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语》中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精明也要十分,只需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乃所以为愚也。”意思就是:精明还是非常需要的,但要在浑厚中悄悄地运用。古往今来得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精明的人,没有因浑厚而得祸的。现在的人唯恐不能精明到极点,这正是之所以愚蠢的原因啊!在主观能力尚未修炼到家、客观条件还不够成熟之时,应当潜心修炼自己的实力,靠自己的能力谋事。要不然很容易弄巧成拙,贻害自身。功底深厚,必成大器。自强者方为真强者,自己的本事才是自己最强硬的手段和最有利的底牌。努力提高自己才是最好的出路,是危难时刻决定好退路的能力,是关键时刻东山再起的砝码。做到以下几点,塑造强大的自我,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关系,慢慢走向成功。(1)注重修炼自身的实力,大气做人、大气谋事。(2)善于借助外力来增强自身的本事。本事是自己的就永远是自己的,别人是无论如何也拿不走的。(3)即使有了本事,也不能狂妄自大,时刻为自己预留好退路,进则靠自己的本事,退就更加努力的修炼自身。正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当今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将自己打造成一名出类拔萃的实力派人物。必须足智多谋,富于聪明智慧;必须广交有用的朋友,积聚足够的人气;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闯劲、狠劲、韧劲……这一切是成功者应当具备的本事,也是我们纵横天下、百战百胜的王牌。第六节 给别人出路就是给自己机会 [本章字数:1424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生活处世,就得与人打交道。因此不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矛盾冲突误会等等。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和应对这些事情,可以说是一门学问,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人格修养。常言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遇到与他人间的矛盾,能够做到宽以待人,给他人出路,也相当于给自己机会,为自己预留退路。这是一种待人留余地的美德和糊涂哲学。既能尊重自己,又能迎得别人的尊敬,这也是做人的基本要义。如果遇事穷追不舍,于人于已都没有好处。聪明人,特别是做事有“尺度”的人,都会适当考虑别人的想法,留下回旋的余地。丙吉曾是西汉的宰相。他的车夫是驾车的好手,能够把车驾的既快又稳。但是这个车夫却喜欢喝酒。一天,车夫刚喝点酒,丙吉就传令备车。车夫摇摇晃晃的走了出来,把车备好。这次,丙吉是去参加一个仪式,十分高兴,衣着也很华丽。丙吉出来后,就闻到一些酒气,心中已经有些不快。丙吉刚走到车前,车夫突然忍不住,不仅吐了一车,还吐了丙吉一身。丙吉的属官当即就破口大骂:“左右给我拿下,打出相府,永不录用。”这样一来,车夫的酒被吓醒了。自知闯了大祸,跪下向丙吉求饶。总人也觉得他要倒霉了。谁知丙吉不动声色的说:“以醉酒的名义赶走一个有用的人,拿他以后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只要不再犯即可。”于是车夫对丙吉感激不尽。有一次,车夫外出,正碰上一位信使送紧急信件。打听知事匈奴大兵侵犯云中郡和代郡。车夫顾不上自己的事,马上回去禀告了丙吉。最后还建议丙吉及时统计这两个郡不能胜任的官员,以备皇上问起。果不其然,皇上几天后召见丞相和御史大夫,询问相关事宜。丙吉对答如流,得到了皇上的大力赞赏。丙吉就是因为宽容别人的过失,给别人出路,最后才得到了回报和帮助。其实,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的进一步打下基础。给朋友方便,实际上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这就是容忍得助的鲜明印证。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话做事总是不会给人留下余地,搞得对方经常尴尬。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们自己处在这种状况,当然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宽容,那么我们也一定会怀着感激的心去对待宽容我们的人。所以,最大受益者还是勇于宽容别人的人。《菜根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这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宽容忍让不仅不会招致麻烦,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个人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宽以待人,礼让三分,一定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这种“退”即是“进”,“与”就是“得”。因此,学学礼让出路,也给自己成功的出路和机会。(1)冤家宜解不宜结世上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关键在当事人能否放的下心中的郁结。把事情看的淡一些,问题解决了就给对方留下回旋的余地。否则,过分的计较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会树立起敌人,反而得不偿失。(2)留一步,让三分凡事向前看。以一种大度宽容的方式来对待对方,求得他的信任与感激,再进一步增进彼此的感情,那么就多了一个很可信赖的朋友。朋友多了,社会性实力就会强大,同时能够弥补个人能力的种种不足。这时会发现,退一步,活动空间才是是宽阔的,行为有多种选择。其实,退让三分,给别人出路,应该在一个“忍”字上下功夫。学会忍耐他人的小缺点,小错误,甚至忍耐有时的不公和无礼。心胸开阔,气度卓然,能够忍耐的人,肯定能看到更为广阔的天空。第七节 功成身退才是真聪明 [本章字数:1503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人都渴望成功,希望出人头地。这种进取向上的精神本来很可贵。所以拥有这种精神并努力奋斗的人大都能取得成功,成就非凡。但关键是成功之后要怎么办呢?这是我们功成名就后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生存之道。苏轼饮叹“高处不胜寒”。古人还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拼搏的过程恰如一场赌博游戏,胜者为王败者寇。但有一个道理是所有高明的赌徒均奉行的,那就是功成身退,见好就收。隐退是全身远祸的一个法子,它更彻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所谓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便是一种明智的生存方法退得妙恰如进的巧。此乃明智的进与退之道。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尚有更多的成功??便要见好就收。联翩而来的好运总是可疑的,更会招致他人的嫉妒和猜疑,搞不好最后人财两空,名利俱无。当运气来得太猛太快时,它很可能会摔倒并把什么东西都摔得七零八落。一个人,真正达到了自己毕生所追求的目标,走到了人生辉煌的顶点后,激流勇退,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孙膑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孙膑与庞涓同师承于鬼谷子,习研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因嫉妒其才,便用刖刑砍去其双脚。所幸的是,孙膑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孙膑苦心经营十三年,必欲置庞涓死地。所以他精心算度,深为计谋,终于在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马陵之战后,孙膑名列诸侯,一跃成为中国最卓越的军事家之一。登时令齐国的一些权臣、小人侧目而视。于是,孙膑便毅然归隐,从此不知去向。以孙膑的头脑,对错综复杂的齐国政坛肯定心中有数。如果他接下来继续留在朝中,那么,等待他的不会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只会是尔虞我诈的倾轧。这个漩涡,一不小心就会把人弄得殚精竭虑,甚至无法全身而退。所以,明智者,都会选择功成身退,明哲保身,还能英明流远。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辅佐越王勾践,助其在卧薪藏胆二十年后终称霸的范蠡,也是不顾越王的拼命挽留,打定主意搬到齐国居住,从此与勾践不再往来。不问世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富甲一方。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在辅佐刘邦获得天下之后,就毅然光荣隐退。他向刘邦请求:“我是你成为帝玉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军师,蒙恩拜领万户封地,名列公侯。我的任务至此已经完成。从今以后,我要舍弃主俗,漫游仙界。”刘邦应允了他的请求,所以,张良才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功成身退才是一种大智慧,才是真聪明。它不是让我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告诉我们一种做人做事的退守策略,教会我们把握住机会,当获得一定成功,名利均有时,要见好就收。懂得功成身退的人,是识时务者。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素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虽然功成身退不至于此,但也是一种开辟出路的方法。只有给自己留好了退路,才能跟狗出路。如此做,方能在激流中保护自己,笑到最后。因此,学会这种智慧,就不会使自己到达一个没有退路和出路的境地。(1)看破形势利决策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自身的规律。人也有可以摸透的本性。当达到一定成功的境地,说不定形势已经变幻莫测,不受我们掌控。我们的成功也只能是一种过往的辉煌,对未来是福是祸未可说。看透这种形势,把握时机,急流勇退,可谓功德圆满。(2)识时务者为俊杰前进与侧退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想要做出明智的选择,就要识时务,懂得大势所趋下的进退。进会冒更大的险时,就要勇于自留退路,寻找其他的出路,才是真本事。功成身退,可以说是一种胸襟开阔,知足常乐的表现。能够奋斗的人就不怕没有成功,懂得知足和功成身退的人就不怕将来没有更多、更好的出路。所以说该放手时就放手,太过固执,反倒容易失去,这是我们很早就明白的道理。第八节 放下架子,苦练厚脸皮基本功 [本章字数:2320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常常有“过来人”感慨“做人难”,主要是难在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人在年轻的时候多少都有点“愣头青”,不知轻重,不明深浅,意气风发,锋芒毕露,把自己当成“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独一无二不假,无价之宝倒未必。有人抬举你,你就是宝,土疙瘩也可以包装成金蛋;没人抬举你,你就一文不值,金蛋也能被丢进粪坑。那句话总结得好:出来混,别太把自己当回事。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放下架子,丢开面子,让原本纤细的神经末梢粗大起来,让原本敏感的自尊迟钝一点儿,让原本薄如蝉翼的脸皮厚上几分。这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一种智慧,因为在搞不清楚眼前状况的时候,你只有装傻充愣厚着脸皮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学到外人不知道的知识、得到一般人得不着的回报。用时髦的话说,这叫低调。低调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低调就是要你放下架子,忘记自尊,该求人的时候求人,该认错的时候认错,该叫好的时候叫好。只有这样,才能在你遇到麻烦的时候,找得到人给你收拾烂摊子。有人对这种做法很不屑,称其为“厚脸皮”。其实换个角度看,脸皮厚一点儿没啥不好。那些所谓“有着很强自尊”的人,无非是心藏骄矜之气,他们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他们往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古人把这种太把自己当回事儿的行为称为“骄矜”。《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问题是这样论述的: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只会自食其果。国君对人傲慢就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就会失去领地。魏文侯接受了田子方的教诲,不敢以富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逊的原因。贾思伯回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确实是这样。很多人年轻气盛,到了工作岗位上凭着自己的高学历不把前辈放在眼里,对同事也是“横眉冷对”,无法赢得大家的好感,久而久之就被孤立起来。人际关系处理不好,根本就没什么前程可言。这种不幸的产生,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习惯抬高自己,以自我为中心,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对比一下,还是脸皮厚一点儿、为人低调些更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在江湖上混是讲究先来后到论资排辈的,不管你是硕士博士,还是“海龟”“海带”,论经验都赶不上人家小小年纪就出道的“前辈”。所以,放下你的架子,收起你的自尊,多反省自己的缺点,少夸耀自己的优点,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喜爱。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很多商业巨子、政坛高手都是用这个秘诀开创了事业的高峰。1998年,华为以80多亿元的年营业额,雄踞当时声名显赫的国产通信设备四巨头之首,势头正猛。而华为的首领任正非从来没有加入到明星企业家的行列中,反而对各种采访、会议、评选唯恐避之不及,直接有利于华为形象宣传的活动甚至政府的活动也一概坚拒,并给华为高层下了死命令:除非重要客户或合作伙伴,其他活动一律免谈,谁来游说我就撤谁的职!整个华为由此上行下效,全体以近乎本能的封闭和防御姿态面对外界。2002年的北京国际电信展上,华为总裁任正非正在公司展台前接待客户。一位上了年纪的男子走过来问他:华为总裁任正非有没有来?任正非问:你找他有事吗?那人回答:也没什么事,就是想见见这位能带领华为走到今天的传奇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任正非说:实在不凑巧,他今天没有过来,但我一定会把你的意思转达给他。关于任正非还有很多故事。有人去华为办事,晕头转向地换了一圈名片,坐定之后才发现自己手里居然有一张是任正非的,急忙环顾左右,斯人已踪影不见。有人在出差去美国的飞机上,与一位和气的老者天南地北地聊了一路,事后才被告知那就是任正非,于是懊悔不迭。这些多少有点传奇的故事说明,想认识任正非的人太多,而真能认识任正非的人却很少。近两年来,华为的壁垒有所松动,出于打开国外市场的需要,华为与境外媒体来往密切,和国内媒体的接触也灵活不少,华为的一些高层也开始谨慎露面。惟一没有任何解禁迹象的,是任正非本人。任正非这么做,你会觉得他“没面子”吗?当然不会。人家没有抢风头,但是谁敢不给他“面子”?他不过是把别人做“面子工程”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了。他每年花大量时间游历全球,在各个发达市场与发展中市场上寻觅机会,在通信设备国际列强间合纵连横,寻觅可用的力量与资源。企业做强了,事业成功了,他不用抛头露面,人家自然会给他面子。“放下架子”,并不是“装孙子”,什么事情都退在后面,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剥夺强占也不发任何声音,自己的人格被别人侮辱也不反抗。这不是低调,而是懦弱。“放下架子”,并不是自轻自贱,随波逐流。你的心里要时刻记住那个远大的目标,但是你不能把它表现出来。你可以暗自发誓“我要成为大人物”,但是在你成为大人物之前,你要装成小人物。“放下架子”,是不要太招摇,不要有点小本事就拿出来显摆,不要有事没事就往领导跟前凑,然后做出一副领导面前红人的模样。什么事情自己心中都要有数,要清楚,自己有本事慢慢拿出来用,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乐于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你不帮助别人,等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助你。所谓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在真枪实弹的江湖较量中,聪明人要学着用“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等低调韬略来隐蔽自己的行动,死要面子无法成功,抛开浮华的表象追求深刻的内涵方可成就大器。第九节 捷径:两点之间最短的那条线 [本章字数:1758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如果让你从甲地到乙地,期间有无数条路,你怎么走?你回说:当然选择最短、最省时省力的。这就是“走捷径”。做事的时候也要动脑子找捷径,就是在现实情况和目标之间寻找一条最简洁的路。如果你不是太子,又想当皇帝,那么最简洁的路线就是取而代之。这就是心机学门派的思考方式。捷径不会自己冒出来,它需要你认真、理智地思考。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计划得周详,剩下的事情就会迎刃而解。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讲个运动员的故事。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再次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人们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原来如此!山田本一的“捷径”不是偷工减料把路程缩短,而是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把复杂的赛程简化为几段,让漫长得看似遥遥无期的赛道变成一个个容易到达的小终点。这是把心理学活学活用,用成就感激励自己投入到下一轮拼搏当中,由于心怀喜悦,疲劳就减轻了许多,而且下一个目标并不遥远,所以心理上不会有太大压力。如此一来,他就找到了一条比其他选手轻松的“捷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懂得为自己寻找“捷径”。他们工作的时候显得很忙,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但是他并不能按时完成工作量,或者有了数量丢了质量。这多半是因为低头蛮干、不讲方法。举个例子吧。跟资料、表格打交道的人办公桌上通常会堆满各种文件,但是有几个人能够保证老板一伸手你就递过去他要的材料?多半人都是噼里啪啦一阵乱找,等老板的脸色慢慢由红转黑的时候,他才战战兢兢地递过去。这样的表现自然得不到老板的赏识。而聪明的员工就会把各种材料分类,放在各种颜色不同的公文夹中。比如,红色的代表特急;绿色的要立即送交批阅;桔色的代表这是今天必须注意的文件;黄色的则表示必须在一周内送交批阅的文件;白色的表示周末时送交批阅……诸如此类一番规划之后,就可以对手边资料信手拈来。不管上级领导什么时候检查工作、查找材料,你都能方便快捷地递给她需要的东西。这,也是捷径??是高效工作的捷径,当然也是赢得上司赏识、高升的捷径。古语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多思考,走捷径,即便你比别人后出发,也会先一步到达终点。某次数学课上,老师让小学生们计算从1+2+3+4+……+100的结果。其他人都低头狂算,唯独一个小朋友歪着头想了一会儿,没动纸笔就给出了正确答案。原来,他发现收尾相对的两个数相加都是101,那么100个数字的和就是50个101,结果就是5050。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数学家高斯。人们经常琢磨周末去哪里度假、年假去哪里旅行,甚至为一顿早餐而思考半天,并在这种计划过程中提前享受到了兴奋和喜悦。但是,却很少思考一下自己的手头的工作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光拉车不看路的,是傻瓜;光闷头做事不思考的人,不会有太大成就。过去赶马车的人会在马的两个眼睛侧面挂个眼罩,为的是让它“往前走不要向两边看”,人在向目标迈进的时候,也需要这么个眼罩。你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障碍和岔路。在前进的路上,会出现各种各样诱惑、迷惑你的东西,他们会分掉你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在它们身上稍作停留,就会影响奔向目标的速度。所以,当你需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自动屏蔽掉那些干扰你视线和思路的东西,找出两点之间最短的那条线,一路走过去。第十节 敢于说“不”,巧妙说“不” [本章字数:1595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羞于说“不”,是很多人的一大弱点。如何说“不”,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李宗吾给我们出了一个金点子,那就是“锯箭”。从前,有人中了箭,请外科医生治疗,医生将箭干锯下,即索谢礼。问他为什么不把箭头取出?他说:那是内科的事,你去寻内科好了。这便是“锯箭”的由来。外科医生给我们两个启示:第一,要敢于说“不”;第二,要巧妙说“不”。需要说“不”的情况不外乎以下几种:领导布置的任务你无力完成;同事耍赖,把琐碎杂乱的事情推给你做;发言表态,你对某些言论有异议;碍于利害关系,某个场合你不便表态。这些都是工作、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尴尬场面,摇头,会伤“面子”;点头,会伤“心”。心当然比面子重要,面子又不能不顾及,所以我们必须想个折中的办法:婉转说不,灵活锯箭。比如说,有人求你办一件事情,你可以说:“这个事情我很赞成,但是,还要同某人商量。”“很赞成”三字是锯箭干,“某人”是内科。又或说:“我先把某部分办了,其余的以后办。”“先办”是锯箭干,“以后”是内科。你的“不”并没有说出口,但是意思已经出去了。工作和生活中,你经常会遇到需要拒绝的问题,当你无法拒绝别人时,不妨编一个足以使对方信服的理由,使对方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能保住对方自己的面子。这也是一种处理难题的方法。有个年轻人叫赵刚,年纪不大,在一家德资电子公司担任销售部经理。一种新的产品即将问世,他负责之后的销售工作。在例会上,公司老总以及各个部门的重要负责人都在场,为下一步的销售献计献策。设计部门的经理拿出新设计的商标来征求大家的意见。经理说,这个商标的主题是旭日,旭日很像日本的国徽,日本人一定乐于购买这个产品。大部分部门主管人员都极力恭维经理的构想,但是赵刚凭着多年做销售的经验判断,这个商标并不好。一旦采用,很可能对销售有负面影响。在众多的重量级负责人面前,既不能伤了设计部的面子,又要捍卫销售部的权利,赵刚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站起来说:“这个设计实在是太好了。”设计部的经理很得意,向赵刚点头笑了笑。赵刚接下来又说:“可是它好过了头,我们反而不能用。”大家被他说得一头雾水,面面相觑。设计部的人也都摆出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听着。“这个设计与日本国徽很相似,日本人喜欢,然而我们面对的一个重要市场是中国,中国人也会想到这是日本国徽,他们还会引起好感吗?这不是同本公司要扩大对华贸易相抵触吗?这显然顾此失彼了嘛。”赵刚把反对的理由陈述了出来。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设计部经理被说得心服口服,公司老板也点头称是。赵刚在这次会议上成功地锯掉了一根“箭杆”。商标究竟要怎么修改,他不懂。但是“旭日”图案肯定不行。这个难题要推给设计部门。而这样的推手,没有任何人能反对。这便是拒绝的高明所在。当你拒绝别人的要求时,首先要态度温和,尽管说“不”是自己的权利,但仍需先说“非常抱歉”或者说“实在对不起”。然后再详细陈述自己不能帮忙的各种理由,这样,别人在感情上就能接受下来,可以避免一些负面影响。有效拒绝就是要让别人感觉到你拒绝的是这件事,而不是他这个人。这件事情虽然被拒绝了,但并不损害你们之间的情感。你可以说:“这件事我非常愿意为你效劳,只是不巧,我现在正在做一件急事,下次你再有这样的事情,我一定帮忙。”或者你还可以说:“这几天我实在脱不开身,你是否请小张来帮忙,他在这方面业务比我精通,你若是不方便找他,我可以代你向他求助。”让别人意识到是为了他的“利益”你才拒绝的,产生这样的效果是拒绝别人的最高境界。“不”字是一个情绪强烈的负面词,当你对同事、客户、朋友使用它时,一定要面带微笑,语气亲切。即使对素不相识的人,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注意分寸恰当地使用“不”。一两分钟的思考,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态度作宽大的了解,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第十一节 把“烂摊子”变成立功机会 [本章字数:2109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补锅法是李宗吾在他的绝世奇书《心机学》总结的官场办事二妙法之一,简单说就是:锅烂了的人找到补锅匠来补,而补锅匠趁主人不注意,把锅子的裂缝敲大一些,然后向主人索要更多一些的修补费。深入研究补锅法我们会发现,一旦掌握了这个办事妙法,我们就能拨云见日,发现我们身边许多事情表面上看纷繁复杂,实际上本质上它们不过是补锅法罢了。若能熟练应用补锅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应对各种棘手的问题和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大有帮助。那么浅显的补锅法的小故事深层次的含义是什么呢?其中的诀窍和注意事项是什么呢?首先,我们一定要知道锅不是补锅匠敲烂的,是锅的主人搞烂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造成事故或者问题的责任人不是补锅匠,而是另外的人,锅子的主人。这是很重要的,若是不能把自己撇请,应用补锅法的时候就会有风险。换句话说,你面临的是别人丢下的一个“烂摊子”。其次,补锅匠必须有上下其手的条件和能力,这样才能从中牟利。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补锅,主人不会挑选一个他认为不会补锅的人去为他补锅。那么主人是如何知道别人会不会补锅呢?你如何让主人知道你会补锅呢?要知道,你会不会补锅和主人知不知道你会补锅是两码事儿,你尽管不会补锅,有可能主人认为你会补锅而让你补锅,这个时候你不但无利可图,还可能惹上麻烦;有时候你虽然会补锅,可是主人觉得你不会,他就让你补,这样依一来你就没了牟利的机会。所以,你要努力让主人相信你会补锅。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把锅子的裂缝敲大!也就是把问题搞大,把声势搞大,把这个“烂摊子”的严重性搞大。这里面也大有学问,最主要的是不好把握搞到多大才最合适。我无法提供具体的多大合适的精确数字,我甚至无法提供哪怕是大致的范围,我只能说这个工作一定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过我可以提供一些把握度的原则和思考这个问题的思路。那就是事先一定要透彻地了解自己的处境和目的,自己有没有金刚钻?能不能收拾残局?目的是搞倒一个人还是为自己脸上贴金?只有全面了解局势,才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确定了方向,才能迈出坚定的脚步。如果锅的裂缝太大,问题相当严重了,就不要再进一步扩大它??否则主人肯定要换新锅了。补锅法的精要所在是:把问题搞大,搞大的目的是扩大事件辐射的范围,把需要牵连进去的认牵连进去,让应该知道的人知道,为的就是借势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很多时候,“补锅法”是用在“害人”上面。比如你想搞你的上司,当他做出错误的决定的时候,你明明知道却故作不知,并不为人知地扩大他的错误的危害,引起他的上司注意来收拾他。我们不太提倡这种阴损的招式,但是现实中,免不了出现一些“烂人”、“烂摊子”,他们的错误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不用你负责,但是你有能力拯救他们、力挽狂澜,这时候不妨找准一个时机出手,就可以让你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是举个例子吧。现在流行的我们小说《杜拉拉升职记》里,刻画了一个勤奋聪明的女我们杜拉拉,这个人就是擅长“补锅”的能手。本来她就是个行政主管,她的上司玫瑰是个狡猾又能干的家伙,自己一直占着经理的位置,却悄无声息办好了移民手续,然后忽然“人间蒸发”,丢下一堆工作没人管。玫瑰的上司李斯特有点儿招架不住,临时找个合适的经理又找不到。这个时候,杜拉拉申请经理职位。李斯特觉得杜拉拉还“嫩”,不同意,宁可自己继续守着“破锅”也不用杜拉拉。于是,杜拉拉干脆任由这锅上的裂缝不断扩大下去。李斯特忙着招人,不断面试,不断失败,还被他的上司狠批一通。行政部门没有经理,群龙无首,大事小情都来找李斯特。李斯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大吃降压药。眼看这口锅就破到极限了!这时候,冷眼旁观的杜拉拉又慢条斯理地拿出自己的“补锅工具”,向领导证明自己“真的会补锅、能补锅”。她总结了自己以往的工作,把每一项成绩都清清楚楚地写给李斯特看,证明自己足以胜任经理这个位置。这还不算,杜拉拉还表示,自己之前工作忙、加班多,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医生让她休息。她希望公司把欠她的假期补上!这个意思就是说:老李,你自己守着这口破锅吧,既然你不让我补,干脆我连我这边的锅沿也敲碎!这下子,李斯特终于投降了,杜拉拉不但如愿以偿地由主管升为经理,还拿到了大幅度的加薪!现在你明白了吧,烂摊子不一定都是坏事,你完全可以略是手段,借助烂摊子成就自己。我们总说“乱世出英雄”,有谁喜欢乱世呢?可是没办法,乱世到了,你躲不掉,这个时候,谁有能力拯救万民于水火,谁就是名垂青史的大英雄。说白了,英雄们也都是借助“补锅”成名于世的。总之,补锅法是非常奇妙的办事方法,学习它并不断揣摩并最终能熟练应用,对促进工作大有好处。记住一点,通常情况下,适合补锅法的问题都不是严重的问题和矛盾,问题太严重很有可能造成局面的难以把握,责任难以推卸。比如本来着大火了,你是消防队员,却故意拖延时间,就有可能背上玩忽职守的恶名,半点儿好处都捞不到。千万要记住尽量不要把你无法把握的力量牵扯进事件,除非你想把水搅混,想浑水摸鱼。把坏事变好事是推卸责任的常用办法,当出现小小的坏事的时候,把事情故意嚷嚷的满世界都知道,目的则是作秀。而敢于作秀的,一般都能捞到实惠。第十二节 撇掉一根筋,学会逆向思维 [本章字数:1744 最新更新时间:2009-12-01 00:00:00.0]----------------------------------------------------什么是一根筋呢?你告诉他1+1=2,他就永远认定这个死理儿,要是哪天让他相信1+1可能大于2或者小于2,他宁愿去死。这种人也许能落个“执着”、“认真”的好名声,甚至被夸奖为“傻得可爱”,但是真的做起事来绝对没有事半功倍的情况。因为他不懂得变通,不懂得创新,永远守着老办法。万一老办法行不通,他就歇菜了。聪明的人办事,懂得逆向思维。也就是说,遇到棘手问题,靠寻常方法解决不了时,就“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找出新方法。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美国航天部门首次准备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但他们很快接到报告,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用圆珠笔、钢笔根本写不出字来。于是,他们用了10年时间,花费120亿美圆,科学家们终于发明了一种新型圆珠笔。这种笔适用于失重状态、身体倒立、水中、任何平面物体,甚至在摄氏零下300度也能书写流利。可是,俄罗斯人在太空中遇到此类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他们舍弃圆珠笔和钢笔,用铅笔。你可能哈哈大笑了,美国人怎么那么蠢?不,他们不蠢,如果真的蠢,就发明不出那么高科技的笔了。他们是被惯有的思维局限住了,没有变换思考的角度。小时候我们学习《铁杵磨针》的故事,老太太需要绣花针,就用一根铁棒子磨啊磨。理论上说,只要时间够长,的确能够磨成绣花针,可是她为什么不换一个思维角度,把铁棒子卖了换绣花针呢?恐怕还能换好几根吧。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例如“司马光砸缸。”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我这里说的“一根筋”,指的是做事的方法,而不是做事的态度。如果你想做某事,就要做到底,这样的“一根筋”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我们称之为“坚韧不拔”。需要变的是做事的方法,如果你一次没做好,两次没做好,就应该反思,是不是方法错了?打个比方吧,你想得到一幅漂亮潇洒的《兰亭序》装点书房,于是你开始苦练书法,你染黑几大缸清水,写完无数张纸,耗时几年,终于技艺精进,写出了《兰亭序》。但是,你有必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去练习写字吗?当然没有,你可以请人代写,可以买,方法有很多种。这不是为了写书而纯粹编造的故事,现实中有很多“一根筋”造成的资源浪费。某跨国日化公司,肥皂生产线上面存在包装时可能漏包肥皂的问题。于是该公司总裁命令组成了以博士牵头的专家组对这个问题进行攻关,该研发团队使用了世界上最高精尖的技术(如红外探测、激光照射等),在花费了大量美金和半年的时间后终于完成了肥皂盒检测系统,探测到空的肥皂盒以后,机械手会将空盒推出去。这一办法将肥皂盒空填率有效降低至5%以内。问题基本解决之。同样的问题发生在一个乡镇企业里,老板命令初中毕业的流水线工头想办法解决。经过半天的思考,该工头拿了一台大功率电扇到生产线的末端对着传送带猛吹,那些没有装填肥皂的肥皂盒由于重量轻就都被风吹下去了。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你是“专家”还是“工头”?记住,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情,或者完成一个任务,没有必要在方法问题上画地为牢。有现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固然好,如果尝试了之后不奏效,就应该立刻调转马头想别的路子,请求别人帮助。你甚至可以重新审视你定下的目标是不是科学??想咬到自己的鼻子或者拉着头发长高,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不同的思维造就不同的结果,但有时反而被常规经验绊住了脚。最后,跟开头呼应,我们再讲一个跟笔有关的小故事。圆珠笔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立刻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具,可是,问题也很快被发现:笔芯尖端的小圆球用过一段时间后会脱落,这样笔芯里的油就会流出来,污染纸张和写字人的手。科学家们又开始冥思苦想,希望找出一个办法可以不让小圆球掉下来。想啊想啊,一直没有好办法。忽然有一天,一个人拍拍脑门儿说:为什么我们不减少笔芯里的油,让它在小圆珠掉下来之前就用完呢?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仍然在用着的圆珠笔。------------------------------------------------------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一起看原创文学网(www.17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