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147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他先找了几万两银子,安排发放。然后又从自己的私房钱(内库)里,拿出了十万两,交给杨鹤,让他拿去花。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相当长的时间。具体是多长呢?我前面说过了,半年。半年,把钱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反!为了活下去。猛人出场崇祯四年(1631),领了半年工资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响应,而且这次阵势更大,合计有三十多万人。搞到这个地步,朝廷极为不满,许多大臣纷纷上告。杨鹤很委屈,他本来就不是武将。之所以跑来办这事,实在是被人弄来的,原来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认真。来了之后,都没闲着,天天忙活这事,钱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么办法?崇祯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觉得你能办事,才把你派过去。这么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马就给你十几万两银子,连老子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十万两都打了水飘,你干什么吃的?杨鹤委屈,就写信给崇祯,说我本不想干,你硬要我干,我要招抚,也是没有办法。崇祯委屈,就写了封命令:锦衣卫,把杨鹤抓起来。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鉴于杨鹤的黑锅实在太重,由始至终,朝廷没人替他说话。例外总是有的。命令传出后,一个山海关的参政主动上书,要求替杨鹤承担处罚。如此黑锅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这个人帮杨鹤背锅,就是再正常不过了。这位参政,是杨鹤的儿子,叫做杨嗣昌。崇祯没有理睬,杨鹤先生的命运未能改变,依然去了袁州。帮父亲背锅,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导致了两个重大后果。从这份奏疏上,崇祯看到了一个忠于父亲的人。按照当时的逻辑,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记住了杨嗣昌的名字。他认定,此人将来必可大用。而杨嗣昌背黑锅不成,父亲被发配了,对他而言,莫过于奇耻。从此,他牢牢记住了那些降而复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杨鹤离开了,但这场大戏刚刚开幕,真正的猛人,即将出场。一年前,招抚失败后,民军首领王左桂派出起义军,进攻军事重镇韩城,韩城派人去找杨鹤,告急。杨鹤很急,因为他的政策是招抚,手中实在没有兵,但到这节骨眼上,就是自己拿菜刀,也不能不去了。但他终究没有掌握菜刀技术,无奈,他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的手上也没有兵,但杨鹤相信,这个人是有办法的。第一个猛人登场,他的名字,叫做洪承畴。洪承畴接到了求援的命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个相当扯淡的命令,你是总督都没办法,我怎么办?但他并未抱怨,召集了自己的下人和亲兵,并就地招募了一些人,踏上了前往韩城的道路。这是文官、陕西参政洪承畴的第一次出征,这年,他三十七岁。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根据记载,此人的家世,可谓显赫一时: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中宪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师、武央殿大学士。曾祖母林氏、一品夫人。祖父洪有秩,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祖母戴氏,夫人。有这么一份简历,基本就可以吃闲饭了。可惜,洪承畴没能吃闲饭,事实上,他连饭都吃不上。因为所有的这些简历,都是后来封的,换句话说,是他挣回来的。洪承畴出生时,他的父亲因为家境贫寒,外出打工去了,他的母亲虽然穷,却比较有文化,从小就教他读书写字。洪承畴很聪明,据说7岁就能背三字经,这是很了不起的。比如说我,27的时候,还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洪承畴23岁,参加全省统考(乡试),他的成绩很好,全省第19名。第二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统考,成绩更好,全国第17名,二甲。然后分配工作,他被分配到刑部。这个结果对他而言,是比较倒霉的。原因我说过,在明代,要想将来入阁当大学士,必须当庶吉士,进翰林院。以洪承畴的成绩,应该能进,可是偏就没进。此后的十几年,洪承畴混得还可以,当上了刑部郎中,又被外放地方,当了参政。参政这个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通常是混到最后,光荣地退休。从没考上翰林的进士,混饭吃的小参政,到历史留名,骂声不绝,余音绕柱的大人物,只是因为,他外放的地方,是陕西。刚去陕西的时候,洪承畴带了很多书。所以洪承畴带兵去救韩城的时候,只是一个书生,他没有打过仗,也没有杀过人。据说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天生就会打仗,天生就会杀人。这是事实,不是据说。洪承畴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军事天才,他带着临时拼起来的家丁、仆人、伙夫,就这么上了战场,却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优势敌军,他凭借卓越的指挥,轻易击败了起义军,斩杀五百余人,解围韩城。在洪承畴的人生中,有过无数次战役,有过无数个强大的对手,最重要的,是这一次。这个微不足道的胜利,让洪承畴明白,他是多么的强大,强大到可以力挽狂澜,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他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挽救这个末落的王朝,创造太平的盛世。讽刺的是,他最终做到了,却是以一种他做梦也未曾想到的方式。洪承畴是一个务实的人,具体表现在,他正确地意识到,杨鹤是一个蠢货。招抚是没有用的,钱是不够用的,唯一有用的方式,是镇压。来陕西上任之前,洪承畴带来了很多书。三十年以来,书,是他仅有的寄托。战后,他丢掉了书,做出了一个新的抉择——开战。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此后的两个月里,洪承畴率领这支纯粹的杂牌部队,连战连胜,民军闻之色变,望风而逃。在历史上,他的这支军队,有一个专门的称呼——“洪兵”。洪承畴是文官,杨鹤也是文官,这是两个人的共同点,也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对待民军,杨鹤是很客气的,投降前,他好言好语招抚,投降后,他好吃好喝招待。而洪承畴的态度有点差别。投降前,他说,如果不投降,就杀掉你们;投降后,他说,你们投降了,所以杀掉你们。对于这件事情,我始终很疑惑,读圣贤书,就读出这么个觉悟?自古以来,杀人放火之类的事,从来没断过,但公认最无耻的事,就是“杀降”,人家都投降了,你还要干掉他,太过缺德。但更让我疑惑的是,这种缺德事,洪承畴同志非但干了,还经常干。比如那位曾经围过韩城,被洪承畴打跑的王左桂,后来也投降了。洪承畴听说后,决定请他吃饭。还没吃完,一群人冲进来,把王左桂剁了。我始终觉得,这事干得相当龌龊,就算动手,起码也得等人家吃完饭。落在他手上的民军头领,不是抵挡到底被杀,就是不抵抗投降被杀。总之,无论抵抗到底,还是不抵抗到底,都得被杀。但事实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至少对某些人很有效。这个某些人,是指张献忠之类的人。关于张献忠的具体情况,这里先不讲;关于他后来有没有在四川干过那些事,也不讲;只讲一个问题——投降的次数。我曾经在图书馆翻过半个月的史料,查询张献忠先生投降的相关问题,我知道他是经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经常到这个份上。简单地说,他的投降次数,用一只手,是数不过来的,两只手都未必,而且他投降的频率也很高。有一次,从投降到再反,只用了十几天。这是难能可贵的。一般说来,投降之后,也得履行个程序,吃个饭,洗个澡,找个地方定居,以上工作全部忙完,至少也得个把月。但张先生效率之高,速度之快,实在令人咂舌。相比而言,李自成就好得多了。虽然他也投降,但还是很有几分硬气的,说不投降,就不投降,属于硬汉型人物。大体而言,当时许多民军的行为程序是,起兵、作战、被官军包围,投降,走出包围圈,拿起武器,继续作战。此类表演,基本都是固定节目,数不胜数。很快,你就会看到两个典型案例。洪承畴跟杨鹤不同,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他看来,要彻底扭转形势,不能招抚,不能受降,只有一个办法——赶尽杀绝。这种方式的效果相当明显,短短几个月内,西北局势开始稳定,各路民军纷纷受挫,首领被杀。他的优异表现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包括崇祯。对他而言,高升是迟早的事。但他毕竟太年轻,资历太浅,还要继续等。两个月后,一件事情的发生,缩短了洪承畴的等待时间。崇祯四年(1631),估计是有心脏病,或是胆囊炎,起义军进攻延绥巡抚镇守城池的时候,这位巡抚大人竟然被活活吓死。没胆的人死了,就让有胆的人上,洪承畴接替了他的位置。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又过了两个月,他的顶头上司杨鹤被抓了,总督的位置空了出来。没人能顶替,也没人愿意顶替,除了洪承畴。崇祯四年(1631)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噩梦开始了。当时的起义军,已经遍布西北,人数有几十万。虽说其中许多都是凑人数的,某些部队还携家带口,什么八十老母,几岁小孩都带上,但看起来,确实相当吓人。比如宁夏总兵贺虎臣,有一次听说起义军到境内观光,立即带了两千精兵,准备出战。到地方后,他看到了起义军的前锋队伍。然而他没有动手,就在那里看着,静静地看着,看了会,就走了。因为他始终没有看到这支队伍的尾巴。这是一列长队,从前到后,长几十里。对这样的起义军,看看就行了,真要动手,就傻了。问题在于,当时的西北,到处都是这样的队伍,穿街过巷,比游行还壮观,见着就发怵。然后,洪承畴来了。在这个世界上,洪承畴害怕的东西,大致还不多。在给朝廷的报告里,他天才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西北民变,人数虽多,但大都是胁从,且老幼俱在,并无战力,真正精壮之人,十之一二而已,击其首,即可大破之。这意思是,虽然闹事的人多,但真正能打仗的,十个人里面,最多也就一两个,把这几个人干掉,事情就结了。实践证明,他的理论非常正确,所谓几十万义军,真正能打仗的,也就几万人而已。而这几万人中,最强悍的,是三个人: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只要除掉这三个人,大局必定。这三个人中,王左桂已经被杀掉了,所以下一个目标,是王嘉胤。然而就在此时,洪承畴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王嘉胤死了。王嘉胤是被杀的,杀掉他的人,是他的部下。他的部下之所以要杀他,实在是被人逼得没办法。逼他们的人,叫做曹文诏。第二个猛人对曹文诏这个人,洪承畴曾经有过一个评价:世间良将,天下无双。曹文诏,山西大同人,和洪承畴不一样,他没有履历,没读过书,没有背景,出人头地之前,他只是个小兵。十年前,他在一个人的手下当兵,跟着此人去了辽东。这个人叫做熊廷弼。九年前,广宁兵败,明军溃败,他没有逃跑,而是坚持留了下来,见到了他第二个上司——孙承宗。六年前,孙承宗走了,他还是留了下来,此时,他已经当上了游击,而他的新上司,就是袁崇焕。两年前,他跟着袁崇焕到了京城,守护北京,结果袁崇焕被抓,他依然留了下来。一年前,他跟随孙承宗前往遵化,在那里,他奋勇作战,击退后金贝勒阿敏,并最终收复关内四城。然后,他来到了西北。对于这个人,我想就没必要多说了,从熊廷弼、孙承宗到袁崇焕,他都跟过,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阿敏,他都打过。什么世面都见过,什么牛人都跟过,现在把他调回来,打农民军。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回来的,跟着他回来的,还有一千人。这一千人,是他的老部下,他们隶属于一支特殊的部队——关宁铁骑。关宁铁骑,是明朝最精锐的特种部队,但人数并不多,大致在六千人左右,其中一半,在祖大寿的手中,曹文诏带回来的,只是六分之一。而他的对手王嘉胤,手下的民军主力,在三万人左右。王嘉胤什么来历,说法很多,靠谱的不多,但在当时那一拨人里,他是很牛的。之前我说过,在他手下,有个叫张献忠的小喽罗。顺便再说句,后来威震天下、被称为“闯王”的高迎祥(李自成是闯王2.0版本),都是他的人,给他打工。而且这人很难得,很有点组织才能,连个县都没占住,就开始搞政府机构。但最搞笑的是,他还大胆地搞了机构改革,突破常规,明朝有的,他有;明朝没有的,他也有,不但有六部都察院,还有宰相。当然,对于这些,曹文诏是没有兴趣的,到任后一个月,他就动手了。按通常的说法,他率数倍于民军的官兵,以压倒性的优势,发动了进攻。但事实是有点区别的,王嘉胤的兵力前面说过,是三万人,而曹文诏带去的人,是三千。估计王嘉胤原先没在部队混过,也不大知道曹文诏何许人也,对曹总兵的来访,他倒不是很紧张,毕竟就三千人,还能咋样。王嘉胤认为,就算曹文诏再强,就算他手下有关宁铁骑,但毕竟是十个打一个,无论如何,都是不会输的。所以他摆好了阵势,准备迎敌。他太单纯了。要知道,打了十几年仗,换了三任领导,从努尔哈赤打到皇太极,还能混到现在,光凭勇猛,十条命都是不够的。曹文诏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勇猛,而是因为耍诈。此人身经百战,通晓兵法,到地方后,压根没动手,先断了王嘉胤的粮道。王嘉胤慌了,要坚守,没有粮食,要突围,又没法冲出去。就这样,王嘉胤冲了两个月,终于,在他即将放弃时,奇迹出现了。曹文诏的包围圈,竟然出现了漏洞,王嘉胤终于找到机会,冲出重围。王嘉胤感觉很幸运,虽说被困了两个月,但好歹还是出来了。换个地方,还能接着干。可惜他并不知道,曹文诏是一个没有漏洞的人,他所有的失误,都是故意的。把人围起来,然后死磕,是可以的,但是损失太大,最好的方法,是把他们放出来,然后一路追着打。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王嘉胤逃了出来,逃出来后,就后悔了。因为从他逃出来那天起,曹文诏就跟在他屁股后面,紧追不放,追上就是一顿猛捶,五天之内打了五仗,王嘉胤一败涂地。更可气的是,曹文诏似乎不打算一次把他玩死,每次打完就撤,等你跑远点,下次再打,反正他的部队是骑兵。对此,王嘉胤极为郁闷。其实曹文诏也很郁闷,谁让你有三万人,我只有三千,只能慢慢打。打了两个月,王嘉胤崩溃了,王嘉胤的部下也崩溃了。在某个混乱的夜晚,王嘉胤被部下杀死,部分投降了曹文诏。王左桂死了,王嘉胤也死了,剩下的,还有神一魁。在所有的起义军中,最能打的,最能坚持的,就是神一魁。为了彻底铲除这个心腹之患,洪承畴决定,跟曹文诏合作。所谓合作,就是客气客气。就官职而言,洪承畴是总督,曹文诏是总兵,洪承畴是进士,曹文诏是老粗。基本上,洪承畴怎么说,曹文诏就怎么做,相当听话。几年后的那场悲剧,即源自于此。其实这个时候,神一魁已经挂了,真正掌控军权的,是四个人:红军友、李都司、杜三、杨老柴。虽说头头死了,但势头一点没消停,光主力部队,就有五万人,聚集在甘肃镇原,准备进攻平凉。所以洪承畴决定,一次性彻底解决问题。除曹文诏之外,他还调来了王承恩、贺虎臣等人,基本上西北最能打的几个总兵,都到齐了。到齐了,就是群殴。群殴之后,民军撑不住了,决定向庆阳撤退。想法是好的,可惜做不了。特别是曹文诏,由于他率领的关宁铁骑,每人都有两匹马,骑累一匹就换一匹,机动性极强,民军往哪跑,他就等在哪。跑来跑去,没能跑出去。经过两个月的僵持,双方终于在镇原附近的西濠决战,史称西濠之战。整个战役的过程,大致相当于一堂生动的骑兵训练课。刚开打,还没缓过劲,曹文诏就率军冲入了敌军,乱砍乱杀,大砍大杀,基本上是怎么砍怎么有。砍完了,退回来,歇会,歇完了,再冲进去,接着砍。所谓如入无人之境,大致就是这个状态。民军的阵脚大乱,与此同时,洪承畴派出了他的主力洪兵,连同贺虎臣的宁夏兵,王承恩的甘肃兵,发动总攻,敌军就此彻底崩溃。此战,民军损失近万人,首领杜三、杨老柴被生擒(曹文诏抓的)。残余部队全部逃散。通常状态下,都打残了,也就拉倒了。洪承畴不肯拉倒,打残是不够的,打死是必须的。神一魁的四个头领,抓了两个,还剩两个——红军友、李都司。这个艰巨的任务,由曹文诏接手,他率领自己的两千骑兵,开始了追击。接下来,是曹文诏的表演时间。面对曹文诏的追击,几万军队几乎无法抵抗,连战连败,死伤近万,主要原因,还是曹文诏太猛。曹总兵是见过大世面的,最猛的八旗军他都没怕过,打半业余的民军,自然没问题。每次进攻,他都带头冲锋,打得民军头目胆战心惊,时人有云:“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这种说法是客观的,却是不全面的,因为曹总兵不但玩硬的,还玩阴的。在追击的路上,曹文诏的手下报告,他们抓住了一个叫李宫用的敌军将领。按日常惯例,处理方法都是拉出去砍了,但曹文诏想了想,对手下说,放了这个人。此后的事情,用史书上的话说,“文诏乃纵反间,绐其党,杀红军友。”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文诏放走了这个人,并利用他使了个反间计,忽悠了他的同党,杀掉了四大首领中的红军友。其实我也很想告诉你,这个反间计到底怎么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没查个明白。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民军而言,曹文诏,是最为恐惧的敌人。人恐惧了,就会逃跑,逃无可逃,就不逃了。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他很恐惧,所以他逃跑,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继续跑,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他决定,不跑了,回头,决战曹文诏!等等,再想想。想明白了,不跑了,回头,伏击曹文诏!没办法,对付这样的猛人,还是伏击比较靠谱。他们伏击的地点,叫做南原。为保证圈套成功,他们围住了附近的一群明军,吸引曹文诏前来救援。曹文诏来了,但在这里,他看到了敌军上千名骑兵,二话不说就追。追到了南原,穿进了圈套,伏兵四起。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58
正序
倒序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2
明朝那些事儿-3
明朝那些事儿-4
明朝那些事儿-5
明朝那些事儿-6
明朝那些事儿-7
明朝那些事儿-8
明朝那些事儿-9
明朝那些事儿-10
明朝那些事儿-11
明朝那些事儿-12
明朝那些事儿-13
明朝那些事儿-14
明朝那些事儿-15
明朝那些事儿-16
明朝那些事儿-17
明朝那些事儿-18
明朝那些事儿-19
明朝那些事儿-20
明朝那些事儿-21
明朝那些事儿-22
明朝那些事儿-23
明朝那些事儿-24
明朝那些事儿-25
明朝那些事儿-26
明朝那些事儿-27
明朝那些事儿-28
明朝那些事儿-29
明朝那些事儿-30
明朝那些事儿-31
明朝那些事儿-32
明朝那些事儿-33
明朝那些事儿-34
明朝那些事儿-35
明朝那些事儿-36
明朝那些事儿-37
明朝那些事儿-38
明朝那些事儿-39
明朝那些事儿-40
明朝那些事儿-41
明朝那些事儿-42
明朝那些事儿-43
明朝那些事儿-44
明朝那些事儿-45
明朝那些事儿-46
明朝那些事儿-47
明朝那些事儿-48
明朝那些事儿-49
明朝那些事儿-50
明朝那些事儿-51
明朝那些事儿-52
明朝那些事儿-53
明朝那些事儿-54
明朝那些事儿-55
明朝那些事儿-56
明朝那些事儿-57
明朝那些事儿-58
明朝那些事儿-59
明朝那些事儿-60
明朝那些事儿-61
明朝那些事儿-62
明朝那些事儿-63
明朝那些事儿-64
明朝那些事儿-65
明朝那些事儿-66
明朝那些事儿-67
明朝那些事儿-68
明朝那些事儿-69
明朝那些事儿-70
明朝那些事儿-71
明朝那些事儿-72
明朝那些事儿-73
明朝那些事儿-74
明朝那些事儿-75
明朝那些事儿-76
明朝那些事儿-77
明朝那些事儿-78
明朝那些事儿-79
明朝那些事儿-80
明朝那些事儿-81
明朝那些事儿-82
明朝那些事儿-83
明朝那些事儿-84
明朝那些事儿-85
明朝那些事儿-86
明朝那些事儿-87
明朝那些事儿-88
明朝那些事儿-89
明朝那些事儿-90
明朝那些事儿-91
明朝那些事儿-92
明朝那些事儿-93
明朝那些事儿-94
明朝那些事儿-95
明朝那些事儿-96
明朝那些事儿-97
明朝那些事儿-98
明朝那些事儿-99
明朝那些事儿-100
明朝那些事儿-101
明朝那些事儿-102
明朝那些事儿-103
明朝那些事儿-104
明朝那些事儿-105
明朝那些事儿-106
明朝那些事儿-107
明朝那些事儿-108
明朝那些事儿-109
明朝那些事儿-110
明朝那些事儿-111
明朝那些事儿-112
明朝那些事儿-113
明朝那些事儿-114
明朝那些事儿-115
明朝那些事儿-116
明朝那些事儿-117
明朝那些事儿-118
明朝那些事儿-119
明朝那些事儿-120
明朝那些事儿-121
明朝那些事儿-122
明朝那些事儿-123
明朝那些事儿-124
明朝那些事儿-125
明朝那些事儿-126
明朝那些事儿-127
明朝那些事儿-128
明朝那些事儿-129
明朝那些事儿-130
明朝那些事儿-131
明朝那些事儿-132
明朝那些事儿-133
明朝那些事儿-134
明朝那些事儿-135
明朝那些事儿-136
明朝那些事儿-137
明朝那些事儿-138
明朝那些事儿-139
明朝那些事儿-140
明朝那些事儿-141
明朝那些事儿-142
明朝那些事儿-143
明朝那些事儿-144
明朝那些事儿-145
明朝那些事儿-146
明朝那些事儿-147
明朝那些事儿-148
明朝那些事儿-149
明朝那些事儿-150
明朝那些事儿-151
明朝那些事儿-152
明朝那些事儿-153
明朝那些事儿-154
明朝那些事儿-155
明朝那些事儿-156
明朝那些事儿-157
明朝那些事儿-15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