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2

1.“禅”始不能“禅”终唐尧的“禅”始咱们中国人一说到古圣贤王,就是尧、舜、禹、汤、文、武这六位。其实那个时候他们也谈不上什么国王,都属于部落联盟酋长的级别,只不过特别文明,不穿孔不吃人肉,统治者之间也和平共处,大公无私,采用禅让制的方式,交接权力。形式上,禅让是在位领导自愿进行的,通过多方综合考评,谁有能力,就选择谁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现任者和继任者之间往往没有血缘关系,尧跟舜没什么关系,充其量也就是同事兼上下级的关系。尧看中的是舜在处理家庭矛盾方面的本事,在暴戾的“顽父”、后妈“嚣母”和用心歹毒的弟弟“傲象”三人联合起来通过纵火焚屋、掘井填埋这些挖空心思的方法要害死他的环境下,舜第一是屡屡逃脱,证明了他智商突出;第二是既往不咎,仿佛事情没发生过一样孝悌两全,从而证明了他情商超卓。再加上政务功绩斐然,名声大好,尧觉得他是块好料,就把他给提升了。于是唐尧和虞舜成了禅让制的第一实践者。其后的虞舜跟夏禹也是这样,当舜年老的时候,就把一把手的位置让位给了治水有功众望所归的禹。夏启的“禅”终不过这种友好的制度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当时禹正处在由部落联盟的首长在向国君过渡的这么一个阶段。禹本来想继续禅让制,把位子传给舜的儿子伯益。但伯益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伯益主动放弃了,建议禹的儿子启来继承。加上启也是个强势的人,特别想当老大,禹就借坡下驴,顺水推舟把王位传给了启。约公元前2070年,启在老爸的基业上建立了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部落联盟首领也正式升级成了君王。启上位之后,当领导当上瘾了,爱岗敬业,以家为天下,以天下为家,等到他该禅让王位的时候,他一想我这王位是我爸爸传给我的,我凭什么传给外人,于是就不传了,禅让制到了他这一代就没有继续下去,从此演变成了王位世袭制。后来的列祖列宗们的思想觉悟和启差不多,所以这个制度在中国一直就延续了四千多年,直到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王位世袭制才算终结,可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觉悟是有悠久历史的。这个王位世袭制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家天下,具体来说就是王位更替的方式采用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的方式,前者比如朝鲜,后者比如古巴,这两个国家都很明显地体现出了王位世袭制的特点。传说的王朝夏朝建立后,传说中都城在阳城,就是今天河南的登封少林寺那个地方。它的疆域就是晋南豫西,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其实还是部落,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为什么叫传说中呢,因为夏朝这段历史不是信史,只有以前留下的诗集上有记载,没有出土文物能够证实。我们了解历史有两个途径:一种是通过文字了解,比如历史典籍。另一种是通过文物,也就是考古发现来印证。相比之下,自然考古发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口说无凭。怎么能证明夏朝存在呢?有没有出土文物来证明?像商朝,我们挖出了甲骨文,周朝也有不少文物可以鉴定,唯独夏朝在考古学上至今没有找到过确凿证据。所以像港台的历史书,一般写中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写,不写夏朝,因为夏朝还没有最后被确定真正存在,在严谨的学术观点上只能是个传说,和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差不多。2.换汤不换药习惯性搬家据记载,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叫桀,是传说中的著名暴君,荒淫无度,暴虐无道,估计比萨达姆有过之而无不及,老百姓们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于是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就把桀给了结了。传说中历时五百年的夏王朝宣告灭亡。商朝随后建立,开国君主叫汤,商汤。不知道他名字是怎么起的,因为商朝国君的名字,一般都是跟天干有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都用这个起名,比如戊丁,中丁之类。所以商朝的这个开国君主,名字起得比较奇怪。(周朝作谥法,其中有一条“除残去虐曰汤”,看商汤的作为,倒是符合,不知是不是谥号。)商朝取代夏朝成为新的中原王朝,它以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为统治中心,起初以亳为都城。商朝中期的时候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因此商朝又叫殷朝。好端端的干吗要迁都呢?有一种说法是躲避水患。当时黄河经常泛滥,黄河不是咱们的母亲河嘛,咱们的母亲河脾气不太好,当时咱们驾驭母亲河的能力又很低,所以它老发大小姐脾气,都城老得避让迁徙。这种说法现在看来比较牵强。如果母亲河老泛滥的话,你为什么迁到那里它就不泛滥了,两百年都没发过大水?显然这种往客观上找原因,避重就轻的说法不是特别可靠。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是,迁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商朝的王位争夺比较厉害。这个时候的商朝也是采取王位世袭制的办法来交接权力,形式上有两种:一种是父死子继,另一种是兄终弟及,交给谁都是自己家里人,但哪种形式更好呢?明显父死子继矛盾少,兄终弟及的矛盾多。比如说我挂了,传给我弟弟,我弟弟挂了传给他儿子还是我儿子?他肯定想传给他儿子,那我儿子不干了,凭什么,我爸给你的椅子你应该还给我,然后我坐完了再给你儿子坐,你儿子再给我孙子,应该是这么轮。谁占着王位不想往下传了,另一方肯定不能罢手,管它是椅子还是沙发,就开始明争暗抢。所以王室之间的内斗就很厉害,造成迁都频繁,因为这个王把那个王杀了,都城就得换个地方。刚换了地方,他又被别的王干掉了,都城还得再换个地方,所以频繁迁都,养成了一个为了抢家具而搬家的好习惯。据说汤建立商朝之前以部落的形式就迁徙过8次,都城则至少迁了5次,那时候也没有专业搬家公司,自然是每次都大动干戈,估计也累得够戗,所以最后迁到殷就不再迁了。头号大坏蛋殷朝历经几代发展之后也走向衰落,和夏朝一样,商朝的最后一任君王纣王,也是出了名的暴君,这个纣王比起夏朝的桀王更有干坏事的天赋,所以历朝历代但凡提及古圣贤王,大家就自然想到尧、舜、禹、汤,一说到暴君混账,就会想到桀纣。实际上比桀纣坏的帝王有的是,只不过桀纣干坏事起家起得早,历史一悠久就成了坏蛋的代名词了,一块儿稳坐头号坏蛋的金交椅。通常评价帝王时候,如果这个帝王无道的话,就可以说他犹如桀纣;要是贤明的话,就说他可比尧舜。如果出填空题,尧舜跟桀纣可以当反义词用的。纣王的名字叫帝辛,“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当时是周公制造了谥:国君死后,后人用一个字或者两个字来概括出他一生的功过是非,这个东西就叫谥号。除了秦始皇觉得子议父,臣议君,这种做法不能取,从而废弃谥法之外,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在用这个谥号制度。所以几乎哪个朝代都有文帝、武帝。文,经天纬地曰文。武,克定祸乱曰武、刚强直理曰武。谥号一共就五十几个字,帝王的评价不能出了这个圈,就得在这五十个字里找,所以纣是周朝给他上的谥号:杀戮无辜曰纣。谥号一般分成这么三类:表扬型、批评型、同情型。多半都是表扬型,文、武、德、景,这都是表扬型。批评型就像纣、炀,如隋炀帝。同情型的谥号一般就是给那种两岁继位,三岁退位,或者三岁继位,四岁被杀的皇帝,这种情况一般叫殇:短折不成曰殇。或者像晋怀帝那种:慈仁短折曰怀。刚一继位,还没有什么作为,结果他爸爸一缺德,把外族给引进来了,小皇帝身死国灭,这种情况就比较令人同情,但是为数不多。3.一锅粥喝了二百七十年大国的兴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激战之后,武王民心所向一路披靡地打到都城朝歌。纣王一看没戏唱了,连戏台子一起烧了吧,于是在鹿台一把火,自封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焚的人。他这个不环保的举动也宣告经过将近600年发展的商朝彻底灭亡。同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其实周武王之前还有个周文王,文王在位的时候,为周日后的强大奠定了基础。但是文王没有赶上好时光就死了,他儿子武王把商朝推翻得这么容易,除了商纣自己不要好的内因之外,也受益于文王对武王的悉心栽培。周朝地域广袤,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据说上千万,当时最厉害的欧洲国家大城市雅典能有多大,能有北京大?肯定没有。那时的欧洲国家叫城邦,一个城就是一个邦,人口没多少。斯巴达据说有九千户。大家都知道斯巴达300勇士,等于是他们国王领着 300个人打仗,这事放在咱们周朝相当于连长干的事儿,咱们周朝,王宫里太监也不止300个。不过当时欧洲国王能领300个人打仗,那就不少了,虽然有可能这是国王卫队,主力军没出动。甭管怎么说,反正他那九千户,按十口之家算,才九万人。相比之下,周朝就是西方人无法想象的超级大国,他们想象不出150万平方公里,上千万人口是什么概念,就像吃惯了肉丝炒饼的不知道满汉全席的概念一样,而当时的周朝就已经是个满汉全席。城里人暴动公元前九世纪,周厉王的时候,国人暴动。厉王,很明显是属于批评型谥号,杀戮无辜曰厉,反正就是不怎么样的一个谥号。内城叫城,外城叫郭。文天祥《过金陵驿》:“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说明城郭是一回事。在郭里面有一个最大的就是首都。古时候首都叫做中国,除了首都就都不是中国了,后来才泛指中原地区、中华文明。古文里面讲中国,跟我们今天中国的概念绝对不一样。中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代指,那是民国以后的事儿了。所以住在城里的人就是国人,国人暴动就是镐京城里人暴动了,是首都市民暴动,不是全国人民都暴动。厉王世界观有毛病,觉得天下的东西都是他的,这倒算了,关键是他不让百姓摘采捕猎,说山里的浣熊、河里的鱼虾你们都不能动,都是“孤”的。更荒唐的是谁敢私下议论他说他坏话,一旦被举报就处死,导致城里人有怨声而不敢载道,只能道路以目。最后城里人就暴动把国王给赶走了,导致周厉王死在“外国”了。没国王之后周公、召公两位大臣联合执政,周召共和,就是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两个大臣执政了若干年,周厉王的太子继位,就是宣王,他是条好汉。犬戎灭西周周宣王在位的时候,国家一度富强,所以这是周朝历史上有名的宣王中兴,可惜宣王一死,儿子幽王继位,完蛋了。幽王,你听这名就郁闷,动祭乱常曰幽,幽王一继位西周就灭亡。这个幽王是个“颇喜欢看戏”的人,宠幸美女。美女有心理障碍不会乐,幽王为了取悦她,就说一起看戏吧,来个烽火戏诸侯,给国家造点难。宠幸美女还罢了,关键是他想立美女生的那个孩子为王,也不怕心理障碍的遗传问题,把原太子给废了,太子姥爷一急,来个好吧你初一我十五,就把犬戎给领来了。犬戎是野人。太野蛮了这帮人。我们中原这个民族叫华夏,名字特别好听,华是美丽的意思,夏就是大的意思,是个又大又美丽的民族。第一个又大又美丽的国家就叫夏朝,周围是蛮夷戎狄。蛮夷戎狄已经是不怎么样的词儿,已经让你说得够惨的了,还不够惨?犬戎!结果就这帮很惨很惨的犬戎把周朝给灭了,这是第一个被少数民族灭掉的华夏政权。后面当然还有,北宋、南宋都是,但第一个起表率作用的就是西周,谁也不能和它抢。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的都城镐京,在今天陕西西安附近。镐京沦陷,周幽王身死国灭,西周灭亡。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那也就是说,周朝的起止时间,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前后历经275年,终告结束。4.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各扫门前雪周朝时候流行两句话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流行的程度跟今天我们的一些房地产口号类似,这两句易学好记的流行语,毫无疑问是自上而下流落民间,因为它强调国家的土地归属问题,普天之下,土地都是周天子的,个人无权拥有,有钱想买也没有(这个是真没有)。除非是天子分封给你,获得分封之后,世代享用(这个可以有),但是不能转让买卖。另外这个分封得来的土地,咱们拿的还是小产权,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而且还不能白拿,得有一帮人给你种地,交纳供赋,这种制度叫做井田制。跟井田制相适应的是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据荀子讲,周武王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53国,也有人考证是40国,姬姓就是与天子同姓,天子的兄弟、叔伯、子侄被分封,封完亲戚再封功臣,这个顺序是不能乱的。建立周朝功劳最大者当推姜子牙,所以姜子牙的后代被封为齐国。再往后是先代贵族,比如说商纣王的叔叔,微子。这个哥们儿很识时务,归顺了周朝,所以微子被封为宋国的国君。而且微子的地位非常高,微子是公爵,姜子牙才不过是侯爵。先代的贵族包括尧舜禹后代,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都被封为国君,封了这么多国。当然土地分给你之后你要服从命令,贡献财物,随从作战。周朝搞分封归根到底是要跟它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那时候如果从镐京(西安)走到咱们这,估计得走上一年,因为它生产力水平低,交通不发达,距离远又没有路。从镐京驾着马车,走一百里,遇到一片沼泽,得抽干了沼泽再过去,要是遇到原始森林,得砍光了树再往前去,一没有路了就得砍树,结果树砍完了,车也散了。所以当时欧洲都是小城邦,也是为了适应生产力水平低的事实。周朝普天之下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这么辽阔的面积都是王土,但是王管不过来这些个王土,要是不靠分封制管理,单枪匹马一个人去干俩月就得累死。结果王决定只管“中国”,就是首都周围的那些地方,其他土地就分封给诸侯,你们只要自扫门前雪,管好自己的土地。木头棒子秀不过你还得记得土地所有权是王的,不是你的,所以你要听命令,要贡献财物,天子打仗就派兵跟着打,这是义务。最关键的义务当然是服从命令,需要经常到镐京来给天子请安,朝觐。该你来,你不来,这个事儿就大了:一不朝,削其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次第往下降,公爵降侯爵,侯爵降伯爵。二不朝,夺其地,又该你来,你还不来,一般人也没这么干的,胆儿肥的600里封地给你砍300里,三不朝,六师移职,第三次不来,你就别混了,天子就派兵来打你了。周朝的制度是:天子的部队有14个师,宗周八师,成周六师。宗周就是镐京,一个师2500人,总共是20000人。洛邑6个师,一个师2500人,总数是15000人。天子一共有35000名士兵。然后大国三师、中国两师,下国一师。就是大国你可以养三个师的部队, 7500人,才养那么点儿兵。那会儿能养得起这么多兵的国家太少了。估计这7500人平时也不能脱离生产,主要任务还是种田。然后打起仗来临时凑,跟民兵差不多,挥着木头棒子就上去了。我们中国古代的五种兵器,排第一位叫“殳”,很好听的名字,其实就是木头棒子,比棒球棍做工还差点。还有另一些美词来形容它:梃,什么叫梃?木头棒子。还有杵,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还是血河里漂木头棒子,金属就漂不起来了。一直到春秋的时候,军队的主要装备依然是木头棒子,一开战就是一帮子老百姓拿着大木头棒子冲上去了。那个时候一说起武装力量,夸耀自己的时候,总拿兵车千乘来说事,兵车千乘就是一辆车上3个人,每辆车后面跟着72个拿木头棒子的人,外加25个后勤人员,这100人算一乘。千乘就是3000甲士,外加97000拿棒子的和后勤的哥们儿,当时是这么计算的。其实打仗的时候没那么多人,这个十万是算上全国人口,能打的不能打的全算,没钱的拿普通棒子,有钱的在棒子上钉个钉子,更有钱的镀个金,不论贵贱都来凑数,才能到十万。不能按照今天的人口来算,所以周天子三万多人的部队在当时已经很了不得,况且估计都是镀金棒子。分封制、井田制的存在,使得每个诸侯国所拥有的人数、武装力量和木头棒子跟它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相当程度上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拜玉的国家夏商周的时候,咱们中国人种地就懂得用水利技术,耕地使用的农具以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器是不能做农具的,因为它太珍贵,主要是用来做礼器和武器,祭祀和打仗的时候用,青铜是铜、锡、铅三种金属按比例炼成的合金,这种合金浇铸的工艺水平要求相当高,因为这三种东西的熔点不一样。锡很容易就化了,铅、铜熔点也都不一样。这一点很不好把握,而且出土的青铜器,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它是做一件用一个模子,完全手工制造,不可能机器生产。不像今天外面卖的假货,全是批量制造的复制品。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非常漂亮的,应该是那种黄金般的土黄色,埋在土里一生锈才变成绿色。所以严谨的电视剧里面,那个青铜器、铜瓦,都是金黄色的。粗制滥造拍的电视剧,都是绿色的或者是上锈了的,把上锈了的东西给国王用,国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除了青铜之外,中国人还很喜欢陶瓷,而喜欢陶瓷的原因是因为崇拜玉。中国是世界上最崇拜玉的国家。英国马戛尔尼公爵访华,乾隆皇帝赏赐给他很多玉如意。但马戛尔尼不识货,以为是几块破石头。他在日记里写道,中国皇上真吝啬,我们给皇上的礼物价值1.6万英镑,结果皇帝给我一堆破石头,把我给打发了。由此可见,洋人不懂玉,不知道玉的价值。咱们中国人讲究君子玉不下身,小人连佩戴资格都没有。但是玉不是任何人都玩得起的,化土为玉,这就是瓷。所以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白瓷。好的瓷器肯定得具备这么几个品质:光如镜、薄如纸、温如玉、声如罄。光如镜就是说平滑度得跟镜子似的,可以用来化妆。薄如纸就是薄得跟纸似的,跟今天的手机一个道理,越薄越贵。温如玉,玉的温度得是恒温,无论什么情况下,不管是搁雪里刨出来,还是搁冰箱里拿出来都是温的。即使把玉搁火里烧完了之后,你夹出来拿手攥没事儿,搁微波炉里转一圈再拿出来也不能烫手。如果手烫掉皮了,那烧的肯定是玻璃。声如罄,就是说真正像玉的瓷,你用手敲击它,能听到类似金属的声音,铛铛响的瓷,不是噗噗响的塑料。因为对玉的崇拜,导致对瓷的偏爱,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史前时代就出土过用漆制造的碗。商周漆器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车身、车篷都用漆来装饰,这个还是很厉害的。5.五个想当老大的男人管夷吾相齐周王室东迁之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到了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继位的时候,郑国的郑庄公不服,不去朝觐,于是周桓王带领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结果郑国部队力挫联军,周桓王战败,最惨的是他还被郑国大将一箭射中肩膀。小弟造反不能惩治,反而被修理了一顿,老大的威信自然一落千丈。从此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诸侯不再把他当回事了。稍后,各路诸侯纷纷崛起,为了夺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第一个起来称霸的是齐桓公。公元七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又名夷吾,这个家伙从小品德不太好,打仗的时候人家都是往前冲,只有他往后跑,他总是以家有老母自己又是独生子为借口,对自己的逃兵行为进行解释。就连跟朋友一起做买卖,他也老算计人家。这个人是一个特别务实的人,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没有什么思想包袱可以限制他。管仲尤其反感漫无边际的高谈阔论,他在相齐的时候,有一句特别精彩的论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段话对于今天的中国很有现实意义。用我们的话讲,你得先抓物质文明,然后再抓精神文明。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必然是相辅相成的。相反物质越富裕的地方,精神文明程度也就越高。齐国秉承着管仲的务实精神,加上地理位置良好,背靠大海,尽享渔盐之利,齐国很快就做大,成为诸侯各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齐桓公甚至建立起一支多达30000人的常备军,按照以前的规定,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不能超过7500人,而周天子自己的部队规模也不过才有35000人。所以可想而知,其他国家哪里是齐国的对手,但是齐国要想对外扩张,也不能师出无名,所以就提出了一个口号:“尊王攘夷”。当时中原各国处在混战状况,觊觎中原已久的少数民族政权蛮、夷、狄、戎勾结起来,对华夏文明构成严重威胁。史书记载当时是“蛮夷与戎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华夏文明,命悬一线!当时的华夏文明应该说是比较先进的,汉族的定居方式已经确立下来,农耕文明达到一定水平,同时我们还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这些都是蛮、夷、狄、戎所不具备的,如果这个时候华夏文明遭到灭绝,那么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这个时候谁能够站出来保卫华夏文明,谁就是保卫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保卫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卫了当时中原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族的发型管仲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使得齐国一下子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齐桓公出动大军先是打退了山戎对邢、卫两国的侵扰,救邢存卫,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其后,面对楚国南蛮的北向扩张,齐国再度出兵会合中原国家的军队共同伐楚,解除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周天子都派人来参加这个会盟,承认他的地位,使他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公认的第一个霸主,齐国也正式成为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后来的孔子孔圣人,充满深情地讲:“管子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我们老百姓到今天都受到管仲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就要被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同化了。披发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式特点,披发就是披着头发,重环垂耳;左衽就是他们穿的衣服是左边压右边。中原汉族人穿衣服是右边压左边,其实哪边压哪边都无所谓,但在中国古代,这个服装发型要一变,就意味礼制的崩坏,意味着国家要灭亡,道统要灭绝。这就是头可断,发型不能乱的原因。比如明末满人入关之后,发了一道剃发令,让汉族人改学满族人发型,一律削发留辫子,很多人不愿意,于是就遭到清兵的强迫镇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虾和熊掌不能兼得。即使这样,江阴城为了抵制剃发令,为了留发,抵抗了八十多天,全城被清军杀得尸横遍野。有对联为证:“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声赴死,存大明三百里江山。”今天看来这件事有点过于荒诞,六万人同声赴死,就为了这个发型。以前的中国人一向把这个事看得特别重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轻易不能乱动。年纪小的时候还可以剃头,冠礼成年之后头发就不能剃了,要蓄发蓄须,直到临终。所以崇祯皇帝在煤山殉国的时候,无颜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以发覆面,头发散开才能拖到腰部那么长。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力保中原的话,当时的中原就被少数民族给同化了,发型一换,就轮不到后面这些事了。周昭王喂鱼继齐桓公称霸之后,晋文公和楚庄王陆续崛起。齐桓、晋文称公,因为齐国和晋国都是侯爵国,这个公不是它的封爵,而是尊称。楚庄称王是因为楚国乃子爵国,是南蛮少数民族政权,西周中期才被天子册封的。楚国国君嫌地位低,所以干脆自称为王,跟天子平起平坐。当时的天子周昭王不高兴了,亲自去楚国讨个说法。楚国人听说天子要来,准备了一艘船迎接他,周昭王特别高兴,以为楚国人害怕了,知道自己做错了。谁想到是因为楚国蛮人嫌周人扰民,设计用胶水粘的船身,昭王一上船才开了没多久就散架了,周天子一众人全部落水葬身鱼腹。可见这个楚国的南蛮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民族。周天子的南征失败导致整个东周的神话破灭,王朝由盛转衰。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竞相称霸。吴越两国在长江流域,吴国的都城,就是今天的苏州,越国的都城就在今天的绍兴。那个时候,江南就已经开始得到了初步的开发。陆续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春秋五霸,个个牛叉。6.七匹狼轮番登场三晋乱周礼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23年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无独有偶,齐国的大夫田氏,与此同时也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使得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从这一变局中可以看出,这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实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大夫,大夫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后来能够被诸侯架空,诸侯就能够被自己国内的大夫给架空。因为这是由它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基本上,上一级只管都城周围,底下全给分封出去,随着地方势力的逐渐庞大,等于就是中央集权走向衰落。所以以晋国为例,晋国当时有六家大夫具有相当的权力,除了韩、赵、魏三家外,还有智氏、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很快就覆灭了,韩、赵、魏联合起来又把智氏给灭了,最后这三家,索性把晋国的国君给废了,自己做了诸侯。周天子一看好家伙太无法无天了,不过我也没办法,被迫承认册封这三家为诸侯吧,晋国于是一分为三,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小时候拿板儿砖砸缸的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周封三晋这个窝囊事儿让天子之职彻底崩坏,礼制是国家赖以存续的纲纪,三晋居然威胁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这纪纲大乱,就标示着周朝末日已经临近。战国七匹狼齐国原来的国君应该姓姜,例如齐桓公,名字叫姜小白,那会儿起名还不太讲究。结果大夫田氏强大起来把姜氏废掉之后,自己当了诸侯,齐国改姓田了。所以三家分晋,加上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这个战国七雄一开始还不是就这7个国家,当时一共20多个国家都觊觎霸主地位,历经战火洗礼,这前20强大浪淘沙的一番海选PK之后,基本上就剩下燕、齐、楚、秦,赵、魏、韩,7位选手继续死磕了。从春秋五霸升级衍化到战国七雄,可以看出春秋的时候,中原的主要矛盾是南北矛盾,体现在晋楚两国的争霸当中,晋在北边,楚在南边,一直是南北对峙。到了战国的时候,主要矛盾就是东西矛盾了,具体表现就是秦国跟关东六国的矛盾。因为关东六国位居崤山函谷关以东,对秦国形成一定威胁。尤其到了战国末期,秦朝想统一六国,进一步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7.蛮夷狄戎VS中原王朝瘦身款服饰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中原地区除了华夏儿女之外,四方还有诸多强敌如豺狼虎豹般环伺,例如匈奴、戎、越等这些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道是不打不相识,打架也是算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总比谁都不理谁强,夫妻天天吵架没准还越吵越恩爱。于是通过频繁的战争和经济文化交流,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中国人先秦时代是这么认为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你是天子册封的诸侯,你用夷礼,学习少数民族,大家就把你看成蛮夷。比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就被看成蛮夷之人。但是客观上来说,以前汉人的服装是最笨拙的,宽袍大袖,那个大袖子能钻进一个人去,穿上那个衣服一上街,勤劳的清洁工都得下岗。上衣下裳,成年男女也是穿开裆裤的。裤,胫衣也,护腿的,相当于长筒袜。这种服装设计既不便于生产,又不便于战斗。人家少数民族窄衣小袖,死裆裤,生产战斗能力都是汉族人所不能及。最后汉族人还是把自己的传统服装放弃了,从唐朝开始,皇帝的服饰已不再是汉代皇帝冕服的样式,皇帝上朝已经不再头戴沉重的冕冠,而是改戴乌纱,领子也变成了圆领,腰部系一条腰带,袖口也由宽变窄,相当时尚。同化不见血除了穿着之外,饮食方面,中原人的口味也一直在向少数民族方向调整,就像大盘鸡、拉条子这些新疆维族美食如今已成为某些人的最爱一样。行为方式方面,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进门以后习惯席地而坐,像韩国、日本至今保持这样的习惯。后来中原采用西北少数民族那种高桌大椅,据说中国人比日韩两国人民身高占优势,这是最主要原因。由此而见,中原人民其实一直在向少数民族学习,但是当时的汉族人认为,中原文明才是正统,谁要是学习少数民族,就把谁当做蛮夷对待,而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明,就把它当成中国的一部分对待。那也就是说,当时的汉族人看待这种民族融合现象,主要看重的是文化认同,而不是血缘联系。在中国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从来不被当成外国看待,因为那时候它们跟中国完全一样,用汉字,遵汉礼。甚至至今,韩国和日本的祭孔日都比中国要隆重,中国的儒生也从来都把它们当做中国的两个省,只不过不太听话而已。但是欧洲国家对待民族融合现象的看法就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看重血缘而不是看重文化认同,比如一个中国人跟德国住一辈子,德语说得比德国人还流利,都休想加入德国国籍,除非1750年的时候,你的祖先是德国人,这样的话你一句德语不会说,都可以入籍德国。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不止一次被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甚至终结。但是每一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被我们同化,所以我们这个民族非常顽强,五千年没有灭绝。快马弯刀打仗容易,但征服人心何其困难,而汉民族文化发达是民心所向,所以最后,就这样被你征服,每次都是别人在唱。8.名正言顺的变公为私锄头向外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水平往前进一步发展,荒地开垦的数量前所未有地增多,与井田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井田制规定土地是国有土地,耕种的土地是分封来的。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封的土地尚且耕种不过来,无暇顾及其他荒地。但是随着铁器牛耕的普及,人们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干完分内的这块土地之外,看着其他富饶的荒地,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种白不种,种了不白种。这些荒地可不是天子分封的,不归国家所有,我自己种了就是我自己的地,还不用交税。于是乎,大伙儿挥起锄头,多快好省地干起私活来。这样一来,私田开垦越来越多,国家分封的土地就逐渐荒芜了,结果大家都这么干就影响到了国家的收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家一想既然大家都这样的话,索性无论公田、私田,一概按照规定交税。等于就是变相地承认了土地的私有状态。土地所有制就这样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进行了转变。同时为了适应这样的转变,各国纷纷相继变法,如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然后到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三家相继变法,新的制度确立。但是,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均告失败,尤其是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失败得最惨。支持吴起变法的楚王一死,当时的守旧派贵族们就要干掉吴起。最后逼得吴起趴在楚王的尸体上,以楚王的尸体做掩护,威胁贵族们,谁要是刺杀他的话就必然会犯下冒犯王尸的大忌。但是这帮贵族太恨吴起了,以至于视威胁为无物,不由分说就把吴起给射死了,楚王的尸体也给射成了刺猬。这对于楚国而言,失去了一次走向强大的机会。木头推新法三个改革家里唯一成功的是商鞅,正是他的改革措施最终促使秦国走向了强盛。有个成语叫徒木立信,说的就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当时商鞅为了让百姓信服听从自己的新法,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贴告示说谁把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五十金。还真有人出来扛了,轻轻松松拿到了五十金。商鞅并不是拿五十金来教导各位天上可以掉馅饼,而是为了建立自己在百姓心中的信誉。于是秦孝公时,商鞅变法顺利实施。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给组织了起来。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一家犯罪,五家十家都受到牵连,这就叫做连坐。比如隔壁家的小三吸毒,你知情不报,被发现后一样办了你,可见当时对老百姓控制的有多严厉。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中国古代人分四等,士农工商,商居四民之末。当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关键原因还是生产力水平太低了。有道是“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农者,天下之大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像我们今天中国多少夫不耕,多少女不织,也不会有人受饥受寒,当时可没有袁隆平这些人,如果老百姓弃农经商的话,国家就完了。所以一开始搞重农抑商是跟当时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政策上必须得重农。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与百姓的生活无关,要来也没用,搜罗一打翡翠玛瑙都不一定能换几串麻辣烫。直到中唐以后,民生用品才逐渐多起来,但再往后,比如到了清朝,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还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那就阻碍经济的发展了。第三,奖励军功,按功受爵。高官授爵在此之前是世袭世禄制,生下来就有俸禄,从商鞅变法开始改变了这种情况,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秦国把爵分了二十等,其中最高的关内侯是第二十级,第一级到第八级是民爵。这一级别的晋升就靠战场上立功。砍敌人脑袋一个,爵位上升一级,所以敌人的脑袋就叫首级。秦国的这种激励制度使得秦军在战场上非常的骁勇善战,割头不倦,一般被人称做虎狼之师就是这个原因。第四,燔诗书而明法令。这就是后来的焚书坑儒,可见商鞅是典型的法家代表,强调法制,要求大家服从命令听指挥。第五,统一度量衡。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重量。度量衡不一样的话,会给各地的交流带来很多麻烦。比如美国人开车去加拿大绝对是会超速的,因为美国是用英制单位,汽车里程表上显示的是英里,1英里等于1.65公里。如果加拿大的交通指示牌上显示限速80,美国人一脚油门下去,准超速!再比如,咱们大陆1斤等于500克,台湾是600克。如果台湾游客来大陆买水果,就会觉得大陆人杀猪了。第六,废分封,行县制。以前的分封制留下太多隐患,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造成天子和诸侯的脱节,商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委任县令。后来县上又设郡,郡守和县令都由国家来任命,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作用。第七,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商鞅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改变了之前大家心照不宣,国家变相默认土地私有的状态。商鞅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9.公元前21世纪什么最贵无为无不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高峰时期,正在经历社会大变革的各诸侯国,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春秋时期,两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孔子。首先看老子,道家创始人,这个道家跟道教不一样,道教是中国古代神仙方术、原始巫术的集合体,吸收了道家思想之后,形成了道教。道教形成之后,神话老子,把它捧为太上老君,就是在炉子里炼孙悟空的那个白胡子老头。实际上历史确有其人,但是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道家的创始人,有人说他叫老聃,也有人说叫李耳。他的学说有两个特点,第一,朴素辩证法。第二,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无为好不好?老子为什么主张无为?有为什么样?谁有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王、楚庄王,春秋五霸这些人有为,战国七雄、商鞅变法这帮人有为,有为的结果是生灵涂炭,烽火连年。所以老子看到这种情况,提出咱们应该无为。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状态最佳,人与人之间就没有战争了。老子希望退回到原始社会,他认识不到未来有共产主义社会,所以他只能认识到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避免这种悲剧战争,所以就提倡无为,同时他认为人一定要顺应自然,自然就是天道。老子的《道德经》,上来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我说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我只能强名之曰道,按我们的道理讲,道就是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的就是天人合一。他认为国家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道最大。道才有天,天才有王,王是万人之主,还远不如道,那么普通百姓更加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的衍生状态叫以柔克刚,最简单的道理是水滴石穿。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比如你嘴里最硬的是牙,最软的是舌头,你老了,掉牙不掉舌头;大树比小草高大强硬吧!七级风一来,大树连根拔,没见过草满天飞的。杯满则溢,只有空杯才能倒进水,所以无可以生有,有就不能再生了。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人分成四种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咱们是在功利境界,杀人犯、强奸犯这都是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就是圣人们,他认为中国古代人达到天地境界的只有一个人,就是老子,孔子都只在道德境界。一般我们在功利境界的人,是贵有不贵无,我们有什么比什么,比有钱,比有房子,比有车,比我爸爸比你爸爸官大。而老子是贵无,看破放下,四大皆空,六根清净,你才能成就,无为才能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道德境界的孔子跟他见解主张就出现了分歧。孔圣人提倡有为,所以孔子这一生很辛苦。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中国古代尤其元朝以后,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集万般礼法道统学术之大成的万世师表,老师的祖师爷,所以台湾把9月28日孔圣人的诞辰,定为他们的教师节。好多政协委员建议我们的9月10日也改到9月28日去,孔圣人诞辰做教师节,这个多好。有爱有礼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这些观念一开始都是源自孔子的思想,其后才被董仲舒等人整理出来的。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歌都有人唱过。《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让我们要亲民,也就是孔子仁者爱人的意思。人指的是别人,爱跟你不相干的人,统治者爱被统治者,被统治者要爱统治者,让世界充满爱,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嘛!这种仁爱比耶稣的观点早了五百多年,所以中国的圣诞节应该和教师节同一天,也改成9月28日。孔子还强调礼,强调贵贱有序,尊卑有位,恪守本分。他认为春秋战国的时候下面人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属于礼崩乐坏,对此很不满。他认为让世界充满爱的最好办法就是每个人都遵守自己的本分,心里别存非分之想,是哪个阶层的人就要对自己的生活知足。诸侯老老实实做诸侯,大夫老老实实做大夫,别大夫想做诸侯,诸侯想做天子,那就乱套了。为了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势必要克己复礼。但是孔夫子这个主张是非常天真的,中国古代的礼制森严,所有的东西都能体现出等级来。天子头戴的冕旒冠,看着好像脑袋顶一个搓板,垂着算盘珠子。这珠子都有讲究,天子要垂12串珠子,诸侯垂9串。韩国的历史剧里面韩王一出来戴的那个就是9串,我特意趴电视上数,韩国这回还真没吹牛,这个韩剧还比较真实,他们的9串是戴对的,因为他不是天子,中国皇帝才可以戴 12串。再比如故宫的大门上,九九八十一颗铜钉,屋脊上九个走兽。你说我们家屋脊上也弄九个,找死呐!我们家盖房子也用黄瓦,找死呐!这全都有等级的,皇宫九九八十一,王府八八六十四,七七四十九,你不能随便来。皇宫的大门可以开几间,王府开几间,也是有规定的。孔子就特别强调要维护这个礼。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句特有名的话,叫“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事儿把老爷子给气成这样了?鲁国大夫季氏开宴会跳舞,天子跳舞可以动用64个人,诸侯48个人,大夫32个人,结果季氏居然动用了64个人,孔子气坏了,你大夫怎么能摆出天子的架势来呢,这如果都可以忍受的话,还有啥不能忍的。我们今天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孔夫子有病,人家有钱,愿意用128个人你管得着吗?但是那个时候礼制森严,不但管得着,而且必须管。所以他的思想核心,一个仁,一个礼。推素质教育除了思想外,孔子在教育上也功绩斐然,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情况,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咱们现在讲素质教育,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不能用一种方法教学,不能千篇一律。最早孔圣人就是这种主张,孔子一生三千弟子,72贤人,它这个三千弟子里面,年龄最大的跟他差个五六岁,最小的比他孙子都小。他从爷爷教到孙子,不能用一种方法,所以当然是因材施教。那会儿没有应试,孔圣人绝对是搞素质教育的。好多教育思想对今天都很有借鉴意义,咱们现在一写教育论文,动辄苏霍姆林斯基说,或者杜威说,其实孔圣人说就已经足够了。为了素质教育的推广,孔子编订整理了《诗》、《书》、《礼》、《易》、《春秋》,这就是后来儒家的五经,本来还有一个《乐》,隋朝的时候还有六经,后来乐这部经失传了。孔子他的标准像就是两手这么一搭,佩剑。然后一般的情况下,这幅画上边有一个题款,写的是大成至圣先师,或者万世师表,两边是一副对联: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这个对联说明了孔子述而不作,《论语》虽是他说的,但不是他写的,是他弟子整理的。看来大人物都是这样,释迦牟尼只讲,也不会自己写,穆罕默德也是这样,述而不作。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的思想家。尤其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后来历朝历代的指导思想。展百家歌喉战国时候,儒墨道法百家争鸣。首先看墨家,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这个有点儿跟仁者爱人相似。非攻就是不要战争,不要打仗,保家卫国还可以。尚贤,任用贤人,进行选举,最好国君都选举产生。这个不太现实,那是美国总统的选举方法,万一选出的国君是个犬戎,肯定不让上。所以墨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是最不受重视的,就因为统治者不接受。这个时候儒家代表是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给农民土地,不侵犯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国之根本是百姓,孟子的思想就是民本,是最闪耀人文主义光辉的。他在儒家当中被尊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是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就是说古代畏天,因为当时自然科学知识有限。人们把山崩、海啸、地震、日食、月食都看做是上天的惩罚,所以荀子那会儿就提出来,制天命而用之,你可以利用自然来改造自然。后来有人把这种思想发展到极致,叫人定胜天。这个是不可能的,你胜不了天,地震它就得地震,地震完了这个地方就废了,得迁走。你说你能战胜自然,还在那盖个城市,还震,服了吧。千万少说人定胜天,要不然霸王也不会别姬,但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民服务。今天更不应该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因为这个是非常可怕的,你如果过度开发,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比如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长城是中国农牧业的天然分界线,我们老祖宗很明智的,长城以北的地是不能耕种的,只能放牧,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呢,风不吹都能看见黄鼠狼。哪还有草原,就因为耕地,我就不信我就种,种的结果是粮食不长,草也不长,变成荒漠了。北京干吗老刮沙尘暴,就是长城那边变成荒漠了。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人都要有规矩,何况自然。战国时期庄子是继承了老子的道家学说。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能者多劳,智者多忧,蔬食者就是平头百姓,当官的是肉食者。古诗说:“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大概跟庄子的话是一个意思吧。吓唬老百姓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法家咱们讲过,商鞅就是法家,法家跟儒家的区别有三点:第一,法家认为历史向前发展,当代胜过古代,要进行改革,不能以先王之道,治当今之世,就是说别拿前年的内存条来跑今年的新游戏。从统治思想上看,儒家强调的是法先王,干什么事儿得学古代。所以中国古代最牛的帝王是尧、舜、禹、汤、文、武,没有一个皇帝,敢说我比这哥六个还牛。你唐太宗也好,康熙大帝也好,他绝对不敢说,我比尧、舜、禹、汤、文、武牛,敢这么说的,那就是疯了。当然现在无所谓了,“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是现在。所以儒家是法先王,法家则是法后王的典型,它认为以后比现在要强,所以咱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改革。可是中国古代改革总是困难重重,凡是进行改革的人最后一般都是迹近“奸臣”,商鞅还被五马分尸呢,五马分尸然后才六国一统呢,就是因为法家跟主流儒家思想违背了。得尊重祖宗,尊重祖宗的法度,所以天坛斋宫,很多地方皇帝宝座后面一块大匾,四个大字——敬天法祖。我们前面还提过一个提倡改革的人,管仲。管仲也是法家,法家一般不是很看重道德的作用,所以管仲说的话特别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别在那唱高调,吃饱了什么都明白,以此看来法家的源起可以追溯到管仲那个时候。第二,主张以法为本。人类近代资产阶级提倡法治是制度的 “制”,强调制度的完善和不可触犯。法家强调的法治则是以法治国,治国的老百姓,国君不受。那法律本来就是皇帝制定的,比如说明太祖颁布圣旨:“朕有天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我拥有天下之后,让老百姓都遵守礼法,光有礼法不行,他不听话就定律以绳顽。冥顽不灵的,绳之以法。皇帝冥顽不灵没关系,因为皇帝不会不听自己的话。贵族呢,贵族有免死金牌,凭什么有金牌呢(奥运会上你又没拿第一),因为我祖先有功啊!像清朝的法律里面,贵族犯罪有八议,你如果是贵族,你犯罪,你跟八议沾边的,就可以往下减刑。比如说议功,我们家祖先有功,所以应该死刑改无期了,议功、议贵、议亲……八议议完,走好吧您,无罪释放。这个在今天看来很荒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你爸爸有功关你什么事儿?比如我爸爸志愿军烈士,我犯死罪了,该枪毙照样枪毙,不能因为我爸爸是烈士,我杀人就白杀。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跟韩非子的法治还不一样,那时候的法治就是用来治老百姓的。法家和儒家最大的区别就体现出来了,法家强调的是怎么治理老百姓怎么治国,法治。儒家强调德治,为政以德,强调仁政。法家强调轻罪重刑,不杀不刑无以树威,为了吓唬老百姓,让平民不敢作乱。第三,法家还有一个观点是要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明显加强了中央集权。法家思想能够被秦王嬴政接受,能成为指导思想,就因为这几点:法后王主张变革,不拘泥于古代;他主张法治;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统治者当然喜欢它了,它这个东西好,对统治者有用,秦朝当然待见它。要坚持研究还有些厉害的事需要说一下。第一个,《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彗星)入于北斗”。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西方早670多年,这是一个世界之最。但是你最早记载了哈雷彗星,它为啥叫哈雷彗星,不叫鲁国彗星,显然就是你记载之后,你没有研究。第二个,19年七闰,比西方早那么多年,这又是一个世界之最。19年七闰。世界各国的历法分为三种,阴历、阳历和阴阳历,咱中国传统农历属于阴阳历,不是阴历,阿拉伯历法是阴历,也即是回历。回历以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创教为元年,这么算来回历的今年应该是13××年才对,但他都到14××年了,过得的那么快是因为回历一年354天,它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叫做阴历。阳历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然后一年12个月,每个月理论上应该是31天和30天,但是没谱。比如七月大,八月应该小,结果奥古斯都皇帝过生日,加一天,八月就大了。那这一天从二月拿吧,因为那个月杀人,快点过去,所以二月就少一天了,很随意的。中国古代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就尽量都照顾到,按照月亮绕一圈是一个月,地球绕一圈是一年,这样的话,我们一年也是354天,但是我们又要照顾到地球公转的周期,19年里增加七个闰年,平均就是每两年多一点就要插一个闰年,闰年有13个月,所谓的闰二月,就是这一闰年有两个二月,闰七月,就有两个七月。因为咱们现在都用公历,你不会在乎这个,要用农历的话,就经常会提到闰月。咱们中国历法属于阴阳历,不是纯粹的阴历,这个原则的确立是很早的。另外,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甘德、石申这两个人写的,五大行星都有记载。如果从那时候坚持研究,说不定今天已经可以住火星了。物理学方面,就是《墨经》,光学八条。墨子是劳动人民出身,所以他比较注意自然科学的东西,生产经验这些东西。这个直到牛顿发现光谱的时候,中间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如果从那时候坚持研究,说不定时光机器已经出来了。古代医学首推扁鹊。名医扁鹊,脉学之宗;望闻问切,建立了中医传统诊病法。现在中医争论得挺激烈的,民国时就有人主张废除中医。有人讲其实“中医”这个词儿不准确,应该叫传统医学,与西医现代医学相区分。中国古代没有西医,老百姓看病找中医,传统医学能一直延续到现在,自然有它合理的生存空间。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7
正序
倒序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2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3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4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5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6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7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