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8073254522-5

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以台湾省台北县圆山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台北盆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距今4400—3100年。该文化的陶器以棕灰色细砂陶为主,部分施红彩。生产工具有石、骨器两类,石器有锄、铲、斧、镞等。其晚期出现了青铜制品。凤鼻头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的文化。以台湾省高雄凤鼻头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台湾西海岸中部地区。其起迄年代约距今4500—3500年。凤鼻头文化由早至晚分为三种,早期以红陶为特征,陶器有鼎、罐、豆、瓶、盆、碗等。石器多磨制,有锄、靴形刀、半月形穿孔刀、磨盘、矛、镞等。主要经营原始农业,兼营渔猎。中期以黑陶为特征,主要种植水稻。晚期以印纹和刻画灰黑陶为特征,已进入铁器时代。卑南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以台湾省台东县卑南遗址命名。主要分布于台湾东部地区。年代约为距今3000—2000年。卑南人的陶器多夹细砂陶,手制,部分作轮修,器型主要有罐、瓶、钵、盆、勺、盘、豆、盖、匙、纺轮、环、槌、陶塑等。石器较多,有斧、锄形器、镰、刀、杵、矛、镞、针、钻、网坠、锛、凿、棒、锤、砥石、钺和轮等。另外还有玉器。卑南人死后的葬具板岩石板棺是该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型墓葬有随葬品,有些骨架上有拔牙的作法。西南地区白羊村文化(参见白羊村遗址)卡若文化(参见卡若遗址)第四节 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黄河中游地区白家村遗址(参见大地湾文化)李家村遗址(参见李家村文化)磁山遗址(参见磁山文化)裴李岗遗址(参见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面积约5500平方米。遗址中有房基、灰坑、陶窑、墓葬等各种遗迹,其中房址有单间、双间、三间、四间几种,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发现墓葬300余座。出土遗物有各类陶、石、骨制品,陶器有壶、罐、钵、鼎、支架等,石器分为打制、磨制两种。重要发现是作为随葬品的龟甲契刻符号,为探索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资料。另外,骨笛是该遗址颇具特色的遗物,为鹤骨管制成,一般为七孔笛,可以吹奏旋律。仰韶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对它的首次发掘是于1921年由瑞典人安特生主持进行的。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为五期,一、二期属于仰韶文化,三、四期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向河南龙山文化过渡时期,五期则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主要遗迹现象有墓葬和灰坑等。有些墓出有少量的随葬品。所出遗物,仰韶期有尖底瓶、罐、彩陶碗、盆、甑、釜、灶等。仰韶晚期有碗、盆、罐、豆、鼎、壶、小口尖底瓶及澄滤器等。河南龙山文化期出有鬲、鼎、釜灶、双腹盆、单把杯、豆、甑等。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浐河东岸的半坡村。面积约五万平方米,揭露面积为一万平方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6800—6300年。遗址文化遗存分两期,早期即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遗存。这种遗存出有以小口尖底瓶为代表的陶器群,各种石、陶、骨质的农业、渔猎生产工具、装饰品及家畜骨骼、菜籽。重要发现是半坡类型的聚落遗存,聚落形状为南北长、东西窄的椭圆形,有壕沟环绕,沟外东边为窑场、北侧为氏族公共墓地,沟内房址以向心型分布。晚期遗存发现较少,被称为半坡晚期类型。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北。面积约为五万平方米,揭露面积为1.658万平方米。遗址文化遗存由早至晚分别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半坡类型年代为距今6600—6400年,史家类型为距今5600年左右。另外该遗址还有少量陕西龙山文化遗存。半坡类型遗物丰富,有各种绘有精美纹饰的彩陶、贝饰,在有些陶器上还发现了刻画符号。史家类型的一座墓葬里出土了我国迄今最早的一套美工用品,计有石砚、砚盖、磨棒、陶杯各一件和黑色颜料数块。半坡类型的聚落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居住区有壕沟围绕,房址以向心型布局分为5组,每组房址中都有一间较大的中心建筑。大河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遗址分为六期遗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二、三期遗存年代为距今5700—5000年。遗址一、二期遗存近于庙底沟类型或与之相当。三、四期遗存为秦王寨类型,有人称之为大河村类型。这种遗存出有四组连间建筑和大量陶器等遗物、墓葬,其中尊、背壶和锅显示了与大汶口或屈家岭文化的交流关系。五期遗存是早期龙山文化,六期遗存为河南龙山文化。庙底沟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面积约24万平方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仰韶遗存年代为距今5900年,早期龙山文化遗存年代为距今4700年。仰韶遗存发现有房址、窖穴、墓葬。遗物中陶器多红陶,彩陶发达,有丰富的陶、石、骨质生产、生活工具。早期龙山(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发现有房址、窖穴和墓葬。出土遗物显示了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性质。下王岗遗址新石器时代为主的遗址。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下王岗村。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由早到晚分别为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仰韶文化大量的二次迁葬和屈家岭文化的成排连间建筑对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提供了研究资料。北首岭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陵河西岸。遗址面积大约六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4727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分为三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早期年代为距今7100—6900年,中期年代为距今6700-6100年,晚期年代为距今6000—5700年。早期遗存较少,主要遗迹有灰坑、墓葬和陶窑。出土陶器以红或红褐陶为主,卵形三矮足瓮及罐、钵、碗为其代表器型。具有上承老官台文化之末、下开仰韶文化之初的性质。中期遗存为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遗迹主要是两片墓地。出土陶器则以尖底瓶、蒜头壶、彩陶船形壶等为代表。晚期可能属于半坡类型晚期,是一处聚落遗存。聚落中心是广场,其北、西、东南方为三组房址群,另有一处墓地。房屋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建筑,屋内火塘边一般设一个保存火种用的火种罐。陶器则以钵、盆、罐、器盖和各类彩陶为代表。王湾遗址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谷水镇附近。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5300—4300年。遗址分为三期。一期文化陶器以重唇小口和葫芦口尖底瓶为代表,遗迹有房址、灰坑和墓葬,房址均为地面建筑,墓葬中发现有头骨涂朱现象。二期文化主要遗迹有灰坑、墓葬两种。三期文化出现了陶质的斝、鬲。 目前一般认为一、二期应作为仰韶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三期则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西水坡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内新民街南。面积约五万余平方米。遗址主要遗迹有房基、窖穴和墓葬。其中M45较为特殊,平面呈人头形,墓主人葬在正中,另有三人分别葬于墓坑的东、西、北侧小龛内,似为“陪葬”。墓主人的左右两侧还分别用贝壳摆塑了虎和龙的图案,显示了墓主人的权力地位。图案本身亦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中国工艺美术史提供了宝贵资料。所出遗物中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常见碗、钵、鼎、盆、瓶、缸和罐等。石器则常见斧、铲。另外还有少量陶、骨质的生产工具或装饰品。白营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东白营村。面积三万平方米。遗存分早中晚三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早期年代为距今4500年,晚期年代为距今4200—4100年。早期出有房址九座,并有一座圆角方形带有井字形木构架的水井。中期出有八座房址,晚期出有46座房址,其中一座是土坯砌墙,代表了中国早期的土坯建筑。 早中晚各期均出有各类陶器及石、骨、蚌质的生产工具。其中一件高圈足盘上刻有两个伸臂露乳的人像,是线刻艺术珍品。王油坊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河南省永城县王油坊村东北。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发掘面积600平方米。遗址主要遗迹有房基、灰坑和墓葬。房基一般是圆形的地面建筑,有的铺白灰面以防潮。所出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多饰方格纹,常见罐、碗、鼎、盆类,甗也较多,个别陶器上发现有刻符。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主要有刀、铲、刻刀形器、镞和打制石器等。另外还有骨、蚌、角质的网坠、锥、凿、镞、刀、镰等生产、生活用品。王城岗城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南龙山文化的城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告城镇八方村东北。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应为距今4000年或3900年。城址分为东、西二城,东城的西墙即为西城的东墙。东城仅残存南墙西段和西墙南段,城角似设有凸出城墙的“马面”,城内仅残存若干灰坑残底。西城轮廓较为清楚,面积约10000平方米。城墙夯筑,四角均设有凸出城墙的“马面”。城内中西部较高处发现有一组夯土基址,应是“宫殿区”。其他遗迹有夯土坑、奠基坑、灰坑等。出土有各种陶、石、骨、蚌、玉质的生产、生活用具。从大量遗迹、遗物分析,当时社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性质很可能发生了变化,“文明”可能已经悄然出现了。平粮台城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南龙山文化的城堡遗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大朱庄附近。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该城始建年代应早于距今4400年并延续使用至距今4100年以后。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面积约34000多平方米。城墙夯筑,基宽13米,顶残宽8—10米,残高三米余,南、北墙各开一门,南门两侧还设有土坯墙的门卫房,门道下铺有陶制排水管道。城内发现房址10余座,普遍使用土坯,并建筑在高台上。“高台建筑”是古代人类的发明创造。另外,在城内灰坑中还发现了铜渣和一块铜容器残片,把中原地区冶铜史提早了数百年。客省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陕西龙山文化和西周时代为主的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沣河西岸。最下层有少量仰韶文化遗存,以陕西龙山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出有以“吕”字形双连间房址为代表的半地穴式建筑、窖穴和窑址。遗物丰富,计有陶、石、骨、玉类生产、生活用品和卜骨等宗教用品,还有大量的家畜、野兽的骨骼。西周时代遗存主要是墓葬。陶寺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遗址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已揭露6000余平方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4500—3900年。遗址出有丰富的文化遗物。 日用陶器以夹砂或泥质灰陶为主,多饰绳纹,晚期常见篮纹。随葬陶器中的泥质陶多有黑陶衣,并施彩绘,陶盘上绘的蟠龙为中原地区最早的蟠龙形象实物标本。生产工具常见陶、石、骨质品,也有复合工具,还有石磬、鼍〔tuo驮〕鼓、铜铃、陶铃、埙等乐器和大量玉、石质的礼器。大型墓出土彩绘木器,是陶寺文化的又一特色。陶寺人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饲养家畜,手工业也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社会分工。他们的居室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和窑洞三种形态,其间有道路相连,并分布有水井和密集的灰坑。他们有大型的公共墓地,墓葬分大、中、小三型,大、中型墓数量少但规格高,有木棺,随葬品丰富,小型墓多,但一般不见木质葬具和随葬品。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可能已出现了阶级,走到了国家产生的前夜。黄河下游地区后李官庄遗址(参见后李文化)北辛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县东南约25公里处。面积约五万平方米。1978—1979年两次发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7400—6400年。该遗址出土物中以陶器最具特点,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堆纹、篦划纹、压划纹、乳丁纹、指甲纹、锥刺纹及少量带状彩纹,器型有鼎、釜、罐、钵、红顶碗、支座等。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石器有铲、刀、镰、磨盘、磨棒、磨饼、斧、锛、凿、匕首、杵等。另外出土有丰富的骨角器、蚌器。大汶口遗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墓地。位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镇与宁阳县堡头村附近,故曾被称为“堡头遗址”。面积约为82万平方米,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5500—4500年。墓地已发掘部分出有墓葬133座,用木葬具的14座,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头向多数向东。随葬品丰富,有各类陶器、石器、作为礼器的玉器、骨、角、蚌器及龟甲、猪下颌骨、其他兽骨等。根据墓葬规模及随葬品多寡,墓葬可分为大、中、小三型,小型墓有的仅可容身,大型墓则可随葬数十件至百余件精美的随葬品,显示了氏族社会内部的贫富分化。王因遗址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东省兖州市王因村南,面积约六万平方米,揭露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6100—5500年。遗址主要发现是清理出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899座。墓葬多数长方形浅穴,墓向东,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发现有头骨人工变形,拔牙及口含石球的作法。同性合葬及多人二次合葬是该墓地的主要特点,显示了氏族成员之间牢固的血缘纽带。随葬品不多,主要是日用陶器或明器及小件的生活用具、饰物和祭食。陶器中的觚形器造型奇特,极富特点,它与随葬的龟甲和獐牙应代表着某种宗教含义。三里河遗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山东省胶县北三里河村,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1570平方米。遗址中大汶口文化遗存的遗迹主要有房址、墓葬和窖穴。墓葬盛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木葬具,随葬品丰富,有的墓主人手握长条形蚌器或獐牙勾形器,骨骼普遍有拔牙和枕骨人工变形的现象。所出遗物中陶器器型较多,骨、角、牙器总数要多于石器,并出现了蚌刀、蚌镰等新工具。龙山文化遗存的主要遗迹有居住址残迹、窖穴和墓葬,并在墓葬区内发现了一处河卵石遗迹和一处卵石底坑,用途特殊。墓葬中骨骼也有拔牙和枕骨人工变形的现象,所出陶器陶色较多,有黑、灰、褐、红、桔黄、白灰等,纹饰简单,薄胎高柄杯在遗址中罕见,却常见于大、中型墓葬中。另外还有石、骨、角、牙、玉质的生产工具或装饰品。花厅遗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遗址。位于江苏省新沂市西南的花厅村附近,年代约距今5000年左右。遗址主要遗迹是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和可能用于祭祀的猪坑。墓葬中随葬品丰富,有些大墓中的随葬品多达100余件,多为陶器和玉器,也有少量的石器和骨器。该遗址是大汶口文化较为典型和丰富的墓地之一,但部分陶器或玉器呈现出了浓厚的良渚风格,甚至出现了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因素,表明了海岱文化区与太湖文化区之间密切的物质文化交流关系。东海峪遗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城东南的东海峪村。面积约八万平米。遗址分上中下三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存,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4800—4600年。中层是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或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存。上层为龙山文化遗存。这三个文化层在器物形态上相互衔接,墓葬、建筑上有承袭关系,解决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上层房址出现了台基和夯筑技术,这是中国传统夯土台基式土木结构建筑的开端。丁公城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城址。位于山东省邹平县苑城乡丁公村东。年代约为距今4600—4000年之间。城址平面略呈方形,面积约10万余平方米,属台城型。城墙夯筑,宽约20米,现存高度约1.5—2米。城内遗迹现象复杂,主要有房址、陶窑、窖穴和墓葬。出土陶器近千件,以白陶鬶、蛋壳陶最引人注目。还有各种石、骨、蚌器。城址的出现表明了这一地区在这一时代的社会变革,为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线索。城子崖城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的城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址平面近方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墙夯筑,东、南、西三面城墙较规整,北墙向北弧凸,现宽8—13米。该城的规模在黄河流域诸史前城址中称冠,已超出了单纯的防御性城堡的作用,反映了这一时期该城所处地区的社会生产,可能已成为我国早期文明的中心。边线王城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的城址。位于山东省寿光县孙家集镇边线王村附近。边线王城分大、小两重城墙,小城大约在龙山文化中期或略晚,大城则属于龙山文化晚期,是在小城破坏后重新扩建的。大城圆角方形,面积约57000余平方米,四墙夯筑,各开一门。小城亦为圆角方形,面积约一万余平方米,布局、结构及建筑方法与大城基本相同。这一时期城或城堡的出现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变革,预示着文明时代的到来。黄河上游地区大地湾遗址新石器时代前仰韶及仰韶文化的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揭露面积为13700多平方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前仰韶时代遗存年代约为距今7800—7300年。遗址一期遗存中陶器以夹砂红、红褐陶为主,主要以圜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为组合,盛行钵口涂红带彩纹,有人将其归入老官台文化,亦有人主张称其为“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早期遗存相当于半坡类型的中、晚期,中期遗存则与庙底沟类型接近,但又有自身特点。陶器器型主要有曲腹盆、尖底瓶、敛口钵等。晚期遗存则接近于半坡晚期类型,敛口罐、尊形器、假圈足碗及部分彩陶纹饰是其区别于半坡晚期类型的自身特征。马家窑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城南马家窑村。遗址由早到晚分别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期、半山期、马厂期,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的遗存。其中马家窑期遗存最为丰富,陶器中彩陶发达。半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半山期的遗址。位于甘肃省和政县洮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半山遗址是一个遗址群的总称,包括瓦罐嘴居址和墓地、半山墓地、边家沟墓地、王家沟墓地及半山南、瓦罐嘴东的墓地。出土陶器以黑红相间的锯齿纹构成的涡漩纹、菱形纹、葫芦纹为特征。马厂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期的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遗址大部分被破坏。出土彩陶多为单色,纹饰母题较马家窑期和半山期有较大变化,呈现了一种衰败趋势。柳湾墓地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的墓地。位于青海省乐都县柳湾村北,总面积约11.2万平方米。墓地分东、中、西三区,东区以半山类型墓葬为主,中区以马厂类型墓葬为主,其北端则以辛店文化墓葬为主,西区以齐家文化墓葬为主。墓地共揭露墓葬1500座。半山类型墓葬共257座,普遍用木葬具,随葬各类陶、石、骨器,数量区别不明显。马厂墓葬共872座,其“凸”字形洞室墓多用木葬具。随葬品多寡不一,相差悬殊,个别墓葬的随葬品数量远远超出个人使用的需要,且其中不乏珍品,显示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其他发现有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塑在陶壶上的裸体人像及40余枚刻齿骨片。齐家墓葬共366座,多以独木棺为葬具。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辛店墓葬共五座,一般不见木质葬具,随葬品不多。齐家坪遗址(参见齐家文化)秦魏家遗址齐家文化的一处墓地。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莲花城西南部。墓地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上层有六排99座墓,下层仅八座,北区有三排29座。两区墓地可能各属不同的氏族。葬式有单人葬和合葬两种。大部分墓有多寡不同的随葬品,其中有三座墓出有铜器。作为随葬品的陶器主要有双大耳罐、豆、盆、高领双耳罐和侈口罐。随葬的猪下颌骨应是当时财富的象征,有的墓仅随葬一块,多的却达60多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城背溪文化的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大坪乡彭头山。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推测年代应为距今8500—7800年。遗址主要遗迹有居住面、灰坑和墓葬。遗物中陶器以夹碳红皮陶为主,主要有罐、钵和支座。有较多的打制石器。在遗址的红烧土块和支座上发现有稻壳印痕,是较早的稻作农业的证据。有人主张据此遗址将其命名为彭头山类型文化。城背溪遗址(参见城背溪文化)皂市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城背溪文化的遗址。位于湖南省石门市皂市。揭露面积达1100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6920±120年。遗址上层为商文化遗存。下层遗存属城背溪文化,也有人称之为皂市下层类型文化。出土陶器均为红陶,火候不匀,手制,主要有圜底、圈足或平底器,不见三足器;石器有用砺石加工的磨制石器和用燧石打制或压制的小型石器。大溪遗址(参见大溪文化)关庙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大溪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湖北省枝江县城东北的关庙山。大溪文化遗存分为四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第二—四期年代约为距今5900—5300年。大溪文化主要遗迹为红烧土房址,房基多方形或长方形的地面建筑,室内有方形火塘,房基墙根外还设有红烧土散水。建房时采用了多种防潮、加固措施,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遗物中石器普遍磨光,也有少量打制石器。陶器在一—四期的发展过程中,夹碳陶变少,泥质陶变多,第四期出现了较多的泥质黑陶。该遗址还出有少量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遗迹、遗物。屈家岭遗址(参见屈家岭文化)城头山城址新石器时代晚期屈家岭文化的城址。位于湖南省澧县西北车溪乡南岳村。年代约为距今4700—4000年。城址平面呈圆形,直径约310米,城外环绕宽35—50米、深四米的护城河。城墙夯筑,基宽约20米,顶残宽约七米,开有东、南、西、北四门,四门相连的街道将城区分为四区。城内西南部发现有一组呈长方形夯土台基,应该是相当于宫殿区的建筑。石家河城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的城址。位于湖北省天门石家河。年代约为距今5000—4600年之间。该城面积约100万平米,平面略呈方形。城垣夯筑。城内谭家岭遗址是该城的中心部分,试掘到的房址,应为主要的居住区。西北部的邓家湾遗址发现有大量塔形陶器、陶塑动物及陶缸相套组成的弧线,应该是宗教活动场所。西南部的三房湾遗址出土了数十万件的红陶杯,作工粗糙,显非实用器,也应是宗教活动所用。青龙泉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遗址。位于湖北省郧县青龙泉村。面积约45000平方米,发掘面积1144平方米。仰韶文化的年代推测约距今5200年,屈家岭文化晚期年代约为距今4800年,石家河文化年代约为距今4400年。遗址中仰韶文化遗存的主要遗迹有房址、墓葬。遗物有各类陶、石、骨、角质的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有房址和灰坑两种遗迹。遗物中陶器器类丰富且富于变化。生产工具以石质为主,骨、角、陶质较少。另外还有玉、石、骨质的装饰品及象牙梳子。晚期遗存主要有房址、陶窑、灰坑和墓葬。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彩陶丰富。另有陶、石、骨、角质的生产、生活用具及装饰品。发现有稻壳痕、竹席或木板的印痕及涂朱龟甲等。石家河文化遗存主要有灰坑和墓葬。陶器类型复杂,常见鼎、鬶、甑。石器多磨制精致。骨角器主要是镞,另有少量装饰品。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遗址(参见河姆渡文化)马家浜遗址(参见马家浜文化)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的遗址,也有少量春秋时期的遗存。位于江苏省吴县唯亭镇东北。面积约44000平方米。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由下至上分属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马家浜文化层年代约为距今6300—6000年。马家浜文化遗存主要是100余座墓葬。葬式以单人俯身葬为主。随葬品较少,发现有碳化稻谷和纬线起花的罗纹织物。崧泽文化层中发现有墓葬89座,多单人仰身直肢葬。多数墓有随葬品,多者达25件,以陶器为主,也有个别的玉饰品和猪下颌骨。良渚文化层内有大墓一座,墓主人男性,附葬两个二次葬女性,墓外殉葬一狗。随葬品丰富、精致,有精美的玉器及刻纹陶器共60余件。崧泽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的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县城东约四公里处。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从下而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青铜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中层崧泽文化年代为距今5900—5300年。遗址下层马家浜文化遗存出有釜、罐及籼稻、野生的桃、杏核等物。中层崧泽文化遗存中陶器多见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器型有鼎、豆、罐、壶等。石器常见铲、锛,一般都通体磨光。当时的人们从事着稻作农业生产。另外,这层遗存还出有90余座墓葬。上层遗存主要出有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寺墩遗址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遗址。位于江苏省武进县三皇庙村。面积约六万平方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良渚文化层的年代约为距今4700年。崧泽文化层发现墓葬一座,随葬有鼎、豆、壶、纺轮各一件,其他遗物也主要是陶器。 良渚文化层内涵丰富,发现有四座墓葬。位于东侧的M3随葬品多达124件,有陶器、石器和玉器,引人注目的是玉璧和玉琮。据玉器表面分析,良渚人使用了石英砂圆盘琢制玉器,掌握了先进的玉器加工技术。璧、琮作为古代社会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随葬在良渚文化大墓中,表明当时的原始氏族制已临崩溃,文明的曙光出现了。北阴阳营遗址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年代约为距今6000—5000年,共发现墓葬271座,灰坑三座,灶坑一座。墓葬分布密集,盛行单人一次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未发现墓坑和葬具。出土的陶器群风格独特,以夹砂或泥质红陶为主,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部分器物施陶衣,常见饰以牛鼻扳,角把、弯屈足的鼎、罐、盉、豆、钵、碗。石器磨制精美,有穿孔石斧、穿孔石锄、穿孔石刀、石锛和凿。另外还有玦、璜、管、珠和坠等玉或玛瑙的装饰品。北阴阳营人居住在带有椭圆形大灶坑的房间里,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和渔猎经济。“北阴阳营文化”便由此得名。薛家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的遗址。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城南7.5公里处。遗址面积六万平方米。新石器时代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二、三期最具特点,有人据此提出了“薛家岗文化”的命名。它的分布区域大致在大别山以东、巢湖以西的江淮之间。其第三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5200—5000年。薛家岗二、三期遗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共发现残房基三座,房基烧土块中发现的稻壳印痕表明,薛家岗人过着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活。另外发掘了103座墓葬,分别有多寡不同的随葬品。陶器以夹砂灰黑陶为主,多素面,有极少数镂孔、刻画纹、弦纹和朱绘。两期代表性器型有鼎、豆、壶、鬶、盆、甗等。生产工具有石铲、石锛、石刀等,又以多孔石刀最具特点。良渚遗址(参见良渚文化)反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的墓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面积约2700平方米,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反山系良渚文化的“高台土冢”,分布有良渚文化的墓葬12座,排列有序,分为两列。墓底有棺床,并有板灰痕迹。随葬品丰富,共出有1232件(组),90%以上为玉器,其中包括璧、琮等礼器,制作精美。从墓地的营造规模、墓穴排列有序、用棺椁等葬具及随葬品丰富这些特点分析,这里应是一处良渚文化部族内贵族的专用墓地。瑶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墓地与祭坛的复合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安溪乡下溪湾瑶山顶部,面积约400平方米。祭坛平面呈方形,里外三重,内重为方形红土台,土台外围绕灰土围沟,围沟外西、北、南三面为黄土台并有砾石起磡铺面的土台。良渚大墓即分布在祭坛南部,有12座,分为南、北两列,随葬品丰富,以玉器为主,还有少量陶器、石器和嵌玉漆器。北方地区兴隆洼遗址新石器早期兴隆洼文化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8200—7400年。遗址出有丰富的遗迹、遗物。陶器多为夹砂,器类简单,习见筒形罐。石器多打制,锄占大多数,还出有其他骨角质生产工具和骨石复合工具。所出玉器是目前我国最早的玉制品。遗址六次发掘共获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房址160余座,其中时代大体相当的有100余座,分成11排左右分布,周围环绕一条围沟,构成了村落。有些房址周围还分布有排列有序的窖穴。较为特殊的遗迹现象是居室葬。新乐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的遗址。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陵附近。1973年发掘。其下层遗存属新石器时代,命名为新乐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7300—6800年。该遗址出土遗物中磨制石器较多,有镞、斧、锛、凿,打制石器有砍砸器、石铲、网坠、磨盘和磨棒。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陶,均手制。纹饰有压印“之”字纹、弦纹。器型有筒形深腹罐、斜口筒形器、敛口罐。另外,该遗址还出有煤精饰品。其主要遗迹是一座半地穴式建筑,平面圆角长方形,室内中部有一灶坑。上宅遗址(参见上宅文化)赵宝沟遗址(参见赵宝沟文化)小珠山遗址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位于辽宁省长海县广鹿岛吴家村西。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址分上、中、下三层。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中层年代约为距今6300—5900年。下层遗存陶器以含滑石黑褐陶为主,手制,器型简单,主要是直口筒形罐。石器多打制,磨制石器仅见石斧。中层遗存陶器多为夹砂红褐陶,手制,主要有侈口筒形罐。石器以磨制为主,另有骨、牙、蚌器。 上层遗存陶器以夹砂黑褐陶为主,器型多鼓腹罐。石器以磨制为主,打制石器仅见网坠和磨棒。中、上层分别受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影响。当时已有了原始农业,饲养猪、狗等家畜,渔猎占有重要地位。新开流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密山县兴凯湖附近。1972年发掘。命名为新开流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距今6100年左右。该遗址出土遗物中渔猎工具较多,其中打制石器有矛、网坠,磨制石器有斧、凿、镞等,细石器有镞、刮削器、尖状器等。骨、角、牙器丰富,包括工具和装饰品。陶器多是夹砂陶,均手制,纹饰有鱼鳞纹、菱形纹、网状纹、篦点纹。器型仅见罐、钵两类。东山嘴遗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喀左县大城子镇东南的大凌河西岸。面积约2400平方米,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年代约为距今5485±110年。遗址主要遗迹有砌石建筑基址、房址及墓葬。石建筑基址所用石料大部分经过加工,并在砌墙过程中采用了错缝法。房址内有一方形“灶坑”,加工精致,可能与祭祀有关。所出遗物中陶器占绝大多数,且以泥质红陶为主,常见钵、盆、瓮、罐;石、骨器极少,其中石器分磨制、打制两种。另外还发现有孕妇塑像、人物坐像及玉、石饰品。牛河梁遗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面积约1.2平方公里。遗址内主要遗迹有积石冢、女神庙、路面及车辙印迹和转山金字塔式的大型建筑。女神庙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组成,墙与地面经过烧烤,室内出有泥塑人像残块。积石冢则以石垒墙,以石筑墓,以石封顶。冢内排列大、小不同的墓葬,随葬品丰富,多为玉器。这一遗址红山文化遗存分布密集,尤其出土了专门供奉“神像”的庙宇性建筑,表明红山文化社会在这一时期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可能已迫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积石冢则是东北地区石葬具的首例发现,为探究东北地区石葬具的起源提供了资料和线索。富河沟门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面积约六万平方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距今5300年左右。遗址出有圆形和方形的半地穴房址。遗物则以打制的有肩石锄、凿、钵、“之”字篦点纹筒形罐为代表,还有各种骨质的生产、生活用品及卜骨、动物骨骼。从出土的遗迹、遗物分析,当时人们应过着定居的原始农业生活,渔猎经济占相当的比重。老虎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的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老虎山。城址面积约13万平方米。石墙呈不规则的簸箕状,墙基夯筑,其上以石块错缝垒砌,内填石块或黄泥。在其西北角处还建有一边长约40米的小城,小城开两门,并建有门卫房。大城内地形分为八层阶地,每层均建有二—三间为一组成排分布的房址。另外,城外有窑址区和墓葬。华南地区仙人洞遗址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小河山。遗址分上下两层。据放射性碳素断代未经校正,下层遗存年代约为距今8825±240年。下层遗存中陶器多粗砂红陶,器类仅见罐一种,表现了较强的原始性。生产工具中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石器数量和种类均较少。另外还有锥针、镞、凿、鱼镖等骨角器和极少的蚌器。上层遗存有了较大进步,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细砂或泥质的灰陶,器类有罐、豆、壶等。生产工具中打制与磨制石器共存,新出现了石锛、骨矛和蚌镞。仙人洞人应是依靠渔猎和采集来获取食物的。它代表了当时华南地区洞穴遗址的一些共同特征。石峡遗址新石器时代为主的遗址。位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西南。面积约三万平方米。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新石器时代遗存(遗址下层遗存)年代为距今4900—4700年。新石器时代遗存共发现墓葬64座,盛行单人二次迁葬,其中大型墓的填土要经过夯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常见鼎、盘、釜、豆、壶和罐。有些墓分别随葬有成套的石锛、石凿、石镞或石钺。大型墓往往随葬成团的稻谷和米粒。在其晚期墓中显示了较明显的贫富分化,有些墓随葬有大量精美的玉器、生产工具和陶器,而有些墓则非常贫乏,它反映了私有制的发展和氏族社会的逐渐解体。石峡遗址的中、上层遗存分别相当于夏商之际和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山背遗址(参见山背文化)大坌坑遗址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贝丘遗址。位于台湾省台北县八里乡。遗存分上、下两层,下层属大坌坑文化,上层属圆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距今6400年。大坌坑文化层出土遗物中有褐色砂陶器、打制或磨制的石器,未见农业或家畜饲养的明显迹象,当时的社会经济应以渔猎、采集为主。圆山文化层发现有房址遗存,遗物包括细砂棕灰色陶器、石器和一件青铜镞。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20180118073254522
20180118073254522-2
20180118073254522-3
20180118073254522-4
20180118073254522-5
20180118073254522-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史前文化
中国史前文化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