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哲学》作者:周国平第1章 序 近一二十年来,做讲座似乎成了我的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是我未尝想到的。客观的原因是社会上讲坛文化的兴起,学校、机关、企业、图书馆、市民讲堂、公共论坛纷纷来约请,我自知不是讲演之材,谢绝了大多数,但累计下来数量也相当可观了。回过头看,通过做这项我不擅长的工作,我也收获良多。比如说,因为约请方的要求,我讲得多的题目是人文精神、人生哲学、幸福问题等,这就促使我在这些题目上做比较系统的思考,而在重复讲同一题目的过程中,根据听众的互动,我自己会做进一步的思考,不断调整内容使之臻于完善。过去我在这些题目上的思考是散见在单篇文章里的,现在把相关讲稿整理出来一看,竟有点儿像是小型的专着了。这使我发现,做讲座与写作未必全是冲突,像大学教授们那样在讲课的基础上写专着,其实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不过,整理讲稿真是一件麻烦事。和大学里的讲课毕竟不同,做讲座每次面对的是不同的听众,不但同一题目所讲的内容会有变化,而且不同题目所讲的内容会有交叉,因此,在材料的取舍上,怎样做到既保持各篇的连贯性,又尽量减少互相的重复,就不免大伤脑筋了。去年年底,回顾一年的成绩,我惊讶地发现,基本上只是完成了这个讲演录。朋友问我:为何不把整理工作交给助手做,何必花费你的宝贵时间亲自操劳?我无话可说。没有办法,我就是这么一个认真的人。这件我自己做起来也相当艰难的工作,我怎么放心交给别人做呢。令我欣慰的是,通读整理好的稿子,我相信我的宝贵时间没有白费。 讲演录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两集。第一集收录1996年至2006年上半年的讲演,取名《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第二集收录2006年下半年至2012年的讲演,取名《幸福的哲学》。这两个书名,只是反映了两个时期讲演的不同重点。事实上,两集中的话题也是有交叉的,但重点话题的不同却是清晰可辨的。 周国平 2014年5月5日第2章 青年与幸福(1)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光临第五届学术文化节精品讲座现场。有这样一位写作者,他的写作速度很慢,每四年磨一剑,但连续二十年却出版了数百本书籍,几乎每一本都名列畅销榜的最前列。有这样一位哲人,他喜欢活得更明白一些,从童年就开始了对生与死的冥想,甚至为不能和释迦牟尼同一时代相识相知而憾恨,甚至流下了眼泪。有这样一位师长,他将大魄力和人情味融为一身,哪怕在一个恶人身上发现了一个优点,也愿意原谅他的一千件恶行。今天我们的校党委书记邱东教授专门为我们中财学子将这位作家、哲人、师长请到了我们学术文化节的现场。同时邱书记和侯慧君副书记也将和我们一起在现场相约这位大师。下面让我们用更为热烈的掌声请出忧郁、敏感、怕羞、拙于言谈、疏于功名、不通世故、不善社交的小王子——周国平先生。 周国平:刚才对我的介绍太离谱了啊。(笑声)首先第一条就不对,四年磨一剑是事实,我写作速度很慢,四年出一本,原创性着作差不多是这样,但这样下来如果出了数百本书,那我算了一下,我应该是一千多岁了。我出的书比较多,但很多其实是各个出版社选编的,真正原创性的大概也就十几本,并不多。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中央财大和同学们进行交流。我们今天在这里相会,我觉得首先要感谢邱东书记。邱书记亲自出马打电话,想办法找到我,然后电话打到了我家里。同学们,这个不简单,近几年我在全国各地包括一些学校做讲座,做了大概有几十场了,但是第一次是学校的第一把手亲自来跟我联系,来邀请我。当时是我太太接的电话,她跟我说了以后,我马上说当然要去。我为邱书记这种礼贤下士的风度、这种人情味儿所感动,非常感动。我要在这里对邱书记表示我的一份敬意。(掌声) (前言):幸福是多层次、可持续的快乐 这么隆重地邀请我,第一把手亲自出马,我讲什么好呢?最后我决定就讲“青年与幸福”。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并不是说我很懂幸福,但是我想对于青年人来说,对于你们财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幸福,怎么理解幸福,是很重要的问题。用拜伦的话来说,在你们的天空中还有许多彩虹,你们还对未来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憧憬、幻想、期待,所有这些对未来的向往,概括成一个词,就是“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希望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我想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我也不很清楚,但是我比你们年纪大得多,你们的人生道路刚开始,我已经走了大部分。所以我可以回过头去想一想,这一辈子,这个人生中间,究竟什么东西是真正值得去追求的,是值得去珍惜的,这里面就有我对幸福的理解。经过这么多事情,从自己的经历里边,我还是有所体会的。我比你们可能会清楚一些,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你们还有很多想法,我就想得比较简单了,这也许意味着我的人生中的可能性少了许多。我自己想明白了的东西,我到底要什么,要到了以后觉得我的生活是踏实的,我的心灵是充实的,我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所以今天是和大家谈心,没有多少理论上的东西。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跟我年轻的时候很不一样了,现在这个时代大家比较看重的东西是金钱和成功,我觉得可以理解。其实我也觉得金钱和成功是好东西,因为以前很长时间我是很不成功的,现在好像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比如写作得到相当一些读者的认可,书比较好卖,这也算成功吧。我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多读者以后,我的生活好过多了,书好卖了,收入比以前多得多了,这样我就可以比较超脱了,这是我感觉到的最大好处。譬如说,单位里面往往会为了一点小利益争夺,我可以不在乎,你们去争吧,我都不要。有了超脱的本钱,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我要说,金钱和成功不是最好的东西,它们本身还不能成其为幸福,还有比成功和金钱更好的东西,幸福的源泉就在那里。是什么呢?第一是生命,生命本身的快乐比金钱好得多。第二是精神,内在的精神充实比外在的成功好得多。 对幸福的理解,西方哲学史上主要分两大派。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这派被称为快乐主义,比如古希腊的伊壁鸠鲁,一直到近代英国的经验论者休谟、约翰·穆勒、亚当·斯密这些人,他们基本上认为幸福就是快乐。还有一派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道德上的完善,在古希腊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后来主要是德国的一些哲学家,最典型的是康德。不管这两派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更重视精神,包括快乐主义那一派,也是更重视精神上的快乐,认为这是幸福更重要的方面,而完善论者也都承认完善本身伴随着精神上的快乐。那么,也许可以简单地把幸福归结为快乐,不过对这个快乐要进行分析。 快乐要成其为幸福,我认为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这个快乐必须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其中包含了高层次的快乐。如果只是单一的、低层次的快乐,例如只是肉体欲望的满足,就不能称作幸福。第二,这个快乐还必须是长久的、可持续的,它有生长的能力,快乐本身能生成更多的快乐。如果只图眼前的快乐,实际上埋下了今后痛苦的种子,当然也不能称作幸福。那么,什么快乐符合这两个条件呢?我觉得有两种快乐,一个是生命的快乐,一个是精神的快乐。我们想一想,老天把我们造就为人,我们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首先是生命,这是最基本的价值,没有生命其他就谈不上。其次,人比其他生命高的地方,就在于人是有精神的。要说快乐,生命的快乐就是深层次的快乐,精神的快乐就是高层次的快乐。所以,快乐的源泉其实就在人自己身上,你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候,其实是把人身上这两样最宝贵的东西开发出来了,实现出来了,你去享受它们了。你真正具备了健康的生命和优秀的精神,你自己身上就有了用之不竭的快乐的源泉,你的快乐是可以不断生长的,你的幸福是有保障的。我今天讲幸福的问题,主要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讲。 一、生命的快乐 先说生命的快乐。我们每一个人,上帝给了我们这一个生命,我们只有这一次机会,我认为我们应该享受生命。苦行主义把生命的快乐看作低级的快乐,我认为是大错特错的。但是我发现,真正懂得享受生命的人并不多,人们往往把满足生命本身的需要和满足物质欲望等同起来了,其实这是两回事。现在社会上把金钱看得很重要,好多人把全部精力用来挣钱,挣了钱就花钱,全部生活由挣钱和花钱组成,以为这就是快乐。其实,物质的欲望是社会刺激出来的,并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一个人的生存当然需要有物质条件,要有钱,在这个社会里你没有钱就会很可怜,所以不妨让自己有钱一些。但是,生命有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们的满足给人带来的快乐是最大的,而这其实并不需要有很多的物质、很多的钱。 有一些需要,可以说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是生命古老又永恒的需要。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享受健康。你看那个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他讲幸福就是快乐,他给快乐下的定义是什么?他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也就是说,你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宁静的灵魂,你就是快乐的,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一句话,他说真正的物质幸福不是金钱,从物质角度来看什么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钱,是什么呢?他说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对人类来说是和平。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没有健康,你金钱再多有什么用。现在有些人为了挣钱,累出一身病,英年早逝,值得吗? 人是自然之子,和自然交融,享受大自然,享受阳光、空气,这也是满足生命本身的需要,给人以莫大的快乐。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 生命的快乐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所谓天伦之乐,爱情、亲情、家庭,这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价值。我这个人是很看重家庭的,我觉得这是人生太重要的一个内容了。回想起来,我这一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有两段时光。一段是刚上大学时,我是十七岁进了北大,正值青春期,整个人在发生变化,我眼中的整个世界也在发生变化,我突然发现天下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真觉得这个世界太美好了,人生太美好了。(笑声)那个时候,实际上我并没有谈恋爱,你们现在很幸福,你们在大学里是可以自由谈恋爱的,我六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大学生是不允许谈恋爱的,尤其是如果被发现了发生关系或怀孕,那是要受处分甚至开除的。但是你挡不住青春啊,这个感觉在啊。我记得海涅有一句诗:“在每一顶草帽下面,都有一个漂亮的脸蛋。”那个时代的时尚吧,女士、小姐戴一顶精致的草帽。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好像有一件未知的、还不太清楚的、但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在等待着我,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幸福感。 我确实觉得恋爱是非常美好的。现在有些人说,大学生谈恋爱不好,是早恋。大学生都十七八岁了,还说早恋啊?这正是恋爱的季节!(掌声)大学生谈恋爱,天经地义。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被压抑了,不应该再压抑新的一代,是吧?我对大学生恋爱是这样看的:第一,我觉得特别正常;第二,我觉得你也不要当作一个任务去完成。我知道有些同学是当作任务完成的,别人有女朋友、男朋友了,别人在谈恋爱了,好像我不谈恋爱就没面子似的,这个就不必要了,应该顺其自然嘛,你的日子长得很,不用勉强去谈,不要攀比,是吧?第三,我希望是这样的,要高质量地谈恋爱。恋爱是有质量的区别的,质量取决于谈恋爱的当事人的质量,境界不同,素质不同,恋爱的质量是有差别的。如果你光是沉溺在卿卿我我这种关系里,别的什么都不要了,我觉得挺可悲的。我刚才强调,快乐应该是可持续的,有生长能力的。你们这个年纪可以说是为一生的幸福打基础的时候,应该是通过恋爱互相促进,互相激励,激励精神的向上、求知的努力和创造的冲动。恋爱是可以有极大的激励作用的。我真正谈恋爱是比较晚的,但我那时候的状态非常好(笑声),写了很多诗啊,很多爱情诗、哲学诗,还写了很多哲学的随感。因为当时我的女朋友啊,她是一个爱文学的人,特别看重你的文学才华,我就想表现自己,就使劲写啊,能够博美人一笑就特别满足,特别有成就感。我当时写这些东西,根本没有想到要出版,许多年后出版了,现在来看,仍然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之一。我是想说,我是支持大学生谈恋爱的,但是你这个状态应该是一个更好的状态,一个能够开花结果的状态。这是一段时间,就是青春期、谈恋爱,幸福感特别强烈。 还有一段时间,我也觉得幸福感特别强烈,就是自己刚当了爸爸,初为人父的时候,第一次迎来了一个小生命。你们现在没有孩子,你们是不知道的,将来你们就会知道,现在跟你们说了也没用。我自己没有孩子的时候,人家跟我说孩子多么可爱,我是没感觉的,原来没有孩子的时候,我对要不要孩子的问题就是顺其自然,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我觉得没有也不是什么缺陷。但是有了孩子以后,真是不一样,你生命里面的一些东西,有些你不知道的本能被打开了。那是我又一次感觉到世界非常美好,有某种未知的非常美好的事情在等待着我,那个感觉就是每一天都是新的。当然我的第一次经历是很不幸的,你们可能看过我写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我的第一个孩子刚满月的时候,就发现患有先天癌症,一岁半就去世了,我为她写了一本书。后来我又有了一个女儿,我觉得每次孩子来到的时候,那种心底里的快乐都无比强烈,我愿意什么也不干,整天陪着她,跟她玩,给她记录。尤其孩子快到一岁的时候,开始学说话,到两岁、三岁,话语的那种美妙啊,大人是想象不出来的。我为我现在的女儿写了很多日记,那几年里面,我的日记大部分是写她的,是她的话语的记录。我准备把这些东西好好整理,作为一个礼物送给她,这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们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我们都忘了,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不能让我的孩子的童年也是空白。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女儿当秘书》,我那时候真是给她当秘书,认真记录她的言行。当时她也习惯了,说出一句妙语,我夸她,她马上说,爸爸你给我记下来(笑声)。 这种感觉不光是我有,我看很多人,无论是大人物、小人物,这个感觉是共同的。比尔·盖茨,全球首富,现在不是了,好像是老二了吧,他有一张照片,是他抱着当时两岁的女儿照的,下面有一句题词:“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感到最幸福。”他有五百亿美元的家产,但是财产带给他的快乐,那种打动人心的深度,远不如这个小生命给他带来的。凭我自己的体验,我相信他讲的完全是真话。财富带来的名利欲、权力感、雄心的满足,是另一种性质的快乐,在深度上无法与生命根底里的快乐相比。还有美国现代舞的创始人邓肯,她是一个天性非常健康的女人,一生谈了无数次恋爱,她的自传写得非常真实。在刚有小孩的时候,她这样喊道:上帝啊,在这个小生命面前,我的那些艺术算得了什么呀,所有的一切算得了什么呀!其实普通人也一样。有一次我在北京坐出租车,从我上车开始,那个司机就跟我说他的孩子,他有了一个一个月大的孩子,一直说到我下车。在我临下车前,他跟我说:你知道吗,我以前最讨厌的就是人家跟我说他的孩子,婆婆妈妈的,琐琐碎碎的,有什么意思,现在我自己有了孩子,我忍不住要说啊。这个东西真是人性根底里的东西,生命核心里的东西。 后来我就分析了,我说人的性本能实际上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快乐本能,就是男女之间的事情,当然这也是很大的快乐,不过还是比较低的层次。它的更深的层次是什么?是种属本能,所谓的传宗接代。大自然把这个本能安在人的身体里面,我们平时是不知道的,没有孩子的时候,这个本能是沉睡着的,一旦有了孩子,这个本能就苏醒了,会给你一种更强的快乐。当然,我现在跟你们说也是白说,以后你们自己体会吧。我只有一条建议,不要做丁克族,应该要孩子,没有的时候,你不知道孩子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也就不知道不要孩子是多大的损失了。第3章 青年与幸福(2) 我就强调一点,就是要把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区分开来,这是两回事。其实,中国的道家是很懂这个道理的,主张保护好生命的真实的、完整的本性,不可用物质欲望去戕害它。古希腊的哲学家也认为,生命的快乐基本上是不依赖于物质的。这可以说是哲学家们的共识。我们现在太看重物质的东西了,所以我说,你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二、精神的快乐 下面我讲幸福的第二个方面:精神的快乐。人不但应该享受生命,而且人还有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人是有精神属性的,人应该享受自己的精神属性,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能力的生长和发展,是人生幸福更加重要的源泉和方面。 那么,人有哪些精神需要,有些什么样的精神能力呢?我套用柏拉图的一个分类,不过可能跟他的原意不太一样。我们可以把人的精神能力、精神属性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智,智力,理性,人有思考的能力;第二是情,情感,人有感受的能力;第三是意,意志,人有实践的能力,能够支配自己的行为,这实际上是指人有道德和信仰上的追求。和三种能力相对应,智追求的是真,情追求的是美,意追求的是善。 1.智力活动的快乐 我先讲第一点。人的精神快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智力活动的快乐,通俗地说,就是动脑筋的快乐。这一点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在学校里智育是主要任务,占据了最多的时间。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好奇心,人有理性,面对外部世界的时候,理性一旦发动,就会产生好奇心。另一个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你对事物感到好奇,发生了兴趣,就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探究它的谜底。一个人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又善于独立思考,他就能充分地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 大科学家就是如此。爱因斯坦是怎么走上科学道路的?他自己回忆,他最早对科学发生兴趣是在五岁的时候,他爸爸送给他一个指南针,他看见里面的针自己会转,总是指向同一个方向,就觉得非常神奇。当时他的感觉是:事物内部藏着一个秘密,等着我去把它找出来。这正是一种科学探索的心情。事物内部藏着一个秘密——这是怎样的诱惑!把它找出来——这是怎样的成就感!前者是好奇心,后者是独立思考,这两者都给人以莫大的快乐。一个人始终保持这样一种心情,他不成为一个科学家才怪呢。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神圣的好奇心是一棵非常脆弱的嫩苗,很容易被扼杀掉。科学家是什么人?就是好奇心没有被扼杀掉的人,他们是幸存者。 好奇心之所以容易被扼杀掉,最大的敌人是功利心。我觉得在中国这个问题挺严重的,我们总是把精神价值看得很空,好像必须落实到物质的价值,否则就不承认它有价值。智力活动本身就是快乐,探索世界的秘密本身就有价值,我们对这样的观点是陌生的。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怎么看精神和肉体的关系。精神和肉体,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人的精神能力,在这里是理性、智力,它的价值仅仅是为肉体服务吗?当然,无论个人还是人类,肉体的生存是前提,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前,我们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在满足生存的需要上,智力好像更是肉体生存的手段。但是,一旦生存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智力活动仍然只是手段吗?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否应该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我们是否应该逐渐把主要精力用在精神需要的满足上了呢?因为从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看,应该说肉体只是手段,精神才是目的。我们动脑筋,不是为了填饱肚子,只是因为动脑筋本身让我们感到快乐,智力的运用和真理的探究本身让我们感到快乐,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中,我们岂不更像是万物之灵?事实上,人类也好,个人也好,越是能够从精神活动本身中获得快乐,就的确是处在人性的一个更高的阶段上。 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具体到学习上,作为一个学生来说,看一个学生在智育上是不是过关,智力素质好不好,我就看两条。第一条,你有没有快乐学习的能力。学习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本来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第二条,你有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大学生,你一个是要对知识有兴趣,另一个是你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东西最有兴趣,然后你就根据你的兴趣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大学生不应该是跟着老师走的人,要具备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的能力。所以,我觉得大学期间的学习有两个目标,一个是爱上学习,另一个是学会自学。有了这两条,你就获得了一笔终身的财富。因为大学期间的学习,学生阶段的学习,仅仅是学习的一个开端,你要真正在知识上大有作为,做出成就,那你是一辈子要学习的,以后就靠你自己了。我认为一个人在受过大学教育以后,应该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什么是知识分子?就是热爱智力生活的人,养成了智力活动习惯的人。你品尝到了智力活动的快乐,养成了智力活动的习惯,一辈子也改不掉了,不让你从事智力活动你就难受,这就叫知识分子。如果你离开学校后就仅仅是去谋生了,你对智力活动再也不感兴趣了,那你就真的是白受了教育,你没有成为知识分子。 当然,从我们现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来看,要让孩子们、学生们成为热爱智力活动的人,实在是太困难了。基本上这个体制起了相反的作用,让你讨厌智力活动。其实也不是讨厌智力活动,因为你还没有真正品尝过智力活动的快乐,你从事的很多活动根本不是智力活动,那些为考试做的死记硬背不是智力活动,你跟智力活动还没有沾边,还没有把你引入到智力活动里面去,问题在这里。结果你就这样从大学毕业了,由于在学校里就没有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走上社会以后,在择业的时候,你也就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只有薪金之类的外在标准,这真是很可悲的。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真兴趣,是永远不可能活得有意思的。 在我看来,学习不快乐,把学习变成折磨,仅此一点,就已经是教育的最大失败。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受这个折磨,上了一天学,回家还必须做大量枯燥的作业,天天上床时都筋疲力尽,其用途只是应付考试,对真正的智力开发毫无益处。到了初中,尤其高中,折磨越来越甚,简直是虐待了。我认识一个中学校长,他任职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中学,所谓高考名校吧,升学率最高,反正高官大款都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那里去。那次我去那个城市做一个讲座,他听说了,就一定要请我吃饭。在饭店,他见我的第一面就说:周老师,我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罪人,我们将来是要受审判的。据他说,他这个学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多了,考上北师大算差的。怎么做到的?全封闭管理,两周休息一天。在应试体制下,不这样做,他的学校就会出局。他自己的孩子也在这个学校上高中,毕业那一天,他请孩子吃饭,流着泪说:你的生活从今天才真正开始。是啊,原来过的不是生活,不是人的生活! 你们也都受过这种苦,中国的教育,你们都是直接受害者,从初中、高中过来,就好像从炼狱里过来。现在过了高考关,进了大学,好像进到了天堂,可以松一口气了。大学比中学好得多,多少有一点自由了,但还是很可怜的,是吧?在大学做讲座时,有些学生让我题词,我就题两句话:做学习的主人,向教育争自由。现在大学的问题是急功近利,你要清醒,把弊端对你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几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你要珍惜,自己好好想一想,这几年怎么学,自己有一个计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这是我讲的精神快乐的第一点:智力活动的快乐。其实,幸福观和人生观是统一的,从幸福观的角度讲,是智力活动的快乐,从怎么做人的角度讲,就是要有一个自由的头脑,把上帝赋予你的理性能力的价值实现出来。 2.情感体验的快乐 第二点讲一讲情感体验的快乐。我这里讲的情感是广义的,指人的感受能力。人不光有智力,也就是认识能力,还有感受能力。如果说认识能力主要是面向世界的,那么,感受能力主要是面向人生的。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两者难以分开,我们在认识世界时也在感受,我们在感受人生时也在认识。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无论是在认识外部事物的过程中,还是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你的感情是参与的,你有顺心的时候,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有些人你喜欢,有些人你讨厌,你会快乐或者痛苦。人带着感情生活,有好恶,有喜怒哀乐,在我看来这都是财富。不是说只有快乐才是财富,你遇到了讨厌的人,倒霉的事,就完全是损失了。如果说心灵是一本账簿,那么,对于这本账簿来说,没有支出,全是收入。 在生活中,我也跟大家一样,常有情感的波动。我会遇到我特别讨厌的人,那时候真是很愤怒,世界上怎么有这样的人,干这样的事,觉得无法忍受。可是,世界上有不义的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你改变不了这个事实,你也很难靠你个人的力量改变这种人,而你又不屑和他在同一个层面上较量。怎么办呢?我就翻开日记,把这种人的嘴脸描绘一通,作一番分析,这样心里就好过多了(笑声)。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是从使我纠结的具体事情中跳出来了,我的心就平静了,我比他站得高许多,是在他的上面观察他、分析他。我把自己当作一个认识者,把他当作认识的对象,当作一个标本,来解剖人性,认识社会,这样就把一个不快的经历变成了我的财富。 我很早就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要把我的外部经历转化成内在的财富。怎么转化呢?主要就通过写日记。纯粹外部的经历,你是留不住的,但是你是带着感情去经历的,内心会有感受,你要珍惜这种内心的感受,不让它轻易流逝,这样也就是以某种方式留住了你的经历。很多人生活一天天过下来,从小到大,过一天少一天,什么也没留住,我就说,你是把你的日子都消费掉了,这太可惜了。 经常有人问我:周老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我说惭愧,比韩寒、郭敬明差远了。我的第一本所谓成名之作是《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那是1986年出版的,那个时候我已经四十一岁了。(骚动)我现在多大了,你们知道吗?(笑声)我1945年生,现在六十三岁。不像吧?我自己也觉得不像。(掌声)我写过一段话,意思是一想到我的年龄,我就觉得这是岁月加在我身上的一个污点。我不该是这么大岁数啊。言归正传,别人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我总说是从五岁开始的。我五岁上小学一年级,会写字了,就自发地开始写日记了。一开始挺幼稚的,我爸爸经常带我到他的同事、朋友家玩,主人就会拿一点好吃的东西给我吃,无非是饼干、点心之类,那时候困难,吃到这些东西不容易。我就想:今天吃了,明天忘了,不就白吃了吗?(笑声)不行,我要把它记下来。我自己做了一个小本子,哪天吃了什么,就记下来,然后翻开来看看,心里放心了,觉得没有白吃,都留下了。后来回顾,我发现是这样的:我已经意识到我的外部生活是会流逝的,我一定要用某种方式把它留住。通过写日记,我的确留住了我生活中很多好的滋味,当然这好的滋味就不仅仅是点心了,而是人生中的许多感受。从小学到中学,尤其上了高中以后,我非常认真地写日记,每一天都要写好几页,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大学四年级。四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不敢写了,抄家成风,好些学生的日记被抄出来,写成大字报公布,把学生揪到大字报前面斗,北大当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不但不敢写,我还把以前的日记都烧掉了,到二十一岁为止,满满的一箱啊。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好友郭世英的去世,我仿佛要用我的全部过去为他殉葬。后来我无数次为此痛哭,觉得我的童年和青春岁月永远丢失了,那些日子白过了。当然,其实没有白过,日记也没有白写,因为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和没有这个习惯的人的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在生活的过程中,我的灵魂是醒着的,我在品味哪些经历对我是有意义的。我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双内在的眼睛,我不但在用外在的眼睛看,我灵魂中的眼睛也是睁着的。第4章 青年与幸福(3) 通过写日记,我真的受益无穷。主要收获倒不在于提高了写作能力,后来成了一个作家,虽然我的写作能力的确是写日记打下的基础,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写日记,我的内心生活从来没有中断过。一个人有了持续的内心生活,你就会感到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时候是有灵魂的,不是一具行尸走肉,你活得很充实,这是特别大的快乐。其实,我后来成为作家完全是偶然的,即使永远没有成为作家,我仍然会写,为自己写。现在我也是把为自己写的东西放在第一位,那些发表的东西是第二位的。我建议你们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对一个人内在的深化特别有好处。 怎么样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从而能够享受情感体验的快乐,写日记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阅读。在阅读上,我强调一点,就是要读好书,尤其是那些经典名着。人类创造了很多物质财富,我们都很在乎去享受这些物质财富,但是人类还创造和积累了那么多精神财富,它们主要的存在形式就是经典书籍,如果不去享受,我觉得实在太可惜了。不要只读专业书、财经书,阅读面宽一些,其实人文和社会科学各科是相通的,基础不深厚,专业上也不会有大出息。做学问的根本是做人,人不优秀,学问肯定好不到哪里去。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心灵的丰富。有一种误解,好像写作只是作家的事情,读书只是学者的事情。其实,本来意义上的写作和阅读是属于每一个关心精神生活的人的,你只要看重你的灵魂,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要留住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由自主地要读那些精神含量高的书,这样来使你的灵魂变得越来越丰富。 这是第二点,从幸福的角度讲,是情感体验的快乐,从做人的角度讲,就是人要有丰富的心灵。 3.精神追求的快乐 第三点是精神追求的快乐,涉及道德和信仰的问题。人不但有理性,即认识能力,有情感,即感受能力,而且有意志,即实践能力。哲学上讲实践能力,比如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讲的就是道德和信仰问题,实践能力指人能够用道德和信仰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关于道德,我想强调的是,对德育的理解不应该表面化,流于规范的教育,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之类。这些东西也可以谈,但是没有抓住道德的根本。道德的根本是什么?哲学家们主要讲两条。一条是同情心,做一个善良的人。所谓同情心就是说,自己是生命,别人也是生命,人和人之间要以生命和生命互相对待。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两种基本道德,一个是正义,一个是仁慈。一个人是否善良,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看见别的生命受到伤害,他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他是一个有仁慈心的人,看见别的生命遭受痛苦,他会倾力相助,解忧排难。在精神的快乐中,道德感的满足处于很高的位置,做一个善良的人是极大的快乐。你看西方的那些富豪,到了最后,财富本身很难再给他带来快乐了,只有做慈善事业,才能得到更大的快乐,更大的成就感。 讲道德的根本,另一条是做人要有尊严。关于人身上的这个尊严,哲学家们有各种解释,归结起来,其实都是说人是有神性的,人的灵魂是高贵的,它有着神圣的来源。因此,人和人之间不只要作为生命和生命互相对待,而且要作为灵魂和灵魂互相对待,自尊并且尊重他人。到了这个层次,道德也就是信仰了。一个人有没有信仰,倒不在于他是否相信某种宗教,最重要的是相信人身上是有不可亵渎的东西的,不管把这个东西称作神性、灵魂还是别的什么,都忠实于它,守护着它,在一切行为中体现出做人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信仰的快乐是做人的最高快乐。历史上有一些圣徒式的人物,他们在信仰的激励下为人类工作,即使在最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内心仍充满着巨大的难以形容的欢乐。作为普通人,当我们在自己待人处世的行为中坚持了做人的原则,体现了做人的尊严,这时候所感到的快乐也是别的快乐不能相比的。 归纳一下我对幸福的理解,就是两条,一条是享受生命,一条是享受人的精神属性。展开来说,作为一个生命,要有健康的生命态度,作为一个精神性的存在,要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我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幸福的人。 讲了这么多,最后我想说,其实现在我对幸福的理解是很朴实的。有人要我用最简略的语言归纳一下我对幸福的理解,我说就两条。第一条,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她(他)们感到快乐。这实际上是生命的快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爱情、亲情和家庭。第二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够靠这个养活自己。这实际上是精神的快乐在我身上的落实,我的工作是读书和写作,我的职业和我的精神享受是一致的,这的确是莫大的幸运。我觉得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两条。 中央财经大学现场互动 主持人:精彩的演讲不多,但这一场最为真诚。真诚的演讲不多,但这一场最为精彩。周先生用他最为实在的人生感悟梳理出了我们青年学子的幸福感知,也用他最为深邃的思想引领了我们探索和学习的方向。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对周先生的人生分享表示感谢。(掌声)下面是我们的提问环节。 问:周老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想问您。第一个问题是,您觉得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缺钱还是缺德?第二个问题是,您刚才也说过,强烈建议大家阅读,我想问您,您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到痛苦的时候?谢谢。 答:到底一个社会有多少钱才算够,一个人有多少钱才算够,这个标准是相对的。古希腊的人,或者我们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孔子、庄子那个时代的人,他们能有多少钱,如果把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折换成钱的话,肯定比我们少。和他们比,我们一点儿不缺钱。但是我们太缺德了,这个德是广义的德,指精神上的高度、精神上的丰富,我觉得我们比他们差得多。所以,我们未必比古人幸福。至于读经典,我没有觉得痛苦。当然,有些经典着作你会觉得比较难读,比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开始像读天书一样,不过这个坎儿是可以过去的。连王国维这样的大才子,读了三遍都没有读懂,后来读了叔本华的解说,再回过头去读,读第四遍的时候读懂了。我不建议你们一开始就读这样深奥的书,其实经典着作里有很多是非常好读的。反正我的体会是,读经典比读那种第二手、第三手的解说性的东西要快乐得多,大师毕竟是大师,转了一手以后,最精彩的东西往往就弄丢了。 问:在我看来,幸福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经过了思考,在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认识以后,那时候对幸福的感知。另一种来自本来的无知,比如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或者在我们生活水平很低的时候,没有更多的思考,那时候感受到的一种快乐。在您的定义中,您认为这种无知的快乐可以算作幸福吗? 答:我认为是幸福。我的定义是,幸福包括两个方面,生命本身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在无知状态中,其实恰恰可能是生命本来的需要没有被扭曲,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满足,不过我想那个精神方面的快乐可能会比较欠缺。在你说的第一种情况下,精神层次的快乐可能会比较多一些。但是,思考得多了,也可能把你引错了方向,损害了生命的快乐,反而不如无知状态中那样原汁原味。所以,幸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希望两个都要,一个也不能少。所以,在追求精神快乐的时候,我还是警戒自己,不要放弃生命的快乐,那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价值。有些哲学家是放弃了,比如一辈子不恋爱、不结婚,我反正不愿意这样。 问:听了您的讲座很感谢,更为激动的是我们敬爱的邱东书记今天也在现场,我想接着您再烧一把火。邱东老师作为一个有一万多人学校的一把手,他有能力去做一些很直接的事情,而这个责任太重大了。我的问题是,中财的老师和领导如何更主动地监控我们这些产品的质量。 答:现在的教育体制不是某一个学校负责人能改变的,我觉得做得最好的就是说,能够在比较糟糕的大环境里面为学生创造稍微好的小环境,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掌声) 问:我想请您谈一下马克思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您认为是不是完全正确?如果您认为不是完全正确,请您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列举一下。 答:你这个问题提得比较极端,比较武断。我觉得问题不在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是不是正确,而在于我们把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唯物论和辩证法,这样归结对不对。然后,我们的哲学教学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进行,这样的教学对不对。我自己经过这么长时间哲学方面的学习以后,深感当年我们在大学里学的哲学其实离哲学很远。把哲学归结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想方法,这样一种归结是非常简单化的,基本上是斯大林的版本。斯大林的《联共(布)党史》里有一节,题目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按照这个大纲来编写的这样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我认为和真正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哲学的精华相距甚远。所以我自己觉得现在哲学公共课的教学很有改革的必要,应该让学生真正领略哲学思考的魅力,而不是让学生感觉哲学不过是教条而已,不过是投票而已,你赞成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赞成唯物论就是好人,赞成唯心论就是坏蛋。我们迄今为止的哲学教学基本上是这样的。 问:最近网上流传这样一个帖子,90后已经入学了,很多人批判他们军训的时候,涂指甲油,染头发,连我们曾经被批的80后也加入批判90后的队伍中。您觉得老一辈以及社会对我们这些青年一代应该更宽容一些,还是更严厉一些,您觉得我们这一代存在哪些问题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答:我当然主张宽容。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看法不一定对,我们往往有一些比较固定的观念。但是老一代有他的权利,他也有发言的权利,批评的权利,他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提看法,可以给青年一代一种参考。我与90后、80后的接触不是特别多,但我有一个感觉,这不是你们的问题,这是这个社会造成的,就是社会给你们压力太大,现在的年轻人一走出学校就面临生存的压力,所以比较实际。另外,你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加上中学期间的应试教育,因此比较单面,不够丰厚。不过总的来说,我认为每一个人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和属于哪一代关系不大,不能用代的标签来概括。我希望每一个年轻人,不要管是哪一代的,都应该成为善良、丰富、高贵的人,都要往这个方向努力。 问:有这样一种说法:伟大的领导人首先是一个哲学家。我想他们不一定都读过哲学方面的书,这是我的推测,我觉得哲学应该存在于生活中,您对这个怎么看?另外,我自己认为现在是中国文化发展最不好的时候,中国多少年一直崇尚文化,但现在发展最不好,您怎么看? 答:当然哲学不一定是书本上的,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跳出经验的范围、具体知识的范围,站在比较高的位置上看问题。那么,各行各业都会有比较智慧的人,不是局限在他所做的事情里面,而是经常跳出来,看人生的全局,社会的全局,然后回过头来看事情应该怎么做,这样的人都是有哲学的智慧的。但是,如果你要达到很高的高度,有更加自觉的哲学智慧,就有必要读一些哲学的书。当然,有些人读哲学书也不一定有智慧,这是两回事。至于你说现在是中国文化发展最不好的时候,我同意说“不好”,不同意说“最”,现在至少比文化专制的时代好吧。 山东省团委“齐鲁青年讲坛”开场白 主持人周诺:欢迎走进齐鲁青年讲坛,我是山东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周诺。今天是我们齐鲁青年讲坛首次面向社会开讲,为我们做客讲坛的学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周国平教授,大家非常熟悉,他善于用文学的笔调来阐述哲学的思想,用哲学的思考来贯穿文学写作,为我们呈现了精致、丰厚的思想大餐。今天我们有幸一起聆听周教授的讲解——青年与幸福。关于什么是幸福,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我昨天突发奇想给我的三十几位朋友发手机短信,问在你心目中什么是幸福,他们给我回短信,有的说幸福就是能够和相爱的人厮守一生,有的说幸福就是每一个小小的心愿都慢慢地实现,还有一位刚做母亲的朋友说,我感觉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着我的儿子一天天地长大。有一个朋友当时没有回短信,后来打来电话,给我讲了一件事情。他说刚接触了一个在山区放羊的孩子,他问难道你就不想去上学,小羊倌说我觉得现在放羊挺好的,他问为什么,小羊倌说放羊可以挣钱然后盖新房子娶媳妇生孩子,他问你就不想让你的孩子出去看看吗,小羊倌说我就想让我的孩子还放羊。在小羊倌的心目中,放羊就很幸福,但是我的朋友觉得挺同情这个小羊倌的。我想说的是,对幸福的理解是人各有志的,周教授,在你正式开讲前能不能回答我一个小问题,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比我刚才讲到的小羊倌幸福吗? 周:我觉得他挺幸福的,但是让我把我的生活和他换我不干,我觉得我也挺幸福的。 主持人:跟他的这种幸福没有可比性吗? 周:每个人的幸福感受的确是不一样的,很难比较。自己跟自己就好比较,譬如说,如果我是这个小羊倌,没有走出山区看见广大的世界,我也一定会很满足,但是一旦走了出来,有了更多的经历,就回不去了。 主持人:好,现在请周教授开讲。第5章 幸福的哲学(1) 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哲学就是谈心,最早的哲学家,比如孔子、苏格拉底,都不开课也不写书,从事哲学的主要方式就是和青年人谈心。一个人要和别人谈心,首先必须先和自己谈心,哲学首先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活动。今天我来和你们谈心,其实是说一说我和自己谈心的一些体会罢了。 人都是缺啥说啥,现在幸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正说明大家感到不幸福。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问题出在心态,心态不好,怎么可能幸福呢?这个时候就应该去找哲学。我搞了一辈子哲学,到头来发现,哲学的真正用处是什么?就是让你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平时都过着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事情,有顺心的时候,也有不顺心的时候,有快乐,也有苦恼、困惑、纠结。哲学就是让你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想一想人生的大问题、大道理,人生中究竟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这就是价值观,哲学对于人生的最大意义就是帮助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会有好的心态。你再回过头去看局部,对于重要的东西,你就能看得准、抓得住,对于不重要的东西,你就会看得开、放得下了。你仍然在过具体的日子,做具体的事情,但心态不一样了,境界也不一样了。 (前言):幸福与价值观 1.幸福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状态?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他的事情。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他的意思无非是,人人都想要幸福,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后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譬如说,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是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情,比如搞艺术或做学问。由此可见,虽然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同的,而重要的就在于这个不同。 幸福这个概念,一般是用来指一种令人非常满意的生活。然而,什么样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呢?衡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有的人说,这完全是个人感觉的问题,自己满意就行。这当然也有道理,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幸福,你当然不能说他是幸福的。但是,自己觉得幸福,就是幸福的吗?有一种狂喜型的精神病人,大约谁也不会认为他是幸福的人吧。可见主观上的满意度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人们往往在想象中把自己最强烈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可是,愿望实现了就真的幸福吗?怕未必。情况往往是,没到手的时候想得要命,到了手不过如此,预期中的幸福感会大打折扣。如果愿望只是停留在肉体欲望和物质欲望的层面上,情况就一定是这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笑声)他的结论是:根本就不存在幸福这回事。如果只在欲望的层面上找幸福,他说的就是对的。肉体的欲望,食欲、性欲,不满足是痛苦,满足的时候顶多有短暂的快乐,然后就是无聊。物质的欲望,比如对金钱的欲望,如果你把幸福寄托在钱越多越快乐上面,一定也会落空。钱少了你痛苦,钱多了,你没有更高的目标,就会无聊。然后你就要去赚更多的钱,但钱再多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即使你富裕得成了一个金钟摆,仍逃脱不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的命运。 问题出在哪里?就出在停留在欲望的层面上。这也是叔本华的说法的毛病之所在,超越欲望的层面,他的说法就不成立了。精神性质的愿望,就完全不存在这个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的悖论。比如说,你渴望知识,喜欢读书,你会因此而痛苦吗?当然不会,这类愿望本身就是令人快乐的。然后,你去满足你的愿望,你读了一本好书,读了许多好书,你会因此而无聊吗?当然也不会,你只会感到充实。所以,一个精神愿望强烈的人其实是充满幸福感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说: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所谓不满足的人和不满足的苏格拉底,就是不停留在肉体欲望的满足上,他有更高的、更丰富的需要,有精神需要,精神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会有彻底满足的时刻,但他比光有肉体欲望的傻瓜和猪幸福。所以,对愿望要做分析,愿望因人而异,而每个人的总体愿望归根到底是由他的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期望是不一样的。 还有的人认为,幸福应该是一种客观状态,为了使这种客观状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现在兴起了幸福指数的研究。他们的方法大同小异,大致上是列出一些关键项,比如个人幸福指数包括收入、工作、家庭、健康、交往、休闲等项,国民幸福指数包括公平性、福利、文明、生态等项,然后按照重要程度给每一项规定一个分值,统计出来的总分就代表个人或国民的幸福状况。这作为一种尝试,当然是可以的,不过,我认为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幸福不是纯粹的客观状态,毕竟包含个人感受的因素,因此难以数据化,幸福指数只具有非常相对的意义。第二,哪些因素被列为关键项,每一项的分值是多少,价值观起决定的作用,价值观不同,幸福指数的编制就不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把幸福看作主观感受,还是客观状态,抑或是二者的统一,价值观都起了决定的作用。所以,说到最后,从哲学上来说,对幸福问题的探讨要立足于价值观。 2.哲学史上的幸福观 在西方哲学史上,幸福问题是讨论得很多的一个问题,大致分两派。一派叫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快乐本身就是好的,是人生的目的。这一派的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到了近代,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验论者,比如休谟、亚当·斯密、约翰·穆勒。谈到什么是快乐,这一派强调的是生命本身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比如伊壁鸠鲁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你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这就是快乐,就是幸福。约翰·穆勒更加强调精神的快乐,认为它是比身体的快乐层次更高的快乐。 另一派叫完善主义,认为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那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不过,他们一般并不排斥快乐,承认完善亦伴随着精神上的快乐。这一派的创始人是苏格拉底,他的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观点,在他之后还有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近代以来主要是德国理性论者为代表,尤其是康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公式:智慧=美德=幸福。在他看来,一个人如果想明白了人生的道理,懂得灵魂远比肉体重要,好好照料灵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从中国哲学史来说,幸福这个词是现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里幸和福这两个字是单独使用的,没有幸福这个词,要了解中国哲学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依据他们谈论人生境界的那些内容。我觉得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在这同时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种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在精神生活上是乐道,在物质生活上就是安贫。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你看他也很强调简朴状态中生命的快乐。 所以,比较两派的观点,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差异其实并不大,两派的共同点是重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完善主义重视精神生活,快乐主义也认为精神的快乐更有品位。快乐主义重视享受生命的本真状态,完善主义也认为简朴生活才能使人真正享受生命。历史上没有一个哲学家主张物质欲望的无穷尽满足就是快乐,不会有的,否则怎么叫哲学家呢。快乐主义者约翰·穆勒说,幸福就是快乐,但快乐是有质的区别的,有层次的高低的,一个人只有品尝过不同的快乐,做过比较,才能判断哪一种快乐是质量更高的。所有品尝过不同快乐的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就是精神的快乐要远远高于肉体的、物质的快乐,是更强烈、更丰富、更持久的快乐。有的人只品尝过低层次的快乐,他陷在里面出不来,从来没有品尝过高层次的快乐,所以才会以为那是世界上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快乐。如果他以后提升自己,有了更高的追求,就会发现以前的那个状态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不能只从主观感受来判断幸福,因为主观感受的优劣也必须用价值观来判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史上谈幸福,就是从价值观出发的。 3.立足于价值观看幸福 谈幸福问题,价值观是绕不过去的,不从价值观出发,幸福问题就没法说清楚。人生在世,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实际上就导致了不同的人生境界。有人可能会说,价值观也是因人而异的,没法讨论。我说可以讨论,评价不同的价值观是有一个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人性。 我们来看一看,人身上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是最值得珍惜的,我们让它们处在一种好的状态,让它们的价值得到实现,人生就是幸福的。我认为人身上有两样东西是最宝贵的,其实这也是多数哲学家的看法,哪两样东西呢?一是生命,二是精神。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没有生命什么也谈不上。同时,人不只是生命,还是精神性的存在,这是人和其他生命的区别之所在。我写过这样的一段话: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那么,怎么算是把命照看好呢?我认为生命应该是单纯的,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怎么算是把心安顿好呢?我认为精神应该是丰富的,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聚心灵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人有两个最主要的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一个是万物之灵,尽好老天赋予人的这两个主要职责,好好当自然之子,好好当万物之灵,人就幸福了。 所以,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这两条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两条,物质的东西再多也不会真正幸福,有了这两条,物质的东西少一点也是幸福的。从主观上说,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是好的品质,具备这两种品质,也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从客观上说,是好的状态,如果你二者的状态是好的,那么从客观上评价你就是幸福的。立足于价值观看幸福,幸福问题就变得清楚简单了,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因为你可以支配自己的价值观。 用这两条衡量,我觉得我们时代的重大迷误是过分地从外在方面去寻求幸福,把金钱、财富、物质的东西、外在的成功看得太重,大家一窝蜂都在追求这些东西。当然,你可以追求,但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让你的生命和精神有一个好的状态,那才是真正能使你幸福的东西。如果你为了追求外在的东西把生命和精神的状态弄得不好了、混乱了,你就是因小失大,很划不来,结果一定不幸福。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活得很忙很累,但并不幸福,毛病就出在价值观上。所以,你一定不要随大流,到底什么能让你真正感到幸福,你要去问自己的生命,问自己的灵魂。 一、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 1.区分生命本身的需要与物欲 生命本来应该是单纯的,为什么会变得复杂?一个重要原因是把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混为一谈了。当然,生命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所需的物质是有限的,因而是容易满足的。大自然既然把你产生了出来,就已经给了你一个使你能够生存的物质环境,你要生存下来并不难。超出自然需要的物欲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而是社会刺激出来的,是人比人比出来的,看见别人有了我也要有,没有就好像低人一等,这个东西是社会的竞争造成的。其实,物欲带来的快乐比生命本身的快乐浅和窄,比精神的快乐低。生命本身的快乐是生命根底里的快乐,又是自然广阔天地里的快乐,既深刻又宽广,可是,物欲不但把生命的单纯状态破坏了,而且遮蔽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快乐。 中外哲学家都强调,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欲是两回事。伊壁鸠鲁说:超出自然需要以上的欲望是造成痛苦的根源。自然需要本身是有限的,容易满足的,可是,如果你超出自然的需要去追求物质,那是没有尽头的,你就走上了一条痛苦的不归路。 在中国哲学里,道家最强调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欲的区别。《淮南王书》里有一句话:“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全”就是完全、完整,“性”就是天性、本性,“保”就是保护,“真”就是真实,你要保护好你的完整的真实的生命状态,不要用物质去损害它。这也就是庄子经常说的“保其性命之情”、“不失其性命之情”,他还说:“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意思是说,如果你把你的自我丧失在物质里面了,把你的本性丧失在世俗里面了,你就是一个颠倒的人。什么颠倒?就是价值观颠倒了嘛。 那么,生命本身有些什么样的需要呢?人是自然之子,作为一个生命需要什么,是由大自然规定的。在我看来,那其实是一些平凡而又永恒的需要,但它们构成了生命的核心。大致说来,在和自然的关系上,人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自身,有对安全、健康、闲暇的需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我特别强调要珍惜和享受那些自然性质的情感,就是爱情、亲情、家庭。所有这些需要都是生命本身的需要,为物欲忽视它们,牺牲它们,就是价值的颠倒。下面我着重谈其中的两项。 2.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自然之子,在合宜的自然界环境中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是一条永远的规定。所以,有一个好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永远是生命最根本的需要,是人类幸福的永恒前提。这个道理丝毫也不复杂,但常常被我们忘记了。 从个人来说,我们要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人类的技术日新月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使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反正我自己并不觉得我们比古人幸福。李白当年“一生好入名山游”,走了许多崎岖的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我们现在乘飞机往返景区,乘缆车上山下山,倒是便捷了,但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可有李白的万分之一,我们比李白幸福吗?苏东坡当年夜游承天寺,对朋友感叹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我们现在更少这样的闲人,而最可悲的是,从前无处不有的明月和竹柏也已经成了稀罕之物,我们比苏东坡幸福吗?第6章 幸福的哲学(2) 在自然环境中,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大气、水、土地。可是现在,我们看到,这三个因素都受到了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枯竭,土地和森林大面积消失,这些问题都非常严重。我们应该认真地反省一下我们现在的发展方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批判现代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他称之为技术的方式,就是把自然万物都看作能源。相反的方式,他称之为诗意的方式,就是承认自然万物都有自身的存在、自身的价值、自身的权利,人类应该尊重。现在我们也经常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诗意地栖居”,可是这句话从我们口中说出来几乎成了一个讽刺。在全国性的开发热潮中,我们眼中已经没有自然界,只看见资源、能源,只想着用它们赚钱,结果也就真的没有自然界了,我们周围的自然已经面目全非了。为了开发而破坏自然,这真正是本末倒置,是在毁掉我们生命的根本。 现在讲低碳,有的人就说低碳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去年经济危机,强调的也是怎么样保住高增长。我就想不通,为什么一定要高增长?高增长就是幸福吗?发展慢一点有什么关系?你真正比较起来,到底高增长重要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重要?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确要好好反省,对于人类的幸福,对于我们民族的幸福,到底是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 3.自然情感的享受 我一直认为,在人生幸福中,自然情感的享受占据很大的比重。我自己回忆我这一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无非是两段时光。一段就是青春期,我十七岁上北大,有一天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笑声),心里喜悦啊,觉得世界真是太美好了,人生真是太美好了,一定有一件我还不太清楚的、非常美好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一等就等了好多年(笑声),因为那个时候大学生是不准谈恋爱的。即使让谈也轮不上我,我上学早,进了大学还在长个子,女生都比我大,看不上我(笑声)。不过,我觉得,谈没谈恋爱不重要,那一种恋爱的心情是最宝贵、最幸福的(笑声,掌声)。看世界、看人生都是一种恋爱的心情,包括看书也是这样,那么单纯,那么痴迷和陶醉。我的体会是,青春期真的是在和整个世界、整个人生谈恋爱。 另一段时间就是当上了爸爸的时候,又一次觉得世界太美好了,人生太美好了,又一次感觉有一件还不太清楚的、非常美好的事情在眼前慢慢展现出来。亲自迎来一个小生命,这的确是人生中无比幸福的时光,每一天都有惊喜,都充满了幸福感。我这个人真的很喜欢当父亲,其乐无穷。经常有人问我,说周老师,在哲学家、作家和学者这三个身份中,你最看重哪个。我说都不看重,都无所谓,我只看重一个身份,就是父亲。别的都可有可无,都可以不当,但是我一定要当父亲(掌声),不当父亲,我真是不甘心,死不瞑目。 大家知道,我第一次当父亲的经历是很不幸的,我的第一个女儿妞妞患有一种先天性的癌症,双眼视网膜细胞瘤,她只活了一岁半。我为她写过一本书,叫《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相信在座会有人读过。妞妞离我而去以后,我觉得内心空落落的,人生没有意思了。好在老天没有抛弃我,看我喜欢当爸爸,当得还不错,又给了我一个女儿。不久前,我为我的第二个女儿啾啾也写了一本书,叫《宝贝,宝贝》,我在里面写了当父亲的心情。 一个小生命刚来到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小动物,是个幼兽,那时候我们大人也就变成了成年兽,整天照料这个小动物,给她擦屎擦尿,洗澡喂奶,非常忙碌,忙的都是一些很琐碎的事,基本过的是一种动物的生活。但是,我觉得当成年兽的滋味好极了,我们平时生活得太复杂了,当人当得太累了,面对一个小生命,我们又回到了一种自然状态,生活重新变得简单了。我喜欢伺候孩子的小身体,包括给她喂奶。有时候,她妈妈看我给孩子喂奶喂得那么陶醉,就说你不要以为你在给孩子喂奶,这个奶水就是从你的身上出来的(笑声)。我当时就回了她一句,说我真的感觉我整个人变成一个大奶瓶了(笑声)。不过,我和孩子毕竟隔了一层。看妈妈给孩子哺乳,孩子在她怀里那么陶醉地吮吸乳头,我真的很羡慕。我羡慕女人能怀孕和哺乳(笑声),那种母婴生命交融一体的感觉,我们男人是永远体会不到的,只能在旁边猜想。我觉得这是男人的一个缺陷(掌声),不能怀孕和哺乳。大自然把这个最神秘、最伟大的过程放在女性的身体里,这是对女性的厚爱。其实这不是我说的,是老子说的,老子把女性比作道,道是他的哲学里的最高概念,世界的本质,还说女性的生殖系统是天地的根,他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女性主义哲学家。 等到孩子慢慢大了,我的身份就由成年兽转变成了她的秘书。一个小孩在二三岁会说话以后真是妙语连珠,经常会说出让你意外和惊喜的话,我就想,这么精彩的话怎么能让它随风飘走呢,于是随时给她记下来。我女儿两岁就知道了,她说了一句话,我说宝贝你说得真棒,她就马上说,爸爸你给我记下来(笑声)。她很认我这个秘书,而我当秘书也当得有滋有味,当得很称职。其实我的写作任务挺多的,有很多计划,但是我对自己说,那些计划都可以靠边站,可以慢一点完成,以后可以补,可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是弥补不了的,过去了就过去了。听到孩子的妙语,当时你非常惊喜,但是不要说过了一两天,可能一晃你就忘记了。记忆力再好的父母,孩子小时候的情况能回忆起来的也是很有限的,是支离破碎的。所以,我当时就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就是要把它留下来,这不但是我生命中的珍宝,也是孩子生命中的珍宝,等她长大了,我就把为她写的日记加以整理,送给她作为她的成年礼物。一个父母给孩子的礼物能够有比这个更好的吗?肯定没有了。当然,我已经把它写成了书,不过,哪怕不写书我也一定会记,以后自己做成一本小书送给她。其实那本书不小,我写的书一般都比较薄,都是二十万字以内的,这本书二十八万字。我当时给她记录的日记有六十万字,从她出生一直记到她上小学六年级,以后就让她自己记了,那应该是她自己的事情了(笑声)。 其实,我说的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你必须有亲身体验,否则我跟你说了也白说。有一年我在北京坐出租车,司机是个小伙子,从上车开始,就和我讲他的小孩,他刚有了一个一个月的女儿,讲啊讲,一直讲到我下车。临下车时,他跟我说:你知道吗,我以前最讨厌的就是别人跟我说他的小孩,婆婆妈妈的,琐琐碎碎的,有什么意思?现在我自己有了小孩,我忍不住要说啊(笑声)。我说:这就对了,这说明你是一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后来我就分析,为什么孩子会给人带来这么强烈的幸福感?可能是这样的:性本能其实分两个层次,浅层次是快乐本能,就是男女之间的事儿。孩子来了,一直潜伏着的深层次才显现出来,那就是种属本能,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觉醒了。这是大自然的狡计,让你男欢女爱,让你贪图快乐,结果弄出来了一个孩子,接着就让你辛苦,还让你感到这辛苦是更大的快乐。不过,我觉得挺好,就算中了大自然的狡计,那快乐是实实在在的,是生命根底里的快乐,而做一回大自然的工具也不是耻辱,从生命的角度看,世上有什么事业比种属延续更伟大?为人父母恰恰让我们体会到,生命既是巨大的喜悦,也是伟大的事业。 亲情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方面,其实在我看来,不但亲子之情是亲情,爱情最后也要落脚到亲情。什么是爱情?就是在人世间寻找那个最亲的亲人,两个人相依为命,共度此生。年轻的时候,我们对爱情的看法很浪漫,好像爱情必须是两个人一见钟情,如痴如醉,要死要活,但这样一种激情状态肯定长久不了。因为热恋而结婚,然后激情慢慢转变成亲情,这是最好的结果了。如果两个人之间最后真的是最亲的亲人这种感觉,爱情就是圆满的。 4.回归生命的单纯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婴儿期是永生的救主,为了诱使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它不断地重新来到人类的怀抱。”亲自迎来一个小生命,这的确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的反省的机会,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净化。我们平时生活得太复杂了,做的许多事情和生命本身没有什么关系。当然,既然在社会上生活,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我们应该经常寻找机会,让自己回归生命的单纯,体会一下生命本真的状态。在婴儿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状态,我们自己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也是这样一个单纯的生命。虽然后来变得复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清醒,要尽量保护好生命的单纯。 很多年前,我收到过一个读者的来信,是一个女孩子写给我的,信写得非常好,我看了非常感动。她在信中说,周老师,我读你的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你当成一个散文家,一个学者,我的感觉是,你是一个生命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在这里静静地聆听。最后的落款,她没有写自己的名字,而是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很想给她回信,但是没法回,信封上也没有地址,只有一个邮戳是河北怀来。(听众:她是天使。)是啊,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用她最后的那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们大家想一下,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是一个生命,没有名字,也没有身份、地位、财产、权力、名声等等,这些都是后来才有的,是在社会上混的过程中慢慢堆积到生命上去的,不是生命本身带来的,我把它们称作生命上的堆积物。可是,时间久了,我们就把这些堆积物看得比生命本身更重要了,忘记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什么了。这就是本末倒置。当然,我们在社会上生活,离不开这些堆积物,但是你内心要清醒,不能总是为这些堆积物而活,至少要分一点时间给生命本身,满足生命本身的需要,比如亲近自然,享受亲情。你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功利的世界上,你要不时地抽身出来,回到生命的世界来。否则的话,你生命上的堆积物再多,比如说财富再多,地位再高,名声再大,生命本身却是荒芜的,你就仍然是一个不幸的人。 人在世界上生活,应该力求两个简单,一个是物质生活的简单,一个是人际关系的简单。有了这两个简单,你的心就会是宁静的。人为什么会烦恼?就是因为在这两个方面都太复杂了,物质生活上是财富的无穷追逐,人际关系上是利益的不尽纠葛,结果烦恼不断。 生命的单纯,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以生命相待,这就是同情心,就是善良。今天的社会之所以道德缺失,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单纯,活得太复杂,把堆积物看得太重要。我相信,如果一个社会的成员普遍保持生命的单纯,人际关系就一定简单,社会就一定和谐。 两性之间也是这样,应该单纯一点,真正作为生命互相对待,才会有真爱。如果复杂,掺进许多利益的计算,爱就一定变质。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把人和动物做一个比较。动物的两性关系是很单纯的,诚然也会有争夺配偶的斗争,但绝对不会有金钱、财产、地位、权力等因素夹杂在其中,只有人才会这样。结果怎么样?我揣测人的性快乐很可能不如动物,因为不纯粹。当然,在两性关系中,人可以也应该有高于动物的方面,就是精神上的互相吸引和欣赏,我们把这叫做爱情。可是,如果没有生命单纯的前提,利益至上,这个更高的方面就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好的性爱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纯粹身体的吸引和快乐,一个是纯粹心灵的共鸣和愉悦,而利益的介入对两者都是破坏。 在生命的单纯这一点上,人真应该学一学动物。人有理性,因此而高于动物,但理性起的作用并不都是好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动物如果需要某样东西,它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数量,而人却不然。许多时候,人的理性反而是起了坏作用的,使人在自己生命需要的问题上变得复杂而无知,这是其一。还有其二,动物的凶猛仅限于本能,只是为了生存,人残暴起来可不得了,可以做出对生存毫无必要的坏事,以酷行本身为乐。自然界里找不到一种动物,会像人这样虐待和屠杀自己的同类。经常有人说,人堕落了会沦为禽兽,我说这是对动物的诬蔑,事实是人堕落起来比禽兽坏无数倍。 5.珍惜平凡生活 生儿育女,亲情,家庭,这些东西的确很平凡,人类千百万年以来一直是这样过的。但是,正是这种平凡的生活对于人类来说是最重要的。有了这个东西,人类就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没有这个东西,人去做其他各种各样的事情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有一个觉悟,就是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我们往往有很多的野心或者说雄心,要在这个世界上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要铸造辉煌、卓越等等,我说你可以那样去干,但是你千万别忘记了,平凡生活仍然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组成了人类生命的永恒的核心和基础。说到底,一切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都要用对平凡生活做出的贡献来衡量它们的价值。如果平凡生活过不好,你再不平凡,再精彩,我觉得那都是空的,其价值都很有限。 法国哲学家蒙田说:一个人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一个人事业再辉煌,在社会上成就再大,如果不能和家人和睦相处,甚至完全没有时间和家人相处,家不成其为一个家,我认为你的人生就是有根本缺陷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怀有野心的人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妻子和朋友身上的,他不得不把全部时间奉献给他的敌人。说得真好,的确有这样的人,把全部时间用来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却舍不得花一点时间来陪家人,还自吹是为了事业而牺牲家庭生活。 在生活中,每当有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追悔,谴责自己没有好好珍惜相处的时光。可是,事实上,相遇是缘,分离却是命,再亲的亲人也是时时刻刻在走向分离,因为总会有人先走,只能陪一程。所以,不要事后追悔,现在就要珍惜。杨绛几年前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仨》,她在书里说,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我们仨”,就是她、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这三个灵魂在这个世界上相遇了。她和钱先生都是大学者、大作家,但她并不认为这算多大的成就,最大的成就是有这一个好家。那么,钱先生和钱瑗在同一年去世,这就是最大的痛苦,她在书中不断地叹息,我们仨失散了,永远地失散了。我很理解她的感受。如果你有一个好家,最悲哀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总有一天会失散,而且再也没有另一个世界让你们重逢了。所以,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人很容易被日常生活消磨得麻木,对生命不敏感,有必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忽略和错过了人生中那些最珍贵的价值。第7章 幸福的哲学(3)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你再忙也一定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饭,餐桌上一定要有欢声笑语,这比有钱、有车、有房重要得多。你钱再多,车再名贵,房再豪华,可是没有这些,和谁之间都没有真爱,那你其实是非常可怜的,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孤魂野鬼。相反,即使穷一点儿,但是有这些,你就是在过一个活人的正常生活。 其实,对社会来说,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也是一样。你说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我们用什么标准评判它好不好?中国的老百姓有一个很朴素的标准,他们把历史上的时代分为治世和乱世,治世就是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大家都能好好过平凡生活,乱世就是兵荒马乱,或者贪官污吏横行,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平凡生活遭到了破坏。我觉得老百姓的标准是对的,如果不能安居乐业的话,你gdp再高,国势再强盛,有什么用?所以,安居乐业是最低标准,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标准。 二、幸福在于精神的丰富 1.享受人的高级属性 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人应该遵循自然之道,活得单纯一点,这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还有一个身份,就是万物之灵。中西哲学里都有这个说法。在中国,最早说“万物之灵”这个词的是宋代哲学家邵雍。在他之前,荀子已经说过,人因为有道德属性也就是“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都强调人是精神性的存在,这是人与万物的根本区别。作为万物之灵,人要对得起老天所赋予的精神属性。亚里士多德说,精神属性是人身上最高贵、最神圣的部分,是人身上的神性,享受精神属性就是在过神的生活,是人的最高幸福。事实上,满足精神需要,享受人的高级属性,的确是幸福的更主要方面,是幸福的更重要源泉。在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幸福主要取决于精神生活的品质。在一定的意义上,享受生命仍是做动物的快乐,享受精神属性,人真正作为人生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人的幸福。 把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能力的实现本身看作幸福,看作价值和目的,这在欧洲是一个传统。这也是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是属于欧洲文明传统的伟大思想家,我们以前把他割裂开来看,其实是很走样的。马克思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怎样的?我们往往只强调他关于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论述,这是片面的。《资本论》第三卷里有一段话,表达了马克思心目中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他说: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它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那就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这段话好像比较拗口,我来解释一下。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其实是建立在他对人的本质、人性的看法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最重要的本质、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自由活动,而动物没有。动物是不自由的,它受必然性的逼迫,仅仅为了维持生存而从事活动,它所有的活动都只是为了活命。人不一样,因为人有精神能力,可以超出生存的需要活动,这叫做自由活动。可是,如果人仍然仅仅为了生存、为了物质生活的满足在那里活动,人就和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了,就没有真正从动物界脱离出来,就仍然生活在必然王国里。只有当人从物质生产领域里解放出来了,活动的目的不再是生产物质资料,而是什么呢?就是马克思说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目的。整个社会只需要用很少的时间去生产物质资料,身体和物质方面的需要就能够满足了,那么,绝大部分的时间,大家在那里活动,就完全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享受自己的精神禀赋,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喜欢艺术的就搞艺术,喜欢科学的就搞科学,一点实用的目的也没有,在马克思看来,这才是自由王国,才是理想社会。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很高了,应该可以让大家过上这样的生活、从事这样的自由活动了。可是,因为物质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里,大多数人仍然不得不为了谋生而工作,人的活动被贬低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这就是他所说的异化。所以,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他的思路是这样的,消灭私有制和阶级、搞共产是手段,目的是实现自由王国,让所有人都能充分享受人的精神属性,过上符合人的最高贵本性的生活。 马克思的理想究竟能否实现,会以怎样的方式实现,这些都可以讨论。我觉得重要的是要领会他的出发点,就是人应该享受精神属性,过一种符合人的最高贵本性的生活。个人也好,人类也好,在一定时期内不得不为生存去做很多事情,把主要精力用于谋生,这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是一个低级阶段,应该创造条件超越它。无论个人,还是人类,如果谋求物质不是为了摆脱物质束缚而获得精神的自由,人算什么万物之灵呢? 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你现在不可能让大家都从事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活动,但你至少可以做到在法律上保护人们有必要的自由时间,有一个满足个人爱好的空间。最近发生的富士康十二连跳,我觉得原因就在那些工人过的不是人的生活,每天加班加点,分工又那么细,一天十几个小时做同一个简单的动作,工作毫无意义,生活毫无意义,没有一点做人的快乐和尊严,那么在高楼上从窗口一看,还是外面的世界美好,跳下去吧,就此解脱。这个企业这么富,完全可以让工人生活得有尊严一些,在这件事上,资本家有责任,政府也有责任,你本来应该用法律来管束资本家,保护工人,但你没有尽到这个责任。 从个人来说,应该记住,人生在世,如果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了,精神价值就应该成为主要目标。一个人穷的时候,肚子最重要,脑子不得不为肚子工作。不穷了,能吃饱了,肚子是最不重要的,脑子就应该为心灵工作了。现在的青年人生存压力很大,我很同情,不过我想,你不妨把物质上的目标定得低一点,这样就可以早一点开始精神目标的追求。我相信人是有精神本能的,而人和人之间精神本能强度的差别非常大,精神本能强的人,比较低的物质水平他就会满足,他会压抑不住地要去满足自己的精神本能。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住的是6平米的地下室,出门骑的是一辆破自行车,但那时候我真不觉得有多苦,天天在地下室里读书写作,自得其乐,回过头看,当时写的东西在我的全部作品中属于质量最高的。无论如何,我不觉得物质生活的清苦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障碍。 人应该享受自己的精神属性,这是幸福的主要方面。那么,人有些什么精神属性呢?可以相对地区分为三个东西。一个是理性,人有思考能力,有智力生活。一个是情感,人有感受能力,有心灵生活。一个是道德,人有精神追求,有灵魂生活。我着重讲前两个方面,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二者构成精神的丰富。道德属于精神的高贵,当然也是幸福的重要源泉,甚至可以说是做人的最高幸福,但是,这个问题很大,需要专门花时间谈。 2.拥有真正的事业 享受精神属性,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享受智力生活。老天给了你理性的能力,你要用它,享受它。怎么享受?在我看来,最主要的享受方式,一是学习,二是工作。 先说学习。人的智力、理性能力,主要因素是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好奇心,就是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充满兴趣,要把未知变成知,求知本身就是快乐。一个人如果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他的生活一定是无趣的、不快乐的。独立思考能力,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究真相,寻找答案。这两个因素,通俗地说,就是喜欢动脑筋,善于动脑筋。我认为,在学生阶段,智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养成这样一种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而不是某些具体的知识,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喜欢学习,并且善于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安排自己的学习。一个学生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智力品质就是好的,他的智力教育就是合格的。人是要一辈子学习的,学生阶段的学习只是为一辈子的学习打基础,打什么基础?就是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这两种能力,你喜欢学习,善于自学,你一辈子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开头,就是可持续的。 再说工作。我说的工作,其实是和你的一辈子的学习分不开的,就是你找到了一个最适合于你的领域,在那里面深造,去发展和实现你的能力,享受智力活动的快乐。这个意义上的工作,是人生幸福的特别重要的领域,你拥有了这个意义上的工作,也就是拥有了真正属于你的事业。什么叫事业?在我看来,就是你找到了一个领域,在那个领域里,你的最好的能力能够得到最好的运用和发展,那个领域就是你的事业。但是,要拥有这样的事业,前提是你的智力品质是好的,你确实养成了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仔细分析起来,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一般的智力品质,就是养成了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爱学习,善于思考。另一个更深的层次是每个人的独特禀赋。我相信老天让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是把他造得和别人有所不同的,一定是给了他一点独特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特别适合于他的领域,有一种他能做得特别好的事情。当然,在很长时间里,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那一点独特的东西是什么,不知道最适合于他的领域在哪里。其实,我在很长时间里也是不知道的,大学毕业很久了还不知道。不过,只要一般智力品质是生长得好的,你迟早会找到这个领域。一般智力品质生长得好不好,这一点非常重要,会有很不同的结果。首先,我相信,一般智力品质好的人,他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哪怕这个职业不是他喜欢的,他的智力品质仍然会表现出来,做同样的事情,他和智力品质差的人是不一样的,会有很不一样的质量。其次,一般智力品质好是一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一个人的独特禀赋才可能慢慢地显现出来。如果一般智力品质差,你是一个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人,那么,上天给你的那一点独特的东西就永远不会显现出来,就会永远被埋没了。 你做的事情是不是你的真正的事业,可以用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是真兴趣,一个是意义感。真兴趣,就是你在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你做得非常愉快,哪怕不给你报酬,哪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你还是要做。你是对事情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对它可能带来的利益感兴趣,这就证明这件事情是和你的天赋、性情相适合的,它确实是属于你的。意义感,就是通过做这件事情,你觉得你的价值真正得到了实现,你的人生因此是有意义的。 我相信,无论哪个领域,凡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都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的,这种热爱的源泉绝不只是外来的责任,主要是真心的喜欢,是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享受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的价值,从中获得莫大的快乐。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一个人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才会活得有意思。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职业和事业可能发生分离,你不喜欢你所从事的工作,但又不能靠做你喜欢做的事来养活自己。我说,这没关系,只要你确实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你不要放弃,哪怕业余做也行,慢慢寻找机会把你的兴趣和职业统一起来。如果你在这个事情上的确有才能,我相信一定会有机会的。即使始终没有机会,你的生活质量和那些没有自己的爱好的人也是不一样的,你的爱好还是给你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意义。我看到有一些人,是在退休以后才开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他们有很充实的退休生活,真好像是开始了第二个人生。可是,你看那些没有自己真兴趣的人,一旦退休了,真的很可悲,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那个日子真是没法过下去。很多人退休以后很快就蔫了,老得不成样子了,这是重要原因。兴趣能使人年轻,保持活力,对养生也大有好处。学者中多寿星,多百岁老人,就是这个道理。 3.积聚心灵的财富 精神的丰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智力生活,落实到拥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自己真正的事业,另一个就是情感生活。这里说的情感是广义的,不只是爱情、亲情、友情这些具体的情感形态,而是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智力是认识和思考能力,情感是感受能力。作为一个人,你不但要运用你的思考能力去做事,还要运用你的感受能力去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意义,那样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生活。 人人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是很不一样的,你的心灵状态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世界的面貌。一个心灵贫乏的人,他看到的世界也必定是贫乏的,如果他只关心物质和利益,他在世界上也就只能看到物质和利益。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才可能发现和欣赏世界的丰富的美。同样去巴黎,有的人只知道逛那些奢侈品商店,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艺术之都展出的无数伟大艺术品等于不存在,卢浮宫、奥赛、罗丹博物馆等于不存在。所以,心灵状态不同的人,实际上也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 丰富的心灵是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如果你的心灵足够丰富,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也不会太寂寞。本来每个人都可以有这个源泉的,可惜的是有些人从来不去关照自己的心灵,任其荒芜,使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枯竭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丰富呢?当然,可以有各种途径,比如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到有文化积淀和特色的地方去游历,欣赏艺术作品,等等。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说两个比较有普遍性的和比较容易采用的途径,一是阅读好书,二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们要积聚心灵的财富,财富从哪里来?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一个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们主要是以书籍的形式存在的,阅读就是把这些财富占为己有的过程。另一个就是你自己的经历,应该通过某种方式把你的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你的内在的心灵财富,我觉得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想重点说一下这后一个方面。 一个人最宝贵、最可靠的财富是什么?就是你的经历,以及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真正说来,金钱是最不可靠的财富,无忠诚可言,它无名无姓,今天在你这里,明天会到别人那里去,后天又可能回到你这里。物质的东西都是这样,可以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唯有你的经历,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是仅仅属于你的,如果你珍惜,谁也夺不走,可是,如果你自己不珍惜的话,丢了就到哪里都找不回来了。怎么珍惜?写日记是一个好办法。第8章 幸福的哲学(4) 我自己感觉我从写日记得到的好处太大了。一个养成了写日记习惯的人,他是用心在生活,他会留心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经历,他不但在用肉体的眼睛看,他的灵魂的眼睛也是睁开着的,因此他是生活得更加积极、更加投入的。相反,有的人可能就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什么也没有留下,把有限生命中的每一个宝贵的日子随时都消费掉了。写日记的另一个好处是让人生活得更加清醒、更加超脱。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肉体的自我,这个自我在社会上打拼,有快乐也有痛苦,有顺利也有挫折,会遇到喜欢的人也会遇到讨厌的人。人还有另一个自我,那是一个更高的自我,哲学把它叫做理性,宗教把它叫做灵魂,在写日记的时候,这个更高的自我觉醒了,是它在审视和反思那个肉体自我的经历,在替它分析,在指导它。这实际上就是在和自己的灵魂进行交谈,这样做的时候,你是站在你的外部经历之上,所有经历包括那些看似负面的经历都成了你的认识材料,都可以转变为你的财富。我一直建议,凡是会写字的人都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重要的不是留下文字,而是通过这个方式经常和自己的灵魂交谈,把这变成一种日课。如果只是自己坐在那里想,不写下来,这个交谈就难以经常化,难以坚持。 人在世上生活,常常要和他人交谈,但不能缺少两种最重要的交谈,一个是和活在书籍中的伟大灵魂交谈,一个是和自己的灵魂交谈。换句话说,人不能缺少两个最重要的朋友,一个是好书,一个是自己。朋友遍天下,但是没有这两个朋友,不爱读书,害怕独处,这种人活得很热闹也很空虚。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读人文经典只是学者的事情,写作只是作家的事情,这是天大的误会。在我看来,本真意义上的阅读和写作都是非职业的,属于每一个重视心灵生活的人,只要你想过精神生活,你就一定会觉得这两样都是缺不了的,你就不由自主地要读好书,就不由自主地要拿起笔来写你的感受。这是没有专业之分的,不管你是理工科还是文科,都应该是这样的,都一定是这样的。 山东大学开场白 【开讲前的场面令人感动。预定下午二时开始讲座,中午,三百多座的会场已人满为患。这次是发票的,有票的学生大多还没到场,使得主办者感到为难。在座的校团委书记王君松说,在山大没敢发布讲座消息,一定是学生口口相传的。公安处出动了警察,试图清场,不成功。我到时,会场外聚集了二百多人,是被挡在门外的,看见了我,一张张年轻的脸上并无怨恨,而是朝我欢笑。进会场,所有空隙都站满了人,我被护送着从临时让出的窄道走过,人群中响起欢呼声和尖叫声。在台上坐下,面前全是年轻的笑脸。席地坐在台下的一个女生向我高喊:周老师,我要让你知道,我爱你!响起一片笑声。应王君松书记要求,我向全场宣告:王书记让我关照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同学们配合我,如果今天发生不安全的事故,我就成天下第一罪人了,担当不起啊,一定要注意安全。】 主持人: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欢迎光临山东大学人文纵横学术报告会,本报告会是由中国移动济南分公司和山东大学团委共同举办,由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协办。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着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为我们作报告。(掌声)对周老师大家已经非常熟悉,很多同学甚至在脑海里面已经把周老师的模样魂牵梦绕了千百回(笑声),期盼能够近距离聆听周老师的人生感悟,面对面和周老师交流岁月与性情,这个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掌声)在这里我想用我自己的视角用三个词来概括我对周老师的印象。第一个词是丰富,周老师从研究尼采进入哲学,又以哲学为梭穿越散文、诗歌和记事文学,织就了一幅多彩的思想画卷。周老师的作品能引领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包括男性和女性,情感和理性,喜悦和悲伤,高贵和卑微,善良与残酷,富有和贫穷。第二个词是慈悲,我觉得周老师是用慈悲之心进行包容,把上述的生命形态进行提升,把它们都作为尊重的对象,当作可以欣赏的美。慈悲其实是一种非常深远的智慧,是看过生命的脆弱和苦难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和觉悟。第三个关键词是守望,作为一位身具人文情怀的哲学研究者,周国平老师一直用诗人的眼光来探寻形而上学,用哲学的情感来透视心灵与人生,用文学笔触感悟善良、丰富和高贵。在这样一个思想贫乏的时代,他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甚至逝去的时代,他把淡定和执着结合得恰到好处,他用学者的智慧、文人的细腻和正常的良知写作,守望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掌声)周老师今天的讲座题目是《成功与幸福的人生哲学》,这是很多人都关注的话题,让我们倾听周国平先生的讲座。(热烈掌声) 周国平:这个场面让我很感动。(听众:其实我们很想告诉您我爱您。)(掌声)谢谢你们。其实我觉得你们看我的书就行了,听我的讲座你们会失望的,我这个人不太会讲话。(听众:我们喜欢你的一切样子。)(笑声,掌声)那你是盲目的呀。不过,我还是很高兴,山大的学子真可爱,今天的场面会永远留在我心中。你们这么热情地来听一个人讲话,只因为他写过几本书,对人生问题做了一点思考。这说明你们也在思考这些问题,我们是为了一个共同目的聚集在这里的,就是寻求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 山东大学现场互动 问:我想请周老师说一下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笑声) 答:这个从何谈起啊?男人和女人是可以有各种关系的啊。(笑声) 问:我的困惑是渗透在生活的细缝里,人都希望得到真正的生活和爱,但是也都希望得到自由,实现理想,这样就会和父母有一些冲突。我想问的是,真正想做自己的事情,又和父母有冲突,怎么办? 答: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是双方的问题,你父母也有责任,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责任更大一点,长大了以后,你自己可以积极主动一点。我不知道你们沟通的问题具体出在什么地方?这是中国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普遍问题,沟通太少,缺乏平等讨论问题的风气。我想你可以尝试着主动和他们谈心,求同存异,在家里慢慢地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好吗? 问:周老师你上网吗? 答:我上网主要是收发邮件和查资料,我的博客、微博基本上由助手打理,让她把我提供的内容贴上去,然后把网友的评论摘录给我看。我也建议同学们少上一点网,虽然今天是中国移动请我来的(笑声),但是我不主张你们花很多时间在手机阅读上(笑声,掌声)。这种阅读毕竟是碎片化的,我知道许多孩子喜欢在手机上读悬疑小说之类,据说很吸引人,但那些东西毕竟精神含量太少,算总账是得不偿失的。 问:首先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一句,课外阅读真的挺重要的。我是周国平老师的忠实粉丝,在《人与永恒》中周老师说过一句话:无所追求和寻觅的人们不会有迷惘和失落感,他们活得明智而充实。请问这句话该如何解释,我们应该有追求还是无所追求? 答:那句话你没有听出来是讽刺吗?(笑声,掌声) 问:从生命的单纯到精神的丰富,我认为您说的是灵与肉的和谐,就是灵魂不能超越生命本态的欲望去驱使肉体,肉体也不能为本身的享受而倦怠灵魂,你也提到人要追求现世的幸福,那么您怎么看待宗教中追求永世幸福而所引发的某些灵与肉的冲突呢?还是我错误地理解了您说的话,谢谢您替我解开这个困惑。 答:问题很好。今天我讲的是世俗层面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人生意义的追求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世俗的层面,世俗层面上的生活意义可以用幸福这个词代表,还有一个是超越的层面,就是信仰。宗教和幸福并非没有关系,其实它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在追求幸福时必定会面临的两大威胁。一个是肉对灵的威胁,如果人沉湎于肉体的、物质的快乐,就会堕落,从而无缘于精神的幸福。另一个是死对生的威胁,如果现世的幸福会被死亡一笔勾销,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宗教的主题是灵与肉、生与死的关系,就是要解除这两大威胁。但是,如果宗教推到极端,用灵否定肉,用死后的永生否定现世的生,就反而会更加损害现世的幸福了。所以,我主张中道、中庸,两方面达到比较好的平衡,我觉得这是可以做到的。 问:您谈到优秀和成功的关系,我很认同您的观点,但是我有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来区分成功和优秀。优秀是自己对自己的定义,成功往往是外界对你的定义,当你没有得到外界认可的时候,你说你很优秀,是不是一种盲目的自信?第9章 幸福的哲学(5) 答:我们一般所讲的成功,的确是指外界的认可,标准很明确,无非是名和利。优秀的标准应该是内在的,就是智、情、德各方面的素质,但是这个衡量起来比较复杂,不是主观的,不是自己说优秀就是优秀,也不是外在的,不取决于社会是否认可你。我的意思是,你要把优秀作为主要目标,在这上面下功夫,至于优秀到了什么程度,那是相对的,也是无止境的,没必要做界定。更没必要让别人都承认你优秀,那样的话,你追求的其实仍然是外在的成功。 问:您知道我们当代的青年人压力特别大,我们现在没有钱,所以要为了钱而考研、考博、出国,在我们现在的年龄,应该怎么处理努力奋斗和享受感情的关系?举例来说,有的人认为谈恋爱是在享受最纯真的感情,有的人会认为你在浪费青春的时间,因为这个时间你应该去奋斗,有了钱之后才回归自己纯真的感情。我们青年人应该怎么做呢? 答:我很难想象,两个人相爱了,然后说我们停一停吧,先去挣钱吧(笑声),以后再恋爱吧,这可能吗?真的恋爱是自然发生的过程,而且是不可阻挡的,如果可以用一个计划把它阻挡住,那就不是真的,起码在程度上是很有限的。所以我想,如果你很幸运,遭遇了真的爱情,就没什么可犹豫的,而且为什么不能两个人一起去争取世俗的更好的前途呢?谈恋爱完全是浪费时间吗?我觉得恋爱是动力,可以让你做事更有热情,更有效率。(掌声) 问:老师刚才您说社会给了生命很多的堆积物,我们要追求生命的单纯和内心的清静,要抖落这些堆积物,但是当我们抖落这些堆积物的时候,是不是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啊,应该如何处理生命和社会的协调关系呢?(掌声) 答:我说的堆积物是指那些功利性的东西,名声、地位、权力、财富、身份之类,我把它们称为堆积物,用了个贬义词,并不是指我们的社会责任。而且我相信,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护好生命的单纯,没有很多功利的考虑,就更能尽社会责任,恰恰是现在很多人太功利了,所以才会对社会不负责任。 问:我们这么久以来都是接受的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但是会发现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找不到自己想要什么,我觉得这样的话精神生活就无从谈起。我想问老师,作为一个迷茫的大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掌声) 答:这是个很要害的问题,也很难回答。什么东西都不可能突然无中生有,兴趣更是这样,这有一个酝酿和积累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缺失,你硬要去找自己的兴趣,到哪里都不可能找到。你说的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为整个中学时期是应试教育,真正的智力兴趣没有培养起来,更谈不上发现自己的禀赋在哪里了。不过我想,永远都来得及,需要的是醒悟,你已经看到这个问题了,进了大学以后,以前应试教育的后果显示出来了,那么,你在大学里可以自己补这个课,真正在提高智力素质上用功,去读那些能够点燃你的兴趣的好书,去寻找自己的兴趣方向。但是,具体怎么做很难说,没有捷径可走。 湖州师范学院现场互动 主持人:周老师,我首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是中国移动在很多用户中征集的一个问题。你曾经说过,成功是优秀的必然,将来你的女儿要是嫁人的话,他一定是个优秀的并且非常爱你女儿的人,所以我想问你,在你的心目中优秀这两个字是怎么定义的? 答:其实我刚才已经表达过了,说起来好像很抽象,就是人的精神属性生长得比较好,有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当然,具体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优秀,就要凭感觉了。如果将来我的女儿找了一个男朋友,带到我面前,问我这个人是不是优秀,我肯定不会死板地拿这些标准来测量他,这很可笑,反正看着舒服就行。(笑声,掌声) 主持人:原来看着舒服的人就是优秀的人啊。好,现在请我们在场的朋友们提问。 问:周老师您好,刚刚您提到我们应该回归本然,感受平凡生活的幸福。什么是平凡?我曾经查过现代汉语词典,它的解释只有五个字,就是平常、不稀奇。看了这个解释,字面上好像是理解了,但是我还是很困惑,不平凡的生活和追求非凡的成就是矛盾的吗?如果是矛盾的,我们该怎么做?如果是不矛盾的,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过平凡的生活和追求非凡的成就,我们应该如何权衡? 答:我觉得不矛盾。我想强调的是,追求非凡可能只有少数人能做到,所谓非凡是比较出来的,可惜一比较大部分人就都属于平凡了,用非凡的标准看是平凡的。所以,从幸福的角度来说,就不能把非凡作为一个目标,否则大多数人就都不幸福了。第二我想强调,哪怕你得到了非凡,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但是我仍然认为你的平凡生活过得好不好是比非凡成就更重要的。 问:您的意思是说,这两者取舍的话,我们要更倾向于平凡的生活,而不是非凡的成就,对吗? 答:对,平凡的生活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非凡的成就是可有可无的。(掌声) 问:我想问大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就是感情方面的问题(笑声)。根据我个人的一点经历,一段感情如果想把它经营好的话,有两个关键,第一是珍惜,第二是放下。因为只珍惜不放下的感情迟早会累,累了之后就会厌倦,只有放下没有珍惜的感情也不会长久。我想问周老师,我的看法是否正确,是否完整?(掌声) 答:其实我的看法和你很相近,我也总结过,也是根据我的经验,你是两条,珍惜和放下,我是三条。第一是距离,亲密有间,再相爱也要有距离,互相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第二就是你说的珍惜,好好相爱,不要滥用对方给你的自由。第三是宽容,比如对方出了问题,甚至偶尔出轨了,怎么办?如果他(她)还爱你,就原谅他。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要算总账,不能就一件事情下结论。又比如对方不爱你了,移情别恋了,怎么办?你就松手,不要死缠她。这是对她的尊重,其实也是你的自尊。我说的距离和宽容,其实和你说的放下很相似,你概括得更精练。我觉得你通过恋爱已经变成了一个哲人。(掌声) 主持人:我想问这位同学,你有女朋友吗? 同学:有的。 主持人:今天来了吗? 同学:来了。 主持人:那祝你幸福,我本来想说祝你节日快乐的,今天是光棍节。(笑声) 问:首先能听到周老师的讲座我感到非常的幸福。您在2000年初做过一次南极考察,我也有《南极无新闻》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在远离新闻的地方体验千古的荒凉。非常想知道您在南极的那段时间中怎么样让自己充实,因为那个地方是很荒凉的,是不是只是通过写日记和读书这种手段,还是还有其他的手段? 答:在那样一个地方,光写日记或者光读书就可惜了,就真成了书呆子了,因为可能一辈子只有这样一次机会到那里去。其实,大部分时间,我是自己一个人,或者约一两个同伴,在野外探险,尽量走得远一点,与大海、冰盖、企鹅、海豹为伴,充分领略那种千古荒凉和独特景观。当然我也看了一些书,比如《圣经》,在那里看的感觉真是不一样,远离人群,离神就近了。 问:周老师您好,我非常喜欢您写的书,我差不多看过五本。我想问一个私人问题,就是我是一个很敏感的人,我应该怎样解除它对我的困扰,我在和人讲话,但他们在说什么我都听不清楚。 答:我觉得现在你能够站起来提问,这已经在向自己的敏感挑战了,而且挑战得很成功,你很勇敢。另外我想告诉你,敏感不一定是缺点。其实我从小也很敏感,容易受到伤害,怕见人。有一点我和你特别像,直到现在,我常常听不清楚别人对我说的话,可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吧。我想一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性格没有好坏,关键是要把自己的性格用好,在性格的使用上是有好坏的。我说过一句话,要把自己的弱点变成根据地。比如说我敏感,不善于交际,那好吧,我就一个人待着,多看点书,多想点问题,这样你的弱点本身另一面就成了你的优点。(掌声) 问:今天我没有票能进来,非常荣幸在这里见到敬仰了很久的周国平先生。我问的问题无关幸福,您曾谈到您的女儿问你,妈妈肚子里还没有她的时候,她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我想知道,对于我们生前的和死后的不存在,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难道幸福只在生存的过程中吗?我是一个不怕死的人,但是我害怕死后的不存在。(掌声) 答:非常哲学和宗教的问题,很深刻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困扰我的问题,我承认我还没有解决。哲学家们总是试图从逻辑上来说服我们,让我们接受死后的不存在,但是这不是一个逻辑的问题,而是一个灵魂的问题,是灵魂不愿意接受归于虚无。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无法从哲学上来解决,只能靠宗教。宗教说到底就是要解决生死问题,在佛教中叫做了生死,就是看透生的虚幻,从而能以安详的态度面对死。基督教是另一种思路,让我们相信灵魂不死。我很希望灵魂真的不死,死后并非虚无,但对此我不能确信。现在我的态度第一是存疑,不下结论,因为我确实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第二是宁信其有,这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给了我一个标准和目标,活着的时候把灵魂看得更重要,做人处世的出发点是要让我的灵魂变得更好,这样,到时候或者是带着一个好的灵魂去见上帝,或者是用一个好的灵魂给人生打上句号。只能这样了,否则还能怎样呢? 主持人:对于生死问题我们不做过多的探求,只需要用宗教,所以作为主持人我用一句话结束今天的互动——阿弥陀佛。(笑声)第10章 财富与幸福(1) 一、财富在人生中的价值 1.金钱的好处是使人在金钱面前获得自由 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财富。我并不认为财富一点也不重要,我没有那么清高。我的看法是,金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我们不能为了这次好的东西而把最好的东西牺牲掉了。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我所说的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那是真正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东西。你可以去挣钱,挣得越多越好,但是要记住,第一不能让挣钱的过程损害了人生的主要价值,第二应该让挣到的钱有助于实现人生的主要价值,这样财富才会是增进人生幸福的一个砝码。 我说金钱是好东西,好在哪里?它的最大好处是使你在金钱面前获得了自由。穷人在金钱面前是不自由的,他不得不为钱工作,因为对于他来说,钱就意味着活命。在这个货币社会里,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在没有钱的时候,钱是第一重要的。你说钱不重要,让你成为一个穷人试试看,你就说不出这种大话了。人生在世,第一件事是要解决生存的问题。有了钱、生存有了保障以后,钱就不那么重要了,你可以不必仅仅为了钱而工作了,你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了。这就是我说的在金钱面前获得自由的意思。 当然,如果钱更多一点,自由会增加,你不但在钱面前,而且在那些涉及钱的事情面前也获得了自由。爱默生说,有钱的主要好处是你用不着看人脸色了。人穷志短,这个俗世间涉及钱的事情是很多的,如果你钱比较少,生活拮据,可能就不得不为了一些很小的但必须办的事去求人,心里很委屈,很有挫败感。所以,即使对于一个不贪钱的人来说,有钱也是大好事,在涉及钱的事情面前可以保持尊严,这实际上也是在金钱面前获得自由的一个方面。 我自己就有体会。比如说,我以前在单位里,那时候稿费很低,主要靠工资生活,除了基本工资,还包括科研津贴啊,课题经费啊。你能不能申请到课题经费,你的科研津贴是第几等,你和领导的关系会起很大作用。其实哪个单位可能都有这种情况,利益的分配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只是程度差别而已。那么,你就可能会比较计较,对一些利益会比较在乎,没办法不在乎,因为那确实会影响到你的生活。我算是比较超脱的,不屑于搞人际关系,更不爱看人脸色,所以对一些大家都在争的利益宁可不要,但心里还是会有一点儿难受的。后来出书实行版税制,我得到的版税还是比较多的,虽然不算很富,应付日常生活绰绰有余了,对单位里的那些小利益就可以完全无所谓了。 所以,我不主张年轻人太清高,光是精神追求了。我认识一个青年,很有精神追求,写了很多哲学的东西,写得不错,但没有谋生的能力,也不愿意有,没有职业,生活非常潦倒。他觉得他不是普通人,就应该过纯粹的精神性的生活,可是他又受不了贫困,为此很痛苦。我对他说,你不是梵高,因为你受不了贫困,那就老老实实做一个普通人吧,先解决生存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你确实有才华,迟早会有机会向精神方面发展的。在生活面前,没有人拥有特权,才华不是拥有特权的理由,你必须自己去应对生活的挑战,这有点儿残酷,但别无他法。 据我观察,现在的年轻人,像这样只要精神、不思谋生的很少,只要物质、一心发财的也很少,多数人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在不同程度上为生存压力和精神追求的冲突而苦恼。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直面生存压力,解决好生存问题,第二内心始终要有自己的精神目标,物质生活的目标宁可定得低一点,随着生存问题的解决,逐渐加大精神追求的比重。你有发财的能力和机会,不妨去发,但是,运气好的人毕竟是少数,不是想发就能发的,还是顺其自然为好,保持从容的心态。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小康,过得去就行了。所谓小康,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等水平的财富,社会上中等水平的物质生活。当然,中等水平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贫困和大富之间,可以分出很多档次,差别很大。我的想法是,在摆脱了贫困、不必为生活操心之后,在财富问题上最好是顺其自然,不要以大富为目标。 我们要看明白一点,就是财富所能带来的快乐是有限的,因为生命本身对物质的需要是有限的。物质匮乏,不能满足生命的基本需要,人会痛苦。一旦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免除了物质层面上的痛苦,财富所能带来的快乐就呈递减的趋势,最后就不能带来什么快乐了。这里面有一个限度,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递减,我把这个限度定义为小康。从贫困到小康,这是质的飞跃,你衣食无忧了,可以按照你的心愿去设计你的人生、追求你的幸福了。如果你还想从小康到大富,做一个富翁,你的生活质量真的又会有质的飞跃吗?我不相信,许多富翁的事实也证明并非如此。有一个富翁是一个明白人,他谈他的体会说:钱能买到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人生中的一切积极享受的确是钱买不来的,都依赖于人的心灵能力。所以,在衣食无忧之后,一个人能否幸福,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金钱,而是精神素质,你必须从精神方面去提高你的生活质量了。 物质对于幸福的作用是有限的,但物质的欲望倒可能是无限的,富了终归可以更富。如果一个人只喜欢钱,有了钱以后仍然最看重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赚钱上,那么,我所说的金钱的最大好处他就完全没有得到,他在钱面前仍然毫无自由可言。这种人其实是最可怜的,因为穷人受金钱支配是生活所迫,而他受金钱支配是素质太差,他是自愿做金钱的奴隶,那样就永无解放之日了。 我的体会是,一旦生存问题解决了,在金钱面前的最好心态和状态是把金钱当作副产品,钱基本够花了,你就应该去做你最喜欢做的事情,不管能不能挣到钱,能挣到多少是多少。比如写作,本来这就是我的爱好,以前很长时间里写了没地方发表,更谈不上稿费,我不是还是要写?现在能给我挣来版税了,但是,我给自己订立一个原则,就是仍然写我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即使不给钱我也要写的东西,首先要我自己通得过,我自己满意,我以后要出全集的话,我把它收进去不会觉得不好意思。如果单纯为市场写,收进去以后我自己会觉得惭愧和丢脸,那样的东西我绝不写。所以,我一直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写作,基本上不接受报刊的约稿,完全不接受出版社的订货。如果我把钱当作主要目标的话,就可能会针对市场写一些必定畅销的书。事实上,有时候出版商想给我策划一个选题,预计市场一定特别好,预付一大笔版税,但我一概谢绝。当然,写完以后,我会考虑市场,挑选有实力的出版商来做这个书。不过,如果出版商要炒作,我一般是不配合的,我舍不得花时间在这种事情上,那是出版商的事儿,我宁肯少卖一点,省出时间来写新的东西。我对自己说:在我的写作之国里,我是王,市场是大臣,可以让它来为我服务,我绝不为它服务,那样岂不降低了我的地位,把它当成王了?我说的是写作,但道理是相通的,就是把自己精神愿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多固然好,少也无所谓,因为你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了。 2.金钱是手段,不是目的 金钱这个东西,所具有的是工具性的价值,手段的价值,而不是目的性的价值。当然,穷人在挣活命钱的时候,企业家在做生意的时候,金钱会成为当下的目的。但是,从人生总体上看,金钱只是手段,不应该是目的。一开始,它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在生存问题解决以后,它应该是满足精神需要的手段。我说金钱是好东西,也是指它作为手段的价值,而我说它不是最好的东西,就是指它不具备目的的价值,那些应该成为目的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那就是生命本身的享受和精神的享受。 德国有一个作家叫伯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有一篇很短的小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旅游者,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旅游者,到了一个偏僻的渔村。他看见一个青年渔夫躺在小渔船上,正晒着太阳打瞌睡。他觉得这个情景很美,就给他照相,咔嚓咔嚓,把渔夫吵醒了。于是他就跟那个渔夫聊天,他说你不应该躺在这儿晒太阳,渔夫问我应该干什么,他说你应该出海打鱼。渔夫就问然后呢,他说然后你就把鱼卖了,得到钱以后,你就可以买更大的渔船,挣更多的钱。然后呢,买一条更更大的渔船,说到最后,买一条现代化的最先进的渔船。渔夫问,然后呢,旅游者说,然后你就可以躺在这里晒太阳了。渔夫说:用不着,我现在就可以。 这个小故事讲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本来你挣钱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享受生命,可是我们往往这样,挣着挣着,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是什么了,挣钱本身成了目的了,这不是很可笑也很可悲吗?把手段当成目的,一辈子都耗在本来是手段的东西上了,在我看来这是价值观的最大迷失。事实上,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许多人一辈子都忙着挣钱和花钱,花钱也不是享受,只是在消费,没有时间欣赏大自然,没有时间和家人共度快乐时光,没有时间读书、听音乐,你只能说这样的人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生命, 有一个词叫谋财害命,原义是谋他人的钱财,害他人的性命。我把它的涵义引申一下,现在多的是什么?是谋人世的钱财,害自己的性命。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谋不义之财,因此埋下了祸种,一旦东窗事发,就坐牢甚至真的搭上了性命。现在这种事很多,但在人口比例上毕竟还是少数。最多的情形是,在无止境的物质追求中,牺牲了生命本身的享受,败坏了生命单纯的品质。这一种谋财害命,因为它的普遍性和隐蔽性,正是我们最应该警觉的。 金钱的用处有二。一是满足生命的需要,而这方面所需的物质是有限的。二是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这取决于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和精神需要其实是一回事,你有这方面的能力,你才会有这方面的需要,才会有去满足它的愿望和得到了满足的快乐。比如说,你喜欢读书,有了钱你才会去买很多书,甚至给自己建一个比较像样的藏书室。你喜欢音乐,有了钱你才会去买很多碟,置办高级音响,听音乐会。你是一个富翁,可以经常周游世界,可是如果你没文化,到了外面,你无非是去度假、消费、买名牌,不会有精神上的收获。多么有文化积淀的名城,对于你只是一个物理的存在,它们的文化内涵唯有对具备相应文化素质的人才是开放的。 由此可见,在幸福的问题上,财富到底起多大的作用,完全是由一个人的精神素质决定的。如果我们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就可以知道,一方面,得到幸福比得到财富要容易,你财富不多,但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精神素质,就完全可以得到幸福,另一方面,得到幸福比得到财富要困难,你财富再多,但精神素质不好,就仍无真正的幸福可言。 二、财富的作用取决于人的素质 有一句话说金钱是万恶之源,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金钱本身是手段,它在道德上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对它不能下道德的判断。但是有一个东西是万恶之源,那就是对金钱的一种态度,叫作贪婪。问题出在对金钱的态度上面,可怕的不是钱,是贪欲。 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取决于他的素质,不同的素质决定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又导致不同的结果。所以,财富最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起多大的作用,甚至是不是起副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个人的素质。在精神素质不同的人身上,财富会有不同的后果,既可以促进幸福,也可以导致灾祸。对财富的贪欲把精神素质差的人毁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现在官员腐败严重,利用权力拼命敛财,揭露出来的一些事例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看过一个报道,内蒙古赤峰市原来的市长,叫徐国元,受贿3200万。他每受贿一笔钱,就在自己家里设的佛堂上供好几天,然后放在盒子里,那些赃款箱,每个盒子里摆满了钱以后,四个角上各放一个小佛像,让佛来保佑他。最后仍感到不安全,他认识云南的一个和尚,就把大部分钱转移到了那个和尚当住持的庙里,可是最后还是败露了。弄了这么多不义之财,不敢花,天天提心吊胆过日子,最后进了监牢,你说他到底图的是什么,非常可笑。还有的贪官把钱砌到墙里面,这些钱对他的生活一点意义都没有,带给他的只是恐惧,哪有幸福可言。第11章 财富与幸福(2) 让我感到惊讶的不是这些贪官的贪婪,而是他们的愚昧。安全是生命的基本需要,人活着是要有安全感的,这比有多少钱重要。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主张人应该追求快乐,但要理智地追求,如果为了追求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伏下了大得多的痛苦,那就是不理智,就是愚昧。从更深的层面说,贪婪是人生道理上的大愚昧,是想不明白人生的基本道理。人们往往从道德的角度评论这些贪官,说他们道德品质坏、堕落,其实许多贪官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有多坏,他可能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可是恰好处在面对巨大诱惑的位置上,没有抵挡住诱惑,就一失足成千古恨了。真正的道德修养不是刻意用一些规范来约束自己,而是人生整体觉悟的表现和结果。内蒙古那个贪官求佛保佑他的赃款,正说明他对佛教没有一丝一毫的认识。佛教把堕落的原因归结为无明,就是不明白,糊涂,没有想明白人生的道理。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教就是要你做一个明白人、有觉悟的人,那样就一定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实际上是宗教和哲学的共同看法。基督教的《圣经》里说,光明来到人间,不是为了审判人来的,有的人不接受光明,宁愿生活在黑暗中,这本身就是惩罚,不接受光明从而堕落本身就是惩罚。苏格拉底说智慧就是美德,讲的也是类似的道理,把人生的道理想明白了,就自然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想不明白人生的道理,不知道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要,就会贪婪,就会因为愚昧而堕落。 素质差的人被财富毁掉,一种情况是在获取时贪婪,不择手段,触犯刑法,另一种情况是在发了财之后,怎么使用财富,因为素质低,没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就只能是在物质的奢华上玩花样,在欲望的放纵上找刺激,无非吃喝嫖赌,生活糜烂,只能这样。另外就是传给自己的孩子,那实际上是害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了纨绔子弟。那些素质低的大款其实挺可怜的,他们内心很空虚,再多的钱也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幸福。所以我说,财富是对人的精神素质的考验,财富越多,考验就越严峻,大财富要求大智慧。你发了财,意味着人生对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让你的素质与你拥有的财富相称。从财富给一个人带来的满足感的层次,可以准确地判断他的精神层次,低层次的人仅仅满足于物质享受,其次是从财富带来的社会地位中得到满足,所谓身价,一种成就感,实质是虚荣心的满足,高层次的人把财富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获得的是真正精神上的满足。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说,财富可能会导致贪欲,但并不必然如此,资本主义精神的特点就是把财富的获取和使用分开,获取财富要勤劳,这是光荣的,使用财富要节俭,获取财富不再是为了自己过奢华的生活,而是要造福社会。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精神其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做一个好的资本家是很不简单的。你靠逃避财富、拒绝财富来保持节俭,来维持一种精神境界,这还是比较容易的,难的是在拥有巨大的财富之后仍然这样,而且不光是自己修行,还用财富来惠及众生,所以做一个资本家也可以是很伟大的。 美国19世纪的钢铁大王卡耐基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资本家。我觉得这个人非常了不起,他成为美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奠基人绝不是偶然的。他父亲是苏格兰一个手工织布的工人,蒸汽机发明后失业了,全家到美国去找出路。当时他13岁,只上了五年小学,从此失学,在美国当一个小邮差,生活很穷苦。就在那个期间,当地一个退休的上校拿出自己的四百本书,都是文学名着,办了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向这些穷苦的孩子开放。卡耐基迷上了读书,平时再苦再累,一想到周末的时候能去借新的书,就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后来他在自传中回忆说,他永远感谢上校引他走进了文学宝库,那成了他的人生的转折点,为他一生的追求奠定了基础,这个收获如此巨大,就是用全世界的财富和他交换他也不干。他说,如果没有那个经历,凭他的能力他也能发财,但很可能就只是成为一个平庸的财主,享享清福而已。那么,作为一个受过精神洗礼的人,他发了财就完全不一样了。一方面,他发表文章,倡导民间公益事业,另一方面身体力行,在事业最兴旺的时候把股票全卖掉了,成立基金会,赞助美国的各项事业,重点是教育。为什么?因为他自己小时候失学,深知失学之苦,也因为他从小爱上了读书,深知求知的幸福。有一年,他对美国教育的赞助超过了联邦政府的拨款,很了不起。 一百多年来,卡耐基所奠定的民间公益事业在美国已经成为牢固的传统。你看比尔·盖茨,全球首富,500亿的家产,他好多年前就建立了基金会,把98%的财产放到基金会里,前年又宣布退出公司事务,全心全意搞慈善,整年在非洲那一带奔波。他主要赞助全球的医疗事业,尤其是防治艾滋病,他的口号是让下一代生活在没有艾滋病的世界上。还有全球第二富豪巴菲特,股神,他投资的时候很精明啊,但花钱的时候胸怀就很开阔。他太太比他年轻,他本来想自己去世以后,由他太太来做慈善事业,但是前年他太太去世了,他就宣布把他430亿财产中的85%捐给各个基金会,其中83%捐给比尔·盖茨基金会,他自己就不设立基金会了,他说比尔·盖茨干得这么好,用不着我来另起炉灶。 所以,这些人挣钱的时候一个个都是精明的资本家,花钱的时候就成了哲学家、理想主义者。他们做慈善还真不是做秀,是真心实意的、认真的,因为他们的确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财富本身不能赋予人生以意义,让财富造福人类才是意义的源泉,从中获得的道德感的满足是人生的巨大幸福。 三、正确的财富观 我归纳一下,正确的财富观,也就是一个素质好的人对金钱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样的,素质好的人和素质差的人的差别在哪里,主要有下面四点。 第一,是获取财富的时候要使用正当的手段,对不义之财不动心。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人一旦有机会获得不义之财,这个心里面矛盾啊,斗争啊,很多人就是过不了这一关。现在那么多大小官员受贿,到了这么严重、这么普遍的程度,当然是有体制上的原因的,改变体制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但是,我觉得从个人来说一定要清醒,要意识到你在这个位置上很危险,这个危险在你的身上会不会变成事实,你是有自主权的,归根到底取决于你的素质和觉悟。那些被揭露出来的贪官本来就是坏蛋吗?完全不是。他们其实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是正好处在那个位置上,处于一个面对巨大诱惑的位置上。天天面对,诱惑太多,有一天他就产生了侥幸之心,就开始受贿、开始堕落了。一旦上了这条路,就很难收住了,前面等着他的是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他心里很紧张,侥幸之心和大难临头的恐惧并存,完全是赌徒的心理,痛苦万分。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一问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个位置上,面对这样的诱惑,有一大笔钱,一笔很大的钱,是我自己靠工资不可能的,在当时看来拿了很安全,我动心不动心,要让自己的觉悟达到足以完全不动心。 第二,在有了钱以后,应该对所得的财富抱一种超脱的态度,不要抱一种占有的态度,这样你对财富就会有一个好的心态。抱超脱的态度,和财富保持距离,你就能成为金钱的主人,相反,抱占有的态度,把财富看得很重,你其实是被财富占有了,成了金钱的奴隶。金钱、财富无非是身外之物,世界上金钱、一切物质的东西是最没有忠诚度的,今天在你这里,明天就可能到别人那里去,你占有得了吗?所以不要太在乎,想开一点,看淡一点。你真想开了的话,其实什么都是身外之物,包括你的生命,总有一天上帝会把它收回的,财产就更是这样了,就像常言所说,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所以佛教讲“无我”,就是这个“我”也是虚幻的,你的生命是非常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又必然地离开,佛教称作缘起,一些因缘凑到一起造成了你的这个“我”,这些因缘离散了,你的这个“我”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我”是一种幻象,你不要被它迷惑,不要太看重它了,否则你会很怕死,会很在乎你所得到的一切。在佛教里,最根本的修行就是破除“我执”,做到不执着于你的这个“我”。既然“我”不存在,就更没有所谓“我的”这回事了,有了这个觉悟,你对你所得到的一切都会抱超脱的态度,你仍然可以去得到,但是在得到的同时,你在心里就已经把它们放下了。这样的人其实是活得很轻松的。 这种对于财富的超脱态度,其实也是许多哲学家的主张。我很欣赏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他在罗马当了很大的官,相当于宰相,在这期间敛财,过着非常奢华的生活,当时就有很多人看不惯。但是他说,你们别以为我被财富控制住了,我把得到的东西放在一个很远的距离上,放在一个命运女神伤害不了我的地方,一旦命运女神要把它拿回去,我不会经历那种撕裂的痛苦。他的确保持着这样一种心态,后来丢了官,被流放,财产全部被没收,他都处之泰然。最后,尼禄皇帝上台,赐他自杀,他仍然十分平静。临死的时候,他周围的学生哭成了一团,他从容地问道:你们的哲学哪里去了? 我就发现一点,凡是看重钱的人,他无论挣钱还是花钱都是痛苦的,他都不开心。挣钱的时候,他心里紧张啊,焦虑啊,花钱的时候,他心里又舍不得啊,计算啊,钱给他带来的全是烦恼。天下真正快乐的人,都一定是超脱金钱的人,无论钱多钱少,他始终是快乐的。事实上,快乐的确更多地依赖于心理而不是物质,你心态好,在物质上所求不多,得到了一点就会挺快乐,心态不好,贪得无厌,得到了再多也不会快乐。所以古希腊的哲人说,苦和乐取决于求和得之间的比例,与所得的大小无关。中国古话也说,知足常乐,这在物质的问题上是真理。我看卡耐基的自传,他当小邮差的时候,有一回,月薪增加了225美元,从1125加到了135,他那个幸福啊,忍到星期天吃早饭时才拿出来,为了享受一下父母惊喜的眼神。他说:这点钱对于我的价值要远远超过后来我的巨额资产,后来我所有的成功都没有这一次更让我激动。我的一个朋友,二十几年前在单位里分到了一套一居室,从无房户变成了有自己的住房,后来她一家去了法国,混得不错,买了别墅,可是她说,所感到的快乐远远不及当年分到一居室的快乐。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自己的经历中找到类似的例子,这说明物质所带来的快乐的确取决于心理,因此只从物质去寻找快乐肯定找错了方向,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好的心态最重要。 第三,在富裕以后,你的钱足以让你过奢侈的生活了,你仍要乐于过相对简朴的生活。一个人在没钱的时候过简朴的生活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你有了钱以后仍然过比较简朴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很高的境界,体现了很高的素质。我发现,一个精神素质高的人,他有两个特点。一方面,很少的物质就能让他满足了,他的需求不多,物质生活过得去就行了。另一方面呢,再多的物质也不能让他满足,他过上奢华的生活就心满意足了?不是的。物质满足不了他的什么?当然是精神上的需要,那才是他的最重要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物质生活的简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要求,因为奢华的物质生活是很牵扯人的精力的,物质在提供享受的同时也强求服务,复杂是一种限制,简单才能自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一辈子很穷的,他也不想富裕。他讲课从来不收费,其实他名气很大,口才极好,如果上百家讲坛,铁定第一叫座,发财是没有问题的。和他同时代的智者是一些讲座专业户,开价很高,和今天号称名师的讲座专业户们有得一拼。苏格拉底讲课也不像今天这样在课堂或者礼堂里,而是在街头闲逛,一帮年轻人就跟随着他,听他聊天,和他互动。有一回,他带着一帮学生就这样在雅典街头逛了一圈,街上有很多商铺,在卖各种商品嘛,他就感慨地说:我才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他说了一句名言:一无所需最像神。一个人对物质的需求越少,就越接近于神,为什么?因为神是自足的,完完全全是精神性的存在,不需要物质。当然,人不是神,人有一个身体,离不开物质,但人也有精神性,精神性是人身上的神性,是人性中最高贵的部分,对物质的依赖越少,这个神性的部分就越能发扬光大。 一个人在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生活过得舒适一些,住别墅,开好车,甚至有的人喜欢名牌的生活用品,这无可非议。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你的心态,第一你是不是把心思都放在这上面了,你还有没有更高的追求;第二你是不是为此沾沾自喜,觉得你靠这些东西就高人一等了。对于财富也要有平常心,摆阔、炫富是庸俗的低级趣味。比较起来,我还是更欣赏那种生活相对简朴的富人,不是吝啬,他对朋友、对慈善很慷慨,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那些臭讲究。这的确是素质的证明,说明他的心思没有用在物质生活上,因为他有更高更好的享受,不屑于花工夫在物质上。一个人在巨富之后仍然简朴,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灵魂的高贵,能够从精神生活中获得更大的快乐。我看到一个报道,宜家的老板坎普拉德,好像是全球第四富豪,据说他生活就很简朴,他那部车已经开了十五年,人家劝他换车,他说才开了十五年,还很新啊,一般坐飞机都是经济舱,不坐公务舱、头等舱。是不是做秀?可能有这个成分,但是我觉得即使做秀也是好的,说明他认为简朴是光荣的,所以才在这方面做秀。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不同,人家很看重公众人物的简朴的社会形象,在我们这里,却是奢华、摆阔才是荣耀。 第四,就是我前面已经强调的,永远要把金钱、财富当成手段,开始的时候是满足生存基本需要的手段,在这个问题解决以后,是满足精神需要、实现人生更高理想的手段,主动回报社会。素质的高低,贪与不贪,最后的界限是在这里。能否用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对财富能否抱超脱的态度,富裕后能否保持简朴,根源就在于能否摆正财富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把财富当手段还是目的。素质低的人,贪婪的人,他是把财富本身以及财富所带来的奢侈生活当成了人生的主要目的,甚至当成了唯一的目标。这样的人其实是最糊涂也最可悲的,一辈子在为钱打工,从来没有品尝过人生那些最美好的享受。第12章 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1) 一、励什么样的志 今天的时代,大家都很看重成功,据说还有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叫成功学。各地有形形色色的培训班,所谓名师、大师在那里传授成功的秘诀,非常兴旺。就我自己所见,我看到的是所谓的励志书泛滥。每次出差,我会进机场的书店里看看,卖的书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三类,经管类、谋略类和励志类,都是用不同方式教你成功的。到处的书店里还播放视频,专家、大师们眉飞色舞地现身说法,说实话,我的感觉是丑态百出,不忍卒睹。机场是人流汹涌的黄金地段,在那里兜售的书应该是很畅销的。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种垃圾出版物居然有人买,居然还畅销! 翻开这些所谓的励志书看一眼,它们的内容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教你怎样在名利场上拼搏,赚钱,发财,出人头地,另一个是教你怎样精明地处理人际关系,讨上司或老板的欢心,在社会上吃得开。光看那些书名,什么“经营自我”、“人生策略”、“财富圣经”,我就觉得恶心,把“自我”、“人生”、“圣经”这些神圣的价值与“经营”、“策略”、“致富”这些庸俗的操作或目标捆绑在一起,亵渎啊。自我是经营的对象吗?从古希腊开始,那些哲学大师们谈到自我是怎么谈的?是让人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去认识自我的价值,去实现自我的价值。现在自我竟然成了一个经营的对象,要用它去赚钱,去谋一些表面的成功。“人生策略”,以前的哲学家是不谈人生策略的,他们谈的是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现在却把人生当作一桩生意来做了,当作一场战争来打了。“圣经”本来是最高价值的象征,“财富圣经”的概念公然把财富抬到了最高价值的宝座上。 据我所知,这样的书大多是那些层次极低的书商炮制的,他们瞄准现代人渴望成功的心理,出一些迎合这种心理的题目,用低廉的价格雇一帮穷困潦倒的写手来写,那些写手自己是极不成功的倒霉蛋,能教给你什么成功的诀窍吗?完全是垃圾书。我在媒体上骂它们是垃圾书,竟然还有人为此跟我打官司。我过了一个本命年,一辈子没有打过官司,本命年一下子打了三个,三个官司都和书有关。其中两个,是因为这年出了两本冒我的名字的伪书,这两本书,一本叫《纯粹的智慧》,一本叫《读禅有感悟》,同一个书商做的,用周国平的名字出版。我发现以后,就请律师打官司,告那个书商。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这件事。现在出书,出版社是要作者的身份证复印件的,身份证上的名字的确是周国平,湖南常德一个村的农民。中央电视台在做节目之前,记者特地向湖南方面调查,常德市公安局出示证明,户口库里面没有这个人,身份证完全是伪造的。证据确凿,所以我赢了。其中的那本《纯粹的智慧》,就是所谓励志书,内容乌七八糟,特别恶心,可是因为用了我的名字,书名似乎也挺高雅的,许多读者上当购买了,很畅销。我当然生气,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我就说这本书完全是垃圾书,即使不是伪书也不应该出。那个事实上的写手就跳出来了,说你可以批评伪书,但你不能批评书的内容,你说它是垃圾书就是侵犯了我的名誉权。他把我告到了法庭,这个官司我成了被告,但我也赢了。当时那个写手折腾得很厉害,一审败诉了又上诉,有家报纸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倒很坦白,说就是想通过告我来出名,他认为这样他就能成功了。 我谈自己的这个经历,是想告诉大家,大量的所谓励志书是怎么出笼的。当然,像这样公然冒名出的是少数,多数是用一个化名,不信你们去查一查,找不到作者的,书商操纵写手来写,没法署真名。其实书商心里也明白,这种书没什么价值,只是利用社会上急功近利的心态赚一笔而已。你们想一想,这些自己也很不成功的人,怎么能够教你成功呢?所以,这种书畅销真是笑话,是国人的耻辱。我呼吁大家一定不要买这类低俗的励志书,要以读这种书为耻,因为这证明你水平太低,口味太差。我不反对励志,问题是励什么样的志。现在大量的励志书,励的不是志,而是欲。社会上物欲膨胀,名利欲膨胀,励欲的书才会有市场,图书市场的怪象多少反映了社会上的普遍心态。 二、优秀第一,成功第二 “志”本来是一个好词,人生在世,应该有志气,有志向。志气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志向是为自己人生确立的目标。真正的励志,应该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是正确的目标呢?在我看来,首要的目标应该是优秀,立志做一个优秀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去追求真正的成功。也就是说,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最多只是第二目标,不妨把它当作优秀的副产品。现在的情况正相反,大家都太看重成功,不是第一目标,几乎是唯一目标,根本不把优秀当回事。可是,我敢断定,没有优秀,所谓的成功一定是渺小的,非常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成功。 我说的优秀,就是我一直所强调的,要让老天赋予你的各种精神能力得到很好的生长,智、情、德全面发展,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和高贵的灵魂,这样你就是一个在人性意义上的优秀的人,同时你也就有了享受人生主要的、高级的幸福的能力。 为什么要把优秀放在第一位,把成功放在第二位呢? 首先,优秀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成功却不然。我们说的成功,一般是指外在的成功,就是你在社会上是否得到承认,承认的程度有多高,最后无非落实为名利二字,外在的成功是用名利来衡量的。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外部的因素,包括环境、人际关系、机遇等等,自己是很难把握的。一个人把自己不能支配的事情当作人生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我觉得特别傻,而且很痛苦,也许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荀子说得好: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你自己能支配的事情你要好好努力,由老天决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瞎想了。尽你所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把你身上的人性禀赋发展得好一些,这是你能够做主的,你把功夫下在这里就行了。至于优秀了怎么样,有没有机会让你的优秀得到展现,顺其自然就可以了,最多适当留心就可以了。这样来定位,你的心态就会非常好。你的力气花在了优秀上,这个力气是不会白花的。你把外在的成功看作副产品,在那上面没花多少力气,那么,这些名啊利啊,如果你得到了,当然很好,对于你是意外的收获,你比那些孜孜以求才得到的人快乐多了。如果没有得到呢,也没什么,反正你在那上面没花力气,种瓜得瓜,不种就没得,很公平嘛。 其次,如果你真正成为了一个优秀的人,而在社会的意义上并不成功,我认为你的人生仍然是充满意义的,在人性完善、自我实现的意义上你是成功的。在历史上,有相当一些优秀的人,比如有些创作了伟大作品的艺术家、作家,生前很不成功,他们的名声是死后才到来的。他们在贫困和默默无闻中度过了创造的一生,和那些一时走红的名利之徒相比,谁的人生更有价值、更成功?历史已经做出了结论,我们每个人凭良知也可以做出结论。一个不求优秀的人,一个心智平庸的人,如果他又把外在的成功看得很重,就只能是靠庸俗的手段,垃圾励志书宣扬的那一套,工于心计,巴结奉承。最后,他即使得到了一点所谓的成功,当个小官呀,发点小财呀,在素质类似的一伙人中比较吃得开呀,在那里沾沾自喜,可是你站在他上面俯看他一眼,他真是个可怜虫,他的人生毫无价值,他的人生是失败的。 最后,我相信,在开放社会里,一个优秀的人迟早有机会获得成功的,而且一旦得到,就是真正的成功,是社会承认、自己内心也认可的成功,是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的统一。当然,开放社会是一个前提,在封闭社会里就不行。比如改革开放前,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单位里,命运由长官意志决定,上司不喜欢你,你再优秀也白搭,怀才不遇、抱恨终身的人多了去了。不光是单位,整个国家是封闭的,关起门来搞政治运动,枪打出头鸟,优汰劣胜,优秀者遭扼杀。今天这个时代仍有种种毛病,但是和以前比,毕竟开放得多了,优秀者获得成功的机会多得多了,这一点无人能够否认吧。 三、要耐得住寂寞 我强调优秀第一,不要太在乎成功,有的人可能会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自己成功了,才可以这么说。我承认,现在的青年人面临很大的压力,这是事实。但是我想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压力,我们当时面临的压力和你们不一样,但也是很大的压力,不比你们小。不成功的压力,在社会上失败、被压在底层的压力,在哪个时代都有,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所以,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存在优秀和成功的位置怎么摆的问题。 其实我跟你们说的正是我的切身体会,是我从自己的经历中体会到的。现在我在社会上好像是有一点成功了,写了一些书,书还比较好销,小有名气,经济收益也不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一个学哲学的人,能够拥有相当广的读者群,二十年前的书今天还能每年几万几万地印,我真的没有想到。我这个人是比较自卑的,我年轻的时候设想我的人生蓝图,绝对没有将来成为一个着名作家这样的目标,绝对没有,想都没有想过,做梦也没有梦到过。所以我现在得到的所谓的成功,这种外在的成功,完全是出乎我的意料的,绝对不是我原来追求的目标。事实上,这种外在的成功也是很晚才到来的,如果把我的书被许多读者接受作为成功的标志的话,那应该算是1986年,我的第一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出版,那时候我已经41岁了,很晚了,你们到41岁还早,不要着急。回想起来,我觉得这种外在的成功对于我来说其实是很偶然的东西,我可能得到,但也很可能得不到。我只是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罢了,在读书、写作中自娱自乐,它们真的是副产品。 在很长的时间里,用外在的标准来看,我是一个很不成功的人,我的朋友们都说我是一个倒霉蛋。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在广西的一个小山沟里,在那里度过了差不多十年的光阴。后来从那里考研究生出来,然后留哲学所工作,在单位里也不能算成功,许多年默默无闻,而且因为不会也不想搞人际关系,挺受气的。这里我可以跟大家说说我在广西的那段经历。第13章 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2) 我是1968年离开北大的,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说我们必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学生基本上都分配到了边远地区。我去的那个地方是湘桂交界的山区,一个很闭塞的小县。当时有六十多个大学生被分配到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县,到了县里以后,只有我一个人留在县委机关,其余都分到了乡里甚至村里,所以大家都很羡慕我。我在县委宣传部当理论干事,我的工作无非是给县里的干部们讲课,所谓讲课其实就是读报纸,宣传当时报纸上的中央政策和意识形态,还有就是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替领导写讲话稿,给学习毛主席着作的积极分子写讲用稿,诸如此类,很没有意思的工作。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我想成功的话,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走仕途,让领导喜欢我,争取一步一步升上去。因为当时还是文革时期,根本没有从事研究的可能性,你写了东西也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的路完全堵死了。 可是我很快就发现,升官这条路根本不适合于我,我不可能走得通。一个原因是说真话的脾气改不了,认为领导的看法不对,我就忍不住要说,甚至和领导争论,这当然让领导很不高兴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真是喜欢读书、写作,到了那样一种环境里还是改不了,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做这两件事。其实很难找到可读的书,县委宣传部就两个书柜,基本上是学习资料,但是有一套《马恩全集》,一套《列宁全集》,各39卷,我通读了一遍。读完以后没有书看了,我就去县中学,那里有一个图书室,当时没有开放,锁着,图书管理员是一个爱书的人,惺惺相惜,给我吃小灶。我在那里发现了一套解放前商务出的《万有文库》,当然不全,其中有一些世界文学名着,我如获至宝啊,一批批拿回来看。文革后期,搞“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这些政治运动,对我的一大好处是有些古籍重新出版了,比如二十四史,《史记》、《三国志》、《汉书》我就是在那时候买来看的。读了书我还记笔记、写论文,也写诗歌、散文,完全没有发表的可能,就是喜欢写,自己看看而已。 如果我当时很看重那种外在的成功的话,我就应该戒掉读书、写作的爱好,这种爱好对成功不但无用,而且起相反作用。在当时那种环境里面,少看点书,多跟大家一起打打牌啊什么的,会有用得多。我不打牌,别人为此很看不起我,说他哪会打牌呀,他只会看书。事实上,同时分去的大学生,许多人被这个环境同化了,就是过小日子了,没有任何的追求。我也不是有什么追求,就是喜欢读书啊,没有办法。于是领导和同事就批评我,说这个人知识分子的臭毛病没有改,脱离群众,骄傲。我不是不想得到提拔,在那个时代,你求上进没有别的路可走啊,可是要我改掉他们所说的我的缺点,就意味着我必须放弃读书和写作,花很多时间去搞人际关系,这我做不到。如果不让我读书、写作的话,我真的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所以我就想算了,认了,我就这么过吧。 对于我来说,下这个决心既容易,又不容易。说容易,因为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是我的天性在做决定。说不容易,因为当时根本想不到四人帮会倒台,有一天我能从那个山沟里出来,绝对没有想到,我以为自己一辈子就待在那里了。我就想,一辈子就一辈子吧,坚持读书和写作,有比较充实的内心生活,这是我在这个环境中所能过的最有意义的生活了。后来,有些分到乡里的大学生当上了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副部长之类的官,分到广西的北大老同学也纷纷从各县提拔到省里了,而我正相反,因为没有培养前途,还被往下放,放到了离县城很远的县党校里,但我心里很平静。党校是在一个乡里,四周一片旷野,没有人烟,就我们一座简陋的平房,是五七干校的原址。全部人员就是一个校长、两个教员、一个炊事员,四个人住在这个破平房里。到了夜晚,真是万籁俱寂,无边漆黑,与世隔绝,周围一点声音、一点灯光也没有,只有鬼火闪烁。我还挺高兴的,离开了宣传部,我不用坐班了,整天在屋子里看书也没人说闲话了。当然,那种寂寞的感觉简直难以形容,那段生活的一大收获是练出了耐寂寞的功夫,多么寂寞也不怕了。一个人在认准自己的目标以后,就应该耐得住寂寞,甘于受冷落。 现在我出版的书比较多了,有许多读者喜欢,但我回过头去看当时写的东西,看那些日记和随感,其实现在的很多想法当时就已经写过了,是有连贯性的,不是现在突然冒出来的。如果没有那个时候的坚持,就不会有我的现在。如果那个时候我很看重外在的成功,走的就不会是这一条路了,现在我很可能在某个地方当个小官什么的。 我说这些想说明什么?我是想告诉你们,对于你真正喜欢的东西,你要坚持,不要去想有没有前途。兴趣是一个人能力的征兆,你真正喜欢做的事就是最适合你做的事,你在那个方面很可能是有天赋的,你不要放弃,你有可能成为那个方面的优秀者的。也许你暂时不成功,这没关系,你的内心是充实的,你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我们不要用外在的指标去衡量别人的价值,更不要用这个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摆在首位的应该是内心的标准,要经常问自己的心,怎样的生活能使它真正快乐,你就选择过那样的生活。你这样做,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再大,你的心是宁静的。你不要过于关注最后能不能有一个结果,你太关注结果,这就已经不纯粹了。我觉得还是纯粹一点好,你纯粹一点,第一你心里高兴,第二实际上更容易成功,你是不求而得,成功自己来找你,这多好。事实上,你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最好的能力在发展,这本身已经是在为成功做准备了,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优秀第一,成功第二,这是我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定位,我把它也贯彻到了对孩子的教育中。其实,在上学的阶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就相当于优秀与成功的关系,我的想法很明确也很坚定,把孩子的素质培养摆在第一位,应试成绩顺其自然,这样做,孩子心态好,轻松愉快,应试成绩也不会差。 四、快乐工作的能力 现在有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年轻人工作得不快乐,他们生活中也会有快乐,但快乐和工作是分开的。那么工作和快乐是什么关系呢?工作本身不快乐,工作对于快乐的贡献是,通过工作可以挣到钱,然后用这个钱在工作之外、在业余时间去买快乐,去消费和娱乐,基本上是这样一个关系。我觉得这是不正常的,是违背人性的。从人性来说,人是精神性的存在,精神能力的发展和实现应该是快乐的最重要源泉,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在生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这是人生的莫大快乐。人不只是在娱乐的时候快乐,工作的快乐远胜于娱乐的快乐,人之为人的快乐很大一部分是在工作中感受到的。艺术家就是这样,创作本身是最大的快乐。各行各业的优秀者也是这样,主要的快乐是在工作中获得的。在工作中获得快乐,这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人人都有老天赋予的精神能力,都应该享受这种快乐。当然,只有真正喜欢这个工作,工作才会成为快乐,仅仅为谋生而做的工作是不快乐的。比如说我的工作是写作,但是如果我只把写作当作一个谋生手段,从写作本身中感受不到快乐,那我和别的打工仔就没有什么两样。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应该有这样一件事情,你真正喜欢它,做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享受,这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 有的青年人说,他是为生计所迫做现在这份工作的,所以不快乐。我说这不可悲,可悲的是什么?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份能够让你快乐的工作,不是说你找不到,而是你根本就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没有了快乐工作的能力,这才是最可悲的。你说你不喜欢现在这个职业,那好,我就假定你可以自由地选择,你选什么职业,你觉得做什么工作你是快乐的?恐怕很多人会想不出来,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最后,选的往往是薪金高一点儿的工作,仍然是为了谋生谋得好一点而已。前几年有一个机构做过调查,调查青年人的就业意向,有很多指标,绝大多数人放在首位的就是薪金,薪金高的职业最受追捧。现在公务员成了热门,因为大形势是国进民退,民营企业凋敝,公务员又成了铁饭碗,从个人来说,考虑的还是谋生。只有待遇、薪金、利益的外在标准,没有兴趣、能力、理想的内在标准,这一点没有变。 为什么许多人没有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没有了快乐工作的能力?我认为问题就出在价值观。不求优秀,只求成功,而成功又只是用外在标准衡量,结果一定是不快乐,不成功当然非常不快乐,成功了也只是薪金、利益带来的肤浅的快乐,工作本身仍然是不快乐的。 要具备快乐工作的能力,学生时代非常重要,要为这个能力打好基础。你在学校里有快乐学习的能力,出了学校才可能有快乐工作的能力,那实质上是同一种能力,是从学生时代延续下来的。学习的快乐,工作的快乐,都是智力活动的快乐,都是在发展和享受自己的能力。你在学校里基础打得好,智力发展得好,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并且坚持下去,到了社会上就不会被职场淹没。即使你的职业暂时和你的兴趣方向不一致,没关系,只要你足够优秀,迟早会有机会的。 现在的应试教育体制把学习变成了一件很不快乐的事情,功利化的教育目标又只求应试和谋生的成功,不求素质的真正优秀,正因为如此,大量的年轻人走上社会以后没有快乐工作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目标,在职场上痛苦挣扎,茫然无助。教育给学生的自由空间的确非常小,但是,要记住你不是一个被动的个体,在任何情况下,人都是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的。我经常鼓励学生的一句话是:向教育争自由,做学习的主人。既然这个体制不为你负责,你就要自己为自己负责,为你的一辈子负责,你不要被它牵着走,你要自己筹划你的学习,而这就意味着筹划你的未来。走上社会以后,环境更复杂,可能支配你、干扰你的因素更多,你更不能被它们牵着走,更要掌握自己的主动权,而这个主动权是从学校开始培养和掌握的。 我再三强调,一个人在世界上生活,一定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一定要有自己的真兴趣和真本事,这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源泉。一个什么兴趣也没有的人是最可怜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他的位置,他只能任人摆布,任命运摆布。相反,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不管是作为专业还是业余爱好,你钻研进去,乐在其中,把它做到你所能做的最好的程度,你的心情是快乐的,你的生活是充实的,你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一个家园,这个家园是外界的一般风雨摧毁不了的。当然,风雨太大,十二级台风,大灾难,大动乱,那就不好说了,谁也跑不了。 现在的年轻人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走上社会以后,往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无奈,不得不为谋生而工作,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这也许是没有办法的,你只能忍受。我想强调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要保持清醒,你的路还长,你不能一辈子这样。只要你是有自己的真兴趣的,你就要坚持,哪怕是在业余时间里慢慢地做。一个是兴趣,一个是毅力,这两个东西不要丢。我相信,只要这样,你就会在你感兴趣的那个领域里越来越优秀,机会也就会越来越向你靠近。总有一天,你能够把你的爱好变成你的职业,把事业和职业统一起来。如果始终不能呢?那也没什么,无论如何,比起那些不喜欢自己的职业、在职业之外又没有自己的爱好的人来,你的快乐多得多,你的生活也有意义得多。为你自己考虑,比起只是埋怨工作不称心,同时又完全放弃和荒废了自己的爱好,岂不也是好得多吗。第14章 智慧引领幸福(节录) 去年11月我到山东大学做过一次讲座,刚过去五个月,我们又见面了。我在一个大学里面,不要说五个月之内,就是一年之内做两次讲座的,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上次给我的印象非常好,我觉得山大的学子非常热情,非常可爱,思想很活跃,所以这次让我再来,我马上就答应了。(掌声)这两次讲座都是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通过中文在线安排的活动,让作家走进校园。其实我本人对手机阅读是持保留态度的,上次我已经谈到过,现在仍请我来讲,表明了中国移动的大度。今天我讲的题目和上次差不多,上次是《幸福的哲学》,这次换汤不换药,叫《智慧引领幸福》。为什么讲这个题目?上次讲座以后,山东人民出版社就想给我出一本书,内容围绕幸福问题,今天你们可能会看到这本书,书名就是《智慧引领幸福》。这是一本新书,也是一本老书,实际上是我自己按照我现在的思路,把以前写的与幸福问题有关的文章或段落重新整理了一下,里面有一个逻辑,大致可以看出我对幸福问题的思考路径,今天我就讲这个题目。我先问一下,去年11月听过我讲座的人举一下手。还好,不太多。(笑声)我怕你们骂我怎么老讲些重复的东西,才五个月,对同一个问题的思考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对吧?不过我会做些调整,突出智慧和幸福的关系。 智慧和幸福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幸福?当然必须要心态好,心态不好肯定不幸福。怎么样才能心态好呢?把人生的一些重要道理想明白了,心态就会好。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把人生的那些重要的、根本的道理想明白,做一个明白人。要想明白一些什么问题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要想明白人生中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太重要的,这在哲学上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对于重要的东西,你要看得准、抓得住,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东西,你要看得开、放得下,不妨淡然处之,这样你的心态就会好。否则的话,你把重要的东西错过了,在不太重要的事情上又很纠结,心态怎么好得了。另外一个是要想明白人生中什么是你可以支配的,什么是你支配不了的,这在哲学上涉及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就是考察一下自由的范围和限度。那么,对于自己可以支配的东西,你就要努力,对于自己不可支配的东西,你就超脱一点,这也是心态好的一个条件。否则的话,该努力的你不努力,支配不了的你又在那里较劲,心态也不会好。 其实,你们会发现,这两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人生中大多数重要的东西是自己可以支配的,不可支配的东西里面有一大部分是不太重要的。我自己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一是生命的单纯,二是精神的优秀、丰富、高贵,这两个东西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源泉,而它们恰恰是自己可以支配的。现在大家都很看重财富和成功,这两个东西,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支配不了的。当然,你可以努力去挣钱,但是你能不能挣到特别多的钱,这不是你能做主的,世界上富豪毕竟是少数,机遇、运气、家庭背景等等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因素都是自己支配不了的。但是,挣特别多的钱有那么重要吗?我觉得不是的。又比如说成功,一个人在社会上能不能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大多也是自己支配不了的,而我同样认为,成功不是最重要的,给人生算总账,一个人这一辈子活得有没有意义,优秀比成功重要。 我们今天讲幸福,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就是现实的人生中必定会包含痛苦和不幸,无人能够例外,区别只在比例的大小。如果痛苦和不幸纯粹是坏东西,是破坏幸福的,幸福的可能性就大成问题了。但是,如果我们把精神的丰富和优秀看作幸福的主要因素的话,痛苦和不幸其实是必不可少的,能够使你对人生有更多的体验,有更高的觉悟。不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对于不同的人,痛苦和不幸发生的作用并不相同。同样经历了痛苦和不幸,有的人就可能毫无长进,在精神上还是那么贫乏,那么肤浅,有的人的心灵却变得更丰富也更深刻了。还有一个不同,有的人可能会被一个很小的不幸击倒,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却能够以尊严的态度承受巨大的不幸。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人必须具备两个能力,一个是承受不幸的能力,一个是把外部经历包括不幸的经历转变成内心的财富的能力。你无法支配外在遭遇,但是你可以让自己具备这两个能力,有了这两个能力,一方面你可以把不幸的遭遇对你的杀伤力减到最小,另一方面又能够使不幸的遭遇在你身上产生积极的结果。这么来看,你自己可以支配的你的内在的素质,的确比你不能支配的你的外在的遭遇更重要。 那么,为了提高素质,为了具备这些能力,就离不开智慧。哲学的智慧,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你和你的外在遭遇保持距离,你不要陷在你的身体的遭遇里面,你的精神的自我要清醒、要强大,它是可以有主动性的,它不能支配身体的遭遇,但是它可以支配对一切外在遭遇的态度。财富、成功是好东西,但是如果没有得到,你不要在乎,因为还有比它们好得多的东西,那是你可以得到的。不幸、苦难是坏东西,但是既然来了,你就勇敢地承受,因为它们并不能损害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不能损害你的高贵的灵魂。由此可见,对人生持一种智慧的态度,的确是获得人生幸福的一个前提。 最后,还有死亡,生死是人生头等大事,当然不能说不重要,但又是自己绝对支配不了的。我在前面说,支配不了的东西往往也是不太重要的东西,这可以算一个例外。不过,既然支配不了,不管愿意不愿意,人必有一死,对死亡抱什么态度就格外重要了。人不能和大自然较劲,能够坦然面对死亡,这可以说是最大的智慧。我本人认为,真正解决生死问题,可能唯有靠宗教。靠哲学的智慧也罢,靠宗教的信仰也罢,反正我认为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就应该直面死亡问题,及早确立一个坦然面对的心态,不让终将到来的死亡给人世的幸福投上恐惧的阴影。 现场互动 问:有人说,幸福就是痒的时候可以挠一挠,并且能够挠到。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和牛顿这样的人物,但是我们却可能不知道自己爷爷或者爷爷的爸爸的名字。我想知道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看来人有两种生命,一种是肉体生命,百年之后就结束了,还有就是精神、灵魂,这些伟人的精神持续地影响着这个世界。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是笑傲江湖,无欲无求,一个是留名青史,让自己的精神持续地影响这个世界。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想问您,您认为该如何抉择? 答:我不主张把人生概括为无欲无求或者千秋功名这样两个方向,在这两者之间做抉择。事实上你也无法做这个抉择,你想留名青史就能留名青史了吗?而且这个东西也不应该作为一个目标来追求。就是爱因斯坦这些伟人,他们也不是做了这个抉择、有了这个目标,然后才取得了伟大成就的。爱因斯坦自己说过,他是怀着一种宇宙宗教感情来从事科学研究的,他想知道上帝在创造这个世界时脑子里的蓝图是怎么样的,他想描绘出世界的完整图景。在这样一种伟大的求知欲的推动下,他是身不由己,乐在其中,从而做出了伟大的创造。我敢断定,身后功名绝对不在爱因斯坦的考虑之中,否则他就不成其为爱因斯坦了。你提到的幸福就是挠痒,意思大约是说普通人的幸福是很平凡的。我的看法是,无论伟人,还是普通人,生活中都不能缺少平凡的幸福,都应该珍惜平凡的幸福,在这一点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时,伟人毕竟是少数,但每个人都可以并且应该尽自己所能有精神上的追求,享受精神性质的快乐。 问:您提到苏格拉底的一个公式:智慧等于美德等于幸福。我的幸福公式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成功,成功的人都是幸福的。请教一下周老师怎么看。第二个问题,您谈到读好书的问题,今天的年轻人的确离经典越来越远了,我想知道您对好书的界定。想象有一天在孤岛上,只能带一本书,您会带哪一本? 答:第一个问题,你说智慧能让人成功,成功能让人幸福,这个观点和我有部分的重合。不过,在我看来,这个意义上的成功是指做人的成功。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把成功看作社会的认可,主要通过地位、名声、财富这些东西体现出来,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智慧不一定能使人成功。有不同的智慧,我相信即使在财富的领域里,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人往往是有某种智慧的,但是我也知道,确实也有一些有大智慧的人,有一些精神创造领域里的天才,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才被承认,从社会遭遇的角度来说是失败的。这是我的一点保留。第二个问题,好书的界定,我自己感觉就是读了以后,能够让我感到精神上的愉悦,或者得到精神上的提高,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当然,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别人眼中的好书,你可能根本读不进去,但是你眼中的好书,就应该能让你有精神上的愉悦或提高,这一点是共同的。我自己认准经典着作,因为它们已经经受了时间的检验,比较可靠,也许我这是偷懒的办法。经典着作也有很多,我恐怕一辈子也读不完,那我何不省力一点,就从这里面挑选。现在每年出很多新书,我基本上不看,因为你不知道要花多少工夫才碰到一本比较好的书,我觉得太浪费精力了。我是从效益来考虑的,那个成本太高,我用低成本的办法,就是认准经典着作。那些新书就让别人先去试验吧,某个有品位的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我就会拿来翻翻,如果我觉得他的眼光是我能够信任的话。至于到孤岛上带哪本书,我可能会带《圣经》。(掌声)其实这是真实的经历,有一年我参加南极考察队,在南极的乔治王岛上生活了两个多月,只带了一本书,就是《圣经》,在那里读得有滋有味,和在闹市里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问:不知道您看了最近被泼硫酸的少女的新闻吗?凶手是一个有背景的官二代,因为求爱被拒绝,就把这个少女毁容。少女没有强大的家庭背景,她的父亲保护不了她,这个少女就不能幸福。相反,那个男生敢下毒手,就仗着他的父亲很厉害。想知道您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答:我好像看过报道,那个官二代被判了13年徒刑。不过我觉得这个很难用官二代去分析,这是人性和心理的极大扭曲,在不同阶层的人身上都可能发生。当然,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平,我今天谈的是个人如何看幸福的问题,没有涉及社会层面上公民幸福的问题。现在政府也在谈幸福了,我认为政府在公民幸福的问题上的最大责任是建设好一个法治社会,就是要保护好公民自己去追求幸福的权利,而不是直接去恩赐幸福,尤其是自己不能去侵害公民追求幸福的权利。现在的情况正相反,往往是以替人民谋幸福的名义去侵害人民追求幸福的权利,强征强拆就是典型。 问:您谈到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我的宿舍里有四个舍友,其中二人就有这个能力,我自己感觉和他们不是一个层次上的。我现在考研,很多时间花在这上面,我也想达到那样一种境界,怎么样做到呢? 答:这个怎么办呢?万事开头难,你就开这个头吧。 问:但是怎么对付考研的压力呢? 答:人在社会上生活也好,像你现在作为一个学生也好,要处理好两个东西的关系。一个是你的内在的目标,一个人必须有内在的目标,按照我的概括就是优秀。另一个是外在的目标,那是带有一定功利性的,比如你现在考研或将来就业,这也无可非议,关键是怎么处理好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你不妨在某一个阶段在外在的目标上多花一点时间,但是你心里面要明白,你的内在的目标是更加重要的,你要随时准备回到你的内在的目标上来。我觉得你还是有内在的目标的,你知道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考研更重要,这就好办,怕就怕有的人根本没有内在的目标,光有一个外在的目标。不过,你要有这样的意识,就是根据你的条件和能力逐渐强化内在的目标,增加所花的时间,把重心移到这上面去,有朝一日完全回到这上面来。 问:中国古话说知足者常乐,现在很多人抱着不知足的心态,我想问您怎样看这两种不同的心态? 答:就看在什么事情上知足,在什么事情上不知足,这个大不一样。我觉得在物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足常乐这句古话是对的。但是,在精神的追求上,人就应该不知足,那本来是无止境的。 问:您反对攀比的心理,可是,一个人发现自己异于常人的天赋,这不是人与人之间比较来的吗? 答:我是反对在物质生活上攀比,至于一个人的天赋的自我发现,肯定也不是比较出来的,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觉得肯定不是。天赋就是独特,就是你和每一个人都不同的地方,你和谁去比较?根本没法比较,比来比去脑子就乱了。比较只能依据外在的方面,做的什么事情啊,是否成功啊,比来比去用的都是外在的标准。我觉得主要是一种内心的感觉,如果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觉得是一种享受,你心里非常愉快,这就对了,说明你的天赋一定是在这个范围之内。(掌声)第15章 新安论坛话幸福(节录)(1) 主持人袁媛:由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主办的2012新安读书月开幕了,作为读书月的重头戏,第四届新安读书论坛今天正式开讲,邀请周国平老师作为首位演讲嘉宾。周老师您好,是不是您在平时的生活中挺注意养生的,有一些驻颜的窍门呢? 答:好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觉得我看上去不像这个年龄的人,我就回答说,我的养生之道是抽烟、喝酒和熬夜。(笑声)确实是如此,当然我也会隔段时间去游泳啊,每天步行啊,但是我觉得主要是我的心态好,我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过日子还是挺愉快的。 主持人:我想和您平时的写作和阅读也有一定关系的吧? 答:我觉得是有关系的,关键是我喜欢。写作和阅读,只要你真喜欢,就既能养心,又能养生。 主持人:现在所有的人都会觉得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压力也越来越大,幸福感好像也没有太提高,反而在降低,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今天我们就特别想听周国平老师给我们讲一讲幸福的哲学。好,我们掌声欢迎。 答:我就说一下我的体会吧。(掌声) 很高兴,我是第一次到合肥,但是我觉得和在座的朋友们并不陌生,我发现我在合肥有很多朋友,你们都是我的素未谋面的老朋友,谢谢你们。(掌声)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幸福的哲学”,现在大家对幸福的问题都很关注,我可以说是学了一辈子的哲学,对于大家关注的这个问题,我想从哲学的角度谈一谈怎么看。 在哲学上,幸福是一个重要话题,很多哲学家都讨论过,其中讨论得最多的可能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有一本名着叫《尼各马可伦理学》,讨论的主题就是幸福。在这本书里,他说幸福是我们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我们之所以做其他所有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他的意思就是人人都想要幸福,我觉得确实是如此,去问每个人你在世界上想要什么,可能答案很不一样,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谁都想要幸福,没有人不想要。可是,究竟什么是幸福,每个人却都有自己的理解,其实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