲起兵,潜结吴兴郡功曹徐馥。馥家有部曲,勰使孃矫称叔父札命以合众, 彔侠乐乱者翁然附之,以讨王导、刁协为名。孙皓族人弼 亦起兵广德以应之。馥杀吴兴太守袁诱,有众数千,将奉 札为主。时札以疾归家,闻而大惊,乃告乱于义兴太守孔 侃。勰知札不同,不敢发兵。馥党惧,攻馥,杀之。孙弼众 亦溃,宣城太守陶猷灭之。元帝以周氏奕世彔望,吴人所 宗,故不穷治,抚之如旧。"同书同卷《周札传》略云:"札一门五侯,并居列位,吴士贵盛,莫与为比,王敦 深忌之。后(周)筵丧母,送者千数,敦益惮焉。及敦疾,钱 凤以周氏宗强,与沈充权势相侔,欲自托于充,谋灭周 氏,使充得专威扬土。乃说敦曰:'夫有国者患于强逼,自 古衅难恒必由之。今江东之豪,莫强周、沈,公万世之后, 二族必不静矣。周强而多俊才,宜先为之所,后嗣可安, 国家可保耳。'敦纳之。时有道士李脱者妖术惑众,弟子 李弘养徒潜山,云应瓊当王。敁敦使庐江太守李恒告札 及诸兄子与脱谋图不轨。时莛为敦谘议参军,即营中杀 莛及脱,弘,又遣参军贺鸾就沈充尽掩杀札兄弟子,既而 进军会稽袭札。札先不知,卒闻兵至,率埯下数百人出拒 之,兵散见杀。及敦死,札、莛故吏并诣麵讼周氏之冤,宜 加蹒溢。事下八坐,尚书卞壸议以札石头之役,开门延 寇,遂使贼敦恣乱,札之责也,追赠意所未安。司徒王导 议以宜与周颉、戴若思等同例。朝廷竟从导议,追赠札卫&I ,'按东晋初年孙吴旧统治阶级略可分为二类,一为文化 士族,如吴郡顾氏等是,一为武力强宗,如义兴周氏等 是。大概均系由武力强宗或地方康簕逐歩进人文化士 族。朱、张、顾、陆进人文化士族的阶段较早,今江苏苏 州地区〈吴郡)为其最高文化区。浙江绍兴《会稽)孔、 贺诸族文化程度亦高。吴兴及从吴兴分出的义兴周、 沈、钱等族则为地方武力强宗,最为豪霸。孙吴时期的 周魴尝欺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使曹休损兵万计。(见 《三国志,吴志》一五《周鲂传》)西晋的周处,以"除三 害"闻名于后世。(见《晋书》五八《周处传》)东晋之初, 钱凤又欲以沈氏力量灭掉周氏(《周札传》〉。其豪霸可 以想见。沈氏进人文化士族阶段在沈约以后,钱氏进 人文化士族阶段在五代吴越钱镠以后。文化士族容易 笼络,豪霸或武力强宗则难于驯服,而后者中推义兴 周氏为首,钱凤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是实录。 象周氏这样的具有武力与经济实力的地方强宗,最容 易与南来北人发生利害冲突。元帝、王导委曲求全,绥 靖周氏,原因即在周氏的势力特强。虽然周氏内怀怨 望,发展到以讨王导、习协为名起兵,能笼络还是要笼 络。这牵涉到与东吴地区所有亲霸强宗的关系。江东豪族不止义兴周氏,孙吴旧统治阶级中不满 南来北人的,也不止义兴周氏,何以义兴周氏一门特 别愤恨北人呢?颇疑其居住的地区曾为南来的北人所侵入,因而对北人(即周圮所谓"诸伧")特别不满。按 本书第八篇提及东晋初年的晋陵郡丹徒县"地广人 稀",流人此郡的淮河以北的北方流民特多,他们属于 南来北人中的中层阶级.为当时具有战斗力的武力集 团,与周氏一样亦带有豪霸性质。义兴郡就在附近,流 人极有可能挤人义兴郡界,与周氏利益发生磨擦。王 导在利害关系上,总是设法避免与东吴士族冲突。笼 络义兴周氏为王导笼络吴人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环。即 使周勰起兵以诛他为名.他仍然主张笼络。周緦失败, 之所以"不穷治.抚之如旧",周礼死后,之所以"加嶒 溢",都与王导政策有关。元帝、王导在晋陵丹阳之京 口里建立侨郡县,其目的不仅在安插流人,而且是有 意识地使流人能避开吴人势力强大的义兴等郡,不致 侵犯到吴人的利益,引起冲突与不安。王、谢等上层阶 级不在吴人势力强大之处"求田问舍",同此道理。这 个政策是成功的。在胡马窥江情势下,东晋的建立有 特殊的意义。而东晋是建立在南北各阶级协调的基础 上的,之所以说这个政策成功,正是因为它促使南北 各阶级的利益趋于协调。说一下当时或稍晚的人对王导政策的看法。《世说新语,政事》云-"丞相《王导)末年略不复省事,正封箓诺之,自叹 :'人言我槺愤.后人当思此慷愦乂"(刘注引徐广《历纪》曰:"导阿衡三世,经纶夷险,政务宽恕,事从简易,故 垂遗爱之誉也。"〉同书同类又云:"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科事。丞相云: '署,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 允。'"(刘注引《股羡言行》曰:"王公菊后,庾冰代相,网 密刑峻,羡时行遇收捕者于途,概然叹曰:'丙吉问牛喘, 似不尔尝从容港冰曰:'卿辈自是纲目不失,皆是小道 小善耳,至如王公,故能行无理事。'谢安石每叹咏此唱。 庾赤玉曾问羡:'王公治何似,讵是所长?,羡曰,'其余令 绩不复称论,然三捉三治,三休三畋/"》同书《规箴》又云:"王丞相为扬州遣八部从事之职,厫和时为下传还, 同时俱见,诸从事各奏二千石官长得失,至和独无言。王 问啄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宁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丞相咨嗟称佳,诸从事 自视缺然也。"(参《晋书》八三《顾和传》)按谢安叹咏的王导的"行无理事",也就是谢安自己的 "镇以和靖,御以长算","不存小察,弘以大纲"。(《晋书》七九《谢安传》)这是根据强敌压境,东晋新建,基 础未稳的情况,提出来的政治方针。《后汉书》四七《班 超传》记班超与任尚谈治理西域的方针,云-"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蘋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王导治理东晋的方针,其实也就是班超曾在西域采用 过的方针。顾和所谓"网漏吞舟",其实是"宽小过,总 大纲",或"不存小察,弘以大纲"。而"大纲''在当时就 是求得内部的"和靖",以共同对付北方胡族统治者。 故不能把顾和说的"网漏吞舟",解释成为王导主张什 么事情都不要管,或任便亲族胡作非为。第十篇孙恩、卢循之乱孙恩、卢循之乱,可从社会阶级、宗教信仰、地理 关系等方面来谈。先说孙恩、卢循、徐道覆所属的社会阶级。孙恩在本书第四篇《西晋末年的天师道活动》中 曾经提及。他是赵王司马伦的谋士琅邪孙秀的族人。 孙秀本为琅邪小吏,供给使。潘岳之父潘芘为琅邪太守,他曾遭到潘岳的"蹴蹋"。潘岳"不以人遇之"。(《世 说新语,仇隙》注引王隐《晋书》〉他得志是随赵王司 马伦造反。司马伦失败,孙氏的命运可知。琅邪孙氏本 属低下的阶级,何况又出了一个叛逆孙秀。孙恩世居 南方,与其他南来下层北人一样,经过土断,巳变成南 方的低下阶级。但他的叔父孙泰却是东晋的一个将 军、太守,并以五斗米道,得到了三吴士庶的信仰。孙 恩是他的继承者。卢循。《晋书》卷一〇《卢循传》云:"卢循字于先,小名元龙,司空从事中郎湛之臂孙也。"按《晋书》卷四四《卢钦传》附卢志子《谌传》云:"谌名家子,早有声誉,才离行洁,为一时所推。俺中 原丧乱,与清河崔悦、颍川荀绰、河东裴宪、北地傅畅并 沦陷非所,虽俱显于石氏,恒以为辱。谌每谓诸子曰,'吾 身没之后,但称晋司空从事中郎尔。'―卢氏为范阳涿人,是范阳名族。但到卢谌,"沦陷非 所",在后赵做了官,此之谓"婚宦失类"。子孙过江晚。 北人晚渡江的,必婚宦失类,而婚宦一旦失类,即为社 会所鄴视,不论其往者是否为名族。如杨佺期,《晋书》八四《杨全期传》略云:"弘农华阴人,汉太尉展之后也。曾祖准,太常。自II至准,七世有名德。祖林,少有才望,值乱没胡。乂亮,少 仕伪朝,后归国,终于梁州刺史,以贞干知名。佺期自云 门户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门地比王珣者,犹恚恨.而 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恒慷慨切齿,欲因事际以逞其志。"同书九九《桓玄传》又云:"佺期为人骄悍,常自渭承籍华胄,江表莫比,而玄 每以寒士裁之。"排抑晚过江、婚宦失类的士族人物,在江东是一个普 遍瑰象、非止杨牷斯一人。《资治通鉴》一二四宋文帝 元嘉二十三年七月语及:"时江东王、谢诸族方盛,北人晚渡者,朝廷悉以伧 荒遇之,虽复人才可施,皆不得践清涂。"杜预之后、散骑常侍杜坦曾对晋孝武帝说:他本是"中华高族",西晋丧乱,失世杜耽(预子)"播迁凉土,世业 相承,不殒其旧,直以南渡不早,便以荒伧賜隔"。"圣朝虽复拔才,臣恐未必能也"。孝武帝默然不应。这是 一个社会问题,连皇帝也不能改变。与孙恩一同起兵 的卢循便属于杨佺期、杜坦一类。在江东士族心目中, 他们只是荒抢。琅邪孙氏自孙秀至孙恩"世奉五斗米道",在《晋书》一《孙恩传》中有明言。范阳卢氏是不是五斗 米道信徒呢?此点关系到卢循与孙恩的结合,需要一论。按《三国志,魏书》二二《卢毓传》注引《卢谌别 传》,称卢循为"妖贼帅",《晋书》一〇《卢循传》称卢 循"娶孙恩妹",从这两条材料已可见卢循之必为五斗 米道信徒无疑。卢谌《卢循的曾祖)的伯祖卢饮,曾官 琅邪。(《晋书》四四《卢钛传》有"累迁琅邪太守"之 言。)而琅邪是五斗米道的发祥地之一,于吉、宫崇、孙 秀都是琅邪的五斗米道徒。卢谌的从母又是刘琨的妻 子(见《晋书》四四《谌传》〉。当赵王司马伦执政之 时,"琨父子兄弟并为伦所委任"。刘琨曾"与孙秀子会 率宿卫兵三万距成都王颖"。(《晋书》六二《刘琨传》)本书第四篇说过,赵王伦的废立,为西晋末年天师道 的活动之一。卢谌既与赵王伦的死党刘琨为姻戚,而 伯祖卢钦又曾为琅邪太守,是其家世环境殊有奉天师 道即五斗米道的可能。从卢循娶五斗米道徒孙恩之妹 为妻来看,疑范阳卢氏也是世奉五斗米道.与孙氏同 为五斗米道世家。否则,南朝士族婚嫁最重门第,以范 阳卢氏的奕世高华,虽曾婚宦失类,亦不致与妖寒的又《晋书》八《废帝海西公纪》云:"咸安二年十一月,妖贼卢悚遣弟子殿中监许龙晨 到其门,称太后密诏,奉迎兴复。帝初欲从之,纳保母谏 而止。因叱左右缚之,龙惧而走/'许龙或即许迈同族,卢悚者即卢循同族,提出以见东 晋末年天师道与政治之关系。徐道覆。《魏书》九七《岛夷刘裕传》有"琅邪人徐 道覆"之谓。实际徐道覆当为东海人。东海与琅邪甚 近,均隶徐州。东海徐氏郡望颇高,在南北朝时出过不 少有名的人物。《南史》三二《张耶传》有"东海徐文 伯"、徐嗣伯。徐文伯之父徐道度为兰陵太守,以善疗 疾有名于宋文帝之时。祖徐秋夫,仕至射阳令;曾祖徐 熙,仕至濮阳太守。亦以医术著名。徐文伯与徐嗣伯为从兄弟,得家传医学。《北史》九《艺术传下》又有《徐 謇传》及徐褰从孙《之才传》。徐赛为徐文伯之弟。徐之才为徐雄之子,徐文伯之孙,以医术著名于北齐,位至 待中、太子太师。东海徐氏自徐熙以来,世传医学。此 当与天师道有关。《南史,徐文伯传》称徐熙"好黄、 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飆与之,曰: '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 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从中不难看 出东海徐氏精医术及与天师道的关系。与孙恩、卢循一道起兵的徐道覆,其为五斗米道 信徒,可以无疑。徐道覆象卢循一样,表面似贵族,然 过江晚,婚宦失类《徐为卢的姊夫》等于寒人。《资治通鉴》一一五晋安帝义熙六年称卢循"所将 之众,皆三吴旧贼,百战余勇,始兴溪子,拳捷善斗,未 易轻也"。《何无忌参军殷阐语)除宗教信仰外,此与后 来陈霸先用三吴土著、始兴溪子(如侯安都)为武将正 同。"三吴旧贼"是指原孙恩所部而言。这里所要谈的 是孙恩何以能在东晋末年起兵于江东?关于这个问题,要明白东晋末年五斗米道在江东 的发展,特别要明白五斗米道在江东上层阶级中的发 展。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后,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父子 当政,政治十分腐败,世族的奢侈,直追西晋贵族,下 层吴人由于"役、调深刻"(闻人奭语,见《晋书》六四 《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十分痛苦。孙恩的叔父孙泰在江东行五斗米道,孙泰"浮狡有小才,诳诱百姓,愚者 敬之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求福庆"。他得到了下 层旲人的信仰。更有进者,上层吴人甚至连皇帝孝武 帝、当政者司马道子父子也信仰他。《晋书,孙恩传》 在说了百姓敬仰孙泰之后,又说-"王珣言于会稽王道子,流之于广州。广州刺史王怀 之以泰行郁林太守,南越亦归之。太子少傅王稚先与泰 善,言于孝武帝,以泰知养性之方,因召还。道子以为徐 州主簿,犹以道术眩惑士庶。稍迁辅国将军、新安太守。 …一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骤骑谘议周勰等皆 敬事之,会稽世子元显亦数诣泰求其秘术。"这说明司马道子虽从王珣之言,暂流孙泰于广州,但后来仍召还任用。曾以之担任主簿、将军、太守等职。 孝武帝、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以下许多官吏之所以都对孙泰青眼相看,是因为他们都需要五斗米道。司马 道子与五斗米道的关系,在《晋书》八四《王恭传》中还 有一条记载。"淮陵内史虞珧子妻裴氏有服食之术,常衣黄衣,状 如天师。道子甚悦之,令与宾客谈论,时人皆为降节。恭 抗言曰:'未闻宰相之坐有失行妇人。'坐宾莫不反側,道 子甚愧之。"这说明司马道子之厚爱孙泰或五斗米道,在于五斗米 道有"服食之术",得之可以长生。如此秘术,如能求得,虽降节于五斗米道失行妇人,又有何惜?其他官吏 之爱敬五斗米道,亦可作如是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求孝武帝及会稽王司马道 子所以信仰五斗米道的缘故;孝武帝与会稽王为兄 弟,关于他们的出生,《晋书》三二《孝武文李太后传》有云:"始简文帝为会榷王,有三子,俱夭。自道生废脚,献 王早世,其后诸姬绝孕将十年。帝令卜者扈谦筮之。曰: '后房中有一女,当育二贵男,其一终盛晋室。'时徐贵人 生新安公主,以德美见宠,帝常窠之有娠,而弥年无子。 会有道士许迈者,朝臣时望多称其得道。帝从容问焉,答 曰:'当从扈谦之言,以存广接之道。'帝然之,更加采纳。 又数年无子。乃令善相者召诸爱妾而示之,皆云:'非其 人。,又悉以诸婢瞜示焉。时后为宫人,在纺坊中,形长而 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既至,相者惊云:'此其人也。' 帝以大计,召之侍寝,遂生孝武帝及会稽文孝王及鄱阳 长公主。"《真诰X涵芬楼重印道藏本)八《甄命受》第四又云:"我按九合内志文曰:竹者为北机上精,受气于玄轩 之宿也。所以园虚内鲜,重阴含索。亦皆檀根敷实,结繁 众多矣。公(按后注云:"凡云公者,皆简文帝为相王时 也。"〉试可种竹于内北宇之外,使美者游其下焉。尔乃天 感机神,大致继嗣,孕既保全,诞亦寿考。微著之兴,常守 利贞。此玄人之秘规,行之者甚验。六月二十三中侯夫人告公。《孝武壬戌生。此应是 辛酉年。;灵草荫玄方。仰感旋曜精。洗洗〈诜诜)繁茂萌。重 德必克昌。 紫截夫人作?福和者当有二子。盛德命世福和似是李夫人贱时小名也。今《晋书》名俊容。二子即孝武并弟道子也。按, 俊容,《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作陵容,当据此改正。〉同夜中候告。〈右三条杨书。又掾写。丌' 《太平御览》六六六引《太平经》又云:"濮阳者不知何许人。事道专心,祈请皆验。简文帝 废世子无嗣时,使人祈请于阳。于是中夜有黄气起自西 南,遥堕室。尔时李皇后怀孝武。"《刘敬叔《异苑》四亦载 此事。》据上引简文帝求嗣的事,可知孝武帝及会稽王司马道子,皆长育于天师道环境中。简文帝字道万,其子又名道生、道子,俱足证其与天师道的关系。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孝武帝名曜,字昌 明,其名字皆见于上弓I《真诰》紫薇夫人诗中。此诗为后来附会追作,或竟实有此诗,简文即取其中之语以 名其子,皆可不必深论。但可注意的是天师道对于竹的为物,极称赏其功用。琅邪王氏世奉天师道,世传王子默好竹(见《世说新语,简傲》、《太平御览》三八九 弓I《语林》及《晋书》八〇《王徽之传》等),疑不仅为高 人逸致,或亦与宗教信仰有关。晋代天师道(五斗米道)传播于世胄高门,本为隐 伏的势力,若渐染及于皇族,则政治上立即发生巨变。 西晋赵王司马伦的废惠帝而自立,是其一例,前已证 明。东晋孙恩之乱,其主因亦由于皇室中心人物早成天师道的信徒。《晋书,孙恩传》在谈到孙泰深得东晋 统洽者敬仰后,曾云:"泰见天下兵起,以为晋柞将终,乃扇动百姓,私集 徒众,三吴士庶多从之。于时朝士皆惧泰为乱,以其与元 显交厚,咸莫敢言。会稽内史谢垴发其谋,道子诛之。恩 逃于海。众闻泰死,惑之,皆谓蝉蜕登仙,故就海中资给。 恩聚合亡命得百余人,志欲复仇。及元显纵暴吴会,百姓 不安,恩因其骚动,自海上攻上虞,杀县令,因袭会稽,害 内史王凝之,有众数万。于是会稽谢铽、吴郡陆瓌、吴兴 丘、义兴许允之、临海周弯、永嘉张永及东阳、新安等 凡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 万。"这是孙泰叔侄起兵经过。据此可知孙泰欲起兵,是因 为五斗米道不仅巳取得江东庶民而且已取得江东士 族的信仰。孙泰所集徒众,是三吴的士与庶。孙泰虽然 来不及发动,但他的侄儿孙恩毕竟发动了。起来响应 孙恩的陆瓌,出于吴郡四姓之一的陆氏;谢铖,出于会稽四姓之一的谢氏:丘跬出于吴兴著姓丘氏;他们都 是士族。在孙泰欲起兵之前,五斗米道已成为一种隐 伏于朝野的大势力。乘天下兵起,皇帝中心人物耽溺 于五斗米道的秘术,孙泰叔侄认为足可发动徒众,一 试锋芒。孙恩、卢循之乱,因此发生。换言之,五斗米道 向士族特别是向垒室中心人物传播成功之日,也就是 五斗米道的教主及上层人物(多半是如同陆瓌、谢铖 等的士族人物)最理想的发动叛乱之时。孙恩、卢循起兵的五斗米道特征,表现得很突出, 需要作些解释。《晋书,孙恩传》略云:"于是恩据会稽,自号征东将军,号其党曰'长生 人'。诸贼皆烧仓麋,焚邑屋,刊木堙井,虏掠財货,相率 聚于会稽。其妇女有婴累不能去者,囊篇盛嬰儿投于 水,而告之曰:'贺汝先登仙堂,我寻后就汝。'刘裕与刘 敬宣并军蹑之于郁洲,恩遂远进海中。及桓玄用事,恩 复寇临海,太守辛景讨破之。恩穷珐,乃赴海自沉,妖党 及妓妾谓之'水仙',投水从死者百数。"同书八四《刘牢之传》写:"恩浮海奄至京口,战士十万,楼船千余。闻牢之已 还京口,乃走郁洲。"郁洲为孙恩栖泊之所。《抱朴子,内篇》四《金丹》云:"海中大岛屿,若徐州之郁洲。"(郁洲,在今江苏省灌云县东北,昔为岛屿,今己与大陆连接。) 又《水经注》三〇淮水篇云:"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山海经》所谓郁山在 海中者也。言是山自在梧徙此云.山中犹有南方草木。今 郁州治。故崔季珪之叙《述初賦》言:'郁州者故苍梧之山 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见一 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对,咴非己及也/"据此,可知郁州之地为神仙居处,而适与于吉、宫崇的神书(《太平清领书;所出处至近。孙恩、卢循武力以水师为主,所率徒党必多习于舟楫之海畔居民。其以投水为登"仙堂",自沉力成"水仙",来源于五斗米道尸解之说。尸解有刀、兵、水、火之解。(见《太平御览》六六四《道部,尸解》引《登真隐块》〉孙恩以投水为成水仙,是水解之说。尸解于孙恩之所以表瑰为水解,与滨海地区琅邪五斗米道的发生、发展有关。孙氏本出琅邪,而琅邪为于吉、宫崇神书所出之地。水仙之说为海滨宗教之特征。西晋末年赵王司马伦之败,孙秀等"或欲乘船东走人海",(《晋书》五九《赵王伦传》〉即后 来其族人孙恩败则入海,返其旧巢之惯技。明乎此,则知孙恩、卢循之所以为海屿"妖贼",是因为有环境的 熏习,家世的遗传,非一钥一夕偶然遭际所致。孙恩"号其党曰长生人,"。按《太平经》有云:"种 民,圣贤长生之类也。长生大主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太平经抄》甲部八天 师道之为教,"咸蟝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 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魏书》一一四《释 老志》〉天师道徒有以"长生"为名的。汉有阴长生,晋 有范长生。天师道所追求的便是长生。所谓"长生人", 意即天师道或五斗米道的"种民",是宗教的称呼。第十一篇楚子集团与江左政权的转移《魏书》九六《僭晋司马黻传》说到江东民族有云-"中原冠带呼江东之人皆为貉子,若狐貉类云。巴、 蜀、蛮、僚、谿、俚、楚、越,鸟声禽呼,言语不同,猴、蛇、 鱼、繁,嗜欲皆异。江山辽阖,将数千里,叙瑪糜而已,未 能制服其民。"《魏书》所云江东各族,重要的是谿、楚二族。楚与东晋 及宋、齐政权的转移有关,谿与陈朝的建立有关。本篇 要谈的是楚子集团与江东政权的转移。东晋是在南来的北方士族和江东本地士族相结 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北方士族和江东一等士族, 都是文化高门。东晋之初,从王敦与苏峻的叛乱中,我 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高门缺乏将领。苏峻之乱是陶 侃平定的,陶侃是什么人呢?《晋书》六六《陶侃传》略云:"陶侃,本鄱阳人也。旲平,徒家庐江之寻阳。父丹, 吴阳武将军。侃早孤贫,为县吏。至洛阳,伏波将军孙秀〔此另一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 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与《杨皡)同乘,见中书侍郎顾 荣,荣见奇之。吏部郎温雅谓踔曰:'奈何与小人共载?' 或云: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 雨,自化为龙而去。侃有子十七人。以夏为世子。及送侃 丧还长沙,夏与(弟)斌及称各拥兵数千以相图。〈侃子) 旗性甚凶暴。〖侃子)称性虓勇不伦,与诸弟不协。……,按吴士鉴《晋书斟注》亦引《异苑》陶侃钧鱼得梭化龙 故事。《晋书》陶侃本传所记得梭化龙,当即取之于《异 苑》。《世说新语,贤嫒篇》载有陶侃少时作鱼梁吏一 事,刘孝标注弓I《幽明录》复有陶侃在寻阳取鱼一事, 然则,陶侃本出于业渔的贱户,无怪当日的胜流如温 雅等辈,均不以士类待之。陶侃出于何族?《世说新语,容止》石头事故朝廷倾覆条记庾亮 畏见陶侃,而温桥劝庾亮前往之言云:"溪狗我所悉,卿但见之,必无优也。"又《后汉书》一一六《南蛮传》章怀注引干宝《晋纪》云:"武陵、长沙、庐江郡夷,紫瓠之后也。杂处五溪之内。"紫瓠蛮即谿或溪族,所以号为"溪",与五溪地名至有 关系。陶侃少时既以捕鱼为业,又出于溪族杂处的庐 江郡,故于温娇"溪狗"之诮,终不免有重大嫌疑。《晋书,陶侃传》谓陶侃本鄱阳人,"吴平,徙家庐江之寻 阳''。陶侃之家当是獮阳郡内的少数民族。又陶侃既被 当曰胜流以小人见斥,而终用武功致位通显。他的儿 子禀性凶暴的有不少。此则气类亦与溪族相近,后当论之。从整个东晋来看,象陶侃这样有溪族重大嫌疑的 将领,只是个别的例子,但却可说明东晋高门士族缺 乏可为将领的人才。东晋将领之职后来落到了流人中 有武力的中层阶级楚人之手。至于槃瓠蛮的兴起要待 梁末陈初。南北朝史乘所谓"楚",相同处是与《史记,项羽 本纪》、《货殖列传》所说的"西楚"的一部分相当,指以 彭城为中心的地域。但又有不同处。南朝史乘称淮南或江西为楚。《宋书》八三《黄回传》(《南史》四《黄回 传》同)略云-"黄回,竟陵郎军人也。出身充郡府杂役。(戴明宝)启免回,以领随身队,统知宅及江西事。回拳捷果劲,勇力兼人,在江西与诸楚子相结,屡为劫盗。会太宗初即 位,四方反叛。明宝宕太宗使回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 百。"同书八七《殷塽传》略云-"义军主黄回募江西楚人千余。回所领并淮南楚子, 天下精兵。""淮南楚子"与"江西楚人"义同。善射善战,为楚人的 通则。《梁书》二〇《陈伯之传》(《南史》六一《陈伯之传》 同)略云:"陈伯之,济阴睢陵人也。幼有膂力。年十三四,好著 猶皮冠,带刺刀,候伺邻里稻熟,辄揄刈之。尝为田主所见,呵之云子莫动!'及年长,在钟离数为劫盗。"按《宋书》三五《州部志一》有济阴太守睢陵令。睢陵 "前汉属临淮,后汉属下郅",正当淮南之地。故陈伯之 被田主呵之为"楚子"。南朝史乘称淮北徐兖之地亦为楚。《宋书》八六 《殷孝祖传》略云:"前废帝聚相元年,以本号督兖州渚军事、兖州刺史。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孝祖忽至,众力不少,并伧楚 壮士,人情于是大安。"按《宋书》三五《州郡志一》云:"兗州,〔元嘉)三十年六月复立,治瑕丘。(原注:"二汉山阳有瑕丘县"。V'是殷孝祖所率的兵众巧兖州的军队,故为"伧楚壮士"。而 《资治通鉴》一三一泰始二年纪此事,胡注释"伧楚"二 字之义云:"江南谓中原人为伧,荆州人为楚。" 胡释"伧"字义是对的.而释"楚"字义则非。这是因为没有注意兖州的地域关系造成。不然,殷孝祖所部哪 里来的如此多荆州人?又"楚"往往与"怆"连称。如"伧楚壮士"、"江西怆 楚、《南齐书》四七《王融传》八"淮南抢楚"(《北齐书》 三二《王琳传》八"侨杂怆楚"(《梁书》四九《文学传, 钟》〉、"诸伧楚"(《南齐书》四五《始安王遥光传》八 "皆伧楚善战"(《南齐书》五一《崔慧景传"。按《世说 新语,雅量》刘注弓I《晋阳秋》云:"吴人以中州人为 枪。"《南史》七〇《循吏传杜骥》云:"晚度北人,南朝 常以伧荒遇之。"同书七七《恩倖传,孔范》又称汝阴 《合肥)人任蛮奴为"淮南抢士"。则"伧"字在吴人心目 中,为包括淮南楚子在内的北人。《魏书,僭晋司马釵传》所谓"楚",与南朝史乘中 所谓"楚",意义虽有相近之处,但差异性较大。《魏书》 九五《僭伪传》总序云:"纠合伧楚"。 同书九七《岛夷桓玄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