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3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因此,它们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也可以说以这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为基础,形成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在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3)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二者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作用是互补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这两种划分法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属于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则指的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3、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就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注意理解,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又应看到,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不是别的,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103f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列宁)为什么呢?第一,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二,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这是因为,这种社会结果是由各个个人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造成的。  第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注意理解,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因此,社会规律给人的活动所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组成的可能性空间。在这一可能性空间中,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主体选择。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四)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注意理解,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为例,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所谓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第二,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第二,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超越”情况,就世界范围而言,不仅不违背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规律,反而是以这个规律的存在为前提的。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一)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理解、掌握,常以选择题出现。(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劳动力有了价值,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使阶级产生的可能变为现实。为什么说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呢?首先,有分工就必然有产品交换,而有了产品交换,就会加剧财产的积聚和集中,使财富日益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而促进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其次,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与对立。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的。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可以充分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任何人都没有?103f匾加斜鹑说氖S嗬投氖焙颍准毒捅厝幌稹T诮准锻耆鹨院螅乙脖亟觥?历史上最初产生的两个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主残酷地剥削压迫奴隶,当然应该从道义上加以谴责,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个历史进步。首先,奴隶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奴隶制甚至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再次,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以后,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简单地说,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  上述的阶级定义表明,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阶级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集团,而且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社会组织。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这几个方面总和起来构成这个阶级的全部特征,阶级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体。(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指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其中包括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某种物质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既不要否认阶级矛盾,掩盖阶级斗争;又要防止夸大阶级矛盾,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列宁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理解、掌握,常以选择题出现。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革命是指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和社会集团之间的政权更替(如中国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复辟),都不能算社会革命。只有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才是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所以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社会革命有多种类型。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这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国家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以及阶级矛盾的相对缓和等情况,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在增长。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二)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1、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其次,社会革命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再次,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社会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103f  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般,常以选择题出现。(一)文化的含义和特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本书主要讲狭义的文化。  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它具有以下三个根本特性:第一,文化的创造性。第二,文化的自由性。第三,文化的兼容性。(二)文化的社会功能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文化具有信息功能。第二,文化具有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第三,文化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第四,文化具有认识功能。(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就是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其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再次,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人性和人的本质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偏重于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论述人的本性。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是后天加工的结果。杨雄则持善恶相混说,认为“人之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古希腊的思想家十分关心人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德谟克里特提出了“人是一个世界”,看到了人的复杂性;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人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亚里士多德已经把人和社会联系起来,提出“人天生是社会动物”、“人天生是政治动物”的论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说,认为人的权利不是神赐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这些思想家的共同点是脱离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看待人性,把人性看作先天的、抽象的、不变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社会属性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     理解、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1、劳动是人的本质  所谓劳动是人的本性,是指劳动是?103f磺腥怂灿械囊话惚局省U庵饕且蛭投侨舜佣锝绶只隼吹幕颈曛竞腿饲鹩诙锏母咎卣鳌?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界定,只涉及人与动物的区别,尚未涉及不同时代的人和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本质的区别。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含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它讲的不是一切人所有的共同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人的具体本质。后天的;具体的;变化的;有阶级性的。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讲的是人的需要是人的具体本质。每个个人具体的社会联系即具体本质的形成,是由他们特定的需要决定的,所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上述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就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互相联系的人们的总和。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第二,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第三,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第四,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关于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于是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重点掌握,常考,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这个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内容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集团及拥护社会主义和赞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也都属于群众的范围。社会新阶层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们从事精神活动的物质前提。其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再次,在历史上的各个时代,都有许多知识分子,虽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但按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表现的社会作用,则应当归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以平时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重点掌握,常考,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第一,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三,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三、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也承认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103f(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般地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同时代、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第二,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  第三,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的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四,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重点掌握,常考,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第一,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第二,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第三,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  第四,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也是杰出人物,但他们又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同,他们的历史作用是历史上其他杰出人物的作用无法比拟的。我们要热爱无产阶级领袖,维护他们的威信。同时不要神化领袖,搞个人崇拜。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的产生和实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的本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学员答疑提示1、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指人类社会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三种观点   劳动是人的本质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讲的是人的需要是人的具体本质。4、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量的规定性,它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课前索引学习指导  学习目标本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还介绍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阐述和评价,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八个字:基础、经济、政治、文化。  即掌握商品经济的一般基础原理(劳动价值论),正确理解和评价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剩余价值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难点都比较多。重点有:商品货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价值规律、劳动力商品、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难点有:货币的本质、劳动力商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积累的后果、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本质。  学习方法  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主要集中在第一、二节,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注意关键难点的突破,特别是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理解,本知识点也是学习下一章的基础,必须掌握;整体内容层层推进,注意逻辑性。一般知识点,只要理解了,记忆不是问题。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103f细胞。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就是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首先是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商品经的类型:简单商品经济(即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这种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4、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物化劳动又称过去的劳动)二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活劳动)。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的价值量。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不能仅仅理解为直接进行生产操作的生产工人的体力劳动,而是既包括直接进行生产操作者的活劳动,也包括从事生产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这些劳动作为“总体工人”的劳动部分,都属于生产性劳动,共同创造了价值。5、商品的价值量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第一,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所决定。第二,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即由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其劳动生产率。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人们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并没有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要了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必须了解价值表现形式的发展。(参见教材)  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103f诜⒄沟牟铩Mü醣也墓桃步沂境觯醣业谋局适枪潭ǔ涞币话愕燃畚锏纳唐罚逑肿派唐肪锰跫律唐飞咧涞纳缁峋霉叵怠?(2)货币的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就使商品交换分解为卖(商品—货币)和买(货币—商品)两个过程。货币最初采取的是贵金属条块形式,逐渐产生了铸币,后来又产生了由国家发行的纸币。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过多,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就相应减少,这时就会发生纸币贬值和物价随之上涨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所谓私人劳动,就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意愿和利益所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矛盾有两种表现:一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常考,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其次,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正是通过价格的波动而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得到实现的。3、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忽视或否定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     一般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便产生出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早期的商业起着小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中介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新兴资产阶103f级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便采取暴力手段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圈地运动”“羊吃人”)  新兴资产阶级用暴力手段在海外推行殖民主义,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贩卖奴隶,进行殖民贸易;在国内则大肆掠夺本国劳动人民,采取发行国债、增加税收、保护关税等手段,聚敛货币财富,从而积累起大量货币资本。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般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与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1、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1)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和现实来看,资本最初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由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然后再将商品卖出,换回更多的货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二者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m)。正是发生了这种价值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以,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发生价值增殖其原因就在于,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劳动力成为商品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还原为生产出劳动者所消费的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2、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1)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2)价值增殖过程假定一天劳动力的价值工人只需要4小时就能生产出来,生产对于资本家毫无意义。  资本家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力,支付的是一天劳动力的价值,于是作为买者的资本家就取得劳动力一天的使用权。假定让工人再继续劳动4小时,这继续劳动的4小时就是工人为资本家所提供的无偿劳动,它为资本家创造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工人一天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以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形式采取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特殊形式,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通过这种雇佣劳动制度,资本家利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量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价值的增殖。3、资本的本质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03f注意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1)资本的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v=m′×v。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二是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用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1、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注意理解,常以简答题出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0 必要劳动 4 剩余劳动 8     0 必要劳动 2 剩余劳动 8  例如,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4小时, m′=4/4=100%。如果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至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到6小时,则m′=6/2=300%,剥削程度提高了两倍。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我们知道,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的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在现实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日益成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资本的使命是进行价值增殖,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必然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了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分配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瓜分;资本主义的流通既是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又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消费也从属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三、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不断重复和不断更新的生产,就是再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后,如果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出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再生产出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和仍然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  资?103f局饕逶偕奶氐悴皇羌虻ピ偕抢┐笤偕W时局饕謇┐笤偕侵缸时炯野焉隼吹氖S嗉壑担⒉蝗坑糜谧约旱母鋈讼眩前哑渲幸徊糠质S嗉壑底时荆美垂郝蜃芳拥纳柿虾屠投Γ股诶┐蟮墓婺I现馗唇小?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所决定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是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2、资本积累的后果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日益减少,必然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有时还会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大量妇女和童工涌进工厂,大批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雇佣劳动队伍,同时人口的绝对数量从而劳动者的人数有时也会增加。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失业人口,形成相对人口对剩。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说而过剩,并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相对过剩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第一,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第二,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统治与剥削。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一方面,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工人阶级,却只拥有社会财富的极少部分,遭受着失业和贫困的折磨,生活极不安定。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即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严重社会危机的深刻经济根源。3、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重点掌握,常以简答、论述题出现。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使社会生产力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获得迅速发展。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促进了生产规模进一步迅速扩大和产品数量的急剧增长,形成了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水平,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客观上必然要求由整个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以便对社会化的生产按照社会需要由社会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计划管理,并按照社会需要配置社会资源和分配劳动产品。这样,生产关系才能适应生产力的社会性质。但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却把社会化的生产力变成资本家高效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生产力,把已经社会化的生产过程由私人资本家按照追求剩余价值的一己私利进行控制和管理,把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已经社会化的劳动成果的大部分攫为己有,变成他们的私人财产。  因而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体表现。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束缚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因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一般了解,常以选择题出现。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6
正序
倒序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2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3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4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5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6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