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2

第七讲:赵构继统??古代皇帝的宝座都是面朝南方,背向北方,所以说“南面为君,北面称臣”。张邦昌不敢坐御座,那怎么办呢?他朝东坐着,文武百官面向西给他行礼。百官行礼的时候,他一定要站起来还礼,表示我不是皇帝,咱们是平等的。张邦昌也不穿黄袍,而是穿红袍;不敢张黄伞,张红伞;不敢称朕,称予,开口就是予怎么怎么样;他下的命令也不敢叫圣旨;所有的宫殿,张邦昌都不敢进,还给贴上封条,封条上写着“臣张邦昌谨封”,表示他只不过是替大宋皇帝看摊,将来有朝一日宋室光复,可以证明他没干过僭越之事;他从来不敢以皇帝自居,也就是金国使臣来的时候,才穿上皇帝的衣服对着使者哭一番,等把使臣哭走了,就赶紧把皇袍脱下来;他任命所有的官员,官名前面都加上一个“权”字,表示暂代的意思,如权知枢密院事、权中书门下平章事;张邦昌住在皇宫大内里面,但是不敢住天子的寝宫,一般都住在偏殿里。宫里还住着前朝的宫人,地位相当于嫔妃,其中有一位看上张邦昌了,想讨好他,被张邦昌断然拒绝。有一天晚上,张邦昌喝酒喝多了,这个嫔妃趁机来侍寝,不但自己来了,还把她的养女也叫上了。张邦昌酒醒之后,才知木已成舟,后悔不跌。这可怎么办呢?嫔妃倒是直爽,对张邦昌说,官家,既然生米煮成熟饭,咱们就这么着吧。官家是两宋时对皇帝的尊称。张邦昌坚决不同意,把这两位宫人赶出宫去了。要知道,凌辱前朝嫔妃可是一项大罪?金国人立了张邦昌后,看大楚王朝已经建立,就带着从开封劫掠的金银珠宝、法服器物,押着徽钦二帝、皇室官员准备退兵了。金军一?走,张邦昌马上就把宋哲宗的废后孟氏请了出来。孟氏是前朝的皇后,因得罪了皇上而被废,做了女道士,因此躲过了靖康之变。张邦昌对她说,你来临朝听政,虽然你不姓赵,但毕竟曾是赵氏的皇后,我得把政权还给你。张邦昌的大楚皇帝实际就干了33天,然后就由孟太后临朝听政了?汴梁城中发生的这些事情,赵构在相州自然是知道的。这时群臣就给赵构上劝进表,说你现在是赵室皇族仅存的正根了,你必须当皇帝,这是你的权力,更是你的义务?【靖康之变前,赵构作为亲王出使金营议和,所以才幸免于难。靖康之变后,赵构作为赵氏皇族中仅存的嫡亲,按说他理当继承大统。但是,如今大宋江山已落入金人之手,赵构好不容易才死里逃生,他愿意回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吗?康王赵构又能否承担起光复大宋的重任呢??赵构愿不愿意当皇帝,我们现在无从知晓,没法猜度他当时的心情。他当这个皇帝,说句实在的,跟张邦昌也差不多,完全是被他人推上台的。大臣们心想,真龙天子钦宗皇帝被掳到北国去了,但是国中不能无主,就让赵构暂时顶替一下吧。有朝一日我们还要北取中原、迎回二圣,到时候赵构完成了使命,就可以下台了。至于赵构这皇帝一干就是几十年,最后还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是当时谁也没想到的?如果赵构不做皇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中原大地不知会有多少人出来称王称帝,可能遍地都是皇帝了。因为金军一撤,北宋地方的政权趋于瓦解,整个中原都乱了套了。乱世出英雄,有枪就是草头王,很多人都会揭竿而起做皇帝,特别是那些分散在民间的太祖、魏王的后代们,更是蠢蠢欲动,想要借机光复祖业。当时真有遍地狼烟的感觉?第七讲:赵构继统??赵构一出来,张邦昌就赶紧把皇位还给了赵构。张邦昌下了一道命令:“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兹为天意,夫岂人谋?尚期中外之协心,同定安危之至计。”这是什么意思呢?西汉王朝传了十代,后被王莽篡政,汉光武帝刘秀把政权从王莽新朝手中抢回来,又开创了东汉将近两百年的天下。张邦昌把赵构比成汉光武帝刘秀,把赵构即位比作“光武中兴”。春秋战国时的晋献公有九个儿子,重耳继承了父亲的位子,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把晋国发展起来,使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张邦昌用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的中兴再造之主来比喻赵构,表明赵构即位完全是顺承天意,是众愿所归。张邦昌派人带着玉玺去见赵构,赵构接受了玉玺,登基即位,改元建炎,他就是后来的宋高宗。至此政归赵氏,这一年赵构刚?0岁?赵构做了皇帝之后,张邦昌亲自来朝见赵构。一见面,张邦昌就跪在地上磕头,痛哭流涕,这活儿他最擅长,说我实在被迫不得已,做?3天伪皇帝,死罪死罪。赵构伸手搀扶起他,说爱卿功在社稷,如果没有你,开封城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你挺身而出,维持大局,安定人心,功劳很大,并没有罪。赵构不但赦免了张邦昌的罪,还加封他为太宰(相当于正宰相),封同安郡王,等于是异姓封王。可见赵构对张邦昌是很看重的?【康王赵构从张邦昌手中接过皇位,继承大统,建立了南宋。赵构作为宋徽宗的儿子,又是赵氏皇族中仅存的宗亲,理所应当继承皇位。但是,宋朝的军民们为什么却对赵构这个皇帝产生了质疑呢??赵构从张邦昌手中接过皇位,这里面便产生了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因为张邦昌的皇位是金国人册立的,赵构从张邦昌手里接过皇位,那他跟金国是什么关系?这样一来,罗圈架就打不清了,他的法统就遭到了质疑。所以,在当时宋朝军民的眼里,赵构多少有点来路不正。但徽宗的嫡亲就剩他一个人了,也只有让他当。赵构怎样才能洗刷这个耻辱呢?只能赶紧出兵,收复东京汴梁失地,迎回二圣,才能证明他的清白,这也是大家寄予他的厚望。这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这?0岁的年轻人身上?【起初,群臣之所以拥立赵构做皇帝,就是希望他能够继承大统,光复大宋,收复失地,迎回二帝。而赵构却手握百万大军按兵不动,他为什么不出兵解救自己的父兄呢??赵构做了皇帝之后,据说天下的兵马云集京师,前来保卫新皇上。究竟来了多少人呢?说出一个数来能吓死人——把史书上记载的数字七拼八凑一算,共计967500人,据说这还未算陕西即将开到的10万大军。于是,一些史学家,包括读史读到情深处的学者们,看到这一点立刻拍案而起,认为这个赵构也太昏庸无能了吧,为什么拥有百万大军却不去解救父兄于危难呢?这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百万大军是要吃饭的,靠什么来养呢?古代有这么一句话,叫“养兵万人,日费斗金”。而宋朝当时府库的金银珠宝全都被金国人劫掠走了,国库基本亏空。宋军步兵居多,士兵赶路打仗,全靠两条腿,一双鞋穿在脚上,几天就磨烂了,所以单单军鞋一项就成了非常大的负担。粮食方面,饿极了还能去老百姓家抢,去地里割,鞋就不见得能抢得来了,即使抢来也不见得合适,穿大一号的鞋跑着跑着不就掉了吗?综合计算,百万大军一个月的开支大概需要一千万贯,这对当时宋朝的国力来说,无疑是一个望尘莫及的数目?第七讲:赵构继统??赵构按兵不动,他派出官员到各地催饷,尤其寄希望于去往四川的人。因为四川古称“天府之国”,相当富庶,而且因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般的军队是打不进去的,所以没有被兵火波及。中国古代尤其在唐朝,基本上中原一动荡,天子就幸蜀,到四川逃难。这个官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催回?30万贯,这也仅够百万大军吃二十来天,完全不能满足军需。宋军每当发军饷的时候,一定要有户部、兵部两部尚书在场弹压,否则将士就会抢起来。那个时候的级别、等级,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叫军衔,这些东西全没用了,兵士军官抢成一片。因为我吃我活,你吃你活,谁会让谁呢?赵构从他19岁出使金营一年多来,一直颠沛流离,辗转无措,四处存身。他看到的不是军队多能打仗,而是军队多能吃饭,他不可能知道这百万大军是怎么回事,想让他指挥这百万大军去迎回二圣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且这百万大军更多是来混饭吃的,真让他们北上的时候,能剩多少人还是个未知数?【赵构也顾及自己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而且他接过来的所谓江山社稷,只不过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烂摊子。以赵构的能力,想要重整河山、光复大宋,绝非易事。而且,在宋朝军民眼中,徽钦二帝尚在,赵构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代理皇帝。而一心要灭掉赵宋王朝的金国人,又是如何看待赵构的呢??后世的史学家对赵构进行了极其严苛的批评,尤其是当时的金国人,他们对赵构的批评更为苛刻。因为金国人十分痛恨赵构,他们为了灭掉赵宋才建立了伪楚,好不容易立张邦昌当了皇帝,没想到张邦昌不识抬举,也不争气,老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又把皇位给了赵构,结果现在宋室又光复了。据说赵构第二次出使金营,是完颜宗望点名让他去的,因为完颜宗望后来知道这个人真的是亲王,并不是大将的孩子,所以特后悔把赵构给放了。完颜宗望认为赵构是宋朝最有种的皇子,回去之后肯定是个祸害,这不是放虎归山是什么?所以第二次点名让赵构赴金营议和。结果赵构非但没有去,还当起了天下兵马大元帅,起兵勤王,后来又做了新皇帝。金国人认为这个人将来会对金国构成很大的威胁,再看换来做人质的肃王,窝窝囊囊,整天就会掉眼泪,真是肠子都悔青了?因此,金国就往赵构身上泼脏水,能怎么诋毁他就怎么诋毁他。当时金国人包括后世的史学家是怎么批评赵构的呢?“衔命出和,已作潜身之计;提兵入卫,反为护己之资。”说赵构是奉皇命出使,却早就做好了潜逃保命的打算。顺着这个思路推理,赵构为什么愿意出使?是看到汴梁城即将被攻破,所以才主动请缨,然后趁机逃跑。如果赵构能够预料到汴梁城会被攻破,那也算是有惊人的预见能力了,但对一?9岁的孩子来讲,这个说法不能成立。后面又说赵构成为号令兵马的大元帅后,非但没有率兵救援京城,反而将这些兵马变成了保护自己的资本。包括今天很多史学家都这么抨击指责他?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赵构招来的这些兵,不但没有成为他的护己之私,没有成为他的护卫队,相反,成了他一项沉重的负担。再说明白一些,赵构当这个皇帝完全是被逼无奈,是一种身不由己的选择。而且他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也没有在东京汴梁做皇帝。可能也有人说,赵构是做贼心虚,要不为什么不敢回故都东京汴梁,而选择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做皇帝呢?实际上,赵构之所以选择南京应天府,是因为这里是太祖龙兴之地。这表示说他继承的是太祖太宗的遗志,他想昭告天下人,自己代表的是大家,代表的是赵氏。赵构做皇帝惹恼了金国人,他们开始酝酿第三次南下攻打宋朝的计划。当然,这个宋朝已经是南宋了?第八讲:书生抗金??康王赵构承继大统,成为了南宋的第一个皇帝,也就是宋高宗。他上台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稳定人心、稳定局面,因此必须找一个能压得住台的宰相来帮他。他首先想到的是在东京保卫战中打退过金兵的李纲。李纲是忠心为国的一介书生,让这样一个人做宰相,赵构身边的那些奸小之徒就坐不住了。有一个大臣就给赵构上疏,因为急于把李纲挤出朝廷,所以一连上疏五次,而且是不择语言,不择手段。他说张邦昌为金人所喜,既然封为三公郡王,就应再加同平章事,让张邦昌做宰相。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应在他到来之前罢掉他,千万不能让他当宰相。赵构一听就不高兴了,说我当皇帝,恐怕也是为金人所恶吧,金人更喜欢张邦昌做皇帝,照你这种观点,我当皇帝是不是也不应该啊?吓得这个大臣不敢说话了。但是群臣当中,反对李纲做宰相的意见还是很大的,因为李纲性格刚直,得罪了不少人?李纲来到应天,一见赵构就放声痛哭,君臣二人缅怀旧事,唏嘘感叹。好不容易才止住了悲痛,赵构问李纲怎么做才能重振朝纲、安抚百姓。李纲给赵构提了十条意见,这十条意见说穿了就两个核心。第一个就是要杀掉张邦昌。因为天下百姓、忠臣良民拼死拼活地抵抗金军,保家卫国,都没有什么封赏,而张邦昌这个伪皇帝最后却封郡王、太宰,这不是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吗?所以必须杀掉张邦昌,不杀他不足以振奋天下人的士气。第二个就是要练兵。练兵之后北伐,迎回徽钦二帝,洗雪前耻?我们可以想象,赵构满心欢喜地把李纲召来,目的是想让李纲帮自己压住台,好让天下的臣民将士都听自己的,都拿自己当皇帝。结果李纲提的十条意见,核心无非就是让自己出兵,把徽钦二帝接回来。按照正常人的心理来分析,赵构这时候的心情一定低落到了极点。用老百姓的话说,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我怎么把这么个人给弄进来了啊?李纲这个人,人品是很忠直,但直得过分就有点迂了。他就一门心思要打败金军、迎回二圣,谁反对他都不行。遇到意见与他相左的,定要辩个高低,直到跟他一致才肯罢休。但李纲忽略了一个问题,干这些事情是需要钱的,是需要军需物资供应的。当时山河残破,生灵涂炭,打仗并非当务之急,怎么收拾人心、稳定残局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李纲党同伐异,对意见不同的大臣打压得很厉害。这样一来,朝廷中反对他的人很多,意见也很大。在李纲的坚持下,张邦昌被赐死。对于张邦昌之死,包括南宋的史学家,都有为张邦昌鸣不平的,说张邦昌虽然僭越,当了逆贼,但实出胁迫。他不是非要上赶着当这个伪皇帝,而且,李纲能够举出的实证无非就是?后宫,跟先朝的嫔妃有过那么一回事儿,不过那也是在醉酒的情况下发生的。过于刚直就没法团结众臣,李纲这种决绝的处事态度,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最后,李纲这个宰相做了77天就被罢免了?【赵构立脚尚且未稳,返回北国的金人就已得知自己册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把皇位拱手让给了赵氏皇族,并且建立起了南宋政权,因此金军再一次大举南下进犯。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国大军,赵构该怎么办呢??第八讲:书生抗金??看到金军南下,赵构的第一反应就是跑。但皇帝不能叫跑,叫巡幸。当年金军南下时,徽宗不就是巡幸东南去了吗?所以他沿着父亲指明的道路,也要巡幸东南。从宋朝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就转移到了南方,再加上江南地区也没有遭到战火破坏,比较富庶,民心还可以收拾,于是他决定去往扬州。金军攻破汴梁城之后,并没有在中原驻军,这还得归功于张邦昌。当初金国撤军的时候问张邦昌,要不要留一点人马帮你看场子?张邦昌当下拒绝,说我们大楚有能力保卫自己,所以金军就都撤走了。这样一来,广大中原地区实际上仍旧掌握在汉人的手里。高宗皇帝逃到扬州之前,任命宗泽为东京留守,负责防守汴梁。宋朝的军民百姓们以宗泽为核心,继续抵抗金军?宗泽做了东京留守之后,呕心沥血,秣马厉兵,准备大干一场,他在给皇帝的上疏中说:“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言和,暮入一说以乞盟,终致二圣北迁,宗社蒙耻……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意思是说,金国人一来,奸臣们整天就是嚷嚷着议和,从来没见朝廷派过一兵一卒去跟金国人决战,所以造成二圣蒙尘被俘。我虽然驽下怯弱,但愿意冒着飞箭滚石,带领将士抵抗金军,捐躯报国。这就又回到了老话题,即便你和你手下的将士都愿意为国捐躯,可打仗的军费从哪里来?所以宋高宗看了宗泽的上疏后,说爱卿忠心可嘉,说完就没下文了。而且一看到“二圣”这种字眼,宋高宗心里难免会咯噔一下——又提二圣未还,那你就守在汴梁,替我做第一道抵挡的防线吧?【金军大举南下,宋高宗赵构准备逃跑,派出宗泽留守东京,作为抵抗金军的第一道防线。那么,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国铁骑,宗泽如何才能抵挡住金军的进攻?在历史当中,宗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宗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他是宋神宗年间的进士,本来不通兵事,但史籍记载他“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说他修缮城池,加固城墙,完善守城的器械,还招募地方的精壮,做好守城的准备。从中可以看出,宗泽是靠义勇对抗金国,而不是官军。义勇就是类似于水泊梁山的好汉那样的人。因为宋金两军不断交战,百姓反复遭到战火涂炭,于是就自发地组织起来保卫家园,谁来抢就打谁。有的义勇慢慢壮大了,就开始为祸一方。据说当时河西巨寇王善拥七十万众,扬言要攻打汴梁城。汴梁城百姓很恐慌,金国人还没打来,自己的巨寇土匪却先来了,万一汴梁城守不住怎么办?宗泽说不怕,我去招安他。于是宗泽一人一马,单骑出城前往王善的巢穴。宗泽见到王善后,说现在金人入境,国家处于危难之中,最需要的就是像王公您这样的人。现在您不救国不说,还要在背后插一刀子,这算怎么一回事?您麾下有七十万众,为国家建功立业正在此时,万不能光看眼前利,还得想想身后名啊。您是愿意青史留名,还是想遗臭万年呢?宗泽说得入情入理,王善深为感动,当即表示愿意率七十万众解甲,听从宗泽调遣。宗泽招募王善的七十万义勇,如果真能去跟金国对抗的话,中原地区的战争形势应该会有一个明显的改观,但是史书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宗泽确实率军在汴梁城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抵抗,拖住了金军主力南下的步伐。据说宗泽在河北地区威望很高,当地汉人甚至包括金人,都尊宗泽为宗爷爷?第八讲:书生抗金??【宗泽虽为一介书生,并不通晓军事,但他却凭着一颗赤胆忠心,招募义勇,抵抗金兵,赢得了威望。不仅如此,在宗泽的麾下,还有一些为后世所推崇的名将英雄,其中就包括岳飞。那么宗泽和岳飞,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呢??岳飞开始只是一个小兵或者下级官吏,在违反军法将受处罚的时候被宗泽救了下来。后来宗泽发现岳飞是个人才,就开始不断地重用提拔他?有一天,宗泽把岳飞叫到自己帐中,对他说,你确实英勇善战,是个可培养的人才,来日必成大器。但是你打仗太随心所欲,不按章法,不按套路,老这么瞎打也不行。我这儿有太宗皇帝留下的阵图,你拿去好好参考参考,学学正规战法。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讲,宗泽是让岳飞学学军校教的那套东西。岳飞接过阵图,当着宗泽的面草草翻了几下,就放在了一边。宗泽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不看阵图。岳飞回答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的形势是千变万化的,不能全照阵图来打,要不我们怎么老打败仗呢?只要能打胜仗,什么方法都可以用。宗泽一听,觉得这年轻人说得有道理,但是转念一想:岳飞的脾气也太大了吧,刚立点战功,就敢顶撞领导,而且还是我这么大的干部,他也太目中无人了!于是宗泽就将岳飞推荐到河北都统制张所帐下任职。结果岳飞在张所那里也是屡立战功,引起了别人的妒忌和不满,跟同事的关系搞得很僵,就又回到了宗泽的帐下?从这里可以看出,岳飞是一个不世出的名将,比较桀骜不驯,不是特别好管。有才能的人恃才傲物,可能大多都?点脾气,虽然有些时候领导不得不用他,但是总说领导不如自己的话,领导心里多少也会有些不痛快。岳飞这样的性格,为他后面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除了岳飞,宗泽帐下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就是王彦。王彦原来也是义勇,是从义勇当中擢拔出来的,已经做到了统制官,领导部下在太行山跟金军进行游击战。金国的大军不断进山围剿,王彦的部队打得非常艰苦,所以王彦害怕部下会不坚定,担心某一天被他们出卖,捆了献给金国。因此他十分小心谨慎,能不见部下就尽量不见,遇到什么事都让传令兵拿着他的手令去传达,甚至恨不得一宿换几个地方睡觉。部下们见不到王彦,都觉得很纳闷。有一天,一个部下偶然和王彦相遇,就问王彦为什么总也见不到他。王彦很委婉地说出了自己的顾虑,部下听了非常激愤:原来统制官不相信我们!怎么让统制官相信呢?大家最后决定,每个人在脸上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所以王彦的部队被称为“八字军”。中国古代只有犯人才会往脸上刺字,因为《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有丝毫损伤。王彦的部下主动往脸上刺字,就是要表明报国的决心:一定要抵抗金国,决不再让中原百姓受涂炭之苦?宗泽一方面招降聚寇,一方面擢拔岳飞,任用王彦,所以当时的中原形势一片大好?【宗泽招募义勇,充分调动了民间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金军,使得中原形势有所转机。于是宗泽就给宋高宗上疏,希望他能够起驾回京。那么,宋高宗看到宗泽的上疏后会是什么反应呢??宋高宗始终不肯相信宗泽,因为宗泽用的人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选,害怕又出现类似于王云被殴打致死的情况。在宋高宗看来,宗泽这个人有点目无法纪,只想着怎么跟金国打仗,甚至不听朝廷的调遣。而且宗泽发动群众、组织义勇的做法,与宋朝设置军队的目的也相悖。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之所以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军队主要不是用于对外御敌,而是对内防寇的。现在宗泽把巨寇收编帐下,这对于高宗来说太可怕了,所以宋高宗一直都不理宗泽。宗泽第一道奏折石沉大海,没有回复,但他不死心,又上了一道奏折。宋高宗只是夸赞宗泽忠勇可嘉,就没下文了?第八讲:书生抗金??不但宋高宗不听宗泽的,身边的大臣们也跟宋高宗讲宗泽的坏话,说他一介书生,原来不过是磁州的知州,现在委任他做东京汴梁的留守,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拥兵百万,万一有朝一日造反怎么办?这句话正好戳到宋高宗的心尖上了。包括以后宋朝名将们的悲剧,也都是由皇帝的这个心结扩展出来的。我们知道,宋朝尚文不尚武,皇帝最担心的就是武将不忠、造反,怕武将有朝一日像太祖得天下一样被拥立为皇帝。前朝这种事太多了,所以宋朝千方百计把兵权集中在朝廷手里,集中在皇帝手里。名将们无一例外地被削夺兵权,甚至被杀害。国家有难,各地义军风起云涌。宗泽招募义勇抵抗金人,单骑便招降七十万人,而且完全效忠听命于他。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恐怕心里早已开始打鼓:万一宗泽造反怎么办?他要在中原割据怎么办?就算他不反,但他一心想的是要迎回二圣,要我把父兄救回来,这种人我能重用吗?宋高宗感觉宗泽的势力对自己构成了威胁,对宗泽的态度日趋冷淡?宗泽一心为国,而皇上却对他日渐疏离,他不明就里,一急一愁,就发了重病。当时宗泽已经六十多岁了,早已是白发将军,他隐隐感觉自己来日无多了。众将来探望,他强打起精神,跟众将们说了这么几句话:“我以二帝蒙尘,愤愤至此。汝等如能歼敌,则我死亦无恨!”宗泽到死都为徽钦二帝蒙尘而愤愤不平,希望将士们能够奋勇杀敌,他便死而无恨了。众将听后,非常感动,痛哭流涕,表示一定尽力完成他的遗愿。众将退下之后,宗泽再无他语,只是反复吟诵杜甫写诸葛亮的两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最后,这位书生名将三呼“过河”而去。他至死念念不忘的,还是要渡过黄河,打败金兵?中国历史上的忠臣们,尤其是宋朝以后,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平时袖手谈风月,临事一死报君王。平时不习武,而是流连于诗酒歌舞、风花雪月;一旦国难当头,则一死报君王。这种行为确实气节可嘉,但结果又能怎么样呢?细数我们崇拜的那些留名于青史的忠臣们,绝大多数都是失败者。饮鸩就戮,从容赴死,喊两句口号,看似厉害,但这样的死有用吗?真正地考究起来,结果往往是残酷的——这种行为于国事无补。宗泽除了有以死报国的气节,还用行动将中原形势经营得一片大好,这实在是很不容易?宋高宗不接受宗泽的建议,除了出于防范宗泽之外,他最隐秘的心结在于他父亲和哥哥的问题上,在于他的法统和出身上,在于从小他们母子的那种唯唯诺诺,甚至可以讲是寄人篱下的感觉上。平时他母亲不受宠,自己也遭到父皇、皇兄的冷遇。一旦遇到危难,父兄就想起他来,危难一解除,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立刻褪去,他又恢复到以往的平庸和低下。这个时候的宋高宗,心理跟当年出使金营的豪气干云,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虽然仅仅是过去了一年多点的时间。而且宋高宗可能也尝到了做皇帝的快乐,尝到了皇权带来的好处,更不想把皇位交出去,所以宗泽也只能是含恨而终?【宗泽死后,中原的大好形势全面崩溃。金军进一步加强了进攻,一心要灭掉新建立的南宋政权。而此时的宋高宗,却只知道一味逃跑,这时又有人给他上书劝谏,那么这个大胆上书者是谁?他最后又落下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第八讲:书生抗金??宋朝的中央官学叫做太学,当时有一个叫陈东的太学生上书宋高宗,劝谏高宗要以宗庙社稷、黎民百姓为念,不能总是逃跑。除了陈东,还有一个叫欧阳澈的百姓也给宋高宗上书。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来,宋朝的政治环境是比较宽松的,因为太祖皇帝留有遗训: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者。任何人给皇帝上奏折,不管对国家的战守大计,还是朝廷的大政方针提出自己的看法,都是没有死罪的。所以连一个没有品级的太学生,一个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劝说皇帝不要跑?只是宋高宗去心已定,这两个人的上书把他给惹怒了。宋高宗身边那些一贯反对打仗,主张议和的奸臣们,看出龙颜不悦,便见风使舵地讨好皇帝说,随便一个读书人、一个老百姓,都想对国家大政品头论足,任意指摘,此风不可长。宋高宗问应该怎么办,奸臣神情肃杀,以手作砍杀状。宋高宗沉吟半晌,反复权衡利弊:他们只不过是劝我别跑,杀了他们有违祖例,恐遭人诟病;只是如果此例一开,谁都对大政方针任意指摘的话,以后必定导致皇上诏命、朝廷意旨虽令不行。此时,王云惨死于百姓拳脚棍棒下的情景又浮现在了宋高宗眼前,宋高宗心底冒起一股凉气,于是下令杀掉这两个人?应天府的府吏去陈东家里缉拿他时,陈东正在读书,他一看来人,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陈东说,你们别着急,我肯定跟你们走,不过我得先饱餐一顿。他吩咐家人炒菜烫酒,然后自斟自饮起来。用过酒菜,陈东说要去趟厕所,小吏面露难色,担心他趁机逃跑。陈东哈哈大笑,说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说了跟你们走就一定跟你们走,不用多虑。最后,陈东被带到了应天府,不久便被处斩。后来,欧阳澈也遭到了同样的处置?宋朝本来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王朝,而且不杀士大夫,不杀上书言事者。但陈东二人被杀,却开了一个恶例。后来主和派之所以能够控制话语权,能够钳制言论,就跟这件事有关。中国古代人分四等,即士、农、工、商。宋高宗忘了一点,陈东是太学生,代表的是士林;欧阳澈是平民百姓,代表了农民,处斩这两个人,就把士林和农民都给得罪了。而且宋高宗迟迟不去迎回二圣,不思恢复中原,寒了王彦、王善等中原志士们的心;宗泽三呼“过河”而亡,朝廷没有任何表示,寒了守城将领们的心;主战派连连上疏要求高宗回来,高宗都不回来,寒了抵抗派的心。宋高宗的身边,就只剩下一群主和派和宦官,他处在一种空前孤立的状态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光杆司令了。在国家危难的情况下,宋高宗把不该得罪的人全得罪了,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宋高宗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中,对任何人都抱有戒心,而且父兄巨大的阴影又笼罩着他,他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熬过了一天又一天,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会有之后的所作所为了?第九讲:逃跑皇帝??中国古代,但凡开国的帝王,身上都有一些传奇的故事,当然许多都是后人穿凿附会编纂出来的。赵构身上也有这样的故事,就是我们所说的“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种版本是说,赵构当年被金军押着北上去做人质,行至磁州,趁金兵看管不严逃脱了。赵构逃到一座小庙去投宿,夜里梦见神人告诉他,说金兵将至。他马上就惊醒了,起来冲到院子里,看到院子里有一匹马,于是上马就跑,一口气跑过了黄河。等过了黄河之后,赵构才发现这匹马是泥塑的,当时可能是受了什么仙力的指点,一下就活了,把他驮过了黄河。当然,这个版本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我们前面提到过,当时赵构去金营,被金国统帅怀疑不是王爷,而是大将之子,所以关了几十天后就放回来了,而后由他的五哥肃王赵枢代替他去金营做人质?第二种版本是说,赵构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到了扬州,听说金军要进攻扬州,就仓皇出逃。赵构逃到了一个神祠,看到一匹马,然后翻身上马植往南跑。不过,这个版本中的马就更厉害了,上一个版本里的泥马跑过了黄河,这匹马可是驮他过了长江。赵构过了长江才发现马是泥做的。这两个版本,估计后一个更有真实依据,但是,驮赵构过长江的肯定不是泥马?实际上,这两个版本的中心意思都是在说,赵构有神仙相助,泥马都能驮他过河,可见他当皇帝是受命于天。所以,“泥马渡康王”这个传说,不管是由民间还是史官编出来的,它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赵构的皇位是有正统性的?【“泥马渡康王”当然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是也可以看出来,赵构只要得知金军南下的消息,第一个反应就是仓皇出逃,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逃跑皇帝”的恶名?那么,宋高宗赵构逃过长江之后,落脚到了什么地方呢??赵构不听宗泽和文武百官的苦劝,不肯回东京汴梁,而是逃到了扬州。扬州这个地方,自隋朝大运河开凿以后,逐渐开始繁华起来,在唐朝的时候,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地位甚至超过了长安和洛阳。唐诗里面有很多写到扬州的诗句,像我们熟知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等?赵构逃到了扬州,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一年多来,他一直颠沛流离,亲眼目睹了田园的荒芜、百姓的涂炭,如今到了江南这“繁华锦绣地,温柔富贵乡”,终于可以歇一歇了。于是,赵构就以扬州为临时的都城,在这里安顿了下来。但是扬州毕竟在长江以北,金兵能过黄河就能过淮河,赵构也知道,金军打到扬州是早晚的事。于是,赵构派大臣护送太后、皇后、嫔妃和皇太子去了长江以南的杭州,那里有长江天险做屏障,相对安全一些。而他自己则留在扬州,摆出一副不忘进取中原的架子,实际上就是要在这儿苟安了。他任命汪伯彦和黄潜善两人为左右相,让这对臭味相投的奸臣主持朝政,还得意洋洋地说,伯彦和潜善做左右相,朕从此无忧矣。赵构感叹自己漂泊了这么多年,心想现在终于可以安顿下来享受一下了,于是就在扬州过起了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赵构在扬州的安稳日子并没有过多久。金国皇帝看到赵构做了皇帝,宋室居然又死灰复燃,非常生气。于是,金国大军再次南下。这次,金国的统帅发誓,不管赵构逃到哪儿,一定要把他抓住。金国人还给这次军事行动起了个名,叫搜山检海抓赵构,意思是,赵构藏在山里,我就搜山,逃到海上,我就检海,无论如何一定要抓住赵构?第九讲:逃跑皇帝??金军马上要打到扬州城了,赵构还在寝宫中寻欢作乐。这个时候,内侍匆忙来报,说金国的骑兵已经离我们只有几十里地的路程了。赵构一听金军来了,什么也顾不得了,穿上衣服,上了马就跑。与之前相比,赵构的这次逃亡,就更加仓皇了。据说,皇帝跑的时候只带了十几个护卫,他的龙袍、玺印、国家的机密文件全都扔在了扬州,就连从东京汴梁请来的太祖皇帝的神位,也没顾得上带。最后,这些东西都落在了金国人手里。赵构就这样狼狈不堪地一口气逃过了长江,直奔杭州而去。有人说,就是因为这件事,赵构可能受到了过度惊吓,所以丧失了生育能力?皇帝仓皇出逃,连自己的冠冕和祖宗的牌位都没带,当然更顾不得那些文武大臣了。所以,赵构逃跑的时候,他的大臣们还都不知道。当时,汪伯彦和黄潜善两个奸相刚从寺庙里听和尚讲经回来,正大摆筵席,开怀畅饮。突然有人来报,说金军马上就要来了,皇上都跑了,你们怎么还在这里待着?这两个奸相一听,也放下酒杯,上马就跑。两个宰相一跑,扬州城的文武百官就作鸟兽散了。有的官员还算比较忠于职守,知道抱着自己的官印跑,那些不负责任的官员就只顾逃命了。所以,南宋三省的印信和很多重要文书,都被丢在了扬州城。老百姓一看,当官的都跑了,金国人又杀人不眨眼,我们也不能留在这里等死啊,于是大家也跟着逃跑?这样一来,整个扬州城就乱套了。当官的、当兵的、老百姓,都急着出城,就在城门那儿挤成了一团。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逃跑的大臣和军士不但不先保护百姓,反而乱刀乱棍砍杀拥堵的百姓,以便清出道路自己先跑。百姓们群情激愤,把矛头一起指向了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两个奸相。百姓们说,要不是这两个奸贼祸国殃民,皇上不至于扔下我们不管,于是,大家喊着要杀掉这两个奸相泄愤。但是,这两个奸相比谁跑得都快,百姓们自然逮不着他们。这时,另一个姓黄的大臣要出城,命他的随从驱赶堵路的百姓。随从们一边驱赶百姓一边喊,快躲开,黄老爷要出城。百姓们一听说是黄老爷,以为这是奸相黄潜善,于是大家一拥而上,拳打脚踢,棍棒齐下,就把这位姓黄的大臣打死了。这个倒霉的大臣,本来要出城逃命,没想到却做了黄潜善的替死鬼?【面对金军的不断进攻,赵构又从扬州逃到了杭州。在这里赵构又过了一段安宁的日子,有诗为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但是,宋高宗赵构在杭州能安享几天太平日子?一心要灭掉赵氏王朝的金军会善罢甘休吗??到了杭州,赵构听说杭州有个郊县,叫仁和县。当年,太祖皇帝发动“陈桥兵变”,在陈桥驿登基,就是从仁和门进的东京汴梁。赵构现在听说杭州有个仁和县,非常高兴,心想,太祖皇帝进仁和门,我现在到了仁和县,这说明太祖皇帝神灵保佑,我即位是天意,我们大宋中兴有日啊。他也不想想,太祖皇帝的神位都被他扔给金国人了,太祖还能保佑他这个不肖子孙吗?杭州毕竟有长江之险做屏障,金军不会很快攻过来,所以,赵构就在杭州安顿下来了。安顿下来之后,赵构罢免了汪伯彦和黄潜善两人的职务。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名声已经太臭了,再用他们会引起公愤。另一方面,赵构也觉得这两个人误国。当然,皇帝不是因为汪伯彦和黄潜善巧言令色、善于谄媚而觉得他们误国,赵构更不喜欢李纲、宗泽这样整天吵着收复失地、迎回二圣的大臣,他是觉得,这两个人在骗他,整天说天下无事,只要朝廷乞和,金国人就会同意,结果造成金军兵临城下,自己从扬州仓皇出逃的窘局。汪、黄两个奸相被撤掉之后,赵构又任命朱胜非为宰相,王渊为枢密使兼御营都统制?第九讲:逃跑皇帝??就在赵构一路南逃的过程中,金国大军也迅速挥师南下。金军进攻的速度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宋朝多数城池的官兵都不战而降。金军所到之处,基本都是城门洞开,宋朝的官兵不是举着降书顺表跪在地上苦苦求饶,就是早已经跑得不知去向。当时,金军的统帅是完颜宗翰,他派自己手下的部将率领五千轻骑一路南下,继续追击赵构?【赵构面对金军的不断南侵,只会一路南逃,过着从北到南、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而地方的官员士兵,面对金军铁骑,不是投降就是逃跑,整个南宋王朝显得非常软弱和无能。那么,难道整个宋王朝就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奋起反抗吗??当时,也有很多忠义之士奋起抵抗金军。其中,有一个特别感人的故事,是说金军攻占了一个州城,守将投降了,金国将领就领着一千多个金兵入城。金军刚走进城,宋军中有一个叫唐琦的卫士,突然从怀中掏出一块石头,向金军投去。但是,唐琦这一投并没有打中金人,于是就被金兵抓了起来。金国的将领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唐琦,你们主帅都投降了,你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卫士,为什么还要冒死做这种无谓的反抗呢?唐琦义正词严地回答,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卫士,但尚知忠义,我生为宋臣,死做宋鬼?金将听了唐琦的话,对旁边投降的宋将说,你是一城主帅,可气节还不如手下的卫士。这个宋将听完,惭愧难当。唐琦转身对自己的主帅说,我一个月的俸禄只有一石米,尚知道以死报国,你世受皇恩,享有高官厚禄,而今金军南下,却只知开城投降,你这么做,百年之后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唐琦的这番话,让这个宋将惭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金国将领感叹唐琦是义士,问他愿不愿意投降金国。唐琦说宁死不降。于是,金将就把他杀了,唐琦慷慨殉国?【就在金军步步紧逼,宋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仍不乏一些忠义之士,不顾自身安危,奋起反抗。而赵构面对不断南下的金军,只会逃跑,难道他就不怕天下人耻笑? ?赵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说,死守都城、死守社稷这样的事情,应该是诸侯干的,而不是天子干的。赵构认为,过去春秋战国时候的诸侯国小,有外敌来侵,那些诸侯因为没地方跑,所以就只能死守城池。但是,他现在贵为天子,江山广阔,可以到别的地方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所以绝对不能干那种死守社稷的傻事。他还给自己找了个论据,说当初李纲劝我的父兄死守东京汴梁,结果靖康之役中,我的父兄同时被捕,如果当时逃出来,那不就没事了吗?他说这话也不觉得愧疚,要是当时徽钦二帝逃跑了,现在还有他什么事啊?赵构由此得出结论,自己绝对不能干抵抗的傻事,就是得逃跑。有了这套逃跑理论,赵构逃跑起来就顺理成章了。金国大军一路南下,高宗皇帝就一路飞奔,从杭州跑到越州,又从越州跑到台州,最后,台州也待不下去了,只得乘船出海,到海上漂着去。高宗这一路逃亡,交通工具不但有车马,连船也用上了?金军这次南下,来到江南这个繁华富庶的地方,更是眼界大开,一路上抢掠了很多金银财宝,腰里全是沉甸甸的黄白之物,所以进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样一来,宋高宗才有时间不断南逃。而且,高宗一边拼命逃跑,一边还不忘一而再、再而三地给金国的统帅上书,乞求金军别再追他了?第九讲:逃跑皇帝??高宗皇帝给金国统帅的上书,写得那叫一个言辞恳切。首先,信的抬头写的是“宋康王构致书大金国相元帅阁下”。完颜宗翰在金国既是左副元帅,又是国相,所以这里说“致书大金国相元帅阁下”。赵构知道金国人不愿意让他当皇帝,心想,那好,我就说自己是康王得了。接着,赵构在信里说:“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意思就是,您攻打我,我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死守,一个是逃跑。您看我现在多可怜,要死守没人能守,要逃跑又没地儿能逃。接着又说,“所?然惟冀阁下之见哀也”,意思是,我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您大发慈悲上了,您可怜可怜我,别再追我了。“故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且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快哉?”我以前几次给您写信,表示我愿意削去旧号,不做宋朝皇帝,而由大金皇帝来给我册封,宋做大金的藩属国,这样,天地之间只有您大金一国,多好啊。“仗望元帅阁下,恢宏远之图,念孤危之国,回师偃甲,赐以余年。”您发发慈悲,可怜可怜我,让我能够苟延残喘,您班师北还吧?这就是宋高宗作为一国之君,给敌方统帅写的信。赵构虽然连连上表,哀哀相告,但是金国人并不肯罢手,仍然不断南下。这个时候,赵构也没有办法了。按他自己说的,是没地儿能逃了,所以只好泛舟出海。金军一看,赵构逃到了海上,本来打算继续追击,但是北方骑兵不善水战,金国人只好望洋兴叹,最终放弃了这次行动?宋高宗一行人坐船逃到了海上。据说,他在海上飘荡了四十多天。后来,船漂到了福建一带,停靠在一个小岛边,宋高宗和随从们就上了岛。这个小岛上有座庙,庙的后面有个石壁,上面有古人题的一首诗。高宗皇帝看了这首诗,非常生气,觉得这首诗是在挖苦自己。当时,他可能正在品茶,于是就端起茶杯,用力地把茶水泼在了石壁上。相传,赵构因为太生气了,使的劲儿太大,茶水都泼到石头里面去了。你想,高宗皇帝的力气得有多大啊。到今天,我们都能在这块石头上看到宋高宗当年泼的茶水的印记。赵构既然这样勇武,为什么就不率部抵抗金国人的入侵呢?以他的武艺,应该不至于束手就擒吧?【由于赵构的这种不抵抗政策,后人都称呼他为“逃跑皇帝”。赵构在十余年的逃亡生涯中,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而且随时都可能有危险发生。面对这些,赵构表现得既胆小又无能,甚至流传着赵构的胆识还不如他的皇后吴氏的故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赵构的原配夫人是邢氏,据说赵构与邢氏两人的感情很好。小两口结婚不到一年,赵构就要出使金营。分别时,邢氏把自己的耳环摘下来送给赵构,说以后你见此环如见妾身。这个耳环赵构一直留着,保存在一个小金盒里。后来,他从扬州出逃的时候,连祖宗的神主牌位都扔了,还不忘抱着这个小金盒跑,可见赵构这个人还是很重感情的。但是,赵构第二次出使金营就没再回去,跑到外地做了皇帝。而邢氏则在靖康之变中被俘北上,后来受尽侮辱,死在了金国。赵构做了皇帝之后,遥尊邢氏为皇后,中宫一直虚悬?第九讲:逃跑皇帝??我们说的这个吴皇后,本来只是宫中的一个侍女。赵构后来得知了邢氏的死讯,才把吴氏立为皇后。吴氏是将门之后,为人很有胆识。在赵构逃跑的过程中,吴氏一直身着戎装,佩带弓箭,保护着赵构。其实,吴氏即使再怎么英武,论武艺,她也不能跟赵构比。但是,原本文武双全、有胆有识的赵构,经过靖康之变后,竟被吓得如惊弓之鸟,一遇到警报就只会逃跑,这不能不让人叹息?有一次,当他们驾着一艘小船准备出海的时候,乱兵赶到岸边,要抢船。当时,御林军可能都逃散得差不多了,赵构身边只有几个内侍,根本拦阻不住乱兵。就在乱兵要冲上船来的时候,吴氏挺身而出,张弓搭箭射死了三个乱兵。她告诉乱兵,说舟中乃是当今天子,你们既然到这儿来,任务就是护驾,不许抢船。这么一来,乱兵一下就被震住了,心想,连女的都这么厉害,皇帝赵构身边肯定有高手保护。所以,这些乱兵马上跪下,山呼万岁,说愿意保护皇上?【根据史书记载,赵构不但博学,而且还喜欢骑射。这说明赵构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皇帝。但是赵构即位后,在金兵的追击下,却只会不断地南逃,丝毫不做任何抵抗,这又是为什么呢??赵构之所以一味逃跑,不做抵抗,是由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他那个最怕人触碰的心结,担心他的大臣们认为他的皇位来路不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南宋主战派的官员,比如岳飞,最后都是以悲剧收场,而主和派却能够受到高宗皇帝的重用。那些主和派的大臣弄明白了关键的一点,就是当今的天子是赵构,我们要效忠的是他,而不是在北国种地的徽钦二帝。而主战派的大臣们却整天只顾着喊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他们始终没有把准高宗皇帝的脉。且不说这个口号能不能实现,即便它只是个口号,在宋高宗赵构看来,这群主战派的大臣也是不拿他当回事,所以他绝不会听从主战派大臣的意见?我们前面讲过,赵构的母亲并不受宠,所以他当年在宫中的地位并不高。后来,金军打到汴梁时,他又被哥哥宋钦宗当做敢死队队长,送到敌营去了。虽然当时赵构是主动请缨,但那也是为了引起徽宗和钦宗的重视。赵构因祸得福,没有被金军俘虏,好不容易熬到了皇帝的位置,可以亲自发号施令了,他绝不会再为了父兄去卖命。赵构这时的心思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不被金国人逮住,有朝一日,我就能翻过手来?第二个原因,就是金军南下时,宋朝的地方将领大多都在拥兵观望,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想抵抗是很困难的。实际上,当时赵构身边的军队很少,而大多数兵力都在地方大将的手里。金国大军南下时,宋朝这些地方将领很多都选择了开城投降,即使有与金军一战的,也不是为了给高宗皇帝保江山。《孙子兵法》上有一句话,叫做“避其锋芒,击其归惰”,就是说,打仗要避开敌军的锋芒,等到敌人撤军的时候,兵士都很懈怠了,然后再出击。宋朝的这些地方将领,很好地实践了这个理论。我们知道,金军这次南下,抢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身上带着这么多东西,战斗力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有的宋朝部队就趁金国人回师的时候,出兵偷袭,这样不但可以歼敌建功,更重要的是可以从金国人手里获得大批的财宝?但是,敢与金军一战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宋朝将领选择的是投降。金军兵临城下了,我就开城投降,金国人一撤,我马上又反正了。这种投降行为,按军法来说应当立即处死,但是法不责众,面对这种已是很普遍了的情况,高宗皇帝根本追究不过来。另一方面,赵构也怕把地方部队全都逼反了,那样他自己的处境就更危险了。在赵构眼里,这些兵将不但不会护驾,反而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他的生命安全。所以,对于将领投降这种事,赵构就只好假装不知道,不敢深究。面对这样一群让他放心不下的将帅,赵构当然不会率领他们去抗击金军了,所以只能选择逃跑?第三个原因,就是赵构始终忘不了王云被百姓殴打致死的情景,他从心里觉得老百姓的力量非常可怕,会对他的皇位形成巨大的威胁。所以,赵构更不敢发动百姓去抗击金军了。由于上面几个原因,赵构那时候根本没有一点安全感,他能选择的只有不断的逃跑?第十讲:苗刘兵变??金军南下,宋高宗赵构却选择一路南逃,当时跟随他的也不乏武将,他为什么不抵抗呢?因为赵构一直把武将看成是随时可能威胁他生命的人。赵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杭州的时候,两个御林军的军官,苗傅和刘正彦发动了一场兵变,历史上称为“苗刘兵变”?在外敌入侵、山河日非的情况下,这两个人为什么敢行兵变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呢?原因说白了,就是他们对待遇不满。赵构从扬州逃出来之后,对汪伯彦和黄潜善失去了信任,罢免了这两个人的官职,任命朱胜非为宰相,王渊为枢密使兼御营都统制,让他们一文一武执掌军政大权。王渊在北宋的时候就是一员武将,而且在跟西夏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当赵构做天下兵马大元帅的时候,王渊就率部来投,因为从龙有功,所以赵构非常信任他?王渊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极其贪财。在连年的征战中,王渊看到那么多武将,或者为国死难,者投降了金国,或者被乱兵所杀,都是朝不保夕。所以,他觉得广积钱财,为子孙置点产业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在宋朝的军事统帅中,贪财的不只是王渊,童贯、高俅等人都有这个毛病。将帅贪财必然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宋高宗后来问岳飞,我们大宋怎样才能得救时,岳飞的回答是“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王渊行军打仗都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自己带不了,就让别人帮他带,如此战斗力自然没有保证了。尤其令人气愤的是,王渊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宝,竟置手下将士的生死于不顾。赵构从扬州逃往杭州时,让王渊率军负责断后。结果,王渊竟然动用十几艘大船,先把自己的财物运过长江,致使数万士兵无船渡江,滞留江岸任人宰割,几千匹宝贵的战马也失陷敌营,成为金军的战利品。对于本就处于劣势的宋军来说,这种损失十分惨重?然而,王渊犯了这么大的罪过,赵构逃到杭州之后,居然只免了王渊的枢密副使一职,却并没有将其治罪。王渊仍然担任御营都统制,指挥跟着赵构的御林军。这样一来,将士们自然不服,他们想,一个贪生怕死、懦弱无能之人凭什么统领我们?我们也是从龙护驾有功的人,为什么他得到了升赏,我们却什么都没有得到?这时,苗傅和刘正彦两个将官跳了出来,使得士兵们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加剧?【在金军南下、国难当头的时候,枢密使王渊竟然为了个人的钱财,而使数万兵将、数千战马落入敌手,本该受到严惩,但是宋高宗赵构却照样信任他,这当然会引起其他将士的不满。那么,跳出来的苗傅和刘正彦是什么人?他们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呢??苗傅和刘正彦是最早一批追随赵构从北方逃到南方的武将,以前也立过战功。他们俩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在王渊之下,特别是刘正彦,他的父亲还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殉国了。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讲,刘正彦是烈士子弟,两代将门。他们认为王渊能够受赏,是因为王渊结交内侍康履,而康履是皇帝赵构倚重的人,有他经常在皇上耳边打小报告,所以才使王渊有罪不问。因此,苗傅和刘正彦就在士兵当中煽动,说你们知道为什么主上不惩罚王渊吗?就是因为他交结内侍。咱们为了大宋出生入死,现在军鞋也破了,弓弦也松了,战刀也锈了,天天吃了上顿没下顿,都得不到补给,而王渊却给自己运来了十几船的财宝,这算怎么回事?跟随赵构的士兵很多都是河北人,他们一路跟着赵构往南方跑,离家乡越来越远,思乡之情也越来越切。父母高堂和妻子儿女沦陷在敌手,自己这么一路跑,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到故土,这辈子还能否见到父母都不得而知。士兵的不满情绪在苗刘二人的煽动之下达到了极点,都欲杀王渊而后快?第十讲:苗刘兵变??这些士兵们就在王渊上朝的地方埋伏起来。等王渊一到,乱军一哄而上,把王渊从轿子里揪出来,一顿拳打脚踢,边打边骂他误国殃民,贪鄙无能,死有余辜。王渊一看情况不妙,知道众怒难犯,赶紧抱头鼠窜,后边的士兵紧追不舍。就在这时,王渊看见刘正彦迎面走来,心想总算看到救星了,于是大喊,刘统制救我!王渊本以为刘正彦是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这时肯定会出手相救。令王渊没有想到的是,刘统制用别样的方式报答了王渊,他冲上前去,一刀就把王渊的脑袋砍了下来。苗傅和刘正彦是王渊手下的统制,现在他们把总司令杀了,这事一下就闹大了?苗刘是两个大老粗,没有什么政治远见。他们杀了王渊以后,就准备带领士兵去抢王渊的家,分王渊的那十几船财宝。这时候,他们手下有谋略的人就跟苗刘说,将军不可如此,咱们先别忙着抢东西。王渊之所以得到主上信任,是因为他交结内侍,咱得进宫把宦官都杀尽了,才能斩草除根。否则将来主上一怒,会报复咱们的。苗刘二将一听,觉得有理,马上就带兵进宫诛杀宦官。苗刘二将带兵杀到宫门口时,杭州的地方官和宰相闻听有变,赶紧带领人马匆忙入宫护驾。但是,苗刘二将带领的全是御营的士兵,这些人原本是皇帝身边负责保卫的人,而杭州地方的士兵,平时承担的是今天警察的职能,主要干的是防火、捕盗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御营兵的对手。所以,宰相和杭州地方官束手无策,只好把皇帝赵构请了出来?【苗傅和刘正彦带领军队,一直杀到了杭州行宫的宫门口,直到这个时候,赵构才得知苗刘兵变,斩杀了枢密使王渊。那么,面对围宫的一队队御林军将士,赵构会如何应对呢??高宗得知苗刘兵变,非常震惊,赶到城门楼上问苗刘,你们到底想干什么?苗刘二将是这么回答的:“苗刘不负国,止为天下除害。”就是说,我们绝不是要造反,是为天下除害才杀了王渊。皇上说,王渊既然已经被除,你们是不是就可以退兵了呢?苗刘坚决不干,说宦官还在,一定要把康履也杀掉。宋高宗一听苗刘要杀康履,非常不忍,自言自语地说,把他杀了,我身边没个使唤人,这可不行。宰相着急了,心想这都什么时候了,皇上还惦记着一个宦官,他要是不死,咱们全得玩儿完。当然,宰相不好直接说这话,就向皇帝身边的其他宦官使眼色,意思是康履死了,你们不就有机会上来了?这个时候,有人就在皇帝身后小声说了一句:“陛下身边又不只康履一人。”高宗这时也已无可奈何,只得以袖掩面,默许了?于是宰相下令,快把康履送下城去。众人赶紧把康履捆巴捆巴,搁在筐里顺着城墙放了下去。乱兵冲上去,一刀就把康履拦腰斩为两截。据说康履被斩为两截的时候,上半身还在地上做乞求哀告状。自己最宠爱的内侍眨眼间就被乱军杀掉了,高宗不忍再看这血腥的场面,转身便想离去。这时的苗傅和刘正彦已经丧失了理智,他们一不做二不休,要对皇帝采取行动了。当然,他们并不敢杀皇上,只是大喊陛下慢走。高宗皇帝问,爱卿还有何事?俩人一拱手说,王渊在扬州遇敌不战,误国殃民,只因与康履是好友,竟得枢密使这样的一品高职;我们俩立功甚多,却仅得团练使这样的五品官职,陛下这样不是有功不赏,偏听偏信吗?皇上赵构一想,看来这两个人好对付,不就是嫌官小吗?于是说,你们想当什么官?朕让宰相下旨给你们封官。这俩人琢磨了半天,说那把王渊的官给我们吧。高宗皇帝听了马上下令,升苗刘二将为都统制和副都统制。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苗刘二人实在是胸无远略,没有多大抱负。如果真要造反,就应该将全国兵权掌握在手,号令天下才对。二人升了官,非常高兴,就准备让乱军散去了。这时,一个叫吴湛的中军统制又给苗刘出主意,说二公切切不可退兵,然后冲高宗皇帝努努嘴,意思是说皇上还在呀?第十讲:苗刘兵变??苗刘一拍大腿,心想对啊,这事儿还没完呢。于是又召集部下,回过来对高宗皇帝说,你不能再干了,你得退位。高宗看着宰相,想让宰相说两句话。宰相就跟这俩乱兵说,你们要杀的全杀了,要当的官都当上了,不要逼主过甚,能不能各退一步?这个时候,苗刘已经头脑发昏了,张口就说出了一句话:“陛下帝位来路不正,渊圣归来,当何以处之?”渊圣就是钦宗皇帝,高宗即位之后,给钦宗上徽号为“孝慈渊圣皇帝”。他们问高宗,钦宗如果回来了,你怎么办?高宗听了这话,当时就呆立在那儿了。这种话是他最忌讳的,虽然不少人这么想,但是没有人敢像苗刘这样公开喊出来,这等于触动了高宗最不能触动的一个心结。高宗气得浑身发抖,这时宰相也不敢说话了?【赵构建立了南宋政权,但是他的皇位是从金国册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的手中接过来的,而且徽钦二帝尚在北国。因此,面对苗刘二人对于自己皇位正统性的质疑,赵构一下子无言以对了。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有人提出一个主意,而这个主意直接导致了赵构的退位。那么,在这个关键时刻,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僵持片刻,苗刘手下的人又来出主意,说现在孟太后在朝,她是先朝的太后,应该请她出来主持国政。于是,苗刘就对赵构讲,你必须退位,像徽宗那样做太上皇,让皇太子继位。但是皇太子这时只有三岁,所以二人又说,可由孟太后垂帘听政。事已至此,赵构只好派内侍去请孟太后。当时正值冬季,城楼上天气寒冷,赵构匆忙赶来见这些乱军,也没来得及披件披风,此刻他衣衫单薄,腹内空虚,再加上心里又气又怕,开始瑟瑟发抖起来。事出紧急,内侍们也没来得及带皇帝日用的东西,城门楼上只有一把竹椅子,赵构也顾不了那么多,就在竹椅上坐下等孟太后前来。大冷天坐竹椅子,那感觉想来也不好受?等到内侍们请来了孟太后,赵构又赶紧起身,把竹椅让给太后坐。太后坐定之后,就问乱军,卿等因何而来?苗刘二将说,国家有难,二圣未回,主上不思进取,宠信奸佞,所以我们建议主上退位,由太后辅佐皇太子垂帘听政。孟太后不答应,说这可不行,哪能这么干呢?苗刘拔出刀来,威胁太后说,这是将士们的主意,此意已决,请太后遵从勿议。孟太后一听,也恼怒了,说眼下国家危难,我一个老太太抱着个三岁的孩子能干什么事?皇上刚二十多岁,春秋正盛,让他去做太上皇,你们觉得合适吗?历朝历代有这样的事吗?苗刘二将才不管这些,说我们行武出身,不懂历史,就知道打仗,只懂拿战刀说话,同意不同意您直说吧!孟太后气得不行,说我跟你们没法说话,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我不管了,于是站起来就拂袖而去?太后一走,场面就更尴尬了,这时候宰相朱胜非就跟皇上说,您看这个事怎么办?高宗皇帝略有沉吟,说卿等所奏甚是,朕确实不德,致使百姓涂炭,臣民离散,对不起列祖列宗,不配坐这个皇位,你们的奏请我准了,朕退位让贤。说完,皇上就走了。这样一来,这场兵变?闹剧,就算结束了。赵构当夜被囚禁在一所寺庙里,皇太子被立为皇帝,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明受。所以,这场兵变在历史上除了叫“苗刘兵变”,又叫做“明受兵变”?第十讲:苗刘兵变??宋高宗被囚禁在破庙里,宰相来看他,说臣跟苗傅和刘正彦谈了谈这两人胸无点墨,应该很好对付。陛下要有耐心,他日必有远图。意思是咱先缓一缓,由着他们俩折腾,改天再找他们算账。赵构说,朕明白,依卿所奏,于是就在庙里住下了?【无论是高宗皇帝还是朝中大臣都明白,苗傅和刘正彦这两个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但是,苗傅和刘正彦却把自己当成了开国元勋。那么,他们在兵变期间都干了些什么事情,苗刘兵变最后又是怎样被平定的呢??苗傅和刘正彦利用明受天子的名义开始发圣旨,第一道圣旨就发到了张浚军中。张浚虎踞一方,麾下用兵甚重。他接到圣旨一看,自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从大军区司令贬为省军分区副司令员。张浚看完之后,将圣旨一揉揣到了怀里,什么话也没有说。他明白,如果众将知道统帅被贬,那整个部队就完了。所以当部将问张浚发生什么事时,张浚只说朝中有变故,圣上调我们出兵平叛。众将一听,赶紧准备。因为他们好长时间没发军饷了,出兵平叛,那叛军腰里的东西自然就归他们所有了。于是,各路大军抢着奔京师来平叛了?就在平叛的军队离京师越来越近的时候,苗刘还在那儿忙着抢东西。这时,有部下来报告,说张浚、韩世忠的部队都已经逼近京城了。苗刘二人这才恍然大悟,这些将领居然不听“圣旨”。他们也不想想,这“圣旨”压根儿就是伪诏,谁会听呢?于是,苗刘手下的人就出主意说,韩世忠和张浚认为咱是叛军,不就是因为我们逼皇上退位了吗?咱干脆拥立赵构复位,这样他们就没有理由平叛了,这事不就完了?苗刘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马上把赵构从庙里请了出来,说我们先前不懂事,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您还做您的皇帝。于是高宗就复辟了。苗刘也有一点心眼,知道如果讨逆军进了城,没他俩的好果子吃,所以主动要求离开京城。高宗巴不得这俩人赶紧走,所以马上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制置副使。这俩人谢完恩,转身就走,心想可算是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但两个人转念一想又折了回来,说皇上您能不能给我们写一个保证书,我俩以前犯的罪不再追究了,免得讨逆军一进来拿我俩开刀。皇上想,只要他们俩能走,怎么着都行,于是朱笔写下誓书,第一句就是“除大逆外,余皆不问”。苗刘二将心想这下就没事了,拿着誓书乐颠颠地走了?他们哪里知道,高宗皇帝的誓书是另有深意的?【苗傅和刘正彦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带着赵构亲笔书写的免罪誓书逃之夭夭了,苗刘兵变就此结束。那么,恢复了皇位的宋高宗会怎样处理苗刘二人?苗刘二人最后的下场究竟如何呢??苗刘二人拿着高宗皇帝开的空头支票刚刚离去,讨逆军紧接着就进了城。韩世忠的部队最先到达,他一见到宋高宗,倒头便拜,高宗搀起韩世忠失声痛哭,说爱卿你可来了,我受罪受大了。韩世忠说,臣救驾来迟,罪该万死。这时候,宋高宗小声地跟韩世忠说,门口那个中军统制吴湛是跟苗刘一伙的,要不是他开门,苗刘进不了宫,爱卿能否为朕除害?韩世忠说,陛下放心。出门见到吴湛,韩世忠上前向吴湛作揖,顺势攥住吴湛的手腕,一把就给撅折了,然后把吴湛扔在了地上。韩世忠的亲兵上来,一刀就将吴湛砍死了?苗刘逃到外地,皇帝赵构下旨讨逆。二人拿出誓书一看,这才明白,皇上的意思是他俩谋大逆,罪在不赦。这下,苗刘的部下也傻了眼,都渐渐散去了。苗刘后来被俘,寸磔而死?苗刘兵变虽然被平定了,但这次兵变在宋高宗心中留下的阴影,是永远无法抹去的。尤其是苗刘二人喊出的“陛下帝位来路不正,若渊圣回来,当何以自处”这句话,就像重锤一样,时刻敲在宋高宗的心头上。经过这件事以后,宋高宗更加坚信,武将都不是好东西,祖宗立下的规矩太对了,朝廷就是要重文轻武,绝不能让武将权力太大,更不能让他们跟部下结成一体。北宋时朝廷就对军队行更数之法,同一个地方,换长官不换部队,换部队不换长官,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防武将谋反。这时,宋高宗更加认识到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了?【苗刘兵变不仅在赵构的心里投下了一个巨大的阴影,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南宋政权对于武将的态度。然而,就在苗刘兵变刚刚平定不久之时,宫里又连续发生了一系列意外的事情。那么,宋高宗又遭遇了什么事情呢??苗刘兵变平息之后,宋高宗在杭州没痛快几天,金军再次南下,高宗皇帝又开始逃跑了。宋高宗逃到明州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一名卫士提刀夜闯皇宫刺杀高宗未果。关于这个卫士为什么要提刀闯宫,史书没有记载。估计因为是北方人,看着皇上一路南逃,自己离家乡越来越远,出于绝望或者是愤怒,所以想把皇上杀了。这件事情,再加上苗刘兵变,给高宗带来了很大的刺激,以至他认为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是可以相信的?高宗从扬州逃出来的时候,因为受了过度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他唯一的皇子,就是短暂登基的明受皇帝,由于一路上颠沛流离,饱受惊吓,得了重病,而且病情越来越重,眼看着就奄奄一息了。有一天,一个宫人进屋送东西,不小心踢翻了正在烧着的大铜火炉,皇子正在睡梦中,结果被这一声巨响给吓死了。赵构唯一的亲生儿子死了,他又无法再生育,宋太宗这一脉的继承人就断绝了,社稷后继无人。这更是高宗皇帝心中永远的痛,成了他的一个谁都不能触碰的心结,后来南宋武将的悲剧,有的就跟这个心结有关?第十一讲:韩五破金??我们前面讲到,在平定苗刘兵变的过程中,韩世忠等于是立了首功。韩世忠与岳飞、张俊、刘光世,被后世并称为中兴四将,他们为保南宋的半壁河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画像,至今还留在故宫博物院里?那么,韩世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据说,韩世忠是陕西人,长得英俊潇洒,是个美男子。但是,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无以生计,而且很有点泼皮无赖的架式,整天在市上打架斗殴、喝酒赌钱,看不出一点有出息的样子。可能他排行老五,所以被人称为泼韩五。他整天喝酒,一喝多了就不讲德行了,经常在大街上逮哪儿睡哪儿,甚至烂泥坑里也睡过,再加上平时又不洗澡,所以就得了严重的皮肤病,满身癞疮流脓,臭不可闻,连他的妻子都讨厌他?有一天,韩五下河游泳的时候,被一条大水蟒缠住了。蟒蛇张开血盆大口,想把韩五一口吞进去。韩五急忙用两只手掰住蟒嘴的上下膛,蟒蛇没法咬下去,于是就扭动身子,使劲儿勒住韩五,想把他勒死。韩五也拼命挣扎,这一人一蟒就僵持起来了。韩五心想,这么下去也不是事儿,得想办法脱身。当时,他的上半身虽然被缠住了,但下半身还能动,于是他一面用手使劲掰着蟒蛇的嘴,一面从河里走出来往家赶。路上的行人一看,天哪,一个魁梧大汉,身上缠着条大蟒蛇,这蟒蛇还大张着嘴,上下膛被大汉用手掰着,吓得纷纷闪避。韩五进了家门,就冲他老婆喊,快拿把刀来,把这蟒给剁了。他老婆一见这情形,早吓得跑没影了。韩五一生气,就自己找了一把菜刀,可是他两手 第十一?掰着蟒蛇不能拿刀,于是就想办法把刀竖在案板上,刀刃向上,然后抱着蟒蛇,在案板上来回滚。你想,蟒蛇劲儿多大呀,连牛都能勒死,也不是韩五破金一两下就能制服的。就这样一直滚到刀都缺刃了,这时蟒蛇可能也没力气了,韩五赶紧腾出手,一刀把蛇头剁了下来。韩五这时也累虚脱了,心想,幸亏我天生神力,要不然今天非死在这畜生的嘴下不可。他越想越生气,拿刀把这蟒蛇剁成了数段。又一想,不能便宜了别人,干脆把它当晚饭煮煮吃了吧。没想到,一顿蟒肉吃下去,可能是蛇毒解了疮毒,韩五的一身癞疮居然好了,疮疤一掉,竟然通体雪白,看起来不像个粗人,倒像个小白脸了,所以人们才称韩世忠是美男子。韩世忠与巨蟒一战,因祸得福,不仅身上的癞疮好了,而且名气也传出去了?【韩世忠年轻时没有正当职业,整日在市井之中喝酒赌钱瞎混,所以被人称为泼韩五。但是,韩世忠敢于独身斗巨蟒,可见他确实胆识过人。那么,韩世忠后来的命运是怎么发生变化的?他又是怎样从泼韩五变成一位赫赫有名的破金名将的呢??韩世忠只身斗巨蟒,从此威名远扬。有人就劝他说,你既然家贫无计,为什么不投军报国呢?你天生神力,在军中肯定有发展前途。韩世忠一想,没错,我投军去得了。于是,韩世忠就去参了军。在战场上,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但因为宋朝重文轻武,武将不受重视,尤其像韩世忠这样的小兵,即使立了功也是长官的,所以一直得不到升迁。后来,韩世忠跟随宦官童贯平定方腊起义,因为擒方腊这件事,韩世忠才得到一个提升的机会。方腊战败后,藏在一个山洞里,正好被韩世忠逮着。可惜韩世忠的命不好,他擒住方腊,刚出洞口,他的上级长官就赶到了。长官一看,哟,功劳自己送上门了,于是对韩世忠说,方腊归我了。这个长官把方腊劫走邀功去了,韩世忠等于还是没有得到提升。后来,韩世忠擒住方腊的事被人上奏了朝廷,这样韩世忠才得到了一个下级武官的职位。做了武官后,韩世忠打仗更加卖命了,战功卓著,不但得到了上级的赏识,连皇帝也渐渐知道了韩世忠这个人。于是,皇帝就把韩世忠升为观察使,官级四品,已经可以算是一方诸侯了。靖康之变后,韩世忠率领部队也跟着高宗皇帝一起南下了?第十一讲:韩五破金??高宗皇帝从扬州跑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君臣们一起商量下一步的去向。高宗皇帝要去杭州,韩世忠只是一名武将,在这种场合本来没有发言的权力,但他这时竟不顾自己的身份,站出来大声疾呼,说国家现在已经丢了河北、山东,如果再丢了淮南、浙江,我们还能往哪儿去?所以必须要在此地死守。当然,这时根本就没有人听他的。于是,韩世忠就率领自己的八千余人,驻扎到了今天的镇江,要守卫长江天险?后来,金军统帅完颜宗弼率军南下,把宋高宗从杭州一直追到了大海里,声称要搜山检海捉赵构。完颜宗弼,就是《岳飞传》里说的完颜兀?或金兀术。他是金太祖的第四子,后来成为了金国的一个核心人物,被封梁王,任都元帅、太傅领三省事,就是宰相兼军队的总司令。完颜宗弼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将领,他胆识过人,有勇有谋。据说,在那次搜山检海捉赵构的行动中,完颜宗弼只率五千轻骑,就敢长驱直入,可见他的本事不一般。当时,金军也准备了船只,要出海去捉宋高宗。但是,金军士兵一上船,就吐得一塌糊涂,连站都站不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金军显然没法跟宋军作战,被宋朝的水师赢了几场。完颜宗弼明白,海上不适合金兵用武,不能用自己的短处去战对方的长处,于是恨恨而退?【完颜宗弼率领金国大军无坚不摧,无敌不克,长驱直入南宋的首都杭州,逼得宋高宗逃入了大海。金军不习水战,所以决定班师回朝。但是,令完颜宗弼没有想到的是,回去的路上,可就没有这么顺利了。?金军不习海战,于是完颜宗弼放弃追拿宋高宗,率兵返回建康。这个时候,金军号称已经有十万人,当然这可能是个虚数,但几万人肯定是有的。这些人沿途烧杀抢掠,所到之处,田园荒芜、生灵涂炭,金银珠宝、丝绸玉帛全被扫地无余。我们说过,游牧民族打仗,战争成本本来就很低,如今还是满载而归,等于一本万利,所以金国人非常高兴。金军原打算带着抢夺来的大批财宝,返回金国的统治区享受胜利的果实。但是,就在返回的途中,令金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金军南下的时候是一帆风顺,他们没想到回去的时候可就没那么顺了。金军北回要渡过长江,韩世忠此时已在镇江备战,准备在此处迎头痛击金军。按照战争的常理来讲,完颜宗弼拥兵十万,而韩世忠所部不过八千,两方军力相差悬殊,韩世忠是阻截不了金军的。所以,完颜宗弼一开始根本就没把镇江?第十一讲在眼里,心想,韩世忠区区八千人,还想阻挡我十万大军过江?捎带手就能把你给灭了。于是,金军就进了长江?金军一进长江,完颜宗弼就发现事情跟以前不大一样了。两军还没正式开战,韩世忠就给了完颜宗弼一个下马威。原来,完颜宗弼到了镇江,为了备战,要先观察地形。于是,完颜宗弼就带了三十几个骑兵,登山眺望宋军的阵营。韩世忠早已料到金军会登山观察地形,而且肯定会有高级别的将领前来,所以提前就在山上埋下了伏兵。完颜宗弼上了山,刚到一座小庙前,韩世忠的伏兵就杀出来了,庙里一百,庙外一百,山底下还有一百。这三百名宋军精锐冲上前来,把金军杀了个措手不及。但是,完颜宗弼毕竟是一员名将,弓马娴熟,见有伏兵,上马就跑。他带来的卫士们为了保卫主帅,拼死反抗。宋军并不知道跑的人是完颜宗弼,见只有几十个金兵,没什么油水可捞,于是把这些金兵砍杀殆尽,就没有去追击。后来,宋将审问被俘的金兵,才得知逃跑的那个穿红袍的人正是完颜宗弼。韩世忠听说后,后悔不已,说早知道这样就该多埋伏点人,绝不放此贼生还?第十一讲:韩五破金??完颜宗弼逃回营中后,恼羞成怒,心想这宋朝人太狡猾了,我观察地形,你竟然伏击我搞暗算,这哪像是名将所为,有本事咱们堂堂正正地打啊。金国人最恨宋朝人这一点,从来不堂堂正正地打仗,老是金军一来就跑,实在不行还会出海。所以,完颜宗弼这时候很生气,说我一定要让你们宋军看看我大金武士的厉害,不像你们,老搞这种卑鄙龌龊的事。第二天,完颜宗弼就下令出兵,要跟韩世忠决一死战?【韩世忠的一场伏击战,差点要了完颜宗弼的命,这不仅给了骄横的金军一个有力的打击,而且打破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是,韩世忠必竟只有八千余人,而金军号称十万大军。那么,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韩世忠是怎样以少胜多,大破金军的呢??双方一开战,完颜宗弼就发现出事了。完颜宗弼坐拥十万大军,原本不可一世,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他的骑兵虽然在岸上骁勇善战,但是一上船就吐,根本打不了仗。完颜宗弼一看骑兵不行,于是下令女真兵不要上,让汉兵上。金军的部队里,真正的女真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宋朝的降军,所以汉兵居多。但是,这些汉兵也都是北方人,同样不习水战。而此时,韩世忠的部队有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就是他的战船先进。韩世忠的战船是艨艟巨舰,而金军这边则全是临时抓来的一些小船,甚至连渔船都有。双方一打起来,胜负立现,金军的小船怎么对付得了韩世忠的巨舰呢?甭管是用箭射,还是拿石头砸,都根本无济于事。那些艨艟巨舰冒着矢石,一下就把金军的小船撞翻了,金军士兵落水淹死者无数。金军中的汉兵很多都是宋朝的降兵,这些人给敌国充当伪军,向自己的祖国开战,本来就心中有愧,再一看韩世忠的部队这么厉害,所以金军这边的小船,真正往前冲的少,往后跑的倒很多。完颜宗弼吃了败仗,心说没想到这泼韩五竟然这么不好对付,于是再也不敢轻敌了?在这一次宋金交战中,还发生了特别感人的一幕,就是评书里常说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梁氏是韩世忠的妻子,后来的小说家给她杜撰了个名字,叫梁红玉。韩世忠一共有四个妻子,这个梁氏排行第几,是什么时候嫁给韩世忠的,现在也没人说得清楚。据说,梁氏是京口娼女出身,后来嫁给了韩世忠,为人有胆有谋。在这次战斗中,她与韩世忠一起指挥部队,阻挡金兵,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就是我们说的擂鼓战金山。今天,金山寺里还存有一面鼓,据说是当年梁红玉所擂的战鼓。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事儿已经过去八百多年了,要真是那鼓,早该烂了?【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甚至被编成了戏剧。那么,宋金两军在水上交战之时,擂鼓能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说韩世忠这一次能够打败金军,梁红玉擂鼓是立了首功呢??古代人打仗讲究排兵布阵,要保持队形、讲究章法。并不是像现在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一帮人呼啦一下上去,跟打群架似的乱打一气。水师作战尤其注重布阵,战船之间一定要保持队形,如果队形一散,就会造成敌人几个夹击一个的局面。因此,水师战船要保持队形严整,所有战船都要跟主帅的座船保持一致,共同向敌船进发。但是,在江上作战时,辨别方向往往很困难,因为江上经常大雾弥漫,再加上仗一打起来,烟火笼罩,弓箭和石块飞来飞去,就更不容易观察到敌人在哪儿了。那个时候又没有雷达、电话,所以就需要有人在高处指示方位。于是,梁红玉就在金山上,给宋军指示方位,帮助宋军辨别敌人的位置。她以红旗指示目标,红旗往左指,表明敌人在左方,所有的宋军战船就都奔左方去打击敌人。要是右面有敌船突然偷袭,梁红玉就会马上把红旗指向右,宋军看 到信号,就将船头调转前往迎战。白天,梁红玉用红旗指示目标,到了夜里,就改用红灯指示目标。所以说,韩世忠这一仗能够打败完颜宗弼,梁红玉的功劳是很大的?第十一讲:韩五破金??完颜宗弼吃了败仗,金军北渡长江的通路就被韩世忠卡住了,完颜宗弼等于被困在了江南,所以他非常着急,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我干脆服个软,求韩世忠放我北去得了?第二天,金军阵营大开,完颜宗弼带着骑兵出营,向宋军阵营大喊,请韩将军答话。韩世忠出来问,什么事?完颜宗弼说,我们这次南下,确实做了一些对不起贵国的事,希望您能够原谅。此番孤军深入,被您困在这里,确实没有脱身之计了。只要您肯放我一条生路,这一路得来的金银珠宝,全部归将军所有。完颜宗弼知道,宋军这个时候也缺军饷,他们的军饷也是靠抢,所以希望用财宝来打动韩世忠。没想到,韩世忠断然拒绝,说今天有你无我,有我无你,我一定要将你擒杀。完颜宗弼就想,韩世忠是不是嫌礼轻呢?于是就说,那你提条件吧,要怎样才能放我一条生路?这个时候,韩世忠说了一句话,这句话真可谓掷地有声。他说:“复我疆土,还我两宫,则可以相全。”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把侵占我们大宋的土地还给我们,把徽钦二帝放回来,我就放过你。这种事是不可能的,而且完颜宗弼又不是金国皇帝,他也做不了主啊。完颜宗弼非常生气,他毕竟是女真血性男儿,这时一股怒火直冲脑门,说你们宋朝的皇帝都给我们大金上了降书顺表了,都在那哀哀乞怜了,你韩世忠一介武夫,跟我争个什么劲儿啊?韩世忠一听,扣弦搭弓,一箭就冲完颜宗弼射去,完颜宗弼赶紧拨马就跑。完颜宗弼这一次服软求饶没有奏效,回到营中非常郁闷,苦苦思索脱身之策?【黄天荡大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战役。韩世忠以区区八千余人,把金国的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金军溯江而上,韩世忠沿江追击,把金军逼进了死港黄天荡,金军前进无路,后退受阻,弹尽粮绝,被困四十多天。那么,完颜宗弼后来是怎么逃出黄天荡的呢??后来,完颜宗弼的部队被韩世忠逼进了黄天荡这个死胡同,更加无法脱身了。这个时候,他手下的谋士给他出主意,说我们之所以被韩世忠逼进黄天荡,主要是因为我们不熟悉地形,不如贴出榜文,悬赏脱困之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或许当地人能有办法帮助我们脱困。完颜宗弼一想,此计甚好,于是命人贴出了榜文,说谁要是能助金国大军脱困,必有重赏。榜文一贴出去,果真有一个姓王的福建人揭榜,他对金兵说,带我去见郎主,我有脱困之计。这个人见了完颜宗弼,说你们被困的这个地方有一条故道,就是以前的死河道,这条故道可以通向长江。你们只要掘开这条故道,就能躲开韩世忠的拦截,既可以驾舟出海北上,也可以由江入淮北上?完颜宗弼听了这个人的计策,非常高兴,重赏此人之后,便命令十万大军马上开始挖掘这条故道。完颜宗弼还把两岸的百姓征集来,日夜施工,以求早日挖通。这条故道虽然多年不用,有些堵了,但只要疏浚就能通行。所以,完颜宗弼按兵不动,一心只挖河道。韩世忠毕竟只有八千人,而完颜宗弼有十万大军,所以是守有余而攻不足,如果主动进攻,他也没有把握。韩世忠见金军没有动静,决定围守不出,要把完颜宗弼活活困死,等到金军粮食吃完、战马吃完、恨不得兵吃兵的时候再动手。这样一来,完颜宗弼就有时间加紧开挖河道了?第十一讲:韩五破金??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摆在完颜宗弼的面前,那就是金军即使脱困进长江,韩世忠必定紧追不舍,而宋军的战船速度快,很快就能赶上来,照样可以拦截金军。所以,金军即使冲出了包围圈,也早晚必有一战。完颜宗弼想,这也不行啊,韩世忠的战船太厉害,要是再打起来,我照样还得败啊。于是,完颜宗弼故技重施,又贴了一张榜文,说谁能教我破韩军之法,必有重赏。榜文一贴出,又有汉人来揭榜了。揭榜的人告诉完颜宗弼,对付韩世忠很容易,因为宋军的船大,没法划浆,一定要靠船帆鼓风而行,所以可在没风的日子出兵。这人又说,如果是在有风的时候跟韩世忠交战,可让士兵射火箭,烧掉宋军的船帆,一旦船帆被引燃,大船就动不了了。另外,你们的船小,兵士们不是不习水战,上船就吐吗?可将若干艘小船连在一起,再在上面铺上木板,小船变成了大船,就不至于眩晕不能作战了?完颜宗弼依计而行,马上命人把小船连到一起。金军中的那些汉族士兵,原来在处于劣势的时候不想抵抗,现在一看有脱困之机了,能不玩命地干吗?于是,完颜宗弼这边的一切准备工作很快就完成了。金军沿着挖通的河道,一路进了长江。这个时候,韩世忠也有点轻敌了。他的夫人梁氏曾经劝他,说敌人这么多天躲在港口里不出来,要提防有变。韩世忠哈哈大笑,说煮熟的鸭子还怕它飞了不成?完颜宗弼也不过如此,他能生出什么变故?肯定是没招了在那等死,我们放心等待,完颜宗弼指日可擒。结果,完颜宗弼的部队进了长江,跟韩世忠的部队一接战,金军就用强弓硬弩向韩世忠的战船发射火箭。顿时,韩世忠的战船全着火了,水面上火焰障天,宋军只好赶紧跳船逃生。韩世忠被这一幕惊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金军还有这么一手。这样一来,韩世忠的部队没有挡住金军,完颜宗弼得以全身而退?【公?130??5日,天气晴朗,江上无风,宋金两军再次交战。金军船小桨多,快速前进,宋军船大笨重,无风难行,再加上金军射燃了宋军的船帆,一时间,宋军战船火焰连天,死伤惨重。金军乘机渡江逃回北国。黄天荡大战,宋军虽然功亏一篑,但是对于宋金两国的关系,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黄天荡这一战,韩世忠虽然没有歼灭金军,但是把完颜宗弼吓得够呛。完颜宗弼从来没经历过这样的惨败,你想,韩世忠以八千余人,竟然把他的十万大军阻拦在黄天荡四十多天,逼得金军杀马充饥,最后好不容易用计脱险,九死一生才回到金国。完颜宗弼后来提起这件事,竟后怕得痛哭流涕。金国人一看,连梁王这样武功盖世、胆识过人的大将都被打成这样,以后就要慎谈对宋用兵了。所以,从此以后金军再也不敢轻易南渡长江了。后来宋金之间对峙了将近百年,虽然其间战争不断,但谁也消灭不了谁。可以说,正是韩世忠的黄天荡一战,奠定了南宋一百多年的偏安之居?韩世忠在黄天荡大破金军,宋高宗大喜过望,他想,谁说我朝中无人,你看我大宋军队多厉害,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宋高宗得意洋洋,率领文武百官还都杭州,并把杭州改名临安府,意思说我是临时在这儿安家,将来还要打回东京去。而且宋高宗还做出一副不忘中原故土的样子,没有在杭州大规模地营建宫室。但实际上,宋朝从此就在杭州这个地方偏安下来了。到这里,南宋的历史才算正式开始。后来,南宋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跟金国之间又发生了很多的故事?第十二讲:将帅失和(1?黄天荡之战,韩世忠以八千兵马,挡住了完颜宗弼十万大军,金国这次搜山检海捉赵构的军事行动宣告失败。建炎四年,宋高宗回到临安?从建炎元年登基到建炎四年回到临安,几年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给宋高宗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其中最惨的一次,宋高宗君臣在海上漂了四个多月。正月十五上元佳节,本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君臣们却只能在海上漂荡。突然,他们发现两艘大海船乘风鼓浪,直奔他们而来。君臣都吓坏了,以为金国的追兵到了,因为他们听说金国追兵到了宁州(今天的宁波),已经下海了。于是,他们进入高度战备状态,准备将船队散开。幸亏高宗皇帝还比较镇定,先派水军上前询问来的船是干什么的。一问才知道,这两艘船是卖橘子的。高宗知道后很高兴,一开口就把这两船橘子都买下了,然后命人把橘子分给部将们吃。君臣逃难这么多天,能吃到新鲜水果也很不容易,所以君臣都非常高兴?因为恰好是上元佳节,高宗就让人把橘皮完整地剥下来,注上油,插上捻,做成小橘灯,放在海面上。一时间,成千上万的小橘灯漂在海面上,场面看上去非常壮观,也很浪漫。史籍上描述当时的情景说:“风息浪静,水波不兴,有数万点火珠,荧荧出没沧溟间。”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皇宫禁院里,天上一轮明月,水上万点火珠,这幅景致真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现在是在逃难的过程中,高宗看到这样的美景,恐怕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了这么凄惨的经历,宋高宗回到临安之后,就命人在城外钱塘江口,准备了二百艘大船,船上满载物资,又让人在今天的舟山群岛囤积粮草,准备一旦金军南下,君臣们可以上船就跑?【宋高宗做好了随时逃跑的准备,而金军却改变了战略。黄天荡大战之后,金国人意识到自己不习水战,从北往南直取南宋是很困难的,于是决定从西往东打,首先进攻川陕地区。那么,金军这一次大举进攻南宋,宋高宗派了谁来抵挡呢??金军这次南下攻宋,主攻方向不再是江南,而是川陕地区。宋高宗派大臣张浚到川陕地区主持军务。张浚是进士出身,徽宗当政时,他只是礼部的一个小官。靖康之变时,他赶在城破之前逃了出去,投奔当时做大元帅的赵构。赵构登基之后,朝廷极缺人才,于是就把张浚提拔为殿中侍御史,相当于今天中央纪委的一个官员。从原来六七品的小官,陡然升至三四品的官员,可见张浚是比较受高宗重用的。另外,我们前面讲过,苗刘兵变的时候,高宗皇帝被苗刘二将逼迫,下诏改元。张浚在外地听说之后,毅然号召诸将起兵讨贼,平定了苗刘兵变,高宗才得以复辟。张浚这次救驾,等于是中兴第一功,高宗皇帝自然对他另眼相看?如今,金军再次攻宋,高宗皇帝就问张浚:“朕想恢复江山,保全祖宗基业,爱卿你看应该怎么办?”张浚回答说:“中兴大宋,当自关、陕开始,臣恐金人首先入陕,继之窥蜀,其地一失,东南再难保全。”意思是说,如果要中兴大宋,必须要重视关陕,如果金人占领关陕,接着进攻蜀地,蜀地一失,金人就等于控制了长江上游,江南的半壁江山就保不住 了,所以必须要控制关陕,保全蜀地,才能够挡住金兵。高宗觉得张浚说得很有道理,而且张浚又是文官,任用他也符合宋朝“以书生典戎行”,即用书生制约武将的一贯政策,所以,高宗马上任命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在今天甘肃天水建立幕府,准备防御金兵南下?第十二讲:将帅失和(2?张浚虽然是书生,但行事非常果断,颇有大将之风、丈夫之气。临出征时,张浚向高宗皇帝辞行,说“臣为陛下前驱清道,明年上元佳节,你我君臣东京相会。”意思就是,我给陛下您去探探道,明年的元宵节咱们君臣就能打回东京,就能回去过元宵节?【张浚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百官夸下了海口。但是川陕平原不比江南水乡,没有了水战时的障碍,金军的金甲铁骑来势汹汹,张浚一介书生领兵,他用什么办法来抵挡金国的大军呢??张浚赴任不久,金国大军就攻到了川陕地区。当时的金军统帅,是百战名将完颜娄室。完颜娄室是金国皇族,百战名将,曾经率领部队追擒辽国的末代皇帝天祚帝。金国大军到达川陕后,完颜娄室派自己手下的大将完颜撒离喝出兵进攻,没想到撒离喝中了宋军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撒离喝大哭而去,金国的其他将领就很看不起他,觉得男子汉大丈夫,打了败仗就哇哇哭,让宋朝人看见很丢人,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啼哭郎君”?张浚牛刀小试就大获全胜,志得意满,认为“金军不过而耳”,所以他就很看轻金军。事实上,这一仗不是张浚打的,而是原来驻守关陕的将领曲端和吴玠打的。也就是说,统帅张浚还没有直接与金军较量,就开始轻敌了,这对宋朝是十分不利的。而对宋朝更为不利的是,张浚与手下的将领曲端,在军事策略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以致两人发生了激烈冲突,最后竟酿成惨祸?曲端和吴玠打了这场胜仗之后,两个人之间开始闹矛盾,最后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曲端是吴玠的上司,吴玠就向张浚参劾曲端,二人在张浚面前争得很激烈。在接下来的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时,曲端又跟统帅张浚发生了争执。曲端认为,金军以骑兵为主,而宋军以步兵为主,关陕平原广阔,利于金军骑兵驰突,所以宋军不能跟金军野战,应该据城坚守?在中国古代,骑兵相当于现在的坦克装甲部队,其战斗力是非常强大的。尤其金国的重甲骑兵,据说人马都披着铁甲,马只露着四个蹄儿和尾巴,当然,可能耳朵也露在外面;人只露着眼睛,手持长刀、大斧、狼牙棒,进攻起来声势骇人。而且战马能把人一撞一个跟头,人还没等站起来,就被后面的乱马踩成肉酱了。所以,曲端说平原不利于宋军作战,是有道理的?然而,张浚听了曲端的话,却很不高兴。张浚心想,你让我在这儿修土围子死守,那得守到什么时候?你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还配做威武大将军吗?我们知道,张浚这时是急于建功的,因为他赴任的时候就跟皇上说要君臣同回东京过元宵节。再加上宋军首战告捷,张浚觉得金军没什么可怕的,所以,他坚决要出战?曲端是武将,性格耿直,可能对朝廷用文官统帅军队这种做法,也颇有微词。他认为张浚不通兵事,所说的都是纸上谈兵,说说而已,不能真按张浚的方法打仗,所以他也闹情绪,甚至顶撞张浚。曲端的话说得也有点过头了,他对张浚说,这一仗你要是打赢了,我把脑袋给你,你斩我的脑袋以谢天下。张浚一听,火就上来了,心想,公然被部下如此藐视,我还怎么指挥战斗啊?于是,张浚也说,行,如果我输了,我的脑袋也给你。俩人还写下了军令状,约定谁输了谁交脑袋。仗还没打,宋军将帅之间就已经严重失和了?第十二讲:将帅失和(3?【张浚奉皇命统兵西北,临行前又夸下了海口,所以立功心切。曲端则是驻守西北的一员大将,久经沙场,经验丰富,根本瞧不起张浚。于是,南宋的统帅和手下的大将发生了严重的争执。那么,这次打赌最终到底是谁输谁赢?而这种将帅失和的局面,又会给南宋的川陕之战带来什么样的恶果呢??曲端因为与统帅张浚失和,被张浚贬为团练副使,降成了省军分区副司令员,不在战斗第一线了。如此一来,前线等于少了一员猛将,这对南宋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张浚撵走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曲端,开始集合部队,准备与金军决一死战。据记载,张浚集合了五路兵马,号称四十万人,不过四十万人应该是吹的,是为了吓唬金国,实际上大概只有十几万人。另外,张浚还集合了七万匹战马,这差不多是南宋全国的战马了,是非常宝贵的?开战之前,张浚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作战方略。这个时候,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八字军的统帅王彦,就向张浚谏言:“陕西兵将,上下之情未通,一战不利,则五路兵马俱败,不如屯踞险固坚城,万一有失,亦可顾此保彼。”意思是说,如今这五路兵马,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打起仗来只要有一路失败,就会全局溃散。所以不如据城坚守,保证城与城之间有联系,如果金国人打这个点,其他四点可以援救,这样的话,可保稳当。实际上,王彦跟曲端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张浚连曲端的话都不听,又怎么会听王彦的呢?张浚心想,你王彦原来只不过是个草寇而已,而我是堂堂进士出身,官居宰执,处置川陕,我能听你的吗?所以,张浚不但坚决不听这些意见,而且还书生意气,竟给金军下起了战书。《孙子兵法》上讲:“兵者诡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就是说,只要能打胜仗,采取什么手段并不重要。但张浚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大宋官军是堂堂正正的仁义之师,不能玩阴谋诡计,所谓“夫战,必投战书”,所以一定要给金军下战书,约定好时间、地点,这才叫打仗。于是,张浚就给金军下了战书,说某月某日在某地,两军决战。金军统帅一看战书,心想,这太搞笑了,宋朝这是派来个什么人啊?哪有这么打仗的?所以金军根本不理张浚?张浚见金军不回应,很生气,心想,金国人真是蛮夷之邦,没有文化,我给你们下战书,居然不理我。于是,张浚遍贴告示,称“大宋军民,有擒完颜娄室来献者,封节度使,赏银绢各万”。意思是说,只要逮着完颜娄室,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给封节度使,赏一万两银子,一万匹绢。张浚其实就是打心理战,为了恶心金军统帅完颜娄室。就连宋朝十几万大军都逮不着完颜娄室,难道还能指望一个扛锄头的农民去逮?完颜娄室看了张浚的告示,莞尔一笑,也命人贴了一个告示,说甭管哪边的军民,“有张浚来献者,赏布一匹、驴一头”。这么一来,张浚不但没气着完颜娄室,自己反倒被气得够呛,于是加劲儿下书,催完颜娄室出战。完颜娄室却坚决闭门不出。所以,张浚就越来越轻敌,认为是大宋的军?吓得完颜娄室不敢出战了。张统帅这么一说,宋军就更加懈怠轻敌了?两军决战之前,双方主帅都要观察地形。当时,宋金两军都是在平原列阵,中间有一片沼泽地。一员大将对张浚说,金军以骑兵为主,宋军以步兵为主,平原列阵对宋军非常不利,所以宋军应该把部队转移到山地,占领制高点,列好栅栏,筑好营垒,准备好滚木、礌石。一旦金军进攻,宋军居高临下,金军仰攻,宋军用滚木、礌石往下一打,金军肯定要失败的。但是张浚根本不听,他说,你以为我是书生就不会打仗啊?你没看到中间隔着一片沼泽吗?金国骑兵那一身盔甲有几十斤,战马的盔甲也有几十斤,人马加起来有五百多斤,到了沼泽地,不用我们打就全陷进去了。我在平原列阵,就是要引诱金军来进攻,让他们全陷进沼泽里,咱们不费一刀一枪,就能大获全胜了。大将见张浚刚愎自用,不听劝告,长叹一声,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第十二讲:将帅失和(4?【张浚急于取胜,一意孤行,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他把曲端贬职不用。又不听从王彦之劝,就连军中大将的建议,他也置若罔闻。而金军统帅完颜娄室则是一名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大将。那么,张浚用沼泽地阻挡金军进攻的计划是否可行?宋金这一次交战,结果会如何呢??与此同时,完颜娄室也在观察地形,他看了宋军列的阵之后,仰天大笑,称宋军布阵千疮百孔,“极易破耳”。到真正开战的那一天,完颜娄室命令所有士兵,用草袋子装满土,每人背一个,冲到沼泽地前,然后把土囊投进沼泽里,很快就铺出了一条路。金军的骑兵踏着这条路,迅速地冲进了宋营。张浚万万没有想到,这片沼泽地根本没有挡住完颜娄室的骑兵。金军的骑兵一冲进宋营,长刀、大斧、狼牙棒一抡起来,列阵的这路宋军立刻就溃散了。最可怕的是,果然就像王彦所说,宋军兵将上下之情 第十二讲未通,一路溃散,其他几路也跟着一哄而散,宋军所谓的四十万大军,顷刻之间就灰飞烟灭了。这一仗,宋军惨败。当时决战的地点,在今天将帅失和的陕西富平。富平失守,金军实际上就打开了通向四川的门户。下一步,金军翻过秦岭就可以进攻四川了。当时的形势,对南宋来说,是岌岌可危的?张浚兵败,幸亏他的部将单骑出关,召集残众,凑了几千人,保护他且战且退,到了安全地带。张浚痛定思痛,后悔当初不听曲端之言,致有今日之败,所以,他想把曲端请回来,让曲端继续主持川陕的军事。张浚一动这个念头,吴玠可就急坏了。之前吴玠跟曲端闹得水火不容,可以说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如果张浚把曲端请回来主持关陕兵事,吴玠还有好果子吃吗?所以,吴玠就跟张浚讲,您忘了您跟曲端立过军令状吗?后面的话,吴玠不说,张浚也明白。张浚和曲端赌的不是房子、田地,而是脑袋!张浚现在打了败仗,有什么脸面去见曲端?再说,曲端是武将,性子直,不会给别人台阶下,万一曲端把军令状掏出来,说双方签字画押过的,要取张浚的脑袋怎么办?所以,张浚觉得吴玠言之有理,于是拿定主意,绝对不能让曲端再起?但是,张浚这时也犯愁了:按照当初立的军令状,我不把脑袋输给曲端,曲端就得把脑袋输给我,可是我打了败仗,他的脑袋怎么输给我啊?吴玠在手上写了四个字给张浚看,张浚一看——曲端谋反。张浚非常了解高宗皇帝的心理,皇帝最害怕的就是武将谋反。张浚心想,这个主意好,告曲端谋反,他就必死无疑了。但是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曲端谋反呢?这个时候,一个曾被曲端责打过的部将,给张浚送来了证明材料,说曲端曾经写过一首诗,诗里流露出他有反意。原来,曲端的诗里有这么两句:“不向关中兴帝业,却来江上泛渔舟。”我们知道,关中地带以长安为中心,长安自古就是帝王都城,是周秦汉唐十一朝故都,可以说,汉唐的兴起基本上都是在关中地区,所以,关中被认为是华夏民族政权的王业所在,有帝王之气。如今金国占领了东京,皇帝如果是英明天子,应该督率六师,赴关中长安,号令天下豪杰,收复故土。结果,皇帝却到江上泛渔舟去了。张浚一看,大喜:这明显就是讽刺当今天子!不管曲端这两句诗是真的讽刺皇上,还是张浚故意搞的文字狱,只要有了这个借口,张浚就能把曲端抓起来了?第十二讲:将帅失和(5??曲端因为不同意张浚的作战方法,所以和张浚用脑袋打赌,并立下了军令状。如今张浚打了败仗,事实证明曲端是对的。但是张浚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听从了吴玠之计,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将曲端抓了起来。那么,张浚会如何处置曲端呢??张浚把曲端抓起来后,就交给一个叫康随的部下去审问。康随原来是曲端的下属,曾经因为犯了军法,被曲端抽过一顿鞭子,所以对曲端恨之入骨。张浚在这一点上倒是很会考虑问题,让康随来审曲端,这个谋反案肯定能定下来。曲端一听要由康随来审他,仰天长啸,说:“曲端必死,铁象可惜啊!”铁象是曲端的坐骑,据说是一匹宝马,可日行四百里。曲端叹息自己死后,这匹名马不知道将来会落在谁的手里,太可惜了。康随审问曲端说,有人控告你谋反,有没有这种事情?曲端当然否认,说我一片忠心,忠君爱国,绝无反意。康随又问那两句诗该如何解释。曲端解释,康随却根本不听,为了让曲端认罪,他命人大刑伺候。曲端是一员猛将,钢筋铁骨,寻常的皮鞭棍棒,根本奈何不了他。于是,康随想了一招,他把曲端用铁笼子装起来,手脚都拷在铁笼子上,用绵纸蘸水封住曲端的口鼻,然后在笼子四周堆起炭火来烤。这种酷刑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曲端的皮肤都被烤化了,遍体流油,非常口渴,便向康随要水喝。康随竟让人给曲端灌烧酒,这一灌入烧酒,再拿火一烤,曲端的五脏六腑就全烂了。可怜曲端一代名将,就这样被活活折磨至死,年?1岁?曲端死得非常可惜,他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更糟糕的是,曲端在关陕地区驻军多年,深得民心,他一死,“陕西士大夫莫不惜之”,这就造成了“军民亦皆怅怅,有叛去者”的恶果。关陕的军民心想,曲将军为国家殚精竭虑,精忠报国,结果落得这样一个下场,这样的朝廷,我们还保它做什么?所以,有的人开始投降金军,为金军引路,有的州县也开始投降金国了?曲端这个人虽然刚愎自负,恃才傲物,但是史籍记载,说他“警敏知书,善属文,长于兵略”。从他的诗写得像模像样来看,他不完全是个老粗,他的死实际上是宋朝由来已久的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可以说,这种矛盾对后来宋军战斗力的发挥,形成了很严重的制约。实际上,包括后来岳飞的下场,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及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都是有关系的。整个宋朝,尤其是南宋一百多年间,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一 第十二讲直没有解决,这也是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大宋江山征战多年,屡立战功的大将曲端,没有死在对金作战的沙场之上,没有像一员武将应该的那样铁马金戈裹尸还,反而冤屈惨死在自己人的手里。张浚打了败仗,又害死了曲端,他曾夸下的海口,如今也不可能兑现了。那么,宋高宗将会如何处置他呢??张浚心里明白,曲端死得冤。他也知道,曲端是一员名将,作战有方,金国人都害怕曲端。所以,宋军每次跟金国人打仗,张浚就命人在军营当中大张曲端的旗号,来吓唬金军。但金国人也不傻,他们有很多间谍细作,因此,完颜娄室看见宋营当中遍张曲端的旗帜,就哈哈大笑,说曲端已贬,你还敢拿曲端之名吓唬我?所以,完颜娄室觉得宋军已经没有将领了,就更加轻视宋军。果然,完颜娄室一挥军,宋军就一溃千里?张浚守关失利,又刚愎自用、擅杀大将,关键是他跟皇上保证过,明年君臣回东京过元宵节,这下保证兑现不了了。所以,张浚的政敌就弹劾张浚,说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做一方节度使,来抵御金国呢?高宗皇帝也认识到张浚有问题,于是下旨将张浚贬职。当然,曲端之死,吴玠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是他出主意,在手上写了“曲端谋反”这几个字,致使张浚顿起杀心,把曲端害死的。那么,吴玠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不是奸臣呢?事实上,曲端被害死后,张浚兵败,川陕得以守住,正是多亏了这位吴玠将军。所以我们说,人的性格是非常复杂的,这种性格的复杂性,在吴玠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两宋风云第十三集——吴玠守蜀【旁白】金军再次从川陕地区进攻南宋,宋高宗命文臣张浚统兵抗金,但张浚和西北守军将领曲端发生了矛盾,导致将帅失和,而武将吴玠因与曲端素有矛盾,此时推波助澜借刀杀人,向张浚献计害死了曲端,富平之战张浚大败,金军直逼四川,张浚因此被贬职,那么吴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富平之战失利之后,金军又连续发动了和尚原之战,饶风关之战、仙人关之战,意图夺取蜀地,而此时张浚已被贬职,因此抵挡金军入川的重任就落到了吴玠的肩上,但当时吴玠手下只有千余名残兵败将,寡不敌众,那么吴玠利用了一种什么样的特殊武器,抵挡住了金国铁骑暴风骤雨般的疯狂进攻呢?请继续关注《百家讲坛》北京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袁腾飞讲述两宋风云第十三集——吴玠守蜀。-------------百家讲坛分割线------------宋金富平大战之后,宋军败绩,本来张浚是想重用曲端,结果由于吴玠献策,曲端无辜被害,宋朝自毁长城,那么吴玠这个人在他身上体现一个人性很复杂的一面,这个宋朝在南宋初年,有所谓的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吴玠之名并未列在中兴四将之内,但是论武功,吴玠是远超过韩世忠、刘光世和张俊的,应该是与岳飞在伯仲之间,基本上宋金交战是两大战场,关陕、中原,中原以后我们会讲到,是岳飞表演的舞台,关陕就是吴氏兄弟表演的舞台,吴玠和他弟弟吴璘,吴家是三代为宋朝守四川,一直到他孙子辈守四川,论武功吴玠绝对应该是名列中兴四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没算进去,实际上像四将里面像张俊未见得有多少武功,只不过他拥兵自重,他的军队多,刘光世是个有名长腿将军,就是打仗只会逃跑,不知道为什么他也名列中兴四将,吴玠是绝对应该进去的,吴玠这个人实际上是在宋朝历史上,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中国古代名将史上,都是应该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史籍记载,说吴玠这个人“少沉毅有志节,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宋史·吴玠传》,从小沉毅有志节,知兵、会统帅部队,懂得行军打仗的事,而且善骑射,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武将最看重的是马上功夫,骑射,不是说像我们看有一些电影或者大侠们,飞檐走壁,武将不是看重这个,所以武将他考武举的时候,你要拉开多少石的硬弓,你射箭能射中多少,你能举多少斤的石锁,马术怎么样,这是很重要的,你说我上马之后,武艺怎么样,实际上中国古代在马上作战,双方一照面,一个回合胜负立现,根本不会像评书里说你我大战三百回合,累就累死了,所以弓马娴熟是最重要的,另外呢,读书知大义、文武双全,吴玠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是投身西军,北宋的西北军,跟西夏打仗,屡有战功,后来平河北巨盗,平方腊,论功在陕西诸将当中,排名前十名,论战功是排前十名,靖康之变之后,他在这儿跟金军作战,也是颇多斩获,应该说在战争当中,壮大了自己,也成熟了自己,所以富平之战失败,张浚后来就被贬职了,陕西、川陕一带作战的重任,统帅重任就落在吴玠肩上,吴玠率部退保和尚原,这个地方无险可守,吴玠造土围子,就是土堡,竖起栅栏,列栅为计,积粟就是攒军粮,准备跟此地死守,结果呢,有人就劝吴玠,说这个地方无险可守,是死地,我们跟这儿守下去的话,没有好果子吃,不如退保汉中,以保全蜀地,结果吴玠说,我守此地正为保蜀,和尚原不守,我如果退守汉中,那么当中守不住,就只能退往四川,这么一步一步退下去,退到什么时候啊,所以我守此地正为保蜀,我在此,金贼绝不敢越我而过,他只有这么几千残兵败将坚守和尚原,当时吴玠面临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史籍记载“朝问隔绝,人无固志”——《宋史·吴玠传》,跟朝廷的联系都断绝了,那会儿不像今天通迅手段这么发达,我拍个电报,向朝廷请教一下军国大计,没有,四战之地,可能都被金国人包围,“人无固志”,很多部下打算我要么投降,要么开溜,吴玠在这儿率领几于人马死守此地,以忠义感召大家在这儿坚守,“将士皆感泣”——《宋史·吴玠传》,愿随将军杀敌,身死不退,不但感激大家,沦陷区的老百姓也非常感动,就偷偷地给吴玠送粮食,打仗不是主要靠军粮,陕西那个地方开发得早,八百里秦川沃野,物产丰饶,老百姓偷偷地给他送粮食,金国人看到老百姓给吴玠送粮食非常生气,于是就在渭河布置骑兵,布置游骑,斩杀送粮的百姓,杀了就把人头挂上,或者把死尸吊上,吓唬老百姓,但是因为老百姓感激吴玠的忠义,在渭河上用小船造桥,甚至造暗桥,趁着黑夜,老百姓人背肩扛,毛驴驮着去给吴玠送粮,数年乃止,就这么干了好几年,最后金国没办法了,就搞连坐,保甲、连坐,五家一保,十家一大保,互相监督,如果有一家送粮被逮着,邻里都要受牵连,但是仍然不能制止老百姓给吴玠送粮,看来吴玠这种忠肝义胆、感天动地,沦陷区的居民特别受感动,金国人一看,和尚原是眼中钉肉中刺,必须要把和尚原打下来,于是在吴玠的领导下,第一场大战就爆发了,就是和尚原之战。-------------百家讲坛分割线------------【旁白】富平之战失利后,和尚原就成为南宋阻挡金军入川的首要防线,可是对于驻守此地的大将吴玠来说,和尚原既无险可守,又无兵可援,吴玠手下的千余名残兵败将如何才能够抵挡住来势汹汹的金国铁骑呢?-------------百家讲坛分割线------------一开始金国人没拿吴玠当回事,几千残兵败将而已,能挡住我战无不胜的大金铁骑吗?这个地方又适合骑兵的驰突,所以金国的两个偏将,兵分两路进攻向尚原,结果吴玠呢?我不管你几路来,我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吴玠首先打击金军一路,他打的时候,他也特别会打仗,我这几千人如果一块儿跟金国人拼命的话,他们太疲惫,这个仗有时候一打,从早上起来一直打到中午,打到下午,打到晚上,连饭都吃不上,太疲惫,怎么办呢?分成数队,轮番出战,比如我分成十队,五队出战,剩下五队休息,替补,在场外当替补,咱们埋锅造饭,饮酒、吃肉,反正老百姓给送来粮食做替补,眼看双方渐成僵持,我军渐成不支之势的时候,收兵,养精蓄锐的这帮上,轮番出阵,金国人没见过这么打仗的,哪有这么干的?我看宋军兵少,我哗全上来了,没想到您后面还有替补,这样一来,一路金军就被打败了,另一路金军这时候远道而来想配合,结果没等他赶到战场的时候,苦攻不下的时候,吴玠在这一路已经打胜了,马上驰援另一路,另一路金军也被打得惨败,这两路金军围攻和尚原的企图失败,金国人就非常震惊,没想到跟吴玠这一战,我败得这么惨,所以金国人非常生气,看来吴玠这个人不好对付,不好对付怎么办?偏将是不行了,得主将出马,完颜兀术亲统十万大军而来,你不就几千残兵败将嘛,我十万大军而来,当然十万也有可能是诈称,古人说我领兵多少万,千万不能信,像《三国演义》说曹操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全国才七百万人,他领八十三万大军,官渡袁绍还给干掉七十万,中国就没人了,可能史书上说就是十来万人的样子,但是可以对外号称,而且中国古代如果要用疑兵之计就特别容易,今天打仗是越隐蔽越好,那个时候打仗,是越张扬越好,我要是吓唬你的话,每个士兵举一杆旗,看上去旗帜如林,你以为我有多少人呢?一人举一杆,后背插一杆,我们看戏台上,武将后背上插四杆旗,当然那比较夸张,靠旗,插四杆那比较夸张,插一杆是有的,后背上插一杆靠旗,每个人都这样,一出来无边无沿,别害怕,完颜兀术十万大军来了,在渭河,造浮桥,金军过河,连营寨十余里,准备跟宋军决一死战。-------------百家讲坛分割线------------【旁白】金军为了打通入川门户,派主将金兀术率十万金兵,誓死也要拿下和尚原,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国铁骑,吴玠使出了杀手锏,用一种特殊的武器,专门对付金国骑兵,那么这个秘密武器究竟是什么呢?-------------百家讲坛分割线------------宋军的军械里面有一种东西对付骑兵是最有效的,什么呢?床子弩,床子弩厉害到什么程度,它并排放五支箭,每一支箭都有几米长,箭头就是一个长矛,比长矛的矛头可能还要宽大,人是不可能拉开的,用绞车绞开,绞开这后交排放五支箭,这五支箭一出去,人马俱碎,那东西就不是用来射人的,射城墙,射城墙的垛,据说能到什么程度呢?你藏在城墙后面射箭,我用床子弩射你,能穿透城墙,把你钉在城墙上,你想这个东西有这么强劲的战斗力的话,如果用来射活人,射骑兵,你身穿多少层重甲,管用吗?一箭连人带马钉在地上了,可能拔都拔不下来,战斗力这么强劲,金国人一看,吴玠真是不好对付,他不出战,他老拿箭射我们,这怎么办?我设奇兵,我绕过去,绕道去进攻吴玠,我从你背后进攻,吴玠早料到金军这一点,没等金军部队到达,吴玠在这儿埋伏的部队就杀出来了,金军又是大败,金军一败就要后退,因为到这个时候,金国的部队已经不像当年靖康之变,南下时候的金国的部队了,随着金军南下战领中原很多地区,金国的军队民族成分也就发生了变化,本来在金军当中女真人就不占多数,还是以汉族的兵士为主,汉族士兵包括契丹兵,包括渤海兵,这些汉化已久的士兵,他不能说牵着自己的马嚼着肉干喝着酸奶就能跟你打仗,所以他要有粮草的供应,有后勤的给养,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什么结果呢?就是金国原来的战争优势就不具备了,你战争成本低的优势就已经不具备了,战争成本低的优势一不具备,双方就都有短处握在对方手里,我如果切断你的给养,掐断你的粮道,不战自败,因此吴玠就派人偷袭金军,想掐断金军的粮道,金国人乱成一团,粮道被掐断了,乱成一团,然后就在这儿设围、坚守,熬到天黑,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夜视器材,一般一到天黑,双方谁也看不见谁,就要鸣金收兵,等天亮再战了,好不容易熬到了天黑,金国人歇了口气,一天了,打了一天仗,体力消耗这么大,水米都没打牙,歇口气,结果吴玠夜袭金营,我就是敢于夜战,这地方我熟,可能有老百姓给我带路,这个地方我熟,我敢于夜战,纵兵四出,打得金军大败溃输,完颜兀术就要逃,他怕被人认出来怎么办呢?拔出佩刀,把胡子割下去,我们看中国古人是特别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男子一成年,必须要蓄须,没胡子是太监,所以他必然得蓄须,因此你要是说对这个人侮辱最大,你把他的胡须拔掉,或者烧毁,这是对人绝对的一种侮辱,得跟你拼老命,完颜兀术这时候为了活命,我自个儿把胡子割下去,然后才逃跑,和尚原一战,吴玠大获全胜,这一战算是保住这个地方,几千军队打败完颜兀术号称十万大军,但是这一仗取得很大胜利,这一仗胜利之后,金国人要卷土重来,爆发了饶凤关之战。-------------百家讲坛分割线------------【旁白】金国人不甘心和尚原的惨败,于是重新派出一员大将来顶替金兀术继续对宋作战,这个人就是被称为啼哭郎君的撒离喝,他曾经是吴玠的手下败将,但是这次撒离喝为了洗刷掉啼哭郎君的恶名,设计迷惑吴玠,企图避开和尚原,从宋军防守薄弱的饶凤关入川,那么吴玠会不会上撒离喝的当呢?-------------百家讲坛分割线------------没想到吴玠不上他这当,然后自己亲帅主力日驰三百里,一天跑了三百里,赶到饶风关战场,吴玠很厉害啊,到了这个地方之后,就派了使者去给撒离喝下书,他不像张浚跟你约好哪天打仗,那太幼稚,吴玠下书的时候,带了好几大筐橘子给撒离喝送去,同时附书一封,“大军远来,聊以止渴”,你来一趟不容易,给你点橘子吃,这是我们四川特产,聊以止渴,“今日决战,各忠所事” ——《续资治通鉴》,你看吴玠这种胸襟,你来了我给你橘子吃,你今的这件事,咱们俩是各为其主,各忠所事,所以把橘子一送去,撒离喝魂飞天外,以杖拄地,拿手仗敲这个地,吴玠怎么可能来得这么快,这不可能,不应该啊,吴玠这心理战术玩儿得很成功,我送你几筐橘子,把撒离喝吓得魂飞魄撒,他怎么可能,他几百里之外,怎么给我送橘子来了,撒离喝,仗还没打呢,金国兵的气势就矮下一点了,这个时候撒离喝,他为了把自个儿的啼哭郎君的耻辱洗净,他也是豁出去了,拼了命了,攻打饶凤关的时候,他怎么攻打的呢?一人先登,两人拥后,一个人进攻的时候,两个人在后边跟着,前面死了,后面踩着同伴的尸体往上上,垫着死尸往上上,不惜一切代价,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饶凤关,取吴玠之首,这是我的第一要务。所以金军开始猛烈进攻,吴玠亲自登城指挥,拄着战刀,在城楼上指挥战斗,万弩齐发,很危险,箭在头顶,耳畔飞过,吴玠屹立不动,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你主帅不怕死的话,底下的士兵就跟着你玩儿命,指挥官打仗的时候,什么样的口号最应该喊,是跟我上,最不能喊的是给我冲,最能能喊这个,给我冲,给你冲,你呢?跟我上,我先身先士卒,我们看名将都是这样,吴玠拄着刀我不怕,那你怕什么?宋军又开始强弓硬弩,射击金军,它不是山城嘛,台地山城,有的是防守器材,就地取材,山上的石头往下推吧,推下山坡,一下咱就把金军轧成肉酱,吴玠事先也做好准备,我可以做草垛子,用草堆成垛,堆成垛干嘛呢?绑成圆球,一打仗点燃,推下山,这个东西守山城是最有效的,躲不开,一大火球奔你过来,你想想你第五个反应是什么?你有它跑得快吗?巨石你能躲开,这个东西火星四溅,金国人的制服皮毛为主,沾火星就着啊,所以金军一看,没见过这种打法,你有本事你下来,咱两阵对圆,堂堂正正,你瞧你这叫什么?没见你这种打法,兵书上没教过,于是金军惨败。金军惨败,撒离喝就豁出去了,我人多我不怕死,撒离喝也亲自上阵指挥,于是金军冒死强攻六昼夜,死尸积山,死尸堆得跟山似的,不退,吴玠一看这么下去不行,我的火球快用光了,能拣的巨石也快用光了,弓箭也快射光了,他这么跟我玩儿命,他这么不拿人当人,我不行,我这么跟他耗下去的话,你用兵再高强,中国古代有这句话,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你这么耗下去的话,不行啊,怎么办?-------------百家讲坛分割线------------【旁白】饶凤关一战,金军使出浑身解数,誓死也要赢得此战,吴玠虽率领所部顽强抵抗,但毕竟力不及彼,寡不敌众,实在难以抵御金军的疯狂进攻,此时的宋军已经人困马乏,弹尽粮绝,身处绝境,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吴玠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应对呢?-------------百家讲坛分割线------------吴玠就出招了,招募敢死队,赏银千两,下山杀敌,而且吴玠招募敢死队的时候他是有原则的,什么原则,父子兄弟同在军中的,就是父亲留下,儿子回去,如果是兄弟同在军中的,没结婚的回去,一般就是弟弟没结婚,就是弟弟回去,我不要,我就招那些已经是结了婚有孩子的,结果这招募来的这些敢死队,经常是父子兄弟在一起,我们不回去,我们愿随将军杀敌,打死无怨,我们没关系,不传后代没关系,只要大宋国朝能够保住,我们自有后来人,所以我们不害怕,吴玠非常感动,开银箱,搬银子,赏赐给士兵,士兵哈哈一笑,命都不要了,要这银子干什么啊,将军,您留着吧,将来还用得着,结果敢死队整装待发,准备一战成功,可惜的是吴玠军中一个小校犯法,下级军官犯法,依律当斩,结果这个小校趁看管不严,正招敢死队,正誓师喝出征酒呢,他趁看管不严,下山投奔金军,就把宋军部署的虚实就都告诉金军了,这样一来的话,金军就沿着这个小路就爬上来了,这个小路鲜为人知,宋军可能都没设防,本来宋军人数就少,他就是乘高凭险,居高临下,才能够守住,现在天险一失,金军从天而降,宋军就支撑不住了,所以饶凤关失守,吴玠边打边撤,退到三泉这个地方,准备在这儿会和其他余部抵抗,金军占了饶凤关以后,损失惨重,这种胜利就属于一种惨胜,不够本,完全是撒离喝的面子问题,我以前哭过,我现在让你哭,完全是面子问题,但是吴玠人家也没哭,人家退回去,所以金军一看,没有办法了,于是撤军北去,吴玠一看你跑了,该我显显身手了,吴玠就率军进攻,缴获了金军大量的辎重,据说金军这一次堕山涧死者数以千计,掉到悬崖里就死了上千人,人马损失很重,等于最后的结果就是饶凤关虽然有失,最后的结果仍然是吴玠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金军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于是朝廷晋封吴玠为少保,充立州陕西路制置使,就变成了当地最高的指挥官。-------------百家讲坛分割线------------【旁白】吴玠所部的誓死抵抗,再一次打破了,金军入川的计划,金军岂能够善罢甘休,于是卷土重来,再次派出金兀术,率领大军攻蜀,拉开了仙人关大战的序幕,这一次金军为了一举拿下仙人关,调整了战略,但是吴玠早有设防,誓死捍卫仙人关,那么面对吴玠的顽强抵抗,金军会采取哪些新的进攻策略呢?-------------百家讲坛分割线------------金军一看,打仙人关屡攻不克,不好打,不好打怎么办呢?就用云梯去往城墙上搭,派士兵手持云梯冲,用撞车撞,撞车就跟城门楼子一样高,它前面是一个大的木锥去撞城门,甚至去撞城墙,楼子里面也有碉楼,士兵藏在碉楼里,用牛皮张起来,做成巨盾,护住自己的身体,吴玠一看贼易破,云梯拿撞杆给它撞碎了,或者把开水和热油给烧开了,一锅一锅油往下一浇,人首先就烫熟了,这个甭说了,云梯上沾了油,火箭一箭就着了,撞车都不用浇油,那不是牛皮嘛,拿火箭一射就着了,所以金军惨败,吴玠他老是这么干,他老玩儿火,这谁受得了,攻山头他给我拿大火球,打城他用火箭,这受不了,数个时辰打下来之后,双方还是战了一个平手,这个时候完颜兀术作为百战名将,也有点失去理智了,命令金军将士,现在你们一队人,用绳子把自个儿连在一起,进攻的时候一队人都得上,同生共死,但是同生的可能性不大,只能共死啊,你想你一队人,身披铁甲连成一块儿,你爬云梯,第一个掉下来带着一串全往下掉,完颜兀术按说他也是百战名将,也不知道怎么出了这么一招,同生共死,如果这一仗再失败了的话怎么办?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讲,这一队失败,军队最小编制,比如今天军队最小编制是班,一个班抽签杀一个,所以金军也玩命,宋军也玩命,双方僵持到什么程度,最后又是出现什么结果,金国人踩着死尸往上冲,不用云梯足够了,踩着死尸往上冲,完颜兀术打得很艰苦的时候,撒离喝骑着马绕着城转,我有什么办法来打败宋军呢,忽然间他心生一计,宋朝守军西北那个地势的敌楼,好像防守比较空虚,所以我把敌楼给打塌,从那儿进攻,金国人用抛石,巨石打敌楼,吴玠一看敌楼要塌,倾覆了,亲自赶到一线,命令士兵,拿绳套住,拽正,然后咱们跟这儿死守,绝不能让金国人攻上来,金国人一看,你不是会玩儿火嘛,我也会玩儿火,我射箭,射火箭,纵火,把这个敌楼烧掉,宋军早防着这招呢,我就是玩儿火的,你拿火烧我,水一浇,灭了,金军没办法了,没法打了。宋军在夜里又开始劫营,明晃晃的长刀,大斧,据说宋军的首领武艺高强,手持那种长把的陌刀,当其刀者,人马皆碎。一刀上去连人带马,砍成两半,有一个这么敢干的,宋军的士气占了优势了,所以宋军一下在士气上占了很大的优势,这样一来的话,金军大败,金国人这次来,老婆、孩子、家具、仆人,全带来了,是准备干嘛,准备灭了吴玠之后就进蜀地,就跟这儿安家,我们家的家具,我常用的东西,老婆孩子全带来了,结果这三战全都失败,进蜀地是不可能了,老婆孩子没准都被俘了有可能,金国人认识到吴玠守这个地方看来是天堑,难以逾越一步,怎么办?金国人想明白了,咱们这儿开荒种地吧,于是金国人开始在陕西这一带种田,屯田了,做好了跟宋朝长期对峙的准备,所以等于是宋金在陕西这个地方就开始长期对峙下来了,它就没能够攻入蜀地一步。-------------百家讲坛分割线------------【旁白】和尚原之战、饶凤关之战,仙人关之战,金军不惜血本,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入川战役,究竟是为什么,川蜀之地又为什么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两宋风云
两宋风云-2
两宋风云-3
两宋风云-4
两宋风云-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两宋风云
两宋风云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