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兄弟们确实卖力,也确实有水平。但是,卖力气不代表不吃亏,有水平不代表不犯错误。刘秀的大哥刘[],打仗很有水平,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差一点导致全军覆没。当时他们攻占了棘阳县,刘[]决定下一站就要攻打宛城。宛城是南阳郡的首府,相当于一个省的省会。对于他们来说,拿下宛城就等于控制了南阳郡。刘[]和刘秀都是南阳的宗室子弟,如果连宛城都拿不下,根本不用提什么光复汉室。别忘了,十七年前刘家的宗室子弟就是进攻宛城时被抓的。另外,当初刘秀决定造反,就是在宛城,是宛城人李通“以图谶说光武”,刘秀才下的决心。李通全家六十四口人都死在宛城,只有李通跑了,现在,李通又在棘阳和刘秀汇合了。所以,此时此刻拿下宛城,是所有人的渴望。但是,刘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前面几仗打得太顺,所以刘[]可能觉得打宛城也不用费太大功夫。他犯了军事上冒进的错误,王莽的主力部队都在宛城呢,那可全是正规军,他更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部队还没到宛城,就在中途被截住了。那个地方叫小长安聚,是刘秀一辈子也无法忘记的伤心地。聚就是小城镇,小长安聚就是一个叫小长安的小城镇。地方虽然不大,那天的雾却是出奇地大。就在大雾之中,王莽的部队突然杀了出来,双方发生了遭遇战。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冬天的浓雾中,战场上八方杀声,十面埋伏,五米之外看不见人,是多么的恐怖。跑,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跑。冲,不知道往哪个地方冲。拼,不知道该和谁拼。大雾之中,最先看清的都不是敌人的脸,而是直接戳来的刀枪。这么恐怖的气氛,这支部队到现在,从来没有经历过。史书记载“汉军大败”,被打得落花流水,刘秀在混战中“单马遁走”,一个人骑着一匹马往外跑,幸好他现在有马骑了,要是还骑着牛,肯定连牛一起被宰了。就在逃跑的路上,刘秀看到了一个人,他的妹妹刘伯姬。我们知道,刘秀有两个姐姐,两个哥哥,就这么一个妹妹,刘秀赶紧让自己的妹妹上马,两个人“共骑而奔”。刘秀这个人确实是很厚道的。同样是在逃跑的路上,当初刘邦被项羽追,担心马车上多了儿子和女儿影响车速,就把儿子女儿往下边踹。刘邦的手下夏侯婴赶紧停车去抱,抱上来一次踹下去一次,一连好几次:那可是刘邦自己的孩子,都能当足球踢,要是别人家的孩子,还不得当m/series/6512高尔夫球,一竿子打到非洲去啊。薄情寡义的刘邦能有刘秀这么一个重情义的后人,不容易。刘秀带着妹妹,两个人骑着马跑,马的速度也慢了很多。大雾之中,刘秀他们也没有什么方向,只知道往前跑,后面白花花一片,是雪崩一样的追兵。没跑多远,刘秀看到前面渐渐散去的大雾中,有几个熟悉的身影,是他的二姐刘元,正带着三个女儿跌跌撞撞往前跑。前文说过,刘秀的二姐对他很好,他落难时避吏新野,就住在二姐家。二姐夫邓晨对他的起义也是非常支持,带着族人和门客,有一千多人前来投奔,一家老小都来了。所以,这时刘秀见到二姐,能不救吗?他赶紧从马上下来,让二姐上马。二姐上马了吗?二姐说: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矣。(《后汉书》卷一五《邓晨传》)二姐的话很冷静:“马只有一匹,你们救不了我们,你们快逃命吧,总比都死在这里要好啊。”二姐是理智的,这匹从新野尉那里弄来的马,能带一个人就不错,她们娘四个都上去,人活不了,马都得累死。刘秀还在犹豫,后面的追兵就来了。他别无选择,只好上马,带着妹妹狂奔。刘秀的二姐和三个外甥女,都被敌人杀死了。骑在马上的刘秀肯定知道身后发生的一切,但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也许,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对刘伯姬说:“妹妹,抱紧我,别回头。”史书上对这一段的记载,非常感人。我们相信,这件事情对刘秀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史书上说是二姐刘元让刘秀跑的,但是刘秀毕竟是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能让二姐和妹妹一起上马,自己抵挡一阵,或者自己撒丫子跑,或者再抢匹马跑呢?他面前不光是二姐,还有二姐的三个女儿?所以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秀的内心里也有很脆弱的一面,也有胆怯的一面。这时的刘秀,胆怯是很自然的。他还只是一个大男孩,他还没有在战争中磨炼成一名真正的男子汉。不过,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可以说非常大。这是他第一次意识到战争的残酷,这种残酷就像一种催化剂,让他迅速成熟,让他能够面对更加漫长而残酷的未来。刘秀能做到这一点,相信她的二姐在九泉下也能瞑目,就像一句电影台词:“我不怕死,怕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这也是二姐的良苦用心。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像刘元这样的女性,她们外表柔弱,却有着一颗勇敢的心。她们比那些留下贞节牌坊的烈女更值得我们铭记。在紧要关头,她们舍弃了自己,成就了希望。让我们记住她们的名字,她们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小长安一战,刘秀的二哥也被杀害了,几十名宗室子弟也都死在了小长安的密雾中。其中,刘秀的叔父刘良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死在了战场上。要知道,他一开始,是反对起义的,这时,却没有再说一句反对的话。最惨的是刘秀的二姐夫邓晨,不光是失去了妻女,新野宰把他们家在新野的房子也毁了,祖坟也挖了。邓晨家族的人怒斥他:咱家本来那么富裕,啥都有,你为啥要跟着你媳妇家的人往汤锅里面跳呢?他们刘家的事,咱们邓家跟着掺和干啥啊。邓晨后悔了吗?没有。史料上说他“终无恨色”。刘秀后悔了吗?也没有。刘后悔了吗?更没有。他们看起来“无恨”,其实,他们的恨,已经转换成了对王莽政府的血海深仇、滔天大恨。但是,这个仇他们还有机会报吗?眼看着就全军覆没了,又多亏了刘秀另一个叫刘祉的远房堂兄弟,此人本来在部队里面殿后,当他知道前面的主力遭到伏击已经溃败,立即回撤守住了棘阳。刘祉刚进棘阳,王莽军队就到了城下。并且告诉刘祉,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都被抓了。在这样的威胁下,他依然坚持守住了棘阳,为整个部队保住了唯一的落脚点,结果,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弟弟等几十口亲属,都被处斩了。他们可以失去家,是因为他们要让国重新成为他们的家。小长安战败后,刘、刘秀和他的兄弟姐妹,依然有决心和王莽的部队血战到底,但是,队伍内部有人不愿意打了,打怕了。那是两支和柱天都部联盟的部队,一支叫新市军,另一支叫平林军。由于刘秀他们兄弟姐妹的力量太单薄,所以从起义一开始,刘就做了一个决定,联合这两支部队一起战斗。这两支部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属于绿林军的分支。四海之内皆兄弟 绿林是不是好汉绿林军,有一个容易念错的字,就是“绿”,很多人经常读成绿(lǜ虑)。想当然嘛,林子就应该是绿的。其实在这里读绿(lù路),来自于一个地名,叫绿林山,在今天的湖北当阳,也有说在今天湖北的大洪山的。王莽篡位后,绿林山曾经出现过一支农民起义部队,就是刘秀和刘要去联合的绿林军。与绿林军合作的原因很简单,刘秀的兄弟姐妹们人数太少,刘家宗室子弟加上门客,一共不到一万人,而南阳郡的王莽部队,史料记载有十几万人。那么绿林军为什么愿意与刘秀他们合作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一下绿林军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美国的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有一个理论,关于“组织结构生命周期”。这个理论用来谈绿林军,非常合适。钱德勒说,一个组织必然要经过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也正是绿林军在和刘秀、刘联合前,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起步期。这个时期一般都是初级组织,以领导的个人能力为主,通过领导的个人能力,团结一批人来进行创业。绿林军是怎么起步的呢?由于灾荒和王莽政府的腐朽,出现了大量没有饭吃的难民。在荆州一带,很多人跑到野地里去挖凫茈吃,“凫茈”就是一种野荸荠,好吃不好吃不知道,反正能填饱肚子。不过,野荸荠毕竟有限,平时大家估计也就是偶尔吃一吃,调剂一下胃口。用现在一句话来说,吃的不是野荸荠,是寂寞。一旦没饭吃,野荸荠就珍贵了。为了得到它,很多人不惜代价去抢,这时抢的不是野荸荠,是命。因为抢野荸荠,经常出人命。这事得有人管,政府那么昏庸,顾不上管,有两个人出现了,一个叫王匡,另一个叫王凤。这两个人出头,为大家“平理诤讼”,主持公道,维护秩序。别抢了,大家排队分。所以,最初就形成了一个几百人的组织,相当于一个民间野荸荠协会,简称荸协吧,王匡和王凤是荸协会长,荸协下面还有不少理事,绿林军就算是起步了。第二阶段:增长期。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或许内部有一些危机,但是都被高增长所掩盖。在这个时期,荸协的人数越来越多,光野荸荠肯定还是不够吃,为了生存,要开发新项目,所以开始打家劫舍。队伍越来越庞大,发展到了七八千人。时不时出来干一票,干完后“藏于绿林中”,藏在绿林山里面,占山为王。这个时期,是绿林军的增长期。第三阶段:成熟期。公元21年,也就是刘秀起兵前一年,王莽见绿林军的势力渐渐大了起来,荸协让他感到了威胁,荸协成打砸抢联盟了,王莽赶紧派荆州牧率两万官兵围剿绿林军,结果反被绿林军打得大败而逃。一时间,绿林军名声大振,很多人纷纷投奔绿林山,去那里落草。后来,很多古典小说当中,一说绿林好汉,马上就抱拳施礼,基本上都是:左青龙,右白虎,肩膀上文着米老鼠,煞是威风。绿林好汉的形象,就是在这个时期定位的。这个时期,绿林军一下增加到五万多人,到达了自己的成熟期,很快,也进入了第四个时期。第四阶段:衰退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组织失去活力,必须要进行重组。公元22年,也就是刘秀起兵的这一年,一场瘟疫在绿林军内部疯狂传播,具体是什么瘟疫,史书上也没有说,反正比甲流厉害得多,当时也没有什么疫苗可打,整个绿林山病死了一半人。几个首领一商量,绿林山看来是不能待了,于是就各自带着幸存的人马分头跑路。正好有两支部队跑到了南阳,就是刘秀和刘一开始联合的部队新市军和平林军。联合之后力量强大了一些,但是矛盾紧跟着就出来了。杀了湖阳尉以后,绿林军嫌财物分配不均,对刘家宗室子弟有意见,马上就翻脸,要玩命。史书上说“欲反攻诸刘”——我们辛辛苦苦的这么干,薪水太低。你们这些姓刘的拿得多,我们荸协过去不是这么干的,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秤分金银,现在你们多吃多占,我们和你们玩命。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确实高,他紧急开了个会,把宗室子弟所得到的财物,全部收回来,分给绿林军。史书上没有写刘秀是怎么做这件事,那些宗室子弟为什么会愿意把这些财物交给刘秀去处理。我想,刘秀肯定是强调三点:第一,我们打仗,不是为了钱。至少,不是为了这点钱。第二,我们不是没有见过钱,我们是有钱人的后代。第三,我们不是为别人打工的,而是为自己干事业,每个人都是股东。把事业做大了什么钱没有,我们不光是有钱人的后代,还要做有钱人的祖宗。这一招现在很多老板在创业时期都会用。绿林军和刘秀的兄弟们的差别,从根本上说,就是目标不同。绿林军的人大都是当初没有饭吃,万不得已才起义的。《汉书》上说他们“常思岁熟归乡里”,每当听说老家的庄稼熟了,就想家了,想回去割麦子去。有饭吃了嘛,听到“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人心就开始涣散。刘秀和刘则是从一开始,就有了光复汉室的明确目标:“复高祖伟业”。因此,也形成了坚定的信念。没有目标,就会没有信念,就会没有纪律,也没有勇气。绿林军在和刘秀他们联合前,虽然坚持了很多年战斗,但是,不敢占领城池,打下哪个地方,只是烧杀抢掠一番,又回绿林山了。没有更长远的战略,政府的官员他们也轻易不敢杀。比如,那次和荆州牧交手,绿林军的一名将领钩住荆州牧坐的车前面的挡泥板,然后杀了荆州牧的一名陪乘人员就算了,愣是不敢杀荆州牧这个朝廷命官。只敢杀鸡儆猴,不敢直接杀猴。就像《水浒传》中,宋江捉住了高俅又把他放了一样,绿林军对皇权还是心存畏惧。刘秀和刘起义,从一开始,就把矛头直接对准了王莽政府,刘秀骑着牛,杀了新野尉才有马骑。并不是刘秀和刘就比这些人胆大,而是他们的目标更加远大,是信念给他们勇气。就像阿根廷作家波契亚写的:“那些你并不想砸碎的锁链,不是真正的锁链。”那位不敢杀荆州牧的绿林军将领,叫马武,后来成为刘秀手下的一名重要将领,一名万夫莫当的猛将。但是,在没有远大目标的情况下,却连一个小小的荆州牧都不敢杀。所以小长安战败后,部队里面的绿林军更是怕得了不得,不想打了,人心惶惶,恨不得马上解散,你们姓刘的自己玩吧,我们还是回去重新从事山贼这一有前途的职业。四海之内皆兄弟 有识之人眼看着柱天都部和绿林军的联盟就要散架,刘秀兄弟开始想办法了。前文说过,绿林山根据地解体后,绿林军分成好几支部队,刘秀和刘一开始联合的两支是新市军和平林军。现在,另外一支叫下江军的绿林军部队,正好“转战宜秋”,到这附近来了,刘秀、刘一起找到了这支部队。这支部队的首领叫王常,颍川舞阳人,早年间,为了给自己的弟弟报仇,才“亡命江夏”,成了一个江洋大盗。后来,王常和王凤、王匡等人一起在绿林山起义,王常是这支部队的急先锋,作战很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在部队里威信很高。绿林山根据地解散后,他带了一队人马跑路,号称下江军。刘秀跟着刘一起去见王常,刘和王常脾气相投,刘“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答应与刘合作。王常大悟的原因,就是刘口中的“合从之利”,也是绿林军的兄弟们愿意选择和刘秀的兄弟们合作的根本原因:第一,绿林军看上了刘秀兄弟们的身份。汉室后裔嘛,这相当于一个优良的品牌。过去我们打仗,在绿林山,怎么打也都是“山寨”的,现在“山寨”也不好干了,和你们一起打,等于有了一个优良的品牌,名正言顺。第二,绿林军看中了刘、刘秀可以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刘对王常说了一句很真诚、很慷慨的话:“如果事成了,我绝对不会独享!”就像在《上海滩》里,丁力对许文强说的:“兄弟,以后,只要我在上海滩有什么,咱们一人一半。”当然,绿林军里也有不愿意合作的,比如王常把这件事给下江军别的将领一说,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那些首领说:大丈夫既然造反了,就应该各造各的,咱凭什么和他们一块造?我们要这个品牌干啥?我们可以自己创造一个品牌,申请一个商标嘛!这时候,作为下江军董事长的王常,向大家解释:各位董事,同行业里,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王莽集团,现在他没有搞好,所以我们才能趁机搞点山寨的产品,混口饭吃。但是老百姓现在最怀念,也是最信赖的品牌,就是刘汉王朝,我们要想干大事,必须老百姓喜欢才行。要是我们光觉得自己有技术优势、人员优势,瞎干蛮干,早晚会垮台。而现在要和我们合作的,正是老百姓最怀念最信赖的刘汉王朝的品牌,而且已经在创业板上市了,前程似锦啊,我们和他们合作,才能够把事业做大。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你强我强合起来才能进世界五百强。绿林军的将领虽然没文化,不太明白什么王常的营销策略,但是对王常这个人,都很敬佩,董事会一商量,就同意合作吧,别的人我们信不过,但是我们相信你!信常哥,得永生。联合了下江军之后,刘和刘秀这支部队军心大振,这时候也没人说要回去做山贼的事了,新市军和平林军心里也踏实了,刘大宴三军,设立盟约,准备和王莽的部队决一死战。四海之内皆兄弟 决心的三个层面刘秀最初的部队,都是自己的兄弟,实力只是一个鸡蛋,和王莽那边打仗,就是鸡蛋碰石头。联合了绿林军的两支部队,就变成一只鸭蛋。在鸭蛋就要坏掉的情况下,又联合了王常的下江军,从量变到质变,鸭蛋就变成了松花蛋。可以去碰碰石头试试了,这就叫鸡蛋诚可贵,鸭蛋价更高,若为松花蛋,敢往石头抛。现在可以总结出一条经验:决心是成功的前提。决心,也分三个层面:首先,自己要有决心。刘秀兄弟带着兄弟姐妹们一起造反,全家老小齐上阵,表现出的是他们的决心。在不利的情况下,之所以可以扭转局势,正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决心。邓晨面对族人的指责,仍然“终无恨色”;李通全家都被灭门了,依然要起义,都能说明只有有决心,才能成为团队的核心人物。其次,要让跟着你的人有决心。光你自己有决心是不够的,孤掌难鸣。所以必须得做到要让你的决心有感染力,让跟着你的人有决心。小长安一战,宗室子弟死了那么多人,但是没人退缩,刘祉在一家人都成了人质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守住了棘阳,为大部队保持了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这种决心是从上至下又从下而上的,说明刘秀、刘在宗室子弟里确实有威望,要不然,跟着他们的兄弟姐妹不可能这么有决心。第三,要让更多的人有决心跟你。南阳的宗室子弟本来只有七八千人,南阳的王莽军队有十几万人,所以说,能让绿林军跟自己一起作战,刘秀和刘是非常成功的。他们毕竟不是刘秀的兄弟,没有血缘关系,并且目标也不同,本来也没有刘秀他们那么有决心,但是,求同存异,刘秀和刘通过分财物以及注入新的血液,让绿林军有了决心,才能为以后的胜利打下基础。现在,刘秀和刘已经解决了决心的这三个层面,绿林军的三支部队和他们的柱天都部,合在一起,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汉军。这支汉军能够打败王莽的大军吗?刘秀能够为自己死去的家人报仇雪恨吗?皇位之争 破釜沉舟公元23年二月,发展势头迅猛的汉军,准备立一个皇帝,这个皇帝并不是已经威名远扬的刘,而是之前似乎名不见经传的刘玄。史书上将这位“更始帝”描写得胆小猥琐,那么更始帝刘玄真的是一个窝囊废吗?他登基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博弈法则?刘和刘秀应该如何面对这件出人意料的事?小长安遇到挫败后,刘秀和大哥刘联合了绿林军的下江军,全军上下,士气高涨。一个个摩拳擦掌,要和王莽的部队决一死战。王莽那边也是雄心勃勃,要彻底剿灭汉军。在南阳的王莽部队,是由谁带领的呢?是甄阜和梁丘赐,甄阜是南阳太守,梁丘赐是他的属正。这两个人,正是李通和刘秀最初的造反计划中要劫持的那两个人。当初由于计划泄露,没有劫持成,结果李通全家都被杀了。在小长安一战中,把刘秀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的,也是这两个人。这俩人在小长安打了胜仗,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带着精兵十万,渡过黄淳河,到达沘水,在两条河之间安营扎寨,并且还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把回去的桥给拆了。这一招是跟项羽学的,楚霸王是破釜沉舟,他们属于过河拆桥。并且,他们把辎重粮草留在了后方,一个叫蓝乡的地方。这架势,明摆着就是:打不了胜仗,这些粮草辎重就不用了。决心是成功的前提,但是,也只是前提,不是说有决心就万事俱备。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要找到最适合你自己的方法才能成功,光靠决心也不行。有的人用铁杵可以磨成针,成功了,有的人本来就不是铁杵,而是一根木头棍子,磨到最后,成牙签了。早知道如此,还不如用木头棍子去打棒球呢。甄阜和梁丘赐就是一根木头棍子,结果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刘打了一棍子。刘在公元22年的最后一天,大年三十,派了一支奇兵,“潜师夜起,袭取蓝乡”。当时没有春晚,借用春晚小品的一句台词,这一天,对驻扎在蓝乡看守辎重的士兵来说,眼一闭,没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刘绕过甄阜的主力部队,直接到达蓝乡,一下子断了王莽官兵的退路。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天一早,刘、刘秀这边的汉军从西南向甄阜进攻,王常带着自己的部队从东南进攻梁丘赐。中午时分,梁丘赐这边顶不住了,大军在后方的辎重都没了,能不慌吗,当初的决心一下就变成了担心。甄阜那边一看,梁丘赐这里不行了,也撤吧。关键问题是往哪里撤呢?估计甄阜和梁丘赐肠子都悔青了。早知道这样,学什么项羽破釜沉舟,当初拆什么桥啊,不但不能拆桥,应该把河填平了再过来。甄阜和梁丘赐的部队大败,败逃的路上,死了两万多人,有被杀死的,还有被淹死的,甄阜和梁丘赐都被杀了。听说甄阜和梁丘赐打了败仗,王莽的另一支部队来了,这支部队的主将叫严尤,是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一看,南阳太守都死了,就想带兵占领宛城。面对严尤这支部队,刘这次也玩了个破釜沉舟。甄阜、梁丘赐学破釜沉舟没学好,不是因为破釜沉舟本身不好,是学得有问题。刘也学,把锅砸了,借着刚打完胜仗后高涨的士气,一鼓作气,在育阳拦住敌军,打败了严尤,斩首三千多人。这就叫走别人的路,让别人走投无路。打完这场胜仗,刘带兵围住了宛城,自号柱天大将军。取得这几次胜利后,汉军可以说是声名大振。队伍规模也越来越大,两个多月的时间,发展到了十万人。皇位之争 刘*的功劳就在这时,汉军决定推出一个人来当皇帝。按说,这个人虽然刘秀轮不上,但是非刘莫属——刘的功劳可以总结为四个最:第一,最早发难。是刘最早把南阳的宗室子弟集合在一起,宣布起兵造反,所以,对于目前这支汉军来说,他有首义之功。第二,最先联合。联合绿林军部队,也是刘做的决定,先是派人去联合新市军和平林军,又亲自去联合王常的下江军。第三,最有名气。就连王莽,也一直以为刘是这支队伍的老大,对刘恨之入骨。《后汉书》卷一四《刘传》记载: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王莽悬赏刘的人头,价码是黄金十万斤。刘的人头太值钱了,比圆明园那兽头贵。王莽还让各个级别的官吏,必须画一个刘的像挂家里面,早晨起来就拿弓箭射,作为一个晨练项目,全民健身运动就是拿刘解恨。第四,最卖力气。刘几乎参加了每一场战斗,是战斗的指挥者和决策者,一直没有闲着。育阳一战打败严尤后,他马上又带军包围了南阳郡的首府城市宛城。他肯定也会想,如果这时候汉军准备立一个皇帝,怎么可能不是我呢?结果,就在刘包围宛城时,来了个通知,让他火速回舂陵开会。在会上,绿林军的将领们说,不是要光复汉室吗,汉室都有皇帝啊,我们要立一个皇帝,这个皇帝不是刘,更不是刘秀,而是刘玄。皇位之争 曲笔下的刘玄刘玄字圣公,是刘秀的族兄,也是刘家的宗室子弟。刘玄他这一脉也来自长沙定王刘发,是从刘发的儿子舂陵节侯那里分出来的,刘秀这一脉是舂陵节侯小儿子的后人,刘玄是舂陵节侯长子的后人。简单地说,刘秀和刘玄的曾祖父是亲兄弟。早年间,刘玄为了给自己的弟弟报仇,结交了一批门客。这些门客也都是些亡命之徒。有一次,刘玄和这些门客们在家里喝酒,邀请了一个地方上的小官——游徼,相当于一个乡派出所所长,大家一起喝,喝多了之后,刘玄的这些门客就唱歌:“朝烹两都尉,游徼后来,同调羹味。”这歌词挺有意思,可以这么理解:“早晨起来,我们在锅里烹了两个都尉,游徼是后来的,不如也扔进去,调调汤味。”这就是他们的人肉卡拉OK。游徼听了之后,大怒。心想:“你们这是什么人啊?我大小也是乡派出所所长,你们当着我的面就这么唱,竟然敢把我当鸡精用。”就和这些门客吵了起来。哪知道刘玄这些门客才不管这一套,把游徼按住揍了一顿。这下坏了,刘玄为弟弟报仇的事办不成了,自己也被牵连进去,只好出去跑路。但是官府不能算完,揍了我们的执法人员,还唱反动歌曲,就抓了刘玄的父亲。为了救父亲,刘玄想了一个办法:诈死。他找了一具尸体,说自己死了,棺材里面的这个人就是我。当然,不是他自己对官府说的,要是他自己说的,就不是诈死了,成诈尸了。官府听说刘玄死了,就放了他的父亲。当然,刘玄也不能在家里呆着了,让人看见这个人都死了还成天晃悠,这事也太“聊斋”了。所以,刘玄就只能流落江湖,加入了绿林军部队。先是在队伍中干安集掾,就是负责募兵工作的一个小官,刘和绿林军合并后,他也参加了这几场战斗,号更始将军,所以,刘玄当了皇帝,改元为更始。史书上对更始帝刘玄的描写,可以说是非常的悬,就是一个悬人,窝囊废。在这里列举几件悬事:第一件事发生在他即位这一天。公元23年二月辛巳日,在淯水上沙中临时修建的坛场,更始帝刘玄第一次面对群臣,搞了一次阅兵,但他吓坏了,满面羞愧,满头大汗,用手比划半天说不出话来。第二件事发生在汉军攻占了长安之后。刘玄到了长乐宫,坐在气势磅礴的宫殿里,大臣们在下面站好了,等待皇帝发话,结果刘玄又害臊了。他“俯首刮席不敢视”,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不敢抬头和大臣们正视,眼睛在地面上扫来扫去,像是在看大臣们都穿多少尺码的鞋子。就这么过了半天,刘玄才开口说话,不开口还不要紧,一开口雷倒众生。刘玄问:“各位将领,打下了这么大的城市,都抢了多少东西啊?”这个绿林皇帝最关心的问题,竟然还是抢劫的成果。可这时候的皇帝身边,不光是跟着他打天下的草莽英雄,还有过去就一直在宫中做官的侍臣。这些侍臣里,有的甚至都经过几朝天子,就没见过有这么说话的皇帝。所以按照史书上对这个更始帝的这些描写,刘玄就不是刘玄,是刘太悬,悬之又悬。但是,刘玄当皇帝的前后反差很大,让人几乎感觉不像是一个人。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曲笔》中,就对史书上刘玄的形象表示怀疑。他认为,《后汉书》上关于刘玄登基那一段文字不可信:刘玄在微贱之时,就知道找人为弟弟报仇,虽然没有报成,但还是有胆识的,另外,他通过诈死营救父亲,也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的。走投无路,落草绿林,也算是一条英雄好汉,怎么会在贵为人主的时候变成那副德性呢?历史是有曲笔的:作者曲笔阿时,独成光武之美。(刘知几《史通》卷七)史书通过对刘玄的猥琐描写,衬托刘秀的高大形象。另外,也能让人为刘打抱不平。刘知几的话是很有道理的。那么史书是不是在捏造事实、凭空编造?也不是。史书上写的那些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说刘玄登基“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他毕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场面,第一次走上皇帝的“溜光大道”,难免会有一些紧张,谁知道皇帝应该怎么说话才合适?皇帝上台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虽然他祖上是皇帝,可他自己毕竟没见过皇帝,他周围那些人也都没见过,咨询谁呢?另外,刘玄曾经是一名逃犯,突然成了皇帝,思维系统需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人的思维系统也是有惯性的,过去走路都溜墙角,进门先回头看门后,跟打真人CS似的,一下子就变成九五之尊,难免会表现出一些二百五的范儿。至于在长安的时候,刘玄问大家抢了多少东西,也有提醒各位将领的作用。绿林好汉烧杀抢掠惯了,你们到了这么大的城市,还是这样吗?这也可能是有目的的。其实,刘玄和刘秀倒是有一定相似之处,就是相对都比较低调,只不过,刘秀的低调表现的是低而不卑,刘玄则显得过于卑,让人马上就想起那句话:卑微之人必有龌龊之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另外,这时候的刘虽然功不可没,但是命运当中存在着很多不一定,在刘没当成皇帝这件事上,就有四个不一定:最早发难的不一定是笑到最后的;最先联合的不一定是最会团结的;最有名气的不一定是最能服众的;最卖力气的不一定是得到最多的。其实,在刘玄被立为更始帝的背后,有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理论——斗鸡博弈。皇位之争 斗鸡博弈斗鸡博弈,顾名思义就是两只公鸡狭路相逢,谁也不服谁,就开始掐,你咬我一口,我蹬你一脚。但是,如果是都照死掐,结果就是两败俱伤。这只鸡眼被啄瞎,那只鸡腿被掐折。那么,这次斗鸡即使决出胜负,也没有了意义。所以,斗鸡博弈里存在两个均衡点。这两个均衡点是以数学家纳什的名字命名的——纳什均衡点。均衡点的位置就是一方胜利,前进一步,一方退缩,做一些让步。点不再是居中了,而是黄金分割。因为两败俱伤肯定是双方都不愿意选择的结果,双方都希望能在自己损失最少的情况下得到最多。所以,最佳的结果是一方强硬小胜,而另一方则妥协小败。这时候,双方都会自觉遵守纳什均衡,这也是斗鸡博弈的最优策略。汉军立皇帝的过程,就是一个斗鸡博弈的过程,并不是刘和刘玄之间的斗鸡博弈,而是汉军里面的宗室子弟力量和绿林军力量的博弈。双方都希望能找到一个代表和维护自己最大利益的人,让这个人来当皇帝。按照《后汉书》记载,在立皇帝的时候,也有不少人认为刘很合适,但是绿林军希望立刘玄:(绿林军)乐放纵,惮伯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后汉书》卷一四《刘传》)绿林军平常放纵惯了,军纪比较涣散,觉得刘过于严厉,而刘玄比较懦弱,容易控制。所以,他们决定立刘玄而不立刘。斗鸡博弈就开始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互相试探的过程。都要试探对方是不是比自己强,强的话我就妥协一下,妥协到什么程度,要看对方强硬到什么程度。同样,强硬的一方也要试探对方可以妥协到什么程度,不能把对方完全逼到绝路上,那样的话也只能两败俱伤。我们来看看绿林军和宗室子弟双方的实力。汉军里,绿林军有三支部队:新市军、平林军和下江军。宗室子弟有一支部队,就是柱天都部,笼统地说,宗室子弟的势力最多占四分之一。宗室子弟肯定是愿意让刘当皇帝,新市军和平林军都不主张立刘,只有下江军的王常愿意立刘。看起来,这属于二比二平,但是下江军里面也有分歧,除了王常之外,别的将领也不希望立刘。所以刘就处在了劣势。在刘还在宛城打仗时,绿林军就已经商量好了立刘玄,之所以立刘玄,也是他们所做的一个妥协。刘玄也是宗室子弟,不是绿林军的草根将领。论血统,和刘一样。刘玄在绿林军里干过,在宗室子弟里是和绿林军关系最紧密的,所以绿林军的将领认为,我们立刘玄,大家都说得过去。刘得知这个结果,当然是完全不同意的。但是他也考虑到,目前的形势自己并不占优。所以在舂陵的会上,他说了一番话,不是说不能立刘玄要立自己,而是说我们暂时没有必要立皇帝。“你们说立皇帝这件事,立的也是我们宗室的人,都是一片好心。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第一,山东那边的赤眉军现在也发展了十几万的规模,要是知道咱在这边立了皇帝,他们肯定着急,恐怕在那边也要立一个。这样的话,王莽还没有灭,又冒出两个皇帝来,自己就得跟自己人打起来。互相一折腾,恐怕就让王莽坐收渔利。第二,历史上先立皇帝的,后来很少有能当成的。所以,咱还不如先称王,要是将来赤眉那边立了皇帝,那个皇帝要是不错,咱也可以跟着他们干,要是他们不立,咱们就等打败王莽后,再立皇帝,让赤眉跟咱干。”刘这番话可以说是滴水不漏,挑不出毛病来。其实他这是在做斗鸡博弈中的试探:“我看看你们的态度到底是多强硬,我就算当不了皇帝,能少妥协一点是一点,先把立皇帝的事往后拖,拖黄了再说。等我从一只鸡变成一只鹰,我们之间就不存在斗鸡博弈的问题了,那就是老鹰抓小鸡,一抓一个准。”刘果然有大哥大的气质,这么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之后,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很多将领恍然大悟一般,说:“对。”这些说对的将领,很可能是本来就支持刘的。那些不支持刘的,一时也没有别的话说。关键时刻,有一个人跳了出来。这人是下江军的一个将领,叫张卬。他拔出剑来,敲着地:“老是怀疑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今天决定的事,就这么定了,不能有第二个做法!”其实他也没找出反驳刘的理由,但是,他极其强硬的态度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如果刘不妥协,那么就把鸡斗下去,斗死一只为止。张卬虽然不是下江军的老大,但他这一亮相,说明了下江军依然是和新市军平林军站在一起的。他们才是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绿林。明摆着,绿林军的势力绝对压过了宗室子弟的势力,刘必须要妥协。刘也只好妥协,他不能也拔出剑来敲地,不能和张卬拼命。他的命还要留着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次斗鸡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就是,皇帝依然是由刘家的宗室子弟来当,但是这个人是绿林军出身的刘玄。通过分析发现,结果也只能是这样。众虽多而无所统一,诸将遂共议立更始为天子。(《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更始帝刘玄即位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维持这个斗鸡博弈后的纳什均衡点呢?面对这一举措,刘和刘秀分别是什么表现?皇位之争 维持均衡更始帝即位后,马上就分封诸将,分封的名单也是很值得琢磨的。喜欢读《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水浒传》第七十一回(金圣叹的腰斩版本里是第七十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座次表,其实也是梁山各派势力关系的综合表。在绿林和宗室两派势力之间,更始帝是怎么分封协调的呢?首先,刘玄封刘秀的叔父刘良为国三老。刘良是宗室的长老,把他的地位放高,是毫无争议的。这个地位也没什么实权,也就是享受老干部最高待遇吧。然后,绿林军最初的两位创始人,王匡和王凤,就是荸协的会长,分别为定国上公和成国上公。这两个位置在名誉和地位上,也是相当高的,并且掌有实权。刘被封为大司徒,按照汉朝制度,主管行政事务,是全国最高的行政首长,相当于丞相。再通俗点说,就是国务院总理。看上去不错,其实不然。因为汉代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大司马才是三公之首,位在大司徒之上,在朝廷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属于国家最高军事长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兼国防部部长,还兼着全军总司令。刘这个大司徒的位置,在太平盛世之时,地位都在大司马之下,何况现在正在打仗期间,就这么大点地盘,哪有什么行政事务?就是一个虚名。大司马和大司空都是绿林军的将领,宗室子弟里边,不算刘良,最大的官就是刘这个大司徒了。刘秀被刘玄封为太常、偏将军。太常是掌管礼仪祭祀的官员,也就是个文明办主任。偏将军只是一个地位相对比较低的中级军官,最小的将军,连个杂号都没有。有句老话叫矬子里面挑将军,刘秀这个将军属于将军里的矬子。从这份官员任命名单清楚地看出:在这次斗鸡博弈中,宗室子弟吃了亏。但是没办法,只能继续干。怎么干?刘和刘秀在对待这件事情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刘表现出的是口服心不服。本来他威望最高,结果没能当上皇帝,很多豪杰也不服气,包括一些地方官员对绿林军信不过。有一次,绿林军的一支部队进攻新野,没攻下来,新野宰登到城门上,说:“大司徒刘一句话,我就投降,别的人,都靠不住。”刘的部队就过去了,新野宰开门献降。这件事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刘已经犯忌讳了。刘没有意识到他的错误,他可能还会窃喜:“你看吧,本来就数我威望高,你们不让我当皇帝,这些人还不都是看我面子,奔着我来的啊,没有我,你们怎么行啊?”刘犯了一个职场上经常有人会犯的一个错误:功高盖主。本来刘玄这个皇帝当得就不踏实,绿林军那边对刘就不放心,外面的人又只信赖你,你来了才投降,我们来就不行。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发展呢?要是将来你反过身来再当皇帝,那些没有拥立你的人,肯定没有好下场。一个人能力很强,但是如果单位搞竞争上岗,由于种种原因,你没能当上领导,新任的领导可能不如你,你只能更加低调,不能表现出一点不服的样子,否则肯定会拿你开刀。这件事就像《水浒传》中宋江和晁盖之间的矛盾一样。宋江战功累累,很多好汉都是奔着宋江来的,眼中只有宋江,没有晁盖,晁盖能舒服吗?所以晁盖非要亲自带兵,贸然攻打曾头市。去之前晁盖说:“趁此春暖之时,不去拿他,直待养成那厮气势,却去进兵,那时迟了。”这句话,金圣叹就认为就是说给宋江听的。那厮就指宋江,养成你的气势,我这个老大就完蛋了。晁盖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他当时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去杀宋江,而刘玄完全是有能力杀刘的。所以,类似这样功高盖主的事,已经为刘埋下了祸根。仅仅是被封为太常、偏将军的刘秀,表现出的样子是欣然接受。刘秀心平气和,也没有四处去为大哥刘打抱不平,他知道没有这个必要。他现在也没有多么突出的表现,偏将军就偏将军吧,大小也是个将军,比过去种田放牛强多了,先把本职工作干好了,将来什么可能都有。更始帝封了这么多人,但是条件有限,这些人连官印都没有,单位成立得太匆忙,来不及刻公章。刘秀有一次缴获了一枚武侯家丞印,这个印跟他的太常、偏将军也没有任何关系,他“佩之入朝”,竟然带着别人的印上朝。上学骑驴,打仗骑牛,这次当太常、偏将军,没印就先找一个凑合着,刘秀真能凑合。刘秀的凑合还真不是瞎凑合。他毕竟掌管礼仪嘛,不但没有抱怨,还以身作则:“你看,我多讲究,有印。”就像多年前流行BB机,有人捡了一个别腰上,为了让别人看到,把毛衣都扎腰带里面,挺神气:“你看我,有BB机。”虽然这BB机除了定闹钟才能响。刘秀这个年轻人,性格确实有很可爱的一面。刘秀还和别的将领一起,又打下了宛城周围的几座城市:昆阳、定陵、郾。这些胜仗使汉军得到了很多战利品,刘秀把得到的物资运到宛城之下。这时候汉军最重点的战役,就是宛城了。刘已经把这座城市包围了好几个月,还没有攻下来,急需外面的物资援助。刘秀在这时候的援助,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用诗人鲁藜的话来赞赏一下刘秀吧:“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皇位之争 急火攻心在对待立皇帝这件事上,如果说刘秀是心甘情愿,刘则是心有不甘。还有一个人对于立皇帝这件事,反应比这哥俩都强烈,可以说是急火攻心。这个人就是王莽。王莽听说更始政权成立之后,惊恐万分。过去他以为不就是一些流民造反嘛。尤其是绿林军那时候,打完了就藏到绿林山里面躲猫猫,闹腾不出多大的动静。王莽的官员也对他说:“时运适然,且灭不久。”意思就是没多大事,等时机成熟了,什么绿林赤眉,很容易就能消灭。现在,不但没能消灭,自己的部队一个败仗接着一个败仗,汉军竟然还立了皇帝。估计王莽寻思着:“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啊,过去的皇帝姓刘,我费了多大劲,才让皇帝姓王,现在又出来一个姓刘的皇帝,这可如何是好?”这时候的王莽,人格有点分裂。他的内心十分惊慌,表面上却装得很镇静。他还挺有心思,去做了做头发。这时候的王莽已经六十八岁了,头发白了,找人重新染黑,简直可以给洗发水做广告……另外,他还立了一个窈窕淑女当皇后,拿出了三万斤黄金当聘礼。王莽这个人很吝啬,吝啬到什么程度呢?后来他马上就要玩完的时候,皇宫里还存着六十多万斤黄金,危急时刻,王莽封了九个将军,让这九个将军去替他玩命,咬着牙,每个将军给了四千个铜钱。这时他拿三万斤黄金来娶媳妇,这彩礼的价码够高的。同时,王莽还让一些方士在后宫研究秘方,这么大年纪了,怎么才能保持自己的青春呢?三万斤黄金都花了,娶了个媳妇,怎么才能“我好她也好”呢?他的上半身都快掉头了,还在考虑下半身的事,确实是老糊涂了。王莽再老再糊涂,也知道让汉军这么个折腾下去,可不是办法。公元23年四月,他派出了一支大军赶赴南阳郡。这支大军号称百万,从全国各地征调而来。几乎动员了他所有的精锐部队,号称虎牙五威兵。目标就是扫平南阳,消灭汉军。这时,刘带领的汉军的主力还在包围着宛城,宛城这场艰苦的战斗还没有结束,王莽的大军马上就要到了,如果没有人能在中途拦住这支部队,内外夹击之下,汉军势必全军覆没。喋血昆阳 力量对比悬殊在中国地图上,有一些地方,一看到名字,就会想起山清水秀的风景,想起恬静如画的家园,比如丽江、周庄、桂林、杭州……有一些地方,我们每当提到,想起来的,就是刀光剑影的厮杀,金戈铁马的狼烟,就像:巨鹿、官渡、赤壁、淝水……有一个地方,曾被我们忽视,在那里曾发生过一场大战,比起历史上任何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都不逊色。那个地方叫昆阳。在公元23年夏天那场旷世大战中,刘秀第一次发挥出自己出色的军事才华,这就是我们这一讲要讲的——昆阳之战。昆阳在今天河南叶县的昆水北岸,是一个军事要塞。从地理位置上看,昆阳是南阳郡东北方向的出入口。北上,西北通洛阳,东北就是黄淮平原。南下,整个南阳盆地一马平川,暴露无遗。所以这里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王莽要想剿灭南阳的汉军,昆阳是必经之处。毛泽东在1936年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经列举过七个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其中就包括这次昆阳之战。既然是以弱胜强,我们来看看谁弱谁强。王莽派出的这支大军号称百万,当然,“号称”一般都有一些水分,就跟方便面包装袋一样,别看牛排大虾的照片,要看边上的小字:以实物为准。历史上号称百万的部队,人数都不可能完全够。王莽大军的实际兵力有四十二万人,从全国各地征调过来,可以说是花了血本了。在这支大军里,有王莽特别聘请的几百名军事顾问。这些人都是王莽专门招募的精通兵法的高手:(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这些全国海选出来的兵法专家,有没有实战经验不知道,但是兵法一定记得挺清楚,相当于“我爱记兵法”的全国几百强。并且,王莽还“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找了一批特别能打的人。其中有一个人叫巨无霸。身高一丈,“大十围”,比奥尼尔还重,要是去参加NBA,一定是超级球星:(巨无霸)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卧则枕鼓,以铁箸食。(《汉书》卷九九《王莽传》)巨无霸实在是太恐怖了,一般的车放不下他,三匹马都拉不动他,睡觉要枕战鼓,吃饭要用铁筷子。前三点都很厉害,最后一点吃饭用铁筷子,倒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据记载巨无霸是东海蓬莱人,那里离韩国不远,韩国人现在吃饭也用铁筷子。当然,巨无霸最恐怖的地方并不是外形,而是实力。他训练了一支特种部队。这支军团的主要成员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老虎、豹子、犀牛和大象。这么一个魔鬼一样的人,领着一群野兽,简直就是一支魔兽军团。王莽派出的这支大军一出发,旗帜、粮草、辎重,千里之路络绎不绝。这种规模的部队,前所未有: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同上)领军人物叫王邑和王寻,一个是王莽的大司空,一个是王莽的大司徒,三公中的两位,地位显赫,王邑还是王莽亲叔叔的儿子。王寻也很有战斗经验,曾带着十万人马驻守洛阳,本来是要去和赤眉军打仗,现在王莽让他先把镇压赤眉那边的事缓缓,和王邑一起去南阳镇压汉军。途中,这支大军还汇合了一支部队,这支部队的统帅是严尤。严尤在南阳一带没少和绿林军打仗,和刘的汉军也交过手,刘破釜沉舟,在育阳战败的就是严尤的部队。他对刘秀也不陌生。当年刘秀在长安上学的时候,曾有一次帮别人要账,打官司打到了他这里,他对刘秀很欣赏,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才干。后来,有人告诉他刘秀在汉军里面,带领的部队不贪财物,并且刘秀本人似乎还挺懂兵法。他笑了,说:“是美须眉者耶?何为乃如是!”他是说:“你说的是那个帅哥吗?他怎么还造反呢?长这么帅,干点什么不好。”他太小看刘秀了,长得帅就不能当元帅吗?刘秀不光是偶像派,还是实力派。不过,王莽的大军有了对刘秀和刘都了解的严尤,更是如虎添翼。这时候刘秀这个实力派帅哥在干什么呢?刘秀在昆阳北边一个叫阳关聚的地方活动。听说王莽的大军就要来了,他赶紧退到昆阳和大家商量对策。汉军在昆阳只有几千人,与刘秀这一队人马汇合起来,还是不到一万人。一边是四十二万人,另一边只有不到一万人。强弱的悬殊实在太大了。平均下来,四十二个打一个,这个人就是鲁智深,也会被打成镇关西。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昆阳的位置那么重要,为什么汉军只有那么点人守在那里呢?都去做俯卧撑去了?汉军的主力部队,都在宛城打仗呢。宛城在昆阳的西南,是南阳郡的首府城市。刘带领着主力部队,把宛城包围了好几个月,依然未攻下。所以此时刘秀只能守住昆阳,才能够给大部队争取时间。前几年有个电影《集结号》,里面的团长给九连连长谷子地下命令:没有吹号,绝不能撤退。其实在下达命令之前,团长就决定牺牲谷子地带领的九连,以保全大局,只不过他没有告诉谷子地,集结号永远都不可能吹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有一个疑问:如果团长提前告诉谷子地真相,谷子地还会带着九连去阻击吗?很显然,在昆阳的刘秀就是知道真相的谷子地。但是,和刘秀在一起的不是九连,刘秀也不是九连连长。昆阳的汉军是归王凤领导的,王凤是绿林军的创始人之一,被封为成国上公,地位显赫,刘秀只是一个偏将军,所以在昆阳王凤说了算。刘秀怎么才能让自己说了算,这是他在昆阳之战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刘秀还要解决怎么能够守住昆阳的问题,最后要解决的是怎么能打败四十二万大军的问题。这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刘秀能解决吗?他又是怎样解决的呢?我们现在把昆阳之战分为四个阶段来论说。喋血昆阳 第一阶段:突围求救王莽的大军规模庞大,阵势也是浩浩荡荡。队伍里还有由巨无霸带领的魔兽军团,昆阳这些人别说打了,就是喂那些老虎豹子,也只能喂个半饱。昆阳城内,从将领到士兵都害怕极了,想起了自己家中的妻儿老小,都想赶紧解散,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吧。在即将崩盘的情况下,刘秀忍不住了,就对大家说:昆阳就这么点人和粮草,敌人又那么强大,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齐心协力守住昆阳,才有活着的希望;要是就这样散了伙,敌人就在眼前,谁也跑不了。更何况,汉军的主力部队还在攻打宛城,也没法回头相救,要是昆阳城破,敌人就可以夹击宛城的主力部队,一日之间,汉军诸部将全军覆没。诸位将领听了刘秀的话,大怒:“你算老几啊?你一个小小的偏将军,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刘秀面对这样的质疑,只是笑了笑,转身而去。心说:“没办法,谁让我说了不算呢。你伤害了我,我一笑而过。”恰好在这时候,出现了新的情况。前方的侦察兵来了,报告说:“不好了,敌军马上就到城北,军队的阵营有好几百里,只见其首不见其尾。”诸位将领一听:“坏了,坏了。”本来想跑,现在看来跑也跑不及了。怎么办呢?快把刘秀叫过来,他刚才慷慨激昂的,看看他有什么办法没有。刘秀从一根被嗤之以鼻的狗尾巴草,变成大家的救命稻草。在说办法之前,刘秀又将敌我双方的形势分析了一下,这些话一开始他就说了,大家不听,还怒斥他,这时候让他想办法了,他得先把守住昆阳的利害再重申一遍,大家都点头称是:诸将忧迫,皆曰“诺”。(《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诸位将领的想法就是,刘秀你说什么都行,只要能解决我们目前的问题,快说吧,再不说就来不及了。刘秀倒不急,分析完局势,才说出了他早就想好的办法:“在昆阳正东,郾和定陵这两个地方,还有一些汉军分散的部队,我们现在派出一支人马,去这些城市搬救兵。”这是一步险棋。目前王莽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昆阳本来就人少,再派出一支人马,那守城的兵力不更弱了吗?另外,派出的人马能否突围出去,搬来救兵?如果不能,岂不更是白白损失了力量?所以最后派出去搬救兵的,只有十三个人。这十三人里,有刘秀的二姐夫邓晨,有李轶,还有绿林军出身的将领马武,带头的是刘秀。可谓是决定汉军命运的十三太保。他们骑着十三匹快马,趁夜色,从昆阳城南门出去,直奔郾县和定陵。这时王莽到达昆阳的先头部队已经有十万人了,这十三个人从十万人中突围出去,难度真是太大了。一点也不亚于《三国演义》中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现在我们也只能在玩电脑游戏的时候,才能体验到这样的场景。别忘了,游戏当中的人死了,还可以重新开始,这十三个人,每个人的命只有一条,并且没法存盘。按照史书上的记载,他们“几不得出”,几次差点GAMEOVER。最终,他们还是杀了出去。我们现在会有所怀疑,十三个人怎么可能在十万大军中突围呢?其实有三个原因:一、人少。人少也有人少的优势,机动性很强,只要本着跑出去就行的目的就可以,不用管别的,反而容易突破。二、人精。这十三个人,都是汉军的精英,互相都比较了解,单独作战能力也都比较强。三、人熟。这十三个人对昆阳一带的地理环境比较熟,知道往哪里跑,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哪条路单行,哪条路不能左转。王莽的大军初来乍到,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就看见几个人骑着马往外窜,干什么呢这是?跑这么快?是不是玩赛马呢?醒过神来,人已经跑远了。正是因为这三个原因,刘秀才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成功的突围拉开了昆阳大战的帷幕。杀出重围的刘秀,搬救兵的工作并不顺利。郾和定陵的将领对各自眼前的利益看得比较重,说:“别去救了,还是各守各的吧。”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么强的敌人马上就来,郾和定陵自身难保,还有什么理由去救昆阳?各守各的也就是托词,其实他们是想带着既得的金银财宝,各跑各的。刘秀必须要说服他们。他很聪明,既然你们是因为“贪惜财货”,贪图个人利益,我就从你们个人利益的角度去说。他给他们出了一道选择题,两个选择:第一,你们可以不救。看好你们的小窝,藏好你们的金银财宝。但是要是就这么等着,被敌人打败了,脑袋都没了,金银财宝何用之有?第二,你们要是去救,一旦打败敌人,就能获得一万倍的金银财宝,立下名垂青史的大功。他说: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同上)这个选择题出得太巧妙了。事实上,救和不救,对于这些将领来说,是有四个后果的。刘秀在出这道选择题的时候,却只列了两个:救,列的是好的后果,立下大功,得到万金;不救,列的是坏的后果,一无所有,死路一条。其实,不去救,可以带着财物跑嘛,昆阳那边的人马是跑不了,这边逃跑还是来得及的。去救呢,打赢了自然会像刘秀说的那样,但是打输了呢?什么一万倍的金银财宝,冥币还差不多。但是,这两种对大局不利的后果刘秀都没有列,这就是一个领导者的高明。为了大局,必要的时候,只能这样做。刘秀的选择题这么一列,各位将领摸了摸脖子,又在心里算了算银子,才算是咬咬牙答应了。这次搬救兵,对整场战役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就在同时,昆阳那边的战争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喋血昆阳 第二阶段:浴血守城本来,战争很可能在这个阶段就结束了。但王莽这支大军的指挥者,连续犯了两次重大的错误。对刘和刘秀都比较了解的严尤,曾向主帅王邑提过一个建议:“昆阳虽小,但是城池坚固,不是特别好打。汉军的主力正在围攻宛城,无险可守,我们应该派大军直接去宛城,和宛城里面的人里应外合,消灭他们的主力,到时候,昆阳不攻自破。”这个建议是非常高明的,也是刘秀和刘最担心的。这么好的建议,被王邑否了。他说:“想当年,有一次我去讨伐叛军,不但平定了叛乱,还把叛军之首杀死了。这么大的功劳,回来竟被咱们的皇上狠批了一通,差点受处分,知道为什么吗?皇上认为,杀死贼首的技术含量太低,应该活捉,才算本事。”王邑的话意味深长:“皇上好面子,咱们现在百万之师,应该是所向披靡,充分显示出咱们的威力,杀尽昆阳所有的人,踏着鲜血前进,前面队伍唱歌,后面的队伍跳舞,那才是快乐的事情。”王邑这不是打仗,简直是明星走红地毯。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王莽是什么样的人,王邑也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到了严尤这个层面也只能这样才能混。按照王邑的计划,必须要踏平昆阳。现在刘秀还在搬救兵的路上,王邑让大军猛攻昆阳。四十二万人,还不把昆阳围得跟一卷胶布似的。王邑在城外架起了云车,有十余丈高。云车相当于可以活动的瞭望塔,顾名思义,高耸入云,城内的一举一动都在云车监视之下。在进攻上,王邑也是用尽了一切手段,用冲车撞城门,连地道都挖了,史书上说,“强弩乱发,矢放如雨”,箭就像下雨一样。当时要是有天气预报,昆阳那几天肯定全是大箭转暴箭,暴箭转乱箭,再转火夹箭……昆阳城里的人从家里出门打水,都要“负户而汲”,一个个背着门板,造型跟忍者神龟差不多。就这样顶了几天,实在顶不住了。主将王凤要投降了:“不打了,扛不住了。忍者神龟我不当了,还是当缩头乌龟吧。”王凤本来就不愿意打,这时候他有可能都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多管闲事主持分野荸荠的事儿,要不然也不会有绿林军,自己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史书上说“王凤等乞降”。得知王凤“乞降”,王邑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不准投降。“我们下了这么大的本,仗还没打过瘾,你们竟然要投降?太不像话了!有点公德心好吗?皇上要是知道我们允许你们投降,不得笑话死我们?说我们打假球,我们既然来了,就要靠实力灭了你们。”严尤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又出来对王邑说:“王将军啊,《兵法》云:‘围城为之阙’,就是说围城总要给人留上一条出路,宛城那边的汉军主力听说昆阳降了,肯定害怕,咱们真正的战场还是在宛城那边,不应该留在这里搞演习。消灭汉军主力部队,才是咱们的正式比赛,昆阳热身赛没必要费那么大劲。不符合兵法。”王邑还是不听:“兵法没错,可咱们这么雄厚的兵力,还需要玩兵法吗?咱们就是兵法!”电影《少林足球》的魔鬼队也是这样,赢球不行,非要把对手玩死。王邑的这个态度和做法,可以说是错误到了极致。对于昆阳里的汉军来说,现在是走投无路,投降都不允许,横竖都得死,豁出去拼了。正如郭小川的诗句: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王凤也真恼了:“人都丢了,缩头乌龟你都不让做,我只能给你同归于尽!顶住!”又是生生地顶了十几天,昆阳的门板估计都顶成了箭板。谁都知道,这么个顶下去肯定是顶不住的。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战争进入到第三阶段,也是昆阳之战的转折阶段:刘秀带着救兵回来了。喋血昆阳 第三阶段:一骑当千刘秀搬来的救兵,其实不到一万人。不是那些地方的守将吝啬,汉军目前确实也就这么点可以调度的兵力。刘秀也挺节约,就是这点人,竟也没一次全用。他先带着一千人的队伍,在离王莽大军四五里的地方,排兵布阵。王邑听说救兵来了,还有点打鼓,又一问,只来了一千人,反倒“意气甚逸”,这就是传说中的救兵?这不是蚂蚁要把大象绊倒吗?太可笑了。所以他只派了几千人前来应战。意思就是,我用这些人就可以收拾你们了,用的多了显得我浪费资源。王邑没有想到,刘秀这一千人虽然只是蚂蚁,但是刘秀这个蚁王厉害啊。两军刚一对阵,刘秀就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斩首数十级”,一连砍死了几十个敌人。汉军一看刘秀这么猛,也都跟着奋勇杀敌,“斩首百千级”。汉军的将领对刘秀也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刘秀平常碰见小敌,胆子很小,现在面对大军竟然这么勇敢,真是奇怪了。“见小敌怯,见大敌勇”,也是刘秀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因素。刘秀的这个特点看起来很奇怪,怎么会见了几个敌人,显得很害怕,见了那么多敌人,反而会勇敢呢?其实很简单。就像有一种智慧,叫大智若愚,有一种境界,叫大象无形,同样,有一种勇敢,就叫“大勇若怯”。遇到小的敌人去玩命,那只是匹夫之勇。大敌当前时,刘秀表现出的勇敢不是逞能,而是给团体一种信心,带动大家,感染大家,才能取得大的胜利。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身后还有九百九十九个人,他要让这九百九十九个人都变成锋利的匕首,刺入敌人的心脏。这样的勇敢,才是大勇敢,才是真勇敢。在刘秀的带动下,这一千人挫败了王邑的几千人,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喋血昆阳 第四阶段:昆阳大捷第四个阶段是从一个弄假成真的消息开始的。刘秀派人散播出一个消息:“宛下,兵到。”意思就是宛城已经被汉军打下了,汉军主力打下宛城后,已赶到昆阳。这个消息能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振作大家的士气。果然,城内城外的汉军听到这个消息后,士气大振,这下仗有打头了,我们这边只要再坚持一下,汉军的主力很快就会过来,我们就有希望了。二是动摇王莽大军的军心。昆阳我们这点人你们都没有打下来,我们的主力很快就要来了,你们就等着挨宰吧。这两个作用都起到了。一边的士气值上升,一边的士气值下降。另外,说来也巧,这个消息本是刘秀假传的,其实还确是一个真消息,这时宛城那边还真被刘拿下了。但是当时消息没现在这么灵通,在通讯只能靠吼的条件下,刘秀确实还不知道。他要是知道有弄假成真的本事,估计早就这么干了。接着刘秀又干了一件大事。找了三千人组织了一个敢死队,从昆阳城西的一条水道过去,潜入王莽的大军内部。这条水道紧挨着王莽大军的老本营。王邑依然很轻视刘秀这点人,他和王寻带了一万多人,在军阵里面巡逻,遇到了刘秀的敢死队。王邑一看刘秀等人从水里面出来了,还高兴呢:“这次让我逮到条大鱼,命令部队都不许动,我要亲自迎击。”他不知道,现在面对的,可不是一般的鱼,是三千只鲨鱼。敢死队之所以叫敢死队,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一人必死,十人不能当;百人必死,千人不能当;千人必死,万人不能当;万人必死,横行天下。(班固《白虎通义》卷上)刘秀带领的三千敢死队,简直就是一支海军陆战队。王邑和王寻这支队伍被打懵了。各个营的队伍也不敢轻易出来,因为命令说不准乱动,违抗军令可是要被处斩的。乱军之中,王寻被汉军杀死了。这时,昆阳大战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突然间昆阳城门开了!城内的汉军冲了出来!这些人在里面困了太久,就像在铁笼里关了太久的饿狼,在这一刻倾巢而出,内外夹击,喊杀之声惊天动地。王莽的大军一下就崩溃了。逃跑的士兵,光被自己人踩死的就成千上万,百余里内躺满了尸体。“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四十二万人乱了套,互相踩踏,一败涂地。天突然也变了,雷声大作,狂风四起,暴雨如注。狂风把屋子上的瓦吹得嗖嗖乱飞,大雨让城外河道里面的水哗哗乱流。狂风暴雨对人来说,还容易接受,对动物来说实在难以适应。别忘了,王莽大军里有一支魔兽军团。那支军团里都是老虎、豹子这样的猛兽,由巨无霸带领着。猛兽虽然厉害,却没经历过这样恶劣的天气。尤其是被驯养这些年,每天好吃好喝地喂着,没事就在笼子里面呆着,估计就跟现在动物园里的那些动物一样,平常为了不让它们完全丧失野性,偶尔拿俩瘸腿的兔子、半死不活的鸡练练,野外生存技能基本丧失了,哪见过这个?巨无霸养兽千日,到了用兽一时的时候,兽崩溃了,就连最凶猛的老虎和豹子,也吓得腿哆嗦。这下,刘秀他们不但有老虎屁股可以摸,也有豹子胆可以吃了。巨无霸下落不明,史书上语焉不详,给各种评书、小说、演义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什么众将车轮大战巨无霸,什么刘秀单挑巨无霸,形式要么参考“三英战吕布”,要么参考“岳云大战金弹子”,反正,怎么热闹怎么写。我倒觉得,巨无霸是否有其人,都不好说。他或许只是一个巧妙的历史隐喻,暗示着新莽王朝的徒有其表。一个子虚乌有的人,虚张出的可怕声势,其实一碰就破。就算是在冷兵器时代,战争也不是靠一个人的勇猛就可以胜利的。这个别说是巨无霸,就是大侠郭靖也不行。少年时,看《神雕侠侣》,想不通的地方就是凭郭靖那盖世的武功,怎么会守不住襄阳城呢?侠是侠,将是将,兵是兵。除此之外,历史的车轮始终是要前进的,任你再大的本领,也挡不住。就像我们无法回到旧日时光。喋血昆阳 胜利的根源到此为止,以刘秀为主的汉军,取得了昆阳大战的最后胜利。王邑包括严尤骑着马跑了,王邑跑到洛阳的时候,只带了几千名当初从长安招募的勇士,那些人能不能打,昆阳之战也没表现出来,倒是挺能跑。刘秀的队伍缴获的物资和粮草,多得没法计算,一连几个月都没有收拾完,剩下的只好烧毁。通过昆阳之战,我们发现,刘秀的军事才华是非常突出的。昆阳之战之所以能够成功,和刘秀有很大的关系,他有三点突出的表现:第一、不言弃。这也是他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来的特点。昆阳的将领一开始是不准备守城的,危机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不言弃的人很少,史书上只提了刘秀,虽然可能会存在夸大,但至少可以说明刘秀是坚持不言弃的人中的一个,并且是很关键的一个。第二、不慌张。刘秀在危机的情况下,头脑始终保持了高度清醒。面对困难,很多人的感觉都是一下子全懵了,人只有在高度清醒的状况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比方说搬救兵、传假信,都是很理智并且很实用的。第三、不胆怯。刘秀第一次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敢,“见小敌怯,见大敌勇”,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般人恰恰相反,都是“见小敌勇,见大敌怯”,只有群胆,没有孤胆。刘秀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说明了他内心的强大。其实困难就像弹簧,你越弱,它越强。比如巨无霸,带着那么多猛兽,你要是害怕,你就是被它夹住的肉;你不怕,巨无霸不过就是一个汉堡,几口就可以吃掉。昆阳之战是不是只靠刘秀的这三个不,就可以取得胜利呢?毕竟,以一万多人的总兵力,对阵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取得大胜,除非这一万多人都是孙悟空。客观地说,昆阳之战,刘秀之所以能够取胜,还有三个原因,这三个原因来自王莽这支大军的本身。第一,因为王莽不行,所以统帅不行。主帅王邑是王莽亲叔叔的儿子,但是王邑的亲哥哥是被王莽杀害的。当时王莽还是安汉公,因为王邑的哥哥和他不是一伙的,就把他杀了。所以王邑虽然位居三公,对王莽却一直很害怕,曾经好几次要辞官。另外,王莽这个人好大喜功,所以,王邑才会那么急功近利,非要踏平昆阳才行。严尤也是对王莽很有意见,事后说王莽这个人既要牵着狗不放手,又要狗去咬人,怎么行呢?第二,因为统帅不行,所以术略不行。在这次战争中,严尤两次提出了正确的战略,但是王邑都没有采纳,战略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另外在战术上,虽然有着四十二万兵力,王邑两次和刘秀直接交锋,却都是只派很少的人,放着巨大的优势不用,白白损失了兵力,导致了最后的全军溃败。第三,因为政策不行,所以士气不行。为什么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的作战能力不够,因为从中下级军官到士兵,对王莽的意见是很大的。早在几年前,军饷就是王莽部队的大问题,公元20年的时候,就达到“食无见谷”的程度了,军饷也总是被克扣或者拖欠,谁愿意给王莽卖命啊?所有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王莽的政权没有了社会基础。汉军取得昆阳大战的胜利后,震惊了全国。全国各地的豪杰,纷纷起兵,杀死了当地的牧守,自称将军,并且使用汉朝的年号,等待着更始政权的诏命。一个月之内,几乎全国都叛离了王莽的政府。在汉军的形势一片大好时,却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对崭露头角的刘秀来说,可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打击,因为这件事,刘秀在昆阳之战中这么大的功劳,他自己一个字也不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