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47

明都穆撰。穆有《壬午功臣爵赏录》,已著录。是书记录元、明以来逸事。  然多涉神怪,不足徵信。书中龚泰、轩輗、张仙三条注称采曰者,乃其门人陆采附记。盖此书采所编次,故原本题曰都公谈纂云。  △《陆氏虞初志》·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旧本题《陆氏虞初志》,不著其名。惟第一卷中续齐谐记有跋,称得於外舅都公家,疑为都穆婿也。其书所收诸家小说,惟吴均为梁人。馀皆唐人杂传,不出《太平广记》之中,殊乏异闻。《白猿传》旧题江总,虽曰托名,然既为谤欧阳询而作,则出於隋末唐初更无疑义,乃以殿唐末,未免失伦。则亦随手钞合,取足卷帙,无所铨次之本矣。  △《志怪录》·五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祝允明撰。允明有《苏材小纂》,已著录。是编所载皆怪诞不经之事。观所著《野记》诸书,记人事尚多不实,则说鬼者可知矣。朱孟震《河上楮谈》谓允明所作志怪凡数百卷,疑无此事。卷字殆条字之误欤?  △《西樵野记》·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侯甸撰。甸,苏州人。《明史·艺文志》载是书作十卷,此本卷数不符,疑有散佚。然原序称一百七十馀条,计数无阙,或《明史》误也。序又称所载悉幽怪之事,此本所载乃有不涉幽怪者二十三条,为例未免不绝。其女子咏钱一诗,见沈括《笔谈》,摭为近事,尤疏舛矣。  △《广夷坚志》·二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明杨慎撰。慎有《檀弓丛训》,已著录。是编前有嘉靖二十年慎门人夏林序。文词猥陋,舛误叠出。如云宋洪迈有《夷坚志》二十卷,考迈书甲集至癸集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一百卷,三甲至三癸一百卷,四甲四乙二十卷,乃四百二十卷,非二十卷也。又称因宣和皇帝喜长生不死之术,一时士大夫相习成风,争为此类言语以媚於上,洪故贤者,亦不能免。考迈乃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孝宗时官端明殿学士,非徽宗宣和时人也。又称慎著述已满天下,晚年学《庄子》之卮言,拾《齐谐》之剩语,仿洪氏之例而推广之。考慎以正德六年辛未登第,年二十四,至嘉靖二十年辛丑仅五十四岁,非晚年。其为依托,已无疑义。及核其书,乃全录乐史《广卓异记》,一字不异,可谓不善作伪矣。  △《见闻纪训》·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陈良谟撰。良谟宇中夫,安吉人。正德丁丑进士,官至贵州布政司参政。  是书杂记见闻,多陈因果。虽大旨出於劝戒,而语怪者太多。  △《耳抄秘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上元壬午南赡部洲二十八年林之东无名氏撰述。考书中所纪,其人当在嘉靖时。壬午即嘉靖元年,而称二十八年,其词诡诞,未之详也。所纪皆明代杂事,然无一非委巷之谈。如谓明成祖发刘基之墓,得一朱匣,中有贺永乐元年登极表;元顺帝为明所败,匿於古寺而死,即以寺梁为棺;宁王权为许逊后身;邱濬为虾蟆精;凡孔氏袭衍圣公者,其相必口露双齿如孔子;明太祖以公主嫁朝鲜国世子;刘基对明太祖称白胡子变红胡子;明孝宗为牟尼佛降生,故年号上下二字皆取牟字字头;其鄙俚荒唐,殆不足与辨。至於以危素为姓魏,以于谦为姓余,殆市井略识字人妄听之而妄记之,不知何以得传至今也。  △《高坡异纂》·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杨仪撰。仪有《螭头密语》,已著录。是编乃志怪之书。前有自序,谓高坡者京邸之寓名。案明张禹《坊巷前胡同集》,东城有高坡胡同,盖即所居也。  钱希言犭会园称杨仪礼部素不信玄怪之谈,因闻王维贤亲见仙人骑鹤事,始遂倾心,著有《高坡异纂》行於世。然书中所记,往往诞妄。如黄泽为元末通儒,赵汸之所师事,本以经术名家,而仪谓刘基入石壁得天书,从泽讲授,真可谓齐东之语。至谓织女渡河,文曲星私窥其媟狎,织女误牵文曲星衣,上帝丑之,手批牵牛颊,伤眉流血,竟公然敢於侮天矣。小说之诞妄,未有如斯之甚者也。  △《冶城客论》·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陆采撰。采字子元,长洲人,粲之弟也。是编乃其肄业南雍时记所闻见,大抵妖异不根之言。其胡铨后身一条云,闻之祝允明。又云初闻祝子之言,以为祝好奇,必记此,不暇详叩。因近阅语怪两编无之,追书於册。是允明有所不记,而采记之,其诞更甚於允明矣。乃讥沈周作《客座新闻》多信门客妄言,何也?  卷末鸳鸯记一篇,述施氏妇闺阁幽会之事,淫媟万状,如身历目睹。此同时士大夫家也,谁见之而谁言之乎?尤有乖名教矣。  △《祐山杂说》·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冯汝弼撰。汝弼字惟良,平湖人。嘉靖壬辰进士,官工科给事中。以言事谪潜山县丞,迁知太仓州。调扬州府同知,不赴。隆庆中追赠布政司参政。是书自记生平琐事,率涉梦卜禨祥。其所记他人事,亦多不出此。末载种植数方,尤与全书不类。  △《古今奇闻类记》·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施显卿撰。显卿字纯甫,无锡人。嘉靖壬子举人,官新昌县知县。是书成於万历丙子。分天文、地理、五行、神祐、前知、凌波、奇遇、骁勇、降龙、伏虎、禁虫、除妖、馘毒、物精、仙佛、神鬼十六门,兼及明代近事,颇取史传,而掇拾稗官小说者为多。  △《二酉委谈》·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王世懋撰。世懋有《却金传》,已著录。此编乃随笔杂记,多说神怪之事,亦间作放达语。盖其时山人习气渐染及於士大夫也。卷页颇寥寥,其西山云雾茶一条云,追忆夜来风味,书一通以赠先生。(案:先生指蔡琳泉也。)五月十二日归自郡城一条云,坐心远堂中命笔伸纸,作数行记之。万历十二年一条云,第三子士駫年十三,书此付之。三月晦日一条云,归而记之,以示两儿。殆平时所作杂帖,其后人录之为帙欤。  △《燃犀集》·四卷(通行本)  不著撰人名氏,自称茂苑树瓠子。有嘉靖辛酉自序。摘取小说家所录神怪之事,汇录成编。大都与他书复出,无可采也。  △《异林》·十六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明朱睦撰。睦有《易学识遗》,已著录。此乃摘百家杂史中所载异事,分为四十二目,颇为杂糅。如防风、僬侥之类,世所习闻,不足称异,而他书稍僻者仍不无挂漏。惟详注所出书名,在明末说家中体例差善耳。  △《快雪堂漫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冯梦祯撰。梦祯有《历代贡举志》,已著录。是编为陆烜奇晋斋所刻,皆记见闻异事。语怪者十之三,语因果者十之六,记翰林旧例、大同米价、回回人义仆、节妇、虞长孺、汉印、吴茂昭品龙井茶、李于麟弃岕茶,以及栽兰、藏茶、炒茶、茉莉酒、造印色、铸镜、造糊、造色纸诸法,为杂家言者十之一。  故从其多者,入之小说家焉。  △《孝经集灵》·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虞淳熙撰。淳熙字长孺,钱塘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  《经义考》载淳熙有《孝经迩言》九卷,《今文孝经说》一卷,今皆未见。此书专辑《孝经》灵异之事,如赤虹化玉之类,故曰集灵。夫释氏好讲福田,尚非上乘,况於阐扬经义而纯用神怪因果之说乎?其言既不诂经,未可附於经解,退居小说,庶肖其真。至其采录颠舛,如张角作乱,向诩上便宜,不欲国家兴兵,但遣将於河上北向读《孝经》,则贼当自消灭一条,乃《口蚩》鄙之事,古来传以为笑者。亦收为灵迹,殆信为贼果消灭乎?  △《前定录》·二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蔡善继编。善继字伯达,乌程人。万历辛丑进士,官至福建左布政使。其书皆载古来前定之事。上卷凡七十八事,下卷凡九十三事。前有善继自序,后有泉州府训导张启睿跋。细核所录,乃全剽《太平广记》第一百四十六卷至第一百六十卷定数一门之交,名姓次序,一字无异。惟上卷之末增延陵包隰一人,下卷之首增窦易直至刘逸二十人,为原书所无,然亦自《广记》他门移掇窜入者。  《广记》为习见之书,乃取其中十五卷别立书名,攘为己有,作伪之拙,於是极矣。  △《仙佛奇踪》·四卷(内府藏本)  明洪应明撰。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其里贯未详。是编成於万历壬寅。  前二卷记仙事,后二卷记佛事。首载老子至张三丰六十三人,名曰消摇墟,末附长生诠一卷。次载西竺佛祖自释迦牟尼至般若多罗十九人,中华佛祖自菩提达摩至船子和尚四十二人,曰寂光境,末附无生诀一卷。仙佛皆有绘像,殆如儿戏。  考释、道自古分门,其著录之书亦各分部,此编兼采二氏,不可偏属。以多荒怪之谈,姑附之小说家焉。  △《犭会园》·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钱希言撰。希言有《戏瑕》,已著录。是书成於万历癸丑,皆记当时神怪之事。一仙幻,二释异,三影响,四报缘,五冥迹,六灵祗,七淫祀,八奇鬼,九妖孽,十瑰闻。其以犭会园名书者,犭会者狡犭会之意,狡犭会者戏弄之意也。  其中记陈祖皋陷冤狱,出金资营救,反为人所绐事。影响类中作其姻家钱日省,因其从子朗生诱祖皋妻钅强三百缗,及金凤敛诸物,为沈儒宗所胁致败,祖皋妻死而为厉。灵祗类中作指挥采成文构成其狱,因其同里沈瑞徵诱祖皋母钅强六百缗,后瑞徵独匿其赂,成文无所得,因陷祖皋大辟,祖皋父与郊为厉。两卷之中,姓名事迹自相矛盾。记所见如是,记所闻者可知矣。  △《耳新》·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郑仲夔撰。仲夔有《兰畹居清言》,已著录。是书杂记琐事,多及仙鬼因果,亦《辍耕录》之流亚。中记魏忠贤事,盖明末人也。  △《王氏杂记》·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王兆云撰。兆云有《词林人物考》,已著录。是编凡湖海搜奇二卷,挥麈新谈二卷,白醉璅言二卷,说圃识馀二卷,漱石闲谈二卷,乌衣佳话四卷。皆杂记新异之事,本各自为书,后人裒为一帙,总题曰《王氏杂记》,非其本名也。  其中《乌衣佳话》,《明史·艺文志》作八卷。此本仅前后二集,每集分上、下卷,或为合并,或为阙佚,均不可知。然志怪之书,无关学问,其完否亦无容深考。惟其中记张孚敬晚遇一条,谓廷臣议追封大礼,拘於俗说濮园之非云云。则意存左袒,不为公论,有不可不纠正者耳。  △《燕山丛录》·二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徐昌祚撰。昌祚字伯昌,常熟人。是编盖其官刑部时所作。多载京畿之事,故以燕山为名。凡分二十二头,大抵多涉语怪,末附以长安里语,尤为鄙俚。又多失其本字本音,不足以资考证。书成於万历壬寅。有昌祚自序,谓因辑《太常寺志》得《徵州县志》书,因采其所记成此书。则亦剽掇之学也。  △《芙蓉镜孟浪言》·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江东伟撰。东伟字青来,自号壶公。开化人。万历丙午举人。其书分玄部、幻部、灵部、幽部为四集,皆摘录诸书神仙鬼怪之事,各系评语,而佻纤殊甚。  如幻部中载张南轩晚得奇疾,殁时就殓,通身透明,腑脏筋骨,历历可数,莹彻如水晶云云。本说部无稽之谈,东伟乃为之评曰,此明明德之本体,可谓无所不戏侮矣。其曰孟浪言者,盖取《庄子·齐物篇》语,殆亦自知其不经欤。  △《敝帚轩剩语》·三卷、《补遗》·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沈德符撰。德符有《飞凫语略》,已著录。是书杂记神怪俳谐,事多猥鄙。  至记林润劾严世蕃论死,世蕃为厉鬼以报润,则又颠倒是非之甚矣。  △《耳谈》·十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王同轨撰。同轨字行父,黄冈人。由贡生官江宁县知县。其书皆纂集异闻,亦洪迈《夷坚志》之流。每条必详所说之人,以示徵信,则用苏鹗《杜阳杂编》之例。前有陶冶序,称其事不必尽核,理不必尽合,文不必尽讳,亦小说家之定评也。然其中推重方士陶仲文,称漫加削夺,时论大乖,则其他曲笔谅多矣。  △《闻见录》·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明姚宣撰。宣字懋昭,应天人。是书所记杂事,多涉神怪,旧事则注出某书,新事则注闻之某人,而序述冗拙,亦或失於诠次。如禄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一联,一以为正德间浙江巡检题,一以为洪武中御史刘子敏左迁侯官典史时题。一页之中相隔三行,而复出尔条,可知其杂抄无绪也。  △《逸史搜奇》·(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汪云程编。云程,徽州人。其书杂采汉、唐迄宋小说一百四十种,汇为一编,中分十集。大抵皆猥鄙荒怪之语。  △《四明龙薈》·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闻性道撰。性道有《贺监纪略》,已著录。是书专载四明诸井潭神龙见伏灵迹,纪录寥寥。惟所载蜥蜴考一篇,於蝾螈、蝘蜓、蠦虫廛等名辨证详审。  然纪四明龙事而泛滥及之,於体裁亦未协也。  △《才鬼记》·十六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梅鼎祚撰。鼎祚字禹金,宣城人,尝作《三才灵记》。一为才神记,一为才幻记,一即此书。所载上至周,下至明代。末二卷,则箕仙之语,皆从诸小说采出。然如《左传》所载浑良夫梦譟之词,偶成韵语,目以才鬼,似乎未然。  又如《搜神记》之段孝直,《水经注》之鲜于冀,但有辨枉之词,亦不得以才论。  至《搜神记》之刘伯文寄一家书,即谓之才,尤为非理。小说家语怪之书,汗牛充栋,鼎祚捃拾残剩,以成是编,本无所取义,而体例庞杂又如是,真可谓作为无益矣。  △《蚓菴琐语》·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李王逋撰。王逋字肱枕,嘉兴人。是编记明末及国初见闻,皆其乡里中事,大抵语怪者多。末述屠象美、陈梧据嘉兴作乱始末,及白头贼之事颇详。  △《矩斋杂记》·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施闰章撰。闰章仕履已附见《青原志略》条下。是书多记见闻杂事,兼涉神怪,旧载《闰章外集》中,盖《河东集》后附《龙城录》之例。然终为不类,今析出别著录焉。  △《冥报录》·二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陆圻撰。圻有《新妇谱》,已著录。此编皆记冥途因果之事,意主劝善。  其真妄不可究诘也。  △《雷谱》·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金侃撰。侃字亦陶,吴县人。其书杂录雷之典故与雷之果报。虽意主戒恶,而所摭皆小说家言。  △《史异纂》·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傅燮詷撰。燮詷字去异,灵寿人。工部尚书维鳞子,官至汀州府知府。是书杂纂灾祥怪异之事,自上古至元,悉据正史采入,凡外传杂记,皆不录。  分天异、地异、祥异、人异、事异、术异、译异、鬼异、物异、杂异十门。  △《有明异丛》·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傅燮詷撰。是书记明一代怪异之事,亦分十类,与《史异纂》门目相同。皆从小说中撮抄而成,漫无体例。如尹蓬头骑铁鹤上升,正德中上蔡知县霍恩为流贼所杀,头出白气,及天启丙寅王恭厂灾之类,往往一事而两见。又有实非怪异而载者,如事异门内胡寿昌毁延平淫祠而绝无妖,任高妻女三人骂贼没水,次日浮出面如生,术异门内汪机以药治狂痫,物异门内萧县岳飞祠内竹生花,杂异门内漳州火药局灾,大石飞去三百步之类,皆事理之常,安得别神其说?至如译异门内谓黑娄在嘉峪关西,近土鲁番,其地山川草木禽兽皆黑,男女亦然,今土鲁番以外咸入版图,安有是种类乎?其妄可知矣。  △《觚賸》·八卷、《续编》·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钮琇撰。琇字玉樵,吴江人。康熙壬子拔贡生。历官至陕西知府。是编成於康熙庚辰,皆记明末国初杂事。随所至之地,录其见闻。凡吴觚三卷,燕觚、豫觚、秦觚各一卷,粤觚二卷。续编成於康熙甲午,分类排纂为言觚、事觚、人觚、物觚四卷,体例与初编略殊。各有琇自序。琇本好为俪偶之词,故叙述是编,幽艳凄动,有唐人小说之遗。然往往点缀敷衍,以成佳话,不能尽核其实也。  △《旷园杂志》·二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吴陈琬撰。陈琬有《春秋三传同异考》,已著录。是书皆记见闻杂事,而涉神怪者十之七八。惟所记杨维垣伪题柩字,弃城夜遁,为劫盗所杀,非死於国事,及葬明庄烈帝始末,二事足备考证耳。  △《述异记》·三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旧本题东轩主人撰。不著名氏。所记皆顺治末年康熙初年之事,多陈神怪,亦间及奇器,观其述江村杂记一条,其人尚在高士奇后也。  △《鄢署杂抄》·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汪为熹撰。为熹字若木,桐乡人。康熙末官鄢陵知县。欲修县志而未果,因摭其地之遗闻琐事缀为此书。自序称事涉鄢陵者十之六七,涉省郡别州县者十之三四,合以身之所历,目之所睹,得十四卷。大抵多采稗官说部一切神怪之言,盖本储地志之材。而繙阅既多,捃摭遂滥,又嗜奇爱博,不忍弃去,乃裒而成帙,别以杂钞为名。是特说部之流,非图经之体也。今存目於小说家中,庶从其类。至卷首冠以康熙五十二年覃恩敕命,莫喻其理,殆见《唐宋文集》有以告身冠集首者,故亦效之欤?不知彼乃后人所加,非所自编。又皆施於专集非施於笔记之类也。  △《果报见闻录》·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杨式传撰。式传字雪崖,鄞县人。是编皆述善恶之报,而大旨归心於二氏。其逆妇小善免死一条,虽意主戒杀,然妇欲杀姑,罪通於天矣,岂偶救数鸟之命,即可以赎乎?殆不可训也。  △《信徵录》·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徐庆撰。庆字宾溪,自署曰乌山人,不知何地之乌山也,是编杂记果报,语多荒诞。夫福善祸淫,天有显道,即明神肸蚃,亦当在杳冥之间。至於人鬼对言,幽明相接,指陈狱牍,判决是非,如虞山孙振先窃银因果记之类,何其怪而不经也。命曰信徵,岂其然乎?  △《见闻录》·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徐岳撰。岳字季方,嘉善人。是编皆记怪异之事,亦《夷坚》、《睽车》之流。  △《簪云楼杂记》·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陈尚古撰。尚古字云瞻,德清人。是编杂记琐闻,多涉语怪。其足资考证者,惟述魏忠贤养女任氏冒称明熹宗皇后张氏一事耳。  ──右“小说家类”异闻之属,六十部,三百五十二卷,内一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笑海丛珠》·一卷(永乐大典本)  旧本题唐陆龟蒙撰。然书中有苏轼、黄庭坚、僧了元及党进事,龟蒙生於唐末,何得预知?其为妄人依托可知矣。  △《牡丹荣辱志》·一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宋邱璿撰。考宋邱璿字道源,黟县人。天圣五年进士,官至殿中丞。  邵博《闻见后录》记当时有邱濬者,以易卦推验历代,谓元丰正当丰卦。《靖康要录》记钦宗以郭京为将,盖取邱濬诗郭京,杨式、刘无忌,皆在东南卧白云之识,其字皆从睿从水。此本亦题曰字道源,盖即其人。而名乃作璿,殆传写误欤?  尤侗《明·艺文志》乃以是书为明邱濬作,又误中之误矣。厉鹗《宋诗纪事》称濬有《洛阳贵尚录》,今未见。此书亦品题牡丹,以姚黄为王,魏红为妃,而以诸花各分等级役属之,又一一详其宜忌,其体略如李商隐《杂纂》。非论花品,亦非种植,入之农家为不伦,今附之小说家焉。  △《东坡问答录》·一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宋苏轼撰。所记皆与僧了元往复之语,诙谐谑浪,极为猥亵。又载佛印环叠字诗,及东坡长亭诗。词意鄙陋,亦出委巷小人之所为。伪书中之至劣者也。  △《渔樵闲话》·二卷(内府藏本)  旧题宋苏轼撰。明陈继儒刻入《普秘笈》中,名为《渔樵闲话录》。案晁公武《读书志》中有此书,作《渔樵闲话》,无录字。公武又云,设为问答及史传杂事,不知何人所为,亦不言出自轼手。书中多引唐小说,议论皆极浅鄙。疑宋时流俗相传有是书,而明人重刻者复假轼以行耳。  △《开颜集》·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周文玘撰。文玘尝官试秘书省校书郎,其里籍未详。此书《通考》作三卷,此本仅上下二卷,而所载三十五事与自序合,疑《通考》误二为三也。《文献通考》作文规,《书录解题》谓文规未知何人,然此刻本玘字甚分明,亦疑《通考》传写之误。其书皆古来诙谐事,各注出典。然其中如《世说》济尼一条,无可笑者,《列子》攫金一条,增吏大笑之四字;《后汉书》袁隗妇一条,增隗大笑之四字。皆非本文,亦一病也。  △《谈谐》·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陈日华撰。日华不知何许人。《文献通考》载所著《金渊利术》八卷,亦不著时代。别有《诗话》一卷,中引朱子之语。考姜夔《白石诗集》有陈日华《侍儿读书诗》,又张端义《贵耳集》称淳熙间有二妇人,足继李易安之后,曰清安鲍氏、秀斋方氏。秀斋即陈日华之室,则孝宗时人也。所记皆俳优嘲弄之语,视晔所作诗话,尤为猥杂。然古有《笑林》诸书,今虽不尽传,而《太平广记》所引数条,体亦如此,盖小说家有此一格也。  △《谐史》·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宋沈俶撰。俶始末未详。书中载有赵师{睪廾}为临安尹时事,则嘉定以后人矣。所录皆汴京旧闻,以多诙嘲之语,故名曰《谐史》。其载吴兴项羽庙事,谓鬼神之於人,但侮其命之当死及衰者。又谓魑魅罔两假羽名以兴祸福,所论颇正。然与书名殊不相应,疑亦后人杂抄成编也。  △《古今谚》·一卷(永乐大典本)  宋周守忠撰。守忠有《养生杂纂》,已著录。是编前有自序,称略以所披之编,采摘古今俗语,又得近时常语,虽鄙俚之词,亦有激谕之理,漫录成集,名《古今谚》,古谚多本史传,今谚则鄙俚者多矣。  △《滑稽小传》·二卷(永乐大典本)  一名《滑稽逸传》,不著撰人名氏。自序称乌有先生,亦借司马相如之语,非其本号也。序称《史记》特为滑稽立传,以俳谐之中自有箴讽,是以取之。余游士大夫间,街谈巷语,辄取而书之。然所载皆《毛颖传》、《容成侯传》之类,大抵寓言,无事实也。  △《笑苑千金》·一卷(永乐大典本)  旧本题张致和撰。致和未详何许人。中一条称周益公罢相云云,则亦南宋时人也。  △《醉翁滑稽风月笑谈》·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其书首条为二胜环,刺高宗不迎徽、钦。又有韩信取三秦之谑,以刺秦桧。盖亦南宋人所为。  △《文章善戏》·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元郑持正撰。仿韩愈《毛颖传》例,於笔墨纸砚悉加封号,而拟为制表之词。  又益以宋无文房十八学士制,吴必大岁寒三友,无肠公子除授集,郑楷拟封花王册,而张敏头责子羽文,沈约修竹弹甘蕉文诸篇,亦附载焉。末有元统元年古雍樊士宽后序一首,谓集文房茶具图赞,罗氏十夫八仙为一卷,签曰房闼群珍,刻之介然堂。与书名不相应,未详何故也。  △《拊掌录》·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旧本题元人撰,不著名氏。后有至正丙戌华亭孙道明跋,亦不言作者为谁。  《说郛》载此书题为宋元怀。前有自序,称延祐改元立春日,冁然子书,盖元怀自号也。此本见曹溶《学海类编》中,失去前序,遂以为无名氏耳。书中所记皆一时可笑之事。自序谓补东莱吕居仁《轩渠录》之遗,故目之曰《拊掌录》云。  △《古杭杂记诗集》·四卷(浙江江启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皆载宋人小诗之有关事实者,各为详其本末,如《本事诗》之例。目录末有题识云,已上系宋朝遗事,一新绣梓。求到续集,陆续出售,与好事君子共之。其书目又别题一依庐陵正本六字,盖元时江西书贾所刊也。所记凡四十九条,多理宗、度宗时嘲笑之词,不足以资考核。案陶宗仪《说郛》内亦载有是书,题作元李东有撰,然与此本参较,仅首二条相同,馀皆互异,未喻其故。观书首标题,殆《古杭杂记》为总名,而诗集为子目,乃其全书之一集,非完帙也。  △《玉堂诗话》·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所采皆唐、宋人小说,随意杂录,不拘时代先后,又多取鄙俚之作,以资笑噱。此《谐史》之流,非诗品之体,故入之小说家焉。  △《埤雅广要》·二十卷(内府藏本)  明牛衷撰。衷里贯未详。官蜀府护卫千户。蜀王以陆佃《埤雅》未为尽善,令衷补正为此书。然佃虽以引用王安石《字说》为陈振孙等所讥,而其博奥之处要不可废。衷所补庞杂饾飣,殆不成文,甚至字谜小说,杂然并载,为荐绅之所难言。乃轻诋佃书,殊不知量。今退而列於小说家,俾以类从。衷序所称蜀王,不著其名。考《明史》诸王年表,蜀和王悦{劭火}以宣德十年进封,薨於天顺五年。衷序为天顺元年作,则王当为悦{劭火}审矣。  △《十处士传》·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支立撰。立字中夫,嘉兴人。天顺中官翰林院孔目。是编乃其为常州学官时作。取布衾、木枕、纸帐、蒲席、瓦炉、竹床、杉几、茶瓯、灯檠、酒壶十物,仿《毛颖传》例,各为之姓名里贯。盖冷官游戏,消遣日月之计。末有自跋,称初为九传,夜梦酒壶诟争,乃补为十,则滑稽太甚矣。  △《蓬窗类记》·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黄暐撰。暐字日昇,号东楼,吴县人。弘治庚戌进士,官至刑部郎中。此书杂记旧事,上自朝廷典故,下及诙谐鬼怪之属,无所不录。分《功臣纪》、《科第纪》、赋役纪、国初纪、妖人纪、灾异纪、异人纪、厚德纪、政绩纪、忠烈纪、高士纪、异行纪、固介纪、颖慧纪、德怨纪、节妇纪、著作纪、诗话纪、技艺纪、冠衲纪、梦纪、果报纪、滑稽纪、怪异纪、黠盗纪、袪惑纪、商贩纪、释冤纪诸目。所载吴事尤多。然颇芜杂,不尽可据。前有王鏊序,称故友黄君,少攻举业,未甚赅洽。及筮仕,乃始泛观博取。此书所纪,虽不能无猥琐,而崇正之意亦寓其间。可谓得是非之公矣。  △《博物志补》·二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游潜撰。潜字用之,丰城人。弘治辛酉举人。官云南宾州知川,是编补张华之书,体例略如李石所续。而猥杂冗滥,无一异闻,又出石书之下。  △《古今文房登庸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黄谦撰。谦,江宁人。昔曹植《鱼且》表,加以爵位,为俳谐游戏之祖。嗣后作者日繁,曼衍及於诸物。宋林洪有《文房图赞》一卷,元罗先登又为《图赞续》一卷,各系以职官名号。此书因而衍之,所拟诸文,更加徵拜诏赞诸名。陈陈相因,皆敝精神於无用之地者也。  △《香奁四友传》·二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明陆奎章撰。奎章字子翰,武进人。前四友曰金亮、木理、房施、白华,乃镜、梳、脂、粉也;后四友曰周准、齐銛、金贯、索纫,乃尺、翦、针、线也。  盖仿韩愈《毛颖传》而作。后附偶人说一篇,皆词意儇薄,了无可取。盖明初淳实之风,至是已渐漓矣。  △《居学馀情》·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中州撰。中州字洛夫,青田人。弘治中由贡生官庐江县教谕。初号太鹤山人,久而落拓不得志,占得尤悔之象,复自号亢惕子。佯狂恣肆,荡然於礼法之外,尝琢石为冠,刻太极两仪五行八卦之象。是编首载其图,并系以诗。有圈子不须龙马背,老夫头上顶羲皇之句,其妄诞可想。其馀诸篇,亦皆踵毛颖、革华之窠臼,无非以游戏为文。虽曰文集,实则小说,故今存其目於小说家焉。  △《古今谚》·二卷、《古今风谣》·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明杨慎编。是书采录古今谣谚各为一编。然《贾子》及《太公兵法》引黄帝语,自属巾机铭之遗文,或《列子》所谓黄帝书者,不得谓之为谚。且是书成於嘉靖癸卯,即载正德、嘉靖时谚,然则慎自造数语亦可入之矣。此盖久居戍所,借编录以遣岁月,不足以言著书。其孙宗吾误刻之耳。  △《梨洲野乘》·(无卷数,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舒缨撰。缨字振伯,馀姚人。嘉靖乙未进士,官王府长史。是书乃其游戏之作。为太极氏本纪者一,为性书、学书者二,为岁、月、日、时表者四,为悦翁、愚隐君、何有先生、逋盗、鱼言、达观居士、中虚子、浣公等列传者八,皆仿史例为之。盖欲仿庄、列之寓言,实则词旨浅陋,尚远出革华诸传下也。  △《六语》·三十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明郭子章编。子章有《蠙衣生易解》,已著录。是编凡谣语七卷,谚语七卷,讔语二卷,谶语六卷,讥语二卷,谐语七卷。皆杂采诸书为之,颇足以资谈柄。  而所录明代近事,往往猥杂。盖嗜博之过,失於翦裁也。  △《广滑稽》·三十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禹谟编。禹谟有《经籍异同》,已著录。是编采掇诸书琐事隽语,不分门目,仍以原书为次第,仿曾慥《类说》之例。其原书久佚,仅从他书所引,裒辑数条,仍标原目,则仿陶宗仪《说郛》例也。  △《谐史集》·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朱维藩编。维藩,淮安人。是书成於万历乙未。取徐常吉《谐史》、贾三近《滑稽耀编》删削补缀,共为一集。凡明以前游戏之文,悉见采录,而所录明人诸作,尤为猥杂。据其体例,当入总集,然非文章正轨,今退之小说类中,俾无溷大雅。据其自序,称题於豫章官署,则非游食山人流也。读圣贤之书,受民社之寄,而敝精神於此种,明末官方士习,均可以睹矣。  △《古今寓言》·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陈世宝撰。世宝字介锡,钜鹿人。万历中官监察御史,巡按江西。其书抄撮诸家文集中托讽取譬之作,分十二类。体近俳谐,颇伤猥杂。  △《广谐史》·十卷(内府藏本)  明陈邦俊编,邦俊字良卿,秀水人。先是,徐常吉尝采录唐、宋以来以物为传者七十馀篇,汇而录之,名曰《谐史》。邦俊因复为增补得二百四十馀首。夫寓言十九,原比诸史传之滑稽,一时游戏成文,未尝不可少资讽谕。至於效尤滋甚。面目转同,无益文章,徒烦楮墨。搜罗虽富,亦难免於叠床架屋之讥矣。  △《清异续录》·三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明李琪枝撰。琪枝字云连,号奇峰,嘉兴人,李肇亨之子,李日华之孙。书中卵色天一条,称先太仆有诗云云;囊云一条,称先冏卿筮仕江州司理,被谗拂衣云云;画隐一条,称黄鲁直诗李侯画隐百僚底,冏卿用下五字镌一图记,自作画则识之云云;皆指日华也。是书续陶穀《清异录》而作。穀书皆载唐末五代近事,此则皆采古书。穀书分三十七门,此则并为天文、地理、君道、官志、君子、女行、幺麽、释族、仙宗、人事、词苑、艺能、肢体、居室、衣服、妆饰、陈设十七门,女行之末又附载妇女双名一门,体例颇不相同。而采摭故事,或佚脱其出典,或舛误其字句。如开卷天笑一条,出东方朔《神异经》,人人习见,而题曰《庄子》。四雨一条,自是《诗话》,而入之天文。旧雨一条,本出《杜甫集》,而注曰白孔《六帖》。影娥池本出《洞冥记》,而注曰《三辅黄图》。蕊女一条,引《关尹子》是也,而又引汉童谣河间蕊女工数钱句,不知《续汉志》实作姹女。  虾蟆更一条,据郎瑛《七修类稿》指为宋事,而不知唐张泌诗已有虾蟆更急海城寒句,先载蜀韦縠《才调集》中。是虽蒐罗实事,转不如陶穀之多构虚词矣。  △《小窗自纪》·四卷、《艳纪》·十四卷、《清纪》·五卷、《别纪》·四卷(内府藏本)  明吴从先撰。从先爵里未详。《自纪》皆俳谐杂说及游戏诗赋,词多儇薄。  《艳纪》采录汉至明杂文,分体编录,踳驳殊甚。《清纪》摹仿《世说》,分清语、清事、清韵、清学四门。《别纪》兼涉志怪,总明季纤诡之习也。  △《豆区八友传》·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国朝王蓍撰。蓍字宓草,秀水人。以制造菽乳,其名有八,因呼八友,各为寓名而传之。盖游戏之小品。后有胡奉衡跋,题己卯年。盖其书成於崇祯十二年也。  △《笔史》·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国朝杨忍本撰。忍本字因之,南城人。其书内编一卷,分原始、定名、属籍、结撰、效用、膺秩、宠遇、引退、考成九门,外编一卷,分徵事上、下及述赞三门。大旨由韩愈《毛颖传》而推衍之,杂引故典,抄撮为书,不以著作论也。  △《青泥莲花记》·十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梅鼎祚撰。是编记倡女之可取者分七门:一曰记禅,二曰记玄,三曰记忠,四曰记义,五曰记孝,六曰记节,七曰记从。又附外编五门:一曰记藻,二曰记用,三曰记豪,四曰记遇,五曰记戒。自谓寓维风於谐末,奏大雅於曲终。然狭斜之游,人情易溺,惩戒尚不可挽回。鼎祚乃捃摭琐闻,谓冶荡之中亦有节行,使倚门者得以藉口,狎邪者弥为倾心,虽意主善善从长,实则劝百而讽一矣。  △《板桥杂记》·三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余怀撰,怀字无怀,号澹心,闽县人。自明太祖设官伎於南京,遂为冶游之场,相沿谓之旧院。此外又有珠市,亦名倡所居。明季士气儇薄,以风流相尚,虽兵戈日警,而歌舞弥增。怀此书追述见闻,上卷为雅游,中卷为丽品,下卷为轶事。文章凄缛,足以导欲增悲,亦唐人《北里志》之类。然律以名教,则风雅之罪人矣。  ──右“小说家类”琐语之属,三十五部,二百卷、内一部无卷数,皆附《存目》。    卷一百四十五 子部五十五  ○释家类  梁阮孝绪作《七录》,以二氏之文别录於末。《隋书》遵用其例,亦附於志末,有部数、卷数而无书名。《旧唐书》以古无释家,遂并佛书於道家,颇乖名实。然惟录诸家之书为二氏作者,而不录二氏之经典,则其义可从。今录二氏於子部未,用阮孝绪例;不录经典,用刘昫例也。诸志皆道先於释,然《魏书》已称释老志,《七录》旧目载於释道宣《广弘明集》者,亦以释先於道。故今所叙录,以释家居前焉。  △《弘明集》·十四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梁释僧祐编。僧祐姓俞氏,彭城下邳人。初出家扬都建初寺,武帝时居锺山定林寺。《唐书·艺文志》载僧祐《弘明集》十四卷,此本卷数相符,盖犹释藏之旧。末有僧祐后序,而首无前序,疑传写佚之。所辑皆东汉以下至於梁代阐明佛法之文。其学主於戒律,其说主於因果,其大旨则主於抑周、孔,排黄、老,而独伸释氏之法。夫天不言而自尊,圣人之道不言而自信,不待夸、不待辨也。  恐人不尊不信而嚣张其外以弥缝之,是亦不足於中之明证矣。然六代遗编,流传最古,梁以前名流著作,今无专集行世者,颇赖以存,终胜庸俗缁流所撰述。就释言释,犹彼教中雅驯之言也。  △《广弘明集》·三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唐释道宣撰。道宣姓钱氏,丹徒人。隋末居终南白泉寺,又迁丰德寺净业寺,至唐高宗时乃卒。持戒精苦,释家谓之宣律师。《唐志》载《广弘明集》三十卷,与此本合,然二十七卷以后每卷各分上下,实三十四卷也。其书续梁僧祐《弘明集》而体例小殊,分为十篇:一曰归正,二曰辨惑,三曰佛德,四曰法义,五曰僧行,六曰慈济,七曰戒功,八曰启福,九曰悔罪,十曰统归。每篇各为小序,大旨排斥道教,与僧祐书相同。其中如《魏书·释老志》本於二氏,神异各有纪录,虽同为粉饰,而无所抑扬。道宣乃於叙释氏者具载其全文,叙道家者潜删其灵迹,然则冤亲无等,犹为最初之佛法。迨其后世味渐深,胜负互轧,虽以丛林古德,人天瞻礼如道宣者,亦不免於门户之见矣。其书采摭浩博,卷帙倍於僧祐,如梁简文帝被幽述志诗及连珠三首之类,颇为泛滥。然道宣生隋、唐之间,古书多未散佚,故坠简遗文,往往而在。如阮孝绪《七录》序文及其门目部分,儒家久已失传,《隋志》仅存其说,而此书第三卷内乃载其大纲,尚可推寻崖略。是亦礼失求野之一端,不可谓无裨考证也。《神僧传》称僧祐前身为南齐剡溪隐岳寺僧护,道宣前身即为僧祐。殆因道宣续僧祐之书,故附会是说。又称道宣卒於乾封二年,而书末有游大慈恩寺诗,乃题高宗之谥,殊不可解。又注曰一作唐太宗,盖知其牴牾,为之迁就。考《雍录》载慈恩寺贞观二十二年高宗在春宫时为文德皇后立,则太宗犹及见之。然大慈恩之名可以出高宗之口,不可以出太宗之口。殆原本题为御制,后人误改欤?  △《法苑珠林》·一百二十卷(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唐释道世撰。道世字元惲,上都西明寺僧。是书成於高宗总章元年,朝散大夫兰台侍郎陇西李俨为之序,称事总百篇,勒成十帙。此本乃一百二十卷。盖百篇乃其总纲,书中则约略篇页而分卷帙,如千佛篇、十恶篇则一篇分七八卷,善友篇、恶友篇、择交篇则两三篇共一卷。故书凡一百一十八卷,而目录二卷,亦入卷数,与陆德明《经典释文》例同,合之共为百二十也。每篇各有述意,如史传之序。子目之首则或有述意,或无述意,为例不一。大旨以佛经故实分类编排纂,推明罪福之由,用生敬信之念。盖佛法初兴,惟明因果,暨达摩东迈,始启禅宗。譬以《六经》之传,则因果如汉儒之训诂。虽专门授受,株守师承,而名物典故,悉求依据,其学核实而难诬。禅宗如宋儒之义理,虽覃思冥会,妙悟多方,而拟议揣摩,可以臆测,其说凭虚而易骋。故心印之教既行,天下咸避难趋易,辨才无碍,语录日增,而腹笥三藏之学在释家亦几乎绝响矣。此书作於唐初,去古未远,在彼法之中,犹为引经据典。虽其间荒唐悠谬之说,与儒理牴牾,而要与儒不相乱,存之可考释氏之掌故。较后来侈谈心性,弥近理,大乱真者,固尚有间矣。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江西按察使王昶家藏本)  唐释智昇撰。智昇开元中居长安西崇福寺。是编以三藏经论编为目录,不分门目,但以译人时代为先后。起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迄开元十八年庚午,凡六百六十四载。中间传经缁素总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圣教及圣贤集传并及失译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合七千四十六卷,分为二录。一曰总括群经录。  皆先列译人名氏,次列所译经名、卷数及或存、或佚,末列小传,各详其人之始末,凡九卷。其第十卷则载历代佛经目录,凡古目录二十五家,仅存其名;新目录十六家,具列其数。首为古经录一卷,谓为秦始皇时释利防等所赍,其说恍惚无徵。次为旧经录一卷,称为刘向校书天禄阁所见,盖依据向《列仙传》序称七十二人已见佛经之文,至称为孔壁所藏,则无庸置辨矣。馀自汉时佛经目录以后,则固皆有实徵者也。一曰别分乘藏录。凡为七类,一曰有译有本,二曰有译无本,三曰支派别行,四曰删略繁重,五曰拾遗补阙,六曰疑惑再译,七曰伪邪乱真。  则各以经论类从,州列部分,与总录一经一纬,凡八卷。其第十九卷则大乘经律论入藏目录,第二十卷则小乘经律论圣贤集传入藏目录也。佛氏旧文,兹为大备,亦兹为最古。所列诸传,尤足为考证之资。朱彝尊作《经义考》,号为善本,而核其体例,多与此符。或为规仿,或为闇合,均未可定,然足见其为缁流之中娴於著作者矣。考《隋书》载王俭《七志》,以道佛附见,合为七门。阮孝绪《七录》则以佛录第六,道录第七,共为七门。《隋志》则於四部之末附载道经、佛经之总数,而不列其目。《唐志》以下颇载经目,而挂漏实多。今於二氏之书皆择体裁犹近儒书者略存数家,以备参考,至经典叙目则惟录此书及《白云霁道藏目录》以存梗概,亦犹《隋志》但列总数之意云尔。  △《宋高僧传》·三十卷(内府藏本)  宋释赞宁撰。赞宁有《筍谱》,已著录。是书乃太平兴国七年奉太宗敕旨编撰。至端拱元年十月书成,遣天寿寺僧显忠等於乾明节奉表上进。有敕奖谕,赐绢三十匹,仍令僧录司编入大藏。而《宋史·艺文志》不著录,盖史志於外教之书粗存梗概,不必求全,於例当然,亦於理当然也。高僧传之名起於梁释惠敏,分译经、义解两门。释慧皎复加推扩,分立十科。至唐释道宣《续高僧传》,蒐辑弥博,於是分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诵读、兴福、杂科十门,所载迄唐贞观而止。赞宁此书,盖又以续道宣之后,故所录始於唐高宗时,门目亦一仍其旧。凡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见一百三十人。传后附以论断,於传授源流,最为赅备。中间如武后时人皆系之周朝,殊乖史法。又所载既托始於唐,而杂科篇中乃有刘宋、元魏二人,亦为未明限断。然其於诔铭记志摭采不遗,实称详博,文格亦颇雅赡。考释门之典故者,固於兹有取焉。  △《法藏碎金录》·十卷(内府藏本)  宋晁迥撰。迥有《昭德新编》,已著录。迥受学於王禹偁,以文章典赡擅名,而性耽禅悦,喜究心於内典。是编乃天圣五年退居昭德里所作。皆融会佛理,随笔记载,盖亦宗门语录之类。其曰碎金,取《世说新语》安石碎金义也。孙觌谓其宗向佛乘,以庄、老、儒书汇而为一。盖嘉祐治平以前,濂、洛之说未盛,儒者沿唐代馀风,大抵归心释教。以范仲淹之贤而手制疏文,请道古开坛说法,其他可知。迥作是书,盖不足异。南宋初年,迥五世孙公武作《郡斋读书志》,乃附载迥《道院集》后,列之别集门中,殊为不类。殆二程以后,诸儒之辨渐明,公武既不敢削其祖宗之书,不著於录,又不肯列之释氏,贻论者口实,进退维谷,故姑以附载回护之。观其条下所列,仅叙迥仕履始末,行谊文章,而无一字及本书,其微意盖可见矣。然自阮孝绪《七录》以后,释氏之书久已自为一类,历朝史志,著录并同,不必曲为推崇,亦不必巧为隐讳。今从陈振孙《书录解题》入之释氏类中,存其实也。其书传本颇稀,明嘉靖乙巳迥裔孙翰林院检讨瑮始从内阁录出,鋟版以行。改其名曰《迦谈》,殊为无谓。今仍从迥原名著於录焉。  △《道院集要》·三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旧本题为《道院集》,宋晁迥撰。《宋史·艺文志》载《道院集要》三卷,注曰不知作者。考晁公武《读书志》载《道院别集》十五卷,称五世祖文元公撰。  文元即迥谥也。又别载《道院集要》三卷,称元祐中侍从王古编。并载古序曰,文元晁公博观内书,复勤於著述。其书曰《道院别集》,曰自择《增修百法》,曰《法藏碎金》,曰《随因纪述》,曰《髦智馀书》。余尝遍阅之,以为名理之妙,虽白乐天不逮也。辄删去重复,总集精粹以便观览。则此书乃王古选录迥书,故名集要。旧本以为即《道院集》者,误也。《文献通考》列之别集门中,今检其书,乃语录之流,实非文集。改隶释家,庶不失其旨焉。  △《僧宝传》·三十二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释惠洪撰。惠洪有《冷斋夜话》,已著录。禅宗自六祖以后,分而为二。  一曰青原,其下为曹洞、云门、法眼;一曰南岳,其下为临济、沩仰。是为五宗。  嘉祐中,达观昙颖尝为之传,载其机缘语句,而略其终始行事。惠洪因缀辑旧闻,各为之传,而系以赞,凡八十一人。前有宝庆丁亥临川张宏敬序,称旧本藏在庐阜,后失於回禄。钱塘风篁山僧广遇虑其湮没,因校雠鋟梓。然卷末题明州府大慈名山教忠报国禅寺住持比邱宝定刊版,又似刻於四明者,疑为重鋟之本也。陈氏《书录解题》作三十卷,《文献通考》作三十二卷,盖原书本三十卷,后有《补禅林僧宝传》一卷,又有《临济宗旨》一卷,共为三十二卷。《临济宗旨》亦惠洪所撰,《补禅林僧宝传》题舟峰菴僧庆老,盖亦北宋人也。  △《林间录》·二卷、《后集》·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释惠洪撰。晁公武《读书志》称是书所记皆高僧嘉言善行,然多订赞宁高僧传诸书之讹,又往往自立议论,发明禅理,不尽叙录旧事也。前有大观元年谢逸序,称惠洪与林间胜士抵掌清谈,每得一事,随即录之。本明上人以其所录析为上、下二帙,刻之於版。是其书乃惠洪劄记,而本明为之编次者。《文献通考》作四卷,以原序上下二帙之语证之,殆《通考》字误欤。《后集》一卷,载惠洪所作赞偈铭三十一首,渔父词六首。逸序未言及之,不知何人所附入也。惠洪颇有诗名,其所著作,多援引黄庭坚诸人为重。然喜游公卿间,初以医术交结张商英,复往来郭天信之门。政和元年,张、郭得罪,遂连坐决配朱厓。又吴曾《能改斋漫录》记其作上元宿岳麓寺诗有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乡心未到家句,为蔡卞之妻所讥,有浪子和尚之目。则既役志於繁华,又溺情於绮语,於释门戒律,实未精严,在彼教中未必据为法器。又书中载杜衍、张咏同居睢阳事,晁公武《读书志》尝辨其疏,胡应麟《笔丛》亦称其载杜衍呼张咏为安道,安道乃张方平字,非咏之字,益证其所记之诬。盖与所作《冷斋夜话》同一喜作妄语。然所作石门文字禅,释家收入大藏,又普济《五灯会元》亦多采此书,盖惠洪虽僧律多疏,而聪明特绝,故於禅宗微义,能得悟门。又素擅词华,工於润色,所述释门典故,皆斐然可观,亦殊胜粗鄙之语录。在佛氏书中,固犹为有益文章者矣。  △《五灯会元》·二十卷(内府藏本)  宋释普济撰。普济字大川,灵隐寺僧也。其书取释道原《景德传灯录》、驸马都尉李遵勖《天圣广灯录》、释维白《建中靖国续灯录》、释道明《联灯会要》、释正受《嘉泰普灯录》,撮其要旨汇为一书,故曰《五灯会元》。以七佛为首,次四祖、五祖、六祖,南岳、青原以下,各按传法世数载入焉。盖禅宗自慧能而后,分派滋多。有良价号洞下宗,文偃号云门宗,文益号法眼宗,灵祐、慧寂号沩仰宗,义元号临济宗。学徒传授,几遍海内,宗门撰述,亦日以纷繁,名为以不立语言文字为不二法门,实则轇轕纷纭,愈生障碍。盖唐以前各尊师说,儒与释争,宋以后机巧日增,儒自与儒争,释亦自与释争;人我分而胜负起,议论所以多也。是书删掇精英,去其冗杂,叙录较为简要。其考论宗系,分篇胪列,於释氏之源流本末,亦指掌了然。固可与僧宝诸传同资释门之典故,非诸方语录掉弄口舌者比也。  △《罗湖野录》·四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释晓莹撰。晓莹字仲温,江西人。颇解吟咏。其南昌道中一律,载《宋高僧诗选》中。绍定间释绍嵩作《江浙纪行诗》,广集唐、宋名句,晓莹亦与焉。  则在当时亦能以词翰著也。是书卷首有绍兴乙亥自序,谓以倦游归憩罗湖之上,因追忆昔所闻见,录为四卷。其中多载禅门公案,及机锋语句。盖亦《林间录》之流。而缁徒故实,纪述颇详,所载士大夫投赠往来篇什尤伙。遗闻逸事,多藉流传,亦颇有资於谈柄。末有绍兴庚辰后跋一首,不署姓名,而跋中自称曰妙总,则亦僧作也。近厉鹗撰《宋诗纪事》,多采此书。然如普首座诗,取其别众绝句,而山居一绝,反不见录。则鹗所捃摭,尚未尽其菁华矣。  △《释氏稽古略》·四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释觉岸撰。觉岸字宝洲,乌程人。其书皆叙述释氏事实,用编年之体。以历代统系为纲,而以有佛以来释家世次行业为纬,始於太昊庖犠氏,终於南宋瀛国公德祐二年。初名《稽古手鉴》,既以所载尚未赅备,复因旧辑而广之,始改今名。书成於至正初,中山李恒为之序。觉岸记诵该博,故所录自内典以外,旁及杂家传记、文集、志乘、碑碣之类,多能搜采源流派别,详赡可观。惟於列朝兴废盛衰绝无关於释氏者,亦复分条摘列,参杂成文,未免伤於枝赘。且据藏经所记佛生於周昭王九年,既欲甄叙宗门,自当断以是岁为始。顾乃侈谈邃古,远引洪荒,於体例亦为泛滥。又唐代纪年於昭宣帝后别有少帝濮王紃一代,谓为朱全忠所立,年号天焘,旋复被鸩。求之正史,全无事实,尤不知其何所依据。  然其援据既富,亦颇有出自僻书,足资考证者。其於丛林古德记莂流传,亦多考核详明,备徵典故。录存其说,未始非缁林道古之一助也。  △《佛祖通载》·二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释念常撰。念常姓黄氏,号梅屋,华亭人。延祐中居嘉兴大中祥符禅寺。  是编前有至正元年虞集序。所叙释氏故实,上起七佛,下迄元顺帝元统元年,皆编年纪载。念常於至治癸亥尝驿召至京师,缮写金字佛经,因受法於帝师帕克巴是以卷首七佛偈后,即继以帕克巴所撰《彰所知论》。又所谓庄严劫、贤劫不知当中国何年,不能编次,故盘古以至周康王但略存帝王统系,自周昭王二十五年释迦牟尼佛诞生以后,始据内典编年。每条之后,多附论断。大旨主於侈神异,陈罪福,起人敬畏之心,以自尊其教。然知儒者之礼、乐、刑、政必不可废,故但援儒入墨,与辟佛者力争,而仍尊孔子。又知道家清净与佛同源,故但攻击斋醮、章咒、服饵、修炼之术,而仍尊老子。其论唐宪宗、懿宗之迎佛为崇奉太过,论王缙、杜鸿渐但言福业报应,故人事置而不修,为泥佛太过,亦时能自弥其罅漏。其立言颇巧。至韩愈为一代伟人,乃引西蜀龙氏之书,诋其言行悖戾;紥木杨喇勒智穷凶极恶,乃没其事迹,但详述其谈禅之语。竟俨然古德宗风。尤不免颠倒是非,不足为据。然念常颇涉儒书,在缁流之中较为赅洽,於佛教之废兴,禅宗之授受,言之颇悉。於唐以来碑碣、志传之类,采掇尤详,亦足以资考订。  其党同伐异,负气嚣争,乃释、道二氏之通例。心知其意,置而不论可也。  ──右“释家类”十三部,三百十二卷,皆文渊阁著录。  ○释家类存目△《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晁迥撰。迥有《昭德新编》,已著录。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明代久无传本。嘉靖乙巳,其裔孙瑮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於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前载迥逸事数条,及瑮所为跋。跋称十卷,与《宋志》合。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佛祖统纪》·五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僧志磐撰。志磐咸淳中住四明东湖。是书详载天台一宗源流。其凡例称,政和中僧元颖作《宗元录》,庆元中吴克己作《释门正统》,嘉定间僧景迁因克己之书作《宗源录》,嘉熙初僧宗鉴又取《释门正统》重修之。志磐以其皆未尽善,乃参取诸书,撰为此编。以诸佛诸祖为本纪八卷,以诸祖旁出为世家二卷,以诸师作列传十三卷,又作表二卷,志三十卷,全仿正史之例。大旨以教门为正脉,而莲社净土及达摩、贤首、慈恩、灌顶、南山诸宗仅附见於志。龂龂然分门别户,不减儒家朱、陆之争。至所称上稽释迦示生之日,下距法智息化之年,一佛二十九祖通为本纪,以系正统,如帝王正宝位而传大业。如谓已超方外,则不宜袭国史之名;如谓仍在寰中,则不宜拟帝王之号。虽自尊其教,然僣已甚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僧元敬、元复同撰。初,西湖僧了性采自晋至宋高僧卓锡钱塘者二十四人,建阁祀之,功未竟而去。元敬嗣蒇其事,因属东嘉僧元复摭二十四人行实为此书。  后又续得六人,元敬补为传赞。宝祐丙辰,吴郡莫子文为之序。  △《神僧传》·九卷(通行本)  不著撰人名氏。焦竑《国史经籍志》载此书,卷帙相符,亦不云谁作。所载始于汉明帝时摩腾法兰,终於元世祖时国师帕克巴,凡二百八人。盖元人所撰。  帕克巴传称大德七年卒,皇庆间追号大觉普惠广照无上帝师,则书成於仁宗以后也。二百八人中,宋僧仅十六人;十六人中北宋十三人,南宋仅三人,似为北僧所著。然辽、金竟无一人,又不知其何意矣。大旨自神其教,必有灵怪之迹者乃载,故以神僧为名。而诸方古德谈禅持律者,则概不录焉。  △《大藏一览》·十卷(内府藏本)  明陈实原编。实原,宁德人。始末未详。是编以藏经浩繁,难於寻览,因录其大要,括为一书。分八门六十品,系以因缘一千一百八十一则。  △《览迷蠡测》·三卷、《剩言》·一卷、《附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管志道撰。志道有《孟义订测》,已著录。是编皆阐发佛理。前有自序,称江阳段侯幻然子传来一劄,询大觉起迷之生相及老、释差殊之教相,俱是儒书率性修道以上事。不容不答,亦不忍不答,乃草勒数款而命之曰《觉迷蠡测》。  末有瞿汝稷题语。其《剩言》一卷,皆阐发此书馀义。《附录》一卷,则与诸人往返论禅书也。  △《法喜志》·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夏树芳撰。树芳有《栖真志》,已著录。是编取历代知名之人,摭其一事一语近乎佛理者,皆谓得力於禅学,凡二百馀人,至於韩愈、程子、周子、朱子亦罗织入之。姚江末派,至明季而横流,士大夫无不以心学为宗,故有此援儒入墨之书,以文饰其谬,可谓附会不经。前有万历六年顾宪成序。宪成所见必不如是,殆亦树芳嫁名耳。  △《长松茹退》·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释可真撰。可真字达观,吴江人。世号紫柏大师。始居苏州楞严寺。既而游大房石经,进隋僧净琬所藏佛舍利。慈圣太后迎入宫中,特赐紫伽黎。俄以狱词牵连论死。著有《茹退集》。是书乃其别撰语录,间及物理,不尽为释氏之言。  惟其以茹退为名,殊不可解。李日华《六研斋笔记》称佛经以牛粪为茹退,其名甚新,其自谦之词欤?然谦亦不应至此,或别有取义也。  △《吴都法乘》·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周永年撰。永年有《邓尉圣恩寺志》,已著录。是书皆辑吴中释氏典故,分十二篇。  △《正宏集》·一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  国朝释本果撰。本果字旷圜,潮州灵山寺僧。是编皆述唐僧大颠事迹。而大旨主於诬韩愈归依佛法,以伸彼教。首列寺图,次为元大德辛丑僧了性所作大颠本传,次为韩愈与大颠三书,次为欧阳修别传跋,次为虞集别传赞,次为诸家诗文,而终以本果自跋。据朱子《韩文考异》,以与大颠书为真。而陈振孙《书录解题》力辨其伪,且言其因仍方崧卿所编外集之误。然崧卿所刻《韩集举正》,今尚有淳熙旧刻,考其外集所列二十五篇之目,实无此三书。疑不能明也。愈与大颠往返事,见与孟简书中,而所传《大颠别传》即称简作,其为依托,灼然可见。《韩文考异》亦引之,不知何所证验。考陈善《扪虱新话》引《宗门统要》所载宪宗诘愈佛光,及愈皈依大颠屡参不悟事,一一与此书相合。《宋史·艺文志》载《宗门统要》十卷,僧宗永所撰。盖缁徒造作言语以复辟佛之雠,不足为怪;至儒者亦采其说,则未免可讶矣。  △《南宋元明僧宝传》·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释自融撰,其门人性磊补辑。始自宋建炎丁未至国朝顺治丁亥,凡五百二十一年,采录共九十七人。不载禅门宗系,人自为传,并系之以赞。盖续宋僧惠洪所撰《僧宝传》也。  △《现果随录》·一卷(大学士英廉购进本)  国朝僧戒显撰。戒显字悔堂,顺治间居杭州灵隐寺。是编凡九十一则,每则附以论断。皆陈善恶之报,而大旨归於持戒奉佛,忏除恶业。仍彼教之说而已。  ──右“释家类”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皆附《存目》。    卷一百四十六 子部五十六  ○道家类  后世神怪之迹,多附於道家;道家亦自矜其异,如《神仙传》、《道教灵验记》是也。要其本始,则主於清净自持,而济以坚忍之力,以柔制刚,以退为进。  故申子、韩子流为刑名之学,而《阴符经》可通於兵。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於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醮章咒入之。世所传述,大抵多后附之文,非其本旨。彼教自不能别,今亦无事於区分。然观其遗书源流迁变之故,尚一一可稽也。  △《阴符经解》·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旧本题黄帝撰,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六家注。《崇文总目》云,《阴符经叙》一卷,不详何代人叙集。太公以后为《阴符经注》者凡六家,并以惠光嗣等传附之。盖即此书而佚其传也。晁公武《读书志》引黄庭坚跋,称《阴符》糅杂兵家语,又妄托子房、孔明诸贤训注。则是书之注,以此本为最古矣。案《隋书·经籍志》有《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又《周书阴符》九卷,皆不云黄帝。《集仙传》始称唐李筌於嵩山虎口岩石室得此书,题曰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已糜烂,筌钞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后於骊山逢老母,乃传授微旨,为之作注。其说怪诞不足信。胡应麟《笔丛》乃谓苏秦所读即此书,故书非伪,而托於黄帝则李筌之伪。考《战国策》载苏秦发箧得《太公阴符》,具有明文。又历代史志皆以《周书阴符》著录兵家,而《黄帝阴符》入道家,亦足为判然两书之证。应麟假借牵合,殊为未确。至所云唐永徽初褚遂良尝写一百本者,考文徵明《停云馆帖》所刻遂良小字《阴符经》,卷末实有此文。然遂良此帖,自米芾《书史》、宝章《待访录》、宣和《书谱》即不著录;诸家鉴藏,亦从不及其名;明之中叶,忽出於徵明家。石刻之真伪尚不可定,又乌可据以定书之真伪乎?特以书虽晚出,而深有理致,故文士多为注释,今亦录而存之耳。注中别有称尹者曰:不知何人。卷首有序一篇,不著名氏,亦不著年月,中有泄天机者沉三劫语,盖粗野道流之鄙谈,无足深诘。惟晁公武《读书志》中所引筌注,今不见於此本。或传写有所窜乱,又非筌之原本欤?  △《阴符经考异》·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朱子撰。《阴符经》出於唐李筌。晁公武《读书志》引黄庭坚跋,定为筌所伪托,《朱子语录》亦以为然。然以其时有精语,非深於道者不能作,故为考定其文。其定人以愚虞圣而下一百十四字,皆为经文,盖用褚氏、张氏二注本也。  语录载闾邱次孟论《阴符经》自然之道静数语,虽六经之言无以加。朱子谓闾邱此等见处侭得,而杨道夫以为《阴符经》无此语。盖道夫所见乃骊山老母注本,以我以时物文理哲为书之末句,故疑其语不见於本经也。书中有黄瑞节附录,徵引亦颇赅备。考《吉安府志》,瑞节字观乐,安福人。举乡试,授泰和州学正。  元季弃官隐居。尝辑《太极图》、《通书》、《西铭》、《易学启蒙》、《家礼》、《律吕精义》、《皇极经世》诸书,并加释注,名曰《诸子成书》。此及《参同契》,盖亦其中之二种。志盖以其学涉道家,故讳而不载云。  △《阴符经讲义》·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夏元鼎撰。元鼎字宗禹,自号云峰散人,永嘉人。是编以丹法释《阴符》之旨。卷末附内外三关图、日月圣功图、奇器万象图、三教归一图、先天后天图、上下鹊桥图、七十二候图、五行生成图,各系以说。案《汉志》道家、神仙家截然两派,《阴符》三百八十四字,本李筌自撰而自注之。筌注不言炉火,则为道家之言而非神仙家言可知。后人注筌之书,乃不用筌之自注,郢书燕说,殆类凿空。然《参同契》不言《易》,陈抟引以言《易》,遂自为一家。《阴符经》不言丹,此书引以言丹,亦遂自为一家,递相传授而不能废。故今於《阴符》一书,录六家之注以存其初义,复录此书以备其旁支,所谓从同同也。其馀衍此两派者则不更录焉。二氏之书,姑存崖略而已,不必一一穷其说也。是书前有宝庆二年楼昉序,称元鼎少从永嘉诸老游,好观《阴符》,未尽解。后遇至人於祝融峰顶,若有所授者。后取《阴符》读之,章断句析,援笔立成,若有神物阴来相助云云。  盖方术家务神其说,往往如是也。又有宝庆丙戌留元刚云峰入药镜笺序一篇,及元鼎自记、自序二篇,宝庆丁亥王九万后序一篇,俞琰《席上腐谈》称元鼎注《阴符》、《药镜》、《悟真》三书,真西山为之序,与诸序所言悉合。今未见其入《药镜》、《悟真篇》二注,而此本已无德秀序,殆传写佚之。然德秀《西山文集》亦不载其文,则莫喻何故矣。  △《老子注》·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河上公撰。晁公武《读书志》曰:太史公谓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而葛洪谓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孝文时居河之滨。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经》。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云云。案晁氏所引乃《史记·乐毅列传赞》之文,叙述源流甚悉。然《隋志·道家》载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又载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则两河上公各一人,两《老子注》各一书。战国时河上公书在隋已亡,今所传者实汉河上公书耳。明朱东光刻是书,题曰秦人,盖未详考。惟是文帝驾临河上,亲受其书,无不入秘府之理,何以刘向《七略》载注《老子》者三家,独不列其名?且孔颖达《礼记正义》称马融为《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后汉以来,始就经为注。何以是书作於西汉,注已散入各句下?《唐书·刘子玄传》,称《老子》无河上公注,欲废之而立王弼。  前此陆德明作《经典释文》,虽叙录之中亦采葛洪《神仙传》之说,颇失辨正,而所释之本则不用此注而用王弼注。二人皆一代通儒,必非无据。详其词旨,不类汉人,殆道流之所依托欤?相传已久,所言亦颇有发明,姑存以备一家可耳。  △《道德指归论》·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汉严遵撰。《隋志》著录十一卷。晁公武《读书志》曰:《唐志》有严遵《指归》四十卷,冯廓注《指归》十三卷。今考新、旧唐书均载严遵《老子指归》十四卷,冯廓《老子指归》十三卷,无严遵书四十卷之说。疑公武所记为传写误倒其文也。此本为胡震亨《秘册汇函》所刻,后以版归毛晋,编入《津逮秘书》,止存六卷。钱曾《读书敏求记》云,曾得钱叔宝钞本,自七卷至十三卷,前有总序。后有人之饥也至信言不实四章,今皆失去。又引《谷神子》序云,《道德指归论》,陈、隋之间已逸其半,今所存者止《论德篇》。近代嘉兴刻本,列卷一之卷六,与序文大相迳庭云云。此本亦题卷一之卷六。然则震亨所刻,即据嘉兴本也。曹学佺作《玄羽外编》序,称近刻严君平《道德指归论》,乃吴中所伪作。今案《通考》引晁氏之言,(案:此条《通考》所引与今本《读书志》不同。)称其章句颇与诸本不同,如以曲则全章末十七字为次章首之类,则是书原有经文。《陆游集》有是书跋,称为《道德经指归》古文,亦以经文为言。此本乃不载经文,体例互异。又《谷神子》注本晁氏尚著录十三卷,不云佚阙,此本载《谷神子》序乃云陈、隋之间已逸其半,今所存者止《论德篇》,因猎其讹舛,定为六卷。与晁氏所录亦显相背触。且既云佚其上经,何以说目一篇独存?  至於所引《庄子》,今本无者十六七,不应遵之所取皆向、郭之所弃。此必遵书散佚,好事者摭吴澄《道德经》注跋中庄君平所传章七十有二之语,造为上经四十,下经三十二之说。目又因《汉志·庄子》五十二篇,今本惟三十三篇,遂多造《庄子》之语,以影附於逸篇,而偶未见晁公武说,故《谷神子》伪序之中牴牾毕露也。以是推求,则学佺之说不为无据,钱曾所辨殊逐末而遗其本矣。以其言不悖於理,犹能文之士所赝托,故仍著於录,备道家之一说焉。  △《老子注》·二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魏王弼撰。案《隋书·经籍志》载老子《道德经》二卷,王弼注。《旧唐书·经籍志》作《玄言新记道德》二卷,亦称弼注,名已不同。《新唐书·艺文志》又以《玄言新记道德》为王肃撰,而弼所注者别名《新记玄言道德》,益为舛互。  疑一书而误分为二,又颠错其文也。惟《宋史·艺文志》作王弼《老子注》,与此本同。今从之。钱曾《读书敏求记》谓弼注《老子》已不传,然明万历中华亭张之象实有刻本,证以《经典释文》及《永乐大典》所载,一一相符。《列子·天瑞篇》引谷神不死六句,张湛皆引弼注以释之,虽增损数字,而文亦无异。知非依托,曾盖偶未见也。此本即从张氏《三经晋注》中录出,亦不免於脱讹,而大致尚可辨别。后有政和乙未晁说之跋,称文字多谬误。又有乾道庚寅熊克重刊跋,称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则书在宋时,已希逢善本矣。然二跋皆称不分道经、德经,而今本《经典释文》实上卷题《道经音义》,下卷题《德经音义》,与此本及跋皆不合,岂传刻释文者反据俗本增入欤?考陈振孙《书录解题》尚称不分道经、德经。而《陆游集》有此书跋曰:晁以道谓王辅嗣《老子》题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乎古,此本乃已析矣,安知其他无妄加窜定者乎?其跋作於庆元戊午,已非晁熊所见本,则《经典释文》之遭妄改,固已久矣。  △《道德经解》·二卷(内府藏本)  宋苏辙撰。辙有《诗传》,已著录。苏氏之学本出入於二氏之间,故得力於二氏者特深,而其发挥二氏者亦足以自畅其说。是书大旨主於佛、老同源,而又引《中庸》之说以相比附。苏轼跋之曰: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朱子谓其援儒入墨,作《杂学辨》以箴之。然二氏之书,往往阴取儒理而变其说。儒者说经明道,不可不辨别毫厘,剖析疑似,以杜学者之岐趋。若为二氏之学,而注二氏之书,则为二氏立言,不为儒者立言矣。  其书本不免援儒以入墨,注其书者又安能背其本旨哉?故自儒家言之,则辙书为兼涉两歧,自道家言之,则辙书犹为各明一义。《杂学辨》所攻四家,攻其解《易》,解《中庸》,解《大学》者可也;攻及此书,则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不如径攻《老子》矣。  △《道德宝章》·一卷(内府藏本)  宋葛长庚撰。长庚字白叟,闽清人。为道士,居武夷山。旧本题紫清真人白玉蟾。白玉蟾其别号,紫清真人则嘉定间徵赴阙下所封也。其书随文标识,不训诂字句,亦不旁为推阐,所注乃少於本经,语意多近於禅偈,盖佛、老同源故也。  此本为元赵孟頫手书,钩摹雕版,字画绝为精楷。明陈继儒亦尝刻之《汇秘笈》中,改题曰《蟾仙解老》,非其本目。又前有万历癸未适园居士跋二则,其前一则称董逌《藏书志》述张道相集古今注《老子》四十馀家,不载是编。案晁氏《读书志》,张道相乃唐天宝后人,安能以南宋宁宗时书著之於录?且道相所集凡二十九家,并其自注为三十家,亦无所谓四十馀家者。跋所云云,殆於道听途说矣。长庚世传其神仙,而《刘克庄集》有王隐居《六学九书》序,称所见丹家四人,邹子益不登七十,曾景建、黄天谷仅六十,白玉蟾夭死。又陈振孙《书录解题·群仙珠玉集》条下云,白玉蟾葛其姓,福之闽清人,尝得罪亡命,盖奸妄流也。余宰南城,有寓公称其人云,近尝过此,曾相识否?余言此辈何可使及吾门云云。二人与长庚同时,其说当确,流俗所传,殆出附会。然道家自尊其教,往往如此。其书既颇有可取,则其人亦不足深诘矣。  △《道德真经注》·四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录。据澄年谱,称大德十一年澄辞疾归。  自京南下,留清都观。与门人论及《老》、《庄》、《太玄》等书,因为正厥讹伪而著其说。澄学出象山,以尊德性为本,故此注所言,与苏辙指意略同。虽不免援儒入墨,而就彼法言之,则较诸方士之所注,精邃多矣。篇末有澄跋云,庄君平所传章七十二,诸家所传章八十一,然有不当分而分者,定为六十八章。上篇三十二章,二千三百六十六字;下篇三十六章,二千九百六十二字;凡五千二百九十二字。然大抵以意为之,不必於古有所考。盖澄好窜改古经,故於是书亦多所更定,殆习惯成自然云。  △《老子翼》·三卷、《老子考异》·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焦竑撰。竑有《易筌》,已著录。是编辑韩非以下解《老子》者六十四家,而附以竑之《笔乘》,共成六十五家,各采其精语,裒为一书。其首尾完具,自成章段者,仿李鼎祚《周易集解》之例,各标举姓名,列本章之后;其音义训诂但取一字一句者,则仿裴骃《史记集解》之例,联贯其文,缀本章末句之下。上下篇各为一卷,附录及考异共为一卷。不立道经、德经之名,亦不妄署篇名,体例特为近古。所采诸说,大抵取诸道藏,多非世所常行之本。竑之去取,亦特精审。大旨主於阐发玄言,务明清净自然之理。如葛长庚等之参以道家炉火,禅学机锋者,虽列其名,率屏不录,於诸家注中为博赡而有理致。盖竑於二氏之学本深於儒学,故其说儒理者多涉悠谬,说二氏之理者转具有别裁云。  △《御注道德经》·二卷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撰。《老子》载《汉书·艺文志》,而不载其有注。  《隋书·经籍志》以下,注其书者著录日繁,焦竑《老子翼》作於明万历中,所采尚六十四家。竑所未见者不知凡几,竑以后之所注又未知凡几也。盖儒书如培补荣卫之药,其性中和,可以常饵;《老子》如清解烦热之剂,其性偏胜,当其对证,亦复有功,与他子书之偏驳悠谬者异,故论述者不绝焉。然诸家旧注,多各以私见揣摩,或参以神怪之谈,或传以虚无之理,或岐而解以丹法,或引而参诸兵谋,群言淆乱,转无所折衷。惟我世祖章皇帝此注,皆即寻常日用,亲切阐明,使读者销争竞而还淳朴,为独超於诸解之上。盖圣人之道大,兼收并蓄,凡一家之书,皆不没所长。圣人之化神,因事制宜,凡一言之善,必旁资其用。固非拘墟之士所能仰窥涯涘矣。  △《老子说略》·二卷(编修周永年家藏本)  国朝张尔岐撰。尔岐有《仪礼郑注句读》,已著录。《道德经解》者甚多,往往缴绕穿凿,自生障碍。尔岐是编,独屏除一切,略为疏通大意。其自序谓流览本文,读有未通,辄以己意占度,稍加一二言於句读隙间,觉大义犁然。回视诸注,勿计不能读,亦已不欲读云云。又有自跋,称人问朱子道可道如何解,应之曰:道而可道则非常道,名而可名则非常名。朱子生平未尝解《老》,使其解《老》,此即其解《老》之法,亦即可谓解一切诸书之法。要在不执解求解,反之是书,以解是书而已云云。盖其大旨在於涵泳本文,自得理趣。故不及纵横权谲之谈,亦不涉金丹黄白之术,明白简当,颇可以备参览焉。  △《道德经注》·二卷、附《阴符经注》·一卷(洗马刘权之家藏本)  国朝徐大椿撰。大椿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已著录。是编以《老子》旧注人人异说,而本旨反晦,乃寻绎经文,疏通其义。仍分上下二篇,而削其道经、德经之目。仍分八十一章,而削其章名,但以每章第一句标题。其字句参考诸本,取其词意通达者。其训诂推求古义,取其上下融贯者。其所诠释,主於言简理该,大旨与张尔岐《老子说略》相同,而研索较深,发挥较显,在《老子注》中,尚为善本。附载《阴符经注》一卷,诂以易理,义亦可通。惟其凡例诋呵古人,王弼注谓之肤近,河上公注谓之文理不通,未免过当。又谓老氏之学与六经旨趣各有不同,六经为中古以后文物极盛之书,老氏所云养生修德,治国用兵之法,皆本上古圣人相传之精意。故其教与黄帝并称,其用甚简,其效甚速。汉时循吏,师其一二,已称极治云云。亦未免务为高论。夫老子生乎乱世,立清净之说以救之,特权宜拯弊之一术,犹曰不药得中医耳。盖公以是术教曹参,亦适当秦虐之后,人思休息,犹适当静摄可愈之病耳。必谓老氏欲以此术治万世,非老氏之本意。至於黄帝以七十战定天下,一切礼乐刑政无一非其所制作,古书具在,班班可考,必谓黄帝以无为治天下,尤非黄帝之实事。大椿此书,於《老子》之学不为无见,而跻《老子》於六经上,则不可以训。故录存其书,而附辨其说如右。  △《关尹子》·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周尹喜撰。案《经典释文》载喜字公度,未详何本。然陆德明非杜撰者,当有所传。李道谦《终南祖庭仙真内传》称,终南楼观为尹喜故居,则秦人也。考《汉志》有《关尹子》九篇,刘向《列仙传》作《关令子》,而《隋志》、《唐志》皆不著录,则其佚久矣。南宋时徐蒇子礼始得本於永嘉孙定家,前有刘向校定序,后有葛洪序。向序称盖公授曹参,参薨,书葬。孝武帝时有方士来上,淮南王秘而不出。向父德,治淮南王事得之。其说颇诞。与《汉书》所载得《淮南鸿宝秘书》言作黄金事者不同,疑即假借此事以附会之。故宋濂《诸子辨》以为文既与向不类,事亦无据,疑即定之所为。然定为南宋人,而《墨庄漫录》载黄庭坚诗寻师访道鱼千里句,已称用《关尹子》语,则其书未必出於定,或唐、五代间方士解文章者所为也。至濂谓其书多法释氏及神仙方技家,如变识为智,一息得道,婴儿蕊女,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诵咒土偶之类,老聃时皆无是言。又谓其文峻洁,而颇流於巧刻,则所论皆当。要之,其书虽出於依托,而核其词旨,固远出《天隐》、《无能》诸子上,不可废也。此本分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九篇,与濂所记合。俞琬《席上腐谈》称旧有陈抱一注,又元大德中有杜道坚注,名曰《阐玄》。今皆未见云。  △《列子》·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周列御寇撰。前有刘向校上奏,以御寇为郑穆公时人。唐《柳宗元集》有《辨列子》一篇,曰穆公在孔子前几百岁。《列子》书言郑国,皆言子产、邓析,不知向何以言之如此。《史记》郑繻公二十四年,楚悼王四年围郑,杀其相驷子阳。子阳正与列子同时,是岁鲁穆公十年。不知向言鲁穆公时遂误为郑耶?  其后张湛徒知怪《列子》书言穆公后事,每不能推知其时,然其书亦多增窜非其实,其言魏牟、孔穿皆出列子后,不可信云云。其后高似孙《纬略》遂疑列子为鸿濛云将之流,并无其人。今考第五卷汤问篇中并有邹衍吹律事,不止魏牟、孔穿。其不出御寇之手,更无疑义。然考《尔雅疏》引《尸子·广泽篇》曰: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囿,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已皆弇於私也。天帝皇后辟公宏廓宏溥介纯夏幠冢晊昄皆大也,十有馀名而实一也。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也,则无相非也云云。是当时实有列子,非庄周之寓名。又《穆天子传》出於晋太康中,为汉、魏人之所未睹。  而此书第三卷周穆王篇所叙驾八骏,造父为御,至巨搜,登昆仑,见西王母於瑶池事,一一与传相合。此非刘向之时所能伪造,可信确为秦以前书。考《公羊传》隐公十一年子沈子曰,何休注曰,子沈子后师沈子,称子冠氏上,著其为师也。  然则凡称子某子者,乃弟子之称师,非所自称。此书皆称子列子,则决为传其学者所追记,非御寇自著。其杂记列子后事,正如《庄子》记庄子死,《管子》称吴王、西施、商子称秦孝公耳,不足为怪。晋光禄勋张湛作是书注,於天瑞篇首所称子列子字知为追记师言,而他篇复以载及后事为疑,未免不充其类矣。书凡八篇,与《汉志》所载相合。赵希弁《读书附志》载,政和中宜春彭瑜为积石军倅,闻高丽国《列子》十卷,得其第九篇曰元瑞於青唐卜者云云。今所行本皆无此卷,殆宋人知其妄而不传欤?其注自张湛以外,又有唐当涂丞殷敬顺释文二卷,此本亦散附各句下。然音注颇为淆乱,有灼然知为殷说者,亦有不辨孰张孰殷者。  明人刊本往往如是,不足讶也。据湛自序,其母为王弼从姊妹,湛往来外家,故亦善谈名理,其注亦弼注《老子》之亚。叶梦得《避暑录话》乃议其虽知《列子》近佛经,而逐事为解,反多迷失。是以唐后五宗之禅绳晋人,失其旨矣。  △《冲虚至德真经解》·八卷(内府藏本)  宋江遹撰。遹自署杭州州学内舍生。始末未详。是书乃所注《列子》。据旧刻标题,盖经进之本。其称《冲虚至德真经》者,案《唐书·艺文志》,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亢仓子》为《洞灵真经》,故有是名。其兼称至德,据晁公武《读书志》,宋景德中所加也。《老》、《庄》二子自王弼、郭象作注后,著录者不下百家。《列子》今尚仅存注本之行於世者,张湛、殷敬顺以外,惟林希逸《口义》及遹此书而已。此书焦竑《国史经籍志》作二十卷,与今本不符。然今本首尾完具,不似阙佚。竑所著录,大抵杂抄史志书目,舛漏相仍,伪妄百出,所记卷数,不足凭也。张湛注,词旨简远,不尚繁词。遹此注则仿郭象注《庄》之体,摆落训诂,自抒会心,领要标新,往往得言外之旨。其间如周穆王篇注云,穆王亦丹台之旧侣也,谪降人间,尘俗之气尚未深染,故能安栖圣境。此虽下乘之所居,岂胎生肉人所能到哉?殆似杜光庭、林灵素辈语,未免自秽其书。考诸《宋史》,徽宗时始立三舍法。遹自称曰内舍生,其当道君上号之日,作此以附和方士之局乎?又如杨朱篇谓《列子》以御寇为名,盖以闲先圣之道为己任。汤问篇解魏黑卵邱邴章来丹之名曰,黑者阴之色,卵者阴之类,魏者高显之所,魏黑卵者老阴之象也。邴者明之盛,章者文之成,邱者中高之地,邱邴章者老阳之象也。丹含阳,来丹则少阳之方浸而长也云云。亦未免於穿鉴。然大致文词都雅,思致玄远,迥在林希逸书之上也。  △《庄子注》·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晋郭象撰。象字子玄,河南人。辟司徒掾,稍迁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事迹具《晋书》本传。刘义庆《世说新语》曰: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於旧注外别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於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馀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晋书》象本传亦采是文,绝无异语。钱曾《读书敏求记》独谓世代辽远,传闻异词。《晋书》云云,恐未必信。案向秀之注,陈振孙称宋代已不传,但时见陆氏《释文》。今以《释文》所载校之,如逍遥游有蓬之心句,《释文》郭、向并引,绝不相同。《胠箧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句,《释文》引向注二十八字,又为之斗斛以量之句,《释文》引向注十六字,郭本皆无。然其馀皆互相出入。又张湛《列子注》中凡文与《庄子》相同者,亦兼引向、郭二注。所载《达生篇》痀偻丈人承蜩一条,向注与郭一字不异。应帝王篇神巫季咸一章皆弃而走句,向、郭相同。列子见之而心醉句,向注曰:迷惑其道也;而又奚卵焉句,向注六十二字,郭注皆无之。故使人得而相汝句,郭注多七字。示之以地支句,向注块然如土也,郭注无之。是殆见吾杜德机句,乡吾示之以天壤句,名实不入句,向、郭并同。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句,向注多九字。子之先生坐不斋句,向注二十二字,郭注无之。乡吾示之以太冲莫胜句,郭改其末句。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句,郭增其首十六字,尾五十一字。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句,故逃也句,食豨如食人句,向、郭并同。於事无与亲以下,则并大同小异。是所谓窃据向书,点定文句者,殆非无证。又《秋水篇》与道大蹇句,《释文》云,蹇,向纪辇反。  则此篇向亦有注。并《世说》所云象自注《秋水》、《至乐》二篇者,尚未必实录矣。钱曾乃曲为之解,何哉?考刘孝标《世说注》,引《逍遥游》向、郭义各一条,今本无之。《让王篇》惟注三条,《渔父篇》惟注一条,《盗跖篇》惟注三十八字,《说剑篇》惟注七字,似不应简略至此,疑有所脱佚。又《列子》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二句,张湛注曰,《庄子》亦有此文,并引向秀注一条,而今本《庄子》皆无之。是并正文亦有所遗漏。盖其亡已久,今不可复考矣。  △《南华真经新传》·二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王雱撰。字元泽,临川人,王安石子也。未冠登进士,累官龙图阁直学士。  事迹附见《宋史·安石传》。是书体例略仿郭象之注,而更约其词。标举大意,不屑屑诠释文句。大旨谓内七篇皆有次序纶贯,其十五外篇。十一杂篇,不过蒇内篇之宏绰幽广,故所说内篇为详。后附拾遗杂说一卷,以发挥馀义,疑其书成后所补缀也。史称雱睥睨一世,无所顾忌,其狠愎本不足道。顾率其傲然自恣之意,与庄周之滉漾肆论,破规矩而任自然者,反若相近,故往往能得其微旨。孙应鼇序谓取言不以人废,谅矣。是书《宋志》不著录,晁公武《读书志》作十卷,此本倍之,疑《读书志》误脱二字。或明人重刊,每卷分为二欤?王宏撰《山志》曰:注《道德》、《南华》者无虑百家,而吕惠卿、王雱所作颇称善,雱之才尤异。使当时从学於程子之门,所就当不可量。又曰:窃又疑惠卿之奸谄,雱之恣戾,岂宜有此。小人攫名,或倩门客为之,亦未可知。案小人凶狡,其依凭道学,不过假借声名。邢恕何尝不及程子之门,(见《伊洛渊源录》。)章惇何尝不及邵子之门,(见《闻见录》。)而一旦决裂,不可收拾。安见雱一从程子,必有所就?至於雱之材学,原自出群,王安石所作《新经义》,惟《周礼》是其手稿,其馀皆雱所助成。蔡绦《铁围山丛谈》言之甚详,又何有於《庄子注》,而必需假手乎?宏撰所言,不过好为议论,均未详考其实也。  △《庄子口义》·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林希逸撰。希逸有《考工记解》,已著录。是编为其《三子口义》之一。  前有自序,大意谓读《庄子》有五难,必精於《语》、《孟》、《学》、《庸》等书,见理素定;又必知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而后知其言意。少尝闻於乐轩,因乐轩而闻艾轩之说,文字血脉,颇知梗概。又尝涉猎佛书,而后悟其纵横变化之机,於此书稍有所得,实前人所未尽究者云云。盖希逸之学本於陈藻,藻之学得於林光朝。所谓乐轩者,藻之别号。艾轩者,光朝之别号。凡书中所称先师,皆指藻也。序又谓郭象之注,未能分章析句;王雱、吕惠卿之说,大旨不明,愈使人有疑於《庄子》云云。今案郭象之注,标意旨於町畦之外,希逸乃以章句求之,所见颇陋。即王、吕二注,亦非希逸之所及。遽相诋斥,殊不自量。以其循文衍义,不务为艰深之语,剖析尚为明畅,差胜后来林云铭辈以八比法诂《庄子》者,故姑录存之,备一解焉。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褚伯秀撰。伯秀,杭州道士。是书成於咸淳庚午,前有刘震孙、文及翁、汤汉三序。下距宋亡仅六年。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载,至元丁亥九月,与伯秀及王磐隐游阅古泉,则入元尚在也。其书纂郭象、吕惠卿、林疑独、陈祥道、陈景元、王雱、刘概、吴俦、赵以夫、林希逸、李士表、王旦、范元应十三家之说,而断以己意,谓之管见。中多引陆德明《经典释文》,而不列於十三家中,以是书主义理,不主音训也。成玄英疏、文如海《正义》、张潜夫《补注》皆间引之,亦不列於十三家,以从陈景元书采用也。范元应乃蜀中道士,本未注《庄子》,以其为伯秀之师,故多述其绪论焉。盖宋以前解《庄子》者,梗概略具於是。其间如吴俦、赵以夫、王旦诸家,今皆罕见,实赖是书以传。则伯秀编纂之功,亦不可没矣。  △《庄子翼》·八卷、《庄子阙误》·一卷、《附录》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明焦竑撰。是编成於万历戊子,体例与《老子翼》同。前列所载书目,自郭象注以下凡二十二家。旁引他说互相发明者,自支遁以下凡十六家。又章句音义自郭象以下凡十一家。今核其所引,惟郭象、吕惠卿、褚伯秀、罗勉学、陆西星五家之说为多,其馀特间出数条,略备家数而已。又称褚氏《义海》引王雱注内篇,刘概注外篇,道藏更有雱《新传》十四卷,岂其先后所注不同,故并列之欤?  今采其合者著於编,仍以《新传》别之云云。今考书中所引,自雱《新传》以外,别无所谓雱注。而养生主注引刘概一条,则概注亦有内篇,其说殆不可解。盖明人著书,好夸博奥,一核其实,多属子虚。万历以后,风气类然,固不足深诘也。  至於支遁注庄,前史未载。其逍遥游义本载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中,乃没其所出,竟标支道林注,亦明人改头换面之伎俩,不足为凭。然明代自杨慎以后,博洽者无过於竑,其所引据,究多古书,固较流俗注本为有根柢矣。末附《庄子阙误》一卷,乃全录宋陈景元《南华经解》之文,亦足以资考证。又附刻一卷,列《史记·庄子列传》、阮籍《王安石庄子论》、苏轼《庄子祠堂记》、潘佑《赠别王雱杂说》、李士表《庄子九论》。考南唐潘佑以直谏见杀,而此列苏轼、王雱之间,未审即其人否?李士表自陈振孙《书录解题》已不知为何许人,《宋史·艺文志》载其《庄子》十论一卷,此惟存其九,亦未喻何故。又此九论书中已采其解牛、壶子、濠梁三篇,而仍全录之於末,亦为例不纯。殆随手编纂,未及删并之故欤?  △《文子》·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案《汉志·道家·文子》九篇。注曰: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案:此班固之原注,《读书志》以为颜师古注,误也。)  《隋志》载《文子》十二篇,注曰: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十卷亡。二志所载,不过篇数有多寡耳,无异说也。因《史记·货殖传》有范蠡师计然语,又因裴驷《集解》有计然姓辛字文子,其先晋国公子语,北魏李暹作《文子注》,遂以计然,文子合为一人。文子乃有姓有名,谓之辛钘(案:暹注今已不传,此据《读书志》所引。)案马总《意林》列《文子》十二卷,注曰,周平王时人,师老君。又列《范子》十三卷,注曰:并是阴阳历数也。又曰:计然者,葵邱濮上人,姓辛名文子,其先晋国公子也。其书皆范蠡问而计然答,是截然两人两书,更无疑义。暹移甲为乙,谬之甚矣。《柳宗元集》有辨文子一篇,称其旨意皆本老子,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子辈数家皆见剽窃,峣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词,又互相牴而不合。不知人之增益之欤,或者众为聚敛以成其书欤?今刊去谬恶滥杂者,取其似是者,又颇为发其意,藏於家。是其书不出一手,唐人固已言之。然宗元所刊之本,高似孙《子略》已称不可见,今所行者仍十二篇之本。别本或题曰《通玄真经》,盖唐天宝中尝加是号,事见《唐·艺文志》云。  △《文子缵义》·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元杜道坚撰。道坚字南谷,当涂人。武康计筹山昇玄观道士也。其始末无考。  是书诸家书目亦罕著於录,惟考牟巘《陵阳集》有为道坚所作序。又别有计筹峰真率录序,称洞微先生常主昇玄观席,德寿宫锡之宝翰,至今岁某甲道坚实来。  上距祖君十二化,然才百年云云。案自高宗内禅居德寿宫时,下至景定壬戌,正一百年,则道坚当为理宗时人,而李道纯《久和集》序乃道坚所作,题大德丙午,则入元久矣。《文子》一书,自北魏以来,有李暹、徐灵府、朱元三家注,惟灵府注仅存,亦大半阙佚。道坚因所居计筹山有文子故迹,因注其书。凡自为说者题曰缵义,其馀裒辑众解,但总标曰旧说,不著姓名,颇嫌掠美。然杜预《左传集解》先有此例,朱子注四书已用之,亦无责於道坚也。自元以来,传本颇稀,独《永乐大典》尚载其文。其精诚、符言、上德、下德、微明、自然、上义七篇,首尾完备,惟道原、九守、道德、上仁、上礼五篇,原本失载。或修《永乐大典》之时已散佚不完欤?今检校原目次第,排录成帙,所阙之五篇,亦仍载其原文。  厘为十有二卷,仍符隋、唐志《文子》旧数。书中字句与世传明代道潜堂刊本多所同异,其间文义两通者不可胜举。其显然讹脱者,如符言篇求为而宁,求为而治句,明刊本作无为,与上下文义全反;又知言不知上也,不知言知病也四句,明刊本无言字,於义难通;又时之去不可追而援也句,明刊本追字作足;又内在己者得句,明刊本内字作则;又夫气者可以道而制也句,明刊本夫字作二;又微明篇圣人见福於重关之内句,明刊本见字作先;又微言篇奇伎逃亡句,明刊本逃亡作天长;均讹误不可解。当以此本为正。又符言篇故能以众不胜成大胜者,惟圣者能之二句,明刊本脱下一句;又能成王者必德胜者也句,明刊本脱德字;又上义篇故天下可一也句,明刊本一字下衍人字;此类甚多,皆可以证传刻之误。  盖道坚生当宋季,犹见诸家善本,故所载原文,皆可正后来讹误,不但注文明畅,足以宣通疑滞也。  △《列仙传》·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汉刘向撰。纪古来仙人自赤松子至元俗凡七十一人,人系以赞,篇末又为总赞一首。其体全仿《列女传》。陈振孙《书录解题》谓不类西汉文字,必非向撰。黄伯思《东观馀论》谓是书虽非向笔,而事详语约,词旨明润,疑东京人作。今考是书,《隋志》著录则出於梁前,又葛洪《神仙传》序亦称此书为向作,则晋时已有其本。然《汉志》列刘向所序六十七篇,但有《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图颂,无《列仙传》之名;又《汉志》所录,皆因《七略》,其总赞引《孝经援神契》,为《汉志》所不载;涓子传称其琴心三篇,有条理,与《汉志·蜎子》十三篇不合;《老子传》称作《道德经》上下二篇,与《汉志》但称《老子》亦不合;均不应自相违异。或魏、晋间方士为之,托名於向耶?  振孙又云,《馆阁书目》作二卷,七十二人。李石《续博物志》亦云刘向《传列仙》七十二人,皆与此本小异。惟葛洪《神仙传》序称七十一人,此本上卷四十人,下卷三十人,内江婓二女应作二人,与洪所记适合。检李善《文选注》及唐初《艺文类聚》诸书所引,文亦相符,当为旧本。其篇末之赞,今概以为向作。《隋志》载《列仙传》赞三卷,刘向撰,鬷续,孙绰赞。(案:鬷续上似脱一字,盖有续传一卷,故为三卷也。今无从校补,姑仍旧文。)又《列仙传赞》二卷,刘向撰,晋郭元祖赞。此本二卷,较孙绰所赞少一卷。又刘义庆《世说新语》载孙绰作《商邱子胥赞》曰,所牧何物,殆非真猪。倘遇风云,为我龙摅。  此本《商邱子胥赞》亦无此语。然则此本之赞,其郭元祖所撰欤?以旧刻未列郭名,疑以传疑,今亦姑阙焉。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后蜀彭晓撰。晓字秀川,永康人。自号真一子。仕孟昶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其事迹未详。杨慎序古本《参同契》,则以晓为道士。  考王建之时,杜光庭尝以道士授官。晓为道士,亦事理所有,但未知其据何书也。  葛洪《神仙传》称魏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阴阳注之,殊失其旨云云。今案其书多借纳甲之法,言坎离水火龙虎铅汞之要,以阴阳五行昏旦时刻为进退持行之候,后来言炉火者皆以是书为鼻祖。《隋书·经籍志》不著录,《旧唐书·经籍志》始有《周易参同契》二卷,《周易五相类》一卷,而入之五行家,殊非其本旨。晓序谓伯阳先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桓帝时,复以授同郡淳于叔通,遂行於世,而传其诀者颇鲜。其或然欤?至郑樵《通志艺文略》,始别立《参同契》一门,载注本一十九部,三十一卷。今亦多佚亡,独晓此本尚传。共分九十章,以应阳九之数。又以鼎器歌一篇字句零碎,难以分章,独存於后,以应水一之数。又撰明镜图诀一篇,附下卷之末。晓自作前后序,阐发其义甚详。诸家注《参同契》者以此本为最古。至明嘉靖中,杨慎称南方有发地中石函者,得古文《参同契》,以为伯阳真本,反谓晓此本淆乱经注。好异者往往信之。然朱子作《参同契考异》,其章次并从此本。《永乐大典》所载《参同契》本,亦全用晓书,而以俞琬诸家之注分隶其下。则此本为唐末之书,授受远有端绪。慎所传本,殆丰坊古《大学》之流,殊荒诞不足为信。故今录《参同契》之注,仍以此本为冠焉。  (案:《唐志》列《参同契》於五行类,固为失当;朱彝尊《经义考》列《周易》之中,则又不伦;惟葛洪所云得魏伯阳作书本旨,若预睹陈抟以后牵异学以乱圣经者。是此书本末源流,道家原了了,儒者反愦愦也。今仍列之於道家,庶可知丹经自丹经,易象自易象,不以方士之说淆羲、文、周、孔之大训焉。)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朱子撰。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朱子以《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比他书尤多舛误,因合诸本,更相雠正,朱子自跋亦称,凡诸同异,悉存之以备考证,故以考异为名。今案书中注明同异者,惟天下然后治之治字,云或作理;威光鼎乃熺之熺字,云本作喜,一作熺;参证他本者不过二处。又如修字疑作循,六五疑作廿六,铅字疑作饴,与字疑作为之类,朱子所自校者,亦只六七处。其馀每节之下随文诠释,实皆笺注之体,不尽订正文字。乃以考异为名,未喻其旨。跋末自署空同道士邹。盖以邹本邾国,其后去邑而为朱,故以寓姓。《礼记》郑氏注,谓当作熹。又《集韵》熹虚其切,亦虚其切,故以寓名。殆以究心丹诀非儒者之本务,故托诸瘦词欤?考《朱子语录》,论《参同契》诸条颇为详尽。《年谱》亦载有庆元三年蔡元定将编管道州,与朱子会宿寒泉精舍,夜论《参同契》一事。文集又有与《蔡季通书》曰,《参同契》更无缝隙,亦无心思量,但望他日为刘安之鸡犬耳云云。盖遭逢世难,不得已而托诸神仙,殆与韩愈谪潮州时邀大颠同游之意相类。故黄瑞节《附录》谓其师弟子有脱屣世外之意。深得其情。黄震《日抄》乃曰《参同契》者上虞人魏伯阳作,其说出神仙不足凭。近世蔡季通,学博而不免於杂,尝留意此书。而晦菴与之游,因为校正。其书颇行於世,而求其义则绝无之云云。其持论固正,然未喻有托而逃之意也。  △《周易参同契解》·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人。嘉定、端平间临安佑圣观道士也。是书乃端平元年其弟子王夷所刊,显微自为序。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於卷末。惟分上、中、下三篇而不分章,则从葛洪《神仙传》之说。象彼仲冬节以下七十字,彭本、陈致虚本俱在枝茎华叶之下,而是本移在太阳流珠一节之下,则显微据经中别亭四象之语,更其旧次也。盖其时错简之说盛行,王柏诸人递相煽动,流波所汨,并及於方以外矣。以其诠释详明,在《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者之一家,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周易参同契发挥》·三卷、《释疑》·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宋俞琬撰。琬有《周易集说》,已著录。是书以一身之水火阴阳发挥丹道,虽不及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三注为道家专门之学,然取材甚博。其《释疑》三篇,考核异同,较朱子本尤详备。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谓二书共十四卷,焦竑《国史经籍志》则作十二卷,毛晋《津逮秘书》以琬注与晓等三家注合为一编,已非其旧,又并其释疑佚之。此本每卷俱有图,乃至大三年嗣天师张与封所刻,实只三卷,附以《释疑》一卷。考琬《易外别传》自序,亦称丹道之口诀,细微具载於《参同契》发挥三篇,白云霁所记或并其他书数之。焦竑所记,悉辗转贩鬻於他书,沿讹袭谬,益不足据矣。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元陈致虚撰。致虚字观吾,自号上阳子。年四十,始从赵友钦学道,讲神仙炼养之术。其说以金丹之道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又称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要必以《参同契·悟真篇》为主。所作醒眼诗有云;端有长生不死方,常人缘浅岂承当。铅银砂汞分斤两,德厚恩深魏伯阳。  盖於伯阳之书尤所研讨也。此乃所作《参同契注》,凡分为三十五章,与彭晓注本分九十章者不同。又谓晓以鼎器歌一篇移置於后为非,仍依原本置之法象成功章之后。其所疏解,亦皆明白显畅。近时李光地注《参同契》,谓诸本之中惟《汉魏丛书》所载朱长春本为最得古意。今以朱本相勘,惟首篇乾坤者易之门户云云,不立章名。故自乾坤设位以下只分为三十四章,视此较少一章,其馀章次,悉与此本相同。盖朱本即钞此本而去其注,光地未考其渊源也。  △《古文参同契集解》·三卷(内府藏本)  明蒋一彪撰。一彪自号复阳子,馀姚人。魏伯阳作《参同契》,原本三篇。  自彭晓分章作解,后来注家虽递有并析,而上、中、下篇之次序俱仍旧目。至明杨慎,始别出一本,称南方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上、中、下三篇,叙一篇。徐景休《笺注》亦三篇,后序一篇。淳于叔通《补遗三相类》上、下二篇,后序一篇,合为十一篇。自谓得见朱子所未见。一彪此注即据慎本而作,故谓之古文。其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俞琬四家之注,悉割裂其文,缀於各段之下,故谓之集解。今考其书,於旧文多所颠倒。以原本所有赞一篇,则指为景休后序。  原本补塞遗脱一章,亦析出为叔通后序。案《参同契》一书,自虞翻注《易》引其日月为易一语外,(见李鼎祚《周易集解》。)他家罕所称引。其授受源流,诸书亦不具载,所可据者,惟彭晓之序为古。晓序但称魏君示青州徐从事,徐隐名而注之。郑樵《通志·艺文略》有徐从事注《阴阳统略参同契》三卷,亦不言为徐景休。何以越二千年至慎,而其名忽显?其赞序一首,朱子尝谓其文意是注之后序,恐是徐君注而注不复存。今此本乃适与相合,岂非因朱子之语而附会其说欤?若淳于叔通不过传授此书,旧时道家有徐从事、淳于叔通各序一篇之语,彭晓已据唐时刘知古《日月玄枢论》极辨其误,慎乃复以《三相类篇》为出叔通,是又借晓所驳之说,证成其为唐以前本也。不知《参同契》本末,汉、魏遗书虽无文可证,若晋以来书,则葛洪《神仙传》固云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唐以来书,则《旧唐书·经籍志》(案:《旧唐书》著录之书,并据开元内外经录)固云《周易参同契》二卷,魏伯阳撰,《周易五相类》一卷,魏伯阳撰矣。慎所谓古本,何代之古本乎?一彪此本,於诸注原称魏君者,辄改作徐君,以就其说,尤非阙疑之义。然自慎以后,世遂别有此本,诸家所注,往往沿之,亦遂不可磨灭。今姑依其篇第,各分子卷,与彭晓诸本并著於录。以著作伪变乱之由,俾来者无惑焉。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晋葛洪撰。洪有《肘后备急方》,已著录。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自序谓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隋志》载内篇二十一卷,音一卷,入道家;外篇三十卷,入杂家。外篇下注曰梁有,五十一卷。《旧唐志》亦载内篇二十卷,入道家;外篇五十一卷,入杂家。卷数已小不同。《新唐志·道家》载内篇十卷,杂家载外篇二十卷。乃多寡迥殊。《宋志》则均入杂家,内篇作二十卷,与《旧唐书》同;外篇作五十卷,较《旧唐书》又少一卷。晁公武《读书志》作内篇二十卷,外篇十卷,内外篇之卷数与《新唐书》互异。陈振孙《书录解题》但载内篇二十卷,而云《馆阁书目》有外篇五十卷,未见。其纷纭错互,有若乱丝。此本为明乌程卢舜治以宋本及王府道藏二本参校,视他本较为完整。所列篇数,与洪自序卷数相符。知洪当时盖以一篇为一卷。以《永乐大典》所载互校,尚多丹砂法以下八篇,知为足本矣。  其书内篇论神仙吐纳、符箓克治之术,纯为道家之言;外篇则论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而究其大旨,亦以黄、老为宗。故今并入之道家,不复区分焉。  △《神仙传》·十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晋葛洪撰。是书据洪自序,盖於《抱朴子·内篇》既成之后,因其弟子滕升问仙人有无而作。所录凡八十四人。序称秦大夫阮仓所记凡数百人,刘向所撰又七十一人。今复抄集古之仙者见於仙经服食方百家之书,先师所说,耆儒所论,以为十卷。又称刘向所述,殊甚简略,而自谓此传有愈於向。今考其书,惟容成公、彭祖二条与《列仙传》重出,馀皆补向所未载。其中如黄帝之见广成子,卢敖之遇若士,皆庄周之寓言,不过鸿鸿云将之类,未尝实有其人。淮南王刘安谋反自杀,李少君病死,具载《史记》、《汉书》,亦实无登仙之事,洪一概登载,未免附会。至谓许由、巢父服箕山石流黄丹,今在中岳中山,若二人晋时尚存,洪目睹而记之者,尤为虚诞。然后《汉书·方术传》载壶公、蓟子训、刘根、左慈、甘始、封君达诸人,已多与此书相符。疑其亦据旧文,不尽伪撰,又流传既久,遂为故实。历代词人,转相沿用,固不必一一核其真伪也。诸家著录皆作十卷,与今本合,惟《隋书·经籍志》称为葛洪《列仙传》,其名独异。考新、旧唐书并作葛洪《神仙传》,知今本《隋志》殆承上《列仙传》赞之文,偶然误刊,非书有二名也。此本为毛晋所刊。考裴松之《蜀志·先主传注》,引李意其一条,《吴志·士燮传注》引董奉一条,《吴范·刘惇赵达传注》引介象一条,并称葛洪所记,近为惑众,其书文颇行世,故撮举数事,载之篇末。是徵引此书,以《三国志》注为最古。然悉与此本相合,知为原帙。《汉魏丛书》别载一本,其文大略相同,而所载凡九十二人。核其篇第,盖从《太平广记》所引钞合而成。  《广记》标题,间有舛误,亦有与他书复见,即不引《神仙传》者,故其本颇有讹漏。即如卢敖若士一条,李善注《文选》江淹《别赋》鲍照升天行,凡两引之,俱称葛洪《神仙传》,与此本合。因《太平广记》未引此条,《汉魏丛书》本遂不载之,足以证其非完本矣。  △《真诰》·二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梁陶弘景撰。弘景有《刀剑录》,已著录。是书凡运象篇、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等七篇。其运象篇书末弘景叙录又作运题象。  前后必有一讹,然未详孰是也。《文献通考》作十卷,此本乃二十卷,盖后人所分析也。所言皆仙真授受真诀之事。《朱子语录》云,《真诰·甄命篇》,却是窃佛家《四十二章经》为之。至如地狱托生妄诞之说,皆是窃佛教中至鄙至陋者为之。黄伯思《东观馀论》则云,《真诰》众灵教戒条,后方圆诸条,皆与佛《四十二章经》同,后人所附。然二氏之书,亦存此一家於天地间耳。固不必一一别是非,亦无庸一一辨真伪也。伯思又云,小宋太乙宫诗瑞木千寻耸,仙图几吊开,注云《真诰》谓一卷为一吊。殊不知《真诰》所云,即卷字,盖从省文。  《真诰》音亦尔,非吊字也。然则此书诸卷,皆原作字,陶宗仪《说郛》盖本於此。今皆作卷几,亦非弘景之旧矣。  △《亢仓子》·一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旧本题庚桑楚撰,唐柳宗元尝辨其伪。晁公武《读书志》曰:案唐天宝元年诏号亢桑子为《洞灵真经》,然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今此书乃士元补亡者。宗元不知其故而遽诋之,可见其锐於讥议也。今考《新唐书·艺文志》载王士元《亢仓子》二卷,所注与公武所言同,则公武之说有据。又考《孟浩然集》首有宜城王士元序,自称修《亢仓子》九篇。又有天宝九载韦滔序,亦称宣城王士元藻思清远,深鉴文理,常游山水,不在人间,著《亢仓子》数篇,传之於代云云,与《新唐书》所言合。则《新唐书》之说亦为有据。宋濂作《诸子辨》,乃仍摘其以人易民,以代易世,断为唐人所伪,亦未之考矣。惟是庚桑楚居於畏垒,仅见《庄子》,而《史记·庄周列传》则云周为书如畏垒《亢仓子》,皆空言无事实。则其人亦鸿濛云将之流,有无盖未可定。其书《汉志》、《隋志》皆不著录。至於唐代,何以无所依据,凭虚漫求?毋亦士元先有此本,而出入禁中之方士如叶法善、罗公远者转相煽惑,预为之地,因而诏求欤?观士元自序,称天宝四载,徵谒京邑,适在书成之后,是亦明证也。刘恕《通鉴外纪》引《封演》之言曰:王巨源采《庄子》庚桑楚篇义补葺,分为九篇。云其先人於山中得古本,奏上之。敕付学士详议。疑不实,竟不施行。今《亢桑子》三卷是也。(案:此条《封氏闻见记》不载,盖今本乃残阙之馀,其以王士元为王巨源,以《亢仓子》为《亢桑子》,以二卷为三卷,则传闻异词也。)然则士元此书,始犹伪称古本。  后经勘验,知其不可以售欺,乃自承为补亡矣。然士元本亦文士,故其书虽杂剽《庄子》、《老子》、《列子》、《文子》、《商君书》、《吕氏春秋》、刘向《说苑》、《新序》之词,而联络贯通,亦殊亹亹有理致,非他伪书之比。其多作古文奇字,与卫元嵩《玄包》相类。晁公武谓内不足者必假外饰,颇中其病。  《宋史·艺文志》别有《亢仓子音》一卷,殆即释其奇字欤?《崇文总目》作九篇,晁、陈诸家皆同。《宋志》作二卷,宋濂《诸子辨》则作五卷。此本仅有一卷,而篇数与《崇文总目》合,盖又明人所并云。  △《亢仓子注》·九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旧本题何粲撰。不著时代。柳宗元《读亢仓子》称,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於世。则注自宗元时已有。然宗元不著注者姓名,晁公武《读书志》乃作《亢仓子》二卷,何璨注。公武当南北宋之间,则何璨当在北宋以前。惟璨字从玉,与今本小异,或传写异文欤?注文简质,不类宋以后语,疑即宗元所见也。注中又杂以音释,为明黄谏所补。卷末有谏跋。谏喜作古字,所著有从古正文,颇迂怪不可行用。《亢仓子》多用奇字,与谏所学合,故谏喜而为之音释。然与注糅杂,不复识别,是则明人窜乱古书之恶习也。《亢仓子》为王士元所补,高似孙《子略》误以士元为王褒,纰谬殊甚。  谏跋亦以为王褒所作,不能考正。盖谏平生之精力主於以篆改隶,以骇俗取名,其他皆未能深究,固其所矣。  △《玄真子》·一卷、附《天隐子》·一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玄真子》,唐张志和撰。志和字子同,婺州人。初名龟龄。肃宗时以明经擢第,待诏翰林。坐事贬南浦尉,后遇赦还,放浪江湖以终。自号曰烟波钓徒,又号曰玄真子。事迹具《新唐书·隐逸传》。沈汾《续仙传》载其行事甚怪。大抵好事者附会之,实则恬退自全之士而已。其书据《书录解题》称本十二卷,陈振孙时存三卷,已非完帙。此本仅存三篇,一曰碧虚,二曰鸑鷟,三曰涛之灵。  并为一卷,与振孙所言又异。或当时之本以一篇为一卷欤?其言略似《抱朴子·外篇》,但文采不及其藻丽耳。天隐子亦唐人撰,不知其姓名。前有司马承祯序,则玄宗时人。晁公武、陈振孙皆疑为承祯所托名,然承祯自有《坐忘论》,已自著名,又何必托名为此书也。书凡八篇,一曰神仙,二曰易简,三曰渐门,四曰斋戒,五曰安处,六曰存想,七曰坐忘,八曰神解。《读书志》称一本有三宫法附於后,此本无之,殆传写佚脱矣。书寥寥仅两三纸,不能自成卷帙。今以与《玄真子》同时,即附之《玄真子》后,俾从其类焉。  △《无能子》·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序称光启三年天子在褒,则唐僖宗时人也。《崇文总目》列之於道家。晁公武《读书志》云,书三十篇,明老、庄自然之旨。今考其书,实三十四篇,与序所言篇数合。而卷上注阙第六篇,卷中注阙第五篇,卷下注阙第七、第九、第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等六篇,是其全书具在,实四十二篇,与序又不相应。岂序为后人追改,以就所存之篇数耶?《唐书·艺文志》以为光启间隐民。考序中有不述姓名游宦语,则亦尝登仕籍,非隐民也。其书多窃庄、列之旨,又杂以释氏之说,词旨颇浅。第以唐代遗书渐佚渐少,姑以旧本录之耳。  △《续仙传》·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旧本题唐溧水令沈汾撰。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汾或作玢。案吴淑《江淮异人录》,载有侍御沈汾游戏坐蜕事,亦道家者流,疑即其人。书中记及谭峭,而称杨行密曰吴太祖,则所谓唐者南唐也。其书上卷载飞昇一十六人,以张志和为首;中卷载隐化十二人,以孙思邈为首;下卷载隐化八人,以司马承祯为首。  虽其中附会传闻,均所不免,而大抵因事缘饰,不尽子虚乌有。如张志和见《颜真卿集》,蓝采和见《南唐书》,谢自然见《韩愈集》,许宣平见《李白集》,孙思邈、司马承祯、谭峭各有著述传世,皆非凿空。他如马自然、许碏、戚逍遥、许宣平、李昇、徐钓者、谭峭、李阳冰诸诗,亦颇藉其采录。惟泛海遇仙使,归师司马承祯事,上卷以为女贞谢自然,下卷又以为女贞焦静真,不应二人同时均有此异,是其虚构之词,偶忘其自相矛盾者矣。  △《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宋张君房撰。君房,岳州安陆人。景德中进士及第。官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祥符中自御史台谪官宁海。適真宗崇尚道教,尽以秘阁道书付杭州,俾戚纶、陈尧臣校正。纶等同王钦若荐君房主其事。君房乃编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进之。复撮其精要,总万馀条,以成是书。其称《云笈七签》者,盖道家之言,以天宝君说洞真为上乘,灵宝君说洞玄为中乘,神宝君说洞神为下乘。又太玄、太平、太清三部为辅经,又正一法文遍陈三乘,别为一部,统称三洞真文,总为七部,故君房取以为名也。其诠叙之例,自一卷至二十八卷总论经教宗旨及仙真位籍之事;二十九卷至八十六卷则以道家服食炼气,内丹外丹,方药符图,守庚申,尸解诸术,分类缕载;八十七至一百二十二卷则前人文字及诗歌传记之属,凡有涉於道家者,悉编入焉。大都摘录原文,不加论说。其引用《集仙录》、《灵验记》等,亦多有所删削。然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  道藏菁华,亦大略具於是矣。《文献通考》作一百二十卷。此本为明中书舍人张萱所刊,中多二卷,盖《通考》脱误也。  △《悟真篇注疏》·三卷、附《直指详说》·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张伯端撰,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伯端一名用成,字平叔,天台人。自云熙宁中游蜀,遇异人传授丹诀。元丰中卒於荆湖,世俗传以为仙,亦无可考验也。是书专明金丹之要,与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其中所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者,即《参同契》三日出为巽,震生庚西方之旨。其云药重一斤须二八者,即《参同契》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之旨。其云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者,即《参同契》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之旨。其云木生於火本藏锋,要须制伏觅金公者,即《参同契》河上姹女,得火则飞,将欲制之,黄芽为根之旨。其馀亦皆彼此阐发。然其书初出,第道家自相授受,儒家罕有传述者。至乾道中,翁葆光始析为三篇,作注以申绎其义,又附以《悟真直指详说》一篇。传之既久,或讹为薛道光撰,而葆光之名遂不显。逮元至顺间,戴起宗访得旧本,重加订正,於是定为葆光之注,而复为疏以发明之。是二人者皆未闻其羽化飞昇,亦未闻其长生久视。但据其书而论,则所云假真阴真阳之二物,夺天地之一气,以为丹饵,归丹田气海之中,以御一身。  后天地之气,则一身之气翕然归之,若众星之拱北辰。其说亦似乎近理。故录而存之,以备丹经之一种。葆光字渊明,号无名子,象川人。起宗字同甫,集庆路人,延祐中尝官绍兴儒学教授,其始末则均无可考云。  △《古文龙虎经注疏》·三卷(江苏周厚堉家藏本)  宋王道撰。前有道自序及太乙宫道士周真一奏进札子,又有道后序一篇。道本末不可考。自题称保义郎差充恩平郡王府指挥使。自序又云,一介武弁,隶职王府。盖本藩邸环卫官,而依附道流者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古文龙虎上经》一卷,不著名氏。道推衍其义为之注,又申注意自为之疏。其经分三十三章,上卷十三章,中卷六章,下卷十四章,末又载攒簇周天火候、金火相交生药二图,以明用功之法。大旨谓真铅真汞止取天地之精,日月之华,混合造化,以成神丹,辨药才之真伪,抉金石之异同。又称得真师口诀,以《龙虎经》行世之本谬误为多,故厘而正之,分章定句,於淳熙间奏进。所谓龙虎者,即水火之义,道家丹诀,例用寓名耳。注疏中多引《参同契》语,盖炉火之说自魏伯阳始有书,犹彼法中之六经也。道又有《补注参同契》,见所作后序。今佚不传,然大意亦不过如此矣。此书《宋史·艺文志》不著录,或疑出羽流依托。然《龙虎经》之为古书,尚无确验,亦何必究注之真伪。且服气养生,山林隐逸之事也。因方士以奏於朝,此何意乎?其人殊不足道,姑以其言成理存之尔。  △《易外别传》·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俞琬撰。其书以邵子《先天图》阐明丹家之旨。考《先天图》传自陈抟。  南宋以来,无不推为伏羲之秘文,卦爻之本义。袁枢、林栗虽据理以攻之,然不能抉其假借之根,口众我寡,无以相胜也。迨元延祐间,天台陈应阔始指为《参同契》炉火之说,其言确有根据。然宗河洛者深讳之,巧辨万端,轇轕弥甚。  惟琬作此书,绝无文饰。其后序有曰,名之曰《易外别传》,盖谓丹家之说虽出於《易》,不过依仿而托之者,非《易》之本义也。可谓是非皎然,不肯自诬其心者矣。后序称是书附《周易集说》后。其子仲温跋亦云,《易外别传》一卷,先君子之所著,而附於《周易集说》后者。今通志堂所刊《集说》,纳喇性德序中虽称《易图纂要》一卷、《易外别传》一卷附焉,而印本实无此卷。岂初鋟於木,后觉其不类而删之耶?《白云霁道藏目录》以此书与《易图通变》、《易筮通变》同载於太玄部若字号中,并题曰雷思齐撰。考揭傒斯为思齐作序,称所著有《老子本义》、《庄子旨义》、《和陶诗》,吴全节序又称其别有文集,而均不及此书。殆《云霁》以三书同函而误欤?  (案此书纯为道家之说,自序中已明言之。旧虽附於《周易集说》之后,今移置於道家。盖一家之书,可以不分品目,自相系属。若区别门类,则宗旨各殊,不容以黄、老之谈参羲、文之笈矣。)  △《席上腐谈》·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宋俞琬撰。是书乃其劄记杂说。惟上卷前数十条为考证名物之语,词意多肤浅无稽。如谓妇人俗称妈妈,乃取坤卦利牝马之贞意,谓氍之名因出於渠搜,谓毾之名取於蹋以登床,多附会穿凿不足据。其馀则皆辟容成之术,及论褚氏遗书胎孕之说。下卷则备述丹书,而终以黄白为戒。大旨皆不出道家,而在道家之中持论独为近正。由其先明儒理,故不惑方士之诡说也。朱存理《楼居杂著》有是书跋语二条。其一,称石涧先生注《易》外,别有《席上腐谈》。《易说》既有刻,此编特手笔存於家。黄岩林公守郡时,持之而去,其家别无副本,至今吴中失其传。庚戌秋,与海昌董子壬会於逆旅,偶谈家有是书,又已失去。遂同过祝秋官处转为假之归,幸此书又复来吴中云云。是此书之传出於存理。其一,称《俞氏家集》云,《腐谈》四卷,今止二卷。今本曰辅谈者,难声相近而字画转讹不同,必有据也云云。考《永乐大典》所引或作辅,或作腐,参差不一。观存理跋,知当时本自异文,非有两书矣。  △《道藏目录详注》·四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明道士白云霁撰。云霁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人。是书成於天启丙寅。以道藏之文,分门编次。大纲分三洞、四辅十二类。三洞者,一、洞真部,元始天尊所流演,是为大乘上法;二、洞玄部,太上老君所流演,是为中乘中法;三、洞神部,亦出太上老君,是为小乘初法。四辅者,其一、太玄部,洞真之辅也;二、太平部,洞玄之辅也;三、太清部,洞神之辅也;四、正一部,三洞、三辅所会归也。所分七部,与《云笈七签》一一相合,盖历代道家之旧目。其七部子目,则各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十二类。其书则以千字文为次,以一字当一函,函各具其卷数,自天字至群字为旧藏之目,自英字至将字为明人新续之目。每条各有解题,如《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之例。所列诸书,多捃拾以足卷帙。如刘牧《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张理《易象图说·内外篇》、雷思齐《易外别传》、(案:此本俞琬之书云霁误以为思齐。)《易筮通变》。《易图通变》旧皆入易类,《穆天子传》旧入起居注类,《山海经》旧入地理类,扬雄《太玄经》、邵子《皇极经世》、鲍云龙《天原发微》旧皆入儒家类,《墨子》旧入墨家类,《素问》、《灵枢经》、《八十一难》、孙思邈《千金方》、葛洪《肘后备急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寇宗奭《本草衍义》旧皆入医家类,《公孙龙子》、《尹文子》旧入名家类,《韩非子》旧入法家类,《孙子》旧入兵家类,《鬼谷子》旧入纵横家类,《鬻子》、《鹖冠子》、《淮南子》、《子华子》、《刘子》、马总《意林》旧皆入杂家类,《录异记》、《江淮异人录》旧皆入小说家类,《黄帝宅经》、《龙首经》、《金匮玉衡经》、《玄女经》、《通占大象历》、《星经》、《灵棋经》旧皆入术数家类,陶弘景《华阳隐居集》、邵子《击壤集》、吴筠《宗元集》旧皆入别集类。虽配隶或有末安,门目或有改易,然总无以为道家言者。今一概收载,殊为牵强。盖二氏之书,往往假借附会,以自尊其教,不足深诘。云霁所注,不能甚详,而亦颇具崖略。考道家之源委,兹编亦其总汇也。  群字号之末,附以道藏阙经目录二卷,则亦多所散佚,不尽完备矣。考《汉志》所录道家三十七部,神仙家十部,本截然两途。黄冠者流,恶清静之不足耸听,於是以丹方符箓炫燿其神怪,名为道家,实皆神仙家也。黄老之学,汉代并称。  然言道德者称老子,言灵异者称黄帝,名为述说老子,实皆依托黄帝也。其恍惚诞妄,为儒者所不道,其书亦皆不足录。顾其书名则历代史志皆著於录,故今亦存其总目,见彼教之梗概焉。  ──右“道家类”四十四部,四百三十二卷,皆文渊阁著录。    卷一百四十七 子部五十七  ○道家类存目  △《阴符经三皇玉诀》·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其书述黄帝得《阴符经》,问於广成子及天真皇人。皆称黄帝问而二人答,词旨鄙浅,前有黄帝御制序一首,文尤谬陋。盖粗知字义道士所为也。然金明昌中范怿作《阴符经注》序已引之,则其伪亦久矣。  △《阴符经注》·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1
正序
倒序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2
四库全书-3
四库全书-4
四库全书-5
四库全书-6
四库全书-7
四库全书-8
四库全书-9
四库全书-10
四库全书-11
四库全书-12
四库全书-13
四库全书-14
四库全书-15
四库全书-16
四库全书-17
四库全书-18
四库全书-19
四库全书-20
四库全书-21
四库全书-22
四库全书-23
四库全书-24
四库全书-25
四库全书-26
四库全书-27
四库全书-28
四库全书-29
四库全书-30
四库全书-31
四库全书-32
四库全书-33
四库全书-34
四库全书-35
四库全书-36
四库全书-37
四库全书-38
四库全书-39
四库全书-40
四库全书-41
四库全书-42
四库全书-43
四库全书-44
四库全书-45
四库全书-46
四库全书-47
四库全书-48
四库全书-49
四库全书-50
四库全书-51
四库全书-52
四库全书-53
四库全书-54
四库全书-55
四库全书-56
四库全书-57
四库全书-58
四库全书-59
四库全书-60
四库全书-61
四库全书-62
四库全书-63
四库全书-64
四库全书-65
四库全书-66
四库全书-67
四库全书-68
四库全书-69
四库全书-70
四库全书-71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