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23

说过:一切皆流转,无物常住,仅“一”常存。但这还没有表达出真理和普遍性;这是在对立中存在着的统一的概念,而不是自身反省的抽象的概念。这个与运动、与诸个体的过程①译者增补。-- 367丁、赫拉克利特363相统一的“一”就是普遍、类、理智,或者就其无限性说,即作为思想的单纯的概念。作为这样性质的理念是尚待规定的——即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普遍是在对立中的直接的单纯的统一,是不同的东西回归到自身的过程。但是这在赫拉克利特那里也有了。赫拉克利特把这个普遍、这个在对立中的统一——有和无是同样的东西——叫作“命运、必然性”①。。。必然性的概念正是这种概念:存在者作为被规定者,具有这样的性质(这性质构成它作为一个个体事物的本质),即它是什么,正由于它与它的对立物相联系;——这就是“贯穿在全体的存在中的绝对关系(yos)”。他把这绝对关系叫做O B“以太的身体,万有变化的种子”②。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这就是理念,就是普遍本身,就是本质。这就是静止的过程,——如兽类是不变的东西,是接受自己的(回归自身的)单纯的过程。除此以外,我们现在还必须来观察,赫拉克利特给本质(即世界,存在的东西)对意识、思想什么样的关系。就全体。。。。。而言,他的哲学有一种自然哲学的形态;原理虽然是逻辑的,但是就其自然形态说它是被理解作一般的自然过程的。U B(法则)如何进入意识?它与个体的灵魂关系如何?这里我要详细加以说明;这是一种美丽的、天真的、纯朴的真实地谈论真理的方式——这儿谈到普遍、意识的本质和对象的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七节;辛普里丘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六页;斯托拜欧:“自然的牧歌”,第三卷,第五十八——六十页。②普鲁泰克:“诸哲学案”,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36846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本质的统一及客观界的必然性。赫拉克利特关于认识所说的话现在保存有很多段落。从他的原理——万物存在,同时又不存在——直接出发,他解释道:感觉的确信是没有真理的。因为感觉的确信正是这样的东西,对于它那存在的东西好像是存在的、确定的——这。。就是说:这种感觉确信是这样的确信,对于它存在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直接的存在并不是真正的存在,而绝对的间接性、被思维的存在、思想才是真正的存在,在这里存在得到统一的形式。“我们在清醒时所看见的是死的东西,在睡眠中却是一个梦”①,因为,只要是我们看见的东西,就是一个顽固的东西,就是固定的形象。赫拉克利特在这方面论及感性知觉道:“人的眼和耳是最坏的证人,如果它们有着粗野的灵魂的话。理性()是真理的裁判者,但不是任O B意武断的,而是唯一神圣的、普遍的裁判者”‘②,是尺度、是贯穿宇宙的实体的韵律。绝对必然性正是这种在意识中的真理;但是,这种东西并不是每一种关涉到个别东西的思想,也并不是每一种在其中仅有形式或表象的内容的关系。而是普遍的理智,对于必然性的已发展了的意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广博的知识并不能教导人的心灵;否则它就已经教导赫西阿德、塞诺芬尼和毕泰戈拉了。唯一的智慧是:认识统治万有的理性。”③①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基本原理”,第三卷,第三章,第五二○页。②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二六——一二七节。③“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一节。-- 369丁、赫拉克利特563塞克斯都进一步叙述了主观意识即特殊理性对普遍理性、对自然过程的关系。这种关系带着高度的物理形态;它有点像我们所了解的作梦的或疯了的人与清明意识状态的关系。清醒的人是以一般的方式,即适合于事物的方式,也即是其他的人用以对待事物的那种方式来对待事物。塞克斯都像这样告诉我们有关这点的规定①:“所有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是合逻辑的、理性的”,——这就是必然性的普遍实质。普遍性有着清明意识的形式;客观的存在、客观性是合理的,但并不因此就是伴有意识的。如果而且只要我们是在这种清明意识状态和意识的客观性的客观合理的联系中,那末,虽然我是在有限中——作为一个有限者我是在外在的联系中,那末,不管在睡梦中和清醒时都是在这种联系的范围内;——但是只有当我们有了理解、清明意识和自觉,而不是在睡梦中时,我们才意识到这种联系的必然方式、客观性的形式——在有限性中的理念。“如果我们经由呼吸而吸入这种普遍的本质,那末我们就变得理智;但只有清醒时我才是如此,在睡眠中我们就忘记了。”这种理解的形式就是我们叫做“觉醒”的东西。这种觉醒、这种对外在世界的意识是属于理智的范围的,不过是一种情况;而在这里却被当作理性意识的全体了。“因为在睡眠中”(据说)“感觉的通路关闭了,在我们之内的理智和周围的联系隔断了。而只有呼吸的联系保存着,就仿佛”(只是)这种联系(即清明意识的情况)的“一条根”,它在睡眠中也①“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二七节。-- 3706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存留着——这并不是特殊化的,而是抽象的成分;因此这种呼吸和一般的呼吸是有别的,即与他物对我们之存在是有别的。人的理性就是这个与客观事物相联系的过程。因为我们不是与全体联系,所以我们只有做梦。“这样一隔离,理智就失去了它从前曾有过的意识的力量。”①仅仅作为孤立的个别性的精神就失去了客观性;它不是在个别性中的普遍思想,也就不是那种把自身作为对象的思想。“但是它(理智)在觉醒的人中,通过感觉的道路,像从窗户向外瞧一样,便舆外界建立联系而获得逻辑的力量”——这是朴素的唯心论。“正如炭近火则燃烧,离火即熄灭一样,部分也是这样”——必然(见上)——“当部分〔理智〕与在我们身体中的环境相隔绝时,由于这种隔离,它差不多变成非理性的了”;——这种思想正与以为智慧是上帝在睡眠中、在梦游中给予的那些人们的意见相反。“但是在与无数通路的联系中必然性就同样与全体联系起来”②。觉醒是实际的客观的意识,是对普遍、对存在的认识;虽然里面还有自为的存在。③“这个全体、这个普遍而神圣的理智——和它相结合,我①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二九节:μημιιηδαμιG B G F,指使观念成为自己所有的力量;Mnemosyne(追忆女神),Mneme并不就是我们的记忆力(Mnemosyne是文艺女神之母),一般地是指一切的观念和意识。②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三○节。③值得注意的是邓尼曼(第一卷,第二三三页)说,赫拉克利特说过:“思想的根据、思想力是在人之外。”这点他是引用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三四九节。-- 371丁、赫拉克利特763们就是逻辑的〔有理性的〕——,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就是真理的本质。因而那种对一切人显现为普遍的东西,就有信念,因为它分享了普遍而神圣的逻各斯;但是那种属于个别人的东西,由于相反的原因,自身是没有信念的。赫拉克利特在论自然一书的开端说道:‘因为环境是理性(Vernunft,),所以人们在他们听见以前和他们刚听之初都是无O B理性的。因为一切事物之发生既均系按理性而发生:当他们来研究我所指出(解说、叙述、阐明)的言论和作品时(这些言论和作品是我依照每一事件的性质去区别并解说其真实关系而指出——解说、叙述、阐明的),他们还是无经验的。但是其他的人并不知道他们清醒时所行的,亦如他们遗忘了在梦中他们所行的一样‘。“①赫拉克利特断续说:“我们依照对神圣理智(Verstand,)的分享而作一切事,想一切事。所以我们必须”仅O B只“遵从这个普遍的理性。但是许多人生活着,好像他们有一种自己的理智;但是,理性不是别的,只是对于宇宙的安排(结构)的方式(ξηησρπ,转折、变化,ηC B O D B F D B F Dπαδιησω)之阐明——(意识、阐述、洞D B F G D B I C见)。所以,只要我们分享关于它的知识,我们就是在真理中;但是,只要我们有着特殊的东西“——(个人特有的东西)——“我们就是在错误中。”②多么伟大而重要的字句啊!人们不能比这更为真实、更为朴素地来表现真理了。意识只有作为普①塞克斯都:“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三一——一三二节。②塞克斯都:“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三三节。-- 37286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遍性的意识才是真理的意识;但是,个别性的意识和个别的行为,一种在内容或形式方面特别异样的创新,是非真理的,是坏的。因此错误只在于思想个别化——罪恶与错误是由于与普遍分离。人们通常认为,当他们思想某物时,则他们所想的必须是特殊的东西;这是一种错觉。赫拉克利特尽管主张感觉知识中没有真理,因为一切存在的郁流转着,感觉确信的存在当其存在时是不存在的;但他也同样认定在知识中客观的方法仍然是必要的。我所知道的合理的与真实的东西是既从对象性中,亦从感性中,从个别中,从确定和存在着的东西中回归〔到普遍性〕。而理性自身所知道的也同样是必然性或存在的普遍性。这就是思想的本质,亦即世界的本质。斯宾诺莎①的真理观与此相同:“在永恒的形式下观看事物。”理性之自为存在并不是一个没有对象的意识、一个梦,而是一种自为的知识;但是这种自为存在是觉醒的,或者说是客观而普遍的,是对一切人都是同一的。梦是对某种唯我所知的东西的一种知识。幻想和幻想一类的东西正是如此的梦。同样,感觉是这种方式,即某物仅为我而存在,我有某物在我——作为主体——之中;感觉无论被说成如何高尚,但实际上它对于我——作为主体——乃是我所感觉到的,而不是离我独立的对象。而真正说来这个对象对于我是作为自身独立存在的东西,而我对于我自己说,是没有主观性的;同样,这个对象并不是一个幻想的对象,不是仅为我所造成的对象,而是本身普遍的对象。①“伦理学”,第二部分,命题四十四,绎理二(保罗本,第一一八页)。-- 373戊、恩培多克勒、留基波、德谟克里特963除此以外赫拉克利特还有许多另外的残篇和个别的语句等等。例如:“人是有死的神,神是不死的人;对于前者死亡就是生,而生活就是死。”①神之死是生,神之生是死。神圣是那种通过思想而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性的提高;单纯自然性是属于死亡的。〔在塞克斯都(“皮罗学说概略”,第三卷,第二十四章,第二三○节)那里我们又谈到:“赫拉克利特说,生与死都结合在我们的生活以及死亡里;因为当我们活着时,我们的灵魂是死的,并埋葬在我们里面,但当我们死时,我们的灵魂超昇并活着。”〕②关于赫拉克利特,在事实上我们可以说,苏格拉底曾说过的同样的话:赫拉克利特的还残留给我们的东西是优越的;但已遗失了的,我们必然设想,大概也是同样优越的。或者,如果我们希望命运是公正的,我们的后代永远保存最好的东西;那末关于赫拉克利特的残篇我们至少必须说,它是值得保存的。戊、恩培多克勒、留基波、德谟克里特在研究恩培多克勒时,我们同时研究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在他们那里出现了感性事物的理想性,同时也出现了普①法布里修注塞克斯都。恩披里可:“皮罗学说概略”,第三卷,第二十四章,第一八五页,附注C(赫拉克利德:“荷马寓言”〔Heraclides,alegoriaeHomerEicae〕,第四四二——四四三页,加尔本;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教育论”,第三卷,第一章,第二五一页,波特本)。②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九七页增补。——译者-- 37407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遍的规定性或到普遍的过渡。恩培多克勒是一个毕泰戈拉派的意大利人,他倾向于伊奥尼亚派,留基波倾向于意大利派。一 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的残篇曾多次收集起来。(一)莱比锡的施图尔兹收集了四百余首诗歌:“阿格里根特的恩培多克勒;他的生平和哲学阐述,从古代纂述家搜集来的残余诗篇,施图尔兹整理、解说、并著导言和索引。一八○五年莱比锡(谷申版)出版,共七○四页。”(二)派朗曾收集了恩培多克勒和巴门尼德的残篇:“恩培多克勒和巴门尼德残篇,派朗纂释。”一八一○年在莱比锡出版。在伏尔夫的“文录”(Analecta)有一篇锐德论恩培多克勒的论文。恩培多克勒生于西西里岛的阿格里根特,而赫拉克利特则是小亚细亚人。于是我们又回到意大利,历史在这两个地方交替着,在作为中心的希腊本土,哲学还未出现。恩培多克勒大约在第七十届奥林比亚赛会诞生;成名于第八十届奥林比亚赛会(纪元前四六○年)①。据施图尔兹②引多德威尔(Dodwel)③的话:在第八十五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二年巴门尼德已六十五岁,因之芝诺是生于七十五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二年,因而他比他的同学恩培多克勒大六岁。恩培多克勒①“邓尼曼”,第一卷,第四一五页(“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八卷,第五十九节)②施图尔兹原著,第九——十页。③“论毕泰戈拉年代”,第二二○页。-- 375一 恩培多克勒173当毕泰戈拉在七十七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或第二年死时只有一岁。按多德威尔的说法,恩培多克勒生于七十七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纪元前四七二年)。亚里士多德①说:“按年龄在他在阿那克萨戈拉之后,但按事业是在他以前。”他是否在时间上更早从事哲学思维是不确定的;但是他的哲学就概念的阶段说比阿那克萨戈拉的概念是早些,不成熟些。在关于他的生活情况的记载中,看来他与毕泰戈拉一样是一个有异行的人和魔术家②。当他活着的时候,他在国人中享有极大的名誉和光荣;他的声誉传播甚广③。他死后人们在他故乡中为他建立了一座雕像。他并不像赫拉克利特那样离群索居;而是像巴门尼德之于爱利亚一样,对其国人及阿格里根特国家事务的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他有这样的功绩:在阿格里根特国王麦顿(Meton)死后,使阿格里根特有一部自由宪法,并使所有的公民皆有同等权利④。同样他也摧毁了阿格里根特公民多次图谋夺取他的祖国政权的企图;——而当国人对他的尊敬到达要他做国王的高度时,他拒绝了他们,继续作一个受人尊敬的老百姓⑤。正如关于他生活中别的情况一样,关于他的死也有许多神话⑥。在他的生活中,他的行动很出色,同样他也想通过他①“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三章。②“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八卷,第五十九节。③“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八卷,第七十三、七十六节。④同上,第七十二节。⑤同上,第六十三——六十六节。⑥同上,第六十七——七十一节。-- 37627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的死而得到尊重,要死得不平凡,证明他是一个不会死的人,他只是遁去了。一说在一次宴会之后他突然消失;一说他与朋友一道在艾特纳(Aetna)火出上,转眼他们就不见他了。他到底成了什么,由下面的事实泄露了出来:他的一只鞋从艾特纳火山中抛出来而为他的一个朋友发现,由此就可清楚地说明,他已跳入火山,他以此方式逃避人们的视线,同时引起这种意见:他不是死了,而是超升于神灵之列了。这个虚构的起源和原因似乎单就在一首诗的一些诗句中便可说明他的僭妄。他说道①:“啊!你们居住在黄色的阿克拉伽大坡内的朋友们,你们忙于崇高工作的朋友们,我向你们致敬!对于你们我是不死的神,不再是有死之人。我四处周游,万人尊敬,献我以钻石之冕和绿色的花冠。当我来到繁荣的城市,同样为男女所尊敬。千万人追随着我,询问着解救之道,有些人需要预言,有些人索求着医治许多病症的福音。但是我何必絮絮叨叨于这些东西呢,好像我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这样在这有死的终归毁灭的人群中逗留“。但是与这种自己夸赞相关的是:我为人高度尊敬,但这有什么价值呢。这诉说出他对于人们给他的光荣的厌烦。恩培多克勒曾以毕泰戈拉派为师,并和他们交游,因而有时他也如巴门尼德和芝诺一样被算作毕泰戈拉派;但是除上面所指出的以外,是没有其他理由的。他是否属于毕泰戈拉盟会是可疑的;他的哲学并无毕泰戈拉派的模样。他也被①施图尔兹,上面引证过的书,第五三○页。又见第三六四——三七六页。-- 377一 恩培多克勒373认为是芝诺的同学①。关于他的哲学,对于我们说来诚然还保留了许多片断的。。自然哲学的思想和教训的言论;在他那里似乎思想更深入了实在性,而对于自然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展开和广度。但是我们在他那里比起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更少发现思辨的深度;而是愈益沉没在实在的观点的概念——一种来自自然哲学的训练或对自然的观察。说到支配他的哲学并主要是在他的哲学中开始出现的确定的概念,那就是化合或综合。作为化合来说,就第一次呈现了对立物的统一。在这个思想(化合)把握住普遍以前,静止的对立物的统一(这个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出现的概念)从表象看来,是被认作化合的。他是那些流传至今的通俗观念:火、空气、水、土四种物理元素的创始人。化学家把元素了解成一种化学上单纯之物;那末这四种元素也不再是元素了。现在我想简短地说明他的思想;他的哲学并没有很多东西。我把所报道的许多个别之点综贯为一个有联系的全体。亚里士多德②简短地把他的思想这样总结起来:“恩培多克勒”在三种元素:火、空气、水(这些中的每一个在从前被这个或那人哲学家认作原理)之外“加上作为第四个原理的土”;并且说:“这些东西永远常在,并不变易,只是按多少不同而化合、而分离,总合为一,而又从一出来。”碳素、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八卷,第五十四——五十六节。②“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三章;“论生灭”,第一卷,第一章。-- 37847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金属等等都不是那种常在而不变的独立存在物;所以它们并不意味看什么形而上的东西。依恩培多克勒看来情形是这样的:每一个东西之发生是由于叫种元素的某种化合。如果我们把这四种元素当作普遍的元素来观察,那末对于我们的普通观念说,它们就不是那些感性的东西。因为从感性看来,还有许多别的不同的感性东西。例如,一切有机物都是属于另一类;再如,土作为简单的纯粹的土,是不存在的,而只有复杂的特殊性的土。常我们听到四种元素时,这里面就包含着由感性的观念提高到思想。关于它们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亚里士多德继续说道①,恩培多克勒(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最初”并不只把四种元素作为原理使用,而且还有“友谊和仇恨”。仇恨〔即敌对〕我们在赫拉克利特那儿已见过了;不过马上我们可以看见,它们〔即友谊与仇恨〕是属于另一类的:因为正确地说它们是某种普遍的东西。在恩培多克勒看来,四种自然元素是实在的,而友谊与仇恨是思想的原则。我在这里引用亚里士多德所作的注解来说明。(甲)“假如人们不只像恩培多克勒那样讷讷不清地说到这一点,而是在它应有的结论中并以理智为准绳来理解这点,那末人们就会看到,友谊是善的原则,而仇恨是恶的原则。以致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恩培多克勒第一次把善与恶建立为绝对的原则;因为这个善是一切善的原理,这个恶是一切恶的原理。“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指出了”普遍“的痕迹,因为①同上,第四章。-- 379一 恩培多克勒573研讨自在而且自为的原理这个概念,对于亚里士多德是必要的。但是这只能是这样一种概念或思想,它自身直接是自为的(自在的并不自为,而是为他,如有与无的形式统一);这样的原理从前我们还未曾看见,而是在阿那克萨戈拉那里我们才第一次发现。亚里士多德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找不到善的原理,因而他想在恩培多克勒这里去发现它。我们了解的善是指自在而且自为的目的,是指自身完全巩固的东西。我们曾多次表示,亚里士多德在以前的哲学家那里找不到运动这一原理;他说,人们不能从“有”去理解变化。现在我们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在“变”〔即生成〕的运动中发现了这个原理。但是亚里士多德把一种更为深刻的原理叫作“为谁”、“目的”;善是那种为自身而存在的东西。目的是一种自在自为地稳固存在着、自己规定自己的概念;所以它是绝对自为的真理,一切其他的东西由于它而有其存在。如果我们把目的(善)作为真理来说明,那末它就还有行动的特徵,自我实现的特徵,自身目的的特徵,自在自为的概念的特徵——目的自为地规定着自己,并且同时就是产生自己的行为;这样,目的就是理念、概念,这个概念使自己客观化,而在它的客观性中与自己同一起来。亚里士多德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找不到目的的原理、自我保持等同的原理、坚定不移的原理;所以他强烈地攻击赫拉克利特,因为在后者那里只有变异,没有回复,没有目的。他相信现在在恩培多克勒这里找到了它;但同时他说,恩培多克勒仅仅讷讷不清地说到它。(乙)联合与分离这两个普遍的原理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范畴。但是亚里士多德进而论及这两个原理的更进一步的关系-- 380673哲学史讲演录  第一卷和特徵时,谴责“恩培多克勒既没彻底使用这些原理”,——友谊和仇恨——“也没有牢牢把握住它们内部的特性;因为在他那里友谊每每实行分离,而仇恨则实行联合。因为,如果宇宙的全体由于仇恨而分离为诸元素,那末由于这样火就联合为一,同样每一其他元素也是如此”。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28
正序
倒序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2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3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4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5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6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7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8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9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10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11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12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13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14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15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16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17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18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19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20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21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22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23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24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25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26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27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德〕黑格尔-2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