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DNA-2

也就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就像大企业一样,政府机关也很难进去。  在我的经历中,小公司、大企业、自由职业的工作都做过,但没进过政府机关工作。所以由我来谈政府机关的工作如何,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处。不过,近年来,我有机会为一个非营利性质的基金会工作,也因而有了比较多的机会和政府机关的人打交道。有了这个近距离观察公务人员的机会,所以也对政府机关的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政府机关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法令规章为依据。而任何政府相关制度与工作方法的设计,又不免落后于社会好几拍,于是工作起来就没有企业的弹性,十分僵硬。  政府机关给人的那种稳定感,也有风险。那种稳定感会使你误以为人生与世界的运转,就将如此永远下去。这些主客观因素加起来,很可能就使得政府机关里的人,工作与生活节拍不同于社会里的其他领域。  可是,从一些优秀的公务人员身上,我们也可以发现,政府机关也是锻炼人许多能力的地方。  首先,既然是政府部门,既然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法令规章为本,所以在政府机关工作,能结结实实地训练自己引用法令规章的逻辑能力和思考事情的周全能力。  其次,政府机关固然可能因为种种人事的规矩,而难有企业里快速提升的机会,但是却总可以稳定地升迁。在这条稳定成长的路上,如果能不断地累积自己工作的经验,将可以培养出极为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为人处事的能力。优秀的公务员,都是这样练出来的。  如果你愿意利用政府机关里大多数人节拍比较慢的机会,加快自己的脚步,寻找往上爬的机会。谁知道你有一天会高升到哪里。  如果你没有那个想法,或者没有那个机会也无妨。还有另一件事可做,就是回到公务人员的本质。  公务人员,就是公共服务的人员。  你应该多品味“服务”这件事情。政府机关的工作节奏也许不必像企业那么急剧起伏,但是如果你愿意回归到“服务”的本质来看待自己的工作,那么随着你要服务对象的需求之五花八门,你的工作内容也可以是生动多彩的。  一个公务人员在种种法令规章的重重限制下,还可以为他要服务的对象找出一条法、理、情各方面都兼顾的解决方案时,那种创意是其他行业所难以感受的。  政府机关的工作,看你要怎么对待。------------工作选择之四:自由职业------------  今天的工作,不见得那么好找。政府机关、大企业进不去,小公司也没有机会的话,有些人会想到干脆当个自由职业者,自己进行创作,譬如作家、画家或翻译等。  自由职业当然很好,但是应该有两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是,不要把它当作找不到其他工作时候的选项。上班族总要受到公司与单位的一些规定的束缚与拘束,自由职业则不;上班族总有公司与单位的一些固定薪酬与福利,自由职业则没有。  换句话说,和上班族比起来,自由职业的利弊与甘苦对比是极为鲜明的。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状况下,如果你不是真心或一心想要成为自由职业者,而只是想当一个上班族不成之余才想当自由职业者的话,你很快就会支撑不下去。  自由职业是一杯烈酒,得有相当好的酒量打底。你只是想找啤酒喝而不得,却想端起这杯烈酒的话,不是个好主意。  第二个前提是,你得有异于一般人的、严格的自我纪律与要求。最基本的,你一定要有纪律在没有任何人要求你的状况下,每天持续工作八小时不能松懈,并且自得其乐。  一九八○年代起就轰动华人世界的蔡志忠,是自由职业里的一个代表。他创作漫画这件事,是在他童年时就订好的人生志向。初中没毕业,他就决定只身从乡下来到台北当起漫画家。几十年来他一直都在当自由职业者。(除了中间一度开过卡通公司当老板)  以近七年来说,蔡志忠每天都维持十六个小时以上的工作量。七年的时间里,他累积的工作稿量,有一千册笔记本之多。一年平均一百三十册,一个月平均十册以上。这就是自由职业的工作纪律。  二○○○年前后开始红遍华人世界的几米,也是自由职业者的一个代表。他开始以插画和成人绘本工作以后,固定每天都像朝九晚五一般地忙碌于自己的工作室里。我们做出版的人,一个很主要的工作是催作者的稿。作者的进度落后,是常有的事。但是和几米一起工作,他的创作进度永远超前于出版者。你不用担心他没有作品交给你出版,你要担心的,是怎样把他源源不绝的作品排出一个顺畅的出版节奏。那也是自由职业的工作纪律。  从蔡志忠和几米来看,我们可以知道自由职业真是个好工作。只是,你要想清楚自己是否具备那两个前提。试六个月,就可以知道。------------新出校门不建议的两个选择------------  新出校门,有两个选择,是我不建议的。  第一个是创业。  找不到工作,又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当自由职业者的时候,有人会动到找点儿钱自己来做点儿生意的念头。现在的说法,叫创业。  创业,其实也是一种自由职业,是更复杂的自由职业。  创业的人,首先得具备所有自由职业者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你得真正热爱创业,真心喜爱做生意发财,而不是找工作无门之后想到为自己创造一个工作而已。(我自己就犯过这个毛病)第二,你得有充分的纪律,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做好一个老板的工作。  但是创业做生意,和当一个作家最大的不同是:相当程度上,作家只要把自己管好了就行,只要做好创作本身的工作就行;但是做生意却不仅仅如此。做生意最起码还要管理到其他人,其他许许多多和创作本身没有直接相关的事情。  所以说,创业是一种更复杂的自由职业。  由于这些复杂不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能想象的,所以我不建议新出校门就创业。  想要创业,最好先有过一些工作经历,有过一些老板,因为你自己不满意这些工作与生意的进行方式,因为你不满意这些老板的表现,所以才想自己来当老板,做些新的示范,实行些新的工作与生意方式。  这才是创业的本质。  近来由于大学扩招,过去门槛很高的大学,现在不是了。过去还是凤毛麟角的大学文凭,也早就普及或泛滥了。于是,我们不时会听到有人在感叹,今天的大学学历,简直等于过去的高中学历。  这使得拿着文凭要找工作的人,不由得心虚起来,想要让自己的学历再提高一些。于是,出了大学校门之后,有人想到继续读研究生,希望未来以硕士的文凭占一个比较好的竞争位置。  读研究生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选择,但不应该是为了准备应征工作的履历而做的一个选择。  为了准备应征工作的履历而读研究生,最大的风险,是你养成逃避的习惯。在这种习惯下,读研究生的收获也不会太大。当然,在仍然很看重文凭的华人社会里,目前硕士的文凭可能还会让你占到一点儿便宜。但是在这种心态下读出来的硕士实力,很快就会再度被社会的现实戳穿。  你真想深入研究什么,可以把读研究生列为考虑。但,不要因为想要拖延面对就业的压力,或是指望一张硕士文凭在找工作时候有所帮助,而读研究生。  对所有的人来说,这都是浪费。------------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的事情------------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告诉他求学阶段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期,他可能不太听得进去。只有进了社会之后,我们才会回过头来发现求学的日子多么令人怀念。  进了社会,开始工作生涯之后,我们每个人还会有段相当于学生阶段的求学时期。只是这段可能是我们工作生涯中最幸福的时期,同样也最容易遭到忽视。  我认为:这段时期就是从我们踏入社会,到三十岁之前的一段时期。  这段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行业几乎还没掌握到重点,经验谈不上,专业谈不上,薪水最微薄,待遇最低下,负荷最重,受责也最重,何况还加上最容易受到爱情与婚姻的煎熬。不过,我们对自己行业与工作的认知,都是从这段时间而开始的。  不论这段时间的经验愉快与否,都将对我们接下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唯一可以凭仗的,只有自己的努力与劳力,加上一点儿对未来的幻想与热情。所以,我会把这个阶段工作的年轻人比喻为求学阶段的学生。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善用这个阶段呢?  我的建议是,不要计较你的工作负重与待遇,尽量去接受折磨、训练。不要忘了,在此之前,我们要学习任何东西,都要支付学费给学校;而现在,是有人在支付我们薪水并让我们接受教育。所以,不要计较太多。也许,我们应该尽量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或工作,但即使不能如愿,也不要在意。不论这个行业如何、公司如何、老板如何,其实都不关我们的事,要注意的只有一点,趁我们还可以从这个工作和公司里学到东西的时候,尽量去学习。  绝不要因为待遇太低而离开一个公司,只能因为这个公司给你的负担与学习的机会不够,而离开这个公司。  在这个阶段,一个薪水丰厚又轻松自在的工作,一定是最隐形的毒药。  我自己这段养成期大概有五年的时间。想起来,那段时间每天有人帮你改稿,每天督促你做各种最基本的训练,真是幸福。尤其是后来,我们老板要编一本杂志,要我每个月都得阅读五十多种国外期刊。最后虽然杂志没编成,但是每个月读五十多种期刊的经验,一直持续到今天还对我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益处。我很怀念那段经历,我对杂志与出版的概念,都可以追溯到那段时间。  在以前的年代,在学徒制还盛行的年代,这段时间往往持续在十年以上。今天,随着各种社会条件的变迁,这段时间已经大幅缩短。有时候,甚至缩短为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熬得上一个小主管的位置,今天,很多行业往往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了。  对很多初进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可能觉得这是个令人欢欣雀跃的机会与时代,但我总觉得有些遗憾与可惜。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特质,要体会这种特质(还谈不上掌握这种特质),没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不够的。这种养成期越长,事实上对我们日后的持续成长越有助力。  三十岁之前,有很多事真的不应该计较得太细。------------怎样善用公司这所学校------------  有人说:“社会是一所大学。”意思是:我们在社会上可以学习的事情很多,可以活到老,学到老。  我倒更想说:“公司就是一所大学。”  我们有太多事情,都不是从学校、或课本上学来的。我们上班的公司、或者单位,才是我们进入社会后的另一所大学。  如果说学校教我们的是一些理论的知识,那公司这所大学教我们的就是应用的知识。如果说课本上讲的是一些经典的知识,那公司这所大学教我们的就是最尖端的知识。如果说求学过程我们吸收的是基础知识,那么工作过程我们吸收的就是各行各业实战的知识,以及经验。  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本来就和就职时要运用的有一定的差距,等网络出现后,这种差距就更明显了——因为网络世界带动的知识的创造及应用的速度,又远非学校教科书改编的速度所能相比的。  这要求我们有两个认识。  第一个认识:离开校门后,是另一场学习的开始。  第二个认识:工作,不只是为了赚得一份薪水,也是为了进行另一场学习。  所以,我们如何善加利用公司这所大学,也就成为很重要的课题。  一个公司的老板,就像是一所大学的校长。各个部门,像是不同的院系。高层主管,像是院系的院长、主任或名师。中层主管,像是讲师或助教。所以,面试的时候,公司要对你的专长有所了解,你也要对公司这所大学的师资情况与教育资源有所了解。  进公司之前,你对这家公司的了解越多,就越明确自己进这所大学的动机。你越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进这所大学,其实,你被录取的几率就越大。  进了公司之后,你可以学习的就更多了。公司里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是学校的校训,你可以用来判断这所学校重视哪些基本功,或是工作伦理。  你自己主要工作的部门,是你的主修课程。你工作上要经常接触、协调的部门,是你应该旁听或辅修的课程。你的顶头上司,是你的指导教授。你顶头上司评估成绩的喜恶与标准,是你功课可能当掉或过关的指标。  任何学校里,都有受欢迎的老师与不受欢迎的老师。有满腹经纶但不善于讲课的老师,有内容深刻又非常会教学生的老师,也有没有什么内容又喜欢修理学生的老师。公司里的主管也是如此。所以,有时候,要懂得学会如何转系。  公司里的同事,就像同学。而任何学校里,同学之间的互相激励与竞争,是求学最强的动力。所以,看看周边的同事如何,也有助于你了解自己能在这所学校里学到些什么。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为什么有些事情在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的理由,就更清楚了。求职的时候,如果只注意薪水的高低(有时候还只是一些零头的差别)来决定选择哪一家公司,你就知道这有多么荒谬了。  你既能学到东西,更何况这所学校不仅不收你学费,还付你薪水呢。------------小螺丝钉的光芒------------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还没有为家庭所累,相比之下有更大的余地转换工作,所以说是像小鸟。  但是,有些人的运气比较差。  你好不容易进了一所企业大学,但不是发现自己的部门有问题,就是发现公司的本身有问题。不是公司教不了你什么,就是公司的发展余地太小。你的顶头上司,只是以很低廉的代价,在不停地压榨你的劳力与知识。你也许进来之前就有所感,也许进来之后大失所望,但都太晚了。更麻烦的是,由于家庭因素,或是经济上的原因,使你明知道这里面有问题,但仍然必须为了这一份薪水,继续留在这个公司里。  虽说年轻人可以练习转系,可以练习转学,但对你而言都不成立。  这个时候,你这只小鸟要如何自处?  不要羡慕别的公司待遇多好,不要羡慕其他企业资源多么丰厚,不要羡慕别的企业有多么好的学习机会。  这些都与你无关。  你既然离不开这里,那就好好地练你的基本功吧。就算你的工作环境没法让你接触到行业里最新的知识、最好的资源,但最起码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还有基本功可以练。  拿不到宝刀、宝剑的时候,就全力练你的桩,站你的马步。  掌握“情绪”、重视“承诺”、锻炼“纪律”、实践“诚实”。  这些基本功可以让你在任何环境里站稳脚步。在你越是没有其他武器可用,只有这些基本功可练的时候,这些功夫就会练得越扎实。等你将来有一把趁手的武器时,你能爆发的力量将非同小可。  可是,万一公司的企业文化、或公司的高层主管不重视这些基本功呢?尤其是“承诺”与“诚实”的时候呢?  这样的环境,的确应该选择离开,如果能的话。  万一你的条件仍然不允许,在种种条件的限制下就是没法离开的话,也没有关系,就留在那里吧。  在一片最深的黑暗中,越是一个小小的光亮,就越耀眼。  耀眼的光亮,总会在各种可能中被别人注意到。  那时,就是你的机会。------------不要让自己成为一种很讨厌的人------------  一个企业里,一个办公室里,有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些人是很惹人讨厌的。  爱开黄腔的人。  爱动手动脚的人。  爱占小便宜的人。  爱讲别人闲话的人。  很多很多。各有各惹人厌的原因。  新进社会的年轻人,一定要及早觉察,看看自己是不是有惹人厌的习惯。  如果说办公室里有一百种惹人厌的人物典型,那么有一种典型一定是其中公认最令人讨厌的,一定是众人公敌。  这就是抢功,诿过。  千万,不要养成这种习惯。  工作上,大家都想有所表现,大家都不想出错受罚。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千万不要想表现想到去抢别人的功劳,想逃避责任想到把过错推到别人头上。尤其不要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就轻易尝试这种恶习。这是一种鸦片,一旦试过又尝到甜头,就很难戒掉。  使用抢功、诿过这种招数,招来公司同事的讨厌,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随着你想掩饰自己的招数,而把使用的痕迹湮没得越来越深。到了这种段数的时候,你已经把这种缺点深化到自己的性格里了。  你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真正做什么事情。你的时间与精力,都拿去精细地算计:如何可以在事情成功的时候,自己顺水推舟地站到镁光灯底下;事情失败的时候,千错万错,错都不在你。  你可能还是在很高的位置上,你可能还是可以拿很丰厚的薪水,不过,你内心的深处,总有个地方会颤抖。  何必呢?  及早不要让自己染上“抢功、诿过”这种讨人厌的习惯。------------比尔·盖茨和沈从文------------  读教科书的时候,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说过一句话:“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目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这句话也许可以引申为:不要做大事,要做适合自己的事。  对刚进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很容易从行业上做些大小之分。以前这种大小之分也许在于行业的社会地位,今天则也许在于行业的实际收入。  对已经工作很久的上班族而言,行业的变动,已经没有那么轻易,所以就在职位的高低上做些大小之分。  不要做大事,要做适合自己的事。也就是不要只注意热门的行业,不要只注意高的职位,而要做自己性向和能力适合做的工作。  只有在这时候,我们工作的力量才会发挥到最大。  但这很不容易。这牵扯到我们对自己,以及对这个工作的清楚认识。有人在这种认识的过程里很幸运,很快就掌握到了;有人则不然。  比尔·盖茨,是个幸运中的代表。在读哈佛大学法律系的时候,他认识到最适合自己投入的行业是计算机,就辍学改行去创立了微软。最后,他不只做了件适合自己的事,也做了件大事。  然而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他这么幸运。大部分人不但很难认清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经常被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折磨。  这又要怎么面对?  可以看看沈从文的例子。  沈从文在“文革”的时候,下放劳改。他的工作中,有一件是打扫厕所。对文学大家如他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不适合又折磨的工作,然而,他每天在清洗厕所的过程里,最大的乐趣就来自于他把便器都擦拭得光可鉴人。多年后他回忆这段日子时,都为自己把厕所清理得那么干净而很得意。  “文革”之后,沈从文没写小说,反而完成了《中华古代服饰研究》。就外人来看,大家会惊叹于这个考据工作的巍然。但事实上,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环境虽然不像洗厕所时那么糟糕,但他在小说创作上却仍然见忌于郭沫若,因此不得不改做考据。  我们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沈从文那么出众的才华,但也没有遭受到他那么大的折磨,必须清洗厕所,或见忌于当权、当红之人。  所以,即使我们还没认清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起码,我们可以比较愉快地接受自己目前的工作,把这个工作先做得“光可鉴人”。  等待,也许某一天,一个答案就跳了出来。------------泰坦尼克号之外------------  工作不计名利,工作不计得失,这都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  更何况:不计,又要如何不计?  《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詹姆斯·卡麦隆,倒是可以给我们做一个很好的榜样。  卡麦隆以善于拍摄大资本的电影著称。《泰坦尼克号》固然是投资两亿美元的巨作,他的前两部作品《魔鬼终结者续集》和《真实的谎言》也都是一亿美元的大手笔。  他很会花别人的钞票,同时也很会替别人赚钞票,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事。但是,不为人知的是他也很会放弃自己的钞票。  在他还没有成名的日子里,为了确保能导演他自己写的剧本《魔鬼终结者》,卡麦隆连《魔鬼终结者》带《魔鬼终结者续集》的权利一起,以一美元的代价卖断给他的制片人。  拍《真实的谎言》的时候,由于需要追加三千五百万美元的拍摄资金,他又放弃了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所有权。  到了《泰坦尼克号》呢?由于投入资金已达天文数字,二十世纪福斯公司要他减缩预算时,他干脆放弃自己的导演加制片费八百万美元,也放弃了日后的分红,以此来交换。(以今天的卖座来看,他的分红至少可以有一千五百万美元。)因此,尽管《泰坦尼克号》创下影史的卖座纪录,但,卡麦隆本人拍摄这部电影的所得,只有他的剧本费——不到一百万美元。  在他还没成名之前,我们可以为他放弃拥有《魔鬼终结者》的决心而喝彩;在他享有大名之后,我们可以为他放弃拥有《真实的谎言》的气度而佩服。  但是,《泰坦尼克号》呢?  这肯定是一部他认为会成功的电影。他也早就有了充分的本钱和条件来坚持自己日后应有的回报。但他却只为了完成这部电影,放弃了前后两千三百万美元的个人所得。  我们不必为他喝彩了。我们相信他是一个真正不计名利、只为工作而工作的人。  名利可以如何不计?  可以如此不计。  二十多年前有一本书,《海鸥乔纳森》。书里,有两种海鸥。一种把飞行当作觅食的手段,因此,竞逐的范围主要在海岸边的船舷;争食的目标,主要是水手施舍的零食。另一种海鸥却只把飞行当作飞行,因此等它把飞行的技术练习到最远也最快时,虽然没有把觅食放在心上,但它却可以享受到最内陆与最远洋的山珍海味。  卡麦隆就是那只特别的海鸥。  □  后记:《泰坦尼克号》后来太卖座了,所以电影公司主动送了卡麦隆一亿美元的红包,当作谢礼。------------卡麦隆的另一个故事------------  卡麦隆当年拍过一部电影叫《无底洞》。  这是一部主要在海底发生的故事,没有特别卖座。在他的作品里,被视为比较平淡的一部。一直到后来,《魔鬼终结者续集》问世,忽然有人发现了《无底洞》的作用。《无底洞》里水柱凝成的人形,正是《魔鬼终结者续集》里那个T-2000机器人的预演。换句话说,《无底洞》是为《魔鬼终结者续集》的一些特技在做暖场。  今天,当然我们会发现,《无底洞》的作用不仅如此。  如果未曾在海里拍过《无底洞》,卡麦隆今天调动《泰坦尼克号》的身手不会这么灵活。  工作是需要延续的。  工作也需要执著。  其实,《无底洞》还给了卡麦隆一个刺激。  在卡麦隆的心中,《无底洞》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没有人买帐。大家把它当科幻片看了。后来,他拍了一部《真实的谎言》,又认为自己要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是大家又不买帐,把它当动作片看了。  所以,他觉得自己终究得拍一部大家公认的爱情故事。  《泰坦尼克号》也就这样出来了。  以卡麦隆而言,他不需要再向别人证实什么,但他必须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这种交代,固然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细节上。  电影里的船,是一艘只建了半边的泰坦尼克号。由于在码头上出航的时候,这半边船的方向和历史上的实际状况不符,所以必须用计算机将方向翻转过来。  结果,拍这幕戏的时候,为了翻转方向的一致,连每件行李标签上的字,他们都故意倒着写,以便翻转过来后是正的。  那么大一个场景里面,行李标签上的字是什么方向,镜头里根本是看不出来的。但卡麦隆就是要这么拍。  我们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为其中特效的逼真而惊叹。但如果只讨论计算机和科技如何制造出特效,而忽略追求特效的根本精神,那可真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连续两次谈卡麦隆,是因为想到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要实现,很多人也都说自己不计名利,但是往往理想实现的条件还没有一撇时,就先急着保护自己绿豆大的利益,即使自己的“理想”因而束之高阁也在所不惜;往往事情的进展才不过迈出了小小的一步,就以为功成名就,先忙着享受果实,即使自己的“理想”因而最终化为泡影也乐在其中。  我们可以比照卡麦隆的情况,想想自己是不是真有那么大的理想,是不是真有那么大的决心,是不是真有自己的执著,是不是按部就班地延续扩展自己的事业,又是不是真的那么一丝不苟地执行。------------宇宙旅行与Homepage------------  物理学大师史蒂芬·霍金,曾经接受白宫的邀请,就人类面对二十一世纪的课题发表了一篇演讲。  演讲里提到一点非常有趣。他说:当我们在谈论各种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时,很少有人提到我们人类的生命基因——DNA也会发生变化。他举个例子,说是等到科技到达可以让我们进行太空旅行的时候,我们的身心组合必须要进入一个更复杂的层次。否则,即使科技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我们能承受得住那种刺激和考验吗?  我想起一位记者报导陇海铁路时说:上了火车之后,就有广播说是车上有特别人员维护大家的安全。起初他以为指的是公安人员在打击车匪路霸,但是后来却发现不然。原来,是火车进入陕甘地区后,在连续几十个小时的行驶中,车窗外的沙漠景象毫无任何变化。在密闭的车厢内,有人因为受不了这种压力而发狂,不是撞玻璃就是跳车。因此,车上必须有安全人员负责预防。  在南北火车时程不过五个小时的台湾,很难想象这是怎么回事。  因此,我非常相信霍金所说,等到我们可以进行太空旅行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基因必须发生变化的预言。宇宙里一成不变的孤寂,又哪是沙漠可以比拟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工作的世界。  在传真机加电子邮件加网站加行动电话所主宰的变化下,今天的工作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和未来比起来,今天的这些变化可能仅仅是一些发端。我们很难想象未来的世界到底会发展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行业的变化、企业的变化、工作概念的变化、工作方法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在集中变化。  未来工作世界的细节虽然难以想象,但基本精神只有一个:商业竞争的国界必将消失,所有的竞争必将全球化。  Homepage(主页)的设计,是个最现实的例子。  在Homepage的竞赛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因为语言、文化、技术,甚至产品不同的理由,而保持所谓局部性优势、或地区性优势的机会。这种竞赛的参与者是全球的,评判者也是全球的,胜负也都是全球的。  而Homepage,只是一个小小的代表。  我们在面临一个类似宇宙旅行即将成真的工作世界,但我们是否已经做好改变工作基因的准备?  有没有想过在已有的语言能力之下,再多增加一种外语的能力?除了会上网络之外,能不能对计算机再增加一种专业水平的认识?在自己所学所长的知识之外,再多涉猎一种完全陌生的学问?在长期喜欢的阅读选择之外,再多增加一类以前绝不会接触的书籍?在工作行业的知识谱系之中,除了自己娴熟的一端之外,能不能试着往谱系的另一端去探索?在习惯又自在的交友圈子之外,每个月能不能再试着交一个彻底不同行业的朋友?  我们的基因,就会因此而点点滴滴地开始产生变化。------------杰伯斯的故事------------  二○○五年,苹果计算机的发明者史提夫·杰伯斯对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做了场演讲。其中,他提到一段自己当年读大学的事情。  当时他进了一所极其昂贵的学校,学费花光了养父母的积蓄。六个月后,他看不出念这个大学的价值何在,就休学了。  休学后,他用多出来的时间去旁听一些感兴趣的课,包括学书法写字。  “我学了serif与sanserif字体,学到在不同字母组合间变更字间距,学到活版印刷伟大的地方。  “书法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捕捉的,我觉得那很迷人。  “我没预期过学的这些东西能在我的生活中起些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十年后,当我在设计第一台苹果机时,我想起了当时所学的东西,所以把这些东西都设计进了苹果机里,这是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东西的计算机。  “如果我没沉溺于书法课程里,苹果机可能就不会有多重字体和变间距字体了。”  杰伯斯,不只创立苹果公司,引爆个人计算机革命,他还一直站在科技产业的最前端,带领一波波风潮,从Pixar到iPod,不断地丰富科技给人类可能带来的生活内容。  从他回顾自己的人生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今天被视为顶级个人计算机的苹果计算机,其成功的因素并不只是科技因素,还有他学习书法的背景。  多年来,我们社会的价值观一直是“科技”胜过“人文”。当学生的时候,读理工学院比较吃香;进入社会工作,科技产业比较受人羡慕。所谓电子新贵,几乎成了近年来社会上典范人物的代名词。  但是从全世界电子新贵里的顶尖人物杰伯斯的自述中,我们却可以知道,人文的价值何在。杰伯斯经营的企业能够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其他竞争者望尘莫及的观念与产品,原因正在于他能体会并善用其他科技工作者所不了解的人文特性。用他自己说的话来为他所有做过的成功的事情下一个批注,那就是,杰伯斯明白:“人文的美好、历史感与艺术感是科学所无法捕捉的。”  接下来的世界,出头的人一定都是具备跨界整合能力的。科技与人文的整合,尤其是代表。想要使自己工作基因产生点滴变化的人,要以新的角度来面对人文。  学习书法,也许仍然是一个不错的开始。------------如何开始改变工作基因------------  病人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不认为自己有病。认识到有病,重病也有治愈的可能。反之,小病也会造成大的危害。  在工作基因改变的过程里,也是如此。  如果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基因有需要改变,再漫长的改变路程,总有开始的可能。反之,不论把多少概念、方法、工具摆到眼前,仍旧是白搭。  那么,怎样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基因需要改变呢?  选择一个目标,不管是工作上的目标,还是人物的目标,然后比较一下自己要达到这个目标的距离。这个距离的本身,就可以唤起你需要改变的认识。  而这个目标,可以不断地重新设定、前移。甚至,在理论上,是可以无限扩展的。  有人认为这是所谓的“眼界”,和一个人的天赋有关,不能强求得来。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可以通过训练与磨砺而达到。只要你觉察到有这种训练与磨砺的需要。  顶多,其中有时会牵涉到一点机缘。  一九八○年初,我在一个杂志社当主编。工作上,我相当努力。当老板交代一些不可能的任务时,我一方面全力以赴,一方面也会抱怨公司环境与支持条件的不足,和同事发发牢骚,喝喝小酒,唱唱当时刚兴起的卡拉OK。家庭上,我已经结婚,有个小孩,努力储蓄购屋,偶尔带点儿对婚姻外的遐想。生活,也就是那样了。  后来,有一天,一个日本出版社的高层主管来访问。于是我就请教他日本的出版业为什么比台湾的出版业发达。他觉得是因为日本人比较爱读书的原因。为什么日本人比较爱读书呢?因为日本人比较有危机感吧。为什么日本人比较有危机感呢?因为日本没什么天然资源。  我说:“可是我们台湾也没什么天然资源啊。”他笑了起来:“嘿,你们的稻米一年可以收成三次呢。”  我从没想到稻米一年收成三次,也可以是日本这样的国家所羡慕的事,当作比较的事。  会不会,我们再微小的公司和个人,再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也有些别人所没有的特殊之处?值得欣赏之处?  强者既然可以有欣赏弱者的气度,弱者当然不可以没有超越强者的企图。  那天晚上回到家,进了门,我倒在门口的地板上,望着天花板一两个小时,一动不动。  从第二天开始,一直到今天,不论我做哪件工作,我都没有再提出过任何抱怨,我也不会因为公司环境和条件的不足而对自己的工作设置过任何限制,顶多只是设定目标的先后。  回顾起来,我认为多年前的那个夜晚,让我觉察到自己工作基因需要改变,而这么多年来,不过是一个不断改变这种基因的过程。------------梁启超的一句话------------  在基层磨练的时候,有很多考验。  有些考验,来自工作的本身。当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接受一个陌生的工作时,不免会产生怀疑和排斥:这就是我所寻找的工作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但是机缘让你接受了这个工作,应该有其道理。所以,试试看,从你认为自己极不顺手、极不适应的高峰为起点,再多坚持六个月。不是挨日子的六个月,而是全力以赴的六个月。六个月的时间,可以澄清一些疑惑,厘清一些方向;或者,让你从这个再也不会回头的行业或公司里获取一些再也没机会接触的经验与知识。  有些考验,来自人。尤其在你渐渐适应这个环境和工作,能力逐渐增强,上司逐渐赏识,自认为可以更上层楼的时候。  你开始观望上下左右的人。或许,你会发现一个工作能力远不如自己的人,竟然抢先得到升迁的机会;或许,你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太强了,反而总是遭到加重的剥削;或许,你会觉察到自己的表现太突出了,不是被上司居功,就是被上司嫉妒;或许,你会体会到不是自己能力不及,而是这个部门的主管太过弱势,带动不起整体工作表现的无奈;或许……  这些,都是我们在基层摸索的时候,最容易碰到的磨练。  试炼的目的,只有一个:看我们是否真正关心我们的工作,喜爱我们的工作,能不能和我们的工作一起成长。  种种发现、认为、觉察、体会,都是幻象,和我们的工作无关。我很喜欢梁启超的一句话,也曾经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胜今日之我。”  这句话,当然对各个阶层的人都受用。不过,对一个尚在基层磨练的人,应该更有其特殊意义。  不论我们的环境、上司、同事如何,不论今天出门面对的是晴朗的艳阳还是阴沉的风雨,这句话总可以回荡在我们的心底。------------情绪的力量------------  今天是一个讲究“专业”的时代。大家追求的不只是一技之长,还要有多技之长。但是随着观察过的人越来越多,我发现至少在企业的世界里,一个人所学、所长的专业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在工作上表现杰出、受到大家注意的人,其实另有关键因素,那就是与专业无涉的一些基本功。  这些基本功,通常都是新进入社会时所养成的,或者说是训练出来的。随着就业的资历增长,擅长的专业精研,早年这些基本功也许会隐而不见。然而,有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些“基本功”不只是对刚进社会的新鲜人有用,越到高层,越到资深地位的时候,最后决定成败的,往往都不是所谓的“专业”能力,而是这些“基本功”。  我把这些“基本功”归纳为四件事情,八个字。  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情绪”。  永远要练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就一个刚进社会的新鲜人、或者在公司里的小职员来说,练不好“情绪”这个基本功,你要承担的后果就是:永远没有机会在职场的阶梯上往上攀爬,或者说,总要在不同的公司与相同的情绪里一直徘徊。  就一个已经在职场站在高位、或者在行业里达到高峰的人来说,练不好“情绪”这个基本功,承担的责任与后果就要更大。历史上,因为“冲冠一怒”而造成的悲剧或戏剧性转折,不可胜数。事实上,越是在高层的人,失败往往都是自己造成的,甚至自我毁灭。因此,换到今天的商业世界来说,你没法掌握自己的情绪,令自己公司的发展停顿不前还是小事,更严重的是,将导致公司陷于动荡之中。  二○○六年世界杯足球赛意法冠军战,齐达内那一头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延长赛下半场五分钟、离终场还有十分钟的时候,一九九八年领军法国赢得世界杯冠军的英雄,这次又是法国队队长,同时也将以这场冠军战作为自己引退赛的当代足坛传奇巨人——齐达内,却因为和意大利队员马特拉齐发生争执,当着全球十五亿观众,一头把对方撞翻在地,接着,被红牌罚出场。  其实,齐达内这一场球踢得真好,起码就下半场及延长赛前二十分钟来说,他完全展现了足球中场大师的魔力,掌控全局,几乎意大利所有的攻势都被他轻易化解。  然而,最后那十分钟,不只是这场冠军战的最后十分钟,也是他十八年足球生涯的最后十分钟,这位一向以球风、人品倾倒全球球迷的大师,闯下一个恶意撞人的犯规,葬送了法国队夺冠的机会,也令自己以极不名誉的方式离开了足球场,并且,在人们心目中永远留下美联社所谓“最丑陋一幕”,再没有翻身挽回的机会。  马特拉齐到底是用什么言辞来辱骂和刺激他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齐达内上钩了,他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也把自己和法国队的光荣成绩一起葬送。  我们不想到齐达内那种巅峰时刻再犯下无法控制情绪的错误,那就该从今天开始努力练习不要受情绪的干扰。  情绪可能不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的重量,也可能是突然从天而降的一颗陨石的重量。------------承诺的范围------------  第二个基本功,是“承诺”。  做生意,很怕碰到一口一个“行”字的人。因为一连串答应你“行”的人,最后往往证明都是“不行”。  这个问题没什么奇特,因为古语有云:“轻诺者寡信。”不论他说的是“行”,还是“可以”,还是“没问题”,只要轻易答应的人,就会轻易反悔。大部分人都不是天资英明,思虑总难免欠周,所以,轻易说“行”的事情,等他回去仔细一思索,发现自己思虑不及之处之后,就要反悔。  任何工作中的人,重视自己的承诺,都是最重要的基本功。要练习这个基本功,就得从不轻易承诺开始;要练习不轻易承诺,就得练习不轻易从自己口中吐出“行”、“可以”、“没问题”等字眼开始。其中,“行”这个字只有单音,说起来格外容易,有些人简直把它当成英文交谈中那些“umhuh”等应声字来使用了,所以,对“行”这个字要格外当心。  轻易说“行”的人会认为,生意在没有白纸黑字签成合同之前,口头的话都是不算数的,说个“行”字不算什么。但是一个真正知道尊重自己的人,知道自己价值的人,绝不会如此。“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自己口中吐出的一个“行”字,就等同签了合约。就算对方事实上没有听清楚或者忘记了,也绝不拿自己的“行”字打任何折扣。  不打任何折扣,就是不打“任何”折扣。任何细节都不打折扣。不只产品尺寸、规格,不只交易金额、时间、方法、地点,任何细节都不打折扣。真正重视承诺的人,一定会重视合约。不重视承诺的人,也不会重视合约。  新进社会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人微言轻,承诺或不承诺什么,都不重要。然而,承诺的价值,与其说显示在承诺的内容中,不如说更显示在如何实践承诺的行为上。  所以,千万不要轻易承诺别人——不论大小事。然而,一旦承诺,就要全力以赴,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也要让自己的承诺兑现。即使是新人,也永远不要因为自己的职位低、资历浅而小看自己的承诺。小看自己的承诺,就是小看自己。------------纪律的作用------------  第三项基本功,是“纪律”。  “纪律”和“用功”、“努力“这些说法有点儿类似。  我们从小开始,就常听师长要求我们遵守纪律,对这些说法耳熟能详。不过,别人要求是一回事,能不能被我们真心接纳,成为我们自己性格与行为里的一部分,是另一回事。  因此,这里说的“纪律”,是“自我要求的纪律”。  就本质来说,纪律与“承诺”是一体两面,它的作用很清楚,不多赘言。  这里我想就方法的层面,来谈谈纪律的重要所在。  工作,没有人不想进步的。工作想进步,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工作的节奏。何时进行什么工作,何时完成什么工作的节奏。然而,节奏很容易受一些外在与内在因素的干扰。譬如,环境的因素,或自己的心情。  自我要求的纪律,简称“自律”,就是不让任何外在或内在的因素干扰自己,让自己保持一定的工作节奏。起初,我们会通过自律来掌握节奏;接着,我们就能通过节奏来维持自律。  这种自律,有两个作用:一、自动地发挥我们许多基本工作的能力;二、由于许多基本工作能力可以自动地发挥出来,所以我们会有多出来的脑力和时间,用来做更高级、更有创意挑战的工作。  如果我们没有自律,则是一种相反的情况。我们对自己工作的程序、方法、时间都无法掌握,因此,即使我们有许多基本的工作能力,这些能力也都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调度,而无法自动地发挥。又因为是有意识地调度,所以,一来会有疏忽,二来会消耗精力。所以我们剩不了多少脑力和时间可以用来做更高级、更有创意挑战的工作。  纪律有“质”与“量”两个方面。  如何掌握工作的节奏,是追求纪律的“质”;如何加大工作的训练,则是追求纪律的“量”。  至于训练的量应该如何加大,一个人可以如何要求自己,我从一位先生那里得到了相当大的启发。  我就他的说法整理了一下,又加了引伸之后,可以这么说:  人,都是想接受训练的。也想要求自己接受训练。  譬如说,你想成为一名长跑选手,因此开始训练自己。等规定自己每天早上要跑一千米之后,有的人早上睡睡懒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训练就泡汤了。  有的人可以坚持得久一点,平时绝不旷课,但是,碰到比较大的风雨天,还是会松懈下来。  再有些人,可以坚持得更深一些。不但风雨无阻,每天训练自己,并且逐渐加大长跑的时间,并持之以恒。  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谈到真正的绝顶高手是怎么训练自己的。绝顶高手,则是在狂风暴雨中严格训练自己一天,筋疲力竭地回到家之后,擦把汗,换件衣服,再回头冲进屋外的风雨。  纪律与训练可以如此结合,才有力量。  有了这种纪律,工作一定可以进步。  如果没有,工作即使进步,也是昙花一现。  想要进行对纪律的要求吗?定下一件每天你都得做的事情、或工作的目标,然后每天在指定的时间内把他完成。------------诚实的定义------------  在我经营的公司里,没有订什么复杂的工作守则。但是每一个新进的同事,都会拿到我们公司订的几个清楚的“No”,也就是希望同事不要出现这些问题。  其中有一点是:不要不懂装懂、不懂不问。  任何人都有自己能力与理解不及之处,因此,遇上不懂或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个明白。不懂装懂,不懂不问,是所有不胜任问题的起源。  还有一点是:不要掩饰问题。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因此,工作总会出现问题。但是,出现问题不要掩饰。掩饰问题,再小的问题也没法改善,甚至会进一步恶化。  这个“No”,是强调“诚实”的功能。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把诚实列为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实在有点突兀。  我们看到太多人拥有着巨额的财富、或者享有崇高的声望,但是言行却并不诚实。所以很容易会以为:诚实是一个过期的神话,或者只是纸面上的说法,在真实的工作与生活中,诚实只是愚蠢的代名词。  我这里不想从道德层面上来讲诚实的作用,只从功利的角度来谈诚实的重要。  诚实,有两个好处。  第一,是节省你撒谎的时间与精力。不诚实,你就要撒谎。撒谎,是建构一个不存在的事情,这需要很多的精力与时间。一旦撒了第一个谎,你就要用三个或五个其他的谎来圆第一个谎。而对于这辅助性的三五个谎,每一个都可能需要你再用三五个谎来圆。虽然说有人是撒谎不打草稿,张口就是,并且,有些谎话是一时之间无法拆穿的,但我总相信:谎言是有其极限的,越大的谎越有拆穿的一天。更何况,撒越大的谎,需要越大、越多的精力与时间。划不来。  撒谎最麻烦的是,为了说服一个最知道真相的人,也就是你自己,你必须自我催眠,或者自我逃避。为了让自己彻底接受谎言所建构的内容,你一定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虽然说人前人后可以有两套说词,但是那容易使自己分裂,一旦分裂,谎言就容易出现漏洞。所以,越大的谎言,越需要催眠自己逃避真相。但是,一旦逃避真相,你就没有机会真正地看清自己犯下的错误,没法补救,更无法避免重蹈覆辙。  所以,诚实的第二个好处,是你永远可以直视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检查其中到底有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不面对问题,不知道如何改进,工作怎么可能进步?所以,诚实有道德与实际两方面的好处。------------羞耻的推动------------  二○○六年的台湾报纸,翻开来有许多很刺眼的新闻,以及新闻人物说过的话。  其中,最刺眼的,应该是当一些人的行为被指出不当之处时,他们会以过去的现象、别人的问题拿来对比自己,强调为什么不去看那些人的不是,而要专挑他们的问题。  简言之,这是在“比烂”。  可以谈的基本功虽然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我们背后要有一种根本的推动力——羞耻之心。  不论是谈情绪,还是承诺、纪律、诚实,人只有有羞耻之心,才可能不停地检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和缺失之处,然后设法找出改进之道。相反,如果没有了羞耻之心,到了凡事出现缺失都先去找别人更不堪的例子来自我安慰,甚至找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例来混淆公众焦点、模糊自我缺失的时候,那就到了遑论任何自我改进的可能、甚至连自我的存在都要毁灭的时候。  羞耻之心在哪里?说起来,这么无形的东西很玄。  但羞耻之心也很清楚,很具体。  当你的工作被指出问题所在之处时,当你的言行被指出不当之处时,如果你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背脊突然热了起来,那就是羞耻之心。甚至,如果你为之十分沮丧、低沉,那也恭喜,因为那也是羞耻之心。  羞耻之心,是一种刺激。正是这种刺激,在逼使我们面对不足时哑口无言、无颜以对,进而下定决心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直到找出突破前进之道。  没有了羞耻之心,也就没有了荣誉感;没有了荣誉感,也就没有了追求工作成就的动力。不论在任何岗位上,你的工作都是不可能做好的。------------工作伦理之一:公私之别------------    除了基本功之外,我们在基层最需要切实要求自己掌握的,是工作伦理。  家庭里有家庭的伦理,上班族也有工作的伦理。这些伦理学校可能没有教,甚至公司也可能不会明讲,但它却是肯定存在着的。  有一次,一位长辈谈怎么评价一个人,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工作能力,可以从零分打到一百分;健康,好比要乘上零或一;品德,则是最后加上的正负号。”  也就是说,工作能力打到九十九分,健康如果不好,乘了零,那就一切归零。工作能力九十九分,健康也好,乘了一,但是如果品德不好,最后再加个负号,那么危害更大。  品德的课题,越是到了高层主管的层次,越重要。  当然,品德是无形的,也许相当主观,因此今天越来越容易被放在一边。但是,如同社会给道德定下一个最低的防线——法律;企业也应该给品德定下最低的一个防线——公私之别。  我试着把工作伦理整理成三条。  工作伦理的第一条,就是要明白“公私之别”。  公私之别,说来清楚,做起来却不然。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公私之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公司与个人,是相对的公私;公司的整体和里面的部门,又是相对的公私;社会和公司,又是一个相对的公私。这还只是最简单的举例。因此,不容易随时掌握自己在这相对之间的立场。  第二,公私之别,大多时候着重于直接而有形的金钱,但有时候也牵涉到间接而无形的利益。一个总统要发动对他国的战争,到底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为了解除自己绯闻案的压力?一个官员要公布利多的政策,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公益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政绩?一个总经理要冲刺业绩,到底是为了公司长期的发展,还是为了短期的账面好看?没有任何人能讲出个客观又绝对的所以。因此,也就不容易诚恳地面对自己。  正因为公私之别不容易掌握,所以这其中又有一个最低的标准:最起码,公司与个人之间直接而有形的金钱分际,一定要严守。  这种分际,大的固然要守,小的也不能疏忽。个人对公司固然要戒慎,公司对个人也不能马虎。  从小处着手,也许开始的时候会觉得有点儿繁琐,甚至觉得有点儿做作。但是久了,自然了,就会成为思考的一部分,习惯的一部分。  由这个基础开始,个人与公司,属下与上司,公司与同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公私之别,才可能练习掌握其分际。  和“公私有别”相对的,另有一句话是“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清则无鱼”会成为一句名言,不可能没有道理,但是,没有一定的功力和定力,最好还是不要信奉这个道理,否则,难免“浊水死鱼”。  打个比方,常听到一句口头禅是:“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然而真正的佛教毕竟还是另有一套基本戒律。不遵守这个戒律,佛是不会“心头坐”的。  公私之别,是企业里的基本戒律,是工作伦理的第一条。------------工作伦理之二:主从之分------------  三十年前,我刚进入社会不久,有一次听一个人谈了麻将桌上的一个道理,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那位胖胖的先生是当时我老板的牌搭子。嗓门很大,平常讲话也常常口无遮拦,所以上了麻将桌也是他话最多,声音最大。  不知怎么,有一次他却和我聊起麻将桌上的规矩。他说:有人讲,麻将桌四边一样大,所以,上了麻将桌,就是不分父子,谁都一般大。因此,在麻将桌上很多人自己的牌打臭了,或是看别人乱了自己的局,口里就会不干不净起来。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工作DNA
工作DNA-2
工作DNA-3
工作DNA-4
工作DNA-5
工作DNA-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工作DNA
工作DNA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