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9

丛志良虽然没有在学业上给予儿子过多的指导,但是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品格来影响孩子。在文章的结尾,刘元林说:“以后评选‘我所喜爱的人民警察’,能不能把‘家庭幸福’列为要件之一。本来嘛,如果连身边的老婆、孩子都不喜欢你,却愣说人民群众喜欢你,是不是有点那个?”  做老婆、孩子喜欢的人民警察,从这一点上讲,丛志良当之无愧。  “我曾经在班级考试倒数第二”  在一次名为“求学之旅”的报告会上,丛林打趣地说:“我在班级考试倒数第二,倒数第一的那位考进了北大!”场下一片笑声。也许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考入世界名校的男孩居然曾经在班级考试倒数第二,但事实确实如此。  1997年,丛林在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地区六所小学统考中排名第一,同时,被东北育才学校最后一届公费班录取。“虽然孩子以前学习很好,但是刚上育才的时候就感觉吃力,半学期下来就有学不懂的东西.”于是,在这所人才济济的省重点中学数学特长班里,一贯成绩出众的丛林在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中,居然排名倒数第二。  初次住校的不适,学业上的大跳跃,学习条件的艰苦,让这个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了失败带来的重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母亲说:“孩子回来掉眼泪,我也跟着发愁,后来我就给老师打电话,老师说很多孩子都已经提前学完了新书,所以老师讲课进度比较快。我就跟儿子说,如果想补课我们就找老师补课,要是实在不行就转到普通中学,只要孩子努力就行了。”然而,倔强的丛林既不同意补课更不同意转学,他选择了自学。父亲更是以自己花费六年时间完成大专和本科学业为例,开导儿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学习是个慢功夫,要一点点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子的心中又浮现出父亲伏案苦读的情景,他的信心更足了。调整好状态,丛林为自己制定了为期三年的“渐进式奋斗目标”,按照计划,预计初三就可以进入到班级前几名了。“从那时候开始不论假期还是周末,他肯定先把老师要讲的课预习完,最后感觉到了即使不用老师讲自己也能学懂的程度才满意。”这期间丛林还尝试自学高中物理。就这样,虽然缺少外界帮助,但也为他将来学习物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丛林坚定地执行着自己制定的学习时间和进度安排,即便是双休日回家仍然手不释卷,并时常向老师和同学虚心请教。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4)  课下卓有成效的自学保证了丛林能够紧跟老师的课堂进度,就这样,他的学习成绩保持了稳步上升的势头,初二开学时进入中上游水平,到了初三则排在了全班前五名,有一次期末考试还排到了第一名。2000年6月,丛林在学校组织的初中直升高中的分流考试中,数学获得满分,语文、英语也得到了最高分,获得直升育才高中部的资格。  这收获似乎让人等得久了些,但却锤炼了一个少年的心智。从倒数第二到名列前茅,他能够自主地制定计划,坚定而稳步地实施,并最终在强手如林的同侪中崭露头角,这需要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踏实严谨的作风,而那时的丛林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回忆起那段岁月,丛林写道:  那时的校园没有缤纷的课外活动,甚至连澡堂都没有,可她是一样的可爱。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可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是何等快意,废寝忘食又算得了什么。在北国最冷的冬天,是我们在路灯下“闻鸡起舞”出席早操,头顶上是鹅毛般的雪花啊,那是满天如柳絮的诗句。付出总会有回报的,它也许来得很晚,可是终会来的。我们一起期待收获的季节,我还记得朋友们脸上的微笑和孩童般天真的表情。  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 其实是自己  2000年,丛林从东北育才学校初中部毕业前,正赶上育才学校向新加坡华侨中学推荐学生,丛林经过母校的推荐,和其他六名同学一起顺利通过选拔考试,获得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教育部提供的全额奖学金,飞赴新加坡华侨中学留学。  提起那次的经历,丛林初中时的班主任佟国荣老师说:“之所以在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中只推荐丛林到新加坡留学,主要是因为他的非智力因素非常突出,特别要强,而且认真,做人做事都很踏实。虽然丛林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他自控能力很强,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了不起的,把他放哪儿都让人放心。”  佟老师说得没错,让一个只有十五岁的孩子漂洋过海去留学,确实需要他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否则一旦脱离了老师和父母的看护,很容易出现问题。而在这一点上,丛林无疑是让人放心的。在去新加坡读书的第一年,家里为他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但第二年放假就被他送了回来,因为那一年是他报考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的关键一年,他曾经亲眼目睹了一些学生因沉迷于电脑游戏或者电影当中而耽误了学业,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干脆把笔记本电脑送回家,放了整整一年。  但十五岁的年龄毕竟还稚嫩了些,起初的日子并不好过,初到异国的不适应、学业的衔接都让丛林感到孤独和痛苦。一心向学的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这里的考试只要考到75分以上就是A等,让他感到没有成就感,而且很多功课的内容在国内就已经学过了,与国内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紧张的学业相比,这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方式让丛林感到极不适应。于是,这个往日积极乐观的孩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无法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一时间家里的电话成了热线,互联网上的他,二十四小时在线。在向家人的倾诉中,从小要强、自立的丛林有很多次竟哭起鼻子来。儿子的悲观情绪让父母担忧。  有一天,夫妻俩在网络上收到了儿子寄来的一封邮件,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儿子居然想退学回国重读,“这里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我都不适应,有些功课的内容我在国内已经学过了,没有什么成就感,我每天都非常非常地想家……。”  那一夜,夫妻俩一夜未眠。这还是以前那个要强的儿子么?这一次他为什么选择了退缩?翻看亲笔给儿子书写的“成长日记”,十五年来儿子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幕幕又重新浮现在眼前,母亲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  亲爱的儿子:  你可知道,其实妈妈更想念你啊。今夜无眠,我又在翻看你的“成长日记”,我忽然想到,你的成长足迹是用你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今后的路也需要你脚踏实地去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所以,我决定明天就把这本成长日记寄给远隔千山万水的你,以后的内容要由你自己来写,你要用坚实的脚步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人生之路。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5)  看着手中那本“成长日记”,很多是丛林自己都不曾记起的,但却那么真切,似乎可以触摸到生命的脉动。“脚踏实地去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丛林读懂了父母意味深长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殷殷期望和浓浓爱意。  为了找到导致儿子悲观情绪的症结,丛志良查阅了大量相关材料后得出结论:虽然新加坡也属于应试教育,但在他们的教育中,课外活动仍然占了很大比例,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社会。由于两国的文化和教育体制的不同,儿子的这种不适应是正常的,也是暂时的。于是,丛志良鼓励儿子从悲观情绪中走出来,从单纯的课本中走出来,充分利用新加坡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竞赛,培养主动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父亲的鼓励,加上一段时间的磨合,丛林终于摆脱了低落的情绪,逐步融入到了新加坡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在课余,他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在书法、乐器、射击、健身、各种球类和体育比赛等等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据丛林讲,有一次他同时做四个研究课题,每天只睡六个小时,困了就喝咖啡提神,虽然忙碌但却充实而快乐。  2002年9月,他以全优的毕业成绩升入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并在新加坡全国高中学生数学、物理和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了三块金牌,被多家媒体喻为“中国神童”。 在澳大利亚国际数学竞赛中,丛林又夺金牌,并成为新加坡惟一的满分得主,而全球也只有四人获得满分。  2004年末,在波兰科学院主办的“物理诺贝尔奖第一步——世界大学生和中学生物理科学研究比赛”中,丛林在南阳理工大学完成的《纳米材料研究报告》夺得优秀奖、杰出贡献奖。同月,在新加坡全国科研工程展览中,丛林独立完成的另一项科研成果获银奖。  在丛林沈阳家中的书房里,一排并立的木质书架上高低错落地摆放着各式奖杯、奖牌和证书,明晃晃金灿灿,让人眼前一亮。从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到书法大赛的金奖、银奖,丛林什么都落不下,正如华中初级学院的校长对丛林的评价:“你把领奖的路给踩平了!”  然而最难得的并不是奖杯本身,初到狮城时那个沉闷抑郁的少年不见了,经历了艰难的心智磨砺之后,他终于战胜了自我,重新振作起来。在给母校的一封信里,丛林这样写道:“没有这些磨炼,我也不会成为今天的我。我在成长,若生命中没有了那些失败,遗憾和挫折,那我也许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我最喜欢华中的校训‘自强不息’,困难总是暂时的,而克服困难的斗志是永恒的。”  正如著名企业家王石所说的:“人生如登山,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  把“勤学好问”功夫练到极致  如果说丛林在学习上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不弄清楚不罢休的“勤学好问”精神。他还曾经为自己做了一幅文字画像:“本人智商比别人高不了多少,只是‘勤学好问’功夫练到极致,遇到难题从来不愿一个人闷头死抠,而是缠着老师问个没完没了,或者找同学聊个天翻地覆,从不感到羞涩或不好意思。有时聊着聊着就开阔了思路,突发灵感,本来不会解的题突然有了新的解法……”  升入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后,丛林幸运地遇到了他的室友李志鹏,这个孩子来自南方,虽然家境贫寒,但却非常上进、好学,和大多数浮夸、贪玩的同学完全不一样。这让丛林有种久逢知己的感觉,两个人很快成了好哥们儿,不但吃住在一起,而且也成为了学业上的伙伴。  “华中”每学期都要针对某项课题组织一次科学研究活动,由学校出面联系一些大学教授帮助指导。虽然丛林很认同这种研究型的学习方式,但对学校规定的某些课题不是很感兴趣。于是,他和志鹏商量,决定自己寻找研究课题。他先是在各大学的网站上寻找相关学科教授的电子邮箱,然后发信函过去,介绍自己是一名高中学生,对这些学科非常感兴趣,表示想做一些这方面的选题研究,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6)  很快,便收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一位教授的回信,他根据丛林现有的知识储备为他选定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要求丛林针对自己发现的一种数字概率现象进行大胆的设想和严谨的科学求证。那段时间,丛林除了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之外,还同时进行六七个选题的研究,吃饭睡觉的时间都被压缩得所剩无几。那位教授非常欣赏丛林勤奋、严谨、高效的钻研精神,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他给予丛林精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04年6月,通过那位教授的鼎力举荐,丛林和好友李志鹏的这个选题论文在新加坡国家数学学会的权威刊物上全文发表。这是一本主要由博士、教授发表论著的学术刊物,发表以高中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还属首次。  勤学好问,四处拜师,让丛林受益匪浅。但是对很多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总觉得问问题很丢脸,怕别人嘲笑自己无知。然而,知识的积累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敢于提出问题的人是勇敢的思考者,它为大家创造了一个双向交流的机会,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知识才能在探讨中得到新的生发。领悟到这一点,相信迈出求知的第一步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约好了一起去“哈佛”  2004年9月,丛林在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并在英国中学高级水平考试(A-level)中取得满分全优的成绩。新加坡各名牌大学纷纷向他许以免试和提供高额奖学金等优厚的入学条件。然而,善于自我规划的丛林早已有了心仪的目标——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康奈尔五所世界名校。  准备材料的过程并不复杂,让丛林没有想到的是,参加各种活动的经历竟然在这个时候帮了他的忙,使他的申请材料变得那么厚重。  按照美国的惯例,每名学生只能选择一所提前录取的大学,因为在此之前有学长成功申请了斯坦福大学,这增强了丛林对自己的信心,他首先选择了斯坦福。2004年12月的一天,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丛林的手里。  紧接着,丛林的名字又出现在了耶鲁大学提前通知录取的九十多名学生中,因为,耶鲁大学每年都会在上万名的申请者中选择大概不到一百名提前通知录取,为优秀的申请者预先留出位置,之后再发正式通知书。  由于校方招生态度很积极,经常跟丛林联络,他开始对耶鲁有了初步的感觉。然而,就在4月的第一周,这个美国高考惯例中正式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时间,丛林同时接到了“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康奈尔”五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还为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经过仔细权衡,丛林最终选择了“哈佛”。其实,做这个选择,还有一个似乎不能称其为原因的原因――丛林曾经跟几个同时也被几所大学录取的同学说过:大家一起去“哈佛”。说过的话要算话,而且他坚信“哈佛”能够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起飞平台。  读到这里,也许您会对开篇的那个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丛林与“哈佛”的相遇有偶然性的因素,但他最终走入名校却是必然的。丛林曾经多次否认别人赋予他的“神童”的称谓,因为取得这一结果的过程并不轻松,在二十年的奋斗历程中,他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又付出了太多的努力。从班级倒数第二到名列前茅,从初到狮城的悲观抑郁到之后的摘金夺银,丛林不断地超越着自我,磨练着自我,并且仍然在踏实前行。  走在通向科学梦想的路上  进入“哈佛”之后,丛林的主要学习方向集中在物理和数学两个方面。在第一学年里,丛林以全A的成绩完成了九个科目的学习,而学校的要求是完成八个科目即可。他所选择的这些科目大多数难度较高,丛林对母亲解释说:“要是选择难度不大的,虽然挺轻松,但是有点不甘心。”选择了难度较大的科目就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丛林不在乎。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7)  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他还利用假期时间在网上为一家美国公司做金融投资方面的数据分析。这是一家以“教育未来的商界领袖”为初衷的知名信息公司,每年都有大批“哈佛”学子申请加入该公司实践,而丛林幸运地成为了那一年该公司从“哈佛”招募的两名学子之一。  2006年的暑假,丛林向学校申请了一份物理学科的科研课题,带着对量子信息学领域的诸多疑问回到了新加坡,并见到了高中时的同学和老师。在教授的指导下,丛林展开了一个全新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对已经在学术领域通用了八十多年的“绝热近似”理论命题条件是否严谨进行重新验证。  物理和数学是丛林钟爱的两门学科,与金融投资领域相比,他对科学研究还是倾注了更多的热情。对于丛林来说,通过大量的演算、实验来证明一个哪怕是很小的问题,虽然看似枯燥,但自己却乐在其中。  对于未来,丛林的初步打算是继续求学,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继续在物理和数学领域做学术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虽然通向科学梦想的路很遥远也很艰辛,但这个中国男孩儿却对未来充满信心。  学会关心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希望借丛林的故事与大家探讨一个看似与学业本身并无多大关联的问题,就是“学会关心”。  用母亲李乃艳的话说,“丛林最大的优点就是特别能关心人、关心事”。  多年留学在外,但丛林与家人的情感沟通却丝毫没有减少,亲人的生日他从来不会忘记,父亲节、母亲节,他总要打电话问候一下,虽然没有很多的语言,但那份心意却让亲人们感觉到温暖。父母亲也总会收到他从国外寄来的礼物,送给母亲的高档洗浴用品、首饰,送给父亲的名牌皮鞋,儿子的孝心让父母觉得欣慰。  对于同学,他也总会留有一份热心。到新加坡留学之后,他对从母校陆续赴新留学的学弟学妹们非常关心,经常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交流经验,放假回家更是要把同学们请到自己家里来聊天谈心。母亲说:“因为丛林自己走过来了,他知道挺不容易的,希望自己的经验对后来的这些学弟学妹可以有借鉴作用。”  出国留学后,丛林还经常回到母校东北育才为同学们做报告。丛林对培育过自己的母校怀有深深的感情,在一篇名为《梦在育才》的散文中,他这样写道:“班主任佟国荣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语重心长的教诲,王惠玲老师一声‘高手’给我的鼓励,李冬云老师帮我面对求学的选择,王忠信老师‘人是什么?力是什么?’惊天一问带我步入物理的殿堂。还有李老师,司老师,苗老师,王老师,田老师等等等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愧不敢自称千里马,但老师们对我们的栽培和鼓励是令我永生难忘的。当然还有我可爱的同班同学,关爱太深,故事太多,当我闭上眼,我还常常漫步在操场,静坐在课室,点点滴滴浮现眼前。梦醒时分,发现眼角泛着感激地泪光。”这让我们不禁心头一热,似乎看到一个独自在异国求学的孩子,在某个清冷的夜晚兀自醒来,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怀想着故乡的师长、学友和校园中的美好往事。  正像丛林的初中老师所说:“丛林跟同学们相处特别和谐,乐于助人,留学后经常和我们联络,其实他进步的因素还在于他的情商。”小标题中的“学会关心”实际上也是丛林母校东北育才学校校训当中的一句话。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著作《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也曾经有过相关的阐述。诺丁斯认为,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所谓“学会关心”,就是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植物和自然环境,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  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强调这样的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8)  其实“关心”往往与“爱心”有着相近的含义,以我们的主人公为例,他对人、对事的热心主要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爱心,通过爱心来建立一种有利于相互之间增长个人才干的和谐氛围。正像丛林的一位同学所评价的:“丛林是一个幽默有趣、乐于助人的人,跟他在一起,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快乐。”  相关链接  哈佛大学  一所享誉世界的美国私立综合性大学,致力于培养在各个领域中发展全面的顶尖人才,科学、人文的研究都很出色。报考哈佛大学,需要考核考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智能,分数不是决定因素。“哈佛”的理念是不拘一格招收人才。  自创办以来,为美国培养出了众多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和学者,其中包括七位总统及数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普利策奖获得者。  耶鲁大学  是一所与“哈佛”、“普林斯顿”齐名的美国私立大学。该校较强的学科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生命科学,并以盛产政治家闻名,曾经培养出五位美国总统;在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法律、文化等领域,几乎都能找到担当领导角色的“耶鲁”毕业生。  英才辈出的耶鲁大学学生学习起来几近疯狂,但同时,“耶鲁”人可说是“能学会玩”,学生可以灵活地自行休假。只要成绩优异,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离开学院一学期或一学年,利用这一时间去工作,去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或去旅游放松。  普林斯顿大学  与“哈佛”、“耶鲁”并称为美国著名的“常春藤联盟”大学的三巨头。普林斯顿的办学精神是以研究世界为己任,侧重于研究、侧重于理论、侧重于纯学术。  著名的相对论大师爱因斯坦、数学大师冯诺依曼,都在这里从事过研究。历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有20多位是这所学校的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还为美国培养了两位总统、1000多名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先后担任过美国国会参议员、众议员、联邦政府的高级官员,以及州长和州政府的高级官员。由此,普林斯顿大学也赢得了“美国政治家摇篮”的誉称。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是美国最知名的私立大学之一,美国著名高技术园区硅谷的倔起和发展与斯坦福大学的作用密不可分,这所大学与企业界联系很紧密,很多公司坐落在校园内。  该校效仿欧洲名牌大学的教育模式,立足于使学生获得广泛的自由人应受的教育和实用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发展他们的个性,使学生的智力和个性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独生女切尔西选择了斯坦福大学,成为该校的"新鲜人"(freshman)。无疑,这也是斯坦福大学实力的又一证明。  康奈尔大学  在所有“常春藤盟校”中,“康乃尔”是历史最短的一个,而同时它又是最大的一个。它拥有本科生的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常春藤盟校”。  康乃尔大学几乎从它一诞生起,就以其创新精神影响了整个美国高等教育,以其学科教育和参与社会的多样性而名闻遐迩。康奈尔大学的旅馆管理学院在全美首屈一指。从“青苹果”到“红苹果”(1)  小档案:  高 尚,男,1982年生人。  1989年入沈阳市新北小学,1993年转入沈阳市珠江五校。1995年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特长班。2001年10月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关西语言学院学习半年,现就读于东京医科齿科大学齿学部,毕业实习阶段。  朱蓓蓓,女,1983年生人。  1990年入沈阳市振兴街第二小学实验班。1995考入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实验班日语特长班。2001年10月赴日本留学。  在日本关西语言学院学习半年,2002年考入东京大学经济学部经营学科。现就职于日本三菱商事。  与其他篇章不同的是,本章的主人公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曾经为各自的未来奔忙,但在生命的某一个结点上,两条原本平行的人生轨迹相交了。从青涩到成熟,从茫然到坚定,像很多童话故事描写的那样: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幸福常常因为来之不易,才让人倍觉珍惜。从“青苹果”成长为“红苹果”,当我们共同品砸香甜的时候,也许曾经的青涩更值得回味。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  1982年,伴随着一声响亮地啼哭,高敏和李燕夫妻俩终于迎来了儿子高尚,父亲说:孩子好像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  为了要一个聪慧、健康的孩子,父亲高敏提前几个月就戒掉了烟酒,“也可能是优生的关系,这个孩子确实挺聪明的”。高尚识字比较早,母亲李燕回忆说:“上幼儿园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到的字,只要是认识的我就让他在上面用铅笔划个道,证明记住了,没学过的能连贯下来就让他往下连。”高尚特别认真,报纸上的铅笔道道越划越多,“家里来客人,他拿张报纸拖在地上,只露个小脑袋尖儿,就开始给客人读,人家都叫他神童”。  看到亲戚家的姐姐背起了书包,还没到上学年龄的高尚有想法了,“人家买书包,他也要买,也想上学,就跟着人家一起学”。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高尚已经自学了一部分小学的课程,“上学以后,他认为老师讲的他都会了,就特别淘气”,对上学还没有多少概念的高尚经常因为调皮或是上课时说话被老师罚站。母亲了解到这一情况,教导儿子说:“儿子,就算你会了也得好好学,不能影响别人,何况还有更深的知识呢。你看妈妈当初要是学习再努力一点,不是能有更好的发展么。”高尚把母亲的话记在了心里,第二天放学回家,还没来得及放下书包,他就兴奋地跑到母亲跟前:“妈,我观察过了,我们班还空着两个座,你去吧。”儿子的话让李燕哭笑不得,“他真拿你说的话当回事儿呀!”  “小时候发现他记忆力特别好”,母亲回忆说。一次教师节,省市领导到高尚所在的幼儿园视察,老师为孩子们排练了一个诗朗诵的节目,谁知演出的头一天,领诵的小男孩突然病了,正在老师一筹莫展的时候,高尚自告奋勇:“老师,我来试试吧!”时间紧迫,老师也只能同意试一试了。让老师没有想到的是,高尚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把整篇稿子背了下来,第二天的演出非常成功。老师们既高兴又惊讶:这个孩子用一下午的时间把之前排练了很久的朗诵稿背熟并且表演得很到位。回到家里,高尚兴奋地对母亲说:“妈,老师说我脑子像录音带,老师说的我都能录下来,他们坐在第一排给我提醒我都没用。”  采访中,我们看到了很多高尚儿时的照片,照片上的男孩儿帅气中透着一点点调皮,高高的额头让人想起父亲的那句话:“这孩子确实挺聪明。”能得到上天赐予的这样一份礼物,高敏和李燕夫妻俩着实令人羡慕。  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1983年,一个女婴降生在盛京古城的另外一个角落,父亲朱理、母亲孙经玲为女儿取名朱蓓蓓。  父亲朱理是东北大学的老师,母亲是一名英文翻译,夫妻俩平时工作很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孩子,又担心把孩子留给老人被宠坏了。在蓓蓓几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就把女儿送到幼儿园,早早过上了集体生活。从“青苹果”到“红苹果”(2)  父亲每天骑车去幼儿园接送蓓蓓,虽然工作很忙,但只要一有空,夫妻俩就拿出识字卡片来教女儿认字。孙经玲说:“我觉得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在哪呢,‘学习’,其实有的时候你一提这两个字孩子就烦,我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应该让她在玩中学。什么叫学习?首先应该引起她的兴趣,她才爱学。”母亲抓住女儿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把识字融入故事当中,比如讲到“小兔子进了大门”,她就会让女儿在一大堆识字卡片中找出“门”字,“找不对就继续找,什么时候找对了才能继续讲故事”。这样,到蓓蓓两岁的时候,一桌子的识字卡片她已经都认全了。朱理和孙经玲是一对细心的父母,在他们为女儿做的《成长记录册》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记录:“两岁半,蓓蓓已经认识一百三十四个汉字,能背诵《静夜思》及‘小白兔’等八首歌谣。”  这样的学习也培养了孩子的记忆力,孙经玲说:“我觉得所谓聪明和不聪明,记忆力很重要,为什么有孩子你说一遍她就记住了,有的孩子说十遍也记不住,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笨’,实际上是记忆力不好。从小逐渐培养,慢慢刺激,记多了,记忆力也就好了。”  在朱理和孙经玲的教育理念中,“家庭教育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比如周末骑自行车带她去姥姥家,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就让她形容一下这种热烈的劳动场面。她刚开始只能说单个的词,然后再连成句子,再把句子连成文章,逐渐引起了她的兴趣,刚开始是我们让她说,后来不知不觉她自己就喜欢说。”  下雨了,父亲带女儿去公园,坐在长椅上观察小鸟的情态,回家之后,蓓蓓就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了一篇生动的作文。上学路上,母亲利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用英文跟女儿聊天,每天如此,蓓蓓的外语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父亲朱理说:“我特别注意细节,因为细节决定孩子的各个方面。”  在蓓蓓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朱理骑自行车带女儿出门。“她跟我聊天的时候突然说出他们孩子之间经常说的一句话,虽然不能算脏话,但是大人听了很不舒服”,一气之下,朱理把宝贝女儿赶下了车,“你自己在这呆着,好好反省,我办事去了”。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蓓蓓站在原地不停地抹着眼泪。几分钟后,躲在远处悄悄看着女儿的朱理回来了,看着眼前哭得跟“花猫”似的女儿,他也有些心疼,但这次教训把蓓蓓的一些坏习惯“扼杀在了萌芽中”。  小学时代的分镜头演绎  1989年,高尚上小学了。到了1992年,也就是高尚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赶上家里搬家,为了上学方便,父母决定为儿子转学。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转学手续,高尚终于从新北小学转到了珠江五校。看到父母为了自己转学在人力、物力上的付出,原本淘气顽皮、不谙世事的高尚好像突然长大了,入校第一个月就做了班长,虽然以前成绩也很好,但转学之后他的学习更踏实了。  虽然老师们都很喜欢这个新来的学生,但让高尚在新学校“一炮走红”,还是因为一次数学比赛。珠江五校每年都要从六年级学生当中选拔一些学生参加全国华罗庚数学竞赛,母亲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虽然当时高尚读四年级,但她仍希望儿子能获得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并且相信儿子的实力。于是她找到老师要求给高尚报名,老师的回答是:“六年级才勉强选出来两个人参加比赛,你儿子四年级能行么。”既然学校不能报,李燕直接找到了皇姑区教委,对方说:“数学竞赛的题是六年级学的,你儿子四年级还没学呢。”在李燕的一再坚持下,对方终于同意给高尚报名了。没想到的是,珠江五校的参赛选手中,只有高尚取得了名次,而且是第三名。获奖证书从北京一直邮到了珠江五校,高尚在学校名噪一时。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难道高尚是数学天才?他的数学为什么会这么好?可以肯定的是,他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但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绩,却必须要付出辛劳,单凭天赋是远远不够的。从“青苹果”到“红苹果”(3)  在转入新学校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高尚一家了解到了东北育才学校。高敏回忆说:“当时一个朋友的孩子考上了育才学校,他们请客吃饭,我们全家都去了。感觉那个学校不错,我儿子也想试一试。”  报考育才学校要学“奥数”,但学生的数学基础必须达到小学六年级才可以学,为此,夫妻俩为儿子找了一位退休的杨老师补习数学。高尚的接受能力很强,原本预计一年半时间才能学完的课程只花了半年就结束了,这是杨老师之前没有预料到的。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让高尚叫来了母亲,她对李燕说:“你儿子真行,课都讲完了。我怕他不理解,就拿每年的考试卷子给他做,经常答满分,说明都掌握了,高尚可以去学‘奥数’了。”接下来,高尚就顺理成章地进了‘奥数’辅导班,一直学到小学毕业。  下面,让我们把镜头重新切换回1990年,那一年,朱蓓蓓也背起书包上学了。当时,正赶上振兴街第二小学筹建实验班,通过考试在全市范围招生,学制五年,主要为东北育才学校少儿班输送优秀人才,朱蓓蓓就是实验班的一员。  “实验班原来预计四年毕业,但是后来四年数学学完了,语文还没学完,最后就五年毕业了。”母亲回忆说。原本六年的课程要用五年时间学完,还要备考重点中学,孩子们的学业压力无疑是很大的。因此,蓓蓓学了三年多的钢琴到上小学的时候被迫中断。虽然学习钢琴的时间不是很长,却把孩子的一双手锻炼得灵活、有力,“后来她打字特别快,刚开始学校举行手动打字机比赛,那种手动打字机特别不好打,一般孩子的手没劲弄不好,但蓓蓓弹过钢琴,十个手指头都能使上劲。老师考核的时候,26个字母她用了不到4秒钟就打完了。”  同在一个城市却并不相识的两个孩子,一个――朱蓓蓓,在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度过了短暂而充实的小学时代;另一个――高尚,拟定了升学计划,并为此而努力着。那时他们还不知道,在不久一天,他们将在育才学校相遇,并最终结为终生伴侣。  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进了“奥数”辅导班,高尚的成绩迅速提升,很快就被老师作为重点培养的学生之一。  不知不觉到了升学的年龄,每年的这个时候,很多重点中学都要提前进行招生考试,以选拔优秀的学生。高尚同时报考了几所学校。省实验中学首先发榜,在沈阳市的众多考生中高尚排名第七,这样的成绩无疑是令人羡慕的。  在被实验中学录取的同时,高尚也正在等待东北育才中学的复试结果,而两者之间只能选其一。“复试结果还没下来,如果没有被‘育才’录取,实验中学也放弃了,不就把孩子耽误了么”,夫妻俩一时没有了主意,最后只得征求儿子的意见。高尚选择了放弃实验中学,原因是即便是考上了也还要交一笔费用,“当时我们家生活并不富裕,我爱人在企业,孩子看他妈挺辛苦的,不想让家里拿这笔钱”。“孩子的想法是上育才,我们担心他考不上,但他说‘我绝对能考上,那个你们就帮我放弃了吧’”,夫妻俩尊重儿子的意见,为他办理了手续。校长、老师,包括很多考生的家长都为他们感到惋惜,“考第七,这孩子成绩多好,放弃太可惜了。”  终于等到了育才学校发榜的那一天,父亲高敏去学校取考试成绩,“当时孩子他妈不敢去,怕受不了那个打击”。学校门口人山人海,都是来看成绩的学生和家长,人们既紧张又兴奋。高敏慢慢地打开写着儿子考试成绩的小纸条,上面几个黑色的铅字让他感觉到瞬间的窒息——已被录取——儿子真的考上了!回到家里,看着在等待中煎熬了多日的儿子,高敏装出一脸抑郁,“儿子,育才没考上,咱们上别的学校也行”,高尚自然非常失望,过了一会儿,父亲把写着考试成绩的小纸条送到儿子眼前,高尚猛醒过来,搂着父亲的脖子高兴得不得了。从“青苹果”到“红苹果”(4)  高尚考上了理想中的学校,与此同时,在振兴二校实验班就读的朱蓓蓓也做着同样的努力。用五年时间结束了六年的小学课程,朱蓓蓓顺利通过了育才学校的笔试,最终进入复试。外语面试的当天,母亲给女儿精心打扮了一番,几条粗细均匀的“竹节辫”,用红黄蓝绿各色的头绳扎起来,可爱又漂亮。主持面试的外籍教师见到蓓蓓后说:“你的头发太漂亮啦!”整个面试的过程非常顺利,朱蓓蓓的表现让考官很满意,最后她得到了A+的好成绩。母亲拿出女儿当时考试的“原始档案”――初试、复试,录取通知书,给我们看,虽然事隔多年,它们仍然保存完好,  “他是一个对自己做的事情很执着的人”  这是在采访过程中,朱蓓蓓对高尚的一句评价,而在高尚父亲高敏那里也得到了验证。  升入东北育才学校之后,高尚主动报名进了日语特长班,虽然比其他班多学了一门外语,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要想比别人收获更多,首先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育才”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致身其中的高尚对父亲说:“我们班没有什么天才,但大家都非常勤奋。”  在高敏看来,儿子学习时的那种全心投入的态度让他很有感触,“我觉得他能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去除一切杂念,这一点在我观察儿子的时候特别有感受。”时至今日,高敏还时常想起炎炎夏日里儿子在写字台前挥汗如雨的样子,“夏天时候他一般下午一点到三点学习,精力特别集中,就穿个小裤衩,后背汗淋淋的。他妈在后边悄悄给他扇扇子,他回头看一看就继续学习了,他学习的时候别人不能打扰。”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相同的时间在每个人手中的价值往往不同。在高尚家,父亲高敏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接送孩子上下学,“无论是之前骑摩托车,还是后来开“北京吉普”带着他,路上的三十多分钟时间他总能利用上。有时候我们爷俩聊天,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听日语或者英语磁带。”  不只是学习,玩起来的时候高尚也挺“疯”。父亲是高尚的第一任游泳老师,一家人经常在周末去游泳馆游泳,“在这个时候,我们就感觉孩子做事特别认真。下水以后两个小时他基本就不上岸了,有的时候我游不动了,就让他跟我一起上来休息,他说差20分钟还得继续游,就在里边一趟一趟地游”。  在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高尚总会用体育锻炼来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在周末或者假期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打打篮球,直打到大汗淋漓才肯回家,简单冲个热水澡,再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行动比说教更重要”  1996年,朱蓓蓓跟很多同班同学一起考上了东北育才学校,并且被分到了不同的班型,“有考上少儿班的,数学特长班的,计算机特长班的,英语特长班的,就把我们女儿分到了日语特长班。”考虑到日语班的学业压力比较大,别的课程照常学,日语还要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的水平,母亲孙经玲担心女儿吃不消。但这种事情由不得自己,朱蓓蓓就这样进了日语特长班,跟高尚成了同班同学。  朱理和孙经玲夫妻俩都是学文科出身,这对女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实我们俩各有分工,英语都是她辅导,语文方面都是我辅导。”朱理说。  现在,父亲朱理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他认为,在语文的学习方面,行动要比单纯的说教效果更好。“我不赞同孩子在写作文的时候模仿范文,我觉得通过观察看到的东西更好”。因此,要描写春天,朱理会把女儿带到公园里,亲手拨开草坪,观察初春时节油亮、脆嫩的小草;学到“涟漪”这个词,父亲就把石块扔到水里让女儿观察泛起的层层波纹。  初三那年的暑假,学校要求学生做暑期社会调查。“学校让搞社会调查,我们俩人骑上自行车,真出去搞社会调查”。朱理带着女儿骑着自行车来到沈阳南运河的源头东塔闸门,从那里顺流而下,对南运河水污染与治理的情况进行实地调查。从“青苹果”到“红苹果”(5)  调查报告的题目叫做“水的死亡与再生——对南运河水污染与治理的访查”,曾经发表在东北育才学校校刊《优才摇篮》(1998年3月,第11期)上,并且被收入《东北育才学校建校五十周年纪念文选》一书中。文章真实地反映了南运河受到污染的现状:  我们骑着车顺流而下,开始了对南运河污染的调查。沿途中看到无数个粗的细的排水管,翻滚着红色、白色、黑色、黄色的脏水,无情地流进那本来就不干净的河水中,河水中混入多种颜色的脏水,变得叫不出颜色。河水两岸,大大小小的垃圾堆、散落的破筐、塑料袋和一些看不出模样,叫不出名字的破东西,这一切都在污染着河水,破坏着环境。越往下走,水越脏,味越臭。走了大约14公里,在一个叫龙王庙的地方,南运河重新流回到浑河,在两河交汇处,呈现出一个很明显的色差,此时的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我很伤感——为下游的另一座城市,为河里的鱼虾,为美丽的大海。  亲眼目睹了南运河的污染状况后,父女俩来到了南运河污水截流工程的施工现场,这让朱蓓蓓看到了污染得以治理的希望所在,在文章的结尾,她写道:  这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运河水会变得洁净起来。用科学技术可以解决污水问题,可是,河中那些还在不断增加的垃圾又怎么处理呢?这可不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唯一的办法是积极宣传教育全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不再往河里扔垃圾,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河水的洁净。  “青苹果”之恋  1998年,高尚和朱蓓蓓顺利通过“分流考试”,直升育才学校高中部。多年同窗,他们彼此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朦朦胧胧中一种青涩而单纯的情愫开始潜滋暗长。  镜头之一:高 尚父母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朱蓓蓓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日语口语大赛并取得了名次,获得免费去日本旅游的机会。当时高尚因为得了重感冒请假在家休息,母亲李燕回忆说:“蓓蓓打电话到学校找高尚,但是没找到,有个女同学告诉她高尚病了,这个女同学就打电话到我们家,我问儿子谁打的电话,他理直气壮地告诉了我。”但是,等到朱蓓蓓打来电话的时候,只要母亲问起,高尚就会压低声音,简单地回答说是同学。敏感的李燕察觉儿子的表现有些异样,在她一再追问之下,儿子才说:“是朱蓓蓓,到日本旅游去了,我有病了,打电话来问一下。”那么多同班同学,为什么这个小姑娘大老远地从日本打来电话问候呢?谁知并没有过多的追问,高尚就“交代”了自己的小秘密,把一打情书交给了母亲。  “我儿子为人诚实,有什么事在父母面前都是如实汇报,从不夸大”。在父母的印象中,儿子高尚在他们面前从没撒过谎。“我们对孩子就是把他放到朋友角度,跟孩子没有隔膜,他什么都敢跟你说,如果我们总是很严厉,孩子怕你了,就不敢说了。”父亲高敏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得知儿子开始恋爱了,母亲的表现平静而理智,“儿子,你也不小了,但这个时候谈恋爱也只能正常地发展,别让它影响你什么。另外很多人在这个时候虽然爱得轰轰烈烈,但是有结果的很少。你们都是同学,互相比较了解,妈妈也不太了解那个女孩,不能说不行,但妈妈希望你不要沉迷在这里边,影响了学习,要把握好自己。”  跟儿子谈过之后,李燕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我没感觉突然,因为我们也是从这个年龄走过来的。首先我们认为他们班里没有坏孩子,如果说女孩能博得男孩的喜欢,或者男孩能博得女孩的喜欢,他们刚刚相爱或者刚有朦胧的爱,我们也别打扰,让他们自我约束一点就行,什么时候能订下终身他们自己掌握。”父亲的态度更为宽容,对儿子一如既往的信任让他相信高尚有能力把握住事情的发展,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从“青苹果”到“红苹果”(6)  镜头之二:朱蓓蓓父母  得知此事之后,朱蓓蓓的父母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可能他们两个人高二时候就比较好了,但是当时我不知道” ,母亲孙经玲说,“记得有一次我去开家长会,一个学生家长就跟我说‘现在这些孩子都早恋’,那时候我还说‘咱们孩子挺单纯,没有那种想法’,人家实际上是告诉我呢,但是我说不知道人家也就再没说什么。”后来母亲知道这件事情,还是蓓蓓自己主动“交代”的。  高中三年级的时候,日语班的学生都在为出国留学做着准备,“他们七月份高中毕业,十月份去日本准备参加高考,在家呆着的这段时间她就跟我说了这个事”。  “妈,我有一件事想告诉你。”  “什么事呀?”  见女儿笑而不答,母亲似乎猜到了什么,“是不是看上哪个男孩了吧!”  “你怎么这么会猜呢?”  为什么选择在出国之前告诉父母呢?孙经玲问了女儿这样的问题,蓓蓓对母亲说:“我平时什么都跟你说,这个事要是没告诉你被你发现了就不好了。”  孙经玲说:“我就从来不会在孩子面前以家长身份自居,蓓蓓有什么话全跟我说,我们就是朋友。”在蓓蓓很小的时候,孙经玲就跟女儿有一个约定,每天睡觉之前母女俩都会有五到十分钟的谈话时间,交流孩子这一天学习、生活的心得,“孩子也有喜怒哀乐,她跟你说了一些事情,你必须站在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应该单纯地责备她,应该启发她,帮她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这个问题上,父亲朱理的态度是反对的,“我当时的反应就是这是不允许的,怕耽误孩子学习,家长在这一点上的观点是共同的。”一家人认真地坐下来探讨这件事情,朱蓓蓓很得意地翻出一本《读者》杂志给父亲看,上面有一篇文章,描写的是在苹果园里采摘果实的年轻人,“首先看到一个苹果挺好,想摘下来,但是往前一看,另一个也不错,最后走出苹果园的时候,一个果子都没挑出来”,蓓蓓是想用这个蕴含哲理的小故事来譬喻自己目前的选择。  虽然父亲心里并不赞同这件事,但也没有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接着女儿的话题讲下去,他对蓓蓓说:“你现在进苹果园看到的都是青苹果,都是没有成熟的苹果,以后它们很可能会被风刮掉了,被冰雹打了,或者被虫子咬了,有很多不可预计的情况。”父亲的一番话让女儿无以应对。  但女儿马上就要出国,又处在准备日本高考的关键时刻,在这个问题上,做父母的无论如何都要给出自己的建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孙经玲说:“经常说早恋影响学习,当时我就怕影响她学习,但她觉得好的人你要是说不好,她肯定不高兴,何况我们还不了解那个孩子。”单纯拆散两个孩子肯定是行不通的,左思右想,母亲终于想出了一个经得起推敲的说法,“你们俩现在大学还都没有考上,前途现在还是未知数。而且女孩子找对象一般都要往上找吧,如果你考上一个很好的大学,高尚考的那个学校不好,你俩这事不能成,他本身也会自卑,你也会不知不觉地骄傲。如果高尚考好了,你没考好,这事也不能成,因为在好学校里比你优秀的女孩很多,人家为什么偏选你呢?你们俩不管谁高谁低都不行,想在一起就必须都考好,那才有可能。”  做母亲的当然希望女儿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但在留学、高考这样人生的关键时刻,任何怠慢和忽视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我只是想用这种方法激励她必须考好,别把功夫浪费在其他事情上。”  镜头之三:学校老师  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讲,“早恋”更是一个危险的词汇。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和升学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恋爱是一件奢侈并且代价高昂的事情,很多颇具潜力的学生都因此与心目中理想的学府失之交臂,同时身心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10
正序
倒序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2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3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4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5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6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7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8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9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10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
领孩子走进世界名校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