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说史-63

作为一种制度的资本主义马克思的早期著作的思想受到早先所受的黑格尔学派训练的严重影响。他所赖以建立其体系的推理方法主要是演绎法,但他和黑格尔一样,倾向于用他研究历史中积累的大量资料嵌进他的体系,其目的在于建立历史哲学。因此,马克思按照黑格尔的模式,认为所有的重要资料实际上都可以嵌入j个范围十分广泛的体系之中。正如黑格尔所说,“所有存在的东西都是合理的刀,马克思也以为辩证唯物主义可以结出关于文化进步的万能理论之果。他从未放弃这个观点。不过在1850年以后,他专心从事学术研究,便更多地致力于运用自己的观点对西欧当时的社会作历史的解释,而不大沉溺于这一类的空想了。这时,他发展了黑格尔主义哲学上的一个最富有成效的因素——通过社会制度来观察历史的观马克思试图从事的实质上是要把资本主义当作一种社会制度。当点,而然,他并不想放弃他原有的促进社会革命或为之提供理论根据的实际目的。因此,他同时能从事不断制定组织社会主义政党的计划而毫不感到分散自己的精力。他的双重计划涉及对当时社会各阶级的经济来源作深入的研究和对这些阶级之间的对抗性质进行透彻的经济分析。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构成了s资本论*的主题。第一个问题使他广泛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工业组织的起源,861资产阶级的兴起及其对立面——靠工资生活的工人阶级——的形成,马克思正确地认为这是现代欧洲社会的最重要的发展。第二个问题是按照古典经济学家早已确定的路线,对资本主义作精确的经济分析以说明历史,以示资本主义产生的两个主要阶级的过程以及它们不可避免地要日益对抗的原因。马克思著作的这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论。不幸的是,早期有关马克思社会主义的讨论几乎完全为这个理论所垄断。“资本论》的历史章节,尤其是涉及十八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工业组织的历史以及形成单纯靠工资为生的阶级的章节,是马克思最杰出的作品,尽管后来的著作家由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马克思的启发而注重经济史,但迄今尚无人能取而代之。特别是在研究新的工业制度对社会历史的影响问题上,他开辟了对资本主义历史进行研究的主要途径:通过使农民与土地使用权分离而形成了无产阶级,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使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资本主义组织的规模和权力不断增长以及由于征用教会财产和对美洲与印度群岛的殖民剥削而加速了这些进程。马克思论点的特点在于,他强调工商业的变化导致了人的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强调劳动分工的不断进展使工人的生活受到束缚甚至变得极不正常。马克思总的论点是,工人阶级受到工业组织的严格管制,并不象资产阶级民主哲学所宣扬的那样享有自由和平等。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从而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富有,是以工人在个生产力上贫乏为条件的。①马克思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是靠不断降低工人的生活水准而存在的。在马克思写“资本论*时,他看到的矿山和工厂的工作条件确实非常恶劣,当时不仅是男人甚至连妇女和儿童的劳动时间都非常之长,使用机器所受的挫折和危险是较原始的生产制度①《资本论》,第1卷,第400页。——译者862中所未有的。《资本论*中描述当时情况的章节对资本主义工业提出的一系列批判至今甚至还可适用。在这些章节中,他还引用了各种公开报告中列举的统计材料和其它事实以证实他的批评。他的著作的这一部分也许得到过恩格斯的帮助,因为恩格斯干1844年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对于诸如周期性危机、即使在繁荣时期经常性的失业、新机器对手工业的破坏、熟练工人取代非熟练工人、非工业化行业的艰苦处境、失业的贫困、无产阶级队伍的日益扩大等问题,马克思的论述是现实主义的。至于历史章节,马克思论述的新的显著特征在于:他强调了工业化对社会的影响、它的趋势是削弱象家庭这样的基本社会单位以及因此给人类所造成的种种问题。资本主义的矛盾性质,对马克思来说,正如对黑格尔一样,似乎是有组织状态和无政府状态二者的荒谬结合:生产上所作的技术性组织安排与交换上的无政府状态相结合,各生产单位进行复杂的社会协作与几乎完全不考虑使工业手段适应人类目的的状况相结合。马克思经常考虑到资本主义和有计划的社会化经济之间的悬殊差别,后者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合理需要而计划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尽管他只偶尔提到这一看法。马克思的这部书,其真正力量并不在于它所阐明的理论观点,而在于它以彻底的现实主义态度描绘了实际劳动条件,从而生动地说明了无节制的资本主义是吞噬人类社会财富的寄生虫。《资本论*也许是对利欲熏心的极端丑恶的社会从道义上进行最强烈抨击的第一部著作,这个社会对其工业劳动力是全然不加以适当保护的。然而,具有特殊意味的是,马克思没有从明显的道义论断上抨击资本主义,也没有说资本剥削劳动便意味着工人在早先的生产制度下处境要好一些。对他来说,辩证法是护身符,因之他常说资本主义比以前的封建主义进步。资本主义残酷也并不意味着资本家本人就是残酷无情的,资本家和工人都要受这个制度的支配,863他们一般都得按制度的要求行事。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问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着固有的自我矛盾,因而最终必然导致自身的毁灭,而导致它自身毁灭的东西乃是它本身孕育着一个在挣扎中就要诞生的更高级更美好的制度的胚胎。因此,马克思的批判总是着眼于未来而不是过去,着眼于他相信在合理计划和社会化经济制度下工人们将会达到的状况。他坚信,在消除了资本主义矛盾之后的经济必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他并未试图描绘这种未来的经济,也未以之作为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他同黑格尔一样,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不可避免而又合理的:人类必然会进行斗争,但最终是为了他们必须获得和必须创造的东西。因此,从表面上枯燥无味的经济因果关系的分析中,马克思在半宗教式的信念的支持下,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异常强烈的道德上的召唤,呼吁人们参加向文化和权利进军。正是这种呼吁把工人大军集合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旗帜之下。资本主义的崩溃“资本论》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资本主义在摧毁自身的同时必然让位于自己的对立面——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论证旨在接受李嘉图①的古典经济学所提出的主要原则劳动价值论,因为他认为这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真正科学理论;然后他又从辩证法的角度证明它逻辑上缺乏条理。马克思分析的基本概念是譬剩余价值∞。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正统观点是,认为从长远看,在自由交换的制度中,每个人将会收回与他向市场提供的相等的价值,从而可以获得一份相等的社会产品。针对这一论点,马克思力图证明,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工业制度下,劳动者总是被迫生产出多于其所得①李嘉~l(David Richardo,1772--1823年),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译者864和多于维系这个制度所需数量的产品。平均工资接近于仅是糊口的最低水平,这种情况并非如马尔萨斯.①所说是由于人口压力的原故,而是由私有制造成的。资本家在这个制度中所处的垄断地位使他能以利润和租金的形式榨取剩余价值。这个论据及其所派生的大量论点和专门用语,尽管在当时引起了一场长时间的著名论战,但是在论战宣告结束之前就已经过时了。这是因为,还在论战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就认为作为上述论据出发点的李嘉图价值论业已废弃不用了。因此,马克思的一般经济学,特别是剩余价值论,应当列入经济理论史。诚然,当今的马克思主义者依然把它奉若神明,但象列宁那样热忱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很少提到剩余价值论。可是,对马克思来说,剩余价值是他的论著的精髓,因为它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必然自我毁灭的结论提供了依据。从这个理论又引出两个为后世马克思主义者依旧奉为信条的命题:第一,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第二,资本主义的崩溃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马克思通过经济分析对资本主义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最后失败的历程作了一系列预言。由于资本家彼此之间的竞争,工业将集中于越来越大的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将成为垄断组织,而财富则将集中于越来越少的几个大财阀手中。争相攫取高额利润必然导致更严酷的剥削,而工人阶级则将日益陷于贫困。由于工人往往无力消费其所生产的全部产品,资本主义经济必然会受制干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经济萧条和失业。小商饭、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他们是手工业经济的小资产阶级残余——将逐渐沦为挣工资的无产阶级,而资本主义社会则将趋于两极分化,一方是资本家及其附属的诸阶级,另一方是无产阶级大众。最后,马①马尔萨斯(ThomasR.Malthus,1766—1834年)。英国教士,经济学家。1798年发表《人口原理*.——译者865克思认为,这种情况必将造成革命形势,剥夺者将被剥夺,生产资料将社会化。所有这些预言是争论不休的问题。自从马克思写完他的著作之后,从发生的事态来看,这些预言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这就表明它们不是从正确的理论推断出来的,而预言正确的那部分也只是对资本主义工业运行的方式作出的一些敏锐猜测。工商业机构合并和规模扩大的趋势以及反复发生的周期性繁荣和萧条等都得到了证实,尽管各法人组织往往倾向于分散他们的财产而放弃马克思暗示的要对财产加以控制的想法。至于说工人阶级会不断贫困化则是无的放矢,因为工业社会无疑已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关于中间阶层会沦为挣工资的无产阶级的错误说法,也得到了证实,因为工业化大大增加了所谓白领阶层,按马克思的划分法,他们应被称为小资产阶级。正如马克思所预料的那样,尽管资本主义已具有国际规模,但工业化程度较高国家的工人阶级并不象列宁在1914年满怀信心地估计的那样,有联合起来进行国际阶级斗争的趋势。资本主义工业也没有使阶级对抗尖锐化的迹象。如果要做这样概括性的比较,看来较为接近干实情的说法可以说是,工业社会不及手工业社会划分的阶层多,其阶级界线比较容易跨越,各和阶层也非常稳定。社会革命在俄国和中国发生了,却没有在英国德国发生。马克思确信自己的方法正确,便急于作出关于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解体迫在眉捷的预言。但这些预言往往是谗误的,因为革命要么不是没有发生,要么就是在不该发生的地方发生了。马克思所作的另一半预言是,资本主义的崩溃将随之出现社会化的经济或集体经济。这纯粹是根据辩证法作出的推测。可以肯定,这反映了他对早期资本主义的野蛮行经所抱的完全合情合理的憎恶情绪。但是辩证法使他不可能想到批评而只能作出预言,并认为预言的事是必然要发生的。既然事物的发展必然走向它开866始时的反面,那么资本主义的反面便是共产主义。可见,马克思并无任何可靠的根据便认为资本主义的所有弊端都集中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认为消灭私有制便能根除所有的弊端。私人占有的“无政府状态刀和生产竞争将为协调一致的计划经济所取代,即为“许多自由的个人所取代力,“这些人用共有的生产资料从事劳动并作为一种联合起来的社会劳动力以有意识地使用其各自的劳动力。力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是把生产置于社会有意识和预先安排好的控制之下力,简言之,即实行公有制。这一变革将破坏并最终摧毁建立在私有工业基础上的整个阶级结构,从而必将导致一个无须使用强迫手段的无产阶级社会出现。用恩格斯名言来说,国家将会“消亡力,因为国家是一个以剥削为基础的社会进行压迫的工具,还通过某种令人费解的办法使专业化和劳动分工都没有必要。恩格斯还借用圣西门的一句名言,“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力①这就是对马克思肆意嘲弄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得到的报复,或者这也许是使任何一种社会革命理论具有说服力所必须描绘的一幅启示性的幻想图: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过去一向为实力和剥削所支配的人世关系在某一时刻将为完全理想化了的相互协作关系所代替。无产阶级社会是未来的神话,它可用以补偿眼前幻想的破灭并慰藉革命遭到挫折所产生的沮丧情绪。然而,这种未来的神话连同关于历史有其必达的目的这一思想,就可以形成一种非常危险的道德甏学。因为,这个未来是永久也不会到来的,而如果现实完全由力量来支配,那么,只要力量能引向历史预定的目的,即只要力量能以取胜,它从道义上说就始终是合情合理的了。跟黑格尔一样,马克思实际上有一种非常类似轻视道德禁忌、信念和理想的东西。马克思出于他本人气质和信仰方面的原因,总认为改良是④思格斯:“反杜林沧’,“马枣恩恩格斯选袋*,第3誊,第299页。——译者867不可能的。必须“砸烂”现存的社会才能有一个新的起点,尽管革命必须事先有所计划,但革命后怎么办则可留待新秩序去安排。在这幅幻想图里,社会道德就是狂热,至于现实中是否存在爆发革命的可能性,马克思因受自己的经历所限,是从来不曾考虑过的。这样,一个实现了的理想境界,其社会道德就很容易成为无稽之谈。社会革命的策略马克思一向把他的哲学看作是引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南,而把他的事业分为学术研究和领导社会主义的工作两个部分。在马克思身后,要列举西欧任何一种形式的激进主义不以某种方式受其影响,这也许是办不到的。可是有两个大的政治运动都声称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二者极其相似而又令人费解地各异其趣。因此,了解这两个运动跟马克思的关系便成为了解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两个运动是: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西欧大陆出现的党派社会主义;二、自1917年俄国革命以来出现的共产主义。后者直接产生于前者,因为列宁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袖,也是第二国际或各马克思主义社会党组织的破坏者。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之间的敌对情绪甚至比共产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敌对情绪还要厉害。共产党的策略同社会党的策略截然不同。1914年以前,社会党曾在西欧大陆几个国家尤其是在德国获得相当大的政治权利地位。而且在工人阶级有了选举权之后,这些政党通过在自由选举中赢得选票,普遍加大了自己的权力。与此相反,列宁的政党从一开始就不是,也不希望成为一个受到广大群众支持的群众性政党。然而,党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从马克思那里引伸出各自不同的策略观点的。对于这种看来似乎是矛盾的现象,必须在下一章论述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时给予较详尽的说明。在这里只须指出,马克868融本人就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可以认为它们都是符合他的哲学的含义的。首先,大约在1850年前后,马克思似乎确实改变了他的革命策略思想,尽管他并没有明说。在“共产党宣言》(1848年)中,他虽然否认共产主义者组成了一个政党;他们是“工人阶级中最先进的最坚决的部分”。很明显,列宁把他的党说成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就是以此为依据的。当时,马克思肯定认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迫在眉睫,还认为法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会引起德国革命的爆发。因此,他可能认为革命者当中一批具有明确计划以及对社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有清楚认识的杰出人物,可能起到所有激进的无产阶级运动(例如左翼工联等)的总参谋部的作用。可是,不久他便认识到,这些小资产阶级激进组织的力量太强大了,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加以控制。因此,在1848年革命的尝试遭到失败之后,他得出结论说,尽管工业化使工人产生了深刻的j革命阶级觉悟,但仍需进行长期的准备工作。他仍然认为社会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按照他的社会发展理论,他也认为在资产阶级社会充分发挥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潜力之前是不可能“制造刀一场毒命的。据此,他的策略思想含有两层意思:社会主义政党必须切实迫使资产阶级作出加强工人阶级力量的改革.但它主要关心的是必须保持本身思想的纯洁和行动自由。它决不通过跟资产阶级合作使自己陷入与之分担政治责任的境地。.拒绝在与非社会主义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中担任内阁职务,这已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党惯用的标准策略。很明显,如果这种策略获得成功,那就可能使原定的革命宗旨归于失败。这一策略旨在采取实质上并非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来吸引选票以建立自己的权力。甚至“共产党宣言*也提出过征收累进所得税的要求。但是,一个政党通过选举取得的改革越是成功,869继续保持革命的理由就越少。这的确是成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党认.为将发生的情况。1895年甚至恩格斯也夸奖德国社会民主党采取合法方法比采取非法方法取得的成就要大。社会主义知识分子在哲学上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理论上依然是革命者.只有少数“修正主义者”,如爱德华?伯恩斯坦成了坚定的进化论者。但直至十九世纪末,甚至象德国社会民主党这样的政党都不大象要发动一场革命。实际上,马克思想象的共产主义社会业已成为需要在无限长的过程中通过推行开明的政治方法去争取实现的理想了。据估计,如果真正发生了革命,它会保留当时已经获得的一切民主政治权利。在1914年以前,这种想法已成为西欧社会党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深蒂固的信念。其次,马克思试图把一个适合工业经济已经“成熟”的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的策略和一个适合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的策略区别开来。只有前一类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才可以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因为革命终究是由经济发展所弓I起的。至于介于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应遵循何种策略仍然是个问题。马克思倾向于把法国视为革命的天然领袖,并认为德国是相对落后的。这在他的早年,情况确实是如此,但1914年的情况却不同了。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的论述对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发生了这样的情况:有两份马克思本人从未发表而由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才付印的文件①受到托洛斯基和列宁的重视,而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人却对此未作反应。1850年,马克思认为德国将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将取得胜利,因此他为中央委员会写了一份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共产党①马克思:《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1850年3月,恩格斯于1885年发表。 《对德国工人党的几点意见*(*哥达纲领批剀*),恩格斯于1891年发表。一870宣言》也是为这个同盟写的),就有关这场革命的策略向社会主义者少数派提出忠告。他说,社会主义政党必须同资产阶级革命者合作直至革命胜利,然后转而反对它的同盟者;它自己必须有一个j完善的权力中心,即使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获得成功的希望,也必须使用一切颠覆和阻拦的手段使企业或政府不能稳定下来。必须发动贫苦农民反对富裕农民;必须使土地国有化;还必须尽一切可能迫使革命政府向私有财产发动进攻。总之,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应当是“不断革命刀。这样,马克思于1850年提出了不断革命的观念,为托洛斯基于1906年采用并加以发挥,并为列宁1917.年对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所采取的政策奠定了坚固的基础。重要得多的是马克思对哥达代表大会发表的纲领所作的评论。这个纲领于1875年使德国各激进组织实现了合并而开始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社会主义政党。马克思的评语既支离破碎又尖锐刻薄,当时为了保持和谐的气氛才有所克制。评论是针对德国情况提出的,较之马克思所写的任何其它评论对四十年后的俄国情况更为直接相关。马克思直截了当地说,“德国的‘劳动人民’是农民而不是无产者。”农民所抱的“要求刀跟他们应当提出的要求亦即他们“真正力(或辩证地看)的要求迥然不同。在一个工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社会里j农民在政治上是软弱的,他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想到达到的任何积极目的。只是由于他们人数众多,于是成为十分重要的因素。尽管他们没有领导能力,但可以接受忠告和指导,可以把他们的不满情绪引向支持人数少的无产阶级。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批判哥达纲领所制定的目标完全不是社会主义的,而不过是任何资产阶级革命所共有的目标:选举权和人民的其它的一般政治权利。这些权利对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有其一定的价值,但对社会主义来说,就只不过是蠢漂亮的小装饰品”而已。十分清楚,马克思关于无产者“先锋队∞87l控制农民占多数的社会的观点给了列宁于1905年制定“无产者和农民的民主革命专政”计划以启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的旁注里还提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问题,尽管只是一带而过而并未加以描述。过渡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本身将废除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并将实现资产阶级诡称要将工人生产的全部价值给予工人的诺言。然而,这毕竟还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必须消灭劳动分工并增加社会产品,以便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期间,“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力很明显,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批判以及他在别处所讲的话,含有很多为列宁于1917年收入他所撰写的小册子《国家与革命*的想法中了。因此;马克思的社会哲学实际上支持两种相互矛盾的政治策略观念。由马克思主义社会党所制定的一条路线指望工业主义的演进产生出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它的力量会日益增强,直至可以接管一个在政治上已实现民主的社会。直到1914年,这似乎是马克思派的策略的主要方针。它通过政治上将工人阶级组织到象德国社会民主党那样伟大的人民政党之中而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政治自由主义是推行这一策略的必要前提,而革命则是政治和经济长期发展以及长期实施普及教育的结果。另一条路线是1914年以后出现的列宁主义策略,它可以追溯到马克思思想的早期阶段。它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在--+以农民占多数而又缺乏自由政治权利的社会里有识之士或占人口少数的无产者的理想。按照这条路线,革命是当前面临的现实,也是政治和经济变革的前提。它在很大程度上依据马克思附带提到的落后国家共产党应采取的策略。就其主观意向而言,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未想到要放弃或改变马克思的社会哲学的中心原贝Ⅱ,即经济决定论。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不可避免地认为他们似乎已放弃了872第三一{^五章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修订版,这主要出自列宁之手,因此,通常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一列宁主义力。实际上托洛茨基在其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由于他后来被开除出党,所以共产党作家或者全盘否定他的作用,或者含糊其词。斯大林在他的“列宁主义基础》(1924)一书中对列宁与马克思的关系下了正式定义:cc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m这就把重点放到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俄国1917年共产主义革命以后的著作和讲演上。因此,斯大林的这个定义含有这样一层意思,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订正是由于《资本论》(1867年)发表以后欧洲资本主义的演变,特别是殖民主义的扩张,以及据称由此而引发的1914年的世界大战。斯大林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提到另一种观点,即把列宁的哲学解释为适应俄国情况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受到斯大林理所当然的驳斥,因为它把列宁主义降低为仅仅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地方化。然而,非共产党作家却始终坚持后一种解释,理由是在1914年以前的十多年中,列宁一直是俄国马克思主义一个派别的领袖;直到那时为止,他的大部分著作写的实际上都是关于俄国党的问题。关于列宁的这两种解释各有其正确之处,但均未能充分表明列宁式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另外,这两种解释尽管看起来相互独立甚至对立,其实,令人吃惊的是,两者的联系是颇为密切的。1914年以前和以后,列宁一直不断在专心研究俄国革命党的各种问题。这一点至为明显,毋需强调。世界大战使他把注意力876转向帝国主义的说法也是对的。但是,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的著述并不十分具有独创性。因为,他大量借助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作家,这些作家对资本主义成长所作的科学分析较之列宁的分析更加透辟。列宁依旧几乎只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策略方面感兴趣——即帝国主义给革命领袖造成种种机会——而世界大战则使他看到了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满和民族愿望所提供的各种可能性。这一点与列宁作为一个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领袖的经历直接有关。列宁在俄国的成就正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工业相对落后,农业经济和农民占主导地位而为西欧马克思主义经常忽略的国家里取得成功。列宁在俄国所面对的局面在全世界落后的殖民地国家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于是他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干俄国便成了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帝国主义时代。这倒不是因为他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帝国主义国家本身,而是由于他的方法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附属国里行之行之有效。当然,这原非斯大林的本意,但却使他的阐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作为一个阶级,不发达国家中有一些欧化了的少数人,他们人数不多却很有力量,他们有能力控制政治,管理经济;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愿望,痛感经济上的匮乏以至工业化几乎成为迫不及待的要求;在强烈冲动的驱使下,他们要采取俄国的方式以求急功近利,而又没有可以作为一种制动闸的政治传统和组织来阻止他们使用要付出极大人类生命代价的方法。列宁在俄国的成功对这类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把列宁主义解释为马克思主义应用于非工业化经济和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社会最为适宜。列宁主义的世界意义就在于这种类型的社会遍布全球。马克思主义对于列宁来说超过两种作用,对共产主义来说也是如此。第一种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条或者说宗教象征,是坚信不疑的信仰对象,因而也就娃一种教条。马克思主义的这一877作用给予共产主义一种信念或者共同理想的粘合力。因此,列宁经常为支持一项政策而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引经据典作为口号而使这项政策具有经典的依据。反过来说,列宁不时谴责他的论敌的政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4
正序
倒序
政治学说史
政治学说史-2
政治学说史-3
政治学说史-4
政治学说史-5
政治学说史-6
政治学说史-7
政治学说史-8
政治学说史-9
政治学说史-10
政治学说史-11
政治学说史-12
政治学说史-13
政治学说史-14
政治学说史-15
政治学说史-16
政治学说史-17
政治学说史-18
政治学说史-19
政治学说史-20
政治学说史-21
政治学说史-22
政治学说史-23
政治学说史-24
政治学说史-25
政治学说史-26
政治学说史-27
政治学说史-28
政治学说史-29
政治学说史-30
政治学说史-31
政治学说史-32
政治学说史-33
政治学说史-34
政治学说史-35
政治学说史-36
政治学说史-37
政治学说史-38
政治学说史-39
政治学说史-40
政治学说史-41
政治学说史-42
政治学说史-43
政治学说史-44
政治学说史-45
政治学说史-46
政治学说史-47
政治学说史-48
政治学说史-49
政治学说史-50
政治学说史-51
政治学说史-52
政治学说史-53
政治学说史-54
政治学说史-55
政治学说史-56
政治学说史-57
政治学说史-58
政治学说史-59
政治学说史-60
政治学说史-61
政治学说史-62
政治学说史-63
政治学说史-64
政治学说史-65
政治学说史-66
政治学说史-67
政治学说史-68
政治学说史-69
政治学说史-70
政治学说史-71
政治学说史-72
政治学说史-73
政治学说史-7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政治学说史
政治学说史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