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盛唐-73

然而,颜真卿的异动并没有瞒过安禄山的眼睛,马上就有耳目一五一十向他作了奏报。可在安禄山看来,颜真卿只是不懂军事的一介书生,就算他早有防备,也绝对翻不了什么大浪,所以安禄山并没有放在心上。安禄山起兵后,第一时间向颜真卿发出了一道公函,命他率平原、博平(今山东聊城市)两郡士兵七千人,即刻进驻黄河渡口,为南下的叛军打前锋。安禄山这一招实在是损。如果颜真卿按兵不动,那就等于不打自招,承认自己和安禄山不是一条心;如果他服从命令,那也等于是当了安禄山的炮灰。总之,不管颜真卿作何反应,其结果都很被动。不过,颜真卿是不会被安禄山牵着鼻子走的。既然安禄山都敢于和朝廷反目成仇,他颜真卿又何惜与安禄山撕破脸面?所以,在接到安禄山牒文的那一刻,颜真卿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派遣部将李平抄小道飞驰入京,向玄宗禀报河北的战况,同时表明自己誓死捍卫家园的决心。李平到达长安时,河北郡县几乎已经全部投降了安禄山,玄宗每天接到的,都是令他极度失望和痛心的消息。这位心力交瘁的老皇帝曾经面对满朝文武发出哀叹:“二十四郡,曾无一人义士邪?!”(《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直到李平入朝,玄宗才像在茫茫黑夜里看见了一丝光明,又惊又喜地对大臣们说:“朕连颜真卿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没想到他竟能做出如此义举!”在与朝廷取得联系后,颜真卿公然揭起了反抗安禄山的大旗。由于备战充分,旬日之间,颜真卿就招募了一万多名勇士。随后,他又派人至常山,与堂兄颜杲卿相约共举义兵,以掎角之势遥相呼应,“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旧唐书·颜杲卿传》)安禄山万万没想到,正当他在前方高歌猛进、一路势如破竹的同时,颜氏兄弟已经在他后院燃起了一把熊熊烈火……东京陷落后,以河南尹达奚珣为首的大部分官吏都投降了安禄山,唯独东京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开元宰相卢怀慎之子)、采访判官蒋清等少数几人宁死不屈,同日被安禄山诛杀。为了炫耀武功并杀一儆百,安禄山命部下段子光带上李憕等三人的首级,到河北各郡作巡回展览。十二月十七日,段子光得意洋洋地来到平原郡,可迎接他的并不是畏惧的眼神和谄媚的笑脸,而是颜真卿义愤填膺的一声怒喝:“来呀,把这家伙给我拿下!”段子光还没回过神来,就被五花大绑推了出去,并一刀砍成了两段。颜真卿随即厚葬了李憕等三人,并召集全体将士祭奠凭吊。颜真卿在平原郡的首倡义举很快得到了周边各郡的响应。随后,景城(今河北沧州市东南)、饶阳(今河北深州市)、河间(今河北河间市)、济南(今山东济南市)等地的唐朝官吏纷纷诛杀安禄山任命的官员,然后各自拉起队伍,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共同推举颜真卿为盟主,一致反抗安禄山。随后,玄宗又下诏擢升颜真卿为户部侍郎,仍兼平原太守。昔日不被安禄山放在眼里的一介书生,此刻已然成为河北抵抗运动的领导人。与此同时,颜杲卿在常山也迅速展开了行动。他的首要目标是拔掉安禄山安插在他身边的那颗钉子——李钦凑。颜杲卿假造了一份安禄山的军令,命李钦凑率部来常山接受犒赏。十二月二十二日傍晚,李钦凑兴冲冲地赶到常山,颜杲卿让袁履谦等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宴,席间还有歌伎舞女作陪助兴。李钦凑和他的部下立刻开怀畅饮,很快就酩酊大醉,横七竖八地躺倒在宴会厅上。袁履谦朝手下使了个眼色,还在梦乡中的李钦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掉了脑袋,而他的一帮亲信也全都被俘。次日,颜杲卿将这些俘虏全部斩首,然后命人驱散了仍然驻留在井陉的小部分叛军,控制了井陉口。数日后,安禄山派部将高邈、何千年回幽州征兵,二人经过常山时,颜杲卿又派人用相同手法把他们双双擒获。当时,叛军将领张献诚(张守珪之子)正奉安禄山之命围攻饶阳。何千年为了保命,就向颜杲卿献计说:“在下有一计,既能确保常山不失,又能立解饶阳之围。”他的计策是:派人四处散布消息,声称李光弼已率领一万精锐自河东出井陉口,准备先解饶阳之围,再北上直捣范阳,听到这个消息,不仅南下的叛军会军心动摇,张献诚也必然会解围而遁。颜杲卿大喜,当即依计而行,张献诚果然连夜遁逃。颜杲卿随即派人进入饶阳慰劳将士,同时命人分赴周边各郡,说:“朝廷大军已自井陉口东进,随时会到,届时必将扫平河北诸郡的叛乱。在此之前,若主动回归朝廷的,必定重重有赏;倘若执迷不悟,顽抗到底,必定会被诛杀!”河北诸郡本来就不是真心投降安禄山,如今听说官军马上要打回来了,于是一个个相继反正,前后总共有十七个郡宣布脱离安禄山,仍旧遵奉朝廷号令。“其附禄山者,惟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而已”。(《资治通鉴》卷二一七)星星之火就这样形成了燎原之势。随后,颜杲卿乘胜而进,又派了一个叫马燧的手下前往范阳,游说安禄山任命的留守长官贾循,让他归降朝廷。马燧说:“安禄山负恩悖逆,虽然暂时得到了洛阳,但终究会灭亡。公若能揭起义旗,诛杀几个拒不从命的将领,以范阳归国,颠覆安禄山的根基,此乃千载难逢的不世之功啊!”贾循动心了。可是,慑于安禄山的淫威,贾循还是有些心悸,所以一直犹豫不决。贾循的优柔寡断不仅让他与“不世之功”擦肩而过,并且为他召来了杀身之祸。因为隔墙有耳。安禄山的一个部将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立刻派人飞报安禄山。此时,安禄山已经亲率大军出了洛阳,正打算进攻潼关,西取长安。不料,河北接连传来十七郡先后反正的消息,紧接着又得到了贾循企图反叛的密报,刚刚走到新安(今河南新安县)的安禄山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旋即掉转马头,返回洛阳,并命人火速赶回范阳解决贾循。数日后,安禄山特使抵达范阳,秘密绞死了贾循,而且屠杀了他的所有族人。马燧风闻贾循被杀,慌忙逃出范阳,躲进了西山,被一个隐士收留,就此逃过一劫。这个大难不死的马燧,后来成了德宗一朝的著名将领,在捍卫李唐社稷、平定藩镇之乱的战场上立下了赫赫功勋。安禄山诛杀贾循后,命部将牛廷玠执掌范阳军务,同时又接连下了两道命令,一道给了驻留河北的骁将史思明,一道给了驻守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的大将蔡希德,命前者率步骑万人南下,命后者率精兵万人北上,目标是同一个——围攻常山。安禄山之所以如此气急败坏,一下子打出史思明和蔡希德这两张王牌,显然是因为颜杲卿和颜真卿在他后院点燃的这把火确实烧痛了他。不赶紧将这把火扑灭,安禄山唯恐自己的老巢随时有被焚毁的危险。霸业新举,宏图初展,范阳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出问题呢?尤其是在安禄山正准备登基称帝的这一刻,范阳更不能出任何问题!【临危受命:郭子仪和李光弼】公元756年阴历正月初一,安禄山在东京洛阳举行了登基大典,自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以达奚珣为侍中,张通儒为中书令,高尚、严庄为中书侍郎,同时任命了文武百官,正式与李唐王朝分庭抗礼。就在安禄山黄袍加身的这个时候,史思明和蔡希德也已经完成了对常山的合围。小小的常山,能挡得住两万燕军铁骑的进攻吗?此时,距颜杲卿诱杀燕将李钦凑、起兵反抗安禄山才只有八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颜杲卿根本来不及对常山的防御工事进行加固。也就是说,在燕军的日夜猛攻之下,常山城危在旦夕,随时可能被攻陷。颜杲卿一边率众登城拒战,一边派人突围而出,自井陉口奔赴太原,向兵精粮足的太原尹王承业送去了十万火急的求救信。从太原到常山大约只有四百里路,如果派出一支轻骑兵昼夜急进,不出三天便可抵达常山,就算不能马上解除常山之围,至少也能削弱燕军的进攻力度,为后续援军的到达赢得时间。然而,让颜杲卿万万没有料到的是——王承业居然按兵不动,自始至终没有派出一兵一卒!颜杲卿当然不会想到,王承业正眼巴巴地盼着他早点死……早在常山被围之前,颜杲卿就派儿子颜泉明和部下张通幽等人,携李钦凑首级(同时押解何千年、高邈)入朝奏功,途经太原时,张通幽打算投靠位高权重的王承业,就向他献计,让他暂时扣留颜泉明,再写一道奏表,把诱杀李钦凑,俘获何千年、高邈的功劳据为己有,然后另行遣使入朝,向天子邀功请赏。王承业深以为然,当即依计而行。玄宗得到献俘后,大喜过望,旋即“拜承业羽林大将军,麾下受官爵者以百数”。(《资治通鉴》卷二一七)王承业偷了颜杲卿的功劳,难免做贼心虚。所以,当他听到常山被围的消息后,非但不可能出手相救,反而只会盼着颜杲卿赶紧城破身死。道理很简单,颜杲卿要是不死,迟早有一天会揭发王承业的“窃功”之罪,如今燕军恰好跑来帮他杀人灭口,王承业当然乐得作壁上观了,又怎么可能去救颜杲卿呢?常山的命运就此注定。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颜杲卿仍旧率众浴血奋战,一直坚持到正月初八,终于城破被俘。史思明和蔡希德入城后,纵兵屠杀常山军民,前后共杀了一万多人,随后将颜杲卿和袁履谦押往洛阳。就在常山陷落的几天前,玄宗意外得知了“献俘”的真相(窃功邀赏、见死不救的王承业半年后就被玄宗派人诛杀了),赶紧擢升颜杲卿为卫尉卿兼御史大夫,擢升袁履谦为常山太守。然而,诏命未及下达,常山就已经落入燕军之手了。颜杲卿和袁履谦被押到洛阳后,安禄山指着颜杲卿的鼻子狠狠数落,说:“你本来不过是个小小的范阳户曹,是我保举你为判官,没过几年,又让你升到太守之位,我哪里对不起你了,你要造我的反?”颜杲卿怒目圆睁,破口大骂:“你本来不过是营州牧羊的一个羯奴,天子一直把你提到了三镇节度使,恩幸无比,哪里对不起你了,你要造他的反?我颜氏世代皆为唐臣,禄位皆为朝廷所有,虽受你保荐,岂能跟你一同造反?我为国讨贼,恨不得亲手杀了你,岂能说是‘反’?!臊羯狗,废话少说,赶紧杀了我!”安禄山气得七窍生烟,立刻命人对颜杲卿和袁履谦施以凌迟之刑。凌迟,又叫剐刑,俗称“千刀万剐”,是中国古代最残酷的刑罚之一。受刑者身上的肉被一片一片地剐下来,但不会马上咽气,而是能清醒地感受到受刑过程中每一丝每一毫的痛苦,可谓惨烈至极,绝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然而,颜杲卿和袁履谦不愧是铁打的汉子,在整个行刑过程中,他们始终骂不绝口。直到咽气的那一刻,他们的詈骂声才戛然而止。与颜杲卿同日被杀的,还有当初被安禄山扣为人质的多个子侄,以及在常山被俘的许多家眷和族人。据《资治通鉴》称,颜氏一门死于燕军刀斧之下的,前后共有三十余人。随着常山的陷落和颜杲卿的壮烈殉国,轰轰烈烈的河北抵抗运迅速陷入低潮。史思明和蔡希德挟新胜之威,“引兵击诸郡之不从者,所过残灭;于是邺、广平、巨鹿、赵、上谷、博陵、文安、魏、信都等郡复为贼守”(《资治通鉴》卷二一七)。只有饶阳、河间、景城、平原、清河等少数几个郡仍然在坚持抵抗。随后,史思明等人又率部猛攻饶阳,河间和景城的唐军先后出兵解救,却被史思明一一击溃。面对燕军骁将史思明的疯狂扫荡,河北官军已无抵御之力,完全有可能被逐一击破。河北全线告急,玄宗顿时心急如焚。危难之际,玄宗自然把目光转向了长安的北面——朔方与河东。除了河北、河南的第一战场外,那里是官军与叛军交锋的第二战场。此刻,有一个英勇矫健的身影正活跃在这个战场上。他就是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玄宗知道,眼下除了驻守潼关的病恹恹的哥舒翰,能够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人,就只有这个郭子仪了。郭子仪,华州(今陕西华县)人,生于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官宦人家出身,其父郭敬之曾历任绥、渭、桂、寿、泗五州刺史。史称郭子仪“长六尺余,体貌秀杰”(《旧唐书·郭子仪传》),也就是长得高大威猛、相貌堂堂,几乎天生就是一块军人的料。所以,年轻时代的郭子仪就进京参加了武举考试,结果力拔头筹,以“高等”的成绩登第,旋即被授予左卫长史之职,从此进入帝国军界。郭子仪入仕后,曾在边疆诸镇辗转担任边关将领,经过长期历练,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军事经验。天宝八年(公元749年),郭子仪被擢升为左卫大将军,出任横塞军使。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横塞军改名天德军,郭子仪仍旧担任军使,同时兼任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从郭子仪的履历不难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已经五十八岁、年近花甲了,论年龄和资历,他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老将,可他的职务却只是区区的朔方节度右兵马使。也就是说,当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人早已名震朝野、一个个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的时候,郭子仪在帝国军界仍然是一个排不上号的人物。如果没有安史之乱,郭子仪有没有资格在史书中被单独列传恐怕都是一个问题,更不用说要作为一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一代名将而永垂史册了。安史之乱改写了很多人的命运,比如高仙芝、封常清,还比如稍后的哥舒翰、杨国忠、杨贵妃,以及玄宗李隆基等等……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被改得一塌糊涂、惨不忍睹;而由原本的默默无闻、普普通通被最终改得名扬天下、光芒万丈的人物,恐怕就非郭子仪莫属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有成为英雄的潜质,否则时代的汹涌大潮一扑过来,非但不能造就你,反而有可能一口吞噬你。其实,每当巨变的时代大潮来临,被吞噬的苍生千千万万,而被造就的英雄往往只有一个两个。能成为英雄的人,首先要看上苍是否点选了你,其次要看你是否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闽南语歌曲中有一句经典歌词,叫做“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其实在我看来,“天定”和“打拼”应该五五开,无论哪一方面弱一些,都有可能导致一个英雄的夭折。而在郭子仪身上,运气和能力似乎被分配得极为均衡、恰到好处,所以他才能在危急存亡之秋脱颖而出,成长为一个千古流芳的英雄人物,并且还能在日后不被当权者兔死狗烹,把令人艳羡的权力、地位、名望、富贵保持了整整一生,甚至还能泽被后人,惠及子孙。放眼古今,这样的成功实属绝无仅有。因此,后世有人把郭子仪称为“福禄寿考,千古一人”,实非过誉之词。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就在安史之乱拉开帷幕的时候,郭子仪的辉煌人生也随之同步开场了。由于当时的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弟,玄宗自然是极不放心,所以第一时间就把安思顺召回了朝廷,转任户部尚书,同时擢升右兵马使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兼卫尉卿、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太守,命他率部进入河东战场。这一年,郭子仪已经五十九岁。安禄山亲率大军南下的同时,命他的党羽、大同军使高秀岩自驻地(今山西朔州市东)出兵,攻击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以此开辟第二战场,一方面牵制朔方与河东的唐军,一方面自北而南威胁关中。可是,高秀岩刚一出兵就遭到了郭子仪的迎头痛击,不得不缩回老巢,另派部将薛忠义进攻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郭子仪闻报,立刻命左兵马使李光弼、部将仆固怀恩等人率部截击,大破薛忠义军,斩杀叛军骑兵七千人。随后,朔方军又乘胜进围云中(今山西大同市)、克复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并打通了一度被叛军控制的战略要地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朔方军在河东连战连捷,重挫叛军兵锋,使郭子仪一跃而为朝野上下最为瞩目的将帅。玄宗立刻论功行赏,加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就在河东战场捷报频传的时候,常山被史思明攻陷,河北告急,玄宗不得不命郭子仪解除云中之围,主力暂返朔方休整、补充兵员,准备南下克复东京,同时让他推荐一名优秀将领,并拨出一部分兵力,令其从井陉关东进,火速驰援饶阳,挽回河北局势。郭子仪向玄宗推荐的这个人选,就是日后平定安史之乱的二号功臣——李光弼。李光弼,契丹人,生于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祖辈是契丹酋长,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算起来和安禄山、史思明还是老乡。李光弼的父亲是李楷洛,官至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闻名军中。都说虎父无犬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李光弼从小就“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年纪轻轻就进入了军界,而且起点颇高,“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旧唐书·李光弼传》)天宝初年,三十出头的李光弼已经官至朔方都虞候。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对李光弼非常赏识,遂将其纳入麾下,拔擢为河西兵马使。当时,王忠嗣逢人便说:“李光弼这个年轻人,将来必能坐上我的职位。”由于王忠嗣的青睐,加上李光弼本人确实有才,所以他很快就在河西军中声名鹊起,“边上称为名将”。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李光弼又升任河西节度副使,封蓟郡公。成为河西二把手的这一年,李光弼才刚刚四十出头,而大他十余岁的郭子仪此时还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横塞军使。换言之,截至天宝中期,李光弼的官职、爵位、名望,其实都已经远在郭子仪之上。如果说郭子仪是大器晚成的典型,那么李光弼则无疑是少年得志的代表。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个被所有人都非常看好的后起之秀,几年后却突然辞官归隐,一下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以至让李光弼亲手毁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呢?原因说起来很简单,但又很令人费解。那是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爱李光弼之才,遂奏请朝廷,任他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这么做,显然是把李光弼当成了自己的接班人。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几年后李光弼就能顺理成章地继任节度使,成为帝国的封疆大吏。可意外还是出现了。因为安思顺太欣赏李光弼,所以在提拔他的同时还附带了一个条件,就是想招他做女婿。按理说这本来是好事,当时安禄山还是玄宗的头号宠臣,安思顺自然也跟着沾光,所以,能成为安思顺的乘龙快婿,这对李光弼日后的仕途发展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李光弼却一口拒绝了。他不但一口拒绝,而且干脆把安思顺给他的官也一块辞了。史书没有解释李光弼作出如此反常举动的原因,可我们不妨作一些推测。当时,李光弼肯定早有妻室,而安思顺则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嫁过去做小,所以,他很可能是希望李光弼把原配夫人休掉,再让女儿嫁过去当正室。如果我们的推测成立,那么这桩婚事对李光弼来讲就不是什么让人愉快的事情了。也就是说,他必须作出选择——要么舍弃结发妻子,拥抱大好前程;要么舍弃高官厚禄的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李光弼最终选择了后者。这似乎可以说明,在李光弼心目中,道德伦常的分量要比功名利禄重得多。《旧唐书·李光弼传》中有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或许可以为我们的上述推测作一个旁证。该传有一句话说:“(光弼)丁父忧,终丧不入妻室。”也就是说,李光弼在为父亲守丧期间,严格遵守当时的礼制约束和道德规范,始终没有和自己的妻子同房。在今天的人看来,这似乎不值一哂;可对古代人来说,这却是一个人具有高尚节操的标志。从这件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李光弼这个人具有很强的道德观念,为了维护这个最根本的东西,他可以舍弃很多其他东西。也许,这就是李光弼拒绝婚事并愤然辞官的深层原因。可是,真正有才的人是不会被长期埋没的。就算李光弼辞了安思顺的官,还是有很多爱才的人会抢着要他。所以,安史之乱一爆发,郭子仪立刻把李光弼招至麾下。如今,玄宗要郭子仪推荐一位优秀将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就毫不犹豫地保举了李光弼。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初九,玄宗正式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摄御史大夫,稍后又加河北道采访使,让郭子仪从朔方军中拨给他一万精锐,命他即刻奔赴河北战场。就在李光弼率部开赴河北的同时,史思明的燕军正围着饶阳城日夜猛攻。虽然这座城池的抵抗力度远远出乎史思明的意料,此外还有情报显示河东援军正向河北快速挺进,但史思明似乎并不担心。自从开战以来,他就根本没把任何一支唐军放在眼里。他不相信有能打胜仗的唐军,更不相信有能战胜他史思明的唐军。所以,尽管已经围着饶阳打了好些日子,燕军将士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伤亡,可史思明还是一副指挥若定、信心满满的样子。此时的史思明并不知道,即将进入河北的这个叫李光弼的人,将和他所见过的任何一个唐军将领都不一样。准确地说,这是一个能打胜仗的唐将,而且是一个能把他史思明打得满地找牙的唐将!天地万物总是相生相克的,人与人当然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光弼就是史思明命中注定的天敌,也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梦魇。【史思明的梦魇】史思明,本名窣干,跟安禄山一样,都生于营州,都是“杂种胡人”,而且巧合的是,两个人的生日只隔一天——史思明早一天生,安禄山晚一天生。从小,两个人就是一对死党,经常联手跟人打架,而且都很凶悍,所以在乡里“俱以骁勇闻”。据说,史思明长得“姿瘦,少须发,鸢肩伛背,倾目侧鼻”(《旧唐书·史思明传》)。简单说就是一副痨病鬼的模样。在古时候的戏台上,这副尊容上去演奸臣绝对是不用化妆的。和史思明恰好相反,安禄山从小就生得白白胖胖,虎背熊腰,好像史思明身上的肉都长到他身上去了。可以想象,当这一胖一瘦俩兄弟肩并着肩招摇过市的时候,整条街上的人肯定都会向他们行注目礼。如果那时候有相声、小品什么的,这哥俩往那一站,就是一对天造地设的绝佳拍档。成年以后,史思明和安禄山就很少在街上跟人打架了,而是专心致志地学起了外语(蕃语)。估计俩人没少互相勉励、互相督促什么的,所以安禄山很快就掌握了六门外语,而史思明不多不少,恰好也学会了六门。掌握多门外语后,他们就学以致用,一起跑到边境集贸市场上当了贸易中介(互市牙郎)。可惜他们财运不佳,干了好些年也没发财,于是安禄山就又找了一个副业——偷羊。晚上偷羊,白天卖羊。为了早一天出人头地,安禄山一直在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史书没有记载史思明是否参与了安禄山的偷羊活动,但根据这哥俩的关系推测,不参与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他们哥俩干活时肯定也有明确分工。安禄山脑子好使,可身子太胖行动不便,所以事前的踩点、下手时的望风、事后的销赃等工作,估计都由他负责;而史思明身轻如燕、反应敏捷,最适合干那些飞檐走壁、翻墙扒门的具体工作。总之,哥俩有羊一起偷,有钱一块挣,配合得相当默契。但是,常在河边走,总有湿鞋的时候。有一回,他们就失手了。安禄山当即被人绑赴幽州节度使公堂问罪,史思明可能是身子轻跑得快,没被逮着。不过,史思明肯定也吓得半死。他一定以为,这一生再也见不着与他情同兄弟的安胖子了。可让史思明做梦也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安胖子居然毫发无损地回来了。不仅毫发无损,而且身上还多出了一样东西——军装。一身威风凛凛、帅呆酷毙了的军装。安禄山凭着临死前一声绝望的怒吼,显示出了异于常人的胆色,因此博得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赏识,从而大难不死、转祸为福,成了张守珪麾下的一员捉生将。而一直与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史思明也随之进入了军队。从此,这对难兄难弟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让他们施展拳脚、尽情挥洒的舞台。在这个全新的人生平台上,史思明和安禄山再次并肩战斗,随后频立战功,屡获升迁。到了天宝初年,安禄山已官至平卢节度使,摄御史中丞;史思明也位居将军;“知平卢军事”,相当于安禄山麾下的头号武将。当时,史思明曾奉安禄山之命入朝奏事,得到了玄宗的亲自接见。爱屋及乌的玄宗与史思明一番攀谈之后,对他这个人很感兴趣,就询问他的年龄。史思明用一种略带伤感的口吻答道:“已经四十岁了。”接下来,玄宗作出了一个让史思明完全始料未及的举动。只见玄宗忽然走到他面前,郑重其事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卿贵在后,勉之!”(《旧唐书·史思明传》)毫无疑问,这是玄宗对史思明的一种许诺。能够得到皇帝的亲口许诺,史思明顿时受宠若惊。不久后,玄宗果然颁下了一道任命状,擢升史思明为大将军、北平太守。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经过安禄山的奏请,玄宗又将史思明提拔为平卢都知兵马使。然而,“平卢都知兵马使”绝不是史思明一生富贵的终点。若干年后,当李唐朝廷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铲除了安禄山父子的伪燕朝,这个“鸢肩伛背,钦目侧鼻”的史思明便又紧步安禄山之后尘,在范阳登基,“僭称大号”,成为又一个与唐朝分庭抗礼的伪燕皇帝。卿贵在后……果不其然!玄宗绝不会想到,他当年的一句无心之语,到最后竟然会一语成谶。天宝十五年二月中旬,李光弼率朔方的蕃、汉步骑混合兵团一万余人,加上途经太原时征召的神射手三千余人自井陉关东出,进抵常山。风闻河东援军已至,常山的抵抗力量立刻起兵响应,俘获了燕朝常山太守安思义,随后押着他出城迎接河东援军。李光弼看着被五花大绑的安思义,说:“你知不知道你该杀?”安思义闭目不语,一脸桀骜之色。李光弼接着说:“你久经战阵,依你看来,我现在这支部队,是不是史思明的对手?假如你是我,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有什么可取之策,我可以不杀你。”安思义闻言,立刻睁开眼睛,略微沉吟,说:“大夫(李光弼任摄御史大夫)兵马远道而来,必然人困马乏,若仓猝与强敌交手,恐怕抵挡不住。而今之计,最好是率部入城,加强防御工事,等有了必胜的把握再出兵。胡骑的战斗力虽然很强,但他们缺乏攻城的重武器,必定难以持久,一旦不能获胜,军心就会离散,到时候便可出手反击。史思明目前在饶阳,距此不过二百里,昨夜我已向他发出紧急文书,其前锋明晨必至,而大军也会紧随其后,大夫不可不严加防备。”李光弼深以为然,当场释放了安思义,然后命全军即刻进驻常山。在战场上,要杀一个俘虏很容易,可要获取一条有价值的军事情报却很难。李光弼这么做,既显示了他的宽仁,又得到了有用的情报,实在是高明之举。安思义的话里面,至少有两条信息,对刚刚进入河北战场的李光弼至关重要:一、燕军缺乏攻坚的重武器,这是他们的致命弱点;二、史思明马上会解除饶阳之围,转攻常山。有了这两条信息,李光弼就知道该怎么对付史思明了。次日凌晨,燕军前锋果然呼啸而至。紧接着,史思明也亲率两万余骑进抵常山城下。此时的唐军早已严阵以待。李光弼派遣五千步兵出东门迎战,燕军根本没把这几千唐军放在眼里,两万多骑兵蜂拥而上,准备一口吃掉这支唐军,然后自东门攻入城中。李光弼在城楼上望着黑压压的燕军,嘴角掠过一抹冷笑。他大手一挥,早已准备就绪的五百名神射手立刻冲上城头。刹那间,如蝗箭矢纷纷射入敌阵,冲在最前面的燕军骑兵随即倒下一大片。史思明见状,赶紧率部后撤。然而,李光弼绝不会让他喘气。就在燕军退却的同时,李光弼已经把一千名弩手分成四个梯队,命他们出城攻击。之所以把弩手分成四队,是为了保证攻击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前排弩手发射箭矢的时候,后排弩手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装填箭矢,四个梯队循环交替,连续攻击,其作战方式类似于近代欧洲的火枪兵。燕军虽然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可面对唐军一阵紧接一阵的漫天箭雨,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不得不再度退却,撤至官道北面。李光弼派出五千手持长枪的步兵,命他们在道南结成长枪阵,然后将弓弩手置于方阵之中,继续向燕军发起进攻。史思明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却还是头一回吃这么大的亏。他这个人的脾气本来就急躁,现在一早上又被李光弼连续击退了两次,顿时恼羞成怒,于是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向唐军发起冲锋。可是,史思明这么干等于是在找死。因为,唐军与燕军之间不仅隔着一条官道,而且还隔着一条滹沱河,唐军的箭矢可以隔河射向燕军,可燕军的骑兵却必须涉过河流,才能冲到唐军面前。虽然流经常山的这个河段水流缓慢,泥沙淤积,骑兵可以涉河而过,但这个天然的阻隔还是极大地延缓了燕军的冲锋速度。所以,当燕军骑兵疯狂冲向南岸的时候,唐军的箭雨已经把他们一半以上的人射倒在了滹沱河中。就算有少部分人冒死冲到了唐军的方阵前,可如林的长枪还是把他们一个个都挑落马下。史思明不甘失败,一次又一次命令部队发起冲锋。可是,除了在滹沱河和唐军阵前扔下一片又一片的尸体之外,他什么便宜也没有捞着。眼看自己的两万多骑兵已经死伤大半,史思明才不得不停止了这种自杀式冲锋,下令部队向北退却,找一个地方休息吃饭,同时等待正在南下的步兵。短短一个上午的三次交手,已经让史思明结结实实地领教了李光弼的厉害。有生以来,史思明还是头一次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当然,史思明是不会轻易承认失败的。在他看来,自己只是犯了大意轻敌的毛病,仅率领骑兵轻装疾进,才会吃这种单一兵种作战的亏。所以,只要等后续的步兵前来会合,他一定能够对李光弼实施反击。待会儿,咱们弓箭对弓箭,长枪对长枪,骑兵对骑兵,看看到底谁厉害!史思明咬牙切齿地想。然而,此时的史思明绝对无法料到——从饶阳火速赶来的那支援军,马上就将被李光弼一口吃掉。燕军第三次后撤时,李光弼并没有追击。因为他料定,敌人的援军马上就要到了。果然,燕军退去不久,常山北面的一个村民就火急火燎地赶来报信,说饶阳方向来了一支燕军步兵,人数大约五千人,已经进抵九门县(今河北藁城市西北)南面,正在一个叫逢壁的地方休息,转眼就会与史思明的骑兵会合。李光弼闻报,当即决定赶在燕军会合之前,对停留在逢壁的这支敌军发动突袭。随后,李光弼派出步、骑兵各两千人,不带军旗战鼓,沿着滹沱河隐蔽前进,悄悄摸到了逢壁。此时,这支一昼夜赶了一百七十里路的燕军早已人困马乏、饥渴难耐,有的正倒头呼呼大睡,有的正忙着生火做饭。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支唐军特遣队已经悄悄摸到他们身边,并且把屠刀架到了他们脖子上……这一天中午,在逢壁歇脚的这五千名燕军官兵,根本来不及反应,就全部被唐军砍下了脑袋。五千余人,没有一个幸免。听到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时,史思明半天也没有回过神来。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碰上了一个可怕的对手。只是史思明并没有料到,从这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的终点,这个对手将与他死死地纠缠在一起,让他一次次品尝挫折的滋味,一次次咀嚼失败的苦果,并且深深感受什么叫做刻骨铭心的耻辱……李光弼,似乎生来就是史思明的天敌,也是他的梦魇。五千援兵全军覆没之后,史思明再也不敢恋战,慌忙率领部撤至九门县。此次战役,李光弼不仅一举克复常山,而且迫使燕军解除了饶阳之围。当时,常山下辖九个县,经此一役,有七个县回到了唐军手中,燕军所控制的,仅剩下九门、藁城两县。李光弼一到河北就打了这么一场漂亮仗,这无论是对于一度消沉的河北抵抗力量,还是对于一夕数惊、神经早已高度紧张的玄宗朝廷,都无异于一针令人振奋的强心剂。接下来的日子,随着河北战局的逆转,以及各地唐军的英勇反击,整个战争的形势变得对李唐朝廷越来越有利。与此同时,一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安禄山,忽然发现自己的情况越来越不妙了。无论在东、南、西、北哪个方向上,胜利的消息都越来越少,而进攻受阻或遭遇失败的战报则一封接一封地递进他在洛阳的皇宫。安禄山感到了恐惧。他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恐惧——这刚刚披上身的黄袍,究竟还能穿几天?【四面楚歌:安禄山的恐惧】自从常山失陷、颜杲卿殉国后,仍然坚守在平原郡的颜真卿就有了一种孤掌难鸣之感。当时,李光弼的河东援军尚未进入河北,史思明、蔡希德等燕军正横扫燕赵大地,颜真卿苦于势单力孤,自保尚且不暇,根本无力对燕军进行反击,所以心里颇为懊恼。就在这个时候,从附近的清河郡来了一个叫李萼的年轻人。他打算来跟颜真卿借兵。清河郡位于平原郡的西南方,与平原相距大约只有二百里,可谓唇齿相依。此郡目前虽仍在唐军手中,但它一旦陷落,平原也就危在旦夕了。此外,尤其重要的是,朝廷很早就在清河设置了一个超大型的战备储藏库,其中囤积了每年从江淮、河南等地收缴上来的钱粮布帛,同时还储存了大量军资器械,在当时被称为“天下北库”,其目的是专为北部边疆各军提供充足的战备资源。截至李萼来见颜真卿的时候,这个军需库里仍然存有布三百余万匹,帛八十余万匹,钱三十余万缗,粮三十余万斛,兵器铠甲五十余万套。可想而知,一块这么大的肥肉挂在清河,燕军肯定是垂涎欲滴的。无论是北边的史思明,还是南面由安禄山任命的魏郡太守袁知泰,都随时有可能出兵进攻清河。所以,清河的士绅父老才会委托李萼来跟颜真卿借兵。李萼这个人刚刚二十出头,年纪不大,可说话的口气不小。他先是恭维了颜真卿一番,什么“首唱大义,河北诸郡恃公以为长城”等等,然后把北库储藏的物资数量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颜真卿,紧接着又说:“即便是保守估计,清河的财富至少也是平原的三倍,军事物资至少是平原的两倍。”说完这些,李萼才道明来意:“颜公若能拨给清河一部分兵力,安抚当地父老,则清河、平原二郡,皆可作为您的腹心,而周边各郡县,就会像您的四肢一样,完全听从您的指挥。”其实,就算李萼不告诉他这一些,颜真卿也很清楚清河的重要性。可问题在于——他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沉吟半晌后,颜真卿面露难色地说:“平原郡所有的军队,都是不久前刚刚招募的新兵,几乎没有受过军事训练,恐怕自保都有困难,如何援助清河?”说到这里,颜真卿忽然又话锋一转,“不过,我们也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我真的借兵给你,你打算怎么做?”毕竟,组织力量反击燕军一直是颜真卿日思夜想的事情,如果眼前这个年轻人真有能力,也未尝不能考虑与他联手。然而,面对颜真卿的试探,李萼却显得很不高兴。他说:“清河父老委托我来找您,并不是自己没有实力,想依靠您的军队抵抗叛军,而是因为仰慕您的高义,希望与您共图大业。如今您连一个准信都不敢给我,我又怎么能轻易说出我的计划?”听到这句话,颜真卿心里立刻对这个李萼刮目相看。因为,这个年轻人的城府显然比一般人深得多。在颜真卿看来,心里藏得住事的人,就有可能是会做事的人。可遗憾的是,这只是颜真卿一个人的想法。他身边大大小小的将吏都对这个年少轻狂的李萼极为反感。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颜真卿——别理这小子,燕军是那么好对付的吗?分给他兵力,只能徒然削弱我们自己的力量,到头来还一事无成!颜真卿迫于众人的一致反对,最后只好拒绝了李萼。李萼愤然回到宾馆,马上提笔给颜真卿写了一封措辞激烈,并且充满了威胁意味的信。他说:“清河没有投靠叛军,一直坚持站在朝廷这边,如今还自愿向贵军奉送钱粮布帛和军资器械,可您不但一口拒绝,而且还疑神疑鬼。现在我把话挑明了吧,我回去后,清河势必难以在两强之间长久保持孤立,最后只能投靠某一方。到那时候,清河就成了平原眼皮底下的一个劲敌,您难道不为今天的决定后悔?”如果碰上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李萼说这种话等于自杀。因为,这封信不但极大地触犯了别人的尊严,而且还公然发表了投敌言论,实在是有点玩火自焚的味道。在这种兵荒马乱的非常时期,人家要是栽他一个叛国投敌的罪名,随便把他抓来一刀咔嚓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幸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萼,碰上的是为人正直、性情宽厚的颜真卿。所以,他不但不会被人一刀咔嚓,反而凭借这封信,促成了颜真卿借兵给他的决心。关键是李萼信中的最后一句话,一下子点醒了颜真卿——清河既可以成为平原的盟友,也可以成为平原的敌人!所以,李萼此行与其说是有求于平原,还不如说是在给平原一个机会。要结盟还是要树敌,就看你颜真卿当下的选择了。想到这一层的时候,颜真卿顿时有些心惊——自己只顾着随顺众人的意见,差一点就铸成了大错!随后,颜真卿立刻赶到宾馆会见李萼,然后点选了六千名士兵给他,并且一路把他送到了平原与清河的交界处。握手话别的时候,颜真卿最后又问了一句:“士兵我已经给你了,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打算怎么做?”李萼胸有成竹地笑了,说:“听说朝廷已派遣程千里率十万精锐,自崞口(今河南林州市西南)东进,但叛军据守险要,竭力阻击,以致官军无法前进。我打算先率部进攻魏郡(今河北大名县),擒获安禄山任命的太守袁知泰,迎回原太守司马垂,推其为河北西南部的义军首领,然后分兵打通崞口,迎接程千里兵团进入河北,继而克复汲郡(今河南卫辉市)、邺郡(今河南安阳市),最后北上直捣范阳。同时,平原、清河两郡,可率领各联盟郡县的兵力,集结十万人,南下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黄河渡口),再沿河西进,分兵据守险要,切断安禄山的北归之路。总之,此次官军进入河北的兵力,不下二十万;河南义兵北上者,应该也有十万之众。颜公只要上疏朝廷,让潼关守军坚壁清野,不要出战,我相信用不了两个月,叛军一定会人心离散,猜忌内讧,最后从内部崩溃。”听完李萼这一番完整而详尽的战略规划,颜真卿情不自禁地大喊一声:“好!”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17
正序
倒序
血腥的盛唐
血腥的盛唐-2
血腥的盛唐-3
血腥的盛唐-4
血腥的盛唐-5
血腥的盛唐-6
血腥的盛唐-7
血腥的盛唐-8
血腥的盛唐-9
血腥的盛唐-10
血腥的盛唐-11
血腥的盛唐-12
血腥的盛唐-13
血腥的盛唐-14
血腥的盛唐-15
血腥的盛唐-16
血腥的盛唐-17
血腥的盛唐-18
血腥的盛唐-19
血腥的盛唐-20
血腥的盛唐-21
血腥的盛唐-22
血腥的盛唐-23
血腥的盛唐-24
血腥的盛唐-25
血腥的盛唐-26
血腥的盛唐-27
血腥的盛唐-28
血腥的盛唐-29
血腥的盛唐-30
血腥的盛唐-31
血腥的盛唐-32
血腥的盛唐-33
血腥的盛唐-34
血腥的盛唐-35
血腥的盛唐-36
血腥的盛唐-37
血腥的盛唐-38
血腥的盛唐-39
血腥的盛唐-40
血腥的盛唐-41
血腥的盛唐-42
血腥的盛唐-43
血腥的盛唐-44
血腥的盛唐-45
血腥的盛唐-46
血腥的盛唐-47
血腥的盛唐-48
血腥的盛唐-49
血腥的盛唐-50
血腥的盛唐-51
血腥的盛唐-52
血腥的盛唐-53
血腥的盛唐-54
血腥的盛唐-55
血腥的盛唐-56
血腥的盛唐-57
血腥的盛唐-58
血腥的盛唐-59
血腥的盛唐-60
血腥的盛唐-61
血腥的盛唐-62
血腥的盛唐-63
血腥的盛唐-64
血腥的盛唐-65
血腥的盛唐-66
血腥的盛唐-67
血腥的盛唐-68
血腥的盛唐-69
血腥的盛唐-70
血腥的盛唐-71
血腥的盛唐-72
血腥的盛唐-73
血腥的盛唐-74
血腥的盛唐-75
血腥的盛唐-76
血腥的盛唐-77
血腥的盛唐-78
血腥的盛唐-79
血腥的盛唐-80
血腥的盛唐-81
血腥的盛唐-82
血腥的盛唐-83
血腥的盛唐-84
血腥的盛唐-85
血腥的盛唐-86
血腥的盛唐-87
血腥的盛唐-88
血腥的盛唐-89
血腥的盛唐-90
血腥的盛唐-91
血腥的盛唐-92
血腥的盛唐-93
血腥的盛唐-94
血腥的盛唐-95
血腥的盛唐-96
血腥的盛唐-97
血腥的盛唐-98
血腥的盛唐-99
血腥的盛唐-100
血腥的盛唐-101
血腥的盛唐-102
血腥的盛唐-103
血腥的盛唐-104
血腥的盛唐-105
血腥的盛唐-106
血腥的盛唐-107
血腥的盛唐-108
血腥的盛唐-109
血腥的盛唐-110
血腥的盛唐-111
血腥的盛唐-112
血腥的盛唐-113
血腥的盛唐-114
血腥的盛唐-115
血腥的盛唐-116
血腥的盛唐-11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血腥的盛唐
血腥的盛唐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