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春秋-4

"急子,为什么我每次使眼色,你都装作没有看见?"宣姜顾不得许多了,她直截了当地问。  "我,我真没有看见。"急子不敢去看宣姜的眼,他怕自己把持不住。  "难道我不够美?"  "不,你很美。"  "难道你不知道我原本是你的女人?"  "我。"急子顿了一下,轻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  "你父亲怎么了?我是你的,你为什么不带我走?"  急子一时没有说话,在心里,他曾经有过这样的冲动,但是,但是,"公子寿呢?公子寿怎么办?"  急子一急,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这是他的顾虑。  "带走。"  "可是,公子寿是我弟弟啊。"急子的意思是,那会乱伦的。  就在这个时候,夷姜回来了。  于是,对话中断了。  在那一次对话之后,急子的心情异常烦躁起来。  父亲、美女,在父亲和美女之间只能选择一个,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他在两者之间摇摆,如果第一天晚上梦见和宣姜私奔,第二天晚上又会梦到严词拒绝她。  急子始终下不了决心,一晃过去两个多月。两个月来,急子不敢去夷姜那里,他怕遇上宣姜,怕见到她那双勾魂儿又冒火的眼睛,他不敢面对。  有困惑,找老师。  急子壮着胆子,将自己的困惑和苦恼都告诉了老师右公子职。  "老师,我该怎么办?"  "我问你,你很看重世子的位置吗?"右公子职问。  "不,我兴趣不大。"  "好,那我告诉你,带她走。也不用去戎狄,你们逃去齐国就好。齐侯的原意就想要你做他的女婿,他不会责怪你。"右公子职的意见倒是旗帜鲜明,他一直因为这件事情耿耿于怀,总在暗地里骂宣公不是个东西。  "可是,可是,名分上岂不是很不好听?"  "还说什么名分?你难道不知道当初你娘就是你爷爷的人?你爹做得出来,你怎么就不能做?再说,那原本就是你的老婆。"  总之,右公子职作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最终,让急子动了心。  "好,老师,我听你的。"急子下了决心,好青年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  --晚了  在决定了与宣姜私奔之后,急子开始做准备,盘缠、衣物都准备妥当,又派人去探看前往齐国的道路。一切准备好了,又过了十多天。  急子来到宫内探望母亲,明是探望母亲,实际上是来找宣姜。  母子二人言谈之间,急子问起了宣姜最近的情况。  "一个多月没来过了。"  "怎么不来了?"急子吃了一惊,忙问。  "你不知道?她又怀上了。"  急子就觉得嗡的一声,头都大了。第31节:淫荡、乱伦(3)  就在那一刻,他知道一切都已经晚了,一定都完了。如果说从前有一个公子寿已经够麻烦的话,如今又怀上一个,到时候就是两个弟弟,怎么办?而宣姜大着肚子,怎么带她走?等到她生了孩子,黄花菜早就凉了。  黄花菜确实凉了。  作为两个孩子的娘,宣姜死心了。  而急子不仅仅死心了,他是心死了。  转眼间,两个孩子长大了。大的是公子寿,小的是公子朔。  急子把郁闷都藏在心头,他爱宣姜,但是他知道一切都没有可能了。不过,他把对宣姜的爱转化到了对宣姜的儿子的身上,他喜欢公子寿和公子朔,只要有机会,就会带着他们玩。  可是,宣姜永远也不会知道急子曾经的决定,她所知道的就是急子拒绝了她。她恨急子,她恨自己得不到急子。她不再想和急子私奔,而是想如何报复他。  世界上最可怕的恨就是因爱生恨,世界上最可怕的恨就是女人的恨。  --最后的试探  转眼间十六年过去,到了卫宣公十八年(前701年)。急子三十三岁,公子寿也十六岁了。而宣公淫荡过度,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这么多年来,宣姜一直没有找到报复急子的机会,事实上,她知道自己一辈子也不会找到报复急子的机会,因为急子品行端正,行事谨慎,你找不到他任何的疏漏,而整个卫国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他。  让宣姜迟迟不能下手的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她始终在心底对急子怀有幻想,她甚至做梦也在想急子杀死了宣公,自己登基,然后宣布把属于自己的老婆抢回去。  宣姜知道时间已经不多了,一旦宣公鞠躬尽瘁了,急子当了国君,自己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宣姜决定作最后的尝试。  那一天,宣姜探听到急子又来探望夷姜了,似乎夷姜的身体也不太好。自从宣姜来了,宣公基本上就不去见夷姜了,夷姜的心情一向就不好。此时,宣姜决定向急子摊牌了。  急子果然在在夷姜那里,还恰好夷姜又去方便了。  机会难得,机会难得啊。  "急子,十多年了,你知道你对不起我吗?"宣姜又是开门见山。  "这。"急子不知道怎么回答,似乎自己也没有沾过她什么便宜。  "好,过去的不说了。你爹眼看身体就不行了,我问你,你爹死后,你愿不愿意立我为夫人?如果你愿意,今天我就能让你爹死。"宣姜此时已经是无所顾忌了。  "不,不行,我不能对不起我爹。"急子拒绝了。  "你,你,你这个没心没肺的东西,呜呜呜呜。"宣姜哭了,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宣姜痛哭着从夷姜那里回来了,刚一进门,宣公也回来了。  "美人,怎么回事?"宣公忙问。  "姜后生病了,我好心去看她,谁知她还打我,还骂我不要脸,说我本来是她的儿媳妇,却勾搭上了老公公,是乱伦,禽兽不如。还说等你死了,她就是太后,那时候让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我,我不想活了,求求你,你把我送回齐国吧。"宣姜灵机一动,哭哭啼啼地说。  "什么?"宣公大怒,也不问青红皂白,令人将夷姜叫来,就是一通臭骂。  夷姜平白无故被骂一通,满腹委屈。再想想这十多年活寡妇的日子,知道活下去也没什么好结果,索性一咬牙一跺脚一拍屁股一瞪眼,当天晚上上吊自杀了。  事实证明,自杀是明智的。  --兄弟情深  自己不能得到的,就毁掉他。当一个女人得不到自己心仪的男人的时候,通常会这样想。  在夷姜死后,宣姜决定了报复急子的计划。  "急子怨恨我们母子,每天都在发誓要杀死寿和朔,把我抢回去做老婆,你要给我们作主啊。"宣姜又对宣公说。  "这。"宣公有些犹豫,毕竟口说无凭啊。  宣姜见宣公犹豫,她急了,一把拉过公子朔,对宣公说:"好,你不管,反正迟早我也要做急子的老婆,朔,来,叫爷爷。"  宣姜的话正中宣公的软肋,宣公最怕的就是儿子再把宣姜抢回去,那笑话可就闹大了。  "你说怎么办?"宣公问。  "他不死,我们就死,你说怎么办?"宣姜反问。  这次轮到宣公一咬牙一跺脚一拍屁股一瞪眼了,他决定杀了自己的大儿子。可是,明杀不行,那样名声就太坏了。  "这样,你爹正要讨伐纪国,要我们这里出兵帮忙,我就派急子出使齐国,持着白旄前往,约定出兵日期。路上乘船,到莘野下船,到时候我们在那里埋伏下人,让他们见持白旄的就杀,拿着白旄和人头回来领赏,你看如何?"这是卫宣公的主意。什么是白旄?古时代表国家出使,旗帜上端会系上牦牛尾,诸侯级别的用白色,就是白旄。  宣公和宣姜就这样定了杀人的计策,他们没有想到,隔墙有耳。谁?公子寿。第32节:淫荡、乱伦(4)  有的时候你很难想象,同样在后宫长大,有的人很残忍很贪婪,有的人很仁慈很友爱。  整个春秋历史上最糟糕最残忍最愚蠢的卫宣公,偏偏有两个最好的儿子。  上天很公平吗?上天很不公平吗?  按理说,公子寿将是杀死急子的最大受益者,因为急子一死,他就是世子。  可是,公子寿根本就没有想自己要当世子了,他想的只有一点:哥哥不能死,我要救他。  公子寿来找到了急子。  "哥哥,你快逃命吧。"公子寿将宣公和宣姜的阴谋一口气告诉了急子,他知道,只要急子逃出卫国,到任何一个国家,以他的贤名,他都是受欢迎的座上宾。即便有一天自己继承了国君的位置,也可以还给哥哥。  "逆父命求生,不可。"(《左传》)急子如此说,意思是不听老爹的命令而求生,那是不行的。  实际上呢,急子知道这一切都是宣姜的谋划,他知道宣姜恨自己,但是他还在内心深处爱着宣姜,今生得不到,只好来生了。如果自己的死能让宣姜高兴,那就是死了也值。  公子寿再三恳求哥哥逃走,可是急子坚持不走。  见劝不动哥哥,公子寿失望地走了。  公子寿并没有回宫,他去了左公子泄那里。左公子是他的老师,也是急子的朋友。公子寿来找老师,想要向他求教。  "老师,你看怎么办?"公子寿把父亲和母亲怎样要害死急子,急子又不肯逃走这前前后后说了一遍。  "唉,唉,唉。"左公子泄连叹三声,摇了摇头。  在卫国,还没有人比左公子泄更有学问的,他的一笑一怒都是学问。  "老师,你怎么连叹三声?"  "公子啊,我这三声叹息是为了三件事。第一声叹息,是叹亲爹居然要杀亲儿子;第二声叹息,是急子明知送死也要去;第三声叹息,是叹你好心做坏事。我摇头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现在谁也救不了急子了。"  "老师,我怎么好心做坏事?"  "公子啊,你知道卫国第一剑客是谁吗?"  "是谁?"  "就是急子。若是你不告诉他,路上纵然有人要杀他,十有八九也无法得逞。如今你告诉了他,他甘心送死,反而活不了了。你说,你是不是好心做坏事?"  原来如此?公子寿瞠目结舌。  公子寿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害了哥哥。他感到惭愧,感到后悔,他决定要为哥哥做点什么。  第二天早上就要出发,公子寿来为急子饯行了。  兄弟两个一夜痛饮,都知道这是生离死别。  虽然急子是哥哥,但是论起酒量,公子寿远在他之上。兄弟俩人一杯一杯地喝着,也不知喝了多少,急子昏昏睡去。  等到黎明来临,急子从睡梦中醒来。  "弟弟呢?"急子问。  "公子寿走了。"手下人说。  "那我们出发吧。"急子下令。  于是,所有人整顿行囊,准备上路。  可是,急子发现少了一样东西。什么东西?白旄。  白旄去了哪里?什么人来过?  除了卫士,只有一个人来过,那就是公子寿。  "难道是弟弟偷走了?"急子急了,他急忙令人去找公子寿。时间不长,手下人回报:"公子寿带了从人,持着白旄,登船走了。"  "啊!"急子大吃一惊,他比谁都明白,这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什么呢?  "快上船。"急子下令。第33节:人鹤情未了(1)  人鹤情未了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诗经·邶① 风·二子乘舟》  又一段《诗经》,又一段故事,感人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只有春秋这样的时期才会有。  而这段故事,讲述的就是急子和公子寿的故事。  --兄弟同死  急子匆匆下船,一路上催促随从快撑船,以便在到达莘野之前赶上公子寿。  船很快,可是急子还是嫌慢。  将要到莘野的时候,终于看见了公子寿的船,急子松了一口气:"还好,追上了。"  "公子,不是追上了,是遇上了。"随从提醒,急子这才注意到,公子寿的船是从迎面而来的。  急子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他急忙让随从迎上去,将来船截住。  两艘船越来越近,两船之间相隔两丈上下,相对而行。急子手中持剑,纵身一跃,轻飘飘跳到了对面的船上。急子的随从都吃了一惊,但是没有人能够跳过去,只得眼看着两条船之间越来越远。  公子寿的船上,没有公子寿,只有十多个凶神恶煞的壮汉,个个都在盯着急子,手上都拿着刀。  急子毫不畏惧,以他的身手,片刻之间就能将这些人全部放倒。他扫视了一遍,见到角落里的白旄。  "你们杀了他?"急子问。  那伙人有些诧异,怎么这个人上来就这样问?他怎么知道?他难道要为这个人报仇?  那伙人点点头。  "他在哪里?"急子问,他有些不敢相信。  一个人提过来一个人头,谁?公子寿。  急子哭了,一边哭一边说:"弟弟,你这是何必呢?你死了,爹会伤心的。"  船上的人都提起了刀,他们紧张死了。杀了兄弟,大哥来了。从大哥刚才跳船的身手和眼前的从容来看,这分明就是一个超级武林高手,也许大家的命都要没了。如果他们知道他们要杀的就是鼎鼎大名的卫国第一剑客公子急子,借他们一个胆子也不敢接这个活。  急子抬起了头,他要出手了?  急子没有出手,他开口了。  "你们杀错人了,该杀的是我,不是他。"急子说,说得很真诚。  船上的人们更害怕了。  "来,杀了我吧。"急子说,更加真诚。  每个人都怕得发抖,杀了这么多年的人,第一次有人要主动送死的,这肯定是个阴谋。  "求求你们,杀了我吧?否则你们是拿不到赏金的。"急子哀求起来。  谁敢来杀他?  河水流得不快,但是水足够深。如果不是在船上,那伙人早就逃跑了。如今无路可逃,只能发抖。  "杀了我吧。"急子很急,他大吼一声,向那伙人走去。  为首的一个慌了手脚,他以为急子要向自己攻击,情急之下,绝望地将手中的刀向急子砍来。  刀光,血光。  急子倒在刀下。  那伙人半天才回过神来,他们真的没有想到,这真是一个自己来送死的人。  他们是一伙在江湖上混的江洋大盗,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杀的人是谁,只是有人出了赏金让他们杀人。他们万万想不到,他们杀的是卫国的两个公子。  他们决定带上急子的人头,多一个不多,可是万一急子说的是对的呢?  急子的故事无意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上强盗,你不要害怕,你要自觉递一块板砖给他求他拍死你,强盗八成就会逃命;遇上强奸犯,你也不要害怕,你要主动上去脱他的裤子并且恳求"你就要了我吧,我死也瞑目了",强奸犯会用尽全身力气甩开你,远远地躲开。当然,如果你判断错误了,把好人当成强盗,就很容易被认为是讹诈;如果把扫黄办的干部看成了强奸犯,就有可能会被当成站街女送去劳教。  两个公子兄弟相爱,争相替死。  卫国人为了纪念他们,就有了上面的《诗经》里的诗。  感慨,感慨。  无限感慨。  人和人的境界,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乱伦  两颗人头放在宣公的面前,他傻眼了。  最出色的两个儿子,被自己同时害死了,而自己还要给杀死自己儿子的人银子。杀死自己的老子要下地狱,害死自己的儿子同样要下地狱。  宣公昏过去了。  宣姜也昏过去了。  要害急子的是他们,可是真的看到急子人头的时候,他们都后悔了。更令他们后悔的是,公子寿竟然也死了。  与自己的两个儿子相比,宣公就是一坨狗屎。  受了惊吓的宣公不到半年就死了。  害人者害已,如果真的有阴间,不知道宣公怎样见他的两个儿子。  公子朔即位,就是卫惠公,时年十五岁。  即位仅仅四年(前697年),左公子泄、右公子职和大夫宁跪,因为急子、公子寿抱不平,联合起来赶走了卫惠公。卫惠公逃往齐国,投奔舅舅齐襄公。那时候,齐僖公已经鞠躬尽瘁了。  赶走了卫惠公,左右公子立急子的同母弟弟黔牟为君。  现在有个问题,宣姜怎么办?按常规,要么杀了,要么废为庶人,赶回老家。  可是,宣姜是齐襄公的妹妹,而齐国是得罪不起的。因此,经过临时治安委员会的紧急磋商,决定请宣姜搬出后宫,另行安置到一处豪宅,一级保卫,太后待遇不变。  这样就行了吗?卫国人认为行了,但是,齐襄公有意见。  原本齐襄公是有帮助外甥夺回君位的想法的,可是他有一个顾虑,因为他正向周朝王室求婚,而黔牟是周王的女婿。从这个角度说,暂时还是不要得罪了黔牟。但是,不得罪黔牟不等于没有想法。  黔牟有个同母弟弟,也就是急子的弟弟,名叫昭伯,也叫公子舒。齐襄公想要保全妹妹宣姜,还不想让宣姜当寡妇,于是想出一个匪夷所思的主意来:让宣姜嫁给公子舒。  宣姜是愿意的,嫁给公子舒相当于嫁给半个急子,也不用当寡妇。可是公子舒不干,尽管夫人刚刚死了,尽管宣姜依然很风骚,可是那是他后妈,而且这个后妈还给老爹生了两个儿子,这不是乱伦吗?  乱伦就乱伦,为了国家利益,就是乱伦也干了。国家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不是吗?  在齐襄公和黔牟的双重压力下,公子舒把后妈娶回家了。事实证明宣姜真的很有女人的魅力,之后他们很恩爱,生了五个孩子,只是不知道这五个孩子该叫卫惠公哥哥还是叔叔。这五个孩子老大齐子夭折,老二公子申和老三公子毁后来都当了卫国的国君,两个女儿一个做了宋桓公的夫人,一个做了许穆公的夫人。许穆公夫人又叫许穆夫人,《诗经》中的《鄘风·载驰》、《邶风·泉水》都是她的作品,她是我国第一位女诗人。第34节:人鹤情未了(2)  一个人先后嫁给父子三个,生了三个诸侯和两个诸侯夫人,宣姜的肚子很厉害啊。  --卫懿公养鹤  卫国的荒诞剧并没有结束。  在卫惠公被赶走八年以后,齐襄公终于决定要把外甥弄回卫国去。齐国发兵了,卫国根本不是对手,直接被攻占。于是左右公子被杀,看在周王女婿的份上,黔牟被送去了周朝的伟大首都投奔老丈人,而大夫宁跪逃到了秦国。  卫惠公复辟了,十二年之后,他怨恨周朝收留了黔牟,于是攻打周朝,赶走了周惠王,立王子颓为周王。又过了六年,卫惠公鞠躬尽瘁了,他的儿子卫懿公继位,这一年是前669年。  卫懿公继承了卫国的伟大传统--荒唐。  与他爷爷的极端好色不同,卫懿公一点也不好色,他只好一点:鹤。  卫懿公是个很变态的人,他不喜欢女人,他疯狂地喜欢鹤,什么鹤都喜欢。他并不看重金钱,为了一只喜欢的鹤,他肯花重金购买。于是全周朝的人都知道,许多人来献鹤。  后宫里,宫女不多,鹤多,比宫女还多。而宫女们的主要工作不是伺候后妃们,而是伺候鹤们。  如果到现代来当个动物保护协会的会长,卫懿公会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不过他不幸是个国君。  卫懿公养了几百只鹤,只要不出门,就跟鹤们在一起游戏;只要出门,就带着鹤们一同出去,鹤们排成两排,井然有序。于是,只要卫懿公出门,那就是天下奇观。这样说来,当个马戏团的团长也不错。  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不算什么,卫懿公偏偏想象力丰富,他给鹤们加官进爵,鹤大夫、鹤将军、鹤夫人等等。《史记》记载: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卫懿公封的各种官爵那不是虚的,是有俸禄的,也不知怎么给,总之是有,大抵都是给了养鹤的人。鹤官员们出门,都要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譬如公车、譬如保卫等级,譬如交通管制等等。鹤夫人有自己的宫室,卫懿公还会临幸它们,做出些禽兽不如的事情来。  这架势下去,卫懿公恨不得生个鹤宝宝就好了,死了好把宝座传给鹤宝宝。每一次鹤下蛋,卫懿公都盼望着能够孵出一个人头鹤身的"天使"来。  如果有鹤被临幸致死,卫懿公就会以夫人的级别隆重安葬。  卫懿公一门心思在养鹤上,百姓的死活就不闻不问,百姓吃不上饭,鹤却吃山珍海味。将军打了仗立了功没得升迁,鹤将军作为文职官员却动不动涨半级,上朝的时候一站,鹤比人还靠前。更可气的是,鹤有的时候还骑在人的头上拉屎。  怨声载道,除了鹤,只要是人,没有不恨卫懿公的。  其实,鹤们也不是都满意卫懿公,譬如那些公鹤们就很吃醋。  "卫鹤公",卫国的人们都这样称呼卫懿公。  你说卫康叔挺好的人,怎么生了这么一帮衣冠禽兽的不肖子孙呢?  --凉拌鹤肉  报应总是会来的,报应迟早都要来的。  卫懿公九年(前661年),北方的狄人赤翟决定进攻卫国,他们穿越卫国北面的邢国。大军南下了,卫国全境震动。  养鹤的卫懿公也慌了,现在他知道,除了养鹤,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应该去做。  征兵、练兵,虽然晚了,但是还是要做。  可是,老百姓跑了,没有人来当兵。你平时不把老百姓当人,老百姓凭什么为你卖命?将军们一个个托病不肯出来,既然打仗也没有功劳,谁还愿意打仗?  卫懿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些草民和将军这个时候都不爱国了?都不肯为国效力了?都不为了大家舍弃小家了?难道保卫国家不光荣吗?  "为什么?"卫懿公怒斥他的大臣们。  "君好鹤,鹤可令击翟。"《史记》里这样记载大臣们的回答,这个时候,大臣们也忍不住他们的愤怒了。  是啊,鹤将军什么也不用干,就是扭扭屁股摆摆羽毛,就比我们军衔还高,工资还高,让它们上战场啊!  到了这个时候,卫懿公傻眼了。  "各位爱卿,寡人知错了,怎么办?"卫懿公老实了,赶紧求教。  "怎么办?凉拌。"大夫石祁子应声说道,他是石碏的孙子,他经常在反思爷爷当初大义灭亲是不是灭对了,因为大义灭亲的后果他都看到了。  "怎么凉办?"这个时候卫懿公是真急了,连讽刺也没有听出来。  "老百姓第一恨你,第二恨你的鹤们,要保全你,就得把鹤们杀了,剁巴剁巴,煮熟了,做成凉拌菜给大家吃,以解大家心头之恨。"石祁子的凉拌也就这个意思。  "那还等啥,杀鹤。"在老命和宠物之间,卫懿公毫不犹豫选择了老命。  历来的君王们都是这样,自己的命是命,别人的命不是命。  鹤何辜?  鹤将军、鹤大夫、鹤夫人,凡是鹤,都惨遭毒手。美丽的脖子都挨了一刀,美丽的羽毛都沾染了鲜血,都成了丹顶鹤。第35节:人鹤情未了(3)  屠杀,在鹤的历史上,这大概是最惨烈的一次大屠杀。  凉拌鹤肉出街了,卫国的老百姓们都抢着吃它们,似乎它们都是奸臣。其实,鹤们能干什么?  不管怎样,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有人愿意为国效力了,凉拌鹤肉起到了效果。  替罪鹤,典型的替罪鹤。  --卫国沦陷  卫国的军队凑在一起只有不到两百乘战车,因为卫懿公登基之后的九年里,卫国就没有练过兵,也没有新添过战车,相反,原有的战车大量损坏。  有人问,那么多军费干什么用了?很简单,都用在鹤身上了,买鹤养鹤,羽毛保养,卵巢(专门给鹤夫人孵蛋的地方)保养,宫室专车等等,哪一样不花钱?  将军们也都不练兵了,干什么了?有门路的养鹤,没门路的养鸡,反正都没闲着。  这一百多辆战车,再加上几千号志愿兵,根本就不够鬼子打啊。  到了这个时候,卫懿公才想起来赶快派人出去诸侯国求救。  晚了,确实晚了。  九年来,卫国与诸侯国基本没有往来,职业外交官都退休了,没退休的又没有外交经验。卫懿公派了一批人出去,结果诸侯国的态度基本一致:早干什么去了?你们不是有鹤将军吗?  这下可好,凉拌鹤肉都没用。  只有两个国家答应"看看吧",一个是齐国,算是亲戚。另一个是宋国,两个国家算是一衣带水的传统友谊。  可是,远水不解近渴,说来说去,还要靠自己。  卫懿公亲自带兵北上抗战了,大概是觉得鹤夫人们都死了,自己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卫懿公作战竟然十分勇猛。可是鬼子实力实在太强了,人多而且个个强悍,乱刀一挥,卫懿公也成了凉拌菜,一魂直追鹤夫人去了。  歼灭了卫军,鬼子长驱直入,攻入卫国都城,之后残忍屠城,放火焚烧。卫国公族仓皇南逃,直到黄河,多亏了宋国派船接应,这才逃过南岸,来到漕邑,清点人数,只剩下七百二十人。  此后,从共邑和滕邑两地移民,凑够四千多人,这才勉强立公子硕的儿子申为国君,就是卫戴公。没几天,戴公鞠躬尽瘁,再立戴公的弟弟毁为文公。  卫国从此衰落,再也没有能够恢复元气。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认真地反思一下大义灭亲。  从大的道理来说,石碏大义灭亲,杀死了篡党夺权的州吁,那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来对照被"大义灭掉"的州吁和他随后的卫国君主们,就会发现,州吁是不应该被灭掉的。  州吁之后,卫国主要经历了卫宣公、卫惠公和卫懿公。卫宣公除了知道淫荡和乱伦之外,什么也不知道,而州吁是一个会打仗的有为青年。卫惠公呢?他竟然率军攻打周王并且将周王赶走而另立新王,这比篡党夺权更加大逆不道,与之相比,是州吁对周王室的尊重。卫惠公攻打周王的原因是周王收留了自己的哥哥黔牟,与州吁相比,卫惠公的气量显然不够,当初卫宣公逃到了小国邢国,州吁也并没有出兵去捉他回来。至于养鹤的卫懿公,就更加不能与州吁相提并论了。  而更有说服力的还有这样一个事实:  州吁的爷爷卫武公,是康叔以来卫国最出色的国君,正是在他的手中,卫国变得强大,并且将爵位从侯升到了公,卫武公是怎样当上国君的?他就是杀掉自己的哥哥而篡党夺权的。  如果州吁没有被大义灭亲,很可能他就是第二个卫武公。  所以,不要一听到篡党夺权就以为是坏事。  这一点,后面还会有许多的例证。第36节:周王的麦子不见了(1)  周王的麦子不见了  从郑国到卫国,天下已经有些乱了。诸侯们互相攻杀,目无王法,周王室的威望江河日下。  现在,来说说周王室的地位变化。  这,需要从周的祖先开始说起。  --周朝的建立  最早从黄帝说起就太久远了,从后稷说起也有些长。只说一点,周王室是黄帝的后裔,姓姬,与黄帝同姓。  到公刘那一代,跟戎狄混居。什么是戎狄?  上古时期,华夏族将周边的民族按照方位分为四个部分:北边的是狄,南边的是蛮,西边的是戎,东边的是夷。后来常说南蛮南蛮,就是这么来的。那么,戎狄就是西北的民族了。  由于公刘人品好,乐于助人,种粮食的水准又高,基本上就是雷锋加袁隆平这样一个人,因此受到各族群众的拥戴,成为那一带的首领。到儿子庆节,周国正式成立,地点应该在今天的甘肃一带。  几百年后,到了古公亶① 父那一代,戎狄起兵来攻打,要抢财物,古公亶父给他们财物。之后戎狄又来,要抢地盘和人民。古公亶父又要给他们,老百姓不干了,想要打仗,古公亶父劝他们说:"鬼子来打仗,无非就是要土地和人民。想想看,大家跟着我也是过,跟着他们也是过,有什么区别?如果大家为了我而战斗,为我死那么多人,我不忍心。"  多么伟大的情操啊,就是华盛顿也比不上。  古公亶父带着自己的家属走了,一直来到了陕西,百姓们也都追随他去了陕西。在那里,周围的部落们知道古公亶父十分贤明,也都过来归附。于是古公亶父修建城墙,建立官府,为民服务。  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叫太伯,二儿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叫姬昌,大家都看好他。于是太伯和虞仲为了把王位让给季历,双双逃往南方,后来建立了吴国,成为吴国国君,这是后话。  后来季历继位,季历之后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周文王发明了"周易",据专家考证,这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预测学,现在世界上有许多"周易"研究会,夜以继日地想搞懂几成,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研究还将继续下去。没有"周易",后世的帝王连坟地选在哪儿心里都没谱儿,也就没有今天看上去宏伟壮观的这陵那陵,甚至连故宫都可能盖得乱七八糟。所以,周文王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周文王可没有他爷爷那么慈悲,先后多次讨伐戎狄,让鬼子闻风丧胆。  文王之后,武王灭了商朝,建立周朝。  需要提醒的是,据传文王有九十九个儿子,后来分封各地,成了许多姓氏的祖先。在汉族常见的姓氏中,大约有一半是出自文王后代。  读到这里,大家最好保持恭敬的态度。  举个例子,当年国共两党打得不可开交,毛泽东、周恩来与蒋介石、宋子文(本姓韩)形同水火,其实若是大家坐下来叙叙旧讲讲历史,就会发现大家都是周文王的子孙,甚至周恩来和蒋介石还都是周公的后代,大家本是一家人。  所以,经常讲讲历史,是有利于世界和平的。  --周朝的统治  当时的周朝是很强大的,没有人可以对抗。  建国之初,诸侯国一个个都很老实,谁不老实就办谁。  那时候四面的民族也都很老实,东夷很快就被消灭了,成了姜太公的臣民,也就成了华夏族的一个部分。一部分逃走的,大致就渡海去了朝鲜。  所以,中朝一家亲啊,本来就是一家。  南蛮在楚国的打击下,很快也就服服帖帖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大概就是那个时候说起来的。  戎狄呢?  说起来,话就长一点。  按照《史记》的记载,戎狄们原本是夏朝的遗族,也就是说他们跟夏朝原本是一个民族。说来说去,那也就是炎黄子孙了。而戎狄是匈奴的祖先,匈奴又是之后的北方民族的祖先,这么说来,什么蒙古族、朝鲜族、女真族等等,实际上也都是炎黄子孙,没什么可争议的。  周朝初期,戎狄是要进贡的,叫做"荒服"。  后来到了周穆王的时候,有两个爱好:第一喜欢旅游,第二喜欢打仗。周穆王旅游的事迹不多说了,他喜欢西部旅游,是如今西部旅游的祖师爷。他曾经西部旅游到天山,亲切会见了西王母。打仗的事情说一说,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看戎狄不顺眼,非要打人家,谁劝也不行,于是就打了,戎狄一看大军打来,一个个都跑了,穆王只抓了四头白狼四头白鹿回来,大概这八样东西是戎狄的吉祥物,相当于我们的奥运福娃。为什么咱有五个奥运吉祥物,来源应该就是戎狄这里。  抢了人家吉祥物,人家当然不干了。就像谁抢了咱那五个福娃,咱也不爽啊。《史记》记载,从那以后,"荒服不至",不进贡了。不仅不进贡了,还跟你打游击了。  到宣王的时候,又要打戎狄了,结果这一回连吉祥物也没抢回来,反而打了败仗。  从那以后,戎狄就彻底不怕周朝了。到了幽王的时候,戎狄就攻破了伟大首都,幽王也被杀了。  于是,平王迁都洛邑。  说来说去,不该抢人家的吉祥物。  --周朝太子成了人质  周平王迁都,虽说一时太平无事了,但是也失去了诸侯的尊重。为什么?你堂堂一个周朝天子,竟然被小鬼子逼得迁都,弟兄们的颜面往哪里放?你要不行你吱一声啊,哥几个帮你把小鬼子办了不就行了。  眼看大家都靠不住了,周平王这个时候只能依靠一个人了。谁?郑庄公。郑国紧挨着洛邑,有实力,而且是诸侯里面最近的亲戚,亲上加亲的亲戚,不仅是堂弟,还是表弟。  可是,有一个问题。郑庄公有日子不来了,在家里对付叔段呢。周平王心里就有些不舒服,心说你是个中央领导人,不能总是拿着中央的工资干私活啊,你这不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吗?  正在这个时候,虢公忌父从虢国来了,说起来,他是那个虢石父虢总理的儿子,当年虢总理给幽王出了烽火戏诸侯的主意,后来自己也幸福地被犬戎给剁了,也追认烈士了。不过,他的儿子就不再担任中央领导人了。  平王跟虢公聊得挺投缘,平王有了一个想法:"老虢啊,你看老郑这么多年来担任总理职务,时间长了,有些懈怠了,平常也不来中央办公了。我看,你就继承你爹的遗志,取代老郑,担任总理吧。"第37节:周王的麦子不见了(2)  "这这这这这不行,绝对不行。"本来好好地说话,听平王这么说,吓得虢公说话都不利索了。  "有什么关系?"  "大王啊,老郑人家那是实力派啊,我要是夺了他的权,那他不仅怨恨我,也会怨恨大王啊,我这诸侯还想不想干啊?"虢公说得实在,自己是个小国,惹不起。  当天晚上,虢公急忙溜了。他怕夜长梦多,万一平王非要自己取代郑庄公呢?还是跑了最放心。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看上去越是坚固的墙,就越是透风。  按理说,天子与臣子的对话应该是严格保密的。可是,郑庄公在第二天就知道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毫无疑问,有人以快马加急的方式向他汇报了工作。  郑庄公是什么人?别忘了他是春秋第一位猛男啊。  于是,郑庄公去中央了。他要干什么?辞职。  "大王,您看,我家里有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总是脱不开身,再说,能力上也有问题。您就让我辞职吧,省得占着茅坑不拉屎。"郑庄公很诚恳地向平王提出辞职。  "兄弟,这怎么行?好久不见,正想你呢,咱们多聊聊。"平王挽留。自从虢公给吓跑之后,平王认真思考过,思考的结果是谁都能得罪,就是不能得罪郑庄公。他还庆幸呢,庆幸虢公没有听自己的。  "大王,听说您连人选都看好了,据说是虢公是吧?我也觉得他很合适啊,他爹不就当过总理吗?说实话,他的能力比我强多了。"郑庄公说得超真诚。  平王有些慌了,他看不出来郑庄公是说的真心话还是在讽刺自己。说实话,没人知道,甚至郑庄公本人也说不清,一方面他有些愤怒,另一方面他还真不想干了。  "嗨,我说呢,怎么好好地就要辞职,原来是误会,误会啊。我的意思是老弟不在的时候,虢公临时来帮个忙什么的,算是借调,老弟一回来,那他就主动让位。再说了,能力上,他怎么能跟老弟相比?"  问题是这样的,你越是挽留,他就越是想走;他越是想走,你就越是真想挽留。  郑庄公咬死了一定不干了,说什么也没用。  平王一看不行啊,怎么办?  "兄弟,你看,四十多年了,郑国对中央的贡献那是巨大的,我叔还有兄弟你的贡献那是没人能比的。如今出了这么一个小小的误会,也不能怪你不信任我。这样吧,为了表达我的诚意,我让太子去郑国为人质,你看如何?"平王这人,整个就是遗传了他姥爷的二愣子脾气,一急了什么馊主意都敢想,什么后果都不管。  你说交换人质这样的事情,原本是诸侯国之间的事情,大家级别相当的。就算是诸侯国,关系亲近一点的,也都不玩这个。现在天子要跟诸侯交换人质,而且动不动就派太子做人质,这不是太荒唐了吗?  郑庄公是什么人?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行,第二反应是绝对不行。一来这样要挨骂,二来太子这样的人质那是人质吗?就算平王今后把自己给炒了,自己能把太子怎么样?第三,太子去了郑国,那还不得供着?供好了那算不错,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交待?  "大王啊,这千万使不得。知道的说是大王主动提出的,不知道的说是我要挟大王。大王要我留下来,那我就留下来好了,这用太子做人质的事情就免了吧。"郑庄公不傻,这烫手的山芋绝对不接。  其实到这里,平王是成功的,又表达自己的诚意了,郑庄公也让步了,如果见好就收,那就完美了。可是,平王那是个二愣子,当初迁都也就一拍脑袋。如今又拍了脑袋,你越推辞,他越来劲。  "不行,其实我让太子去做人质还有别的意思,郑国现在是模范国家,国家治理得好,我也让太子去现场学习一下,算是留个学吧。就这么定了,啊。"这一回平王真是下定了决心,不容郑庄公再说什么。说完,走了。  郑庄公现在是推无可推,暗中叫苦。本来是来讨公道的,谁知道讨回去个烫手山芋。  怎么办?  回到总理官邸,恰好祭足跟着来了,两人一商量,现在只有一个办法:把自己的世子先弄过来,至少吧,算是交换人质。  就这么着,郑庄公世子姬忽来到周朝做人质,平王太子姬狐随后去了郑国当人质。  周郑交质,这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周朝的权威下了一个台阶,他们已经自己给自己降格了。  消息传出去,天下诸侯对周朝更加不放在眼里。  --大王的麦子被抢了  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前720年)的时候,终于鞠躬尽瘁了。  总理郑庄公和人大委员长周公黑肩共同迎请太子狐登基,太子狐从郑国回来,那时候他也快五十了,身体还不太好,在平王灵前痛哭,结果这一哭就昏过去了,这一昏过去就没有醒过来。  于是,太子狐的儿子姬林继位,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很年轻,就因为自己老爹被派去郑国做人质这件事情,他对郑庄公一向没有好感。他决定炒了他,炒他之前,桓王找来周公商量,周公劝他:"忍忍吧,郑侯没犯什么错,对国家也还尽力。"第38节:周王的麦子不见了(3)  可是桓王不愿意忍了,他毕竟还年轻。  第二天早朝,桓王也没客气,上来就宣布:"郑侯年岁已大,辈分又高,本王不忍心让他老人家天天来上班,回家养老去吧。"  "多谢大王,老臣早有这样想法。"郑庄公谢了恩,回到总理官邸,要紧的东西收拾一遍,当天就回郑国了。  其实呢,庄公也未必就愿意在这里当中央领导,退休回家也没什么问题。关键是,你不要这样生硬地让人家走,那太没面子。譬如桓王给庄公搞个生日晚会,把侯爵晋级为公爵,然后送一堆礼物,这个时候好好跟人家说,装孙子就装孙子,何况本来也是孙子。那样的话,郑庄公走得也有面子,今后有什么事情还能照应你,多好?  周朝为什么后来不行呢?跟这些混账天子太有关系了。  郑庄公灰溜溜回了郑国,大伙儿一看就知道心情不好,一问,原来是被桓王这孙子给赶回来的,大伙儿就急了。  "他娘的,这不是忘恩负义吗?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主公,咱们立即出兵,攻打洛邑,废了那个孙子。"大夫高渠弥第一个不干了,就要出兵。  "不行,攻打周王,那不是造反吗?"颍考叔不同意。是啊,地方打中央,那于理不通啊。  庄公基本没搭理他们,这样考智商的问题,只有祭足才有办法。  "攻打周王,那肯定不行;可是就这么忍了,那心情又不爽。我看,不如出兵到温,就说今年歉收,朝他借粮。如果不借,那就是不够意思;如果借,咱们再狮子大开口,让他们难受。"果然,祭足的主意就是好,温是周朝的自留地,不打洛邑而在温闹事,意思就是你让我不爽,我也让你不爽。  主意就这么定了,祭足亲自率军到了温,之后向温城大夫开口借粮。  温城大夫也不是傻瓜,再加上事先有内参一类的东西过来,说是要提防郑国报复,因此温城大夫既不借粮,也不开城门,你爱干什么干什么,我就当没看见。  祭足一看,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不借?麦子就在地里,你不借,我们自己割。"祭足下令,来之前就给每个士兵发了镰刀,这时候正好用上。  正是麦熟季节,郑国军队就将温的麦子都给割了。怎么割法?只割麦穗,不割麦杆,否则运不了。温城大夫在城楼上干瞪眼看着,很生气,但是打不过。  割完麦子,郑军回去了。再看麦田里,麦子还那么高,就是没有头了,你这不气人吗?  又过了三个月,祭足照方拿药,把成周的早稻给割走了。  抢了麦子,抢了稻子,周桓王不知道?当然知道。  "我要讨伐郑国。"桓王大怒。  "大王,算了,不就是点麦子吗?就当喂狗了吧。一来,为点麦子就打仗,事情太小,让人家笑话;二来,割麦子的是郑国的边防军,说不定老郑根本就不知道;三呢,咱的军队常年不打仗,哪里是郑国的对手?"周公黑肩第一个出来反对。  桓王想想,也有道理,再问大家,没人赞成出兵。  这下没办法了,出兵的事情就算没说过,桓王让周公给各地下了一道诏书,基本内容就是:有贼,看好自己的麦子。  家门口的麦子被抢,却只能忍气吞声。  "唉。"天下诸侯都在为周王室叹气。第39节:冒充解放军(1)  冒充解放军  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所谓用鲜血凝结成的友谊往往是靠不住的,所谓的同志加兄弟往往是要忽悠你的,用得着你的时候是兄弟,用不着的时候就是隔壁二子他舅舅。  历史就有这点好处,让你在看完他之后能够对现实感到坦然,感到释然。  郑国与周朝的关系那是超越于一般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他们是真的兄弟,他们曾经患难与共互相帮助,没有周朝就没有郑国,没有郑国周朝也会不同。  可是,即便是这样,该忽悠的时候还是要忽悠,谁也不会客气。  --郑庄公有点惭愧  周朝的反应让郑庄公很意外,他原本担心中央军会来讨伐,或者给个免去爵位留职察看的处罚,至少给个通报批评什么的,他已经让祭足草拟了一份情况说明和一份检查,看到时候能用上哪个。  可是,周朝竟然没有动作,似乎丢麦子的不是他们,而是对门的老张。  "宽容啊。"郑庄公有些感慨了,中央就是中央,宽容大度啊,这些小错误就不追究了。  中央不追究,地方就要反省了。人就是这样,你来硬的,我跟你对着干;你来点怀柔的宽容的,他就不好意思了。  "老祭啊,看来咱们做错了。"郑庄公对祭足说,这是他第一次批评祭足。  "主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咱们知道错了,就上门去道歉,道歉也是个沟通的好办法啊。"祭足总有办法,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好,就这么定了。"郑庄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正好自己也有些怀念在伟大首都的日子,于是决定亲自去洛邑朝拜,向周桓王示好。  还有,首都的葱油饼也令人向往。  就在庄公准备启程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  宋国的公子冯避难来了,浑身是血地来了。  原来,庄公把小城长葛给了公子冯暂住,谁知宋军以闪电战攻占了那里,公子冯死里逃生回来。  郑庄公火了,当初州吁五国联军讨伐郑国,宋国就是最卖命的。如今又占领了我们的城池,那不是骑到老子头上拉屎了?没错,公子冯是你宋国的公民,可是人家在我这里也有暂住证啊,也有无罪证明啊,凭什么你们就要过来捉人?你以为你是谁?国际警察啊?  "老祭,我要办了宋国,看有什么好主意。"庄公是真的大怒了。  祭足笑了,他一向是个讲效率的人,一向认为出一趟差应该多办几件事。  "主公啊,这下去伟大首都多了一件事情了。"祭足说。  "先办宋国,后去洛邑。"庄公心说老祭怎么把我的话茬开了。  "不然,打宋国没那么简单。首先,宋国爵位比咱们高,咱们是侯爵,人家是公爵;其次,宋国也不是好惹的,他们这些年年年打仗,虽然战绩不佳,但是经验丰富。依着我看,这事情必须要打着中央的旗号,号令各方诸侯前去讨伐,名正言顺而且人多势众,要办宋国就容易了。"祭足就是这样,想什么都很周到。  祭足为什么这么聪明呢?经常洗脚很重要。  --热脸贴上冷屁股  郑庄公和祭足去了洛邑朝见周桓王,两件事:第一件表达歉意,第二件希望周桓王下旨,让郑国率领联军讨伐宋国。  两人带够了礼物,兴高采烈去了伟大首都。  周桓王听说郑庄公来了,吃了一惊,心说这个不要脸的来干什么?没办法,既然来了,怎么说也得见见啊。于是,郑庄公朝见桓王。  爷孙二人相见,都是皮笑肉不笑。庄公把礼物献上,桓王一眼没看,令人收了。  寒暄已毕,桓王先说话了:"郑国今年收成如何?"  "托大王的福,今年天气好,收成也好。"  "嗯,那就好,温的麦子和成周的早稻我们能留下来自己吃了。"桓王冷笑道,他压根就没准备给郑庄公好脸色看。  郑庄公是个什么人?话到这里就知道这趟算是白来了,再说下去,那非翻脸不可。于是找个肚子疼之类的借口,退了出来。  回到国宾馆,祭足连忙来问:"主公,怎么样?"  "白来了。"郑庄公把经过一说,说桓王毫无善意,别说下旨打宋国了,就是缓和关系都没有可能。  祭足一听,也没有办法。照理,到了晚上桓王就该赐宴,带着大家吃吃野味,看看胡人歌舞,唱唱卡拉OK之类。可是,桓王连这都没做。没办法,晚上祭足只好领着庄公找地方洗脚去了。  第二天,桓王派人送来十车谷子,说是给郑国用来备战备荒的,省得到时候再跑那么远过来割麦子。  郑庄公哭笑不得,桓王这孙子也太过分了。可是,这是人家的地盘,给你东西你还得接着,不带走还不行。可是堂堂一个诸侯,前任总理,算起来还是天子的叔爷,就赶着十车谷子回去,丢不丢人?  正在发愁,周公派人来了。原来,周公知道桓王羞辱郑庄公,不仅不款待,而且给了十车谷子。为了补救,周公自己备了两车绸缎给郑庄公。  看见绸缎,祭足乐了。  "笑什么?这比谷子值钱?"庄公问,天下人都知道郑庄公来首都了,就算有两车绸缎,也掩盖不了那十车谷子的羞辱啊。  "主公,你洗个脚先,看我怎么处置。"祭足让人伺候庄公洗脚,自己出去了。  洗完脚,庄公出来看。不看则已,一看之下大吃一惊,为什么?谷子不见了,只剩下十车绸缎。  --冒充解放军  祭足总是有办法。要记住这一点,祭足总是有办法。  可是怎么变出十车绸缎了呢?那年头还没有变魔术的,祭足也变不出来,他有他的办法。  祭足把那两车周公送的绸缎打开了,都盖在十车谷子上面,于是就成了十车绸缎,就这么简单。  "这有什么用?实际上还是十车谷子。"庄公不解。  "不然,咱们就这么赶着车回去,谁知道这是谷子?咱们一路上就说周王十分优待,送了十车绸缎,同时令我们组织联军讨伐宋国。"  你要是赶着十车谷子回去,说周王任命你为联军总司令,那傻瓜才会信。可是十车绸缎那就不同了,那多贵重啊。  庄公一听,真是好办法。  咱不是解放军,咱冒充解放军还不行吗?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5
正序
倒序
原来这才是春秋
原来这才是春秋-2
原来这才是春秋-3
原来这才是春秋-4
原来这才是春秋-5
原来这才是春秋-6
原来这才是春秋-7
原来这才是春秋-8
原来这才是春秋-9
原来这才是春秋-10
原来这才是春秋-11
原来这才是春秋-12
原来这才是春秋-13
原来这才是春秋-14
原来这才是春秋-1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原来这才是春秋
原来这才是春秋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