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3

又赫时为石国之意,石国为康国枝庶之一,康国 即康居,音转为羌渠。《晋书,北狄传》人塞匈奴十九 种中有"羌渠"种,即康居种。康国枝庶也就是"羌渠之 冑"。石国王室以石为姓,(《隋书》八三《石国传》:"其 王姓石。"〉出于羌渠之胄的掲人石勒,无疑本出于石 国。《魏书》所谓"羯室"实即"赭时(石)"的异译。石勒 之所以姓石,原因在这里。至于石勒之所以名"勒",是因为原来的小字为 "匐勒","勒"为"匐勒"之省。(三)氐 族氐族自成为一个种族,既不与汉人同,亦不与羌 人同。伹深受羌、汉影吶,特别是汉人的影响。《三国志魏志》三《外夷传》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云:"其(氐)俗语不与中国同,及羌杂钥同。各自有姓, 姓如中国之姓矣,其农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 养豕牛马驴骤。其妇人嫁时著衽露,其缘饰之制有似羌,袵露有似中国抱,皆编发。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 也。其自还种落间,則自氏语。其嫁娶有似于羌。"又《三国志,魏志》九《夏侯渊传》略云-"还击武都氐羌下辩,收氐谷十余万斛。"由此可知氐人虽牲如中国之姓,多知中国语,某些习 俗且与羌人相似,但氐人有自己的语言("氐语"),有 自己的习俗(如"编发"〉,有自己的农业、畜牧业与纺 织业。夏侯渊在下辩收氐谷达十余万斛,是氐人农业 发达的一个证明。氐人究竟是何种族呢?《晋书》一一四《苻坚载记 下》云-"初坚强盛之时,国有童谣云。河水洧复清,苻诏死新城。'坚闻而恶之,每征伐,成军候云:'地有名新者避 之。,',苻坚为什么恶闻"苻诏死新城"的童谣,并要避开名 "新"的地方呢?《新唐书》二二二上《南蛮传,南诏传》 (参《旧唐书》一九七《南诏蛮传》〉云:"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自号六诏。曰蒙裹诏, 越析诏,浪穹诏,逍诏、施浪诏,蒙舍诏。"然则,"诏"为南诏语,为"王"的意思。苻诏即苻王,指 的是符坚。苻坚听到"苻诏死新城",感到害怕,可以证 明氐人与南诏的语言同出一源。白马氐(武都氐)在《后汉书》列传七六《南蛮西南 夷传》中,被列为西南夷之一,而南诏"自言哀牢之后" (《旧唐书,南诏蛮传》〉,也是西南夷。氐族"能织布, 善田种?"编发",而《后汉书》中,"能耕田","辫发", 是西南'夷的共同特征。哀牢夷还是织布的好手。哀牢 有"白叠花布"、"兰干细布"等。从语言、生产、习俗来 看,氐族与西南夷族南诏之先六诏,实同出一源。(四)鲜卑(释黄须鲜卑奴与白虏)鲜卑在东汉植石槐之时,有东、中、西三部。《三国 志,魏志》三〇《鲜卑传评》下,裴注引《魏书》略云:"檩石槐既立,乃为庭于高柳北三百余里#汗山啜 仇水上,东西部大人皆归焉,兵马甚盛。南钞汉边,北拒 丁令,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敁地。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分其地为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 以东至辽,东接夫余、濂貊为东部,二十余邑,其大人 弥加、闕机、素利、槐头。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十 余邑,其大人曰柯最、阙居、慕容等,为大帅。从上谷以西 至煃,西接乌孙为西部,二十余邑,其大人曰置鍵,落 罗、日律、推演、宴荔游等,皆为大帅,而制属檀石槐。"在这三部的大人中,慕容,据《魏书》一一三《官氏志》云;"东方宇文、慕容氏,即宣帝时东部此宣帝指北魏追谥的&皇帝推演,当时为东部。 植石槐时成为中部,那是因为徙居关系。推演,据《魏书》一《序记》云:,'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洚,方千余里.縻土昏冥 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期。"下历景皇帝利、元皇帝俟、和皇帝肆、定皇帝机、僖皇 帝盖、威皇帝桧六代。到"献皇帝邻立。时有神人言于国:'此土荒,未 足以建餌邑,宜复徙居。'帝时年衰老,乃以位授子。圣武 皇帝讳诘汾。献帝命南移,山谷髙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先行导引,历年乃出。 始居匈奴之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人并 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以时间推之,植石槐时期的西部大人推演当即被追溢 为献皇帝的拓跋邻,而非宣皇帝拓跋推寅。《通鉴》七 七魏元帝景元二年胡注以为为宣帝推寅,有误。演从 寅声,寅、演为异译。与慕容有关的有阿柴虏吐谷浑,据《宋书》九六 《鲜卑吐谷浑传》略云-"阿柴虏吐谷浑,辽东鲜卑也。父弈洛韩,有二子,长 曰吐谷浑,少曰若洛庵。若洛魔别为慕容氏。浑拥马西 行,庚遗旧父老及长史乙那楼追浑,令还。浑曰:'诸君试 拥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相随去。'楼喜,拜曰,'处可 寒/虏言'处可寒,,宋盲'汝官家,也。于是遂西附阴山。 遭晋乱,遂得上陇。"可知吐谷浑本辽东鲜卑,与慕容魔为兄弟。后与慕容 魔分离西迁。遇晋乱,遂得上陇之地。与西部鲜卑拓跋氏有关的有河西鲜卑秃发氏,据《晋书》一二六《禿发乌孤载记》云-"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 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魏书》四一《源贺传》略云-"源贺,自署河西王秃发傅植之子也。傅植为乞伏炽 盘所灭,贺自乐都来奔,世祖谓贺曰:'卿与朕同源,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又《新唐书》七五上《宰相世系表》源氏条云:"源氏出自后魏圣武帝话汾长子匹孤九世孙秃发傅植。"诘汾即号为"推寅"的献帝邻之子。可知河西鲜卑秃发氏本拓跋氏。秃发为拓跋的异译。西部鲜卑中又有陇西鲜卑乞伏氏。乞伏氏来历传说与拓跋氏有类似之处。《晋书》一二五《乞伏国仁载 记》略云-"乞伏国仁,陇西鲜卑人也。在昔有如弗斯、出连、叱 卢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阴山,遇一巨虫于路,状若神龟, 大如陵阜。乃杀马而祭之曰:'若善神也,便开路;恶神 也,遂塞不通/俄而不见,乃有一小儿在焉。时又有乞伏 部有老父无子者,请养为子,众咸许之。"这与拓跋氏献帝邻命其子圣武帝诘汾南移,路遇神兽的传说非常相似。要可知拓跋、乞伏都有南迁的历史,同属于西部鲜卑。鲜卑的种族是很复杂的,尤其是西部鲜卑。《魏志》三《鲜卑传》裴注引《魏书》云-"匈奴及北单于通逃后,余种十余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同书同卷末裴注引《魏略,西戎传》又云:"赀虏,本匈奴也。匈奴名奴婢为赀。始(汉光武帝) 建武时,匈奴衰.分去,其奴婢亡匿在金城、武威、酒泉 北,黑水.西河东西,畜牧逐水草,钤盗凉州,部落稍多, 有数万,不与东部鲜卑同也。其种非一,有大胡,有丁令, 或颇有羌杂处,由本亡奴姊故也。"由此可知辽东鲜卑有匈奴余种十余万落之多,西部鲜 卑杂有大胡、丁令、西羌等,本匈奴统治下的鲜卑及其 杂类。鲜卑一词包含胡人的种类正不知有多少。在胡人种族问题上,存在着两个需要注意的现 象。一是血统关系的变化。胡人部落组织以血统为要 素,然因时代的推移,经济、社会阶层的转变,血统决 非单纯。在一切胡人部落中有本部,本部中又有同姓。 部落地位的高低,主要依据强弱、亲疏与兼并的先后 来区别。在各部中居于主要地位的部落,为主要部落。 与主要部落关系愈疏远的部落,地位也就愈低。不过, 地位低的部落因为亲幸或技巧关系,也可以提离地 位,甚至被看作主部人,不是一直保持它的低层部落 性不动。这不论血统有无不同。如北魏宗室十姓中的 胡氏(纥骨氏改八叔孙氏(乙旃氏改),即出离车(丁 令)族。二是地区关系的成立。一个种族在某地居住过,后来就把某地居民一律说是某族人。魏晋之时,今内 蒙、河北、辽宁一带因为有乌桓人居住过,便称呼这一 带居民为乌桓人。匈奴以后,东至辽河流域,西接乌 孙,因为有鲜卑人居住过,便称呼这一广阔地带的居 民为鲜卑人。这与俄人因为契丹人曾居河北,而称呼河北居民为契丹人,是一样的,固不问其地有无别的 民族。由此可以解释"黄须鲜卑奴"和"白虏"的问题。《晋书》六《明帝纪》云:"(王〉教正昼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 卑奴来也。'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 谓帝云。"(此出刘敬叔《异苑》〉《晋书》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又云:"谣曰:'长鞘马鞭击左股,太岁南行当复虏。'秦人 呼鲜卑为白虏。"据此,则须黄、肤白为鲜卑人特征。按前引《魏略,西 戎传》谓西部鲜卑(赀虏)"其种非一,有大胡,有丁令, 或颇有羌杂处"。关于丁令,《新唐书》二一七下《回骸 传下》拊《黠戛斯传》略云-"鬆虽斯,古坚昆国也,地'当依吾之西,搏普北,白山 之旁。其种杂丁零,乃匈奴西部也。匈奴封汉降将李陵为 右贤王,卫律为丁零王。后郅支单于破坚昆。于时东距单于庭七千里,南距车师五千里。郅支留都之,故后世得其 地者,讹为'结骨',稍号'纥骨',亦曰'纥汔斯'云。人皆长大,赤须、皙面、绿薩,以黑发为不祥,黑隨者必陵苗 裔也。"在这段话中,有几个问题可以注意。一,所谓"匈奴西 部"即西部鲜卑所在地,"种杂丁零"与西部鲜卑"其种 非一",与丁令相同。二,《宋书》九五《索虏传》称"索头虏姓托跋〔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之后也。陵降匈奴, 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索头亦其一也。"又《南齐书》 五七《魏虏传》称"魏虏,匈奴种也,姓托跋氏。初,匈奴 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 后。"这与《新唐书,黠戛斯传》说的"匈奴封汉降将李 陵为右贤王"相符。右者匈奴西部也。要知西部鲜卑种 族之杂,拓跋其一而已。三,駿戛斯即"结骨"或"纥 骨''。而纥骨氏,据《魏书》一一三《官氏志》:"献帝(即圣武帝诘汾之父邻)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七族之兴,自此始也。……凡与帝室(拓跋氏)为十姓,百世不通婚。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 族不得与也。"可知纥骨氏为北魏最高统治层七族、十姓之一。《隋 书〉;"八四《铁勒传》记铁勒有纥骨部。《魏书》一〇三《高车传》记高车"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敉勒,诸菱以为 高车、丁零。"则纥骨氏本为高车《丁零、铁勒)族。而黠戛斯为纥骨,黠戛斯也就是高车族。四,黠戛斯人"赤 须,皙面,绿瞳"。这个特征也即是纥骨的种族特征。纥 骨既是北魏七族、十姓之一,又是献帝邻之兄,与拓跋 本部人无异。则纥骨(黠戛斯)人的种族特征赤须、晳 面、绿瞳,被视为西部鲜卑人的特征,便是很自然的 了。"赤须''是"黄须鲜卑奴"的由来,"晳面(肤白)"是 "秦人呼鲜卑为白虏"的由来。之所以称为"奴''与"虏",是因为西部鲜卑本匈奴奴婢货虏。 晋明帝之母为燕代人,燕代正当拓跋部人之地。明帝须黄,状类外氏。其母极有可能是鲜卑人。 又《三国志,魏志》一九《任城威王彰传》略云-"太祖軎,持釤须曰:黄须儿竞大奇也。"《裴注引《魏 略》曰:"刘备使刘封挑战,太祖骂曰:'待呼我黄须来/ 彰须黄,故以呼之。"〉《三国志,魏志》二〇《武、文世王公传》云:"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 陈思王椬、萧怀王熊。"《三国志,魏志》五《武宣卞皇后传》略云-"武宣卞皇后,琅邪幵阳人,文帝母也。本倡家,年二 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按晋明帝之父元帝司马睿,本琅邪王。明帝之母荀氏 来自燕代,因而生下"黄须鲜卑奴"明帝司马绍。而《卞皇后传》称卞氏为"琅邪开阳人","本倡家"。则卞氏亦 有可能是自燕代流落到琅邪的鲜卑人。后来又流落到 港县,为曹操所纳,曹彰须黄,当是鲜卑血统遗传在曹 彰身上的显现。卞氏、荀氏都曾在琅邪居住,这不是偶 然的,看来琅邪的鲜卑人不少。"白虏"本为秦人对鲜卑的貶称,此鲜卑应指西部 鲜卑,因为西部鲜卑种杂丁令。然而,苻坚又称慕容冲为"白虏"《晋书苻坚载记下》,则"白虏"一词成了对鲜卑人的泛指,固不论其为西部或东部。鲜卑所据地区广大,种类本极复杂,不是所有的被称为鲜卑的人都有面白须黄的特征。然而,因为有面白须黄的种类被称为鲜卑人,"白虏"也就成了对所有号称鲜卑的人的骂名了。东、西部鲜卑种族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匈奴遗种十余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造 成了东部鲜卑的复杂性;而本是辽东鲜卑,与慕容庵为兄弟的吐谷浑,西迁陇右,又变成西部鲜卑。总之, 血统、地区都在变化,而所谓某族人,往往不是依据血 统,而是依据地区。一个地区居住着裉多种族的人,其 中有一个是主要的,这个地区所有的种族,便以此主 要种族的名称为自己的名称了。鲜卑即是如此。(五)卢水胡《晋书》一二九《沮渠蒙逊载记》云:"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人也。其先世为匈奴左沮 渠,遂以官为氏焉。"又《魏书》四下《世祖纪下》云:"太平真君六年九月,卢水钥盖吴聚众反于杏城。"《南齐书》五七《魏虏传》云-"初,佛狸讨羯胡于长安,(按此羯胡指盖吴言,详见《魏书》一一四《释老志》。〉杀道人且尽。"又《魏书》二《太祖纪》天兴元年四月云:"豚城屠各董羌、杏城卢水钥郝奴各率其种内附。"按《宋书》九八《氐胡传》称大且渠蒙逊"世居卢水为酋 豪"。且渠即沮渠。沮渠蒙逊既是张掖临松人,又世代 居住于卢水,则卢水当流经张掖之境。沮渠蒙逊之被 称为卢水胡人,是因为他在卢水流域住过。住在这一 带的胡人都被称为卢水胡人,固不止沮渠蒙逊一人, 也不止沮渠蒙逊所属的一个种族。这又可见地区关系 的重要。《读史方舆纪要》六三有沮渠川,谓在张掖"镇东 南",又谓"沮渠蒙逊世居张掖临松卢水,即此川矣。后人因谓之沮渠川。"《水经注》一湟水注弓I《十三州志》 谓"西平、张掖之间",为"大月氏之别,小月氏之国"。 西平郡在张掖东南,而沮渠川《卢水)亦在张掖东南, 即在西平、张掖之间。据此,沮渠蒙逊当出自小月氏。 盖旲是羯人,郝奴之.郝是乌桓姓。此二人之被称为卢 水胡,当与进人卢水地区有关。卢水胡并非就在卢水 不动,他们是有迁徙的。《魏书》三〇《尉拨传》说尉拨 "出为杏城镇将,在任九年,大收民和,山民一千余家、 上郡徒各、卢水胡八百余落,尽附为民"。可知徙居杏 城一带的卢水胡很多。郝奴、盖吴虽非小月氏之种,伹 既在杏城卢水胡人居地,便都被称为卢水胡人了。其 本来种族反而不显。以地区分,进一步就是以接受某一地区内某一主 要民族的文化分,这点到下篇及讲北齐时再详谈。第七篇胡族的汉化及胡汉分治魏晋时期,进入中原的各族,在文化上、社会经济 上都在汉化,虽然深浅不同,也不是整齐划一,但表明 了一种倾向,胡族与胡族之间的融合,将让位于胡汉 之间的融合;以地域区分民族,将让位于以文化区分(一)胡族的汉化在文化方面,胡族上层的文化都很高。先看匈奴。刘渊(元海〉。《晋书》一〇一《刘元海载记》略云:"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家焐晋阳汾润之滨。《元海) 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參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趴 《汉》、渚子无不综览。咸熙中为侍子,在洛阳。"刘和。同书同卷《刘元海载记》附子《和传》略云:"和好学夙成,习《毛诗》、《左氏春秋》、《郑氏易》。',刘宣。同书同卷《刘元海载记》附《刘宣传》略云:"刘宣好学修絜,师事乐安孙炎,沉精积思,不舍昼 夜。好《毛诗》、《左氏传》。炎每叹之曰:宣若遇汉武,当 逾于金日也。'学成而返,不出门闻,盖数年。每读《汉 书》,至《萧何》、《邓禹传》,未尝不反复咏之曰:'大丈夫 若遇二袓,终不令两公独擅美于前矣。'(晋》武帝以宣为 右部都尉刘聪。同书一〇二《刘聪载记》略云:"刘聪,元海第四子也。幼而聪悟好学,博士朱纪大 奇之。年十四,究通经史,兼淙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 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箱,賦頌五十 余篇。"上举刘渊、刘和、刘宣、刘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好学,都喜读经史。刘渊、刘宣且曾拜汉人崔游、孙 炎为师。刘聪不仅善书法,而且善诗文。所作《述怀 诗》达百余篇之多。由此可见这些人汉文化程度之高。刘渊以他的汉文化程度,在起兵之后,冒充汉后,以相 号召。《晋书》一〇一《刘元海载记》略云:"(元海)下令曰:'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故孝憨委弃 万国,昭烈播越眠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何图天未 悔祸,后帝窘辱?自社稷沦丧,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于兹矣。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以大耻未雪,社 稷无主,勉从群议。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 孝怀皇帝,定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资治通鉴》八五晋惠帝永兴元年十月条胡注云:"渊以汉高祖、世祖、昭烈为三祖,太宗、世宗、中宗、显宗、肃宗为五宗,,这是以汉朝宗室自居,以恢复汉朝自命了。刘渊并不 姓刘,《晋书,刘元海载记》记其冒姓刘氏的原由云:"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 其子孙遂姓刘氏。……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 绍,不亦可乎?""兄亡弟绍","成汉高之业",这是刘渊综览《史》、《汉》 想出来的"复呼韩邪"之业的策略。石勒。《晋书》一〇五《石勒载记下》云:"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 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侮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尝 使人读《汉书》,闻那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 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卜賴有此耳。',石弘。同书同卷《石勒载记下》附《石弘传》略云:"弘字大雅,勒之第二子也。受经于杜媛,诵律于续 咸。勒曰,'今世非承平,不可专以文业教也。'于是使刘征、任播授以兵书,王阳教之击刺。"羯族汉文化水平较之匈奴要低一些,石勒的汉文 化水平较之其子石弘又要低一些,但可见羯族上层也 正在接受汉化。鲜卑慕容氏。慕容銑。《晋书》一〇九《慕容铣载记》略云:"慕容餽,魔第三子也。尚经学,善天文。" 慕容儁。同书一一〇《慕容鸺载记》略云:"慕容儁,銑之第二子也。博观图书,有文武干略。"慕容宝。同书一二四《慕容宝传》略云:"慕容宝,垂之第四子也。及为太子,砥砺自傪,敦崇 僑学,工谈论,善屑文。"慕容德。同书一二七《慕容德载记》略云:"慕容德,弒之少子也。博观群书,性清懊,多才艺。"鲜卑慕容氏三代人,慕容餽是前燕的奠基者,慕容儁是前燕的建立者,慕容德是南燕的建立者,慕容 宝是后燕建立者慕容垂的太子。他们都能博览群书, 有很高的汉文化水平。他们建立的国家,比匈奴、羯人 所建国家,汉化色彩更浓。 氐族。苻融。苻坚。《晋书》一一三《苻坚载记上》略云-"苻坚,雄之子也。八岁请师就家学,(祖)洪曰:'汝 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邗?,欣而许之。性至孝, 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要结英康,以圈纬世之宜。"苻朗。同书一一四《苻坚载记下》附《苻融传》略云:"坚之季弟也。&聪辩明意,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 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 粲。尝著《浮屠賦》,壮丽清讒,世咸珍之。未有升高不賦,临丧不诔,朱彤赵整等推其妙速。旅力雄勇,骑射击刺,百夫之敌也。"同书同卷《苻坚载记下》附《苻朗传》略云:"坚之从兄子也。耽翫经籍,手不释卷,每谈虚语玄, 不觉日之将夕。既至扬州,夙流迈于一时,超然自得,志 陵万物,所与悟言,不过一二人而己。骤骑长史王忱,江 东之隽秀,闻而诣之,朗称疾不见。王国宝谮而杀之。临刑,志色自若,为诗曰:……如何箕山夫,奄焉处东巿!旷此百年期,远同栊叔子。命也归自天,委化任冥纪。'著 《苻子》数十篇行于世,亦《老》《庄》之流也。"苻登。同书一一五《苻登载记》略云:"登,坚之族孙也。登长而折节厚,顔览书传。"氐人不仅学儒,而且学玄,有的有经济大志,有的 风流迈于一时,汉文化水准之高,在五胡中,鲜能与比。前秦政策较之前燕又有发展。这与氐人汉文化水 平之高有密切的关系。 羌族。姚襄。《晋书》一一六《姚襄载记》略云-"襄少有高名,雄武冠世,好学博通,雅善谈论。" 姚兴。同书一一七《姚兴载记上》略云:"姚兴,苌之长子也。与其中舍人染喜、洗马范勖等 讲论经籍,不以兵难废业。"姚泓。同书一一九《姚泓载记》略云-"姚泓,兴之长子也。博学善谈论,尤好诗咏。"将晋时羌人与东汉解仇结盟时代的羌人比较,就 知晋时羌人有很大的进步。芜人上层如姚襄、姚兴、姚 泓,汉文化水平可与氐人苻氏枏伯仲。后秦姚兴重视 文化事业且过于前秦。卢水胡。沮渠蒙逊。《晋书》一二九《沮渠蒙逊载记》略云:"沮渠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沮渠蒙逊是北凉的建立者,他也是一个汉化程度 很深的胡人。胡族的汉化不仅表现在文化上,而且表瑰在社会 组织和经济生活上。《十六国春秋》"部(部落)"、"户(编户)"二字是否用原来的字,不敢妄言。不过先称部,后称户;塞外称部,中原称户;羯称部,鲜卑称户; 同为鲜卑,慕容称户,阿柴虏一支称部;同一部落,地近大都邑者称户,远者称部;则大抵可信。由部落变成 编户,是胡族社会组织上的一个进化。之所以有这个 进化,是与汉人接近,接受汉化的结果。但汉化有深 浅,胡族由部落进为编户不是划一的。汉化深的进为 编户,汉化浅的则仍保持部落制,如阿柴虏。伹文化高 的也仍可能保持部落组织,不为编户。羯人如此,西方 希伯来人也是如此。《晋书,石勒载记上》有"部落小 率"、"部大'',表明羯人社会组织是没有解散的力量很 强的部落。部落未解散,不等于没有文化,只是与汉人 关系不可能密切,民族间的纷争也由此发生。五胡中,鲜卑部落解散较早。《魏书》八三上《外戚 传,贺讷传》谓索头部灭后燕,解散诸部,其实部落的解散,不始于北魏,前燕已经做了。《晋书》---《慕容昧载记》言及"诸军营户,三分共贯";悉罢军封,"出 户二十余万";"见户";"户兼二寇、都是称户,不是称 部。鲜卑人善于守城,如中山、邺、信都、广固,都能久 守。《魏书》二《太祖纪》记魏军攻打后燕中山、邺、信都 三城,自皇始元年十月起,到二年正月,才打下信都; 十月,才打下中山;而打下郏城,要到天兴元年正月慕 容德出走后。《晋书》一二八《慕容超载记》记东晋刘裕打南燕的都城广固,也从义熙五年打到六年(二月〉, 才打下来。这与胡人不能守城的通则不合。之所以能 够久守,是因为鲜卑慕容氏部落已经解散,汉化程度 甚高的缘故。又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 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 统万,(《晋书》一三〇《赫连勃勃载记》)与匈奴人不大 筑城,也不相合。要知赫连勃勃是南匈奴与鲜皁人的杂种,父刘卫辰为匈奴人,母则为鲜卑人,他筑城有鲜 卑的关系。叱干即薛干,叱干阿利也是鲜卑人。鲜卑部 落解散,能守城,筑城,都是汉化的反映。氐、羌亦称户。《晋书》一一三《苻坚载记上》记苻 坚"欲分三原、九嵝、武都、汧、雍十五万户于诸方要镇"。同书一一六《姚苌载记》记"北地、新平、安定羌、 胡降者十余万户";"南羌窦鸯率户五千来降"。同书一一七《姚兴载记上》记姚兴"徙阴密三万户于长安"。 氏、芜社会组织显然也由部落进化成了编户。部落解散,昔日的氏族主人,以本氏族的人为徒 附,进行耕种,变成大贵族,与土地发生密切的关系。 一个氏族也就是一个宗族,族长也就是宗主。北魏的 宗主督护制由此而来。(二)胡汉分治胡汉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胡族的汉化 先后不同,一个胡族即使汉化程度很深,也很难完全 消除与汉人之间的隔阂,消除华夷或夷夏之防。《晋书》四四《卢铗传》附《谌传》云:"值中原丧乱,(谌〗与清河崔悦、潁川荀绰、河东裴 宪、北地傅畅,并?&陷非所,虽俱显于石氏,恒以为辱。谌 每谓诸子曰:'吾身没之后,伹称晋司空从事中郎尔。','卢谌等对后赵石氏的态度,代表了中原汉族士大夫对 胡族的态度。他们认为晋才是正统,在竭族建立的后 赵做官是耻辱。又同书一〇八《慕容麂载记》附《高瞻传》略云-"髙瞻,渤海蓚人也。随(崔)毖如辽东,毖奔敗,瞄随 众降于庑,署为将军,瞻称疾不起。庵敬其姿器,数临候 之,抚其心曰。君之疾在此,不在余也。君中州之族,冠 冕之余,奈何以华夷之异,有怀介然?且大禹出于西羌, 文王生于东夷,但问志略何如耳,岂以殊俗,不可降心乎?!,瞜仍辞疾笃,庵深不平之,睢遂以忧死。"慕容鲜卑汉化较早,中州冠冕如高瞻,犹"以华夷 之异,有怀介然"。可见华夷界限消除之难。又《北史》二一《崔宏传》略云:"始宏因苻氏乱,欲避地江南,为张愿所获,本图不 遂.乃作诗以自伤,而不行于时,盖惧罪也。(子)浩诛,中 书侍郎离允受敕收浩家书,始见此诗。允知其意,允孙淖 彔于允集。"崔宏在北魏初"通署三十六曹,如令仆统事,深为太祖 (道武帝拓跋珪)所任"。可是,本愿仍在晋朝。他在北 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可代表在胡族国家中做 官的汉族士大夫阶级人物的心理。至于胡族统治者对待汉人,要看到他们虽然也用 一些汉士大夫做官,但是夷夏之防严重存在,特别是 一些汉化较晚的国家,防范尤严,这集中表现在实行 胡汉分治上。胡族统治者实行胡汉分治,是一个历史现象。这 种现象应该说最早出现于匈奴族建立的汉国前赵) 中。直到清朝,尚有其遗迹。按《晋书》一〇二《刘聪载 记》略云:"置左右司隶,各领户二十余万,万户置一内史,凡 内史四十三。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万落置一都 尉。"同书一〇三《刘曜载记》云:"置单于台于渭城,拜大单于。置左右贤王已下皆以胡、羯、鲜卑、氏、羌豪杰为之。"如果说胡人与胡人之分为一小分别,则胡人与汉人之 分为一大分别。汉国(;前赵)以单于台管领胡人,单于 台下有左右单于辅,单于辅分主六夷部落;以皇帝管 领汉人。皇帝之下有左右司隶,分主汉人编户。刘聪、 刘曜等皆兼单于、皇帝于一身。胡与汉、部落与编户为 两个不同的系统,二系统分开治理。一般说,胡族部落 系统用于打仗,汉族编户系统用于耕织。这就叫胡汉 分治。单于台均置于京邑,刘聪单于台在平阳,刘曜单 于台在长安。就人数看,占统治地位的胡族如汉国的 匈奴,本部人并不多,但为主力,力量很强。胡人统治 中国,全凭武力。单于台所在即本族主部所在。主部所 在,即武力所在。五胡之间,常有奇怪的结果产生,即 很强的部落,如果一战而溃,局面便难收拾。如刘曜与 石勒的洛阳之战,刘曜一败,长安便跟着失守。这说明 长安单于台的匈奴主力部落,被刘曜带到了洛阳,在 洛阳被石勒一举击溃之后,刘曜就再无余力维护他的 国家前赵了。如果被消灭的不是长安单于台的主力而 只是洛的军队,那长安便不致于失陷,前赵也不致 于灭亡。单于台的设置,改变了《晋书》九七《匈奴传〉)所说 的"其部落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賦"的情况。这是以往汉族统治者管理胡人的办 法。现在在胡族统治之下,部落从郡县移到了京邑, "使宰牧之"变成以单于台主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 贡賦",变成与汉族编户分为两个系统,为胡族统治者 当兵打仗。刘聪所设管领汉人编户四十余万的左右司隶和四十三个内史,都在平阳。这是汉国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左右司隶所管四十余万户,是从各地强迫迁徙到平阳来的。在胡汉分治上,通常的情况是:六夷部落因为要用于作战.往往被集中于京邑单于台下,特别是 要充当禁军的本部人,更非集中于京邑不可;汉族编户则因为要用于拼织,不能象六夷那样集中到京邑 来。即使要迁往京邑,也只能是少数,大多数只能仍旧 散布在州郡中。对他们的统治,用皇帝的名义。我们再看羯族石氏建立的后赵。《晋书》一〇四 《石勒载记上》略云:"勒增置宣文、宣教、崇鳞、崇训十余小学于襄国四 门,简将佐豪右子弟百余人以教之,且备击柝之卫。"又同书一〇七《石季龙载记下》略云:"(冉闵)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仗者,斩之,胡人或斩关或逾城而出者不可胜敉。令城内:'与官同心者 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人城,胡竭去者填。闵躬率赵人诛诸钥羯,无贵残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 豺狼所食。"按石勒称皇帝,又以大单于镇抚六夷。"加张宾大执 法,专总朝政",又"署石季龙为单于元辅、都督禁卫诸 军",专总六夷。"号胡(羯)为国人",以示不同于汉族 和其他胡族。(《晋书》一〇六《石勒载记下》〕这仍旧是 胡汉分治。羯人被集中于襄国单于台下,主要担任禁 卫。冉闵之乱,襄国羯人去者、死者不可胜数,可知襄 国羯人之多。而冉闵之乱,使后赵石氏一厫而不能复 振,也就在羯人集中于襄国,既被冉闵不问男女贵践 少长扫数杀死,从此再无力量恢复。单于台所属禁卫军分守京邑四门或四个方向,成 为四军,四帅。石勒增置宣文、宣教等十余小学于襄国四门,所选拔的子弟既受业于四门小学,又备"击拆之 卫"。这些子弟其实都是羯族将佐子弟。四、八为军队 组织。《晋书》一一三《苻坚载记上》:"分四帅子弟三千 户以配苻丕镇錄。"同书一一七《姚兴载记上》:"分大 营户为四,置四军以领之。"《魏书》三《官氏志》: "天兴元年,置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 以拟八座,谓之八国。"这里所谓四、八,都指守卫四个 或八个方向的军队。后周八柱国,清钥八旗,道理相 同。《魏书,官氏志》有护军,北魏的护军如同地方太守,故《官氏志》有"太安三年五月,以诸部护军各为太守"之言。在此以前,护军与郡县似为两个系统.护军所管为地方部落军队,敁谓之"诸部护军";守令所管为地方行政。北魏地方似为军民分治,亦即胡汉分治。北魏护军与清钥驻于各省的都统相似。北朝大致是胡 人与军人混合,汉人与农民混合。战斗属胡人、准胡人(冯跋、高玖为胡化汉人、农桑剁属汉人。军事、经济 之分,亦即民族之分。北方胡汉杂糅,但并不是无系统 可寻。胡汉分治,说明了胡汉融合之不易。一个胡族与 汉疾融合,须待这个胡族接受汉文化,并被视为汉人、 杂汉之后。第八篇晋代人口的流动及其影响〈附坞)(一) 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 ~~东北、西北与南方晋代自八王之乱以来,战乱相寻,天夾迭萌,人民 除了不能走或不愿走的以外(此种人产生的影响与流 民一般大),都外逃以避难。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人 口.也凭藉武力,强迫徙民。由此出现了北方人口大流 动的现象。两晋南北朝三百年来的大变动,可以说就 是由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问题引起。自八王之乱爆发,人口便已幵始流动。《晋书》一 二〇《李特载记》所记:"元康中,氐齐万年反,关西扰 乱,频岁大饥,百姓乃流移就谷,相与人汉川者数万 家。……由是散在益、梁,不可紫止。"这支进人益、梁 并在益州起兵的关西流民队伍,迁徙时间即在元康元 年八王之乱爆发之后,永兴元年匈奴刘渊起兵之前。北方人民的大规模流动,是从刘渊起兵开始的。待别是在晋怀帝永嘉七年洛阳陷落之后。本节所要叙 述的是永嘉之乱以来北方人民的流动。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北方人民避难流徙的方向 有三:东北、西北、南方。流向东北的一支,托庇于鲜卑 慕容政权之下。流向西北的一支,归依于凉州张轨的 領域。流向南方的一支、侨寄于孙吴的故壤。影响所 及,不独前燕、前凉及东晋的建国中兴与此北方的流 民有关,即后来南北朝的士族亦承其系统。按《晋书》一〇八《慕容魔载记》有云:"元康四年,乃移居之(大解城),教以农桑,法制同 于上国。百姓失业流亡归闲者日月相继。建武初,元帝承 制,以庵为散骑常侍、都督辽左杂夷流人诸军事。流亡士 庶多裡负归之。嵬乃立郡以统流人,冀州人为冀阳郡,豫 州人为成阑郡,靑州人为营丘郎.并州人为唐国郡。"由此可见流向东北慕容氏治下的人民,在阶级上有士 族,有庶民;在籍贯上,有冀、豫、青、并等州人。慕容魔 分别为之立郡以统之,并从中选拔自己所需要的辅佐。载记称慕容麂"推举贤才,委以庶政,以河东裴 嶷、代郡鲁昌、北平阳耽为谋主,北海逄羡、广平游邃、 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爽、河东裴开为股肱, 渤海封弈、平原宋该、安定皇甫岌、兰陵缪恺以文章才 偶任居枢要,会稽朱左车、太山胡母翼、鲁国孔築以旧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瓒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 其世子率国胄束.修受业焉。嵬览政之暇,亲临听之,于是路有頌声,礼让兴矣。"慕容麂从流人中大批起用中州士人为谋主、股肱.对前燕的建国与推行魏晋屯田旧法,〔见《晋书》一〇九《慕容戟载记》〉对东北地区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前燕部落解散早,比前、后赵进步,也与此有关。前燕立郡以统流人与东晋侨置郡县以居流人相同。又《晋书》八六《张轨传》有云:"秘书监缪世征、少府挚虞夜观星象,相与言曰:'天 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凉州德量不恒,殆其人 乎?'及京都陷,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分武威置武兴 郡以居之。"那些逃到凉州来的中州人士 ,对五凉政权的建立,河 西胡族的汉化与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 用。象南凉,在秃发乌孤之时,"梁昶、韩疋、张昶、郭 韶,中州之才令;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晁、苏霸, 秦雍之世门。皆内居显位,外宰郡县"。(《晋书》一二六 《秃发乌孤载记》)在秃发傅檀时,又曾起用"中州令 族"裴敏、马辅,"秦陇冠冕"辛晃、彭敏。(同书同卷《秃 发得植载记》〉秃发利鹿孤"从史嵩之言,建学而延胄 子"。(同书同卷史臣曰)禿发傅植与后秦韦宗"论六国 纵横之規,三家战争之略,远言天命废兴,近陈人事成败,机变无穷,辞致清辩"。汉文化水平之高,竟使韦宗 有"命世大才、经纶名教者,不必华宗夏士"之叹。(同 书同卷《秃发利鹿孤载记》〉从南凉之例可以窥见晋时 中州流人对河西凉州地区影响之巨。这个地区的胡族 本较落后,进化之所以快,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与中 州流人的结合。至于北人南来避难,约略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 至长江上游,一至长江下游。路线固有不同,在避难的 人群中,其社会阶级亦各互异。南来的上层阶级为晋 的皇室及洛阳的公卿士大夫,而在流向东北与西北的 人群中,鲜能看到这个阶级中的人物。中层阶级亦为 北方士族,但其政洽社会文化地位不及聚集于洛阳的 士大夫集团,除少数人如徐澄之、喊琨等外(见《晋书》 九一《儒林传,徐邈传》〉,大抵不以学术见长,而以武 勇善战著称。下层阶级为长江以北地方低等士族及一 般庶民,以地位卑下及实力薄弱,不易南来避难。人数 较前二者为特少。下面先说避难至长江下游的流人。上层阶级。《晋书》六五《王导传》云:"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 帝【元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资治通鉴》八七晋怀帝永嘉五年云:"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 江。镇东司马王导说琅邪王睿收其贤俊,与之共事。I从之,辟掾厲百余人,时人谓之'百六掾'。以前颖川太守勃 海刁协为军谘祭酒,前东海太守王承、广陵相卞萣为从 事中郎,江宁令诸葛恢、历阳参军陈国陈額为行参军,前 太傅掾庚亮为西曹掾。"从"十六七"之言,可知中州士女逃向江南之多。东晋 是在北方士族和江东名宗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而"百六掾"则是东晋政权的奠基石。中州士族逃命江左,"寄人国土",喘息稍定,自不 能不作"求田问舍"之计。其地点值得注意。《晋书》八 〇《王養之传》略云:"(王〉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 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養之既去 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与吏部待郎谢万书曰:'顷 东游还,修植桑果。并行田视地利,养闲暇。','《宋书》六七《谢灵运传》略云-"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 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涉岭,必造幽峻,岩陣千重,莫不备尽。登蹂常著木履,上山III」去前齿,下山去其 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临海太守王锈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在会榷 亦多徒众,惊动县邑。"据此可知北来上层社会阶级虽在建业首都作政治活动,然而殖产兴利,进行经济的开发,则在会稽、临海之间的地域。故此一带区域也是北来上层社会阶级居住之地。上层阶级的领袖王谢诸家,之所以需要到会稽、临海之间来求田问舍,是因为新都近旁既无空虚之地,京口晋陵一带又为北来次等士族所占有,至若吴郡、义兴、吴兴等郡,都是吴入势力强盛的地方,不可插人。故惟有渡过钱塘江,至吴人士族力量较弱的会稽郡,转而东进,求经济之发展。中层阶级或次等士族。此等人多来自江淮以北,人数较当时避难南来的上下两层社会阶级为多,但在政治文化上不占高等地位。他们既不能亦不必居住在 长江南岸新立的首都建康及其近旁,又不便或不易插人江左文化士族所聚居的吴郡治所及其近旁。而为了 保全自己,他们却不得不择一距新邦首都不甚远,且 又在长江南岸较为安全的地方居住下来。地广人稀的 京口晋屐近旁一带,恰中其选。据《元和郡县图志》二五《江南道一》润州丹阳县 条云:"新丰钠在县东北三十里,晋元帝大兴四年,晋陵内 史张阇所立。旧晋陵地广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恶秽。阈 创湖,成概灌之利。初以劳役免宫,后追纪其功,超为大司农。"《宋书》三五《州郡志一》南徐州刺史条略云:"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弒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于晋睃诸县,其徙过 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故南徐州备 有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郡邑。户七万二千四百七 十二,口四十二万六百四十。晋陵太守领户一万五千三 百八十二, 口八万一百一十三。"《元和郡县图志》明言"旧晋陵地广人稀",这正是江淮 以北次等士族理想的避难处所。张阇于大兴四年在晋 陵修起新丰湖,给了江淮以北的流人在这一地域创建 家园以便利的条件。后来这个区域发展繁盛起来,所 依赖的正是此种流民的力量。居住在晋陵郡的流民为当时具有战斗力的集团。 换言之,即江左北人的武力集团。后来击败苻坚及创 建宋、齐、梁三朝的霸业的,都是此集团的子孙。这可 从以下史料得到证明。《世说新语,捷悟类》"鄱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 其居兵权"条刘注弓I《南徐州记》云:"徐州人多劲悍,号精兵,故桓温常曰京口酒可 饮,箕可用,兵可使/"《晋书》八四《刘牢之传》略云:"刘牢之,彭城人也。曾祖義,以善射事武帝,历北 地、雁门太守。父建,有武千,为征虏将军。世以壮勇称。 牢之面紫赤色,须目惊人,而沉毅多计划。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 琅邪诸葛侃、乐安髙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 终等以铙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 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刘牢之等都是住在京口《北府)的江淮以北的流民或 其子孙。谢玄建立的"北府兵",便是由此种流民组成。 刘牢之等是主要将领。淝水之战,击败苻坚,北府兵功勋卓著。又《宋书》一《武帝纪》略云:"高祖武皇帝讳裕,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曾 祖)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高祖)乃与 (东海何)无忌同船共还,建兴复之计。于是与弟道规、沛 郡刘毅、平昌孟昶、任城魏咏之、髙平楦凭之、琅邪诸葛 长民、太原王元德、陇西辛應兴、东莞童厚之,并同义 谋。"《魏书》九八《岛夷萧道成传》略云:"岛夷萧道成,晋陵武进楚也。" 同书同卷《岛夷萧衍传》略云:"岛夷萧衍,亦晋陵武进楚也。"然则,宋、齐、梁三朝的建立者都是住在晋陵郡的江淮 以北流民的子孙。宋武帝刘裕是北府兵的将领,以打 倒桓玄起家。他所依靠的力量正是北府兵。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原籍为东诲郡兰陵县,萧道成的高 担萧整始"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寓居江左者, 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南 齐书》一《高帝纪上箫衍为南兰陵中都里人,其父萧 顺之为萧道成的族弟。刘裕、萧道成、萧衍的先后称 帝,表示晋朝由中州一流文化士族所独占的皇权,到 南朝转人了次等士族即拥有武力的淮北流民集团之 手。下层阶级。此等人大抵分散杂居于吴人势力较大 的地域。他们人数既少,政治社会文化地位又很低下, 不能成为强有力的集团,不敢与当地吴人相抗衡。其 后逐渐同化于土著的吴人。即与吴人通婚姻,口语为 吴语。此等人可以陈朝皇室及王敬则家为代表。陈霸 先先娶吴兴钱氏女,续娶吴兴章氏即钮氏女。(见《南 史》一二《陈武宣章皇后传》〉王敬则与士庶相接皆吴 语(见《南齐书》二六《王敬则传》〉。陈筋先的先世,虽 不知在西晋末年为何地人,但避难南来,定居吴兴郡 长城县,则是清楚的。王敬则的籍贯,据《南史》四五 《王敬则传》,本为临淮射阳,后侨居晋陵南沙县。然 则,陈糲先、玉敬则同为自北而南避难过江的伧楚。由 于社会阶级的低下,杂居于吴人势力较大的地区,遂 同化于吴人。他们的势力至南齐以后始渐抬头。以上说的是南来北人至长江下游的路线及其居住区域,下面再说南来北人至长江上游的路线及其居住区域。《梁书》一〇《萧颖达传》略云:"兄颖胄,齐建武末行荆州事,颖达亦为西中郞将外 兵参军,俱在西府。东昏遣辅国将军刘山阳为巴西太守,道过辆州。密敉颖胄袭雍州。时高祖已为备矣,仍遣颖胄 亲人王天虎以书疑之,山阳至,果不敢人城。穎胄计无所 出,夜遣钱塘人朱景思呼西中郎将城局参军席阐文、谘 议参军柳忱闭斋定议。阐文曰。萧雍州《萧衍)蓄养士 马,非复一日,江陵素畏襄阳人,人众义不敌,取之必不 可制。'"(参《梁书》一《武帝纪上》。武帝谓之"荆州本畏 襄阳人按此传最可注意之点为席阐文所谓"江陵素畏襄阳 人"一语。此点不独涉及梁武帝的霸业,即前此之桓 玄、刘毅、沈攸之,后此之梁元帝、萧詧诸人的兴亡成 败,均与之有关。若欲明瞭此中关键,必先考察居住在 襄阳及江陵的南来北人为何等社会阶级。首先可以注意的是原来居住在南阳及新野的上 层士族,其政治社会地位逊于洛阳胜流如王导等辈, 他们向南移动自不必或不能移居江左新邦首都建业, 而可迁至当日长江上游都会江睽、南郡近旁一带。这 不仅是因为江陵一地距胡族势力较远,比较安全,而 且是因为江陵为当日长江上游的政治中心,为占有政治上地位的人群所乐居。兹举例言之。《北周书》四一《瘐信传,哀江南賦》云:"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康;、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灣。居负洛而重 世,邑临河而娄安。逮永嘉之艰虜,始中原之乏主。民沈 倚干墙壁,路交横于豺虎。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 聚。彼凌江而建国,此播迁于吾袓。分南阳而賜田,裂东 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隋书》七八《艺术传,庾季才传》略云-"庾季才,新野人也。八世袓滔,随晋元帝过江,官至 敏骑#侍,遂晶侯,因家于南抑江凌县。祖诜,梁处士,与宗人易(庾信之祖)开名。"据此可知文化士族庾氏原本"负络"而居,始迁南阳新 野县,因而为南阳新野人,继迁南郡江陵县。又《梁书》一九《宗夬传》略云:"宗夬,南阳涅阳人也,世居江陵。祖景,宋时征太子 庶子,不就,有髙名。父繁,西中郎谘议参军。夬少勤学, 有局干。弱冠,举郢州秀才。齐司徒竟陵王集学士于西 邸,并见囹画,夬亦预焉。永明中,与魏和亲,敕夬与尚书 殿中郎任昉同接魏使,皆时选也。"据此可知文化士族宗氏为自南阳涅阳县迁居到江陵。 又《南齐书》五四《刘糾传》(参《南史》五〇《刘虬传》)略云"刘糾,南阳涅阳人也。旧族,徙居扛陵。建元初,豫 章王为荆州,教辟糾为别驾,与同郡宗測、新野庾易并遭书礼请。永明三年,刺史庐陵王子鄉表及同郡宗!、宗 尚之、瘐易、刘昭五人,请加蒲车束帛之命。诏征为通直 郎,不就。"据此可知文化士族刘蚪之先亦自南阳涅阳县徙居江又《世说新语,栖逸类》〔参《晋书》九四《隐逸传 刘鳞之传》)略云:"南阳辚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岐。荊州刺史桓冲征为长史。、刘注引邓《晋纪》曰辚之字子 ,南阳安众人。"〉同书《任诞类》云:"桓车骑在荆州,张玄为侍中,使至江陵,路经阳岐 村。(刘注云,"村临江,去荆州二百里。"〉俄见一人持半 小笼生鱼,径来造船,云:'有鱼欲寄作脍。'张乃维舟而 纳之,问其姓字,称是刘遗民。〖刘注引《中兴书》曰:"刘 辚之,一字遗民。"V吴士鉴《晋书,刘辚之传斛注》引洪亮吉《东晋疆域志》云-"石首有阳岐。"据此可知文化士族晋人刘辚之籍本南阳安众县,后南 迁石首之阳岐村,临江而居。上述北人南来之上层文化士族,其先本居南阳一 带,后徙江陵近旁地域,至江左政权后期渐次著称。梁 元帝迁都江陵,为此集团最盛的时代。然而西魏灭梁, 此种士族与遭遇侯景之乱,自建业逃到江陵之士族同 为俘虏,随征服者北迁。北方上层士族南渡之局遂因 此告一结束。其次为迁至襄阳(雍州刺史治所)的原来住在南 阳和新野地区的次等士族及雍、秦流民。永嘉之乱以 来,居于南阳及新野地域的次等士族与上等士族同时 南徙,但次等士族多止于襄阳一带。其后"胡亡氐乱, 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东晋孝武帝遂于襄阳侨立雍 州,并立侨郡县以居流人。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割 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五郡为雍州,而侨郡 县犹寄寓在渚郡界"。宋孝武帝大明中,"又分实土郡 县以为侨郡县"。(《宋书》三七《州郡志三》雍州刺史 条)这里先说居住于雍州的北方次等士族。《宋书》八三《宗越传》云-"宗越,南阳叶人也。本河南人,晋乱,徙南阳宛县, 又土断羼叶。本为南阳次门,安北将军赵伦之镇襄阳,襄 阳多杂姓,伦之使长史范颉之条次氏族,辨其高卑,颉之 点越为役门,出身补郡吏。"《梁书》九《曹景宗传》略云:"曹景宗,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 立至征虏将 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同书一〇《蔡道恭传》(《南史》五五《蔡道恭传》同)略云:"蔡道恭,南阳冠军人也。父那,宋益州剌史。(道 恭)累有战功。"按上述诸人本为北方中层社会阶级.即《宗越传》所谓 "次门"者是。他们都有武力,居于襄阳雍州一带,与长 江下游居住京口晋陵一带的南来北人之有武力者正 同。除了这种人,还要注意流寓于侨雍州的雍、秦流 民,他们也有武力,因而在雍州形成了一个武力集团。 这个集团的形成当在"胡亡氐乱"之后,时间晚于东部京口晋陵地区的北府兵集团。关于寄寓襄阳雍州地区的雍秦流民,在南靱史料中不难窥见其情况。《梁书》一《杨公则传》(《南史》 五五《杨公则传》同)略云:"杨公则,天水西县人也。父仲怀,宋泰始初为豫州 刺史殷瑛将,战死于横塘,公则殓毕,徒步负丧归乡里。" (按《宋书》三七《州郡志》雍州剌史条下有南天水太守及西县令,杨公则的乡里当即指此。》 同书一二《席阐文传》(《南史》五五《席阐文传》同)略"席阐文,安定临泾人也。齐初,为雍州剌史萧赤斧 中兵参军,由是与其子颖胄善。''(按《宋书》三七《州郡 志》秦州刺史条有安定太守。又云:"晋孝武帝复立,寄治 襄阳。"席阐文既为雍州刺史府参军,疑其家也是因为晋 孝武帝时"胡亡氏乱"而南迁襄阳的》同书一七《马仙瑋传》(《南史》二六《袁湛传》附《马仙 碑传》同)略云:"马仙埤,扶风郿人也。父伯鸾,宋冠军司马。仙埤少 以果敢闻。"(按《宋书》三七《州郡志》雍州剌史条下有扶 风太守、都县令》同书一八《康绚传》((南史》五五《康绚传》同)略云:"康绚,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 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 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迀于蓝田。钩曾祖因 为苻坚太子詹事,生穆,穆为姚苌河南尹。宋永初中,穆 举乡族三千余家,人襄阳之螝南,宋为置华山郡蓝田县, 寄居于襄阳,以穆为秦,梁二州刺史,未拜,卒。绚世父元 隆,父元抚,并为流人所推,相继为华山太守。绚少俶傥 有志气,齐文帝为雍州刺史,所辟皆取名家,珣特以才力 召为西曹书佐。永明三年,除奉朝请。文帝在东宫,以旧恩引为直。后以母忧去职,服阕,除振威将军、华山太守。 推诚抚循,荒余悦服。迁前军将军,复为华山太守。永元元年,义兵起,绚举郡以应。"按上述杨公则、席阐文、马仙碑、康绚等人,都是居于侨雍州的雍、秦流民。他们迁居襄阳一带,当在"胡亡氐乱"以后。他们都有武力,因为南迁较晚,其战斗力的衰退也较居住在长江下游京口晋陵一带的武人为迟。他们的社会阶级地位与南阳、新野地区的次等士族相当,即同属于中层社会阶级。上述足可说明襄阳存在着一个由中层社会阶级组成的强大的武力集团。如果说宋武帝刘裕的兴起靠了京口北府集团的武力,则梁武帝萧衍的兴起,却靠 了襄阳集团的武力。北府兵至宋以后,战斗力衰退,有力量的是襄阳的武力集团。不过,到梁朝晚期,此集団的武力也不足用了,故梁武帝不得已而改用北来降将。至陈霸先则又别用南方土著的豪族,此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会上的大变动。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9
正序
倒序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2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3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4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5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6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7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8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9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