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节作者: 漫游国际2009-11-10 13:44:00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作者:漫游国际 前言 加拿大这个国家在世界上是很特殊的,有的人甚至觉得是个奇怪的国家。说他是国家,国家元首却是英国女王或者女王的代表总督。说他不是国家,他却拥有一个国家的所有要素,有自己的宪法、政府、三军部队、立法、司法和执法、警察等等。加拿大不是纯粹的联邦国家,而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合伙制政府。加拿大各省才有自己的政府,甚至各个市镇都有自己非常独立的自治政府。 加拿大从不向他国指手画脚,却默默无闻地成为世界七大工业国家之一。加拿大有自己的三军部队,在一战二战中都有过辉光的战绩,甚至在历史上对美国的战争也是不落下风,却把自己国家的国防委任给美国,让美国人随意布置核武器。一般的加拿大人十分爱好和平,而子弟兵却接二连三地在阿富汗成为炮灰。 加拿大和美国拥有很多主要的共同地貌特征,分享着同一条落基山脉、内陆平原、五大湖中的四大湖、阿巴拉契亚高地和很多河流,可是两国人民却尽力维护相互间的不同,不能共享同一文化,国家建制大相径庭,没有统一的计量单位,更别说天气的相差悬殊,同一纪念意义的节假日却定在不同的日期,即使天天说的英语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很多美国人甚至不知道加拿大首都在渥太华,而加拿大人则对美国那么多城市闻所未闻。加拿大人知道的美国就是佛罗里达,因为加拿大人非常羡慕那里缓和的阳光,柔和的沙滩和迷人的美女,而美国人认为的加拿大就是一个石油城市卡尔加里,因为那里有美国人眼馋的石油。 不管世界各地,只要说起加拿大的地方,人们总会提出关于美国的问题。今天在这里要讲述加拿大的历史,还是不能避免说些美国的事情。这两个国家现在都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国家取得独立的道路却完全不同:加拿大是通过许多年渐进式的宪法变迁,而美国则是仅仅通过一场伟大的独立战争。 在讲述加拿大的那些事儿的时候,有关人名和地名在第一次出现时都附有原名,便于各位看官查阅相关信息。因为人名和地名有太多不同的叫法,本来都是通过音译而来,但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地方的人发音也不尽然相同,尤其是反映港台甚至广东口音的音译非常之多,因此音译出来的名称也五花八门,好在以普通话为准的人名地名音译近年来逐渐增多,也慢慢成为广为接受而且比较合理的音译。在讲述这篇《加拿大的那些事儿》的时候,本人尽可能采用权威而大众化的叫法。 加拿大这个国家之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特殊的国家,甚至有的人不认为加拿大是一个国家,或者还是大不列颠帝国的一个殖民地,出现这样的认识并不是没有原因的。那么现在穿过时空,沿着悠悠长远的历史河流逆流而上,来探索加拿大这个国家是如何形成的。一个国家就那么悄没声息地形成了,却全然没有战争、革命、运动、王室等建立一个国家所应具备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加拿大的历史长河中确实没有发生过血腥战争吗?英联邦国家是怎么回事?好战的印第安人伊诺魁联盟都干了些什么?英法两国在北美是如何对决的?美国为什么没有吞并加拿大?加拿大人在一战二战期间都有哪些英勇事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到加拿大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华人是怎样谱写了他们的血泪史?等等等等,这就是今天我们主要讲述的加拿大的那些事情。 当同为殖民地的美国通过一次战争为自己赢得了国家称号时,加拿大却在北美慢慢地成长,其年岁甚至比美国的都要大,仿佛像一个乖巧的大哥哥,从来都是要首先得到宗主国的首肯,才能继续往下做事。因此加拿大最后成为一个国家,完全意义上讲是和平演变的过程。自从北美大陆上独立出来了美利坚合众国之后,加拿大和美国的特点早就显露无疑了:加拿大是保守的,因为所有北美大陆甚至欧洲的保守人士都聚集到了加拿大;美国是激进的,因为所有北美大陆的激进分子都成了美国的公民。加拿大的历史的确平淡无奇,没有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情节。然而,在这个和平演变的过程中,加拿大人也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一点一点地把一个宗主国的殖民地毫无争议地脱离成一个独立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这要站在加拿大地理历史的高度上看就不难理解了。这个曾经是法兰西帝国和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地,当美国小弟弟早已自立门户的时候,加拿大这个大哥哥还在宗主国的眼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乖儿子,还在为殖民地的生存向宗主国讨价还价。直至今天,加拿大还需要英国派来一位总督作为这个已经成为国家的元首象征。加拿大的政府从来都是宗主国内阁中一件特殊需要考虑的事情,其人事任免都由宗主国说了算,无论是新法兰西的加拿大还是英属殖民地的加拿大,乖儿子的性格就从来没有改变过。他们首先从政治结构上取得了宗主国的认可,由殖民地的人组成政府,由加拿大人自己选举议会。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加拿大人以不多的人口却贡献了较大的生命损失为代价,终于在外交上取得了自己的发言权。军事上一直是宗主国英国的忠实伙伴,宗主国指向哪里,加拿大的军队就打向哪里。它先是宗主国英国的保护对象,后来成为独立国家以后明显地翅膀硬了起来,和身边的小弟弟美国来了个北美防御一体化。自1982年加拿大拥有了自己的宪法以后,这个国家的殖民地烙印就从此消失了。 其实加拿大为了赢得国家的独立,他走过的历程和为此参加的战争,以及在战争中付出的代价不亚于一场真正的独立革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拿大人都成为英国作为战胜国的先锋大将,即使在涉及英联邦国家的战争中,如南非波尔战争,加拿大军队也都豪不含糊地冲锋陷阵。加拿大人曾经以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比例参加了世界大战,但赢得的只是外交上的独立和个别政客的独断专行。 加拿大人的浪漫豪情给世人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他们的这种豪情万丈的性格从最早的北美探险到新法兰西、英属殖民地直到加拿大国家的形成过程始终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像英国人那样务实地发展农业生产,坐视殖民地发展壮大,而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探险欲望,为了赚取丰厚的毛皮交易利润,结果把战线拉得太长,忘了构建起支撑毛皮交易的工农业根基,结果英国人一来,新法兰西帝国就乖乖投降了。他们早期的儿女们为了净化土著印第安人的心灵,用各派教义教化土著人,纷纷来到这片陌生而神奇的大陆,有很多家庭富裕出身高贵的子弟却死在了土著印第安人和欧洲列强的斗争中。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崇高的反法西斯事业,他们离开自己和平幸福的家园,来到西班牙,到过欧洲,在亚洲,甚至南太平洋,同日本、德国、意大利等邪恶的轴心国交战。大家都知道诺尔曼·白求恩同志,就是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从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成长。只凭一腔热情,放弃富裕和平,不远万里,来到穷乡僻壤的晋察冀边区,和那些被称为土匪一样的军队在一起,就是为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诺尔曼·白求恩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切,如果不知道加拿大的历史,就很难理解加拿大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2节作者: 漫游国际 今天,加拿大这个国家和中国的关系,并不像同美国一样是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即首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战略伙伴关系”,甚至后来成为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加拿大和中国的关系更像是一对情人,若隐若离,相互思念又矜持高傲,相互依赖又貌合神离。加拿大人和平演变历史的特点更加体现在经常会见并非常欣赏一些所谓“非暴力”搞独立的人士,但却从来不愿意搞清楚西藏历史和加拿大历史的区别。加拿大不是欧美列强的代表,却有着欧美列强特有的贪婪和蛮横性格。为了修建横跨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大量的中国苦力被非法带到了加拿大。这些苦力像牲畜一样为加拿大的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贡献出了他们的后半生,却没有得到自称为主人的加拿大统治者的同情,反而按人头税强取豪夺这些曾经流落在北美大陆上的中国人。直到2007年,加拿大总理才想起来为这件事情道歉。无论加拿大的法国人还是英国人,在开发北美的过程中,屠杀了无数的土著印第安人,更多的印第安部落从此灭绝人寰,而他们还强迫印第安人子女进入同化教育学校,许多悲惨的故事因此而产生。直到去年,白种人才意识到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也不过是道歉了事。甚至今天,当他们指责别人这样那样的时候,却丝毫不感到曾经给印第安人造成的种族灭绝是一种罪过。给别人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自己只需动一下嘴皮子说声道歉,就是欧美列强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一贯奉行的做人原则。 虽然加拿大是世界上真正可以称得上“地大物博”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经济却是一个依赖型经济,由于地处寒温带和北极地带,很多食品和日用品都需要从他国进口。身为世界工业大国,却无法担负或无力拯救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这个以民主自居的国家,人们居然也同样很不喜欢听到别人的口诛笔伐,三两个政党就那么几个人物,却折腾得加拿大政坛天翻地覆,纳税人的钱每每都被花在了无聊而频繁的大选上。他们为老百姓提供了高福利,却用高税收来榨取人们的血汗。说好听点是劫富济贫,说难听点就是好吃懒做。 现在的加拿大人更像是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三种人的综合体,他们既有英国人那种含蓄,又有法国人那种开朗,还有美国人那种无拘无束的特点。他们热情好客,待人诚恳,讲究实惠,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谦逊友善;但他们也会被人认为趾高气昂,容易沾沾自喜,人情淡薄,办事拖拉,个人主义盛行。 总而言之,加拿大的历史是一部移民史,她的历史节奏虽然是缓慢的,不疾不徐的,但也充满着各种扣人心弦和激动人心的故事。加拿大的历史没有戏剧性的革命及虐杀,也没有出现大作家、艺术家以及载于世界史教科书上的大人物,但今天无论走到加拿大任何地方,那里的城市名称、街道名称、学校名称,甚至山川大河高原险阻的名称都在诉说着加拿大历史上那些源远流长的过去。 加拿大地图2009-11-10 14:11:34 第一帖 古老的地貌特征 要说加拿大的历史,必须要先说说加拿大的地貌特征。正是加拿大的地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加拿大的历史进程。 北美大陆从地质形成的渊源来讲,它的始祖应该是劳伦古大陆(Laurentia)。这块古大陆的古老程度甚至可以追溯到地球刚刚形成的时代。这块陆地本来的轮廓线基本与现在的北美大陆相似,只是面积要比现在的大许多。比如那个哈德逊湾(Hudson Bay)曾经就和周围一样,是露在水面以上的陆地;格陵兰岛和西伯利亚之间也有大陆相连;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今天的大陆架曾经是陆地的一部分。劳伦古大陆的核心就是劳伦地盾,即加拿大地盾。它是溶化了的白色岩石逐渐冷却形成面积大约250万平方公里的坚硬而凸凹不平的地壳。加拿大地盾覆盖了北美大陆的东北大部,差不离和今天看到的地貌一样。在这个地质形成时代同期生成的其他岩石结构分布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到大西洋沿岸一带,以及在赛尔库克岭到今天英属哥伦比亚省的落基山脉之间。所有这类岩石被称为“前寒武层”(Precambrian),表示它们的生成年代可以追溯到地球上开始出现生物之前35亿年历史的四分之三长的地质时代。尽管地球上其他大陆也有前寒武层地盾,加拿大所在的北美大陆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的地表原貌。世界上所知的最古老石头据说是位于曼尼托巴省。如果说加拿大有记录的历史还十分年轻的话,那么从地质时代来看,加拿大所处位置的地质时代却是难以想象的古老。 今天的北美大陆是劳伦古大陆逐渐发展变化的结果。经过无数世纪的侵蚀,原来曾有的山脉被风化成低矮的山丘;从山丘上冲积下来的沉积物又沉淀在山丘两翼;大陆本来巨大的延伸部分沉没到海里,海水灌入古老山脉之间的槽型地带。地球地壳的巨大压力使得劳伦古大陆从东向上顶起,一直延伸到西部。陆地表面在压力下变形,有的地方甚至产生褶皱现象,形成新的结构,出现了年轻的参差不齐的山脉,如落基山脉等。 覆盖在大陆表面的冰层,通过四次无情地向北极移动,把大陆表面涤荡成如今这个样子。北美大陆上的水系也因此发生改变,很多曾经向南流动的河流现在流向了北极和东边。大陆表面的土壤被划擦掉,堆积到冰层前面,上面布满了岩石碎片。 那么五大湖是怎么形成的呢?五大湖的最早形成是和拉普拉多冰盖的南端边缘有关。在北美出现人类之前,这些冰盖又经过多次的地壳激变,最终形成今天北美大陆的这种构造。2009-11-10 14:18:56 第二贴 不同的地域,迥然的故事 把时空镜头再拉近一点,人们就会看到今天的加拿大其实可以分为五个主要自然地理区,每一种自然地理特点都对这个国家的存在和历史变迁产生过影响。 在东边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包括大西洋诸省、东部镇区和魁北克加斯佩(Gaspe)半岛的一部分,就是这个古老山系的北端,与美国沿海地带平行对应。加拿大的阿巴拉契亚山脉早已经风化得只剩下不高于4200英尺的山地,其表面尽是一些低矮波动的山峦与河谷和高地的组合,高地上一般都覆盖着针叶树林。得益于大西洋沿岸的湿润气候,这块地方可以种植混合作物,经济产业有捕鱼和伐木。 在西边的圣劳伦-大湖区低地,就是沿着圣劳伦斯河一带以及安大略和埃利湖周边的地方。虽然地方并不算大,但有肥沃的土壤,温和的气候和近邻的内陆水道。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自然优势使得这片地方成为加拿大人口最稠密,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无论是在加拿大境内的还是美国领土上的,这一带在世界上也是高度发达人群密集的区域之一。 这片低地向北,沿哈德逊湾呈现的巨大“U”形地带就是加拿大地盾,占加拿大领土面积一半还多。崎岖不平的地盾表面点缀着裸露的岩石、不高的山坡、低凹的沼泽、弯曲的河流和无数的湖泊。地势最高的是东边的昂加瓦半岛(Ungava Peninsula),海拔达到了 5500 英尺。加拿大地盾从哈德逊湾向曼尼托巴省和西北地区倾斜。巨大的弯路和不适合居住的地形特点成为了加拿大历史上一个天然障碍,当然这里也有现代加拿大最丰富的资源,如矿藏、水力和森林。 大草原和麦肯齐河低地是加拿大第四个主要的自然地理区,是北美中部大平原的一部分。这块狭长地带从大陆中部一直延伸到墨西哥湾。在加拿大草原和南边的美国草原之间有一块稍高的地带相隔,也把萨斯卡彻温河流域与密苏里-密西西比流域分开。加拿大草原以三个清晰可见的台阶从曼尼托巴草原到阿尔伯塔高地突出在这块高地的北边,每个台阶的高度都在1000英尺左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产地之一,大草原区还储藏有丰富的矿产(如钾碱),石油、燃气和煤矿均有巨大的储藏量。 科迪勒拉山系(Cordillera)沿加拿大太平洋海岸形成了一道高山桓墙。这里地形复杂多样,一系列葱岭和高原间隔交错。像落基山脉,有的顶峰高达12000英尺;赛尔库克山脉;英属哥伦比亚省的内陆高原;有海岸山脉,其中就有海拔 19850 英尺,为加拿大最高山脉的洛根山。在英属哥伦比亚大陆上犬牙交错的山脉和高地更远处的海面上,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其中最大的要数温哥华岛和夏洛特王后岛。科迪勒拉山系的西侧降雨量非常丰富,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具有无数处水力电能资源。这一带矿藏也非常丰富,而农业生产只局限于沿岸和内陆地区比较肥沃的峡谷地带。 “历史是地理的动态版”。没有一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像加拿大这样体现得如此真实。它的面积、地貌和自然特征影响着许多世纪之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活动。《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3节作者: 漫游国际 首要的而且最明显的影响是加拿大的浩瀚无垠。加拿大的面积有 380 万平方英里,在这个世界仅次于俄罗斯,比欧洲大陆还要大。 这要是管理起来得有多少困难哦!交通通讯和经济发展都要和加拿大面积不可避免的现实相配套。 然后是色彩斑驳的陆地表面。除了西部草原之外,加拿大适合于农业生产的面积仅仅是整个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而且分布非常分散。各种资源也是稀稀拉拉,很少有可以在经济上形成多种组合的可取价值(在加拿大,几乎没有类似于十九世纪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下面那种煤、铁和油都具备的矿产组合)。 在这五大自然地理分布之间,还有山脉、河流和森林相互阻隔着,甚至于在单个区域里都有同样的障碍。 最后,加拿大的气候变化多端,大多数情况下,这里的气候恶劣到定居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以上种种地理环境的决定性后果在加拿大的历史上表现得非常直观。事实上,北美大陆面向大西洋的通道是开放的,没有直接的障碍阻扰欧洲人通过内陆渗透快速侵占这片沧桑河山。这样,法国人和英国人相继统治了加拿大东部的领土。海洋为欧洲和北美之间提供了方便而可持续的连通方式,使欧洲人可以来到加拿大做交易,向这里大批移民,并提供军事上和航海上的保护。这种方便让加拿大的有些区域的人,如纽芬兰和海洋诸省,觉得他们更应该属于大西洋世界,而不是来到北美的殖民者。 大西洋海水甚至延伸到了加拿大的内陆,以至于和印第安人的毛皮交易和运输完全可以通过海上路线完成;这些殖民者踩上一只小船就可以大批地向内地和太平洋地区移民,无需费力穿过内陆陆地。因此,与其说是欧洲的坚船利炮和先进文明,还不如说是加拿大的地理特征确实为法国人和后来的英国人在这片地方建立和维持他们的体系帮了大忙。 当然由于加拿大这样的地理特征,欧洲人一旦定居下来,民族群体的发展自然也限制在单独的社区内。海洋诸省和圣劳伦斯低地之间,大湖区和草原地区之间的天然障碍,多少阻止了那些有统一指挥步调一致的定居者们连续前进的现象。这在他们横跨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所经历的情况显然不同。现在的加拿大给人们呈现的是多元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加拿大的地理特征和“种族”经验,尤其是保持了法裔和英裔加拿大人社团之间的平等,而没有彼此强制统一和同化。加拿大的政府也像她的地理特征完全是一个松散的联邦结构。2009-11-10 14:23:57 第三贴 加拿大地盾和水系 讲述加拿大历史的时候,加拿大地盾始终在心里是个结,还是需要把它在说清楚些,还有分布在这块地盾上的水系,总想把这些情况介绍得更加清晰一些,以便有个大致的轮廓概念。 作为加拿大最大的地貌特征,劳伦地盾(即加拿大地盾)左右着加拿大的整个历史。早期的定居者无法直接在地盾的岩石表面种植农作物。而要定居生存下来,定居地就不得不局限在邻近圣劳伦斯河和大湖区可耕种的少量土地上。人们总是问为什么加拿大的人口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那么,有一半以上由坚硬火成岩构成的加拿大地表则完全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即使在近现代,加拿大地盾平白无故地让搞建筑、修公路、铺铁路等工程增加了不少成本。这并不是为加拿大鸣不平,就像早期一位身临绝境的探险家所说“选择了就要勇往直前”。 加拿大地盾呈现给加拿大人的不全是坏处,也对加拿大的发展造成了一些有益的影响。从一开始欧洲人占领北美大陆以来,加拿大地盾献出的是价值不菲的土特产品,成为加拿大拿得出手的货物:毛皮、木材、矿产、纸和纸浆,最近还可以出口电力。那些像装饰品一样点缀在加拿大地盾上的湖泊,和横贯在加拿大地盾上的河流,意味着直通大陆心脏地带的捷径。法国人就是利用这个优势打造出他们庞大的毛皮交易帝国。同样地,英国人的贸易公司,无论从哈德逊湾公司的运作到后期蒙特利尔公司的追求,都为的是毛皮交易带来的巨额财富。做为毛皮交易商的亚历山大·麦肯齐(Alexander Mackenzie)于1793年成为首次横跨北美大陆的人,这一点都不是巧合。他的这次穿越甚至比美国领土上完成了相同壮举的人整整早了十四年。 沿地盾的南部边缘就是加拿大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水道 --- 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这条水道运输着早期加拿大出口的支柱产品:草原上出产的大麦和二十世纪工业经济所需的矿产和木料。原来的加拿大铁路线也与这条水道平行而建,遥相呼应着把西部草原和蒙特利尔及多伦多等商业金融中心连贯起来。加拿大早期沿东西线的经济发展和这种定向产生的政治结构,就是五大湖和圣劳伦斯河水道存在的结果。即使这种地貌特征把加拿大的国家统一进程变得更加复杂,也至少维护了加拿大在北美的独立存在。2009-11-10 14:49:15 第四贴 印第安传说 一.世界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是浮在水面上的一座岛屿,四边由绳索悬挂在上天苍穹的坚硬岩石上。当世界逐渐变老消耗殆尽时,人类就会死亡,绳索就会绷断,地球将沉入大洋,所有的一切都恢复水的原状。印第安人很怕这样的时刻到来。 当一切都变成水时,动物们就会在苍穹以外的加仑拉提(Gl"lt)中。但由于太拥挤,动物们希望有更多的房间。于是动物们很好奇地想知道水下面到底是什么。最后,大宇尼西(Dyuni"s),即“海狸的子孙”这个龙虱主动请求看看。大宇尼西向水面四处发枪,却无法找到可以落脚的地方。于是龙虱就一头扎进水底,抓了些松软的泥土上来了。也就是随便抓到的这点泥土,随后逐渐向四周变大,直至变成今天人们所谓的地球。后来,就有人把这块地球用绳子悬挂到天空中,但没有人记得是谁挂上去的。 起初,地球是平坦的,非常柔软湿润。动物们很想下来,就派出不同的鸟类来看看是否已经干爽了。这些鸟类发现根本无处落地,就又回到加仑拉提中。等到动物们认为已经到变干的时间了,他们就派出秃鹰,并告诉他要准备好一切。这是一个大秃鹰,是今天我们所见所有秃鹰的祖先。大秃鹰飞过所有的陆地,逐渐接近地面,发现地表面仍然是软的。当大秃鹰到达切诺基(Cherokee)这个地方时,他已经非常疲倦了。大秃鹰的翅膀开始拍打着地面。不管翅膀拍打到那里,那里就是谷地;翅膀扇起的地方就变成了高山。当上面的动物们看到这一切,就担心整个世界将会被大秃鹰的翅膀扇动成山脉。于是他们就召回了大秃鹰,从此切诺基的地方至今为止全是山地。 当地球终于变干,动物们下来以后,他们发现四处都是黑暗。于是动物们抚弄出一个太阳,给太阳设定每天从东到西从头顶上方走过的轨迹。这样一来,地表变得非常炎热。兹斯卡几里(Tsiska"gl"),即小龙虾的外壳被烧成了鲜红色,身上的肉也烧烂了。切诺基人于是不吃小龙虾。有巫师把太阳推高了手掌那么点的高度,但还是太炎热了。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推高太阳直至有七个手掌那么高,已经紧挨着上天苍穹了,然后又是一右一左地推。这就是为什么巫师把最高的地方叫做古尔克瓦珍·迪加伦拉提云(Glkw"gine Di"gl"ltiy"),即第七层高度,原因是地球以上七个手掌的高度。每天太阳在苍穹下运行,到了晚上回到起始点。《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4节作者: 漫游国际 在这个地球下面还有一个世界,每一样东西都和地表上的相同:动物们,植物和人类,还好只有季节有点不同。从高山上流淌下来的河水就是通往地下的幽径,河水源头的泉水就是进入的门户。但是要做到的话,动作一定要迅速,还要到水底下找一个人来做向导。大家都知道,底下世界的季节是不同的,因为泉水中的水总是在冬季的时候温暖,在夏季的时候凉爽。 在首次形成动物和植物的时候(印第安人也不知道是谁造成的),动物们被告知要七个晚上保持清醒注意动静,就像今天某些宗教里要求年轻人在向医药祷告时要节奏快,保持清醒状态。动物们试着去做,头一天晚上差不多所有的动物们都醒着,但第二个晚上好多动物开始打瞌睡,到了第三个晚上其他动物开始睡觉,然后 – 直到第七个晚上的时候,动物们中只有猫头鹰、黑豹和一两个或多的动物们仍然处于醒的状态。于是这些动物们得到了在夜里用眼看和行动的能力,以及可以把那些晚上睡觉的鸟类和动物们当成猎物的权力。植物中只有雪松、普通松、云杉、冬青树和月桂树到第七日晚上都醒着,于是他们得到的能力是保持长青状态和成为名贵药材。而所有其他动植物们得到只是一句话:“因为你们没有坚持到最后,你们将每年冬季失掉一次头发”。 人类是在动物和植物之后出现的。起初只有哥哥和妹妹,后来他用鱼打击她,叫她繁殖,然后就开始繁殖。七天之内,她生下了一个孩子,从此以后每七天又生一个。他们的人数增长很快,结果发现这个世界会有容不下他们的危险。于是后来就转变成一个妇女只能一年生一次孩子,长此以往直至今天。 二.创世纪说 – 阿芝台克(Aztec)传说 阿芝台克人创世纪传说中的一位母亲叫做“考特里克”(Coatlique),即蛇皮裙之女。她是按照未知的图像创造出来的,装饰着头骨和毒蛇,有一双受伤的手。在她的身体里没有缝隙,她是一块完美的独块巨石(一个强度和自我控制的综合体,但她的形状是无首的方形) 考特里克先是受到黑曜石刀的侵入而受孕,生出了月亮之神“考曜侠女魁”(Coyolxanuhqui)和后来变成星星的一群男性子孙。有一天,考特里克找到了一只羽毛做成的球,就把球揣进怀里。后来当她再次去看时,羽毛做成的球不见了,同时她意识到自己又怀孕了。她的孩子月亮和星星不相信她讲的故事,感到非常羞耻,于是决定把她杀死。女神只能利用上天的原胎生育一次,是不能再生的。在月亮和星星瓜分她的财产时,考特里克又生了暴躁不安的战神“辉稚罗宝舍利”(Huitzilopochtli)。在火蛇的帮助下,战神摧毁了他的兄弟姐妹们,狂怒之下杀死了他们。战神砍下考曜侠女魁的头颅,把她的尸体扔到大山中深邃的峡谷里。从此月亮之神就这样支离破碎地永远呆在峡谷之中。 印第安人的自然世界是因灾难而生。当时上苍破为碎片,已有身孕的大地母亲降临。后来的孩子们相互残杀,到处逃亡,于是分布在宇宙世界的各个地方。 三.有关中国版的印第安之谜 遍布整个北美大陆的印第安土著,以老火神伊萨姆娜(Itsamana)和他的妻子伊希切尔(Ixchel)、凯察尔柯特尔(Quetzaleoatl)为共同祖先。他们的原型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燧人氏、弁兹氏、盘古氏、雷泽氏、华胥氏、太昊、伏羲及其传人少昊,因此具有龙(羽蛇)凤(风神雷鸟.Eheeatll--Rain Bird)、太阳图腾和观测金星并使用方牙博木的习俗。凯察尔鸟称“鹩鹎” (Quetzal Macaw),就是“太昊”的记音。见于各种手抄本、木雕、石雕中的伊萨姆娜、伊希切尔,发明人工火和天文历法,确立天地秩序,立极(表木)开天辟地;见于各种手抄本、木雕、石雕中的凯察尔柯特尔,重复着相同的出身和业绩——母系华胥氏履雷神氏族龙迹生伏羲,创立八卦太阳历。 在今美国境内俄克拉何马州的斯毕拉·蒙特(Spiro Mound,Oklahoma)贝雕上的伏羲女娲交尾图、苍牙(牙璋)、蚩尤、鹳兜、畎夷等图腾祖先像,提供了同样坚实的证据。中国羲和(xihe)在美洲的化身是奥林(Ollin)蛾日;常羲(Changxi)是月中玉兔蟾蜍;地母、大地女神句龙后土(Gou long Houtu) 是恰克(Chae)、德拉洛克(Tlaloe);句芒重(Goumang zhong)就是南北美大陆查文文化一殷家(Inca)文化中和太阳门上的执圭、矩的太阳神。他是“印加” 王的祖先。他们都传承着一个共同的族姓风姓。 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北美大陆印第安祖先神,都来自古代中华,也都是中华先人的祖先。 自最近一个冰河期(距今1.2万年)以来,古中华境内的先民一批又一批迁徙到北美大陆全境,形成了一个个文化群体,其最重要的有: 自华山、峙峪、太行山、合黎山、贺兰山、阴山、贝加尔湖、东北亚、黑龙江流域,到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夏罗特皇后岛(Queen Charlottel) 等地区的燧人弁兹氏一华胥雷泽氏-太昊少吴氏-夸父氏(于夷)-爱斯基摩 (Inuit-Eskimo)-海达(Haid-an)-特林吉特(Tlingit)群系;自华北、辽河流域、东北亚、阿拉斯加,到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部的五大湖地区的轩辕(含同化的蚩尤、句龙族)风后(即地母神)-以莫哈克部(Mohawks)为轴心的易洛魁联盟(Iroqueses)-阿尔贡金(Algonkin)-鄂吉布瓦(Ojibwas)-达科他 (Dakota)群系;美国远西部、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的大地湾-仰韶文化主人大地湾炎帝、共工、畎夷(犬封)-盘瓠狗斗-巫玛奇 (Chumash)-沙斯塔(Shasta,宿沙倒装)/雅那(Yanas)/波摩(Pomos)/卡托 (Ka-tos)-赫比/地尼(那瓦霍)[Hopi/Dine(Navajo)]群系,他们以女娲太古母(Taikomol)、羲和奥林妣(Olelbis)、宿沙氏畎夷狗酋达(Coyote)、竖亥大章氏那该后(Nagaicho)为先祖,以大地湾人“大地尼”自称,以炎帝共工氏族徽为赫比/地尼(那瓦霍)人的迁徙图;在巫玛奇岩画、圣埃米格迪亚诺洞岩画中,将距今5500年前仰韶文化河南大河村类型鹳兜/羲和/常羲/三苗九黎/畎夷/宿沙部族联盟的图腾徽铭,原封不动地重现;他们继续向东发展,分为两支:蚩尤与伏羲女娲后裔羲和常羲氏,分布在南密西西比河 (Mississippi)、密苏里河(Missouri)流域的密西西比州,田纳西州 (Tennessee),密苏里州,堪萨斯州(Kansas),俄克拉何马州(0klah。ma),斯毕拉.蒙特贝雕雄辩地证实了这一点;大地湾仰韶文化的主人,即著名的华斯特克族(Hua-steca)则在今墨西哥湾西海岸地区,保持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双重特征;今美国西南部诸州和今墨西哥全境,是太昊/少昊/羲和常羲/句芒一玛雅(Maya)一萨波特克(Zapoteco)/托尔蒂克(Toltec)/密斯特克(Mixteca)/~斯特克(Aztec)群系,他们建立的美洲扶桑国,以墨西哥羲(支)华华(Chihuahua)")H、市、村为第一腹心,北达新墨西哥州、亚利桑那州;以尤卡坦半岛(Yucatan)为第二腹心,继承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精髓;中美洲墨西哥以南、南北美大陆秘鲁以北地区,以哥伦比亚为腹心,是河姆渡/良渚文化越族鸟田民(Lautan)群系;今秘鲁全境及其比邻区,则是夸父/三苗/句芒/徐淮夷/摩(嫫)且等夷、濮、越族群一查文 (Chavin)/摩且(Moche)/奇姆(Chimu)/昌凯(Chancay)-帕拉卡斯 (Paracas)/纳斯卡(Nasca)/蒂亚瓦纳科(Ti—ahuanaeo)/瓦里(Huari)/伊卡—钦查(Ica—Chincha)/殷家(Inca)群系,这一群系中查文一殷家系统,以羲和句芒为宗神承传;摩且一昌凯系统,以虎、钺、天监船为宗神承传。 中美洲的奥尔梅克(Olmeca)文明,是殷人东渡北美大陆重建的殷商文明。拉文塔(La Venta)玉圭殷文和亚利桑那州博物馆藏殷文岩刻、秘鲁伊卡陶器殷文等破译,和达科他等族及殷家人使用的“殷”、“商”字,及其至今传承,确证了这一史实。《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5节作者: 漫游国际 玛雅文字中仰韶一大汶口文字与殷文混用,证明其文化渊源更早。 赫比/地尼(人)那瓦霍的世界递迁图,以共工氏族徽为基础,流传在北美大陆的递迁路线和族史传说,与中华境内同类图的分布区域正相吻合,确证自距今8000年~5000年前,经甘肃河西走廊-大地湾-陕西黄土高原-翻越秦岭- 汉水、长江流域-淮水流域-华北-东北、东北亚以及朝鲜半岛-日本-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沙斯塔地区,广布北美大陆。其族史传说记载了一个章动岁差周期2.6万年以来的生态人文变迁史。 玛雅/阿斯特克的奥林五日的洪水移民太阳石历世界迁徙图,记载了近 3万年东夷民族在洪水时代从陆路、海路的移民。 奥尔梅克/查文/摩且/殷家人使用的商殷文字记载的苇舟、天盘船( 葫芦舟)、“帆”、“亚”(坛、庙)等,证明了距今3000年左右的海上移民是有组织的。 北美大陆上述中华移民所带去的峙峪(距今2.8万年)一磁山(距今8500~ 7400年)-大地湾仰韶(距今8220~6500年)一红山一庙底沟(距今5500~5100年 )羌、狄、炎黄文化,穷桑(扶桑)大汶口-龙山(距今5100~4000年)东夷文化,盘古氏东胡“通古斯”防风氏、稀韦氏、弁兹氏创立的河姆渡-良渚(距今 7000年~5100年~4000年)百越苗蛮文化等,在各个层面上,均与中华境内同期文化,可以指认,一一对应、吻合;又与民族民俗的现实状态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族史传说和文献记载上也是彼此呼应,相互补充佐证;北美大陆的中华先民保持的上古习俗,补充着中华上古史,是中华上古文明的活化石。 至少28000年以来,移居北美大陆的中华先民,是美洲土著的文明的主体,拓殖了美洲,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9-11-10 15:07:50 第五贴 北美印第安人之探源 北美大陆上的原居住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和世界其他地方不同,在北美大陆上还没有发现过古老的人类遗迹,也没有发现过任何高等猿类的物种。因此,人们认为来到这块大陆上最早的人类是来自亚洲的迁移民族,他们在白令海峡穿越了连接着亚洲和北美洲的大陆桥才来到这块大陆上的。蒙古人的祖先大约在公元前两万年前就开始迁移。最近有些考古发现表明,在上一次冰河时代北美大陆上就有可能存在人类的遗迹。不管怎么说,目前已知的是这些来自亚洲的迁移民族首先到达阿拉斯加,占据了育空地区,然后向太平洋沿岸移动,并到了北美洲的中部大平原(Great Central Plain)。 经过很多世纪以后,这块大陆上的早期居民由于其游牧民族的特点,分散到北美大陆的各个地方,并渗透到南美洲。这样一来,就不难看出为什么美洲的原住居民之间在体型、语言和社会结构上是非常的多样化。迄今已经辨明,印第安人使用的明显不同的语言就有上千种,几乎没有一种和亚洲或欧洲的语言有任何关联。各地气候的不同和地表的自然特性衍生出北美印第安人各种各样的体型、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就体格特征来讲,爱斯基摩人和平原上的印第安人截然不同,而已经在墨西哥城肥沃河谷中进入定居生活的阿芝台克人与环境恶劣的加拿大地盾上依靠打猎过着游牧生活的印第安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十六世纪初,当欧洲人首次来到加拿大海岸的时候,北美印第安人的人口到底有多少还是个未知数,但后来根据殖民者的探查,有人估计如果把散布在组成今天加拿大领土上的所有土著居民加起来的话,可能的数量应该是少于25万人。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人烟。当然,若按照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来讲(游牧的或半游牧的、完全依赖于打猎的、捕鱼的和很少以原始农业为主的),这个人口数量远大于这块土地所能支应的资源。远远先进的住在墨西哥城的阿芝台克人帝国所拥有的人口曾经应该达到过30万人。 加拿大的印第安人可以分为几大种群,每个种群大致对应于他们所居住的一类自然地理环境。这些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北方的印第安人可以在今天加拿大和美国的领土上随意迁移。 东部印第安人 东部阿巴拉契亚和地盾一带的印第安人也是游牧民族,通过打猎获取食物,居住在白桦皮或驯鹿皮帐篷里。他们走到那里,就在那里为生,这种帐篷又轻便易于携带。他们还使用雪鞋、雪橇和白桦树做成的独木舟。最后这一样东西是印第安人自己最有价值的发明。通常情况下,几个家庭之间会组成一个群组,代表着印第安人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单位。 在这些游荡的印第安人中没有真正的“部族”,因为各个群组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也不共同拥有那片土地。因此,东部森林地带的印第安人就没有一个政治意义上的强大社会结构,当欧洲人到来时他们就无法抵御这些外来者。 东部地区游牧印第安人的主要群组有居住在纽芬兰的鲍绥克(Beothuks,目前已经灭绝)人、占据着海洋地带大部的米克马克(Micmacs)人、居住在魁北克城以北加拿大地盾上的蒙登雅(Montagnais)人、居住在圣莫里斯河和渥太华河之间的阿尔衮琴(Algonkins)人,和居住在大湖区以北的鄂吉布瓦(Ojibuwas,即齐佩瓦,Chippewas)人和克里(Crees)人。 对于白人来说,比游牧群组更加难以对付的是已经进入农业社会的印第安人,如伊诺魁人和休伦部落。这类印第安人的人口相对更多,到十七世纪早期尚普兰(Champlain)第一次横穿北美大陆时已经达到了50000多人。这些印第安人拥有食物保障,他们种植玉米和南瓜,有半持久性可以防御的村庄,住在较大的木头房子里,在哈德逊湾到新英格兰沿岸的广大地区从事广泛的交易活动如毛皮、首饰和“贝壳串珠”(Wampum)。但他们的主要成就则是高度发达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即各个部落之间是以战事和处理外事为主的联邦理事会维系在一起。著名的伊诺魁(Iroquois)联邦就是由居住在圣劳伦斯河和安大略湖以南地区的五个部落组成。伊诺魁联邦的语言和习惯与休伦部族(Hurons)、烟草部族(Tobacco,如此称呼是因为这个部族的印第安人擅长种植和交易烟草)和居住在乔治亚湾到埃利湖之间的中立原住民(Neutrals)都有关联。 据认为,伊诺魁部落曾经占据着圣劳伦斯河谷地带,后来被来自加拿大地盾的游牧部族驱逐到南边。从各个方面看,伊诺魁部落对于阿尔衮金人和其他北方的渔猎部族都是敌对的,经常袭击北方部族,抢夺他们的白桦船,把俘获的印第安人作为奴隶使用。 十七世纪之初,休伦部落居住的地方可能是加拿大境内人口最为稠密的印第安人聚居区,大约有17000人分十八个防御甚严的村落里。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卡亚格”(Cahiague),据说是休伦的都城,人口达到几千人。 关于休伦印第安人的人口,无论具体的人口数量还是村落的多少,都不可能得到更加精确的数据了。尚普兰曾经的计数是30000人。后来也有一些作家给出的数字稍低一些。现在无法确定存在这样的差别是因为欧洲人的到来把疾病传染给了休伦人使得人口减少了,还是尚普兰原来的估计有问题。《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6节作者: 漫游国际 虽然休伦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与伊诺魁人的一样,但他们的联邦凝聚力比伊诺魁人的薄弱许多。当休伦人开始和法国人交易毛皮以后,伊诺魁人对休伦人的商业收获颇为嫉妒,也对法国人带来的影响感到害怕。结果就在这两个印第安部族之间发生了密集的战斗,最终导致休伦人的彻底灭绝。在很长一段时期,法国人自己的定居生活也屡屡遭受伊诺魁人的袭击,始终处于危险的境地。 休伦印第安人的死亡宴会 据一些最早来到北美大陆的耶稣会传教士的笔记及考古发现的史料,休伦部落的印第安人每间隔八年和十二年就要举行一次死亡宴会。这是休伦人埋葬死者时精心安排,高度重视的礼节习俗。自上一次宴会以来所有死者的尸体都从墓地里挖出来,腐肉要剔除并烧化。然后用新的河狸皮把每具尸体的尸骨包裹起来,装饰上串珠和项链,放进一个包里,包上也有类似的装饰。 每个家庭会把包好的尸骨带进村子,放到主办人家的房子里。在村子附近挖有一个大坑,排放着许多兽皮和绳子,上面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礼品。在大坑周围有一排脚手架,所有装有尸骨的包裹都会固定到脚手架上。 当一切准备妥当以后,从脚手架上面把包裹里的尸骨全部倒进坟墓里,然后再装进更多的兽皮、树皮、土和木料。在坟墓周围竖起一排木杆,杆头也用兽皮罩着。 完事以后,宴会才开始。吃完宴会的人们都各自回家,死亡宴会结束。 西部印第安人 再往西,就是草原地带。这里的印第安人都是游牧民族,依靠着游荡在中心大草原上的大水牛群出现讨生活。他们也会从接触到西班牙人的墨西哥印第安人部族那里搞到一些马匹。这里的印第安人已经进化到拥有比东部印第安兄弟更加先进的政治组织,但这种组织的存在只是以战争为目的,并不像伊诺魁人的组织那样是永久性质的。 这些印第安族群就是当白人从哈德逊湾向西推移的过程中和白人进行毛皮交易的当地印第安人。在他们当中,有草原南部的艾幸尼波因尼(Assiniboines)人、曼尼托巴北部和萨斯卡彻温的平原克里(Plains’ Crees)人,和阿尔伯塔的黑脚(Blackfoot)人。在麦肯齐河谷以北和落基山以西卑诗省内陆还居住着其他的印第安人族群,以打猎和捕鱼为生。 最后,在太平洋沿岸,出现了更加有定居倾向的印第安人社区,他们以沿岸河水里丰富的鲑鱼(大马哈鱼)作为主要食物。尤其是夸丘特尔人(Kwakiutl)、萨利希人(Salish)和海达人(Haida),他们拥有一个复杂而阶层明显的社会,受世袭的贵族统治。著名的冬节就是他们标志性的盛大庆祝节日,人们戴上面具跳舞,客人们都会得到赠送的礼品。 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Eskimos)”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之意。由于爱斯基摩人居住在严酷的北冰洋沿岸和拉普拉多(Labrador)地区,他们的特点和习俗非常独特,但他们也是同一蒙古祖先迁移而来的印第安人。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之为“因纽特(lnuit)”或“因纽皮特(l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实际上,人类向北极进军,在1万多年以前就开始了。随着地球上最后一个冰川期的消融,欧亚中部的游牧民族为了寻找肥沃的牧场和避开人口膨胀的压力,随着冰盖往北收缩而迁移,最后终于进入北极圈,并沿北冰洋沿岸定居下来。 据科学家们说,人类首先是在非洲和欧亚大陆繁衍起来的,其历史总共也不过几百万年,而在这之前很久,大约1亿年以前,由于板块运动,地球上的大陆已经四分五裂,漂移而去,所以,在很长的一段地质时期中,南北美洲和澳洲大陆是没有人居住的。当然还有南极洲,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在最后一个冰川期中,由于大量的水都结成了冰,所以海平面要比现在低得多,那时白令海峡并不存在,而是有一个陆桥把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连接了起来。于是,亚洲的游牧民族就通过这个陆桥逐渐迁移到了美洲大陆。有的沿大陆一直往南,最终到达了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这就是印第安人;有的则沿北冰洋沿岸散开,一直到达格陵兰,就是爱斯基摩人。 但是,与当地的爱斯基摩人谈起此事时,他们却不以为然,而是认为,他们爱斯基摩人世世代代就是居住在这里,并非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的。若从民族自尊心出发,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有谁愿意承认,自己是别人的后裔呢?但事实终归是事实,我们确实属于同一种族,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除了服饰之外,如果不说话,很难看出有什么差别。 据考证,爱斯基摩人至少有4000多年的历史。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 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当然,他们也是最单纯、最善良、最团结、历史最为简单的民族。在其他民族经历了无数次的刀光剑影、勾心斗角、你争我夺、改朝换代的漫长岁月中,爱斯基摩人却超然于人类社会之外,团结合作,共同奋斗,向大自然夺取生存权。对他们来说,最可怕的灾难莫过于饥荒,而从不知战争为何物。 直到16世纪,西方持枪的狞猎者才发现了他们的存在。于是,毛皮商人、捕鲸者、传教士们接蹬而至,本来冷冷清清的北极,顿时变得热闹非凡,世界各国的报刊也频频出现工"爱斯基摩"这名字。 这些外来者带来的两种东西曾对爱斯基摩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金钱,这引起了爱斯基摩人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二是疾病,曾使爱斯基摩人的数量减少了许多。 现在,在树线(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再往北就不可能生长树木了,有人把这条线而不是北极圈作为北极的界限)以北的当地居民总共还不到10万人,而外来居民却越来越多。生活在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的爱斯基摩人实在是幸运者,因为这里有两个美国最大的油田,他们每年可以从石油公司那里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尽管如此,他们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主要靠打猎为生。有些人即使有了工作,可以有一笔很好的工资收入,但仍然要依靠打猎来解决一家的温饱问题。他们虽然有时也吃熟食,却总觉得生肉吃起来更带劲,既能抗寒,又能充饥。 今非昔比,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已经相当现代化了。他们以前住的冰屋伊格鲁(1gloo)早已不复存在,代之以装有下水道和暖气设备的木板房子;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Umiak)也已经进了博物馆,而为水上摩托所代替;狗拉雪橇已很少使用,狗儿们因此失了业,因为人们大部分都用上了汽车;为了抵御冬天的严寒,兽皮虽然仍不可少,但外面却罩上了非常漂亮的尼龙布。孩子们可以就地上学,直到高中毕业;大人们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坐在家里看看电视,听听收音机。总之,爱斯基摩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从相当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奇迹。《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7节作者: 漫游国际 但是教育也不是万能的。而且,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年轻一代,其思想观念也会发生某种变化。例如,他们可能宁愿找一份工作,依靠工资购买商品而生活,而不愿意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依靠猎杀动物来自给自足;他们可能宁愿到更加繁华的外部世界去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不再甘心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留在这偏远的北极,在极其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艰苦奋斗。 还有,随着与外部世界接触的增多,异族通婚也将愈来愈普遍,这对只有那么一点点人口的受斯基摩人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威胁和压力。总而言之,爱斯基摩人正面临着一系列非常困难的抉择。2009-11-10 15:10:10 第六贴 印第安人的贡献 印第安人对于欧洲人成功定居于北美大陆有着不可埋没的贡献。毛皮交易取决于印第安人的打猎或诱捕,以及交换欧洲的商品;地盾上生活的印第安人为白人提供了白桦独木舟,白人乘着这种轻便快捷的独木舟就轻易地从海洋来到内陆;而其他印第安人的交通运输方式也被白人采用,如雪橇、雪鞋和雪车等;定居到美洲大陆的白人似乎从印第安人那里学了不少农作物种植,如玉米、大南瓜和西葫芦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食物,白人才度过了早先的艰难困苦;有些印第安部族还成为了白人毛皮交易的伙伴,把白人引导到新的地带,寻求新的货源,扩大欧洲人在北美的影响。 当然,印第安人也为自己的协作努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多数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遭到破坏;印第安人受到白人带来的疾病侵扰,尤其是天花之类的疾病,几乎让很多印第安部族灭绝;到头来,印第安人发现他们失去了自己的领土,他们的传统习俗被连根拔起; 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加拿大人才开始接受对这个国度里土著居民的悲惨命运所负的责任。2007年,保守党总理哈伯政府拒绝签署联合国的原住民权利声明。2008年,哈伯总理代表联邦政府向原住民表示正式道歉,对加拿大在历史上建立以同化原住民为目的的学校对原住民造成的伤害表达歉意。哈伯承认这项同化政策是错误的,它给很多原住民居民带来痛苦,并对原住民的文化、语言和传统、风俗造成了重大伤害。2009-11-10 15:12:10 第七贴 加拿大的发现 传说中的维京人 中世纪早期,居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的居民维京人(Vikings)首先发现了北美大陆。如同我们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他们的事迹也是通过家族中流传的故事、歌谣,或以诗歌的形式或以散体的形式,经过口述代代相传下来。由于国内的经济压力和受到无休止的战乱所迫,维京人只好出海在外试图过上他们在海上的世外桃源,成为迄今为止所知最早的航海家。为了要维持生计,他们或做些贸易或搞些劫掠活动,几乎把欧洲北部和西部沿海袭击一个遍,然后逃到大西洋里。公元985年,挪威的一些航海员们在从冰岛航行到格陵兰岛时被风吹到了远离航道的西面,这些人是看到了一片漫长的海岸线,肯定就是现在的拉布拉多地区(即今天魁北克北部哈德逊湾东部)了。当时,这些人真是欢欣鼓舞啊!把发现了一片被森林覆盖的新海岸线的事迹到处宣讲,结果引起了格陵兰岛挪威殖民者的更多兴趣,大家趋之若鹜纷纷去探寻这片新大陆。可惜这些人的早期殖民事迹目前已没有任何痕迹可循。 他们也是按步步为营的节奏来到了北美大陆。首先,这些维京人大约于公元 850 年到达冰岛,然后到格陵兰岛。维京人在格陵兰岛建立了几处像样的殖民地。格陵兰殖民地在14 和15世纪逐渐销声匿迹,挪威人在加拿大的探险活动肯定早在那个时候之前就到了已经没有了踪迹。到了公元1000年的时候(据有的资料说是公元930年,似乎不大靠谱),雷夫·埃里克森(Leif Ericson)成为了第一位踏上北美大陆的欧洲人(参见埃里克森)。据一些传说,这只是很多挪威航海家首次到达这一大洲的东海岸。他们越过大洋,登陆了拉布拉多和纽芬兰沿岸。当这些挪威人在他们称作“文兰”(Vinland)的地方建立起小小的根据地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十一世纪的事了。但文兰之谜,关于具体位置和它的命运,仍然不为后人所知。只是在纽芬兰北端半岛上一个叫朗斯·梅朵(L’Anse aux Meadows)的地方发现过由八个房子组成的挪威人遗迹。在圣劳伦斯湾也有些遗址,据说是原维京人的遗迹,但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流传下来的故事中,还有一些早期维京人的定居点,但从来没有足够的史料加以证实。很可能是,挪威定居者遭到好战的印第安人的驱逐,或者已经同化为土著居民了。不过有关北冰洋西部岛屿上“金发爱斯基摩人”的传说一直延续到现在。至于维京人曾进入到哈德逊湾甚至渗透到大湖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若把欧洲人在北美建立第一个定居地的光环套在具有冒险精神的沿海居民(如挪威人)头上,似乎是符合逻辑的,哪怕他们的英雄事迹并没有延续下来。 随着欧洲维京人时代的谢幕,这些与北美大陆并不十分肯定的关联也消失在大西洋浓雾中。只有从维京人的发掘中得出少许零碎信息还能在后来欧洲人所画的地图上找寻得到。2009-11-10 22:00:28 第八贴 再向美洲行 维京人和北美大陆的接触过了四个世纪以后,欧洲人再次把他们的触角伸到了北美洲。只不过这一次欧洲人的行动却影响了地球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就是欧洲文明全面觉醒的产物。这次欧洲文明的影响是历史上最具活力的一次运动,是来自西欧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伴随的动荡不安产生的结果。以族群为主的国家出现了,人们的精力集中到了规模更大的政治社会,生活不再围绕村庄或城镇为主。 这种以国家为单位的团体拥有更加强大的实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夺疆掠土。于是,在自己国家之外建立殖民地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为了欧洲商业和工业的扩大与发展,这些殖民地都能够提供金银财宝、捕鱼和毛皮交易。和东方人做交易的诱惑曾经使欧洲人冒险远离自己的家园,到十六世纪时,已经到了刺激他们寻找更近更便捷路途的程度,于是他们试图穿过美洲的西北通道到达东方。有一些人带着“十字架”,为那些外国土地上的化外人民带去他们具有竞争形式的基督教 – 罗马天主教和新教。还有很多人离开欧洲是为了逃避自己国家里难以忍受的政治、经济或宗教环境。其实,大多数这样的出行者都没有找到他们的目标,但是他们探寻的活动却导致了扩张过程中日益膨胀的新目标。这样,鉴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掺杂着人类好奇心和进取心的本性,终于引导着欧洲人再次和北美大陆取得了联系。 寻找新途径的首批欧洲人几乎对美洲大陆一无所知。他们以相对直线的航行路线横穿大西洋,只是为了找到一块与他们原来的目标不一致的陆地。普遍认可的到达美洲的第一人当然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紧随其后的是那些想对这块大陆了解更多并找到通往东方的人。《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8节作者: 漫游国际 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五年之后,即1497年,(也就是天朝的明孝宗弘治十年,比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晚了快一个世纪)一个叫约翰·卡波特(John Cabot)的意大利人从英格兰的布里斯托(Bristol)向西航行,卡波特的目的是为他的主人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找到一条通向东方的贸易路线(参见卡波特)。他的这次航行结果导致了对加拿大东海岸的重新发现。卡波特如同哥伦布一样信心百倍地说,现在通向亚洲的航路开启了。在他的第二次航行中,也就是第二年,卡波特探寻到了北美海岸线,触及到了多个地方,从巴芬岛到马里兰,但他没有一个明确的详细海图对任何一个地方加以描述。既然是英格兰国王派他出行的,他也是肩负着为英格兰国王寻找通往东方古国中国和印度的任务,卡波特的航行所找到得这片大陆又没有一个强大的王国据为己有,他还以为这片领土就是今天亚洲的东海岸,当然这些探险活动也比哥伦布发现北美洲的事还早。于是英格兰国王对北美东部目前还不确定的地方声明了主权。其后,英格兰对纽芬兰、凯波布兰顿岛和邻近地区声称主权,这都与卡波特首先到达过这些地方有关,至少部分地基于卡波特的探险活动。 话说正当欧洲人盲目地去寻找东方古国时,中国已经是明代中叶弘治(公元1488-1505年),正德(公元1506-1521年)二帝统治时期。经过明太祖、明成祖两代先帝的励精图治,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进一步巩固,文化专制也已形成。脱离社会人生实际,身居深宫大院,富贵温柔之乡的龙子龙孙们,在太监的包围下已基本失去了判断是非,治军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只能在残暴和专制中维持着自己腐朽糜烂日益没落的王朝。中国封建王朝的重复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开拓进取,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虽然,郑和于1405年到1433年也进行了长达二十八年的航海活动,开拓了中国和南洋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瓷器、工艺品由是输送到国外,远达西欧。但是这只是自给自足状态下的富裕商品的交换和买卖,不是通过贸易往来,开疆拓土,积累资本的能动过程。即不能刺激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不能引起商业经济的革命,从而促使生产力的进步,工业经济和生产的飞跃和国家体制和机制的变革。社会的进步的当然是极其有限的了。 反过来再看看欧洲这帮人的航海活动,除了英格兰王国对他的人发现的这些领土声明了主权外,更加直接的意义在于探险者对这些海域丰富的渔业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西部欧洲的罗马天主教国家马上就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渔业市场,使得西欧海盗向西航海更加具有了经济价值,甚至于基于渔业贸易的海产品取代了以往的东方香料和珠宝。自1497年以后,纽芬兰东南沿岸和东边的新斯科舍近海渔场几乎每年就会有一次国际性渔船大聚会。偶然情况下,有些渔船还甚至会开进圣劳伦斯湾。有时,渔船上的船员还会在海岸上遇到一些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则很愿意用价值不菲的毛皮来与他们交换一些小玩意儿,比如珠子和其他的装饰物。 来自布里塔尼(Brittany)的法国船长雅克斯·卡地亚于1534年到1543年期间在圣劳伦斯湾进行了大量的探航活动。首次已知通过圣劳伦斯河道进入内陆的探险活动是在卡地亚回来后当上了另一支新探险队队长的后一年。他们乘坐三条小船逆流而上,到达了今天魁北克城目前位置附近叫做斯塔达科纳(Stadacona)的印第安村庄。再往上流又航行了150多英里,遇到了河流中的一座大岛屿,他就停止了继续前进。从这个岛屿上,他又发现了另一处印第安村庄,就是目前蒙特利尔城市的位置,名叫郝舍拉加(Hochelaga) 。因为卡地亚看到了印第安村落后面有一座高地,就取名为皇家山。他看到咆哮的拉欣急流(Lachine Rapids)阻断了通往圣劳伦斯河上游的航道。于是,卡地亚和他的同伙回到了斯塔达科纳过冬。到第二年春天,在他能够返航到法国之前,不少人在这里已经死于寒冷和坏血病。从蒙特利尔,卡地亚还知道了大湖区。随后,卡地亚在魁北克城附近的一个地方度过了艰难困苦的一个冬天。他的第三次航行是法国贵族罗贝瓦尔资助的要建立殖民地计划的一部分。卡地亚在离魁北克附近圣劳伦斯河变窄的地方度过了1541年到1542年的冬天,罗贝瓦尔也在其后的一个冬天于相同地点过冬。由于气候十分恶劣,十五世纪后半期他们对于在圣劳伦斯地区建立永久殖民地的雄心壮志丧失殆尽,这块地方就留给了那些夏天来捕鱼和做毛皮交易的商人。塔都萨克位于萨格奈河()从北面流入圣劳伦斯河的河口。这个地方成了这些这些交易的主要地点。尽管法国人没有在十六世纪设法定居于圣劳伦斯地区,但他们已经知道了如何进入北美大陆内地的途径。这就留给了十七世纪的散缪尔·尚普兰于魁北克建立法国永久殖民地并且进一步深入内陆探查毛皮交易的机会。 卡地亚到访并命名了圣劳伦斯湾大多数重要的沿岸地区,他还对安第斯科迪岛(Anticosti Island,)进行了仔细观察,认为这个岛屿应当在一条大河的出海口(其实就在圣劳伦斯河口,这个岛屿虽然没有爱德华王子岛那样有名,但也充满着一系列传奇故事,参见安第斯科迪岛)。1535年,雅克斯·卡地亚(Jacques Cartier)率领200多人进行他的第二次航行,在经过圣劳伦斯河时,曾问及此地名称,两个土著的年轻人用当地语告诉他“卡纳大”(Kanada),即“村庄”或“定居”的意思。并向他指出了通往村庄斯塔达科纳(Stadacona)的路线,即今天加拿大东海岸的魁北克市(印第安语,意思是大河变窄的地方)。雅克斯·卡地亚(Jacques Cartier)便用Canada 这个词来表示当时斯塔达科纳和多拿科纳(Donnacona)周围的土地。 毛皮交易 北美大陆上游荡的印第安人让欧洲人知道了这块宝地的另一种自然资源 – 皮货。印第安人用皮货来交换欧洲的各种工具,于是这些渔夫们很快就发现,这种交易将会是有利可图的生意。大西洋地区海狸非常多,而海狸的毛皮质地相当好,可以制作成帽子。海狸皮帽曾经是十六世纪欧洲非常时髦的男性头饰。在十六世纪结束之前,欧洲人来新世界不再是做捕鱼的生意,而是做海狸皮货的交易。这一发家致富的生意于是把他们带到了内陆地区和圣劳伦斯湾,从此他们就沿河而上来到加拿大内地。 尘埃落定:法国人的早期永久殖民地终成画饼 就像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事一样,当人们意识到一块未开发的富含野味的新世界已经是被探索得毫无新鲜感时,整个欧洲笼罩在一种理想破灭般的氛围之中。不过,对北美重新感兴趣的却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他们的探险热潮逐渐取代了北欧人的惆怅。这些到过加勒比海岸的克尔特伊比利亚人据说为家里带来了整船的黄金和白银。于是,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在1524年派遣一名佛罗伦萨的航海家乔瓦尼·达·韦拉扎诺(Giovanni da Verrazano) 出航侦查海外。韦拉扎诺从北卡罗来纳到纽芬兰对北美东海岸巡视了一遍,于是法国也有了脸面宣称对这片大陆的发现权。 到了1541年,卡地亚带领着他的第三个,也许是最后一个,探险队开向圣劳伦斯河。他们在离斯塔达科纳上流几英里的地方,即鲁日角(Cap Rouge)建立了一个新的根据地。这次,卡地亚后面还有简·佛朗索瓦·罗格(Jean Francois de la Rocque, 即罗贝瓦尔阁下)带领的一队移民。等到接踵而来的冬天过后,卡地亚又驶向了回路,只是为了到今天纽芬兰圣约翰的一个港湾去见罗贝瓦尔和他的移民队伍。 这位罗贝瓦尔其实是卡地亚的上级,带着一队移民准备到魁北克去建立殖民地。卡地亚没有听从罗贝瓦尔的命令,乘着黑暗悄悄返回了法国。罗贝瓦尔带着移民队伍继续沿河而上,不幸地是,他未能在卡地亚过冬的地方建立起长久的殖民定居地。只过了两年,就有 60 多人死去。罗贝瓦尔于是决定放弃他的全盘殖民计划,法国也因此在此后差不多 60 多年里再没有染指加拿大这个地方。2009-11-11 12:18:13 第九贴 北美大陆上的英国殖民地 法国在北美大陆的势力范围最终还是围绕着尚普兰在魁北克建立的殖民地那么一点地盘。由于北面受加拿大地盾的包围,南边又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阻隔,魁北克的可耕种地带显然是有限的。因此魁北克殖民地就不太可能成为向外扩张的殖民地。《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9节作者: 漫游国际 而这种局限性对英国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当尚普兰正在魁北克建设毛皮交易站的同时,英国人开始在圣劳伦斯河以南的沿海各地定居了。从1607年建立南方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Virginia)开始,到1620年建立了北方第一个殖民地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英国殖民地就像一串串珠一样亮遍了上千英里的大西洋西部海岸。 这些英国人建立的殖民地尽管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但毕竟还是在发展。它们各自都找到了自己的资源,不断开发赖以维持它们富裕生活的门路。其中北面有四个新英格兰殖民地,这一带勉强可以种植农作物,但殖民地定居者也积极参与捕鱼、伐木、造船和贸易等行业。中间地带的殖民地从纽约到宾夕法尼亚(Pennsylvania)和德拉华(Delaware),处于沿海平原,土地肥沃。这几个中间位置的殖民地后来变成了繁荣的“种植园殖民地”,出产大麦和生活必需品,可以沿着海岸各地进行交易,或者卖到西印度群岛上英国所属地区,在内陆还可开展毛皮交易和伐木等副业。到十八世纪的时候,这个地区已经发展起来了当地的制造业。宾夕法尼亚以南有五个殖民地,其中就有最老的殖民地弗吉尼亚,正是这个殖民地为其他殖民地奠定了这一带的经济模式,那就是烟草业。烟草是南方殖民地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并铺有农作物和伐木,以及制作桅杆造船等产业。 英国北美殖民地的族裔之杂就像他们的日用品一样品种繁多。新英格兰其实一开始就是一个小业主所拥有的那么一块土地,仗着那里资源丰富,再加上人们的工作努力,和他们的独立性格,这个殖民地就开始慢慢发展壮大起来了,他们大多数人都来自英格兰。北方的殖民地早期就拥有了初步的公共教育系统和高度个性化为特点的政治体制。中期的殖民地更加具有开放性,荷兰人、莱茵兰德德国人(Rhineland)、苏格兰和爱尔兰人、英国教友派信徒(Quakers)和其他地方的族裔人群都相继来到这里定居。 英国北美殖民地所拥有的土地有哈德逊河一带富有的荷兰人大型农场地产到上萨斯奎哈纳河谷(Susquehanna)森林地带开垦的小农田。他们建于十八世纪中叶的城镇如费城和纽约开始装饰成老式欧洲社会的风格,全部砖木结构的房舍,次序井然的街道,有印刷而成的媒介产品,也拥有教堂和大学等。南方殖民地的经济基于奴隶的劳动,形成了等级化的社会体系。这些殖民地的白人定居者能够参与到代表大会中来,如1619年成立的弗吉尼亚城镇自治议会(Virginia House of Burgesses)。弗吉尼亚城镇自治议会是北美新大陆最老的立法机关。 南方十三个殖民地以北今天加拿大境内的英国殖民地在早期欧洲人占领北美大陆时期发展得十分缓慢。纽芬兰一开始是一个可以住人的捕鱼场,只在沿大西洋海岸向内陆延伸地带有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各类产业。英国人主要的定居地是东部亚法隆半岛(Avalon)的圣约翰城(St. Hohn’s),这里后来成为纽芬兰省的省会城市。 在英国本地的传说中,亚法隆是一座乐土岛屿,在此食物丰美,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犹如在天堂一样;据说,阿瑟王及其圆桌武士的属僚们,一旦死后一定要把他们的遗体都被埋葬在这个岛屿上面。 世世代代以来,这个殖民地总是因夏季捕鱼者和一小部分长久定居者之间发生冲突而无法长足发展。岛上的长久定居者一直以来总是给传统季节性渔业活动带来一定的威胁。岛上由一位来自英格兰的海军上校统治。1713年发生在北美的英法领土之争中最终把纽芬兰划归到英国人的版图。 新斯科舍(Nova Scotia)在十七世纪还算不上真正的英国殖民地。不过,来自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渔民们会经常光顾这里的沿海水域,其中就有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贵族曾经试图短暂定居。如果说这个殖民地有定居者的话,应该是阿卡迪亚法国人,基本上都是住在富迪湾周围。这些人一般以家庭为主,自给自足,满足于在农场上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偶然也会在附近水域打打鱼。 直到1710年,作为阿卡迪亚主要的社区中心,皇家港被英军和新英格兰军队攻占。从此以后,阿卡迪亚即现今的新斯科舍,才开始吸引了来自新英格兰的定居者,并慢慢发展成新英格兰殖民地。 当英国人沿东海岸建立殖民地,并从纽芬兰一带大力开展渔业生产的同时,法国人流向了内陆地区,追求更加具有价值的毛皮交易。法国人先于十七世纪早期在圣劳伦斯一带定居下来以后,他们利用无比绝伦的加拿大地盾水道踏遍了北美大陆的东部地区。这样,法国人就像找到了一位美丽动人温柔可爱的情人,从此变得越发不可收拾,经常光顾这些地区,最后到了控制住情人并严加管束的地步,使今天加拿大的大部分领土完全掌握在法国人手里。因此,早期的加拿大实际上就是法国人的毛皮交易帝国,也是十七世纪法国文化、价值观和管理体系的传承者。加拿大历史上以法国人为主角的这段历史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代表了这个国家主要构架形成的阶段。2009-11-11 21:41:28 第十贴 北美历史上的新法兰西 1. 生如朝露:毛皮交易与新法兰西 罗贝瓦尔企图在圣劳伦斯河一带建立殖民地的努力失败后过了半个多世纪,法国人对新世界的兴趣由于国内外一系列战争而重新旺盛起来了。一直到亨利四世于1589年即位,法国人才拥有了和平,这使得法国人有机会抽出手来实现到加拿大这个新世界构建法国殖民地的梦想。 此前的十多年里,法国渔民还是每年不断到纽芬兰和圣劳伦斯湾一带捕鱼,而这些渔民并没有那些探险家的冒险精神去专门探险,身后有老婆孩子考卖鱼为生,万一挂在这个不知深浅的新世界某个地方,那一切都就完了。所以这些渔民虽然屡次到达加拿大东海岸甚至河湾地区,但他们却没有往内陆继续深入。当偶然碰到印第安人拿着毛皮来和欧洲的那些日用品啦工具啦等物什交换,那还是求之不得的。 据记载,到1580年的时候,法国总共有150多艘船只从事着远洋捕鱼业务。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大约有1550多名渔民开始搞上了一种新的更有价值的交易:用欧洲生产的商品,特别是铁制工具,到加拿大海岸同印第安人交换印第安人身上穿的毛皮货。 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有一点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比毛皮货用来装饰昂贵的服饰更重要的是,河狸生毛皮具有良好的质地,可以用来制作皮帽。而用河狸皮制成的皮帽成为了欧洲贵族显示地位炫耀富贵的标志。突然间,全欧洲人都以戴上河狸皮帽为上流社会的时尚。 真正的毛皮交易大约发生在1600年。一张河狸皮可以换取欧洲人的几把刀子或两只船装载的饼干。印第安人也不傻,看起来这样的交换还是等价的。而这些看似非常简单的毛皮货和日用品从此揭开了加拿大历史上的新纪元。 那些渔民到加拿大海域打渔,他们可以无视印第安人的存在,因为他们用不着印第安人的帮助。可是毛皮交易不同,没有印第安人,就谈不上毛皮交易这档子事。毛皮交易依赖于印第安人在内陆地区捕获的高价值动物毛皮。 问题是,当时的交易进行完全是靠运气,不像今天人们做的那样井井有条。今天你来了,正好碰上印第安人身上穿着几层毛皮货,说不定明天后天又见不着这些土著人的身影。但是你总不能白来一趟吧。那怎么办?找吧,去找他们去啊。《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0节作者: 漫游国际 这一找不要紧,却把欧洲人招到了加拿大内河道甚至内陆地区,就这样毛皮交易把欧洲人吸引到了圣劳伦斯河谷地带,也为欧洲人开创新局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欧洲人总不能受印第安人的牵制,他们要建立一个固定的地点,让印第安人带着毛皮货到这个固定的地点来换东西,总比到处找这些野人要好些吧。况且,他们要经常地和印第安人保持联系,没有手机,告诉你我们的地址应该不难找。为了搞好同印第安人的关系,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怎么能行?万一碰上个阴天下雨、打雷闪电的天气,或者大雪封山天寒地冻的日子,总不能就这样打发印第安兄弟回去吧。于是,建造个遮风避雨的棚子什么的,还是非常有必要。 既然已经通过毛皮交易赚了大把大把的钱,这房子自然就建得比法国老家的要好多了。这里有的是木头,全实木建造的房子,冬暖夏凉,真正的绿色建筑。于是法国人就在这么漂亮的居所内呆着,等待印第安兄弟把毛皮货带来,然后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带着价值不菲的毛皮货回到欧洲,这钱不赚都不行。 但是不要忘了,欧洲的这帮家伙从来没有忘记要在新发现的这块大陆上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至少那些王公贵族,和普通渔民或渔民变成的毛皮交易商人不同的是,掌握权力的人总是有野心的,他们长久以来都以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作为王国扩展的目标。 为什么欧洲国家容易向欧洲以外扩张呢?看看欧洲此前发生的战争,那帮公爵侯爵们相互打来打去,最后还是发现谁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即使暂时有便宜可占,过后还是要加倍偿还。那时的海盗们把发现了一块新大陆的消息四处传播,既然是那么一片大好河山,还没有什么王国申明是自己的领土,这不是天上掉馅饼吗?先到先得,于是欧洲靠近大西洋西岸的国家如法国英国就三番五次地尝试在新大陆建立起他们王国的另一片新天地。在他们眼里,印第安人好像不是人,那里地多资源多,人傻快来。这就是当时欧洲那些探险家们心里传递给那些有殖民扩张野心的人的信号。 既然在欧洲打来打去没什么结果,还不如到没人的北美洲搭建自己的家园,说不定还成为一方土地的所有人,那岂不是和国王一样了吗? 再说,当时的欧洲已经进入等级森严的社会状态,那些心中有远大目标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芸芸众生,何不摆脱旧有的桎楛,找一个没人管束的地方大展拳脚。 那些无论心里全是上帝的宗教领袖们和他们虔诚的教徒们,一心想着要把上帝的荣耀带给那些印第安蛮荒之人,要以占据自己灵魂的宗教教义教化那些北美的野人。 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比较官方性质的,还是来自欧洲王国的主人们。欧洲人那么积极地向外发展,就是要找到通往古印度和中国的贸易通道。无论是凭借武力还是和平方式,他们心目中的天堂东方古国必须要找到。 于是这些形形色色的欧洲人就络绎不绝地跟着冒险家们来到北美这片净土,实现他们各自的理想。这个时候的法国人更是轻车熟路,跑的比谁都快。法国人在北美大陆上的第二次征程刚刚开始。2009-11-12 12:23:08 第十一贴 法国人卷土重来 前面说过,法国人一开始想建立一个永久殖民地的雄心壮志由于无法适应北美大陆缺吃少穿气候恶劣的艰苦条件,终于尘埃落定,消停了许多年。无论如何,在十六世纪随后的那些年,欧洲渔船还是每年都会光顾加拿大这片地方的东海岸地区。他们在捕鱼之余,也继续和当地印第安人交换一些毛皮土产品作为副业。而在欧洲,由于处理毛皮的工艺有了改进,海獭皮帽尤其是变得非常时髦了。这给毛皮贸易初具雏形提供了契机,也给新法兰西殖民地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欧洲人终于从渔业转移到毛皮交易这个含金量比较高的领域。这一转行就要求他们重新定义他们的组织结构。毛皮交易的门槛到底如何?如果只是随身携带一点日用品,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换不来好的毛皮货了,那是刚刚登上北美大陆时的行情。再说,远涉大洋出生入死地来到北美换太少的东西也不是合算的。 这时的毛皮交易已经要求较大的资本投入,要想财源不断,就要创立永久性的交易场所。这可不是一天来个折返的赶集,这些做毛皮交易的商人少则一年多则几年,才能把上好的毛皮货收集起来。毛皮交易不是来个人就能做的,所以,毛皮交易场所也应该是永久性可利用的,建立永久性定居地的必要性再充分不过了。 可是,这样的永久性定居地建的太小了也不划算,它维持维护的花费和维护一个小王国相差无异。这样,商人们就想办法联合起来,组成公司模样,向国王上书请求特发执照,保证他们在毛皮交易领域的垄断权。 特许经营的公司早已经在欧洲屡见不鲜,但在北美实行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北美新世界是没有疆界的大片土地;国王也不太愿意把特权颁发或租给一些敌对的组织到自己国家已经掌握的土地上或者哪怕别的国家已经宣称所属的土地上去做什么交易;另外,欧洲国家迫不及待地通过建立殖民地来巩固他们各自宣称的领土主权。 就这样,一个最明显不过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特发垄断执照来换取殖民输出,即这些公司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殖民输出任务,比如把有资格的人运输到殖民地并让他们定居下来。 如果在主权宣称上有冲突怎么办?当然还是要遵循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的江湖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公司的所有规定基本上被无视不见。这些精明的商人们发现,本来只感兴趣于毛皮交易生意,到头来去完成什么建立殖民地的任务,这对于他们的那点资金来说实在是没法干了。 法国人第二次在圣劳伦斯河谷地带建立定居地的时间是1600年,地点选在当时的毛皮货聚散地塔都萨克(Tadoussac)。一位胡格诺教徒又是渔业商人的皮埃尔·绍文获得了在新法兰西十年期限的交易垄断权。在皮埃尔·瓜·芒特(Pierre du Gua de Monts)的帮助下,试着建立了一个定居地,可惜好景不长,这个定居地只存在了一年时间。 原因是其他的商人也野心勃勃,向国王亨利四世提出了抗议。国王虽然同意了让他们也参与毛皮交易,却派出了一个叫迪耶普公爵(Dieppe,也叫爱马尔·查斯特(Aymar de Chaste))的总督,还有其他一些调查毛皮交易的人,让这些人给毛皮交易制定规章制度。 绍文于1603年死后,查斯特接替了绍文的垄断权。查斯特同年派出弗朗索瓦·格哈弗·杜邦(Francois Grave Du Pont,有些地方叫邦格哈弗(Pontgrave))做定居地的现场调查。格哈弗已经同绍文到过三河城(Trois Rivieres),这次他带上了查斯特的熟人又是绘图师的散缪尔·尚普兰(Samuel Champlain)来绘制江河图。 尚普兰这个名字在加拿大尤其是魁北克是家喻户晓的,如今蒙特利尔通往南岸的四大桥之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尚普兰有过很多次的探险经历,这次是他的首次航行。有的学者认为,其实在此之前尚普兰已经造访过西印度群岛了。 尚普兰首次遇到了阿尔衮金印第安人。阿尔衮金部落在同易诺魁五部落联盟的战争中,法国政府的决策是要支持阿尔衮金部落的。易诺魁联盟早先保护过法国人的毛皮交易利益,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却把尚普兰和法国政府牵连进北美印第安人之间的常年断断续续的战争漩涡里,一度威胁到法国人在圣劳伦斯河谷的存在。 尚普兰首次探险最远到达过今天蒙特利尔的位置。他对这里的资源和印第安人告诉他的西部大湖留有深刻的印象。他在此后毕其一生奉献给了法国在这个地区的殖民地事业。《加拿大的那些事儿》 第11节作者: 漫游国际 1603年查斯特死后,芒特取得了新法兰西包括阿卡迪亚的毛皮交易垄断权。作为对国王的回报,他要给国王建立定居地,并带领耶稣教会的教徒,去教化当地土著居民。但由于盛传富迪湾发现了铜矿,他改弦易辙,把定居地的事抛在脑后,直奔富迪湾。芒特阁下于1604年在圣克诺伊河(St Croix Rivieres)一带建立了一个小小的殖民地。作为芒特阁下的绘图师,尚普兰沿缅因海岸南下,寻找传说中的铜矿。而圣克诺伊殖民地的人却在头一个冬季因为感染了坏血病而死去了不少人。芒特不得不重新调整殖民战略,他选择了安纳波利斯(Annapolis)盆地中天然良港皇家港(Port Royal)作为重新定居的地方。 重新定居后,他们安全度过了在皇家港的第一个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