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名字别号》作者:吉常宏

书名:中国人的名字别号丛书名: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丛书多卷书否:YISBN:7-100-02423-4主要责任者:吉常宏责任方式:著丛书责任者:任继俞;汤一介,焦树安,张明华丛书责任方式:主编;副主编出版者:商务印书馆出版地:北京出版日期:1997-12装帧:简页码:1-205字数:93千字开本:32定价:12.20作品语种:中整书中图分类号:K810.2辞典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之一,共收录44条词条。编辑委员会主 编:任继愈副 主 编:汤一介 焦树安 张明华编 委:(按姓名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戴念祖 郭齐家 葛剑雄焦树安 金宜久 卢海燕欧阳中石 庞 朴 戚志芬任继愈 沈心天 汤一介王世民 王兆春 吴良镛严汝娴 张国风 张明华赵 靖 赵匡华 郑殿华周 强 朱光暄常务编委:任继愈 焦树安 张明华张国风 郑殿华编者献辞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上古贯穿到现在,在黄河、长江及其周围地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会心理与习俗的结晶。继承中国文化遗产,并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毫无选择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继承其优良传统,摒弃其封建糟粕。今天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迈进的新时期。了解过去的优秀文化,正是为创造未来的新文化。这对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的目标。要让中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文化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打下基础,这是一件宏伟的事业,也是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宗旨。对文化层次较高的成年读者以至专家来说,个人的专业知识总归有限,本丛书对于成年人也不失为一种高品位的、可信赖的文化知识读物。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对于本丛书的批评及建议,我们将十分欢迎,力求使之趋于完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编辑委员会一九九六年四月出版说明百册本《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是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教授主编,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由我国著名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面向青少年和一般读者的大型文化普及丛书。被共青团中央启动的“新世纪读书计划”列为第一批推荐书目。这套丛书,是在199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1991版曾荣获当年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台湾、香港商务印书馆和日本、韩国的出版机构相继选译和出版了这套丛书,丛书的英文选译本也随后面市。新版由原先每本5万字增加为8万字。合并了一些内容近似的图书,同时增加了一些选题,对古代难辨字还注了音,并补充了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一套内容丰富、文字规范、装帧精美、可读性强的真正的图书精品。丛书编委会及作者队伍强大,名家云集,他们中有著名学者,有北京大学的校长,有商务印书馆的老总,几乎都是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可以说,这套丛书,是名附其实的大专家给普读者写小书。他们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保证了丛书的科学性,文字表述方面做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丛书是一个较为完备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体系。可大致分为10个专题,分别是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考古、史地、军事、经济、文艺、体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勾勒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丛书加强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说的介绍,文理兼备,显示出编者整体上把握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视角,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同时也是一套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内容简介:一个人的称呼,竟成了一个人人生的写照与折射,他的出身,他的生活、思想、活动,甚至他的后世名声,都能在称谓中捕捉到或荣耀、或艰辛、或通达、或心酸的影子,并烙刻上他所处时代的印记,反映着一个社会阶段的政治文化状况。在他们的称谓中,既有长辈的期望,也有个人的不懈追求,既有友朋的殷殷,也有自己对生活的切切,甚至体现了当时礼俗所规定的人际称谓规范,和当时人、后来人对其人所作所为、历史地位的不同评价。由此不能不说称谓研究是一门学问。本书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文学上名人称呼的介绍,对称呼(名、字、号)作了深入的研究。作者简介:吉常宏,男,生于1927年,山东章丘人。精于文字训诂之学,深得乾嘉朴学真髓,其学术主张也极具前瞻性。作为学术带头人,他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他主编的《汉语称谓大词典》2002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辞书奖二等奖。这是一部汉语称谓学领域的鸿篇巨制,“无论在规模上、学术价值上和实用价值上都超过了以往的辞书,堪称称谓词典编纂史上的里程碑”。他勤恳敬业,多年来笔耕不辍,著作丰赡,他更是一位思想严谨的学者,从不妄为无用之文。他主编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独立撰写的《中国人的名字别号》等学术著作,也都受到了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目录开头的话第一章 取名的演变第一节 小名和大名第二节 单名和双名第三节 行辈字的形成第四节 因姓取名第二章 字的由来第一节 为什么取字第二节 字和名的关系第三节 字的基本格式第三章 名和字的组合方式第一节 同义相协第二节 反义相应第三节 连类相及第四节 因性指实第五节 辨物统类第六节 景仰前贤第七节 记实志盛第八节 概括经义第九节 使典用事第十节 崇奉宗教第十一节 采撷名篇第十二节 离合名字第四章 名字的时代特征第一节 先秦两汉三国名字特征第二节 南北朝至五代的风尚第三节 宋辽金元明清习俗第五章 如何称名称字第一节 自称称名第二节 称人用字第三节 称名称字的变化第六章 名字的应用价值第一节 避免误解第二节 避免误将一人作二人第三节 校订书刊中人物名字的印刷讹误第四节 考证古人的名字第七章 谥号第一节 谥号的依据第二节 上尊号、赐谥和私谥第三节 关于称谥号第八章 别号第一节 号的来历第二节 号的内容与形式第三节 号和字的区别及应用第四节 称字和称号第九章 绰号第一节 绰号的起源第二节 绰号的性质第三节 取绰号的根据和方法第十章 笔名第一节 笔名的兴起第二节 笔名的根据第三节 笔名的寓意第十一章 研究名字的书辅文图片开头的话一提到人的名字时,一般人总会这样认为:用一个或几个字,跟姓组合一起,既代表自己,又与他人相区别的符号,就叫名字。这用来解说现代人的名字,大体合适,倘若解释古人的名字,那就欠妥当了。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名字,在古人叫姓名,古人所说的名字,则是包括名和字两部分。譬如说,西汉的刘向,为了怀念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组文章叫《九叹》,其中《逢纷》一篇有这样两句话:齐名字于天地兮,并光明于列星。东汉王逸于“名字”下注解说:“谓名平字原也。”时有古今,事有变化,词有差异,不可笼统对待。原来古代士大夫以上的阶层,一般人不但有名,而且都有个字,有的人死后还起个谥〔shi是〕号。《礼记·檀弓上》在记述周代贵族男性称谓习俗的时候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除了50岁以上称行第之外,其他三者都流传下来了。魏晋以来,文人雅士有的还有号,少则一个,多则几个、十几个,甚至还有几十个的。到了近现代,从事写作的人还有笔名。某些阶层的人物,除了有名有字之外,有的还有绰号。中国人的名字,堪称门类繁多,五彩缤纷。这名、字、谥、号、绰号、笔名,都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尤其是名和字,最为复杂。我们将在下边依次加以介绍。说得确切一些,应当是概括地加以介绍。第一章 取名的演变所谓名,就是天地万物彼此之间的区别符号。人为万物之灵,自然就更需要个符号了。《说文解字》对名是这样解释的: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这个解说非常生动有趣。意思是说,名是个人称呼。之所以从“口”、从“夕”,是表示昏夜相遇看不见,要自报其名。就文字结构说,“名”的本义是否如此,我们不去讨论,但就人名在交际中的作用说,它无疑是对的。很难想象,在人类社会中,如果大家都没有名字,那将会是什么样子。命名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到繁,从具体到抽象,从野到文和从自发到自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大约远古时代,先民取名是很简单的,也无所谓原则,无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离不开日常所见周围事物。进入文明时代,人们逐渐总结出一些条理性的东西,使命名才有章可循。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早命名原则的文献资料,大约就是《左传·桓公六年》鲁国大夫申繻〔xu需〕对鲁桓公问那一段话: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这就是说,依据婴儿出生时的情形取名纪实叫作“信”,依据婴儿的气质和对他将来的期望取名叫作“义”,依据婴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取名叫作“象”,借周围的事物为名叫作“假”,就婴儿同父亲的某种相同之点取名叫作“类”。申繻还提出了命名的六不许,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因为周人讲避讳,人死之后就不准再说他的名字,所以命名时就先做此回避措施。申繻提出的这五种命名方式和六种禁忌,虽是就贵族阶层说的,但却也有贵贱同之的。如取名纪实,假物为名,寄托希望,直到近现代,民间都还沿用。至于禁忌,恐怕就贵贱有别了。平民百姓除了与自己的尊长以及小范围的人们避同名而外,其他就百无禁忌了。社会不断进步,文化不断积累,在取名方面,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秦汉以后,人们一般都起两个名,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一个是小时起的,一个是长大后起的;小时起的对内的叫小名,大时起的对外的叫大名。后世也有小名大名一同起的。另外,先秦单名多,双名少,秦汉以后明显地向双音转化。取名的方法也更加多姿多彩。以下择几项重要的加以介绍。第一节 小名和大名据《礼记·内则》说,周代的贵族之家,生下男孩之后,满三个月时,由父亲给起名。发展到后世,给婴儿起名不再局限满三个月,也不一定得由父亲起,也可能是祖父,还可能是母亲或祖母。这个名因为是幼儿时期起的,所以叫作小名,也叫乳名,某些地区还有叫奶名的。顾名思义,那就是小时候的名字,形象点说,就是吃奶时候的名字。后世尚文,追求典雅,小名在书面上便称“小字”。从先秦文献看,那时无小名这一说。没有小名,也就无从说大名。那时大约是一次性命名。许多贵族的名字,有的很俗。如鲁成公名黑肱〔gong工〕,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郑庄公名寤〔wu务〕生,陈宣公名杵〔chu楚〕臼,晋成公名黑臀,这都像后世的小名。但是齐桓公对周天子的使者自称“小白”(《左传·僖公九年》),晋文公对天子使臣也自称“重耳”(《左传·僖公二八年》),史书上也不曾说他们后来又叫什么名,可见都只有一个名字。人的名字分大小,大约是起于秦汉之际。《史记·高祖本纪》说汉高祖“姓刘氏,字季。”司马贞《索隐》说:“按:汉高祖长兄名伯,次名仲,不见别名,则‘季’亦名也。故项岱云:‘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看来项岱说得有道理。两个哥哥一名伯,一名仲,“季”怎么会成了字呢?这显然是富贵之后嫌“小三”(或者应是“小四”,上边还许有个哥哥叫“叔”)不雅,遂也仿效贵族男子另起名叫“邦”,以“季”作了字。好在先秦的贵族也有以行第字眼作字的,这样做也颇顺理成章。只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中明确记载说,小时候“其亲名之曰犬子”,长大之后“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这应是有关小名的最早记载。至于说,小名怎么起得这么丑,《索隐》引孟康的话解释说:“爱而字之也。”这种命名的文化心态,一直延续到今天。做父母的为了表示对子女的亲昵,小名常是故意起丑的、俗的,如狗蛋、铁蛋、阿狗、阿牛。为了求长命百岁,还有叫“狗剩”的。意思是:狗吃不了剩下的。汉末三国时代,许多名人都有小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备的儿子、后主刘禅小名阿斗。魏晋以来,文人雅士们还喜欢称小名,这集中表现在东晋。当时士大夫以真率、放诞为高,所以才出现称小名的风气。这在后世则行不通。别说对成年人称小名,就是稍大一点的孩子,当着他的同学、朋友呼叫他的小名,恐怕都会令其感到害臊,甚至不悦。有些出身寒微的人,就只有一个小名,发迹之后嫌小名不雅,都设法改掉。像南朝的张敬儿,原叫苟儿(就是狗儿),富贵之后在“苟”旁加个文,成了“敬”。马仙琕原名仙婢,富贵后改婢作“琕”。小名只能行于家庭,用于幼年时期,长大之后用小名就不适宜了。旧时人到了入学年龄,要另起个名对外。如就小名而言,它就叫大名;倘就读书而言,它就叫学名;再就写入官府户籍、纳粮当差而言,它就叫官名;假如读书科考中了举,会了进士,做了官,还叫官印,也叫官讳。所以旧时“官印”、“官讳”就成了对他人名字的敬称。有了大名之后,小名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尤其是娶妻生子之后,小名就讳莫如深,有些神秘起来,就是父母也往往改用其他代称了,如:老大,老二,等等。在封建社会,一般女子都只有一个名,就是小名。这个名是不轻易对人说的。等到出嫁之后,这个名在婆家就“保密”了。这就是京剧《贩马记》中,赵宠和李桂枝成婚数月还不知道夫人叫什么名字的原因。当赵宠为夫人写伸冤状子时,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却羞答答地不肯说出。今天的青年人,是很难理解这一点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吴梦仙不知道养母的名字,《五通》中龙女斥责女奴当着金生面喊出她的小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一组写闺情的词,其中有一首《忆汉月·咏美人小字》,都是反映这一情况的。第二节 单名和双名先秦时代的人,有的是单名,有的是双名,但总的来说,还是单名多,双名少。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来说,几乎都是单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共列出77人,双名者只寥寥数名。两汉魏晋还是单名占明显优势。南北朝双名稍多一些,到了唐宋则渐占优势。清代的文人士大夫,双名似乎要占绝对优势了。人名之所以由单名向双名转化,是命名取字复杂化的一种表现。促使双名化的原因,大约有下列几点:第一,单名不易表现思想愿望。如颜回、苏秦、刘邦、周瑜,表达不出一个完整的意思,不如郑当时、杜延年、于定国、檀道济、王镇恶等,能将志向、抱负和愿望,充分表达出来。第二,越到后来命名取字方式越复杂,取材越广泛,如引用经书,使用典故,袭用古人名字,单名不及双名方便。第三,人们想通过名字把血缘关系和行辈序列表现出来的观念逐渐强化,出现了行辈区别字;同一辈分的人共用一个行辈标志字,另外再选一个代表自己的字,这便形成了双名格局。第三节 行辈字的形成先秦人的名字,弟兄之间杂乱无章,看不出他们的关系。《左传·文公十一年》记狄人伐鲁时,顺便提到长狄侨如的三个弟弟焚如、荣如和简如,兄弟四人名字都缀一个“如”字,这在春秋时代,实属罕见。两汉时代的人名,也还是那么散乱。刘邦八个儿子,除惠帝刘盈之和文帝刘恒之而外①,其他六人是刘肥、刘如意、刘长、刘友、刘恢和刘建。惠帝和文帝的名字,一看便可断定必有亲属关系,其他六人则无从猜测。东汉末刘表的两个儿子,一叫刘琦,一叫刘琮〔cong从〕,顾炎武说是“单名以偏旁为排行,始见于刘琦、刘琮”(《日知录》卷二三)。稍后则有应玚〔yang羊〕、应璩〔qu渠〕弟兄也以偏旁字表示行第。此外,魏晋之际无新发现。不过司马懿弟兄八人,名虽没有排行标志,但字却都共缀一个“达”字。如:伯达、仲达、叔达、季达、显达、惠达、雅达、幼达。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行辈关系的体现。晋以后,这种行辈意识显著加强。如齐武帝的17个儿子,名都嵌一个“子”字,字都用一个“云”字。如:萧子良字云英,萧子卿字云长,萧子响字云音,萧子敬字云端……又如武帝之弟萧嶷的六个儿子,名也都嵌一个“子”字,但字则一律用个“景”字,以表示与武帝之子同辈不同父,是从兄弟。如:萧子廉字景蔼,萧子云字景乔,萧子显字景阳,等等。梁萧宏的儿子们,名都用一个“正”字,字都用一个“公”字:萧正仁字公业,萧正立字公山,萧正表字公仪……这种一家一户的行辈意识,发展到后世,就变成了一个氏族的全体意识。凡是同一祖先的族姓,便共同制订出若干个好的字儿,排定顺序,依次使用。这样,同族同辈的人都有一个“共名”(行辈区别字),又各有自己的专名,只要一看这个行辈区别字,便可知他是哪一代,同一族姓的人就井然有序地呈现出来。使用行辈字最为典型、延续时间最久的,莫如山东曲阜孔子的后裔。因为颜子、孟子和曾子对孔子学说的发扬光大,起了特殊作用,元代特为孔、颜、孟三家后裔在曲阜设立学馆,明代又增加曾氏,成为“四氏学”。这三家的后裔特准和孔氏共用统一的行辈字。所以孔、孟、颜、曾四氏的子子孙孙的世系,数百年来一直有条不紊地排列下来。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有了共同的族姓行辈字,仍然能够表现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如同父兄弟或同祖兄弟,可以用同一偏旁的字为名;也可拆用一个成语,如:“河清海晏”,“凤鸣岐山”;也可拆用一句经文,如:“元亨利贞”(《易·乾卦》),“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注释:①此依《汉书·惠帝纪》、《文帝纪》师古注引荀悦说。第四节 因姓取名所谓“因姓取名”,就是借助姓氏的代表字所具有的语词义,取个名与之组成词、词组或短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也就是连姓成文。中国人的姓氏虽是用一个个不同形体的汉字来表示的,但这一个个不同形体的汉字,却不是专为这些姓氏“服务”的,它们还是诸多汉语词的载体。也就是说,这些用作姓氏的汉字,不仅有姓氏义,还具有其语词义。譬如“张”字,除了姓氏义外,起码还有这样一些常用义:安上弓弦;使闭合的东西展开;扩大;陈设;看,望;等等。如果用它组成连姓成文的名字,便可能出现:张琴弦、张乐弦;张翼飞、张翼鹏;张其功、张其名;张礼乐、张燕会(燕,同“宴”);张景致、张美景,等等。这种命名方式始自何时,已难稽考。依清人顾炎武说,似乎起于唐。他在《日知录》卷二三引了自唐至辽的几个伶人名,如唐黄幡绰、云朝霞,五代的敬新磨,辽代的罗衣轻。在引五代靖边庭时,并引《通鉴》胡三省〔xing醒〕注说:“靖,姓也。优伶之名,与姓通取一义,所以为谑也。”正因为伶人取这种连姓成文的名字是为了博取君王笑乐的,士大夫才不愿仿效,所以顾炎武才慨叹道:“以士大夫而效伶人之命名,则自嘉靖以来然矣!”其实,这种命名方式出现的还要早一些。例如《后汉书·方术传·华佗》已载有鲁女生,唐虞,南朝宋有垣护之,梁有周盘龙,后梁还有马称心,北魏有封敕文(封好皇帝诏书),北齐有高尚士,隋有常得志,而唐代诗人元结的祖父名亨,字利贞,姓氏、名、字用了《易·乾卦》整句彖辞“元亨利贞”,这岂不都是因姓取名吗?所不同者,只不过少些“镜子新磨”(敬新磨)、“罗衣轻柔”(罗衣轻)的轻佻戏谑意味罢了。到了宋代,士大夫以此方式命名的就多了起来,但都庄重严肃,且多利用各种文献。举几例如下:齐闻韶《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万人杰《孟子·公孙丑上》“俊杰在位”汉赵岐注:“俊,美才出众者也;万人者称杰。”葛天民陶潜《五柳先生传》:“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毕从周《论语·八佾〔yi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连姓成文为“全从周代”。就是不用经史典故的,也没有俳〔pai排〕优的诙谐习气。如江万里、陈嘉言、陈至道等。以单名连姓成文的名字也极多。如:周南、洪福、严肃、严实、周密、高谈、白珪、梁栋……金元仍继此风。如张汝翼(“展开你的翅膀”),元好问(语本《书·仲虺〔hui悔〕之诰》“好问则裕”,连姓为文则成了“元本好问”)。确实像顾炎武所批评的那样,明自嘉靖起,连姓取名成风。其中有雅驯的,有通俗易晓的,有粗鄙的,也有像优伶的。举例如下。吕调阳周兴嗣《千字文》:“律吕调阳。”张四维《管子·牧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此正面应用。席上珍《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龙在田《易·乾卦》:“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温如玉《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马逢皋《列子·说符》载,伯乐荐九方皋为秦穆公相马。皋遗形取神,果得良马。以马遇九方皋喻愿得明主赏识。有的因姓取名者,虽也引经据典,但其格调却与优伶相似。如:线补衮〔gun滚〕《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衮,天子的礼服。以线补缀天子之服,喻为天子纠正得失,拾遗补阙。马足轻王维《观猎》诗:“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还有不用典的,如:满朝荐、黎民安、黄河水、湛如水、从所向、莫如忠,都和靖边庭、罗衣轻、翟院深(宋代优伶)相去无几。也还有些粗鄙的,如猛如虎、虎大威。好在他们都是武人,名与人倒也相称。清承明代遗风,仍有因姓取名的,尤多见于清代早期。这可能因为这些人是由明入清,名字由上代带来的,如石孕玉、万斯年(取义《诗·大雅·下武》“于万斯年”)、马负图(取义“龙马负图”的古代传说)、慕天颜等,都是如此。康熙以后,此风虽稍杀,但仍有石韫玉、池生春(取义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池塘生春草”)、万斛泉之类的名字;甚至还有名与字都连姓成文的,如名黄金台,字鹤楼。黄金台和黄鹤楼都是古建筑名,在这之前,还未发现过。因姓取名既然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也可能闹误会或笑话。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七曾记述过这样一则时事笑话:近岁有岭南监司但中庸……一日朝士同观报状,见岭南郡守以不法被勘,朝旨“令但中庸根勘”。有一人辄叹曰:“此郡守必是权贵所主。”问:“何以知之?”曰:“若是孤寒,必须痛治,此乃‘令但中庸根勘’,即有力可知。”同座者无不掩口。其人悻然作色曰:“拙直宜为诸公所笑!”竟不悟而去。这位自命“拙直”的朝士,把“但中庸根勘”理解为“只可不偏不倚地根究”,不曾想到“但中庸”乃是一个人,只能被同僚们视为冬烘先生了。既然名和姓连在一起,能表达一个比较复杂而完整的意思,那么在某个语言环境中,就有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某种反应,时间、场合和接受人物不同,其反应结果亦异。在封建社会中,不少人有的因为名字招了祸,但也有却由此而得了福,这全靠机缘凑巧。这种事,自唐宋以来,史不绝书。远的就不去讲了,只举几个清代的例子,就可概见其他了。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己酉科殿试时,有一个叫胡长龄的人,在进呈的10本卷子中,他在最末。但当乾隆皇帝看到卷子上“胡长龄”三字时,却不禁欣喜地说:“胡人乃长龄耶!”于是把他提到第一名,“钦点”为状元。原来当时的乾隆皇帝已年近八旬,这之前就已自号“古希天子”,何况又以为文治武功震烁古今,足可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此时真可谓踌躇满志,别无他求,“所不足者惟寿耳”了。恰在此时看到胡长龄这个名字,以为这是预示他长生不老,于是连“胡”字也不忌讳了,竟自承认是胡人,来应这个吉兆。这是胡长龄做梦也不曾想到的。胡长龄这个人,品德还不错,会试虽出自权相和珅门下,但他并不阿附和珅,所以很为后来的嘉庆皇帝所器重。有的名字取义原不错,但遇上神经过敏,多忌讳,爱挑剔的人,就难免不节外生枝,变生不测。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殿试时,有一位叫王国均的人,本已列在前十名中,那位临朝听政的孝钦太后(就是后来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以为“王国均”听起来像“亡国君”,很不高兴,便把他降在三甲,做了“榜下知县”,潦倒一生。王国均的名字取自《诗·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是非常冠冕堂皇的,然而处在国势已衰,朝政日非的晚清,又遇上个心理状态不健康、多疑忌的太后,竟把前程给断送了①。这算一个连姓取名的悲剧吧。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作者:吉常宏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作者:吉常宏-2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作者:吉常宏-3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作者:吉常宏-4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作者:吉常宏-5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作者:吉常宏-6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作者:吉常宏-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