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

总序 作者简介泰勒·本-沙哈尔博士(TalBen-Shahar,Ph.D.)泰勒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拥有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他所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被哈佛学生们推选为最受欢迎率排名第一和第三的课程。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哈佛学生超过了总人数的20%,其中23%的听课者向学校教学委员会反映:这两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泰勒博士在哈佛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受到学生们的爱戴与敬仰,被誉为“最受欢迎讲师”和“人生导师”。由于他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有限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全球数十家著名媒体对他进行了专访和追踪报道。10年来泰勒博士专门从事个人和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自信心,以及领袖力提升的研究。除了教授哈佛大学的课程外,他还受聘为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心理咨询顾问和培训师,他的课程因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幸福”的心理课程。泰勒博士在中国唯一合作机构为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m),2007年他已开始在中国亲自讲授“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总序 作者前言(1)泰勒·本-沙哈尔(TalBen-Shahar)2002年,我第一次在哈佛大学教授“积极心理学”,当时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两名中途退课。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探索一个终极的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自助并帮助他人,包括个人、社区以及社会变得更幸福?我们共同尝试了许多方法,诸如分享个人经历、体验负面情绪和快乐,后来终于更清楚地了解到利用心理学获得幸福与充实生活的秘诀。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这门课程。因为我的老师兼引路人菲利普·斯通(PhilipStone),他是哈佛大学第一个“积极心理学”教授,建议我为该课程举办一个说明性的讲座。结果,那年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总数达到了380人。在年终课程评估上,超过20%的学生向教学委员会反馈说,这门课程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而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已经有850名学生报名选课,这也让“积极心理学”成为哈佛大学听课人数最多的课程。100多年前,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的思想总是激励着我在教学中坚持实用性,去发掘“学术研究发现的真实价值”。我向学生们提起真实价值时,并不是指金钱或是某方面的成果与名声,而是指我所认为的“至高财富”,也就是所有目标的终点站——幸福。这不只是一个简简单单讨论“美好生活”的课程。学生们除了阅读和学习研究报告之外,我还要求他们把所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学会与恐惧相处,找寻自己的优势,设定短期以及长远的目标,我也鼓励他们去冒险尝试,在其中去发现自己最适合的舞台(这通常是在舒适和紧张之间的某个地带)。作为一个害羞内向的人,我在第一次上课时面对6个学生时还可以应付,而到了第二年需要面对将近400名学生时,这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到第三年当学生数目已经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了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父母、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的课堂上的时候。自从《哈佛红人》(HarvardCrimson)和《波士顿环球报》(BostonGlobe)报道了积极心理学课程火爆哈佛之后,质疑声就从未停止过。人们似乎可以感觉到,我们正处于某种革命之中,但是并不十分清楚革命的意义。如何解释哈佛大学等高校对积极心理学热切的需求?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甚至成年人都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当今的社会抑郁的人越来越多?还是21世纪的教育或西方的生活方式使然?事实上,对幸福研究的独特性在于,它超越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任何时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幸福。柏拉图为开讲“幸福”而建立学院,而他的明星学生亚里士多德则为了表达自己对生命繁荣的观点而开设讲堂。而在早于他们一个世纪的中国,孔夫子周游列国去传播他对追求充实生活的理想。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所有宗教和哲学无不涉及关于幸福的问题。最近,自助(self-help)大师有关如何获得幸福的书籍,已经在从印度到印第安纳,从耶路撒冷到吉达港乃至全世界各地的书店都占据了可观的位置。虽然研究如何获得幸福的热情和实践在世界各地从未停止过,但是当今社会中,对积极心理学的需求却从未像今天这般迫切。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了10倍,而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最近一项调查也表明,将近45%的美国大学生因抑郁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很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的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到2005年,只剩下了36%了。而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中国的经济发展异常迅猛,而与此同时,儿童和成年人焦虑和抑郁症的患病率也在上升。根据中国卫生部的报告:“我们国家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的确令人担忧。”就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虽然现代人(多数西方国家和一些东方国家)比前人富有得多,但我们却并不比前人开心。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MihalyiCsikszentmihalyi),一位积极心理学的权威问过一个问题:“我们这么富有,为什么我们还不开心呢?”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未得到满足的时候,解释为什么不幸福是非常容易的。但当今的社会中,大多数人不幸福的原因,已经不能用基本物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来解释了。越来越多的人想解决一个悖论——财富带给我们的好像并不是幸福,而他们都开始在积极心理学中寻找答案。当今世界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通常被称为“帮助人类发挥潜能的科学”①,1998年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Seligman)将其作为一个新的心理学领域正式提出,他时任美国心理学协会会长。此前,对幸福的研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主要是由大众心理学(poppsychology)所占领。在众多的培训和书籍中,我们确实可以发现很多的乐趣并被深深地感染,但是它们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它们所保证的“幸福的五大步骤”、“成功的三大秘密”以及“四种找到完美爱人的方法”等等,通常是空头的承诺,以至于多年后人们对“自我激励运动”(self-help)嗤之以鼻。在学术方面,曾经有许多著作和研究极富实证性,但却无法应用于生活之中。在我看来,积极心理学就是连接象牙塔和每日生活的桥梁,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与精准性,同时也具备自助运动给人带来的愉悦和乐趣。当然,这些也正是本书的主旨。大部分的自助材料都有“保证多,效果少”的通病,原因是它们缺乏科学研究的证据支持;相反,经过学术研究的成果,基于严格的考验与实践,具备更大的实证性。而且,研究者从来不随便保证,也正是因此,他们所保证的,一般都会实现。正因为积极心理学是连接学术成果与日常生活的桥梁,积极心理学家所提供的方法无论是通过何种形式(书籍、讲座或是网络),有时候可能会类似那些自助学大师的想法,简单而且非常容易实施,但是这种简单性和可及性又与自助运动有着本质的不同。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奥利弗·温德尔·福尔摩斯(OliverWendellHolmes)曾说过,“无知,与复杂无关,对此我不屑一顾,简单,是对复杂的超越,对此我奋不顾身”。福尔摩斯所看重的简单,是经过探索和研究以及深思和测试而得到的验证本质性结果,而不是那些没有根据、凭空猜测的结论。积极心理学家深入探究现象本质及事实真相,从复杂回归简单,最终产生可行的想法,实用的理论,还有简单而有效的技巧,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福尔摩斯之前的千年里,达·芬奇就已经指出过“至繁归于至简”。为了找到幸福生活的精髓,积极心理学家们与其他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一起,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正是为了找出纷繁现象背后简单的实质。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正是来自于他们的研究结果,而它们绝对可以帮助你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我知道它们是可行的,因为它们已经深深地帮助了我。总序 作者前言(2)如何利用这本书?这本书旨在帮助你了解幸福的真相,并帮助你过得更幸福。但是,仅只阅读本书(或是其他任何书籍)本身,是无法令你的生活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的。我不相信改变生活这么巨大的工程会有什么捷径,如果想要借由本书来帮助自己,你必须把它看作一本练习册,练习的内容包括了反思和行动才行。没有实际行动,仅仅看书是不行的,深入的自我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在书里,你会经常看到“反思(timein)”(而不是一般地休息一下)。这些有引导性的问题,是给每个人一个机会,一个提醒,让读者给自己一两分钟的时间去反思和消化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并进行自我探索。如果没有这些暂停的话,则大部分内容因为不能被具体化,而很容易被我们忘记。书中除了“反思”时间之外,在每一篇结尾部分还有较长的练习,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并帮助大家把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入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在所有练习中,有些练习可能你会特别喜欢,比如写日志可能比冥想更适合你。你可以先从感觉比较自然和舒适的练习开始,在熟练了之后,再开始慢慢进行其他练习。这些练习是我在研究中发现的最有效的心理学干预手段。更多的练习一定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益处。这些练习很简单,但是却有重要的实际效果;确实可以帮助你生活得更开心、更充实。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分为5章,介绍了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在第二篇里的第6章到第8章中,讨论了如何把这些想法应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里。最后一篇则包括了七个冥想练习,提供了一些关于幸福的本质,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位置的洞见。在第1章里,我首先回忆了自己的过去——那些激发我追求幸福这门学问的经历。在接下来的一章里,本书指出了幸福既非来自满足眼前的欲望,也不是无止境地追求长远目标。我们一般所看到的幸福模式——享乐主义型=只要满足当前的欲求;忙碌奔波型=不能体会任何生活中当下的快乐,生活只为了目标实现的那一刻,都是不可行的,因为它们两者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人们的两种基本需要,那就是“当前的快乐+未来的获益”。在第3章中,我解释了为什么快乐必须同时包含意义和快乐两个因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又可以体验当下的喜悦情绪。我认为:生命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幸福,一个高于其他所有目标的总目标。而在第4章中,我提出幸福才应该是至高的财富,而金钱或声望绝不是用来衡量生命的标准。我经常会反思有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关系,并讨论了为什么有些人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地位和声望之后,却仍然内心充满苦痛,甚至精神崩溃。第5章,将本书关于目标设定的方法与其他心理学理论进行了结合,帮助读者更好地设定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功。在第6章中,我开始将第2章的理论应用在生活中,去探索为什么大部分的学生不爱上学,并且研讨了有关教育者的角色,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更开心同时更成功。书中同时解析了两种学习模式:溺水型和热爱型。第7章的主旨在于破除外在成功必须以牺牲内在的快乐为代价的错误观念,并提供了一种方法,帮助读者找到能发挥自身优势,同时获得快乐和意义的工作。第二篇的第8章中,探讨了幸福生活中最重要的成分:爱。我讲了有无条件去爱和被爱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无条件的爱在幸福里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还有其对生活其他方面的广泛影响。在最后一篇的第一冥想中,我讨论了幸福、自爱与善良之间的关系。第二冥想介绍了幸福强心剂的概念,即一些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简短练习,同时它们也可以加强我们整体的幸福感。第三冥想反驳了一些旧思想,包括幸福乃是取决于天生和经历等。第四冥想中解说了有关突破内心自我限制的方法,从而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第五冥想提供了一些需要我们反思的内容,我们可以据此来进行自我反思,寻找答案。第六冥想指出了一个最普遍的幸福障碍,即时间压力,人们总是企图将越来越多的事情在越来越少的时间内做完,这严重地破坏了我们的幸福感。最后一个冥想专门献给这场“幸福的革命”。我相信如果能有足够多的人把幸福作为至高财富和人生目标的话,我们看到的将不止是普遍的幸福,还有一个和平与善良的世界。总序 推荐序:邂逅幸福(1)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理事长倪子君2007年1月20日,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讲授者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步出北京首都机场,我大步迎上。作为邀请者,当我与这位略显腼腆的博士有力握手时,一个念头闪过:一场关于“幸福”的浪潮即将来到中国。古今中外,多少人为财富抛尽昭华,为英名付尽青春,为权位苦煞人生……一路狂奔,无心领略风景,当奔至似乎本该充盈“幸福”的终点时,却一脚踏入虚无与空洞……幸福在哪里?从宗教到哲学,从柏拉图到孔子,无数先哲贤士试图对这一重大生命问题进行探索和解答。可是,幸福在哪里?2006年6月,作为一家国际心理服务机构的负责人,我意外得知,哈佛大学排名第一名的课程竟是一门心理学课程——“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从业人士,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直感告诉我,这绝不是一个成熟、传统的心理学领域;更令我惊讶的是,一向在哈佛大学“不起眼”的心理学课程,竟然排名第一!作为商学院的毕业生,我知道哈佛大学历来排名第一的课程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教授讲授的“经济学原理”,这是一门在哈佛大学经久不衰的经典课程。但“积极心理学”究竟缘何魅力,能够超越经典,直摘桂鼎?美国著名的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等数十家媒体这样评价:“泰勒博士被哈佛学生誉为‘人生导师’、‘最受欢迎的讲课者’”;“泰勒博士曾是以色列壁球冠军,世界壁球种子选手,哈佛大学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但他声称自己曾经‘不幸福了30年’”;“泰勒博士称“积极心理学”引领他找到了幸福的方法”;“泰勒博士第一次讲课只有8个人选修,但第二个学期听课人数猛增至几百人,第三学期这门课便成了哈佛开课史上的奇迹”;“上过这门课程的学生评价,这门课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脚步……“积极心理学”打破了100多年来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失败和障碍的旧模式,它并不针对“解决心理问题”,而是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幸福。积极心理学告诉人们,幸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幸福“可以通过练习后养成“习惯”。积极心理学被称为国际心理学界的第四次浪潮,这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当“积极心理学”和这位泰勒博士的信息涌入我的脑海后,一个清晰的决定形成了:“寻找泰勒博士!”如果“痛苦”是一片黑暗,那么传统心理学便是在黑色的大海上艰难地寻找彼岸。如果“幸福”是一片明媚,那么积极心理学无疑是在阳光下滋养繁茂,让人们感受乐观、温暖和积极的力量!积极心理学使“幸福”从宗教和哲学的领域,纳入科学的范畴进行研究和探讨。经过严格科学实验证明过的方法和手段,使“幸福”这一模糊的、个人化的主观感受,变得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这是不是人类的福祉?给泰勒博士发出的数封邮件,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2006年8月,在两个月毫无进展的等待之后,我得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泰勒博士将受邀到上海参加一个哈佛大学组织的活动,该活动由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投资银行赞助。我紧急联系了我在清华大学《全球领导力》课程的导师、高盛前总裁约翰﹒桑顿先生,他也应邀在这次活动中发表演讲。我请桑顿先生引见泰勒博士,桑顿先生欣然答应了。但不巧的是,桑顿先生到达上海之时,泰勒博士按行程即将离开上海。为此,我和本书译校者汪冰博士决定陌生拜访。有一种“幸福”叫做知遇知音。当我与汪冰博士几经辗转,与泰勒博士在上海初次见面时,我们从第一个微笑与致意中,便读出了久已相识的宿缘。在接送泰勒博士从宾馆到会场的途中,我们谈论着对“幸福”主题高度一致的兴趣与感悟,沟通中美心理学发展历程,交流中国人在快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心理困惑和挑战……两天后,原本计划在上海逗留四天的泰勒博士,决定与我们回到北京,深入讨论积极心理学进入中国的意义和模式……泰勒博士的讲课时间原来需要提前一年预约,但在随后的三个月中,我们与泰勒博士密切合作和共同工作。2007年1月20日,泰勒博士便在中国首次开课了!“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积极心理学——幸福的科学进入中国,其讲授者首次在京开课”,这一信息在中央电视台CCTV-2《全球资讯排行榜》入榜。中国近百位心理学专家到场听课,在京超过130位外企人力资源总监和主管聆听了泰勒博士的专场演讲。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超过百名的清华学子因无法进入会场而在场外滞留……很多听众如我一样,在听到诸多炫目的宣传介绍后,期待着一场令人激动的演讲,期待着听完演讲后,一种积极的力量在心中高涨激荡……然而,在泰勒博士进行了第一场两小时的演讲后,我却相当不安!泰勒博士在讲课时自始至终略带腼腆,语气平缓,即不高昂也不激动……观众们自始至终安安静静坐在座位上,没有被要求大声回应或起立欢呼,也没有人面露难以抑制的激动……演讲结束后,观众安安静静地鱼贯而出,有人似乎面露失望……晚饭时,我不得不向泰勒博士委婉地提出:“有一些听众或许期望得到一种令人激动的现场感觉,或者立刻能感受到积极地改变”。泰勒博士微笑地望着我说:“请允许我做我自己”。这是我所学到的积极心理学的第一课:“做自己”。听过泰勒博士几天的演讲后,我开始清楚地知道,积极心理学不是“多保证、少效果”的激情演讲,而是经过严格的实验与实证的心理科学。泰勒博士不是现场表演型的激励大师,而是在科学领域中,严谨地引领听课者发生悄悄的改变——脚踏实地的、积极的改变。首先改变的是我。1月份泰勒博士讲课返美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研究院的全体人员开会。在会上我向大家真诚道歉:“非常抱歉!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对大家的工作要求苛求,却少有‘欣赏式探询’(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方法),关注目标而忽略了你们是否有快乐的过程……如果你们在工作中不快乐或有过压力,我就是你们痛苦的最大制造者。对不起,我会改变的!”从那天以后,员工们开始“迈着春天般的脚步”快乐地工作至今,而我也从由“责任”、“目标”而生的焦虑与压力中解脱出来,让内心渐渐春暖花开。改变是如此真实。总序 推荐序:邂逅幸福(2)2007年4月,泰勒博士第一次为中国高端企业家开设三天的课程。那些企业家个个身经百战,充满智慧,思想深刻。没有人听说过“积极心理学”。以他们厚重的经历,他们怀疑一门心理学可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怀疑一个看似年轻的西方心理学家真的可以教他们“如何获得幸福”。一位三家上市公司的总裁,在临上课之前告诉我,他太忙了,准备退课。我请他“停下一直忙碌的脚步,请把三天的时间留给自己的心灵,只有三天。”他狐疑地留下来。满额30人的班,只有10个人报名。三天课程开始,泰勒博士的第一句话是:“你们不会从我这里学到新东西,我说的每一句话,你们都知道。……我要做的只是提醒你们,这些你们都知道的、但忽略已久的真理,并开始真正改变你们的生活。”一天又一天,他用一贯平缓的方式娓娓道来……改变于无形与无声。课上,企业家们起初怀疑甚至不屑的表情放松下来,抱在前胸的手臂放下来,垂下的双眸放出了光彩,他们为一个又一个看似简单的关于幸福的问题而沉思,课上的小练习他们一遍一遍认真地参与……或许,他们第一次离“幸福”如此亲近。那位三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在课上递给我一张纸条:“子君,谢谢你‘强迫’我有机会上了这次课程。这是一次奇妙的心灵之旅!”他说,“我带着怀疑的态度来参加课程,但课程给了我非常大的冲击。因为从来没有用这么简单的方法来审视自己,看清楚自己。我如同凿掉了许多心灵上的石块,让生命轻松地透一透空气……”一位业内有名的女企业家说:“上课前,我觉得我已身经百战,已是少有的积极和坚强,或许不太需要这门课程。但第一天课程的晚上,我四年来第一次流泪,而且是失声痛哭……一个人在世界上包装给别人看的东西容易做到,最难发现或最难面对的是心灵深外的东西……我现在感觉很轻松。当我接纳而不是抵抗自己的痛苦时,我走近了幸福……”一位经历了破产后再度成功的企业家说:“课程没有令人震憾的结构或内容,很多道理我们熟知,但课程效果令人非常震撼。……这门课程对于目前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特别有帮助,我们在追求成功时,不必再以痛苦为代价。这门课给了我们又成功、又幸福的机会”。一位企业家课后回到他所在的城市,兴奋地给我打来电话:“以前我八岁的儿子不愿意对我讲学校里的事情,我用了欣赏式询问,他现在滔滔不绝地告诉我……积极心理学里的方法对我太太和孩子一用就灵……”2007年7月泰勒博士在中国的第二次三天的课程,上课人数增至20人,全部由第一期学员推荐的企业家,课后反馈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满意率100%!2007年11月份的课程已须预约方可有席位!在课程中,我们将这本书的初译稿作为课程讲义发给学员。其中一位学员是一家美国公司的合伙人,她精读完这本书后,马上在香港买了本书的英文版,送给她的“急需幸福”的朋友们。许多学员在看过本书后,认为本书与泰勒讲课的风格非常一致——在润物细无声中,以严谨的思维,透过自身经历与感受,用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引领读者走向幸福。一位正艰难挣扎于事业低谷,曾经显赫一时的企业家,在上过泰勒博士的两次课程后,毅然决定关掉自己的企业,潜心研究积极心理学,专注成为积极心理学的讲师。他说:“我曾经很成功,也曾经惨败。我关注心灵已经很久,看过很多宗教和哲学的书。而让我内心发生真正改变的是积极心理学。”他说:“泰勒博士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几乎每一句话对我都有启发。书中的练习我每天都在做。我真实地感受到,积极的心理力量在我内心每一天都在成长。在经历失败后,我很长时间都没有这种幸福的感觉了……。”然而,幸福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正如泰勒博士在书中所说:“只是阅读本书(或其他任何书籍)本身,是无法令你的生活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的……你必须把它看作一本练习册,不断地反思和行动才行。”2006年2月,哈佛大学出了件大事,校长萨默斯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人天生不如男”付出了“下课”的代价。即将去职的萨默斯闷闷不乐,他的好友找到泰勒博士,讨教如何才让校长快乐起来的秘笈。泰勒博士便给出了下面的练习:首先,大胆地去经历他现在正经历着的任何事情,并且自然地接受下来。他现在可能很烦乱和难过,但这些都属正常,因为他也是人。第二,建议萨默斯本人清楚地了解“人类有非凡的克服沮丧事件的能力”。事情并没有他最初看起来那么糟,即使丢掉了世界顶级大学的校长之位。第三,他可以仔细回顾一下作为哈佛校长的经历,回忆自己任期内的巅峰时刻,并用他所学到和感悟到的自身优势,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用武之地。假如上述办法仍不奏效的话,泰勒博士支了最后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留一个座位,校长先生可以旁听这门课程并做相应的论文。无论我们正处于何种生命状态——遭遇不幸,经历变迁;或追求卓越,名利双收;也无论对人生正经历困惑、求索或领悟,我们对生命都要负一个重要的责任——“让自己更幸福”。正如泰勒博士在本书中所说:“人类的终极目标只是一个——幸福!”为了找到幸福生活的实质和方法,积极心理学家们与其他的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一起,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结果表明,追求“幸福”具有简单可行的方法,“它们绝对可以帮助你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我知道它们是可行的,”泰勒博士在书中说:“因为它们已经深深地帮助了我。”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是可以学会的!第一章 探讨幸福 探讨幸福(1)机会是在困难中诞生的.——阿伯尔特·爱因斯坦TalBen-Shahar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以及心理学系,现在是哈佛大学课程受欢迎率排名第一课程——“积极心理学”的讲授者。他曾是国际排名的壁球手,以色列国家冠军,美国大学联盟冠军,以及美国年度杰出青年之一。让我们先来听听他的真实经历。十六岁那年,我在以色列全国壁球赛中夺冠,那次经历让我对幸福的理解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曾经深信胜利可以令我快乐,可以减轻我长期以来的空虚感。在长达五年的训练里,我一直感觉到生命中好像缺少了些什么……无论是通过拼命的运动,或是不断的自我勉励,都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我曾为此闷闷不乐,但我相信那空虚早晚会被填补。那时我认为,无论是身体或心理都必须要坚强,才能胜利,而胜利会带给我充实感,充实感会让我幸福。就像我所想的,在胜利后我欣喜若狂,也和家人与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就在当时,我对自己的理念更是深信不疑……胜利可以带来的快乐……种种身体和心理上的磨练都是值得的。那天睡前我坐在床上,尝试着再回味一下那无限的快感。忽然间,那胜利的感觉,那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了。我内心忽然觉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我努力告诉自己,这是暂时的神经过敏。可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并没有找回那快乐的感觉;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严重,我开始慢慢地发现,胜利并没有为我带来任何幸福,我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我感到不知所措。反映:回想一下,有没有曾经在达到过一个伟大的目标之后,却没有得到你所期望的喜悦。我也发现我不并不孤独:我的同学中大部分人都生活的不开心。可是他们好像并不在乎,他们只是在努力的追求好成绩,苦练成为出色的运动员,或是为了高薪的工作而奋斗,但在追求和达成这些梦想的过程中,他们却很少体会到快乐。自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我开始找寻答案……反思:你会怎么解释幸福?你觉得在生活中,你能做些什么去加强你的生活质量?***在书中所谓的追求幸福,是一项权力,一项我们不可轻视的权力。为了争取这项权力,先烈们不惜付出了生命和鲜血。而且还是在多年之后,人们才真正的被保障了追求幸福的自由,但这个革命离成功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在世界各地,许多人们过着被压迫的日子,而没有办法自由地追求幸福。好像1776年时发生在北美的革命,通常是让世界改善的第一步骤。但只是追求幸福的权力并不代表就会幸福;如果这么简单的话,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么多的不幸福了。就像美国开国元老BenjaminFranklin说的“宪法不能保证幸福,它只能保证人们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每个人必须自己去为其付出努力。”美国的独立革命,以及日后的一些冲突,正是为了去粉碎一些外来的体系,也就是阻止追求幸福权力的政治体系而发生的。但现在我们需要第二次革命,这次的革命注重的是帮助人们去超越自身的障碍,一些妨碍我们充实生活的障碍。与外来因素相异的内在革命,并不需要我们拿起武器什么的。它所需要的,是我们在安静的情况下,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个人或整体的,以及重新排列顺序,注重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我们必须以追求幸福为出发点,追求那些值得追求的13。幸福革命的代价是很高的:如果我们不从内部开始,就会危及外在的一切。不幸福的人比较容易跟随一个保证他们福佑的独裁者,无论是在世时或是过世后。就在不快乐和压力升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不道德的路线。心理学家拥有帮助人们的能力,这也是他们的使命。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家之一AbrahamMaslow,在1955年的演讲时说:14“我不只是一个狂热的真理追求者,我还非常关心人类的命运、目标和未来。我希望能帮助他们达成期望。我希望能引导他们成为兄弟,像亲人一样合作、和平、勇敢与公正。我认为科学是这个抱负的基础,而在所有科学之中,心理学针对此期望是最具效力的。是的,有时我甚至会想,这个世界要不就被心理学家所拯救,要不就完全不被拯救。我认识很多积极心理学家,他们确实都抱着和Maslow一样的热情。他们也不停在追求这个问题中的问题。我在此会介绍一些他们的发现——积极心理学研究下所绽开的花朵,更重要的是,绽开的个人和社会的花朵15。第一章 探讨幸福 探讨幸福(2)练习创造规律研究报告指出,改变即学习新方法可以带来新的态度或是替代旧的,但却非常难。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越是去改变,失败的越多16。在JimLoehr和TonySchwartz《全力投入的力量》一书中,提供了一些有关改变的不同看法:他们提到了“与其去注意改变自身,不如去创造规律17。创造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维持它就容易得多了。好的运动员有其一定的规律:他们知道何时应该在赛场上或是健身房里,而这时他们会做出一定的锻炼18。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每天刷两次牙是一种规律,不需要什么强大的意志力。所以只要能培养好习惯,剩下的其实并不难。根据Loehr和Schwartz所说的“建立规律需要做的是在一定的时间上有一定的举动,而它的原动力则是价值观。”对运动员来说,成为出色的运动员是他们的价值,所以他们就把规律建立在练习上。至于对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干净和整齐是一种价值,所以类似刷牙这种习惯就成了一种规律。如果我们能把幸福看成是价值,下一步就是要在幸福身上建立相关的规律。通常我们对于承诺的自制力不是很强,甚至是那些我们知道有用的承诺。这也是为什么“新年新希望”经常是失败的原因。什么样的规律能让你更快乐呢?你希望在生命中的改变是什么?他们可能是每星期运动3次,每天早上冥想15分钟,每个月看两场电影,与配偶每个星期二出去逛逛,每两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等等。每次创造新规律时不要太多,1-2个就够了,另外在规律成为规律之前,不要再增加新的。就像TonySchwartz说的“微小的成果,要比野心勃勃的失败好的多……成功像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的。”一旦你选择了新规律,把它们写在你的笔记本上,然后开始行动。新规律开始可能会不容易,但通常只需要30天以内的时间,你就可以养成习惯了19。用Aristotle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就是我们本身行为的代表。优点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规律。”一种关于规律的说法就是,它们会影响人们的创造性和自然,特别是内在的规律,好像固定和伴侣约会,或是艺术性的规律。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把活动变为规律,无论是在健身房运动,和家人相聚,还是阅读,我们就永远不会去尝试它们,结果不是顺其自然,而是我们变得很被动(让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被他人所用)。在一个有体系、有规律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妥善的安排时间,可以有时间去活的自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甚至可以把自然也变为一种规律,比如说,在约会时自然的发展等等。最具创意的人们:艺术家,商人,或是家长,都有他们自己的日常规律。相对的,这些日常规律使得他们更有创意,活得更自然20。在之后的文章里,我还会不断地提供类似的练习,当你做不同的练习,创造不同的规律时,它们会慢慢使你过得更幸福。整体来说,直接去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很难的,除非使用制定规律的形式。第一章 探讨幸福 表示感激根据RobertEmmons和MichaelMcCullough的研究,如果我们可以经常为身边美好的事情而感恩的话,则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我们都可以享受更多的安宁21。那些把感激的事情做成日记的人——每天至少写下5件值得感激的事的人,确实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得到了更高的安宁感。创造感恩的规律,可以快速地转变人们的生活。每晚在入睡前,写下5件让你感到快乐的事情,一些你感激的事。这些事情可大可小:从一顿饭到与一个好友的畅谈,从工作到你的信仰都可以。如果每天都进行,这很快就会变成一种规律。重点是,除了重复这个举动之外,为了让记忆不老化;在你把他们写下来的同时,还要去回顾每件事的感受。慢慢来!习以为常地做感恩回顾,可以让我们去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你可以自己做这个练习,也可以与他人一起。表示感激可以让关系更加密切,无论是和爱人,子女还是父母。比如说,在孩子入睡前,他们可以和父母一起分享他们所感激的事,相互交流,或是他们在学校和工作上的事。第二章 调停现在与未来 调停现在与未来(1)幸福的权力是天赋的,知道还不够,得学着去使用。——(罗马)克劳狄族毕业后,虽然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发生变化(以往是好成绩,现在是高薪和提升),但是他们生活上的态度却保持一样。就好像他们已经认定了一点,那就是要成功就必须得经历痛苦。索罗曾说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默认的痛苦”中,这是难道是真的?但至少我决不会去接受这种悲观的看法!我继续努力的追寻如何可以成功并且快乐?“无苦无获”是不是个弥天大谎?要想得到这些答案,必须先了解幸福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情绪?是喜悦?还是痛苦的反面?快乐、满足这些字眼经常的和幸福牵扯在一起,但是它们并不等于幸福。这些情绪会随时间而变化,所以虽然这些情绪令人欣喜,但是它们无法成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更不能成为幸福的支柱。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可以承受困难和考验的。为了准备年度最重要的壁球赛,我天天苦练,还同时还严格的遵守饮食限制。比赛一结束,我就冲向我最爱的汉堡店。我一口气买了四个汉堡。突然我发现汉堡类型和人的生活态度是如此的相像:第一种汉堡虽然口味诱人,但是标准的“垃圾食物”。吃它等于去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预定了未来的不悦。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幸福的,可以称为享乐主义型。享乐主义型的格言就是“找寻快乐,避免辛苦”;他们注意的是眼前的快乐,却不对任何负面后果的可能性而担忧。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面全是蔬菜和健康食物,吃这个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我会吃得很痛苦,无法去享受它的美味。我称这类为忙碌奔波型。这类和享乐主义型相反的是,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我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我的健康。这种就叫做虚无主义型。这类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以上三种类型之外,还有最后一种。会不会有和第一种一样好吃,也和第三种一样健康的汉堡呢?一个包括了现在和未来好处的汉堡?最后这一种就叫做幸福型。一个开心,活的有把握的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但带给他目前的快乐,也能引导他走向成功的目标。下面的图表解说了四种类型,包括他们在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直线代表未来,正面向上,负面向下。横线代表现在,正面向右,负面向左。反思:在以上的图形中,你最常活在哪一个部分呢?其实在某些程度和组合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各种类型的一些特点。下面让我们先跟着提姆去看看他的人生。忙碌奔波型提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一直过着开心的生活,但从他上小学那天,他忙碌奔波的一生也就此开始。他的父母和老师经常说,上学的目的就是好成绩,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他们并没有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快乐的地方,或者说,学校根本就应该是个开心的地方。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提姆背负着极大的焦虑和压力。他每天所盼的只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因为只有那时,他才不需要为学校的事情烦恼。提姆相信大人说的——成绩就是成功的标准——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他还是努力的学习着。当他成绩优越时,他父母和老师都会夸奖,同学们也都非常羡慕。当他升入高中时,提姆已经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无苦,无获。虽然他对学业和生活并无好感,他还是全力的前进着。头衔和荣耀的力量推动着他,当压力大到无法忍受时,他安慰自己说,“上大学后一切都会变好的”。提姆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轻松和喜悦,让他激动落泪。现在他再次告诉自己,他终于可以开心的生活了。但事与愿违,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不能在和同学的竞争中取胜,因为如果无法击败他们,将来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四年大学生涯里,他继续忙碌地奔波着,努力的为自己未来的履历表增添色彩: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以及参加多种运动项目。他小心翼翼的选修课程——完全不是出于兴趣,仅是为了更好的成绩。提姆也有开心的时候,特别是在完成了一些艰难的任务之后。但这些快乐的时光,完全来自于如释重负的感觉,它们并不持久;焦虑很快又会如影随形的降临。在他大四那年的春天里,提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他又一次兴奋的告诉自己,终于可以开始享受生活了。但他很快发现,这份高薪的工作其实一点都不开心。他说服自己,必须努力的工作,小小的牺牲没关系,这样工作才会稳定,才会更好。像大学一样,他有时会偶尔开心一下——因为加薪、奖金、或升职。但这些满足感同样很快消失。在多年的努力之后,公司邀请他成为合伙人。他依稀记得当初自己认为如果有一天可以成为合伙人的话,一定会非常开心——但是,现在当这一天真的来临,他并没有感到丝毫的快乐。提姆在大学里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现在是一个知名公司的合伙人;在高级住宅区里和他的爱人住在一栋大房子里;开名牌跑车;银行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可是他并不开心。第二章 调停现在与未来 调停现在与未来(2)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提姆被身边所有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们当他是偶像,教小孩时都会以提姆为榜样。但是提姆对于可能和他一样命运的孩子们感到悲哀,但又不知道他们如何才能改变命运。他甚至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难道告诉他们,在学校不用努力?不用上好大学?不需要找好的工作?到底是不是想成功就必须得痛苦呢?虽然提姆是闷闷不乐的忙碌奔波者,但是仍有很多其他每星期工作80小时的人们,他们对工作抱有极大的热情,对自己的职责感到有意义。并没有规定说成功人士一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有很多为了学业,为了工作每天努力而勤奋的人,他们也过得十分开心。忙碌奔波型和这些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享受他们的工作——还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一旦成功,就会开心快乐”。为何有这么多的忙碌奔波型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性的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的忽略了眼前的事,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并不会因为过程而受到奖励,必须先达成目标。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努力着的人——只看终点,而无视过程。然而一旦达到目标或成功之后,我们经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有这种错觉时,我们不自主地就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当然在成果中会有一定的价值-成果是真实的,也会带来快乐-但它不应该被误认为幸福。这种幸福可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但这种幸福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但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当痛楚消散,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的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一旦成功后,幸福就随之出现。反思:回想一下,某件事情或是某段时期你是否曾经忙碌奔波的生活。第二章 调停现在与未来 享乐主义型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的满足欲望,而从来不认真的考虑后果。他们认为,一个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的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让他开心,就值得去做,一直到有更好的乐子再说。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鲜过后,他们就会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由于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有时会让他们失去理智,比如吸毒。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以及愉悦和幸福等化。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冷血的歹徒被警察打死后,一个天使出现了,并且说可以答应他任何要求。开始他对自己可以上天堂感到难以置信,但慢慢的他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贪婪的要求:大笔的金钱、山珍海味、美女,每次都能如尝所愿,他感觉好极了。但是慢慢的,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于是他向天使请求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天使回答到,“在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可做。”。在没有任何挑战的情况下,他越来越不开心,终于,他向天使提出了离开的请求。他说就算是地狱都好,他也要离开。忽然之间,天使变成了魔鬼的样子。魔鬼笑着向他说到,“你早就在地狱了。”这就是那歹徒误认为天堂的地狱。没有目的和挑战,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如果我们只想着享乐,永远的逃避挑战和问题,那和动物有什么不同呢?但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享乐主义型的成分——把努力和痛苦等化,只享乐而不再追求意义。在一个与以上故事类似的实验里,心理学家付费给一些大学生,他们的任务就是什么也不要做:虽然他们的生活需要满足了,但不允许他们进行工作。在4-8小时后这些大学生开始感到了不开心,即使他们已经赚到了比真正工作还要多的钱。他们需要的是激励和挑战,也一致的选择拒绝这种“轻松的收入。”221996年时,我曾为一批南非的行政人员讲授如何培养领导力,当时他们正在为解决种族隔离的问题而奋斗。他们告诉我,在和种族隔离对抗的过程里,他们对未来有着极大的抱负——他们的生活充满挑战,令人兴奋。当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时,南非人庆祝了好几个月。当狂欢慢慢消退,许多曾与为破除种族隔离制度而奋不顾身的人开始感到了一种厌倦、空虚,甚至沮丧。当然,没有人愿意回到被隔离的社会,但全心全力所奉献的伟业告一段落之后,他们所感到的只是空虚。其中一些人尝试着去找寻生活的新意义,包括在家庭、社会、工作、或是个人爱好;但也有一些人,即使在多年以后,还是无法找到生活的新方向。MihalyiCsikszenmihalyi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优势,他曾说到“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个目标中,把自身实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之时。”23一个没有挑战,享乐主义者的生活不可能带来幸福。前任卫生部秘书长JohnGardner说过“人类被创造出来是去奋斗的,而不是休闲,无论是在山下还是山顶。”24现在让我们回到提姆这里,由于他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决定干脆把注意力放在现在。他开始酗酒并且吸毒来麻醉自己,开始只以快乐为目的的滥交。他拉长了工作上的休息时间,一放假就去做日光浴,享受着毫无意义的快乐,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发现这样快乐极了,但就像那歹徒一样,提姆很快的感到了厌倦与不快乐。反思:回想一下,某件事情或某段时期,你是否曾经只顾享乐的生活。第二章 调停现在与未来 虚无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在此书里,虚无主义者是已经放弃了幸福的人,他们放弃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则虚无主义型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这种心态在心理学家马丁-席利格曼的研究中,被称为“习得性无助”25。席利格曼将实验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被轻微的电击,而他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也遭受电击,但他们没有任何方法阻止电击。第三组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大箱子,箱子边上有着很矮的栏杆,接着开始进行轻微电击。第一组(曾经被电,但学会了操纵开关停止电流的狗)和第三组(没有被电击过的狗)很快的便跳出了栏杆,第二组的狗(无法停止遭受电击的狗)则无动于衷。它们只是在原地哀号。这些狗就是“习得无助”这种心态的受害者。在一个类似的实验里,席利格曼让两批人听噪音。第一组人有停止噪音的方法,而第二组人则无法阻止。迟些时候他再次向两组人施放噪音,这一次大家都有阻止噪音的方法,但先前实验中的第二组人却无动于衷——原因就是“习得性无助”。席利格曼证明了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所以当我们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提姆,做忙碌奔波型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他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呢?提姆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陷入“沉寂的绝望”,可他又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子女。教他们为了成功去放弃眼前的幸福?不行,忙碌奔波太痛苦了;教他们为了快乐去过无忧的日子?也不行,享乐主义只会带来空虚。提姆陷入前所未有的痛苦。反思:回想一下,某件事情或是某段时期,你是否曾经也感到虚无主义的存在,那段除了不幸福就什么也看不到的日子。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都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相信了他们自己的谬论,一种对现实的错误看法,一种不愿意去接受幸福的态度。忙碌奔波型相信的是“到达谬论”——认为在达成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便可以得到幸福。享乐主义型的症状叫做“漂浮时刻”——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至于虚无主义型,其本身就是一种谬论,一种误读现实状况的情形——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最后这种最可怜,他们就连前两种谬论中的快乐都得不到。第二章 调停现在与未来 幸福型我在哈佛的一个学生在接到一家著名公司的聘请后,曾经来找我。她说并不喜欢那份工作,但是又难以拒绝。虽然别的公司还有她喜欢的工作机会,但是没有一家的薪水可与这间公司相比。她问我,要到什么时候她才能开始活得开心,而不用担心未来。我告诉她,不要问自己“何时才能快乐”,而要问“如何才能快乐?”。当然,眼前的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快乐的成果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以致获得未来的幸福。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人共同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并帮助彼此的成长与发展。还有当我们做自己热爱的事业时,无论是商业、药业还是艺术,我们一样可以在工作中得到幸福。但有一点要切记,如果如果认为幸福只存在于未来,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为我们带来现在与未来的幸福。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琐事是无法避免的。就像学习,攒钱,努力工作都不容易,但确实可以带来某种程度的长期成果。重点是,就算当我们必须得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时,也不要忘记在所有的工作中,仍然不断的去发掘幸福。反之,享乐主义也有它一定的好处,只要它不会带来任何负面的结果(好比吸毒),有时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幸福,可以让自己放松,产生焕然一新的感觉。只要是适度的,有时放松一下自己,什么也不想,投入一下自己的爱好,可以让我们更幸福。反思:回想一下,件事情或是某段时期,你是否同时享受到现在与未来的好处。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念在于,成功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享乐主义型的错误则是,他们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虚无主义型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命已经麻木了。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瞎转;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练习4种象限我有一些做日记的学生说,把正面和负面的东西都写下来时,不但可以加强本身的心理力量,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健康26。连着4天,用15分钟的时间,写下你在4种象限里的经历,无论只是一件事,或是人生中的某一段。如果你对于其中某个象限特别感兴趣,就多写一点,但每天的内容,不要超过一个象限的范围。也不要担心拼音和文法的问题,只管写。要记得,写下你在当时的感觉,或是现在还有的感觉也行,你在那个时段里的行为,以及你在当时的想法27。这里是每个象限的指导忙碌奔波型:写下你人生中的不停奔波,活得像忙碌奔波型的经历。为什么曾经是那样?你是否在其中得到了很多?你损失的又是什么?享乐主义型:解释一下你只顾享乐的时刻和经历。你是否在其中得到了很多?你损失的又是什么?虚无主义型:写下有关那个特别痛苦的时刻的经历。那个你感到绝望、无助的时刻。并解释你对它最深刻的感觉和想法,你之前或是现在还有的感受。幸福型:说明一下你人生中某个特别快乐的时刻,或是某个经历。用你的想象力,让自己再次回到那个时候,重新感受一下那个感觉,然后把那个感觉写下来。无论你写什么,都是写给自己看的。如果你愿意和他人分享当然也可以,但在写的时候记得不要感到有任何羞涩。你越是放开去写,受益就越多。在虚无主义和幸福两个象限上,至少再多做两次练习。在第二次或以后,你可以写一样的内容或是不同的。然后定期回去看看自己所写的内容,可以是3个月、一年甚至两年。第二章 调停现在与未来 幸福冥想根据JonKabat-Zinn和RichardDavidson的研究报告所指出,有规律的冥想,可以为生活带来极好的改变28。但冥想也不是适用于所有人:如果这个练习,或是书中任何练习让你感到不舒适,把它省略掉,然后直接进行到下一步。首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找张椅子,或是盘腿坐在地上。确定自己舒适,但背部和颈部要挺直。至于要不要闭上眼睛可以由自己决定。深呼吸,试着去进入一个平静的心境,每次吸气都要把气吸足,在呼出时,要慢慢地呼出。检查一下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任何部位感到紧张,以吸入的气去缓和那个部位。然后在接下来的5分钟里或是更长,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深呼吸上。如果你的集中力被打断,或是思路乱了,慢慢地把它们调整回来。继续深呼吸,让积极情绪灌注全身。你可以想像自己在一个非常开心的状况里,好像是和爱人共处或是在工作上发挥的时候。用30秒到5分钟的时间,让这种积极情绪包围自己,在自己体内流淌。经常做这个练习以后,你甚至不需要再去想像什么情景,你可以只想着幸福、宁静或是欢愉这样的字眼,就把积极力量引发出来了。把冥想变成规律。每天早上起来时,午饭时间,或是午后,用10分钟到1小时的时间来做冥想。在冥想成为日常规律后,你可能只需要1-2分钟的时间就够了。每当你感到有压力、愤怒或是想要开心一点时,只需要来几下深呼吸,就可以带出积极情绪。安静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但坐火车、出租车或是办公桌上其实都可以。第三章 解释幸福 为何追求幸福我们都熟悉小孩们那种无止境的好奇心。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水气会升空?水为什么会变成气?为什么云不会掉下来?其实,有没有得到答案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当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时,他们是不会不理的。答案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他们所看重的是那句“为什么”。但有一个问题可以让所有人停止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当问到我们想要什么时,除了幸福之外,我们可以对每一件事的价值产生更多的“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练得这么辛苦?为什么要赢得冠军?为什么要致富与成名?为什么要买好车、大房子、游艇?当问题是“为什么要追求幸福”时,答案其实是简单而肯定的。我们追求幸福,因为幸福是人类对生命的一种基本需要。当答案是“因为这样可以使我幸福”时,没有任何说法可以去挑战它的正确性与坚决心。幸福在所有目标中是至高无上的,其它所有目标的终点都只是往幸福的起点。英国哲学家戴维·雍姆斯曾说过:“人类刻苦勤勉的终点就是幸福,其中包括了艺术的创作,科学的发明,法律的形成,以及社会的塑造。”财富、声望、知名度与其它目标都不能和幸福相比,无论是在欲望或物质上,还是在名誉上,它们的意义都是为了幸福。反思:以“无止境的为什么”练习来反映自己所要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是任何东西。看看要多少个“为什么”才能把你带到幸福的境界。对于那些不认为幸福是最终目标的人,我想告诉他们的是,科学已经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幸福确实是所有成果里的最高意义。在一个调查幸福感的报告里,积极心理学家SonyaLyubomirsky,LauraKing,以及EdDiener发现了“多种研究指出,幸福的人群,在生活的各种层面上都非常的成功,包括的项目有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29报告也证明了幸福和成功的相互性:不但成功——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可以带来幸福,幸福本身也可以带来更多的成功。幸福成功在其他条件一样时,幸福的人有着更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上做得更好,活得更健康更长久30。幸福是值得去追求的,无论是追求幸福本身,或是在任何目标上追求幸福。第三章 解释幸福 幸福是…当我们以为孩子对答案已经满足时,他们总是还有新手法跑出来。从“问不完的为什么”转问“问不完的什么”以及“问不完的怎么”。“幸福是什么”和“如何才能幸福”这类问题则需要非常精细的答案。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幸福的方法
幸福的方法-2
幸福的方法-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幸福的方法
幸福的方法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