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4075836220

出版信息书名:中国古代建筑丛书名: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丛书多卷书否:YISBN:7-100-02120-0主要责任者:楼庆西责任方式:著丛书责任者:任继俞;汤一介,焦树安,张明华丛书责任方式:主编;副主编出版者:商务印书馆出版地:北京出版日期:1997-04装帧:简页码:1-204开本:32定价:13.00作品语种:中整书中图分类号:TU-092.2辞典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之一,共收录31条词条。编辑委员会主 编:任继愈副 主 编:汤一介 焦树安 张明华编 委:(按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戴念祖 郭齐家 葛剑雄焦树安 金宜久 卢海燕欧阳中石 庞 朴 戚志芬任继愈 沈心天 汤一介王世民 王兆春 吴良镛严汝娴 张国风 张明华赵 靖 赵匡华 郑殿华周 强 朱光暄常务编委:任继愈 焦树安 张明华张国风 郑殿华编者献辞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一九九六年四月出版说明百册本《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是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编,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由我国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面向青少年和一般读者的大型文化普及丛书。被共青团中央启动的“新世纪读书计划”列为第一批推荐书目。这套丛书,是在199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1991版曾荣获当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台湾、香港商务印书馆和日本、韩国的出版机构相继选译和出版了这套丛书,丛书的英文选译本也随后面市。新版由原先每本5万字增加为8万字。合并了一些内容近似的图书,同时增加了一些选题,对古代难辨字还注了音,并补充了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套内容丰富、文字规范、装帧精美、可读性强的真正的图书精品。丛书编委会及作者队伍强大,名家云集,他们中有著名学者,有北京大学的校长,有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几乎都是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名附其实的大专家给普读者写小书。他们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保证了丛书的科学性,文字表述方面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丛书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体系。可大致分为10个专题,分别是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考古、史地、军事、经济、文艺、体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勾勒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加强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说的介绍,文理兼备,显示出编者整体上把握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同时也是一套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内容简介:中国古代建筑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建筑形式、平面布局、用材、结构、油饰、彩画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指导我们能动地认识古建筑,提高对古建筑文化内涵的认识水平及审美享受;对于古建筑的维护修缮及设计施工而言,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建方面的基本知识,自然更是必不可少的。作者简介:楼庆西,浙江衢州人,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先生,主要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进入80年代,楼先生对建筑的研究重点开始转移到了乡土建筑上,他的足迹遍布了全国各地,拍摄和挽救了一批乡土建筑。讲授《中国古代乡土建筑文化》等课程。目录概述第一章 宫殿建筑第一节 宫殿建筑的发展第二节 北京紫禁城的建造第三节 北京紫禁城的规划第四节 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第五节 北京紫禁城的设计思想第六节 沈阳故宫第二章 陵墓建筑第一节 陵墓建筑的发展第二节 明清两代的皇家陵墓第三节 陵墓地面上的雕刻第四节 陵墓地下部分的雕刻第三章 宗教建筑第一节 佛教建筑艺术第二节 道教建筑艺术第三节 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第四章 坛庙建筑第一节 祭天地、祖先的坛庙第二节 历史名人的纪念建筑第三节 地方的家庙与祠堂第五章 园林建筑第一节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发展第二节 清代的皇家园林第三节 南方的私家园林第四节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和造园经验第六章 民居建筑第一节 北方的四合院第二节 土窑洞第三节 一颗印民宅第四节 吊脚楼和鼓楼第五节 傣族竹楼第六节 江南水乡的民宅第七节 奇特的土楼第八节 石头民房第九节 蒙古包第七章 建筑小品第一节 牌楼第二节 华表第三节 影壁第四节 碑碣辅文图片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取得过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共同发展壮大。建筑,既是物质建设,又是一种文化建设。在各民族中,汉族的建筑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同时,各民族的建筑也各具特点,所以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采的建筑面貌。从城市、建筑群到一幢幢单体建筑,都曾经创造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高度成就。这些建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有特点的体系,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成为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中国古代建筑有些什么特点呢?它的独特体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木构架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就是说,房屋的骨架都是用木料制成的。它的基本形式是用木头柱子立在地面上,柱子上架设木梁和木枋,在这些梁和枋上面架设也是用木料作成的屋顶构架,在这些构架上再铺设瓦顶屋面(图1)。这种木构架的形式,在两千年前汉代墓穴中的建筑模型上可以看到,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大量建筑也多是这种结构。这种木结构的建筑有许多优点。第一,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常说中国房子是“墙倒屋不塌”,就是因为这些房屋都是用立柱,而不是用墙体承受上面的重量,墙壁倒了,房屋依然立在那里。所以房屋的外墙和内墙都可以灵活处理。外墙可以是实体的墙,在北方寒冷地带,可以用厚墙,在南方炎热地区,可以用木板或竹编的薄墙;也可以不用墙而安门窗;甚至房屋四周都可以临空而完全不用墙;这样就满足了殿堂、亭榭、廊子等各类建筑的不同需要。在室内更可以按用途以板壁、屏风、槅扇分隔成不同的空间。第二,防震性能好。因为木结构建筑的各部分之间绝大多数是用榫卯连结的,这些节点都属于柔性连结,加以木材本身所具有的韧性,所以当遇到像地震这样突然的袭击力量时,它可以减少断裂和倒塌,加强了建筑的安全。山西应县有一座高达60多米的佛塔,全部用的是木结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曾经遇到过多次较大的地震,但至今仍巍然屹立。第三,木结构便于施工建造。木材是天然材料,它不像砖瓦那样需要用泥土烧制,它比起同样是天然材料的石头,采集和加工都要容易得多。同时,在长期实践中,工匠们还创造了一种模数制,就是用木结构中一个构件的大小作为基本尺度,房屋的柱、梁、门窗等等都以这个尺度为基本单位来计算出自己的尺寸大小,这样,工匠就可以按规定尺寸对不同构件同时加工,然后到现场拼装,较少地受季节和天气的限制,加快了房屋建造的速度。当然,木结构也存在着缺点。例如它的坚固和耐久性不如砖石结构;木材怕火怕潮湿怕虫类腐蚀,历史上遭受雷击而毁于火灾的建筑不计其数。所以木建筑比起砖石建筑,寿命要短得多,这也是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原因。图1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2)建筑的群体布置。我们看到的中国古建筑,总是成组成群地出现,大到一座宫殿、寺庙,小到一所住宅都是这样。先以最常见的住宅来分析,北方的四合院是住宅中最普通的形式(图2),它由四座房屋前后左右围成一个院子,主人的住房在中间,子女用房在两边。这种把房屋围成一个院子,主要建筑在中央,次要建筑在两侧成均衡对称的布置方式成了中国古建筑平面布局的基本形式。宫殿是这样,寺庙也是如此,只不过宫殿庙宇的单体建筑更讲究,所围成的院子更大,前后左右组成的院落更多,成为更大的建筑群体。中国建筑由四根柱子组成的“间”为基本单位,由“间”组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单座建筑,由单座建筑又组成大小不同的院落建筑群组,一座城市也主要由这许许多多不同用途的建筑群组所组成。图2 北京四合院住宅(选自《中国古代建筑史》)这种规整的建筑群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在山区或者地形复杂的地方,各建筑之间或者各个院落之间不可能都前后左右完全整齐对称地排列,因而只能采取因地制宜的安排组合。在园林中,为了创造有变化的景致,有时还有意地将建筑分散灵活地布置,打破规整的格式。当然山区、园林里的这些建筑仍然是群组中的一个部分,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是组合方式与宫殿、住宅不同而已,正因为这样,才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3)建筑的艺术处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处理,有它鲜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它善于将建筑的各种构件本身进行艺术加工而成为有特色的装饰,大到一座建筑的整体外形,小到一个梁头、瓦当都是这样。中国建筑的屋顶,由于木结构的关系,体形都显得庞大笨拙,但古代工匠却利用木结构的特点把屋顶做成曲面形,屋檐到四个角上都微微向上翘起,看上去,屋顶面是弯的,屋脊是弯的,屋檐也是弯的。在长期实践中,又创造了庑〔wu五〕殿、歇山、单檐、重檐等各种形式,还把屋脊上的构件加工成各种有趣的小兽,使庞大的屋顶变成了中国古建筑一个富有特殊艺术形象的重要部分(图3)。房屋木结构的梁、枋出头也做成了蚂蚱头、麻叶头等各种有趣的形式,连一排排屋檐上的瓦头都进行了装饰,刻出各式花草、禽兽,增加了建筑的情趣。为了保护木材,在木结构的露明部分涂上油彩,这又为装饰提供了广施才能的场所,创造了中国建筑特有的“彩画”装饰。庑殿圆攒尖歇山四角攒尖卷棚盔顶重檐盝顶图3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在中国建筑装饰中,不但敢于用而且也善于用色彩。色彩浓重而鲜明成了中国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一座重要的宫殿建筑,屋顶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下是青绿色调的彩画,殿身是红墙红柱和红门窗,下面有白色的石台基和深色的地面,在蓝天的衬托下闪闪发光。这样大胆地把黄与蓝、红与绿、白与黑几组相互对比的颜色放在一起,使整座建筑光彩夺目。古代匠师不但敢于用重彩,而且也善于用淡笔。在南方一些园林中,建筑多用白色的墙和青灰色的瓦,深咖啡颜色的木结构往往不加彩画,四周栽培着青竹、芭蕉,组成了色彩淡雅的园林环境。按照不同的用途,中国古建筑分为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坛庙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六类。第一章 宫殿建筑宫殿建筑是古代专供奴隶主贵族和封建皇帝使用的建筑。这些建筑都是集中了当时技术最高明的工匠,使用了最好的材料,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建造起来的。所以它们的规模最大,最华丽,最讲究,可以说代表了那个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第一节 宫殿建筑的发展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和古代文献记载,远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和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就有了宫殿建筑。商代都城殷的宫殿建造在高约一米的土台上,房屋有的达80米长,14.5米宽。周代的宫殿建在王城的中央,成为一组建筑群,前面有五重宫门,中间有三道宫室。商、周两代都还处于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当时的生产力还很低下,所以宫殿建筑当然也不会十分讲究。秦代、汉代,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秦咸阳和汉长安城的宫室规模大大地超过了前代,都成为自成体系的建筑群体,不但有供皇帝处理政事的宫殿,而且还有专供皇帝居住和游乐的建筑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期,在规划严整的长安城内,宫殿建筑集中在宫城和皇城里,处于城市的北部。公元634年在长安城外建造的大明宫是一组规模很大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沿着中央的轴线布置。其中的主殿称含元殿,它建造在一个地势略高的台地上,前面有很长的坡道直达殿前。主殿的两翼还有伸向前方的配殿,形成三面环抱的格式,气魄十分雄伟,反映了那个时代强盛的国力。宋代迁都到河南的开封,它的宫城居于都城的中心部分。宫城内主要宫殿也是沿着中央轴线布置,城的四面有城门,四角建有角楼。公元13世纪,元代统一中国后,在大都城建造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组成的皇城位于全城的中心。我们从历代皇朝的宫殿建筑上,可以看到以下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都是单幢的建筑,它们的体量多不很大,分别满足统治者工作、生活、游乐等各方面的要求。第二,这些单幢的建筑按照一定的序列组织在一起,主要宫殿安排在南北方向的中央轴线上,次要建筑在左右两侧,前面为朝政用房,后面为居住和游乐建筑区。第三,这些宫殿建筑群又组成为一座宫城,四周用墙相围,宫城自成一区,处在都城的中心位置上。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为历代皇朝所沿用。第二节 北京紫禁城的建造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3年夺得帝位以后,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命令陈珪和吴中负责规划北京城和建造皇城。这时,对于都城的规划已经有了历代祖传的规矩,而且在北京又有元代留下来的基础,这就是皇城居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在皇城和宫殿建筑的建造上,明朝有大批技术成熟的能工巧匠,他们不但有营造房屋的经验,而且还有一批能设计、能组织施工的著名工匠。公元1407年,陈珪、吴中调集人力,开始了大规模的皇城建造。建造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准备材料。宫殿建筑首先需要木料,建筑的柱子梁枋,四周门窗全部由木料做成,所以木料不但需要量大,而且质量又要求高。它们的产地多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一带,从产地伐木,将木料趁夏季发水时期送入江河转入长江,再由运河运至北京,这个过程有的需要三四年之久。其次是砖,皇城城墙用砖,建筑的墙和地面用砖,有的地面还得用三层铺砖,据统计,整座皇城建筑需用砖达8000万块之多。而且有的砖质量要求还很高,例如用作主要宫殿的地面砖称为“金砖”,它是用一种高质量的泥土烧制成的。这种泥土还要经过水泡、过滤,将泥土中杂质都除掉,澄下颗粒很细的土,制坯进窑烧成砖后,还要将砖面打磨平整,用桐油涂抹,所以这种砖又称为“澄浆砖”,质地坚硬,表面有光泽,敲之有金属声,故称为“金砖”。“金砖”最著名的产地在江苏苏州一带,所有这些砖也多用船经运河送至北京。石料在宫殿建筑中用量也很大,建筑下面的台基,台基四周的栏杆,石头桥,皇城中主要的路面都用石头建造。为了减少运输困难,尽量在北京附近的房山、曲阳等地取材。但石料的运输毕竟比木料和砖要困难得多,尤其那些体量很大的石雕,例如天安门前的石头狮子和华表石柱,其中最大的要算保和殿北面的那块御路石了。它长达16米,宽3.17米,重量达200余吨,这是指加工完成后的重量,如果按原来的毛料计算,份量还要重得多。这样重的石料是怎么从采石场运到紫禁城现场的呢? 聪明的工匠想出了办法,这就是在运输的沿途一路打井,趁冬天取出井水泼在路上结成冰,形成一条冰道,将大石料放在旱船上,沿着冰道用成千上万的人力拉到北京,再在现场进行雕刻加工。宫殿建筑还要用大量的琉璃瓦,为了就近取材,在北京附近设了好几处烧制琉璃砖瓦的窑场,现在北京城内的琉璃厂和门头沟的琉璃渠都是当年的琉璃窑址。北京西城区现在有一条大木仓胡同,鼓楼附近有一条方砖胡同,就是当时储存木料和方砖的仓库所在地。大木仓当时面积有3000间房屋那样大,可见宫殿建筑用木料数量之大。这样的备料一共进行了10年之久,到公元1417年,诸事齐备,于是明朝廷征集了全国10万工匠,数十万民工开始了大规模的施工。整座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共有1000余幢9000余间,面积有16万平方米,但只花了三年就全部建成。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一座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完整地出现在北京城的中心。第三节 北京紫禁城的规划紫禁城有房屋1000余幢,怎样把这大大小小的建筑安排妥当,既要让它们能满足封建皇帝在工作、生活和游乐等各方面的需要,又要在这些建筑所造成的环境气氛上显示出帝王统治天下的威势,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规划问题。从建筑的功能上讲,可以分为供皇帝行使统治权力的办公用房和供生活、游乐的用房两大类。前者在古代称为朝政用房,后者称寝居用房。在总的安排上,紫禁城继承了前代的制度,即“前朝后寝”,朝房安排在前面,寝居部分安排1.天安门 2.端门 3.午门 4.太和门 5.太和殿图4 北京紫禁城平面图在后面,这也是符合使用的要求的(图4)。(1)前朝部分主要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座大殿,其中最主要的是太和殿,它是封建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每逢皇帝登位、作寿、结婚、军事出征以及新年、中秋等重大节日,皇帝就在这里接受百官朝贺,颁布命令,所以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的中心。怎样突出这座大殿的地位呢?首先在建筑群的规划上,在它前面安排了一系列的前奏。从皇城大门天安门进去,经过一个狭长的空间到达端门;进入端门又经过一个比较大的广场才到达紫禁城的入口午门;进入午门来到一个扁而宽的广场,眼前突然开阔,三大殿的入口太和门就在广场的北面;经过太和门,进入更为宽广的广场,太和殿就坐落在广场北面高高的台基上。这就是说,从天安门经午门到太和殿,需要经过几重殿门,几重广场,这些殿门和广场在体量和形式上都有变化,广场由狭长到宽广,由小到大;殿门是大小相间。总之,它们的目的是衬托出太和殿的重要地位。其次在建筑的安置上,又将三大殿共同放在一个高台上。中国古代喜欢把重要的建筑建在高的台基上以显示出它们的威势,所谓“高台榭,美宫室”就是这个意思。现在太和、中和、保和三座大殿共同建在一个台基之上,台基有三层,共高8.17米。另外,在广场两侧有两座配殿及其它的房屋相围,它们的体量都比三大殿小,都建在比较低矮的台基上,从总体环境上更加突出了太和殿的显赫位置。(2)后寝部分的房屋类型比前朝的多,这里有供皇帝日常办公的用房,皇帝、皇后、皇太子、皇妃、皇太后等居住用房和供他们游乐的建筑以及服务性用房。在规划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把皇帝办公和居住的宫殿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安排在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分列左右。东西各有六宫供皇妃居住;东西五所是皇太子住地;东有祭祖宗的斋宫,西有拜佛诵经的佛堂;还有专供皇族游玩的御花园;供乾隆皇帝退位当太上皇时使用的宁寿宫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群之间都有通道相联系,它们排列在中轴线的两边,多而不乱,显得很有次序。第四节 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紫禁城建筑千余幢,自然不可能一一介绍,在这里只能集中介绍处于中轴线上的主要宫殿和大门,从中可以见到这一庞大宫殿建筑群的雄伟面貌。(1) 午门 这是紫禁城的大门,皇帝发布诏令,战争后接受战俘都在这里举行仪式。明代对触犯王法的官吏实行杖刑(即打板子),也在午门外广场执行。午门的体型是中央主殿,左右向前环抱的Π字形,下面是一座高达10多米的城台,台上中央是九间面阔的大殿,左右两边有两座方形的阙楼,连着廊屋向前伸出,在南端又各有一方形阙楼。这种形式在古代称为阙门,是大门的最高等级,具有一种雄伟的气势。(2) 太和门 这是前朝三大殿的大门,它面阔有七间,坐落在一层石台基上,大门前左右各有一只铜狮子蹲在石座上,昂首望着前方。大门前为什么要放狮子呢?狮子原产于非洲,大约在汉代由锡兰国(今斯里兰卡)的安息国王作为一种礼物贡献给汉皇,从此传入中国。狮子性凶猛,俗称“兽中之王”,所以把它放在重要建筑大门的两旁以增加这组建筑的威势。我们在天安门前和紫禁城的好几组重要建筑门前都见到这种布置,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局,这就是在门左边为雄狮,脚踏一彩球,右边为母狮,足踩一幼狮。太和门的左右两翼又有一侧门,它们与太和门一起组成为一组气魄宏伟的入口。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进入紫禁城,就是在太和门里举行下达第一项诏令仪式的。(3)太和殿 它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大殿,不但位于紫禁城的中心地位,而且其体型、装饰等各方面在整个建筑群中都是第一位的。中国古建筑的大小都是以间来计数的,间数越多,房屋也越高,所以我们总是以间数的多少来衡量一座建筑的大小和规格。太和殿面阔11间,从地面到屋脊共高26.9米,在现存的古建筑中首屈一指。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可以分为四面坡的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几种,庑殿、歇山屋顶又有单层檐和双层檐两种作法。各类建筑根据它们的大小和重要程度分别采用各式屋顶,所以屋顶形式又成为区分建筑等级的一种标志了。太和殿用的自然是属于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屋顶上全部用的是黄色琉璃瓦,在蓝天衬托下闪闪发光。太和殿的墙和门窗全部是红颜色,在下面白色台基的衬托下,也显得非常鲜艳夺目。太和殿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进行了装饰。屋顶正脊的两端各有高达三米的正图5 宫殿建筑屋脊上正吻吻(图5),样子是一个龙头,张嘴含着正脊,尾巴向上翘起。四条屋脊的前端有一串小形兽类,即称为走兽的装饰(图6)。屋檐下面的木梁枋上画满了以青绿色为主调的装饰,称为“彩画”。木门、木窗上都有各种花纹的木雕。再看太和殿的室内,殿中央有六根油成金色的柱子,上面各图6 宫殿建筑屋脊上走兽有一条金龙盘绕。在这六根金柱的上方是一种称为“藻井”的装饰,就是在天花板的中央部分,向上升起一个方形的井口,井口逐层向内收缩,由四方形变为八角形,到最上面有一条盘龙作装饰,龙身盘卷,龙头向下,龙嘴衔着一个球形镜体。在金柱的下面放置着皇帝的宝座。宝座下面是木制的平台,台上安放皇帝坐的御椅,御椅后面有七扇宽的屏风,前面两侧分列着香炉、香几、孔雀等摆设。如果说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的中心,那么皇帝的宝座应该是中心的中心了。整座太和殿,从屋顶到门窗都充满着装饰,在这里,用得最多的就是龙纹的装饰。龙,是我中华民族的象征,关于它的起源,学术界至今争论很多,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原始时代的一种图腾标记,是由蛇、鱼、虾、牛、鹰等诸种动物的形象综合而成的;有的学者认为龙是天上的云彩和闪电变幻而成的形象;也有学者认为龙就是生物界恐龙或者是鳄鱼的形象;因为龙的起源涉及到古生物学、原始宗教的起源、古文字学等问题,十分复杂,一时很难作出肯定的结论。但是不论它的起源如何,我们现在看到的龙形则是综合了诸种动物的形象逐渐发展而形成的,它是中华民族崇敬的一种神兽,这是大家公认的。自从汉武帝把自己称为龙的儿子以后,封建帝王都自称为“真龙天子”,是上天派到人间统治百姓的。于是皇帝居住的建筑称为龙宫,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坐的椅子称为龙椅,所用器具都用龙作装饰,所以在皇帝的宫殿上出现了大量龙纹的装饰。这座太和殿,前面台基中央皇帝走的御道上有九条石雕的龙,在屋檐下,在天花板上,在藻井里画满了各种姿态的龙,在门窗上也布满了木雕龙纹,在皇帝的宝座上,从台基、屏风到御椅无一处不雕着龙纹。在大殿的琉璃瓦顶上,正脊两头的正吻,屋脊上的走兽,虽说不是龙,也被称作龙的儿子。有人统计过,太和殿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共有装饰性的龙12654条,真可称得上是龙的天下了。(4)中和殿、保和殿 中和殿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之前作准备的地方,面积比较小,陈设也较简单。保和殿是皇帝举行御试的地方,就是皇帝亲自对各地区选上来的进士举行最后考试的地方,所以面积较大,里面设有皇帝的宝座,但它的规模和讲究程度都不能与太和殿相比。从外观上看,保和殿面阔九间,屋顶是重檐歇山式;而中和殿则平面是正方形,面阔只有五间,屋顶用的是攒尖顶,这是一种四面坡,四条屋脊向中央集中形成为一个室顶的屋顶形式,经常用在平面是方形或圆形的房屋上。在这里,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殿,同样是黄色琉璃瓦顶,红色的门窗,共处在同一个白色的平台上,但体形是两大夹一小,三座宫殿三种式样的屋顶,所以它们组成的建筑群在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在庄严中又不显呆板。(5)乾清宫 它是紫禁城后寝部分的主要大殿,原是供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宫殿,也在这里接见大臣,处理一些日常的政务。清代雍正皇帝即位后,将寝宫迁至西部的养心殿,乾清宫就成为皇帝办公的专用宫殿了,平时接见大臣,商议朝政大事,会见外国使臣都在这里进行,所以殿内设有比较讲究的宝座。在宝座上方挂有一块“正大光明”的横匾。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是世袭制,皇帝生前就要明确自己的继承人,所以皇位的继承就在众多皇子之间及在他们所代表的势力之间展开激烈的争夺。清康熙皇帝共有35个儿子,经过明争暗夺,最后还是由他的第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雍正即位后,鉴于前世的经验,他提出皇帝生前不宣布继承人的姓名,只将名字写下一式两份,一份藏在皇帝身边,另一份就藏在乾清宫这块“正大光明”横匾的背后,待皇帝死后,拿出两份名单对照无误再公布于众。形式上这种办法似乎正大光明了,但封建制度本身决定了在这块“正大光明”的横匾下,依然进行着勾心斗角的斗争。(6)交泰殿、坤宁宫 坤宁宫在明代和清初是皇后的居住地,后来把殿内分作两个部分,东部为皇帝结婚时的洞房,西部为萨满教的祭祀场所,里面沿墙设有火炕、大锅,在这里可以宰猪烹肉,举行祭祀仪式。在乾清、坤宁两座宫殿之间有一座方形的交泰殿,规模不大,这是清代皇后在重要节日接受众皇族朝贺的地方,所以在装饰上出现了龙纹和凤纹并用的情况,龙代表皇帝,凤代表皇后,封建皇朝把民间最敬重的两种神兽都占为己有了。这三座宫殿和前朝三大殿一样,也是同处于一座平台上,外观上也是二大夹一小,但是在总体规模上,例如台基的高低,建筑周围院落的大小,建筑之间的距离等等都比前三殿要小得多。(7)御花园 在紫禁城中轴线最后的一个部分就是御花园。这是专供皇帝游玩的宫中花园,它的面积并不大,约有11000平方米,里面建有许多亭台楼阁。除了种植北方能生长的树木花卉外,随着季节还布置一些南方的花树盆景,还有从全国各地贡献来的奇异石景,使这里成为一处与前后三大殿有完全不同气氛的园林环境。(8)养心殿 养心殿并不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而在后寝部分的西部,原来是皇太后居住之地,清雍正后成为皇帝的寝宫了,并且平时还在这里召见大臣处理日常政务,所以在殿的中央设有宝座。殿的东暖阁也是皇帝与大臣议事的地方,清同治帝时,他的母亲慈禧太后幕后专权,每当皇帝听政,小皇帝坐在东暖阁的御椅上,椅后有一垂挂的帘子,帘后东、西太后分坐左右,御椅上的皇帝实际上是个傀儡,什么事都要听慈禧太后幕后的指示,这就是“垂帘听政”。如今东暖阁内依然布置着当时的家具陈设,成了这一段特殊历史的真实写照。第五节 北京紫禁城的设计思想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建筑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封建集权的政治,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天地日月、神明祖宗的膜拜,对阴阳五行、诸子百家的信仰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建筑的内容和形式。这种影响在宫殿建筑中自然表现得更加明显,尤其在紫禁城,有些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几乎成了规划设计时的直接指导原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封建社会的高度集权政治和森严的等级观念是紫禁城建筑必须体现的原则。从总体布局上看,代表封建皇权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其中最主要的太和殿又处于前朝的中心位置。从建筑本身上看,太和殿在整座紫禁城中体量最大,用的是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式屋顶,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式彩画和最讲究的菱花槅扇门窗。总之,这座代表封建皇权的宫殿无论在所处地位,在体量,在装饰等各方面都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充分地体现了皇权为中心,皇权第一的思想。紫禁城的大门午门正面在城墙上开了三个门,左右侧面又各开一门,称左右掖门。为什么要开五个门,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用处。中间大门是专供皇帝出入紫禁城用的;除皇帝外,皇后在成婚时可以从此门入宫;经过皇帝金殿御试,中了状元、榜眼、探花的头三名可以经此门出宫,但只许走一次,仅此而已。正面的东门是为文武百官出入的;正面西门是供皇室的王公出入的;东西两侧的掖门,在皇帝升殿会见诸侯群臣时,文官出入东掖门,武官出入西掖门;举行殿试时,赴考的各地进士,按名次排列,单数走东门,双数走西门;一座皇城的大门,在使用上就体现出了多么森严的等级制度。上下台基的台阶也是这样。重要宫殿的台阶都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左右都有分步的台阶,而中央部分则是专供皇帝上下台基的,因此这一部分称为“御道”,上面往往都雕有龙纹作装饰。其实皇帝也不真走,都是用轿子抬着从台阶上面悬空过去的。从建筑的装饰上看,这种等级制也很明显。宫殿建筑群的重要大门用的是一种版门,它的形式是用厚木板拼联做成,上面有一排排的门钉,这种门钉原来是用来固定木板的钉子头,后来就逐渐成为门上的一种装饰了,而且还对这种装饰附以等级的差别。明代规定,皇宫建筑的版门用红门金钉,以下皇族官吏按级别大小依次用红门、绿门、黑门、金钉、铜钉、铁钉。此外还在门钉数量的多少上做文章,皇宫大门用钉最多,即九路九排共81枚门钉,往下依次用七路七排49枚,五路五排25枚等等。所以我们在紫禁城的午门、太和门、神武门等大门的门扇上都看到用的是红门金钉81枚这种最高等级的版门(图7)。图7 宫殿建筑大门前面已经讲过,在宫殿建筑屋脊上有一系列琉璃小兽作装饰。这种走兽装饰的最高等级也规定用九个,即龙、凤、狮、天马、海马、獬豸〔xie zhi谢至〕、斗牛、狻猊〔suan ni酸泥〕、押鱼从前到后依次排列。紫禁城前三殿和后三宫中的太和、保和殿、乾清、坤宁宫屋顶上用的都是九个;中和殿、交泰殿就只能用七个;太和门地位重要,也用的是七个,比它次要一点的乾清门只能用五个;我们在御花园的一些亭、阁上则看到只用三个走兽了。这当然是合乎等级制的,但是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都是用九个走兽,又怎样突出太和殿呢?于是工匠在太和殿九个走兽后面又特别加了一个“行什”〔hang shi航实〕,行什不是兽而是一个人物,在这里算是一个压队的吧,这样才能把太和殿与其他大殿区别开来,这在古建筑上可算为孤例。(2)阴阳五行等意识形态的作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看法。认为天下万物凡天地、日月、昼夜、男女皆分为阴阳;连数字中的正负数、奇偶数,方位中的上下、前后都分属阴阳;阴与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元代在各地还设有阴阳学官,专管观天文、星卜,定宅地方位,趋吉避凶等事务。五行是指构成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后来又将方位分为东、南、西、北、中,色彩分为青、黄、赤、白、黑,声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阶,并且还建立了五种元素与五个方位、五种色彩、五种音阶之间的有规律的组合关系。紫禁城建筑群的设计建造也受这种阴阳五行的影响。在规划布局上,外朝为阳,内寝为阴;前为阳,后为阴;所以阳在前,阴在后,形成前朝后寝的布局。在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外朝有三大殿,而内寝只有二宫(交泰殿原来没有是后期加建的)。我们进午门来到太和门前广场,可以发现有一条金水河呈拱形横列在太和门前,上面有五座金水桥架在河上。其实这条河并非原有的自然河流而是人工挖成的。古代建房宅讲究选择好的地势环境,一般来说,房屋背山面水较为妥贴,背有山挡风,前有水源,有充足的日照。这种最佳的环境位置被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代表着吉利的象征,所以即使在没有这种天然条件的情况下,也要用人工创造出来以求得吉祥。太和门前这条金水河就是在建造紫禁城时挖出来的。自宫城的西北角开始,引护城河之水,先后经过武英殿、太和门、文渊阁、南三所、东华门等重要建筑和宫门前,到东南角又流入护城河,形成好几处建筑前面临水的环境。在紫禁城的北面,又利用挖护城河的土堆积了景山,这样对紫禁城来说,就等于有一个背山面水的吉祥格局了。数字在阴阳五行中也代表着一定的意义。古代以单数为阳,偶数为阴,而在阳数中又以九字为最高,所以九字数就成为皇帝专用的吉祥数了。于是台阶御道上雕着九条游龙;重要的影壁上有九条蛟龙称为九龙壁;皇宫门上是九路九排81枚门钉;连屋脊上小走兽也以九个为最高等级。第六节 沈阳故宫我国保留下来的古代宫殿建筑除北京紫禁城外,还有一座沈阳故宫,这是清朝在没有入关以前在辽宁沈阳建造的宫殿。清太祖努尔哈赤原来是东北女真族(满族)的首领,在他兼并各部落取得统治权建立后金王国后,将百姓统统组织在八旗之下。八个旗的首领皆由他本人和他的兄弟、儿子、侄子担任,战时统率作战,平时管理户籍、田税、徭役等事,所以旗是努尔哈赤政权的组织形式,旗王成了他政治上的主要辅臣,每遇大事,都要在王殿前面支起八座帐幕,分列两侧,召集八旗诸王和大臣共议国事。公元1622年努尔哈赤迁都至沈阳,立即建造了宫殿,这就是如今沈阳故宫的东路(图8)。东路建筑以居中的大政殿为主殿,这是举行国家大典的殿堂;殿的前面保持了八旗帐幕的形式,建立了10座王亭,除北端的两翼王亭外,其余八座按八旗的序列呈八字形分列左右,这里是召集八旗王商议国事的地方。这样的布局在古代宫殿建筑中尚未见过,实际上是这个时期统治阶级政治要求在建筑上的体现。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清,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八旗王的势力,十王亭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并在大政殿的西面另建了一组以崇政殿为主的宫殿建筑,这就是沈阳故宫的中路。中路南面的大清门是故宫正门,进门经过御道直到崇政殿,这是皇太极处理国事的主要殿堂,凡朝会,接见使臣,重要宴会都在这里举行。它的后面清宁宫是故宫的寝殿,建在一座三米多高的台地上,前有凤凰楼作为这组后宫建筑的入口,上到高台后建有五座宫殿供皇帝、皇后和嫔妃们居住。沈阳故宫的西路部分是乾隆皇帝于公元1781年北巡沈阳时增建的建筑群,包括有戏台和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溯阁。1—大政殿; 2—右翼王亭; 3—左翼王亭;4—正黄旗亭; 5—镶黄旗亭; 6—正红旗亭;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20180104075836220
20180104075836220-2
20180104075836220-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