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人格-黑格尔_苏宁_着

纯粹人格-黑格尔 苏宁 著引 言yinyan在当今流派林立的哲学界,像黑格尔这样仍然受到广泛注意的古典哲学家是不多见的。尤其在欧洲大陆,许多哲学大家非常重视黑格尔,德国人更不会忘记黑格尔。没有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训练,就看不懂现代欧陆哲学的书,这已经是众所公认的事实。黑格尔无疑是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最后集大成的人,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他建筑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他把世界当成一个自成起结的封闭体系,从最抽象的概念出发,按照正、反、合原则,使后继概念不断地从先行概念推演出来,又达到与先行概念的对立统一,最后形成反映绝对精神(理念)运动的范畴体系。黑格尔的最大功绩,在于他第一个全面、系统、精密地叙述了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前,黑格尔辩证法可以说是最全面、最深刻、最丰富的发展学说。马克思甚至在献给父亲的诗册中写道:“我们已陷进黑格尔的学说。”①列宁则认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②他甚至在10月革命胜利后,建议成立“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之友协会”。当然,马克思主义者继承黑格尔,“正像丘比特承继萨茨尔奴斯一样,是贬黜了后者的王位的。是一场真正的革命,伟大的革命。”(普列汉诺夫)。黑格尔是这样一位哲学家,他认为自己的学说合乎规律地继承并总结了前人理论思维的全部发展过程。在黑格尔心目中,哲学科学所经历的道路,并不是记载谬误的一览表,而是追求真理的紧张过程,这个追求过程越来越接近于目标,终于在他们体系中达到了目标。一个哲学家思想的形成何以如此,除了他们所继承的前人思想的影响之外,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态度的决定也是重要的,而首先,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影响。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②《哲学笔记》,第191页。歌德有一次在同埃克曼谈话时说过:“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沓来,方兴未艾的年代,我一生躬逢其盛,有幸经历了七年战争,接着是美国脱离英国,后来是法国革命,最后又是整个拿破仑时代,直到这位英雄一败涂地,等等。”黑格尔同样经历了这个方兴未艾的年代。他生于公元1785年,殁于法国七月革命后一年。海涅认为,就其破坏能力和严峻后果而言,罗伯斯庇尔可以和康德相匹敌;说到意志的狂放和抱负的远大,拿破仑则可和费希特并肩。但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和黑格尔同日而语的人;黑格尔的哲示思想最充分地反映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所发生的根本变化。黑格尔的一生没有外在的轰轰烈烈,他的活动在于内心,反映在他的思想和著作中。从这本书中读者将会看到,黑格尔的学说是怎样产生的,经历了哪些变化,并且怎样溶铸在哲学体系的严谨形式中。黑格尔在人类精神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准备了基础;他论述了一系列近现代理论思维力求解答的重要问题。但是他是他的时代的儿子。我们将从他所处的时代开始,看这个时代是怎样蕴育了这个精神巨子。方兴未艾的年代fangxingweiaideniandai一、腐朽的时代却产生了辉煌的思想恩格斯在描述十八世纪德国时这样写道: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主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的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只有在我国的文学中才能看出美好未来。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恩格斯曾提醒我们,在十八世纪中叶,歌德、席勒、康德、费希特以及稍晚的黑格尔等德国伟大的学者诞生了。恩格斯强调指出:“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②因此,在这个时代,尽管德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落后的,但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反映着德国市民同德国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斗争的丰富精神文化,仍然发展起来。克罗卜史托克(1724—1803)开辟了德国市民文学的光荣时期;德国革命民主主义戏剧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最大的代表莱辛(1729—1781)在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歌德和席勒在早期创作中掀起了“狂飙突进”运动,从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3—634页。②同上书,第634页。①而开创了德国市民自我觉醒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德国资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矛盾性在哲学中得到了最明显的反映,它具体反映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倾向之间的斗争上。康德(1724—1804)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康德早期著作的功绩在于:他指出以历史的态度来研究形形色色的现象的重要性。如果太阳系的地球都有自己的历史,那末,对地球上所有的存在物也必须从历史的观点来加以考察。康德第二创作时期(所谓“批判的”时期)主要是研究认识论问题。他的功绩在于:他从认识这一领域排除了一切超经验的、在经验之外的东西。按照他的意见,认识就在经验所能达到的世界范围之内。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先是否定上帝的存在、意志自由和灵魂不死,认为所有这一切都超出了感性经验范围;后又提出人的自由的自我规定思想,对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死的信仰又重新出现。马克思出色地揭示了康德关于道德的唯心主义学说的社会基础:“在康德那里,我们又发现了以现实的阶级利益为基础的法国自由主义在德国所争取的特有形式。不管是康德或德国市民(康德是他们的利益的粉饰者),都没有觉察到资产阶级的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并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从而就把这种意志变成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公设。因此,当这种强有力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实践以恐怖统治和无耻的资产阶级经营的形态出现的时候,德国小资产者就在这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实践面前畏缩倒退了。“①的确,康德哲学观点的缺点就在于内在的矛盾性,同时,他常常极力把这些矛盾调和起来。他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动摇,在无神论和有神论、信仰和知识之间动摇,都源于此。由于康德等人体现出的德国巨大的精神高涨,十八世纪下半叶和十九世纪初的德国文化,已不能只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现象。德国的哲学以及古典文学乃是整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是具有国际性质的。马克思说德国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时,正是指这一点而言的。提出问题方面的伟大世界历史意义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局限性,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特征。黑格尔哲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他把康德等人的唯心主义向前推进了一步。作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最后一环的黑格尔哲学,是整个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发展上的一个特有的现象。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的黑格尔,善于把人类各个领域的知识归结为统一原则,从而作出最大的概括。在黑格尔之前和黑格尔之后,哲学都很难做出类似的概括。二、斯图加特市立文科中学的严谨少年170年8月27日,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于斯图加特市的一位绅士、税务局书记官的家庭。严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781页。谨的家庭教育,使黑格尔从小学业出类拔萃。父亲认为:儿子在学校里上的课是不够的。尽管威廉把各学科都学得很出色,父亲仍为他聘请了家庭教师。父亲还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认识权威和秩序。这个思想影响了黑格尔一生。读书是这个早慧的少年的最大乐趣,他把零用钱都买了书。他喜欢读严肃的书;在中学时代,他就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那就是,把读过的书详细地摘录在一张张活页上,然后按照语言学、美学、面相学、算学、几何学、心理学、史学、神学和哲学等项目加以分类。每一类都严格地按照字母次序排列。所有摘录都放在贴存标签的文件夹里。这些文件夹伴随了这位哲学家一辈子。对于文艺作品,黑格尔不能说有中学以上的欣赏能力,在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德国的诗歌散文名著纷纷问世,而这位未来的哲学家均未读过。他所爱不释手的是一部以写实手法描写市民间千篇一律日常琐事的书,叫《索菲游记,从默墨尔到萨克森》(1769—173)。黑格尔越读越入迷。他为人循规蹈矩,安分守己,而且枯燥乏味。从现在保存的黑格尔中学时代日记中,也散发着少年老成、谨小慎微、陈谷子烂芝麻的气味。有一则是这样的:星期二,7月19日,先记载了黑格尔和几个模范生一起被叫到教务处去,“并没有训斥我们什么只是严肃地指令我们去规劝同学们,叫他们提防被拉进那些庸俗放荡的娱乐聚会。并且举了一个例子,说有这么一个团体,参加者都是些青年,男的十六七岁,女的十一二岁……”黑格尔的传记作者库诺。菲舍尔写道:“当时谁也不曾料到,这个陶醉于如此一部乏味小说的平庸少年竟会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他还将孜孜不倦,力图前进,有朝一日作为当代第一位哲学家而出现。“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在他的中学时代留下了两篇作品:以启蒙的唯理主义精神写成的《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宗教》(1787)和《论古代诗人的某些特点》(178)。后一篇在主题上同席勒的《论素朴诗和感伤诗》一文很相近,得到的评语是“大有后望”。黑格尔对近代文学缺乏鉴赏力,但他却以通晓古典文学而见长。他醉心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据他看来,近代诗人再也起不到古代诗人那样大的作用了。古代作品的优秀品质和无可争辩的长处就在于纯朴。他们的思想不是取自书本,而是直接源于生活和自然。他的中学毕业讲演是《土耳其人治下艺术与科学之衰落》,借题发挥,触目惊心地对比了家乡符腾堡的优秀,取悦了老师、学监,特别是公爵。这年10月,他顺利拿到了奖学金,他将赴图宾根修道院的神学院学习。和他进同一所神学院的,有两位中学时代的挚友: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和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尤其是谢林这位哲学家,今后将成为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并同黑格尔有着深远的联系。三、“自由之树”“黑格尔早期思想是以法国革命及拿破仑为中心的。” ——卢卡奇黑格尔的大学时代适值莱因河彼岸爆发了这样一些巨大的政治事件:袭击巴士底狱、推翻君主制、处死路易十六和雅各宾党人执政。黑格尔怀着浓烈的兴趣迎接这些事件,他和谢林、荷尔德林一起,于1791年参加了象征性的种植“自由之树”的活动,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热情赞扬法国革命:“这是一个光辉的日出。一切能思想的生物,都欣然地欢迎这一新时代的到来。高尚的热情充满了这个时候,全世界被一种智慧的热忱所浸润,仿佛神意同尘世之间的调和现在才达到似的。”在这个时期,黑格尔的思想发展并不归功于学院规定课程的学究式的研究,而主要应归功于勤奋的自学以及和学友——特别要提到的是后来成为杰出诗人的荷尔德林和未来的哲学家谢林,也就是他中学时到大学的两位挚友——的精神交往。几个年轻人对哲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钻研柏拉图、康德,进行热烈的讨论,同时,使他们共同感兴趣的,甚至在哲学兴趣之上的,是政治。这些年轻人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所鼓舞,他们热烈地欢迎这个革命,卢梭是他们的先知者。他们加入了政治俱乐部,在那里激烈地讨论法国革命事件。甚至他们在同普鲁士君主制妥协的时期,黑格尔也对法国革命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和赞扬。黑格尔把德国的宗教改革置于“爆发于现实中心”的法国革命之上,因为在黑格尔看来,法国革命不像宗教改革那样是在精神领域内发生的。但是,他从来没有像德国反动的浪漫主义者所做的那样,站在贵族反动派的立场上对抗法国事件。黑格尔对法国革命的热忱,明显地表现在他的青年时代的著作《人民宗教与基督教》一书中。卢梭是对社会罪恶和封建奴役愤然提出控诉的人,他的革命思想吸引了黑格尔,卢梭也是最先洞察资产阶级进步有其缺陷的人们中的一个。他的口号是:“回到大自然去!”他写道,经济的繁荣和科学的发达,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而人类这些成就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自由和道德的沦丧。但是卢梭相信,大多数无权无势的人们将摆脱暴政并将获得平等。他认为理想的国家体制,就是古代的城邦制国家。而在黑格尔看来,法国的事件正是卢梭思想的实践。概括起来讲,黑格尔的时代,是资产阶级革命高涨的时代,也就是法国革命的时代。黑格尔的政治态度,“我们可以说,黑格尔早年对法国革命比较持同情态度。晚年,当他到柏林大学成了官方哲学家后,他的政治态度更趋于保守。不过,尽管他早年较有自由民主思想,晚年较偏于保守,但他贯彻始终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主张人民与贵族阶级的联合”,……他始终赞成君主立宪制。从哲学上来讲,黑格尔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康德的时代,而黑格尔的任务则是:“依照康德提出的问题和开辟的道路,有所批判、提高、发展。”一般说来,黑格尔当时对于哲学的兴趣不如他对政治的兴趣。虽然他在法国爆发革命那一年就开始读康德的著作,但当时他还领会不了批判哲学的革命精神。黑格尔和谢林结交的基础,起初也不是哲学,而是政治。理论方面的共同兴趣是后来才发生的。这个时候的黑格尔,已经不再是那个循规蹈矩的文科中学生了。但他并没有堕入图宾根众多放肆的酒鬼的行列:他对政治着了迷。可是,二十岁的黑格尔并没有因此而当不成哲学硕士。神学院的头两年研究哲学,最后三年专门用来学习神学。黑格尔的毕业文凭上写着:健康状况不佳中等身体不善辞令沉默寡言天赋高判断力健全记忆力强文字通顺作风正派有时不太用功体质一般神学有成绩虽然尝试讲道不无热情但看来不是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语言知识丰富哲学上十分努力黑格尔以一篇关于符腾堡教会史的论文作为毕业答辩,结束了在图宾根神学院的大学生涯。哲学生涯的开始zhexueshengyadekaishi一、“人本身为大自然制定了它的一切目的”1793年10月,黑格尔前往卢梭的故乡瑞士,不过他没有去日内瓦,而是去了伯尔尼。在神学院结束后,黑格尔为什么拒绝当牧师呢?在图宾根受到法国革命和卢梭著作的影响,形成了急进观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伯尔尼,他在贵族施泰格尔家中任家庭教师,这样,他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来研究哲学问题。黑格尔一如既往地关心法国革命。他虽然不完全赞成法国革命,但并没改变对法国革命的拥护,仍然把它看作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是“一次灿烂辉煌的日出”。法国革命和黑格尔的学说血肉相连。即使他后来做了保守派,仍然认为,如果没有这一场大变动,欧洲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在幽静的伯尔尼,黑格尔开始了他最初的哲学生涯。他打算写一篇关于认识论的文章,他的笔记本上记着许多关于主观精神哲学的材料。“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些新的倾向:这位年轻的哲学家在思考一些古怪的问题:直观是如何变为自觉行动的?神经怎样起到感觉器官的作用?灵魂在哪儿?”同时,黑格尔对康德著作的理解日益加深。他给谢林写道:“我期待康德体系及其圆满成就在德国引起一场革命。”他最感兴趣的不是《纯粹理性批判》,而是关于实践哲学的著作以及费希特为这些著作所做的解说。“人类终于登上了一切哲学的顶峰,这个顶峰高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而使他对宗教感兴趣的,首先是“心灵”,因为真正的、活的、“主观”的宗教表现在感情和行为之中。“客观”的宗教是关于上帝的呆板知识。换句话说,“主观”的宗教是善人特具德行的同义词,而“客观”的宗教则体现了神学。他认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宗教的色彩,而在于宗教是否成为关乎心灵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黑格尔的早期思想中具有启蒙思想。黑格尔反对传统基督教的彼岸性和权威性;向往古希腊城邦伦理社会的政治生活,注重人和人的现世生活;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黑格尔所反对的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他并不反对宗教本身。他非常注重宗教,并为路德的新教辩护。他对古希腊的向往,至多可以说是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借以反对传统权威宗教的缺点。他的注重现世的人文、道德、伦理生活,是从历史地去看人对政治、宗教的变化中得出来的“。黑格尔喜欢在伯尔尼郊区散步。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一起到阿尔卑斯山游览。面对那些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黑格尔无动于衷。他在旅行日记中写道:“无论是眼睛还是想象力,都不能够在这些奇形怪状的大土堆上找到什么可以赏心悦目的,理性也没有发现一点什么可以使它铭记不忘,使它不得不表示惊讶或赞叹的。”哲学家全神贯注于十七世纪沸腾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阿尔卑斯山岿然不动的庄严气象引不起他的兴趣。他所追求的是寂静和安宁,在大自然中找到某种和他的思想相应的东西,他才感到由衷的高兴。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他哲学思想的端倪及其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投合黑格尔口味的是另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景:他毕生爱好为人所掌握并加以整顿过的大自然。晚年的黑格尔喜欢欣赏荷兰的肥沃牧场,蒙麦特里的花园,多瑙河谷地和海德保的郊野。未曾开发的荒芜的自然使兴致索然。这种自然观使他对目的论发生怀疑,因为这种学说认为大自然是为了满足人们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在一个人迹罕至、岩石丛生,使人生死未卜的地方,目的从何而来呢?黑格尔觉得他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人们宁愿洋洋得意地认为,一切都是由一个外在本体造成的,而不愿承认,是“人本身为大自然制定了它的一切目的”。二、回到故乡伯尔尼三年时间过去了。这时的黑格尔,思想日渐成熟。由于远离亲友,久滞异乡,寄身于一个一本正经的贵族之家,黑格尔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他请求荷尔德林和谢林帮助他摆脱这个环境。这年10月,黑格尔和荷尔德林两个朋友会面了,黑格尔来到法兰克福,在一个商人家中做家庭教师。但是两个朋友没能相聚多久。荷尔德林疯狂爱上了自己东家的妻子苏姗特。贡塔德,被迫出走法国。不久后传来噩耗,他心爱的人儿死了。荷尔德林悲痛欲绝,几乎是徒步走回来的,这一切加速了他的精神错乱,六年后这位著名诗人与世长辞。而在这几年,黑格尔几乎再没有得到荷尔德林的消息,黑格尔也一次没有探望过疯人院里的荷尔德林。黑格尔是主张理性至上的。一个人丧失了理性,在黑格尔看来,就等于死亡了。信仰使他中断了与荷尔德林长达十年的友谊。黑格尔和以前一样,首先关心政治、社会状况和宗教。不久,他又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他开始思考财产问题,并推断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财产。那么哲学还能不能打动黑格尔的心呢?回答是肯定的。细心考察,可以看出哲学在黑格尔精神世界中仍能起到隐蔽的主导作用。他写了一部主要的著作,一部未完成的手稿,这就是《基督教精神及其命运》,主角仍然是基督。但在这里,黑格尔直接同康德展开了论战。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个别朋友从一般——服从良心的趋使——换句话说,就是一般战胜了同它的相对立的个别,通过二者的调和来扬弃这一对立。这里显示了黑格尔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后来,由此产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于是,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找到那个将个别和特殊结合起来的非形式的一般呢?辩证逻辑就是从这里萌芽的。在法兰克福,黑格尔逐渐放弃了对于充满古代城市国家精神的共和政体的幻想。这与法国革命由高潮转为低潮有关。同时,也由于这一事实:哲学家这时不再宣扬他以前的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原则了。黑格尔愈来愈趋向于必须同历史命运不可避免的规律相调和的思想。对社会问题的兴趣也有些转到次要地位了。不久,黑格尔的生活开始了一个新阶段。三、“马背上的世界精神”1800年,这位哲学家三十岁了。他父亲一年前去世;黑格尔分到的遗产是一笔不大的款项。他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了。黑格尔启程前往耶拿。黑格尔之所以选择耶拿,是因为当时耶拿大学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活跃久富盛名。席勒曾担任这个学校的历史学教授,还有赖因霍尔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活跃其间,使耶拿成为当时德国进步思想的中心。在哲学家迁居耶拿期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世界历史事件。1803年,拿破仑废除了一百一十二个德意志小邦,把它们的领土分配给几个较大的邦,因而拿破仑在德国的政权得到了加强。1806年,莱茵联盟成立,法国成为这个联盟的保护国。这样,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寿终正寝。黑格尔在《德国宪法》这篇论文中写到神圣罗马帝国的崩溃,并提出了重新统一日耳曼民族的途径和复兴德国的主要措施。黑格尔是把“新时期诞生和向新时期过渡”同拿破仑的活动联系起来的。他把拿破仑称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称为“支配和驾驭着世界”的实体,这里既有对拿破仑的崇拜,又暗喻了另一层意思:拿破仑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那么“另一种世界精神由谁统率呢?”在黑格尔看来是不言而喻的。年轻的黑格尔正雄心勃勃,相信自己在精神上的绝对地位。直到拿破仑倒台以后,黑格尔一直都把拿破仑看作是法国革命事业在德国的继承者。他主张用拿破仑的资产阶级改良方法来复兴日耳曼民族。在居住耶拿的六年里,黑格尔一直专心致志地从事于教学活动和著述活动。在这里他讲授了逻辑学、形而上学、哲学史等课程,在谢林创办的《哲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论自然法的科学处理方式、自然法在哲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实证法学的关系》,在这里,这位哲学家第一次阐述了他的伦理观念:“伦理就是纯粹民族精神。”合乎伦理意味着,按照自己民族、自己乡土和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而生活。黑格尔刊印的第一本著作是《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黑格尔把费希特从“自我”引伸到“非我”,从一个范畴引伸出另一个范畴的原则运用自己后来的哲学体系中,但他坚决反对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从这时起,和谢林的分歧已显露出来,为了把思维和存在这两个分开来的领域结合起来,谢林假定“绝对理智”的存在,即非人格的精神本原的存在。观念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的对立就在它们必然由之发展出来的这一绝对中调和起来。谢林的结论是:自然界是通过脱离绝对亦即通过非人格的精神本质的内部的二元化而产生的。这就是谢林关于观念的东西和实在的东西、主体和客体同一的原理。起初黑格尔也接受了同一哲学的这一原理。但是,他们之间的分歧很快就产生了。随着《精神现象学》(1807)的问世,终于达到彻底的决裂。在精神王国里漫游zaijingshenwangguolimanyou一、被学生奉若神明由于拿破仑的军队侵占了耶拿,大学停课了。黑格尔不得不寻找自己应当致力的新事业。然而在耶拿大学的黑格尔经常陷入沉思,显得超脱而宁静。什么事情也搅扰不了他。他有一群学生,是忠诚的追随者,对老师奉若神明。“对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如饥似渴地洗耳恭听,并加以解释,探索每个字所包含的意义。有个学生要到维尔茨堡去,黑格尔说,他在那有个朋友(指谢林)。于是问题马上来了:‘朋友’一词究竟应当按照何种意义来解释?是通常意义,还是别有深意“?一位学生对老师的仪表作了如下的描绘:“容貌端庄……一双大眼睛闪烁不定,可以看作是个内向的思想家,这种眼光使人望而生畏……在微笑时,他善意中同时夹着些锋利、尖刻、讽刺的味道,这个特征表明他有深邃的内心世界。“二、在一场大战的火光中完成了《精神现象学》就在空虚时期,黑格尔撰写了《精神现象学》,经过他的朋友尼特哈默神学教授的支持,出版商决定排印这本书,规定作者在1806年10月18日前全部完稿。可这时普法战争战火已经在蔓延。黑格尔于10月8日寄出了原稿的大部分,19日就爆发了战争,法军先头部队占领耶拿,黑格尔怀揣《精神现象学》的手稿逃离出家,在战火中,借着营地和炉灶的火光,把幸免于难的手稿整理了出来,完成了全书。黑格尔后来功成名就,想到自己在一场大战的火光中写完《精神现象学》一书,常为此感到自豪。人们经常拿《精神现象学》和《浮士德》相比。一个用艺术语言,另一个用哲学语言,一个是形象化的描写,另一个非直观的概念化的叙述,两者固然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在浮士德追求生活意义的漫游和现象学的主角世界精神的流浪之间,却有着本质的相似。《精神现象学》的副标题是“意识经验的科学”。黑格尔自称:“精神现象学不是别的,正是纯科学概念的演释。”马克思称它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全部秘密所在”。从到耶拿大学任教之日起,“黑格尔就有条件来着手实现他建立哲学体系的宏愿了。在这近八年的时期中,黑格尔的著述计划和体系思想经历了这样的变化。最初,他想写成和出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其后,到了1803年夏季,他就放弃了上述计划,而是立意要写成和出版一部能够表达其哲学体系的著作。1805年,又许诺出版一部包括逻辑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以及自然法在内的教本,黑格尔在给歌德的信中反映了他这个著述计划,“在这个冬季我希望完成一部讲义,这一著述目的是对哲学作纯粹的处理”在致沃尔斯的信稿里他更明确地说到“我即将发表我的哲学体系”、“在秋季,我将把这一著作作为一个哲学体系问世”。“大约是在1805年夏秋之际,他关于哲学体系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从那时起,他认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应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是整个体系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才是他原来构想的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内的哲学体系。“于是,黑格尔中止了原计划行将作为”一个哲学体系问世“的著作的写作,而集中力量写了《精神现象学》。按照黑格尔原来的估计,该书是整个体系的第一部,由此可以看出它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关系,按照《黑格尔和他的时代》作者海谋的看法,《精神现象学》具三重意义,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并且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也通过哲学的方式来表达了他自己在那个时期内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由于当时德国还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政府,也由于当时黑格尔还不是一个“官方哲学家”(他评教授时一波三折,最后由歌德出面,惊动四个公国君主共同协商,才使黑格尔和其对手一起当了教授),黑格尔的思想带有进步、自由民主倾向。在这部书中,他分析法国革命的“绝对自由和恐怖”是启蒙运动必然发展而来的,而绝对自由、恐怖又必然过渡到它的反面,无自由、武力镇压和个人专制。因此他反对主观任性的自由和各式各样的个人主义,而强调伦理的国家和全体。黑格尔和歌德一样,认为拿破仑是法国革命之继承者,他看到拿破仑巡视全城,立刻欣喜地在日记中写道:“见他一面实在令人心旷神治。”他幽默地和具有深意地称拿破仑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意思是说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不过他们是用武力征服世界,这就是说还有从别的方面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关于《精神现象学》的政治态度,他把“知识”当作“唯一救星”,这是与“精神现象学”以寻求“绝对知识”为意识发展的最后目的的思想相吻合的。在国家和个人灾难面临之际,既不惊慌,也不敷衍迎合,而是依靠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所发现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世界精神,具体来讲,即日尔曼民族精神来面对它。这就是哲学所追求的社会目的。贺麟先生在《精神现象学》译者导言中准确地概括了黑格尔这一时期的政治态度。“这些政治见解和态度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1)对拿破仑表示一定程度的尊重,称他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2)对法国革命的‘绝对自由和恐怖’,他当作精神所表现的一种意识形态予以辩证分析,指出其必然过渡的过程,并且对法国革命唤醒民族意识和个人从旧制度礼俗中解放出来有所认识。(3)对德国,承认当时‘德国不能够真正称为一个国家’,主张德国不能单依靠风俗习惯、宗教、教育、语言的统一,而要在政治、军事、财政方面建立一个有领导、有权力的君主政府。““探险旅行”——《精神现象学》tanxianlǔxing——《jingshenxianxiangxue》从前面章节我们已经了解了《精神现象学》的写作背景。这是黑格尔壮年时期的著作,总结了黑格尔在此之前的理论探求。比较起来,是黑格尔著作中最少独断保守,最富自由精神的一部。在这部著作初版的德文原著封面上,黑格尔曾用大字标出:“科学系统,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国著名的黑格尔哲学研究专家贺麟先生认为,这就是说“精神现象学,由用显体,描述由最原始的精神现象进展到绝对的矛盾过程,可以称为全系统的导言。”它是黑格尔成熟时期的第一部著作,它与逻辑学、精神哲学等体系哲学区别开来,既自成体系,独具价值,又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这是《精神现象学》第一个重要特点。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提出并发展了他的体系的基本特征。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个完全成熟的思想家了。既然是黑格尔哲学的导言,黑格尔哲学的全部哲学方法和重要思想都在现象学中具有了轮廓,“绝对精神”和辩证法等关键思想在现象学中都得到了充分和系统地展现,因而,《精神现象学》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内容,这是第二个重要特点。整部著作内容博大,立意深遽,气势恢宏,融认识论、本体伦为一体,冶逻辑、文化和心理于一炉,逻辑艰深,论辩机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名著之一。这样一部西方哲学中的奇书,必然是仁者复仁,智者见智。这是它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新黑格尔主义者强调它的浪漫主义和神学性质,认为它是最为浪漫的一部书,是心灵向往上帝的旅程;存在主义者则肆意宣扬它的悲剧色彩,把描写中世纪宗教生活的“苦恼意识”一章加以永恒化和绝对化,认为悲剧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范畴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把黑格尔的劳动观、异化观和辩证法夸大抬高,使其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而贺麟先生则认为,要理解精神现象学必须重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精神,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一、“精神胚胎学”恩格斯指出:“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在其发展阶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①也就是说,精神现象学既是一部意识发展史,又是一部意识形态学,两者统一于历史发展过程中。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声明说:他的目的是指明个体怎样从通常的观点攀登到哲学知识的顶峰。他在这里发挥了这样一个深刻的思想,即个体为了达到真实的科学的知识,就必须通过人类精神在数千年历史时期内所通过的一切基本阶段。黑格尔说道:“把个体从未经教养的观点导向知识,这个任务是必须就其一般意义来理解的,而普通的个体,即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则必须就其形成发展来考察……从内容方面来看,各个个体也必须经历普遍精神所经历过的那些发展阶段,不过这些阶段是作为精神已经蜕下的外壳,作为一条已经开辟了的、铺平了的道路的各个段落来经历的。”黑格尔说:“意识在这条道路上所经历的那一系列的形态可以说是意识自身的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精神现象学》)它提供了从意识到自我意识,从自我意识到理性,从理性到精神,从精神到绝对精神的意识发展史。这个意识发展史又是意识形态学,它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页。精神。因此,可以说,一部精神现象学就是绝对精神自我展现、自我认识的历史。它阐述了主观意识的三个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以及其中包含的历史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同时涉及到精神、宗教和绝对精神三种意识形态。它又是对于意识从最低级的感性意识到产生纯概念的必然性进程的研究和阐明。它既是人类意识从原始粗野状态发展到哲学知识的漫长道路的一个缩影,也是引导个体意识到达哲学大门的一把梯子,因而构成了哲学体系的导言。意识形态所研究的意识现象,不是单纯的罗列,也不是单独的心理事实的拼凑,它比一般意识具有更深的本质意义,《精神现象学》就是从这里着手的,它所研究的对象“既是独特的、个别的,又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体现了许多个人意识的共性”。意识形态之间也不是漠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而是辩证地统一于意识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并呈现着内在必然性,这样,意识形态学就又成了意识发展史。它不同于心理学,也不同于历史活动,但又包含了二者的内容,“由于贯穿了辩证的、历史的方法。就自成了精神现象学的体系”。精神现象学中的意识发展史与意识形态学就这样历史地统一起来。黑格尔说:“意识在这条道路上所经历的它那一系列的形态,可以说是意识自身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黑格尔批评谢林,说他的哲学体系“像手枪射出一样,直接从绝对知识开始”,为了不使绝对知识像“从手枪里射出来”那样,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描述了哲学知识,哲学体系的产生过程,因而《精神现象学》就是在通往绝对知识(绝对理念)的途程上产生的知识的历史,描述了从自我意识到理性,从理性到精神,从精神到绝对精神的意识发展史。这个发展史又是意识形态学,它包括一系列意识形态,可分为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和绝对精神五个阶段,其中前三种属于主观精神,后两者属于精神和绝对精神。这是一个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意识发展过程,一个比一个更接近本质,直至发展到绝对之知。由于精神现象学论述了从原始的精神现象到绝对精神、从感性知识到绝对知识、从经验到概念的进程,可以说这就是从现象求本质,从个别、特殊的知识求普遍的知识,从经验求概念的知识。黑格尔认为,精神现象学就是论述意识力图摆脱它的外在性和直接性的过程。它在论述意识的直接性的同时,也论述了意识摆脱了外在性、直接性的过程。“精神的实际存在作为最初的东西不是别的,仅仅是直接性或者开端,而开端还不是向开端的返回。因此,直接的实际存在这个因素就是科学的这一部分所据以区别于其他部分的规定性。”而要真正达到对自身概念式的理解的科学,则是另一门科学的任务。黑格尔到晚年回忆《精神现象学》时,称它为“探险旅行”,这是他第一部独出心裁的巨著,正是从此发端,走上他精神探险的崎岖道路。黑格尔哲学著名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在这里还不那么尖锐,因为这时他的体系还没有完成。可以说只是以结构成分的形式出现的。这些结构成分有时比后来的结构更为有价值。黑格尔的出发点是试图思考一下精神文化的矛盾发展。但是,他始终没有看到意识的感性的物质基础。这正如马克思所说:“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①在黑格尔的意识发展史中,概念是脱离物质内容而独自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正像马克思所批判的:“黑格尔在现象学中用自我意识来代替人,因此最纷繁复杂的人类规定在这里只是自我意识的特定的形式,只是自我意识的规定性。”②尽管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有其原罪的思辨,但仍在许多重要方面提供了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的因素,正是基于这个考虑,马克思说,在剖析黑格尔哲学体系时,“必须从黑格尔的‘现象学’即从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的全部秘密开始。”③正因为此,马克思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比做“黑格尔的圣经”。《精神现象学》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影响最大的两点,莫过于“辩证法”和真理观。二、《精神现象学》的主要内容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考察了认识从直接的感性知觉到科学的认识、到对于现实的合理性知识的历程。其特点和难点也正在于此,因为黑格尔把这个历程考察了三次,而每一次都不同。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46页。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44页。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159页。认识的起点是个人的普遍的自然意识,在这里,意识同对象或世界相对立,尽管如此,当意识第一次从起点——它的自然状态出发时,它就从个体发展的镜子里领悟到全部以往的历史。认识历程的第二个阶段,是意识理解到了自己的社会本性,并且提高到了解历史的真实意义的程度。意识现在理解到,历史是个人的共同活动的结果。它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历史事件的参予者,但是,意识还没有提高到彻底理解以往历史的程度。认识——精神发展的第三阶段,精神对已经经历过的所有历史进行回顾,在这里,精神达到绝对知识的阶段,它可以自觉回顾以往的经历,并将那些认识的环节整理就绪。这就是绝对精神阶段。只有当个人意识在自己的发展中三次通过这一历程的时候,它才上升到科学的知识。黑格尔就这样把历史主义的原则运用于认识。用恩格斯的话说:“哲学所应当认识的真理,在黑格尔看来,已经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后就只要熟该死记的教条了;现在,真理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从知识的低级阶段上升到较高的阶段的科学的长期历史发展中……”①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意识三次通过从感性确定炸到哲学知识的整个发展历程。根据这一点,可以把《精神现象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以下几章: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在这①《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5页。几章里考察的是个人意识从感性确定性到对于合理的现实的认识的运动。(这个个人意识从最初发展阶段上就已包含着社会的本性。)第二部分——精神。简略地描述了历史各个阶段(古希腊、罗马、1789年的法国革命等等)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第三部分——宗教、绝对精神。分析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第一部分被称为“主观精神”,第二部分被称为“客观精神”,第三部分被称为“绝对精神”。由于《精神现象学》时期黑格尔哲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哲学全书》的写作计划中,“精神现象学”归入“主观精神”部分。《精神现象学》又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这只是说《精神现象学》本身又展示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轮廓,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精神现象学》被称为体系的“第一环”(这一点我们后面要详细阐述)。《精神现象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指出主体与客体、“自我”与“自我”之间的各种不同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系,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精神现象学》的第一部分讲个人意识,因此它所谈的是主观精神。这一部分又分三节,依次研究意识、自我意识和现性。关于意识的那一节,研究感性确定性、知觉、力与知性,现象和超感性世界这一节的着重点在于:从对象化的意识过渡到自我意识这个会导向理性的精神发展阶段,而在理性那里意识和对象的差别被扬弃了。为了这个目的,黑格尔力图揭露对象化的意识的一切形式——感性确定性、知觉意识和知性——中的矛盾。这里所说的感性确定性主要指感觉。。主义认识论,而知觉的意识和知性主要是指康德的认识论。比如感觉确定性说“现在”,指白天,但过了些时候,白天会变成傍晚,“现在”可以包括无限量的时间规定。因此,感性确定性是贫乏而抽象的认知形态。由于发现这一矛盾,意识就提高到知觉意识阶段。知觉意识仍然是对象化的和感性的,知觉意识试图把对。。象性理解为事物及其属性。但矛盾在于,事物一方面是作为诸规定的统一体而出现的,另一方面却又包含着许多属性。这里就包含着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在这里,黑格尔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法问题。怎样解决知觉意识这个矛盾呢?在黑格尔看来,只有深入事物内部本质。对象的内部本质是没有可感知性的。也就。。是到个人意识的新形态——知性阶段上,绝对一般的东西才成为意识的真正对象。黑格尔把规律定义为现象的本质的内容,知性意识在规。。律中发现了自己的本性,从而成为自身的对象。当知性成为意识的对象的时候,就提高到自我意识的阶段。在此之前,黑格尔所谈的都是对象化的意识,即意识的客体对于意识来说是某种外在的东西。现在对象化意识的一切阶段(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都在自我意识中被扬弃了。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当过渡到自我意识时,就进入了真正的真理的王国。自我意识经过一系列阶段,就上升到理性。至此,全部现实的人类史和精神发展都被黑格尔归结为意识的各种形态的发展。马克思说道:“在《现象学》中,……个人首先转变为‘意识’,而世界则转变为‘对象’,因此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各种关系。”①《精神现象学》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思维——认识与历史的结合。黑格尔指出:一定的意识形态通过现象学的运动而成为绝对知识内部的一定的概念,另一方面来讲,这个过程同时又是历史的过程。“两者结合在一起,即通过概念来理解的历史,就构成绝对精神的回忆”。可惜,这个深刻的思想没有贯彻到底。《精神现象学》的意图是研究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的运动过程。黑格尔指出,意识在发展进程中要经历类似全部经验史。因而,每个人都简略地重演全人类的经验。在考察自我意识之前,黑格尔的论述都带有批判的性质,从自我意识开始,才正面解决关于现实的人类认识的本性和产生条件的问题。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最初是作为欲望、作为实践意识而出现的。但问题在于,自我意识,“只有作为被人承认的东西”才能存在,黑格尔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主奴意识,提到劳动在意识的形成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天才在于他沿着奴隶的自我意识的运动道路去思考意识的发展;他把人的形成同劳动过程联系起来。马克思说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它的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地方,因此首先在于黑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3页。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认作一种过程,把人的对象化认作非对象化认作外在化和对这种外在化的扬弃;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①在黑格尔看来,人的自我意识是从奴隶意识开始的,最终目标是自我意识获得自由。在这个历程上,自我意识要经过三个阶段、三种现象学形态:斯多噶主义、怀疑主义和苦恼主义,苦恼意识,才是现象学上的近代世界意识形态。这个阶段是向理性过渡的阶段,即向社会意识的过渡阶段。个人意识通过观察的理性和实践的理性两个阶段,在“自在自为地实在的个性中得到综合,然后上升到精神”。在此之前,《精神现象学》所探讨的,不是真实的意识史,而是这一历史在再现和重复类的经验的那种个人意识的不同形式中的表现。只有在“精神”的阶段上,意识才理解自己的社会本质,并且提高到了解历史真正意义的程度。因而,《精神现象学》的第二部分是从《精神》这一章开始的。概括起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叙述了三种精神:第一种,真正的精神,伦理。分析古希腊民主制及其瓦解。然后介绍罗马。黑格尔把古罗马的法权关系看做是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第二种,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养。研究封建主义瓦解的原因;探究启蒙和信仰的斗争;评述法国革命。①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第14页,人民出版社195年版。第三种,自信的精神,道德。研究德国历史,考察德国的思想体系。最后一部分,《精神现象学》论述“绝对精神”。在“绝对精神”中,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和精神都被扬弃了,它们都作为环节而出现在“绝对精神”中,在这里,黑格尔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历程。宗教、艺术、哲学等现象学形态都给以历史考察。绝对精神回忆着已经经历过的各个阶段,相继从宗教、艺术和哲学的形式出现。需要提出的是,《精神现象学》中的精神和《哲学全书》中提出的绝对精神,其区别在于,前者还没有把艺术看做绝对精神的特殊形式:它暂时还是作为“艺术的宗教”而出现的。绝对精神的任务是用更高的观点去考察业已经历过的整个意识发展过程。精神正在重演它在走向绝对理念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探求的历史。黑格尔说精神应该从这里转化为概念,以便把实物性的形式完全溶解在概念里,而概念自身之中正是包含着自己的对立面。只有在那种情况下,精神才理解自己本来的概念,只是因为我们第一次理解了它,而它的形态或它的现有存在的范围,由于是概念,所以就是精神本身。“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的绝对精神的历程,使实体(外部世界、人类社会)越来越变成主体,主体仿佛把一切异化的形式都吸收到自身中,最后,在绝对知识中,在它的最高阶段——哲学上,完全扬弃了任何的‘实物性’、客观现实。精神仿佛是在自己深化着。他的奥德塞(巨著)就是这样结束的。“三、《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详尽而具体地描述精神生活的历程是辩证的,是自求超脱矛盾进展的。马克思指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恩格斯也指出黑格尔哲学的最大功绩在于他的辩证法,“他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①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主要是考察社会现象,在考察人类意识本身的基础上探讨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因而他并不在意自然辩证法。在《精神现象学》中显露出黑格尔辩证法的起源。在《逻辑学》中看不到辩证法的起源,唯心主义辩证法诞生的“秘密”是在《精神现象学》中显露出来的。由于精神现象学是意识形态学,意识发展史,从意识现象中找本质,从历史事实中找逻辑规律,从简单的东西中找深刻的东西。因此,精神现象学的性质决定了采取辩证法。黑格尔运用辩证法的方法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分析人的意识、精神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最低阶段到最高阶段的矛盾发展过程。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方法,也是黑格尔哲学中最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6页具合理性的内容。“黑格尔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他那彻始彻终贯注全系统谨严精到的哲学方法——这就是他的辩证法”(贺麟)。贺麟先生曾从三个方面总结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辩证法。第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可以说是一种矛盾的实在观。黑格尔认为凡是实在皆经过了正反合的矛盾过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贯穿宇宙人生。具体点说,这个矛盾的实在又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相反的矛盾,如有无合其为变,质量合其为度等;二是递进的矛盾,如精神哲学中主观精神进而为客观精神,又进而为绝对精神;三是相辅的矛盾,如艺术、宗教、哲学三种彼此相辅相成,休戚相关。第二,黑格尔的辩证法又是一种矛盾的真理观。也就是说,辩证法并不仅仅是实在的辩证法,而且也是认识的辩证法,是主体不断认识世界的本质、宇宙的真谛的方法。辩证认识论高于单纯的归纳法和演绎法,也高于单纯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它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具体的活生生的辩证法。这个辩证法又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前进的过程,最后达到一个真理的全体性,达到对宇宙人生的具体的认识。第三,黑格尔的辩证法又是一种矛盾的辩难法。辩证法是理性的智慧,是精神的反思,它不屑于从外部指出对方的缺点或不足,而善于从内部揭示其固有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揭示其潜在的否定性。所以,辩证法继承了古代苏格拉底和芝诺的一切智慧,通过辩难,通过内部自身的否定而达到对真理的认识,达到一个肯定的结论。辩证法是寻找真理的方法,是真理的助产婆,虽然辩难是它的一个主要特征,但它不流于诡辩,因为诡辩只是为了辩难而辩难,是空的否定,并在空的否定中自我湮灭。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置的,是唯心主义的。现象学中的绝对精神是被唯心地夸大了的脱离人、脱离物质的精神。尽管如此,仍含有合理性,其本质上是积极的、革命的。这种合理性首先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贯穿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黑格尔在现象学中说:“方法不是别的,即是全体结构的纯形式。就是说辩证法是在变动的矛盾发展的全体内容中去发现其本身结构所固有的规律和纯形式。这里包标几个方面。一、方法与内容不可分;二、由内容自身去决定此内容发展过程的节奏。”黑格尔反对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认为真理不是铸就的钱币,真理乃是依其内在性质而活生生的。另外,黑格尔本着辩证的精神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即他叫做知性的思维方法给予了深刻的批判。知性思维认为A即是A,B即是B,不讲联系,不讲对立统一,而黑格尔认为辩证真理则是具体的、丰富的、充满着联系、矛盾和统一的,它是一个具体共相,是理性的大全。总之,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充满生命的辩证法,这一点集中表现在精神现象学中,其中有关主奴意识、分裂意识、法国大革命等节的分析,可谓西方哲学史中最充满智慧的篇章。特别是青年黑格尔那种充满辩证激情的智慧,与老年黑格尔的迂腐保守形成对照。马克思抓住“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亦即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秘密”,立即肯定精神现象学和它的最后成果的伟大地方,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改造认作一种过程,把人的对象化认作对立化,认做外在化和对这种外在化的扬弃,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当然,黑格尔所认识的劳动只是指抽象的精神劳动。马克思远远超过黑格尔,唯有辩证唯物论,能揭示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之处,并给予批判地吸收。四、思辨的真理观《精神现象学》另一个重要思想,是黑格尔的真理观。根据黑格尔的论述,真理就是全体,认识真理,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认识过程。真理包含着整个过程,包含着对否定之否定的具体了解,因而真理是全部矛盾发展的过程;真理是通过克服各种错误而达到的。现象学无论是作为形态学还是发展史,它们本质上都是统一的,都是自我意识从现象到本质,从用到体,从特殊到普遍的认识过程,最后达到一个真理的大全。真理是具体的全体,现象学就是认识真理大全的历程,而对真理的认识,必须使用纯粹概念,为此,最初的知识必须经历一段艰苦而漫长的道路,最后才达到绝对概念的王国,达到纯粹逻辑的领域。现象学的任务就是为个体提供一个达到真理的阶梯。从现象学的真理观中可以看出,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思想,这就是人类认识的辩证法,真理不是一下子认识到的,事物的本质不是一下子达到的,而是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直接到间接,从片面到全面,从抽象到综合等一系列的飞跃和否定,才达到真理。这个思想集中了黑格尔的辩证思想和理性精神,并对马克思产生积极的影响,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采用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方法来研究、论述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精神现象学》中做了全面的评述。他说:“黑格尔在《现象学》中用自我意识来代替人,因此最纷繁复杂的人类现实在这里只是自我意识的特定的形式,只是自我意识的规定性。但自我意识的赤裸裸的规定性是‘纯粹的范畴’,是赤裸裸的思想,因此,这种‘思想’就能够在‘纯思维’中加以扬弃并且通过纯思维来加以克服。在黑格尔的《现象学》中,人类自我意识的各种异化形式所具有的物质的、感觉的、实物的基础被置之不理,而全部破坏性工作的结果就是最保守的哲学。因为这样的观点认为:既然它已经把实物的、感性现实的东西变为‘思维的东西’,变成自我意识的纯粹规定性,而且它现在又能够把那变成了以太般的东西的敌人溶解于‘纯思维的存在’中,所以它就把这个世界征服了。因此《现象学》最后完全合乎逻辑地用‘绝对知识’来代替全部人类现实,——之所以用知识来代替,是因为知识是自我意识的唯一存在方式,而自我意识只知道它自己,并且不再受任何实物世界的拘束。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黑格尔把世界头足倒置起来,因此,他也就能够在头脑中消灭一切界限;可是对于坏的感性来说,对于现实的人来说,这当然丝毫不妨碍这些界限仍然继续存在。此外,凡是表明普遍自我意识的有限性的一切东西——人及人类世界的任何感性、现实性、个性,在黑格尔看来都必然是有限。全部《现象学》的目的就是要证明自我意识是唯一的、无所不包的实在。“马克思在对《精神现象学》做了尖锐的分析批判的同时,仍对此做了高度的肯定,其认为辩证法、真理观、异化观等,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作为主观精神的一环的《精神现象学》以阐明主观意识的发展进程为己任,按照辩证的原则分析了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三个阶段,是一部真理生长的科学。其中有对历史深邃的识见,对人生中肯的把握,对社会具体的阐释。美国新黑格尔主义者鲁一士曾把《精神现象学》的绝对精神看作一个战将,“万古以来所有人类精神生活的精血,全都在他身上了;他走到我们面前已经鲜血淋漓,伤痕遍体,但是凯旋而来”。黑格尔用绝对主体——客体(是自然界和人类)——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代替了人和自然界的真实联系。完成了精神发展的历程。贺麟先生从四个方面肯定了《精神现象学》的意义,这就是,一、把它作为逻辑学的导言来研究,也就是把它作为人类认识发展史来研究;二、把它作为意识发展史来研究;三、把它作为意识形态学来研究;四、把它作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来源和秘密来研究。要真正理解《精神现象学》的意义,还必须全面的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深入到黑格尔哲学的全部秘密中去。“一个自己回到自己的圆圈”“yigezijihuidaozijideyuanquan”——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heigerzhexuetixidegoucheng黑格尔毕生致力于建立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是谁都知道的。那么,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我们来细致分析这个问题。要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这是一把开启大门的钥匙。一、两种划分方法对黑格尔哲学感兴趣的人都知道,第一个明确提出黑格尔哲学体系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人,不是西方的黑格尔哲学专家,而是中国的学者贺麟先生。贺麟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提出了“对黑格尔哲学系统可以有两种不同看法的问题”。1978年,经过长期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贺麟先生明确提出关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通常是把构成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三大部门: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当作黑格尔的体系。““对于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二种看法,便不单以《哲学全书》为准,而是统观黑格尔的全部著作以求其全体系的重点所在,精神所注以及中心论证辩证发展的整个过程,加以合理安排。依此看法,便应以《精神现象学》为全体系的导言,为第一环;第二环是《逻辑学》……;以《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包括《法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等)为逻辑学的应用和发挥,统称“应用逻辑学”为第三环。贺麟自信地指出:“我认为,这第二种看法是比较能够表达出黑格尔哲学的整体及其辩证法发展的内在联系的性质,而且也是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一致的。“早在法兰克福时期,黑格尔就萌发了建立一个哲学体系的思想,同时也提出了关于体系的结构的设想。他在1800年《一个体系的札记》中构思了一个“绝对精神”的体系。这个“绝对精神”把自己的本质展开为理念、自然和伦理,与此相应,哲学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关于理念的学说即逻辑和形而上学,关于自然的学说即自然哲学,关于伦理的学说即伦理学。这里是后来《哲学全书》雏形。在耶拿的十年中,黑格尔有了充足的时间和较好的条件来着手建立他的哲学体系。他的讲课和著述都以此为目标。然而,他的计划在不断变化和修正着。最初,他想先写成和出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并在讲演中做了预习,其后,一再延期终至放弃了这个计划,而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表达其哲学体系的著作。他在给歌德的信中说:“在这个冬季,我希望完成一部讲义,这一著作的目的是对哲学作纯粹的处理。”他在致友人的信中一再提到这本书的出版计划,可见,大约在1803年夏秋之际,他关于哲学体系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从那时起,他认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应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精神现象学,是整个体系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才是他原来构想的包括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内的哲学体系。由于这种体系概念的改变,他中止了那部即将作为一个哲学体系问世的哲学著作的写作,而集中力量写成了《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出版后,黑格尔匆匆离开耶拿大学的教授讲坛,去办报纸,之后又担任了较长时期纽伦堡中学校长的职务,在这个时期,黑格尔头脑里充满了他的体系的结构,这个体系已由《精神现象学》奠定了基础。现在,他开始着手撰写“科学体系的第二部分”。在实施过程中,逻辑学的篇幅大大增加了,以至成了一部详尽的、独立的著作,黑格尔在给友人的信中自豪地谈到自己:“婚后头半年,就写出了一本三十印张的、内容最深奥的书,实在非同小可。”这样一来,原来逻辑学作为科学体系第二部分(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共处)的计划就不得不修改了。他只能出版其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而不能同时出版整个第二部分。他在《逻辑学》初版序言中做了如下说明:至于外在的编排,原定在《科学体系》第一部分(即包括现象学的那一部分)之后,将继之以第二部分,它将包括逻辑学和哲学的两种实在科学,即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而科学体系也就可以完备了。但是逻辑学本身不得不必要地补充,促使我将这一部分分别问世;因此在一个扩大了的计划中,《逻辑学》构成了《精神现象学》的第一个续篇。以后,我将完成上述哲学的两种实在科学的著作。然而,这之后不久,黑格尔应聘赴海德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为了适应他的哲学讲演的听众“对于一种教本的需要”,他不得不让《哲学全书》比他原计划更早问世。可以想象,这时《全书》这种过于简要的纲要性使黑格尔感到为难,但他仍未放弃:“这种外在的编排”,并继续扩大,完成其“科学体系”的打算。1817年6月《哲学全书纲要》出版。1817年10月,黑格尔应普鲁士国王的聘请主持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1818年,黑格尔为他的哲学听众完成了一部可以充当“入门手册”的书——《法哲学原理》1827年,出版《哲学全书》第二版,此版比第一版篇幅增加近一倍。此外,这个时期的黑格尔,还通过他的哲学演讲来发展他的体系的各个部门。除《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哲学全书》和《自然法和国家学》以外,他还多次讲授《自然哲学》(或《实用物理学和自然哲学》),论述主观精神的《人类学和心理学》,论述客观精神的最后环节的《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等等,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和成果。这种情况下,黑格尔意识到要按他原来设想的“扩大了的计划”在“外在编排”上来完成他的“科学体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在黑格尔有生之年很难完成精神哲学各个领域都必须以专著来处理这样的巨大的工作量了。他取消了《精神现象学》附加的“科学体系第一部分”这个说法。然而他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要取消或废除《精神现象学》之作为科学体系第一部分的地位,而仅仅是取消原先设计的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外在编排”。二、体系的三个部分综上所述,从1800年起,黑格尔就开始形成了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的思想。从1803年夏季起,他就着手撰写一部包括这三个部分的表述其哲学体系的著作。在撰写过程中,一个主要的思想成熟了,这就是:真理的存在要素是在思维和存在或主体和客体相同一的纯概念之中。而真理只有作为这样的概念的体系才是现实的。因此,纯概念之为意识和存在或主体和客体的同一乃是他的哲学的根本原则,没有这个原则就没有他的作为思辨哲学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而没有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也就不可能有哲学的两种实在科学,即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那么,怎么来证明这条原则呢,黑格尔没走康德、休谟、谢林等人的老路,而是从人类的意识或知识的历史发展中去研究概念的发生,并从概念的这种历史发生的必然性去证明它的真理性。黑格尔那里,纯概念既是主观思维的核心和命脉,又是客观对象的核心和命脉,它是一切知识中最高的知识,他称之为绝对知识,也就是“绝对理念”。纯概念是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长期发展的结果。意识从低级的感性意识到产生纯概念的过程,黑格尔称之为的经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意识既异化自身为对象又扬弃异化使对象回到自身,从而实现它自身的辩证运动。因此,纯概念是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的结果,就是说它是意识所经历的主客关系的一切实践的和认识的形式及其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它的发生和形成是以意识所经历的实践和认识的一切形式的发展过程为前提和基础的。另一方面,纯概念不止是作为意识发展的结果,它还是意识作为主体对其发展过程的“回忆”的结果。所谓“回忆”就是“提纯”:去其经验的杂质,使它们以纯粹的形式呈现,即作为纯概念出现。在意识的经验系统中,精神真理是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出现的;在纯概念的逻辑系统时,精神真理则以概念的形式出现。这就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绝对理念的内在涵意。绝对理念是黑格尔的体系的基础。绝对理念在自己异化为自然界以前是以纯逻辑本质的形式发展的。然后它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又从自然界返回自身。因此,他的哲学体系分为三部分:精神现象学——理念的提出:逻辑学——理念的成熟;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理念的运用。精神哲学又分为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主观精神包括人类学、现象学、心理学;客观精神包括法、道德和伦理学;最后进入绝对精神,这就是关于艺术、宗教和哲学史的学说。在黑格尔一生的著作中,《精神现象学》论述第一部分;《逻辑学》、《小逻辑》论述第二部分;《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法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等论述第三部分。《精神现象学》是引导个体意识到达哲学大门的一把梯子,是哲学体系的导言;是黑格尔哲学的纲领性作品。这里所拟定的纲领,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结构中得到了确定,并在他今后的著作中得到了完成。《逻辑学》则是对于意识的经验发展的最后阶段,是作为支配意识发展过程的内在本质的纯概念本身的研究;《自然哲学》是对于作为应用逻辑学的原理于意识或精神的前提的自然的研究;《精神哲学》则是对于意识或精神本身的研究。它们共同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本身。由于对意识从低级的感性意识到产生纯概念的经验发展过程的研究和阐明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一个系统的全体,因而作为哲学体系导言的精神现象学就不同于通常著作和导言,而同时还构成了整个哲学体系的第一部分。关于这一点。黑格尔在1827年《哲学全书》第二版中说:“在我的《精神现象学》一书里,我是采取这样的进程,从最初、最简单的精神现象,直接意识开始,进而从直接意识的辩证进展逐步发展以达到哲学的观点,完全从意识辩证进展的过程去指出达到哲学观点的必然性。”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黑格尔之所以把《精神现象学》当作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和第一部分,正是由于他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他的逻辑学以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前提,认为它们有着前提和结果的关系。“逻辑以显现着的精神的科学为前提,这种科学包含并指明纯粹的知识这种立场的必然性及其一般间接性。”三、体系是一个圆圈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俨然是一个圆圈,它在开端时所采取的直接观点,即成为最后的结论。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到自身之时。“所以哲学上的起点,只是就研究哲学的主体的方便而言,才可以这样说,至于哲学本身,则无所谓起点”。按照这个著名的观点,哲学圆圈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哲学的开端。正因为这样,《精神现象学》是其哲学体系的开端,同时也是哲学体系中的一环。这就是《精神现象学》在体系中的双重地位。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圆圈的思想的必然结果。在确定了《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第一环之后,我们要弄清楚的,第二环是什么呢?随之而来的第二环当然就是逻辑学。这是因为精神现象学作为哲学体系的导言,直接来说,就是作为逻辑学的导言。精神现象学只把一种纯概念作为精神现象来描述,而不研究它们自身,只有逻辑学才把纯概念自身作为专门系统研究的唯一对象。在黑格尔看来,逻辑学负有向一切其他哲学学科提供最一般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原则的使命。逻辑学体系建立的必然后果就是它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自然和精神的各个领域,就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各个分支部门的建立。这就构成黑格尔哲学体系逻辑构成的第三环,即最后的一环。综上所述,正如贺麟先生所指出的那样,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构成是这样的:以《精神现象学》为全体系的导言,为第一环;以逻辑学为第二环;以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为逻辑学的应用和发挥,统称“应用逻辑学”,为第三环。“就整个哲学体系来说,‘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应用逻辑学’构成一个大圆圈”。具体说来,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精神现象学论述从原始的精神现象到绝对精神,从感性知识到绝对知识的进程,可以说是从现象求本质,是精神对自身认识的开始的阶段;逻辑学论述精神对自身的本质的认识,即论述纯粹本质性,对本质、普遍、概念、真理自身的本性的科学认识,是精神对自身认识的深入的阶段;作为应用逻辑学的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及其各部门,则是把逻辑学的普遍原理、规律用于自然和精神的各个领域,以发现以自然和精神的特殊形式出现的逻辑形式,使普遍和特殊、概念和经验达到统一,从而建立起哲学中最高、最具体、最困难的科学——关于人的精神、本质和自由的哲学,即精神哲学。一个真实的哲学体系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过程。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形成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最有价值的范例。关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恩格斯的看法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刻的总结。他说:尽管黑格尔身上充满了矛盾,“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体尔体系包括了以前的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而精神哲学又分成各个历史部门来研究,如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美学等等……在所有这些不同的历史领域中,黑格尔都力求找出并指出贯穿这些领域的发展线索;同时,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天才,而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物,所以他在每个领域中都起了划时代的作用。当然,由于‘体系’的需要,他在这里常常不得不求救于强制性的结构,这些结构直到现在还引起他们渺小的敌人如此可怕的感觉,这些结构仅仅是他们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在一切哲学家看来,正是‘体系’是暂时性的东西,因为体系产生于人和精神的永恒的需要,即克服一切矛盾的需要。但是,假定一切矛盾都一下子永远消除了,那末我们就会达到所谓绝对真理,世界历史就会终结,而历史是一定要继续发展下去的,虽然它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不可解决的矛盾。……这样给哲学家提出任务,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3页。逻辑学——自由的学问luojixue——ziyoudexuewen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就是辩证的方法,——这是绝妙的。还有一点:在黑格尔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最少,唯物主义最多。——列宁由于拿破仑的军队侵占了耶拿,大学停课了。黑格尔在《班堡报》当了一段时间的记者之后,来到纽伦堡中学任校长。继《精神现象学》之后,黑格尔又花了近十年的时间研究逻辑学。黑格尔的逻辑学著作有《大逻辑》和《小逻辑》两部。大体上讲,《小逻辑》是《大逻辑》的缩写。我们知道,逻辑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第二环”,中坚力量。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同时又最富于辩证法。如果说《精神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的自我发展,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纯概念”、“纯概念”的自我发展、自我认识过程的描述。黑格尔从彻底的唯心主义出发,否认有独立于思想概念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他认为“纯概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纯概念”的表现和“自我实现”;因此,逻辑学是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灵魂”,后二者是逻辑学的“应用”,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最唯心的”。然而,黑格尔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广泛而又深入地研究了社会历史领域和自然界的许多重要方面,客观物质世界的许多真实情况都反映在他的思想和著作中。对整个社会历史领域,“黑格尔都力求找出并指出贯穿这一领域的发展线索”。①对法国大革命,他热情赞扬道: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降生和过渡的时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页。代。人的精神已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的世界决裂……。事实上,精神从来没有停止不动,它永远是在前进运动着。……可是这种逐渐的、并未改变整个面貌的颓毁败坏,突然为日出的中断,升起的太阳犹如闪电般一下子建立起了新世界的形象。黑格尔把这种渐变的“突然中断”,称为“质的飞跃”。“从这里可以看出,黑格尔深刻地察觉到了他所处的时代的辩证法。他的哲学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关于‘突然的质变’的思想,实际上依据了法国革命时代的历史辩证法,他终生都认为,革命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关于自然科学,他在《大逻辑》中所引材料之丰富,足见他是很有研究的。康德的太阳系起源的假说、法国生物学家毕丰的关于物界变异性的揣测;德国胚胎学沃尔夫的进化论思想等这一时期以来自然科学成果,和社会历史现象一样,都成了黑格尔概括的对象。因此,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不是一个空洞的外壳,而是充满了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领域中新辩证法的客观内容的。正如马克思所说:“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作出把握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叙述。”列宁所说的“唯物主义最多”,就是指这种“对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叙述”。但是,应该看到,黑格尔对这些所做的解释又是唯心主义的,因此,黑格尔的逻辑学终究是一部“最唯心”的著作。我们知道《精神现象学》是研究作为显现着的(现象学的)精神的意识,怎样在自己的道路上摆脱了自己的直接性和同外界的衔接性,怎样成为纯粹知识,成为那些构成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之基础的纯粹本质的知识。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作为逻辑学的起点,所以黑格尔《逻辑学》的内容是纯粹的思想,思维着自己本质的精神。黑格尔是这样说的:“因此,我们应把逻辑学理解为纯理性的体系,理解为纯思维的王国。这个王国就是赤裸裸的自在自为的真理本身。因此人们可以说,这个内容就是对上帝的阐述,阐述上帝在创造自然界和一个有限精神以前他自己的永恒的本质的情况。”这就是说,黑格尔逻辑学是摆脱一切感性具体性和摆脱同对象世界一切联系的单纯的本质的研究。《精神现象学》是引导个体意识进入哲学大门的一把梯子,那么,对于意识的经验发展的最后阶段、结果,《逻辑学》就是对于作为支配意识发展过程的内在本质的纯概念本身的研究。它所留意的是与现实相分离的、绝对的、纯粹的知识,它既是逻辑理念自身的辩证的运动,又是对这一运动的自我认识。这样一来,黑格尔逻辑中内容与方法的矛盾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他的逻辑学是“最唯心”的,而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客观内容又“最多”。一、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指出: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列宁和普列汉诺夫把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要归结为逻辑学的影响,最重要一点,就是辩证法的影响。黑格尔的逻辑学,是逻辑学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辩证法)的统一,是这四者统一而为一门新的学科,它是哲学一切实在的、具体的逻辑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因为方法不是别的,正是全体的结构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纯煽动本质性里”(黑格尔)。A。黑格尔辩证法,是在总结欧洲哲学史中的辩证思想和自然科学新成就的促进下形成的。古希腊朴素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其代表人物“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断言,一切都在运动,对立双方互相联系、互相转化。亚里士多德也是古希腊辩证法思想的杰出代表,他表述了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思想,关于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思想,用列宁的话来说,都是“辩证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三百年间,辩证法的思想在发展着。但整个来说,还是形而上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动摇了僵死的形而上学观点,论证了自然发展的辩证法,这才为人们提供了系统地、自觉地阐述辩证法的可能。黑格尔就是在这一自然科学新成就的条件下,“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①的哲学家。辩证法的一切基本特征在黑格尔哲学里都第一次得到了自觉的、系统的表述。①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例如量变转化为质变的规律,是由黑格尔第一次提出的,亚里士多德虽然把运动分为六种:产生、消灭、增加、减少、位移,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但他并没有提出质量互变的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所未曾提出的。斯宾诺莎提出过“肯定就是否定”的原则,但未往前走一步。黑格尔采用了斯宾诺莎这个原则,进而提出与之相反的原则:否定就是肯定。并从中探出“否定之否定”原则。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赫拉克利特以其素朴、简单的哲学方式提出这方面思想,亚里士多德反对其对立面斗争的思想,他根本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源泉,而把动力归之于事物之外的“第一推动者”。他虽然承认在可能性中有对立面的统一,但否认在现实中有对立面的统一。布鲁诺是主张对立而统一的,但他不理解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虽然有了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的思想,但也没有达到把内在矛盾看成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的地步。黑格尔在哲学史上是和第一个提出“具体概念”以区别于“抽象概念”的哲学家,关于本体论、逻辑、认识论三者一致的思想(包括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统一的思想),关于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过程的思想,也是黑格尔第一次提出的。然而黑格尔深切看到的这些辩证法因素,都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表述的。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把思想看作是世界的基础和本质。黑格尔逻辑学是概念辩证法,是概念的矛盾转化、矛盾发展的过程,逻辑学则是分析概念的方法。黑格尔的概念,不同于康德概念,范围,他只有十二范畴。黑格尔所讲的概念、范畴数目比康德高,它不包括桌子、椅子之类的概念,而一些最普遍的所谓“纯概念”,是按照逻辑必然性一个一个地推演出来的。他批判了康德把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的主观唯心主义,消灭了康德的“自在之物”;并且从唯心主义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说出发,主张概念、范畴是客观的,因而,他的唯心主义更彻底。综上所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和唯心主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而,我们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应该是,不停留在他唯心主义体系这一“建筑的骨架和脚手架”(恩格斯)跟前,而要“深入到大厦里面去”,“发现无数的珍宝”(恩格斯)。B。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前,旧的形而上学方法显然已不能推进科学发展了,它已受到了康德、黑格尔在理论上的摧毁,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切现有逻辑材料中至少可以加以利用的唯一材料”(恩格斯)①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531页。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是从属于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的,辩证法为了体系的需要就不得不“背叛自己”。于是,辩证法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张世英先生在《论黑格尔哲学》中将这种矛盾归结为三个方法:(一)辩证法的本质在于承认辩证发展的普遍性,承认不仅在精神、概念的领域内有辩证法发展,而且首先是在客观物质世界中,在自然界和社会物质生活的领域中有辩证发展。但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使他否认了物质、自然本身的辩证法,使他把辩证发展限制在精神、概念的领域内,并且头脚倒置地认为不是主观辩证法以客观辩证法为来源,而是相反。(二)辩证法的本质在于承认辩证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但是黑格尔急于要“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①于是,黑格尔在断言真理是发展过程的同时,又主张整个发展过程有一个终点,以便在这①马克思:《资本论》第2版《跋》。个终点上“结束他的体系”。在社会历史领域,普鲁士国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顶峰;在认识领域,黑格尔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真理。(三)辩证法的本质在于承认对立面的矛盾斗争是永远都有的,可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却使他认为矛盾最终可以调和、平息,他把对立面的统一看成最终的,而矛盾则是过渡性的。他认为,矛盾斗争只在平常所说的具体事物亦即他所谓“有限事物”中进行,至于在无限的“最高真实”或“绝对真实”中则一切矛盾都消失了。他说:“绝对理念”“没有过渡”“最高的真实”、“本然的真实”,就是最高的对立与矛盾的解决。在最高的真实里,自由与必然,心灵与自然,知识与对象,规律与动机等的对立都不存在了,总之,一切对立矛盾,不管它们采取什么形式,都失其为对立与矛盾了。——这样,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就把辩证法固有的一些最重要的原则加以歪曲了,把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都“闷死了”。由此可见,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就是指革命的辩证法和他们的唯心主义体系之间的矛盾。……黑格尔所讲的虽然是他的概念的辩证法,虽然是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表述的辩证法,但无论如何,他在对他自己看到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作唯心主义解释时,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在客观上毕竟还是通过他的著作而这样或那样表述出来了。这就是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之所在。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们看到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纯粹人格-黑格尔_苏宁_着
纯粹人格-黑格尔_苏宁_着-2
纯粹人格-黑格尔_苏宁_着-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纯粹人格
纯粹人格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