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养生之道》·txt-4

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则无病不治也。  但今时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世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术休粮,恐生异见。金石草木之药,与病相应,亦可服饵。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业报病,要须修福忏悔,患则消灭。此二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即可自行兼他,况复具足通达?若都不知,则病生无治,非惟废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虞,岂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方法。其法非一,得意在人,岂可传于文耳?  复次,用心坐中治病,仍须更兼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常住缘中;五、别病因起;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持护;十、识遮障。  云何为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  何为用?谓随时常用。  何为勤?谓用之专精不息,取得差为度。  何为常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  何为别病因起?如上所说。  何为方便?谓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  何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月,常习不废。  何为知取舍?谓知益即勤,有损即舍之,微细专心调治。  何为持护?谓善识异缘触犯。  何为识遮障?谓得益不向外说,未损不生疑谤。  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虚者也。  10)证果第十  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因缘虚假不实故空,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则体真止也。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是名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亦名慧眼,亦名一切智。若住此观,即堕声闻辟支佛地。故经云:“诸声闻众等自叹言,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维,不生善乐。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藐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若菩萨为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法,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则当谛观心性虽空,缘对之时,亦能出生一切诸法。犹如幻化,虽无定实,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行者如是观时,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能于空中修种种行,如空中种树,亦能分别众生诸根性欲无量故,则说法无量。若能成就无碍辩才,则能利益六道众生,是名方便随缘止,乃是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亦名法眼,亦名道种智。住此观中,智慧力多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是名方便观门,非正观也。故经云:“前二种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应修息两边分别止,行于中道正观。  云何修正观?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缘真假之心,名之为正。谛观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坏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则于心性通达中道,圆照二谛。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亦不取中道二谛,以决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观。如《中论》偈中说: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深寻此偈意,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旨趣。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一切种智。若住此观,则定慧力等,了了见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疾如风,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行如来行,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获得六根清净,入佛境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一切佛法皆现在前,成就念佛三昧。安住首楞严定,则是普现色身三昧,普入十方佛土,教化众生,严净一切佛刹,供养十方诸佛,受持一切诸佛法藏,具足一切诸行波罗蜜,悟入大菩萨位;则与普贤、文殊为其等侣。常住法性身中,则为诸佛称叹授记,则是庄严兜率陀天、示现降神母胎、出家、诣道场、降魔怨、成正觉、转法轮、入涅槃,于十方国土,究竟一切佛事,具足真应二身,则是初发心菩萨也。《华严经》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亦云“初发心菩萨,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亦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涅槃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大品经》云:“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正法轮。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法华经》中龙女所献珠为证。如是等经,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即是《法华经》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即是《涅槃经》中“见佛性故住大涅槃”。  巳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明证果之相,次明后心证果之相。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今推教所明,终不离止观二法。所以者何?如《法华经》云:“殷勤称叹诸佛智慧则观义,此即约观以明果也。”《涅槃经》广辩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涅槃即是止义,是约止以明果也。故云大般涅槃名常寂定,定者即是止义。《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于止。故云: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涅槃》中虽约止明果,则摄于观,故以三德为大涅槃。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故新译《金光明经》云:“前际如来不可思议,中际如来种种庄严,后际如来常无破坏。”皆约修止观二心以辨其果故。《般舟三昧经》中偈云:  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有学此者成大道。  誓愿所行者,须除三障五盖;如或不除,虽勤用功,终无所益。------------始终心要------------  荆溪尊者 述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谛性之自耳。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止观坐禅法要记  [宋]忠肃公陈瓘莹 记  本自不动,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观之有?众生迷荡,去本日远,动静惧失,不昏即散。此二病本,出生众苦,令彼离苦而获安隐。  当用止观以为其药。病疗药废,医亦不立。则止观者,乃假名字。即假即空,言语道断。以大悲故,无说而说,此《摩诃止观》之所为作也。  然其文义深广,汪洋无涯。譬如大海,孰得其际?以大悲故,复作方便。使尝一滴,知百川味。使由一沤,见全潮体。故于大经之外,又为此书。词简旨要,读之易晓。应病之药,尽在是矣。善用药者,不治已病。止乎其未散,观乎其未昏。方止方观,而未尝昏未尝散也。如鸟双翼,如车两轮,穷远极高,无往不可及其至也。不出于此,呜呼!不知则已,知之观之可以入道者,可不勉哉!------------天台止观统例------------  翰林学士安定梁肃 述  夫止观何为也?导万法之理,而复于实际者也。实际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复者,昏与动使之然也。照昏者谓之明;驻动者谓之静。明与静,止观之体也。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智定。因谓之行,果谓之成。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证此者也。  原夫圣人有以见惑足以丧志,动足以失方,于是乎止而观之,静而明之,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绝待以照本。立大车以御正,乘大事而总权。消息乎不二之场,鼓舞于说三之域。至微以尽性,至赜以体神。语其近,则一毫之善可通也;语其远,则重玄之门可窥也。用至圆以圆之,物无偏也。用至实以实之,物无妄也。圣人举其言,所以示也;广其目,所以告也。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拟而议之,使自至之。此止观所由作也。  夫三谛者何也?一之谓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假者,相对之义。中道者,得一之名。此思议之说,非至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相合而然也,非相生而然也,非数义也,非强名也,自然之理也。  言而传之者,迹也。理谓之本,迹谓之末。本也者,圣人所至之地也。末也者,圣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迹,则为小、为大、为通、为别、为顿、为渐、为显、为秘、为权、为实、为定、为不定。循迹以返本,则为一、为大、为圆、为实、为无住、为中、为妙、为第一义,是三一之蕴也。  所谓空也者,通万法而为言者也。假也者,立万法而为言者也。中也者,妙万法而为言者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举中则无法非中,目假则无法非假,举空则无法不空。成之谓之三德,修之谓之三观。  举其要,则圣人极深研几穷理尽性之说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则悟,悟则至,至则常,常则尽矣。明则照,照则化,化则成,成则一矣。圣人有以弥纶万法而不差,旁礴万劫而不遗,焘载恒沙而不有,复归无物而不无,寓名之曰“佛”,强号之曰“觉”。究其旨,其解脱自在莫大极妙之德乎?夫三观成功者如此。  所谓圆顿者,非渐次,非不定,指论十章之义也。十章者,恢演始末,通道之关也。五略者,举其宏纲,截流之津也。十境者,发动之机,立观之谛也。十乘者,妙用所修,发行之门也。止于正观终于见境者,义备故也。阙其余者,非修之要也。乘者,何也?载万物而运者也。十者,何也?成载之事者也。知其境之妙,不行而至者,德之上也。乘一而已矣,岂藉夫九哉?九者非他,相生之说,未至者之所践也。  故发心者,发无所发。安心者,安无所安。破遍者,破无所破。爰至余乘,皆不得已而说也。  至于别其义例,判为章目,推而广之不为繁,统而简之不为少,如连环不可解也,如贯珠不可杂也,如悬镜不可说也,如通川不可遏也。  义家多门,非诤论也。按经证义,非虚说也。辨四教浅深,事有源也。成一事因缘,理无遗也。噫!止观其救世明道之书乎?  非夫圣智超绝,卓尔独立,其孰能为乎?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今之人乃专用章句文字,从而释之,又何疏漏耶?  或称不思议境,与不思议事,皆极圣之域,等觉至人犹所未尽,若凡夫生灭心行,三惑浩然,于言说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犹醯鸡而说大鹏,夏虫之议层冰,其不可见明矣。  今止观之说,文字万数,广论果地,无益初学。岂如暗然自修,功至自至,何必以早计为事乎?是大不然,凡所谓上圣之域,岂隔阔辽远,与凡境杳绝欤?  是惟一性而已,得之谓悟,失之谓迷,一理而巳。迷而为凡,悟而为圣。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  止观之作,所以辨异同而究圣神,使群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性顺理,所以行觉路而至妙境也。不知此教者,则学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譬如无目,昧于日月之光,行于重险之处,颠踣堕落,可胜纪乎?  噫!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致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阱。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漭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于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  仲尼有言,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悲夫!隋开皇十七年,智者大师去世,至皇朝建中,垂二百载,以斯文相传,凡五家师,其始曰灌顶,其次曰晋云威,又其次曰东阳小威,又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荆溪然公。顶于同门中慧解第一,能奉师训,集成此书,盖不以文辞为本故也。或失则繁,或得则野。当二威之际,缄授而已,其道不行。天宝中,左溪始弘解说,而知者盖寡。荆溪广以传记数十万言,网罗遗法,勤矣、备矣。荆溪灭后,知其说者,适三四人。  古人云:“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困而学之又其次。”夫生而知之者,盖性德者也。学而知之者,天机深者也。若嗜欲深,耳目塞,虽学而不能知,斯为下矣。今夫学者,内病于蔽,外役于烦,没世不能通其文,数年不能得其益,则业文为之屦校梏足也,棼句为之簸糠眯目也。以不能喻之师,教小领之弟子,止观所以未光大于时也。  予常戚戚,于是整其宏纲,撮其机要。其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伸之;其义之迂,其辞之鄙,或摒除之,或润色之。大凡浮疏之患,十愈其九。广略之宜,三存其一。是祛鄙滞,导蒙童,贻诸他人,则吾岂敢?若同见同行,且不以止观罪我,亦无隐乎尔。  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笔削三岁,岁在析水之津,功毕云耳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
正序
倒序
《佛教养生之道》·txt
《佛教养生之道》·txt-2
《佛教养生之道》·txt-3
《佛教养生之道》·txt-4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佛教养生之道
佛教养生之道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