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梦的解析-2

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来分析一下这次长达几个小时的会谈到底说了些什么。  弗洛伊德在事后表示:爱因斯坦是一个令人愉快并且很有礼貌的人,他对于心理学的了解,就像我对物理学的了解一样多,这是一次令人兴奋的谈话。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猜测话题是在两位半神从各自的事业领域展开的。也许有人会质疑:这两人各自的领域又不相通,有啥好聊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并不这么看。在我的上一本书中曾提到过,很多领域到达一定的层次后都是相通的。这就好比无论顺着你的左手还是右手都能到达你的身体一样。而且从两人的智商(有人会质疑吗?)和种族(都是犹太人)来看,他们的话题后期几乎可以确定会涉及哲学及宗教。不过在这一点上,从爱因斯坦今后的哲学态度上可以看出,这位物理巨人对于精神分析的看法还是抱有怀疑态度的。因为他在后来曾表示:“……假如弗洛伊德放弃一些宗教迷信来研究精神分析法的话,也许会更好一些……”还有一个事实就是:爱因斯坦曾婉拒了弗洛伊德对他的精神分析邀请。  所以由此可以判断出那几个小时的谈话内容。  首先肯定是寒暄,然后彼此开始倾听对方在各自领域的描述,接下来话题涉深,进入到宗教、哲学领域。最后,爱因斯坦委婉地绕开了一些问题,否则弗洛伊德不会强调那位物理巨人的礼貌及谈话的愉快。  这次会面后两人稳定地保持着通信,直到弗洛伊德去世。  而对于爱因斯坦身处的领域和地位,弗洛伊德一定是充满了羡慕。在一封他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他写道:当你发表自己的学说时,人们承认看不懂但是却赞同你;而当我发表自己的学说时,人们看不懂但却七嘴八舌地批评我。  很显然,这是一句多少带有点儿妒忌成分的黑色幽默,当然,还有点苍凉。  7. 病痛  这一章对弗洛伊德的生平介绍,已经简洁并且压缩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是我希望读者能原谅并且理解我,因为我别无选择。弗大爷这一生经历实在是太过波澜壮阔,就算我仅仅只挑大事儿写,恐怕也得写个几十万字,所以我只好挑选那些足够“惊涛骇浪、天翻地覆”的事情来写。假如按照风力级别来比喻,那么“12级风”以上我才会正经说说;“10级风”会捎带提下,但不详细;而8级以下风基本没出场机会……总体来说,就是这么个路子。  这节中所要说的是纠缠了我们的天才很多年、同时也是很要命的一件事儿:疾病。  早在1923年的时候,弗洛伊德就发现自己口腔的右下颚部分有些异样,里面有一个肿块。最初他对此并没太在意,以为只是寻常的溃疡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肿块越来越大,他才意识到这也许不是那么简单的小问题。  最初的手术并不成功,因为手术后的持续疼痛让弗洛伊德几乎到了不服用止痛药就无法入睡的地步。而且没过多久他发现手术伤口旁边又起了新的肿块,这让他开始真正担心起自己的健康问题了。  如果说第一次手术是失败的,那么接下来的第二次手术简直就是惨败。  第二次手术切除勉强还算顺利,但是到了夜里的时候,伤口迸裂所造成的大出血完全可以用喷涌来形容——那是一次几乎要了他老命的大出血。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说真的能有让这位67岁的老人坚持活下来的力量,那一定是信念。对于这一点,在两天后他即将出院前,答应用自己来充当口腔疾病示范病例,展示给医生的学生看,就能说明他那钢铁般坚实的心。  但病魔并没善罢甘休。同年9月,弗洛伊德不得不接受了第三次口腔手术,这是一次非常大的手术。以下段落请擅长联想并且害怕医学外科描述的读者自行跳过。  在局部麻醉后,医生先将弗洛伊德的上唇沿着鼻右侧一直到眼眶下面完全切开,然后切除掉癌变部位——包括部分脸颊、上下颚、部分舌头。接下来用骨凿切削掉已被病变感染的部分口腔软骨、下颚软骨、下颚骨及部分颧骨。切削后用最快的速度测出一个尺寸,用于制作口腔填充模具,以此来替代被敲掉和切掉的部分。当这一切完成后,从弗洛伊德的上臂取一块皮肤用于修补面部。至此手术完成,耗时近4个钟头。在这个过程中,弗洛伊德始终是清醒的,虽然麻醉使疼痛降到了最低程度,但是整个手术过程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极大的。而我们的天才忍受了下来,正如他曾经忍受的磨难那样。  这次手术非常成功,但这不代表病痛的终结。第8章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7)  几个月后,口腔右侧再次滋生出了新的癌变,而接下来的第四次手术只好把弗洛伊德的右下颚软组织完全摘除。手术中再次出现了大出血,弗洛伊德又差点儿因此而死去。  “死神就站在我身边,他迟疑着不肯挥动镰刀,难道他惧怕我为他做精神分析吗?”  “每一次手术医生都会从我嘴里割掉一点儿什么,这让我很惊奇,难道我可以在自己的口腔进行季节性癌症收获了?”  “当然会痛苦!我必须用木凿撬开嘴才能把雪茄塞进去,并且结实地咬住……在我吃饭的时候恐怕你们不会想看到——当食物从鼻子里喷出来的时候,那既不优雅也谈不上尊严……”  从1923年一直到去世,弗洛伊德的日常生活除了继续研究和发表著作及论文,又多了一项必需的内容:口腔手术。这种大大小小的口腔手术一共进行了60多次。我不敢想象那有多痛苦,但是我可以体会到那有多艰辛。  这期间,他写下了《自传》、《关于对精神分析的抵制》、《文明及其缺陷》、《摩西与一神教》、《自我与本我》、《焦虑问题》、《幻觉的未来》、《自我和防御机制》(与女儿安娜合著),并对《图腾与禁忌》进行了重新修订,另外还有诸多论文。  虽然病痛自打黏上弗洛伊德就从未离去,但是,它并没能打垮弗洛伊德。这位至今都备受争议的老人并未改变或者屈服,他就像当初学生时代那样,始终是一个勤奋的天才。  8. 荣耀——那属于你的精彩  从1926年的4月起,几乎整个维也纳的花店都在忙碌一件事儿:接受预定在5月6日送花到维也纳市区波杰瑟大街19号——弗洛伊德的住所及诊所。而到了5月6日那天,整个欧洲的报纸上都刊登出一条新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70大寿。鲜花像潮水一样从市区的各个花店涌向弗大爷家,而贺电、贺信、贺卡则没那么含蓄,直接把波杰瑟大街19号淹没。对于这点当地邮局功不可没。维也纳邮政局长亲自下令为“弗洛伊德生日邮件”派专车、专人,而直接参与投递工作的人不但没有抱怨,反而宣称深感荣幸(注意,不是“被宣称”)。弗洛伊德的学生、朋友、患者、崇拜者也蜂拥而至,当然,这种事儿也少不了记者。  不过这次小规模庆典的核心人物对此却没表现得很激动或者需要感谢谁。相反,他请求人们不要过于热情,同时表示:请原谅一个老人对自己生日的淡漠,因为生日对年迈的老人来说并非是喜悦,而是悲伤。  与大众的热忱相反的是弗洛伊德的母校——维也纳大学的态度却是沉默,同时保持这种沉默的还有奥地利医学院和奥地利科学院。也许有读者没反应过来,认为那是学术偏见所造成的。在这里我要善意地提醒一下读者朋友们,不是那个原因,而是另有原因。  如果你还记得本章第一节“那些年”中所提到的“……19世纪中后期,由东欧沙俄所掀起的反犹太浪潮又席卷了大半个欧洲,并一直持续到二战爆发……”想必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是的,当时欧洲的排犹浪潮才是真正的原因。  不过,学术歧视也好,种族歧视也罢,这些都不能阻挡弗洛伊德先生继续获得更多的殊荣。  在1930年,弗洛伊德被授予了歌德文学奖,那是几乎与诺贝尔齐名的文学界最高奖项。由于身体原因,这个奖项是由他的女儿安娜代领的。而弗洛伊德本人当时则在接受另一次植皮手术——弥补下颚的皮肤溃烂。  1931年,在弗洛伊德75岁那天,他的出生地弗莱堡正式改名为普利堡。改名后不久,市政议会决定:专门把弗洛伊德出生的那栋房子腾出来,并且加上一块醒目的说明大铜牌,以此激励人们,并且引以为荣。由于这件事儿是当地市政议会的决定,所以弗洛伊德也不好反对,他依旧对外展示出了一贯的沉默,只是私下惊奇片刻后,挠了挠头说:“我……很荣幸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但愿人们不会在看到那块牌子的时候以为我早已升天了。”  1933年2月,对欧洲近代史了解较多的读者一定知道发生了什么——阿道夫·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几年后,弗洛伊德因为这个原因被迫离开了祖国奥地利。  1935年,奥地利皇家医学会正式吸收弗洛伊德为名誉会员。  在弗洛伊德再三请求下,1936年的5月6日媒体没有再大肆地报道这位老人80岁的生日庆典,但是维也纳花店没能清闲下来。而贺电、贺信、贺卡再次把波杰瑟大街19号淹没……(也许我的编辑现在表情很愤怒。)  在所有的贺信中,有两封分量极重。  其中一封是爱因斯坦发来的贺信。信中除了应有的寒暄以及祝贺外,爱因斯坦第一次表示出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有所感悟,并且在后面附加了一小段事件记录,以及通过那个事件而对“压抑理论”的认同。在最后他说道:“……当一个美丽且伟大的梦想被证实的时候,那的确是令人愉快的。”  相比之下,另一封信的分量则更重。  那么,究竟有什么能比一个伟人的来信祝贺更有分量呢?  答案是:一群伟人的祝贺。  在另一封信的末尾处有多达200位同时代艺术家、文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的签名,其中还有几位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也许读者还不能完全领悟这份名单的分量,那我随便挑出几个人名来:毕加索、王尔德、罗曼·罗兰、达利……  写到这里,我很不要脸地遐想了下如果自己收到这封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猜自己会一周不吃,不喝,不睡觉,还能时刻保持着亢奋状态——这的确值得让人亢奋。  而弗洛伊德当然也因此而高兴,他面带惊奇地挠了挠头:“这实在是太荣幸了……”  在收到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两年后,纳粹德国入侵奥地利(1938年)并占领了维也纳。他们闯进了弗洛伊德家中进行了所谓的“清查”,这也使得我们的天才对纳粹的最后一丝幻想破灭了。  在两个月后,通过多方人士的努力,弗洛伊德终于被获准离开维也纳,途经法国辗转前往英国(必须一提,为此作出努力的名人包括:美国总统罗斯福、希腊王妃、德国皇室成员、美国当时驻欧洲的部分大使、欧洲各界社会名流,甚至还有希特勒的“亲密战友”墨索里尼)。而这位老人那饱受病痛折磨的身体,恐怕也只能经得起这最后一次“旅行”了。  当弗洛伊德正在旅途中颠簸,还未到达英国的时候,整个英国就已经为此而沸腾。  报纸不计版面地大幅刊登弗洛伊德生平介绍、学术说明以及经各种途径弄来的照片。还有无数协会和组织宣布打算邀请弗洛伊德做终身名誉会员或嘉宾、教授。而社会批评家们也罕见地达成一致,对弗洛伊德的学术成就毫不吝啬、花样翻新地推出溢美之词。而以严肃、严谨著称的英国老牌医学杂志《柳叶刀》(至今在全球医学刊物中仍是权威)甚至放下架子,一反常态、热情洋溢地写了一篇赞文,并且把弗洛伊德与达尔文相提并论……至于有些学术杂志则几乎成了精神分析专刊,甚至出现加页、增刊来报道或摘抄弗洛伊德的学术理论。  而当弗洛伊德到达伦敦火车站的那一刻,他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皇家礼遇……略去5000字请读者自行想象,而我要说的事儿比这大。  假如把弗洛伊德在伦敦火车站所获得的皇家礼遇说成是一种象征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荣誉则不再是象征,而是真正的加冕。  在伦敦安顿下来仅一周的弗洛伊德,还没来得及调整好旅途的疲惫,就迎来了几位身份特殊的客人——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处的秘书。  咱们得说明下英国皇家学会到底是啥。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世纪中叶,全称是“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学会的保护人永远固定——英女王(或英王)。至于会员我就不多举例了,除了部分皇室成员外,例如牛顿、达尔文都是协会成员。什么?年代太远?好吧,霍金也是会员之一。至于英国皇家学会秘书所带来的那本签名册,其实还有另一个名字:圣书。  这几位皇家学会的秘书没过多地寒暄,只是在简单地表达了下对弗洛伊德的敬意后,隆重地拿出那本厚重的圣书请他在上面签字,并且向他说明:签字之后,您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了。  弗洛伊德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他压制住激动的情绪,郑重地在圣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在他签下自己名字的那一刻,也创造了一个纪录——在弗洛伊德之前,只有英王及指定继承王位的王储,才会在英国皇家学会以外的地方见到这本沉重的签名册(不是形容,是真的沉重),想当年,牛顿、达尔文都是自己刷卡坐公交车前往学会所在地签字的。而弗洛伊德是第一个以平民身份获此殊荣的人。也就是说,他被认为是真正的皇族。  这一切来得不算太迟,毕竟我们的天才在有生之年终于得以宽慰了。  至于弗洛伊德为啥没获得诺贝尔奖的问题,请读者参考当时瑞典与纳粹德国的关系,再联系到弗洛伊德的种族,并且查阅纳粹当权后诺贝尔奖得主中有没有犹太人即可得到正确答案。(另有一说是:爱因斯坦在早年曾阻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授予弗洛伊德诺贝尔奖。不否认很可能是我资料查阅得不够全,也不排除有那么个事儿,但是我的确没查到相关记载及资料,所以本文对此说法仅仅是在括号内提示下,而不正式采纳。)  1939年初,弗洛伊德的口腔癌再度恶化,而此时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再也承受不了任何手术,只能默默等待死亡的来临。也是在这时候,弗洛伊德才停止了研究与写作,闲时站在窗前看看花园,或者眺望着远方陷入沉思。  半年后——1939年的9月22日,被病痛折磨了一夜的弗洛伊德在接受了一剂吗啡后安静地睡着了。  一天后,那个曾因尿床而被父亲责骂的孩子,那个虽然获得免考却依然刻苦的学生,那个大学期间就已展露出才华的年轻人,那个孜孜不倦而又勤于钻研的诊所医生,那个坚持自己信念并忍受挚友离去的疯子,那个艰辛创建自己学会、又因它分裂而痛苦的学者,那个名满天下却生活穷困的丈夫、父亲,那个忍受病痛依旧坚持不懈的探索者,那个终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终于得以宽慰的老人,走完了他坎坷却荣耀的一生。  他从未放弃过,也从未低头过,他默默地面对着打击、叛离,以及赞誉,坚持着自己的理想,直到最后。  他的学说和思想至今还在被译成各种语言,至今还在各个大学被当作教材,至今还在被无数人研究并使用,至今还用于治愈许多让人头疼的精神问题。也至今每一天都在被争议。  1939年9月26日上午,按照这位伟大天才的遗愿,他的遗体在哥德尔花园被火化。  前来参加吊唁的数千人当中,有被他治愈的患者,有他的学生,有他的崇拜者,也有他的反对者。  弗洛伊德为我们留下一笔不可估量的遗产后离去了。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依旧为此而争论不休着——也是每一天。  如果让我只用一个词来描述弗洛伊德的一生,我会选择:无悔。  如果再让我选一个词来描述弗洛伊德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为我们所开创的一切,我想,只有那两个字才可以表达:不朽。  仅以此章纪念伟大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第9章 一个人的战争(1)  从这章起,我们得开始追寻着弗洛伊德的步伐,向那个梦世界进发了。不过在这之前还得搞明白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解析梦?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得先说另一个问题:梦是什么?  让我想想从何说起呢?  其实自从人类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以来,通过那些文字我们得知,人们对于梦一直就充满了好奇与迷惑(实际上非文字的远古时代梦就有记载了,例如岩画)。而梦又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并无数次地向我们展示出它那奇异的特性,所以古往今来对梦的猜想也就层出不穷。  好吧,就让我们从这儿说起吧。  一、过去怎么看  也许有读者会因此而困惑甚至愤怒:“哦买糕的,难道你真打算从远古说起?”请带有这种情绪的朋友平静一下,我并不打算从史前文明时期的远古人类对梦的看法说起,因为那太远了。同时那些也不是可考证的依据,所以那部分我们放弃,仅仅从古文明时期说起。  对于“梦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古代东西方的主流看法是一致的:梦是某种预言。  东方、东南亚以中国为核心(没办法,整个东南亚都受到儒教影响),对于梦的“预言性”基本可以从做梦的第二天延续到那个“预兆梦”之后n年。例如说某个梦预兆到明儿出门捡钱了,或者若干年后做梦者死于某种灾难都算。至于这里面的巧合性,其实不说也罢,而且我也真的不想用统计学来说事儿。  另有一种解梦的方式是把梦拆成碎片分别解释。比方说梦里出现了小孩,那么这预示将来会遇到小人;假如梦中绕开了那个孩子,则“预兆”未来会躲开小人;如果老兄你在梦中把那个倒霉孩子掐死了,则“说明”将来会战胜小人……而梦的其他部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当然,如果你充分强调梦中其他事件或者场景的话,那么解梦师一定也会有其他说法来解读它,但无一例外都会是预兆。而对于这种预兆的说法我认为其中有一部分还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暗示。  还是举例说明吧。就刚才那个“小人”的梦来说,假如你非常相信解梦师所说的,那么肯定会把梦中那个倒霉孩子跟现实生活中某人进行“影像重叠”……而这其中的问题我相信读者都能看出来。对于这种暗示我们用个非常好的成语就能说明:疑邻盗斧,这就是暗示及自我暗示的结果。说起来,《周公解梦》就是一本很好的暗示书籍,在这里就不举例子了,这本书至今都卖得惨绝人寰,山崩海啸,如火如荼,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翻翻就好。  对于上面提过的两种解梦方式,我几乎可以肯定每一位读者都有过这种经历,很可能还是很多次。而中国古代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算是相对理性的说法了。  至于西亚其实同东亚相差也不太多,有很多的发音联想及词句双关。对于这点,阿尔弗雷德·罗比泽克及考古学家雨果·温克勒都曾对此有过很深入的研究。而西亚各类文献中很多梦的例子让我很纠结,到底写不写?因为我们必须熟悉西亚的语言文字才可以理解其中的意义。经过再三考虑,我觉得还是用东方的例子来说明吧。拿中国来说,我国古代人认为梦到棺材跟升官有关……这一方面展示出词句发音方面的联想,另外一方面也暴露出一种社会心态——当官,是个很靠谱的事儿。而实际上西亚在解梦过程中,对于梦中所出现的词汇联想,跟刚刚提到的“棺材”、“升官”大同小异,没啥区别。而且,第一章所提到过的弗洛伊德“指环门徒”的核心成员——费伦齐同学也关注过这点,并且有过相关论文发表。现在看来,我们可以说那时候对于梦的解析是愚昧或是迷信,但这也没办法,毕竟当时自然科学不发达。  对于这点西方也好不到哪儿去,都是一个路子——通过古希腊各种艺术作品及神话传说就能看出很多。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对此不会陌生——大到诸神的战争、生死,小到宙斯流窜到凡间玩女人,基本都先通过梦作了提示性说明。看来命运之神很厚道,先提个醒再办事,你要是不听那就活该了。不过,同样在西方也有一些对梦的理性的解释出现。例如亚里士多德就认为梦是一种精力过剩的产物。他所说的“精力”是一种对白天发生事物的未完结状态所产生的遗憾或者怨念或者牵挂,出于这种情绪,当事人在梦中会把那件事情继续下去。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点和我们后面要说的有些接近。另外,亚里士多德还观察到梦会把一些来自身体上的知觉扩大化,并且在梦里反映出来。例如,一个人睡觉时胳膊某个部位有些热,那么在梦中则会扩大为“做梦者整个儿泡在热水里或者干脆就在火堆旁边”。假如你是个医生,想必一定会对这点表示认同,因为梦的确能反映出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当然只是一部分情况而已,同时还得强调:这仅仅只是某一种梦罢了。  总的来说,东西方都对梦的“预兆性”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归纳出大致两种途径的解梦方法:第一种是“整体象征解梦法”。这种方法是完整地看待梦,把梦中所说的一些零碎事件作为未来某个将发生事件的场景特征。例如,圣经提到的约瑟夫对法老某个梦所给出的解释就是这类的。法老梦到:“先出现7头健硕的牛,然后又有7头瘦弱的牛出现,它们把前面7头健硕的牛吞掉了。”约瑟夫就对法老解释这个梦说其实它在暗示:“埃及将会有7个饥荒的年头,并且预言这灾荒7年会把以前丰收7年的所有盈余耗光。”(选自《梦的解析》第一章)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典型的运用了“整体象征解梦法”的例子。  而另一种是“元素解梦法”。这种解梦的方式是拆分开梦中的各种元素再逐一加以解释,就是说每种元素都有其特定的所指,前面提到的梦见“小人儿”就是这类解梦法中的一个元素。例如,有人梦到一间房子里停着口棺材,而一个小孩儿站在门口挡住做梦者不让他进去。用“元素解梦法”来解释的话,先会进行拆分,然后再组合,那么梦的含义就是:你可能会升官,但是有小人阻挡了你(想必读者对这种说法都很熟悉)。  对于前人留下的这两种解梦法很显然并不能让弗洛伊德满意,他曾在《梦的解析》开篇中就明确地提出过质疑:“以上所介绍的这两种常用解梦方法很明显都是极不可靠的。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整体象征解梦法’在应用上有限制,根本不能广泛适用于所有的梦。而‘元素解梦法’的关键在于那个‘元素解读词典’是否可靠。正因如此,人们很容易站在一般哲学家与精神科医师这边,认为这种梦的解释是无聊的幻想。”  但梦真的就是无意义的吗?或者像一些人坚持的那样“梦只是单纯的肌体反应罢了”吗?  想想看,我们能接受别人的话里有话;我们能接受电影画面背后的内涵;我们能接受小说、绘画中的深刻意义;我们能接受装扮举止的意味深长……为什么到了梦这里,有些人就突然变得如此的狭隘呢?做梦的不就是平时话里有话的人类吗?不就是拐弯抹角的那些人类吗?不就是创造出电影内涵的人类吗?不就是为小说、绘画植入了深刻含义的人类吗?难道不是吗?那为什么到了这里,到了人类的梦这里,有些人却不愿意承认梦有隐藏的意义呢?为什么这个时候就把梦归纳为“肌体反应罢了”呢?对此,我无法理解其动机。  但假若梦真的是某种预兆,那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充满了谜题式的隐喻呢?难道真的是半仙们所说的“天机不可泄露”吗?假如有人继续坚持“预言解梦词典”的意义,那么,请告诉我依据是什么?那些对比判定又是怎么来的?请不要说因为梦中孩子比成人小,所以就是“小人”,那也太扯了吧……不过,即便对前人的解梦方法不满意或者严重质疑,我们仍旧要感谢前人对梦的重视,感谢他们对梦所作出的种种解释、解读及尝试。因为正是他们充分认识到了梦境的神秘,并且足够重视梦的意义,我们今天才能展开这个话题。也许他们所作的那些,到如今并没有能够给予我们一个答案,但毋庸置疑,他们是打开人类心灵世界的拓荒者,没有他们的披荆斩棘,对于梦,我们至今都将一无所知。  让我们说回来,前面那句神秘的“天机不可泄露”其实说对了一半,因为不可泄露的不是“天机”,而是“人机”。  梦,并非单纯的是那种“精力过剩”和“肌体反应”。我们的梦,是如此的晦涩,它隐藏了太多的东西,也的确暗示了太多的东西。也就是说:梦,是通往一个神奇世界的大门。假如你对此好奇,那么,让我们迈出第一步吧。我也许不是个完美的“导游”,但是我会极其认真负责地带你走遍必要的景点,决不中途拉着你奔商场购物并且你不买东西我就骂人。请相信我,这将是非常有趣的一次旅程。  二、让我们从一个梦开始  从上一节中我们确定,梦并非神谕或者纯粹肌体反应,那么就只剩下一个靠谱的方向——是精神产物(假如说了这么多兄弟你仍然坚持梦是神的预兆或者纯肌体反应,要不干脆是外星人主导的一场“睡眠电影”,那我只能认为你是来找茬儿砸场子的)。其实就这点来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话已经算是很靠谱的了,只是过于含蓄(没办法,中华文化就是含蓄),尤其那个“所思”,的确泛了点儿。所以要想说清梦到底是什么,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促使了梦的产生。  在第一章关于弗大爷的简略传记中,我想有些聪明的读者已经看出了弗洛伊德的观点:梦是让我们窥探潜意识的一个窗口,是我们可以了解并且分析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途径。想要解释这点看来我只能用自己的一个梦来说明了,否则就算再得瑟一万字恐怕也不见得说得明白。这就好比形容某位漂亮女孩:一段精彩绝伦的文字远远比不上几段模糊抖动的视频更能打动你。  在描述及分析这个梦之前,请允许我多说几句。  这个梦透露了我的隐私,也透露了一些我所不为人知的想法,但是在写下这个梦的时候,我并没有为到底要不要隐瞒什么而纠结。因为一旦有所隐瞒,那么这个梦的分析将会大打折扣。所以,这一点点献身精神还是要有的。因为我深知自己绝不是第一个不顾隐私而进行自我剖析并且展示的人,同样我也相信自己绝不是最后一个这么做的人,所以,我没啥好藏着的……那么来吧,看看我都有过啥深藏的、不要脸的想法吧。  1. 单车训练的梦  这是我在2010年7月初做过的一个梦。有必要说明的是,在做梦的当天发生了几件事儿,就是这几件事构架了当夜整个梦,并且填充了一些实质内容。  (1)接到我妈打来的电话,她提到了那个令我备感不耐烦的话题——“你该找个女孩儿结婚了。”  (2)一个朋友跟我聊了会儿《疯狂的赛车》那部电影(由宁浩出品的轻喜剧,讲的是一个倒霉的单车赛车手的故事)。  (3)另一个朋友跟我提起了韩寒,并且说到了他博客里的杂文。  虽然那一天中有很多细碎的事情发生,但是以上这三件事儿主导了我当晚的梦:在梦中我是一名单车赛车手,隶属于某个小团队,而我的搭档是韩寒。我知道有人会抗议:人家明明是汽车赛车手!没错,但是请允许我保留在梦中有胡乱给他人定位、定岗、定职的权利。  我和韩寒之所以必须搭档,是因为我们从事着一种“技术型”的单车运动。怎么个技术法呢?就是在一个并不大的封闭的圆形赛道内,我和韩寒要并排,并且很紧密地保持着动作上的一致来骑车,同时还要有速度。但是在训练期间我总是出问题,不是骑得东倒西歪就是慢了,反正乱七八糟的,甚至还撞翻韩寒。在多次配合失败后,整个车队(维修和技术人员)都很沮丧,而我和韩寒都对此莫名其妙。最后韩寒提议,在一定的时间内由我们俩分别在跑道内骑,看看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了。大家表示同意,然后我们就开始照办。  在规定的时间内(梦里没提具体时间),韩寒骑了85圈。轮到我的时候,我只骑了20圈(相比较于时间概念的模糊,这两个数字在梦中倒是非常清晰)。  当我们分别都骑完后,韩寒无奈地对着车队的其他人员发牢骚:“看见了?这样下去没法配合。”车队人员表示同意,而我很沮丧,并且表示压力很大。  由于面子上过不去,于是我开始假模假样地蹲在自己的单车面前找原因。也就是这时候我留意到,我的单车是一辆很破的车,不但许多零件松了,而且车胎根本没气——瘪瘪的,深陷在轮圈内。也就是说, 我一直在用轮圈骑车。请不要问我为啥之前没发现,因为我也不知道。  于是,我找来车队的工作人员帮我修理这辆几乎散架的单车(我没用错词,在我们修理的时候那车很“体贴”地表现出快散架的样子)。我一边修理一边抱怨:“靠,这我能骑好吗?车都这德性了。”这时候我注意到一件事儿:在给轮胎充气的时候,轮胎不是像普通车胎那样均匀地膨胀起来,而是非常不均匀地膨胀起来,凸一块凹一块的,呈现出一种很奇怪的曲线——那曲线很眼熟。这个场景给了我极深的印象。  最后,我的车修理好了。我骑上去试了试,非常轻快。于是我叫来韩寒继续训练。而这之后的训练一帆风顺,我们并排骑行的配合几乎是天衣无缝,这让我们所有人都很高兴。  梦到这里,我醒了。而且是在一种非常满足并且愉悦的状态下醒来的。爬起来后踉跄着走向洗手间的时候,我还在微笑……像一个喝醉了但心满意足的酒鬼。  这个梦就是这样了,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梦究竟有什么地方能让没出息的我爽成这样,醒了脸上还挂着笑意(千真万确,我对此印象深刻)。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做梦的时期,做这个梦的前一个月,也就是2010年6月,我的上一本书销量很好,并且得到了一些各方面的赞许(其实很少啦),这让我多少有些飘飘然。根据这个原因,再融入那天现实中所发生的几个元素,于是我很清晰地知道了这个梦的意图:我和韩寒一起训练其实是一种隐喻,暗指我和韩寒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梦里)。在当天朋友向我说起韩寒博客的时候讲过:“韩寒凌晨更新的博客,但是一小时后点击率超过3万!”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很感兴趣,因为对于这种影响力,我内心非常向往……得了,我也甭兜圈子了,我就是很不要脸地希望我也能具有这种影响力及公众关注度。当然,这点是在我的潜意识里,或者说被我有意地深埋。  而在梦中我那辆破单车的问题所造成的“最初我并不能和韩寒很好地配合”,其实就是一种推卸。我之所以不能像韩寒那样具有影响力,是客观原因,而不是我的问题——零件坏了啊,螺丝松了啊,车胎没气了啊……诸如此类,反正不是我的事儿,是那车实在太破。当技术维修人员跟我一同修车的时候,那辆车还很争气、很善解人意地变得更破——几乎散架啦!同时我也在维修过程中通过抱怨来表达出我的借口:“这辆破车让我怎么能发挥出实力呢?”第10章 一个人的战争(2)  而当单车修好后,我就可以和韩寒在赛道上配合得很好。注意梦中的那个配合形式——并驾齐驱。这其实就是在说:我的能力不亚于韩寒,假如排除了客观原因,我能和韩寒一样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此时此刻,请亲爱的读者允许我站在你们那边一起唾骂吧:“呸,真够不要脸的!”  呸完,让我们再回来继续。  但假如你还记得我在写下这个梦之前说的第一个元素:我妈打来的电话,那么你会发现这个梦并没有就此分析完,不是那么简单。  我对梦中“车胎充气时那膨胀起来的奇怪形状”印象极为深刻。甚至在几天后我都清晰地记得那个凸一块凹一块的样子,那究竟代表着什么呢?为什么我对这个会有那么深刻的印象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几天,不过在当我试着把它画出来的时候,我立刻就发现,车胎膨胀起来的那个奇怪曲线,很明显是女人的身体曲线。  我猜那些对弗洛伊德以及弗洛伊德理论一知半解的人一定开始往性方面想了。  对此我只能很惭愧地说明:不是。  不可否认,很多人提到弗洛伊德立刻会想到性的问题,对于这种程度的认知我不大好直接反驳,只能一笑了之。我希望抱有这种观点的人先读一下《性学三论》再说,因为那会纠正你很多错误概念及印象。  不说那么远了,让我们继续。  在这个梦中,我用车胎膨胀起来的奇怪形状来代替女性,是有别的因素在干扰着的。至于究竟是什么因素的问题,也是当我看明白那个奇怪的形状是女性身体曲线的时候才知道。  首先,我可以确定那是女性的身体曲线;其次,那只是泛指女性,而不是专指某位女性。  泛指的原因说起来就深了。自从我独立生活后,女性就在我生命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我的生活中每一次重要转折及关键时刻,给予我帮助的差不多都是女性。虽然我也没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可以确定我对于女性的好感除去性别原因外很自然的还有其他成分——也许是期待,也许是感激,也许是放松……反正我对女人的好感度非常高,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或是交际。  除了这点之外还有:在做梦的前几天,我曾经和一位朋友(女性)闲聊时说我应该找个老婆兼秘书型人才,因为这样她能帮我打理很多事情。假如我找一个完全跟我兴趣爱好没有交集的女人一起生活,那一定会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儿。  说完联想(主要赖我妈打电话给我,否则想不起这么多)还要请读者同时留意一个小常识:当单车骑起来之后,唯一接触地面的部分是车胎。转换过来就是:我专心做我喜欢的事情,关于生活上的琐碎和一些工作上的帮助——车胎接触地面,我会交给那位老婆兼秘书型人才打理。还有,当时在说到这件事儿的时候,我想到了另一个朋友。那位朋友是好多年前就认识的,他是一个非常有灵性的人。可惜的是,他老婆是个非常市侩的女人,并且对他可以说是“管教甚严”。不久前,我再次见到那位朋友,他眼睛里已经没有那种灵性。他的生意做得好不好我不清楚,不过他开口闭口都是“能挣多少钱”。我知道他日子过得有点儿紧。这些年来,他被自己那位市侩的老婆带得只盯着眼前的那点利益,而得到的也就只有眼前那一点点了。  以上这些联想都是由当天我妈打电话催我结婚而引介来的。  至此,这个梦才算基本分析完成。  想必读者都看得出,这个梦分为两层,一层是大家显而易见的,而另一层恐怕除了我自己以外没第二个人能对此分析得出来,因为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自己的经历。这个梦的整体构架是由我的虚荣心而起,里面深埋了我的一个期待,基本就是这样了。但必须强调几点:  第一,韩寒在这个梦里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目标,并非是我希望完全成为韩寒那样的人,或是和他具有旗鼓相当的影响力。假如在当天有人跟我说起鲁迅或者李白,那么恐怕当晚跟我组合骑车的就是周先生或者青莲居士了(当然了,也有可能会换个形式,不用单车,而用别的元素来构架整个梦)。  第二,这个梦第二层所隐藏的含义并非是我很期待结婚,而是由于我妈打来了电话,造成了我这方面的深入思考——假如我必须结婚的话,那么恐怕我要找个自己所期待得那样的女人,而不会随便找个女人,即便对方很漂亮也没用——那不是我所期待的全部。  第三,这个梦中明确出现的那两个数字:85和20,我想一定也有特殊含义的,因为它们在我记忆中也是如此的清晰。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不知道这两个数字跟啥事儿能联系上,但愿我在写完这本书后能有所发现。  分析完我这个梦之后,我认为再笨的读者也能看懂了:梦,似乎是为了“愿望的达成”。很明显,这是弗洛伊德梦解析理论的核心部分。记得当年弗洛伊德刚刚综合前人的各种理论和观点,并且明确提出这个论调后,立刻就把自己连同这种看法推向了学术界的风口浪尖,并且至今都备受争议。对于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我们必须重视。  例如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四章开篇对此进行描述:“有两位女士——韦德女士与哈拉姆女士曾统计她们自己的梦,用百分比表示出梦中失望沮丧的内容偏多。她们发现58%的梦是不如意的,而只有28.6%才是愉快的内容。除了那些带入我们梦境中的痛苦感情以外,还有一些令人不能忍受而惊醒的‘焦虑的梦’。也就是这种梦,使我们常发现,小孩睡觉时吓得大哭大叫地惊醒的梦魇,不过也只有在小孩身上,才最容易找到那种很明显的愿望达成的梦。所以梦未必是千篇一律的愿望达成吧?”  不过,对于“梦是愿望的达成”这句话,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强调: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概述,而不完全代表着核心部分。  假如,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火车的人问你火车是什么样子,而你告诉对方:“那是在铁轨上行进的一大串铁皮屋子。”我想基本没人会认为你说错了(当然,没见过火车的那位懂不懂再另说)。但是,火车存在的意义就仅仅是在铁轨上跑吗?肯定不是,火车的核心目的是运输。而对于“梦是愿望的达成”或“梦是用来满足某种愿望”这句话,仅仅揪住字面不放很显然是搞笑的,而且有点儿一根筋了。  其实“愿望达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那的确只是部分梦的表现形式,而实际上很多梦是充满了焦虑或痛苦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认清一点:梦不会是简单的,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展现,梦会把很多有趣的东西汇集到一起,用梦所特有的表现形式来演绎。关于这个问题,从刚才“单车训练梦”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梦中的两层意思分别代表着我两种不同的期待。  而对于“单车梦”表层的含义,只要是对我有一些了解(熟悉《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的销售情况,熟悉我的部分生活情况)的人都能轻易地分析出来。而深层的含义——有关找个什么样女人结婚的那层,恐怕也就只有我自己才能分析出来了。所以说,只有自己才能够完全地解析自己的梦,换个人就很难彻底地解析自己的梦。这一点,就是这本书的书名所表达出的观点:人人都能梦的解析——解析自己的梦。当然了,我没咬牙跺脚地强调只有自己才可以,假如一个人能够透彻地,并且完整地把很多带有隐私性质的生活片段和感受(那是制造梦的元素)告诉给解梦人,同时那位解梦人的临床心理专业知识和解梦经验也足够丰富的话,那他也能够解析前者提供的梦。只是,我并不认为绝大多数人能做到这点——暴露自己的大量隐私而让别人来解读梦。  另外,我还要说明:包括弗洛伊德本人在内,都不会强调只有自己能解析自己的梦,实际上正好相反。因为某种程度的精神分析门槛较高、较难,因此很多人很难进入自己的潜意识,只有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才能发现一些问题。并且这么做的实际目的也不是为了分析做梦者是怎么想的,而是要分析出做梦者梦到这些是出于什么动机,借此解决做梦者的心理问题。而至于看过这本书之后是否能真正地解析自己的梦,我对此没有把握说“放心吧,没问题”,因为还有一个“解析深浅度”的问题。  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解析后真的要告诉别人吗?有必要把大量隐私抖搂出来吗?我相信很少有人像我这么二,还写在书里四处得瑟……不过这也正是“自己才能够彻底解析自己的梦”成立的原因,因为我们都处在某种社会规则下,我们都藏着不说,就如同社会交际中的“虚伪客套”一样。第11章 一个人的战争(3)  说到这里,我还要再说明一下:这种自我解梦的方法很明显采用的是“自由联想法”。而这也是很多人反对“自我才能完全解析梦”理论的一个重点。对此我非常理解,因为一定会有人质疑:“会不会自以为有关联而联系到一起?会不会有生拉硬拽地把不沾边的事情牵强附会到梦境场景的情况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不值得担心,也并未构成足够的反对理由。  让我们打个比方吧。  《指环王》估计绝大多数读者都看过吧,你看的时候不会认为这是一部纪录片对不对?虽然那些角色也说人话,也吃饭、睡觉、走路,但是你看过这片子后绝对不会说:“这是一部神奇的纪录片!”你能够清晰地分辨出这是一部魔幻电影。同时我相信也鲜有读者看完那部电影后莫名其妙地表示:“我怎么一点儿都没看懂这部片子都演了些啥?为什么那个小戒指让那么多生物打得你死我活?”而且除去电影之外,还有各种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也是如此,是这样吧?我说得没错吧?  你能清晰地看懂整个片子说的是什么,但是你同时也没把那部片子跟现实混为一谈——四处疯狂地找戒指挨个尝试。理由就是你有足够的辨析能力解释清什么是你身边的真实生活,什么是故事,即便某些故事让你落泪,让你感慨,让你唏嘘或者让你充满期待和幻想,但你也绝对不会把那些情节跟生活混淆到一起。而梦的自我解析其实就是这样。当一个人分析自己的梦的时候,不会生拉硬拽地把一些跟梦中场景无关的东西扯进来,也不会有必须完全重合的场面才能想到这代表着某个现实部分。所以,对于梦的自我分析中“牵强附会”的担忧,我认为成立的可能性极小,尤其是仅仅出于自我剖析而并未打算告诉别人的情况下。  至于这本书里我所讲述和解析的自己的梦,我确定可以做到毫无保留地彻底地进行分析,而且不会有所隐瞒。所以我在对于梦的摘录上是花了很大的心思的。有些梦,我恐怕不会告诉任何人,即便有人产生共鸣我也不会说出来,因为那涉及太多我的隐私了。所以,就这一点,请读者们原谅,原谅我有保留部分隐私的权利,谢谢!  前面提到的关于《梦的解析》原著中两位女士的统计数字及焦虑和痛苦梦的问题,这本书里稍后章节中会有更多的例子来说明并且加以分析及解释。假如你有兴趣并且足够好奇,那么请看下去好了。  唧歪了这么多,我估计读者的忍耐已经到了某种极限了,那么下面让我们继续进行吧。  2. 本质  通过上一小节的内容,我们先暂定梦产生的原动力为:达成某种愿望或表达出某种含蓄的期许(现在说似乎有点儿过早了,不过后面会有足够的论证、梦例为此作更多、更详细的解释)。同时读者们还能通过我那个极为不要脸的“单车训练梦”看出,梦是各种各样的素材所交织出来的结果,有些很复杂,有些简单到一目了然。现在,让我们更深入一步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梦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性。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梦是愿望的达成”至今仍被争议的原因。  本质的分割线  在正式开始说明前,我首先要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我并不是为了让读者们都相信:“啊,原来梦的确是为了达成愿望!”我只是阐述《梦的解析》这本书所表达的一种解梦观点。假如你更喜欢荣格对于梦的解释,并且深信不疑,那么请继续保持自己的态度,同时把这本书当作一个批判对象好了。  第二,前面我提到过了,“梦是愿望的达成”仅仅是核心问题上的一个形容,并非代表着梦的全部实质描述。所以假如有人针对这句话揪着不放的话,我只好对他的理解能力深表同情,除此之外不会再作任何解释。  第三,这不是一本学术辩证集或者科学导论,也不是学术论文、心理学教材。所以我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正如任何一个读者都有表达自己反对的权利一样。而对此我的态度套个比较主流的说法就是:即便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坚决捍卫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本质的分割线  ok,现在我们进入正题。  很多人一定都有过吃咸了口渴,而梦中喝水解渴的经历吧?或者是尿急得不行了,然后跑到厕所畅快淋漓地排泄;再就是本来闹钟响了,人没起床却梦到自己刷牙洗脸精神抖擞地出了门(也有另一种:梦到自己有足够的理由不起床,例如生病了,当天是休息日,甚至闹钟响了只是错觉等)。无须多说,这种梦本身就是愿望的达成。很有趣的是,这种愿望的表现有时候在梦境中却是相反的——梦中死活找不到厕所;梦到渴得不行了就是没水……这种梦的目的其实是促使自己醒来,而不必再忍受饥渴或者尿床……显而易见,这都属于满足肉体愿望的梦。那么假如没有肉体愿望驱使,我们的梦为什么会有愿望达成的特性呢?我认为,这将面临着那个很严肃的话题——我们每一个人是自私的、贪婪的。  这是一个从古至今注定会惹得鸡飞狗跳的观点。  自私这个话题太深远了,我不想在这里纠缠不休解释个没完,咱们简单点儿说吧:自私是一种生存本能。  你走在街上……别你了,这回用我来做例子:我走在街上,渴了肯定就买瓶水,饿了肯定奔饭馆或者急着回家,累了困了就得找个地方休息下,热了就得想办法凉快一下……这些都是本能,而且大家都能接受。现在让我来换个尖锐些的例子:如果两个饥渴的旅行者在无人的沙漠中迷失了方向,他们只有最后一点点水了,而此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礼貌地谦让?我对此表示怀疑,尤其是当一个人亲身体会到干裂的唇舌、筋疲力尽、沙漠反射的热浪、空气中滚烫的风的时候,而那一口清澈的水……谦让吗?我说了,我对此表示怀疑。这种极端的例子,我举一个就够了。而生活中更多平淡的例子我相信根本不用我多说,最简单的就是婴儿对于食物的态度问题。我相信这是一个让很多人讨厌的例子,并且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告诉我:那是生存本能。没错,是生存本能。那么,生存本能就不是自私的吗?我想再顽固的人也会承认:获取和占有更多的生存资源,就是自私的、贪婪的,而这都是我们的生存本能。  在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才开始追寻快乐。  现在说回来,我们这里说的自私,其实指的就是某种本能。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心想事成,要啥有啥,但是现实生活并不会让我们的愿望都得以满足;出于一种“期待更好”的本能,我们在梦中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这就促成了梦的愿望达成特性。(如果还有读者没能转过这个弯儿来,我就来提醒一下吧:在你的梦中,谁是主宰?谁创造出你的梦?难道是小区看门的大爷?是隔壁那位漂亮女孩?)  不过,梦很复杂,很多样,不是所有的梦都能让我们笑醒或者一觉醒来心情愉快,但那些痛苦和焦虑的梦不见得就是代表着我们都是受虐狂,或是说“梦里我们自虐得很爽”。正相反,那是梦的奇特的表达方式之一,用那种方式我们同样达成了愿望(关于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稍后的章节中我会有梦例来单独说明)。另外,还有一些梦莫名其妙,令人不知所云……其实那都只是假象而已,梦是个不折不扣的捉迷藏高手,似乎正像一些对弗洛伊德梦解析理论的强烈反对声音说的那样:假如弗洛伊德梦解析学说成立,难道说我们的梦都像是个臭流氓,拐弯抹角地把一些肮脏和猥琐甚至邪恶的想法表达出来吗?  若我们不在乎这句话用词的苛刻,那就可以承认:是这样的。但请记住,梦所表达出来的那些“肮脏”的东西,不见得本质就是像“看上去”的那样“肮脏”。反过来,那些看似纯洁的梦,也不见得就是“纯洁”的想法。(还记得我那个“单车训练”的梦吗?)许多东西被扭曲、伪装后重新展示了出来。所以,我们仅仅看梦的场景而不去分析,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或许,解释梦之所以被排斥,是不是我们已经隐隐感觉到梦里潜藏了什么,而因此才不愿被他人了解到呢?尤其是那些肮脏的和下流的梦。  上面这句话很可能会引起一些读者的强烈抗议(尤其女性),但是,请注意:那些采用拐弯抹角的方式来隐藏“肮脏”愿望的梦,其躲避的也正是做梦者本人的自我审查,也就是说,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扮演着天使或者恶魔,我们在不停地和自己斗争着,即使是在梦里。  我记得几年前在跟一个朋友说到这里的时候,她瞪大漂亮的眼睛看了我半天才说:“你什么意思?你想说每个人都精神分裂了?”我先不回答她的这个问题,而是借用她的这个问题直接切入到下一章好了。第12章 三位一体  首先要说的是三元论,也有叫它三联论的。这一理论的构架对人们理解心理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将其精致化了。  人类的意识(当然包括潜意识)并非是一个密不透风的完美体,实际上它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而且这些组成部分是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制约,甚至互相抵触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时刻处在一种挣扎与自我辩证的状态下。还记得在迪斯尼动画片中,当主人公(也可能是“主猫公”、“主狗公”)面临抉择的时候,脑袋两边出现的那俩小人儿吗?一个代表善良,一个代表邪恶。这两个家伙会不停地对当事人唧唧歪歪展开小规模的辩论,目的是诱导或告诫当事人,各自企图影响当事人作出倾向于自己的抉择……虽然看上去很蠢也很片面,而实际上还是比较接近三元论的。只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快捷地完成这一抉择,而不是花去好几分钟站在那里犯傻。  但是,真的存在那两个小东西吗?  是的,存在。而且不止两个,是三个。  一、本我  本我,是一个名词,往下看你就会明白是啥意思了。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么一句话:本我是带着原始欲望意味的意识……对于这句充满小资情调并且拗口的说明,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是错的。本我可不是什么“带着原始欲望意味”的东西,本我就是原始的欲望。  例如前面提到的饥渴、困顿等,都属于本我的需求(其实本我的需求还可以扩大到几乎所有领域)。本我没有善恶的概念,也没有耻辱感或者负罪感,它只是纯粹的欲望罢了,例如食欲、占有欲、性欲等。  记得有一种观点说本我是邪恶的,我认为这就是典型的“杀了人赖菜刀”的说法。难道为了避免再有菜刀杀人案,就要把所有菜刀都没收了不成?你别说,元朝还真有这种情况,几户家庭(汉人)合用一把菜刀……好吧,是菜刀的错,都没收好了。那么,牙齿还能咬死人呢,难道都敲了牙集体吃流食?所以说,对于持“本我=邪恶”这种态度的人,我至今都不明白他(她)究竟是看书没看懂还是压根儿就没看。  本我,没有好坏之分,本我就是以“快乐原则”为目的,追求纯粹的快乐。至于其他的事情,不在本我考虑范围之内。实际上人类能发展到如今可以说基本都是由本我来作为驱动力的。用比拟的方式来说:本我就是汽油。假如你把汽油四处乱泼弄得到处都是,遇上火星那肯定会熊熊燃烧或者干脆爆炸。那你说,汽油是邪恶的吗?明显不是,汽油是重要的驱动燃料之一,如同汽油驱动汽车一样,本我就是驱动力。  好了,纠正完这个问题让我们继续。本我是被控制住的驱动力,它被我们利用着已经创造出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东西甚至是社会制度。这个例子我不举了,假如你现在能抬起头环顾下四周并且想上一分钟,你就会发现的确是这样的。不过有时候本我也会挣脱束缚窜出来捣个乱或者犯个罪。  记得曾经有一次,我一整天没吃东西,开车回到市区后,我带着一种疯狂的表情冲进饭馆一个人点了一桌子菜,弄得服务员直往门口看,以为我还有很多同伴没进来。这个就是典型的本我失控状态,很明显,我吃不了那么多东西(额外一提,当时我点的还都是大鱼大肉那类的,反正是饿得失去理智了,看啥都香)。在极其饥饿的状态下,本我被彻底激活并且释放。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情况也会不同程度地释放出本我。例如因得意而失态、被激怒、被性欲搞得欲火焚身等,都属于本我爆发状态。或者说那是一种受压制后的反弹。  说到这儿,问题也就出来了:那么平时到底都是什么在抑制着本我,不让这厮冲出来惹祸呢?  二、超我  超我,也是个名词,而且超我是个非常有趣的存在。  对于超我的主流观点是:超我是人类后天受到的规范、理想、价值、教育、伦理等外来因素融合后形成的。这个说得没错(虽然不够深刻),超我的确是后天形成的而非先天就有的。但是,请记住,这不代表超我就是高尚的,或者超我就是一种最接近“神格”的意志。正相反,超我也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存意识而已(别急,往下看),超我并不存在明确的善恶是非观念,超我和本我一样,具有盲目性。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非主流观点,所以我想强调一下:这是事实……这么说起来很枯燥是吧?那我试着用更简洁更明了的说法来说明吧:只要是群居的高等动物,就存在超我意识现象。  海豚救人的例子不用多说了吧。我知道假如用动物行为学来解释会说很多什么超声波探测、海豚的互助习性等。但是问题没那么远,只是问:海豚为什么要那么做?其实海豚会群体性地去帮助生病游不动的成员,深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源于群体生活。帮助群体中的成员,就是在维护群体本身。维护群体本身,也就是在维护自己的存在——存在于这个群体。而人类的很多超我现象其实就是把这种群体维护性质的范围扩大化了。同时,人类的超我,也是社会规范的内化现象(把集体规则,内化到个体)。  我在前面说了,超我的规范化同本我的放任一样,都是盲目的。超我并不会指引你怎么做,只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规范标准,不停地告诉你:“你不能这么做,这是不对的”;“这是不道德的”;“你很无耻”;“你太坏了”;“你要帮助他”;“你要纠正他们”;“你要微笑”;“你要承受”;等等。那么超我的这些评定标准参考的是什么呢?参考的是当事人所处的集体环境规则。这个“集体”,往小了说是群体,往大了说就是社会。  看到这里,我相信读者都明白了动画片中那两个小人儿的原型:恶魔般的小人儿是本我,圣徒般的小人儿是超我。虽然这两者都是很盲目地坚持着一些理由,但是那些被本我和超我所各自坚持的,只是一些没有成型的概念。因为无论我们是完全依照本我生活还是完全按照超我生活,都将导致个体的灭亡,也当然会导致人类社会的灭亡。  坚持“超我圣洁论”的朋友们先别忙着反对,让我说完你就明白了。  超我是一种绝对服从的集体规范意识,甚至超我对于“非群体”的念头都会毫不留情地加以抨击并且压制。而且超我对于集体性的服从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想想看德国纳粹的高压统治,日本军国主义的愚忠统治……而更贴近生活的例子则是邪教组织——要求教徒无条件服从,这不够可怕吗?而且超我对于所谓的“善”要求是绝对的,而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为超我在某些时候的过度膨胀,从而导致了一些极端化性格的产生。比如一些女性会认为“性”是“邪恶的”、“肮脏的”,这也就导致了一方面她们虽然有性需求,但另一方面却又排斥自己的这种生理需求。假如此时具备条件的话,那么在性爱的过程中受虐则成为一种宣泄口:一方面在体会性的快感,另一方面因为被体罚而获得超我上的释放感——这是相当一部分性受虐心理的成因……这个话题即将超出本书内容范畴,所以我们就此打住。  现在我们都清楚了本我和超我的存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完全“本我化”和“超我化”的人极少,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呢?因为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还有另一个“我”存在。  三、自我  三元论中的最后一位登场——自我。自我的存在目的就是对本我和超我的建议给予判断后进行取舍,以及为行为赋予“合理化”标签——这可不是个轻松的活儿。  先说判断。  《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吧?就算没看过兄弟你也一定听说过吧?啥?没听说过?ok,欢迎来地球!三国里面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某位主公面临抉择,这时候一群谋士挤上前七嘴八舌,最后主公的一个决断导致自己惨败或者胜利……而自我就是那位主公。  刚刚说了,判断不是个简单的事儿,需要审视很多客观因素,明察很多主观因素后才能作出决定,同时还要保证这个决定是利益最大化、代价最小化的。要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现实原则”——任何一个决定都需要分析现实情况,这也是自我的主要工作——权衡。我相信在看这本书的很多读者都有过失恋的经历,但是曾因此而严肃地写下遗书准备自杀的一定极少。反过来,收拾下衣物准备“干掉让自己失恋那厮然后去投案或流窜”的人更少,为什么?因为本我、超我、自我哥儿仨开会后决定:难受也忍着。为什么呢?因为判断和分析后发现,这是最好的选择(打个岔:虽然选择极端代价过大,但是假如压抑到一定程度,那么超我的防范,自我的权衡都将失效,就会表现出一种系统崩坏现象——极端反应)。就失恋这个问题来讲,自杀的后果很明显就不用说了。而杀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不是杀完了明儿该上班上班,该吃吃,该喝喝。之所以本我并未爆发冲出去直接宣泄(间接宣泄还是有的),是超我在集体规范意识的框架内,对本我的原始欲望施加了压制。然后自我权衡了下:自杀肯定得完蛋(求生欲望),杀人也是肯定要完蛋的(社会规则),所以,那么就去酒吧大醉一场,然后去ktv大吼,吼完再痛哭大骂那谁谁吧……这种情绪出口的迁徙就是自我把一个严重问题,做了个方向性转移——所谓权衡后的判断。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情绪失控后极端的事件并不常见(假如一个社会频繁出现这种极端现象,那么就证明这里有很大的群体问题——也就是社会问题)。  说完自我好的一面,再来说不好的一面,那就是“合理化”。  也许有朋友会问:“合理化不好吗?”  从某一点来说,不好。虽然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词儿。  美国第二次打伊拉克知道吧?全世界人民都知道那是美国商人搞的鬼……什么?为了自由和民主?别逗了,谁信啊。要知道美国军队除了制度和训练以外,都是交给公司来运作的,大到装备、枪械、住所、建筑工程;小到饮食、垃圾处理、避孕套发放,基本上都是公司包了。我有一个朋友为了混美国身份(公民)曾参加过美国陆军,他告诉我,经常有一些“鬼头鬼脸”的人在美军前线驻地晃悠,没事儿请你喝个啤酒啥的,混熟了就征询你对某个装备或者某种服务是否满意……明白了吧,那都是美国军用品公司的产品调查员(因为美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身处在军事冲突区的地面部队,可以从排级建制单位起,向上提交单兵装备投诉,如果某种枪械或其他配件一个月内接到四起以上的投诉,那么这种装备将立刻被替换,无论那投诉是不是真的,因为保证士兵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由此可见,美国海外开战获得最大好处的就是那些公司。你说,那些商人们喜欢不喜欢打仗?但是出兵的理由总不能是:“我们需要扩大内需,需要赚钱,所以我们要打你。”理由一定要冠冕堂皇:“为了民主、自由,为了推翻暴政,为了那啥和那啥……”这个,就是“合理化”。而自我,也是如此。  “你为什么要打人?”  “因为他瞪我,他骂我,他……”  真的是这样吗?不见得。例如那些恶劣的、经常打孩子的父母就会说:“我这样是为了他(她)好。”肯定不会说:“老子就喜欢打孩子。”这也是所谓的“合理化”。  再有,当我们去批评别人或者斥责别人的时候,有时候的确是出于纠正和谴责,但也有时候是为了那种快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这很明显就是超我在发挥作用,而自我对于这种行径只要没有特别的难度都会乐于直接执行,并且从中体会到乐趣。对于这点想必每一个读者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当然,包括我自己。  刚刚想了下,我觉得我这个词用得并不过分,的确是从中体会到“乐趣”。因为在斥责别人的同时,本我也获得了快乐,这很重要。也就是说,本我和超我,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合作得相当愉快,一方面满足了超我“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虚荣,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本我对于那种斥责本身的快乐。而自我甚至可以不用去分析就直接加以实施了——毕竟这连判断都不用——超我、本我都已经完美合作了,还分析判断个啥?所以说,对于超我的一些问题,我们还是要正视的,而不能片面地就划分一个善恶界限。  为了让读者们能迅速看明白问题所在,以上我举的例子都是一些具有极端性质的,至于小问题那可就多了去了。什么旷课啊、翘班啊、不负责任啊、玩忽职守啊、贪污受贿啊、违法乱纪啊,这些都是一种通过自我“合理化”实施出的行为。  写到这里我认为不用再多写了。根据前面提过的“自我的判断”,再加上刚刚说到的“自我的合理化”,我相信读者们已经对此了解得很清晰了。  说起来,虽然三元论看上去好像是三种人格特性,但是请记住一点:那依旧是三位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人格及三种意识健全的情况下,依旧会有犯罪及各种错误发生,因为某些权衡的偏差或者主导问题上的失误——人类就是这样的。至于更深的问题,例如人类自私、神格人格一类的话题就此打住,因为那会扯得很远很远;假如我就着这个问题继续长篇大论下去,我那个“温柔”的编辑也许会真的为此弄死我。  看到这儿,估计有读者早就不耐烦了:“老大你扯得太远了吧?说了这么多三元论,我们要看解梦!”其实我说得并不多,就三元论而言,写个几百万字都不新鲜,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几乎没有尽头。同时,我也确定并没跑题,想要了解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那套解梦理论,就必须要提到三元论,因为本我、自我、超我就是潜意识的主构架。第13章 水面之下(1)  潜意识,字面意思就是潜藏的意识。  你是否还记得在第一章中有这么一段:“……弗洛伊德所指的就是彻底改变心理学进程的:潜意识(关于‘谁发现潜意识’这个问题的争议我会在后面章节加以说明)。”  潜意识到底是谁发现的,这个真没法考证。因为古今中外有太多哲学家和艺术家都曾提及并且研究过潜意识。本来我还想列个名单,但是当我列到第50个名字的时候我决定放弃了,对此持有旺盛好奇心的读者也甭查了,你就单挑“古希腊哲学家”和“欧洲文艺复兴艺术家”这两大块的名单看,仅仅“提及”潜意识问题的都不算,那些深入写过或者研究过潜意识的,就占了前面这两个时期哲学家和艺术家名单的大半。但是非常有趣的是,在弗洛伊德之前,没人真正重视过潜意识的重要性,也没人认真地坐下研究并分析潜意识是如何影响到人类行为的,而弗洛伊德是第一个(重视程度及详细文字说明)。也正是如此,导致了很多人误以为是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  一、什么是潜意识  在正经说潜意识之前,必须强调的是:潜意识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一种进程。潜意识也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实际上部分潜意识曾经是意识,当到达某种条件后(因人而异)转换为了潜意识,而一部分潜意识也会浮现出来,成为意识,然后再沉回去重新成为潜意识(当然了,也有不再回去的)。  嗯……用冰山理论来说吧,这样对于说明意识与潜意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几乎让“冰山理论”妇孺皆知,所以对于这个理论我就不具体说明了。简单说就是: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叫意识,水面之下的则是潜意识,这就是弗洛伊德在早年提出的心理学二元论(注意同笛卡儿所提出的“精神、物质二元论”区分,那是哲学二元论)。即:心理是由意识和潜意识组成的。虽然这个观点现今看来并不够完善,但这的确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奠基。实际上我们的心理更为复杂,仅仅二元论是不能解释许多心理现象的,所以后来有了“前意识”及“下意识”理论的建立(也是弗洛伊德提出的)。  深究起来,有些潜意识就是惯性意识,这有点儿像下意识。甚至部分潜意识可以通过暗示来促成。在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开放课上,保罗·布罗姆博士(dr.paul bloom)就曾当堂做过一个有趣的小示范。  布罗姆博士请一名学生平伸双手,掌心向上站好,然后把一本沉重的教材重重地扔到那名学生的手上。而书落到这名学生手掌的瞬间,手臂向下沉了一下,不过那名学生很快就把手臂恢复到原状。在这之前,布罗姆博士并没有要求学生托住教材或者在接到教材后保持原本的姿势,他只是叫学生伸直手臂而已。而学生自己在接到教材后迅速恢复到了原来的姿势。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得出,这名学生并没询问或者思考到底该怎么办——这个就是通过暗示达成的惯性潜意识行为(额外一说:催眠其实就是采用“给潜意识以暗示”的方法)。  我知道很多人对于下意识和潜意识并不能完全地区分,这要归功于很多文艺作品对于这两种概念的混淆。仅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下意识就是人不自觉的行为趋向;而潜意识则是人心理上潜在的行为趋向。如果有人看不懂这句话,那让我们简单地说吧,下意识更趋向于本能化,而潜意识则更个性化。  但是我们如何更明确地区分潜意识和下意识呢?我相信几乎所有的读者都看过灾难影片,在影片中,遇到突发灾难,像外星人(怪兽)入侵啊、山一样高的大海啸啊、火山爆发啊等情况,很多人会本能地向反方向逃跑,这就是下意识中的趋利避害在起作用——本能。也就是说,假如不存在潜意识,都是下意识,那么面对突发性灾难,现场所有人都会百分之百地选择逃跑,必定个个比刘翔还刘翔。而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逃避,部分人会被这突发的灾难吓哭了、吓傻了,站在那里呆若木鸡、浑身发软、大小便失禁、动弹不得,这就是潜意识出了问题。因为也许是一些曾经的经历让他们的潜意识中留下了“保持原地凝固姿势或者装死更能躲避危险”,也许是潜意识中对于“躲避”这一本能行为进行了某种原因的削弱或干脆彻底的压制。  还有,比方说我们会对自己的名字比较敏感。若你看一份人员名单的时候,见到与自己同名的人你一定会多看几眼。哪怕就算你事先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出现在这份名单上,但遇到同样的名字,你还是会多看上几眼。那么,名字不是天生的吧?之所以多看就是潜意识主导着你,即便你很清楚那几个字并不是你。再有,如果有人抬手准备打你的时候,你的直接反应就是躲避或者抬起胳膊阻挡,这也是潜意识在引导你的行为。因为被打的痛楚是后天经验,而非先天的。记得在动物行为的纪录片中出现过这么一幕:几只未成年的狮子对于豪猪和乌龟备感兴趣,来回尝试着怎么能吃掉眼前这个奇怪的东西,而成年狮子对于豪猪会漫不经心地绕开,对乌龟则根本无视——因为在它们的潜意识中,这些动物已经不等同于食物了,还是斑马和羚羊更让它们感兴趣。假如有一只狮子找到撬开乌龟壳的办法,那么乌龟对它来说依旧代表着食物,而不是毫不意义的物品,它的潜意识会直接把乌龟和羚羊斑马划归一类——可食用。这就是经验,潜意识的很多组成部分就是从经验中得到的印象。  上面这些例子也许有些拙劣……但不管怎样,现在重复看前面那句“下意识更趋向于本能化;而潜意识则更个性化”,相信读者会对此有更深的领悟。  那让我们接着说潜意识。  前面强调过了:潜意识是一种进程。而这种进程不会自己往前疯窜,是一定有其推动力的,这个推动力也许是由本我主导,也许是由超我主导……看上去似乎是“政权频繁更替”的样子,总之很没谱,但仅仅是看上去没谱而已。事实上潜意识的每一次方向性推动,都是经过一系列反应后而得到的某种结论,所以自我在对行动方面的控制其实还是进行过权衡的(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权衡不见得就是最好的,这跟个人经历、经验等有关)。假如你还记得前面说到的“自我的特性”,那么则很容易理解这点。而且潜意识本身并非固定的状态(进程),潜意识可以成为意识(浮现),也可以重新回到潜意识层。  好像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什么“潜意识强化训练班”,对此,我不作任何评价,只是我想说明一点:潜意识不是深层记忆。深层记忆是另一个问题。这就好比深层记忆是你电脑里存的一部片子,而潜意识是一种播放器。只有这一种播放器可以播放吗?肯定不是,这有很多选择,潜意识只是这众多“播放器”中的一种。所谓的开发潜意识,只是个商业噱头而已,实际上是挖掘深层记忆罢了,同时我也不明白:潜意识至今都没几个人弄得懂,既然大哥你弄懂了并且能强化,那还不赶紧写论文去拿诺贝尔奖?那肯定立马名利双收,办啥强化训练班啊……所以,我要第n次重复:潜意识是进程。它同意识不停地碰撞着,并且交换着信息,而且也在不停地和意识在相互转换着位置——一部分潜意识浮出,成为意识;而部分意识沉入“水面之下”,成为潜意识。还有另一点要再次强调:探究潜意识的目的并不是想知道“潜意识到底是怎么想的”,而是“潜意识为什么要这么想”。  对于梦的探究也一样,无论是仅从心理学角度看还是扩大到艺术、社会科学、人文来说,同对待潜意识的目的是一样的——不是为了玩味梦的场景,而是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也就是:了解动机。  二、香菜恐怖事件  从刚才那段可以看出,潜意识其实已经被神化了,因为许多人把潜意识搞得很神秘。不过说实话,潜意识的确很神秘。  之所以神秘是因为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察觉到自身的潜意识活动(注意我的用词)。这就好比一个身体健康的正常人虽然拥有肝脏,但是却无法感觉到肝脏在工作;虽然拥有胆囊,却无法感觉到胆囊储存胆汁一样。这不仅仅是个比喻,也包含着某种实质问题的“巧合”。虽然我们感觉不到肝脏在工作,但是一旦肝脏出了问题,我们就会知道这个脏器的存在了——肝脏病变会让人疼得死去活来的(脂肪肝不算,那算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内脏脂肪堆积)。不过要注意的是:同肝脏病变一样,假如没有受过专门的医学解剖训练,我们就算肝脏疼得不行了也分辨不清到底是哪个脏器出问题了,我们只能含糊地指出这里疼或者那里疼。潜意识也一样,当有些问题出现后,我们才会感觉到似乎有什么问题,但是到底是什么问题,我们并不清楚。举个事例吧,这样能加深读者对此的理解,毕竟潜意识不是肝脏,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了。  我不吃香菜,因为我讨厌香菜的味道。对这个问题我也曾莫名其妙过,后来深究的时候发现,似乎是我对香菜的气味不能接受。而更具体的原因是:那味道仿佛会带出一种让我不安的感觉,但为什么会这样我并不清楚。直到几年前,某次跟家人聊天的时候我才揭开了这个谜底。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有次在厨房看到一小捆香菜似乎在动,然后蹲在那里认真看,结果从里面爬出一只蚂蚱来(当时所有农副产品都是绿色食品),这把当时的我吓得鬼哭狼嚎、魂飞魄散,转身跑的时候还摔了一跤……所以之后每当我闻到香菜的味道就直接联想到那种受了惊吓后的不愉快(对爬出蚂蚱的那个场景我隐约有印象,但是细节记不起来了),就是这个事儿使我至今都不吃那“鬼东西”。  由于幼年时期的“香菜恐怖事件”给我的潜意识中留下了一个恐怖和不安的印象,所以导致我对无辜的香菜有着心理上的排斥,而对蚂蚱却没所谓。假如读者还没明白,那么我可以进一步说:正是由于香菜这个该死东西造成了那只讨厌的蚂蚱有机会吓到我,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我的潜意识直接让我远离香菜(至于今后香菜里面有没有什么东西爬出来,已经无所谓了,反正我远离香菜了)。而香菜最具特征的则是它散发出来的味道,所以我深刻地记住了那个让我受惊场景的味道。就算现在,哪怕想起那个味道我也会觉得恶心。这种厌恶的转移现象,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一种“经验扭曲”或者叫“印象扭曲”,经历者会对当时最鲜明的特征加以重视并且以此定下标签——情绪上的标签。搞明白这点,对于后面谈到的一些弗洛伊德梦解析方法有着很大的帮助。  好了,通过“香菜恐怖事件”,我们能看明白前面说过的:当潜意识造成了一些困扰后我们才会意识到潜意识的某些问题,因为潜意识就是一股暗流。在潜意识中,很多深埋下的印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之后的行为、举止及语言、气质。  不过即使我分析并且了解到了发生于自己幼年时期的“香菜恐怖事件”,我依旧不吃那东西——它的味道的确让我不舒服,而且我会每次看到香菜都再次联系到幼年的那次不愉快经历。这个意识在大部分时间里重新回到了潜意识层(偶尔会浮出),并且继续发挥着它的功效,让我厌恶香菜(啊,辩证得好累啊)。  前面说过了,潜意识可以读取一些深层记忆,而原因就是那些曾经的记忆、经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成为了潜意识的某种标准。但至于这种标准究竟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中哪一个来得出结论的,就不在我们这本书深度讨论的范畴了(很可能是本我的自我保护本能)。也许后面章节中有机会我会用一些实际的梦例对此来拆开作详细的探讨。  三、被抑制  潜意识虽然主导着我们的各种行为,但是潜意识却是被抑制的。非常有趣的是,抑制潜意识的也正是构架出潜意识的本我、自我、超我。  其实我们可以这么看,自我、本我、超我,是凌驾于潜意识之上的,它们既构架了潜意识,同时又在压制着潜意识出现。为啥会这样呢?说起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在正常的社交生活中……得了我甭拐弯抹角了,就直接说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虚伪的客套和礼仪。虽然人人都清楚那只是一种表面行为,但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即便是对此感到疲惫不堪也必须承认:我们都在这种虚伪的客套中受益,因为它在限制了你的同时也限制了别人,所谓社会生活就是这样的,这就是规则。作为群体性动物,我们深知自身想要存活于集体当中,必须保持一个“常态”。这个常态就是一种为了生存于集体中的平衡(前面提到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由于远古时期的势单力薄,逼迫着人类聚集在一起来提高生存机会,而为了生存于集体中,就必须承受一些来自集体的压力。假如你对“集体”这个词比较迷茫,那么不妨把这个词替换成更为直观一点儿的词:社会。也正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人类的超我意识也在紧随其后地膨胀起来,所以我们对于本能的管制越来越严格,禁忌越来越多(关于这个理论及更多事例、观点、论述,详见弗洛伊德所著《文明及其缺陷》,本书中就不再过多地详述了)。而面临这种社会生活所造成的压力,人类自身的很多习性也有了本质上的变化,同时社交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  前面说了,社交的重要部分就是礼仪和客套,在这种情况下,本我被超我压制——你必须舍弃部分个人利益才能融入社会。但是超我的无限膨胀又将会导致人类个体的生存危机(也就是并不人性化,而是集体化——像蚂蚁那样无条件绝对服从),那么自我则作为最终决策者,同时肩负着压制超我及调节超我和本我之间均衡的责任。但超我、本我、自我之间的那些经权衡后被淘汰掉的东西并不会全部被删除掉,而是遗留了下来,并且继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这就是潜意识的主构成部分(很像电脑硬盘的储存与删除原理。当你删除了电脑中一些文件和程式后,其实它们并没被删除,只是改变了读取字头,使得那些文件或程式不再被读取到。但实际上被删除的文件依旧在你的硬盘里,直到那部分硬盘空间被重新写入新的文件或程式才会被覆盖——这个覆盖是随机性的。而所谓的“恢复硬盘数据文件”,只不过是用某种方式重新提取那些曾被“删除”的数据罢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这种恢复方式看作是“对电脑的潜意识的挖掘”,因为电脑中被删除掉的数据虽然还在硬盘中,但是基本已不会对电脑速度有什么影响。而我们那些被“删除”掉的念头不但会依旧存在,而且也同时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本身)。  我估计上面这段话会让一些读者困惑、不耐烦或者干脆已经熟睡,那么还是用实例来说明吧。第14章 水面之下(2)  比如说,我在某次聚会上认识了一个人,那家伙在和我还不是很熟的情况下就逼着我吃香菜,那么我会在心里留下一个“这人很讨厌”的念头。虽然之后的实际生活中我不再深接触这个人,但是每当有人提及他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次聚会,然后“理所当然”地对那个人没有好感,并且很可能还会把这种情绪带到我的言谈中去,并且暗示我的其他朋友:你们说的那家伙是一个很不靠谱的人。而深究起来,那位逼我吃香菜的人并不清楚我有多讨厌香菜,很可能当时他的所作所为仅仅是喝多了后的一种迟钝的思维表现……就算这人日后没做任何损害我利益的事儿,但是在我心里已经给这人贴了个并不客观的标签——讨厌。也就是说,当时我因为“虚伪的客套”和“社交规则”而没有纵容“本我”爆发去跟那厮干一仗——遵循“现实原则”。因为我会权衡,假设当时自己发作了,别人会怎么看我?不过虽然没表示出来,但是我对那家伙的反感情绪却深埋了下来,并且影响着我以后的行为。  综合本节的小标题“被抑制”,我想读者们应该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但是,要知道,抑制仅仅是一种临场解决方案,并不代表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被抑制的部分还是有着自己的进程,并且对我们的行为施加影响。假如这个影响过大了,大到让我们的行为不能保持“常态”,那么这种不成功的压制就会为我们带来更大的问题——在不应该是宣泄口的地方进行宣泄,这就是所谓的精神问题。关于这类精神问题的深入探讨很显然不在这本书的讨论范畴,那么我们就把这个话题打住,贴合这本书的另一个主题来说,那就是梦。而梦,就是一个“正常”的宣泄出口。  写到这里,回头看了下,我认为前面所提到的单车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不够深刻,所以我决定用自己的一个仿佛恐怖电影的梦来做个说明好了,这就是下一节的实际内容。  四、一个恐怖、诡异的梦  在看这个梦之前,请胆子小的读者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因为我曾对几个人讲述过这个梦,而他们对这个梦的评价都是“阴冷得恐怖”。  我还是先说自己做这个梦时所处的时期吧,这样在解析的时候会省去很多额外的说明。  做这个梦的时期大约是在2010年的6月份,那期间我正在编译《梦的解析》。  像《梦的解析》这种公共版权的经典著作,很多出版社都有各自的版本,所以我当时手头用于参考的版本大约有10本。其中有些大社的还凑合,个别小社或者文化公司所编译出版的那是相当的差,错字、错词都不说,仅仅是语句不通的地方就多到令人发指。由于很多时候没有足够的参考和对照,所以在我编译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独自面对一些严峻的问题:既要写明白,又不能偏离原意。而且,虽然我在多年前就曾读过几遍《梦的解析》,但是轮到自己编译时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不但要顾及语句通顺,还要考虑到措辞及专业说明,同时时间上还比较紧,这把当时的我搞得抓耳挠腮。另外,在对照一些词的时候我发现很多编译者的不负责任,这让我痛心不已:明明是好东西,却被糟蹋了。  编译本身的艰辛,加上正经可参照的版本少得可怜,所以那段期间我不得不痛苦地彻夜工作。  这是其一。  同时那个时期也是我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出版后的第四个月。虽然书销得很好,并且加印了不少次,但是我却很希望它能销得更好。必须承认,这点出于我的虚荣心——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我写的东西。  于是,当时处于那种情况下的我,在某天凌晨睡下,并且做了下面这个梦。  最初的我似乎是一个高中生(或者大学生),在和一些同伴郊游回来的途中迷路了,而临近夜晚的时候都没能回到市区。  在天黑的同时开始下雨,于是我们找到了一片废弃的屋子,临时在那里躲雨准备天亮再动身找回去的路。  我们所住的这片废屋非常大,而且是一种连绵不断的盖在一起的屋子,甚至不用出门,直接通过其他屋子就能走很远,有点儿像迷宫。  我们当时一致认为这里很阴森,感觉很不好,所以我们也就没往里走,只是在最外面那间连门都没有的破屋子里过夜(标准鬼片规格的铺垫)。  这是一间到处都是灰尘的屋子,有些破烂的家具和倒塌的墙,也许是没有生火的工具,所以我们各自找个相对干净的地方就倒头睡下了。  在我们睡下之后,从这片废屋的深处有个什么东西出来了。  这时候大家都睡得很熟,似乎只有我是半清醒的状态。对于那个来自废屋深处的东西我多多少少感到有些恐惧,但是当时认为自己不要动,就这么保持着装睡的状态最好。而那个来自屋子深处的东西,在每一个人身边似乎都停留了一会儿(包括我),最后就莫名地消失了。  天亮之后我们都无声地起来,准备回去。这时候一个同伴说自己的东西丢了,而具体丢的是什么始终也没说清楚,只是含糊地表示丢的是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或者数码相机,要不就是其他什么电子产品(在梦里始终没说过丢的是什么,因为当立刻醒来后我都没能想起什么东西丢了)。  这个时候,我的身份发生了转换,而且时间地点也有所变化。  在一个什么教学楼的门口,一个看上去是高中生样子的女学生说,她昨天和好几个同学一起在郊外的一栋很大的房子里住过,结果遇到怪事儿了,一个同学的什么东西莫名地丢了。这些话她不是对我说的,而是对一个老太太说的,那个老太太看上去似乎是个神婆的样子。神婆听完这些后表示她有办法。接下来就让女学生带路去那个地方看看。而我作为旁观者,虽然对神婆很不屑,但是也莫名地主动跟去了。同时不知道哪儿来了一些看热闹的人,也都跟着一起去了。  我们所去的地方就是我在转换身份前躲雨的那片废屋。  这是我第一次从外面看到这片废屋的样子:那是很多很多连在一起的平房,有点儿像简易房的样子,就是工程施工队住的那种很破、很脏的简易房。看到最外面那间没有墙的房子的时候,我依稀记起自己在这里住过。当进去后,我才发现那屋子很大,到处都是一些破烂似的东西,并且到处都是尘土。这让所有的物件看起来都是灰色的,似乎没有任何鲜艳的色彩。那些看热闹的人声称要找线索,就散开各自在屋里乱转。  这时候神婆环顾了一下后,说:“有问题。”  接下来,我、神婆、女学生脱离了人群继续往里走。我们穿过最外面的这间大屋,来到一条很窄的走廊上。  走廊很长,看上去很像是那种日式木地板走廊。两边没有任何规则地散落着一些破旧的木板门。此时神婆似乎在跟女学生说着些什么,我认为那都是扯淡所以并没留意(女学生似乎很信),而是独自跟在她们后面东张西望。  这时候,我看到有一扇镶嵌着玻璃的推拉门(日式)。我隔着落满灰尘的玻璃看到里面是个非常小的小屋(顶多3平方米,比一张双人床大不了多少的面积),而这个小屋的角落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蠕动着(隔着尘封的玻璃我看不清)。当时我并没怎么害怕,只是叫那个神婆来看里面是什么。  神婆很费劲儿地拉开门进了那个小屋,屋里有灯光,是那种暗淡的白色日光灯效果,由于小屋是处在一大片连在一起的房子中,所以没窗户。  我和女学生跟进去后(我并没有完全进去,只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地站在门口看),终于看清了那个在动的东西是什么:那是个人形,很小,大约就到人的膝盖那么高。身体被很多破布包裹着的样子,头上也缠着破布,看不到脸,只有一只手是露出来的——我能看到那是一只干瘪的灰色小手——我倒是宁愿称那是爪子。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感到了恐惧。  神婆的胆子似乎很大,她开始做一件让我抓狂的事儿:从那东西的脸上开始,一层层地绕着剥下包在那怪东西身上的布条。  当彻底剥完后,露出一张灰色的脸,超级阴森,而且是个干瘪老太太的样子——那怪东西的整个身体都是灰暗干瘪的,看上去似乎是微缩的干尸。与干尸不同的是:它是活的,并且开始缓慢地在地上溜达着(我到现在还觉得这个场景很诡异恐怖,敲下这些字的时候自己汗毛都竖起来了……)。  就在这时我听到身后有喧嚣声,原来是那群看热闹的人也来到了这条走廊上。于是我远远地招呼那些人来看,告诉他们找到了,就是这个东西在作怪(我很坚决地就认为是这个东西在作怪)。但那些人似乎并不怎么感兴趣,只是东张西望磨蹭着往这边溜达。而此时,等我回过头的时候发现神婆已经揪着怪东西的身体用力踩着它的脖子,并且把头踩了下来(这一幕让梦中的我魂飞魄散)。那个头虽然掉下来了,但还活着(我没有看到头在动的任何印象,只是这么认为)。  接下来,神婆说为了消除什么,正在吞下那个东西的整个身体——那一幕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灰色的身体被吞到一半的时候还在蠕动。而此时女学生说:这回可以解决了,不会再有怨气了。但我并没搞懂她说的是什么意思,不过我认为她说的有道理。  当神婆把那个小怪物完全吞下去后,突然间,小屋里的一切都恢复了色彩,不再是灰色的了。但是门外走廊却瞬间变得更灰暗了。那些看热闹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全消失了。此时,整片废屋就只剩我们三个人,而神婆和女学生都愣愣地看着我,虽然她们什么都没说,但我明白了,也想起来原来丢东西的其实就是我,我在这里住过,并且自己就是遇到麻烦的人……外面那些看热闹的人也许根本就不曾存在过……神婆和女学生之所以这么做都是为了帮我……我看了一眼小屋门外的走廊,发现自己明白得似乎有些晚了,外面走廊上到处都是那种矮小的灰色干尸缓慢地在游荡着,我们出不去了……  这时候,我在惊慌和恐惧中醒来了。  好了,梦描述完了,让我们来冷静地作个分析吧。  首先,我猜那些快速回过神来的读者一定会质疑:你不是说梦是愿望的达成吗?难道说你很喜欢被吓得死去活来?  别急,我说了,梦是个狡猾的家伙,它很少直接演绎出我们的愿望,而总是用它奇特的方式来把我们潜意识中的东西用隐晦的手法宣泄出来。但它并不能做到滴水不漏、完美无缺,总是会有小线索和小把柄的,现在让我们看看潜意识在这个梦里都玩了什么把戏吧,同时也看看我到底有什么不愿说出口的,而在梦中宣泄了出来。  由于这个梦本身恐怖和诡异的气氛,虽然最初我就企图对这个梦进行分析,并且尝试着用好几种分析梦的方法来对号入座,但都没能有任何进展,这让我很沮丧。大约两周后,有一次偶然在半睡半醒之间,我突然抓住了这个梦的核心问题,那也是一直被我忽略的重要问题——梦中遇到问题的是我,而不是女学生。没明白?ok,让我们说得更明白一点儿吧。  这个梦最吓人的部分就是焦点的转换。整个转换过程在梦里用戏剧手法,或者说恐怖片手法表现出一种颠覆性——本身没我啥事儿,但是突然变成了我的事儿。而这种“转换”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也是这个梦最核心的部分。  好了,在正式解梦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做这个梦的时期。  假如你还记得我提到过的做梦时期,你就会明白一些的:那段时间让我痛苦的事情只有一个——编译《梦的解析》。  回顾完时期接下来把角色都列出来,这样比较清晰一些。  角色名单如下:  鬼(别较真儿,就这么称呼那东西吧)——整个梦境核心  女高中生——引介者  神婆——几乎无敌,还能生吞活剥鬼……  我——先是旁观者,然后变成主角  一群看热闹的闲人(貌似最初我也是闲人之一)——死跑龙套的  现在让我们逐一来看看,这些角色背后的演员到底都是谁。  1. 鬼  整个梦里最麻烦的就是这个“鬼”了,它是这个梦所有事件的源头,没有它的存在,这个梦将不具备任何恐怖成分。那么它代表着什么呢?  经过反复分析后,我认为,所谓的“鬼”并不是鬼(也不是什么“小人”),而是我所痛苦和惧怕的,其实就是编译《梦的解析》工作中令我抓耳挠腮,同时又有无穷无尽的一个个难点。虽然在梦中情节的转折前神婆吞掉了一个,但是在梦的结尾处,那依旧遍布于走廊的鬼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面临的让我痛苦的编译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2. 女学生  梦中女学生其实应该算是个空壳,只是借用了当时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人的身份而已,那是我一个读者——女高中生。在那段痛苦的编译工作时期,我通过网络和她聊了很多。在和她交谈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并且我个人认为她智商应该也很高。例如说她平时在学校基本不认真听讲,在课堂上不是半睡半醒就是神游四海(至少给我的印象是这样的),但是她在家会自己看那些功课以及各种资料习题什么的,同时还阅读英文原著,并且还看一些没有字幕的英文原声电影来练练口语……总之,一副漫不经心吊儿郎当的样子。但是,她的成绩却非常好,考试成绩基本稳定在年级很高的名次……我几乎可以确定她是一个非常聪明并且很有灵性的人(因为我并不具备那种天赋,所以我非常向往那种天赋),所以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正是因为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梦就就近取材,采用了她的身份来作为引介部分进入情节。还有,由于我们基本都是通过msn(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来交谈的,并没有见过面,所以梦中的女学生没有实际容貌,只是一个空壳而已。随着情节的推进,梦的企图明显了起来。它借用了这个女学生空壳,把《梦的解析》其他译本那些“不负责任”的编译者都塞了进去。  其实是这样的:按理说,在编译的过程中,我手里有这么多版本可参考,所以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由于其他版本那些编译的不负责任,搞得我在编译过程中有很多地方没有资料可查。有时候甚至必须到海外的相关网站查询一些资料和说明才行。最夸张的时候,我伏案将近6个小时只能编译不到1000字(能不痛苦吗)。这期间虽然我也很想抄几段其他版本所翻译的随便糊弄过去,但是我的性格不允许我这么不负责任(我这个人经常会犯死心眼、一根筋的毛病)。所以,我不可避免地承担了一些问题——那些编译不负责任的态度让我没有现成的内容可对照,只好自己四处苦苦搜寻,本应该是可以很轻松做完的编译工作,但由于那些不负责任的编译者使我没有什么可参考,所以造成了我(编译中)的痛苦,这本不是我的麻烦,现在却成为了我的麻烦。这就回到前面说过的那点——转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本来没我啥事儿,最后成为我的事儿。第15章 水面之下(3)  而关于责任感,也能从其他地方表现出来:梦里女学生遇到鬼了,跟我有啥关系?看她年龄不可能是我恋人,也不会是我的孩子,也没有任何暗示表示出她是我亲戚或朋友(连具体容貌都没有),甚至干脆也没表示那是谁,只有一个含糊的身份:女学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跟去了。其实这算是某种程度的自找麻烦(关于我主动跟去的问题在后面还会有更详尽的解释)。  3. 神婆  神婆其实是个复合型人物,虽然在梦中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呈现出来的,但是实质上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神婆的出场非常有意思,没有介绍,没有说明,没有来龙去脉,也没提是怎么找到她的,就这么地生生出场了。但是,在我分析这个梦的时候,我几乎是一开始就知道她是谁。  神婆所代表的就是我上一本书的出版社(也是你手里现在拿着这本的……)。  你还记得吗?神婆出场的地点:“在一个什么教学楼的门口……”出版社本身就是大学出版社,所以神婆出场所在的位置根本不是女学生的学校,而是对神婆这个角色的定位(所以我一开始就能确定神婆的身份)。那为什么出版社会是个老太太的样子呢?这恐怕就是我的抱怨了。前面说过“……但是我却很希望它(我的上一本书)能销得更好……”所以,我通过梦来扭曲了一些问题——我的书之所以不能销得更好,是出版社的问题,因为他们古板、保守,所以梦把他们的形象直接表现为“老太太”了。说到这里,请读者们注意:现实情况绝非如此。实际上出版社对我的上一本书可以说是尽心尽力,我的抱怨完全来自于我的私心。必须承认人类的本质都是很自私的(自然生存),把所有问题和责任都推卸给了别人——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怪别人,而自己总是正确的(即便出错了自己也是无辜的)。所以在“销得不够好”这个问题上,明显没出版社什么事儿,只是我在梦中找借口罢了。  而“神婆”这个职业定位(这应该算是职业吧),也是就近取材。做这个梦的前不久,我听到一个朋友说起过神婆“拿尸”的事情,大概是说让尸体跟着自己走(好恐怖,不过至今我也没弄明白让尸体跟着自己走是啥目的)……对此我很不屑。所以梦就近取材,把编译的痛苦转换成了“鬼”,然后跟这事儿扯到了一起(梦中的鬼是个矮小的灰色尸体样子,仿同于“拿尸”)。而在梦境的后半段,神婆干掉了一个鬼,并且把它的尸体吞了下去是怎么回事儿呢?  首先来说“解决一个鬼”所代表的含义。  由于出版我书稿的这家出版社本身就是以出版社科类读物为主,所以在最初的时候,他们就给了我一些他们书库中的各版《梦的解析》作为资料。这其中有一个版本的编译质量非常高,为我在编译过程中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用的参考价值,所以,解决一个“鬼”的场景是从这里产生的。  而梦中解决的方式很独特——踩断鬼的脖子……这是一种生活中我们极其罕见的做法,在短暂的困惑后,我明白了它的含义:做梦前的一天,有家报纸对我进行了采访……在梦里,采访是以一个谐音方式出现的。  说到这点,也许有人会对此质疑:牵强了吧!  其实没牵强,因为那次采访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面对那两位搭档的记者,我聊得也比较嗨,整个采访最后成了朋友之间的聊天(还是很愉快的那种),而且时间长达5个小时(整整一下午)……我刚刚说了,梦是就近取材的,而且梦的确也是一个出色的“杂烩饭厨子”。它很喜欢把各种记忆、经验以及印象深刻的事情混在一起甚至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体”后再表达出来……关于这点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本章的“凝缩作用”那节中将详细地来对此加以说明(其实这也是梦好玩的地方)。  接着就是那个恶心的场面:吞掉鬼那无头的尸体。  这个其实不用说明都能看出来,那是我面对痛苦编译工作的一个直接定义:恶心。对于这点,梦并没有进行什么隐藏,只是很直接地用画面表达在“在神婆吞掉‘无头鬼尸’的时候,那灰色的身体还在蠕动……”中。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会觉得恶心,尤其是《梦的解析》第六章,当那章编译完成后我算了下字数,13万字……哦买糕的……恐怖!  4. 我  梦中我扮演了两个角色(这不足为奇,假如读者们能认真回忆下自己曾做过的梦,你会发现在很多梦中自己都曾“身兼数职”过)。  第一个角色是事件目击者之一。这个角色的最大特征就是:早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我在承接这个编译工作之前就很清楚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只是艰辛的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而已。  梦中我的第二个身份是主角(最初是旁观者),后来问题全部转换给我了……关于转换我们前面说过了就不再重复。而重点要说的是另一件事儿:丢了什么东西,最后我发现是自己丢了东西。这代表着什么呢?  这个问题吧,其实不是问题。但是在敲下上一段文字的同时我犹豫了那么几分钟——纠结于到底说不说。不过纠结之后我很快决定还是毫无隐瞒地全部都说出来得好,毕竟,我已经选择了解析这个梦,假如我对一些事情有所隐瞒的话,那么这个梦的分析将变得不完整,同时也违背了我最初的承诺,所以……别所以了,让我们继续。  其实在“丢东西”这个梦境情节,也是表达了我的某种不满,那就是编译《梦的解析》的酬劳。  《梦的解析》是公众版权,就是没有版权所有人。而公众版权的书籍编译工作,出版社当然不会付版税,只有稿费作为酬劳。凭良心说,我的编辑在这方面已经为我争取到社里最高的稿费了,而在编译的过程中,我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远远高于那份酬劳,所以对此有些不满(实际上我私下曾半开玩笑地跟编辑表示过:你们赚了,我这么认真负责地干活,就拿一点点稿费……你们真赚了)。所以在梦中,象征着让我畏惧的编译工作的痛苦——鬼,偷走了我的什么东西(到梦的最后才揭示出这点)——那影射着我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更多酬劳。假如更详细地说下去,你会发现,其实我梦中所丢失的东西并没有说清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价值概念。其含义就是:我对于稿费到底提高多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认为我所做的,远远高于我所得的。  前面先说了出版社像个“老太太”,现在又说“稿酬低”,我不知道我的编辑看到这段的时候会怎么想……不过我相信出版社和编辑会对此表示理解的——那是在梦中。而现实情况是:我编译《梦的解析》的稿酬,已经是出版社所给的最高一档报酬了(这不是我在替出版社说好话……报酬问题上咱们还是得实事求是地说)。  说起来吧,我在梦中的不满另有原因(后面会说),对于“报酬不足”的那份私欲和贪婪只是借题发挥罢了……好了,让我们接着往前走吧。  5. 那群闲人  很明显,这群闲人是泛指一个群体。而所指的是采访过我,并且知道我当时在编译《梦的解析》的记者们以及那些知道我在干这事儿的所有人。  大多数人知道我在做这份编译工作后,并没有表示特别的关注,只是象征性地、客套地说了一些“不容易啊”之类的勉励后就再没多问。这让我有些郁闷,我认真做了那么多,但却无人关注,我很失落……其实这点是我矫情了,或者说是因为那段时间的心理不平衡无处宣泄而迁怒了,最后把一群人都定位在:看热闹的闲人,什么都没帮上,只是瞎起哄,最后当出现遍地小鬼的时候(编译中的困难),他们一下都没影儿了,只留下我来面对(没能得到任何帮助)。  6. 补充  至于梦中一些身份和定位以及更多的细节部分,则是梦在选材的时候把最近印象很深的一些记忆加了进去作为构成元素。例如:神婆的身份啊,女学生的身份啊,等等。以下就是对这个梦中的零碎部分所作的补充,其实都是最近的印象。  梦中说丢失的可能是手机或者数码相机或者笔记本——那段时期我比较关注一款新上市的智能手机;另外一个朋友委托我帮忙代购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梦中我主动跟去——在最初的时候编辑对我接受编译《梦的解析》并没抱有太大的希望,她认为我不会做这个事儿。而实际上她有另一个人选,不过在跟那个人说之前,编辑带着试试看的想法问了我,她没想到的是,我几乎立刻就答应了这个事儿。因为我在多年前看《梦的解析》的时候就对一些版本的疏漏有所不满,同时幻想着假如是我来做,会如何如何……所以,我很直接地就表示出了对这份编译工作的兴趣(很显然,那会儿过于自大了,并没意识到后面所面临的将是“痛苦”和“恶心”,甚至还做了恐怖电影般的梦来发泄下)。  梦中的废屋——市政在离我家很近的地方准备开通一个地铁站,当时已经圈地开工了。在围墙围起来之前,我看到里面搭建起了很多工棚。  梦中废屋深处的日式走廊——我准备把自己的一处房产出租,曾经在翻阅装修杂志的时候看到一组很漂亮的日式的装修效果展示图片。第16章 水面之下(4)  好了,至此我认为更多的细节就不用再多说了,因为那也没有更多的实际意义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梦并不复杂,或者说在解读后觉得并不复杂。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都已经看懂了这个梦的含义,细分一下的话,可以分成两大块。  第一,明显的宣泄:“这该死的、痛苦的编译过程,别的版本的编译都在糊弄事儿,能让我参考的资料极为有限,这恶心的工作……而且出版社在之前那本书的发行上如此的保守,像个守旧的老太太!所以他们这次给我的酬劳也是如此的低!”  这部分是在形容编译的艰辛和痛苦,而那种痛苦在梦里被压缩成了恐惧因素——毕竟当时我还没做完这工作。另一方面则开始连传谣带造谣地给出版社泼脏水,目的是开始隐隐地衬托我是如此“光辉、伟大”。  第二,毫不吝啬地自我表扬了一把:“看看,我是多么的认真负责啊,拿这么点儿酬劳居然干这么‘大’的事儿,别人对此不帮忙就算了,居然还都不关注,让我一个人彻夜埋头干活儿……看来我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不计报酬,任劳任怨……”  而这部分则是本我和超我的又一次合作——一方面满足了虚荣心,一方面高调展示出我认真负责的态度。  如果读者仔细想一下会发现,这两块内容其实是有着很大关联的——越是艰辛、痛苦,就越是显得我多么的了不起。这充分满足了我的虚荣心并且极大程度地进行了自我安慰,其目的是给予自己高度评价。假如更深入地分析则会窥探到我这个梦的终极愿望:“就算那些读者没能看到我的辛苦,而出版社和之前那些‘不负责任’的编译者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也肯定会看到我是多么认真负责的。”  现在我们可以说,这个看似很诡异的梦其实就是一种愿望的达成。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5
正序
倒序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2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3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4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5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
人人都能梦的解析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