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儿-3

什么是成功?有人认为能从一穷二白变成有车有房一族就是成功,有人认为实现了理想就是成功。其实真正做到这些的只是少数人,更多的人可能一生都碌碌无为,难道这些人就谈不上成功了吗?其实不然,物质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实现了理想,变成有钱人固然是好,但无论你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免不了烦恼和哀伤,苦痛也是无法避免的。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最后笑着走向死亡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8、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公元前123年,匈奴人死性不改,其中右贤王部率领大军进犯汉朝边境,一路烧杀抢掠,百姓们深受其害。  武帝当场就发怒了,心道:过去咱爷爷那一辈怕你,但朕可不是软弱的主,况且国家现在要啥啥都有,能怕你?于是,他命卫青等人出兵对抗匈奴,以图一举歼灭右贤王。这一次出征,卫青还带上了自己的外甥霍去病。  说起霍去病,他的出身并不比舅舅好多少。他的老妈是在平阳公主府上做杂役的打工妹,他老爸是平阳县的小县长。开始的时候,他老爸不敢对外承认自己跟公主府上的打工妹纠缠不清,所以直到霍去病出生,他的身份依然是私生子。霍去病小时候被人瞧不起是难免的,还好他是个小强人,不仅没有自甘堕落,还积极上进,这不,国家打仗,他就自告奋勇地要参加。  卫青的部队一路急行军,而他在队伍里更是跃跃欲试。卫青看不过,多次劝说他:“年轻人,要稳重。”他嘿嘿一笑,只不断要求舅舅让自己当先锋。果然,卫青拨给他八百骑兵,让他前去打头阵。  霍去病兴奋地领了命,扬鞭一挥,八百名骑兵便跟着他一同冲出阵营,扬长而去。他毕竟是第一次带兵,激动之情难以言表,领着大伙儿一口气冲出了百余里。当发现匈奴人的踪影后,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兄弟们先杀几个过过瘾,今天就是我等立大功的好日子了。”  不可否认,霍去病的影响力很大。一路上,本来将士们就受他的情绪感染,对杀匈奴一事跃跃欲试,现在他登高一呼,众人更是提振精神,嚷着要杀对方个片甲不留。当他们纵马飞驰到匈奴人面前时,对方愣是没反应过来。在匈奴人的印象中,汉人是从来不积极冒进的。  霍去病一声令下,八百名骑兵蜂拥而上,在匈奴阵营中来去自如,见人就砍,奋力拼杀。匈奴这边也不甘示弱,操起武器顽强抵抗。霍去病在匈奴军中穿梭,很多敌兵躲闪不及都丧命在他的刀下。汉军越杀越勇,士气更加高涨,不过片刻功夫,战争的局面已经呈现一面倒的趋势。  阿龙记事贴  霍去病认父  霍去病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私通生下的儿子。开始,父亲不敢承认他的私生子霍去病。后霍去病做了大将军,知道了前因后果,就来到平阳(今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惭愧得很,回答说:“将军认老臣作父亲,这是我的荣耀。”随后,霍去病为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  匈奴人被吓傻了,逃的逃,求饶的求饶。可以说,汉军们从来没有打过这么酣畅淋漓的仗,哪里舍得放过眼下的大好形势,他们心中大呼痛快,手中的刀剑越加奋力挥舞。不多时,匈奴人就惨败了。这一战,霍去病以八百骑兵大破匈奴,斩杀了两千多敌军,其中单于老大的祖父也被杀死,而其叔叔也被俘虏。这一战后,霍去病扬名天下。  都说“一回生,二回熟”,他的第一次战绩就这样骄人,之后的多次战事他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单单河西一战,这个少年将军就亲率一万精兵,深入大漠,浴血奋战六天,打下匈奴的五个部落,并在皋兰山和匈奴的卢侯王、折兰王决一死战。最后,他手下的一万精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匈奴兵伤亡近九千,卢侯王和折兰王也在此战中死去,匈奴的实力又一次受到了重创。  武帝很开心,对霍去病越发看重。一天,他告诉霍去病:“你为大汉打了这么多场胜仗,实在是不容易啊。现在朕看你年纪不小了,娶老婆生孩子也是早晚的事,所以专门给你修了一栋房子,以后你要找女人就不用愁啦。”  霍去病当场拒绝:“皇上,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还没杀光匈奴人,我怎么能够成家呢)啊。反正我现在还年轻,可以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至于娶老婆生孩子这种事,等我以后年纪大了再说吧。至于房子嘛,您先给我留着,我杀完匈奴后再住好了。”汉武帝听完,心中很是赞赏,更是对他另眼相看。  霍去病的战术主要是快、狠、准、奇,公元前119年,他又一次发挥其战争天赋,率领大军深入漠北,边走边打,一直打到蒙古一带才暂作休整。就算是稍息,他也不愿停顿下来:“咱们好不容易走到这犄角旮旯的地方,不管怎样,都应该做点有纪念意义的事,以后也好留个念想不是?”  当然,那年代没有照相机可以留影纪念,于是众人决定在这儿的狼居胥山举行一场祭天地的典礼。仪式的领头人自然是霍去病,他拜天祭地,顺便向上苍表达了自己一定要击败匈奴的决心。他放眼望去,只见远方一片苍茫,昔日匈奴的地盘而今已鲜有人烟时,便豪迈地说:“我曾立下誓言,一定要消灭所有的匈奴人,如今这一带已经被我荡平了。看来咱们得继续深入了啊。”  封狼居胥之后,汉军又继续前行,匈奴人在前面跑,他们在后面追,一直打到今天的俄罗斯一带才撤回。这一战不仅使得霍去病的事业达到了顶峰,还让匈奴人渐渐退出大漠,汉朝的声威也远达国外。  然而,天妒英才,公元前117年,年仅二十四岁的霍去病便因病去世。汉武帝将他的坟墓修成了祁连山的形状,以此表彰他为大汉立下的功劳。    抱怨一世不如奋起一时  都说“年轻是挥霍的本钱”,的确,挥霍的时候挺开心,但等年纪大了再回头看,后悔这种情绪多半是避免不了的。这种时候,我们总会想如果当时如何如何努力,那自己今天肯定比李彦宏还要成功呢。于是,日子就在一边抱怨一边混吃混喝中过去了。反省精神是有了,可惜少了行动,而成功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要行动。想要成功,抱怨一世不如奋起一时。  9、 李陵投降  汉武帝时期,李广绝对算得上是活得最憋屈的将军之一,而他的孙子李陵也跟他不相上下,并且在后世人口中名声也不怎么样。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又嚷着要派人去攻打匈奴。这一次,他让一个叫李广利的将领带兵。李陵听说后很是不满,就到武帝面前去抱怨说:“皇上,李广利虽然是个大将,但他领兵打仗的能力实在不怎么样,打匈奴这种大事情交给他实在很危险。”  武帝已当了很久的皇帝,对于权力的欲望越发膨胀,听到李陵随意指正自己,就不开心了,便道:“你说我任人方面有问题,那你觉得自己怎么样?”第14章 光荣年代(4)  李陵本身就基因优良,后天的培养也没落下,所以在当时的朝廷里,他的将才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他一听武帝这样问,就自荐道:“皇上,匈奴这些年来已经不行了,这次您只要给我五千精兵,我就能收复国土。”武帝一听,来了兴致,这才跟他商量起攻打事宜。  最终,武帝依言派出五千精兵给他,大军仍由李广利领导。李陵对领兵一事兴致勃勃,可他没想到的是,职场上最不缺八卦流言。没多久,他对其他将领的看法就传到了众人耳中。很多人为此愤贲不平,当下表示:“你李陵不是觉得自己很行吗?那好,这次打匈奴要是受了挫,找我们讨救兵,你看咱给不给!”  九月,李陵带着五千精兵踏上征途。大军走了一个月,便遇到匈奴的三万主力兵。匈奴自从武帝时期开始,就经常吃败仗,这次看见五千汉军,人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把汉军团团包围。  李陵毕竟不是个善茬,他先稳定住军心,又下令道:“排在前面的人拿盾和戟,后面的人拿弓弩,等战事一开,你们只要听到打鼓声,就奋力往前冲;如果听到敲锣声,你们就停止进攻。”众将士都高声应是。  战斗开始后,匈奴人仗着自己人多,便贸然前进。而李陵早有准备,他一声令下,士兵们有的往前冲杀,有的齐齐放箭。转眼之间,敌军的阵营便逐渐溃散,在枪林箭雨之中,匈奴兵们哪还顾得上对阵迎敌,纷纷抱头鼠窜。李陵见形势有利于己,又命士兵们乘胜追击,不过一会儿功夫,几千个匈奴兵就命丧当场。  匈奴人吓得魂飞魄散,嚷嚷道:“汉军太猛了,只有五千人就这样,那要是等主力部队开过来,咱们还能有活路吗?”想到这里,很多人都萌生了退意。  这时,李陵军中却出了乱子。他手下有个叫管敢的士兵,因为不满上司任意辱骂欺压他,就一横心跑去向匈奴投降了。他一见到单于老大,便向对方献殷勤:“老大您根本不用担心,李陵这人在职场上的人缘不好,很多官员都不睬他。这次他出兵,将领们都暗地里下决心,绝不相帮。而且您别看他刚刚打得猛,其实武器装备啥的都不多了,撑不了太久的。”  单于听得心花怒放,当时就对大伙儿笑道:“哈哈,果然天无绝人之路,现在看来,人海战术再加上持久战,李陵还不手到擒来?”  等到战斗再次开始的时候,形势越来越不利于汉军,而匈奴兵见对方要人没人,要武器没武器,都放开了胆子攻杀。很快,李陵等人被困在了峡谷中。眼看军队撑不下去了,他万念俱灰,就想举剑自杀。  阿龙记事贴  李广、李陵、卫青、霍去病,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的名将,但一边是“凤凰男”,一边是皇亲国戚;一边郁郁不得志,一边吃香的喝辣的。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即李陵的叔父,一直把父亲自杀这笔账算在卫青头上,找机会打了卫青一顿,卫青很低调,没有声张。但霍去病跟舅舅卫青关系很好,一次和武帝狩猎,背后放黑枪,射死了李敢。霍去病当时正得宠,武帝只好对外界说“李敢狩猎时被鹿撞死”。所谓历史并不神秘,其实就是类似的一连串的人与人之间的故事,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几家欢喜几家愁  旁边的将领见了,连忙阻止道:“将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现在这五千将士已经所剩无几了,您先投降匈奴,留下性命,来日也好为我们报仇不是?况且您家上有老下有小,您留下一条命,或许还能重新回到长安,见他们一面啊。”  李陵听他说得有理,心中虽然悔恨交加,却只好向匈奴投降。单于倒是很开心,说:“这么多年了,总算遇到一个愿意归降的,我就留着你查看一段时间,如果过关的话,你随时都可以上岗,再附赠你个老婆。”  李陵被逼无奈,只好留了下来。那边,武帝也很快得知了他兵败这件事,气得大发雷霆。没多久,前方就传来消息说:“李陵那家伙打不过匈奴人,索性投敌叛国了。”  武帝十分生气,赶紧让人去打探情况。等探子回来报告,居然又告诉他:“皇上啊,您还是别指望李陵了。他不仅向匈奴俯首称臣,还帮他们练兵来着,摆明了是给人家当技术工嘛。”  武帝拍案而起,怒喝道:“他敢给匈奴人当技术工,朕就让他全家死光光!”于是,李陵的老妈、妻儿和弟弟等全数被杀害。  李陵到了匈奴后,才发现以前失踪了的官员苏武也在这里。有一次,他请对方喝酒,席间,忍不住向对方倒苦水:“我从来没有帮匈奴人练过兵啊,练兵的是另外一个叫李续的人。本来我还想着今后能回大汉,谁知现在皇上杀了我全家,这还让我怎么回去呢?”  苏武看他凄楚难耐,便劝道:“你既然已经投降,想这么多也没有用了,一切留待日后让他人去评说吧,不过我是不会向匈奴人投降的。”  李陵哀苦地叹了一声,道:“事已至此,我是再也无法和你相提并论了啊。”到了公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的地盘上病逝,终其一生都没能再回到故土。    人际关系很重要  看老李一家人的遭遇,不由得感叹,一定要会做人啊!交际广,会做人,到哪都是热热闹闹;交际差,手段弱,到哪都被边缘化。今天的职场,跟李陵所处的环境仍然是相似的,要想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自身的硬实力固然重要,但软实力也不可或缺。什么是软实力?就是人脉。把上司哄好了,把下属团结紧了,那么不论说话办事,必要时总会有人搭把手,保证你在处理问题时事半功倍。反之,后果则很严重。  10、 巫蛊之祸  都说“树大招风”,普天之下,除了武帝之外,最容易招来风言风语的恐怕就要属太子刘据了。公元前91年,在甘泉宫养病的武帝收到密报,密报声称:“太子在长安谋反!”这可是头条新闻,皇帝的儿子早晚是要做皇帝的,谋什么反?难道是嫌自己的老爸活得太久,等不及了?  无论如何,太子起兵是事实,武帝的怒气难以平息,在宫中怒吼道:“我二十九岁才有这么个宝贝儿子,到头来居然是个白眼狼!不行,朕一定要把他解决了,让他知道知道老子的厉害!”于是,他命令丞相带兵去围剿太子,武帝后期的一场血腥屠戮就这样开始了。  其实,太子刘据生性仁厚,对老爸也很孝顺,谋反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这一切不过是因小人江充而起。一天,武帝在睡梦中看见很多木头人手拿棍棒冲过来,想要伤害他。他躲闪不及,要反抗却徒劳。就在这时,他满头大汗地从梦中惊醒。从这以后,武帝的身体状况便越来越差。  阿龙记事贴  领导给大家认错  晚年丧子的悲痛和军事上伐匈奴的失利,使武帝在精神和思想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有了些悔意。公元前89年,武帝在轮台宫殿下了一个奇怪的诏书——《罪己诏》:说自己“所为狂悖”,伤害了百姓,耗尽了天下的钱财,很是后悔——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要让天下休养生息。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罪己诏。  当时的汉朝,对扎小人搞巫蛊这一类的事情非常忌讳,武帝也不例外。他本来就对这个噩梦念念不忘,江充等人得知后,就给他吹耳边风:“皇上洪福齐天,怎么会莫名其妙地做这种梦呢?说不定是有人在背后玩巫蛊之术,想要害您呢。”  武帝怒目一瞪:“谁这么大胆,居然敢玩我!你去仔细地给我查出来!”一声令下,江充就带着一帮官兵,开始大肆地搜捕。因为这次的受害者牵扯到皇上,所以搜捕范围之广使其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案件。  江充命人在全国各地追查,从很多地方挖出了木头人。他暗道:“既然皇上指派了这么好的任务给我,那我不就该好好利用一下吗?哼,我现在是看谁不顺眼,都可以指正他玩巫蛊,有谋害之心。”于是,江充只要碰到自己想加害的人,就对他们严刑拷打,还用烧红了的烙铁烙人,逼得很多被冤枉的人不得不招。  汉武帝的病情始终没有好转,江充见状,便继续劝说:“皇上,我打击的力度已经够强了,全国上下该查的地方都查了,如今看来,只有您家后院我还不敢动。”  武帝轻哼一声:“行,只要是能让我病体痊愈,你想查就去查吧。”江充兴高采烈地接过诏令,便开始在后宫中大肆搜捕。一直以来,他都跟太子很不对眼。随着武帝越来越老,他更免不了担心这位上司如果突然病死,那等到太子上台,自己岂不是很没前途?所以,巫蛊案件在交给他处置时,太子就注定了要被牵扯进来。第15章 光荣年代(5)  当官兵们来到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这里搜查时,把他们的住处翻了个底朝天。江充见什么证据都没找到,便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事先准备好的木头人拿出来,说道:“太子他们搞巫蛊之术的物证就在这里,他分明是不安好心,想跟老爸抢位子来着。我等现在就去告发。”  太子无从辩驳,无奈之下就听取了心腹大臣的建议,准备趁老爸正在甘泉宫养病,先把江充等人除掉。他对官员们宣称:“江充明明是自己想造反,现在居然要诬陷本太子,今后还想跟本太子混的,今天就帮我除了他。”之后,刘据还从兵库里拿出武器,发放给士兵。  长安城霎时间风声鹤唳,武帝很快就得知儿子想造反的假消息。他急忙派使者前来劝儿子收手。谁知这个使者是个胆小鬼,心道:“太子都要谋反了,皇上还让我去劝和,那我岂不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吗?”  他最终没有去见太子,而是在外面晃荡了几天,就跑回去告诉武帝:“皇上,您儿子是下定决心要造反了,他本来还想杀我泄恨的,幸亏我跑得快,要不都没命见您了啊。”  武帝咬牙切齿地说:“既然这个不孝子不听劝,那朕也不留情面给他了。”说罢,他就派出大军镇压叛乱。而太子那边看老爸动粗,心里更是慌张。你想,他本来就对老爸敬畏有加,这次对方竟毫不留情地要来除掉他,心中怎会不五味杂陈?  很显然,他的心理素质和实力都没法和老爸相比,很快就败下阵来,趁乱逃亡。朝中有的官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出来劝阻武帝说:“您身为太子的亲生父亲,难道会不了解儿子的品性吗?太子天生纯良,本来就不想与人争什么,更何况您这皇位早晚是他的,他又何必急于一时呢?您身体不好,要查巫蛊案也在情理之中,但江充的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皇上,您都任职多年了,难道不明白做下属的,有时候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欺上瞒下吗?”  武帝听完这番话后,才醒悟过来。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当官兵们找到太子时,他已经自杀身亡,而在此之前,皇后卫子夫也自缢而死。武帝悔恨不已,将事情查明之后,就把江充满门抄斩,并修了一座宫殿来纪念儿子。  阿龙辞典 巫蛊  巫蛊是一种诅咒之术,在宫廷斗争中很流行。巫蛊之术,其实来自匈奴民族所信仰的萨满巫术。巫蛊之术的具体方法,就是以桐木制作小偶人,上面写上被诅咒者的名字、生辰八字等,然后施以魔法和诅咒,将其埋放到被诅咒者的住处或近旁。行此术者相信,经过这样的魔法,被诅咒者的灵魂就可以被控制或摄取。    小人难防  从古至今,在政治与权力面前,感情是其中最为脆弱的一环。因此,想从中获利的小人们总是千篇一律地从此处找突破口,并且屡试不爽。世人都说小人难防,恐怕并非如此。我们真正应该防的不是他们,而是不要被权力欲望蒙蔽了双眼,死守心中应该深信不疑的感情,那么,就算再奸诈阴险的小人,恐怕也会无利可图了。  11、 钩弋夫人之死  太子刘据死后,武帝心中很是凄凉。但他毕竟身为皇上,再加上年纪越来越大,不得不开始考虑继任者的问题了。  一天,他抱着最小的儿子刘弗陵玩耍,见其眉宇之间跟自己颇为相像,又聪明伶俐,便不由得赞道:“这小家伙跟我挺像的。”此话一出,众人心中都有些明白了,皇上的心中怕是对太子之位有了明确的打算,而他们眼前的这个小孩儿,就是将来的九五之尊。  的确,刘弗陵后来真的当上了皇帝,可是这个皇帝跟他的祖辈们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他还没登基,老妈就被人杀死了。他的母亲名叫钩弋,死时年仅二十四岁,下令杀她的人正是汉武帝。  钩弋最开始只是个农村姑娘,虽然出身不好,但从小就是个风云人物。这不仅是因为她长得闭月羞花,人见人爱,更是因为她从生下来,双手就紧握成拳,任谁都掰不开。  有一次,汉武帝出游打猎,路过她的家乡,有专门负责占卜吉凶、观察天象的官员禀报说:“皇上,这附近的天象奇异,说不定有奇女子出现呢。”  武帝一听,立刻来了兴致。武帝虽然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但他的好色也是出了名的,要不怎么会在年轻时,和卫子夫玩一把爱情剧呢?现在他虽然老了,但爱美之心可是没有减退的。武帝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让官员们去为他寻访。就这样,远近出名的钩弋被带到了他的面前。  钩弋的美让在场的人们都目瞪口呆,而当他们看到她紧握成拳的双手后,更是连连惊叹。武帝先是找了几个宫女,让她们把钩弋的手掰开,可不管宫女们如何用力,都无济于事。武帝看见对方浅笑晏晏的模样,一时间心痒难耐,便跨步上前道:“让朕来给你掰开。”  说来也巧,他刚一碰到对方软软嫩嫩的手,轻轻一用力,钩弋的手就张开了。只见她白皙红润的掌心中,握着一只晶莹剔透的玉钩。旁边的围观者见状,连忙拍手叫好:“皇上,这肯定是天定的姻缘,您一定要把握住啊。”钩弋很害羞,武帝很开心。  阿龙记事贴  凡事都有因和果  因为外戚专权,所以杀子立母,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事。武帝的立子杀母给后世提供了一个先例。不过儒家讲究孝,仿效的还是少,除非不得已。倒是在北魏的鲜卑族很流行,太子的母亲都要被杀死。只有一个没被杀,后来就导致了外戚专权。到清朝时,就让皇子从小离开母亲,集中在一起养育。这一措施虽然没再杀人,但让母子分离,也够残酷的。  就这样,农村姑娘一夕之间飞黄腾达,坐上了后宫嫔妃的位子。要说这已经够离奇的了,但刘弗陵的出生跟她老妈相比,也毫不逊色。一般说来,小孩儿在母亲肚子里待够十个月后,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出来。但刘弗陵可不是这样,他足足在钩弋的肚中待了十四个月,才降生。  他刚一落地,大臣们便交口称赞,说道:“据说以前尧出生的时候,也在他母亲的肚子里待了十四个月,现在小皇子也是如此,这简直就是大汉的福气啊!”武帝听得哈哈大笑,兴奋之余,更是大笔一挥,把钩弋夫人行宫的名字改成了“尧母门”。  “尧母门”事件让钩弋母凭子贵,而刘弗陵这个老来子更是成了武帝的心肝宝贝。现在,太子刘据已死,武帝一来是出于对汉朝江山的考虑,二来也有一定的私心,便决定让这个最小的儿子继承皇位。  武帝是个行动派,既然决定了,接下来就是安排继承事宜了。首先,武帝让人画了一幅周公背成王朝见大臣的图,并把它送给霍光,要他以后时时牢记画上的内容,不能逾矩。这其实就是临终托孤了,武帝正是看中了霍光有才干也老实的分上,才决定把儿子交给他照顾。  这些事情解决后,他又找了个借口责骂钩弋,并把她囚禁起来。钩弋很伤心,但更多的是不解,明明前几天对自己还和颜悦色的皇上,怎么突然间就翻脸不认人了呢?  武帝虽然对这段忘年恋有些不舍,但他毕竟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顶多在心里哀叹:“不是我不爱你,而是外戚专政太残酷,就是朕这样牛的人物,都在这方面吃过不少苦头。试想一下,朕怎么能让自己的儿子也受其威胁呢?”  没过多久,钩弋夫人就被人处死在云阳宫。公元前87年,汉武帝去世,他的儿子刘弗陵登基,史称汉昭帝。  阿龙辞典 汉武帝这个人  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可是为了大汉江山,他又杀掉了她。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汗血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发动战争。他又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第一次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以正月为一年的开始,这一点一直沿用到现在。    未雨绸缪  汉武帝为了一个假想的未来危机,就把年轻的钩弋夫人杀了,这事听起来真是残忍。不过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来看,此举确实是因为西汉以来,外戚横行霸道甚至欺压皇帝的情况很多,很严重。政治家总是看得远,汉武帝这也算是未雨绸缪吧。想要自己的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立足于当下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缺少高瞻远瞩的眼光。人只有时刻保持清醒,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才能看清事物的发展及走向,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如果说汉武帝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是霍光的时代,恐怕当时的汉朝人没有一个举手反对。霍光是执政大臣,其实就是几个年轻领导背后的摄政王。在那个时代,霍光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伟大的霍光阁下至少给西汉带来了两个大丰收,一是西汉中兴,二是外戚力量的膨胀。第16章 大汉中兴(1)  1、 霍光其人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连年征战。等到执政后期,他才意识到国家和人民已经为战争付出了不少代价。后悔之余,他就专门写了一篇《罪己诏》,承认错误,并在其中表明决心:“今后,朕一定不再搞封建迷信活动,劳民伤财了;也不再随便发动侵略战争,以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你们放心,今后大汉的发展方向是休养生息。大家只要专心于生产,等到国力恢复的一天,还是照样能过好日子的。”  等武帝一死,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登基,负责从旁辅佐的霍光就此发光发热。说起霍光,恐怕就不得不提起霍去病了。其实,他俩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霍去病是哥哥,霍光十多岁的时候,就被哥哥带在身边磨砺。等到霍去病去世,霍光就开始在武帝身边做保安。  霍光的保安工作一做就是几十年,渐渐地,武帝发现他不仅有真才实学,为人也很忠厚。辅佐新皇的工作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的肩上。霍光很开心,毕竟这个自己跟随多年的上司可是视权力如命的,现在肯交权,那就说明对自己没有十分也有九分的信任了。  为了达到警醒霍光的效果,武帝又画了幅周公图给他。霍光收下后,暗自握拳下决心:“咱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做第二个周公。”显然,周公不是那么好做的,他刚上台没多久,下面的官员们就心生不满,暗道:你不就是一个保安出身吗?我们还是凭真才实学才爬到今天这步的呢。如果真要治国的话,难道我们会不如你?  说来也巧,宫中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些诡异的事。一时间,朝中的八卦流言不断,各种揣测纷纷登台。为了稳定人心,霍光便决定出面干涉。他把负责保管皇印的官员叫到身边来,说:“现在外面人心惶惶的,我实在担心长安城会出事。你不如把手中的皇印交给我吧。如果京城动乱的话,我也好方便行事。”  那官员一听,严词拒绝道:“不行,这皇印是皇上要我妥善保管的。虽然现在先皇死了,但我对大汉的忠心可没有丝毫减弱。”要换了一般人,听完这番话后,多半会恼羞成怒,没准还要找个机会公报私仇呢。  阿龙记事贴  汉朝人的大义灭亲  受武帝遗诏辅政的,还有一个叫金日的匈奴人。金日有个儿子,武帝很喜爱,经常把他留在身边。一次,金日看见儿子从脖子后面抱着武帝,没大没小的,就瞪大眼睛,把他撵跑了。后来,儿子长大,常常和宫女们一起玩,金日怕他淫乱后宫,留着迟早是个祸害,就主动把儿子给杀了。都说虎毒不食子,这种大义灭亲的事儿,是是非非,真是没法说得清。  可是霍光不一样,他一拍大腿,开口赞道:“你是个好汉!朝廷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你好好干,我将来是不会亏待你的。”第二天,他就把这个官员连升了两级。  霍光此举赢得了不少人气,而小皇帝也对他敬重有加。一次,昭帝想封赏身边的两个玩伴金赏、金建,就向霍光提议:“他们两个的父亲去世,朕觉得很可怜,要不就封他们为侯吧。”  霍光立刻拒绝:“皇上,您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不能凭个人喜好随意封赏,要不国家就会因赏罚不分明而乱套。况且高祖在临死前,曾经下过死命令,没有建功立业的不能被封为侯。皇上,您家老祖宗的规矩,您怎么能轻易废除呢?”  无可辩驳,昭帝只好听从他的意见,打消了这个念头。霍光见对方并不是冥顽不灵的人,当下又继续说:“皇上,您天天宅在家里,可能并不知道,现在百姓们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人人都很怀念文景二帝时的生活啊。”  昭帝很好奇,就问他原因。霍光趁机答道:“文帝和景帝在位的时候,社会安定,百姓们安心生产,不受战乱之苦,生活水平年年上升,您说他们怎么会不怀念过去的好日子呢?”昭帝深觉有理,就下定决心要恢复文景二帝统治时的和谐局面。  霍光后来的执政也秉持着这一理念,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年,确保在汉武帝时期的连年战乱之后,国家能够休养生息,而西汉也重现了中兴局面。  阿龙辞典 周公是权臣的榜样  周公姬旦,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人称周公。西周初年,武王因劳累逝世,其子成王年幼,周公按照殷商兄终弟及的制度,摄政当国。但兄终弟及的制度容易引起王位纷争,为了周朝基业,周公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在摄政7年后,毅然把政权让给了武王的嫡长子成王,完成了政权的顺利交接。从此以后,周公就成了历代辅政大臣的榜样。    驭下有方  当主管或做经理,下面管着一大批人,看起来是件很风光的事情,但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当领导的也有自己的烦恼。同为公司员工,职位高的总是容易招人嫉妒;另一方面,作为领导,员工闹情绪,固然使管理难度增加,但换个角度看,员工的不满情绪中往往透露出公司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想要驭下有方,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  2、 上官桀谋反  武帝对于皇权的掌控是异常谨慎的,他虽任命霍光辅佐自己的儿子,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还另外指派了几个顾命大臣,以此均衡权力,其中就有上官桀、桑弘羊等。  上官桀看着霍光的势头越来越猛,心里开始不平衡了。本来嘛,两人明明是一起出道的,为啥他能这么红,而我只能坐冷板凳呢?时间一长,他越发觉得不能坐以待毙,想要设法改变现状。当时,朝中还有不少反对霍光的人,比如桑弘羊、燕王刘旦等。  桑弘羊是个经济学家,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全仰仗他的出谋划策。等他当上顾命大臣后,跟上官桀一样,开始看霍光不顺眼了。至于燕王刘旦,他是昭帝的哥哥。自从自己的弟弟当上皇帝后,他就很不爽,经常暗地里发牢骚:“本王一来比刘弗陵大,二来见识学问也比他强,只是跑出娘胎的动作快了点,凭啥跑得慢的倒能当上皇帝呢?”  阿龙记事贴  上官桀表忠心  上官桀起初是给武帝养马的。一次,武帝病好后看见马匹大多瘦弱,就把上官桀叫来说:“你是不是以为我就要死了,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了?”上官桀吓得直叩头,说:“我听说皇上圣体欠安,日夜担心,实在没心思照料马啊。”话未说完,流下泪来。上官桀一哭,武帝就信了,这是个忠心的好同志啊,于是加以提拔。  上官桀是个聪明人,自然清楚这两人心中的小九九。于是,他先是想找昭帝当靠山,把自己的孙女送进宫,结果霍光出面阻止了他,并说:“咱俩现在都是辅政大臣,而且还是儿女亲家,如果您再把孙女送进宫的话,这朝中的官员肯定会有很多怨言的,将来我们就算想治国,也没人愿意听我俩的号令了。”  上官桀很没面子,知道对方绝对不会答应他,便只好另谋出路。这一次,他直接跟昭帝的姐姐长公主搭上了线,如愿以偿地把孙女弄进了宫。晋升成皇亲国戚的上官桀并没有满足,他还妄想着更高的权势地位,比如皇权在手。  他私下里联合了桑弘羊、刘旦等人,准备发动政变。公元前80年,刘旦准备上书给昭帝,在里面写道:“霍光最近在阅兵,京城一带都戒严了。皇上啊,我作为大汉的一分子,实在有必要提醒您,霍光在政坛上的权力已经够大了,如果他在军事上跟匈奴有所联系的话,您的皇位就危险了。为了保住大汉的江山,我愿意亲自进宫,时刻守护在您的身边,以防万一。”  刘旦的奏书写好后,就交给了上官桀,让他帮忙传达。上官桀很满意,心里勾画着他日废掉昭帝,再灭掉刘旦的美好蓝图,表面上却仍然笑呵呵地应承道:“燕王放心吧,您的这封奏书写得情真意切,昭帝不过是个十四岁的小破孩儿,肯定被您忽悠得晕头转向的。”  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当这封奏书递到昭帝面前时,对方竟一笑置之。第二天早上,霍光就知道了这件事,便索性连早会也不参加了,直接到挂有周公图的那间屋子里,躲着不出。  昭帝很奇怪,平时无比积极的霍光大人居然缺席,忙问道:“这是什么情况?霍光缺席,那朕这朝中不是没几个用心工作的人了?”有官员连忙上前解释,说霍光现在正待在画室里生闷气呢。  昭帝心中顿时明了,连忙让人把他请上殿,当着众人的面辟谣道:“霍大人不用担心,朕知道那封奏书是妖言惑众,您怎么可能有谋反之心呢?况且先皇把权力交给您的时候,有很多次您都可以取而代之,但您仍然尊称我一声皇上;而我的哥哥刘旦本来就没在长安,现在对长安的动静却比朕还了解,这其中不是有诈吗?”他的话音刚落,大家都纷纷跪下,山呼万岁,称赞这个少年皇帝英明。  上官桀恨得咬牙切齿,恶狠狠地道:“文的不行,咱就来武的。不就是造反吗,咱身为大汉的人,难道还怕动刀动枪!”之后,他们找到长公主,双方协定,由公主出面请霍光吃饭,然后在席上趁机将其杀掉,接着废除昭帝。  他们自以为这件事情天衣无缝,谁知在紧要关头,长公主府上的一个官员临时倒戈,将这件事情透露了出去。霍光和昭帝很快得知真相。最终,这场政变还没等发生,就被强势镇压。上官桀和桑弘羊被逮捕归案,他们的家族也没能幸免于难,而长公主和刘旦最终也自杀身亡。从这以后,霍光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西汉的中兴局面也慢慢呈现。  阿龙辞典 汉昭帝  昭帝原名刘弗陵,即位后,因为陵字不好避讳,就改名刘弗。昭帝继位时年仅8岁,在位13年,21岁时病死。昭帝的皇后是上官桀的孙女、霍光的外孙女。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事业成功固然是很多人的期许,事实是,有的时候你付出了,但不一定能获得相等的回报。是自怨自艾,还是收拾心情继续拼搏?显然,稍微有点理智的人都会选择后者。只是事到临头,心态的调节就不那么容易了。既然如此,何不在努力之前,就先作好心理准备,跟自己说一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呢。  3、 二十七天的短命皇帝  公元前74年四月,年仅21岁的汉昭帝因病逝世,而他此时还没有能传承皇位的子嗣。大臣们都很着急:国不可一日无君,可现在老大死了,儿子也没留下一个,就是想抱婴儿登基,可能性也是零啊。  这时候,大臣霍光又站出来,发令道:“昭帝没有子嗣,刘家的子嗣中难道就没人了吗?只要是刘家一脉的,咱们总能从中找出一两个有贤德的,扶他上位。”众臣见霍光都开口了,也只好应承下来,开始挑做皇帝的人选。  当时,有人提议让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当皇帝。霍光等人考察后,就给否决了,并说道:“现在大汉需要的是一个安邦定国的君主,广陵王没那才,而且他老爸武帝也不待见他。可见,他就是上了台也没啥作为。”终于,他们找上了武帝的孙子——刘贺。刘贺的老爸曾和一桩谋反案有牵扯,刘贺继承老爸的王位后,就一直是个偏安一隅的王侯。  这次,做皇帝这样的好事居然落到了他的头上。收到消息的那一刻,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其实,这个皇孙的品行并不比广陵王好多少,不过山高皇帝远的,身居长安的官员们也没法打探清楚,就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刘贺急急忙忙地打点行装,还顺便带了两百个官员随行,准备给新朝廷来个大换血。这些官员中有跟他臭味相投的,但也不乏廉洁正直者。他们见自己的上司迫不及待的模样后,就劝道:“现在昭帝刚刚去世,全国上下都还在哀悼呢,您就算再高兴,也不能喜形于色啊。都是要当皇帝的人了,好歹装装面子不是?”  刘贺看他们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不由得心生反感,就捂着耳朵嚷道:“你们真够嗦的,现在这大汉上下哪儿不是我的地盘,怎么,难道我还做不了主吗?”  之后,他命令队伍日夜兼程,还说:“在我这儿做事,凡事都要讲究效率,我先声明,谁要敢耽误我做皇帝,我就让他永远去不了长安城!”将士官员们都一一领命,拎着大包小包跟随他赶路,很多马匹都因此累死在路上。  阿龙记事贴  公孙当立  公元前74年,刘贺被废后,立武帝的曾孙刘病已为帝,史称汉宣帝。早在宣帝当皇帝之前,发生了两件灵异事件:第一件事是,泰山上一些不“听话”的石头,居然不消停,在山上像动物一样走来走去。第二件事是,皇家园林上林苑一株枯了许多年的柳树忽然复活了。更奇怪的是,树上的虫儿居然在树叶咬字,还咬成了完整的一个句子:“公孙病已当立。”于是,有人给昭帝上书说:泰山大石自起立,说明有匹夫为天子;枯柳复生,意指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这里的“公孙”是身份,“病已”是名字,指的都是宣帝。  刘贺太兴奋了,一路上春风得意,要不就是让人放鞭炮庆祝,要不就是命人从四处搜寻些美女来打发时间。他到达京城后,先是接受了皇帝专用的御玺,而登基大典却因为正值大丧期间,要稍后举行。他拿着御玺,已经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了,哪管什么登基大典,毕竟现在自己都是皇帝了,难道还会有变?  事实证明,这家伙高兴得太早了。他进宫没几天,好事没做,坏事倒是层出不穷,尤以好色为甚。他一进宫,就对宫中的侍女们垂涎三尺,还暗自叹道:“首都就是不一样,咱一直在小地方待着,都没见过几个能入眼的女人。现在可好了,美女一抓一大把,还个个赛过天仙。”很显然,刘贺把长安的皇宫当作了“天上人间”,一睁眼就开始调戏宫女。  几天之后,他又觉得宫女太没有挑战性,索性找上刚当寡妇的上官太后。小太后屡遭性骚扰,吓得够呛。本来她的前夫是个正经人,现在宫里居然住进来一个大色狼,这让她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短短几天,宫里就被刘贺搅得乌烟瘴气。  霍光知道后,怒不可遏,就召集大臣们一块儿商量对策。他说:“我们这次真是看走眼了,找了一个无德无才的人当老大。依我看,反正现在新皇刚刚上任,连仪式都没正经办过,地位更是不稳固,咱们还是趁机把他撤了吧。”此话一出,很多官员吓得瑟瑟发抖。  有人就劝阻道:“霍大人啊,他好歹是名义上的老大,咱们哪能说换就换?要不再让他适应一段时间?”  霍光大手一挥,拒绝道:“他还在试用期就这么嚣张,以后真要地位稳固了,咱们还能像现在这样轻易撤换他吗?你们想想,我大汉建国这么多年,有遇到过这么荒唐的皇帝没有?你们觉得是让他留任重要还是祖宗的基业和天下百姓的性命重要?”  众人听后,都无从辩驳,有的官员也只好响应道:“就听你的,废就废了,有啥大不了的,咱们辛苦这么久,不就图个好上司好国家吗?”  于是,霍光等人迅速联系皇太后,让她下诏不准跟随刘贺同行的两百个官员进入皇宫。霍光更是命人带兵,把这二百个官员抓起来,美其名曰“保护皇上”。  刘贺见状,便傻乎乎地上前问道:“你们抓朕的手下干吗?他们并没犯错啊。”直到太后传召他时,他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可惜他想反抗也来不及了,一来没人手,二来没实力,太后一声令下,霍光就大步上前,把他的御玺抢过来,递给皇太后,刘贺在做了二十七天的皇帝后,就被轰下台。  之后,他被驱赶到江西省永修县这个地方,被长期监视,直到公元前59年他因病去世,史称汉废帝。    是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第17章 大汉中兴(2)  人生总有很多的不公平,就是刚生下地来的婴儿都能分出三六九等。其中,有的毫不费力当上富二代,有的却不幸沦为贫二代。初看起来,世事的确诸多不公,但人生的路很长,盖棺定论其实太早。毕竟富二代败家的居多,而贫二代更是不乏白手起家者。你在感叹上天不公的时候,倒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是想过那先苦后甜的日子,还是想先甜后苦?  4、 赵广汉治京  汉宣帝年间,长安城迎来一个好市长,他就是赵广汉。说起赵广汉,在他治下的老百姓没有不交口称赞的。  赵广汉在当长安市的市长前,曾经在颍川当过一段时间的官。当时的颍川贪官污吏多不胜数,黑帮横行无阻,百姓们就算有怨言也不敢说。他刚刚到任,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更坚定了要改变局面的决心。  为了打击犯罪,他让人做了一个形状像瓶子,入口很小、没有出口的器具。之后,他告诉百姓们:“今后有什么想说的话,都可以写成信投在这里。信件无须署名,政府保证对信中的内容严格保密。”大家都暗地里叫好,主动往瓶子里投告密信。赵广汉就这样依靠举报箱中的情报,将犯罪集团和犯罪分子一一消灭。没多久,颍川的状况便得到了根本改善。  赵广汉的名声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这次他当上京官,当地的百姓们都开心不已。其实,在昭帝时期他就已经在京城任过职,惩奸除恶这种事没少做。那时候,朝中有个叫杜建的官员,仗着自己人脉广、根基深,经常作威作福。杜建参加了修建陵墓的工作,从中贪了不少钱。  赵广汉发现后,便去警告他:“你身为朝廷的官员,就是要效忠君主,为人民服务,现在居然从中牟取暴利,如果再不收手的话,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  杜建嗤道:“别逗了,这年头当官的不贪还怎么混?告诉你吧,我上面有人,你是拿我没办法的。”本来嘛,贪官想要混得好,有钱就得大家一块儿分,人人都上了船,看谁敢告发谁?  赵广汉气得拂袖而去,开始就对方的贪污情况展开调查。谁知他刚有动静,朝中的官员们便纷纷找上门来,劝他收手。这些人当中有的出自名门望族,有的是高官权臣,有的是宫中的太监。他想也没想,就严词拒绝了这些人,并表态说自己一定会追查到底。  众人着急了,便威胁他说:“你要是再查下去的话,小心有朝一日,我们让你人头不保!”后来,这些人为了阻止他办案,还试图把已经被囚禁起来的杜建救出。  赵广汉得知这件事后,就派人去知会相关人员,说:“劫狱是犯法的,如果你们以身试法的话,我一定依法将你们灭门!”众人见此情形,为了自保,只好罢手。  之后,他让人查清了杜建的犯罪证据,依法将其斩首,并将尸体扔在闹市中示众。百姓们看了纷纷拍手叫好。赵广汉正直清廉、不畏强权的名声得到了民间力量的认可,这也使得他在治理京城时,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公元前68年,叱咤官场二十年的霍光去世。没多久,赵广汉就查到他家有非法酿酒、屠宰的嫌疑。要放到一般官员身上,恐怕就会睁只眼闭只眼,让这件事不了了之了。毕竟霍光人虽死了,家族的势力依然很大,就是宣帝也不得不有所顾忌。  赵广汉也不多言,当下就决定一切依法办事。于是,他带着一帮人来到霍光儿子的住所,气势汹汹地闯进去,开始地毯式搜寻。霍家哪曾遭受过这样的对待,眼看着一帮官吏小卒在自己的屋里来回穿梭,酿酒的器具被一一砸烂,门户也被斧头砍坏。  阿龙记事贴  宣帝是个好老公  终霍光一生,宣帝对他都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只有一件事例外,就是立皇后。当时,霍光想让自己的小女儿霍成君做皇后,宣帝不表态,只下了一道诏书,说我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旧剑,现在十分想念它,希望大臣们帮着找回来。这把剑,就是宣帝发达之前送给妻子许平君的。于是,大家都明白了,领导想立原配妻子小许为皇后。后来许皇后被霍家人毒死,霍成君接班,立为皇后。  霍光的女儿知道这件事后,怒斥道:“哼,我老爸虽然不在了,但我可是堂堂的皇后,难道还会怕你?”为了泄恨,她就跑到她老公宣帝面前去告状,说赵广汉目无皇权,看自己老爸过世了,就带着一帮人上门欺负霍家。宣帝禁不住老婆的软磨硬泡,只好把赵广汉叫来,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  赵广汉的所作所为虽然使民心大快,却在无形之中得罪了不少高官权臣。后来,他们中有人联合起来,给他罗织了一套罪名,判他腰斩之刑。长安的百姓们听说这个消息后,都悲痛不已。他们自发地聚集到皇宫前,跪在地上一边哀哭,一边为他送行。赵广汉虽然死了,却得以名留青史。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他交口称赞。  阿龙辞典 问牛知马  赵广汉善于学习和思考,会问牛知马。所谓问牛知马,是一种“钩距”法,其实是一种数学推理,比如要了解马的价格,就先问狗的价格,再问羊的,然后问牛的,再问到马,然后参照彼此的价格,比较验算,加以推测核准,这样就可知道马价的贵或贱而不会失实了。赵广汉还善于运用钩距法寻找线索,查清事情真相。长安有几个少年,到一处偏僻的空屋谋划劫人,话未说完,赵广汉已经派人来逮捕惩处,这几个少年全都自招认罪。    利字头上一把刀  从古至今,都是当贪官易,做清官难。难就难在要做到利益当前不动摇。只要是身在官场,难免会有人上门找你办事,利益的诱惑也随之而来。即便你为官之前,下了一千个一万个不贪污的决心,但到这种时候,能坚守住的又有几人?若是心中有所动摇,倒不如多提醒提醒自己,千万无辜百姓的利益方才成就你一人的利益所得,良心何安?若是不能坚守,那就作好心理准备吧,毕竟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5、 赵充国平羌  汉武帝时期,国家虽然强大,但仍有前来挑衅的民族。其中,除了剽悍的匈奴外,还有远居青海的羌人。羌人跟匈奴一样,觊觎着大汉的繁荣富庶,想从中捞点好处。等到了汉宣帝时,众多羌人部落更是联合起来,订立盟约,准备一同进攻大汉。  宣帝得知消息后,忙急匆匆地找赵充国商量对策。说起赵充国,他可是朝中的老干部了。此人原籍甘肃天水,年轻时就打了很多仗,还曾在李广手下干过一阵。现在他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因为老成持重,宣帝依旧很看重他。  宣帝一见赵充国就说:“现在羌人那边已经结党成群,看来这仗是不能不打了。你觉得现在朝中有谁适合领兵出征呢?”  赵充国一听,连忙提振精神,自信满满地回道:“皇上,这满朝文武中,恐怕只有臣最适合了。虽说臣现在年纪大了,但是身体各方面的素质都还不错,况且对外作战的经验也很丰富,舍我其谁呢?”  宣帝见他胸有成竹的模样,又问道:“老将军能出马自然是最好的,只是您要多少人马才够呢?”  赵充国回道:“战场上都讲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如我先去把敌方的情况打探清楚了,再考虑应对之策。皇上您也不用太担心,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咱们大汉根深蒂固,难道还会怕他们!”  之后,赵充国就带着一万多骑兵赶赴边境。等大军到达黄河时,他就跟大家说:“咱们还是等到晚上再渡河吧。现在敌人那边虚实不定,如果趁我们过河的时候突然袭击,我等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渡河时,我会先派出三支队伍守候在岸边,以掩护大家。”众将士都齐声应好,全军得以顺利过河。  等众人都过了河,赵充国又让大军就地扎营,严阵以待。没过多久,营地前就出现了一百多个羌族骑兵,在营门口肆意叫嚣挑衅。当兵的都比较冲动,哪里耐得住别人的言语讥讽,都跑到赵充国面前主动请缨出战。  赵充国大手一挥,拒绝道:“我们才刚到达目的地,还没有休息整顿。而敌军精力充足,明显就是有备而来,如果贸然出击的话,不是很危险吗?依我看,不如探清对方的情况,再沉着应对,现在就不要图一时之快了。”  于是,众人都压下怒火,在营中躲避不出。羌人看对方一点动静都没有,觉得很无趣,只好悻悻然地撤走。之后,羌族那边又多次前来挑衅,汉军这边都一直按兵不动,赵充国更是在营地里大摆筵席,招呼将士们喝酒享乐,羌族的将领们见了,急得抓耳挠腮,却无计可施。  赵充国一边摆出无心作战的姿态,一边着手策反羌族内部的成员。他为了动摇对方的决心,还特意散出消息说:“皇上特地下令了,对这次参加反叛但又想投案自首的人会加以宽恕。其中,如果有帮助汉军斩杀敌人的一律免罪:能捕杀敌军中的大贵族的赏四十万钱,捕杀一个中产阶级的赏十五万钱,捕杀一个小富豪的赏两万钱,捕杀一个壮年男子的赏三千钱。”消息一传开,羌族中有好些一开始就没有坚定立场的,当时就想重归大汉的旗下。  而朝廷这边看赵充国好长时间都没啥动静,着急了。有个叫辛武贤的官员就对宣帝说:“打仗从来都是讲究速战速决的,咱们的军队本来出征一次就要花费不少钱,如果再多延误一些时间的话,我们在战争上的经费肯定会花去很多。既然这样,我们倒不如多派些人,先打场硬仗。尽管完全消灭对方不大可能,但能让羌人对我们有所顾忌,何乐而不为呢?”  赵充国知道后,连忙写信劝阻宣帝:“羌人里面本来就有很多对打仗意志不坚定的人,如果我们在这时逞一时之快的话,本来会成为盟友的人可能也会变成敌人的。这并非是速战速决的好办法啊,反而还会延长作战的时间,扩大战争的规模。”  宣帝被劝服了,而赵充国终于安下心来对付羌人。他不愧是一名老将,在作战的时候,很讲究战略战术。一次,他在打败羌族的一个部落时,对方丢盔弃甲,纷纷逃窜,争先恐后地想要渡河。汉军将领见了,就说要带领手下的士兵乘胜追击。  赵充国便阻拦道:“穷寇莫追,如果我们现在追过去的话,他们见逃不了,就会生出同归于尽的想法,我们反而打不过;但我们现在停止追击的话,他们急于逃命,反而对我们有利。”果然,羌人在渡江的时候,被淹死了好几百人,还有的直接跪地投降,赵充国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平羌的捷报屡屡传来,而当时向大汉投降的羌族也超过了万人,宣帝不由得眉开眼笑。赵充国见状,便继续向宣帝进言:“皇上,羌人想要再团结起来已经不大可能了,但为了确保我大汉边境的安全,臣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屯田之策’。”什么是‘屯田’?就是平时无战事的时候,士兵们也要加入种地的队伍,以保证自给自足。这样就算打仗,军队也能自给自足,不给国家和人民增加负担。  为了说服宣帝,赵充国一连上了好几封奏折,信中言辞恳切,直陈利弊,屯田之策终于得以施行。与此同时,汉朝廷又派出其他将领,四处围剿羌人。这期间,赵充国及其手下的将士们都不曾出兵,却有五千多人前来受降。  公元前60年,大汉的军队在平羌中得以完胜,赵充国领兵还朝。  阿龙辞典 羌族的历史  羌族历史悠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民族发展影响深远。周与姜、羌联盟是武王灭商的重要条件。周朝立国以后分封的姜姓国大多是羌人。东周以后,晋国周围多羌人,晋国因与羌戎和平共处而称霸。春秋时的义渠羌部落建立了义渠国,后为秦所灭。汉代,羌人有东羌和西羌两大部,大部分分布在今甘肃、青海河湟地区。东汉时,羌人是主要外在威胁。两晋十六国时期,羌人姚苌建立了后秦政权。    智取和硬拼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上,想要做成一件事,光靠满腔激情是不够的。做事之前,总要先评估好各方面的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再见机行事,成功的几率才会大大提高。如果我们只凭一股蛮劲做事,那么,到头来,力气是花了,时间也浪费了,却终将一事无成。由此可见,硬拼容易但收效少,智取困难但收效多。  6、 丙吉问牛  西汉的都城长安应该算是治安最好的地方了,即使这样,也难免会有打架斗殴的事情发生。这天,长安的街头就发生了群殴,战况的激烈就不用多说了,只是素来慈悲和善的丞相丙吉在路过的时候,居然不闻不问。  随行的人很是好奇,一向兢兢业业的丞相怎么今天来了个大变样?正在这时,众人又看到有人赶着牛经过,那头牛气喘吁吁,伸长了舌头,有气无力地缓缓前行。丙吉连忙让人停下车子,吩咐下人过去询问赶牛人走了几里路。  他身边的人便问道:“丞相啊,这年头都倡导人道主义,怎么刚刚有这么多人被打死在路边,您不闻不问。现在倒好,路边不过经过一头牛,您倒爱心泛滥了。”  丙吉呵呵笑道:“我们做官的要讲究各谋其位,各尽其职。刚才的斗殴事件归市长管,我怎么好插手呢?现在我看见这头牛气喘得厉害,担心天气太热。要知道,现在刚进入春天,如果天气炎热的话,那么老百姓今年的收成就成问题了。你说,我身为丞相,不关心黎民百姓的生计问题,不就真的枉为丞相了吗?”  在场的人一听,才恍然大悟,纷纷称赞他贤明。而丙吉正是依靠这点,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丙吉出道其实挺早的,在武帝时期就开始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了,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恐怕就要属他以身涉险冒死救下宣帝一事了。  宣帝的爷爷是汉武帝的长子刘据,也就是后来受巫蛊案牵连的太子。当时的武帝正在气头上,不仅把太子全家打入大牢,还要全部斩杀。丙吉见当时的宣帝尚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心中不忍,就偷偷救下他,还为他找了个奶妈。  后来,有会观天象的人告诉武帝:“咱们长安的大牢里有天子之气。”这话一出口,武帝就勃然大怒,心道:“朕这个当皇帝的就坐在这儿,你不说这儿有天子气,反倒说监狱里有,这不是说我大汉的江山以后不姓刘吗?”他当即下令要把监狱中的犯人统统处死。  阿龙记事贴  宣帝对官员的考核激励  宣帝对郡守等官员实行“久任制”,考核优秀的,给予颁诏嘉奖、加薪、赏赐金钱、拜爵关内侯等奖励。名臣黄霸曾因过失被贬,以八百石的官秩再度出任颍川太守,任职八年,郡中大治。宣帝下诏褒扬,“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黄霸的职务虽没升迁,但是待遇得到了极大改善,这照样是对他政绩的肯定。  丙吉听说这件事后,飞奔到监狱,关上大门,不准任何人进去,并说:“里边有皇上的嫡亲孙,你们就是要杀一个无辜的人尚且不该,更何况是皇家的子孙呢。”说罢,他就坐在监狱门口,任凭众人威胁利诱,就是不让半分。  武帝知道后,便说:“没想到朕的儿子死了,却还留有一脉,想来这就是天意了吧。”于是,他就下令免了大牢中所有人的死罪,犯人们都对丙吉感恩戴德。  丙吉为了确保宣帝的安全,就去找长安市的市长谈收养事宜。市长知道这个孩子的来历后,连连摇头,坚决不收。最后,丙吉一咬牙:“交给别人我也不放心,不如我自己来养。”可是,他没养多久,便听说宣帝的外婆和伯父还没死,就把他交还给了他们。第18章 大汉中兴(3)  宣帝即位后,丙吉对这件事只字不提。直到当年狱中喂养过他的奶妈来邀赏,宣帝才知道这件事。从这以后,他便对丙吉敬重有加,并封他为侯,让他担任丞相一职。  丙吉当上丞相后,仍跟从前一样平易近人。有一次,给他赶车的车夫喝醉了,趴在他的马车上呕吐。旁人见了,就说要狠狠教训一下车夫,对于这种在工作时间喝酒的“司机”,应该坚决地炒他鱿鱼。丙吉连忙摆手道:“大家都是出来混的,想要找份好的工作不容易。况且他不过是弄脏了我的车子,我因此开除他的话,你让他到哪儿去谋职呢?”后来,这个车夫对丙吉感激不已,还为他通报了边境遇袭的消息。  丙吉在朝为官,就这样凭着他的谦和、贤明,赢得了上上下下的称赞。他死之后,丙家的尊荣也一直延续到西汉结束。  阿龙辞典 到处都是人才  丙吉爱喝酒的车夫,是边郡上的人,熟知边塞紧急军务。一次外出,恰巧遇见边郡发送紧急公文急驰来到。车夫乘机跟随,得知敌人入侵云中、代郡,急速回相府见丙吉报告了情况。这时,宣帝召见丞相、御史,询问敌人入侵之事,御史大夫仓促间不知详情,受到责备,只有丙吉一一对答得上来。这件事后,丙吉感叹说:“人人都是人才,各有所长,就看你能不能用啊。”    不问小事抓根本  历史上对丙吉问牛这件事,评价不一,有人说丙吉迂腐,人命大事不管,却去管牛,也有人认为丙吉此举是大智慧。这些争议且不去管它,这件事实际上也告诉我们,在很多事情上,确实需要“取舍的智慧”,舍什么和取什么,就值得思考。  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取舍智慧,就是不要事无巨细一把抓,对于那些有人管的、岗位职责很清晰的工作,根本就不用操心,只要善于利用激励政策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关乎全局、看似没人管的小事,要给予足够的关注,这样就可以把大问题都解决在发生之前。  7、 张敞画眉  昌邑王刘贺只当了二十多天的皇帝,可就算时间这么短,也有大臣向他进谏,要他改善言行举止,这个人就是张敞。他进谏之后十多天,刘贺就被迫离职,改成宣帝上台执政。  宣帝对他说:“朕刚刚到任,根基还不稳。你为人正直,不如就去帮朕看着刘贺的动向,以防他有卷土重来的想法。”张敞领命后,就到昌邑王的封地上当了官。他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后告诉宣帝,昌邑王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酒色之徒,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宣帝很开心,对他的办事能力十分赞赏。后来,长安一带的治安出现了问题,盗窃案屡屡发生,京城的官员们对此都束手无策。宣帝便找来张敞,说:“朕待的地方都能有这么多犯罪事件,更别说其他地方了。现在国家百废待兴,怎么着也应该先把京城治理好吧,也让老百姓们有个盼头。依你看,现在谁最适合当这首都的市长?”  张敞行了个礼,回道:“臣觉得就我最合适了。皇上您看,我一来对工作有激情,二来办事能力连您也认可。您只要让我当市长,我保证把京城的治安搞好。”宣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当下就让他走马上任。  张敞的市长之职来得轻松,但要做好市长可就不那么容易了。他暗地里四处查访,走街串巷,找长安城的老百姓多方打探,终于查出所有的盗窃案都是由同一个犯罪团伙搞出来的,他们的领头人还是当地几个家境富裕、有一定声望的人。  既然已经抓到肇事者,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他先把这几个领头人叫来,对他们说:“你们的犯罪证据我都已经掌握了,现在皇上命我严查此事,我看你们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这种事情曝光了,总是不太好的。不如这样吧,你们把同伙中的其他人都交给官府,我就免去你们的罪行。”  那几个人看他证据齐全,吓得连声求饶,又说:“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谁也不比谁强啊。现在您说要放过我们,当然是万幸了,可是咱们的团伙人数太多了,将来要寻仇咋办?您好歹也要给我们封个一官半职的,我们才好谋出路啊。”  张敞沉思半晌,便应允下来。这几个领头人欢天喜地地回去了,并大摆筵席,邀请一帮战友喝酒吃饭。盗贼们不知道这是老大们设的圈套,都开心赴宴。席间,众人吃吃喝喝,没多久便都烂醉如泥。这几个领头人见状,便抓住时机,按张敞事先给他们定好的计策,在每个人的后背上都涂上红色。  等盗贼们东摇西晃地走出门后,早就守在此的官兵便一拥而上,只要后背有标记的,统统都抓了起来。之后,长安城的治安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张敞的市长之位也得以一直坐着。  宣帝见他把长安城治理得漂漂亮亮的,就在众臣面前给予夸奖。有的官员就不爽了,开始在皇上面前挑他的刺,说道:“皇上,看人不能只看一面,您恐怕不知道吧,他身为堂堂男子汉,却没少做女人家做的事。”  宣帝很好奇,便开始打听这件事。原来,张敞的老婆小时候受过伤,伤痕就在眉角。他见老婆每天早上都要画眉,以此来遮住这个缺点,便自动请缨,说:“我帮你画吧,毕竟咱是你老公,这时候不用我还要等到啥时候?”从这以后,张敞就在上班前给老婆画眉,这件事很快就在他的同事间传开。  宣帝当着众臣的面,问他这件事是否属实,还道:“张敞,你不会是因为怕老婆,才迫不得已要做这种事吧?”  他连忙摇头:“皇上,这不过是夫妻间的情趣而已,画眉并不算什么,比这更过分的多得是,不过我等不知道罢了。”宣帝见他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了。  张敞画眉这事,虽然没在当时引起轰动效应,但为此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来虽然他工作很努力,成绩斐然,但他的官职再也没得到提升。  阿龙辞典 张敞有干才  张敞画眉,千古流传,甚至被视为浪漫男人的典范,这个张敞其实很有才干。西羌战事紧张时,军粮供应紧缺,张敞建议,有罪的人只要向军队捐献粮食,就可以减轻罪刑。另一位大臣萧望之坚决反对,认为那样做是没有了是非观,这样下去,社会会乱套的。张敞说,萧望之的话在平时是好主意,但现在军队缺粮,百姓也吃不饱,为了救急,就得采取非常之策。宣帝同意了。    不该轻视的小节  纵观张敞这一辈子,为了政府的长治久安着实出了不少的力,但是“艳事门”一出,前途也就没有多大改观了。这个故事再一次警告我们,小节虽小,但后果也许很严重。  有一年美国总统选举,在历次民意测验中,尼克松都领先于肯尼迪,可接下来在一次电视辩论中,尼克松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时尼克松穿着松松垮垮的衣服就出现在了电视上,形容憔悴,给人印象极不好。节目播完后,人们纷纷把票投给了肯尼迪,尼克松失败而归。尼克松的失败,不是输在自身实力不足上,而是输在了不拘小节上。  8、 杨恽之死  人活在世上,难免会有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平的时候,发几句牢骚是正常的,写几句反话也不足为奇。可是,偏偏有些人就因为这个,招来杀身之祸。宣帝时期的杨恽就是其中之一,他写的牢骚话使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因为文字下狱以致身死的人。  杨恽的德行很好,重利轻义。他的亲生老妈过世后,父亲又给他找了一个后妈。杨恽谨遵孝道,像侍奉亲妈一样侍奉她。后妈很感动,死的时候专门把财产留给他。  然而,杨恽并没有将这些遗产据为己有,而是把它留给后妈所生的几个兄弟。等到他老爸过世,杨恽依然没有占取分毫遗产,而是散发给亲戚。外人见了,都劝他自己也留点,改善改善生活,他却笑道:“咱对生活质量没啥要求,只要能吃饱饭、有床睡觉就可以了。”  杨恽此举得到许多人的赞赏,而他在为官上也是刚正不阿。权臣霍光逝世后,其家人不满家族地位下降,就联合起来想要谋反。这种事要是被一般官员知道了,恐怕三缄其口都有可能,毕竟霍家当时还算得上是朝中数一数二的高门贵族,连宣帝都要给几分面子的。而杨恽则不同,他在得知这件事后,想也没想,就直接进宫告诉皇上,揭穿了一干人等的阴谋。  霍家的谋反胎死腹中,而杨恽也得以加官晋爵。从这以后,他更是“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次,有个官员的马车在经过宫殿时,马突然暴走,以致冲进了宫门。杨恽在知道后,就对别人说:“据说昭帝死之前,就发生过‘暴走门’事件,当时宫门被撞坏不说,马也是当场死亡。现在居然发生这种事,莫非是老天爷在暗示什么。”  旁边的人听得冷汗直冒,他却跟没事人似的继续念叨。时间一长,朝中很多官员都担心他的大嘴巴会惹祸上身,便开始逐渐疏远他。而宣帝身边的有个近侍做过不少坏事,担心杨恽会揭发他,索性狠下心来,跑到宣帝面前告杨恽的状,把他以前说过的话全都一一抖搂出来。  宣帝大发雷霆,怒道:“姓杨的居然敢妖言惑众,哼,朕就让他进牢里玩个够。”可怜的杨恽还没回过神的时候,就被人抓进了大牢。  他在牢里过得很郁闷,等到被放出来后,官也没得做了,只能待在家里当个平头老百姓。从此,他开始变得愤世嫉俗,经常嗤笑说:“以前我这么正直,结果还得不到好下场,看来正直什么的都是浮云。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头换面,不再做从前的那个我了。”  于是,他开始收购土地、修别墅、买洋房,跟三教九流的人来往,还经常跟人喝酒取乐。他的好朋友孙会宗看不过去了,就跟他说:“兄弟啊,你现在虽然不做官了,但并不代表以后就没机会啊。现在你应该好好地待在家里,做出一副真心改过的模样来,等皇上哪天想通了,还是会重新重用你的。”  杨恽不仅不听劝,还专门写信去发牢骚、吐苦水。他在信中肆意乱言,说以前真是瞎了眼,才去追逐一些虚名,结果差点害死自己。现在他早就看穿了官场中的那一帮家伙,决定要安心赚钱养家,坚决不进入官场,并劝好友好自为之,不要变得跟官场中的那些人一样贪婪卑鄙,否则只会让他看不起。  杨恽的牢骚发完了,怨气也消了不少,然而这封著名的《与孙会宗书》并没有随着他的怒气消散,而是浮出了水面。当时,汉朝境内发生了日食,古人因为不了解天文现象,纷纷揣测着这是不是上天的启示。  有官员就此想到杨恽,便上书给宣帝:“皇上啊,杨恽这人没口德,先前您给了他点教训,但他依然执迷不悟,在家里面过着奢侈享乐的日子。您说这日食,是不是他言行失德导致的?”  宣帝觉得很有道理,便让人重新把杨恽抓起来,还从他的家中搜出了这封信。宣帝看完后,勃然大怒:“你既然看不起朝廷,看不起朕,拿皇权不当回事,那朕就让你知道知道朕身为天子的厉害!”  在公元前45年,杨恽被处以腰斩,而跟他有牵扯的亲戚、好友都一一被害,宣帝时期的这个案件,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中文字狱的先河。  阿龙辞典 《史记》重见天日  杨恽的母亲是司马迁的女儿。杨恽自幼聪颖好学,母亲就把家里珍藏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被封平通侯时,杨恽就上书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史记》得以公开发行,天下人都可以读到这部伟大的史著了。    会说话很重要  说真话是种美德,但说真话时,也要讲究技巧,把话说得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些。唐太宗时期,大臣魏征曾向他谏言几百次,最后不仅没有落得身死,反而寿终正寝,赢得了上司的尊敬。这其中虽然有太宗贤明的原因,但也不乏魏征在谏言时有技巧。当时,长孙皇后去世,太宗很伤心,为了能天天看到老婆的坟墓,就让人在宫中修了高楼,邀请群臣陪他一起观望,魏征站在高楼上,直说自己看不到。太宗着急了,便指给他看。魏征才状似恍然大悟地说:“您是让我看皇后的陵墓啊,我还以为您是让我看您老爸的呢,难怪我没看见。”太宗听后,羞愧不已,明白这个家伙是在告诫自己不要只想着老婆,而对老爸不上心,于是命人拆了高楼。  9、 乱我汉家,太子也  杨恽的人缘虽然不好可他因为乱说话,而被宣帝关进大牢的时候,也是有人为他求情的,这个人就是太子刘。  刘作为一个皇子,自幼所受的精英教育自然不用多说,而他本人更是对儒家思想情有独钟。这一次,他看自己的老爸因为官员说错话,就要将其处死,便有意见了。当时,父子两人好不容易凑在一起吃饭,刘便在旁边唉声叹气:“老爸啊,您不觉得朝中的官员中,有很多都是不讲情面的酷吏吗?我觉得,咱是不是应该多用点读儒家经典的人?”  宣帝顿时拍案而起,骂道:“你这个不孝子,跟在朕身边这么多年是白跟了!我们大汉以法治国,儒家的仁义不过是个虚名罢了,只有以法治国才是立国之本,你懂不懂?”  刘看老爸发脾气,连忙唯唯诺诺地赔礼道歉。好半天,宣帝才长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意思是说,今后会打乱我大汉治国方针的人,恐怕就是我儿子了吧。  果然,宣帝没有说错,等到他去世,刘一上台,大汉的国势就来了个大逆转。公元前49年,元帝刚一登基,便向大臣们发布新思想方针:“以前朕的老祖宗们虽然嘴上说着要尊儒,可实际上儒家的知识分子并没得到重用。告诉你们,朕跟他们不一样,从今以后,法家什么的都统统靠边,朕只拜孔子一人,要大量起用儒家学者。”  皇帝一发话,下面的人都震惊了,官员们都道:“那咱们学法家,读老子还管什么用?分明就是没前途嘛。不行,为了赚钱养家、留名青史,咱一定要把儒家的东西恶补回来。”官员们如此,而还没当官的读书人更是疯狂。本来嘛,眼下儒学成了热门专业,以后出来好就业,反正都是一样的要读书,那换了谁会不读儒家的东西?!由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就叫嚣的尊儒终于得到了大跨步的前进。  由于读书人都去学儒家思想,学得好的和刚入门的人都混杂在一块儿,元帝的眼睛都挑花了,难免有一些死读书的家伙混进官员中,只满口“之乎者也”,没有丝毫处理政事的能力。朝廷在用人上,可以说是大不如前。一方面,能力强的没几个;另一方面,儒家学派的人进入仕途的数量激增,以法治国也逐渐地在以德治国前弱了下去。  阿龙记事贴  神秘的一指  就像神秘的独孤九剑,元帝回答王皇后说“有一个还凑合”,茫然地不知指向哪里。但无招胜有招,王皇后错意是指王政君。这也难怪,那天王政君的服饰与众不同,还坐得靠近元帝,于是,当晚王政君就被送去侍寝,不久生下成帝,后来坐上了皇后之位,再后来是王氏外戚的上台和王莽的篡汉。历史就在这种偶然中前进着。  元帝不光在政事方面一改前人雷厉风行的风格,在个人生活方面,也有异于常人的举动,他当太子的时候,差点就对生育后代这件事失去了兴趣。这事得从他的宠妃司马良娣说起,当时,太子刘的身边有十多个小老婆,他最喜欢的就是司马良娣。可天公不作美,刘才二十五岁的时候,宠妃司马氏就病逝了。第19章 大汉中兴(4)  在后人眼中,司马良娣很不厚道,要死便死吧,她却偏要在死之前跟刘说:“老公,其实我命不该绝啊,都是您的妃嫔们嫉妒我得到了您一人的专宠,她们心有不甘,诅咒我早死来着。”刘读书读傻了,小老婆说啥他都信。从那以后,他就对其他的女人失去了兴趣。  宣帝知道后,很是着急,差人四处寻访美女给他。当时的王皇后挑选了几个女子,趁着刘来给老爸请安的时候,让人问他有没有相中谁。刘都快烦死这种相亲见面会了,随口答道:“有一个还凑合。”传话的人见他坐得离其中一个女子最近,就自作聪明地以为他喜欢这名女子,便欢天喜地地去禀报了。  就这样,那女子做了他的大老婆,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汉成帝。而这女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后王政君。刘当上皇帝后,又先后得了两个儿子,皇家的香火才得以延续。    文武之道,宽猛相济  汉宣帝之所以成为西汉中兴之主,这和他的治国之道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主张严格管理和怀柔管理要并用,一手软一手硬,如果光依靠任何一手,都可能会出乱子。就好比一个公司,如果只是单纯的管理苛刻,制度太严了,时间一长,员工受不了就不干了;相反,没有制度或制度不健全也不成,因为这样的公司给人感觉就没有约束力,放纵只能促进失败。  10、 萧望之饮毒酒  汉元帝喜欢儒家可不是天生的,关键还在于后天的培养,而培养他的就是萧望之老师。萧望之是萧何的后代,当时的大儒。宣帝受不了他满嘴仁义礼教,便打发他去太子刘那里当了老师。谁知他干别的不出色,做老师倒是一把好手。最后,他愣是把元帝调教成了儒家思想的忠实拥护者。  元帝登基后,并没忘记老师的栽培之恩,就让他当自己的辅政大臣。萧望之很开心,辛苦了一辈子,总算熬出头了。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在政坛上继续发光发热,誓把大汉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的儒家大国。  他这边兴奋地谋划着治国的方略,还联合了一帮官员,准备大干一场。谁知却有人看他不顺眼了,暗骂凭啥一个读死书的人也能上位,不过就是教过皇帝几天书而已,难道就因为这样,国家的大小事你都能插手了?萧望之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并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形中树立了政敌。这其中就有太监石显。  说起石显,元帝和他的关系可不是萧望之的师生之情能比的。元帝的老妈死得早,再加上他是皇子,娇生惯养,没有几个人喜欢跟他玩。就在这时候,石显顺势而入。石显很会看人脸色行事,没几天工夫就把小刘摸透,对他的喜怒哀乐了如指掌,而刘也渐渐对其产生了依赖感。  有皇上的依赖感做靠山的石显,和平日里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的萧大儒自然不是一个级别的,否则他一个当太监的,怎么能走出后宫,当上朝中的官员呢?而他找的合伙人史高也不赖,此人是元帝老妈家的亲戚,元帝和他从小就有交情,对他也十分信任。  这两人一联手,萧望之就连呼受不了,跑去跟元帝告状,说:“皇上,现在的局势很不好啊,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再这样下去的话,国家就危险了。”  元帝便问他有什么解决办法没有,他就回道:“我觉得就用儒家出身的官员就好了,其他的外戚、宦官啥的,能开的就开了吧。”元帝算是听出门道来了,老师这是要我不能用可信度最高的亲戚和宦官啊。想到这里,他很不开心,便对萧望之的建议置之不理。  石显看萧望之有所动作,为了杜绝后患,干脆也在元帝面前嚼舌根:“萧望之在朝中结党营私,想要独揽大权,皇上,为了让您的位子坐得安稳,请谒者召致廷尉。”  元帝听得一头雾水,什么叫“请谒者召致廷尉”?虽然不清楚,可他并没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他还随意摆摆手,让石显看着办。  过了几天,元帝发现不对劲了,就问道:“朕的萧老师对待工作一向勤勤恳恳,不迟到不早退,怎么这几天都不来开早会了呢?”  石显在下面大声回道:“皇上,萧大人现在在牢里吃早饭呢,恐怕来不了了。”  元帝当时就惊呼道:“好端端的,他怎么跑到监狱里去了?”  石显不急不缓地说:“皇上您忘了?前几天臣向您请示‘请谒者召致廷尉’时,您不是答应了吗?这‘请谒者召致廷尉’不就是把他抓进监狱的意思吗?”  元帝被噎得当场说不出话来,这下好了,自己莫名其妙地把老师关进监狱,就是想放出来也没有好理由了。石显岂会不了解对方心中的小九九,便抓住时机献殷勤,讨好说:“我就知道皇上您不忍心。要不这样吧,您对外宣称想要从宽处理这件事,饶萧大人一命,只以罢免官职相抵就行了。”元帝一时也没有好办法,只好依计行事。  阿龙记事贴  萧望之以情动人  公元前54年左右,匈奴大乱,汉朝干部们认为,应该趁着敌人内讧的时候,大举出兵,将他们消灭,以解除这个大汉政府的心腹之患。萧望之不同意,他说我们去打匈奴,匈奴会跑,西边地盘大得很,他一跑我们又追不上;不如以仁义感动他们,派人带着礼物去慰问慰问,救济点物资,该帮忙的地方帮帮他们,说不定他们一感动,就臣服于我,以后再也不闹事了。  萧望之出狱后,并没有放弃打击石显的决心。当时,国家有个地方闹地震,他就借机上书元帝,说:“国家多灾多难都是因为世风日下,朝廷中奸佞当道,只有惩恶扬善,上天才会眷顾大汉。”  萧望之的儿子见老爸出场了,也不甘落后,继续上书,要把老爸前段时间被冤枉入狱的事情给挖出来,讨个说法。石显见对方这次要下狠手了,马上予以还击,跟元帝说:“皇上,现在国家有地震,萧大人不仅不主动请缨、支援灾区,反倒天天坐在家里妖言惑众,您说这应该吗?而且前段时间他被捕入狱,本来就不是无中生有的事,现在您皇恩浩荡饶了他,他倒来向您讨说法了。我看啊,他是只记得是您的老师,而忘了自己是您的臣下。对付这种人,您一定要抓起来好好吓吓他。”  元帝很犹豫,他还是有些了解萧望之的,便迟疑道:“朕这老师最好面子了,监狱已经进去过一次,怎么还肯进去第二次?到时候如果他不愿意,不会做出什么傻事来吧?”  石显在一旁轻嗤道:“皇上,面子值几个钱,这年头有谁不爱惜自己生命的?”元帝听后,便咬咬牙,让他着手去办。  他领着一大帮官兵,来到萧望之家附近,隔得老远就开始让众人喊道:“姓萧的犯大罪了,快来抓住他啊,千万不能让他跑了。”喊了半天,他就是不下令冲进萧家逮人。  萧望之在家里听到响天震地的喊声,不由得心慌起来,哀叹道:“我前几天才进过一次监狱,已经把老脸丢尽了。现在不知道石显那帮人又给我安了什么罪名,让我二进监狱,我还哪有脸活啊!”说着,就想要寻死。  他老婆见状,连忙拉住他,劝他不要冲动,他便又问自己的门生朱云该怎么办。朱云也是个没主意的,只说了一堆失节事大的话。萧望之叹口气道:“行了,你别说了,我知道我该怎么办了。只可怜我已经是六十好几的人了,还要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光想想就没脸活了啊。”之后,他便找来毒酒,一饮而尽。  萧望之服毒自杀的消息很快传进宫里,元帝听说后,痛哭流涕:“朕果然应该三思而后行啊,现在好了,老师也被朕给逼死了。”说完,就嚷嚷着要绝食,追随老师而去。  大家见了,都纷纷劝他想开点。石显等人听说后,便前来认错,元帝才就此作罢,继续过起他的逍遥日子来。  阿龙辞典 麒麟阁十一功臣  公元前51年,宣帝从辅佐他中兴的功臣中,挑选出十一个人,画出图像,挂在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彰。十一人中,霍光第一,其他的是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等。后世将他们与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为人臣荣耀之最。    是打工的就别拿自己当老板  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统治者讲究的是“天下为家”,就是说天下都是皇帝一家的,其他人,不管是宰相还是将军,都不过是给皇帝打工的。既然给人打工,受点批评也很正常,而儒家知识分子却不是这样,喜欢以天下为己任,把领导的事也当成自己的事,对领导经常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就是历史上不断有大臣被杀的根本原因。他们错就错在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一个打工的拿自己当老板了。  11、 虽远必诛  大汉从武帝时期开始,匈奴人的锋芒就渐渐收敛。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一两个跳出来高呼要改变命运的人,这其中就有从宣帝时期崭露头角的郅支单于。  当时,匈奴外部有大汉的侵压,内部也在搞分裂。跟郅支单于对峙的就是呼韩邪,后者属于比较有政治眼光的人,早早就投降了大汉,寻求庇护。郅支见对方发展得越来越好,心里不平衡,在见到汉朝派来的使者后,更是一怒之下把人给杀了。  郅支之后清醒了,暗自后悔道:“大汉那边不是好惹的,我竟然一个冲动,把他们的使者给杀了,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他们我要对抗到底吗?再加上呼韩邪那家伙也是汉人的走狗,他们要是联合起来,两路夹击我的话,我不是死定了?”于是,郅支当下便决定——逃!  说来也巧,康居国那边派人来请郅支,说是要让他帮忙打乌孙。郅支二话不说便答应下来,率领着虾兵蟹将们离开营地。一路上,他的军队遭遇了恶劣天气,中途落跑的匈奴兵多不胜数,等到达康居的时候,大部队也只剩下三千来人了。  郅支一卷袖子,豪情万丈地说:“三千人就三千人,咱匈奴人啥时候怕过打仗?那些乌孙的小喽遇到我等,还不手到擒来?”于是,他一声令下,匈奴骑兵们快马扬鞭,在沙场上来回驰骋,没多久就把乌孙人打得落荒而逃。  康居国的国王见他大胜而回,当场就把女儿许给他当老婆,郅支也把自己的女儿送给康居国王,双方就此结盟。郅支为了求取发展,在当地修了一座城,还带着士兵们四处烧杀抢掠,周围的小国家都敢怒不敢言。  郅支的生活过得挺滋润,可汉朝这边有个人却按捺不住了,那就是陈汤。陈汤当时奉命出使西域,听说郅支随意杀害汉朝的使者后,就怒骂道:“这家伙连我们的使者都敢杀,杀了不认错不说,还直接跑了,明显是欠收拾嘛。哼,你既然敢这么猖狂,爷爷我就敢追凶万里,以挽回我大汉的面子。”  阿龙记事贴  不乖的孩子有糖吃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不乖的孩子和乖孩子比起来,更容易从父母那里要到糖吃。陈汤在西域的表现就称不上乖孩子,但结局不错,陈汤也得以实现了出人头地的梦想。但不乖也可能引发坏结果,陈汤年轻时在长安流浪,被人推荐给汉元帝,恰在这时,陈汤的老爸去世了。在这种情况下,乖孩子会立刻回家奔丧,但陈汤不是乖孩子,他舍不得错过攀上皇帝的这次机会。事情很快被曝光,陈汤名誉扫地,还被逮捕。  之后,陈汤和当时身在西域的官员甘延寿商量说:“郅支不仅杀了我们的人,还把西域各国搅得天翻地覆,咱们应该趁他现在根基还不稳、羽翼未丰,率领西域的兵马和乌孙国的军队,将他一举歼灭,以除后患!”  甘延寿可不是个急性子,听了这样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情,仍然边喝茶边说:“你不要着急,就算你的想法是对的,咱们也应该先写封信,跟皇上说一声,让官员们开会讨论一下,等中央决定了再行动嘛。”  陈汤看对方慢悠悠的样儿,就气不打一处来,当下质问道:“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为国为民的大事,你怎么还讲这么多虚礼?真要等到那时候,整个西域恐怕都是郅支一人的了。”  两人的意见不合,最终没能达成共识,而甘延寿很不凑巧地在这时候病倒了。等他在家休养几天后,有一天,忽然听到屋外人声嘈杂,便走到外面去看发生了什么事。不看还好,一看真把他吓一跳,只见远处是黑压压的军队,士兵们都精神饱满,而陈汤就站在校场上检阅。  甘延寿的病当场就给吓好了,失声叫道:“陈汤,你这个家伙,召集兵马这种大事都不先跟我商量一下吗?”  陈汤也不搭理他,直接朗声对着一干士兵道:“郅支那家伙不仅杀了我们汉朝的使者,现在还在西域一带为非作歹,我现在召集你们,就是要去声讨他。我们要让他知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他的一番慷慨陈词刚说完,队伍中就爆出阵阵叫好声,将士们群情激昂,嚷嚷着要去找郅支算账。  甘延寿见状,再也淡定不了了。他心中五味陈杂,嘟嘟囔囔地说:“事已至此,看来我也得上阵了。”于是,他俩就领着四万多临时凑起来的兵马上路了,而陈汤更是打着汉朝皇帝的招牌,告诉沿途的人他们是要去打仗。  那些西域的小国家听说是大汉出面,都欢天喜地地迎接他们,还出人出力,高喊着要一起去报仇。其中,康居国的人最为热情。因为郅支看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就开始不搭理康居这个昔日的老亲家,甚至还把康居王的女儿给杀了。  随着队伍越来越壮大,士兵们的情绪越发高涨,等到了郅支的城池时,震天动地的吼声更是把城内的匈奴兵吓得心惊胆战。郅支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当下就给手下们壮胆:“有啥好怕的,攻城这种事情是最困难的,咱们只要跟他们耗上几天,这帮乌合之众肯定会撤退的!”  然而,不管郅支如何骁勇善战,等到战争一打响,双方高下立分。匈奴兵的士气本身就不如对方,在人数上更是处于弱势,看到城外的几万兵马,他们当时就有些腿软了。直到对方攻城,那黑压压的人群更是充满威慑力,战争的结局不言而喻。  郅支在这场战争中丧生,而陈汤回国后,虽然有不少官员看不惯他的做派,但元帝仍然封他和甘延寿为侯,大加封赏。  阿龙辞典 昭君出塞  郅支单于死后,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朝汉,并表示愿娶汉女为阏氏,这才有了昭君出塞和亲。元帝认为这次政治联姻可使“边境永无战事”,就从当年起把年号改为“竟宁”,意思是边境安宁。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匈奴得到昭君,国家就安宁了”。从此,汉匈之间长期的战争状态宣告结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呢?关键就在于选择。就好比说,人生就像一杯苦水,而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把这杯苦水用一辈子喝掉,一天喝一点。但有的人就会忍受痛苦用几年时间把苦水喝光,以后的日子就可以不再喝苦水了。我们每天上班下班,一辈子到底能得到什么呢?只不过是退休后的一点退休金而已。成功的人总是会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的,所以结果一定不同。就像陈汤坚持讨伐郅支一样。  霍光总揽大权的时代,霍氏家族如日中天。霍家的男人都是官场大佬,霍家的女人都是后宫瓢把子,霍家的启发使外戚势力最终一发难收。外戚王莽悄无声息地继承了刘家遗产,建立新莽政权。这位历史上最执著的高级知识分子想“返璞归真”来统治国家,结果,天下大乱。其实早已名存实亡的西汉帝国真的就灭亡了。第20章 未央落日(1)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西汉那些事儿
西汉那些事儿-2
西汉那些事儿-3
西汉那些事儿-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西汉那些事儿
西汉那些事儿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