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更是一件应该对来访者高度负责的工作。在当前的形势下,当一个来访者坐到咨询师的面前,多数情况下,是觉得问题已经严重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程度。他放下面子,还要花费昂贵的费用,只希望能够得到很好的帮助。而咨询师草草地得出结论,会让来访者失望的,他会觉得咨询师甚至没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问题。这对来访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因为他冒着很大的风险,将自己的信任交托给我,而我看起来是一个很轻率的家伙。他不会恨我,但他会恨自己瞎了眼睛。 回到咨询师自身的立场,尽量充分地与来访者展开讨论,认真细致地收集信息,对咨询的方向以及对来访者问题的性质慎重地进行判断,并小心谨慎地加以求证,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来访者本身对于心理学知识以及精神医学常识的缺乏,他们对于自己问题的认识常常是不准确的。这就导致其所陈述的问题性质经常是与事实有很大偏差的。当然,还有来访者心理防御机制自动发生作用的原因。这些使得他们最初呈现给咨询师的问题常常不是自己真正的问题。如果咨询师不是抱着很谨慎的态度,很可能把自己给蒙蔽了,因为来访者不会刻意地要蒙蔽咨询师。咨询一旦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或者偏离正确的方向,就会做很多无用功,白白地浪费来访者的时间和金钱。这是很对不起来访者的。 更糟糕的是,因为草率,或者可能也因为下意识中经济利益的驱使,咨询师过早地做出结论,这会给咨询师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因为自己不够谨慎,致使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做出研究,结果是弄错了来访者问题的性质,把不应该成为自己工作范畴的问题拿来解决,后果是很可怕的。比如,来访者的问题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内容,但是,咨询师没有认真地加以澄清和研究,误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工作内容,结果自然是延误来访者的就诊时机。这个责任是咨询师负不起的。 有一位来访者,见到咨询师的时候,称自己有强迫症。通过交谈,咨询师了解到,该来访者有很频繁自慰的习惯,而且自青春期开始,已有很多年了。来访者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他想知道,自慰会不会影响身高,会不会影响相貌。他控制不住自己,老是要这样想。咨询师很谨慎地对其病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资料做了调查。比较重要的事件,是他已两年没有工作了。这次,前来咨询是因为母亲逼着他去上班,他就想来先治好了自己的病。咨询师一下子警惕起来,两年没有工作了,意味着社会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来访者的问题已经不是一般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中,来访者似乎很快明白了自慰不会影响身高,不会影响相貌,但是,不到两分钟,来访者就会再次质疑自慰会不会影响身高、影响相貌。咨询师心中不免有所嘀咕,开始怀疑来访者的问题是不是已经具有精神障碍的性质。于是,开始更加小心地加以求证。经过这样小心地几番讨论,咨询师发现来访者的错误信念是不能被说服的,即使不能判定该信念属于妄想性质,至少说明来访者的问题不是通过咨询可以解决的。当来访者又一次询问咨询师,哪里有科学的办法可以证明自慰不会影响身高、影响相貌的时候,咨询师深深地感到与来访者的交流完全没有焦点和交叉点。也许咨询师还不能对来访者的问题做出非常准确的诊断,但是,咨询师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情,就是将来访者转介给精神科医生。(遗憾的是,这个来访者见了精神科医生以后,当他又提出自己问题的时候,医生觉得他有毛病,就把他打发走了。他又满世界地去寻找可以证明自慰会不会影响身高、影响相貌的科学方法了。这一类的来访者是很可怜的,他们既不能成为咨询师的工作对象,精神科医生对他们又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就成为那些永远活在痛苦之中永远也得不到治疗的一类人。) 也许有的咨询师会说,真遇到那种有比较严重问题的来访者,我自然会小心谨慎的。这一点,通常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不养成一种小心谨慎、科学严谨的态度,真正遇到比较麻烦的问题时,可能也不会井井有条地娴熟地做出处理。何况大家都知道,那些出事故的汽车司机,常常是因为麻痹大意的缘故。哪怕是很容易、很简单的案例,咨询师也不应该麻痹大意,不应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应该按部就班、认真仔细地加以对待。 在咨询中,急是要不得的。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小练习: 引导训练:把自己要说的话,要问的问题,并不全说出来,而是停顿下来,等待对方说话。可参看这段对话中咨询师言语的运用方式。咨询师:因为本身……你像……,领导既然谈了,你也就可能更积极地去工作,但是,这个过程里面,确实……,大家……,这种……,有可能……,我看你填的是事业单位这一类的啊?来访者:对。是的。咨询师:本身这样的体制下,大家已经都很……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十三、小心求证咨询师:因为本身……你像……,领导既然谈了,你也就可能更积极地去工作,但是,这个过程里面,确实……,大家……,这种……,有可能……,我看你填的是事业单位这一类的啊?来访者:对。是的。咨询师:本身这样的体制下,大家已经都很……来访者:(急切地打断咨询师)事实上,它已经不是一个……它已经是一个私企。(略有停顿)我就是觉得……大家同样地在这里工作,然后……,我觉得我的付出……我的付出要很艰辛很艰辛。咨询师:然后你觉得一方面你付出得特别多,但是收效不是很大,来访者:对。咨询师:背上很多责任……咨询笔记: 随着问题一步步澄清,加上来访者适时表现出来的较强烈的情绪反应,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就比较清楚了。这就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尤其是领导的管理方式让他很不满意。 但是,还是要进一步小心求证,工作本身的一些特点是不是也是形成问题的原因。从来访者的反应中可以看到,对于工作情况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不平衡心理的产生。 于是,我尝试着了解他工作单位的体制情况,以便了解人际关系中的特点,“我看你填的是事业单位这一类的啊?”“本身这样的体制下,大家已经都很……”。 来访者很急切地打断了我,他强调“事实上,它已经不是一个……它已经是一个私企”。 从这个言语中,可以看出他的认知内容,工作单位是一个私企。私企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私企就不应该有国营企事业单位中的那种人浮于事、拖沓低效的情况,私企就应该有更好的效率,私企就应该有更严格的管理,私企就应该有更积极的进取心,等等,诸如此类的“应该”内容。总之,不应该是他现在看到的样子。当他有这么多关于工作的“应该”看法时,他就会比照工作中的实际情形,结果是让自己很失望。 与此同时,他对于自己也是有很多“应该”的戒条的。比如,他觉得自己应该积极进取,自己应该得到大家的配合,自己应该得到大家的认可,尤其是领导的认可。但是,事实是,有问题的时候大家都来找他,这让他接受不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最不应该承担责任的。 于是,心理不平衡了。当自己又无法调节的时候,内心的不平衡和冲突就通过躯体表现出来――“上火”。 在对话过程中可以看到,他在急切否定了我的疑问之后,有一个停顿,然后话题又转回到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上,“我就是觉得……大家同样地在这里工作,然后……,我觉得我的付出……我的付出要很艰辛很艰辛”。很清楚地说出了他的艰辛和由此导致的心理不平衡。 我则做了一个共情反应,“你觉得一方面你付出得特别多,但是收效不是很大,背上很多责任……”,把这一点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对于来访者的问题不断地予以澄清,并且小心谨慎地加以求证,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 作为咨询师,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主观片面性错误。因为自身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加上常常用这样的知识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验证,还因为有自我的体验和成长,就常常会不自觉地以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是聪明睿智的,是不一般的。固然很多时候自己的目光也确实是锐利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己的结论总是符合事实特点的,也不意味着就看到了事物的全部真相。有些观点和认知也许比别人略微高明一点,那也不过仅仅是在自己的领域,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上,是如此的。可是,自己是不容易认识到这一点的,于是,容易很直观、很武断的做出结论。这种武断的特点,表现出来,有时候就象算命先生一样,连懵带唬的。来访者也特别吃这一套,好象咨询师一见面就能说出个四五六来,就说明这个咨询师很高明一般。实际上,这不符合咨询的要求。 咨询,是要双方进行讨论的,是要展开广泛而深入讨论的。通过讨论,可以把很多东西,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更全面、更客观的面貌,以便来访者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选择。咨询师的武断结论,很容易打乱这种讨论的展开进程,从而导致很多信息丢失,也使得来访者的真正问题还没有浮出水面就被扼杀了。这样,也就谈不到很好地解决问题。咨询师的武断和急于作结论,是要不得的。 咨询更是一件应该对来访者高度负责的工作。在当前的形势下,当一个来访者坐到咨询师的面前,多数情况下,是觉得问题已经严重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程度。他放下面子,还要花费昂贵的费用,只希望能够得到很好的帮助。而咨询师草草地得出结论,会让来访者失望的,他会觉得咨询师甚至没有认真地对待自己的问题。这对来访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伤害,因为他冒着很大的风险,将自己的信任交托给我,而我看起来是一个很轻率的家伙。他不会恨我,但他会恨自己瞎了眼睛。 回到咨询师自身的立场,尽量充分地与来访者展开讨论,认真细致地收集信息,对咨询的方向以及对来访者问题的性质慎重地进行判断,并小心谨慎地加以求证,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来访者本身对于心理学知识以及精神医学常识的缺乏,他们对于自己问题的认识常常是不准确的。这就导致其所陈述的问题性质经常是与事实有很大偏差的。当然,还有来访者心理防御机制自动发生作用的原因。这些使得他们最初呈现给咨询师的问题常常不是自己真正的问题。如果咨询师不是抱着很谨慎的态度,很可能把自己给蒙蔽了,因为来访者不会刻意地要蒙蔽咨询师。咨询一旦不能走向正确的方向,或者偏离正确的方向,就会做很多无用功,白白地浪费来访者的时间和金钱。这是很对不起来访者的。 更糟糕的是,因为草率,或者可能也因为下意识中经济利益的驱使,咨询师过早地做出结论,这会给咨询师带来很大的风险。如果因为自己不够谨慎,致使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做出研究,结果是弄错了来访者问题的性质,把不应该成为自己工作范畴的问题拿来解决,后果是很可怕的。比如,来访者的问题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内容,但是,咨询师没有认真地加以澄清和研究,误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工作内容,结果自然是延误来访者的就诊时机。这个责任是咨询师负不起的。 有一位来访者,见到咨询师的时候,称自己有强迫症。通过交谈,咨询师了解到,该来访者有很频繁自慰的习惯,而且自青春期开始,已有很多年了。来访者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他想知道,自慰会不会影响身高,会不会影响相貌。他控制不住自己,老是要这样想。咨询师很谨慎地对其病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资料做了调查。比较重要的事件,是他已两年没有工作了。这次,前来咨询是因为母亲逼着他去上班,他就想来先治好了自己的病。咨询师一下子警惕起来,两年没有工作了,意味着社会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来访者的问题已经不是一般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讨论过程中,来访者似乎很快明白了自慰不会影响身高,不会影响相貌,但是,不到两分钟,来访者就会再次质疑自慰会不会影响身高、影响相貌。咨询师心中不免有所嘀咕,开始怀疑来访者的问题是不是已经具有精神障碍的性质。于是,开始更加小心地加以求证。经过这样小心地几番讨论,咨询师发现来访者的错误信念是不能被说服的,即使不能判定该信念属于妄想性质,至少说明来访者的问题不是通过咨询可以解决的。当来访者又一次询问咨询师,哪里有科学的办法可以证明自慰不会影响身高、影响相貌的时候,咨询师深深地感到与来访者的交流完全没有焦点和交叉点。也许咨询师还不能对来访者的问题做出非常准确的诊断,但是,咨询师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情,就是将来访者转介给精神科医生。(遗憾的是,这个来访者见了精神科医生以后,当他又提出自己问题的时候,医生觉得他有毛病,就把他打发走了。他又满世界地去寻找可以证明自慰会不会影响身高、影响相貌的科学方法了。这一类的来访者是很可怜的,他们既不能成为咨询师的工作对象,精神科医生对他们又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就成为那些永远活在痛苦之中永远也得不到治疗的一类人。) 也许有的咨询师会说,真遇到那种有比较严重问题的来访者,我自然会小心谨慎的。这一点,通常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不养成一种小心谨慎、科学严谨的态度,真正遇到比较麻烦的问题时,可能也不会井井有条地娴熟地做出处理。何况大家都知道,那些出事故的汽车司机,常常是因为麻痹大意的缘故。哪怕是很容易、很简单的案例,咨询师也不应该麻痹大意,不应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应该按部就班、认真仔细地加以对待。 在咨询中,急是要不得的。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小练习: 引导训练:把自己要说的话,要问的问题,并不全说出来,而是停顿下来,等待对方说话。可参看这段对话中咨询师言语的运用方式。咨询师:因为本身……你像……,领导既然谈了,你也就可能更积极地去工作,但是,这个过程里面,确实……,大家……,这种……,有可能……,我看你填的是事业单位这一类的啊?来访者:对。是的。咨询师:本身这样的体制下,大家已经都很……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十四、整理资料咨询师:但是另外一方面你可能还有一种潜在的想法,就是……其实你们的单位也好,管理上也好,或者工作上也好,可能还能更好一点。来访者:对。您是……?我没明白。咨询师:你会有一种想法,就是如果大家都努力一点,尽点责任的话,来访者:对,是的。(语气较重)咨询师:这个工作肯定会更好一点。来访者:对,既然我在这里工作,我肯定希望这里更好一些。这样的话,肯定对我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公司好,对我来说是一个好,它是一个大家,我是一个小个体嘛。咨询师:但事实上,好象大家对这个又不是很感兴趣,或者由于领导的工作方式,没有发挥出你认为的更好的状态。来访者:对。是的。我觉得他要是变换一下……,比如说,这是……变换一下管理方式,这个公司会变得比现在要好得多。咨询师:嗯。来访者:有的时候就觉得很不理解。然后就像……,我因为这些事情有时候会生病,生病了以后,然后,他……领导就会主动找我谈话。呀,说,小李,是不是因为最近工作压力太大了?看你都生病了。怎么……?哎呀,用这种表现出那种……特别的……,就象一个安慰一样。然后我就觉得很不理解。为什么你的管理……你的管理不好好地弄一下呢?咨询师:你对他还是有很多……持有不同的看法的啊。来访者:对,是的。咨询师:那你面临的就是……继续和他合作呢?还是考虑换一个地方?咨询笔记: 要抱着审慎的态度,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多方求证,而千万不要凭咨询师自己的主观想像对来访者的问题做出判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个案例中,我自己就能看到很多地方表现出来的主观片面性。比如,认为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案例,尽管事实上可能也是,但是,由于有这样的判断,在操作上就不能认真而详尽地收集资料,而是急于做出处理。 同时,对于所收集资料的整理工作,也就简化为头脑中的简单工作,而不是认真地把各种资料书写出来,反复推敲。 尽管在操作上有很多问题,我现在还是要来疏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也可以得到同行和朋友们更多的批评指正。 从最初来访者谈到,“我有好几次我都下决心想换工作,然后呢,每次在……,在我想换工作的时候,我又会犹豫。犹豫来,犹豫去,呃,我又没有换……换工作。” 到后来不断地澄清问题,“就会觉得对这个工作特别地不满,就……特别特别地想换掉这个工作,等这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我就一点想法都没有了”。 然后,“就是有一些人际关系协调得不是很好,这些时候都会让我产生一种想换工作的念头”。 到“跟我们领导,我觉得他那种做法我很难接受”,“他这个人很不擅长管理的”,“他没有规定好谁应该到底应该做什么事情,谁应该到底应该做哪些哪些事情,很多人都没有积极性”。 再然后就是“这些事情如果我不做,好象就没有人做,到时候大家都会找我,所有人都会找我,出了问题都会找我”,“我觉得我的付出……我的付出要很艰辛很艰辛”。 而来访者表现出来的心理症状则是“心理就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特别压抑,特别特别的压抑”,“只是压抑在心里头,这样,所以有时候,我就会……真地是因为工作……不顺心呀什么,真地会得病”,“就象是上火一样,然后就会觉得胸腔疼啊,就是象上火的那种反应,不过是比较严重的,说话也说不了,嗓子也疼,然后胸腔也很疼,那时候可能就要吃药了。”。 这其中的线索是很清楚的。 所以,在这里,我就和来访者共同对问题做了一个总结,“如果大家都努力一点,尽点责任的话”,“(领导)变换一下管理方式,这个公司会变得比现在要好得多”。 然后,我则用了这样一句话,“那你面临的就是……继续和他合作呢?还是考虑换一个地方?”,很明确地提醒来访者,已经对问题进行了归结。 不过,这里的处理,在我看来也许是清楚的。但是,来访者未必是很清晰明白的。所以,还是应该做一番讨论。当然,如果考虑到时间控制问题,也可以做一个“概述”,把前面的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并确定下面讨论的方向。 事实上,每个咨询都有时间的限制,来访者不可能给咨询师足够的时间,来解决他自己认为有限的问题。这就会造成一个冲突,一方面是我们主张认真全面地收集资料以便做出客观判断;另一方面是来访者不可能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一切工作。所以,就有几个问题需要处理,即如何选择咨询方向?确定什么样的咨询目标?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以及如何控制咨询节奏? 能够控制节奏是一个咨询师成熟的标志之一。这个节奏控制,不仅要做到在整个咨询中能够节奏分明、条理清晰,而且要做到每句话都与来访者的节奏合拍而又不合流。 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影响是融于每句话之中的,润物无声。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有所谈及。它包括在很多方面,包括姿势表情的运用,声音的控制,绝对倾听的理念,等等。这里,我们再来谈谈怎样有意识地对来访者形成微妙的影响。 我们不妨先到天体物理学的领域遨游一番。两个天体,只要它们存在,就一定会对另一方发生影响。这个影响的大小决定于几个因素。第一个,是两者之间的距离;第二个,是两者自身的质量;第三个,是彼此作用的时间。打个比方,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是38万公里,月球与太阳的距离大约1亿5千万公里,尽管太阳质量比地球大很多,但是月球受到地球的影响更大,表现出来的情形,就是月球首先是围绕地球旋转。这个情形在人际关系中是同样适用的。在生活中就会发现,两个人之间的人际距离决定了彼此影响程度。越是距离近的,越容易接受对方的意见。如果是两个相对陌生的人,就不可以随便地提出自己的建议;相反,两个关系很近的人,就是骂对方两句,对方也容易接受。当然,有的时候,也会有相反的情形,越是距离近的,越是容易形成强烈的敌对情绪反应。其实,其反应的强烈程度正说明其所受到的影响之大。 心理咨询之所以能够起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咨询师与来访者形成了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甚至可以直接说,它就是一种亲密关系,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亲密关系。事实上,对于我们人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亲密关系。第一个亲密关系,发生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我们在父母面前是曝露无疑的。随着我们在父母面前越来越多地有了遮挡,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就开始疏远,我们也开始走向独立。然后,即将开始第二次亲密关系,就是与恋人或者爱人的亲密关系。这个时候,彼此是可以坦诚相对的,不过可能很多时候是局限于身体上的坦诚以对,心理上却未必然。第三次亲密关系是与自己的孩子。孩子在我们面前是可以一丝不挂的,尽管我们未必可以在孩子面前一丝不挂。孩子对于我们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心理咨询也许可以称为第四个亲密关系,甚至是终身的,因为它是精神上的。所以,确立咨询关系,在整个咨询中至关重要。有时候,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咨询中,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用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关系一旦很好地建立起来,咨询师就可以尝试着给予来访者帮助。 为什么说是尝试着给予来访者帮助呢?一个关系中的两个事物或者两个人,对于彼此影响的程度大小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对于被影响一方来说,这个影响能够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月球对于地球的影响,同地球对于月球的影响,在程度上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是月球围绕着地球旋转而不是地球围绕着月球旋转?原因是地球的质量比月球大。我个人的观点,任何人都可以当一个咨询师的,只要来访者能够信任你,愿意与你建立咨询关系。但是,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一个好的咨询师。比如,我看见一个人掉进泥潭了,如果不顾自身的能力,冒冒失失地伸出手拉他,如果他的质量比我大,结果就不是我把他拉出来,而是他把我拉进去了。这不仅仅是我的危险,我也断送了他一次很好地获救机会。实际上,确实有临床心理工作者最后把自己也搭进去的例子。所以,一个职业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质量要比来访者大。 这个心理质量,包括咨询师对于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包括咨询师个人的自我成长,包括咨询师的人生阅历,也包括咨询师的临床经验。我们前面已经谈到,当来访者出现在咨询师面前的第一时刻,也就是两个人第一次目光对视的时候,咨询师就应该已经知道,来访者的问题是否是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如果我感觉心里很没底儿,或者说有点心虚和力不从心,或者哪怕是有点紧张,那说明我的质量不够啊。所以,我们常说,咨询师能走多远,才能带领来访者走多远。 还有一个时间问题。就象月球能够围绕地球旋转,也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一个咨询关系的形成也是需要时间的。即使可以确定,良好的咨询关系真地已经建立起来,咨询师对来访者也开始形成有效的影响,来访者自身的改变也需要时间。就象月球对地球的一个影响――潮汐,是在慢慢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的。所以,有效影响的发生就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后,但是,由此导致的来访者人生的改变,是需要时间来慢慢浸润的。 道理已经知道了,下面就是怎么操作的问题。一个咨询关系的确立,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果简单点讲,就是咨询师要通过来访者的考试,尽管大家都没有考试的概念。这个考试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来访者要判断咨询师是否可靠,是否信得过;第二,是来访者要考察咨询师是否有能力帮助自己。当然,在考试前面还有一个考试资格的问题。咨询师是不是有国家认证的资格,是不是有很好的心理学训练证明,是不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资料是咨询师能够得到考试资格的必要条件。还有一个是来访者自己的主观印象关,就是他喜不喜欢面对的咨询师。 现在的假定是,咨询师已经进入考场了,怎么能交出一份很好的答卷?或者说,怎么有效地促进咨询关系的建立?咨询关系的建立,不是说咨询师和来访者坐下来,商量了一番,然后大家签署一个咨询协议书就可以的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实质上,咨询关系的建立,需要咨询师把自己学到的心理学理论、受到的心理学训练以及心理临床经验化为每一个具体的表情,每一个具体的音符,每一个言语的意境。这其中的功课太多,我们不能都把它阐释清楚,也没有能力把它都阐述出来。 在这里,我尝试着把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心得拿来与大家分享。有时候,心理咨询颇有点太极拳推手的味道。太极拳很讲究后发制人和四两拨千斤。当两个人站在对面的时候,都有试探对方和对对方施加影响的意向。一个高明地拳手,会很沉着地观察对方,了解对方的意图。他通过什么来了解呢?他要你先动,在你动的过程中,去寻找你的目标和你的轨迹,然后,在你旧力已尽、新力未生的当口,依据力学原理对你进行最适宜的顺手牵羊的影响。他不会与你对抗,他会在你原来的力量上再给你加个力而改变你用力的方向。心理咨询师也应如此。只不过太极拳寻找的是对手用力的轨迹和用力的节奏,心理咨询寻找的,是来访者的心理活动的一般模式及其节奏特点。 一个来访者的心理活动,除了会通过自陈的语言内容表达出来,还会通过身体语言加以佐证。身体语言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了解,但是,可以去观察他的身体语言,看他表现出来的身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内容是否协调一致。比如,一个来访者正在讲他对你是如何的信任,但是,他的两手却是交叉环抱在胸前的,这就是身体语言与口头语言不协调的地方。一个不协调的身体语言,只能说明来访者表达出来的言语内容是不真实的,或者说,来访者正不自觉地运用他的心理防御机制。 来访者的心理活动,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说话的方式表达出来,包括他的思维结构、语音语调和言语节奏,等等。他正在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要让他把话说完;他说话的节奏突然加快,就不要插嘴;他停下来保持沉默,也不要轻易干扰他。直到他的目光看着我的眼睛,并且瞳孔放大,才说明他明确地希望听到我的声音,这时,我才说话。这个时候,我的话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此前的沉着、耐心、关注和倾听,都是让他信任我的人品和能力的重要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经典的“后发制人”在心理咨询中的阐释。 咨询师最好的品质和最大的能力,是定力。如果能够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溃,美色耀于左而不惑”,还有什么能让我们心虚和急于表达的呢?当然,有定力不意味着冷漠。也就是说,对人要充满关注和热切,而自己要无一丝焦躁和恐惧。实际上,一个内心有着焦虑和恐惧的人,是不可能对别人充满热切关注的;一个对别人能够充满热切关注的人,必然也是内心和谐安宁的。说穿了,定力是咨询师内心和谐安宁的外在表现。 当一个咨询师有了很好的定力以后,就能做到宁静致远,就能在咨询中从容布局,张弛有道,任意挥洒。当我们还做不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不妨还是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做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小练习: 概述练习:与人谈话的时候,尝试着做一些阶段性的总结和概述。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下面的思路和紧接着要做的反应。--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实战案例笔记四十八、结束阶段案例实录:来访者:(停顿11秒)时间到了。谢谢你!咨询师:别那么客气。好吧。下次您提前给我打电话。来访者:好的。我有您电话。咨询师:好吧?那我们今天这样?来访者:非常感谢!真的!(1小时0分41秒结束)咨询笔记: 咨询在1小时0分41秒结束。时间控制得十分精确。但是,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时间安排情况有待商榷。从整体的结构来看,后期收尾工作显得仓促。 常言说得好,“编筐窝篓,全在收口”。咨询结束阶段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一次咨询中,在结尾处做相应的总结,并为下次咨询做好安排,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讲,第一次咨询,很少有如此快速操作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第一次咨询一般只是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双方相互考察,并初步建立咨询关系。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也会有一个基本的做法。比如,前三分之一,大约20分钟,听取来访者介绍情况,咨询师则适当地询问一些问题,主要是判断来访者有无精神障碍。中间三分之一,大约20分钟,咨询师与来访者简单地讨论其问题。主要是对于问题的看法,并不做深入探讨,关键之处是要了解来访者的预期,讨论咨询的目标。后三分之一,也是大约20分钟,主要讨论来访者对这一次咨询的感受和收获以及进一步咨询的想法。然后,商讨咨询的安排情况,包括时间安排,内容安排,费用安排,等等。如果来访者愿意配合,咨询师还可以给来访者留一点作业。 在第一次咨询过程中,虽然不对来访者的问题做深入讨论,但是,咨询师还是要能够对来访者的问题有所把握。这样,会让来访者觉得咨询师是有能力处理其问题的,并且,他也能从第一次的谈话中多少有些收获。 这样的安排,就会显得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因为文化因素的影响,来访者通常还是很难摆脱把心理咨询当作一种聊天的看法。这种看法,比较容易导致其行为的随意性,从而减少了咨询的真正效用。一个相对严谨而科学的程序安排,会帮助来访者确立一种认真的态度。另外,心理咨询一直有一种很尴尬的处境,就是缺乏物化的内容。这样的安排,会让来访者不再感觉心理咨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除了有比较严谨的工作程序,回去还要做一些作业,这些都是很具体的工作了。当然,有时候,还会根据来访者的情况,适当地安排来访者做心理测验,就会更加增强“物化”的概念。 不过,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咨询的程序化程度越高,咨询本身越容易成为一种流程和技术的运用过程。在这样的情形下,咨询师往往容易因为过多地考虑程序和技术的问题,而忽略了对于来访者问题的深入探索和理解。使得心理咨询徒具其形,不具其神。来访者在面对这样咨询师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感觉,咨询师真地很严谨,很有水平,但是,好象就是没有触摸到自己心灵深处。 记得有一个经历。最开始学习咨询的时候,没有什么老师指点,完全是靠着自己的摸索。但是,有很多来访者对咨询效果的评价很好,自己也感觉不错。后来,有机会学习了很多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反而感觉有很大的退步,一做咨询,来访者就脱落。在很长的时间里,还是原来的那些来访者会坚持与自己保持咨询关系。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有一天想起一句话,叫做邯郸学步。当然,自己觉得不至于象那个古人一样可笑。 不过想起小时候被老师训练跳远的过程,就有些释然了。最开始,大家未经训练,也能够跳三米多远,后来老师说,动作不规范,于是学习规范动作,结果真地去跳的时候,发现很不协调,再努力也只能跳两米多。于是,有的人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姿势,又能跳三米远了。也有的人在老师的训练下坚持练习,最后能够跳出的距离就比原来最好的成绩还好。 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的过程大概也是这样吧。最开始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做咨询,只要“用心”,能够与来访者的生命共舞,也有很好的效果。这大概可以用禅宗的说法,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随着理论和技术学习的深入,有了很多更专业、更规范的做法,但是,好象反而不能把咨询做得更有效果。这大概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直到有一天,能够再次把自己的精神中最富灵性的内容和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结合起来,又可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这个时候,也应该是自己理论观点建立的时候。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能够看到的内容;每个人也都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把自己看到的东西与别人看到的东西整合起来,逐渐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这个过程就是个人哲学的建立过程。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深入去学习和研究的时候,最终就会形成自己对于这个领域的独立思考,这就是他的理论的建立过程。当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有所不同,思考的深度也不尽相同,能够建立的理论的高度和深度也就有所不同。能够被更多人所接受的理论,也就成了通常学术意义上的理论。但是,这并不代表一个人不能拥有自己的理论。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还不能建立自己的理论,就不能真正完成最后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高度。就会出现象“庖丁解牛”中所形容的那个庖丁钻进牛的筋骨脉脏之中的情形,却又不能象那个庖丁一样钻出来后做到游刃有余。在实际的生活中,还真能看到有这样的人,钻进某个理论中一辈子也钻不出来。 我们固然希望每一个咨询师都能够完成自己的理论建设,然后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地享受着工作的快乐。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害怕自己钻进去,钻不出来,就不去学习理论。我们毕竟是职业工作者,就不能象一般人一样凭着自己的感觉来做咨询。我们还是要扎扎实实地从基本的理论和技术以及临床的规范做起。 这个工作还是要从老老实实的基础工作做起。《大长今》中有两个学医的学生,一个是颇有灵性的,另一个是老老实实的。老师则看好那个老老实实的。因为他每个病案都做认真仔细地记录和研究。心理咨询也是如此,如果每个咨询案例都能老老实实地从信息收集做起,就一定能够不断进步。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只要能够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投入大量的时间,做出认真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多的成绩。一位老师曾经多次讲过,“你能够认认真真做十个案例,并把它们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你就会发现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还有一位著名的专家谈到自己钻研心理咨询的历程,那真是二十年如一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基础工作呢? 基础工作虽然看似简单,却不平凡。有一位老师曾经有一个很经典的“一个馒头治好多动症”的案例。一个小孩,上课老是不能认真听讲,甚至忍不住要走动走动。做母亲的被老师叫去,批评一番。母亲更担心的,是孩子得了多动症。带到这位老师那里。这位老师问得很仔细。后来,甚至问了一下孩子每天早餐的情况。母亲说,孩子每天早餐都喝牛奶。后来,这位老师就让母亲每天早餐给孩子加一个馒头。孩子果然就好了。原来,孩子每天早餐只喝牛奶,缺乏碳水化合物,于是到了10点多钟的时候,就会出现低血糖前期反应,躁动不安。这个案例可以说明能认真仔细地收集信息的重要作用。当然,还要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不断地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否则就不知道怎样去收集信息,或者收集了一大堆信息,也无法从其中分析出来有用的内容来。就象这个案例里面,如果不是医学出身,或者有很多的医学知识,就无法去收集有关馒头的信息,更不可能把这个信息中隐含的有价值的内容提取出来。 对于资料的整理,则是每次咨询之后要做的工作。一般情况下,认真地整理一个小时的咨询内容,大约要花4-5个小时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咨询师的劳动表现在一个小时咨询过程中的价格就过于廉价了。如果再认真一点,把咨询过程的录音反复来听并整理的话,可能花20个小时也不算什么。这也许不符合实际的情形,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在初学咨询的时候,这确实是最好的训练。即使今天有了一点经验,我仍然喜欢定期地选择某些案例认真来听取录音并整理,每次都会有一些收获。 其实,能够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工作,是一个优秀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品质。根据我对于目前状况下心理咨询师的观察,优秀心理咨询师有几个品质。第一,是勤奋。尽管给人的印象,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很轻松就可以赚钱的工作,也确实有些咨询师自己也这样以为。但是,作为一个比较优秀的咨询师,无一不是极为勤奋的。这种勤奋,表现在平时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还表现在咨询工作中所付出的大量努力,比如咨询前认真准备,咨询后对大量信息进行整理以及查找资料和分析思考。只要看看他们的咨询档案的厚度,就可以了解其勤奋的程度。他们常常能在第二次会见来访者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大摞子的资料。第二,是耐心和定力。与来访者的交流,常常需要极大的耐心,尤其是在咨询工作很忙的情况下,这种耐心就成为对咨询师修养的一个挑战。如果咨询师自我成长得很好,就会有很强的定力。如果对于能“容”状态下的定力的培养还不够,一个“坚忍”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丰富的社会阅历,极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个能力不是专业训练可以培养的,它需要的是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有很多道理,只有自己经历了,并且最终明白了,这个道理才成为自己的道理;否则仍是老师的道理,是别人的道理。第四,是自我营销能力。当然,最高的自我营销能力体现在人格魅力上。在人格魅力还不足以征服来访者的时候,很强的自我营销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个自我营销的过程,已经包含了诚信、对来访者的责任等等内容。当然,一些必要的营销方面的促进技术,也是很重要的。第五,是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把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排在第五位,可能有失偏颇。但是,实际上,如果不是在一个品牌机构中有一席之地,这个内容还真只能放在第五位。即使在品牌机构中,那些优秀的咨询师,也一定是具有前四个品质的。否则他本身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较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当然,如果一个心理咨询师能够真正有“爱”和“智慧”做基础,就有可能把心理咨询的本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做到举重若轻、轻描淡写而不着痕迹地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宗师级咨询师的必备条件。 尽管我们不一定都可以成为宗师级的咨询师,但是,对于来访者的关心和爱护还是很有必要的。有很多咨询师,不知道在咨询结束后跟来访者联系是不是正确的。我们且不说对来访者的跟踪随访是技术上的要求,仅以服务的根本宗旨来说,能够在咨询结束以后经常地跟来访者联系并致上问候,则是一种服务的延续,也是一种关爱的传递。现代生活的步伐太快了,以致于大家经常地奔波于职场和家庭之中,不说那么多的压力,就是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问候已经变得越来越珍贵了。我们既然是从事着一个触扶生命的工作,为什么不可以将关心和问候传递给我们曾经服务过的来访者呢?一个电话,一个短信,绝对不会成为骚扰来访者的举动。 本案例结束后半年,咨询师与来访者联系,了解其情况。他仍然会上火,但是,他没有离开单位。 随着跟踪随访的结束,咨询师也有必要对整个咨询做一个结案总结了。这就是我们讨论了这么多问题的缘由。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对于本书内容的批判意见。四十九、三句箴言咨询笔记: 我们讨论了很多问题,也有了很多思考,但是,怎样能够把这么多思考化为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法呢? 第一个方法,也咨询过程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时时刻刻要在头脑中默念和思考:“他想说什么?”我称这五个字为心理咨询的“无上密咒”,因为它是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念的,而其实际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几乎没有什么方法比此一方法更有效,更简洁,更能把握实质。 在咨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经常要思考“我应该怎么办?”或者“我应该怎么反应?”这一类的问题。比如,来访者问咨询师,“你在上一次咨询之后,想到我没有?”咨询师这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要凝神苦想,自己到底想没有想他?并且在思考,我应当怎么回答他?要不要告诉他真实的情况?告诉他我没有想过他,他可能会很失落;告诉他想过他,是不是又落入了他的陷阱?于是,咨询师就落入了困境,煞费苦心,还是感觉不好回答。其实,这时候,咨询师已经不自觉地把谈话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了,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了。我们曾经讨论过有关“势”的问题,这里不赘述了。 这时候,如果头脑里有个念头在闪,“他想说什么?”咨询师可能就会这样反应,“你是想知道我是不是很重视你,对吗?”谈话的焦点直接地回到来访者的身上。 我们知道,来访者说话的目的,通常是不会考虑咨询师的需要的,一定是因为他自己有需要。如果咨询师回答他此前想过他或者没有想过他,即使咨询师能够让来访者感觉到对他需要的关注,那也只是对于历史的关注,而来访者当下的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而当咨询师做这样的反应,“你是想知道我是不是很重视你,对吗?”已经是在对来访者的需要做出反应,而且是直接地在满足来访者的需要。就好象有一个人问你,如果我现在很饿,你也很饿,你会不会把手里唯一的馒头给我?不管你怎么样回答,都不如立即把手里的馒头给他,来得更直接。这种情形也常常发生在恋人中间。一个女孩可能会问男孩子,如果我和你姐姐都掉到了水里,你先救哪一个?比较傻的男孩,就会很认真地思考,然后小心地回答,结果都是落入了陷阱。如果回答先救姐姐,女孩就会说他不爱她;如果说先救女孩,女孩保不准就会认为这个人很残忍。聪明一点的男孩则根本不去回答,来个“王左顾而言他”。更聪明的男孩则知道女孩问话的目的,无非是想知道自己是否足够爱她,所以,根本不去回答问题,而是海誓山盟地说他爱她。 在实践中,要知道来访者想说什么,是有一点难度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复杂的社会中已经很久了,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很多自我防卫的策略。它们有意识、无意识地存在于行为中。只不过,有意识地把真相隐藏起来,被叫做撒谎;无意识地把真相隐藏起来,被叫做心理防御机制。总之,很少能够直接把真相说出来。所以,如果要知道来访者想说什么?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如果不是感觉到有足够的安全,是不可能把自我城堡向咨询师彻底开放的。其安全感只能来自于咨询师完全的不评价。因为任何的评价都会带有咨询师自己认识的片面性,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在其中,这些内容很难避免与来访者的认识产生冲突。任何一个冲突都会导致来访者缩回到自我城堡中去。也就是说,来访者本来想尝试一下走出自我城堡,以期获得自己的发展,但是,刚刚探了个头出来,就可能因为咨询师的阻挡让来访者缩了回去。因此,如果想让来访者能够真正地走出他的自我城堡,咨询师就要给来访者营造一个最宽容、最放松的环境。具体的做法可以用六个字来说明,就是“让他把话说完!”我把这六个字,称为“六字真言”,也是心理咨询的第二个方法。 水无常势,兵无常形。“说话”好象是不可以把握的无形的东西。但是,“说话”又是有其“形势”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要说一件事情,而谈话的对象则滔滔不绝地讲,只要我一张口,他就一大套说辞跟上来,我一张口,他就一大篇长论。我要说的话始终说不出来,这时,我就会很郁闷、很沮丧。如果对方再来一大堆教训的话语,我可能已经很烦躁、很愤怒了。如果对方能够让我把话说完,我就会很轻松、很愉快。即使我原来是想征求对方的意见,真地当我把话说完的时候,我也已经有了自己确定的答案,我甚至会很明确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 所以,能够让来访者把话说完,是明了来访者想说什么最好的方法。而要做到让来访者把话说完,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第一个问题,来自于咨询师。由于不能了解自己认识的片面性特点,咨询师通常很容易看到来访者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不说,这只能是咨询师自己的片面性认识,反映的也是咨询师的需要,而不是站在来访者立场和角度上的认识,也不是出于对来访者需要的考虑。有时候,咨询师会说,我很容易就看清了来访者问题,因为我有这么多的经验。这个是大有可能的。这就如一个父母在辅导小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常常会很着急,1+2=3,这么简单,这孩子怎么就不会了呢?他忘了自己当年可能还不如他的孩子。另外,当孩子正在学习做加法运算的时候,却恨不得让他学会了做乘法运算。这是不科学的,这是家长以自己为中心来思考问题。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孩子现在要弄清楚的,是1+2=3这样的加法问题。我们当然不能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目的,是说明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时机和火候的问题。哪怕是煮饭,火候不够,就没法吃。是以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另外,咨询师急于打断来访者和指导来访者,还跟咨询师自己对工作的认识有关。如果我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我就会很顽固地认为不能改变来访者就是自己的失败。关于能不能改变来访者的问题,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讨论。这里要说的是,希望能够改变来访者的想法,实际上是源于咨询师对自己的不能接纳。从现代基因科学研究的成果看,人类基因和老鼠的差别也不过1%。很多人可能不容易接受这样的事实。但是,如果想想有机生命进化的历程长达35亿年,从哺乳动物再进化到人,也不过几百万年,能有1%的差别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我们就算不考虑进化的因素,一个人成长到成年阶段,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事件,咨询师想通过几个小时的会谈,试图去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实在是有点荒谬。 人生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扰,就好象天空总会有阴晴圆缺。不要试图让天空永远保持澄净的晴空,如果真这样,人就会因为没有雨水没有粮食而饿死。不要试图让一个人能够实现所谓的彻底成长。当天空布满阴云的时候,也许只需要给它一点催化剂,雨下了,天也就晴了。咨询师能够帮助来访者处理一下他一时的困惑也就可以了。如果真地帮助来访者实现了1%的改变,其成果岂不是比从猿进化到人的成绩还要大?咨询师还是别抱太大的预期为好。 来自于咨询师的问题,表现出来的,就是忍不住要去干预来访者的表达,要去指导来访者改变。其实质是,咨询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用自己的片面认识去替代来访者的需要,或者可以说,咨询师迷于自己认识的片面性而不自知。所以,如果能够让来访者把话说完,咨询师就必须从自我中心的立场走出来。而要这样做,则咨询师必须完成“无我”的历程。这可能永远都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不过,它是指引我们努力的方向。在现实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又不能等到自己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才开始咨询工作。更合适的方式,是心中抱有这样的念头,不断地向这个方向努力,只要能够不断地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也就会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少地体现自我的需求,从而让来访者得到越来越多的益处。当我们还做不到“无我”的时候,只要知道自己做不到,并且能够从来访者的角度出发,为来访者的利益负责就可以了。就象跑百米,我现在只能跑13秒,那我不可能期望自己达到12秒的成绩。如果来访者的问题,是我现在不能解决的,我就立即给他转诊。我回头自己增加训练,什么时候能达到12秒的成绩,那我可能就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了。我们既不能放弃努力,也不能强求自己。 一个人一时不高兴,想不开,就好象天空出现了乌云。来访者如果能够把话说完,心中的乌云也就随之散去,自然恢复理性的天空。这里可能又会出现了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来自来访者方面的问题,怎么叫把话说完了。如果赶上了江淮地区连绵不绝的黄梅雨季,这天空中的云是一时半会散不去的。有的来访者,问题确实是很多的。那他的话,就很不容易说完。就如精神分析的案例,可能十年、二十年,来访者的话也讲不完。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怎样把握让来访者把话说完的尺度?现代的人,压力都很大,如果让他把话说完,可能总有的说。这里不仅有一个技术的问题,还有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一个来访者的问题很简单,我们让他把话说完,会不会使得咨询变得漫无边际。甚至来访者也会怀疑,是不是要赚他的钱?这里确实有一些难以界定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基本原则,仍然是以来访者为中心考虑问题的。只要是坚持这样的信念,我们既可以避免故意赚来访者钱的问题,也可以避免“欲速则不达”的遗憾。 这实际上有一个咨询目标设定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设定一个终身改变的目标,因此,也没有必要让来访者把话说得没完没了。我们要设定的,是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是要反映来访者当前所面对的问题的解决状态的。也就是说,这个目标是建立在来访者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这样,让来访者把话说完的任务,就变成了让来访者把围绕着当前问题的话说完。于是,就有一个怎么把握着来访者问题,怎样引导来访者紧扣主题的问题。 这就是心理咨询的第三个方法,“澄清真相、回归事实地讨论”。我称之为心理咨询的“十一字要决”。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认识偏离事实的内容。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说是因为认识偏离了事实所导致的。当认识偏离了事实之后,一方面,个体就会偏执于自己片面的认识而不自知;另一方面,就会出现强烈的自我价值感不足。这两种情形最终又会导致自由意志不能主导行为合于主客观之间沟通的规律,而使得行为无效,意志受挫。亦即,全部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不知道”和“做不到”。 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要做的事情,也无非就是接纳自我,完善自我。接纳自我,是对自己现实条件下的方方面面的自我情况的接纳。实际上,是对于自我价值感不足和片面性认识的“自我觉悟”过程。当我们能够自我觉悟到认识的片面性时,就会有两种倾向发生。第一,是开始了对于自己片面性认识的怀疑和放弃,并且不断丰富自己认识的立场和角度,也就是说,开始了丰富认识、实现自我完善的步伐。第二,是对别人可以有了更加宽容的态度,也由此能够从别人身上反映出来的自我镜像中更好地理解自己,并丰富自己。随着自我心理空间的拓展,不良的自我价值感体验成为无足轻重的内容。在认识上则促使自己向事实回归,这也是越来越多知道真相的过程。同时,在行为上有了促进主客观世界统一的更多的意志自由,这是让自己能够越来越多地达到“知行合一”的过程。 在实际的临床操作过程中,咨询师就可以围绕着来访者所面对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来访者所面对的问题的方方面面的情况,尤其是客观事实。第二,是来访者在面对客观事实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包括他对于事实的认知一类的世界观内容,他的情绪/情感一类的自我价值感方面的内容,他的行为方式,他的动机和需要,等等。第三,是来访者在时间线索上所展示出来的内容,尤其是当下,即在与咨询师讨论的过程中,发生的认识(心理活动)内容。第四,是咨询师自己在当下的认识(心理活动)内容。总之,是围绕着来访者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要点,不是咨询师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评论,而是想方设法促进来访者把有关问题的方方面面的事情讲清楚了,把话说完了。这样,来访者通过充分地表达,完成了对自己所面对问题的相应事实的更全面、更深入、更客观的认识,自然会向事实回归,并采取有利于主客观统一的有效行为。当然,咨询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要处理,我们现在只是把心理咨询的要领做一归结。我们最终发现这二十二个字是时刻要刻在脑子里的。 “他想说什么?”――“无上密咒”。 “让他把话说完!” ――“六字真言”。 “澄清真相、回归事实的讨论”――“十一字要决”。 我们的咨询和讨论都可以结束了,思维训练也可以暂告一段落了。实操训练: 假设自己就是咨询师,在空白处写出自己准备使用的咨询要领和口诀。附录一1.引言 在多年心理咨询实践过程中,笔者对心理咨询的理解日益加深。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促成来访者看清事实真相,并促使其最终去接近事实。为此,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来访者把相应于其所面临问题的事实状况呈现出来,同时引导来访者把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以及他面对问题时的感受等呈现出来,目的是扩展来访者认识(哲学概念,相当于心理学中心理活动的概念)的范畴,即扩展认识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以及更好的完整性与通透性,从而使来访者的认识更加接近事实。当认识与事实相合的时候,来访者的困扰也就不存在了。那么,什么是事实呢?2.模型的哲学基础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不可避免地与外部客观世界存在着一种分裂与对立,且必然存在一种主客观同时存在的状态。只要这种对立存在,一方面,他就不可能与外部客观世界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他就必然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发生着联系。这种联系,笔者称之为“事实”。 事实有两个面,一面是客观世界,一面是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之间,必然有一种东西是一致的。否则,两者不可能建立联系,也不可能有事实发生。这个联系在主客观世界之间的能够反映主客观沟通本质的东西,笔者称之为“先天逻辑”。 当先天逻辑在客观世界表现为“客观事实”的时候,其在主观世界的表现则可以称为“意识后”。“意识后”是意识(含潜意识)?的基础,它支配着意识,仿佛隐在幕后的意识的主人。意识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怎样存在的。当意识以为自己是主观世界全部内容的时候,实际上是对“意识后”这个主人的僭越。 因为对立,事实成为主客观之间共同的内容,也成为主观世界联系和沟通客观世界的渠道和工具。当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仅仅通过事实这个唯一的渠道来沟通,主观世界不再与客观世界完全一致。就好象是原来两个重合的圆分离开来以后,只通过一个狭窄的渠道加以沟通,这就必然降低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沟通的品质,结果成了以管窥豹,彼此再不能见全貌。同时,这也造成彼此更多的自由空间。这种自由空间的诞生,成为主观世界给以客观世界赋予意义的原由以及主观世界自我反思的基础。 主观世界给客观世界赋予意义以及主观世界自我反思的特点,一方面使主观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也使主观世界许多内容具有了不同于事实原貌的成分,亦即许多主观世界的内容不再是事实本身,也不能完全呈现主客观世界的全貌,而是拥有了更多演绎的性质。主观世界赋予客观世界意义的过程以及主观世界自我反思的过程就是“认识”匆馐叮┑墓蹋布词切睦砘疃墓獭U飧龉桃彩且馐抖杂凇耙馐逗蟆敝魅速栽降墓獭K运担鲜洞右豢季筒荒芡耆从呈率担豢赡芡耆从持骺凸凼澜纭? 主客观世界的对立,必然在认识中反映出来。认识是怎样反映这种对立的呢?认识,即主观世界赋予客观世界意义的过程以及主观世界自我反思的过程,能且只能以事实为基础。事实成为主客观世界之间窗口上的玻璃。当焦点放在客观世界的时候,或者说主观世界以客观世界为中心的时候,就形成认识中关于客观世界的内容,笔者称之为“世界观”;当焦点放在主观世界的时候,或者说以客观世界为背景、以事实为镜子、以主观世界为中心的时候,就形成认识中关于主观世界的内容,笔者称之为“价值感”。在意识僭越“意识后”做主的过程中,因为事实这一主客观之间联系的局限性,世界观必然偏离于事实本身而成为对于客观世界的片面反映,价值感必然偏离于事实本身而成为对于主观世界的片面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