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梦的解析-4

“窗外是海”这个取自我在做那个梦不久前的想法。我犹豫是不是找个假期带她一起去热带海边,通过这趟旅程确定我到底对她(以及她对我)是什么样的感情。而这段梦的结束还是出于“反对情绪”的干扰。  关于碎片六的分析:  不得不承认,梦把这部分作为结尾是非常合适的,因为这是两种欲望冲突后达成的妥协。  很明显,这段梦把一些问题模糊化了,既没有明显的亲密(性爱),也没有明显的排斥(贬义性质的象征),甚至连“台词”都没有。而是用了一个相当模棱两可的画面来表达出这种妥协:并排站在一起(站在海边则是在梦里实现了上段中提到的未决定“设想”)。对于这种“抹稀泥”式的妥协,我认为非常适合(曾经这两种想法的冲突,如今在梦里也没能得到解决,所以最后才会出现这种折中的表达方式——并排站在一起。)。  而那个黑色沼泽象征的不是肮脏或者性的问题,是我对自己未来的感情方面很迷茫,这个主要原因在我。记得我不久前还和一个朋友说起过这件事儿,说完后曾自言自语地嘀咕过。主要内容是自问我适不适应结婚呢?我不确定……我就不绕来绕去的了,直接说吧,我对于结婚以及结婚后的生活很迷茫,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是一个多年没有作息规律、生活规律和责任意识的人,假如真的结婚(无论和谁)了,这些问题想必还是需要面对的(例如说现在吧,我是下午三点多睡,晚上十点左右起床,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时区的作息。但是我能确定一点:我的作息跟昼夜完全没关系,是两回事儿。所以我也经常搞不清日期,只能大概知道:“啊,现在是2010年的9月……上旬……吧?”而一天之内到底吃几顿饭也就没准了,大约是两顿、三顿,或者四顿,看情况)。但如果要我舍弃现有的这种散漫自在生活,我想不出会是什么样子……  也正是如此,莫名的那一小片沼泽在梦中是我要独自穿越过去的——只能由我自己处理这个问题(梦进行到这里已经不在局限于我和她之间了,而是把问题扩大了。因为我已经能明确自己不会和她有什么发展,所以“我独自穿越”则是已经把她抛开了)。  那朵莲花,对了,还有那朵莲花。  那朵莲花应该不是生殖器的象征,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希望(在这个梦里,性的问题已经混在感情中一起直接表达了出来。所以我并不认为还会另有其他地方额外地再来对此有什么象征性手法表达。不过这种情况单指这个梦,而非范例)。至于花心是个莲蓬,这应该象征着我希望我的下一段感情不再是昙花一现,而是有个结果的。在这点上,本应直接表达的部分,由于我对婚姻生活的迷茫和不确定,所以用了个含蓄并且俗套的镜头来表现。同时,这个梦的最后一幕也再次强化了这点——回头看那栋房子。这很有趣,此时,始终贯穿于梦的女主角并未出现,这既代表了一种混合的复杂情绪——对未来感情的未知(被吹动的窗帘暗示不明方向及摇摆不定),又采用了一种直观化的浪漫镜头做了个含有期待性质的隐喻。  好了,这个梦到此全部解完。几分钟前回头看了一下,并且翻了翻当时记下的笔记,我确定这个梦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这样的。接下来我们整理一下这个梦的分析及全部实质内容,不过在这之前请允许我把前面提到过的《梦的解析》中那段关于梦的表现的原文重新搬回来,让我们再看一遍,我相信此时读者一定会看懂的(绝无凑字嫌疑)。  暧昧的分割线  “在最初的时候,梦粗略地考虑存在于一些片段之间的关联——这无疑是把它们连成一个事件。因此,产生了连续性(时间)的逻辑连接。从这点看来,梦就像希腊画派的画家一样,把所有的哲学家或诗人都画在一起。这些人确实未曾在一个大厅或山顶集会过,但是由思想来看,他们确是属于一个群体的。  梦很小心地遵循着这种法则,甚至连细节都不放过。无论何时只要梦把两个元素紧拉在一起,那么就表示在参与选材的两种原始欲望之间必定存在着某些特殊的亲密关系。这和我们的文词相似,‘ab’表示这两个字母是一个音节。如果在‘a’及‘b’中间有个空隙,那么‘a’就是前一个词的最后字母,而‘b’是另一个词的起头,所以,梦中两种元素的并列不是无关的原始欲望随意拼接在一起,还是具有相似关系的。”  暧昧的分割线  现在读者应该能看明白了吧?现在让我们来完整并且系统地说一下这个“破碎的梦”好了。  不过在这之前先要把一些疑点解开。  (1)为什么在这个梦中,性行为可以赤裸裸地表露出来,而不需要隐喻或象征?  答:这个问题也是我彻底清醒过来后曾经不解的问题。但几分钟后我明白了这是为什么。还记得吗?现实中她曾明确地向我表示过“我们生个孩子吧!”这代表着一个特许。有了特许,这种“被允许”的行为当然不受审查机制限制而得以顺利通过。在前面的章节我们说过了,审查机制本身也是本我、超我、自我三方联合构架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性行为之所以不能在梦中被直接表现出来是因为超我在发挥作用——超我是社会制度的个体化现象,还记得这个吧?所以,有了那句“特许”,就意味着并没影响到“常态”继续维持。这个梦中,性行为不必像其他梦那样躲躲藏藏。当然了,若你就是一口咬死那句“我们生个孩子吧!”是她指单体人工授精,那我也无话可说,只能认为你是找茬砸场子的(这种“特许”而导致的梦中出现赤裸裸的性行为在《梦的解析》中并未被提及,这一观点是哈佛社科院道格教授曾提及过的一个论点)。  (2)既然两种愿望在冲突,为什么潜意识不干掉它们,而非得用这么复杂的方法表现出来呢?  答:梦的原始愿望不是说来就来的,而且我相信它是先到达“审核层”(这就是所谓的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之间的缓冲地带),然后进入到意识层才能表现为梦境。很显然,这两种愿望都已经脱离了“审核层”进入到了意识层。  (3)那为什么这两种愿望都能进入到意识层呢?仅仅通过其中一个不就没啥纠结了吗?  答:这两种愿望是并存的,假如不存在“冷眼的复仇意识”,那么“我依然喜欢她”意识则不会存在,就变成了我“喜欢她”。所以每当我想到其中一个问题,那么另一个问题则伴生而出。这种“孪生意识”并不罕见,几乎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那灰质大脑中(灰质是个名词,好奇的人请自行查阅,不难找)。只是大多数“孪生意识”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梦中的这两种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会长时间地存在,是因为感情——这是很无奈的一个事实,人无法没有感情。  (4)你怎么确定这是个“破碎的梦”而不是6个梦?  答:首先是角色的贯穿,其次是两种愿望始终在这些碎片中冲突、纠缠。其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愿望浮现出来了。而且对连续性的理解能力算是成人的基本能力之一。假如某连续剧第一天播了一集,第二天播了另一集,那么第二集哪怕上来就是换了时间地点背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惊奇地叫唤:“咦?这片子跟昨天那个剧情好像!”对吧?其实这就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客体永存”现象。  扫盲:什么是客体永存?  答:客体永存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一种认知经验。即:当一个物体在我们眼前被遮盖的时候,我们不会认为这个物体就凭空消失了。之所以说这是一种学习而来的经验是因为我们在婴儿时期的最初阶段并不能认识到“客体永存”。这也就是在逗婴儿玩的时候,假如我们把脸用手遮盖起来,当再次把手拿开露出脸的时候,婴儿会表现得很兴奋的原因。这个过程在那个尚未曾认识到“客体永存”的婴儿眼里则是:他在→他消失了(用手遮盖)→他出现了(去掉遮盖物)。简单地来说,婴儿的认知就是这样的。  客体永存这一概念非常有趣,它既可以归纳到行为学(其实行为学本身也是心理学)中,也可以归纳到纯心理学理论中。前者不用说了,而归纳入后者,是因为我们的意识及潜意识都会把这种“客体永存”现象同化及顺应到其他方面,这也就构成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某种认知。对于这一点,如果有人告诉我“你错了,意识不会把客体永存现象延续到事件情节(故事情节)或者事件表述(故事表述)中”,那么我只能对他的智商深表同情,仅此而已(补充一下:同化及顺应这两种“经验的扩展”,不是我瞎掰或者信口胡来的。请仔细想一下,我们不必把每一样东西都遮盖起来,再放开后才能确定客体永存这一现象对吧?当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定会对更多事物产生出同化及顺应,这也就是我们在大多数时候不必尝试每一件事情就可以推测出结果的原因)。  所以,对于这个梦是不是一堆破碎的、完全没有关系的梦,还是一个整体的梦,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5)你保证你对于这个梦的描述和分析都没有一丝隐瞒吗?  答:我保证,确定!(梦中的那位女主角千万不要手欠找到这本书)  ……  好了,把一些零碎的问题解决掉后,现在让我们来完整地看看这个梦。  这个梦在最初的时候是从“冷眼复仇心理”开始的。我想说,这不是偶然,相对那些美好和谐的印象而言,仇恨和妒忌往往会更能牵引出我们的某种思绪,也更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绪,哪怕是记忆。接下来,梦转移到了另一个方向——用一种“昨日重现”的方式展示出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约会以及那句“我们生个孩子吧”对我所造成的冲击(也就是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对她的抗拒,我所有的纠结基本因此而起。假如她采取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慢慢接触我,恐怕我会受宠若惊地接受),然后我的复仇情绪杀了个回马枪,两种愿望开始掐架。在争执中分别用了各种手段和技巧,但是并未分出胜负(第三和第四碎片)。然后意识层开始介入(也是我的意愿),用平和的画面来勾画出未曾发生过的,却是我设想过的场景。也就是在这个场景中,做爱成了“事实”而不再是一种幻想或者因为什么而纠结(多多少少有点儿先ooxx了再说的意思)。最后是两种愿望之外的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担忧——对于婚后生活的不确定及迷茫(不过此时已经没女主角什么事儿了)。不过,定格的时候是梦玩儿了一个“期许美好未来”的画面,以此遮盖了这两种愿望冲突所带来的纠结情绪。最后那个“镜头”的确让我很回味——梦境结束(题外话:老实说我真没想到自己能把这个梦彻底坦白地交代了出来……我一直以为会用其他梦来替代的)。  这个梦很特殊,也很具有代表性。它把“梦的表现力”及“梦的象征手段”还有“梦的表现形式”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前面所提到的伪装、凝缩、转移,也统统得到完全发挥(这个梦可以说是七拐八拐东拉西扯地纠缠了很久,主要原因是两种愿望互相掐架)。也就是因此,这个梦我并没把它放到前面,而是放到了这里来说明,假如在前面章节就说这么深,估计很多读者都看懵了(其实“说还是不说”也是原因之一)。我希望自己的这个梦能够像我设想的那样,起到“例题”的作用,同时我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个梦,得以窥探到水面之下的那个世界(让更多人窥探到我的感情世界已经可以肯定了)。  得了,不发表感慨了,让我们进入到本章的下一节吧。  四、镜头之外的语言——象征、性象征及相应的替换  在梦中,会大量出现一些带有象征意味的画面、情节、物体,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多年以前有关于这种“象征究竟是否存在于梦中”的争论早就尘埃落定了。因为象征性的比喻在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所以梦对于这种表达方式极娴熟也乐于使用——这可以让很多被审查机制所限制的念头和话题顺利通过审查而进入到意识层。前面单车训练的梦中那“并驾齐驱”、“单车有问题”、“轮胎的奇怪形状”等,都属于这类象征。不久前,在跟一位朋友聊到这个梦的时候,他听后问我:你确定梦是这么象征?所以对于这个“象征性”的实例问题,我想还是有必要多说一点儿。  在生活中,象征性的语言和形容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夸奖女人会用“花容月貌”、“美若天仙”、“沉鱼落雁”等。扩大范围的话,则这类相关的象征性用词就更多了。形容某人会来事儿——“八面玲珑”;形容某人最近机遇非常多——“左右逢源”;形容某某有气质+长相好——“顾盼生辉”;形容谁谁突然发达了——“一飞冲天”;形容某物品(无论人造或非人造)——“鬼斧神工”;形容某人很笨——“跟猪有一拼”(猪真冤)……这些成语和词汇,我们都知道是不能仅仅只看字面的,在其背后有着一些深厚的含义或者干脆就是个故事。而这种象征性词汇的接收一方(无论是看到还是听到),则会形成一种概念性的印象——这个印象就是象征所带来的(至于这类象征之后的内涵则是一种公众认知)。所以我们说:一口咬定梦是直白且不含象征的(“一口咬定”就是一个象征性的词汇),也就等于宣布“梦禁止这种早已在生活中所娴熟掌握的比喻、象征、形容”。很显然,这种观点不但没有任何依据,而且是可笑且非客观的。  不过,在梦中的那些象征虽然含有我们所认知的意义,但同样也不能忽视在我们的主观印象下,部分个性化概念所造成的象征不同……看晕了?让我再说得简单点儿。在前面提过,这种印象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比如说有人听到“香菜”这个词会产生食欲,而我听到“香菜”这个词就会觉得恶心。也就是说,对待同一件事物,我们每个人的主观印象都是有一定差异的。看明白了吧?  为什么一定要矫情地弄清楚这点呢?因为我们必须要明白,梦中的大多数象征是没有任何规范可言的。我曾听有人说《梦的解析》书中的原本含义更倾向于“有规范可言”。谁要是强调这个看法,我只能说老兄你看书的时候不认真,走神儿了。其实弗洛伊德另有一段对此加以说明。他曾强调:“每种梦里的象征都会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并非绝对。这就好比中国的汉字(不是我瞎套磁儿,原文就这么说的)。汉字,假如单看一个字是这种意思,但是若组到句子里则有可能变成完全相反的含义……”这,才是弗大爷的观点。  汉字的例子我们就不多举了,一个就够,如:事故和故事。两个完全一样的字,颠倒了组合就有了天壤之别。而梦中的那些象征性手法也是这样的,不能生搬硬套。第26章 匪夷所思的艺术大师(7)  下面我会用《梦的解析》中的一段来说明一些象征性的问题,但是请读者注意,它同样不具备范例性,只是在百年前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某种象征,对于这个客观事实一定要清楚。比方说在国内的大多数地区,“小姐”和“发廊”这两个词基本是被毁了(别说你不知道);还有,假如在2007年,你说“凤姐”这个词,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红楼梦》里那个泼辣的王熙凤。但现在你说“凤姐”,估计只要是消息不太闭塞的地区,大家都会想到……是谁我就不说了,反正不会是王熙凤。另外,“芙蓉”这个词儿也是这么个情况。  1. 象征、性象征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弗大爷所举的这个例子吧。以下内容摘抄自《梦的解析》的第六章第五节。  象征的分割线  这节选自一名年轻女人的梦,她是因为害怕受到诱惑而患上的空旷畏惧症。  夏天,我在街上行走,戴着一顶形状奇怪的草帽;它的中间部分向上弯卷,而两边则向下垂(在这里,病人的叙述稍微犹疑一下),其中一边比另一边垂得更低。我兴高采烈的,同时也很自信;而当我走过一堆年轻军官的时候,我想:“你们都不能对我有所伤害。”  因为她不能对这帽子产生任何联想,所以我告诉她说:“这个中间部分竖起而两边向下弯曲的帽子,无疑是指男性生殖器。”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她非要拐弯用帽子来代表男人,但记得这句话“unter die haube kommen”(词面的意思是“躲在帽子下”实际上是“找一位丈夫结婚的意思”)。我故意不问她帽子两端下垂的程度怎么不同——虽然这种细节一定是解释的关键所在。我继续对她说,因为她的丈夫具有如此漂亮的性器,所以她不需要害怕那些军官。也就是说,她没有想要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东西的必要。而通常因为“被诱惑”的幻想,她不敢一人单独无伴地出去散步。基于其他材料,我已经好几次向她解释其焦虑的原因。  这时,做梦者对此分析的反应是奇特的,她收回对帽子的描述,并且声称她从来没有提到帽子两边下垂的事。但我确定自己没有听错,所以不为所动并坚持她这样说过。她沉默了好一会儿后鼓足了勇气才问道,她丈夫的睾丸一边比另一边低有什么意义,是否每个男人都是如此?就这样,那帽子特殊的细节就被解释了,而她也接受了这个解释。  在病人告诉我这个梦的时候,我已经对这顶帽子的象征感到熟悉了。别的较不清晰的梦倒使我猜想帽子还可能代表女性性器官(弗洛伊德原附注:请看克契格雷伯的一个相似的例子:斯特科尔也记录了一个梦,梦里有一顶帽子,中央插着一根弯曲的羽毛——这象征着阳痿的男人)。  象征的分割线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很容易就看到问题的所在:当时欧洲的穿着礼仪、时尚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那个时代这种象征不但是成立的,而且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假如现在有人认定“大帽子就是代表男性生殖器”的话,那么请你走到街上并且指给我看,究竟谁戴着高高的礼帽上街了(当然,我并不排除部分梦中帽子象征着男性生殖器,但是很显然那不具范例性了,而是鲜见的个例)。很明显,这个梦中把男性生殖器替换为帽子,是由于那位女士不好意思问询。这种类型的替换是因为从生活中延续而来的“羞涩”——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干的事儿,不见得到了梦中就敢干(大多数情况下),所以梦在表现上会用一种自我认定的或者约定俗成的模式来进行概念性的替换。  例如男人通常把生殖器戏称为“鸟”(这点上好像东、西方都一样)或者“雀”(雀,在这里是采用一种方言性质的发音,音qiǎo,同“巧”,还得带个儿音),或者称呼自己的生殖器为“小弟弟”(女性会用“小妹妹”)来作为形容(梦中则直接成为象征)。  例如前面我说过的那位从马上掉下过的朋友,当时他不小心被马踢到生殖器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担心自己会不会丧失男性功能。所以除了梦到“怒放的鲜花”,他还曾梦到自己找不到弟弟了,而急得满头大汗地四处寻找。可事实上他是整个家族里最小的孩子,别说弟弟了,堂弟、表弟都没有。这种“找弟弟”的梦就是一种象征(因为他不愿直接说出自己的担心,所以在梦中延续了这种态度采用象征而并不点明)。  讲解完再多提一句:弗洛伊德描述的那位女士在梦中所表现出的疑惑点(睾丸一高一低),其实在男性身上很常见,属于正常现象。请有过性经验并且抱有同样疑惑的女读者安心。  我认为,通过前面以及在上一节中所做的分析,还有讲解过的梦实例后,对于象征性的问题再多说下去只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我们就往前走,顺着目前的话题继续。  关于象征物的替换,请看下面这段内容。这部分来自《梦的解析》原文选段:  原文的分割线  所有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以及雨伞打开时都形容竖立的阳具,代表着男性性器官,还有长而锋利的武器,如刀、匕首、矛也都一样。另外一个常见但却并非完全可以理解的物体是指甲锉——也许和使用时上下挫动有关。  箱子、皮箱、柜子、炉子则代表着子宫。一些中空的东西如船,各种容器也具有同样的意义。梦中的房子通常指女人,尤其是描述各个进出口时,这个解释更毋庸置疑了。而梦中对于关注是否紧闭房门的问题就更简单了(参见《一个歇斯底里病患的部分分析》里杜拉之梦),所以在这里就不必要去说明开门的锁匙代表什么了;那个“爱泼斯坦女爵”的歌谣中,沃兰利用锁和钥匙的象征来架构某种动人的偷情暗示。(参见《性学三论》中的第二部,关于“诞生的理论”。)  一个走过套房的梦则是逛妓院或到后宫的意思,不过由萨克斯所举的例子看来,它也可以代表婚姻。  当做梦者发现一个熟悉的屋子在梦中变为两个,或者梦见两间房子(而本来是一间)时,我们发现这和童年时对性的好奇有关。在童年时,女性的生殖器和肛门是被认为属于单一的区域——下部,后来才发现原来这个区域具有两个不同的开口。  阶梯、梯子、楼梯或是在上面上下走动都代表着性交行为,而做梦者攀爬着光滑墙壁,或者由房屋的正面垂直下来(常常在很焦虑的状况下),则对应着站立的人体,也许是重复着婴孩攀爬着父母或保姆的梦回忆。而“光滑”的墙壁是指男人,因为害怕的关系,做梦者常常用手紧捉着屋子正面的突出物。  桌子、台子也代表着女人,也许是利用对比的关系,因为在这些象征物中,其外观是没有突起的。一般说来,木头(wood),从其文字学上的关系来看,是代表着女性的质地(materie)。“madeira”(群岛)这词的意义也是葡萄牙文中的森林(wood)。因为“床与桌子”形成了婚姻,所以后者在梦中常常取代前者,因而代表性的画面被置换成吃的画面了。  至于在衣着方面,帽子常常可以确定是表示男性性器官,外衣(mantel)也是,虽然不知道这象征有多少程度是因为发音相似的缘故。在男人的梦中,领带常常是阴茎的象征。毫无疑问,这不但因为领带是长形的,并且是男人所特有的、不可缺少的物件,还因为它们是可以依据各人的爱好而加以选择的——其实这种自由是受到大自然所禁止的(请对照《精神分析公报》上所刊登的关于一位19岁的躁郁病病患的图画相比较:一位男人挂着一条蛇领带,而这蛇正弯向一位小姐。另见《人类学》杂志上“害羞的男人”:一位女士闯入浴室,撞见一位来不及穿上衬衣的男人。他很尴尬,赶快用衬衫的前面部分盖住自己的喉咙部位并说:“对不起,我还没有打好领带。”)。在梦里利用这种象征的男人,通常在真实生活中是很喜好领带的(近乎奢侈),常常收集了很多。  梦中所有的复杂机械与器具往往代表着性器官(通常是男性),在描述这方面内容时,梦的象征作用都巧妙地发挥着。还有各种武器和工具也无疑都代表着男性生殖器,如犁、锤子、来复枪、左轮手枪、匕首、军刀等。同样,梦中许多的风景,特别是那些桥梁,或者长着树林的小山,都很清楚地表示着性器。马基诺维斯基曾经出版了一组梦的图片(由做梦者画出来),展示了梦中出现的风景与地点。这些画都很清楚地刻画出梦的显意和隐意分界,如果不注意的话,它们看起来就像是设计图、地图等,但如果用心去观察则知道它们代表人体、性器官等,这时那些梦才能被真正了解到。至于遇到那些不可理解的新词汇时,应该考虑它们是不是从一些具有性意义的成分拼接出来的。  梦中的小孩也常常代表性器官。想起来的确是,不管男人或女人都是习惯于把他们的性器官叫“小男人”、“小女人”、“小东西”。斯德科尔认为“小弟弟”是阴茎的意思。他这么认为是对的,如梦中和一个小孩子玩,或打他等通常指手淫。  表示阉割的象征则是光秃秃的,如剪发、牙齿脱落、砍头。如果梦关于阴茎的常用象征两次或多次重复出现,那么这是做梦者用来防止阉割的保证。梦中如果出现蜥蜴——那种尾巴被切掉又会再长出来的动物,其实具有同样的意义。  许多在神话和民间传奇中代表性器的动物在梦中也有着同样的意思:如鱼、蜗牛、猫、鼠(表示阴毛),而男性性器最重要的象征则是蛇。小动物、小虫则表示小孩子,比方说不想要的弟弟或妹妹,被小虫所纠缠则是怀孕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呈现于梦中的男性性器的象征——飞艇,也许正是利用其飞行和与形状的关联。  原文的分割线  好了,看完原文现在我们回来。  之所以把这段放在这里,而不是在更前面的章节中提出,是因为我相信读者对于梦的象征意义,目前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析能力。假如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这点,恐怕不是招致非议就是会误导部分读者——那不是我所希望的,也并不是读者想要的。  这些在《梦的解析》原书中列举的象征物,许多已经被其他象征物替换掉了,例如飞艇(不是气球,是真正的载人飞艇)。估计很多读者包括我目前都没亲眼见过那东西。飞艇那东西没亲眼见过就真的不足以造成冲击性记忆(我听朋友形容过亲眼看到那东西后有多震撼),也就很难会被梦选为素材——这一点适用于很多与时代脱节的象征物。我活了三分之一个世纪了都没戴过那种欧式的大礼帽,所以对那东西我没啥概念,也就很难把它当作“弟弟”的象征。  在节选最开始的部分所提到的“长形物体及凸起物象征男性性器”,我个人认为比较具有范例性。因为类似的梦我也做过,也曾听别人说起过(实际上这个理论也是传播最广的,对心理学稍感兴趣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并且也曾不同程度地传播过),所以在这里就不举例来反复做无谓的强调了。同样,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替换,也无须再过多解释(我可以为此而添加很多梦例,但是假如真的由着我的性子来,恐怕这本书得加厚一倍,而且我得拖稿好几个月,我的编辑肯定会疯)。  在接下来说下个问题之前,我单独就“性象征”这点多说几句:在解梦的时候,对于“象征”这个问题,千万不要生拉硬拽地往上套关联,因为很多时候梦的象征是没有绝对定式的,也不可能有绝对定式,其实也就只能有概念上的某种相仿效果而已。再有,这种象征,尤其是性象征,是直接跟文化、语言、环境等人文因素有着很大关联的(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父地母”的说法,其实这就是很明显的一种性象征。但是不同于弗洛伊德前面所列举的那种直观特质,我们中国的这种性象征则是以“远、近、疏、亲”来作为标志——傻子都看得出,这不同于前文提到过的那种“以直观外形作为性象征”概念),对于刚刚列举的那些只能作为参考来看待,千万别当成“性象征词典”背下来,没多大用处。我觉得吧,灵活变通第一。其实这跟上学一样,有的人上学的时候成绩好得离谱,走上社会就成傻子了,谈个恋爱都不会。我个人看法:还得多学学弗大爷,人家上学拔尖儿,但没学傻——情书写得那也是相当棒……又跑题了,领会精神就成,无论对我刚刚说的还是“性象征”这事儿,都是领会精神就成。  2. 同性恋及倒错的性象征着什么  接下来让我们洗把脸再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性恋及性别倒错的问题(指梦原始愿望的啊,不是社会问题,咱别扩大化)。  有时候一些梦经过分析后,我们会发现梦中的原始欲望是一种同性恋倾向。难道说,这是我们潜意识中有同性恋的欲望吗?  假如你能确定这个梦的原始欲望就是这样的,同时你的性取向是标准的异性(非双性恋或者摇摆不定的),那么我会说:是的,是同性恋倾向的愿望。但,请区分一个关键问题:同性恋倾向不是同性性行为,这个很重要。第27章 匪夷所思的艺术大师(8)  同性恋现象在正常人群(非绝对意义上的,而是指前面说过的社会常态群体)当中也很普遍。同性之间的友情其实就是一种同性恋关系。先别跳起来反驳,让我来说明这个问题。恋,不代表就是性行为对吧?它有可能包含性行为,但是并非必须包含性行为。问题就在这里了,我们都明白“夫妻”的定义——必然包含性行为(还是那句话:此时别拿社会现象来说事儿,俩概念)。而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协作关系,养育后代就是主要协作内容。现在请仔细分析下就能看出,其实“友谊”也是一种协作关系,至少它有着相互安慰的一种“慰藉交换”,这是不需要性行为的。所以同性之间的友谊也就是一种同性恋行为(非同性性行为)。在这种协作关系下,我们的整个社会得以发展并且延续,所以这种同性恋行为属于一种社会稳定因素。因此看待这个问题还是要客观一些,不要提起同性恋这词儿就立马一脸鄙夷蔑视(或春心荡漾……)。这种梦中原始愿望里所包含的同性恋倾向是社会概念的同性恋,跟性爱无关。其实深究起来,这种社会概念的同性恋应该是源于超我,那是合作、协作关系的一种延伸。所以对于梦中原始欲望所带出来的同性恋倾向,没必要心惊肉跳,因为那和同性恋性行为完全是两回事儿。也正是如此,部分有“暧昧性质”的同性恋行为在可以通过审查机制后浮现到意识层(假如并未加以伪装、象征和替换的话),因为它并不违反审查机制的“维护常态”基本原则。带有这种原始欲望的梦其实是超我在某种程度上用了一个象征性手法表示出某些做梦者实际发生过的社会关系。如果结合前面“角色”那节来进行更深一步的剖析,想必很多读者都会找到其中的奥妙的。  以上话题必将引起读者的质疑,而且不排除会引起读者之间的争议。假如真的会出现这种争议,请宽容地看待这种争议的存在。因为这个问题在欧美学术界,目前也是处于打来打去的这么个局面——那些泰斗半神都在争,那我们这些外行能掺和一把,争论下、起个哄,也算赶上时髦、跟上形势了。说到这儿再多说一句吧,之所以把这种带有争议的观点放进来,绝不是我成心挑事儿。“梦到底怎么解析,是不是该这么解析”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但我们要清楚一点,没有这些争议,也就没有今天我们对于心理学及潜意识的认识,所以,我前面说了:请宽容地看待争议。  让他们争去吧,咱们再来说说梦里的那点儿事儿。  有的时候当我们分析完一个梦后,发现在梦愿望中有性倒错问题。难道说,那种梦原始欲望中带有性别颠倒的愿望,就代表着我们有变性倾向吗?  直接给出答案的话,那就是:有一定的这种倾向,但要说明,这种倾向主要是源于性好奇。  这种性好奇源于童年。  我们每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几乎都有过对异性好奇的阶段(不是青春期那种懵懂的性渴望),这种性好奇纯粹是因好奇而起:为什么他(她)和我不一样呢?这种好奇虽然有时候能得到满足,但也仅仅是看见、知道而已,并不能理解其原因。这种原始的性好奇心理对我们的影响极为深远,甚至会一直延续到我们成年之后。也许有读者会质疑这点,在这里我不想搬出心理学那整套东西来说事儿,还是举例吧。  就拿我小时候来说,虽然曾看到过赤裸的异性(跟我同年龄的女孩),但是我除了惊奇之外还不能理解:“她们怎么少了个‘零件’呢?多不方便啊?”后来我还曾模仿女孩那样的姿势小便(我问了几个比较熟的朋友,他们小时候都有过这种行为,男女都有),这种最初的模仿其实就是一种“性别转换”的尝试。而当我们成年后就会完全明白性别问题,但不代表着这种“变性尝试”就从我们脑海中被剔除了,正相反,还扩大了——从最初的因不能理解含义而做出的行为模仿,到深刻了解后,期待一种完全模仿。不过,这并不代表着我们每个人都有变性的倾向。  八成有人会问:您都说得这么斩钉截铁了,这还不算变性倾向呢?  没错,这不是变性倾向。  想想看,很多时候我们都曾抱怨过一些性别所带来的麻烦。男人会认为女人求人办事儿会容易得多(尤其漂亮女人,那成功率是相当的高),受到的关注、关照比男人更多;而女人认为掌握这个世界的是男人,什么升职啊,不用生孩子啊,没经期啊,多爽啊。假如你关注下周围的人就会发现,这种抱怨几乎每天都会听到:  “我要是个男的就怎么怎么样!”  “还是女人好办事啊!”  “我们同时入职,就是因为我生孩子耽误升职了!”  “女人只要长得好,不用奋斗都能有房有车,男的就不成,那叫吃软饭!”  看懂了吧?其实这种“变性愿望”的原始起点并非性,而是其他因素。  我知道,在《梦的解析》中对于梦中的“性倒错”问题不是这么解释的,弗洛伊德的解释更偏向于“性驱力”这一说法,并且强调童年对我们的记忆及印象造成了这些影响,并且认为那是这类梦的唯一驱力而成为梦的原始欲望。不过根据目前欧美已知的事例及分析,有个比较客观的观点:不能否认随着我们的成长,在成年后所接受的社会压力扩大了这个问题,同时极可能是由于生活压力所引发的那种“变性欲望”出现在梦中,并呈现出“性倒错”。所以,回顾下本书前面所提到的“……梦的原始欲望的产生是有本我、自我、超我主导的,但同时这三个‘我’也在互相影响着……”所以这种“性倒错”的梦,我并不认为“性驱力”是唯一驱力,应该还有更加“本我”的情绪在其中。也就是说,异性性取向人群的大部分这类“性倒错”梦,是由生活压力而触发,且借助“原始性好奇”(来自童年的)的渠道,而实际核心愿望应该是“跨性别的特权”。想变成男的就变男的,想变成女的就变女的,的确太方便了(想想都是)。所以这种“变性愿望”大多数并不带有“同性恋”倾向(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同性性行为倾向了),而且严格地说,应该是与前面提到过的“集体意识性质的同性恋”相对立的。当然了,假如你是同性恋或者双性恋,那么则不适于上面所说的这些。  3. 不能不说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这个名字来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角。他是底比斯国王莱乌斯与王后约卡斯塔所生的儿子。由于在他出生前,神谕就已预言他长大后会杀死他的父亲,所以他一生下来就被弃于荒野。不过邻国国王路过荒野发现并且收养了他,后来俄狄浦斯成了该国的王子。他由于出身不明,故去求神为他指明,而神谕显示出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并为此警告他要远离家乡。俄狄浦斯听了之后决定离开国度(其实是养父的国家)。但在离开家乡的路上,他碰到了亲生父亲莱乌斯王(当然不认识),由于一些无聊的争执他将自己的父王打死了。当他流浪到底比斯后,解答出了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狮身人面怪,自己的问题被解答后自杀了……我不理解这是什么心态,可能斯芬克斯心理有问题),而被感激的底比斯国民拥戴为王,而同时娶了约卡斯塔为妻。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并与自己所不认识的生母生下了两男两女。多年后底比斯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国民去求神谕时所得的回答是:只要能将谋杀先王莱乌斯的凶手逐出国度就可停止这场浩劫(这个神管得比较多),但凶手在何处呢?怎么找到那个罪犯呢?悲剧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展开,终于引出最后的残酷真相——俄狄浦斯王就是杀死莱乌斯的凶手,而且更糟的是他竟是死者与其妻所生的儿子。根本不知情的俄狄浦斯感到无比的震撼并且为此痛苦不已,故事最终是个悲惨的结局——俄狄浦斯自毁双目远离了家园,流浪于荒野,而这一切完全符合神的预言。  而弗洛伊德引用了这个悲剧的名字,以此来命名儿童性心理中的“恋母情结”。这个引号不是我的手误,而是的确该加引号。儿童性心理学所中说的“恋母情结”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很多对此一知半解的人错误并且泛滥性地借用这个名词,已经给很多人留下了无聊的错误印象,所以我对此会花上一点儿篇幅说明一下“恋母情结”的问题(本来不打算说的)。  在本书第零章的时候,我就提过一个观点:孩子的愿望是很难满足的,因为孩子是贪婪的,他们还没学会克制,还未理解什么是适度。所以对于“母亲”,孩子们的概念则直接得多:代表食物,代表安全,代表温暖,代表呵护,代表关注,代表宠爱,等等。而且这也是对孩子来说最亲近的异性(在这点上,原始的性概念才发挥了其作用)。而孩子眼中的父亲则是一种制度与秩序(限制及规范),并且父亲还可以同母亲很亲密。所以出于独占的本我心理,才产生了妒忌(并不清晰,很混乱很迷茫的那种),也所以才会在孩子的梦中出现了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在《梦的解析》原著中已经很清晰、很明了地说明了这点,但正因为如此,被很多仅仅看了一点儿就四处得瑟的人歪曲了其真实含义,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儿童性心理中的“恋母情结”有着很大的曲解及误解。在此,我要强调、重申弗大爷的观点:请看完并看懂后,再来做评价。  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文艺作品很多,例如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有一版的电影大陆被译为《王子复仇记》,小时候看到哈姆雷特父亲亡灵显现那段的时候曾被吓个半死)。虽然剧中的哈姆雷特是为了替父亲报仇,但是很明显,父亲已经死了,而且仇人是父亲的兄弟——这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象征与替换(累死我了,拐了这么多弯儿总算切入本节正题了)。而更深一层的是,哈姆雷特在用一种赎罪的态度来对待自己那时隐时现的“俄狄浦斯之欲”(这才是全剧的核心),也正是这点,最后莎翁用死亡来解脱了哈姆雷特(暗示着抵抗不可逆反的人性本我,唯有一死)。  刚刚想了想,我觉得写不写这类梦其实无所谓,而且涉及“俄狄浦斯情结”会引出海量篇幅来谈到儿童性心理(梦的大量素材源于童年记忆、印象),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不再用实际梦例来做更多的说明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看弗洛伊德半神那个经典“鼠人”病例(其实“俄狄浦斯”梦例多了去了,基本牛一点儿的心理学家都有过研究),而在这本书里就不为此跑题更远了。  五、关于本章那些“未曾提到部分”的说明  在本章中,我们见识并且领略到了梦是多么牛的一位艺术大师,不过我之所以在本书中只做了概述性的说明而并未详尽,一方面是出于篇幅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深知这么写下去,多少字都不可能写透彻。因为,梦的表现手段基本跟汉字有一拼——看上去也就几千汉字(常用),但是就是因为组合排序问题,这几千个汉字能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死去活来或者神魂颠倒……梦的表现手法也是这样。不但复杂而且精妙——虽然看上去简单。在我反复掂量了自己的能力之后,我觉得“写尽”是个很不靠谱的事儿,所以也就尽可能概括后,挑选主要部分在这里做了个浅显的表述(不是假谦虚,是真的)。同时我也深知很多观点并非来自于《梦的解析》中相关章节,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或者不好,因为我在最开始就已经说明了这本书是在弗洛伊德梦理论为核心的前提下,进行修改,融入了很多近些年才有的新理论作为参考(书目会于本书最后列出),所以请读者理解我这么做的初衷:我并非要照搬一本书认着死理儿撞到墙为止,我只是想打开一条缝隙,让大家都能窥探到我们未曾留意过的那些精彩与秘密。  在梦的表现形式上,其实还有其他的转换及替代形式,例如梦中的数字就是其中一项。不知道读者是不是还记得我在最开始的时候,解析“单车训练梦”所提过的两组数字:85和20。我深信这两组数字一定有着特殊的含义,但是就算到目前我都没能理解这到底代表着啥。  还有,在《梦的解析》原著中还强调了很多单词的替换和单词的组合,还有单词的象征及联想。但这类针对梦的解析恐怕很多读者不会产生同感,甚至不能理解。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字语言是象形文,而非音节文,所以这些例子在这本书里就不会出现了(不是不适合国情,而是不适合文化)。与此相同的还有性的问题,本节中对于梦中的性问题一带而过,并非我遗漏,而是我刻意没有做过多的说明及解释,因为在《梦的解析》中,性这个问题被说了很多次,但是目前我们主流的心理学及性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有关性的梦,虽然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性原始欲望,但是并不代表着全部(就好比上一节中提过的“恋母情结”,其中彻底的、根源性质的性成分没那么大)。反而跟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宗教历史的关系更大。也正因如此,在本章中对于“性驱力”及“性的梦”这一话题有意淡化了(这点同出版限制没啥关系,相对而言,我国对于这种学术解读类书籍的内容及文字尺度,还是相对宽松的)。  好了,至此,漫长的第六章就此打住,让我们接着进入到下一章吧。第28章 情感与理智(1)  梦中的情感与理智其实并不比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情感与理智简单,反而更加复杂些。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些情绪问题,是经由意识层进行了筛选、过滤的——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爆发出来(被维护常态的审查机制所压制),之后才转变为相对来说没那么表面化的一种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潜意识之中的一些因素没有浮现出来(被压制),压制的原因是更为严格的“常态审查机制”在对此加以限制(这点前面章节中说过了:必须保证个体身处于社会中的常态)。  还是拿香菜那事儿来举例。假如我一整天都能若隐若现地闻到那个香菜的气味,我不一定会为此暴跳如雷,但很可能一整天都会不高兴(因为那激活了潜意识中那令我不安的记忆)。而当我脱离了那个充满香菜味道的环境后,我也许会因为一些别的事情愤怒(所谓迁怒)。那么之前,身处在“充满香菜味道的环境”中的过程则是情绪的积蓄过程。之所以积蓄是因为我不知道小时候被香菜里面的蚂蚱吓到(假定那时候还并不知道)过,那么我对香菜气味的反感(不安情绪)只是隐隐地影响着我,暂时不会被触发,因为并没浮现到意识层。  刚刚所说的还只是个不够具有代表性,也不够彻底,同时也没有包含更为复杂的感情的例子。而实际上我们情绪的复杂程度远远不止这么简单,这也就是本章独立存在的根本原因。  唧歪这么多,让我们开始吧。  一、梦中那纠结的情感  在梦中所出现的情感不见得就是真实的情感,因为那是经过伪装、凝缩及转移之后的“情感”。  例一:“请家长的梦”看上去是一种嘲讽,而实际上是憎恨和报复心态。  例二:在弗大爷记载过的那个有关“葬礼的梦”中(其实是爱情故事),少女参加姐姐唯一孩子的葬礼并不感到悲伤,反而带着一种期待的喜悦(与心上人见面)。  例三:“恐怖诡异的梦”里所带出的那种强烈且鲜明的恐怖感,只不过是一种掩饰罢了。  例四:在“破碎的梦”中,我对于那位女孩的纠结自始至终都没有明确、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各种暗示及手段掩盖。还有,在第三个碎片中,我和她所争论的那一幕,其实并不是我和她之间的问题,而是我自己在纠结,这显然也不是真正的情感问题——我并未因此愤怒或者有任何情绪。  这些都是梦中情感的体现方式——伪装性质的情感。这种伪装性质的情感我觉得说得够多了。那么,真正的情感在梦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还是用我的另一个梦来说明这点吧。  来自克里斯蒂娜的悲伤  这个梦简单至极。  在梦中,我仿佛身处于装潢精美、格调优雅的一座宫殿中。梦中几乎大部分时间我都在闲逛(但是我并不记得自己都看到了什么)。当我走到一幅巨大的油画前,我被这幅画所吸引,然后就一直停在那里看这幅画,直到这个梦结束。  醒来的时候,我能清晰地记得那幅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部分。接着一股莫名的悲伤涌了上来,我开始哭。从最初默默地流泪,一直到最后失声痛哭,哭了好久,那种从心底涌上的伤感令我无法抑制。但是,我并不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这件事之后的差不多一个月时间里,我都在找梦中见到的那幅油画(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只是有印象好像在哪儿见过)。当终于找到并看到了那幅画的名字的时候,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在梦醒后会痛哭……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大约5年前,一个朋友约我去看画展。记得当我们走过一幅画前时,她突然拉住我的手示意我停下,然后指着那幅画告诉我:画中这位展示出背影的人物,是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少女。说完她带着一种近乎悲悯的表情一直在看这幅画,并且告诉了我这幅画的名字(她凝视的那个表情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而当时我的心思完全不在画上,只是瞟了一眼而已(像我这种粗俗的人,对画展之类从没啥兴趣,之所以去只是不好拒绝而已)。因此,后来我对这幅画以及这幅画的名字一点儿印象都没有,只记得她当时看着这幅画的表情。  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我在梦中完全而彻底地重现了这幅画的每一个细节:一个少女背对着画面侧身坐在草地上,她那细瘦的手臂支撑着身体,凝视着画面深处那栋木头房子……画面近景的草地、远景的地平线都是如此清晰鲜明地呈现于梦中(虽然在梦中以及醒来后,我都没想起在什么地方见过这幅画)。而后来,当我找到并且看到这幅画的名字的时候,那一瞬间,所有的记忆几乎是涌出闸门般冲进了意识层。我也就知道了自己为此而伤心的原因——那位曾约我去看画展的朋友在3年前去世了(追思会悼词还是我写的)。  那幅画的名字叫《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作者:[美]安德鲁·维斯,油画成品于1948年,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个梦中所深埋的是我对已故亡友的悼念之情。但是那份悲伤的记忆被隐藏在我的潜意识当中,也可以说是“有意”被深埋的。因为毕竟那会使我产生悲伤的情绪。对于这种“严重影响到情绪的记忆,并且因此而被深埋现象”的见闻和普遍性,早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遭受到精神重创后的失忆症就属于这类情况(脑损伤不在此例)。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所以在此我就不做更多的说明了,仅仅列举一个我自己的经历。  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第一次尝试了蹦极。但是至今,从跳下到第一次回弹期间的那部分记忆,我始终想不起来——一丁点儿概念都没有,甚至是完全空白。而有记忆的部分只是从回弹上升开始。我认为从“一跃”到“而下”的那段记忆,应该是由于过于惊险而被深埋了(我还真脆弱,这点儿刺激都受不了)。  说到这儿,就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了,既然说梦的作用只是满足愿望,那么这个梦的愿望是什么呢?  我相信,当绝大多数读者看完这个梦及对其的解释后,肯定会对此产生疑惑:既然梦是愿望的达成,那为什么你这个梦在最开始的时候似乎带着的是一种缅怀或者悲伤的情绪?难道说你的梦的原始愿望是想这样?我相信这不仅仅是让很多读者不能理解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许多排斥“梦是愿望达成”理论的人所强调的。  但请回忆一下,我在最初就说了,“梦是愿望的达成”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概念。  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成一种愿望,而最初的原始欲望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是无论这个原始欲望是怎么样的,梦都会把它变成一种我们可以接受的“东西”。如果你想杀了某人,那么梦会让那个家伙在梦中自己死掉;如果你想跟某人上床,梦会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我想缅怀,梦不会直接把这种充满悲伤的情绪直接反映出来导致我哭醒(维护睡眠),它用了个意味深长的凝视场景来表现出了这种情绪(只是角色被替换为我)。但是,这种情绪因为过于强烈,虽然在梦中没能爆发出来,但是潜意识还是成功地影响到了我,让我在醒来之后忍不住为此而痛哭(虽然当时并没搞明白为什么)。假如你对这种影响不能理解的话,请参考“我对闻到香菜气味后所产生的不安情绪”——同样是潜意识给我造成的影响。  说到这儿,我们也就可以明确地进一步对“梦是愿望的达成”来做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义了。  我们的梦所做的是维护睡眠,并且通过梦把一些深埋于潜意识中的压抑的东西释放出来。维护睡眠这部分不用解释了,而“释放深埋在潜意识中的压抑”则是重中之重。因为假如一些压力或者不良情绪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那么恐怕当压力积蓄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因人而异),便会转变为爆发状态(但是爆发的宣泄口就没谱了,参考刚刚用香菜事件来做的延伸性说明)。也正因如此,梦对于压力的释放是必需的,也是维系我们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梦要保证维护睡眠,并且把来自于潜意识的压力合理地、顺应自然地释放出来(表现的同时不能影响睡眠)。这种表现的最终结束点一定是某种宽慰,而非不快或者更加压抑(例如恐怖诡异的那个梦,醒来后我并没为此吓得死去活来想起来就哭,反而有一种解脱感)。但是请注意,梦的这种机制虽然不会完全地把所有梦境都转变为快乐或者幸福结局,但是会通过转换形式把潜意识中的压力凝缩后再加以释放——这个转换形式和凝缩就是前面说过的凝缩和转移功能。不过此时的“转移”还包含更早一些发生的转移(略有不同于后面的粉饰性转移),我们可以把这种转移称之为“制定梦方向的转移”,应该是属于梦前期工作之一,而并非中期的借喻、伪装性转移。这种“制定方向性质的转移”也同样被审查机制严格审查——不可以直接把潜意识中的心理问题表象化,同时还要解决问题。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梦是一种自我心理修复、自我心理调整机制(如果长期出现“因梦而更加压抑”则肯定是出现了心理问题)。  这个时候,我们再回来看“来自克里斯蒂娜的悲伤”这个梦。梦中把我对于故友的哀思转换为某种场景的重现,同时搜索出了我对那幅画的记忆来表达出我深埋着的情绪:在第一次见到那幅画的同时,故友那充满悲悯的凝视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表达了我对已不在人世朋友的哀悼。梦之所以用这种关联性的记忆和思路来缅怀亡友,是因为梦还有另一项重要工作要做:维护睡眠。关于这点,从醒来后我痛哭的程度就能看出,那种悲痛如果在梦里爆发出来则必将影响到我的睡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那种对于亡友悼念的深层记忆并非梦所触发,而是潜意识中的某部分,不明原因地突然释放出了这个记忆(恐怕我得接受催眠才能发现其被触发的原因,独立完成似乎有些困难)。  那么,这个梦的核心愿望就是释放出我潜意识中所积累下的悲伤情绪,但是用一种隐晦的、联想式的手段来加以表达。而这种转换表达不影响到我的睡眠,就是这个梦的愿望。  难道,成功转换本身就是愿望吗?  是的,至少在这个梦中就是这样的。因为这足以使梦为此而努力一番了:既要释放情感,还得委婉,同时必须保证睡眠。进一步更直白的定义就是“这个梦的目的就是拐弯抹角不让我难受地(从梦中)释放出积压在潜意识中的情感”。  也许会有人觉得这个未免过于复杂了,并且不能理解梦的这种机制。其实,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看。梦是我们所有意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我们的意识是非常简洁的——把不必要的东西全部隐匿,而只展示出结论或定义。因为假如我们面对日常生活的时候,需要把所有记忆、印象、概念、成因全部都挖掘出来,然后进行分析、对比、定义、归类,那恐怕我们这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忙于回忆。很明显,这种做法不但没有效率,而且还很麻烦。  继续用电脑来打比方吧。电脑在开机的时候不会一下子加载所有程序,对吧?只要加载必要的、能够使系统启动的那部分就够了,至于其他的部分虽然已经存在于你的这台电脑中,但是这并非开机所必需的。想想看,假如你开机后所有的程序都运行起来,或者所有的程序都读取一遍,恐怕你要提前1个小时开机预读,否则肯定耽误事儿。所以,在开机的时候仅仅运行某些程序即可。另外,电脑运行中当你需要某些程序的时候,那些程序会根据你的指令开始运行。假如你开了某个程序但暂时不用,先放到一边的话,那么这些程序则会处在一种“占内存最低化”的维持状态,除非你手动去关闭它。还有,绝大多数程序在被打开的时候,你没兴趣看这个过程是怎么运作的——都在后台运行处理就可以了,直接展示给你一个结果就ok,就是这样的。  我们的大脑远比电脑要复杂得多,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运行原理却又跟电脑的很接近(或者说电脑本身就是对人类大脑的一种模仿)。这种简化的运行模式是对我们的极大帮助,而并非制造麻烦。但是梦在进行释放的时候,假如把陈年旧事、细碎的各种记忆全部从潜意识翻腾到意识层中,那么不仅没达到释放的目的,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疲惫不堪。所以,梦处心积虑地维系着这种“隐藏”于潜意识的记忆或思维状态,是一种极其合理且非常完善的机制(也就是说,正因如此,梦中的那些情感才会遮遮掩掩,仿佛梦对于感情是很纠结、很避讳似的)。  如果说我们的表象行为(意识行为)是一辆汽车,那么车身内的零部件则是潜意识部分,都被藏了起来,只有到修理的时候才会被打开,而不需要时时刻刻地敞着机器盖子,咱们的大脑其实就是这样做的。  因此,我们梦中的那些情感、情绪(无论喜怒哀乐)被很好地隐匿起来,其中一些通过梦境得以宣泄,同时又保证了醒来后并没把潜意识中沉淀下去的记忆重新搅浑又翻腾起来。所以那许许多多影响着我们意识思维、行为、认知、概念的“根源”依旧还在水面之下。也就是说,梦中的真实情感之所以“被隐藏”就是这个原因。而实际梦中暴露出来的那部分所谓“情感”不过是一种伪装罢了(但是不能否认一点:少部分伪装其实还多少带了点儿来自于意识或潜意识中的个人情绪,因为伪装的取材也不是凭空来的,所谓“万事皆有源头”)。  在本节关于“情感”话题的最后部分,让我们来看看弗洛伊德对于这类梦的分析及相关解析。  以下部分选自《梦的解析》第六章第八节第三段:  情感的分割线  最初仿佛我身处一座靠近海洋的城堡。后来它不再直接坐落在海上,而是在一个狭窄、连通到海的运河上。城堡的主人是p先生(司令官)。我和他站在一个有三面大窗的宽敞的招待室内,前面是一道墙的凸起物,就像是战堡上的齿状凸起。我属于驻守军团,也是一位海军志愿军官。因为处在战争状态下,所以我们担心敌对的海军来袭。p先生似乎想要逃开,他提示我如何处理紧急情况。他那残废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在这危城内。假如被轰炸,那么大厅应当撤空。他呼吸转重,转过身来想走,但是我把他抓住,问他如果需要时怎么才能和他保持通信。他说了一些话后就立刻倒在地上死了。毫无疑问,一定是我的问题刺激到他了。在他死后(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我考虑他的遗孀是否要留在城堡内;或者我是否要将他死亡的消息告诉给更高的统治当局知道;或者我是否该代他统治此城堡(因为我的地位仅次于他)。我站在窗前,望着那些航行着的船只通过。都是一些商船,急速地划过深蓝色的水面,有一些拥有好几个烟囱,有些则具有鼓胀着的甲板,然后我兄弟和我一起站在窗前望着运河。当看到某一艘船时,我们害怕地大叫道:“战舰来啦!”结果却是一艘我早就得知要回航的船。接下来一条小船以一种滑稽的方式穿插到中间来。它的甲板上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杯形或箱形的物件,我们一齐喊道:“那是早餐船!”第29章 情感与理智(2)  快速航行的船、深蓝色的水面、烟囱上的褐色烟……这一切的组合给我造成了一种紧张、不祥的感觉。  梦中的地点是我那几次游览亚得里亚海(adriatic)以及米兰梅尔(miramara)、杜伊诺(duillo)、威伦斯(venice)、阿奎利亚(aquileia)等的印象所结合而成的。复活节假期,我和兄弟到亚得里亚海旅游,印象仍旧很深刻(做梦的前几个星期)。这个梦暗示着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海战,以及此战役带给我的焦虑(关于我美国亲戚的安危)。  梦中有两个地方显露着感情。一处是应有激动感情但没有发生,反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城堡主人之死“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在另一处,当我认为自己见到战舰非常害怕时,感受着整个睡眠中所笼罩的畏惧感。在这个结构完善的梦中,感情配置得那么好,以致没有产生明显的矛盾。我没有理由要因为城堡主人之死而感到畏惧,不过,在变成城堡的统帅后却因见到敌人的舰队而感到害怕。经过分析显示出,p先生不过是我自己的一个替代人物而已(在梦中我反而替代了他)。其实我才是那猝死的城堡主人,梦根源是“假如我死了,我的妻儿怎么办”?但令我困扰的是:害怕因死亡而造成的分离,和“见到”战舰的情节连在一起。其实那部分和战舰有关的情节却是从最令我高兴的回忆中所得来的。  一年前,在威尼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日子里,我和家人一起站在位于希尔奥玛芬尼(riva degli schiavoni)的一所房子的窗前望着蔚蓝色的水面。那天,湖上船只来往频繁,我们期待英国船只的来临,并且准备给予隆重的接待。突然我太太像孩子那样开心地大喊:“英国的战舰来啦!”但梦中我却因这些相似的词而感到害怕(梦中的言语是由真实生活中衍生而来的)。因此,在把那些元素转变为梦显意的过程中,我由欢快转为惧怕。我只需要稍微暗示一下,各位就会明白变形本身就表达出梦的内容的隐意。这个例子还证实梦的运作能够随意地把感情与梦愿望中原本的联系切断,并在显意中某个经过挑选的地点将它介绍出来。  我要借这个机会稍微详细地分析“早餐船”的意思,它在梦中出现,使原先颇为合理的情况转变得无意义。当我对梦中这物象加以更仔细的研究时发现那船是黑色的,同时因为中间最宽阔的部分被切短了,所以它的形状和伊特拉斯科(etruscan)博物馆那组吸引我的陈列品极为相似。那是一些方形的黑色陶器盘,有两个把柄,上面立着仿佛是装有咖啡或茶的杯子,看起来有点像今天我们所用的早餐器具。经过询问后,我得知那是伊特拉斯科女人的化妆品器皿,上面有些容器可以存放粉末和化妆品,我开玩笑说,把它带回家去给自己太太,应该是件很好的礼物。因此,梦中这个物象的意义就是黑色的丧服(black toilet,而toilette就等于是:衣服),意指死亡。这物象另一方面又使我想起那些装载着死尸的船(德语nachen,从希腊文vsxus衍生而来,死尸的意思)——早些时候人们把尸体装在船上,让它漂浮海上而葬身于其中。这和梦中船只的回航相关联:  平安地坐在船上(still,auf gerettetem boot)。  老人静静地驶回海港(treibt in den hafen der greis)(弗洛伊德附注:选自席勒的《生死寓言》)。  这是该船失事后的回航(德语“schiffbruck”的词面意思就是船破了——shipbreak)。而早餐船刚好在中间被切短了,但“早餐船”这个词的来源又是什么呢?这源自于“战舰”前漏掉的“英国”。英语早餐(breakfast)的意思就是打破绝食(breaking fast)。打破(breaking)和船的失事(ship wreck-ship break)又再连接在一起,而绝食(fast)和那黑色丧服或toilette又相连着。  但是早餐船这词是在梦中制造的,这使我记起最近一次旅程中很开心的一件事。因为不放心奎莱亚(aquileia)供应的食物,所以我们预先由格里斯(gorizia)带来一些食物,并且由奎莱亚买到一瓶上好伊斯特(istrian)酒,当这小邮轮慢慢地由戴勒密(delle mee)运河驶过空阔的咸水湖航向格拉多时,我和太太是这船上的唯一一对乘客。我们在甲板上兴高采烈地吃着早餐,而且从来没有吃得比这更痛快,这就是“早餐船”。不过在这快乐开心的回忆背后,却潜藏着对不可预测以及神秘未来所抱有的忧郁想法。  感情与其直接联系的分离是梦形成的一件最明显的事实,不过这并非梦的原始部分转为梦显意过程中的唯一或最重要的改变。如果将此感情和梦中感情相比较,我们立刻就会察觉:无论什么时候,梦中的感情都可以在原始触发点中找到,但是反过来却不成立。因为通常经过种种处理后,梦中的感情已经远不如原本的精神材料那么明晰了。在重新把梦的原始欲望架建起来时,我发现往往最强烈的精神冲动一直挣扎着想出头,与一些和它截然不同的力量抗衡着。如果这时再回过头看看梦,就会发现它往往是无色的,不具任何强烈的情感。梦的运作把内容以及思想的感情成分减低到淡漠的程度。可以这么说,是梦的运作本身造成了梦中感情的压抑(suppression of affects)。  但必须承认的是,有时却不是这样的。鲜活的感情会进入梦中。不过首先我们要考虑下面的事实:虽然许多看来是淡漠的梦,但在追究其梦思时却具有深厚的感情。  我没办法对梦运作的过程中将感情压抑的事进行完全的解释,因为这样做之前必定要先对感情的理论以及压抑的机制加以详细探讨,所以在这里我只想提两点。我被迫(因为别的理由)这么想,感情的发泄是一种指向身体内部的离心程序,和运动及分泌作用的神经分布类似。就像在睡眠中运动神经冲动传导受到限制一样,潜意识唤起离心的感情发泄,在睡梦中也变得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梦原始的感情冲动变得很软弱,所以即便在梦中显露时也不会是强烈的。根据这一观点,“感情的压抑”并非梦运作的功能,而是睡眠的结果(插一句:所以我在章节的安排上把这章独立了出来,并没有归纳到上一章中)。当然也许这是真的,不过却不是完全的真实。我们还需要注意,任何繁杂的梦都是各种精神力量相互冲突后又相互协调的结果。架构成意愿的思想必须要对付审查机制。而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潜意识的每一个思想串列都带着某种感情,所以这么想大概不会错:感情的压抑是各种相反力量的相互抑制,以及审查制度压制的结果。因此,感情的压抑是审查制度的第二结果,而梦的改造则是其第一结果。  情感的分割线  弗大爷果然牛人,现如今对于这种隐藏感情的心理分析和当初弗大爷的预测基本吻合。  二、梦中的理智  首先,要区分清楚一点:这里所说的理智不是真正的理智,是梦中的理智。那梦中的理智到底是不是理智呢?这就要分你从哪儿看了,从梦中看,很理智。醒来再看,很荒谬。这节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在“请家长的梦”中,梦运用记忆储存的“无责任提取功能”故意制造出了极其荒谬的穿越效果,这不但是为了让审查机制使梦得以顺利通过,同时还使用超现实手法来满足了我的某些愿望(来自于少年时期的)。这种打乱时间顺序的荒谬做法,虽然在醒来之后会觉得“很无聊、很荒诞”,但是在梦中我却丝毫没产生任何置疑——我觉得就是这样的,助理就是我的家长(汗),而她所做的那些反驳也是显而易见的“用事实说话”,梦中我觉得挺好的,很正确。摆事实讲道理,条理分明逻辑清晰,没胡说八道,也没胡吹,很干净利落地就证明了那位中学老师看错了,我的未来并非他所预言的那样。但这种“正确性”只在梦里成立,而醒来后就觉得比较扯了。那梦是怎么设定这种“合理性”的呢?  首先,我们应该还记得前面章节中所描述的那些:梦凝缩性质的表现方式,潜意识的释放,梦的审查制度,梦的转移、伪装,等等。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梦是很霸道的,直接展示“果”,而在大多数时候不去说明“因”。也就是说,梦对于因果关系似乎早就定调了,而无须再度说明。虽然霸道,但也必须承认这样做是合理且正确的。因为梦是一种很自我、很具有隐私性质的个人印象展示。这场展示的观众只有一个:做梦者。所以梦对于概念性的前述完全省略,这样不但方便快捷,而且借此还能躲过审查机制的审核——无须得瑟为什么,直接用凝缩、伪装后的素材作为画面表现即可。而审查机制也不会深究这画面究竟是啥元素凝缩聚合出来的(你看电影不会认真观察每个角色的服装面料吧?不会仔细研究每一种道具的材质吧?),只要这个画面看上去不黄不暴力就成。当然了,那些具有明显指向性的不黄不暴力画面还是无法通过审查的。比如说“一男一女,面色潮红,气喘吁吁,头发凌乱地正准备互脱对方衣服”的这种画面,还是会有可能被干掉的。之所以说有可能,是因为要看这个梦隐藏的意思要表达啥了,假如所要表达的含义非常复杂,并且梦的原始愿望又充满纠结的话,那么个别“很黄很暴力”的画面也有可能得以通过。例如“破碎的梦”中第一个片段就是因为过于露骨地宣扬我的诽谤行为而被强行结束掉(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本不会被通过)。所以对于这类“组合展示出结果和定义”的问题,审查机制完全无视、不管。  还拿“请家长的梦”来说,这个梦的“因”在梦中并没有得到展示,只是展示“果”。而“因”是:现在已经有足够的事实来证明你(那位老师)错了,所以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直接用事实来强调出你的妄言和谬论。所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虽然在我们醒来后会觉得梦中的场景、人物是荒谬的,但是在梦中却是“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理智可信”的。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荒谬的梦只有在醒来之后才会觉得荒谬,而不会在梦中就觉得“这太荒谬了”!  现在,浓缩一下前面所说的概念:梦的逻辑与合理是完全要站在另一个角度看的。有时候很多表述虽然醒来后回想下觉得很荒诞,但那是因为梦很好地隐匿了许多原始愿望中的“因”(这样做是必需的,否则难逃审查机制的审查)。  其实《梦的解析》理论之所以被很多人排斥,就是因为很大一部分人并没搞懂“潜意识被抑制”的原因。所以对于一些梦的荒谬表现,还依旧沉迷于显意而并非究其深意。前面已经说过了,潜意识之所以被抑制是因为几方面的原因,例如维护常态啊,不必什么都拿到前台来运作啊,直接展示结果而不是结构啊,等等。这些都是潜意识被抑制的原因(等同于电脑内存条和硬盘的区别)。而梦虽然是一种心理宣泄过程(愿望的达成),但是梦依旧没有把藏于水面之下的全部东西拿出来得瑟(真这样的话,睡一夜得累死)。所以很多人到了这里就不明白了,死活不信梦是心理活动而非必须划归到肉体反应上。这也没办法,比如说“梦中的理智”吧,看上去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理智,而是胡扯。但是一定要记住,这仅仅是“看上去”而已(所以说这节的标题我并没危言耸听或者故意说反话)。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朋友(年轻女孩)曾对我说过的梦,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梦,而且梦背后的那些“素材”更有意思。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梦吧。  垃圾箱是我家  在这个梦中,我的这位朋友住在垃圾箱中。那是一种小区专用的大型垃圾箱。在梦里女孩将垃圾箱外表装饰得很漂亮,几乎每一个路过的人都会称赞这个垃圾箱非常漂亮,而且女孩也为此而得意,并且很自豪地跟别人说:“我就住在垃圾箱里!”甚至还邀请别人来做客。不过,在梦中她始终没有进过垃圾箱内部,同时也没有任何垃圾箱内部视觉的印象。  这个梦就是这样的,很荒谬吧?  在做了这个梦不久后女孩还跟身边的朋友说起这个梦,而有一位自称“熟读”《梦的解析》的家伙说这个梦是一种性暗示,代表着一种肮脏的性幻想渴求(不过并没说明这个梦是哪种“肮脏的性幻想渴求”)。做梦的女孩吓坏了,某次在电话里跟我说起了这个梦及“大仙”所做的解释,然后问我:真的是这样吗?  由于我对这个女孩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在经过了大约一个小时的通话后,我问她:“你前一段时间跟父母有些矛盾吧?”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我告诉她:这个梦跟性无关。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读者:真讨厌!总是用这种疑问句)  首先要说明,这个梦里所出现的垃圾箱并不代表着肮脏,而是有着其他含义。第30章 情感与理智(3)  在这个女孩很小的时候曾经追问过父母:“我是从哪儿来的?”而在中国大陆地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假如小时候问这种问题往往都会得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答案(70年代前或者90年代后的人我很少接触,所以并不清楚):什么山里捡来的(拾取论)、河里漂来的(桃太郎论)、抱养来的(义举论)、商店买来拼装起来的(组合论)、某棵树上结出来的(超级进化论)、石头里蹦出来的(悟空论,仅适合于属猴的人),等等。而做梦的这个女孩得到的回答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也许是她过于好奇,追问得比较多,所以她甚至被告知:是从某条街的某个小区里的垃圾箱被捡来的(额外一提:那个位置至今还有个大垃圾箱,只是换成了新的而已)。在她亲自跑去看过后,就一直对那个垃圾箱有着极深厚的好感(梦中所梦到的也正是那个位置的垃圾箱)。这就是这个梦的基本元素——垃圾箱的由来。  因为这个梦中的其他元素分析起来牵扯到太多做梦者的个人隐私(因为必定会有我的朋友看这本书,所以请读者原谅我对此所作的隐瞒),所以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加以说明了,只解析这个梦的原始愿望是什么吧。  在做这个梦的前不久,女孩和父母在一些问题上有着很大的分歧。那期间她很想搬出来自己住,一是为了离工作地点近,二是想独立生活从而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束缚。但是她的父母坚决反对,并且明确指出:你从小到大上学都是在附近(大学也是在北京上的),所以你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也没必要搬出去自己住。想搬出去只有一种方式:结婚。但是这个女孩并不想结婚,只是想独立生活而已,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曾经一度和父母关系闹得很僵。  那么,估计大多数读者都能看懂是什么意思了,因为这个梦的真实含义非常简单直接(比较符合这个女孩的性格):既然你们这么管束着我,那么我就回到你们“发现”我之前好了(来自童年的记忆)——我回到你们“捡到”我的那个垃圾箱去,这样不但你们无法管束我,而且我也的确满足了自己的想法——搬出去住了。而这个梦中并没有出现垃圾箱的内部,以及她没有真的进入到垃圾箱“家”中,是因为现实的印象干扰到了这个梦,毕竟垃圾箱可不是什么干净地方。所以在梦中没有真正进入垃圾箱中(因为她很清楚垃圾箱里是不能住人并且是很脏很臭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梦里,垃圾箱只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而并非真的就期许着能住在垃圾箱里。这种象征性的定位来源于女孩童年所被灌输的错误概念,也正是因此,肮脏的垃圾箱反而在梦中成为了新生活的一个标志。  我记得当时这个梦还没有解释完,这位朋友就已经明白了,因为她很清楚这代表的是什么。只是这种对中国人来说“大逆不孝”的想法是被禁止的,即脱离父母,不要他们干涉我的生活(在西方国家这种事情则不算什么不孝,甚至有一种“18岁能养活自己了就独立”的生活习惯及养育规则),所以,这个梦的原始愿望在被合理的、巧妙的粉饰后成为了隐意。  现在很多读者都已经明白了梦中的理智是如何构成的了,不过为了让读者能够看到更多的分析和解析,所以在本节、本章结束前,摘录两段弗大爷所记录下的梦和关于梦中的理智分析。  梦例1  这个梦是一位父亲去世6年的病人所做的。  梦中,他的父亲遇上严重的车祸:那列飞驶着的夜快车突然脱轨了,座位都挤压在一起,把他的头夹在其中。然后做梦者看见父亲睡在床上,左边眉角上有一道垂直的伤痕……做梦者很惊奇父亲怎么会发生意外呢?(因为他已经死了,做梦者在描述的时候加上这一句)父亲的眼睛是多么明亮呀!  根据一般人对梦的了解,我们应该这么解释:也许做梦者在想象此意外事故时,忘记了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当梦继续进行时,这记忆又重现,因此使他感到惊讶。从解析的经验来看,这种解释显然是毫无意义的。其实是做梦者请了一位雕塑家替父亲做一个半身像(bust),两天前他恰好第一次去看塑造的进展情况,这就是他认为的灾祸(德语中,bust又指发生意外或不对劲)。雕塑家从来没见过他的父亲,所以只好根据照片来雕刻。梦发生的前一天,他让一位仆人到工作室去看那大理石像,想听听仆人是否也同样认为石像的前额显得太窄。然后他就陆续记起构架成这个梦的素材:每当有家庭或商业上的困扰时,他父亲都会习惯性地用双手压着两边的太阳穴,仿佛他觉得头太大了,必须把它压小些。还有,在做梦者4岁的时候,一支手枪意外走火把父亲的眼睛弄黑了(那时他刚好在场),所以他才会觉得“父亲的眼睛多么明亮呀”;梦中他发现父亲左额上那道伤痕和死者生前额头上的皱纹(每当悲伤的时候)是一样的。而伤痕取代了皱纹的事实又导出造成这个梦的另一个原因:做梦者曾为他女儿拍了一张照片,但照片不小心从手中掉落,捡起时发现照片摔出了一条裂痕,正好垂直延伸到他女儿的眉骨上。他认为这是凶兆,因为他母亲去世前数天,他也曾把她的照片底片摔坏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照相成像技术不够先进,那时候感光底片大多是厚质赛璐璐或者玻璃的,易碎)。  因此,这个梦的荒谬性只不过是一种相当于口头上把照片、石像和真实的人混淆在一起的粗心大意而已。比方说在观看照片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这么说:“你不觉得和父亲完全一样吗?”或“你不觉得父亲有些不对劲吗?”当然,这个梦的荒谬性可以很容易避免。并且就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可以说这种荒谬是被允许的,甚至是被策划的。  梦例2  这是我自己一个几乎和前者相同的梦(先说明一下:家父于1896年逝世)。  在梦中,已绝人世的父亲在马扎尔人(magyars)的政治领域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他帮助他们联合成完整的政治团体。此时我看到一小张模糊的画像,那是许多人聚集在一起,似乎是在德国国会上。有一个男人站在几张凳子上,而另一些人则围在他四周;记得他死去的时候躺在床上的样子,简直就像是加里波第 (garibadi是一位意大利英雄)。我很高兴这诺言终于实现了。  有什么会比这些更荒诞无稽?做梦的时期恰好是匈牙利政局混乱的时候——因为国会的瘫痪导致了无政府的状态。结果由于泽尔(szbll)的才智而得以解救(19世纪末匈牙利政治危机,多亏科罗曼·泽尔力挽狂澜,稳定了政局)。这么说来那一小张画像中所包含的细节,和这个梦的解析就具有一定的关系了。我们的梦思通常是和真实情况以同样形式呈现,但我在这个梦中见到的画,却源于一本有关奥地利历史书中的插图——其中显示着在那著名的“moriamur pro rege ncstro”事件中,出现于普雷斯堡(presoburg)的议会上的情况(弗洛伊德附注:1740年奥地利王位继承之战后,玛莉亚登上王位,贵族们对她呼吁所做的反应为“我们誓死效忠国王!”另外我记不起来在哪里看到过一则梦的记载,该梦中的人物都是异常矮小的,其缘由是做梦者白天看到的铜版画,例如卡罗特的画都是具有好多好多微小的人物的。其中有一套是描绘18世纪30年代战争的恐怖)。和图片中的玛莉亚一样,在梦中家父四周围绕着群众,但他却站在几张椅子(stuhl)上面,使他们团结在一起,因此就像是一位总裁判(stuhlrichter)一样(二者间的关联是一句常用德语,“我们不需要裁判”),而确实当家父逝世的时候,围绕在床边的人都说他像加里波第。他死后体温上升,两颊泛红而且愈来愈深……回忆到这里,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呈现出:  und hinter ihm in wesenlosem scheine  lag was uns alle bandigt,das gemeine(弗洛伊德附注:来自歌德在好友席勒死后数月,为其遗作《钟之歌》所作的序,他说席勒的灵魂正向真实、完善与美丽之永恒前进,但“在他背后却笼罩着一个全人类的阴影——共同的命运”)  这高层次的思想使我们对现实的“共同的命运”有所准备。死后体温的升高和梦中这句话“他死后”相对,他最深切的苦痛是死前数周肠道的完全瘫痪(梗塞)。我的各种不尊敬的念头都和这点有所关联。我的一位同学在中学时就失去了父亲,那时我深为所动,于是成为他的好友。有一次他向我提到一个女性亲戚痛心的经历:她父亲是在街上暴毙的,被抬回家里后,当他们把他衣服解开时,发现在“临死之际”或是“死后”大便失禁了。那位同学的女亲戚对这件事深为不快,并且无法把这个印象从她对父亲的记忆中摘除掉。现在我们已经触及这个梦的愿望了,就是:“死后仍然是伟大而不受玷污地呈现在孩子面前”——谁不是这样想的呢?但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梦的荒谬性呢?表面的荒谬是由于忠实呈现在梦中的一个暗喻,而我们却惯于忽略它所蕴涵的荒谬性,这里,我们又再度不能否认,荒谬性是故意的以及刻意策划的。  因为死去的人常常会在梦里出现,和我们一起活动并产生互动(就像是活着一样)。所以常常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惊奇以及奇怪的解释,而这正显示出我们对梦的不了解。其实这些梦的意义是很显然的。它常发生在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如果父亲还活着,他对这件事会怎么说呢?”除了将有关人物展现在某种情况下,梦是无法表达出“如果”的。比方说一位从祖父那里得到大笔遗产的年轻人,正当他悔恨挥霍了许多钱的时候,就梦见祖父还活着并且向他追问,然后指责他不该奢侈。而当我们更精确地分析后会发现,人已经死去很久了,那么这个梦中的批评不过是一种慰藉的想法(幸好这位故人没有亲眼看到),或者说是一种惬意的感觉(他不再能够干预)。  还有另外一种荒谬也发生在故人重现的梦中,但却表现的不再是荒诞与嘲讽。它暗示着一种极端的否认,因此表示出一种做梦者想都不敢想的潜意识。除非我们记住这个原则:梦无法区分什么是愿望,什么是真实,否则就要阐明这种梦是不可能的。例如:一个男人在父亲临终前悉心照顾老人,而在父亲死后确实哀伤了好久,但过后却做了下面这个看似毫无意义的梦。他父亲又活了,和往常一样与他谈话,但(下面这句话很重要)他真的已经死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如果我们在“他真的已经死了”的后面加入“这是做梦者的愿望”,以及他“不知道”做梦者很清楚他死了,那么这个梦就可以了解了。正当他照顾父亲的时候,他不断希望父亲早些死去,因为这将使父亲的苦痛得以结束,这是个慈悲的想法。在哀悼的时候,这个同情的想法却变为潜意识的自责,似乎是因为他这个想法缩短了父亲的生命。借着做梦者童年期反抗父亲冲动的复苏,使自责得以在梦中表达。而由于梦的怂恿和清醒时思想的极端对比,正好造成这个梦的荒谬性。  梦见做梦者所喜爱的死人是解梦中一件很头痛的事,因而常常得不到很满意的答案。其原因是:做梦者和此人之间存在着特别强烈的矛盾情感。常见的形式是:此人起初活着的,但突然却死了,然后在接着的梦中活了……这使人混淆。不过我终于知道这种又生又死的改变,正表示出做梦者的冷漠,“对我来说,他不管是活着或死去,都是一样的”。这个冷漠当然不是真实的,它只是一种想法,其功能是在使做梦者否认他那强烈的、矛盾的感情,也可以说这是矛盾情感在梦里的表现。  在另外一些和死人有关的梦里,这个原则会有些帮助:如果在梦中,做梦者不被提醒说那人已经死去,那么做梦者会把自己看成死者,也就是梦见自己死亡。但如果在做梦的过程中,做梦者突然惊奇地和自己说:“奇怪,他已经死去好久了。”那么他是在否认这件事,否认自己的死亡。但我必须承认:对这种梦的秘密,我们还未曾全部了解。  ——以上两个梦例选自《梦的解析》第六章第七节。  虽然摘录了两段《梦的解析》中的例子,但我很清楚自己所举的例子还是太少了。不过,我认为即便举更多的例子也不会有更多的意义,因为“灵活掌握”和“足够了解背景”才是关键问题。我希望每一位打算尝试这种解梦方法的读者都能牢记这点。  好吧,现在我们进入到下一章吧。在下一章中我们主要说的将是“编辑、组合、补充、校正”的问题。因为梦并非凝缩、转移、替换或者不管不顾地推出很自我的个性化印象,以及“只要能通过审查机制”就完事儿了,还有许多必需的程序。其实这也是原始欲望变成梦的关键程序。这就好比我这本书,我决定写,怎么写,怎么规划,怎么划分,都需要考虑,绝对不是由着性子来就成了的,而且也不是写完了检查没错字就能印刷出版,还需要校正、审阅。那么梦的这些工序是怎么进行的呢?第31章 编辑、组合、补充、校正的问题(1)  前面我说过,电影和梦其实很像,很像很像。  那么,假如我们要拍一部电影,那就先得定下题材——是爱情片还是喜剧片?是战争片还是科幻片?是古装片还是现代片?这些都要事先确定好。然后再根据题材挑选剧本,之后设定一些情节(俗称“桩子”),再在整个故事中穿插一些曲折的剧情。比方说一个人出门了,去上学,然后到了教室听课……这没啥新鲜的,平淡如水啥事儿都没发生,那么这片子肯定没人愿意看(当然了,你要想存心打算向往与众不同、憋着展示下自己多另类,你也可以声称这种片子特牛、超好看、蕴涵深意)。那么怎么设定情节呢?还是一个人出门了,出门后这人发现自己没带钥匙,也就是说进不去家门了。然后又发现手机钱包都没带,而且最要命的是准考证也没带——恰好正要去参加高考……明白了吧?情节就这样出来了,有了“桩子”就有了曲折性,观众就会被抓住继续看(无论电影还是电视都一样)……设定好情节再根据预算选演员,选外景地什么的,之后筹备ok了才能开机。拍摄结束杀青后还没完,还得剪辑、配音、调整等,这都属于后期工作——当然是根据剧本来剪辑调整(个别导演除外,例如许鞍华他们就是,爱谁谁,拍了再说,至于剪出来的是什么就没准儿了——这是跟梦学的,我没瞎说,请往下看就知道了)……电影就是这样出来的。那么梦呢?  梦明显不用选演员、拍画面。但是梦也需要定“剧本”、“设情节”,以及“剪辑”。其实这一章所要说的就是这些,即梦在运作时的起始步骤和最终步骤。  前面我们都看到了梦的那些花哨“动作”还有“绝技”,的确让我们眼花缭乱赞叹不已,但是那些就算再漂亮也只是画面或者片段而已,其实把这些组合成整个梦,并且补充完整才是最重要的工序。这部分我之所以特意放在最后说,而不是把这章排到一开始,是有目的的。往下看你就明白了,这也是梦之所以精彩的真正原因。其实梦很像电影,都是用画面的组合来堆砌出精彩的故事。但是梦很显然比电影高明得多。  一、编辑、组合  梦中的所有场景都无须拍摄,因为早就存在了。  我们全部生活内容、各种经验印象,再加上所有的记忆和感受,都是梦的素材来源。所以梦不需要额外地再拍摄什么。但是请读者注意,梦不会因为这些素材本身而产生某个梦的原始愿望,那些都是演员的道具罢了,只能用来填充内容。而梦的原始愿望的产生取决于潜意识需要被释放的那部分压力。这种“需要被释放的压力”很可能不仅仅只有一个,而是多个。在梦最初的时候,我们所能看到的大多是一些并不清晰的描述,那些场景通常都暧昧且模糊地混杂在一起,等待着究竟是哪种愿望被审查机制放行后才加入到梦中——并且,以此来设定梦的具体情节。也就是说随着“剧情”的推进,愿望才会逐渐明朗化(相对而言的明朗化),犹如拨云见日一般,这时候才确定是某个愿望主导了梦并且为此延续下去。所以,梦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多看上去仅仅是很模棱两可的一些设定及概念。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前面说过的一些梦例就可以得知这点了。  单车训练的梦很明显是具有双重愿望的(这个前面解释过了),一是满足我的虚荣(比较浅的一层隐意);二是我期待有人能够帮助自己从那些烦琐的事情中解脱出来(深藏的隐意)。所以梦在最开始的时候表现得很轻松,用最近的印象作为一个起始,取材于聊到的电影场景:单车训练——这很模糊。而当我的愿望浮现出后(虚荣),在最初的单车场景后加入了第一个情节: 带有某种技术性的训练,必须承认这是很荒谬的设定。说到这里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满足虚荣那部分愿望通过伪装而最先得以通过审查。但是随着进程的发展,另一个愿望也通过审查进入到了梦里。但是为什么是这个愿望浮现出来,而不是其他愿望呢?想想看,最初的愿望是什么?是“假如排除了客观原因,那么我可以和韩寒并驾齐驱”对吧?就是通过所谓的“需要排除客观原因”(我认为生活中的那些烦琐事情就是客观原因之一)而带出了第二个愿望:需要一个生活上的“老婆兼秘书型人才”帮我打理一切。这个时候,梦在情节上就加入了“为车胎充气”的设定(至于是谁加入的下一节会说到),从而把那种暗喻性的象征——“车胎膨胀的奇怪曲线”表现出来。像这类编辑、组合就明显是以一种“不断添加”的方式来进行的。  现在我们再说回去:单车训练这一题材并非为这两个愿望订制的,其实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达。那为什么最开始用“单车训练”来作为起始呢?因为那是来自于最近的印象。这种梦就是明显地带有随机性质的。所以当虚荣得以通过审查后就直接主导了梦,并且为此目的而延续下去(后面的内容就不再是随机性的而是目的性的了)。也就是说,组成梦的元素虽然并不能主导梦的愿望,但是可以主导达成这愿望的表现形式。  以上是一种极为简单的梦构成,这种情况下,梦的编辑、组合相当随意,就好比前面说过的许鞍华电影那样似的——爱谁谁,先开始再说。  下面我们来说第二种情况。这种情况最大的特征是:一开始就设定了整个梦的剧情与走向,而非以添加的方式来进行编辑、组合的。这类的梦大多数很复杂,而且愿望部分也隐匿得更深。假如解梦者没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对做梦者的情况不够了解的话,基本上是无法解开这种梦的。  而关于这类梦是如何构成的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之所以能够构成是因为两大因素:  (1)在潜意识中,需要被释放的那部分压力是极其迫切的,并且早已确定那是这个梦唯一的原始愿望,而无须进行任何前期筛选(无竞争)。  (2)释放这种压力的阻力很大(来自于意识层的维护常态审查机制——这不同于潜意识的审查机制,而是更为严格的意识层审查机制),所以在释放之前,一定是经过缜密的进程设定和情节设定——早就计划好了。之所以会这样,而不会被压制下去换成其他的梦,请参看第1条。  所以,这种梦的故事性非常严谨,并且思路流畅、逻辑清晰,还首尾呼应。整个梦一气呵成,中间都没有任何纠结。这就是个真正的技术活了。还是用电影来说(并非我特别喜欢电影,而是电影的确和梦最为相像。实际上我们看电影其实就有点儿像是在体验“清醒的梦境”),这种干净漂亮、进程明晰、情节如行云流水一般的电影非常少,少到可怜,甚至屈指可数。因为这需要很强的编剧和导演——这种很强的编剧和导演太少了,少到可怜,甚至屈指可数……(我那心理学专业编辑:你又凑字儿是吧?)虽然这种梦相对数量也少,但是比起电影还是多太多了。之所以少的原因并非“梦的编剧和导演”不够强大,而是满足那两种先决条件的情况并不多见。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以“恐怖诡异的梦”作为例子来对这种类型的梦的编辑、组合进行说明(本书中我选用梦例以及那些梦例的先后顺序都是经过事先安排的,不是随手胡来的。所以在敲下这行字的时候还为此小小地得意了一下)。  除了整个梦清晰完整外,恐怖诡异梦最明显的就是两个切换:场景切换和核心指向切换。在场景一中,我先是作为当事人之一参与了事件的起源——露宿鬼屋,并且以此来铺设出整个事件的前因,把“丢失了什么东西”作为最初的引子。这个引子那是相当的重要,基本上可以说是承前启后且功能强大,乃居家旅行之必备产品。正是这个引子才引出了“寻找”、“寻求帮助”和神婆登场。而场景一的结束也干净利落,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因为前面发生了啥都看到了,所以没必要大家坐在一起商量“怎么办啊?”“丢了东西找不到了?”“哎,我认识个半仙我们去找她吧?”“好吧,那我们去找神婆吧!”等,这些啰唆的东西全部抛开,直接进入到了场景二。这种干净利落,没有任何额外的铺垫,很明显就同“单车训练梦”不是一回事儿,所以我根本无法想象这种快速准确的切换手法是随机性的。  而第二个切换则是整个梦的精髓所在了。这个事件核心指向的切换才是整个梦的含义,同时也把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部分都变成了直指梦的原始欲望的箭头,释放潜意识中所有扭曲的印象、发泄出当时的抱怨情绪,还充分进行了自我表扬。而这些原本藏于潜意识中的压力则是来自编译工作本身——这在梦中也被表现了出来,很早就已对其定位:鬼。  在这个梦中,编辑和组合的过程基本看不到,因为前期——这部分工作在通过梦境浮现到意识层之前,就早已经准备好了。否则这个梦中那过于不要脸且四处猛泼脏水的原始欲望,是根本没有通过审查机制的任何可能的(深究起来,这个梦之所以玩儿命自夸和四处泼脏水都是为了发泄,发泄出情绪中的压抑成分,为了让我能够继续安下心来把编译工作做完。这么说不是我现在找回面子,而是事实,这点看看梦中的一切所指就能知道了)。但是我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梦脱离潜意识,进入到意识层前的编辑、组合工作,肯定审查机制本身也参与了——对于这点毋庸置疑,从梦的流畅程度就能看出来。其实这就好比栏目制作一样:当某个机构为电视台制作某栏目的时候,电视台通常会派出一到两名责编,任务是在拍摄制作期间,帮助制作方把握栏目的整体走向(带有“黄赌毒”的内容是绝对不行的)。也就是在制作期间就随时随地直接把一些不合要求的部分干掉了。这样不但在成本上有所节约,而且当电视台“收活儿”的时候,审查程序的流程也可以相应简化,前期委派出去跟栏目组的编辑已经对此有所把握了。而我们的审查机制其实就是这样的(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让读者们更好地理解“审查机制并非刁难,而是协助梦通过审查”,所以说我没东拉西扯),因为释放出潜意识的压力毕竟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面对的。假如通过潜意识来释放掉,那么我们的意识层会省去很多麻烦,至少不会因此而辗转难眠或者纠结郁闷。  以上这两种编辑、组合是比较常见的,也是绝大多数梦所采用的(不过很显然,第二种情况偏少)。那么现在说说第三种非常罕见的编辑、组合方式。虽然罕见,但并不代表没有这种情况的发生。例如“破碎的梦”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破碎的梦在最初应该是遵循着第一种方式来进行的……似乎这么说起来很麻烦,我们给第一种编辑、组合方式的梦起个名字吧!叫啥呢?嗯……就叫“机动性推进的梦”好了。很显然,破碎的梦最初打算用“机动性推进”来作为开始,但是很遗憾,这个开始明显不是个好的开始,于是被飞快地“拿下”。一方面是由于审查机制,另一方面则是其孪生意识的浮现。其原因在前面说过了,主要是因为这个梦所针对的对象,是个身份特殊的人(对我来说),所以“报复愿望”脱离潜意识层进入到意识层,则必定带着“喜欢的愿望”——这是无法分割的孪生意识(也就是所谓“爱恨交加”。其实爱恨交加更容易让我们印象深刻,无论是意识还是潜意识。因为这两种情绪的斗争会带来千奇百怪的新情绪——不仅仅会有第三种或者第四种情绪产生,可能会比这还复杂……打住吧,因为这个话题很显然不在此书范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梦只好、也只能进行了场景的切换。  非常有趣的是,此时的梦的编辑、组合机制已经完全混乱了,只能依靠不变的人物来延续下去(而且人物已经无法被伪装),并且以此来界定:这是一个梦,而非一堆梦。这个梦的两种原始愿望互相抵触、同时也相互依存的关系搞得梦措手不及——编剧和导演不断地接受到新的指令:这是个报复题材的片子;这是个完美的爱情题材片子……因此,这个梦是如此的破碎,但也正是这种破碎反而体现出了潜意识中的纠结,并且还就借此宣泄出了很多无法表达出的情绪(这件事儿我跟别人说一百遍也没有任何解决的可能性,因为那跟别人无关,完全是她对于我的态度,以及我为此而反映出的情绪)。事实上,我怀疑这个梦的愿望就是如此——混乱本身也代表着梦的原始愿望。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混乱的指令也只能采用断断续续和支离破碎的表现形式。那的确也代表着我的想法,虽然我已经下定决心不再和她有任何实际上的发展,但是我的内心却还在纠结个没完没了(真累)。  提到这种梦的破碎性,那么请允许我在此说一点儿个人看法吧!我认为,这种“破碎性”其实应该是梦的原始状态。在人类进化的早期,我们的梦就应该是破碎且零散的画面,而并非一个完整的“故事”。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社会结构的构成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我们的梦也开始变得复杂。例如“超我”,伴随着集体生活的产生,一部分个人愿望和个性化情绪则必定会因此而被压制下去,这也就造成了心理压力的产生。同时,“超我”也使得审查机制有了更多的条条框框,以及那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维护常态”作用。这时候人类的梦也开始变得“诡计多端、复杂多样”了,同时也具有了一个重要的功能:释放压力——这已经完全不同于原始人类的梦了。  关于这个问题,说到这儿就此了结,因为这不是任何大师以及心理学学术界人士的观点,只是我的一种推测而已。因此这种我个人看法的进一步推测也就不再啰唆了(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当我有了足够资料及理论可能会单独发表一些什么,但我很清楚,这个难度是相当的大)。  现在我们来归纳一下本节的重点部分。  首先,梦的编辑、组合是有其规律的(我不排除这三种情况之外还有更多规律的存在,但是由于我并没有收集到足够的梦例,而且我也不想大段地摘取《梦的解析》中的梦例来说更多东西,所以对于编辑、组合的方式我就不在此做更多的“例如”了。因为那还不如读者们自己去看《梦的解析》——实际上我也很希望读者能够自己去看)。而且编辑组合的素材假如不是第二种方法,且不存在很纠结的原始愿望的话,那么“最近发生的事情”则会成为梦中优先被采用的元素(作为起始场景——梦的开头)。因为那“最近发生的事件”给我们所造成的印象还并未完全沉淀下去,依旧在意识层与潜意识层徘徊(毕竟还是刚出炉的,新鲜的)。说起来,这种启动方式有点儿像漫不经心地在纸上画,先是随便找一个点落笔,然后在笔触游走间,突来的灵感逐步主导梦境,最后所有的线条、轮廓、色彩终于成为了一体,构架出整幅画。这类的梦的确就是这样的。其实这种编辑、组合的手法信手拈来,颇具浪漫主义风格。而这类梦的原始欲望也并非源于极大的压力,通常会是一些扭曲的个人印象和某种情绪上的不满或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这里说的“个人扭曲印象”非贬义,而是指那些很自我的感受)。也正因如此,我们说这类梦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第32章 编辑、组合、补充、校正的问题(2)  当我们面临很大的压力或者很长期的压抑时,我们的梦则会采用第二种方法来进行编辑、组合。这需要事先设定好“剧本”和“剧情”方向——整个梦故事性极强,承前启后还意味深长。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组合展示出其惊人的“才华,”甚至可以说是灵感涌动、花火四溅(何止四溅,简直就是喷发),归根结底其原因是:只有这么做才能够顺利地通过审查机制。而审查机制也会在这种梦的前期充当“责编”来对梦进行把握,使得梦得以顺利过关。我个人看法:这类梦也是容易被我们所记住的,因为太出彩了,使得我们对其久久难忘。  而第三种情况,由于孪生愿望的互相争斗(或者其他纠结的思绪),所以导致编辑、组合的过程相当的混乱,此时的审查机制与其说是审查,倒不如说是协调,目的是让这种争执不会扩大影响到让做梦者因此醒来(实际上有很多这类的梦会因为过于纠结而使做梦者惊醒,其实这是一种保护:所谓强制中断)。而审查机制在这类梦中也就成了参与编辑、组合工作的重要成员之一,否则这个梦会更为破碎。  说到这里就该说说另一些问题了,梦的编辑与组合虽然造就了梦,但它们并不是完美的,也有疏漏或者并不完善的情况出现,那该怎么办呢?这其实就是本章的第二节内容:编辑与组合明显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补充和校正。  二、补充、校正  假如你看过《梦的解析》,你会发现本书对于补充和校正的问题,明显与《梦的解析》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在《梦的解析》第六章关于校正问题的那节中,弗大爷认为审查机制会有放松的时候,所以一些梦的原始欲望突破了某种“防线”从而浮现到意识层,并且主导了梦,而等审查机制反应过来后,对此所作的弥补被称为“校正”。  而本书中所述的观点则是:由于审查机制本身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制作”出梦,所以根本不存在审查机制放松的情况。而补充和校正的目的是从潜意识中抽取更多印象和个性化概念融入到梦里去。因为这不但符合梦的原始功能(宣泄掉压力),同时也会使得来自于近期生活中的印象沉淀下去。简单地说,基本等同于把不需要运作的部分从内存(意识)转换到硬盘(潜意识或记忆),以此来释放更多的内存空间(减压)。  以上这种观点并非我天马行空这么一说。假如你还记得本书开始的时候就重点强调过的“潜意识是进程”,你就会更加容易明白这点。其实这种认知完全能够直接扩大到整个心理层面。可以这么讲,我们的全部心理都是进程。它是流动的、是活跃的,而非死水一潭(哪怕在单调重复的环境中也一样)。了解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接下来要说的部分很重要。因为根据这段所说的,梦也就不存在“修复”问题,只能是“补充”与“校正”。那么在这里“补充”这个词该怎么解释呢?应该是一种修补、修订与完善(好像现在把这个概念合并成为了“补充”这词儿,所以为了省事儿我们也这么用吧。假如我没记错的话,“补充”这词儿源于日语)。  在梦的初期,不存在补充的问题,理由很简单:没有东西可补。那会儿基本是编辑与组合的事儿。而到了梦中期的时候补充作用开始生效,同时也在这期间不断协助调整梦的方向和进程,从而使梦看上去更加完整、更具有逻辑性。例如“破碎的梦”中那些零碎小元素地不断融入就是补充机制在发挥其作用。它就像个原料供应商,不断地为梦境加入更为充实的“原料”。至于这种原料为谁所用它不管,但是一定会提供并且按照“剧情”推进而加入更多的细节元素(或者反过来说:为了充实梦的细节部分而加入更多的元素。这种假如的元素也是带有凝缩性质的,具体参考第六章第一节)。比如说在碎片二中“我解不开领带”就来自于补充,而素材取自于我的生活——虽然我不怎么穿西装,但是我有很多条价格不菲的领带。有时候我看着那些领带觉得用的时候很少,很可惜。所以这个念头被补充功能所采用,而作为素材放到了梦里(当然不是莫名其妙就用了,“解不开领带”是有其含义的,这点儿前面说过了)。  还有,在碎片四中,她“认为车太小了”这个暗喻性的比方也是通过补充加进去的。在我刚认识她不久的时候,她曾经半真半假地问过我一句“你有大房子吗?”虽然这句话极可能是她顺口那么一说,但是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物质女孩”(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另外,上一节中提到的“车胎膨胀起来的奇怪形状”也是由补充功能来负责提供元素后加入的——不久前,我看到院里一辆车的车胎外侧挂了一些纸板,其目的是防止遛弯的那些小型犬在车胎上乱尿(说个题外话:我个人觉得这种行为不算洁癖,而是认为那些小型犬的确很“扰民”。长相、体形由于胡乱混血搞得稀奇古怪张冠李戴不说,还四处乱拉乱尿,并且仗着主人在身边就逮谁跟谁吼,极其投入地拿自己当藏獒了,很惹人讨厌)。像这种“补充机制”起作用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说明了。但是这种补充不只代表着添加,而有其更深的含义。比方说在“请家长的梦”中,最后“我掏出烟点上”是一种态度上的表达,显示出我的得意与轻松——事实已经证明你错了,所以我无须多说,点上烟悠然地看着你出丑。不过,请注意,这里的悠闲仅仅是个表象,其目的是掩饰我那恶毒的“复仇心理”——完全是一种并不知情的样子,实际上我很清楚那把廉价气压阀电脑椅会出问题(阴险得可怕……)。但是我们不能把补充功能的所作所为称之为“帮凶”,因为补充功能只是根据需要来不断地添加元素进去,以此来充实梦,而对于其用途及目的则完全无视(如果有人用菜刀杀了人,那么在正常法制体制下,绝对不会以“提供凶器”的罪名来抓捕卖菜刀的人)。  现在,我们相对了解到了补充功能所起的作用,它极大程度地丰满了梦的表象,同时还把含有巨大信息量的各种“浓缩型元素”不断添加到梦中,使得梦的隐意得以更好地隐藏,并且以此来掩盖住来自我们潜意识中的个人概念、印象,还有压力,使之不会因为梦浮现到意识层而被我们察觉。这样就维持住了一个“常态”。从这点来看,补充机制不但是非常好的材料供应商,同时也在协助审查机制稳定出一个平衡。否则,我真的想象不出假如我们每夜都是狂暴而放肆的梦,那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说完补充,再来说校正。  校正的作用同补充一样,也是在梦的中后期开始运行的。由于补充作用对于元素的使用并没有“监管”的能力,所以这时候需要校正来根据梦的原始愿望,不断地调整梦境以及把新加入的元素进行“合理”地安插(之所以用引号是因为这里所指的合理,是从梦的角度看,而非现实生活角度)。  在我原来和别人说到校正功能的时候,许多人不大容易分清审查机制和校正功能的区别,所以在这里我要单独说一下。  审查机制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常态,使得那些“黄赌毒”的东西不会直接表露出来。而校正所做的是让梦的元素以及进程在并不违反“审查原则”的情况下,更准确地指向梦的核心——达成“愿望的满足”。至于要这么做的原因是:所谓“愿望的满足”其根源是释放掉潜意识中的压力,使我们保持心理上的健康状态,而不会被过大的压力憋疯了或者逼疯了(可能一些读者已经忘记了这点,所以在这里整合一下)。这样我们就能明确了解梦的全部目的:释放——这个问题极其重要,重要到我们的潜意识和意识值得为此竭尽全力地去干这件事儿。  好了,区分后我们再回来说校正机制。  梦之所以会有校正机制,是因为我们的梦信息量过大。这种来自于潜意识巨量信息的释放,经常会把意识搞混乱(内存过载),所以校正会把所有“次愿望”弱化,而突出最需要释放的那个愿望,使得梦稳定在一个轨道上而不会由着那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乱跑……还是用举例来说吧,这样会比较明朗。  大约在半个月前我做了个梦,醒来后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极佳的用来说明校正作用的梦,所以我匆匆地抓过笔记下一些要点后才睡。但是,当我再次醒来后看先前记录下的那些东西,我沮丧地发现自己居然完全看不懂都写了些啥(郁闷啊)。在那个本子上我写下了一些零碎的词,还画了一张图。但是翻过来调过去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自己当时到底激动地要表达什么……就在刚刚,我又花了十来分钟看那页纸,依旧没看出个所以然……那么,在此我只好选用另一个记载清晰并完整的梦来说明校正机制了。  贪婪的分割线  什么什么作品的梦  这个梦比刚说过的那个没想起来的梦要稍早一些,大约是两个月前所做的。还是按照惯例先说一些背景,之后再描述梦境及解析。  (1)大约在这半年期间,我得到了许多家出版社赠送的图书。说句实话,虽然书不少,但是好书少(我对书口味很刁)。其中有一本关于经济、金融的我很喜欢,并且也长了不少相关知识(在这之前关于经济问题我基本属于白痴级别)。  (2)做这个梦的前几天,我有幸又赶上一次大规模京城堵车。步行大约一小时的路程,足足花去了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也就是说比走路还慢。  (3)我在一个商场的洗手间隔断里,看到不知是哪位大神用大便写的一句诗(看来这位品位格调还真“高雅”)。由于视觉效果所造成的反感,我没细看究竟写的是啥,就匆匆换了个隔断。  (4)在某个楼的转角处,我看到一个四十来岁的男人被老婆(看上去就是个悍妇,挂相儿)指着鼻子痛骂,而那男人低着头一句话都不敢说。  几天后,我做了如下这个梦:  我和一个什么人在街上边走边聊(始终无法看清这个人,也没有任何印象聊的是什么内容)。随着我们走入到市区,周围的人流变得越来越拥挤了。就在我为此烦躁不安的时候,前方突然出现了一片空地,人群到了那里都自动散开。此时身边的那个人拉开我,并且告诉我赶紧躲开,这个空地中一个披头散发、疯疯癫癫的人正在把大便甩得四处都是,这场景让我觉得很恶心。但是就在躲避的同时想起了几天前在商场厕所看到的那幕,于是我几乎立刻就断定:眼前这个疯子就是在厕所写字的那位“大仙”。而后我拉着那个人挤出人群(颠倒了),跑到一栋很高的建筑上俯视疯子折腾的那块空地。从上面向下看,那家伙并不是胡乱地在四处甩粪便,而是在用粪便写东西。身边的那个人惊讶地说:“原来写的是这个啊!”不过我没看出写的是啥。这时候我发现很多人都跑了上来,并且有人说:“没想到传播得这么广!(并没有指明是什么传播得这么广)”  最后,一个凶悍的女人跑到甩大便的疯子面前痛骂他,而疯子此时也不疯了,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站在那里,一副很委屈的样子(看来是装疯卖傻)。而我身边的那个人用手机拍下了疯子写的东西,并且拿出了那张照片(手机拍出的影像立刻变成实体照片),然后请我在上面签名。此时,周围的人都在注视着我,这让我很不好意思……梦境就此结束。  现在让我们来解这个梦吧,相信很多读者都已经明白得差不多了,因为我认为能读到这里的人基本都掌握了解梦的要素。  这个梦所表达的愿望是一种出于自私的占有,但是所占有的并非物质,而是荣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醒来后就记起了疯子所写的到底是什么(在梦中并非记不起来,而是“选择性忘记”了)。所以,无须我再详细说明,只要做几个提示就足够清晰明了。梦中疯子所写的通篇都是经济内容,关键词:金融、货币、经济体系。从梦最后那个人拍照并且请我签名来分析,疯子所写的那些内容一定是来自某一本书,而且是一本我所写的书……这么说似乎有点儿乱,还是让我们从头来吧。    人物1:那个人  这个神秘的“ta”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我那一段时间所接触的所有编辑(无论哪个出版社、哪个公司)。之所以会是那些编辑们,主要原因是当时几个出版社告诉我的一些出版界的事情,让我觉得很有趣,所以印象深刻。  人物2:用大便写字的疯子第33章 编辑、组合、补充、校正的问题(3)  这个人物最初是虚的,只是采用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已。由于“近期印象会优先成为素材”,所以我沿用了那位在商场洗手间隔断里写字的“高雅”人士作为一个形象(即便没见过并且他的行为很让我恶心,但不得不说的确让人印象深刻)。而这个人物后期明显就是那位被老婆当众痛骂的懦弱的中年男人。不过此时这位可怜的男人已经不重要了(在推动梦的情节上)。  人物3: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最初的人群只是我对堵车的印象而已,在梦里直接转换成了拥挤的人群,而不再是蠕动的车流,但是拥挤本质没变,并且和堵车一样令我很是烦躁。到了后期,人群同样不再有实际意义,仅仅是泛泛地暗指公众。  人物4:我  梦里的这个我就是我,没有任何替换行为。    好,解析完人物再来解释事件:  (1)我和那个人闲聊:这不仅仅是个开场,同时也代表着我曾经和那些编辑们聊了很多话题。由于现实中我和编辑们聊的话题很广泛,所以梦中也就没具体表现出都说了些什么,或者说,也许有,但是梦里没为此而特地展示出任何重点,否则我肯定会有印象(因为这个梦是醒来后立刻记下的)。  (2)拥挤:前面说过了,不再重复。  (3)人群的散开:这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我在堵车期间曾经胡思乱想我所乘坐的车变成变形金刚,把那些拥堵的车辆都弄到一边去,这样我就能够畅通地向前开了;二是为了衬托出下一环节,这点放到稍后再说。  (4)用大便写字:实际上来自于最近印象,仅此而已。大便在这里不具实际意义,仅仅作为书写道具(汗)。  (5)我拉着那个人跑到高处:这源于我对众多出版社和出版公司中的两家比较有好感,并且因此想过:如果将来有机会也许应该和他们合作试试看。  (6)俯视疯子所写下的,并且那个人看出内容而我没看出:其实“俯视”,在这里就是指“看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看书都是俯视),而所俯视的内容就是我所喜欢的、有关经济金融类那本书。至于“那个人看出书的内容而我没看出来”则是掩饰——掩饰这个梦的愿望(若兄弟你至今还没看懂整个梦啥意思就有点儿“杯具”了)。  (7)悍妇出来骂人:这完全来自生活中的印象,对此没做任何加工,同时也是一个转承部分(总结这个梦的时候会说明这点的)。  (8)“那个人”拍照后,并且拿着照片让我签名:指那本书是我写的(无耻吧)。  (9)周围人都在注视我,而我很不好意思:当然不好意思了!直接把人家的书都据为己有了,还能腆着脸微笑表示欣慰吗?  好了,至此这个梦全部解完。下面让我们来整合并且总结一下吧,同时也说说在这个梦里“校正”的作用。  这个梦的愿望没有压力释放问题作为“背景”,而是一种因“个人印象而衍生出的贪婪”为主导,所以目标大致上是想侵占一份名誉——把我所喜欢的那本书据为己有。这个愿望没有压力存在的那种迫切,也就不够强烈,因此梦中的各种元素似乎有些不稳定(在做梦的同时就意识到了)。所以虽然最终达成了“据为己有”这一愿望,但是不能否认,这是“校正机制”强行拉回来的结果,否则这个梦很难说最后是哪一种愿望被满足(但这个梦绝不会变成第二个“破碎的梦”。因为“破碎的梦”之所以破碎,是出于两种互相抵触的原始愿望,而在这个梦中,虽然也有多种愿望若隐若现地露了个头,但是这几种愿望之间并没有对立关系,也不存在冲突)。因此,由于并没有一个“迫切需要被释放的压力”,所以这个梦有着一种“游移倾向”(梦的原始愿望不够强烈),在整个梦中才会有些类似于干扰性质的元素融入其中(出现了诸多可以延伸的线索)。那么干扰因素都有些什么呢?很显然,“拥堵”问题不足以成为干扰因素,这个“最近印象”充其量也就是个元素而已(北京堵车太正常了);而剩下的三个元素:“墙上的大便诗”和“悍妇与窝囊中年男”,以及“未来与某些出版社合作”也许有成为这个梦原始愿望的可能性,但是归根到底,假如因此而产生某种愿望的话,恐怕相比较而言,的确不如“把别人的荣誉据为己有”更为靠谱(悍妇的出现本应干扰“剧情”,但是非常有趣,在梦里只是简单地展示了下然后就放开这个场景又回到“据为己有”核心去了,所以这使得在梦的结尾处,悍妇的出现完全就是可有可无的——这完全是拜“校正机制”所赐。同样,我拉着“那个人”离开人群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我未来与某家出版社合作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并不够鲜明,而且我也尚未作出最后决定)。所以虽然中间出现了几次干扰,但是最后由于校正机制的“纠偏”,这个梦还是被拉了回来,直奔“侵占荣誉”而去。  在这里要借这个梦多说几点。原来未曾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大便这个事件没有被伪装和转移,而直接在梦里呈现出来了呢?还有悍妇的问题也是这样,悍妇完全就是我在生活中见到的那个女人,并未做任何伪装加以掩饰。难道说,在这个梦中,梦的伪装能力突然失效了?当然不是这样了,而理由也很简单:无须掩饰。  那些事件虽然令我印象深刻,但是并非针对我而发生,所以对于那些场景的印象,梦直接把人物和形式还原了,没必要去伪装什么,因为那不是我的错或者我的问题……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梦是非常自我的,对自身之外的那些既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责任感,爱咋咋地。所以,如果不是来源于巨大压力所造成的梦,那么梦中的很多元素虽然依旧有着凝缩性质(包含大量的信息),但是并不会为“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而尽心尽力地去伪装它们——与我无关就不值得为此去费劲(此时凝缩还是在起着作用,比如说人群散开,则暗示着我的作品脱颖而出,虽然那本书并不是我所写的,但是梦里很“自然”地就给自己加冕了这一桂冠)。  现在,想必很多读者都已经明白了“校正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大致了解到了该机制是如何维护某种原始愿望,并且促使其最终在梦中得以实现的。不过梦的校正机制在绝大多数时候并非像在这个梦中这么明显,因为元素之间的相互干扰以及这种带有“游移”性质的梦相对而言没那么多(我所记录下来的也仅有两个而已,其中一个还因完全看不懂自己到底写了啥而放弃,“杯具”啊),但梦的校正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我们的每一次“愿望达成”,都有校正机制为其护航。  写到这里,似乎梦的运作部分都说完了。但其实没说完(也不可能说完),所以就有了下一节。  三、还有  我们足足花了十几万字来说明梦运作中的各种机制以及大体上的一些情况,如果你全看完,并且看懂了,也别沾沾自喜认为至此你就是解梦大师。这么说不是我故弄玄虚,而是实情。至于为什么,在此,我要再强调一下最初我们所说的那句话:潜意识是个进程。在这种进程的状态下,解释是永远跟不上的,所以我曾斗胆说过这么一句话:“心理学书籍永远只会有一个分类:入门。”因为太多太多的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我们至今都还未搞清楚,所以梦作为一种隐喻性质的心理现象,想彻底搞懂从目前看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因为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限制住我们的思维,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很无奈)。  好了,这一节并不是为了感慨,是为了做一些补充的,所以让我们来说些实质性问题吧。  问题1:为什么梦的呈现会以画面为主导,而不会是语言或者文字。  除去显而易见的“画面最直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画面的信息含量远远高于文字或者语言。前面我们说过,每一个梦中的场景都包含有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绝大部分都是我们的印象,而非实际情况。也就是说,这些画面其实是在表达我们的看法与感受。同时,在这种以画面为梦境主导的情况下,也更加容易隐藏住某些我们希望加以隐藏的内容。所以,即便是我们曾看到对我们造成冲击的文字,或者听到对我们造成冲击的语言,在梦中也并不会以语言或者文字呈现,而依旧会是画面。  问题2:有没有梦是完全没有任何含义的,仅仅是随机的画面呢?  这个问题是我一直查阅各种资料、参考各种论文要查证的,但是这类资料和记载几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我认为,这种梦应该是存在的,但是并没有被我们所记住(或者说很难被我们记住,因为其不具有实质内容)。所以这类“凝缩展示出最近印象碎片般的梦”我没办法在这里加以任何说明(弗大爷在《梦的解析》中对此也只字未提,所以前文所述的观点完全由我个人友情提供)。  问题3:在生病的情况下,会不会有肉体反应的梦出现?  一定会有的,但是那并不代表生病的情况下就完全是肉体反应的梦了,实际情况是:即便在我们病得很重的时候,梦依旧会是多姿多彩的。关于这类梦的书籍市面上就有,也可以通过本书最后的参考书目中找一些来看。由于个人口味不同,所以我就不自作主张推荐了,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选择。  问题4:生病情况下来自于肉体反应的梦也会是愿望的达成吗?  是的,请看我摘录于《梦的解析》中的两段:  例一,选自《梦的解析》第三章  我的一位女性病人曾做过一次不成功的下颌手术。受医师指示,她每天一定要在患病的脸颊做冷敷。不过她一旦睡着了,经常会把那冷敷布撕掉。有一天,她又在睡梦中把敷布拿掉,于是我说了她几句,想不到,她竟对我说:“这次我实在是没办法,因为那完全是由夜间所做的梦引起的。梦中我是在歌剧院的包厢里,全神贯注地看着舞台表演。突然间我想到梅耶先生正躺在疗养院里忍受着下颌疼痛的折磨。我就自言自语道:‘既然不是我下颌疼,那我就不需要这些冷敷,所以我撕掉了那些冷敷布。’”这可怜的病人所做的梦让我想起当我们置身于不愉快的处境时,往往口头上会说:“好吧!那我就想些更愉快的事吧!”而这个梦也正是这种“愉快的事”。而那位在患者梦中“下颌疼痛”的梅耶先生不过是病人偶然想起的一位朋友而已。  例二,选自《梦的解析》第五章第三节  “我骑着一匹灰色的马,最初胆战心惊,小心翼翼,似乎我在硬着头皮练习。然后我碰到一位同事a先生,他也骑着一匹佩有粗劣饰带的马。他笔直地端坐于马鞍上,并提醒我某件事情(可能是告诉我那坐鞍很差)。现在我开始觉得骑在这匹十分聪明的马身上,非常轻松自如;我越骑越舒服,也越觉熟练。我所谓的马鞍是一种涂料,整个涂满马颈到马臀间的部位。我就这样在两架篷车之间骑着,并想摆脱掉它们。当我进入街道有一段距离后,我转过头来想下马休息。最初我打算停在一座面朝街心的小教堂前,但我却在距离这所教堂很近的另一所小教堂前下了马。旅馆也就在同一条街上,我可以让马自个儿跑去那儿,但我宁可牵着它到那儿。不知怎么的,我好像认为如果骑着马到旅馆面前再下马会很丢人,在旅馆面前有个雇童招呼我,他拿着我的一本札记向我调侃其中内容,那上面写着一句‘不想吃东西’(并且底下用双线加注),再下去又另有一句(较模糊的)‘不想工作’,这时我突地意识到自己正身处在一个陌生的城镇,在这儿我没有工作。”  可以从这个梦明显地看出:是来自于痛刺激的影响。就在前一天我因长了疥疮而痛苦万分。后来竟在阴囊上方长成一个苹果大的疥疮,这使我举步维艰,疼痛万分。我全身发热、疲惫、没有食欲,再加上当天工作繁重,使我整个人濒于崩溃,虽然这种情况并未使我完全不能行医,但由于这病痛的性质与发病部位,至少有一件事是我肯定无法做的,那就是“骑马”。而“骑马”这活动使我构成了这个梦——一种此刻对病痛的最强力的否定方式。事实上我根本不会骑术,我不曾做过骑马的梦。而活到现在我也只骑过一次马。还有,无鞍骑马,那更是我所不喜欢的。但在梦中,我却骑着马,就好像我根本没长什么毒疮似的。或者说,“我之所以骑马,是因为我希望自己并没长疮”。由这个梦的叙述我们可以猜测,马鞍其实是指能使我无痛入睡的外敷膏药。也许由于那疼痛缓解后的舒适,让我最初的几个钟头睡得十分香甜。以后痛感又开始加剧,而使我几乎痛醒过来;于是梦就出现了,并且抚慰地哄着我:“继续睡吧,你不会痛醒的,你既然可以骑马,可见并没有长什么疮,因为怎么可能有人长了毒疮还能骑马呢?”梦就是这样成功地把痛感压制下去,而使我继续沉睡。  问题5:我曾经梦见考试时不会做题,被惊醒了,这也是愿望的达成吗?还有,我梦到自己几乎全裸走在街上,很丢人,这也是愿望的达成?  这正是我们下一章要说的问题。在下一章中我们将挨个儿说说那些几乎每个人都曾做过的、典型的梦。第34章 我们所熟悉的(1)  有那么一些梦,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曾做过。仿佛这种梦就是属于一种定式似的,是人类所共有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些梦又代表着什么呢?这种梦也是愿望的达成?难道这种梦也不会例外吗?  对此,我的看法是:一定要理解“愿望的达成”这句话,假如做不到这点,那么这章看了也白看。而且,还有本章中所作出的解释并非唯一的解释,具体事情还是需要具体分析的,请大家千万不要死守经验主义,而以此为基石去探索才是我们的目标。  书归正传,让我们开始吧。  一、飞行或者浮空的梦  我相信这类的梦一定是很多读者都熟悉的,在梦中要么我们自由自在地无须振翅就能飞行;要么是采用某种奇特的方式(例如跟气功“运气”那样似的)艰辛地飞行;或者是某种乘风“滑行”。无论怎样,绝大多数这类梦都是很爽的(至少我个人的就是这样)。那么,这种梦是啥意思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在《梦的解析》中弗大爷是怎么说的吧。  飞行的分割线  几乎所有做舅舅、叔叔的人都有过对着小孩伸开双臂逗得他满堂飞跑,要不就是放他在自己膝上摇,然后再突然一伸腿,搞得小孩哇哇大叫;或者是把小孩高高举起,再突然收手,出其不意地吓他几下。而在这种时刻,小孩总是高兴得大叫,并且不满足地还要再来一次(特别是假如这种游戏含有一点恐怖或晕眩的情形在内时)。日后他们在梦中又重复这种感觉,但却把扶着他们的手省略掉了,于是他们便在梦中得以自由地浮游于空中。我们都知道,所有小孩子都喜欢秋千或跷跷板一类的游戏,而一旦他们看了马戏团的运动表演以后,他们这些游戏的记忆便更清晰了(弗洛伊德附注:精神分析的研究使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由小孩对运动表演的偏好,以及歇斯底里发作时这些动作的重复出现,我们知道,除了感官上的愉快以外,必定仍有另一个因素的存在——往往是潜意识的:那就是人类及动物所看到的性交的记忆影像)。在某些男孩歇斯底里症发作时,只不过是某种动作的不断重复,哪怕这动作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刺激性,但往往却给当事者带来性兴奋的感觉(弗洛伊德附注:一位天性并非神经兮兮的年轻同事,曾在这方面提供给我一件他的经历:“当我荡秋千荡到最高点时,我的生殖器往往有种很奇怪的感觉,这对我而言虽然并不是一种快感,但我仍认为是一种肉欲的感觉。”我常听到病人告诉我他们第一次感到性器官勃起,并常有肉欲的感觉是在他们儿时爬行的时候。由精神分析可以确凿证明,孩童期间的混战、扭打往往使他们第一次意识到性的感觉)。简单地说:小孩时期兴奋的游戏都在飞上、掉下、摇晃的梦中得以重现,唯有肉欲的感觉现在变成了焦虑。然而就像一般母亲所熟知的,使孩子兴奋的游戏往往最后却以争吵、哭闹而结束。  因此,我有足够的理由反对那种在睡眠状态下,皮肉的感觉、肺脏的胀缩动作等来解释这种飞上、掉下的梦,我发现这些感觉都可以通过梦所带来的记忆得以重现,因此它们可以说就是梦的内容本身,而并非仅仅是梦的来源。  然而我无法对这些典型的梦全部给予合理的解释。更精确地说是因为我所掌握的资料,使我到了一种进退维谷的困境,我所持的通常意见是这样的:当任何心理动机需要它们时,这些“典型的梦”所具有的肉体或运动的感觉便复苏了,而用不上它们时则被忽略掉。至于这与童年经历的关系,则可由我对神经症的分析得到佐证。但我却无法说出这些感觉的记忆(虽然看来都是“典型的梦”,但却各有因人而异的记忆),究竟对做梦者一生的遭遇另有哪些其他意义。不过我还是衷心地希望能够有机会仔细多分析几个好例子以补充目前的不足之处。  也许有些人会怀疑,为什么这种飞上、掉下的梦不计其数,而你却仍抱怨资料匮乏?其实自从我开始关注“解梦”的工作以来,我自己居然就再也没有做过这类梦,而且虽然我处理过许多神经症的梦,但并不是所有梦都能解释,还有许多梦都无法发掘其中最深层所隐藏的意向。某些形成神经症的因素,在神经症症状即将消失时,会变得更加厉害,而使得最后的问题依旧无法解释得通。  飞行的分割线  很显然,由于弗大爷缺乏自己的梦例,所以在《梦的解析》原书中对此并未从心理方面做详尽的分析,而是仅仅从记忆和“童年印象”中对此有些许阐述。那么在这本书中,让我们来对此做个补充吧。  梦中的飞行,除了弗洛伊德所说的,明显还有其他成分在内——因为前面我们说过,梦中的很多“场景”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有着自己的依据。同时这些依据也不是拿来就用,大多是经过凝缩和伪装后,采用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那么,是什么样的内容能让我们用 “飞行”来作为表现形式呢?我经过仔细的回忆后发现,自己所有“梦中飞行”的时候,梦中的天空几乎无一例外是“在夜里”、“阴天”、“阴郁”的。在我记忆中从未有过阳光灿烂、晴空白云飞行的时候。对此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通过分析后我认为可能有两点主要因素:  (1)很可能是梦中忽略了天气或者无视更远处的景观,所以造成了这种“阴霾”的梦中气候。  (2)也许,这种“飞行”梦的本身就是一种象征,所以为了衬托这种象征,这类梦是需要阴霾天气的。  看上去第二种情况复杂些,实际上第一种情况更复杂。因为这个问题需要极大量的梦例才能够证明,而我所收集的梦例中(无论是我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基本都没有关于气候的描述,或者都是更为直接地回答“忘了”以及“没注意”。所以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在这本书中不再展开详述或论证,而有所保留。我们只说第二种情况,而且我也认为第二种情况是比较可信的,毕竟梦在“深藏其意”方面已经玩儿得算是出神入化了。  我觉得梦中的飞行实际上在很多时候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象征:脱离。这种脱离应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脱离,而不仅仅是一种渴望脱离的念头。例如说在几年前我曾因工作被迫置身于一群自己所不喜欢的人当中,对此我极为痛苦和压抑,因为很多观念上的不同使得自己的很多想法不被人理解,而且在表达上我不能把这点说出来,必须去用一种他们所能理解的方式去表达——拐弯抹角,所以那段时间我可以说是身心俱疲。之后不久,就曾做过一个让我极其怀念的梦。梦中我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凭空飞了起来,在周围人的注视下,我压制着自己的得意与炫耀心态,表情平静地飞来飞去(我认为压制过的傲慢和刻意表现出的谦虚反而是一种夸张性的炫耀)。当我醒来后,我自己也很清楚这代表着什么——自己即将离开那个自己所讨厌的环境了,而我所做的一切,别人(那群我所不喜欢的人)只有仰视的份儿。之所以得意,是因为当时的工作成就基本是我孤军奋战而来的,并未得到任何帮助(这个是事实,因为理念上的不同,所以造成了我的想法无人认同,我只能自己埋头干),但是最后的结果将证明我是对的——所以得意(其实就是某种报复性心理)。那么梦中那种“飞离人群”和“众人羡慕和惊讶的眼神”则已经清晰而干净地把核心愿望指向了我当时的心态(这点不需要再浪费笔墨作更多说明了)。  根据这个梦以及其他“飞行梦”的分析,我认为具有相当数量的“飞行梦”具有这种“脱离”的原始欲望。而且这种愿望应该是被压抑很久的,并且是有望在短期内解脱的(不具备这个条件则很难飞起来——指梦中)。否则“飞行梦”醒来后只会让人更加沮丧(这点请重新参考“梦是愿望的达成”以及“梦是为了宣泄出潜意识中的心理压力”),而梦中飞行时的感受、印象等则很可能来自于我们乘坐的飞机、玩儿滑翔翼、跳伞、童年时荡秋千、踩跷跷板、去游乐场和幼年时被亲友抛起来的记忆,同时这种记忆也就形成了这种飞行梦的表现形式。  至于“飞行梦”中所出现的其他情况,例如“滑行”和“艰难地起飞”在这里就不作更多的解释了,具体请参考本节所述(我认为前述还是很具有代表性的)。还是那句话:灵活掌握第一,生搬硬套很可悲。  二、几乎赤身裸体的梦  关于赤身裸体的梦我也曾做过,并且还不止一次(但是具体的内容想不起来了),那么这类梦所代表的都是什么呢?下面我依旧会摘录《梦的解析》中所述观点,因为弗洛伊德已经在书里说得很清晰、很专业了。但是在正经开始说之前,我先要解释清楚一个需要区分的概念。梦中赤身裸体(或穿得很少,几乎衣不蔽体)地出现在陌生人面前,和同样出现在熟悉的人面前是具有不同含义的。前一种所代表的是一种源于童年的记忆(这部分会在下面由弗大爷作详细的分析)。而后一种明显则不属于这类范畴,应该划归到“隐喻性质”的内容之中。而其中的含义则跟近期或者深埋于潜意识中的某些印象、情绪、念头有关,具体是啥那就没谱了,只能各例各分析,没有任何套路可言。所以请读者在看下面这段文字的时候一定要对此加以区分,而不要“全部适用”的态度,因为这是两回事儿。  赤“果果”的分割线  多数梦见自己在陌生人面前赤身裸体或穿得很少,并且为此而羞愧或者尴尬(有时也可能并不会引起做梦者的尴尬羞愧)的情况,目前认为较有探讨价值的是那些使做梦者因此而尴尬,想逃避,却又发觉无法改变这种窘态的梦。只有具备这些因素的赤身裸体的梦,才属于本章所谓的“典型的梦”,否则其内容的核心可能又包含其他各种因素在内或因人而异的特征(插一句:正如我在弗大爷这段之前所说)。这种梦的要点就是“做梦者因梦而感到羞愧或痛苦,并且急于以运动的方式遮掩自己的窘态,但却无能为力”。我相信大部分的读者都曾经有过这一类的梦吧!  这种梦中所暴露的程度与样子基本比较模糊,做梦者会说:“当时穿着内衣。”但其实这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多数情形下做梦者对袒裸的叙述都是以一种较模糊的方式表示,“我只穿着内衣或衬裙”,而所叙述的这种衣服单薄的程度并不足以引起梦中那么深的羞愧。例如一个军人通常梦见自己不按军规着装,便代替了这种“裸体”的程度,“我走在街上,忘了佩戴整齐,这时军官向着我走来……”或是“我没戴领章”,或是“我穿着一条便服的裤子”,等等。  而这种梦中的旁观者大多是陌生面孔,也没有什么特点。并且在“典型的梦”里,做梦者多半不会因自己所羞愧尴尬的这件事而受到别人的谴责。相反那些人都呈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或者就像我所注意过的一个梦中,那些人都是一副僵硬严肃的表情,而这更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其中的含义。  “做梦者的尴尬”与“外人的漠不关心”正构成了梦中的矛盾。以做梦者本身的感觉,其实外人多少应该会惊讶地投来一眼或讥笑几句,甚至驳斥他才对。关于这种矛盾的解释,我认为可能外人憎恶的表情,由于梦中“愿望满足”的作祟而被予以取代,但做梦者本身的尴尬却可能因某些理由而保留下来。对于这类只有部分内容被“愿望满足”所伪装的梦,我们现在还未能完全了解缘由。基于这种类似的题材,安徒生写出了那有名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而最近又由菲尔达(fulda,德国剧作家)以诗人的手法写出类似的童话剧。在安徒生童话里,有两个骗子为皇帝编织了一种号称只能被天神和诚实的人所看到的新衣。于是皇帝就信以为真,并且穿上这件自己都看不见的衣服,而由于这纯属虚构的衣服变成了诚实与否的测试仪,人们也都只好声称皇帝并非赤身裸体。  然而这就是我们梦中的真实写照。其实可以这样假设:这看来是无法理解的梦的内容,却可由这不穿衣服的情境而引导至记忆中的某种境地和遭遇,只不过是这境地遭遇已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而被用做其他用途。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续发精神系统”(secondary psychic system)在意识状态下如何把梦的内容予以“曲解”,并且由这因素决定了所产生的梦的最后形式。还有就是在“强迫观念”及恐惧症的形成过程,这种“曲解”(当然,这是指那些具有同样心理的人格而言)也扮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我们还可能指出这解梦的素材取自于何处。“梦”就像是那两个骗子,“做梦者”本身就是国王,而有问题的“事实”因为道德的驱使(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诚实的)而被出卖,这也就是梦中的“隐意”——被禁制的愿望,受潜抑的牺牲品。由我对神经症病人所做的梦分析后发现,做梦者童年时的记忆在梦中真的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只有在童年时,我们才会有那种穿戴很少而置身于亲戚、陌生的保姆、用人和客人之前,并且丝毫不会感到羞愧的经历。在那些略微大一些的孩子们中,当他们被要求脱下衣服时,非但没有不好意思,反而兴奋得大笑、跳来跳去、拍打自己的身体,而母亲或在场的其他人总要呵责几句:“嘿!你害不害臊,不要再这样了!”小孩总是有种将自己展示于他人前面的愿望,我们随便走过任何一个村庄,总可以碰见几个两三岁的小孩子在你面前卷起她的裙子或敞开他的衣服,很可能他们还是以此向你致敬呢!我有一位病人仍清楚地记得,他8岁时脱衣上床后,吵着要只穿着内衣跑入自己妹妹房间内去跳舞,但却被佣人禁止了;神经症病人童年时,曾在异性小孩面前暴露自己肉体的记忆确实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妄想症病人常在他脱衣时,有种被人偷窥的妄想,这也可以直接归结于童年的这种经验,其他性变态的病人中,也有一部分因这种童年冲动的加强而导致所谓的“暴露症”。  童年时期那段天真无邪的日子,在日后回忆起来,总令人感觉“当时有如身在天堂”,而天堂其实就是每个人童年那许多幻想的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天堂里总是赤身裸体而不会感到羞愧的理由,一旦到了羞耻心开始产生的时候,我们便被逐出天堂的幻境,于是才有性生活与文化的发展。此后唯有每天晚上借助梦境,我们才能重温那在天堂的日子,我曾推测最早的童年期(很难留下印象的婴儿期记忆到3岁为止)的印象,都是完全随意而自由想法的产物,因此这印象的重现就是愿望的满足。因此赤身祼体的梦即为“暴露梦”。(弗洛伊德附注:费伦齐曾记录了许多女人赤裸的梦,而很清楚地推溯出这来自童年期的暴露快感,但这些报道却与我们所谈的“典型的梦”略有出入)。第35章 我们所熟悉的(2)  “暴露梦”的核心人物往往是“做梦者当前的自己”,而非童年时代的影像,而且由于日后种种穿着衣服的情境以及梦中“审查机制”的作用,让梦中大多并非全裸,而呈现出“一种衣冠不整的样子”,然后再加上“一个使他引起羞愧的旁观者”。在我所收集的这类梦中,从不曾发现这名旁观者正好就是童年暴露时的真实旁观者重现梦中。毕竟,梦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追忆而已。而且很奇怪,童年时“性”兴趣的对象也并不重现于梦、“歇斯底里症”以及“强迫性神经症”中。而唯独“妄想症”仍保留这种性质的旁观者影像,并且虽看不见“他”的存在,但病人本身却荒唐地深信冥冥中“他”就是在附近窥探着。在梦中的这类旁观者大多被一些不太注意到做梦者尴尬场面的“陌生人”所取代,这其实是对做梦者的那种暴露在与自己关系密切者面前的意图的一种“反愿望”。“陌生人”有时在梦中还另有其他含义。就“反愿望”而言,它总是代表一种秘密(很明显,梦见所有家人在场也具有同样意义)。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妄想症所产生的“往事重现”也合于这种“反面倾向”。而且梦中绝不会只是做梦者单纯一人,他一定被人所窥伺,而这些人却是“一些陌生的、奇怪的、影像模糊的人”。  并且,“潜意识作用”也在这种“暴露梦”里插了一脚,由于那些为“审查机制”所不容许的暴露镜头,均无法清楚地呈现于梦中,也就可以看出,梦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完全是由于“续发心理力量”所产生的反应,而唯一避免这种不愉快的办法就是尽量不要使那情景重演。  目前我们可以看出,在梦中它是代表“一种意愿的冲突,一种否定”。根据我们潜意识的目标,暴露是一种“前进”,而根据“审查机制”的要求,它却是一种“结束”。  赤“果果”的分割线  说实话,我看过无数种对于“梦中赤裸”的解释和分析,但是我认为只有弗洛伊德对此的解释最为合理并且极富逻辑。他在这段叙述中很清晰地就说明了这类梦的缘由以及产生动机,不过,我认为弗大爷漏掉了一点(或者有意回避了这个问题),那就是:男性大多会有这类梦产生,而女性则极为稀少(弗大爷前面只是对此泛泛地一提:费伦齐曾记录了许多女人赤裸的梦,而很清楚地推溯出这来自童年期的暴露快感,但这些报道却与我们所谈的“典型的梦”略有出入)。关于这点,我曾问过许多我所认识的女人,假如她们没有统一而整齐地对我说谎的话,那么实际情况就是刚刚所说的那样了。这源于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极少被赤裸地放到众人面前,同时女孩也会在很小的时候被告知要习惯性地遮盖自己的身体,“因为你们不是男孩子”。其实深究起来,之所以男孩暴露着性器官,源于一种炫耀成分:性别炫耀——继承家业或者姓氏是男孩。所以这种“理念性”的差异造成了男孩对此会有深刻的童年记忆,而女孩却没有。所以,当女孩成年后,成为了女人,假如表达来自于童年的记忆则会采用另一种方式,而不会用赤裸来表示。所以这也就是弗洛伊德对费伦齐所记录的那些“女人梦中的赤裸”评价为“但这些报道却与我们所谈的‘典型的梦’略有出入”。因为这两者本质上不同,假如更深入地追寻其意。恐怕女人的这种赤裸记忆则更早一些,甚至早到婴儿时期。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2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3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4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