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经:观无量寿佛经讲记-2

还有这个刚刚初学盘腿的时候,腿会酸痛,酸痛的时候,当然你得要忍耐,但是时间不能长,如果忍耐个五分钟十分钟,十分钟是最正常的,十分钟以后腿就放下来,使我们这个时间慢慢地加长,不可以太过于勇猛,会把这个腿坐坏了,有很多人坐得不得法,腿里头瘀血,到最后把腿锯掉了,我们看到很多,这个是坐得不如法,所以这些很重要,这个里面一面教你打坐,一面里面有观想,这个大师在此地都说得很清楚,这些帮助你入定,也就是帮助你心定下来,它主要的目的是在此地,心要定下来,这个下面有一段开示,我把这个文念一念,这个观想详细的方法啦,大家可以看这个,这个善导大师的开示,他是先坐下来,坐到心定了再开始观想,想这个落日,先想的时候太阳很小,也容易观察,然后慢慢的时候,太阳渐渐放大,小的时候,观小的时候,还没有见到业障,到这个太阳慢慢放大了,就会看到,上面有云彩遮住了,不是很清楚了,这个时候就见到这个业障现前了,所以你看不清楚,有这种现象出,一定要认真修忏悔法,忏除业障。  这个忏悔法,在一百三十一面,第三行从当中看起,向佛形像,在佛菩萨,形像的面前,现在一生,忏悔无始已来,乃身口意业所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等罪,这是教给我们忏悔法,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这一生所造的,过去生中所造的,这一些罪障一定是有的,十恶五逆,可以说,只有轻重的差别很容易犯的,四重是指受了戒的人,没有受戒呢,那就没有了,这个四重戒就是,杀盗淫妄,你受过五戒的,这里面就有四重戒了,所以这个四种重戒,是在家出家统统都有的,都有这四条戒的谤法,毁谤佛法,我们也常常容易犯,虽然学佛了,我学的这个宗派,这个法门我会赞叹,不是这个宗派,不是这个法门我就毁谤,统统是谤法之罪,所有大小乘佛法都是佛说的,那有错误呢,而是我们自己选修的科目不同,没有选修的不可以毁谤,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阐提是梵语,翻成中国语,没有善根,这是略举,我们所造的这些罪业,举这个几条,要细说那说不尽,怎么个忏悔法呢,是不是要把从前所造的罪恶,给佛菩萨面前再说一遍呢,不是的,诸位一定要知道,如果你把过去造作罪业,再细细回想一次,跟佛菩萨说一次,你就又造了一次了,身没有造,口没有造,口要跟佛菩萨说,口也造,身没有造,意造了,口造了,这个业忏悔不了,你要懂得什么叫真正忏悔,真正的忏悔是,后不再造,那就真正忏悔,从前做过,我以后不再做这个罪业了,这是真正忏悔。  所有一切方法都忏不了的业障,从前灌顶大师告诉我们,灌顶大师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他留给我们的著作非常丰富,他老人家在这个,也是在观无量寿经的注子里头,他的注解叫观经直指,那就是慈云灌顶法师,他说,所有一切方法,一切善法,一切经论都忏不了,那个重罪念佛可以忏除,所以佛号功德不可思议,那么我们就明了了,忏除业障是认真念佛,所以这里说,极须悲涕雨泪,深生惭愧,内彻心髓,切骨自责,不要责备别的,只责备我为什么把这一句佛号忘掉,为什么不能够认真去念佛,你的业障就忏除了,而不是叫你去想像,什么时候做错事,什么时候犯了罪,不是叫你搞这个,这个就是过上加过,罪上加罪,忏除不了的,认真念佛,忏悔已,还如前坐法,安心取境,这是讲修观,修这个十六观,你重新再做,再观想,再修观,换一句话说,心一定要清净,这个境界才能现前,才能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业障消除的相,所以一定要虔心的这个忏悔,也就是认真念佛。  第三个意思呢,在一百三十二面第三行,三者欲令众生识知弥陀,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相,内外照曜,超过此日百千万倍,第三个意思在此地,我们这个世间,光明最殊胜的无过于太阳,所以叫我们观这个落日,看这个太阳西方世界,这是我们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上都读到,西方世界依正,这个光明超过日月,所以叫超日月光,这也是与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当中的光明相应,所以叫我们从日观下手。  下面一句呢,这个经文呢,是观成之相,经文在一百二十六面,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这是这一观修成了,闭着眼睛,这个太阳在眼前清清楚楚,睁开眼睛,这个太阳也在面前,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这个境界都现前,这叫你这一观修成了,如果你说是,我不想的时候太阳就没有了,必须坐下来想的时候才会现前,那不叫观成,那叫打妄想,由此可知,这个方法的确不容易,所以古人对于十六观经,读诵,明白它的理论与方法,但是不依这个方法修行,就是这个方法啦,古德讲,我们凡夫心粗,境界太微细了,心粗境细不容易观成,于是大家舍弃这个方法,都去持名念佛了,都采取持名念佛的方法,末后是总结,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下面这个观想,都在这个原理上,都相同,境界现前心一定不动,心要是动了境界就没有了,心怎么会动呢,真正观成你会生欢喜心,一欢喜境界就没有了,这个欢喜心的时候,欢喜心就是你心动了,动是迷,不动是觉,观这个境界相,是在觉的当中觉心现前,所现的迷了就不现了,觉心才能够现这个境界,因此无论什么境界现前,不可以贪着,即使我们念佛,念佛有的时候见到佛像,有的时候见到莲花了,像这些种种瑞相,或是现在面前,或者是定中所见,我们这个定中就是止静的时候,这个境界现前了,都不能够生欢喜心,一定要见如不见,决定不被境界所动摇,这个境界是好境界,这是瑞相,如果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心里面生着贪着,那这个境界是魔境界,魔不让你心定下来,换一句话说,它破坏你的定功,佛是成就你的定慧,魔是专门破坏,魔是破坏的。  由此可知,古大德常说,佛与魔是在我们自己心里面变现的,不在外境,我们的心清净,所有境界都是佛境,我们心不清净呢,就是见到佛菩萨也是魔境现前,可见得佛与魔不在外面,在自己的内心,这个是真正用功修行人,一定要晓得,我们再看下面第二观,在一百三十四面,看经文第五行,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璃想,此想成已,见□璃地,内外映彻,这个地方是一小段,我们就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第二观,水观……。  也就是十六观里头,第二个观大海结冰,这是观西方极乐世界的□璃地,它这个地面是□璃的,□璃我们想不出来,看水,水结冰就有一点像□璃那个样子了,都取它的相似相,都不是真的,都是相似相,水观的方法呢,是用一杯水,或者用一碗水摆在你面前,从这个地方下手,所以观这个相似的相,这个修观的要领,跟前面所讲的完全相同,所以一定要记得牢牢地,首先呢,是观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地体,经上讲的□璃,就是我们这个世间人讲的翡翠,绿色的玉……,在这个玉里面也非常地珍贵,西方世界这个地是□璃地,所以观这个大海结冰,那个形状类似于□璃地,它是透明的,所以下面也能看得很清楚,地底下也能看得很清楚,内外映彻,佛在这一段经文里面,把这个地上地下的庄严,都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这个地球,下面是什么样子我们看不到,这儿地不透明看不出来,西方极乐世界,地底下是个什么样子,看得清清楚楚,下有金刚七宝金幢,这个地下有金刚,有七宝金幢,幢是高悬之意,很明显很清楚,七宝,这个七是表法的意思,不是数字,这个我们在大经上看到的,西方世界的珍宝无量无边,那里只有七种呢,所以这个七是表法,代表圆满,圆满就是一样都不缺,这个就圆满了,七怎么代表圆满呢,七是讲四方上下当中,这就圆满了,所以它是表圆满的意思,擎□璃地,这个好像□璃地在上面,它们在这个下面,擎住,其幢八方,八楞具足,看到这个地底下这些物质,它们这个结构组织,非常地整齐严整,这些结构组织呢,就是我们现在科学发现的,所有这个物质,它这个排列的方式,我们现在所谓这个方程式,它这个组织也非常之美观,不像我们这个世界,观察这个物质这些现象,我们从一个物体把它分成分子,再把它分成原子,发现它这一些方程式的排列不相同,但是已经看到相当的庄严,相当的美观,总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  原因在那里呢,佛在大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一句话是真理是定律,依报是环境是物质,物质怎么变出来的呢,物质是随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换一句话说,你心清净,所变现的物质就清净,你心不清净,变现的物质就污秽,其实清净跟不清净是相对的,都是从我们妄想分别里头变现出来的,如果给你讲真实法,那是金刚经上说得清楚了,净佛国土,给我们这个,五趣杂居都是一合相,一是平等,这个意思今天我们的科学家逐渐把它证明了,世间一般迷人对于金刚钻,宝石黄金喜欢得不得了,非常地贪爱,那个地上拿一把泥土,你就看轻它了不在乎了,科学家一分析,那个金刚钻跟泥土,是一个样的东西没有两样,只是它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基本的物质是一种,就是一合相,合是组合,在金刚经上你看,佛在几千年前,把所有一切的物质,他告诉我们,所有一切物质是相同的,只是它组合不一样而已,我们这是泥沙的地,西方极乐世界□璃地,其实基本的东西是一样的。  换一句话说,它的结构排列组织,一个就变成泥沙,一个就变成□璃,是这么一回事情,谁在组织呢,谁在主宰,它这个变化呢,心在主宰,不是佛主宰,不是菩萨主宰,也不是上帝主宰,也不是鬼神主宰,是你心地在主宰,所以你心清净,这个大自然它这些组织排列,它自然就排成清净的,你心地污秽,它就浊,它自然就变成污秽的,所以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心想生的,我们现前世界也是心想生的,西方世界是纯粹,清净的念头生的变现出来的,我们这个是贪嗔痴慢,善恶混杂的杂念,变现出来的世界,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无论是人事的环境,物质的环境真实的主宰,佛给我们一语道破,我们明白这一个道理,明了事实真相,对于一切诸佛刹土,乃至于讲我们这个世界,六道轮回的现象,我们会点头会承认,知道这是可能的,可以接受的,这就是现在人讲,很符合于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概念,佛所讲的,不违背现在科学精神,知道这个能变与所变,所以它这个地方变现的呢,非常地殊胜庄严,清净心变现的,在佛经里面讲,这个净业所感,这个所感实在讲,你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假如你要参透了会运用了,那你得的好处就太多了,眼前的好处身心健康。  所以我也常讲,常常提醒大家,我们人常常什么腰酸背痛,这个毛病都来了,病从那里来的呀,心想生,你的念头不清净,这个就是疾病的根源,疾病是什么,是生理,这个生理里面的组织,排列发生了障碍了,这就疾病怎么会发生障碍的呢,胡思乱想,他组织就发生障碍,你心地要清净,一个妄念都没有,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金刚不坏身,为什么呢,他里面组织排列一切非常正常,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他怎么会生病呢,如果你要不相信,你可以做一个数字上的调查,你去统计一下,健康长寿的人妄想少,凡是生病的人妄想多,你如果去统计一下,你把这个证实了,你晓得我给你讲的话不错,所以你希望身体健康长寿不衰老,你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排除,最健康的念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是无量光无量寿,这念念当中,无量光明无量寿,那就最健康的了,所以一个真正念佛人,所谓真正念佛人,念佛心里头不夹杂,那叫真念佛,夹杂不是真念佛,不夹杂,不间断,他那有不健康,那有不长寿的道理呢,一定健康长寿,一定幸福美满,这在佛法里一定可以得到的呀,这不骗人的也不迷信,不是什么佛菩萨威神保佑的时候,不是的,那是假话,是你自己的心清净了,把你整个体质恢复到正常,所以要晓得,一个妄想,一个妄念,一个分别,一个执着,都足以把我们正常,这个生理的组织里面起了变化,这一变化就变成障碍,那就是疾病的根源。  这有了小病,天天想,想病……,那个小病就愈想愈严重,都是从心想生,年岁愈大的时候,没有别的念头了,天天念病,所以他病多,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不容易生病呢,年轻的时候,他脑子里头这个病的念头很少,他不念这个,所以他这个年老的时候,退休了没有事情了,没有事情想什么,专门想病,所以这个病愈来愈复杂,愈来愈严重,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说,为什么不把念头转去,去想佛,这是佛教给我们想佛菩萨好,不要去想别的,这是从这个地方,地是心想所变现的,可以心清净,这个地下就有这么庄严。  我们再看下去说,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经里面这些话多半都是形容词,形容不是假设的,全都是事实,实在说呢,这一种地下的庄严,就是地下之美,说之不尽,所以说佛门常讲不可思议,这是佛给我们略说,□璃地上,这是讲地的表面上的庄严,这是大家看得就更清楚,更明白了,□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这个绳不是像我们现在,这个马路上划的这些线,有这个意思,实在讲呢,这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黄金为地,这个地不是指大地,这个是路面,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上的道路,路面是黄金做的,黄金是铺马路用的呀,我们这个地方黄金当宝贝,人家黄金像我们这里是柏油,马路,铺马路用的,黄金为地,可见得人家那个地方,资源非常非常地丰富,路旁边划的那个线,那都是七宝,这个善导大师注子里头注得很详细。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下面一段是讲,空中的庄严,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这个华是花的意思,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这个佛在经上这样说,我们去想很难想像,由此可知,这个第二观,比这个第一观要难多了,第一观比较单纯,已经相当不容易观成,何况这么复杂,这个十六观,愈往后面去愈复杂,是这个很难修学,这一段是讲的空中,这一些呢,都是空中光的变化,在以前实在讲,从前人要用佛法来说呢,他们的善根福德因缘,比我们深厚,为什么呢,佛讲这些东西,他们听了居然能接受,这就相当不容易,现在人听了这个是幻想,决定不肯相信,可是藉着科学的发达,这个幻想逐渐逐渐,让现代人能相信了,这个光的种种组合变化,现在在电脑里面出现了,在雷射光里头出现了,能够把这个境界变现出来,尤其我们在外国看到立体电影,那我们晓得那完全是假的,纯粹是光化的作用,但是你看的时候,你感官当中,确确实实是好像是现场,不是一个平面的画面,这个就是光化的一个作用,变得非常之美,非常之庄严,这个经上所说的呀,那真是亿万分之一,那里能说得完全呢,所以我们从现在科技的发明,渐渐想到,原来西方极乐世界的科技才是世界一流,我在外国劝一些科学家,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这个科技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差太远,小巫见大巫,这个没有法子比拟呀,所以爱好科学的人,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阿弥陀佛最伟大的科学家,这都是真实的。  在我们现在这个科技可以变了,变的花样没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多,没有这么美,但是逐渐也在开始了,在萌芽的时代了,虽能够变,所以它不能够圆满,只能够满足我们部份上的,这个享受不能够得到真实,这个圆满的受用,西方极乐世界则不然了,我们看底下一段经文说,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我们这儿能够看到光,能够看到,听到乐,光与乐,我们这个能够享受到,能够娱乐我们的耳目,不能教我们破迷开悟,西方世界这个净观,可以帮助你破迷开悟,它说法,不但音说法,光也说法,这个就非常不可思议了,这个一段,我们看一百四十三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二个字看起,五,这是这一段经文第五个小段从,八种清风下,至无我之音已来,就是讲的这一段,正明光变乐音,转成说法之相。  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不但是佛说法,菩萨说法,诸上善人说法,乃至于六尘都说法,你眼所见的,耳听的,鼻嗅的,舌尝的,身体接触的,无一不是佛法,所以我们要问,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不退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十方世界修行人,为什么成佛的时间要那么长,就是你进的少退的多,你会退转,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一生成就,成就那么快,道理就是它不退转,为什么不退转呢,退转要有缘,西方世界没有退转的因缘,你六根所接触的呀,都帮助你成就你的道业,没有妨害你的,没有障碍你的,你就容易啦,我们这个世界退缘太多了,昨天晚上,我讲完经之后,有两个同修来找我,有问题来问我,我说:什么问题啊,他说:有一个法师跟他们讲,劝他们不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说:为什么呢,他说:法师讲,你们这些人统统都往生极乐世界了,那这个世界上这么多,这么苦的人谁来度他呢,他说,我们应当发愿来生还做法师,还做居士要度这些苦难众生,这个听了很有道理呀,没错,其实十方世界一切诸佛菩萨,都劝我们往生净土,假如我们头脑冷静一点,我们是听佛的话呢,还是听这个法师的话呢,我们跟佛学还是跟人学呢,这都叫退缘,明明你这一生能成就了,他一把把你拉回来,拉回来什么呢,搞六道轮回呀,话说的是没错,事实不如是,你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能够保证,你来生还得人身吗,你能够保证你得人身还能够闻到佛法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你自己冷静去想一想,得人身的条件是五戒十善,你自己很冷静地,很客观地,给你五戒十善打个分数,至少要打八十分,来生才可以得人身,如果打六十分不太可靠,假如你那个分数打得不标准的话,一样堕落,很难,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地藏经上说的,无不是罪,换一句话说,不得往生堕三途的机会很大。  所以我们中国人常讲,人死了就做鬼了,鬼是三恶道,你去问人,人死了以后呢,人死了以后这就变鬼了,六道里头他不说,人死了来生又做人了,人死了生天了,他要说,人死都去做鬼了,这不能说没道理,确实,人死了大多数都到鬼道去了,鬼道怎么去的呢,贪心去的,佛给我们讲,贪心变饿鬼,嗔恚堕地狱,愚痴变畜生,这贪嗔痴,叫三毒烦恼,不管你贪的是什么,我们学佛的人呢,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贪心确实是减少了,贪图佛法还是贪心,贪心变饿鬼呀,没有说你把那个贪换一个对象你就不变了,没有那个道理,不过是换个对象的时候呢,变饿鬼了呀,那个鬼可能多享一点福报,因为什么呢,你贪的是善,贪的不是恶,贪的是恶那个鬼就很苦,贪的是善呢,鬼里头还可以享到一点福报,总而言之,感到贪就是饿鬼道的业因,这个一定要知道。  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是非去不可,不能不去,不能够听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就把我们的信愿打掉了,那才真的叫大错特错,有些人讽刺我们,修西方净土的心量都很小,自私自利,都不发大慈悲心,去普度众生,我们听到这些话,也觉得很有道理,其实似是而非,为什么呢,他度众生,他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那里能度众生呢,讲经说法谈何容易,没有那么简单,古人讲,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讲错一个字,你要讲错一句,要讲错一部经那还得了,这个罪过可大了,那我们要问,到底有没有讲错呢,十个人当中,讲错的不少,如果我们用很客观地来观察,这个比例相当之大,尤其在末法十之六七,十之七八应该是有的,真的是难,古时候修学认真,弘传严格,过错要少得多了,古时候,以这个著作来说,著作,一个是注解经文,一个是发挥经典里面的道理,理论方法,所有著作不外乎这个两大类呀,这一些著作,必然是经过当代第一流的高手,他们看过,他们来鉴定,鉴定认为没有错误可以流通了,这才把这个著作报告皇帝,皇帝以命令,就是说叫圣旨准许它流通,这才可以流通到外面去,给大家看要经过这一道手续,国家在那里管制。  现在民主自由了,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没有人管,没有限制,换一句话说,这个是非邪正,标准失掉了,我们学习不幸误入歧途,伤害的是自己呀,吃亏的是自己呀,自己吃了亏害怕了,再要辗转传给别人,那你这个过失就更重了,你要负担因果的责任,我说话有的时候会得罪很多人,但是又不能不说,所以大家很冷静地观察一下,在这个时代,出家人的修行不如在家人,如果你要是真正问原因,我刚才统统讲过了,出家人一个不小心,误传了佛法,这个过失就重了,从什么地方看不如呢,从往生的瑞相看,在家同修有很多修得很好的,我在这个一生当中,所看到在家修行人,预知时至,不生病而往生的,站着走的,坐着走的,统统是在家人,出家人没有见到,出家人走都是生很重的病,走的时候人事不省,迷迷糊糊都是这样走的,所以诸位要明了,最后这一招,是决定不能骗人的,是瞒不了人的,你看他怎么走,这才真正知道人家是什么功夫,什么样的境界,在家人自己老实念佛,没有去弘法利生,他这个不会害人,不会误人,尤其是念佛人,遇到人劝人念佛决定不错,决定是正确的,像昨天来给我说的那个法师,劝大家不要往生净土,这还得了,这个不得了,你修得再好,这一个误导就不得了,断送多少人的法身慧命,耽误多少人,这是无量劫难得的这个因缘,你把它破坏了,这必须要负因果责任,这一些希望同修,要冷静地去观察去体会,我说呢,也只能说到此地为止了,再说就麻烦大了,不能再讲。  那我们看这一段大师的开示,我们把它念下去,这个一百四十三面,倒数第三行,五从八种清风下,至无我之音已来,正明光变乐音,转成说法之相,即有其三,一说明,八风从光而出,这个风是从光里头变现出来的,第二,明风光即出,即鼓乐发音,这是我们常讲的天乐,这不是人工去演奏的,是自然而发,这个音声,第三,明显说四倒四真恒沙等法,可见得这个经上所说的,是略说略举,一两段经上讲的,苦空无常无我,苦空,就是此地所说的,四倒是凡夫,四种错误的观念,凡夫执着这个世间有,常乐我净,佛说,没有无常,无我只有苦,只有空,苦空无常无我,是佛说的,凡夫的观点,看法正好跟这个相反,把苦当作乐,把空当作有,把无常当作常,把无我看作我,底下讲,恒沙等法,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些法门总而言之,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诸佛净国土的真相,六凡染国土的真相,全给我们说明。  下面说赞云,这个赞是善导大师作的,安乐国清净,安乐国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常转无垢轮,垢是污染,转就是说法,以种种的方法,帮助我们破迷开悟,帮助我们离染得净,得清净心,一念及一时,利益诸群生,一念是时间极短,极其短暂,一时是这个一念的延续,就是相续,念念,这个意思就是说,念念无非是利益众生,就狭义地来说,是利益西方极乐世界现前的众生,就广义来讲呢,是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只有一心一念,这个赞佛诸功德,怎么个赞法呢,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是总赞,这一句是圆赞,是圆满的赞,像佛给我们讲经说法,给我们讲无量寿经,给我们讲观无量寿经,这是赞叹,这个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再加以解释,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无量寿经是解释这个佛号的,观无量寿经,也是解释这个佛号的,乃至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还是解释这一句佛号的,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一切诸佛所说无量无边法门,也离不开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才晓得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灌顶法师说,世间重罪,所有一切法门,都消不了的罪业,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消掉了,可惜的是一般人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了,不相信,不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不晓得它有那么大的功德。  无有分别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能令速满足,速是快速,功德大宝海,大宝海都是赞叹,都是形容,这一句是什么呢,是你自性圆满地德能全都现前了,与阿弥陀佛,与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这个就是圆满地功德,末后这一句是总结,那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十四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四十四面,一百四十四面,第五行经文,看经文“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个第一句,此想成时,就是指前面所说的,十六观里面的第二观。  第二观是水观,观这个大海结冰,那么这个观想要观成了,观成是什么样的现象,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个一一观之,就是依照前面的观法,先观地之体琉璃地,再观地下面的庄严,地上面的庄严,空中的庄严,要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应才行,这个不相应的不可以,所以极令了了,了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得很真确,跟经上讲的一样,这个境界一样,是闭目,这个境界现前清楚,眼睛张开来也清楚,也现前,所以这一观要观成了,你看我们这个地都是□璃地,如果还看到我们这是磨石子地,那你这个观没有观成,第一观是观落日悬鼓,第二观是大海结冰,所以观真的很难,这个在十六观里面来讲,前面这两种是比较容易,往后愈来愈难,这个境界愈来愈微细,对我们这个粗心大意的人来讲,确实很不容易成就。  说“唯除食时,恒忆此事,只是在吃饭的时候。”,这一句是代表的有事,你有事情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这些时候除外呢,平常都要观想这一桩事情,你的功夫才不致于间断,而且境界都能够现前,境界一定是现前的,这个观成了叫粗见极乐世界地,这个见是相似见,不是真见到了,相似见,如果你得三昧了,这个三昧是一心不乱,无论是你得的是事一心或者是理一心,那就不是粗见了,那就真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地,真见到了,是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那一种殊胜庄严,是你亲自见到的说不尽,你所观到的像经上所说的,这叫粗见,真正得一心不乱,见西方世界的地,那就是像经上所讲的地,经上所讲的只略举一二端而已,你看到了真正相信了,所以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这个是总结前面的一段经文,都是在地想,这个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特别就这个作观,给我们有一段很精彩,很重要的开示,这个文在一百四十五面,他讲得很详细,讲得很详细,我们看它第四句,他就是这个观成这个境界,他说了六句,我们看它第四句,在倒数第四行,倒数第四行,第四,明身四威仪,昼夜常念,唯除睡时,忆持不舍,经上给我们讲,唯除食时,吃饭的时候,善导大师又加上唯除睡时,我们看到一个睡觉吃饭,就可以说,凡是你有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工作需要办事,你就把这个功夫放下,去认真办事情,去认真办事这个很重要,有许多同修不知道修学的要领,以为这个不中断好,那一天到晚都不能中断,换一句话说,你工作的时候还要念佛,我们现在是讲,持名念佛,那工作的时候念佛,事情也没有做好,佛也没有念好,这个吃饭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大事,吃饭要讲求这个细嚼,要慢慢地吃,你这个东西才能够消化,才能够完全接收,所以吃饭的时候,也在念佛的时候,那饭也没吃得好,那佛也没念好,所以这个是一定要懂得,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把它放下。  你看谛闲老法师,以前教给他那个徒弟,不是说得很好吗,教他念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看这个多自在,这才是正确的呀,所以有工作的时候佛号放下,没有工作的时候,佛号立刻就提起来,这个就是对的,这个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补充的,唯除睡时,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知道怎样用功,接着他这个第五条说的,明凝心不绝,即见净土之相,此名想心中见,犹有觉想故,这就是经里面讲的呀,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这个是从想像里面变现出来的,并不是真正见到,真正见到那个庄严,比经上说的要详尽得多了,就完全自己亲自看到了,但是这一个阶段呢,是必须经历的,你没有这个粗见,你怎么能够真地见到呢,在你真正见到之前,一定是见到相似相,你功夫逐渐接近了,这个境界会现前,所以这是我们要明了的。  下面一段经文,我们读了以后,对于这一个法门的观感必然会加深,你看,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像这样地语气,口□ ,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读了很多遍,由此可以证知,善导大师所说的话决定真实,那就是这个法门,九品往生都是为凡夫说的,确确实实不干大小乘也,这真的,你看这佛讲到这个地方,这才第三观,又嘱咐阿难尊者,前面嘱咐了几次,现在又嘱咐他,汝持佛语,这个持是受持,佛语,就是这一会所讲的,嘱咐阿难,要认真依照这个方法修学,那我们也会想到,这是净土法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叫阿难要受持,阿难是不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没有错,在无量寿经上,阿难尊者确实是发心,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当然世尊要特别嘱咐他,你想生西方极乐世界,教给你方法怎么个去法,不但你自己要认真地修学,还要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这个欲脱苦者,这一句是成熟的众生,这一类众生这个机缘真正成熟了,为什么呢,他想离开六道轮回,真地想离开,这一种人就是佛法里常讲的,真正觉悟之人,他真地觉悟了,不想在这个世界再住了,这样根熟众生,佛菩萨一定要帮助他成就他,否则的话就对不起他了,不但对不起他也对不起自己,为什么说对不起自己呢,诸佛如来的本愿,就是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圆成佛道,这是他的本愿,现在有一个人真正发心,想离开六道轮回,想一生圆成佛道,佛要不帮忙,那怎么对得起人呢,所以对自己,对众生都对不住,因此特别嘱咐阿难尊者,对于根熟的众生,一定要把这一个法门传授给他。  这个里面有四个意思,善导大师在此地为我们开导的,在一百四十六面第二行,最后一句看起,四这就是刚才经文的第四个小段,从佛告阿难这一句,一直到说是观地法,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这一段呢,正明劝发流通,随缘广说,即有其四,这里头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是明告命,明是说明,说明,佛告诉他,也是命令阿难尊者,这个第二个意思呢,就是说明,劝持佛语,广为未来大众,说前观地之益,这个益是利益,修学这个法门的利益,第三个意思呢,是说明,简机堪受,这就是根机,是我刚才说的,这是根熟的众生,这机缘成熟了,他真想脱离苦海了,这是根熟,你把这个法门告诉他,他一定非常欢喜,为什么呢,正是他所求的,正是他所愿的,所以他能信,什么样的人呢,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对于这一个事实的真相,他确确实实明了了,知道生死苦,知道六道里面,有三苦八苦五苦三恶道苦,他确实了解,难道我们这一些人不了解吗,说实实在在话,我们这一些人确实不了解,怎么知道呢,你真地明白,你一定念念想超越想离开,你对于这个世界还不想离开,换一句话说,这个世间的苦难的真相,你并不很了解,并没有透彻了解,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觉悟确实不容易,有受过许许多多苦难折磨的,他觉悟了,还有一些纵然受尽了苦难折磨,他还是不觉悟,这个也大有人在,觉悟之后想离开离不开,这是缘不成熟,没有遇到善知识指点,纵然觉悟也是枉然,这个就是常讲的,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实在不容易,觉悟了的人是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  我们每一天,回向偈都要念好几遍,上报四重恩,这四重恩,第一个就是报佛恩,怎么个报法呢,以为每天念几卷经,念几声佛号我们就报了佛恩,那不叫真报佛恩,真正报佛恩是要帮助人了生死出三界,帮助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叫真正报佛恩,为什么呢,一个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了,那个所得的利益,不是他自己能想像得到的,他自己不过是想,我能够脱了轮回就好,能够生到西方净土就好,这是他自己心里头的愿望,其他的好处利益没想到,什么好处呢,第一个,烦恼断了心地清净了,这是第一个好处,不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桩事情很不容易做到,第二个呢,智慧圆满了,不是讲智慧开了,是智慧圆满了,这一圆满呢,不但我们这个世间三途六道,西方极乐世界你都明了,尽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依正庄严,过去现在未来是统统明白了,这真的没有想到,我们要报佛恩,眼前的佛我们只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这个法门,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提供极乐世界,这样美好修学环境,我们只知道,佛这种恩德,一旦智慧明达之后才知道,我们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曾经有许许多多佛菩萨帮助过我们,这个时候都记起来了,那些佛菩萨呢,也有能力统统见到了,过去,过去也能见得到,过去未来的统统可以见到,这个报恩才圆满,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知道我们的父母恩很重,前生前世的父母就不晓得了,不知道了,你见到阿弥陀佛智慧开了,过去世生生世世的父母,家亲眷属都想起来了,而且这些人在那里呢,你也可以统统找到,统统都认识一个也漏不掉,这个报父母之恩才能报得圆满,不是今生这一对父母,这个生生世世父母真的也是无量无边,这是略举两端。  所以见了佛之后,那个功德利益说不尽,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你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亲身接触到,这是往生见佛的殊胜,能帮助一个人往生,就是帮助一个人圆满成佛,这是佛度众生的本愿,所以这叫真报佛恩,我们看底下这一句,何以故,诸佛出世种种方便劝化众生者,不欲直令制恶修福受人天乐也,这说得很清楚,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决不是仅仅劝众生断恶修善,得人天福报而已,不是这个,为什么呢,人天福报太短了。  底下说,人天之乐,犹如电光,这个电光就是闪电,闪电时间很短暂,所以石火电光,须臾即舍,还入三恶,长时受苦,就是一个人在六道里头,要不能出六道得人身,生到天上时间都很短暂,那个人间那就更短暂了,人间几十年,真的一弹指就过去了,年轻的时候,这个感触还不太明显,中年以上,五十岁以上的人感触就非常明显了,天上寿命长,寿命长,在他这个感官当中,说实在的话,给我们人的一生,这个感受没有两样,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看到水面上的小虫,在水上可以跑来跑去的,蜉蝣,那个小虫的寿命,朝生暮死,它的寿命只有十几个小时,那就它一生,要它来看我们人,岂不是像我们人看非想非非想处天,那人要活几十岁,活一百岁那不可思议,那寿命太长,它一生的感受,我们一生的感受,这样一推想呢,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一生的感受,我想大致没有什么两样,你才明了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我们看天人的寿命,就跟蜉蝣看我们的寿命一样,真地是苦,三界通苦,何况三恶道,三恶道苦,那是苦不堪言,佛告诉我们,六道众生,决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也许有人怀疑,佛说这个话未免太武断了,假如我们冷静想一想,会感到佛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从那里去观察呢,从这个念头去观察,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这一天当中,我们曾经起了几个善念,曾经起了几个恶念,善念在感三善道受生,恶念是感得三恶道的堕落,这一天到晚这个念头,真的善念少恶念多,善念这个力量弱,恶念的力量强,那有不堕落的道理。  不学佛的人那不必说了,学佛的人还有不少人,恶念依旧多过善念,这是学佛为什么不能成就的因素,我们要把它找到,为此因缘,但劝即令求生净土,向无上菩提,就是为了这一个缘故,恶念多善念少,在三善道的时间短,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为了这个原因,假如我们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了,看明白了,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我自己的修学,我劝导别人,采取那一种经论,那一个法门,这心里就有数,劝人学教不如劝人念佛,劝人参禅不如劝人念佛,劝人持咒不如劝人念佛,为什么呢,念佛这个法门容易,稳当快速,得诸佛冥冥当中加持,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修学其他法门,你这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纵然修得很好,还是要发愿求生净土,如果不发愿求生净土,你这一生的修学,换得来一生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一享福就很危险,你看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做大官的人,有很多发大财的人,这些人前生就是大乘佛法里面的修行人,修得很好很用功,很精进,修得很好,他不愿意求生净土,所以这一生就做大官发大财,做了大官发了大财,把佛菩萨忘记得干干净净,他这一生福享尽之后,阿赖耶里面那个恶因又现前,那就又要去堕三恶道了,可见得享福的时间真的是短,受苦的时间长,享福当中,造的罪业就更多更广,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全心全力,以净土念佛法门劝人,这个道理就在此地,这确确实实是佛法里面的第一法门,是一切众生第一得度的法门,是一切众生第一成佛的法门,我们以这个法门来劝导大众,这叫真报佛恩。  也有人给我说,怎么许多其他乘经典,台湾印经的风气很盛,他们在印就好,有人在印,有人在弘扬,我们就一门专修专弘,决定符合佛的教导决不违背,所以从这些经文,我们细心去体会,我们心安了,理明白啦,理得到了心就安啦,自己修学,劝导别人真正能生欢喜心,这个底下说的,是故今时有缘相劝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意也,这个文在一百四十七面,前面这两行,这个两行文非常非常重要,给我们带来专修专弘,无尽的信心,知道我们这样做,做得非常正确,一点都没有错,而且是称诸佛本愿意也,这个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的本愿,一切诸佛的意思,就是这个,这个要知道,若不乐信行者。  我们接着念下去,若是假设,假设,他不喜欢这个经,不信这一个法门,不肯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如清净觉经云,这个清净觉经就是,清净平等觉经,若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如不闻,见如不见,当知此等,始从三恶道来,罪障未尽,为此无信向耳,佛言,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这我们在无量寿经都读过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人家不相信我们也不要去怪他,佛早说过了,他是什么个原因不能接受,他自己不知道,我们清楚,但是我们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所以,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这一生不能成熟,也许来生,也许多生多劫之后,这个缘会成熟。  说,此经又云,此经就是清净平等觉经,若人闻说净土法门,闻即悲喜交流,身毛为竖者,当知此人,过去已曾修习此法,今得重闻,即生欢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这都是无量寿经的,这是我们一介绍这个法门,他就非常欢喜非常感动,我们晓得,他前生修过这个法门,临终的时候打了个妄想,没去得成这一生又遇到了,所以触动过去的因缘,非常感动,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他会非常认真地修学,一切众生学佛的因缘,个个不相同,这个成熟就是,他这个缘什么时候成熟,早晚也不相同,有些人年轻的时候不能接受,非常反对,但是中年以后他接受了,有些人他中年不能接受,晚年接受了,还有人一生不接受,临终的时候他接受了,这都是缘成熟的,临终时接受也能往生,当然这个时节因缘,成熟得比较早一点好,为什么呢,他有足够的时间积功累德,认真地修学,对于自己品位的增高,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们劝人,是不管他信不信我们都劝,记住这一个原则,不能说他不信,甚至他毁谤我们就不劝他了,毁谤是另一桩事情,不必去理会它,一定要劝,这样殊胜法门,我们得到了时候,我们所认识的,特别是家亲眷属要不告诉他,那真的是对不起他,告诉他,他不相信,他不接受,这是另外一桩事情,也许过了几年,他会接受了,过了几年,过了十几年他就会回转,会接受了,从排斥到接受,到认真修学,这个自古以来都常见到的。  底下一段经文是说明,修学这个法门的利益,这个经文在一百四十四面,倒数第二行,从当中看起,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这一句经文是讲,依照第二观的,这个第三观的修行,这就是第一观当中的修行,他得的利益是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劫是时间的单位,佛在经上讲,有大劫,有中劫,有小劫,这一个小劫到底是有多长的时间,佛经里面有许多种的讲法,依照经典讲法,我们来计算呢,连这个数字也都不是一定的。  由此可知,佛讲这个劫,就是很长的一个时间,很长的时间,在台湾我们过去,在大专佛学讲座里面,跟同学们介绍,因为学生们,他们这个数字观念,都比较具体而认真,因此我们在佛,许多种讲法里面,采取增减劫,就是人的寿命,这个一增一减,这叫一个小劫,佛说人寿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人寿最长的时候,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再过一百年又减一岁,从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十岁是最短的,然后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又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这个可以能算得出来的,二十个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佛经里面,所给我们讲的这个劫呢,大多数都是讲的大劫,不是中劫小劫,可见这个时间非常之长,这是以劫为单位,多少大劫呢,八十亿个大劫,这一个方法修成了之后,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好,我们看到这个的确很羡慕,这个功德利益是真正不可思议了,那想想我们这个念佛,有没有这么大的功德呢,有,念佛念到心清净,那个灭罪的功德,比这一个还要殊胜,比这个还要殊胜,所以这一些呢,统统是说的,这个最低限度讲,前面讲,粗见极乐国地,这一个功夫就是平常我们在念佛法门里面讲,功夫成片,若得三昧,那是一心不乱,至少是事一心不乱,这个地方是说,只要你能够真正念到功夫成片,你这个灭罪呀,就像经上所说的,所以古人这个在文章里面,常常引用这个经上讲,这个念一句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那我们天天念,我们一天不晓得念多少句了,那这个灭罪,我们的罪为什么还灭不掉呢,这里有二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我们虽然念,念得不相应,这人家常讲的嘛,一念相应一念佛,我们虽然念不相应嘛,因此灭罪的这个功能效果没有这么大,第二个说法呢,我们这个罪业太多了,纵然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一辈子我们的罪业,恐怕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还没有灭掉,由此可知,无量劫以来,这八十劫在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造了多少罪业,这又是一个说法,那这一些说法,我们听听明了就好,不必认真去计较,去执着,要紧的是要念得相应,这个才重要,要念得相应,这个相应简单地说,与清净平等慈悲相应,声声佛号里面都是,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这个是略说  我们初学的人,像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与这个相应,要细说呢,与经中所讲的境界相应,经一定要很熟,佛号就是经题,题目一提起,里头内容完全是油然而现,都在心里面显现出来了这叫相应,像观经里面相应,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现前,那是细说的相应,这些都是在我们日常,真正功夫上来看,这样的人他舍身他世,就这一生寿命终了,来生必生净国,这个语气非常地肯定,他必定得生净土,心无心得无疑,得是他真正得到,他决定不怀疑不夹杂,这一定的道理,因为你夹杂必定没有这个境界,这境界不会现前的,我们今天这个念佛功夫不得力,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不好,原因在什么地方,夹杂,虽然念佛那个妄念依旧很多,不要对世间这些妄想,我们放不下,佛法也放不下,你的心不专不一,念佛了还想去涉猎大乘经典,这就是夹杂,还想呢修学其他法门,譬如说打个坐参禅,这个持咒,这个都叫夹杂,你心不专都是妨碍,这是我们在这个经前面,我们看到经上说的,善导大师的开导,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在无量寿经里面,我们也见到,古来祖师大德教训当中常常提示,我们也看,也挂在口皮上说,没有认真去做,这就是自己功夫不得力的地方,我们要问他说,为什么我们这个习气断不了,不能一心一意来修学,你对这个法门有疑,我没有疑,你这个疑自己不知道,确实你有疑,如果你真的没有疑了,给诸位说,你会把所有一切法门统统舍弃掉了,我们看古来祖师大德的榜样,真正觉悟之后,他一定是一本阿弥陀经,一句佛号,佛堂所供的一尊阿弥陀佛,其他的统统都不要了,那是真正觉悟了,真正皈依了,这样的人就决定得度。  还想涉猎其他法门,其他经典,心还放不下,看到还生欢喜,这往生都要打个问号,不能保证往生,那要看他临命终时候的机会了,如果现在就能把所有一切佛法统统舍掉,一部经一句佛号,可以说你现在就有把握了,这个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一定要在现前做到,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不要以为我们这个弘扬佛法,弘扬这一本经,弘扬这一个法门,大概不能利益一切众生,还有许许多多的经论法门,许许多多的诸佛菩萨,我们要不念他不推荐,我们对不起那些佛菩萨,对不起那些经论,你这个想法就全都错了,这个就是疑情没断,这就是自己的业障心不能清净,末后这个结论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这个末后为我们辨别邪正,这个跟前面讲的意思相同。  请看下面一段,一百四十八面,这是第四段,宝树观,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这个成是讲你观西方极乐世界的□璃地,这个观想观成了,次观宝树,看极乐世界的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初学观的人,就依照经典所说的你去做,到观成的时候你才豁然发现,原来这个西方世界的宝树,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个七是圆满的意思,前面说过是表法的意思,但是我们作观呢,还是用七行,就照这个数字来观,因为无量无边地圆满,我们很难想像,太多了太复杂了,就依照佛指示我们这个纲领原则,用这个来下手,所以先作这个七重行树想,它这个数目整整齐齐排列的,这个一点也不会乱,一一树,高八千由旬,这个树很高,这个八千由旬,我们就没想像不出来了,只想这个树很高很高,在台湾这个高大的这个丛林很少,森林很少,中国大陆可以看得到,在美国也保留了不少的原始森林,如果有机会观光旅游,这原始森林要去看一看,为什么呢?,对于我们观这个宝树,多少可以带来一点概念。  你看到那个树一定要头仰起来,仰得很高,才能看到这个树身,树顶还看不到,西方宝树非常高,由旬是长度的单位,长度的单位也有三种说法,有大中小,这个古时候古书里面记载着,印着一个大由旬,合我们中国是八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是四十里,不过从前的里,比我们现在的里要短,没有现在这个里这么长,就是打个对折吧,那大由旬算它四十里吧,四十华里,现在算公里要有二十公里,那一颗树要有二十公里这么高,这飞机能不能飞得过去,不晓得,那诸位晓得,这一由旬是这样的高度,它多少高度呢,八千由旬,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的树,要摆在我们这个地球上,那一端恐怕到月亮了,可以架一道桥过去了,确实它树有这么高,可见得我们这个地球很小,它那一颗树的时候,从我们这边的地球到月亮,可以架一道桥过去了,这你看这一观比前面就困难得多了,要观这么高的树,而且每一颗树都是这么高,都这么高大这很不可思议呀,所以有人想像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大,我们到那里去不就太渺小了,其实不然,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身高大,所以在它那个大树里面,像我们在原始森林,那个情况差不多,你想想看,我们这个赞佛偈里面,赞叹阿弥陀佛身金色,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阿弥陀佛的两个眼睛,就像我们的太平洋一样,阿弥陀佛一个头,一个脑袋,大概就像我们地球那么大,它那个树从地球架到月亮,不长不大,树不大人高大啦,所以用这个比例来看呢,那就跟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看大树的这一个情况差不多,他们那个地方人身大,身相大他那个福报大,我们这个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爬到他这个身上,像蚂蚁一样看不到佛,人的是身相看不到,那真是爬到他们那个人身上就像一座大山一样,见不到庐山真面目的,所以我们这里人身太小了,这个是福报很劣,那个地方的福报大人的身相大,所以观他们那个树,我们观是不可思议,在他们观观的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赞叹阿弥陀佛的身相,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身相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大家念无量寿经念四十八愿,写的清清楚楚,到那里去,身体相貌受用,都跟阿弥陀佛相同,所以那个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是真正不可思议。  其诸宝树,七宝华叶,无不具足,这个是讲树木之好,说它的茂盛,说树木的茂盛,它的花叶这个具足,就是非常地圆满,一一华叶,作异宝色,底下举几个例子,□璃色中,出金色光□璃色中,出红色光,码□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缘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经上所讲的这些珠宝的名称,是举我们这个世界,大家所喜爱的,都认为这些珠宝是非常稀有的,那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东西,树上的树叶枝干是这些东西,黄金是铺地的,你才晓得那个世界是多么地富有,我们这个世间认为是珍贵得不得了,这个人家那里不要,谁要这个东西,这个树木到处都是,你想想看我们这个世间,什么人把这个树叶摘几片挂在身上,是不是。  再看底下一段,下面一段是讲树上的庄严,是说,妙真珠网,弥覆树上,这个树上有罗网,罗网是属于庄严的,像这个外国人,现在中国人也有了,圣诞节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树木,这个树上面用灯,小灯泡装饰着,晚上看起来很美,那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景观,比我们这个壮丽得多了,我们这里不能跟人家相比的,所以它上面有罗网,说,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这个释迦毗楞伽摩尼,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如意宝珠,像这个西方神话里面讲的这个如意宝一样,能够随意变现一切万法,说,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这是在色彩里面最为殊胜的,不但是在一个世界,其他的,在这个一切诸佛世界里面,它也是非常殊胜,壮丽地这个景观,这是讲树这个上面,空中这个庄严,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华,华上自然有七宝果,这一段是讲这些,西方这一些树木,行列非常整齐,这些树不是人去种植的,是自然变现出来的,不仅仅行列的整齐,可以说是它样样都圆满,找不到一丝毫的缺陷,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所现,无漏清净心所变现的,十方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心地都清净,心愿跟阿弥陀佛都相同,所以依报庄严不可思议,确确实实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不能为比的。  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这树大叶当然也大,这个没有这么大的叶,那就不相称了,其叶千色,有百种画,这个画是脉络,这个树叶的脉络,如天璎珞,这个如天是天上的璎珞,这是比喻,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这是说树叶的庄严,也是我们没有法子想像得到的,我们看这个世间,一片树叶看得很平常,看不出树叶的美好,假如研究植物的人,把这个树叶在高倍显微镜底下来看呢,那给我们普通一般人看法又不一样了,这西方世界每一个人都跟佛一样,五眼圆明,所以对于这一片树叶里面的结构,以及它里面的变化,都会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换一句话说,其实际上人人都是一个生物学家一样,所以他对于诸法实相了如指掌,这个就是本性的智慧德能圆满现前,你才能够见得到,涌生诸果,这个是讲树上结的这些果实,如帝释瓶,帝释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他的宝瓶,这个果就像帝释的宝瓶一样,有大光明,化成幢旛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这个就不可思议了,这是他方世界没有的了,西方世界独胜在树花里面,树的果子果中,这个果跟花都放光,光中现这个诸佛世界,我们现在用电视可以看到世界,各地方的景观我们用电视看,西方极乐世界这也好像是电视,但是他这个电视是立体的,我们电视是平面的,我们电视所看到的范围并不很广,他这个地方所现出来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诸佛刹土都在这里见到。  换一句话说,我们到那边去了,对于这个世界还很挂念,要想看看是天天都看到,而且看得非常逼真非常详细,比我们现在观察还要清楚,这西方世界怎么能不去呢,我们看到现世的家亲眷属,我们所关心的人,我们又看到过去生中的家亲眷属,乃至于生生世世统统都看到了,那一个人缘成熟了,你立刻就会去度他去,什么叫缘成熟呢,我劝他念佛他能够接受了,他肯相信,他肯念了,你立刻去度他去,跟阿弥陀佛一样,你有能力分无量身,有能力像观世音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你就现什么样的身,你得大自在,得无限的能力,这才能帮助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一切有缘众生,有缘就是现前,多生与我们有关系的,有关系就有缘嘛,没有关系就没有缘份嘛,能度这一些有缘众生,所以我们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就不会怀疑,为什么一切诸佛劝我们往生净土,唯有往生净土才真正得大自在,包括利益众生的自在,度脱众生的自在,成就众生的自在,你才有这个能力,否则的话,心里想帮助众生,智慧也不够能力也没有,不但度不了别人,自己也连带要受罪,这个是大错特错,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西方净土实在是殊胜,一定要往生,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你把这个树每一个部份,甚至于它的装饰,它的作用,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为树想,名第四观,这些统统是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就是我们在那里,这个活动的环境,都是说的这些物质环境属于依报庄严,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第十五卷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六面 ,第一行“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从如意珠壬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密,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五宝池观。  这个善导大师注子里面,将这一段经文分为七个小段落,我们细细的来看,大师对于这一段经文的说明,首先这是将这一个观的名称说出来,就是宝池观,这个第二个小段,极乐国土有八池水,这是古人翻译的时候,文字的省略,这个八池,不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宝池只有八个,那我们就把意思会错了,这八是八德池水,如果加一个字,我们的误会就没有了,是八德宝池,八德池水,八是八德的意思,不是指八个池,西方世界宝池的数量,可以说是非常非常之多,数不清的,所以它底下有一一池水,这个一一就是很多很多了,它那边的水统统俱足八德,这个是西方世界的一个特色,善导大师在这个注子里面,给我们说得很清楚也很明白。  我们看注解一百五十七面,我们从第一行看起,次当想水已下,总举观名,这是七段里头,第一个小段,即是牒前生后,我们一般讲承前启后,就是这个意思,此明宝树虽精,前面第四观是宝树,接着是宝池,若无池水,亦未名好,所以有树还得要有水,假如只有树没有水,这个也不是一个很圆满的环境,我们这个世间人喜欢树,喜欢水,大概十方世界的众生,与我们都有同好,这绝不是我们这个世间人嗜好,十方世界人都喜欢树,都喜欢水池,一为不空世界,二为庄严依报,假如没有树木,没有水池,这个世界是空空的了,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环境就很感到缺乏,欠缺了些什么,所以它这个世界非常的圆满,不空,第二个是环境上的庄严,我们今天讲美化环境,所以它这里面的宝树宝池,与居住环境的配合,实在是说恰到好处,我们中国人讲风水,风水绝佳之处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去造作的。  这个第三段是讲池的数字了,讲池的数字,从极乐国土以下,这一一宝池,池的数字就太多了,注解里面也给我讲得很清楚,池有八数之名,可见得这个八池水,确确实实指的是八德,指一个池具有八种的殊胜,有八种的好处,这个好处,这个八德注解里面有,在一百五十七面倒数第二行,这是叫如意水,水能如人之意,此水即有八种之德,一者清净润泽,即是色入摄,这是讲六入里面属于色,这一个好处,我们世间的水也有,所以它这八种好处,有些我们这个地方的水有,有些我们这个地方的水,确确实实没有,但是现在实在说,我们这个地球上居住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居住的环境,我们造了许许多多的污染,把我们的环境破坏掉了,所以清净润泽的水,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我们看到河川都是污染的,看不到清净的,诸位要知道,佛在许多大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生活环境,随着正报转,正报是能转,依报是所转,我们看到依报的不净,能转的人心就不清净,什么时候我们这些水海洋,河川的水都清净了,心清净了环境就清净了。  西方极乐世界是第一清净,为什么第一清净呢,上从教主阿弥陀佛,下至十方世界,凡是去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没有一个不是清净心,所以他那个世界,是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清净心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一分性德变现出来的世界,你见到这个水清净润泽,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不臭,不臭即是香入摄,第一个是我们眼睛见到的,这水干净清澈,第二个是我们鼻根闻到的这个水,诸位想想有没有香味呢,西方世界香光庄严,所有一切的宝不但有光都有香,这我们在无量寿经上都念到的,香光庄严,所以他那个地方,所有一切宝统统都放香,水也有香气,第三轻,我们这边的水重,他们的水轻,第四是冷,这个冷就是我们讲的清凉,不是很寒冷,寒冷的水就不好了,非常的清凉,第五软,你接触的时候,感到非常的舒适,不像我们这边的水,我们的水硬,第六个是美,美是味入,这个水可以饮用,第七个饮时调适,你饮用的时候,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其他经上有讲,可以除饥,这个除饥,我们这个地方的水,只可以解渴不能除饥,这个调适就是除饥的意思,第八饮已无患,就是这个水能治病,常常饮用这个水百病不生,当然西方世界的人,我们在四十八愿里头念过,无量寿里头念过,都是无极之体,清虚之身那里会有病,当然没有病痛的,这是水就具足这八种之美德,已在弥陀义中广说竟,这阿弥陀经里面说到。  下面它有一段的偈赞,赞叹西方世界八功德水之殊胜,这个赞我们就把它省略掉了,我们继续再看底下这一段,下面这一段是说,这个水是从如意珠王生,我们这个世界的水都有水源,在我们中国大陆,长江黄河有发源的地方,它的源头在那里,大概源头都是在高山上这个泉水,从这个地发源流下来的,西方极乐世界不是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从如意珠生的,这个王是比喻,就是如意珠里面最大的,这个是珠中之王了,它是从宝珠里头流出来的,这个很奇妙,而且流出来的时候一定是十四支,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为什么呢,将来假如自己念佛功夫得力,西方境界现前的时候,这个宝池你看到了,如果看到这个水从如意珠里面生的,生的是十五支,是十六支那就不对了,这个境界就有问题了,决定是十四支,在过去东晋时代,我们远公大师,你看远公大师传记里头记载的,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曾经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见的这个境界,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应,那就对了,那就没有错了,不能多也不能少,一定是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妙色,黄金为渠,渠就是池,就是池塘,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为底沙,宝池下面是金沙,这个我们在弥陀经里面也见到。  底下说明宝池德水有不思议的作用,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西方世界,许多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又叫做莲花世界,那个世界宝池特别多,池里面都有莲花,莲花特别多,佛菩萨将莲花特别给我们介绍,原因是什么呢,莲花是我们的生处,这个关系太重要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生到那里呢,就生在宝池莲花之中,所以我们回向的时候,回向偈里面常讲,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胎生,完全是化生的,所以九品莲花为父母,那个父母是比喻,父母是能生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虽然看到有胎生,我们也讲得很详细,那个胎生是比喻,胎生苦,凡是生到那个地方,有五百年不能见佛,不能闻法,有这个苦,比喻作胎生,其实边地往生的,还是莲花化生,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决定没有真正胎生之事,因此对于莲花,介绍的特别多,也特别详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十方世界的众生,当然包括我们,如果我们对于这一些经典法门遇到了,能生信心,发愿求生净土,这个愿一发,阿弥陀佛那个七宝池中,就长出一朵莲花了,所以你要问,那一边宝池无量无边,每一个池子都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个莲花就是有一个人去往生,当然这个地方六十亿,是概数不是定数,也有比这个多,也有比这个少的,大概一般好像平均数的时候,这个宝池的莲花,数量有这么多,它有多也有少,而且莲花每一天有生出来的,也有枯死的,我们在大经里面读过,西方极乐世界是真常的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生灭的,唯独莲花不一样,莲花有生有灭,其他的东西都是不生不灭。  为什么莲花有生灭呢?,这个人发心求生了,这个莲花就长出来了,过几天他退心了,他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这个花就枯掉了,就没有了,由此可知,莲花乃是众生的别业,世界是众生的共业,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的共业,莲花则是十方世界往生人的别业,当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那个莲花也变成大家的共业了,决定不会枯萎了,只有还没有去,他退了心,他变了心改变主意了,这个花就枯萎了,有这么一个情形我们不能不知道,花的大小光色也不尽相同,这个地方都是给我们说的一个概数,一一莲花,团圆正等十二由旬,这十二由旬就很大了,一由旬这是古时候,长度的一个单位,翻经的法师告诉我们,印度的由旬有三种,有大由旬,中由旬,小由旬,大由旬相当于我们中国八十里,八十里这么长,中由旬六十里,小由旬四十里,经典里面所说的,通常都是讲大由旬,当然古时候度量衡,跟现在不一样,跟现在不相同,像弘一大师在这个律学三十一种里面,就有一篇周尺考,就是周朝时候,他们那个尺,他有个考证,周朝的尺很小,大概相当于我们台尺,恐怕只有五寸多一点点,不到六寸,五寸多一点点是一尺,因此古时候这个里,比我们现在这个里也小,大概古时候的一里,恐怕我们现在顶多只有半里的样子,比我们现在的里程要小一点,可是诸位想想,这八十里也就相当可观了,就算打个对折吧,四十里吧,四十里这个直径面积就相当之大,那一由旬再乘一个十二,所以它那个莲花的面积,比我们台湾还大,这么大的莲花,前面我们看到这个树大,莲花也大,实际上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人身也大了,人身那么大,没有那么大的莲花,坐不下去,身也大,所以这个诸位要跟无量寿经合起来看,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我们要特别注重上下,我们这边的水只往下流,不会往上流,西方极乐世界的水可以往上流,往上流,往下流,它统统随人的意思,这个是跟我们这边水,性质不相同,这是完全从形相上来观察,除这个之外,最殊胜的,它能说法,这是德水不可思议的大用。  其声微妙,水流的音声,流水有音声,但是我们这一边的水流的声音,虽然也很好听,除了瀑布之外,那个音比较噪一点的话,这个小河流水是很好听,很有诗意的,但是它不能说法,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水流的音声会说法,所以确实它是六尘都说法,前面我们看风吹,树叶枝条会说法,这流水也会说法,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这是说的小乘法,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无量无边,各种不同的根性统统都具足,所以到了西方想听什么佛法,随心如愿统统能够听到,小乘根性的人,听到的小乘法,苦空无常,大乘根性的人,就听到诸波罗密,诸波罗密是讲的大乘佛法,这就把佛法统统都包括了,一般说起来,小乘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有很深入的观察,他觉悟了,所以这个觉悟在佛法里称之为正觉,他的觉悟很正确没有错误,世间可以讲,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外,除了诸佛如来的报土之外,都是苦空无常,特别是六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如果头脑清醒一点的人,一定会觉察这个世间真苦,苦在那里,从一生下来就只向一个目标走,向坟墓走,一天也不肯停留,生了就往死亡的那个路上走,一天比一天接近,还有什么可乐的呢,有些人觉得快乐,他把这个事实忘掉了,他认为有乐,其实每一个人,任何一个人,它都不肯停留,这是苦,不只三苦,八苦,空是真的,在这个世间一样都得不到,没有一样你真能得到,身体得不到,身外之物那一样是你的,你认为得到的,那是你的幻想,那不是事实,人必须到死了,一口气断了才晓得一切无常,一样都带不去,那一口气没断的时候,那一样是你的,没有一样是的,这真的是空,无常就是刹那刹那在变化,这是给你说这个世间的事实真相。  小乘人知道,小乘人的生活过的很寂寞,用我们现代化的人来说呢,他过得很消极,大乘菩萨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他的生活就过得很自在,为什么两个人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小乘人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大乘人比小乘人要高明,知其当然,亦知其所以然,因此他们的思想见解,行持就不一样了,大乘是积极的,知道这个世间无常苦空,一样也不是自己的,因此他能将自己眼前,有力量支配的,这个可能眼前有力量支配的,而你抓不到的,抓不到,你有力量支配他的,他就把这份力量,能够帮助利益一切众生。  举个例子说,财富,财富你抓不到,绝对不是你有的,但是在眼前就像水从你面前流过,从你面前流过的时候,你有办法来支配它,你得不到它,你可以支配它,这就讲缘,所以大乘菩萨懂得这个,当自己有能力支配它的时候,拿这个来利益一切众生,不会利益自己,自己决定得不到,帮助大众,利益大众,利益里面最殊胜,最真实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个利益是最真实的,所以佛之伟大,菩萨之伟大,就是伟大在,佛菩萨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个利益才是真实的,其他的利益都不是真实利益,这就是讲的自行化他,弘法利生,所以菩萨六度,就是汲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才能够真正达到离苦得乐,这个是诸波罗密,诸波罗密里面最重要的是布施,菩萨行门无量无边,所以讲六度万行,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定数,是形容菩萨行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成六大类,叫六波罗密,波罗密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这个六大类如果再归纳,就归纳成一个布施。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讲得非常透彻,布施有三类,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财布施大家容易懂得,法布施也不难懂,法布施,我有方法肯教别人,不管是佛法,世间法,热心地去教导别人,那都叫法布施,无畏布施比较上难懂,什么叫无畏布施呢,能叫众生身心平安得到安稳,离开一切恐怖,这叫无畏布施,无畏是他不害怕,他身心得到安稳了这叫无畏,所以布施有三大类,我们再看六度持戒,第二是持戒,持戒就是属于无畏布施,一个人持戒的时候,譬如说他持不偷盗戒,我这些财物他看到了,或者是我放在这个地方离开了,我晓得这个人持戒不偷盗,他不会动我的东西,我心里很安了,所以他不害怕,他持不杀生戒,这些动物看到他不会杀害我,可以跟他接近,这一类都是属于无畏布施,所以持戒属于无畏布施,忍辱也属于无畏布施,我们在言语态度上,不小心得罪他了,他能忍辱,他不会怪罪我,他不会报复我,他能忍辱,所以持戒跟忍辱,都是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统统属于法布施,所以六度统统可以归纳成一个布施,难怪一部金刚经里面,布施讲得最多,其次就是讲忍辱,佛为什么要这样说法呢,世出世间法,诸位一定要记住,离不开一个福报,福离不开,世间人求福,学佛的人也要求福,你看看成佛了,我们在三皈依里面念,皈依佛二足尊,那个二是什么呢,二就是福慧,就是这两种,福慧,足就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  成佛,第一个他的福报圆满,没有一点欠缺了,智慧圆满了,所以在福报跟智慧里面,这是世出世间所有一切人,都没有办法跟他比,他最尊第一了,那我们怎么能不修福报呢,何况佛门常说,法轮未转食轮先,假如你饭都吃不饱了,还谈什么学佛,还谈什么修行,什么都谈不上了,可见得福报是真实的根基,本经,善导大师将这个经文,分为定散二善,定善偏重在智慧修慧,散善就是修福,讲到后面我们会读到,修世间福的人,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念回向都能往生,世间善福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世间善福指什么呢,三福里头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凭这个,就能往生,西方世界门真大,所以说,就是没有念佛,一生不信佛,没有听到过阿弥陀佛名号,但是他能够修这四种善,世间善人,临终遇到善友,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他一欢喜,一发愿往生就能生,所以临终一念十念皆得往生,这个到后面,我们念到九品的时候,就要给诸位说到这个事情了,所以往生西方世界实在是不难,但是你要真正与其他的条件相符合,要真正相应,人不能没有福报,没有福报就很苦,我们要解除眼前的苦难,不能不知道修福,我们要想在这个世间,事事都能称心如意,那就不能不跟一切众生广结善缘,善缘结得多了,帮助的人就多,像这个做生意,做买卖你发财了,那是你有福,福从那里来的呢,不外乎你过去生中所修的,你这一生得福报。  另外一种是眼前所修的,就是这一生当中所修的,不修因,那来的果报呢,念念能为众生,念念能为社会,这个人有福,如果念念都为自己,都为自己的家庭,诸位要知道,这个福报再大,很容易享尽了,享尽了就没有福了,诸位很冷静的观察,观察我们现前的这个社会,你就会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也就晓得,自己应该要怎样去做法,这是说法里面,所讲的有大乘有小乘,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诸佛的相好是果报,果必有因,相好是福也是慧,换句话说,诸佛的相好,是从福慧当中显露出来的,我们要想学佛的相好光明,一定要修福修慧,才能够得这个殊胜的果报。  在前天有两位同修来看我,他们是空总的大夫,也是很虔诚的佛弟子,这些人常常接触病人,我就跟他说了,生病的人病从那里来的呢,病从妄想来的,其中有一位就给我说,他这个妄念很多,问我用什么方法把妄念除掉,你不想不就没妄念了吗,他又告诉我读经,研究经里头的意思,我就告诉他不要研究,研究是什么,妄想,老实念就好,你何必去想它呢,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的想念统统都是妄想,妄想是疾病的根源,佛教我们修定,没有教我们修妄想,所以这个经典不能研究,研究它干什么,老实念就好,念到自己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开慧,就是智慧开了,心地清净,人家来问你,这句经文怎么讲法,你就会讲得头头是道,清净心起作用,何况佛在许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本经也说了不少,前后好多次说过,从心想生,因此我们心想什么就变现什么,这心里的念头是能造能变,非常可怕,因此你为什么不用净念,为什么不起善念呢,善念没有净念好,净就是清净,净念好,净念是没有一切善恶念,一切善恶念统统都没有,这个念叫净念,所以读经是净念,念佛是净念,以这两种方法来修净念,来修清净心最为殊胜,所以会修行的人要在这上面下功夫。  相好人人都羡慕,人人都想得到,有没有办法得到呢,有,你看我们一般,看相算命的都常说,相随心转,佛的相好,菩萨的相好,为什么呢,心好,心好相就好,我们要想相好,学佛的存心,学菩萨的用心,相自然就好了,相真的会变,这是佛教给我们,求福的方法,一点都不会错的,所以,我们身体健康,这是现代人非常重视的,这个体质的变化,现在讲是改变体质,改变体质决定不是药物能做得到的,这个药物用了,用得不妥当,还起了副作用,确实这个药物,用在甲的身上,他真的好了,用在乙的身上坏了,不是每个人都见效的,你要再问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相同,因此对于这个药物有适应的,有不适应的,这是我们就事上来看,如果要就理上来观察,那个药物好的,并不是他用那个药物好的,是心好,体质本来就好,不用也好,用了他也不妨碍,是这么一个道理,心要不好,用什么药物都没有用处。  由此可知,佛法修持特别重在修心,心是主宰,又说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也是真的,不是假的,怎么才有求必应,这个话也是真的,不是假的,怎样才有求必应呢,如理如法的求,就是合理合法,确实有求必应,求佛道,求菩萨道,都能够成佛成菩萨,何况其他,其余的那更小了,更容易得到了,再看下面经文,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这一句是讲如意珠王,不可思议的德用,弥陀经上讲,西方世界这些众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阿弥陀佛怎么变化的,这个经上讲得详细,是从如意珠光中变现出来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这观音势至是代表,因为在西方极乐世界,像观音势至,这样的等觉菩萨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个经上讲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古德解释这个上善,就是指的等觉菩萨,上善,可见得在西方世界,像观音势至这些菩萨太多太多了,这些菩萨们放光,光中都化佛,光中化佛,如意珠也放光,光中化鸟,鸟的种类很多,弥陀经上举的几种,是我们这个世间常见的,我们这个世间没有的,佛就不说了,说了我们也不懂,只说我们这个世间有的,说几种,其实这个珍禽太多太多了,光中化的,光中化的,就是阿弥陀佛变化的,为什么呢,那个能变化的如意珠,是阿弥陀佛变化的,这个是无漏称性的功德,变现所生,那么这些鸟,鸟也说法,此地跟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都特别说明,常赞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念三宝。  三宝代表整个的佛法,代表圆满的教学,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看到这个字,就想到佛像,经书,出家人,那这个意思就太窄小了,这个是自性三宝,才是真实的功德,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自性的佛宝是觉悟,是真实智慧起作用,自性法宝,是正知正见,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的明了了,这个是法宝,僧宝是什么呢,僧宝是我们在日用平常之间,处事待人接物,都做到恰到好处,这叫僧宝,僧宝是这个意思,所以僧宝,一个是清净的意思,一个是和合的意思,僧团叫六和敬,它有和睦清净,处事待人接物,做得圆圆满满,身心清净,这是真正幸福,真正的自在,可见得三宝具足了体相用,佛宝是体,法宝是相,僧宝是用,因此自性三宝重要,住持三宝同样也重要,为什么呢,没有住持三宝这个相,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消失掉了就没有了,所以佛法自古以来,对于住持三宝是特别重视,你看佛在一切经里面讲经说法,排列的大众,第一个一定是比丘众,菩萨众排在比丘众的后面,人天众排在最后面,为什么这样排列呢,比丘是住持佛法,他是形象,这形象破坏了,佛教就灭亡了,菩萨摆当中,菩萨不一定住持佛法,他放当中,也表中道,人天摆在后面,人天代表护持佛法,这个佛法才能够,常住在世间利益无边,他都有作用的,所以这个形式不能破坏。  儒家,形式是礼,礼不讲求了,儒就没有了,佛家的形式就是戒律,仪规,戒律,仪规废除了,佛在这个世间断绝了,我们要知道,儒跟佛现在是在灭亡的边缘,如果没有真实的大德出现,儒跟佛在这个世间,能不能再传下去,实在是很有问题,过去李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这桩事情非常感叹,现在的人愿不愿意学呢,不愿意学,现在都崇尚民主自由,总认为礼跟戒律都是约束人的,这样守这个规矩多么厌烦,都不愿意学,把这个东西废弃掉,经典变成空洞的理论不切实际,我们自己的修学,是不是会真有成就呢,给诸位说,决定不可能,就像盖房子,没有地基,没有基础,我们在前面讲的三福,三福是基础,不但是学净土宗的基础,建立在三福上,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统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不但是佛法,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世间法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像儒家这世间法,儒家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所以古人讲,六经都是孝经的注解,孝经的注解,我们佛门的修学,我曾经许多次,提醒同修们,我们学佛从那里学起,从地藏菩萨学起,所以我们每一个道场建立,新道场建立,我第一部一定讲地藏经,连在美国达拉斯建道场,我也是讲地藏经,我们没有办法离开地面生存,地藏经代表什么,心地,心地有无尽的智慧,有无尽的德能,这就好比地下含藏无尽的宝藏一样,用什么东西开采呢,孝敬,孝敬可以开采这个宝物,我们的性德要想流露出来,像诸佛菩萨一样,就是要用性德来开发,那就是三福里面,所讲的这个十一句,十一句每一句都是孝道,都是孝道的发扬光大,都是从孝道生的,第二就是师道,要从师道上看,这十一句每一句都是师道,都是尊师重道。  所以我讲地藏经,有些人问我,法师你不是专讲净土,怎么又讲起地藏经呢,我说我没讲地藏经,那明明说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我说没有,我讲的是观无量寿经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个地藏经就是这两句的注解,详细说明,我说我没讲地藏经,我讲的是观经三福的前面二句,没错,一部地藏经就是讲这四句话,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们翻开地藏经的内容,确确实实是三福里头的第一福,一点都不错,由此可知,世法佛法统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要把这个基础舍弃的时候,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我们修行从这边修起,老实的读经,念佛就是孝亲,就是尊师,而对于父母师长,不能不过问,在家更是天天要奉侍,出家那就是认真的修行,所以出家人如何孝顺父母,出家要不是认真修行就是不孝。  修行人,影响你成败关键的,是同参道友,老师固然重要,老师是指路的,不一定跟你同走同行,指你这条路的,那是老师,可是走路的时候,要结伴共行,因此在这条路上行走的时候,同参道友,就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关键,要有好的同参道友,师跟友一个都不能离开,同样的重要,就是念佛,我们在一块共修,同参道友互相的提携,这个力量很大,一个人容易懈怠,容易犯错,自己会原谅自己,自己不知道,甚至于犯错不知道,别人眼睛看到你,会劝告你,我们就觉悟了,就醒悟过来了,如果是学讲经说法,那个同参道友就更重要了,每天切磋琢磨,离开了同学不能成功,有好老师你未必能成功,一定要有好同参,所以这才真正的重要,这是念佛念法念僧,我们要晓得,这里面的含意非常深广,不能把它看作一个很单纯的念三宝,不可以含糊笼统的念过,我们才能够得到经文里面的真实利益,注解希望同修们自己去看,这本子大家都有。  大师在这一段的末后,就这三宝当中,他有几句开示,我们把他念一念,在一百六十面,倒数第四行,从最后一句看起,这就是赞叹念佛法僧,然佛是众生无上大师,除邪向正,这个我们要记住,在佛门里面,称大师是对佛的尊称,不可以对人称大师,这是希望我们同修们,要知道这一点常识,你看对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菩萨,我们都称大士,都没有称大师,大师是对佛称的,大士是称菩萨,所以菩萨称大士,称正士,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念到的,称开士,这都是对菩萨的尊称,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这是我对人恭敬,这恭敬过份了,过头了,这个要不得,这个是我们要注意到,你看古代高僧大德,你看翻经的,那都是证果的人了都称法师,顶多加一个三藏法师,都不敢称大士,大师的不敢称的,所以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佛才是众生无上的大师,除邪向正对于一切法门,邪正是非善恶,辨别的清楚,一丝毫没有错误的是佛,佛不在世了,经典里面所说的,就是除邪向正的标准,我们依经典就是依佛。  底下,法是众生无上良药,能断烦恼毒病,法身清净,法就是经典,经典很多,经典是佛当时应众生而说的,那一个人有什么问题,遇到佛了向佛请教,佛给他解答,以后记录下来,这是经典,他说的道理,说的方法,是对那一个人说的,换句话说,我今天害的病,跟那个人一样不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么佛这一些方法,我拿来就得不到利益,对了症才有用,不对症就没有用了,因此佛不在世,法门就要选择,我们自己不会选择,请这些学佛的老修行人,这过来人他们有经验,让他们替我们选择,或者是提供我们参考,这个就是要有传法的人了,佛的这些弟子,佛弟子的能力不如佛,因此有时候碰的很巧,选择的很适当,你得利益了,有的时候选错了,选错了你这一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这个要知道,但是佛知道末法时代的众生,这个末法,佛法传久了,一代不如一代,问题就很严重,因此为我们说了一个特别法门,这个特别法门,所有一切根性统统都适合的,这就是念佛往生的法门,无论什么根性,选择这个法门是决定不错,所以这是一个特别法门,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选择,找不到善知识给我们选择,那选择这个法门就没错,这个法门确确实实,是佛为一切众生所说的,像这个经里面,已经说了不少遍了,是为末法一切众生所说的,就是针对我们的根器了。  僧是众生无上福田,这个僧是指出家人,是指住持正法的,住持正法的出家人,这是真正福田,因为他的责任,是要把正法传下去,要把正法发扬光大,但使倾心四事,我们对这个出家人要四事供养,四事是指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是佛陀在世,出家人生活非常的简单,就是照顾出家人的生活,使他在生活上没有忧虑,能够全心全力弘法利生,不惮疲劳,五乘衣果,自然应念所须而至,这是讲你能够真正奉事三宝,前面所说的,能奉事三宝,依教奉行,五乘依果,是你自己所求的,你求人天福报,你就得人天福报,你求小乘四果,决定得证小乘四果,你想成佛成菩萨,统统可以得到,这五乘依果,上从佛下至人间福报,这叫五乘依果,确确实实有求必应,应念所须而至,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 第十六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一面第四行,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六观,宝楼观,请看经文“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妓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己,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这个第六,这一段经文,善导大师把它分成十一句,也就是十一个小段,首先讲这个观的名称,为我们说出来。“众宝国土一一界上”,这讲的是住处,由此可知,前面所说的莲华,是十方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生处,生处是莲华,住处就是极乐世界,所谓一一界上,这就是指的四土三辈九品,是说这个意思“五百亿宝楼”,这个数字不是确定的,这点我们要注意,都是概说就是大略的数字,这样看就容易讲得多了就好讲了。  下面为我们说楼阁当中的庄严。有人有事有物。首先为我们说明,楼阁当中。有无量诸天,我们知道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是下下品往生,或者我们说边地疑城往生,他的相好光明智慧德能,几乎都跟阿弥陀佛相似。何况这个世界是一真法界,古德说的,大乘之中的大乘,一乘中之一乘,那来的诸天呢?诸天是三界里面才有的,天道,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不谈,无色界天是没有形色看不见,指这些这个地方的,诸天就跟西方极乐世界的禽鸟一样,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所以天人在空中演奏的天乐,天乐迎空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在过去像我们看到敦煌的壁画里面,这个飞天很多,佛菩萨在讲经说法,诸天在空中围绕,载歌载舞来供养大会,是由这里可以能够见到,大乘佛法的殊胜庄严,后面跟我们讲乐器天乐,乐器没有人演奏的,前面这一段是有天人演奏的,我们看到了,后面还有没有天人演奏的“乐器悬处虚空“像天宝幢一样,天是天上,像这个忉利天,夜摩天,这个宝幢,因为西方世界,无论什么样的物质都是众宝所成,那个世界确确实实是珍宝世界,不鼓自鸣,这些乐器在空中,它自自然然就发声音就演奏,像我们现在所谓的交响曲,它的殊胜是能够说法,法也就是说,在美妙乐音之中,使人听了能够破迷开悟,能够断烦恼证菩提,这个是世间的音乐,以及天乐都不能为比的,这是说它的殊胜,“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这个念三宝的意思,我们此地把它省略掉了,前面已经详细说过了,后面还有这一段我们也把它省掉了,那么说了念三宝,换句话说,那就是大小乘佛法,无法不说,众生想听什么法,你所听到的就是你希望听的法门,想听什么经他就跟你说什么经,想听什么法门就跟你说什么法门,这是真实无比的殊胜。  “此想成时”,这个想叫观想,诸位要记住,因为我们初学佛的人,很多把妄想当作观想,实际上他在打妄想,妄想跟观想差别在那里呢,实在讲有个很大的差别,妄想是情执,这个里面是情,是分别,是执着,这是妄想,观想是理,观想的那个心是清净的,是远离情执,远离感情,远离分别执着,那是观想,但是初学的人,往往没有办法分清楚,那是观想,那是妄想,搞不清楚,如果能够完全依照经典的教导,这是属于观想不能依自己的意思,要依经,经上怎么说你就想经上所讲的,随着经来作观想,不能随着自己的意思,随着自己的意思那就叫作打妄想,那就不是观想,所以这个十六观每一观后面都给我们辨别邪正,你想的跟经上完全一样这叫正观,如果跟经上不一样那就是妄想,邪观就是妄想,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我们念佛执持名号是不是修观呢,跟诸位说是的,因为执持名号这一个方法是第十六观,可见得它也是属于观,怎么个观法呢,我们念这句佛号,心里面就想这个佛号,念佛号心里决定不能想其它的事情,一面念佛一面还想别的事情,这打妄想,这个佛号有口无心,这个不会得力的,总是要心口相应,古德教给我们,这句佛号从心里面生出来,从口里面念出来,再从耳朵听进去,这样念佛就容易摄心了,摄心就是观想的意思,观想实在讲,目标就是在摄心,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完全舍掉这就对了,所以这个想成功了,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这叫‘粗见极乐世界”,粗见是见到相似的像,还不真实,见到极乐世界的宝树宝地宝池,这是总结前面所说的,“是为总观想”,这是第六观。  “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这是说观想的利益,第一个是消灾灭罪,我们学佛的同修都知道,凡夫没有离开三界六道,罪业习气非常重而且造作罪业,是加速度的在成长并没有停止住,并没有减少,这个问题就非常非常严重,因此所有的经论法门都标榜着消除业障,于是我们见到法门都想学都想修,业障有没有有消除掉呢?自己也不知道,其实如果你要明白事实真相,业障有没有消除,自己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先要晓得什么叫业障,佛在经上跟我们说二障,这个二障就是烦恼障所知障,这是业障,又跟我们讲三障,这也是属于业障,三障是惑、业、报,要用我们的俗话来讲,就是因缘果报这是障碍,这个东西我们现前有没有,存不存在呢?存在,不但存在而且天天在加重我们的烦恼,我们的妄念,我们的忧虑,以及我们生活种种的苦难,这个种种苦难是属于报障,烦恼忧虑是属于这个烦恼障跟这个所知障,我们每天在诵经,在拜佛,在修行,这些障碍没减少,换句话说,没有消除,不但没有消除还天天在增加,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就好像我们生病了,找一个大夫开药给我们吃,这些药吃了之后,这个病没有起色,还天天加重就是这么一个状况,是不是药有问题呢,药没有问题,问题在那里,问题在我们用错了,药不对症会害死人,法门不对症,我们的法身慧命一样也送掉了,这个不可以不知道,所以法门一定要契机,这个佛经所讲的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法门不契机,就跟我们吃药吃错,这药不对症,我们就得不到利益,药要对症,当然有很高明的大夫,佛是大医王,所以你遇到佛,佛教给你一个方法,那决定是正确的,决定是有效的,今天佛不在了,换句话说,大夫过世了,我们遇不到了,佛的这些弟子们代代相传的,就好比是看护,护士他的医术不高明,用错药那是常有的事情,所以这些传法弟子当中有贤也有愚,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遇到菩萨,遇到罗汉那很幸运,错误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少,如果遇到凡夫僧,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问题就很严重,在这种情况之下,尤其像我们现在,现在这个时代,那里去找菩萨,那里去找阿罗汉,没有啊,佛为末世众生,为我们留下这个法门,我们在这经典里面读了很多很多句子,确确实实是给我们末法常没众生,这个常没,没就是堕落三恶道的,常常要到三恶道去的众生,那些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一天到晚,思想言行所造所为都与三恶道相应,这个就叫作头没众生是指我们,佛是为了救我们,为我们说出这个法门,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所以这一句佛号,经上常说,一句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每天都在念,罪业没灭掉,这里面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们的罪业太重太重,念一辈子佛所灭的罪业很有限,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我们念了不如法,如果如法的话,那个效果就非常显著这是真实,所以佛在此地讲的这个话,我们要相信,“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这不止八十亿劫,无量亿劫,我们能相信吗,谁做到了,确实有人做到,真正可以相信,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如果我们能够死心塌地,念这句佛号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放下就是把你的,烦恼放下,忧虑放下,牵挂放下,妄想放下,一天到晚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口里面只有阿弥陀佛,大概三个月到半年效果就看到了,什么效果呢,烦恼真的不能说完全断了,轻了少了,妄想少了,烦恼少了,忧虑少了,心里面法喜充满,这就是罪障消除的现象,它真有效,不是没有效,确实有效,很明显地能够觉察得出来,这在我们念佛功夫里面叫作成片,虽然没有到一心,这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也就是常讲的事一心,当然这个事一心有浅深不同,这是事一心浅的,虽然浅决定得生,只要你能够保持就决定得生净土,何况功夫再增进,那就由功夫成片证得事一心不乱,所以命终之后必生彼国”,破迷开悟消业障,是现前得的利益,往生不退成佛,是将来得的圆满利益,这是真的世间法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唯独这一法是真实的,换句话说,只有老实念佛才是真实的。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这就是正确的观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如果你心里面还想其它的,那是胡思乱想,那是妄想,那不是修行,那这个注解我们就不必说了。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在一百六十三面倒数第二行,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这个底下这一段经文比较长,这是第七华作观,接着宝楼之后,佛给我们讲华座,在讲这一观之前,世尊特别叫着阿难跟韦提希,在佛经里面,有一个惯例,凡是叫著名字,底下一定有非常重要的开示,为什么呢,叫名字是提醒他的注意,这个下面有很重要很特别的开示,我们看这个经文,果然没错,叫着阿难,叫着韦提希尊者,韦提希是这一会的当机者,这个经是他所请的,他是当机者,为什么又把阿难叫出来呢,阿难是传承佛法之人,嘱咐他要把这个法门流通十方,流传后世,他有这个使命,叫着他们二个人“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这个经的因缘,教起因缘,是韦提希遭遇到很大的苦难,国家的变故,这是我们前面已经读过了,他是殷切的要求,求佛帮助他离开这个苦恼的世界,往生清净佛国,佛这一句就是正答满足韦提希夫人的祈求,接着,又劝法流通,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这样的句子在本经里我们念的很多很多次,看出世尊,对于末世苦恼的众生,特别的慈悲怜愍,帮助我们出离三界苦海,所以佛劝导说“汝等忆持”,忆是记住,持是保持不能够失去,“广为大众分别解说”,由此可知佛的意思,不仅是教韦提希夫人,往生得这个殊胜的利益,同时也教一切广大的众生,都能够受持这个法门,都能在一生当中圆满成就。  另一段我们看善导大师的注解,大家看一百六十六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我念给诸位听“但能住心缘念,罪苦得除”这是教我们罪业如何消灭,我们的苦难怎样能够免除,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们智慧很浅业障很重,佛的密意我们很难体会,善导大师为我们发明,为我们解释,为我们说破,只要能住心缘念,这四个字,这四个字重要,善导大师这句话,跟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讲的,净念相继,是一个意思,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什么叫住心呢,住是定,不住就是动,这就是定心,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一心,一心专念,这个住心就是一心专念,缘什么呢,缘西方极乐世界,缘阿弥陀佛,除了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之外,我一切都不缘了,我把心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大经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一向专念,那个向就是此地这个缘的意思,一就是住心的意思,由此可知,经与论,古德注解的都叫作论,这个注解决定没有注错,确确实实是佛的意思,我们果然能够这样作,决定能够离苦得乐,决定能够很多人痛苦,不知道如何解决,解决全在佛法里头,尤其是往生经,往生经就是净土五经一论,专门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种经典,我们称为往生经,这教给我们方法,十六观当中任何一观都可以,所以它有这么多方法摆在这里由你选择,不必要我十六观我统统要学,不必要,一观成,然后其它的观的时候自然就成就了,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十六观里面最容易修的,就是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第十六讲的是持名念佛,这个法门不需要用细心去观想,不需要,所以最容易,一切众生,烦恼业障深重的众生,他都能修都能成就,何况这个罪业比较轻的人,那当然更容易成就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接着往下看在第二小段,二“从汝等忆持下至解说已来”,我刚才念的这一段,正明,劝发流通,佛实在是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都在嘱咐我们,佛法要流通。  帮助佛流通佛法,帮助一切众生有缘得到佛法,这个功德利益无量无边,大乘经上常说,这个人所修得功德,唯有佛与诸佛才能知道,佛以下的人对于这个人所修的功德都不能完全了解,也不能说得很清楚,可见这个功德大,我们要修福修慧到那里修,就从这个地方修,帮助佛流通正法,特别是流通净土宗的经论,为什么呢,净土宗的经论,现在众生得到之后,他决定得到利益,决定得往生,这一往生就成佛,你帮助一个人成佛,帮助二个人成佛,帮助众多人成佛,你的福报可大啦,为什么呢,我们世间人忘恩负义的人很多,诸佛菩萨不会,诸佛菩萨一成佛一成菩萨,我这一生成就,幸亏某人把佛法介绍给我,他是我的大恩人,一切诸佛菩萨都来报答你的恩,你是世间最大的福报,这个一定要知道,所以真实的福,不是别的就是帮助佛流通佛法。  佛在此地说此名,这是说明观法深要,这个观法就是净土修行的方法,也就是念佛的方法,这个地方讲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三类念佛就是此地讲的十六观,十六观不外乎这三大类的念佛,这个法门深因为深就难懂了,因为难懂,所以许许多多的菩萨都不相信,这叫难信之法,虽然难信但是它很容易修行,易行,特别是持名的方法,你不懂也没关系,只要你照作,你在一生当中就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不退转成佛道,那这个法门要了,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讲到精要,讲到重要,没有超过这个法门的,换句话说,其它法门虽然好,你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未必能有效,这个法门是决定有效的,决定成就,这叫“深要”。  “急救常没众生”,不是慢慢的救急救立刻就救,而且是彻底圆满的救护这个就难得了,我们从三恶道,佛拉一把把我们还拉到人天,很幸运了不落三恶道,这对我们是很大的救护,彻不彻底呢?不彻底,为什么不彻底,还得轮回啊,佛这个法门,一下把我们拉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把我们交给释迦牟尼佛,永远不退转,永远不堕落了,永远不再搞轮回,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佛道,所以这个救叫彻底救,这个救是究竟救,急救,常没众生,就是指我们没是什么,是堕落在三恶道,我们的心充满了贪嗔痴慢,身语意天天都在造罪业,如果遇不到这个法门,我们自己冷静自己想一想,死了以后到那里去,决定堕三恶道,为什么,人天二道的标准,是五戒十善,我们想想,我们做到没有,五戒十善确实做不到,受了五戒菩萨戒,那叫名字受戒,做到没有,做到,没做到又要加重一个罪,加了破戒,你没有去受戒做不到只有一重罪,受了戒做不到的时候是二重罪,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去受戒,我听了都是有点害怕,为什么呢,怕自己的罪不够重还要加一重罪,这确实是如此,这个受戒不是面子问题,不是好看,这个东西会起作用,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知道的事实,我们确实遇不到这个法门真的会堕落,细心去想一想,确确实实会堕落。  还有一点,自己也能够勘验的出来,晚上睡觉会作梦,想想看我每天晚上作梦是作恶梦,还是美梦,如果常常作恶梦,这就与三恶道相应,天天梦到圣人,梦到佛菩萨,那可以说是你人天二道有份,不会堕三途,你看我们孔老夫子,读论语孔老夫子作梦,都梦见周公世间大圣人,可见他的心都在圣贤,尊重圣贤,敬仰圣贤,连作梦都常常梦到,我们念佛的人常常梦见佛菩萨,这个是好梦,这是相应的,还要弄一些很乱很不好的境界,这是证明我们的功夫不得力,也证明了,将来一口气不来的时候,三恶道的机会很多非常可怕,所以大家要认真的修学,怎么个修法呢,就是平常什么事都放下都不要去想,像孔老夫子一样,孔老夫子想周公,我们想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每一天礼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都知道,何况我们经上已经念了不少句,同样的句子意思多次发现,那就是说这个句子非常非常重要,佛给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十法界是从那里来的,从我们的心想变现出来的,我们心里面想佛就变现佛的法界,我们想菩萨就变菩萨法界,我们想贪嗔痴就变三恶道的法界,这个事情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阎罗王主宰的,与诸佛菩萨也不相干,怎么变现出来的,自作自受不能怪别人,一定要晓得这真实的道理,这个‘常没众生’,佛在此地给我们说了四个字,妄爱迷心,这个心是贯穿上面三个字,分开来讲,妄心、爱心、迷心,你只要有这三个心三恶道是决定去的,这三个心有一个就去了不要说三个都有啦,我们现在不但三个都有,而且还很多不少,这就是常没的原因,这就是漂流六道的原理,为什么会搞六道轮回,就是因为你有这三个心,你有妄心,你有爱心,你有迷心,这个爱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七情五欲,七情五欲统统是爱,喜欢你爱他,不喜欢你爱远离他这还是爱,所以这用一个字来代表,这是很重的烦恼。  汝持此观处处劝修,普得知闻同升解脱,佛嘱咐阿难,这是特别嘱咐阿难,你要把这一个经典,把这个法门处处劝导一切大众修行,让一切众生普遍得知,这一个经典普遍得知这一个法门,大家都依照这个经典法门修行就同升解脱,同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真实的自在解脱,这个是善导大师,将佛这两句话为我们详细说明,我们回头再看经文。  再继续看经文,一百六十四面第一行,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这一段是讲的感应道交,佛所说的话真诚到极处了,所以话一说完佛就现身,佛现身的用意是为释迦牟尼佛作证明,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完全正确,也能够启发韦提希与阿难尊者的坚固信心,让他们见到西方三圣的真相,“说是语时”,这一句是说感应的快速,释迦牟尼佛讲这个话的时候,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在空中就现像,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三圣像就在空中显示出来相好光明,“光明炽盛”,炽盛是形容光明相状,不可具见,凡夫的智慧,凡夫的能力,见到这样殊胜微妙的金容,不但说不出想也想不出来,下面这是比喻,我们的这个世界的金,是以阎浮檀金最为殊胜,就是金里面最好的阎浮檀金,阎浮檀也没有办法跟佛菩萨相去相比的,不能为比。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经文上没有写阿难,阿难当然不例外,因为韦提希夫人是当机者,所以他的动作很快,见到佛像赶紧就礼拜,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这个言语里面说不尽的感恩,见佛是大因缘不容易,自己凭什么见到阿弥陀佛,见到观音势至,是因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威神的加持,所以才能够见到西方三圣,这是说明自己的感恩,最难得的夫人的心跟佛的心相应,这是我们常常勉励同修,我们的心愿解行,要与阿弥陀佛相同才决定得生,夫人真的相同,你看底下说,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他自己见到,见到就立刻想到,我自己有缘见到,还有很多人见不到,那些人怎么样才能跟我一样见到无量寿佛呢,何况是未来世的众生,这个未来世是指我们现在的人,特别是讲的末法时期,这未来世我们怎样见阿弥陀佛,韦提希夫人这种心量,我们要记住要学习,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要想到一切众生,如何能够得到这个法门,如何帮助他们认识这个法门,如何帮助他们修学这个法门,最后如何帮助他们成就这个法门,你的心愿解行就跟佛菩萨没有两样,这才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如来第一弟子’,那个第一弟子,不是说我们自己念这个经,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求愿往生,别的人与我不相干,这个不是如来第一弟子,第一弟子一定自己修学这个法门,还要广为人说,确确实实负著有宣传的使命,这个宣传,宣是宣演宣布,传是传授 ,我们把这个法门传授给大众这个就对了。  在这段善导大师也有几句很重要的开示,这个开示是有人怀疑,佛是无比的尊贵,释迦牟尼佛说这个话,阿弥陀佛就来应了,看到阿弥陀佛的像是住立空中,西方三圣像看到是站着,佛为什么不坐着,为什么站着来,有说没坐着来,坐着就端庄的多,为什么站着来,他这个问答我们把它念一念,一百六十七面,倒数第二行最后一句,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为什么不端坐着站着来呢,下面的答里面开示很重要,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这个密意,苦难的众生能够有机会遇到这个法门,修学这个法门,佛是欢喜都来不及赶快去了,有这个意思在里头,“但以娑婆苦界”,这个界是世界,娑婆是个非常苦恼的世界,不要说三恶道苦,我们作人都苦,不但人苦天也苦,欲界天人三苦八苦统统都要受,色界天人,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天人虽没有坏苦依旧有行苦,所以三界通苦,那一界的日子都不好过,这个我们要知道,“杂恶同居”,杂是杂乱,恶是十恶,这个现象我们今天深深体会,“八苦相烧”,这是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个也不能细讲,细讲很麻烦我们都把它省掉,“动成违返”,违是违背自己的心意,返是反叛,“诈亲含笑”,诈不是真的是欺骗、欺诈,你以为真的有亲情,真的有情那就错了,世间看穿了,跟你说真实话都是虚情假意,没有真的,念头感情刹那刹那在变化,说实实在在话自己作不了主宰,为什么自己作不了主宰呢,自己这个妄念不能够消除,所以一切都是随着妄念在动,因此自己都作不了主宰还能说别人吗,所以佛看的很清楚,佛说的很明白,佛告诉我们,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因为你自己的意思常常在变靠不住,证到阿罗汉就可以相信了,为什么呢,阿罗汉真的觉悟了自己有了主宰了,没有证得阿罗汉自己作不了主,所以都是假的都是一场空,诈亲含笑,六贼常随,这个六贼就是指的六根,劫夺了我们自性的功德法财,所以称它为六贼祸害,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迷在外境之中为非作歹造业受报,搞这个事情。  三恶火坑,三恶是三恶道,火坑是指地狱,临临欲入,临是到达那个边界快要下去了,就差一点还没有堕落,这是最危险的一个时刻,在这个时候我们遇到正法,遇到了这个法门这可以救还能得救,所以佛就赶快来了,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这是善导大师说明,佛为什么站着来不坐着来,道理就在此地,佛看到这种状况立刻就来了,换句话说,韦提希夫人刚才问的代我们问的,我们在末法的众生,怎样才能像他一样,有这个殊胜的机缘,现前见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这就是最好的答案,诸位有没有明白这个里面的意思,总括起来说,就是真诚之心愿意离开这个三界六道,真诚愿意求生净土就得这个感应,俗话说,‘诚则灵’,‘不诚无物’,我们天天念佛,天天拜佛,天天诵经,有的经念的几千遍,阿弥陀佛影子都没见到,不要说现前没见到,作梦也没梦到过,什么原因呢心不诚,这个世界还不想离开,牵肠挂肚的事情还不少放不下,所以阿弥陀佛看看,你还不是真想来,我去接你没用处不来了,所以我们只要一念真诚,必然跟韦提希夫人一样感得弥陀现身,这是楞严经上所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韦提希夫人在此地,这是现前见佛,确实就是诚则灵,就这一句话真诚,他真诚的心表达在他言行上。  下面佛答覆韦提希夫人,我们看这一句,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这是世尊正答夫人的祈请,也就是说,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佛就说,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这就是说明一切法从心想生,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面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我们把它摘录出来,印在那个小佛像的卡片后面,我们印了很多,那个小佛卡后面就是那一段,他告诉我们,念佛最忌讳的是间断夹杂,我们今天确确实实就犯了这个毛病,不知道回头,不知道改过,怎么能得感应,不但世间法不能夹杂,夹杂佛法也不能成就,我们修净土法门,如果我们早晚课,我们念阿弥陀经,又念普门品,又念金刚经,又念地藏经,又念楞严咒,又念大悲咒,这夹杂,自己以为念得愈多愈好,还有真正修行的人非常用功,这个早晚课时间两三个小时,要念十几种经,念得累死了有没有效果,没有效果,为什么呢,杂修、乱修,那怎么能成功呢,不知道专修,不懂得专精的道理,此地当起想念,专想专念这就对了,这才能成功,怎样专想,怎样专念,十六观里面,前面十三观是教我们怎样想,后面这个持名念佛是教我们怎样念,所以这个经典里面说的很清楚很明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 第十七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四面,第六行从当中看起“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令其莲华,士一叶上,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别,皆令得见”,前面韦提希代我们祈请,末法时期的众生,怎样才能够见到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这二大菩萨,佛告诉他说“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这是把见佛见菩萨的条件,为我们说出来了,这是想念,我们联想到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也是这样教给我们的,他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想就是忆,可见得,楞严经上跟此地讲的完全相同,那就是大乘经上常常讲的,一切法自心想生,我们在许许多多经典里面看出,佛教给我们重要的方法,想念怎么个想法,要怎样念法,这就说到细节了,今天这段经文就是教给我们,这个想念一定要依照经典的说明,如果与经典所说的不一样,那就不是正观了,这经上常讲邪观,不是正观,那你这个想念有了错误,有了差错,纵然有感应,决定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纵然见佛见菩萨,也决定不是无量寿佛观音势至,为什么呢,你想错了,想念里面出了错误,这个感应就不一样了,那么由这个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们才真正明了,西方境界确确实实微细,我们凡夫心粗想不出来呀,这个观想,只要一桩事情观想成功了,其他境界统统都会现前,像前面所说的一观成就了,其余种种观想境界,那就不难见到,由此可知,一门深入真的是修行的秘诀。  首先教给我们“于七宝地上,作莲华想”这是教我们想莲华,这个莲华跟我们这个世界的莲华不一样,莲华的叶子多,叶子细长,这个地方说“一一叶上,作百宝色”这就很不容易观成,而且每一片黄瓣,这个华的叶就是华瓣,有这个脉络有多少呢,有八万四千,真的,如果这个华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目不暇给不知道怎么看法,每一片叶都是这样的,这个常讲的千叶宝莲脉呢,是非常的明显。“犹如天画”。  “脉有八万四千光”,西方世界我们知道是光明世界,佛身上有光,菩萨身上也有光,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全身都放光明,这个世界里面,样样物品也都放光,莲华也不例外,通常讲放光,这是笼统而言之,也不知道这光究竟是如何之微妙,从这个地方稍稍能体会到一点了,这个一片叶里面叶有脉络,这脉络里面放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怎样观想才算是观成呢,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是你观想成就了,你观成了“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这是华小的,小的华纵广,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假如这个华摆在平面放着,从上到下,这是纵横的呢,两边的距离这叫广,纵广都是二百五十由旬,那么这个华是圆形的,因为它的距离相等,圆形的两百五十由旬,这个华好大好大,我们台湾从南到北四百多公里,一个由旬八十里,二百五十由旬,我们台湾放到里面去,大概就是一颗莲子那么大,这个莲华太大了,这小莲华,这是莲华小的都有这么大“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我们平常讲千叶宝莲,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华,是八万四千叶,不止千叶,八万四千给诸位说,是圆满的数字,代表着圆满,一一叶间,这个叶与叶当中间的空隙“有百亿摩尼宝珠王以为映饰”这个数量非常可观,百亿,一百亿,每一个叶的当中都有这么多,我们如果能将这个经里面所说的境界,稍稍体会一些,这个娑婆世界一切珍宝可以放下了,为什么呢,不能为比,你到那个地方去,莲华化生,你所拥有的珠宝有多少呢,没有法子计算,你这个座下的莲华,两片莲华叶的空隙,就有百亿摩尼宝了,多少空隙呢,八万四千,百亿再去乘八万四千,我看我们地球上,整个地球上这些珍宝,拿去塞它一条缝都塞不下,这个世间有什么稀奇,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一一摩尼珠”摩尼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如意的意思,就是这些珠宝称心如意,不但你看到生欢喜,那还不能算真的如意,如意是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你想要什么东西,想看什么东西,它都会变现出来,这才叫如意,否则的话,那就不能称之为如意了,如意宝珠,这个珠也放光明,“放千光明”,每一个珠都放光“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这种光明,我们世间没有,没有人见过也没听说过,特别是在古代科技还不发达的时候,实在讲很难体会,现在呢,借重科学的这些工具,有些地方能够仿佛见到,像现在这个雷射光,确确实实把光可以聚成种种的图案呈现在空中,我们看到非常之美,西方极乐像这种境界就太多了,太殊胜了“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莲华下面有台,像我们画的佛像,佛像下面是莲华,莲华下面有台,这个台也是种种珍宝所聚“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这是说明宝台四周的装饰,装饰就太多了说之不尽,这不过是略举数端而已,由这个地方,我们能够见到华台的庄严,这些庄严,正如古大德常说的,所谓是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说依报正报的庄严,是华严经说的最详细,单单讲依正庄严,就讲了十一卷经,它说的真详细,我们这里说的又太少了,太简单了,这种富贵的庄严,是不是奢侈呢,我们今天看佛菩萨生活太奢侈了,太过份了嘛,佛教给我们修行都要修苦行,要将五欲六尘都舍弃掉,为什么他显示的是这样的华丽,诸位一定要明了一个原则,佛如果都教一切众生受苦,我为什么要学佛,我学佛的目的不是要受苦的,因此佛法的目标显示的很清楚,离苦得乐,所以我们看到佛菩萨的生活,确实是自在是快乐,那么佛为什么教我们修学要修苦行,诸位要晓得,我们所享的这个乐不是真的,佛说那叫坏苦,绝对不是真乐,你的生活之豪华,是你用心思,一切是人为的造作,这个造作就是造业,业必有果报,这个业里面不尽然都是善业,必定有很多损人利己,损人利己就是恶业,那不是善业,你的福报享尽了,恶业现前苦难就来临了,所以佛教我们观受是苦,这观受是苦是指六道凡夫,四圣法界里面,观受是乐,他们的享受是乐,像经上所说的,这样殊胜的庄严,它不是人工去建造的,是自自然然长成的,天然的不需要我们思惟想像去设计,也不需要劳力去建造,都不需要,这个就自在了,所以它是性德的流露,所以自性万德万能,自性德能自然的流露,这个不属于造作,换句话说,本性的德用本来如此,是这么来的。  下面,则告诉我们这个台上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庄严,也是说之不尽的,举其显著的,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自然而有,显示决不是人为建造的,统统是自然而有的,有四根柱子,这个柱子很高,上面有许许多多的珍宝装饰叫宝幢,幢是圆形的,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慢如夜摩天宫,这四根柱子顶上长著有幔,这个幔,就像我们娑婆世界的夜摩天一样,夜摩天在忉利天之上,忉利天宫的富贵已经说不尽了,何况更上一层天,忉利天是地居天,夜摩已经属于空居天了,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微妙宝珠,就是前面所讲的摩尼珠,能随心所欲变化,这些宝珠当然也放光,这个种种光色,装饰在宝幢之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中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其宝土,处处变化 ,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我们读这个经,一定要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连起来看,为什么呢,要不连起来这个经,西方极乐世界,这样殊胜美好,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他们受用的,与我还不相干,跟四十八愿连起来,那就晓得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个境界,原来经上所说的就是自己生处住处,自己性德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流露不出来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承蒙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加持,把我们的性德也引发出来了,藉着阿弥陀佛的性德,开发我们自性的德能,所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受用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在无量寿经上显示出,西方世界是平等的世界,因此这个观经上所讲的,依正庄严,就是我们自己往生到那个地方真实的受用,这个有很多人不愿意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实实在在说,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知道好处那个不想去呢,人人都想去,而且是决定稳去,去得成这是最可贵了,假如说性德显露的境界,诸佛刹土都是自性变现的,我们能不能去得了呢,去不了,必须自己也得破几分无明,证几分自性才能契入诸佛的报土,那个就难了,绝对不是我们凡夫能作到的,唯独西方净土我们人人有分。  那要到底怎样才能够真正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见佛,这是许许多多念佛同修,最为关心的一桩事了,其实这种修学的方法,佛不但在五经一论里面跟我们讲得很多很多,在一切大乘经论里头,佛也常常提示,六波罗蜜里头讲的精进,你就作到这两个字就行了,我们念佛要精进,什么叫精,精是纯而不杂,换句话说,夹杂就不精,能够作到不怀疑不夹杂,这个精这个字作到了,不间断就是进,这就成功了,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净念相继,那个净念就是精,相继就是进,一门深入,一门就是精,深入就是进,由此可知,真实的忌讳,就是夹杂,就是间断,我们只要作到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不成功的,而且这个法门成功非常快速,我们对这个原理明白了,方法也懂得了,可是修行效果没有得到,这效果为什么得不到,没有别的,仔细去想一想都是精进二个字出了问题,大概精做得不够,进也做得不够,都出在这里,如果这二个字真正作到了,那就是像弥陀经上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顶多若七日就成功了,你就是佛是菩萨,你要愿意往生就决定得生,秘诀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放下就是念头放下,这个才是真正的精,真正是一门。  西方世界诸佛菩萨,乃至于六尘都作佛事,什么是佛事,佛是觉悟的意思,凡是启发众生开悟,帮助众生开悟,那些事都叫作佛事,所以佛事这个名词里面包含着境界也是无量无边,世出世间一一事都能帮助人觉悟,都能够开显众生的智慧,帮他破迷开悟,这是说明西方世界六尘说法,光会说法,是为华座想,名第七观,这一句话是总结观名,这是十六观里面第七观,观华座。  佛告阿难,如此妙华,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西方世界莲华从那里来呢,莲华是阿弥陀佛本愿变现出来的,弥陀有愿接引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生到西方世界莲华化生,十方世界的众生,有一个众生发真实心求生净土,阿弥陀佛本愿他就有感应,七宝池里头就生一朵莲华,而且这个莲华,还标著有你的名字在上面,不会错的,标的有名字,你念佛念的愈勤快,这个华就越来越大,西方世界莲华大小不一样,大小怎么来的,是念佛人功夫的浅深,由此可知,华越大的品级越高,华小的品位就低了,因为他是念佛功夫浅深,变现出来的,你如果在中途不念了,改学别的法门了,或者不想往生了,这华就没有了,华就谢掉了,这个是阿弥陀佛本愿所作,这个是佛对众生真正的加持,也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是真正的利益,所以这说明华从什么地方来的。  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华座想,彼佛是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说观想念佛,这个观想念佛,要观佛先观华座,为什么呢,观华座比较容易,观佛像比这个就要更微细了,更要困难了,作此想时不得杂观,你的这个观想,必须完全符合经典里面所说的,不能有一点差错如果有差错呢,那就不相应了,所以不能够杂想,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前面讲的摩尼宝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我们一个人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面孔看得清清楚楚,以观想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跟前面一样,无论是睁开眼睛或者闭着眼睛,这个境界都在眼前,都那么样清楚,那么样的明了,这才能算是观成,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才真正的体会到古人所讲的,境细心粗,观想很难成就,这是真的,所以幸亏末后一招有持名念佛,如果没有持名,我们实在讲,虽然听到西方世界这样的庄严,还是没有份,再有个持名带业往生我们都有份,所以观经的理论方法,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喜欢读诵研究讨论,用这个方法修行的人很少,在历史上确实不多,那是真正有定功的人,可以用这方法修行,因为定静是一心,这个观想的境界能够现前,这个心粗的人,念头粗的人很难。  ,此想成者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这一句是说的灭罪,观想的功德,可以消业障灭罪业,灭罪的功能非常殊胜,能灭除五万亿劫的生死之罪,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必须要明了,罪业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一心修观的时候,你整个心都在三昧之中,都在定静里面,你的分别妄想执着统统不生,你的罪业就消除了,观的境界微细,换句话说,你观的那个心就愈细,换句话说,定功愈深所以灭罪的能力也就愈强,我们从第一观日观一直往这,后后都超过前前,为什么呢,愈是往后面心愈细,也就是定功愈深,它灭罪的能力愈大,这一点实在要搞清楚,我们自己学佛了,学了这么多年了,自己的业障有没有消掉呢,这个事情不要去问人,问别人没有用处的,何况现在问人,人家跟你说实话的人不多,说假话的人很多,为什么呢,因为你喜欢听假话,说几句好听的,安慰你安慰你,你心里欢喜呀,说真的,真的你就不高兴了,谁肯跟你说真话,业障有没有消除,就是自己细心去反省一下,我妄念是不是比以前少了,如果少了那你业障就消了。  烦恼,这烦恼是贪嗔痴慢,是不是比从前轻了,果然轻了这你功夫得力了,你的业障逐渐在消除,如果能够这个功夫真正达到绵绵密密,就是我刚才讲的精进,这个功夫不夹杂不间断,那个消业障的力量就大了,你的妄想烦恼决定不生,纵然没有断,它决定不起现形,这个境界就决定往生,达到这个境界就是经上常讲的念佛三昧,你已经得到念佛三昧了,也就是一心不乱的功夫,一心不乱有浅深,许多等级的差别,这是功夫浅的,功夫浅的一心不乱,我们常讲的功夫成片,这就是成片的境界,功夫成片决定往生,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后面这一句,这是将来的利益,前面灭罪是现在的利益,罪障消除了,人就自在了就快乐了,所谓烦恼轻智慧长,这个是灭罪的相,我们凡人一天到晚起心动念,都是烦恼,都是分别执着,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都是罪业,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只看到有一个人,慧能大师见五祖,他老人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只看到这么一个特殊人物,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他这个心中念念生智慧,我们是念念生烦恼,几时能够像他那样精进呢,念念生智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努力的,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去精进,在念佛人来说,这个功夫比修学其它法门,真的来的容易,其它法门,如果要不是烦恼断掉了,这个境界不能现前,但是念佛人不须要断烦恼,只有把烦恼伏住,这个境界就起现行了,这个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法门是二力法门,我们自己用的这一分力量,佛相等的他加持一分力量,所以这个感应的特别的殊胜,特别的快速。  善导大师在这句注解里面,有一段重要的开示,我们把它翻出来念一念,一百七十一面第五行,从当中看起,无问日夜行住坐卧,身口意业,常与定合,唯万事俱舍,由如失意,聋盲,痴人者,此定必即易得,若不如是,三业随轮转,定想逐波发,纵尽千年寿,法眼未曾开,我们就念到此地,这个开示,真修行最重要的警策,警惕,要怎样用功夫呢,要日夜不间断,所以一切法门里面,持名念佛是第一方便,日夜不间断容易,行住坐卧都用得上功,走路也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站着那里,坐着那里,躺在床上睡着也可以阿弥陀佛念下去,它能够不间断,身常常礼敬阿弥陀佛,我们每天早晚拜佛就拜阿弥陀佛,口称阿弥陀佛,称念,忆是心里头想阿弥陀佛,我们的心粗,观经上讲这个微细的像,我们想不出来,想不出来,怎样想法呢,我们家里自己供养阿弥陀佛的像,我们就想这个像,这个像你天天看,看的很熟了嘛,将来我们往生的那一刹那,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他所现的像,就跟你想的像完全一样,决定不会错的,就是这个像来接引你,所以这个像呢,你已经想了很久了,这一天真的是想到了,把阿弥陀佛想来了,这个容易就太多太多了。  常与定和,定在这个法门上,除这个之外,其它我决定不想,今天上午,有一个居士来找我,过去没来过的没有见过面的,他第一次到这儿来,来问我学佛的方法,他过去亲近过两位仁波切,曾经到泥泊尔去修行过,学密的,我就劝他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我说你不要来找我,找我你错了门路,我这里是念佛法门,跟你那个法门不一样,一门深入功夫才得力,这个一门深入就是常与定合,不要改换法门,这个换一个法门,那不仅是功夫,还是大智慧呀,这个不是大智慧他不可能改变主意,大智慧是,他把这所有法门的真相,都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乎他知道那个门近,是不是,他就选择近路走了,就不绕圈了不走远路啦,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说那个学密的,我们劝他念佛很难,他没有搞清楚,他的疑问很多,那我们要费很多时间去给他解释,太麻烦了,不如劝他还是去学密吧,所以这个很不容易,我们中国古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到晚年的时候,回归到净土,一归到净土就专修,确确实实他不但把世间法放下了,这个佛法也放下了,所有一切经论法门统统舍掉,专念弥陀经,专念阿弥陀佛,三年五载他成就了,这个就是认识真正清楚了,真正明白透澈了,他才万事俱舍,世出世间法统统舍弃掉了。  底下是个比喻,像个什么样子呢,像个失意的人,不但失意,这个人又聋又盲,盲是看不见,聋是听不见,像这么一个人,大师说,此定必即易得,就很容易得到,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成片很容易得到,我们自己明了,照这个方法去修,两三年当中一定会有结果,会有好境界,别人来问你修行方法,你也会指导他,也会指路,把路指的不错,假如违背了这一个原则,三业随缘转,三业身口意,随着外头境界转,就是六根接触外头六尘境界,会起贪嗔痴慢,称心的起了欢喜心了,不称心的就厌恶了,这就是你的身口意随着外面境界转,这是凡夫,我们无始劫以来搞生死轮回,这是为什么不能脱离三界轮回呢,就是三业随外境界转,自己作不了主,定想逐波飞,想修定想修清净心想一门深入,但是毕竟都不能成功,原因在那,随着境界转,这个很麻烦,世间境界,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我们纵然能够放下,佛法呢,大乘佛法许多的经论,都很能吸引人,你眼睛见到,耳朵听到了,动不动心呢,如果还起心动念,不行。  我们学佛的同修在台湾这些年来,由于这个经济的发达大家都相当富裕了,一富裕学佛,怎么学佛呢,朝山,大陆上四大名山还不够,还要到印度去朝圣,要用这个经典,你去朝山朝圣哪是定想逐波飞,于自己真修说实在话没有好处,没有利益,你要是见到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不但要喝斥你,恐怕要拿棍子打你,你不在家里老实修行,到外面乱跑,古人参学,目的是为求学,那个地方有高僧大德,我们心里头有疑惑,不能解除去向他请教,请他指点迷津,人家参学是为这个,迷惑破除之后,修方法得到了,那他就关起门来真用功,真正用功心定了,是为这个,绝对不是去游山玩水,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在这过去善知识还有一个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标准呢,闭关的人住茅蓬的人,凡是闭关住茅蓬的决定是善知识,也就是他心定了,他真修了,有真功夫了,我们这个心不定,门路还没有找到,还没摸清楚去请教他,假如他也跟我们一样也没搞清楚,他就在那儿闭关住山,你到那里去请教他,他答不出来,你可以把他关房打开,出来跟我一道,咱们去参学去,所以古人说,赵州八十有行脚,这禅宗里头很有名的公案,赵州和尚八十二岁,都还在外面行脚参学,什么原因呢,门没有摸不到啊,修行的门路没找到,不知道自己如何用功,这才到处请教别人,求人指出一条修行的道路,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他不会出去,功夫得力功夫成就了,除非有人来请他下山弘法利生,没有请他,他就住山不下山,所以这个法是要来求的,求学,连世间法都如此,只闻来学,未闻往教,所以要等待有人来启请,这个才下山弘法利生,从事于这个工作,没有人启请呢,那就一辈子住山,住山可能传授一二个人,有可能一生当中,一个学生都遇不到,这个都有,所以这些情形都必须要知道。  但是现在这个标准失掉了,现在也有住茅蓬的,也有闭关的,但是不是古时候的标准,你喜欢闭关就闭关,这个很容易了,没有标准的,纵尽千年寿,这是讲修行的时间长,法眼未曾开,这个法眼不开就是智慧不开,还是迷惑颠倒,可见得,修学的纲领不能真正把握住,修行确实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不能成就。  我们看底下一章,一百七十五面,这是十六观里面的第八观,从第一日观到前面宝座观,这个七观都是观西方世界的依报,也就我们讲的生活环境,依报,从这个地方起呢第八到第十三观,是观西方世界的正报,也就是我们观佛观菩萨,正报是以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作代表,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这一段就承前启后,我们在这里又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叫着阿难,叫着韦提希的名字,这个叫名字提醒他,这个提醒他下面就有很重要的开示了,这就是要观佛了,严格的说十六观中,是以观佛为中心,以佛为中心,次当想佛,所以者何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这一句是阿弥陀佛梵音的名号,这个阿弥陀佛这个翻译是梵音的省略的称号,详细的称号是在此地,这个一段经文可以说是全经,整个观无量寿经,里面有三段极重要的开示,这是佛对我们的开示,这是第二段,第一段最重要的开示是三福,这个是第二段,第三段在上品上生,那一章,这个是观经的精华,观经最重要的,尤其这个地方,是跟我们说明的西方净土的理论,经文不长,可是说的很圆满,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身土不二,这个里头含著有很深的道理,佛门里头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一句里面就显示出,这个三无差别的现象,事理都在这其中,诸佛如来不仅仅是阿弥陀佛,不仅仅是一尊佛,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佛以外的还有菩萨,还有缘觉,还有声闻,还有六道众生,生佛不二,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都在诸佛如来,四个字包含之中,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看,这是诸佛如来,其实是痴,佛以下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是法界身,身当作体讲,法界之本体,法界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这一些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不但有情,无情也包括了,华严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华严讲的圆满,讲的透彻,没有一法漏掉的,这他讲的圆满,这就是法界体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是法界之本体,诸佛如来,这个法界身是心变现出来的,所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呢,想想是第六意识,想其实这个想,八识都有分别的意识,八个识统统都有分别的意识,统统有执着的意识,八识里面,这个想的能力最强,最殊胜的是第六识,我们称它为意识,他能变,法界本来是一真,变成十法界了,变成六道了,千变万化,什么人主宰这个变化呢,什么力量使它变化呢,就是想,所以末后说,从心想生,如果我们知道这一个事实,知道这一个原理,这就好办,我想作佛,我就天天想佛就好了吗,想佛就成佛了,想菩萨就成菩萨,想什么就变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这个经里教我们想佛,不要想别的,为什么这个十法界心想生,不教我们想别的,偏偏教我们想佛呢,那你的愿望不是说希望离苦得乐,唯独佛是纯乐无苦。  菩萨呢,菩萨有九分乐还一分苦,辟支佛呢,有二分苦八分乐愈往下面去,地狱是纯苦没有乐,你想真的离苦得乐,那想佛是最殊胜了,唯独佛得究竟圆满,这是诸佛如来劝我们,事实真相统统明白了,想佛,换句话说,十法界有,有这个事实是自己作主宰,往那个法界去,任何人都干涉不了我,任何人也不能主宰我们,自己作主,那你又为什么不选择无上菩提呢,为什么不选择圆满的佛果呢,同样是想,为什么不选则这个,这个道理在此地,原理在这个地方,只要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没有一个不成就的,这就是我们凡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保证,我决定往生,你要问你凭什么,我就凭这个,你要凭这个,你也得往生嘛,真的明白了,真懂得了,真正抓住了,那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这个保证不是专利的,人人有份哪,个个不无啊,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 第十八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五面,经文第四行,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看这段,这个十六观经,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段,这个是在十六观里面是第八观,这个经文一开端,已经将净宗修学的依据方法,都为我们圆满的说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个一段的意思很重要,不但是佛劝我们,要想佛,要常常想佛,过去智大者师曾经说过,智者大师有观无量寿经的注解,叫妙宗钞,他注得很详细,比这个份量要多上很多,他老人家曾经说,他说我们要想佛的时候,也就是依照这个方法来观想,必须先要知道观想的性体,这个性体就是能观,能观的是本觉,换句话说,我们发心修观就是始觉,始觉合本觉,这个始本相应,这是修学,不仅是这个净宗,观想念佛的修学,可以说是所有法门修学的秘诀,本觉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般若智慧,这个就是法界体。  前面这个经上讲的,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不单单是指的阿弥佛陀,他这上用的是诸佛如来,也就是说明十方三世,一切证得究竟果位的,都是法界身,换句话说,他的智,这个智是身,华严经讲的智身,这个智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他为什么知道呢,因为他的智是遍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再小,像华严经常讲的一毛端,一毛端他也入,一微尘他也入,我们今天讲原子电子,那么小他还是入,因此他才是真真实实,无所不知,无所不知当然也就无所不能,我们常说全知全能,全知全能呢,诸位一定要知道,并不是只有佛独有的,证到究竟果位的人他专利,那就错了,实实在在讲,是所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是如此,没有一个是例外的,问题出在那里呢,一个是觉,他这个作用得很圆满,一个我们虽然也入,我们自己本身也入,不入了怎么样,迷啊,人家入的是般若智慧,我们现在把般若智慧变成了无明,我们也入,入什么,入无明,是一样也不知道,所以说,无明烦恼跟般若智慧,是同一个体性,同一样东西,一个在觉,一个在迷,差别就在此地,觉了的诸佛如来,入一切迷惑众生心想中,迷惑众生这个无明,也入诸佛如来的心想中,这个没有例外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他知道,佛帮助众生,经上常说佛不度无缘众生,实在讲,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在一个缘上,美满也是缘,欠缺也是缘,成功也是缘,失败还是缘,都在一个缘上,佛不度无缘之人,那么我们要问了,什么人才叫有缘呢,有缘就是真正肯听话,佛对我们的教导,我们能完全接受,这就叫有缘了,百分之百的接受,那就跟经上讲的立刻感应道交,像世尊给韦提希夫人,说明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阿弥佛陀,观音势至立刻就现身,诸位想想为什么原因呢,他的缘具足,这个缘当然这个世尊介绍是个很重要的因缘,他本身信念是感应的关键。  我们今天读释迦牟尼佛这本经,跟释迦牟尼佛当年介绍没有两样,可见得佛给我们介绍这个缘是相同的,那么他当时感得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现身了,我们今天没有能够见到佛菩萨在面前,这个道理是我们自己本身,信愿没有韦提希夫人,那么样的坚强,那样的圆满,原因在这个地方,原理没有两样,他这一句是把修学的原理说出来了,我们想菩萨必定就见菩萨,真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为这一个道理,这一个事实,佛下面就教导我们修学了,把这个修学的纲领给我说出来。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我们想佛的相好,心里变现出这个相好,因此想佛的时候要细细的想,像这个经上教给我们这个观想,尤其这一段里面,告诉我们观想的次第,不能够错乱的,这个次第从上往下想,或者从下往上都可以,从上往下想这个佛顶,眉毫白毫,绀目,往下面再想到佛的,这个莲华宝座,由下就从宝座观想,再想莲华,再想佛的这个身相,也是从下半部慢慢观想到上半部都可以,顺逆都可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就是佛,诸位要晓得,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所以世尊在华严圆觉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佛是不常说的,怕人家发生误会,这个本来成佛是从真心,从本性上讲的,我们的真心本性,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跟众生乃至于跟一切畜生,地狱饿鬼也是无二无别,现象作用上的差别完全是在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不同之外,确实没有两样,这是心是佛。  现在这个十法界呢,这是我们心想变现出来的,佛教我们是心作佛,怎么作呢,想,想佛就是作佛,我们自己本来是佛,现在又一心想作佛,那有不成佛的道理呢,这两句话把一切众生,为什么会作佛,为什么会成佛,在理论上圆满跟我们说出来了,我们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从这句推演出来,原来十法界真的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心作佛,这个成佛的,他是依这个修的,是心是菩萨,这是一般大乘人,我们常讲大乘根性,大乘根性,是心作菩萨,是心作声闻缘觉这小乘根性,有些人有,只一昧的想人天福报,是心作天,是心作人,这是六道里面的三善道,一昧搞贪嗔痴呢,那就是心,作饿鬼,作畜生,作地狱,谁教他作呢,他自己乐意去作嘛,这有什么法子呢,不是有别人指使他才去作,而且他自己真的迷惑颠倒,他是被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迷惑住了,不知道去作佛作菩萨,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在所有法界里面,真的是第一殊胜,教我们作佛,假如他教我们作菩萨,佛很对不起我们,菩萨不圆满,应当教我们作佛,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是讲佛的究竟圆满智慧,这个很现实的,我们大家都讲求智慧,都想求究竟圆满的智慧,这究竟圆满智慧从那儿来呢,此地告诉我们,从心想佛则生,因为佛是究竟圆满的,菩萨不究竟也不圆满,如果你想六道里面福报,那你就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呀,正遍知,正是正确,决定没有错误,遍是遍知,无所不知,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没有一样不知道才叫遍知,也就是其它宗教里面所谓的,全知全能,我们佛法里叫正遍知,海是比喻智慧广大,像大海一样,那么这是从心想生,这个想是观想,而不是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里头不可能有智慧的,所以底下就教给我们,那要怎么个想法。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这个观经里面提出了,修行最高的指导纲领就是这四个字,佛在无量寿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地方是一心系念,弥陀经上是一心不乱,由此可知,这个指示我们修学的方法,一心系念净土三经完全一致,这是我们最需要注意的,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要依这个方法来作,一心系念系念得什么,一心系念我们作得到,这个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我们的确不容易作到,但是一心不乱,这一句不是梵文的本文,弥陀经梵文原文不是一心不乱,诸位看玄奘大师的译本,奘师的是直译的,照着梵文的意思译的,也是一心系念,鸠摩罗什大师是义译的,他老人家翻个一心不乱,但是一心不乱有没有错呢,没错,也不能说他有错误,而是一心不乱,一般修行人是在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你的时候,才到一心不乱的,我们有的功夫是一心系念,佛来接引的时候佛光注照,佛光一照,我们的业障就消除了,功力就提升了一倍,所以从一心系念,就能够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他也没有讲错,那是见到佛,功夫提升到那个境界,而不是我们自己有能力修到这个境界,有能力修到这个境界的人,当然有。但是不是多数人,那是少数人,所以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遇到佛光,功夫就提升一倍,功夫成片的就变到事一心不乱,证得事一心不乱就变到理一心不乱,所以这个功夫遇到佛光是一定向上提升的。  下面教给我们,谛观彼佛,这就是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观想那一尊佛呢,观想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这个是佛的通号,多陀翻作如,阿伽度翻作来,我们称如来,他这个地完全用的梵音音译的,阿罗诃翻作应供,三藐三佛陀翻作正遍智,或者翻作正等觉都可以,正遍知跟正等觉意思都是一样的,所以完全翻成中国意思呢,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那么我们知道,这是佛的十号里面的三个号代表,此地的指西方世界无量寿如来,指的是无量寿如来,想彼佛者先当想像,这个观想阿弥陀佛,从那里观起呢,先想他的相貌,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你想这个,想一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身是金色,所以我劝同修念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念得很熟很熟,可以帮助你观想你不会想错,这个经一定要能够背诵,我们念这一声佛号,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浮在我们心想之中,要用经上的话都入到我们自己心想中,我们的心就不会打妄想了,有些人告诉我念阿弥陀佛不行,一面念佛,一面还是妄念很多,妄念伏不住,如果你对于西方世界,依报正报很熟悉的话,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提醒你,句句阿弥陀佛,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都入我们心想中了,你这个心想里头那里还会有妄想呢,不会有妄想了,这样功夫很容易得力。  下面经文是,因像像是正报,就见到依报的国土,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幔弥覆其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这是见到依报,西方极乐世界的居住环境都现前了,现前之后这个心不能生欢喜心,欢喜心是情是执着是烦恼,让这个心更静下来更定下来,然后这个境界就愈来愈清楚愈来愈鲜明,这个一段我们看看,这个善导大师的开示,一百七十七面,我们从倒数第五行看起,从最后第三个字看起第二,从诸佛如来下,至心想中以来,这是解释这一段,正明诸佛大慈,应心即现,有斯胜益,故劝汝想之,这是善导大师,用这段经文特别劝勉我们,也就是特别提醒我们,利益非常殊胜,无比的殊胜,劝我们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  底下这个问答很重要,问曰,韦提上请,韦提希夫人在前面请求的,唯指弥陀,他想求生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可是佛在这个地方答覆的呢,不是的,佛是教你观想,如来应供正遍知,并没有指定阿弥陀佛,实际上意思是指定的,可是言语上没有指定出来,我们凡夫很执着,言语没有说明白我们就怀疑,所以特别有这么一个疑问,未审如来,这个如来释迦牟尼佛,今总举诸佛有何意也,佛为什么不单指阿弥陀佛,就教他观想阿弥陀佛就好了,为什么说要观想如来应供正遍知,这是诸佛的通号,为什么要这样说法。答曰,欲显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等齐无二,端身一坐,影现无方,意赴有缘时临法界,可见得佛这个言语含意很深,佛说诸佛当然包括阿弥陀佛在内,不会说阿弥陀佛在外,如果指定阿弥陀佛呢,你会误会到只有阿弥陀佛,其他诸佛大概没有阿弥陀佛这么慈悲,你会想错了,所以这个用意就是告诉我们,一切诸佛三身同证,三身是法身报身应化身,一证一切证,佛的慈悲,佛的智慧,佛的果德同样的圆满,绝对不能说那一尊佛大,那一尊佛小,那一尊佛胜,那一尊佛劣,这个大小胜劣经上也有,那叫方便说,那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是平等的是相同的,所以这个地方,等齐无二,等是平等,齐是整齐没有高下叫无二,根据前面经文上的理论,诸佛如来正遍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确实见到平等了,我们念一尊佛,无论念那一尊佛,念一尊菩萨,无论念那一尊菩萨一切都念到,绝对不是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欢喜,大势至菩萨在嫉妒在生气,没有这个道理,那是凡夫才有这种妄想,诸佛如来没有,如果是你念佛念菩萨是你觉,诸佛菩萨看到众生觉悟了,这个始觉现前,那怎么不欢喜,人人都欢喜,个个都欢喜,而我们凡夫不明白事实真相,个人执着门户之见,我修净土的一定要念阿弥陀佛,念别的佛都不行,那个学教的一定念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也不需要念,各人执着一端,互争胜负这都是妄想在作祟,全是属于妄想不是事实,不明法界的真相。  这个地方给我们解释法界,端身一坐,影现无方,那我们想一想,阿弥陀佛入我们心想中,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我们很熟的,入不入我们心想中,佛入众生心想中,大菩萨们也入众生心想中,何况这些大菩萨们,要从他的本籍上来说早都成了佛了,观世音菩萨久远劫就成佛了,不但连这些菩萨们,声闻众之中,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目犍连舍利弗,都是久远劫已经成佛了,倒驾慈航,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会里面,示现的是阿罗汉的身份出现,其实呢,其实他是古佛再来,那焉有不入众生心想中吗,由此可知,华严上讲的对,一即一切,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诸佛,念那一尊呢,随便那一尊都是一样的,不能指定,一定念阿弥陀佛才是念一切诸佛,再告诉诸位,任何一尊佛都表一切诸佛,这个才圆满,所以他的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不是指定特别指定的那一个一,他是任一,这才真正平等,这个才真正有。  常之意,意赴有缘,时临法界,临是到达,时没有间断的,没有间断的,所以他才叫正□,间断怎么能叫□,没有间断的,像虚空一样那有间断,那么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亦赴有缘,赴就是感觉,像普门品里面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个赴有缘就是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得度,所以佛菩萨,到底那个相是什么样子呢,佛菩萨没有相,他要有一个一定的相,就不能随众生变化,因为他没有一定的相,所以他就随着众生心想变现,你心里想什么样子,他就变现什么样子,变出来一定教你称心如意,你见到生欢喜心,换句话说,随着个人意念审美观念不同,他能够如众生之愿变现,这个变现是不是有心的呢,无心的,绝对没有心,有心的变现那就错了,就不能现得那么圆满,这样看起来,佛菩萨所现一切境界相,他是无意的,我们是有意的,变现出来的正适合于我意,确实是我心想生,不是他心想生,是我们心想生。  下面讲法界,法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宇宙,宇宙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时空,任何一物都不能超越时空,时间是从纵的方面说,过去现在未来,空是讲的空间十方,时间是三世,三世十方就整个都包括了,下面说法界有三义,一者心□故解法界,法界是唯心所现,因此这个心是遍满法界,这个意思很不容易体会,心怎么会遍满法界呢?,法界太大太大了,我们的心多小,心都在身体里面,常常想的这是了,所以这个诸位要读读楞严,大概就能够明白一点,佛家讲的心,不是在我们身体里面的,实在讲也能做证明,我们六根的能力,就是心的能力,心能,六根实在讲是工具,离开了这个心的能力,他不起作用,我们能见,我们见得很远,假如我们心达不到你怎么会见到呢,能所,所都是心性的作用,我们耳朵会听,也能听的很远,现在我们是凡夫,我们许许多多的障碍,距离太远了我们听不到,但是现在藉科学的仪器,地球的那一边,甚至于太空当中,我们也能够听到了,我们心要不在那个地方,你怎么会听到,这是证实了我们的心确确实实是很大的呀,楞严经上那个比喻就更妙了,佛将心,将我们的心比作虚空,将我们现前这个虚空呢,比作一片云彩,心包太虚,就像虚空包含云彩一样,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自己真心太大太大,真心是我们的本人,真心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万事万法都是从真心变现出来的,这个心是能变,法界是所变,心是能知能觉,变现出来的法界,是我们的所知所觉,心□法界,那法界怎么会不觉呢,怎么会不知呢,解就是明了理解,所以法界他明了,他能够理解,这是从能,从这个能来说能知,无量寿经上讲的没错,十方所有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西方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不知道,我们一举一动他看得到,他们眼睛看得很清楚,我们在这里说悄悄话,第三个人听不到,他们听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听得很清楚,我们起心动念人家统统知道,你要问为什么呢,就这三句就给我们解释了,告诉诸位同修这叫本能,一点都不奇怪,他们有这个能力,我们也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迷失掉了,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是因为迷暂时不起作用。不迷了,这个能力就恢复了,这个作用又现前了,真心里头没有私心,那个私是迷惑真心不迷,我们自己有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总而言之,这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是什么呢,迷惑颠倒,诸佛菩萨不怪你,为什么不怪你呢,正常现象,他作凡夫的时候也是如此吗,现在他破迷开悟了,所以他看看我们,想想他过去就是这样子,他怎么会见怪呢,不会见怪的,反而我们自己见怪了,这个错在我们这里,他那里没错,这个是讲他这个六根的能力。  第二呢,身□故解法界,假如身要不□,单单是心□,那就是我们常讲,心有余而力不足,我虽然知道你,但是我帮不上忙,必须心到身也到,那就有办法了,这个身□就是随类化身,观世音三十二应身,这个三十二是三十二种类,不是说三十二个身,三十二个身太少啦,那管什么用,每一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身,随类化身,那我们要再问到底随多少类呢,一个众生就是一类,真的是能够现无边身,无量无边身,这是他的能力如此,而且彼此决定没有妨碍,这叫真正得大自在,身也□,身为什么能□呢,身是心变现出来的,身是所变的,心是能变的,所以心□法界,身当然□法界。  三者,无障碍故解法界,假如单单讲到心□跟身□,佛是这样的,我们同我们那一个不是这样的都是佛□,我也□你也□,怎么大家都是□法界,可是第三个我们就没有了,第三个是他无障碍,我们有障碍,我们有障碍虽然心□身□,现在我们那个解,我们变成不解了,虽□而不解,不解变成无明了,所以愈有障碍,就是心□故不解法界了,身□也不解法界了,变成这么一个状态了,这使得我们真正认识迷悟的重要性,所以佛法的教学就是在破迷开悟,正由心到故身亦随到,身随于心,故言是法界身,也这个意思,我们可以稍稍明了一些了,明了诸佛菩萨随类应身,这个原理我们懂得了,确确实实他有能力随类现身,那么我们如何感得诸佛菩萨随类现身呢,从心想生,所以现在这个社会有很多用功的人,我不能不佩服他,为什么呢,他的功夫如果用的不精纯,他得不到感应,他能够得到很殊胜的感应,什么殊胜呢,魔来附身,妖魔鬼怪附身,许多得了这个症况的人,我在国内国外都遇到,碰过魔鬼缠身来问我,问我有什么方法,能够把这个邪魔赶走,所以我遇到的这些人来找我,第一句就问他,你是不是很喜欢神通,他点点头是的,天天在想,把这个妖魔鬼怪都想来了,从心想生嘛,他不想佛,他如果把这功夫用在想佛,佛菩萨现前了,所以我很佩服他,他们很用功,所以得神经分裂症,他要不用功他不会得这个病,魔一来附身再想把它赶走,不是那么容易事情为什么呢,他被魔控制了,我们教他念佛,念几声他就转了念头想别的去了,就是他的精神已经不能集中,自己已经作不了主宰,已经被这个外面无形的东西所控制,这非常可怜没法子救,这个事实道理我懂得,我救不了他,你说救的方法有没有,有,但是他用不上,他已经自己不能作主了,家里人帮他作功德,那个力量很有限,有些家人非常关心,替他念经念咒,印经、布施、放生,作种种功德给他回向都没有效,所以效果很微弱,别人去帮助他,那必须要像地藏经上,婆罗门女、光目女,那一种修学的方法,行、决定能救,再凶的魔也会离开,但是家里人没有发那么大的心,光目女发的真心那不是假心,不是虚情假意,是真心,要发愿救度一切众生,这个大心一发,魔会离开,他就不敢缠绕了,所以你看光目女,婆罗门女,亲人堕在地狱里面,他一发心,能够从地狱脱离生到忉利天,何况几个小魔附身,那算得了什么,但是家人谁肯给他发这么大的心,这个难太难太难了,所以佛门当中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确实这话说的没错,魔来附身,有没有办法求佛让他离开,有,问题就怕你自己作不到,佛是真有方法教给你。因此我们也就明了了,我们果然念念想佛,想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必定得生净土,就像经上所说的消灾灭罪,往生不退成佛,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统统得到。  再看底下,言法界者是所化之境,即众生界也,这是对佛说的,就佛而言,他的法界,就是他教化度脱的对象,他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差等,诸佛菩萨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以清净心,平等心,对法界一切有缘众生,法界就我们这个身份来说,法界是我们修行证果的环境,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修学的增上缘,只要你会用,你会用,没有一样不是帮助你成就道业,你不会用,那就样样都成障碍了,诸佛菩萨都变成帐碍,这不会用的确实如此,有一些执着的,譬如说我们拜阿弥陀佛的,我们药师佛不拜,看到别的佛菩萨都讨厌,就变成障碍了,佛菩萨都变成障碍了,这样念阿弥陀佛,能不能往生呢,能往生,生的品位不高为什么呢,因为你有分别执着,你如果说拜阿弥陀佛,对其他一切诸佛菩萨跟阿弥陀佛同样恭敬,虽然同样恭敬,我专拜阿弥陀佛,那你往生的品位就高了,为什么所有一切诸佛如来同样恭敬,要专拜一尊呢,一门深入,这是我修学容易成就,是方便法门,于其他诸佛菩萨,甚至其他一切经典法门,决定没有高下之分,如果不依方便,我们就无门可入,一部经一尊佛,一法门叫方便法,我们从这个法门进去,这个就对了,言身者,是能化之身,即诸佛身也,佛能够随类化身。  底下讲,言入众生心想中,乃由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即以无碍智知,即能入彼心想中现,但诸行者,这个诸行者就是这个诸位修行的人,修学这个法门的人若想念中,在你想念中的时候,佛现前了,就像我们这个经前面讲的,阿弥陀佛也说,这是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韦提希夫人也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立刻现前了,这是心想中,若梦若定中见者,都是这个意思,或者是有人在定中见到,或者有人在梦中见佛,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感应,那么感应最殊胜的,不是梦中也不是定中,在想念之中现前,这个是最殊胜的,但是在这里又必须要跟诸位说明白,这个偶尔见是正确的,如果常常见问题就大了,那就有问题了,这个常常见不是正常的,偶尔见,大概在什么时候见呢,这个见佛的时候有三种因缘,这是正确的,第一种是帮助你建立信心,所以往往我们在初学佛的人,有很多瑞相,增长我们的信心,信心建立之后,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这不是退心,有一些同修告诉我,我初学佛的时候常常有瑞相,见到光闻到异香,现在好久都没有了,是不是功夫退失了,不见得,这个不要去想这些,不要去计较,这个是属于正常现象,另外一种一个时候,是我们这个定初成的时候,像此地讲,初得三昧的时候会见到,这个时候见到就能够证明,自己是不是成就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见到佛了,见如不见,见了之后决定不动心,这个时候会现前,我们再问一问,这个佛像为什么不常常现给你看呢,常常现给你看你会发狂,佛不但是没帮助你,反而害了你,你会高兴得不得了发狂,自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就瞧不起别人,我天天见佛,你们功夫差远了那就坏了,那就完全退堕了,所以不能常常接触,这是偶尔给你作个证明,第三个时候呢,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大概就这三种机缘,这都是正常的,你所见的是好境界,决定不是魔,这个常常见到,一个星期见几次,决定是魔王变现的,魔来冒充的,来扰乱你的,不是好事情,所有一切法门瑞相感应有,但不是很密集,不是时时有,这个一定要知道。  这个底下一段,我们从一百七十九面,第一行看起,第一行最后一句,这个修学的方法,这上写得很清楚,大家自己要多看几遍,我们经本子印得很多,没有的,可以向柜台请本带回家去,因为注解里面很多,我都把它省略掉了,不是很重要的部分都省略了,说作此想时,佛像端严,相好具足,了然而现,乃由心缘一一相故,即一一相现,心若不缘,众相不可见,这就前面讲的观想方法,我说过了,从佛的身相,顶相慢慢想到下面,想到华座,按着这个顺序次第的想,或者呢,先从华座往上面一直想到佛顶都可以,都要按次第不能够错乱,这是佛相端严相好,相是属于果报,果必有因,佛在大经里面常说,像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成佛之后,还要以一百劫的时间来修相好,诸位要知道,成佛是慧,相好是福报,纵然有圆满的智慧,如果没有福度不了众生,所以这个世出世间福报真的很重要,有很多人疏忽了,把这个福德看轻了,那是错误的,纵然修成了,智慧修成了,佛门里面常说有慧无福,罗汉托空□,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我们生活方式是托□,他没有福报,没有福报,没有人供养他,天天饿肚子 ,他真有智慧,跟众生没有缘,没有福报就是没有缘份,大家不供养他,这是修行偏在一边,这是错误的,还有偏在福报,专修福报不修智慧,佛又说了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福报太大没有智慧,来生到畜生道去投胎变成大象,古时候,这个大象帝王骑的大象,那一身的珠宝挂在身上,畜生,大象挂璎珞,它很有福报没有智慧,所以佛教给我们福慧双修,你想想看这个字,福慧双修,福还摆在第一,没有说慧福双修,福慧双修,这才知道这个修福重要,佛在此地教我们修福,这个方法妙极了,不需要百劫去修相好,怎么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想佛的相好,自己的相好就变成佛相,所以大家这个人,中国人跟外国人都一样,那一个不爱美呢,那个人不爱自己很漂亮呢,很美满呢,可是自己面貌偏偏有缺陷,尤其到老的时候,一年比一年衰老,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心想生,心里面想的是恶念,那相怎么会变好呢,你看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是很圆满的福德修成的,佛在此地教给我们,单想佛的相好,慢慢自己面貌就变成佛一样,这个方法好,简单,费的时间少,快速确实有效,因为在理论上讲得通,我们常常想佛,常常想菩萨,想他的相好光明,慢慢的自己这个相会变,你看看这个看相算命的都说,相随心转,你这个心里头天天有佛的相,有菩萨的相,他自自然然不知不觉他就变成菩萨,变成一个佛相,这是我们在这经上得到的呀,眼前就得到好处,就能改造我们的命运,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想佛的存心,佛的大愿大行,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常常效法诸佛菩萨,普度众生的宏愿,我们的心像佛心,我们的愿像佛的愿,我们的行为像佛的行为,我们这个面貌,天天也想佛的面貌,在我想呢,二、三年你就变样子了,真的就变了,你这一变就度化很多人,你的家里人,现在有很多同修告诉我,我学佛家里人都不学佛,家里人为什么不学佛,你学佛没成绩嘛,你说学佛好,好在那里,拿不出好东西出来,果然学了三年,这个面貌长得跟佛菩萨一样,你家里人一定个个学佛,这学佛真有效,面貌愈来愈美满,我们讲愈来愈漂亮,愈来愈年轻,你不要他学他也拼命的学,自然就学了,这个是接引众生,度化众生最好的方法,你学佛要拿出成绩出来,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 第十九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九面,第四行最后一个字看起,第四行“言八十随形好者,佛相既现,众好皆随也,此正明如来教诸想者,具足观也。”,这个三十二相是大相,这个八十种好是微细相,说三十二相又说八十随形好,正是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说明的,佛教给我们观想,此观想一定是非常的圆满,这个具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每一个部位都观想到,既是如今所说,佛像还是以世尊在我们世间所现的丈六金身,以这个相来作标准,如果要是依西方世界来说,绝对不是我们凡夫心力能够达的到的,所以这个圆满具足的观想,就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就相当微细了。  下面“是心作佛者,依自信心缘相如作也,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现,即是心佛也。”,这个两句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可以说是整个佛法修学的原理,是佛法修行证果理论的根基,就在这两句,净土往生不退成佛,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两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也可以说千经万论,也就是这两句话的详细说明,这个是心是佛,大乘经上常讲,法尔如是,这个法尔如是,就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佛不用自然这个字样,不用这个术语,用法尔比用自然还要真切,自然,自然而然,这个法尔的意思,本来如是,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楞严经上跟我们说,非因缘非自然,也就是此地是的意思,这个是心是佛是的意思,确确实实是离开了因缘自然,因为因缘自然都是世间一类众生的执着,有些外道执着这一切万法是自然而有的,佛用因缘来破自然,真正说确实像许多大经上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出的,不但说不出也不能够想像,这一落在想像,落在意识里面了,就不是事实的真相了,就不是他的本来面目了。  那么我们要问,有没有伤害本来面目呢?有没有改变本来面目呢?没有,确确实实没有,所有一切改变伤害都是自己,离开自己之外毫不相干,希望诸位一定要细心体会这一个事实,由此可知,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此地是心是佛这个佛字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尤其不能把他看作,凡夫修行成佛了,那要是看作一尊佛,这个意思就看窄小了,就看偏差了,为什么呢,又落在思维想像,又落在分别执着之中,这个佛是什么,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就是法界,佛也是法界,换一句话说,他确确实实是尽虚空遍法界万事万物的一个代名词,通常我们讲的代名词用法,法是从相上说的,是从所觉上说的,所觉的是法,能觉是佛,能所不二,由此可知,佛跟法是一不是二,这个三宝里面还有一个僧,僧是什么呢,僧是圆融,僧是和谐,是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宇宙之间任何一法,从一法到一切法,都具足佛法僧三个意思,小自微尘,这个经上常讲,依报微尘,正报毛端,都圆满具足能觉所觉,圆融和谐的意思,都具足,三宝具足,所以这个是真正是事实真相,这个是心作佛呢,作就是契入这个境界,换一句话说,我们要亲证这个境界,要入这一个境界,像华严经里讲的入法界,在华严叫入,在此地叫作,这个作就是入,我们世俗人讲修行证果,那个证都是同样的意思,如何亲证,如何契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性德,是心作佛是修德,所以现在就看我们要作什么了,净土经典里面,他最殊胜的,最特别的是直捷了当教我们作佛,连菩萨都不作了,声闻缘觉就更不必说了,直接教我们作佛,而且还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给我们作一个榜样,依照这个模样来塑造自己,这是净宗的殊胜,净宗的特别,我们想作佛,要怎么个作法呢,阿弥陀佛就是榜样就是模样,照这个样子作就行了,阿弥陀佛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如何去模仿呢,阿弥陀佛的经典在我们的手中,我们依照经典里面所说的去作就行了,说的最详细的,最圆满的就是无量寿经,十六观经跟阿弥陀经,是无量寿经重要的补充教材,所以我们依据这个三经,若再加上往生论,天亲菩萨所作的,这个就不难作佛了。  有一些同修,退休之后闲来无事,遇到我给我说,感到生活很无聊,没事作很无聊,在我观察,他眼前的福报,那是多生多劫修来的,我们想都想不想到,他有他不会用,他不知道拿这个时间去作佛,他在那里无聊空过了,你说多可惜,这个作佛从那里作起呢,从读经作起,我们今天没时间,有些人有时间的一天到晚没事,也没人找他,正好读经,一天读十部,读廿部读卅部,你说这个缘多殊胜,这个机会到那里去找,他有,他不会用,把这个光阴浪费掉了真正可惜,一个人的衣食不愁,万缘放下正是作佛的时候,全心全力修学,我们看古来大德,那个修行的样子,快则三年,晚则五年他就成功了,三五年就成功了,如果把这个光阴浪费掉了,那实在太可惜了,俗话常讲,人在福中不知福,我对这个深深有感,衣食不愁,身心一切放下,在那里作无聊,你想想看,这不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所以这一段经文,这个两行非常非常重要,念佛成佛的道理就在此地,为什么教先念经,不教你先念佛呢,念经实在讲收心,这个心里头妄想太多,一句佛号不得力,所以要读经,读经的目的是在收心,是在断惑,我们所有疑惑,这个经典读多了慢慢开悟疑惑就断了,断疑生信,你的信愿才会恳切,信愿才有力量,然后这一句佛号就得力了,那才叫真实的功夫,所以这个是为什么叫你们先读经,读经就是要把妄念读掉,疑惑读掉,一切分别执着给读掉,然后就紧紧抓住一句佛号,那就成功了。  下面说“离此心外,更无异佛者也。”,这就是明白的显示给我们,心跟佛是一,不是二,三宝是一体三宝,不是有三个东西,是一桩事情“言诸佛正遍知者,此明诸佛得圆满无障碍智,作意不作意,常能遍知法界之心。”,这个心是个双关语,可以说是佛的心,因为他的心是遍法界,也可以解释这个心是法界一切众生心,所以这个字是只关语,两种解释都正确,佛心能知,众生心是佛所知,能所不二,没有证得圆满无障碍智,他要想知道世间一切事,他要作意,譬如我们在地藏经,地藏经大家念的很多,你看婆罗门女光目女遇到阿罗汉,问他母亲现在在什么地方,阿罗汉一定要先入定,入定就作意,他入定在定中,他才能见到,他要不入定你问他他也不知道,这就是阿罗汉没有得圆满的无障碍智,他还有障碍,一定要入定才能知道,不入定就不知道,佛与大菩萨们,得的是无障碍智,尤其佛是圆满无障碍智,不需要作意,不需要作意常能遍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什么叫感呢,我们起心动念就是感,佛就有应,我们动一个成佛的念头,佛就帮助我们成佛,我们动一个作菩萨的念头,佛就成就我们作菩萨,你要动一个变饿鬼,变畜生,变地狱的念头,佛也很慈悲,立刻也成就你,这是真的,佛为什么是,佛没有心,佛没有念头,所以这个地方的佛是说,我刚才所讲的是法界的本体,是法界的真理,由此可知,这个十法界里面,一切苦乐因果的差别,确确实实是在自己不在别人,我说的这些话,诸位听了也许觉得很奇怪,其实我讲句句都是真实话,佛在大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一切众生,包括地狱众生,所以我们念佛感得佛来感应,念菩萨,菩萨来感应,念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也就来了都念来了,妖魔鬼怪也是佛,他的本性是佛,只是一个迷惑颠倒之佛而已,那怎么不是佛,地狱众生也是佛,这一些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明了,现在关键就是在我们怎么个想法,关键在此地,可不能乱想,可不能胡想,可不能想错了,诸佛如来教我们想佛,这就对了。  “但能作想,这个作想是想佛,即从汝心想而现,似如生也。”,似是好像,现就是生的意思,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从我们自己的心想生,要明白这个道理,可见得佛法里面确确实实没有迷信,句句话给你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统是心想生的,下面说“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有没有这种人呢?有,确实有这样的人,把这一段经文当作法相唯识来看,华严经确实是属于法相宗六经之一,这个法相唯识宗,他所依据的是有六部经十一部论,华严经是六经之一“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也有人把他看作性宗的看法,前面是相宗看法,后面这是性宗的看法“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这个是善导大师对他的批评,为什么这两家的看法,大师不同意,我们想到为什么他不同意,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这里讲的是事实真相,如果看作法相或是看作法性都偏了,有没有法相的理论在里面,有也有法性的理论,统统都有,绝定不能执着,一执着就错了,所以这个地方只能够体会不能言传,这个我们要把事情说出来还非常非常不得已,大家千万不能听错,一定要像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我们怎么听呢,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那这个意思你就真正体会到了,稍稍有一点执着就错了,所以性相两宗都没有离名字相,没有离心缘相,他错在这个地方,其意甚错,无少分相似也,着相而求就错了,与这个真相就有很大的差别“既言想像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这一些说法,惟恐我们在这个里头又落在分别执着上,这就错了。  心是心作,我们把那个佛舍掉免得大家误会,又去执着一个佛字,我们只说四个字,心作心是,心作心是,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真相,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心作心是,能真正离开言语名字心缘,这一句话真实义恍然大悟,你就亲眼见到了,这个亲见呢,那就是禅宗里面是明心见性,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了性呢,说一个心作又执着在心作上,说一个心是又执着在心是上,心是什么呢,里面问题多多了,心作什么呢,这个也作的也太多了,这就是我们没有办法开悟,没有办法见性,大师这一段的这个开导,主要就是劝我们离一切相,所以他说为什么相宗性宗看法都错了,就是没有离开分别执着,真如本性,清净无为,但是他不碍现象,这个道理楞严里面讲的很多讲的很透彻,不碍诸相法为,这个就是,诸相就指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一些诸相,相有体空,相是有,体是空的,所以他没有障碍,性相不相妨碍,就是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是说的相,理是说的性,相是相有体无,所以相跟相也没有妨碍,这叫事事无碍,这是真的,但是我们现在,是事跟理有妨碍,事跟事妨碍更大,这些妨碍从那来的呢,这妨碍从分别执着来的,本来没有妨碍变成有妨碍了,你要把这个妨碍的原因找到,所以性相两宗修行证果都难,都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作的到的。  下面这一段开示就非常重要了“又今此观门,他加一个等,等就是十六观,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这个就是净宗的方便了,指方确指西方,立相是建立形相,这个十六观,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这个相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换一句话说,就是要叫你去着相,住心而取境,这个住心,用现在话讲专心,一心,你一心一意你就取这个境界,换句话,你就想这个境界,想阿弥陀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去想去,总而言之,他不说这个无相离念,不说这个,这个是性宗里面常说的,特别是禅宗,那就不是中下根性人能入的了门的“如来悬知”,悬是预知,如来早晓得“末代罪浊凡夫”,末代就是末法的时代,我们现在正处在末法时代,起心动念都在造罪业,浊是污染,心地精神思想见解种种污染“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以这样殊胜的一个方法,立相专心教你去想阿弥陀佛,专心教你去想极乐世界,你还作不到“何况离相而求事者”,教你离念离相那就更不可能了,更是办不到了,这一段说出诸佛菩萨对于末法,这个罪浊凡夫,帮助他们一生圆成佛道的苦心,我们生在这个环境,也觉悟了,想摆脱生死轮回,想在一生当中成就圆满无障碍的智慧,诸位晓得我这样说法,大家听了容易懂,听了也欢喜,这句话就是这一生当中想成佛,想成佛有很多人听不明白,我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有什么好处,他问题就来了,如果我们换一下成就圆满无障碍的智慧,他一听就懂了,这个我也要,他听了也欢喜,他觉得他需要,说成佛他觉得我现在还不需要成佛,他不知道成佛就是成就圆满无障碍的智慧,有了这个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自己问题解决了,也能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所以知道这个真正的事实才会下定决心,那我非要成就不可。  有一些修行人,甚至一些出家人,常常说我不想成佛,说我们求生西方的人小乘,骂我们是小乘,说我们是自了汉,说我们没有慈悲心逃避现实,他要怎么样,他不要成佛,他来生还要在世间作大法师去讲经说法去度众生,不成佛就不要圆满的无障碍的智慧,换句话,处处还有障碍,这处处有障碍既不能解决自己问题,是当然也误导众生,这真正是不明事实真相,所思所论似是而非,这一生当中如果不求往生,换句话说,修学任何一个法门,想出三界不容易,出不了三界必定是随业流转,你自己作不了主,随着你一生,随着你过去生生世世所造的业报,你去受报,你那能作主,真正想自己作得了主宰,只有一条路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自己真的作得了主宰了,要想回到这个世界上来帮助别人,确实是倒驾慈航乘愿再来,他到这个世间来不是为业力流转,是他乘愿再来的,这个是既解决自己问题同时又能真正帮助别人,这是一条正路,所以这一段这个开导,也是黄念祖老居士在这个,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引用多次。  我们再往下面看好了,这个底下一段,是解释观佛,这个经文在一百七十五面,倒数第四行,我把经文念一遍,知道这个善导大师给我们讲的是那一段,倒数第四行最后一句开始“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这是解释这一段,这是教给我们这个观想,观想的方法,这里说的很清楚,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一百八十面倒数第二行,从这个第四这段念起“从是故应当下,至三佛陀已来。”,就是刚才我们念的这一段“正明如前所益”,益是利益“专住必成,展转相教。”,这个两句是善导大师在本经里面,苦口婆心的再再劝我们,专住必成,你专心依这个方法修行必定成就,我们自己成就了,一定要把这个法门去劝导别人,就辗转互相的去传播,我们自己得的这个好处,要把这个好处教别人,劝观彼佛也,劝导大众观阿弥陀佛,那这个观想的方法在下面,我们接着读下去。  这个第五个小段“从想彼佛者,牒前生后,言先当想像者,定所观境。”,想从那里想起呢,从佛像想起,接着看这个第六“从闭目开目下,至如观掌中已来。”,这一段经“正明辩观成相”,这个教给我们观想佛像的方法,观想佛像,睁着眼睛这个佛像在眼前,眼睛闭下来这个佛像还在眼前,观像的方法最好我们自己选择,或者是雕塑的佛像,或者是彩画的佛像,要画的庄严,这个像我们见到生欢喜心,时时刻刻不要离开,在从前就相当困难,除非自己画,自己不会画的就很困难,现在容易,家里供的佛像照成照片装在口袋,随时都可以看不会忘记,科技发达对我们修行带来很多的便利,我们现在佛堂里供的佛像都印了很多,诸位同修都可以拿到家里去,摆在佛堂看到这个佛像,回家还看到这个佛像,我们现在讲,我们这个头脑里头只有这一尊佛像,常常想起这尊佛像,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这是张开眼睛,闭着眼睛的时候佛像都能够现前,一定要这样子的观。  底下这就是为我们细说“即有其四,一明身四威仪,眼之开合,见一金像,似现目前,常作此想。”,为什么教你常常这样想,常常想佛像,如果你要不想佛像,你就会胡思乱想,你不想佛像你一定起贪嗔痴慢,胡思乱想是无明,贪嗔痴慢是烦恼,由此可知,常常想佛像是破二障,这个利益就大了,尤其在我们烦恼妄念起来了,这个时候马上把念头转到佛像上,立刻就能够把这个烦恼妄想,把他降伏住了,把他控制住了,这叫功夫得力了,这个功夫得力,什么叫得力,把妄想赶跑,把烦恼伏住了,这就是力,由此可知常常想,就像军队一样,这是练兵操演,妄念烦恼一起来立刻就念佛,就观想就伏住了这叫打仗,禅家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什么,念起是烦恼,妄想现前这个不怕,这是这正常现象,无始劫的习气嘛,他要不现前那你就成佛了,你也用不着去观想,你是凡夫他当然会现前,现前不怕一现前立刻功夫用上,马上就结束了消除了,这个就对了,这叫真正修行,所以能够想到这个佛像虽然不很清楚,相似,先想的是相似像。  第二,明既能观像,像即须有坐处。”,你观像,像一定有坐处,如果是站着像,那佛也站在莲花上,他也有个站的处所“即想前华座,想像在上而坐。”,你观想佛是站着的像,坐着的像都可以,像我们现在供的这尊佛像就是坐着像,原先我们供的那一尊佛像是站着的像,无论是站着是坐着都在莲花上面,所以这叫想花座,观想花座,观想花座帮助我们,这个意志的集中,心不散乱,想这个,初观想的时候不要想很大想小,为什么呢?小容易,心容易集中,不需要想很大的像,我们没那么大的心量,观不出来,想小尊的像,像我们想的时候一寸两寸、三寸想这个像,这个容易集中,整个精神容易集中,然后慢慢再把这个像扩大,想莲花也是如此先想小的,这个经上也是这样教给我们,容易成就三昧,换一句话说,我们中国人常讲的功夫成片,容易叫功夫成片,从功夫成片往上提升就是一心不乱,所以都要有方法。  第三“明想见像坐已,心眼即开。”,这个心渐渐定了,这个心眼是智慧,智慧开了,智慧从那里开,从清净心里头开的,你心里面妄想少烦恼少了,所以烦恼轻智慧长,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智慧开了。  第四“明心眼既开,即见金像及彼极乐诸庄严事,地上虚空了然无碍。”,可见得这个像要清清楚楚,西方世界这种非常复杂庄严的环境,都真正显在眼前是要智慧开了才见到,就像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见性之后这个渐渐就现前了,如果那一天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就像我们睁开眼睛看眼前事相这样的清楚,那你心里明白了,见性了..., 如果不是见性,你看的那个像是相似的,是含含糊糊的并不很清楚,是这个境界,如果看的跟睁眼看眼前这么样清楚,那是见性,这个是性德现前,所以人见不见性不需要问人,自己清楚自己明了,经读多了就晓得这个境界,经典的作用,在我们初学是我们修学的依据,到我们修学真正成就了,经典的功能是给我们作证明,如果我们的境界,跟经上讲的一样没有错,那我们就知道这个境界,跟诸佛如来所证的无二无别,他就给我们作印证用。  “又观像住心之法一如前说”,前面善导大师都曾经说过,观像住心修学原理不能忘记,要专要精,最忌讳的是怀疑夹杂间断,这三样,有一样就不能成功,决定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成就就很快。  下面教给我们观法,这个观是相当的微细,从顶一直下去,从佛的无见顶相,这是从像上面往下面观“面、眉、毫相。”,毫相是白毫就是两个眉毛当中,这白毫“眼鼻口耳,咽项肩臂手指。”,咽是咽喉,项是颈子,肩膀手臂手指“又抽心向上,想胸腹脐阴,胫膝。”,这是往下面想,往下面观,一直观到脚掌,脚掌这个千轮是脚掌,这是教给我们从上往下观,这叫顺观,反过来我们从下面观到上面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次第,不能一会儿想头一下想脚,这个不可以,那个就错了,所以一定是次第观,次第观就对了。  后面讲“逆顺住心,不久必得成也。”,这就是刚才跟大家同修说的,他的原理就是叫我们的心集中在佛像上,细心再观察,使我们的妄念烦恼不生,十六观是用这个方法,我们现在这个修行,不采取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的确是很微细,我们现在采取的,我教给同修读大乘无量寿经,我教大家是用读经的方法,效果完全相同,你看那个无量寿经在现在人来讲,分量是恰到好处,不太长也不太短,你念一遍,如果出声的念,出声纵然念的很快,大概也需要一个小时,你这一天当中一个小时不打妄想,不起烦恼,就用这种方法修行,如果你能念两遍三遍就更好,你念的遍数愈多愈好,当然读经也跟这上观像一样,这个次第不能够颠倒,一定要按顺序,如果是工作很繁忙,一天确确实实连一部经的时间都没有,读一部经的时间都没有,我们早晨选择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念这一品经,晚上我们在晚课选择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六品就念这个两段,这两段是全经的精华,全经最重要的部份,再有时间再读其他的经文,这样也好,现在我们将这个两段排在我们课诵本里面,课诵本现在还没印出来,印出来之后对于在家同修早晚课诵会有很大的方便,这是我们选的无量寿经,教下多半用读经的方法,宗门用参究的方法,这个十六观是用观佛像的方法,观想的方法,方法不一样,目的完全相同,总而言之都是修觉正净。  下面一段说“又佛身及华座宝地等,必须上下通观,然十三观中,此宝地宝华金像等观最要,若欲教人,即教此法,但此一法成者,余观即自然了也。”,这就是一成一切成,不但是观想能成就,读经能成就,甚至是一句佛号都能圆满成就,我们在过去,现代往生传里面看到很多,一生就受持一句阿弥陀佛,他也能成就,天台智者大师曾经说,住一心修者乃不可思议三观,十六观之总体,一部经的妙宗,就在这一段经文,由此可知这一段经文,实实在在是十六观的中心。  下面教我们观观音势至这两位菩萨,我们看这个经文,在一百七十六面,前面经文我就不念了省掉了,看第三行,第三行从第三个字看起“见此事已”,这个见此事,就是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佛像以及依报的庄严,见到之后“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这个前面讲的佛坐着的这个莲华,菩萨坐着的莲华跟佛的莲华一样,这个大小光色都一样,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这是讲佛像的左右,在佛的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作金色,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这就是佛像观成之后,再观阿弥陀佛左右两大菩萨,观音菩萨在右,大势至菩萨在左“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诸宝树。”,这是佛放光,菩萨也放光,佛菩萨放金色光明,照着这个光,照着宝树,底下这一段经文,是非常非常的要紧,西方三圣教化众生,动静一定是不分开的,这是表三法三妙圆融“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  许许多多人心里面都怀疑,西方世界那么大,往生的人那么多,我们到西方世界那有机会见到阿弥陀佛呢,不要说别的,像我们台北市人口并不算多,地方并不算大,几个人天天能跟总统见见面谈谈话呢,这样一想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口,比我们这个世界不晓得多多少倍,没办法计算,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应接不暇,我们什么时候有机会跟他见一次面,这个疑问总是难免,读这一段经文解决了,原来佛菩萨无量无边的化身,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化身,化身跟真身完全一样,换句话说,天天见面,时时见面,时时刻刻都不离开,这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科学虽然进步,电视能够摆在我们面前,但只有我们看他,他看不到我们,他给我们讲话,我们也不能问他,这总是很遗憾的事,这西方世界不然,化身跟真身完全一样,也就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要怀疑,一到那里就见阿弥陀佛,就见观音势至,人人平等个个都有缘份,这一段经文,非常非常重要,这才真正满佛普度众生的大愿,也满众生念念希望见佛求法的愿望,统统都圆满,这是西方世界不思议的功德庄严。  “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你见到佛菩萨之后,同时你一定见到了依报庄严,一定接触到六尘说法,水流水流放光,水流会说法,不仅是音声微妙“及诸宝树”,前面所说的,宝树的庄严你也见到了“凫雁鸳鸯,皆说妙法”这是众鸟,这些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不是真的畜生,那个地方没有畜生道,说实在话,人天二道也都没有,一般人说的没有三恶道,有人天二道,那个说法是方便说,真实说,那个地方是一真法界,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极乐是皆作菩萨,这我们在大经里读到很多,生到西方世界皆作菩萨,他没有说,这个下三品往生不是菩萨,他没有这个说法,没有这个说法,这平等的法界嘛,不但皆作菩萨,而且皆作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通名,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叫普贤菩萨,因为他们皆修普贤大士之德,佛在华严上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统统修的是普贤行,换句话说就是像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位的普贤菩萨,十住普贤菩萨,十回向普贤菩萨,十地普贤菩萨,就是这个意思,统统是普贤的法界,所以真正不可思议。  “出定入定,恒闻妙法。”,入定,当然这个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出定这个境界也不失掉,也清清楚楚听到,也仿佛见到,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所以念兹在兹,这个心里面真的有佛,真的有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古德讲的有净土,他真的有了,有,那有不生的道理,心里真有净土决定往生。“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这是给我们辨别邪正,修多罗是经,你所观想见到的这个境界,一定要跟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合,那这个没有错,你是正观,如果跟经典上所讲的不合,那就是妄想,那就是邪观,因此在修行之前,经要不熟不行,经要不熟,一定打妄想,一定要很熟,你这个观才不会观错,就是观像,我们造一尊佛像,对于佛像每一个部位,我们心里清清楚楚,记的很仔细,一点也不会错乱,你这个观想才有帮助,否则的话观想,观成与这个佛像,一定不相应,而佛像的造法,现代有一些艺术家,我就曾经见到造佛像的,他们觉的古人造的这个佛像,不像人的样子,人耳朵那有那么长,拖到这儿,头发那有那么卷的,这都不像,所以他们现在这个艺术家,要作成一个人的样子,这个想法就错误,古人这个造像,依据造像度量经,这个大藏经里有一部叫造像度量经,是佛说的,是要把佛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给造出来,叫人见到佛像,见到果报,想到我怎样修因,所以佛像是表法的,不能造出一个美男子的像,那就错了,所以一定要懂的他表法的意义,要跟佛在经典上讲的相应相合,这个才对,如果与经典讲的不合,那你所造的这个像不是佛像,这是我们要知道,从前造像跟现在人造像不一样,造像虽然是高度的艺术,在当时真的有高僧大德,在旁边指导,甚至于许许多多佛像,是出家人造的,这是真正内行,真正懂得教义,与经教一定相合,如果不合,这是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名第八观,这一句是总结这一观的名称,这一观叫像观。  “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这末后一句,是讲观想的利益,这些利益所说都是真实的,前面讲的灭罪,灭这个生死之罪,都说多少大劫,这个地方是无量劫,可见得越往后面,这个灭罪的功效越是超过前面,所以前清慈云灌顶大师说,所有一切罪业,这个罪业一切经法都不能够消灭的,都灭不了的,还有一个方法,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第十六观,最后一个,越往后面去,这灭罪的效果越殊胜越大,大家轻视了念佛这个法门,轻视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是大错特错,所以他虽然念,他效果不彰,为什么呢,信心不足,如果真正明了事实真相,这一句阿弥陀佛的效果,确实是不可思议“能灭一切罪”,好今天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疏 第廿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三面,倒数第二行,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这是十六观的第九观,前面是观像,这个地方是观佛的真身。  请看下面经文“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我们就先念到这一段,这个真身跟前面这个佛像,差别很大,这是说阿弥陀佛的报身,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过,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身相都是依照阿弥陀佛模样化现的,那个地方统统是化生,看到阿弥陀佛的身相,就看到西方,凡是去往生西方大众的身相,这种身相在一般讲来,一定是圆满菩提才能够证得,这个菩萨以下,绝对不能为比,何以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也能够得到平等的依正庄严,这个正报是身体,依报就是生活环境,跟佛都平等,这是难信之法,许许多多菩萨都不相信,这个难信之法,也是西方第一殊胜之处,这是他方一切诸佛世界里面所没有的。  我们遇到这个法门,实实在在值得庆幸,因为不必费很长的时间,不必受许许多多辛苦,一生的修学便能证得,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所以十方赞叹,从经文里面看,第一看到佛身上的颜色是金色,金色实在讲,不是我们能够想像的出来的,我们今天看到的金,是我们这个世间的黄金,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他那个金色,有点类似夜摩天的阎浮檀金,那决定不是我们世间,这个金的光色能够相比,我们这个金类似有一点像,如果跟夜摩天那个地方的黄金一比,那我们这个颜色就太差了,大概就像我们现在黄金跟那个黄铜在一起,没有办法相比的,可能连这个比喻还不到,但是实实在在讲,夜摩天也不过是我们欲界的第三层天,欲界有六层天,从下面往上面算,这是最下面是四王天,四王天上面是忉利天,忉利天再上面是夜摩天,夜摩天实在上讲,那能比得上西方极乐世界,实实在在说,依正庄严不可思议,佛是以不可思议,勉强为我们说出,举出我们这个世间有类似的,有接近的,来作比喻,这是采取夜摩天的这个阎浮檀金,阎浮擅金,阎浮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胜,要用白话来讲,就是最好的,最殊胜的,就这个意思,所以阎浮檀金翻作胜金,一切金里面最殊胜的,最好的,是这个意思。  其次我们看到佛的太身高了,这个身高我们无法想像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句,这个数字怎么说呢,说不出来,印度有一条大河,这个大河的长度比我们中国的长江还要长,现在有很多人到印度,去朝圣旅游,提起印度大家也很熟悉,去的人多了就不足为奇了,最初到印度去的,他们都有恒河沙,用小瓶装很多瓶,带回来给我们看,那个砂确确实实很细,像面粉一样,跟我们普通的砂,真的不一样非常之细。  诸位想想,这一条恒河有多少砂,一个砂代表一由旬,由旬是长度的单位,经上讲的是大由旬,合我们中国八十里,就算古时候这个里比我们现在短,打个对折也不得了,多少个由旬呢,恒河沙中的,无法想像,恒河砂由旬,我们今天往大处说,这个银河系,银河系从南边的边缘到北边的边缘,天文学家算出来了,这个距离是多少呢,是二十个光年,光的速度,光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恒河沙数由旬,这个长度恐怕差不多了,所以阿弥陀佛看我们娑婆世界的银河系,真的可以放在手掌上看了,很小、不大,是不止这么多,那多少个恒河沙呢,六十万亿那由他,所以我们要冷静的去想想,佛的身像太大太大了。  眉间白毫,两个眉毛当中的白毫,像五座须弥山那么大,须弥山不在我们地球,我们地球上最大的山是喜马拉雅山,那五座喜马拉雅山还得了,那多大,其实比这还要大,我们想像佛的身高,他这个眉间的白毫,恐怕眉间的白毫比我们地球还要大,我们地球比不上眉间的白毫那么大,它的像有这么大,如五座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这是佛用比喻说,眼比白毫那要大多了要大多了,我们世间凡夫见闻不广,现在比从前是进步太多了,以前确确实实是孤陋寡闻,见闻不广,印度是个半岛,南面是印度洋,所以这个海洋印度人见过的,佛就用这个比喻,佛的眼睛像海洋一样,用这来比喻,其实海洋那里有佛的眼睛大,地球还不及白毫,这是形容很大很大,青白分明,这是眼的相之好,眼睛相好。  更殊胜的是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须弥山,是四宝所成,所以这个山不但是一尘不染,而且常放光明,世尊在此地也用它来做比喻,这是比喻佛身上的毛孔,毛孔放光像须弥山一样,光像须弥山一样的显著,一样的大,可用这个来形容它,这是讲毛孔放光。  再看那佛的圆光,圆光是佛这个头顶上,像我们的做这个佛像,上面做个圆光画佛像,也要画个圆光,圆光佛的身像大,当然它的光也大,圆光也大,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假定就是我们不能确定,这一个大千世界是一个银河系,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多少个三千大千世界呢,一百亿个光明有这么大,诸位要知道佛在经上常说,阿弥陀佛的世界,距离我们这个地方多远,十万亿佛国土,佛的圆光能照一百亿佛国土,我们这个世界正是在佛圆光注照之中,因为距离很近十万亿,他的圆光就照着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这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在佛的不单单是圆光,佛毛孔放光,全身放光,光中都化佛,光中化佛无数亿,在赞佛偈常常念,在这里我们见到了,确确实实是这样说的,我们在这个过年期间,许多的道场,像我们这个道场也没有例外,我们拜三千佛,有很多地方拜万佛,诸位要晓得,万佛万万佛,大概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不管你拜那个佛,还不是拜了阿弥陀佛,确实是如此,都是阿弥陀佛所变化的,那么佛为什么要变化这么多佛呢,摄应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性,正是应机而行,也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虽然是应以佛身得度,佛很多,有人喜欢阿弥陀佛,有人喜欢药师佛,有人喜欢释迦牟尼佛,你喜欢什么佛,他就现什么佛,反正你得度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就是应以佛身得度者,也能现无量无边的诸佛,所示现的一定是你很喜欢的这尊佛,可见得这三十二应是三十二大类,每一类里头那个变化的真的是无量无边,从这地方我们也能够体会到,如来果地上智慧能力是真正不可思议,如来果地上的智慧能力,就是我们自己本性本来具足的智能,他老人家是所有一切障碍都除掉了,智慧能力完全恢复,我们所以跟阿弥陀佛并没有两样,但是我们有障碍,因此我们的智慧德能透不出来,被障碍住了,显示不出来,苦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学佛,学佛的目的何在,学佛目的就是把这些障碍去掉,让我们本性本来具足的德能再回复出来,这是我们学佛真正的目的,所以读这些经典,也才真正明了,性德的可贵,性德之可尊,激发我们认真努力修学,恢复自己的性德。  那这个化佛无量无边,每一尊化佛,又有众多无数的菩萨为侍者,佛要用现在的话就是老师,老师要是没有学生,他这个老师就做不成了是不是,老师一定要教学生,有学生才有老师,有老师才有学生,所以每一尊佛,又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围绕着他,这样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才能够教化一切众生,这就好像在唱戏一样,唱舞台戏,佛唱主角还有许多配角,这许许多多的菩萨,有些是佛变化的,有些是他方诸佛来协助的,大乘经上常说,一佛出世,一尊佛出现在世间千佛拥护,有一千尊佛来帮助他,来成全他。  可见得诸佛教化众生,真的是密切的合作,没有一点障碍,彼此都能合作,像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会,他的弟子当中,不要说是菩萨弟子,声闻弟子当中,我们在经典上很熟悉的,舍利弗,目犍连,这都是古佛再来,他不是真正的阿罗汉古佛再来,舍利弗跟目犍连是古佛再来,那他这些学生呢,佛在示现的时候,这两个人示现的是外道身份,各有徒众一百人,到以后是皈依释迦牟尼佛,他的学生也统统都皈依了,这个领导这个人是佛化身,他那些徒众大概也不简单,想必也都是诸佛如来,大菩萨变化所作,用这种方式来拥护释迦牟尼佛,叫大众看到了对佛生敬仰之心,我们现在所讲的造势捧场,就是这个意思,使一般六道的众生,认识释迦牟尼佛,尊重释迦牟尼佛,敬爱释迦牟尼佛,然后就亲近释迦牟尼佛,目的在此地,凡夫对佛不认识不会起尊敬心,所以他们这些诸佛大菩萨他们知道,所以他们变成普通的凡夫,然后再去皈依,再跟他学习都是演戏,表演给我们看的,在这个地方,我们见到了十方世界如来度化众生,都是在那里表演,都是在那里演戏,所以教学的手段方式是巧妙极了,他是在表演。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我们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经上记载他的身高一丈六,佛现的大身丈六金身,佛的相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依据我们世间看相,算命所说的那一个相是贵相,一共有三十二种贵相,佛三十二种贵相,一样都不缺,样样都有,假如我们说这个世间有八十种相,佛就示现八十种相,你们世间人认为那些相是好相,那我统统具足一样也不少也不缺,阿弥陀佛的相就不一样,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好,所以我们常赞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真佛,这个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我们人见不到,为什么太大了见不到,所以佛度我们这些众生,要现一个小身,跟我们的身差不多,丈六是大一点,比我们的身相大一点,如果太大,太大我们就奇怪了,总之大一点就是了,古时候这个尺比我们现在这个尺短,像弘一大师周尺考做这个尺,他做这个考据,在这个他著作的三十六种律仪里面就有,周朝时候的尺呢 ,一尺大概合我们现在六寸的样子,所以丈六金身不是现在的尺,是周朝那个时候的古尺,要用现在我们算公分来说,大概是八九十公分,是个高个子不是太高,太高的时候,那就变成奇怪了,我们看起来就不顺眼,总之是个高个子,看了很舒服,这是佛所示现的。  “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这是比我们的世间是要殊胜的,我们这个世间讲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好里头没有光明,西方世界佛相好里头有光明,这个光明用处可大了,我们看底下这一句“一一光明,□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一句经文我们要多念几遍,要牢牢的记住,这是佛说的决定不错,决定是真实的,我们这个世间人发心念佛,佛光就照你,佛不是一个光照你,是一一随形好都放光,一一光明□照十方世界,念佛的众生,所以念佛众生得到佛光注照,一切妖魔鬼怪就都不得其便,妖魔鬼怪想来找你麻烦,你有佛光照着他不敢接近你,所以念佛人,在修学菩提道中是最难闻的,你修学其它法门,说实在话,无始劫以来怨亲债主众多,扰乱你是在所不免,唯独念佛人着魔机会少,也有着魔的,有着魔的是心不在道,如果心在道上,这个道是什么呢,道就是阿弥陀佛,你心里想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真正做到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你心在道上,决定没有魔障,如果念佛心里面还想别的,那就会有着魔的机会,三业清净,决定没有魔障,这是这个法门,古德常讲最稳当,道理在此地,最快速最稳当,既然蒙佛这个佛光念念都注照,你想想看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再看下面这一句“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为什么佛不能具说呢,说不出来太多太好啦,佛为我们介绍,只能够简简单单点一点而已,细说那能说得尽,佛纵然细说,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就是佛在此地讲的,我们就很难想像,下面释迦牟尼佛劝我们“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这是佛在此地劝勉我们。  我们看善导大师,在以上这段经文里面,他给我们说开示,诸位看一百八十六页,一百八十六面最后一行,看最后一行,第二句“问曰”,这里假设一个问答,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句,刚才念的这个“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这有什么意思呢,依照本经的教义,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的,本经大分是定善散善,散善里面所讲的三福九品,依三福来说,三福祗要修一福回向就能往生,你说这个第一福,这就很多世间人往生的,临命终时才闻到这个阿弥陀佛,他在世间,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世间善法只修这一条世间的善,甚至于他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若在临命终时呢,他有缘遇到一个念佛的人,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一听一欢喜马上就念一句求生,他也能得生在九品里面,到后来我们就看过,看到的时候,中品往生,善人善导大师在九品里面讲的,这个下三品是造作罪业的恶人往生,中三品是善人往生,所以是差别在此地。  为什么佛在此地说,佛光单单照念佛人,答曰此有三义,这些开示很重要,有三个意思,第一个亲缘,佛光照你你能够接受佛的光明,这还都是在缘份,其实佛光是□照,佛光是普照,佛光决定没有分别,像太阳出来了照万物那有分别,这个要照他,那个不照他,没有这个事的,佛光也是普照,普照是有些众生能够接受,有的众生不能接受,所以能不能接受到佛光,这是自己缘份不相同,就是特别有缘份,佛光注照,他的这个感应特别殊胜,第一是亲缘,什么叫做亲缘呢,众生起行,这个修行呢,口常称佛,佛即闻之,不要以为我们念佛,佛不知道,我们念佛,佛知道,佛听见了,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你这里供养了佛像,每天早晚礼佛,佛见到了,不要以为佛像假的,不是真的,马虎一点无所谓,其实佛见到了,这一些事情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过,不但是佛,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下下品往生的人,他都是,天眼洞彻,彻听洞闻,没有不知道的,十方世界众生起心动念他们都晓得,都知道,这都是事实真相,所以我们修学净土,一定要拿出真诚心,恭敬心,感应不可思议,一点都马虎不得,心常念佛,佛即知之,心里头想佛,身礼佛,口称佛,三业专勤,身口意三业不离开阿弥陀佛,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讲的,母子相忆,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念我们,我们求生西方净土,他在那里招手快来,这是真的,这个机会实在是难遇到,我们无始劫以来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苦不堪言,你说过去生中有没有学佛呢,当然有学佛,没有学佛你那来的善根,虽然学佛没有遇到这个法门,如果遇到这个法门,你还在此地坐吗,你已经到西方极乐世界坐在阿弥陀佛旁边,不会坐在此地,为什么没有成就呢,没有遇到这个法门,或者是遇到这个法门,摇头不肯相信,不肯认真的修学就当面错过了,总算善根深厚,这一生当中又遇到了,遇到了也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这一生决定不能让它空过,若要不空过呢,你就记住这一段话,身口意三业专勤,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向专念,就成功,其它的经论说实在话,念不念没有关系,如果你真正感觉到往生西方,这个事情大,这个事情重要,那我其它所有一切经论暂时放下,我一定要三业专修,等到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把握了,这个有把握是,我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想在这个世界上再住几年也不碍事,到这个时候,你看看一下大乘经典没有关系,为什么呢,你往生已经拿到了嘛,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居留权拿到了,拿到手不怕了,随时可以去了那才可以,没有拿到身份不行,总是会碍事,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妨碍,所以专精就太重要太重要了,这个专精真的感应,你念佛佛念你,这叫亲缘,所以佛的光明注照你...  第二是近缘,这近是清净,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这个近缘,实在讲就是亲缘有力,前面这个三业专修有力量了,功夫得力了,得力的时候你见佛了,就是大势至圆通章里面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或者是现前见,佛现在你面前见到了,或者是定中见,你在入定的时候,我们讲念佛止静,念佛止静的时候,这时候心很清净这就见佛了,定中见佛,眼睛闭着的时候,定中见佛,再有一种是梦中见佛,这个三种都是属于现前见佛,这近缘。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这是讲你往生的时候,佛与诸菩萨们来接引你,首先告诉我们,专心称念,刚才讲的三业专勤,灭罪的力量最大,经上常讲,一句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这个佛号一天到晚不间断,这个灭罪不可思议,我们也常常念佛,抱着念佛机,佛号好像也没有间断,但是罪业好像没有减少啊,不是佛在经上讲的话不准,是我们自己没懂得他的意思,人家念佛的标准是三业专勤,我们今天念佛是夹杂怀疑,常常间断所以功夫不得力,不得力能不能灭罪呢,当然能灭,灭的少,不像经上讲的,念一声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我们今天念一天念七天,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恐怕还灭不掉,不如人家专精的人念一句佛号,你才晓得专精的重要,我们听倓虚老法师在录音带里头讲的故事,谛闲老法师早年有一个徒弟,不认识字中年出家,老和尚就教他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年人家站着往生,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就一句阿弥陀佛,他为什么念到这样的功夫,我们在这经上得到答案,这三业专精没有别的,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师往生,我们在大光法师记录的念佛论里头看到过,那也是一个不认识字的,凡是专勤的人,都是很苦的人,都是文盲不认识字的,他们了不起上上根人,最糟糕的,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知识份子,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自以为了不起,其实跟那些人比一比,差远了,那些人心清净,我们心不清净这还比不上人家,这个是一定要晓得自己毛病在那里,把自己这个毛病消除掉,向这些人学习,我们也能到他那样的境界,换句话讲,真能放下,真能舍,一切都舍得干干净净,紧紧抱住这句佛号,你只要把这句佛号真正的抱住了,你跟阿弥陀佛就心心相应了,那个灭罪功德不可思议,临终的时候佛来迎接,当然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念我,也想我,他当然会来嘛,他不能不来,观音势至我们很熟悉,也天天想他,当然他也跟来了,还有一些人我们想不来的,他也跟着来了,那些是什么人呢,我们早忘掉他了,我们忘掉他,他没有忘掉我们,所以他也来了,那些人是我们过去生中的家亲眷属,同参道友已经往生了,过去生的事情忘掉了,不知道了,他没有忘掉,所以他也跟阿弥陀佛来接引,这一见面,他就给我们介绍说那一生,在那一个地方我们是什么关系,他一说我们就明了了,立刻就想起来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的熟人多,不会陌生熟人很多,这些人统统都跟阿弥陀佛来了,这是说来接引。  “诸邪业系”,这邪业系,妖魔鬼怪,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历劫的冤亲债主找麻烦的,这些人他不得其便,他没有办法障碍你,你有阿弥陀佛保护你,有观音、势至拥护你,所以一切妖魔鬼怪不能接近你,这个是增上缘,有这三个意思,这佛光注照,下面这段开示也非常重要。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校也。”我们凡夫,智慧浅,妄想多,对于这些事实真相完全不明了,总认为其它有些行门功德很大,于是怎样呢,放不下,这个地方有拜梁皇忏的赶快去参加,那个地方有做什么法会的功德很大,上一次,还有那一个同修说他家里也有一点事情,听说那里有打水陆功德很大可以消灾,来问我,问我可不可以到那个地方去参加几天呢,去消消灾修修福,善导大师讲的在此地讲得很清楚,八万四千法门不能说不好,都好,但是比起念佛呢,那比不上,不能比,为什么不能比呢,我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我,我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想我,其他的佛菩萨,你念他,他不念你,他未必会想你,真的不能为比,为什么众生念佛,佛要念众生呢,众生想佛,佛要想众生呢,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其他诸佛菩萨没有这个愿,没有这个说法,唯独阿弥陀佛,你看后面的时候,在这里我们把他念下去。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个道理在此地,这一得生净土,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一下都解决了,诸菩萨,诸阿罗汉历劫修行,一直到今天他还不能够圆满菩提,他的问题还没解决了,我们比他先解决了,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一切诸佛劝导我们,劝我们念佛,千经万论都赞叹念佛的功德,无量寿经我们很熟,一提起都明白了,唯有专念阿弥陀佛决定得生,这个念的方法,一定要记住前面亲缘,身口意三业要专精,我们翻过来看一百八十八面,接着看。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弥陀经一般人都把它列入朝暮课诵,尤其是晚课都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给我们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七天就能成就了,我们能相信吗,我们念了不只七天了,不晓得念了多少个七天了还没有消息,可是我们自己再认真反省一下,我们一生念佛当中,有没有一天三业专精的去念呢,没有,难怪没有消息,人家的要求三业专精,大势至菩萨讲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这个标准来念,一天到七天决定成功,古时候,我们看往生传里面都有,净土圣贤录里面宋朝的莹珂法师,他就是身口业三业专精,他念了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跟经讲的一样,亲缘有了力量了,近缘就现前了,近缘就是佛现身,就是见佛,他念了三天三夜,阿弥陀佛现在他面前,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十年好好的修行,到你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你,佛跟他说我来接引你,这莹珂法师听了这话之后就向佛报告,我十年的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走,因为他他的习气很重,经不起外面的诱惑,他一想,我再有十年,不晓得又做多少错事,又造多少业了,算了十年寿命不要了,现在就跟佛走了,阿弥陀佛也就点头同意了,他说好了三天以后我来接引你,这莹珂很开心,他本来是关着门不睡觉,不吃饭不喝水,一句佛号念了三天三夜把佛念来了,这时门一打开告诉寺庙大众,三天之后我就往生了,寺庙里面的大众听了他说话了,神经不正常,你这个无恶不作的人,三天往生谁肯相信,但是听他说话的语气,又不像说假话,反正很近过了三天看你往生不往生,到了第三天,果然他要求大众在作早课的时候,寺庙早课都念楞严咒,要求大众把早课改成念弥陀经,念佛那大众当然也很欢喜,所以就念佛,念到不到十五分钟,他跟大众说,佛来了我跟佛走了,别人看不见他就往生了,没有生病念三天弥陀经,若一日、若二日,没错,人家这个三天有效,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都实现了,关键就在专精没有别的,就在专精,我们今天虽然念佛,这个世间拉拉杂杂的事情,牵肠挂肚的事情没有理干净,只要有一条牵挂就没有感应了,感应就没有了,一定要把它清除的干干净净,一丝不挂感应道交这才能现前,这就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这个例子自古以来很多,这是我们看到,有些记载在书本上的少漏掉的多。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弥陀经上我们看到六方佛给我们作证明,劝我们证明,无量寿经我们看到十方诸佛劝勉证明,其实弥陀经上原本也是十方佛,诸位看玄奘大师的译本就明了了,一尊佛二尊佛劝我们,我们有时还不能完全相信还怀疑,这十方一切诸佛,异口同音,都这样劝导我们,我们还能不相信吗?  “此例非一也。”,不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  “广显念佛三昧竟。”,这是上面给我们注解的,广显念佛三昧,三昧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正受,正是正确,没有错误,是正常,受是受用,念佛的受用是真实的受用,念佛的受用是正常的受用,一点都没有差错,我们再看经文,佛在经上劝勉我们。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为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这个一段让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也非常的重要,但当忆想就是专念,这个但就是专念,一定要叫我们心里面常有,这是心见,感应道交,是眼见,也就是善导大师讲的,三缘当中,心见是亲缘,眼见是近缘,见到这桩事情了,见到佛像,见到佛身了,你就见到十方一切诸佛,这句话非常的重要,凡夫之心常常想参礼十方一切诸佛,你看现在在我们台湾学佛的同修,现在台湾富有了要到大陆去朝山,每一个寺庙都要去拜到,一个寺庙道场没有拜到就觉得很遗憾,十方诸佛这么多要漏掉一尊佛心里都很难过,总要一切诸佛都拜到,我们念了这个地方恍然大悟,原来见到阿弥陀佛就是见到十方一切诸佛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当我们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光明愿力神通加持我们,得佛的威神的加持使我们也有像大菩萨,像诸佛一样的能力,能够见一切诸佛,如果不念阿弥陀佛,希望我们将来有一天也能见十方一切诸佛,那要到什么境界呢,那要到地上菩萨,才有这个能力,无量寿经上讲的,七地以上阿惟越致菩萨,那个修行时间就长了,就是像佛在大乘经一般所讲的,都要两个阿僧只劫,第一个阿僧祇劫你能修到的等级,三贤位,只能修到十回向,第二个阿僧祗劫修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祗劫只有三个位次,八地、九地、十地,可见得这个修行愈往上愈难,愈往上愈不容易,阿惟越致的菩萨是七地以上,要费多大的功夫,但是念佛人是全不费功夫,下下品往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萨,换句话说,等于七地八地,这也是难信之法,这是佛在经上说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说的,为什么我们这样的快速,超越了这些诸菩萨历劫的修行,完全靠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有能力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因为你见一切诸佛,这个法门才是名符其实的念佛三昧,所以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修学任何三昧都比不上念佛三昧,在楞严经上,念佛三昧就是首楞严三昧,大势至菩萨所修的首楞严三昧。  “作是观者”,依照佛在经上讲的这些方法去观想。  “名观一切佛身”,一切诸佛的报身都是这样的圆满,你能够观佛的报身,同时你能够见到佛的心了,佛心是什么呢,大慈悲,大慈悲心就是佛心,因此我们要想见佛,我们真的要想往生,心要跟佛的心相同,那个感应就非常非常快了,心同佛心,愿同佛愿,愿在无量寿经四十八愿,把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把他变成自己的本愿,阿弥陀佛发这个愿,我也受这个愿,阿弥陀佛这个愿做到了,我要尽我一切力量做到,四十八愿显示出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表现在四十八愿上,大慈悲心是体,四十八愿是作用,没有大慈悲心,四十八愿一愿也修不成功,实在讲四十八愿只要有一愿修成了,其余这四十七愿当然就圆满了,用什么修呢,用大慈悲心修,所以一定要念念像佛一样,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无缘就是无条件,这个慈用现在话来讲就是爱心,无条件的爱心,清净平等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怎么帮助他呢,帮助他成佛,用什么方法帮助他成佛呢,把这个念佛的方法介绍给他,帮助他理解,帮助他能解,帮助他能信,帮助他能修行,这是真正的无缘慈摄诸众生,其它的法门虽然好,效果不彰,效果不明显,一生当中未必能成就,唯独这个法门,弥陀这个法门,一切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在一生当中都能够圆满成就,这个法门不可思议,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疏 第二十一卷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五面,第二行看起“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这是为我们说明来世的利益,要像世尊教给我们的方法,如理如法的去修学,不但这一生我们得到殊胜的利益,而来世的利益,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佛在此地明白的告诉我们,来生是生诸佛前,这个诸佛就是阿弥陀佛,正如同大势至菩萨所说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就是属于当来见佛,得无生忍,于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无二无别,可见得这桩事情是真实的,无生忍就是弥陀经上讲的,阿鞞跋致,翻成中国意思叫不退转,古德明白的为我们指出,这个地位,是在七地以上,确实仁王经就是这么说的,七地菩萨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岂不是七地以上吗,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世尊在一切大乘经里面告诉我们,凡夫修到七地菩萨,需要经历两个阿僧祇劫,这两个阿僧祇劫计算的方法,是要从证得初果那一天算起,像我们没有证得初果的不算数,实在讲我们过去生中学佛,照这个无量寿经上来讲,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个善根可以说非常深厚,那过去既然经历无量劫,这个三个阿僧祇劫就成佛,那我们岂不是应当成佛很多次了吗,为什么还会落到现在这个地步,这就是明明白白的为我们说明,我们从来没有一次证得初果,换句话说,证得初果,就像上学正式上了一年级了,我们这个业障重,生生世世都在念幼稚园,从来没有考到一年级,就这么个程度,你说这个事是多么可怕,也显示出这个初果不容易证得,为什么要这么难呢,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初果须陀洹已经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我们这个八十八品断了几品,说实在话是一品也没断,一品都不断,学佛无论学那个法门,无论学那个宗派都不能成就,来生还要搞生死轮回,这是一定的道理,要断是真难,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说老实话,我们听都听不明白,三界八十八品头绪都搞不清楚那里断起,这真难,那这一个法门这就容易了,叫带业往生,换句话说,这八十八品见惑不要断,一品都不必断就能成功,这个法门不可思议,真正是稀有,诸佛如来都说这叫难信之法,真的是难信。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要断也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呢?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是这么去的,可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要加得上才行,他是肯加,加不上也是枉然,所以我们一定要让他加得上,那什么条件让他加得上呢?必须依照经典上所开的这个条件,我们统统把他做到,诸位一定要知道,三经里面所开的条件,比断八十八品见惑是容易得太多了,所以这个历代往生的人多,证初果的人少,道理就在此地,这个无生法忍不能轻视,这个真是一步登天,这一生当中就超过其他菩萨两个阿僧祇劫,人家要两个阿僧祇劫才能够修到这个地步,我们在一生当中就圆满,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法门无比殊胜的利益。  “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这个经文佛就教给我们,智者是有智慧的人,不是糊涂人听了这样殊胜的利益,他不相信,他怀疑,不肯认真去修学,那么这就是当面错过了,太可惜了,那就没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听到佛说这个法门,怎么能不接受,怎么肯不修学呢,不必要等佛来劝,我们就认真努力,修学的关键在系心谛观,就在这四个字,这个系心就是一心系念,我心里一天到晚,系念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牵挂,牵挂什么呢,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用这个持名的方法,也是本经所说的,本经指十六观,这是第九,最后一观第十六,教给我们持名的方法,那就是说明,如果我们业障习气很重,心粗境细观想观不成功,最后用什么方法呢,用执持名号,所以我们一心执持名号,也就是此地讲的,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这个境界是相同,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样,他这用观想,我们用持名,持名里面,我们口称名,心里面想佛,可见得与此地这个谛观的意思是相应的,不相违背,这个地方教我们观,教我们观想,怎么个观想法呢?  “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阿弥陀佛,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整个的观实在是不容易,佛有方便法教我们观一个相,一个相好观,此地提供一个给我们做参考“但观眉间白毫”,你只看佛两眉当中这里有白毫,所有相好的你只要观这一个相“极令明了”,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明是明白,了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要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极令见眉间白毫者,底下就说明这个境界真正观成了,已见到佛的眉间白毫相“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前面说,佛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都有八万四千好,这是见到真佛了,前面是见到佛相,这个地方是见到真佛,真佛比佛像那要殊胜太多太多了“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这一句经文非常重要。  有许许多多人不晓得这一个事实,所以心心念念,要礼敬称念一切诸佛,这个愿,心愿确实是很好,殊不知这种修法,心依然是散乱的,很不容易成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不能成就,换句话说,你决定不能超越轮回,说实在话,这不是诸佛所愿意看到的,一切诸佛都告诉我们,你念一尊佛,一就是一切,华严经上讲得最为透彻,华严上讲的,主伴圆融,到主伴圆融,决定是平等法界,这心有一丝毫不平等,入不了这个法界,这个法界要真正平等,它才主伴圆融,一尊佛为主,一切佛都是伴,这一尊佛是任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在这一会上当然是阿弥陀佛为主,一切诸佛都是伴,像在华严会上毗卢遮那佛是主,阿弥陀佛也是伴,在我们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主,毗卢遮那,阿弥陀佛都是伴,可见得法界里面做主做伴是人人都有份,而且绝对平等,主伴是平等的,所以才显示出圆融的法界,圆是圆满,融就是我们现在讲和睦相处,比那个和睦的意思还要来得殊胜,彼此之间确确实实都忘我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入这个境界,这个是不但是最高,也是最真实的法界,得见无量诸佛,诸佛现前授记。  我们常常念阿弥陀经,这几年来常念无量寿经,经上都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们,每一天都到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每一天都到十方世界跟一切诸佛见面,有那些好处呢,不但是消业障,你亲近佛,佛的光明注照你,你业障消除了,佛给你讲经说法,你智慧圆满,不仅如此,你看看此地说的,你得到诸佛现前授记,诸佛如来天天给你授记,你成佛就不远了,很快速了,确实是一生成就的佛法。  下面这是总结“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这一观叫真身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这个两句是拣别这个,这个邪正,这个是注解希望同修们自己去看,我讲注解的有前面,这重要的一段已经跟诸位做过报告了。  请看一百九十面,前面是观佛,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有两位大侍者,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也不能够忽略掉的,所以这个接下来这一段是教我们观观世音菩萨,请看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佛的相好如此的殊胜,我们虽然读了观经,听佛在经上给我们描绘,实实在在不是我们能力,能够想像得出来的,不要说是这个无量的相好了,一个相好恐怕我们一生都想不出来,何况是多呢,但是诸佛菩萨的真身,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见到呢,给各位说,必定能够见到,只要我们专心如法的修行,岂不闻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果我们的缘胜,或许在定中,或许在梦中我们都见到,诸位一定要晓得,你能够见到佛证明你业障轻,见不到佛证明你业障很重,不是佛不让我们见,佛没有心,那有不让我们见的道理,那为什么我们见不到呢,障碍在我们,不在他那一边,我们没有障碍就见到了,我们有障碍就见不到,所以见不见在我们这一边,不在佛那一边,这个一定要知道。  因此消业障是我们修行人第一条重要的功课,要想消业障,先要认清楚什么叫业障,假如业障没有搞清楚,那有没有消除自己怎么知道,业就是活动,就是造作,造业,造作,造作,身体是造作,言语是造作,起心动念是造作,说实在话,身口所造的还有限,起心动念所造的,那就没有限制,那因为起心动念造作,你看每天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口不造了,身也不造了,那念头还在造,它还在作梦呢,身口不造了念还在造,由此可知,这个意在那里造业从来不间断,不管你是清醒睡眠,它不障碍它统统在造业,这个业所造的业就是障碍,恶业是障,善业还是障,为什么呢,善恶业都是染污心,染污了真心,因此,这个自性弥陀就不能够现前,你的自性被污染了,什么叫业障消除呢,心清净,这个污染没有了,这个污染没有很难,污染轻了,不严重,轻了,自性弥陀就会现前,是这么一个道理,一念清净,一念就现前,念念清净,念念就现前,我们接触也有些同学们告诉我,他见佛,真的见到佛,见到观音菩萨,但是时间却是一刹那,再想见呢没有了,想见是什么呢,想见心心污染,那一刹那把念头忘掉,一刹那当中心清净,所以那一刹那见,第二刹那心又被污染了,他又见不到,像云彩里头的太阳,乌云,那个乌云缝隙当中,露一下看到了,过一会云飘一下又没有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所以大家一定要晓得,我们修行修什么,修清净心,虽然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的,清净平等觉,我们只要修清净心,心清净了,当然就平等,心清净了那有不觉的道理,可见得关键就是在清净心,不管你用什么功夫,修那一种行门,记住,凡是叫我心不清净的就是障碍,就不如法,你要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事实,你的功夫就会得力,你不会走冤枉路,知道我在修什么,我修清净心,清净心在那里修呢,一切时,一切处,好境界,恶境界,都是我们修行的处所,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修行的道场,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来修呢,在念佛人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当我们心,起心动念的时候,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息掉,统统归在这一句阿弥陀佛上,我们用的是这个方法,所有一切的念头都归到阿弥陀佛,以这一念止息一切妄念,除这一念之外,要记住统统是妄念,只有这一念叫正念,这就会用功,那么这样才能够得到真实的感应。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这一句,跟前面经文一比较呢,是有问题,前面阿弥陀佛的身长是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观世音菩萨个子怎么比阿弥陀佛高出这么多,我们在大经里头所读到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平等世界,那他的身高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也是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这个才对,才符合无量寿经上讲的,无量寿经上四十八愿所讲的相应,你看阿弥陀佛,这经文在一百八十四页,一百八十四页第一行,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旬恒河沙由旬,古时候,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他老人家有这个,观无量寿经的注解,那个注解也很有名,叫妙宗钞,我们这里有流通,我把它印出来,观无量寿经妙宗钞,智者大师作的,他老人家的解释呢,这八十可能是搞错了,可能是十八颠倒了,可能是十八,这佛身六十万亿,总不应该菩萨比佛高出太多,但是六十万亿要是比十八亿,菩萨又嫌太矮了,但是这个经文我们查了很多经都没有错,经文上前面都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此地是八十万亿那由他,没错,经文没错,是不是当初翻的时候,最初抄写的时候抄错了,这很难讲,这八十跟六十笔划差不了多少,我们了解就是经上这么说,古人有这个说法,我们不能够断定,但是如果根据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应当是平等的,净宗经论一定要以四十八愿做原始的依据,因为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诸佛菩萨所讲,如果跟四十八愿不一样,我们都要用四十八愿的标准,那就没有错了,所以用四十八愿的标准,这个佛菩萨以及那一边的,凡是去往生的人都应该是完全相同,这个才是正确的。,才符合弥陀世界是真正平等的世界。  下面所说的可以说跟无量寿经上都不无相应“身紫金色”,这是无量寿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身体都是紫磨真金身色,这个是相应的“顶有肉髻”,佛顶有肉髻,菩萨顶也有肉髻,佛跟菩萨的相貌都相同,都一样,这是我们在大经上看到的“项有圆光”,项就有头冠,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这个身高大,面相当然一样也高大了,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我们看佛光中化佛,化菩萨,菩萨当中也有化佛,也有化菩萨,正是赞佛偈里面所讲的,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也无边,佛跟菩萨圆光当中都做佛事“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这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菩萨就化现什么身相,所以在这个举身光明之中,这个观音菩萨所化现世间各类的众生,那个数量都是无量无边,这个五道就是六道,省略了阿修罗道,这阿修罗在那一道就归属那一道,楞严经上告诉我们,阿修罗除了地狱道没有之外,其他四道都有,天上人间,畜生饿鬼,这个四道都有阿修罗,平常我们说六道呢,是单说天上阿修罗,人间阿修罗归人道,畜生阿修罗归畜生道,这单单说天阿修罗,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从这个地方看到观世音菩萨,这个度化众生是用的应化身,他这个能力是真正是究竟圆满,化身就是真身,真身就是化身,这个身相能随众生之应,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目当中想这菩萨是什么样,他就现什么样,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这是说观音菩萨头上戴的帽子,这个帽子的质料是毗楞伽摩尼宝,这一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能胜的意思,胜是非常殊胜,有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其他一切宝不能为比,宝中最殊胜,有这个意思在,另外还有个意思,如意宝,能如人意变现万物,受用不尽,有这个意在,这是戴在这个冠上,戴在帽子上,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佛佛道同,面貌也相同,我们很不容易辨别这是那一尊佛,那是那一尊佛,没有法子辨别,他都相同,菩萨跟菩萨也相同,几尊菩萨都站在我们面前,那一尊是观世音我们不认识,我们分不开,他的面貌都相同,这个辨别呢,观音菩萨帽子里头有一尊立佛,你看到帽子里头有一尊立佛呢,那就是观音菩萨,那就没错,这是观音菩萨的标志,我们就好辨别了,像大势至菩萨那个帽子和观世音菩萨帽子一样,但是他帽子当中是一个宝瓶,一个宝瓶不是一个立佛,从这个地方辨别,除这一点之外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在西方极乐每一个人,还有一点小小不同的标志不一样,让这个凡夫能够识别,但是在西方世界的圣人不需要,他们心非常清净,照得清清楚楚,不会有一点差错,无需要任何的标志来区别“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这是说明菩萨面色的殊胜,身是金色,面也是金色“眉间毫相”,观音菩萨同样也有白毫相“眉间也有白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跟阿弥陀佛没有两样,这个相有八万四千好,身有八万四千相,相有八万四千好,我们读这段经文要注意的,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身像,不会比这个差,要是比这个差,那四十八愿就违背了,决定不能够违背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好像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宪法一样,任何法律不能跟它抵触,它是最原始最真实的“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无量无数后来又来个百千,这个百千是指种,无量无数是指多,我们大家都喜观阿弥陀佛,十方世界的人都喜观阿弥陀佛,不但阿弥陀佛变化无量无边的身,来应我们,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也变化,无量无边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菩萨能化阿弥陀佛,我们喜欢乐师佛,他就化药师佛,我们喜欢释迦牟尼佛,他就化释迦牟尼佛,他能够现一切诸佛如来的身,而且每一个佛身能够现无量无边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他圆满的能力。  “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佛一定有菩萨,有菩萨海会,变现的佛跟真佛没有两样,变现菩萨这个佛的海会跟真佛海会也没有两样“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臂如红莲华色。”,这个里头我们要注意到的,就是他的性德圆满的法会,变现自在,权教菩萨,二乘圣者能变现,但是要作意,不作意就不能变现,我们读地藏经,你看光目女,婆罗门女遇到了阿罗汉,她请求让他,告诉她母亲现在在什么地方,阿罗汉一定要入定,然后从定中出来了,才告诉她,那就叫入定,叫作意,他不能你一说马上就答覆你,不行,他入定,在定中才能看出这个境界,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不必作意,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想见就见,你一提起他就见到,不必作意这才叫变现自在,到要作意的时候,这个变现是能变现不自在,如一切经上所说的,生到西方世界的人,都是阿鞞跋致,七地以上自然不需要作意,七地是得无生忍菩萨,那真的是变现自在,何况观世音菩萨位居等觉,而且又是古佛再来,满十方界,所以菩萨真的是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大师在前面注解里面告诉我们的,我们念佛,佛念我们,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要问呢,观世音菩萨念不念我们呢,我们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想我们,观音想不想我们呢,观音菩萨跟阿弥陀佛一样,这是许许多多念佛人不知道,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念的心不恳切,这个感应里头有个障碍,消业障消得很少,如果你知道这桩事情,我这一念他就念我,我想他他就想我,你要明白这个事实道理,你念佛就消业障就消得大了,就消得深,这个一定的道理,为什么呢,他声声非常的亲切,从前我们念佛没有这么亲切,我念他不晓得他念不念我,我念他他是不是真的知道,假如真的晓得,我念他一声,他也念我一声,这个心情完全不一样,这是我们要感谢善导大师,要不是他老人家跟我们说出来,我们怎么会晓得这个事实,所以你才晓得,一切法门里面这个念佛是多亲切,念佛真的跟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心心相印,那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所以从前灌顶大师讲的,所有法门消不了的业障,念佛法门可以消,我们现在才恍然明白了,为什么它能消就在此地,我们念佛,佛念我们,佛菩萨在那里呢,无时无处而不在,满十方界,臂如红莲华色,这是说的是观世音菩萨的臂,手臂,菩萨大慈大悲,所以为一切众生现千手千眼,这一个手臂是一只手,千手千眼,这个意思是表什么呢,表普渡一切众生,表处处援手,这个千眼是表他没有见不到的,尽虚空□法界他都见到了,眼见到手就到,真的会帮助我们“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经文是接着上面的,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他这个璎珞是光变现的,这个妙不可言,我们这个世间以光变成的东西,我们还没有发现,光能变成璎珞,我们还没有能想像得到,没有能设想得到,更殊胜,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光现的璎珞,璎珞当中又现一切诸庄严事,这个庄严事是什么呢,十方诸佛刹土,十法界众生的状况,都在这个光明璎珞里面显现出来,菩萨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呢,尽虚空□法界,都在他璎珞当中显现出来“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色相之好,我们也没办法形容,不但无法形容,实在是无法想像,想像都想像不出来,怎么能形容呢“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这个画就是纹路,可见得他这个纹路非常微细,那我们这个不能为比“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这个地方接引是,接引念佛功夫成就的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大势至授手接引,佛光注照,这是我们在许多经论变相图里面看到的,西方三圣接引你往生,阿弥陀佛放光照你,注照你,观世音大势至授手接引,这个接引,所以念佛的功夫就这样提升了一倍,我们这个地方只要念到功夫成片,临命终时见到佛菩萨,这个功夫自自然然就到了一心不乱,所以罗什大师翻阿弥陀佛,阿弥陀经一心不乱,玄奘大师不反对,原本上不是一心不乱,原本没有这个字样,一心不乱是鸠摩罗什大师,他用的这个字样,但是他用的这个字样,虽然跟经文,原本不一样意思没错,玄奘大师默认就是同意他用这个辞,玄奘大师同意,这是没有过失,这就接引的时候到一心不乱,如果我们自己认真努力要念到一心不乱,佛来接引的时候,从事一心不乱就提升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凡有许多不同的等级,总是会给你加一倍,理一心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品法身,所以到理一心,我们就见到了真佛,经上讲的真佛真菩萨,就统统见到了,见到了那个时候回想一下,我们在娑婆世界,读这个经的时候,才证明佛讲的没错,确确实实是这个像,所以经可以给我们做印证。  我们看到经上讲的宝手放光,光明普照,所以他这个确实是消业障,提升我们功夫的等级“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这个足,足下面有轮相,轮相也是纹路,纹路的相,我们这个手掌,手指头有轮相,也有不是圆的轮相,这个观音菩萨足底下轮相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那么我们看到佛的相,佛无论是坐着站着,下头有金台,台下面有莲花,这个完全是性德自然变现,不是人为去造作,自然变现,所以底下讲“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五百亿的光明台,这个金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这些完全是性德自然流露,不是想像的,不是想像成的,当然更不是造作的。  所以古德曾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这个意思,就是没有念过华严经的人,不晓得佛的富贵,我们世间人的富贵,一切都是要靠造作,雕栏玉砌,先要设计人工制造,所以它不长久,不能永恒不变,佛菩萨他那个生活环境,真是美到了极处,天上人间富贵不能为比,而这一些,一切受用是自然变化所作,没有人设计也没有人造作,是性德自然流露,本来就是这样,可见得我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是这么富足,现在落魄到这样不堪的地步,变得这么可怜,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佛说妄想执着,这两个病根,这个妄想执着,愈来愈深,愈来愈严重,所以变得眼前这个样子,我们要想恢复性德,一定要遵照佛教导我们的去做,要把这个病根拔除,这个病根是妄想是执着,佛教给我们,方法里面最重要的方法叫我们布施,布施放下舍掉,把妄想执着舍掉,晓得我们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受这个害,人不肯放下,不肯舍弃,也就迷惑颠倒,他迷得太深,迷是毒,这贪嗔痴,都是贪嗔痴叫做三毒,他这个毒中得太深,所以佛给他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是放不下,还是不能彻底把它丢掉,原因就在此地,这些东西对我们求生西方净土,也造成了直接的伤害,所以往生西方净土在那一刹那当中,你要把他断干净,舍干净才走得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想去那不要紧,你已经出去了,如果在关键那一刹那,这又想起又这放不下,那个舍不得了,那这一生就去不成了,所以往生那一刹那是关键时刻,如何在那一刹那没有妨碍,现在就要常常练习,常常练习能放下,肯放下,你是愈能放下愈肯放下,临终那一刹那障碍就愈少,换句话说,往生的把握就愈大,道理在此地。  这个舍,舍也是大学问,也不容易,我们晓得学佛不能不修福报,为什么呢,往生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福报,我们中国人讲五福,五种福报里头最后一个,就是好死..., 死的清楚,死的明了,诸位要晓得,临走的人头脑很清楚很明白,这种人纵然不学佛,不求生净土,他也不堕恶道,凡是堕恶道都是迷惑颠倒走的,人事不省走的那就很难,这个是堕入恶道的机会最大,怎么样叫我们临终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福报,一定要修福,修福我不享受,那这个不享受到什么时候我的福报才现前呢,临终那一刹那现前,我们念佛人所祈求的命终没有病苦,不要害病,预知时至走得很自在,如入禅定这就对了,一生修的福报不享,我就在这个时候享,这一种人最聪明人,真正智慧人,修福报,那一种福报最殊胜,那一种福报最真实,佛在经上跟我们说的太多了,自行化他,自己修行福慧双修,化他是修真实的福报,我们把佛法,把一切世法,世间的善法,布施给一切大众,供养一切大众,这个福报无量无边,去修这个福,不要自己享受,自己享受,福报享尽了,临命终时迷惑颠倒,福报没有了,那个亏就吃大了,所以这个是我们学佛同修不能不注意的。  底下说“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阿弥陀佛相好光明,观世音菩萨跟佛没有两样,这个跟无量寿经上所说完全相应,比佛稍微差一点的“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他顶上有没有肉髻相,有...,无见顶相,就是这两个相跟世尊一心比,这世尊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似乎比他要更好一点,就是这个意思,其他的完全相同“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这个是总结,观相“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观。”,这是特别提醒我们,观观世音菩萨这样观,就对了,就正确了,没有错误了“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这是真的。  在中国称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很多,称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特别是在苦难的时候,感应最殊胜,最不可思议,诸位想想原因在那里,苦难的时候念佛呢,心声音都恳切,平常我们念佛没什么事情,马马虎虎的念,念得心不在焉,所以这个感应就很差,特别是急难的时候,生死关头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念佛跟普通念佛可说是完全不一样,心情不相同,真诚恳切都不相同,所以在那个时候,特别有感应,换句话说,什么时候真诚恳切念,什么时候都有感应,就是我们那个真诚心在平常露不出来,必须在生死交关的时候才逼出来,这是感应,非常非常的显著,那个谛观心要真,心要细,心不真,心要不细你观不出来,因此在谛观的时候,跟生死关头心情没有两样,所以它灭罪的功能不可思议,我们常念观音菩萨,常常想观音菩萨,你就不会遇到灾难,能消业障,能灭生死之罪,所以佛在阿弥陀经里面,都劝我们在急难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授手来援助你的,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这是教给我们修观的方法,如果我们要修观,观观世音菩萨,因为这个十六观,我们知道,任何一观都可以单独修,可以单独修,一观观成就能往生,不一定十六观都要统统观成,不是这样子,任何一观观成都能灭罪,都能够消灾,都能够往生,如果我们专修这一个法门,观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佛告诉我们,先观顶上肉髻,然后再观天冠,再观眉间白毫,像观佛一样次第观,次第观想,要观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如观掌中,我们手掌摆在眼前纹路看得很详细,看得很清楚,观观世音菩萨,那清楚就要像观手掌当指头一样,这才叫观成,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这个邪正的辨别非常重要,这个观想要错误,怎么错误呢,跟经上讲的不一样那就错了,如果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这就没有错,这就是正观,如果现的相跟经上讲的不一样,这是入了邪观,邪正这个辨别比什么都重要,当然现在我们不修观,我们明白这个事情就可以了,可是一般来说现在这个社会,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详细,邪法非常炽盛,一般俗话常讲,法弱魔强,这就也说明了,邪法强正法弱,如果不能辨别邪正,学佛学错了,学成魔了,学成鬼怪了,在楞严上讲的妖魔鬼怪,变成妖魔鬼怪,那就非常可惜了,这个责任要自己负,佛菩萨不负这个责任,佛菩萨在经上,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我们自己没有智慧,不能辨别这个过失确实在自己,所以学佛心地要真诚,要求佛菩萨保佑,自己要小心谨慎,要用智慧不能用感情,才不至于走错路,这个走错路很困难,一步走错了回头不容易,这个都是邪正辨别的重要性,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观无量寿经疏 第二十二卷   第一百九十五面第六行“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这是接着观观世音之后,教给我们观大势至菩萨,这个是十六观里面第十一观,这个大势至菩萨,在前面曾经介绍过了,这个名号的来由,这个地方给我们介绍的是,菩萨身相与观世音菩萨相同,身量大小相同。  圆光这是说明菩萨,这个头项上有圆光,跟这个观音菩萨一样,这个光有一百二十五旬,也照二百五十旬,这个光照比光明要大,在经上我们看得很清楚,这是单单讲,菩萨这颈子上面的圆光,单指这个。  下面给我们讲“举身光明”,菩萨全身都放光,跟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一样全身放光“照十方国”,这一句我们要特别留意,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去,为什么呢,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他方世界许许多多诸佛如来,都没有这么大的光明,所以这个,一尊佛的光明,照一个大千世界,照两个大千世界,照十个大千世界,这都常见的,照十方国,那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个是非常希有,很少见到的,我们前面读到,观音菩萨是这样的,大势至菩萨也是这样的,尽虚空□法界,无处不照,无时不照,可见得我们都在三圣光明之中,所以我们念佛,我们想佛拜佛,佛那有不知道的道理呢,全在他光明含摄之中,所以这一句很重要。  “作紫金色”,佛身是紫金色,菩萨身也是紫金色,这个地方只是略说一说,不作详细介绍的,因为前面介绍佛,介绍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既然跟他相同,前面详说,这个地方略说就可以了。  “有缘众生,皆悉得见。”,这一句我们看起来非常欢喜,西方三圣,观音菩萨表行门,大势至菩萨表解门,所以观音慈悲,势至理性,理智,换句话说,慈悲一定要依理智,不能感情用事,大势至菩萨代表了智慧,有缘这个缘要用现代话来说,具足条件,问题就见到了,你这个条件没有具足就见不到,要什么样的条件呢,实在讲,他跟观世音菩萨的缘相同,这两尊菩萨对于娑婆世界的缘特别深,所以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要用什么条件去感,古德常常教给我们,至诚感通,由此可知,我们用真诚心,用恭敬心,去念菩萨的名号,礼敬菩萨,想念菩萨,这就是感,菩萨一定就有应,这叫有缘众生。  世尊为我们介绍的西方三圣的经典,可以说对大势至菩萨介绍的比较简略,没有观音菩萨介绍那么详细,观音菩萨有三经,都是分散在大经之中,第一部是在华严,在华严五十三参里面,善财童子参访观自在菩萨,代表第七行位,十行位的菩萨第七行位,第二部是在楞严经上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三部是在法华经里面,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我们称它作观音三经,观音菩萨的三经,华严经上的这一部份是概说,可以说面面都讲到了,自行化他统统讲到了,楞严经这一部份偏重在菩萨的修行,他是怎样修行,成就观世音菩萨,而普门品这一部份,偏重在介绍菩萨大慈大悲广度众生,介绍他度众生的事业,是相当的详细,而大势至菩萨的经呢,只有楞严经里面,经文不算很长,二百四十四个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也不能因为世尊给我们介绍的很少,经文很短,我们就把菩萨疏忽了,那就错了,殊不知他这个短短的,二百四十四个字,如果说理论,说修学方法,说境界,说成就,确实几乎涵盖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也可以说,念佛圆通章是世尊,到这个世间来,度众生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法门,那这个第一法门不是华严吗,不是无量寿经弥陀经吗,是的,没错,但是讲的最简单,最扼要的,可以说一句废话也没有的,精简到了极处,就是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可以说是净宗的精华,印光大师将它取出来,放在四经后面成为净土五经,这是非常非常的高明,那是大手眼,决定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因此我们对于菩萨,这个度众生的功德利益,这才真正能体会到一些,菩萨现身跟我们见面的时候,没有像观世音菩萨,那么普遍,那么多,可是念佛往生的人,他临命终时的时候,一定会见到菩萨与观音授手来迎接,这几乎是每一个往生的人,都见到的,由此可知,缘在成熟的时候统统都见得到,再看底下经文。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这显示佛菩萨,大势至菩萨性德,般若智慧的殊胜,从大势至菩萨一毛孔的光明,就见到十方无量诸佛,实在就是尽虚空□法界,一切诸佛的光明,从菩萨一毛孔当中就见到了,因此大家称他作无边光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无边光菩萨。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从菩萨光明德用,所建立的名号叫无边光菩萨,从菩萨帮助众生脱离三涂六道,称这个菩萨叫大势至菩萨,势是势力,他有非常伟大的势力,能帮助我们超越三界苦海,这个名号从这里建立的,现在我们都称他大势至,不称他无边光,我们偏重在后面这个利益,那就是,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令离三涂,得无上力,这个无上力就是往生净土,往生净土这就是真正名符其实的无上力,我们要问,菩萨智慧光,在什么地方呢,普照一切,有没有照到我们呢,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呢,诸位必须要知道,菩萨的智慧光明,就是二百四十四个字的念佛圆通章,近代印光大师,可以说是在晚年,特别将这一章经文写出来,供养我们大众,大势至菩萨,这个印光大师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这个一段经文是大势至菩萨自己写的,他跟我们的缘特别殊胜,为什么呢,他老人家写的真迹就在我们图书馆,我们挂的这幅对联,就是他老人家的真迹,那个圆通章的真迹,我们收藏在里面没有挂出来,印出来的是从真迹里印出来的,他跟我们的缘,那比任何道场又要来得深,一般道场拿到,这个印祖写的圆通章都是印出来的,不是真迹,真迹在我们这里,这个一段经文,不仅仅是将释迦世尊,一代度化众生的核心说出来,实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要想将一切众生,在短短一生当中,就叫他永离三界,圆满成佛,实在讲就是他这一个法门,法门虽然无量无边,能够遍及一切众生之机,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能在一生当中平等成就,除此之外,再找不到第二个法门,这是菩萨真实智慧光普照一切,他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太简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二句八个字,你把这二句做到了,你这一生决定永脱轮回,不再搞六道轮回了,你一定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中圆满成就,这还得了,这不得了,说到具体的成就,他老人家又有二句话教给我们,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叫我们的心真的定了,不假方便就是一门深入,不须要借重任何法门来帮助,我们要不要参禅呢不需要,要不要持咒呢不需要,要不要学教呢不需要,什么都不需要,老老实实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了,你看这么简单这么容易,成就是这样的殊胜,这不是大智慧普照一切那能做得到呢,所以我常常劝勉同修,我们修净土五经当中,取任何一部都能达到往生的目的,功德决定是相等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劝人去念无量寿经,那是因为老实人少,这个要学大势至菩萨,什么人有缘众生呢,老实人,老实念佛,那是老实人,不老实的呢,不老实念阿弥陀佛去,念无量寿经经文很长,里面讲的很详细,慢慢听了会点头,会相信,这个大势至菩萨说是不需要,什么都不需要,叫我老实念,我就老实念,那些东西不想知道,知道的事情多了心反而乱,不须要知道,殊不知那才叫做真正的精华,修行的法门最殊胜,最无比的,这个是叫我们,永离三思成就无上力,这是菩萨名号的来由,再看因为这是叫观,观菩萨那要介绍的详细一点,对于菩萨本人身相要多说一些。  “此菩萨天冠”,菩萨戴帽子,佛不戴帽子,菩萨戴帽子,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  不仅仅毛孔里面现一切诸佛光明,他这个头上帽子里面,还现十方一切诸佛的刹土,像那个电视画面一样,十方一切诸佛国土的时候,都映现在其中,这是说明帽子的相,帽子的功德,这个现相是功德。  “顶上肉髻,如□头摩华。”,□头摩是红色的莲华,肉髻是红色的。  “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通常我们所见到菩萨是在帽子的当中,跟观音菩萨的差别就在此地,观音菩萨帽子当中是一个站着的佛像,立佛,大势至菩萨这个天冠之中是有一个宝瓶,这个地方经文讲,这个宝瓶是在肉髻上,它的作用不可思议,宝瓶里面盛的是光明,换一句话说,宝瓶放光,光中现出一切诸佛在十方世界度化众生,佛事是教化众生,这个是佛事,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教导修行,为一切众生授记,这都是属于佛事,总而言之,是教导众生的这一些现象,都能在宝瓶光明当中显现出来。  “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等无有异,换一句话说,大势至菩萨跟阿弥陀佛也一样,这个给我们证明了,无量寿经上所说的,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平等法界,我们见到菩萨身相,就知道将来我们自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身相,菩萨居等觉位,但是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我们到那个地方身相跟他也是等无有异。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这是说出菩萨的行动,这话应该要用现代话来讲,他老人家跟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方法不一样,观音菩萨是柔软慈悲,大势至菩萨现的相,不是那个慈悲柔软的相,他理智没有感情,所以所现示的是威德之相,这叫看了他尊敬又害怕,不像观音菩萨和譪可亲。,这个菩萨看到令人生敬畏之心,这就是震动,我们要明了这个意思。  “地动之处”,唯有真实的智慧,才能够净化世界人心,世界是依报,人心是正报,因此佛法就是建立在,真实即智慧的基础上,佛教一切众生所求的,真实智慧,而不是求别的,智慧现前,所有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不但都能解决,而且是圆满解决,所有一切的困苦艰难,都从迷惑颠倒中生,智慧一开显不迷了,不颠倒了,因此所有问题统统迎刃而解,所以他行动的地方有五百亿宝华,这个宝华指的是莲华。  这个“宝华庄严高显,像极乐世界。”,这个意思是说,他老人家到那个地方净化这个地区,把这个地区变成也像极乐世界一样,我们今天听到这个佛门里常讲的人间净土,就是这个意思,菩萨是不是真有这个能力呢,真有,真有这个能力,为什么没有把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变成极乐世界呢,菩萨有这个能力奈何我们不接受,我们不肯依教奉行,那他纵然有能力,也没有法子,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力量很大,他是相等的,心是能现能变,这个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呀,佛觉悟的力量,佛是觉呀,觉的力量很大,众生是迷,觉的力量大,迷的力量也不小,这三个力量相等,那这就难办,那问题是那一个力量,众生力量如何跟佛的力量结合那就行了,那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能信佛,能接受佛的教导,能真实依教奉行,这个佛的力量,跟我们自己的心力结合了,那决定能够破迷开悟,就达到净化身心世界的目标了,我们不肯接受,那就没有法子了,这个也是经上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人无缘呢,不相信佛,不接受佛的,不肯依照佛教训去做的,这些人无缘,这个地方说的是这么一个比喻,我们要是仔细想一想,这个话是真的,如果我们这个世界,都能够依照经典教训去做,这个世界确实是如极乐世界,虽然不是真的极乐世界,也有一点像极乐世界,不必说的太多,就依无量寿经的教训就够了,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每一个人都过非常自在圆满的生活,这个是真的是可以做得到的,这是这个菩萨行的时候。  “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这一段给我们叙说,这菩萨坐,跟观音菩萨也不一样,前面行不一样,坐也都是显示出无比的威势,可见这个大势至的名号,真的是名符其实,显示出菩萨的威德,这个无论是行,无论是坐都是惊天动地,这个地方动,诸位要记住,不是真的地动,哪地动当成地震,那还得了,那不是带来了灾难,菩萨怎么会可能给一切众生带来灾害呢,这不可能的,佛的戒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不但没有害众生的念头,连叫众生生一点烦恼,菩萨都不愿意做,怎么会到一个地方,造成大地震那还得了,这个震动是说,这一方的人人心震动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六种震动是比喻,比喻什么呢,全面的震动,不是一部份,全面的震动取这个意思,我们现在所谓是,譬如说是某一个专家发表一篇言论,震撼社会,震撼世界就这个意思,这个大势至菩萨无论是行是坐,他老人家一举一动都能够震撼,这个世界一切众生的心行,因为他是真实的智慧,众生久远劫迷惑颠倒,他能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是全面震动的意思。  “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这个尘是微尘,数是数量,佛刹说一个上一个下,其他都包含在其中,这里头到底有多少佛刹呢,微尘数佛刹,这是形容佛刹之多,形容菩萨度众生面之广,这个面积之广,度众生数量之多,都是不可思议,他跟观音跟阿弥陀佛,可以说是三位一体,有一个必定有那两个,不会单独一个在的,有阿弥陀佛一定有观音势至,有观音菩萨一定有大势至有阿弥陀佛,有大势至菩萨也一定有阿弥陀佛有观世音,分身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分身观世音菩萨,分身大势至菩萨,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畟塞是充满,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这一观很庄严很殊胜,观想什么,西方三圣遍满了虚空法界,三圣为无量无边众生讲经说法,劝他们念佛往生,实在讲很不容易观,这个境界太广太广大,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要像经上这样说法,不但观观世音菩萨色身,还要观观世音菩萨无量的分身,跟观世音菩萨这个大势至菩萨连在一起的,又有观世音,又有阿弥陀佛,这三圣都是无量无边,还要观他演说妙法度苦众生,这个境界实在是不容易,所以这十六观真的愈往后面愈来愈难,愈往后面的境界愈来愈广大,这个才是观观世音菩萨。  “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这个底下是讲,观成的利益,这个经文,如果我们把它颠倒一下顺一顺,这个意思就更明显了,是不是当年写经的人写颠倒了,这个也有可能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它总结应该是在这个色身相下面,名第十一观,这就好讲了也很顺,你看我们把这一句念下来,从一百九十七面第一行“作此观音,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观。”,这个念法就好念,然后底下,观此菩萨者,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这个句子就好念多了,就是这一句感觉很别扭,但是一颠倒就非常之通顺,所以是不是从前人这个抄写抄错了,亦未可知,可是我们今天念的时候,这个念法很顺利很通顺,可是我们不能改经,我只能把这个意思向诸位说出来,这样一看就容易看得多了,观这个菩萨所得的利益,是除无量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但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有些本子这个但,这个字是用作,作是观者,这个本子是但是观者,那究竟是那一个字,是正确的很难讲,因为古本子就有这两种不同,所以只能在旁边注出来作参考,有些本子是作是观者,我们这个本子是但是观者,但意思还差不多,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不处胞胎”,这个不处胞胎,就是永脱轮回的意思,就是不入三界,三界里面生死,胎卵湿化,用一个字来做代表,能够常常作这个观的必定得生净土,所以他不会再堕在六道轮回里面。  “常游诸佛净妙国土”,这完全讲的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现相,你要不生到极乐世界,你怎么可能常游诸佛国土,这不可能,所以一定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每一天像这个弥陀经,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几乎每一个人每一天清晨,都能够去游历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就指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功德利益。  “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所以在这个总结里面,把观世音菩萨也合在一起,这是教我们观西方三圣的真身,这个注解希望同修们自己去看,我们就把它省略掉了。  请看二百零二面,这一段经文是第十二观,第十二观叫普观“见此事时”,这一句是承前启后,这个此事,应当是指前面的三观,观佛,观观世音,观大势至,实在说呢,三圣,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  这个地方这一段经文里面,教给我们平常这个修观用功的方法,用功方法,这个修用功一定要遵照经训,指方立相,一定要面向西方,在西方设三圣的相,画像也可以,塑像也可以,都可以,这个观比较容易相应,自己心里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坐在莲华当中跏趺坐,我们常讲双盘,有一些人不能双盘,年岁比较大的,年岁大了这个骨头都硬了盘不起来了,盘不起来单盘也可以,单盘也盘不起来,我这次到南部讲经,听到一个同修说,也是盘腿盘不上来,他就问菩妙法师,菩妙法师正好指着,他自己那里供养一尊地藏菩萨像,那个地藏菩萨是一个脚蹲着,一个脚放着下来,你看地藏菩萨这个坐法不是很舒服很自在,那种坐法叫菩萨坐,叫菩萨坐,菩妙法师也很有趣味,所以能跏趺坐更好,不能跏趺坐,不管怎么样坐,我们想自己跏趺坐,观想当中跏趺坐,这个很重要,此地就是教你观想,我们观想跏趺坐在莲华当中,想这莲华合起来,想这莲华开,想莲华的开合,诸位要知道,您照这样去想呢,你的妄想就没有了,确实用这个方法,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了,所以它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如果念佛还不能摄心,也就是念佛当中还有很多的妄想,这个时候怎么办,想佛的相,佛的相非常微妙,不太容易想的出来,想莲华比较方便,我们念佛的时候,想自己坐在莲华里面,想莲华开合,或者想莲华光色,红色红光,黄色黄光,想这个,想它的光色,这样也能够把这个妄想制住,所以可以加一点这些。  “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这是想西方世界的状况,莲华开的时候有五百光明来照射,这莲华开了外面的光明照进来了,这个打坐的时候这个眼睛是似闭非闭,这个时候眼睛睁开来看一看..., 这一睁开看到西方三圣遍满了虚空,西方世界人多,太多啦,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每一个世界每一天,甚至于现在讲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不知道有多少人去往生,去那个世界多大,西方世界热闹,这么多的人到了西方世界,有人怀疑阿弥陀佛接应不暇,恐怕会把我忘掉了,我念他,他是不是知道,我什么时候往生他晓不晓得,总是担心,总是怀疑,这一种怀疑,诸位要知道真的会造成自己的障碍,纵然功夫很好,也堕在边地疑城,所以无量寿经一定要读,一定要熟读要熟透,为什么,不怀疑,经上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每一个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本愿威神一加持,他的智慧神通全都开显,每一个人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智,十方世界无量众生起心动念他都知道,那西方极乐世界下下品的人都知道,都看见,那弥陀观音势至难道还看不见吗,没有这个道理,何况佛菩萨法身遍满虚空,法身无相,无不相,这是真的,佛菩萨的法身跟我们的法身是一个身,这常常课诵本都常念,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那法身什么,真如本性,一个性,性遍一切处,这个是法身本体,从体起用,这是现相,即然真性遍一切处,那个地方不现相,楞严上说得清楚说得明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九法界都叫众生,心地清净的众生就现佛菩萨的相,心地污染的众生就现六道凡夫相,现什么样的相,佛菩萨没有念头,他没有说,我到那里去现个什么相,没有他没有这个念头,他那个现相是自然的,相从那里生,众生心生的,像这个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自自然然而现的,众生有心感,菩萨无心应,像我们敲这个磬一样,我们有心去敲它,一敲它就响了就应了,它应是无心的,它不是说,你敲我,赶快去应一下没有,它没有起心动念,诸佛菩萨从来不起心动念的,所以他才能够遍应法界,如果他有心有念,那只能应一个,不能与其他的人感应,譬如说我们世间自古以来讲母子连心,母亲想儿子,儿子会有感应呀,他想别人为什么没有感应,这就是他有分别,有执着,所以他这个感应范围就小了,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这个感应是尽虚空□法界的,所以说无处不现身,在极乐世界本土也是现无量无边身,那世界人多,因此每一个人都见到佛,每一个人天天都见菩萨,这是菩萨的化身,这应化身遍满国土,水鸟也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个里面珍禽奇鸟太多,都能说法,风吹树叶华果,何况树上还布满了璎珞,就像自自然然的交响乐一样,也在那里说法,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情与无情无不说法,统统在说法。  “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您所听的法音跟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世界所说的一切经法完全相应,由此可以证实佛讲的,佛佛道同,今佛如同古佛之再来,佛所讲的法没有两样,都是一样的说法,与十二部经合,十二部是圆满的佛法,佛法分为十二类,称之为十二部经,像长行,偈颂,这个密咒,这个本生,这个本事,这是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呢,说是它的形式,题材总共有十二类,这十二种十二类完全具足圆满的,只有华严经,所以华严经这十二类的题材统统具足圆满法轮,法华这具足九种,像我们阿弥陀经只具足三种,阿弥陀经它这个里面比较上来的简单,这个出定的时候还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没有把它忘记,这是定中的境界,清楚明白,所以他能够忆持不忘,由此可知,此地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从经文看来,似乎不是初学,初学达不到这个境界,初学我们照着这个经所说的我们在想,叫妄想,不是观想,是妄想,观想跟妄想不一样,观想是这个境界清清楚楚在眼前,如果把妄想当作观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观想跟妄想,真的我们要有能力把它辨别,不但观经里面的观是功夫,禅宗里面用的功夫,观照,也是说观,教下里面像天台他们的功夫叫止观,为什么不叫想呢,由此可知,观跟想不同,想是用的意识,观不用意识,离心意识,这才叫观,用心意识,那就是妄想,这个差别就在这里,换一句话,说他没有分别,没有分别,不用第六意识,没有执着不用第七识,这就是观,而这个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确实没有分别执着,所见的境界跟佛在经上讲的相同,佛跟我们讲这个境界的时候是给我们做印证的,我们拿来给你眼前的境界对照一下比较一下,如果相同这个境界是真的正观,如果讲的不相同那叫邪观那就不是的,不是的时候属于魔境,魔境现前不是佛境,像楞严经上讲的五十种阴魔,这些魔境现前,如果我们对于教理没有很深的印象,这个境界现前会把它误会那是佛境界,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以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原因是什么呢,境界现前不认识,把魔境误以为是佛境,这上当就随它走了,这一入那个境界又堕落了,为什么会有这个境界呢,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从无始劫以来造的罪业太多太多,给一切众生结下的恩怨是无量无边,冤家对头找你麻烦,障碍你不希望你成就,你那个恩爱的眷属也障碍你,他也舍不得你走,所以说怨障碍,亲也障碍,怨亲统统障碍,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以变现这些境界来障碍你,所以楞严确实有殊胜的功德利益,它把这些境界全给我们说破了,如果我们知道这一桩事情,将来这个境界现前,我们认识它一认识了,它就不起作用,只要你认识这个境界是魔境,魔的力量就失掉了,不能障碍你,怕的就是你不认识它,到那个时候我们到底有没有把握认识呢,这是关键的时候,那个时候又没有人提醒那怎么办呢,佛教给我们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太好了,境界现前决定不理会,见若无见,闻若无闻,那它就障碍不了你,魔的力量展现在你的面前诱惑你,你心一动,它的把戏就有效果了,如果摆在你面前你不动心,如如不动,你还是三昧现前,它就没办法了,这是佛教给我们一个原则,所以禅宗里面是常说,因为禅有境界,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用这个方法,不管什么境界,佛境界也好,魔境界也好一概不理会,这是正确的,真正在所有一切境界里练什么,练不动心不为外境所转,这是你功夫成就了,如像这个我们念佛人,这个境界比参禅比持咒要少,同时真正这个真诚恭敬,一心念佛的人,经上讲的很清楚,佛菩萨光明常常注照,所以这一切妖魔不得其便,它想障碍你它不敢,有佛光保护你,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了,功夫稍稍有一点偏失就会出问题,你像大家在台湾流行很普遍的,慈悲三昧水忏,慈悲三昧水忏的缘起,前面序文写得很详细,悟达国师十世高僧,真的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他的冤家对他无可奈何,第十世这个时候十世修行了不起,做了皇帝的老师皇帝送他一个沉香宝座,像太师椅沉香宝座,他一念贡高我慢觉得很了不起了,人上之人,这一念生护法神走了,这个一念迷了,一念迷,这个一念是心妄动了,三昧失掉了,佛菩萨威神加持不上,护法龙天走了,冤家债主找到身上来了,害了个人面疮几乎送了命,这是远的一个例子,近代的一个例子倓虚老法师,在那个录音带上讲的他那个同学,谛闲老和尚早年的一个徒弟,参禅的以后就做土地公去了,被什么人抓去了呢,被他太太抓去了,被太太抓去当土地公去了,也是一念傲慢心起,就在镇江,这个江天寺,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好的一个道场,大概民国初年,他在这个道场里面担任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地位很高,仅次于住持,一念傲慢心起来了护法神没有了,他太太附上身,这是近代的一个例子,由此可知念头一偏差魔就来了,知见要正啦,要纯正不能有一丝毫的偏差,我们修行功夫才得利,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在第十六观这个地方是十二,最后一观,它的殊胜处,就是行住坐卧,功夫都能保持,真的大势至菩萨讲,净念相继,他真的能够保持相继,睡着忘掉了没有关系,不要去想它,谛闲老和尚讲,念佛念累了歇一会儿,休息好了就再念,这多方便,他这个念佛的徒弟念了三年站着往生,就是老和尚这个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所以念累了休息没有关系,不要害怕,怕的是什么呢,休息好了之后不念了,忘掉了,就怕这个,如果休息好了,马上继续再念,那就完全正确,所以这个持名比观想比观像都要来的方便,这是真的。  “,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这是真见到了,这是定中见,在念佛三昧当中见的。“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我们看这个经文的例子,他们都是这么写的,唯独前面一观,它这个这一句颠倒了“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这个末后一句是讲的利益,常常来,现在又问了,是不是常常见到了,这个地方诸位同修要知道,如果真的观想成就了,它不是妄想,确实观想成了真的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了,那当然常常见到三圣,这是事实,如果不是观者,会常常见到三圣就不是好事,这个要知道的,我们虽然不常常见到佛相,但是要知道确确实实,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常常在加持我们,常常在保佑我们,常常在护念我们,那这是事实,这一点都不假,这个是念佛现前所得到的利益,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疏 第二十三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零四面,倒数第四行“请看经文,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这是第十三观,杂想观,这一章是观像念佛,在本经总括十六观,世尊教给我们修往生的方法,总有三种,第一个,从初观落日悬鼓,一直到前面第十二观,都是属于观想念佛,这一观是属于观像念佛,比前面观想要容易,到第十六观,是教给我们持名念佛,佛在许许多多,这个大乘经里面,说法的方式,都是把最重要的放在最后,像我们在华严看到五十三参,最后普贤菩萨代表的大圆满,在楞严会上最后我们看到大势至,观世音菩萨代表首楞严大定的修学,都是把最要紧的放在后面,在本经,他把持名念佛放在后面,这意思也就告诉我们,往生西方修学的方法,持名是第一,今天我们看这个观像,观像最重要的要把假的佛像当作真佛来看,那个真诚恭敬心才能够生的起来才会有感应,而且修这个法门呢,实在讲要很有福报,很有时间,家里面有庄严的佛堂,佛堂中要供养好像,庄严的好像,不能离开佛堂,离开佛堂就看不到佛像了,你那个功夫就中断了,所以要有时间,要有人照顾,所以不必为衣食操心,样样都有人侍候着,这样大福报的人修这个法门行,这个一般人没有这么大的福报,我们看看这个修学的方法,所以开头第一句世尊就告诉阿难及韦提希,当然也就是告诉我们。  “若于至心生西方者”,这一句话是大前提,假若这个至心是真心,你真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想见阿弥陀佛,这个心愿是真实的,佛就教给你方法了。  ,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水池上,在池水上,这个一丈六,也就是世尊在世,所示现的这个高度,现在许许多多这个大的寺院里面,大殿上供的佛像多半还是用这个标准,用这样的标准,善导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观像以表真,想水以表地,我们前面读过,西方世界的大地是琉璃,所以第二观教我们,观大海结冰,观琉璃宝地,是取这个意思。  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这就是说明了,西方世界真的佛,太大了,身量太大了,我们凡夫的心量太小,观不出来,这在不得己教我们观劣应身,这个观我们这个世界人长短差不多的,用这个方法。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这一段是说,佛的本愿,是要度一切众生,换一句话说,要度一切众生,一定要用无量的善巧方便,大的像观不成观小的,如果这个一丈六的像还是不容易观,可以观更小的,我们现在把佛像可以说都缩的很小,便利入观,用意也是在此地,由于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一定能成就,就是观想一定可以成,可以观成,这个观成就是时时要想像,当你想像的时候这个佛像就现在面前,像前面所说的,睁开眼睛的时候佛像在眼前,闭着眼睛佛像还在眼前,这才叫成就,虽然在这一观里面观像念佛,诸位仔细想一想,这一种功夫比持名的确是要难一点,所以这个四种念佛,持名是最为方便的,不但最方便,它的效果也最为殊胜,这到讲到后面再跟大家做详细的报告。  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这一段是说的利益,想佛像就得很大的福报,这话怎么讲法呢,我们今天造像,一定要根据佛在经上所讲的,造像度量经,要根据经上所讲的来造,一定要把佛像三十二相要明显的突出,使我们一见,他这三十二相就非常之明显,相是果报,福报,有果必有因,这个意思是教我们从果报里面立刻显示出,佛在过去因中所修的大行,如果我们也希望得到这个殊胜的果报,就不能不修因,见到果就想到修因,善因善果,恶因就恶报,面对着佛像,恶念全都没有了,面对佛像恶念都消除了,善念自自然然而生,这个就是得福,所以常常观佛像就得无量福,那要观佛的真身,观佛具足身相,这是讲什么时候,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观佛像就得无量福,那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天亲近阿弥陀佛,天天观阿弥陀佛的真身,那他的福报不能比,就像经上所讲的,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忉利天主,夜摩天王,他化自在天王,没有办法能跟佛相比。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这八尺就更小了,所以佛这个说明,佛的神通如意,这个在六通里面讲叫如意通,也叫作神足通,就是变现自在,我们看小说,西游记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这个七十二变,是属于神足通,属于如意通,他是如意通之小者,怎么小者呢,只有七十二,七十三变就没有了,佛的这个神通如意是无量无边,能应众生的心量,大心量的众生就现大身,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现大身,在华藏世界现大身,为什么呢,都是属于大菩萨,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大在那里呢,心量大,心量大果报就伟大,依正都大,所以他这个正报,身体就大,所以对大心量的人现大身,对小心量的人就现小身,随类现身,无不自在。  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这个地方特别给我们显示出,佛现身虽然现小身,但是他的光色,以及光中种种化佛,那庄严没有两样,现大身如同前面经上所说的,现小身也不例外,具足庄严,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二位菩萨与阿弥陀佛是一体的,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有佛就有菩萨,有菩萨就有佛,如果从表法上来说,佛代表真如自性,代表本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体不说话的,诸位读华严经很容易能看出来,华严经全是菩萨说法,佛没说法,佛为什么没说法呢,佛是本体,还有什么好说的,无法好说,从体起用,这个作用就可以说法,所以全是菩萨说法,菩萨一定要两位,他就代表圆满,一个代表是智,一个代表的是行,一个智,一个行,就把所有的作用全都包括了,所以不需要有三个,我们看许许多多这个造像,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二位侍者,是迦叶尊者,阿难尊者,阿难代表智,代表智慧,多闻第一,代表解门,迦叶尊者代表行门,一个解,一个行,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代表本体,大势至菩萨代表解门,他理智,观音菩萨代表行门,此别,毗卢遮那如来二位侍者是,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普贤代表行,你看看这个佛门里面造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萨,三位一体,所以见到一个必定那二个都在,观音势至于一切处,这就是普门品里面所说的,普门示现,三十二应,身同众生,这是劣应身同众生,胜应身同菩萨,在那一个法界,就现那个法界的同类身,这样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我们看菩萨的头部,天冠当中的标志,天冠里面有一尊立佛,这是观世音菩萨,如果天冠当中是一个宝瓶,这是大势至菩萨,其它的这二位菩萨长的是一模一样,很不容易辨别,告诉我们观首相就能够辨别了,观其它的就很不容易辨别,在我们中国塑造菩萨形像,是特别观世音菩萨手上拿着净瓶杨柳,你看到这个你知道这是观世音菩萨,那就没有看错了,大势至菩萨手上通常是拿一朵莲华。  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这个二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助手,他们这个教化众生的范围,实在是无量无边,绝对不是像一般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尊佛的教区是一个大千世界,像我们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教区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一尊佛教化一个世界,这就非常非常的普遍,非常非常之多,佛告诉我们也有佛这个福报很大,教化二个大千世界,三个大千世界,乃至于十个大千世界,有的不是没有,唯独阿弥陀佛的教区没有限量,尽虚空□法界都是阿弥陀佛的教区,诸位要晓得,既是阿弥陀佛的教区,当然也是观音势至的教区,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原来他的感应是尽虚空□法界,真实不可思议,超越一切诸佛,末后这一句总结,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这个注解希望同修们自己去看,这一卷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就做一个总结,大家请看二百一十面,二百一十面,这是以上的一个总结。  就前请中,这个请是韦提希夫人启请,世尊来答覆,初从日观下,这个日观是第十六观的第一观日观,至华座观已来,华座是第七观,从第一到第七,总明依报,观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观他的环境依报,二从像观下,像观是第八观,观阿弥陀佛的像,至杂想观已来,杂想是第十三观,这一段是说的正报,观佛,观菩萨,这是观正报,上来虽有依正二报不同,广明定善一门义竟,这个善导大师将这一部经,分为定善散善,这个定善到这个地方讲完了,往下就讲散善,这个散善,首先跟我们意思要说的,九品往生,这个上品上生章,是全经的精华非常重要,假如我们为人家介绍这个观无量寿经,时间要不够的话,我们介绍本经的重点,重点确确实实是以上品上生章为第一重要,它对我们修学确确实实有很大的帮助,这个这一段经文善导大师把它列在散善里面。  我们看第四卷,散善义,从此已下,我们先看解释,善导大师的解释,次解三辈散善一门之义,三辈,上、中、下三辈,看三辈的散善,就此义中,即有其二,这个散善里面有二个意思,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世尊这一开端,就为我们说出了三福,三福是一切诸佛修行成佛的根基,诸位要知道,定善是修念佛三昧,是修定,这个定修不成,不得已而求其次是散,是散善,凭着善心能够在少许的时间摄心都能往生,这个法门才真的广大,一切众生才真实得度,如果照前面定善标准来讲不能普度众生,你想前面这个十三观,几个人能做得到,确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就不是最殊胜的法门,那个最殊胜的法门,什么人都能做,这才叫最殊胜,什么人都能够在一生圆满成佛,这个法门是第一殊胜,所以最殊胜的是散善,因此这个三福,是决定不能够忘记,这个地方要详细的来给我们说明,今言三福者,第一福,即是世俗善根,里面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世间善根,曾来未闻佛法,但自行孝养仁义礼智信,故名世俗善也,这个仁义礼智信就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把它归纳起来就是,仁义礼智信,慈心不杀是仁,所以它是世俗的善根,世间的善人,临命终时遇到了善友,教他念佛求生西方,他要一肯接受立刻肯念,这临终十念往生,诸位要知道,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恶人临终遇到善友十念都能往生,何况是善人,那当然往生,这个地方跟我们讲的很明白了,世间善人临终念佛往生,一念十念往生,品位是中品下生,是这样的位置,下三品呢,下三品是造作一身罪业的人去往生,这善人,所以他的品位高了,在中品下生,我们今天闻到佛法,依照佛法来修行,从善导大师这一个开示里面,那我们的品位至少应该是中品中生以上才对,这中品下生没有闻过佛法的,这个是善导大师跟我们说的,这是第一福,第二福者,此名戒善,就是小乘,小乘持戒很严,就此戒中,即有人天声闻菩萨等戒,其中或有具受,这个具受就是受的很圆满,或有不具受的,不具受的就是没有受到具足,因为通常在家同修五戒里面,他受一条戒可以的,受两条戒也可以的,受一条戒叫少分戒,受四条戒的叫多分戒,五条统统都受的叫具足戒,他就圆满,受得圆满,所以这个戒律可以一条一条受的,从前人受戒谨慎,自己一定要思量,那一条我可以做到,我就去受,接受,做不到的就不受,古人是这样的,现在人都讲求面子,做不到也受,受了怎么样,底下讲说,或有具持不具持,具持你所受的统统都做到了,这叫具持,譬如说,他受五戒,他受一条,不杀生戒,他这一条真做到了,这叫具持他真的做到了,受两条戒,两条都做到了,受两条只做到一条叫不具持,这个受一条,连一条也没有做得很圆满也叫不具持,所以有持戒,有具持,有不具持,但能回向,尽得往生,这个就是说明了,纵然受少分戒,持得不圆满,你能够尽心回向也能往生,为什么呢,连世间善从来不学佛的都能往生,何况学佛,虽然佛的教戒没有圆满做到,但是并没有犯过失,不过就是小善,就是没有什么大善,这统统是善人,持戒的善人,前面第一福是世俗善人,不知道佛法的,这个是持戒的善人,大家一定要晓得,世间善他一定统统具足,又加上佛法持戒之善,所以他的品位,自然是在中品中生,是这个意思,第三福者,名为行善,行是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善,此是发大乘心凡夫,诸位一定要把这个文字看清楚,发大乘心凡夫不是圣人,圣人我们就没份,发大乘心凡夫我们有份,我们能做到,自能行行,这个自己能够将佛的教戒,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兼劝有缘,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是自能行现,后面劝进行者,这就兼劝有缘,不但自己修善,而且还能够劝人修善,舍恶持心,回生净土,这个三种都是善人,所以他往生这是中品上生,这是第三福的,由此可知,这个虽然不修前面十三种定善,单修散善也一定能往生,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这是说明三福随便修那一福都能往生,这个法门才真的广大,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前面二种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这三福当中任修一个能往生,修二个也能往生,三个统统修当然能往生,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假如这个三种福统统不修,统统违背了,那就是十恶,邪见之人了,为什么十恶呢,第一福当中有修十善业,十善业的反面就是十恶,不信三归,不信戒律,不信大乘,那这个是邪见,阐提就是没有善根的人,言九品者,至文当辨应知,这个九品,到底下经文再说明,这一段十八,这个散善的经义,首先为我们提示出来,让我们明了,下面这个第十四,就是上品上生等,上辈观行,就上辈观行善文前总料简,即为十一门,经文虽然不长,大师为我们分称十一个段落,这十一个段落的名称,在佛法里面叫科题,小标题,每一个段落的小标题,名称都把它列在此地,我们把它念一念,一者总明告命,二者辩定其位,三者总举有缘之类,四者辩定三心以为正因,五者正明简机堪与不堪,六者正明受法不同,七者正明修业时节延促有异,八者明回所修行,愿生弥陀佛国,九者明临命终时,圣来迎接不同,去时迟疾,十者明到彼华开迟疾不同,十一者明华开已后,得益有异,这个是小科的科题,每一个小段落的题目,今此十一门义者,约对九品之文,就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即为一百番义也,那这个向下一共有九段,就是九品,九品应当每一品都是这个十一段,但是实际上这个九品的文,文有长短不同,有些十一段统统都有,有些缺了几段,这个缺了一段是省略掉了,可以省常常就省掉了,但是要知道,如果他是圆满具足,一定是这个十一段,它才会,意思才能够完整,又此十一门义,就上辈文前总料简亦得,在这个上品上生章里面说的是最圆满,大师为我们这个解释,也解释得最为详尽,因为这一段经文是最契娑婆世界众生之机,换一句话说,是我们大家在这一部经里面真正得利益,得真实利益,实在讲就在这一段经文上,它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念佛,为什么这个念佛不能往生呢,不能往生的因素不外乎二种,一种是怀疑,像这个大经上讲的,不是怀疑自己,就是怀疑佛菩萨,第二种就是放不下,这放不下就夹杂了,放不下世间法,放不下许许多多的大乘佛法,这个麻烦就大了,不但现在放不下,死了也放不下,这个夹杂是个很大的麻烦事,这个现在在台湾也常见,在过去在大陆大户人家,富有人家,这个出殡的时候,有和尚念经,也有道士,还有喇嘛,好多好多各式各样的叫夹杂,这就是说明,不但活了夹杂,死了还要夹杂,那里会有成就了呢,我们读了这一章经文才完全明了,要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具备那些条件才决定往生,非常非常的重要,好现在请看经文,经文在二百一十四面,我们先把经文做一个简略的介绍,然后再看大师,善导大师为我们的开示,那个开示就非常详细了。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这就是第一段,告命,上品上生者,这一句是第二段,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是第三段总举生类,要发三种心才能往生,这个三种心总称为菩提心,是佛在观经上为我们说的,至诚心,底下有了,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个就是举出,这三心是往生的正因,诸位一定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圆顿大乘,如果不发三心决定不能得生,无量寿经上说的很清楚,上、中、下三品三辈,本经开作九品,三辈九品,往生第一个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二句,上上品到下下品没有例外的,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也许有人要问,这个造作罪业的众生,像张善和临命终时才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他立刻念佛,念不到十声阿弥陀佛就来接他往生了,我们要问他有没有发三心,有,他虽然发了这个三心,他自己并不知道,什么叫至诚心,什么叫深心,他不晓得,他真发了,这是真心啦,真心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具足圆满的菩提心,那他怎么没有发呢,真的发了,那一刹那发,一刹那就往生,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就是讲真正发心求愿往生的这个心,就是圆满的菩提心,他这个话说得非常非常之好,如果把菩提心解释,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讲了半天都讲不清楚,我们也没听清楚,这个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也是听了愈听愈迷惑,起信论的三心跟这个三心一对照,比较上明了一点,直心就是至诚心,这个心什么叫直,真诚就直,这个至诚是真诚到了极处,没有一点虚假,这叫至诚,深心好善好德,回向发愿心就是大慈悲心,不但自己要成就,深切期望着一切众生个个成就,这个三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因,第一个因素,没有这个心虽然念佛,古人说,你的佛号念到风吹不透,雨打不湿也不能往生,可见得这个发心跟念佛,一定要相应,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除了具备这个三心之外,还有一类的众生,三种众生也能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你看这个就是三福里面的,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六念我们到注解里面再说,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是第七段,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第八,是讲修行时间的长短,短的一天就成功,长的七天也往生了,真正不可思议,所以就是连这个法相宗的大师窥基大师,他也判弥陀法门为顿教,不是渐教,他的成就无比的快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这一段最长,这是第九段说明圣众来迎,往生的时候,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还有许许多多的化佛,菩萨声闻大众来迎接,场面之大出乎你想像之外,你想像不到的,那你要问,这些人为什么这样欢迎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呢,我们在讲席当中,也曾经有过提示,这一些人过去世中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同参好友,他们精进先往生,我们不精进堕落,今天我们功夫成就也往生,他们都高兴统统跟着佛来迎接,所以一见面我们宿命通现前,天眼天耳,他心宿命,这个神通因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的智慧能力忽然现前,无量劫前的家亲眷属,朋友一见面都认识,所以西方极乐世界熟人多,娑婆世界人非常陌生,跟你有亲属关系的有几个人呢,西方极乐世界人太多太多,到那个地方才真正是永恒的聚会,再也不会散失了,现前的父母、亲属,如果在六道当中,无论他在那一道,他的状况你天天看到,他的音声你也天天听到,什么时候得度机缘成熟了,你一定能来帮助他,这个国度机缘成熟,就是对于这个法门,能信能愿能行肯念佛,你一定像观音菩萨一样,三十二应身来帮助他,这是往生西方世界的好处,由此可知,不往生我们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一定要真正往生才能够解决问题,现前的问题,过去未来统统都得到圆满的解决,法门无比的殊胜,下面经文第十段,生彼国已,这个第十段就一句,第九段很长,最长的一段,这一段是讲无障碍往生,底下是第十一段讲的得益不同,见佛色身众相具足,就像前面观佛所说的,像无量寿经所讲的,见诸菩萨色相具足,这是见的正报,光明宝林,演说妙法,这是依报的庄严,护法的庄严,说法的庄严,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庄严,总归纳为三大类,依报庄严,正报庄严,说法庄严,这弥陀经上就是这样归纳的,闻已即悟无生法忍,这是的确快速,这一听就证得了无生法忍,换一句话说,就将自己从凡夫的位置提升到七地菩萨以上,无生法忍就是阿鞞跋致,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这就是弥陀经上讲的,实在讲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昼夜,那来的清旦,清旦是释迦牟尼佛方便说法,我们这个世界有昼夜才有清旦,西方世界没有,西方世界有莲华开合,有这个现象,没有这个昼夜的现象,所以莲华开合,假定这个时间的观念,其实在那个地方,时空观念都没有了,这个时间空间的观念呢,佛在唯识里头讲过,这叫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不是事实真相,一切都是假设的,西方世界没有,那么由此可知,西方世界,历事诸佛,遍十方界,是随心随念的,我到十方无量无边刹土,每一尊佛那里,去拜佛,去供养,去闻法,这个念头一念都去了,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你的分身,而你自己的身体在阿弥陀佛面前没动,这样子去的,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这一句话阿弥陀经上没说,见了诸佛如来,听佛讲经说法,佛一看到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特别爱护,为你受记,受记用现代话就是预言,预先告诉你,你将来什么时候成佛,在那一个世界成佛,成了佛名号叫什么,度多少众生,跟你说这些,诸佛如来跟你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这是说明本国他方,闻法受持,利益无边,末后一句是总结,是名上品上生者,这个上品上生的经文就这么长。  善导大师的注解,我看超过十倍,所以这一段,这个开示我们要用心来体会,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去,这个前面一段我们把它念下去,保存注解的完整。  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举,次辩,后结,这是把文分为三大段,即有其十二,这个十二是小段,三大段里头的分十二个小段,从佛告阿难已下,则双标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辩定其位,此即修学大乘上善凡夫人也,这一句很要紧,我们要把它记住,大师告诉我们上品上生是大乘上善凡夫人往生的,换一句话说,我们就有份,我们努力修善,断恶修善,善恶的标准,一定要能辨别清楚,这个是讲的真想往生,那不想往生,那就另当别论,就说话也不要说得那么真,是不是,真往生的就不能讲假话了,讲假话的话,对你往生的时候是有障碍的,凡是与自己有利益的统统是恶,凡是能够利益众生的那统统叫善,善恶的标准在此地,为什么说,凡是利益自己的都就叫恶呢,诸位要知道,我们修净土决不是这一生,这一生听到这个法门能生欢喜心,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你说这个善根多厚,生生世世久远劫以来,这个法门不晓得听了多少遍,不知道修了多少回了,为什么都没有去得了,就是没有把自己忘掉,起心动念都替自己着想,舍不掉娑婆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去不了,所以这一生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佛在经上常常教我们,以苦为师,生活过得苦一点,清苦一点,什么都不求,一切能放下,这个往生的障碍没有了,这才能够走得了,因此总观三经,或者我们今天课程讲五经一论,欣厌二个字非常明显,厌是厌离娑婆,真正要把它放下,要把它舍掉,欣是欣喜极乐世界,对于极乐世界要有非常强烈向往这个心,对于这个世界要认真把它放下,我们的障碍就没有了,所以它这个地方,所讲的善恶标准在此地,我们一心向往极乐世界,一心想见阿弥陀佛,这是善,在这个世间除了积极这样做法之外,我们尽心尽力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大众,劝进行者,这是大善,跟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本愿完全相应,这才决定得生,所以不可以为自己想,纵然家亲眷属,不明这一个事实真象,他对这个世间,种种贪恋,我们学佛明理的人,不能不随顺,事上可以随顺,心里不能随顺,心要清净,要用智慧,善巧方便为家人培福,只要没有太大的障碍,我们尽心尽力来修福,修福一定要依照经上所讲的标准,我们才真正做到大乘上善,这四个字是我们现前修学的标准,我们要学大乘上善。  这个第三段,从若有众生下,至即便往生已来,正明总举有生之类,就那些人能往生呢,即有其四,这有四种,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愿往生,三明发心多少,四明是得生之益,就是得生的利益,这个就是经文里面第三段总举生类,经文上是很简单,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就是这个四句,大师给我们讲的时候,这个里头有四种,四种这个生类。  第四,何等为三下,至必生彼国已来,正明辩定三心以为正因,这个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明世尊随机显益,意密难知,非佛自问自征,无由得解,这是说明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果不是自己为我们说出来,因为他这个征,何等为三,这佛自己说的,没有人请问,这一句是征,下面就解释一者慈心不杀,这就解释了,这个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这为我们解释了,把这个三心说出来,这是明显的利益,意密这个心里面密意,那就不是我们凡夫能够知道的,其实佛那有什么密意啦,佛要有密意,佛就变成凡夫了,佛没有意思,佛没有意思,佛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一切众生断恶行善,往生不退成佛,这是佛的意思,这是佛的愿望,所以佛为我们说一切经一切设施,无量的善巧方便,都是为了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圆成佛道,底下这就解释到最重要的核心,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往生这个净土修学的重心,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疏 第二十四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一十六面最后一行“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这是讲到,求生西方净土重要的条件,也就是说,三辈九品都必须要具备的,这正是无量寿经上,三辈往生品里面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怎样发,观经里面说的详细,善导大师为我们开示,更是清楚明白,在古时候传记里面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果真如是,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所说的,我们应当特别留意,这个至诚心是菩提心之体,深心回向发愿心是作用,有体有用,净宗古时候大德常讲,三心圆发,那个三心就是此地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心、发愿心,就是这个三心,圆是圆满,没有欠缺的发出来,那是体用兼备,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个经论合起一看,意思就很清楚,很明白,起信论上说,直心正念真如,大师在此地讲,至诚是真诚,真诚到了极处叫至诚,真如到底是什么呢,马鸣菩萨教我们,直心、正念、真如,现在我们明了了,直心就是真诚到了极处的这个心,在净宗来讲,弥陀名号,就是真如的德号,只要我们心与佛号能相应,那就是正念,正念真如就是此地讲的至诚心,下面要把至诚心的相状为我们说出来,我们自己仔细的参考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具足至诚心,这个地方就是标准,善导大师为我们所说的。  这个第一句是总纲领“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这一句是总纲领,一切众生,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要想在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那就必须要具备这个条件,要身、口、意,三业所修的解行,修学时间长短不论,这个诸位要知道,像有许多业障深重的众生,在临命终时才遇到善知识,临终十念往生的,那个时候短,他就是那个十念当中,身、口、意业,所修解行真实心中作,那他才能往生,若不是真实心中作,那个十念一念也不能往生,由此可知,修行时间长短不要紧,最要紧的是真实心中作,不能参掺一点假,实实在在说,大师这一段开示好,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他老人家说的也好,提醒我们这个念佛法门,最忌讳的就是夹杂,这一夹杂心就不真实了,真实心里面决定没有夹杂,善导大师给我们说的这么多话,这个觉明妙行菩萨讲的简单,那讲的最简单的呢,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个字,这一大篇就是这八个字的注解,这个真实心一定是净念,净念就是真实心,所以不是真实心,那个念就不清净,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所以一定要真实心,我们念佛心要真实,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用真实心,总不能说,对佛用真心,对众生用妄心,你还一心多用,换一句话,你这个心就不真实了,真实心要一切真实,一切众生要一切真实,对佛、对菩萨,对人、对事、对物,统统用一个真实心,这个心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因,你看这多重要,大师唯恐我们误会了真实,我们讲真实心,那个人呢,我真实,我心很直,不晓得这个标准在那里,总以为自己的心很真诚,很真实,其实距离佛所讲的标准,远之远矣,大师在此地详细给我们说明,我们才知道,我们的真诚确实构不上标准,请看底下的文。  “不得外现贤善”,这个外现,外表上装的像个菩萨,像个罗汉,像一个大德,贤善装得是贤人、是善人,装得很像,精进刻苦精进之相,这是做给别人看的,做给别人看的,甚至于也做给佛菩萨看的,这个佛堂里面供的许多佛菩萨,做给佛菩萨看的,里面不是这一回事情,内怀虚假,这个虚假就不真诚,虚情假意,由此可知,全是装模作样,里面那些虚假呢,下面是很具体的跟我们说出来,有贪嗔外现贤善精进之相,目的不外乎贪图名闻利养,贪图恭敬,如果对他名利稍稍有一点妨害,他这个嗔恚报复的心,就生起来了,这个就是假的,这不是真的,还有嗔恚心,还有报复的心行,邪伪,这是说的知见,前面贪嗔,那个痴慢疑统统都有了,都具足,烦恼,烦恼具足,邪知邪见,这个邪伪是邪知邪见,奸诈百端这是邪行,他的言语,行为奸诈,诈是欺骗众生,百端在此地是形容,他有种种方法来欺骗大众,恶性难侵,这个恶性难侵意思就是说,恶性难改,虽然他天天诵经,念佛参禅持咒,这个佛法入不了他的心,为什么呢,烦恼邪见太重,就是楞严经上讲的,裨贩如来,打着佛的旗号,欺骗一切大众,现在我们社会上,有流行着说的开佛店,那就是这一类开佛店的,现在大众又很奇怪,大众什么呢,大众这个个性,信假不信真,听骗不听劝,劝他他不能接受,一骗就去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在外国,到处都可以看到的,都可以遇到的,这个佛在楞严上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些是邪师呢,读了这个就明了了,事同蛇蝎,这个蝎是很毒,蛇也很毒,都是取毒的意思,这个事很毒,不但害自己,而且害众生,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他在外面表现的也是十善六度,持戒非常精严,戒律很严,只要里面有这些东西,那他这个善呢,这个善叫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因为他的行的目的是在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这个就不叫真实,不名真实业也,这大师在此地非常具体跟我们说明,这个不是真实。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这个如此安心,诸位要记住,就是前面讲的,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我们自己要特别留意,我们存心有没有杂毒,我们的行持是不是虚假的,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因为用这个,杂毒之善,虚假之行,决定不能成就,换一句话说,你那一个佛号,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原因在那里,心不清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净则土净,菩提心就是真实的清净心,所以这一句很要紧,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这个如此安心,就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纵使苦励身心,这个纵然,这个人勤苦励行,身心日夜十二时,这个日夜十二时,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二十四小时,古时候日夜是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十二个时辰,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众名杂毒之善,心里面邪知邪见没有去掉,烦恼没有断掉,这贪嗔痴慢疑的烦恼没有断婥,就不行,这个你怎么样用功,怎么样勤苦的修行,这叫杂毒之善,这个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这是形容他勇猛精进,世间人看了这个,这了不起,这个修行人,那简直没有人能够跟他比,世间人只看外表,不去深究他内在,外表现的精进,里面有杂染,这个就是觉明妙行菩萨讲的夹杂,他这个夹杂,夹的是毒,这个贪嗔痴是三毒,夹杂着三毒烦恼,那怎会成功呢,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心不可也,那不可能的,不能往生,所以我们求往生的人,一定要晓得心要清净,无论别人怎么样毁谤我们,侮辱我们,陷害我们,决不起心动念,为什么呢,我们在这个世界还住几天就要走了,何必跟他计较,这就决定得生,小小的侮辱就记恨在心,念念不忘,到后来一定造成,这一生往生的障碍,这个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六祖大师说的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为什么不见世间过呢,说老实话,对世间不关心,关心自己,自己好好的守护自己的清净心,念念真诚,以真诚待人待事,这个对事对物,决定要在这一生当中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在这个世界决定随缘而不攀缘,随缘随顺,外缘有善缘,有恶缘,有顺境,有逆境,统统用一个真诚清净心来随顺,决定不作计较,我们这个心才真正能清净,才能够如法,这个杂毒善行不能往生,纵然是一天念十万声佛号,磕十万个大头也是枉然,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下面说的,何以故,为什么杂毒的善行不能往生呢,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西方极乐世界,从阿弥陀佛最初修行,就用一个真实心,一直到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十方用真实心的众生,跟阿弥陀佛心心相应,这才能生,这个我们才真正明了,大师讲的正因,确实没有说错,为什么呢,我们愿跟阿弥陀佛的愿还不同,还没发愿,心同了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发愿,你看临终十念往生的,他发什么愿,他没发愿,四十八愿一条他也不知道,他真实心,他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遇到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教给他发愿,所以发愿修行,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到那边再做,有这一个真实心就行,就能往生,确实确定的,如果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一样真实         ,愿也跟阿弥陀佛一样,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我们自己的本愿,他发这个愿,我也发这个愿,他这个愿是从真实心中发的,我的愿也从真实心中发的,心相同,愿相同,解行一定相同,解行从那里出来的呢,从心愿里面出来的,心愿是根,解行是枝叶,一定完全相同,那有不生的道理,他决定往生,所以这一段经文是观经里面,最重要的一部份,我们在此地明白了,知道了,认真的修学,改过自新,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有把握,所以阿弥陀佛,从因至果没有一样不真实。  “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施为,在极乐世界就是建立庄严的国土,这个是阿弥陀佛的设施,我们这个世间的一切设施,是要用心思,去计划,去设计,然后才能造出来,阿弥陀佛的思惟不需要,完全从自性当中自自然然变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思惟的名词跟我们这个世间相同,其实大大的不一样,他是性德的流露一切都是真实,趣求以阿弥陀佛本身来说,他求的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见到的,看得到的,成佛之后,他所求的,帮助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也能像他一样圆满的成就,这个趣求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样样真实,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净土,为我们说的净土三经,这三经虽然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也就等于阿弥陀佛亲口说的一样,一佛所说就是一切佛所说,一切佛所说就是一佛所说,佛佛道同没有两种说法,这三经字字句句都真实,从真实心中流露出来的,后来祖师大德,又将行愿品圆通章,附在三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这五经字字句句各位要记住,真实心性中的流露,字字真实句句真实。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从自利利他上说两种真实,凡夫起心动念都求自利,但是不知道真实的标准,往往这个自利,反而到最后变成自害,自己害自己,害苦了,害惨了,这个就不知道真实,知道真实当然就不愚痴。  “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利,我们要想得到真实的自利,要去好好的记住,这个两条,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同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这个是真实的自利,这一条就是断恶,断恶要真心去断,这个制就是制止,真实心中制止,自己的恶要断,看到别人做恶,想想我有没有,我要有,赶快断,我没有没有永远不造它的恶,实在讲这两条就是三十七道品里头的,四正勤,就那四正勤,这是已经有的恶要断,未生恶,令不生,这个地方说的范围更广,这个秽国就是秽土,这是说的,五浊恶世,我们也要舍,不但要舍一切恶行恶念,这个恶的环境,五浊恶世这个环境,我们也要把它舍掉,你要不舍就不能生净土,行住坐卧,是说一切时一切处,这个断恶要以菩萨作榜样,要以菩萨作标准,我们取那个菩萨呢,我们修净土的人,要以观音势至为标准,观音势至能断的,我们统统要断,观音势至所行的,我们要学习去模仿,要行,菩萨难断能断,他为什么能断呢,他对于一切事实真相,了解的清楚,了解的透彻,他知道不断会造成重大的伤害,重大到什么程度呢,重大到将来要受三恶道的果报,这个太可怕了,佛在经上讲,我们是迷惑颠倒,有隔阴之迷,把过去生中的事情,都忘得干干净净这不晓得,这迷惑颠倒,证得阿罗汉的人,阿罗汉心清净,本能发显,本能就是讲神通,神通是本能,他发显的还不够圆满,但是他能够看到过去五百世,再远看不到,看到五百世,这过去五百世当中,大多数都在地狱,一想到地狱,这个身上冒汗,虽然现在修行证果了,脱离六道轮回,想到这个事情还是心有余悸,身上出汗,出汗不是普通的汗,血汗,你就想他怕到什么程度,恐怖到什么程度,这件事情我们没这个经验,受过极大灾难的人,提起那个时候,他心里面非常恐怖,佛为我们说的,这都是真的事,绝对不是拿这个来吓唬我们的,劝我们不要做坏事,我们把佛的真实话,都想成是虚假的,想成是假设的,这就是众生,没有善根,没有福报,不晓得人家的话是真实的,所以要以菩萨做标准,经典上所说的,实在讲就是菩萨的标准,说的很详细的像大方广佛华严经,经文长说的详细,说的简单扼要的无量寿经,从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也可以说是这个纲领都为我们说出来,菩萨的标准。  “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第二,第二种真实自利,修善,前面一条断恶,再来修善,修善的标准也以菩萨为标准,这个里面还包括世间的贤善,世间人,凡是世间,圣是出世间,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称之为圣,凡夫之善,在我们中国,像孔老夫子,孟夫子,这是几千年来,大家公认的善人,我们要学习,世善的标准,前面在三福里面说过了,三福的第一条是善,孝亲尊师慈悲修十善业,佛法虽然没到中国来,孔孟存心行事,确确实实符合这个标准,凡人之善,我们要修,圣人之善,佛在经上所说的,诸佛菩萨,从修因到证果种种善行,我们要真实心中去修,这个才叫做自利,文里面缺少利他真实,前面讲两种真实,自利真实,利他真实,这一段里头利他真实没有,缺啦,在我们想像当中,自利真实真正做圆满了,决定就利他了,像诸佛菩萨,在十方法界教化一切众生,这个就是利他的真实,换一句话说,把我们自利真实利益介绍给别人,使别人也知道如何求得真实的自利,这就利他了,在现前这一个社会,这个世界里,我们讲真实的起点是在那里呢,三福里面的第一句,孝亲尊师,从我自己本身做起,念念不忘祖先,你自自然然就能够孝顺现前的父母,久远的祖宗都不忘,你的父母怎么会不孝顺,两千五百年前的孔老夫子,我们没有忘记他,常常挂在口里,三千年前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天天念他,眼前的老师那有不尊重的道理,这就是孔夫子在论语里面所说的,慎终追远,纪念久远目的何在呢,民德归厚,养成一个纯厚的心理,目的在此地,所以中国自古以来,这个帝王治理国家,最重要的祭祀,帝王给老百姓做榜样,祭祖先,帝王的祖先叫太庙,百姓的祖先叫祠堂,劝孝祭孔,孔老夫子是老师的,这是历代尊称为至圣先师,师道,孔老夫子代表师道,祖先代表的是孝道,祭孔提倡师道,学生不忘老师的恩德,我们讲这个自利真实跟利他真实,从那个地方做起呢,从这个地方做起,孝亲尊师,我们佛堂虽小,我们这一边供的有百姓祖先的牌位,我们照百家姓写的,祖先牌位旁边我们也供养孔老夫子的像,代表的师道,诸位同修们在家里,你家里面有佛像,实实在在说,要供祖先牌位,要供老师的牌位,这个老师就供,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神位,这个对于世道人心,民风,这个风俗道德会有很大的影响,你家里小孩看到你天天拜佛,拜佛也拜祖先,也拜孔老夫子,他这个印象深深印在脑海里头,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你家小孩子将来就是孝子贤孙,知道尊师重道,我们要做一个榜样给他看,这个很重要,牌位大小没有关系,写着小小的牌位都可以,放在佛像的两边,我在这个国外祖先的牌位的时候,也供在佛像的两边,让大家都能够看得到,劝孝劝敬,这个是,真实的自利,真实的利他,存心要厚道,厚道要有表现,表现对社会,对大众真正的关怀,无量寿经佛告诉我们,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所以我们存心真实,行事也真实,每一位同修,你们都受过教育,离开学校纵然很多年了,那个母校还记不记得呢,你对于你的母校,有什么表现呢,有什么帮助呢,我们学佛的人,如果从这个地方着手,整个社会对于学佛看法就不一样了,我们劝人学佛,劝人念佛,凭嘴皮劝没有用,要有行动,如何带动这个社会都来学佛,而且一定要把真正的佛教说明白,真正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最圆满的教育,何以知道最圆满呢,佛所说的一切经,这个经典就像现在的教科书,字字句句的真实心中作,所以经典所诠述的,是真实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那这个教育不是最圆满的,什么是最圆满的,假如大家都有这个认识,自然非常欢喜乐意接受佛的教导,台湾这些与富裕,我这次到南部,听说我们印经已经到了饱和点了,许多寺庙经典送去都摇头,太多了没地方放了,这经典到饱和点,于是我回来,告诉一些同修,寺庙不要送了,再往那里送呢,往学校送,每一个学校都有图书馆,把佛经的时候尽量充实他们的图书馆  ,否则的话没地方放印的经书,所以这个对象变更是往学校送,在大陆亦复如是,假如每一个中等学校以上,都能有一部大藏经,他们图书馆都能有一部大藏经,必定能够叫许许多多知识份子,真正认识佛陀教育,对于正觉教育,真实利益众生,在推行上,在弘扬上,必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有没有想到呢,真实利他,真实的自利,要想到,要做到,凡是好的教训,无论是世间的圣贤,出世间的佛菩萨,甚至于其他的宗教,确确实实有利于社会,有利于道德,有利于安定的,都应当要弘扬,不要有门户之见,我是佛教那是外道,这个观念就错误了,我们有这个观念,佛没有这个观念,你看佛的经典,五种人说经佛都承认,五种人里面,佛、佛弟子这是一家人,其他的三个都不是佛门的,只要说的宗旨与佛相同佛都承认,这个宗旨在佛法里面称为三法印,像小乘一般常讲的,诸法无常无我涅槃,如果能符合这一个宗旨,无论是什么人说的,佛都承认,这是佛经,这是经,不一定要佛说的,大乘佛法唯一实相,就是一定是事实真相,无论什么人说的,只要说的是事实真相,佛都承认这是大乘经,可见得佛确实没有界线,心量非常广大,又像平常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教学的宗旨,凡是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无论什么人说的,都是佛说的都不违背,民国初年,定海的知县,定海距离普陀山很近,现在到普陀山都要从定海去,从定海那边上船,定海知县礼请印光大师到县里面去讲经,印光大师自己没去,为什么没去呢,他老人家是山西人,山西人的口音讲话没人听得懂,所以他老人家就派了一个人去,去讲什么呢,讲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大家知道道教的,这不是佛教的,道教的,他老人家提倡的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了凡四训袁了凡居士给他儿子的家训,这都不是佛经,祖师一生提倡,居然派人到定海县去讲,有没有错呢,没有错,因为这几种书诸位展开来一看,里面是不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呢,那就是对了嘛,就是佛说的,因此我们对于外教不能有界线,没有内外,只有邪正之分,没有内外之别,我们的心量就大,这个大心量能往生,小心量也是往生的障碍,这个心量小不是真的,真心是没有边际的,真实心,真诚心中没有边际,因此我们自行化他,要认识邪正,不分这个界线,这样就对了。  下面大师更具体落实给我们说明,这个身口意的三业,断恶修善,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这里讲修善,第一条是修善,修善,举一个例子,诸位要知道,善中之善,世出世间,尽虚空□法界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了,儒家所说的,止于至善,至善的标准在那里,儒家没有说出来,佛法里头有,佛法里面讲的是真的,决定真实不是虚假的,赞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给诸位说,这个是真实的自利,也是真实的利他,他要能接受,那就得大利益了,不接受也得利益,阿赖耶识里头种了种子,种了至善的种子,将来遇到缘他还是能往生,换一句话说,他愿不愿接受,都得真实的利益,这是第一真实的大善,其次,凡是与这个社会,真正有利益的,与大众有真实利益的,我们都应当随心随力随缘去做,使我们的心愿解行都能相应,有心有愿不去做,那没机会当然不算,有机会不肯去做,这是你心行不相应,你那个心行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一定要去做,你那个心愿才叫真实的,真正叫帮助人。  “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到这个地方这是一小段,这是断恶,前面是修善,这是断恶,断恶的时候,必须认清我们现前的这个三界六道,佛在经上常讲,三界通苦,欲界的众生,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所有一切苦统统要受,纵然你修禅定,禅定修成了,生到色界天,色界天,没有苦苦,这个苦苦就是怎么讲呢,生老病死,这个八苦是属于是,苦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欲界里头有,色界就没有了,色界天是化生,所以他没有生苦,他也没有老苦,也没有病苦,但是他有坏苦,他的寿命还是有定数,他不是永生,寿命纵然长,像非想非非想天,无色界天,坏苦也没有了,他有行苦,八万大劫,寿命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到了之后,不能再上去了,那又往下堕落了,这是苦,佛说的三界通苦,三界六道里没有乐,这三界六道的乐,那是什么,那是你的苦暂时停了一下,觉得很乐,其实是你自己愚昧无知,不知道事实真相,通苦没有乐,毁厌,这个毁就是说明三界的苦况,劝励众生,舍弃三界,往生西方,这叫毁厌三界六道等,自己或者是别人依正二报苦恶之事,苦是讲的果报,恶是讲造的因,把果放在前面,你容易觉悟,这个苦从那里来的,是你从造恶因得到的报,换一句话说,三界六道里头的因缘果报明了,自己才会真正下决心,舍弃六道轮回,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下面又说,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看到众生行善,我们也赞叹,劝善规过,善有大小,有偏圆,像了凡居士所说的,有真假,都要有能力辨别,这个能力是智慧,要有智慧能够辨别,这个善是真的,还是假的,什么是真善呢,能够利益永久是真善,眼前有利益,将来没有利益,这个就不是真善,眼前没有利益,这个就不是真善,眼前没有利益,将来有大利益,这个是善,所以一定要往久远,去观察,知道这个善是真的,是假的,能利益广大的众生这是大善,利益少数人的小善,能令众生出离轮回,得生净土是真善,利益众生,众生不能出轮回,这善就不能算是真善,还在六道里面,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底下这个一句很重要,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遇到的,遇到了怎么办呢,很多人要问,善导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若非善业者,不是真善,不是大善,似是而非的这种善行,怎么办呢,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大师教我们这个态度,我们对他尊敬,远是不学他,也不随喜,这个不随喜就是说什么呢,佛门里头的一切真实,没有人情佛事,所以这样随喜,明知道他是不对的错误的,还要随喜一点,人情佛事,人情佛事有什么不好呢,如果你要是眼睛睁大一点,往深远处一看,就知道确实有不好的地方,有一个不好的影响,你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大家都知道,你看某人都到我这里来,那就这个还不是真的善了嘛,借你这个名扩充广大,他的这个虚伪,我们助长了他了,助长了他的虚伪,那这是我们的过失,我们不随喜,就换一句话说,我们不助长他,这个是对的,不可以拿佛法当人情,这很多人都会说这一句话,但是他不会做,在日常生活当中,依然把佛法做人情,在这种事情很多很多,很普遍,由此可知,这是讲的口业的真实,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跟我们讲的礼敬诸佛,妖魔鬼怪也是诸佛,他比我们迷的深,造的业重将来受的果报苦,他也有佛性,我们尊敬他,尊敬他,对他的行业不赞叹,对他的行业不随喜这就正确,这是大师在此地教给我们的。  “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前面说的是口业,口业,先说的是修善,再说的是断恶,都非常具体的教给我们,身业也是如此,先教我们修善,合掌礼敬这个合掌是表一心,十个指头是代表散乱,代表散乱,这个散乱的心收成一个,收起来,所以合掌表敬,一心就是恭敬,合掌是这个意思,礼敬,四事等供养,四事,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出家人生活非常简单,最低的生活标准,在家的同修一定要照顾到,世尊对在家同修要求的确不多,这个四事里面第一个是饮食,出家人去托□,你看到出家人托□一定供养他一餐饭,这个托□的饮食衣服,衣服破的时候,要送件衣服给他,卧具,他晚上睡觉的时候要卧具,我们现在讲铺盖,生病的时候医药,这叫四事供养,这是生活,这是说着这个标准降到最低,我们要照顾到要供养他,这个地方是讲,供养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你就要晓得这个四事取它的意思,不是取它的事相,阿弥陀佛不在我们这个世界,纵然我们每一天中午给他上供,实在讲他也不需要,更不需要在佛像上给他穿个衣服,是有这个情形的,实在讲没有必要,没有必要,要想到什么,佛怜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没有饭吃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能不能尽心尽力帮助他一点,众生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能不能送一点寒衣给他,送一点饮食给他,这是佛心,这叫做供养阿弥陀佛,所以要想到这些,同时更应当想到现在所说的,除了物质生活之外,精神生活,现在像台湾物质生活很富裕,精神生活很贫乏,我们应该如何给他精神上的意识,使他精神生活丰满,要联想到这些,所以不可以死在这个字句里头,这个叫四事供养阿弥陀佛,好,你家里供养一个阿弥陀佛像,你就用四事去供养他,那就错了,那就是这个念书就念成佛呆子了,这是要懂得它里面所说的真实的意思,佛是正报,依报是生活环境,换一句话说,怎样真正做到,佛化世间,佛化社会,那就把这一句这个,四事供养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就真的收做到了,这是我们每一个同修要明白,要觉悟,要真实心中去作,从那里做起呢,从你家里佛像两旁边,供老师的牌位,供祖先的牌位,从这样做起,影响你一家,影响你的邻里,乡党亲威朋友,这样的做法,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观无量寿经 第二十五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一十八面,倒数第三行末后一句开始“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前面一句,在身业当中说的是修善,这一句是离恶,因为这一部经的宗旨,是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大师举的例子,跟一般场合当中所说的不一样,标准高要求严格,若不如是对于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会有障碍,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的,舍恶要真正认识,娑婆世界依报正报,多有欠缺,当然这是指的六道的凡夫毒,因为娑婆世界,已有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并不亚于阿弥陀佛的净土,但是我们在娑婆世界,没有办法证得,这个是要知道的,如果不能离开娑婆世界,我们决定在这个世界的六道,那么既然在六道那就决定在三恶道,三善道的时间很短暂,恶道的时间长,这个是苦不堪言,因此大师在此地劝导我们,对于娑婆世界,天上人间的依正果报都要发心厌舍,要发这个厌舍之心,都要从真实心中作,不能有一丝毫虚假,再看下面。  “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世尊在这部经里面,对于观想说得特别多,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都是讲的观想念佛,当然这个地方不能违背经义,所以我们的意业,意业就是念头,念什么呢,要常常想念,常常观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及西方世界的依正二报,依报是那边生活环境的状况,正报这是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一些大众们,这个意想就像境界真的在眼前,我们不修观的人,能到这个境界吗,给诸位说能,不要说在佛法,在世间法里面,至诚感通诚则灵,人用真诚心就会感得这个境界像在眼前一样,你看咱们中国古时候,孔老夫子常说,祭神如神在,那就是如现目前,我们想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像在眼前一样,想念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样子,也就展现在面前一样,念佛念到这个样子,才叫作功夫得力,这是功夫得力的样子,诸位要明了,功夫得力不得力,关键在真实心中,真实心就得力,心不真实功夫就不得力,这个境界就不能现前,这个是意业的善,止于至善,这是身语意三业止于至善的境界。  “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这个三界六道,不但我们身要舍掉,决不贪求五欲六尘的享受,你心里面把这些念头也要把它断干净,决定不染,这个将来往生就不会有障碍,现在所得到的好处,你到这个境界自然就体会到了,没有到这个境界的人不知道,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是大家热烈追求的,你统统不要把它舍干净,这个人不是有问题了吗,那是世间人的看法,你自己做到了,这里面有真乐,有真正的快乐,真实的享受,不善三业,这个在此地做一个总说,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这个是总说身口意不善的,不善对于三界六道有贪恋的,那都是不善,一定要真心把它舍掉。  “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这个善三业,极善的三业,身礼拜阿弥陀佛,口称念阿弥陀佛,意忆想阿弥陀佛,极善没有比这个更善,诸位要知道,读经是善比不上这个善业,持咒是善也比不上这个善,持戒是善还比不上这个善,禅定是善,统统比不上念阿弥陀佛的善,为什么呢,唯独专心念佛,这一生决定往生,生到西方世界,一生当中不退成佛,还有比这个更善的吗,读经书,如果不能往生,来生是世智辩聪,果报是如此,这个世间聪明智慧的人是前生读经的,持戒的人,戒持得很严不能往生,来生的果报端正庄严,相貌长得好,威仪也好,持戒的果报,那一种因,那一种果报不能出三界,这一生修一点小福报,来生一享受又迷惑颠倒了,再又造成罪业了,第三世就堕落,这个佛常讲这叫三世怨,我们要明白,所以真正的善,无比至善,就是念阿弥陀佛,要真心。  后面这一句做个总结“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真诚到极处了,内是讲内心存心,外是表现在外面,这个身语意三业,身口在外,意业在内,这个内外就是身语意三业,明闇明是明显的显露在外,闇是别人见不到的地方,独居的时候,无论是入众,无论是独居都要真实,这个是我们这一生学佛,修行能不能有成就,关键就在此地,不是真实的人决定不能成就,真实的标准一定要依这个经上所说的,要依这个标准,自己去建立一个标准往往都是不可靠的,至诚心就说到此地。  下面是第二个深心,至诚心是菩提心的本体,菩提心之体,深心与回向发愿心都是至诚心的大用,从体起用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换句话说,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人,从作用上也能显示出,你的心是不是至诚,如果是至诚心,它起作用必定像此地所说的,真实不虚,深心,所谓自受用就是用这个心对待自己,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的是“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这个说得好,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的,三心当中也讲深心,古德为我们解释,说深心是喜欢集结一切善心,简单的讲是,好德好善之心,好德好善到了顶处,那就是深信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净土依报正报种种庄严,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修菩萨行,集结一切最殊胜第一善行所成就的,我们应当深信不疑,应当深信,我们依照阿弥陀佛为榜样,向他学习一定也有他一样的成就,要有这个信心,善导大师也在这个地方给我们说,他说亦有两种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如果我们真正能相信这个事实,你的学佛自自然然会认真,我们学佛为什么会懈怠,为什么会散漫,为什么会功夫不得力,实在说不了解这一个事实,不知道现前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在造业,就像地藏菩萨在本愿经里头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的,所以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我们确实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无始劫以来常没,没是沉沦在三恶道,在三恶道的时间长,流转是轮回,生死轮回,没有出离轮回的机会,这个缘是机会,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都没有办法出离,修外道的法门那更不必说了,决定不能出离,遇到佛法了,小乘法很难很难出离,大乘法也不容易出离,世尊无量法门,末法时期众生,要想出离只有念佛求生净土,只有这一门,在像法,在正法,其他大乘法门里面还可以,还有机会,到末法时期没有了,只有这一门,为什么说其他法门不能出离呢,末法时期我们的业障太重,这个要知道,一定要觉悟,生死可怕,轮回可怕,现前在世间无论怎么样的富贵,你富贵能享几年,一刹那就过去啦,又要搞轮回搞三途,如果把这个事实看清了,你对于这个富贵人,你心目当中就非常平淡,没有一丝毫羡慕之心,真能把它舍弃掉了,眼光往远处一看不过如此,实在讲,富贵人造的业比贫穷人造得的多,有什么好处,这个要信。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教我们相信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里面所记载的,他老人家所发的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度一切罪苦众生,当然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决定不怀疑,决定真正能够信他,依照他的理论方法来修学,决定得生净土,这些理论方法就在净土三经之中。  “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对于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西方净土,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跟这一部观无量寿经,观经里面讲的三福九品这是散善,从第一观到第十三观我们念过了,属于定善,世尊为我们说这些往生净土的方法,换句话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要具备的条件,世尊为我们证明,赞叹阿弥陀佛,赞叹西方极乐世界,九法界的众生包括了菩萨,缘觉声闻,有缘听了之后没有不羡慕的,菩萨羡慕,否则的话华严会上,文殊普贤为什么发愿求生呢,当然对于阿弥陀佛的世界是无比的羡慕,所以发愿求生。  “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再举阿弥陀佛经做证明,弥陀经上说得好,在六方佛里头讲的,六方佛是讲六边,所以这部经别的地方记不得,这一段记得会很熟,为什么呢,重覆六遍,经上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跟这里讲的真实相应,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大师所引用的就是这一段经文,这一段经文真正不可思议,经上说的,汝等众生是指尽虚空□法界九界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都得要深信不疑,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就是指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不可思议功德,谁称赞呢,一切诸佛称赞,因此这一部经是一切诸佛护念,弥陀经上说的,无量寿经是大本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是附属阿弥陀经,这三经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因此我们终于明白了,如果我们要想真正得到一切诸佛护念,那应该怎么修,真实心中念阿弥陀佛,你就得一切诸佛护念,这个护念就是俗话说保佑,一切诸佛真的保佑你,你要用真实心念,用真实心受持,才能得到真实的果报,这是说为什么诸佛都要来护念你呢,因为你不可思议,你这一生当中就不退成佛了,佛看到这样的一个人,那怎么不帮忙,全心全力来照顾,就怕你不肯作佛,那就没有法子了,佛也无可奈何,想帮忙帮不上,你真正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作佛不退,说实在话,不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退,现在就不退,现在一退就不能往生,就退到六道里面去了,不退才能往生,所以这个法门是现在就不退,这是决定得生,这么多诸佛护念,这是诸佛护念这是菩萨,天龙八部,鬼神当然拥护。  “又深信者”,底下一段文,我们读了这个句子,实在感觉到非常惭愧,看到善导大师对一切大众的苦口婆心,你看看他句子说,仰愿一切行者等,这个行者就是修行这个法门的,你看前面用这个字仰愿,恭敬到了极处,善导大师果真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阿弥陀佛对大众恭敬到极处,你看言辞,仰是下辈对上辈的敬称,我们在这一本疏里面看到好几次,所以看到这两个字不能不感动,从这两个字看到善导大师对人真诚到极处“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教我们修学这个法门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这一生决定往生的态度,就要像这样,一心要相信佛的话,佛在净土三经里面所讲的每一句话,要不顾身命去照做,佛遣舍者即舍,佛教我们舍的就舍,教我们离的就离,教我们放下的就放下“佛遣行者即行”,佛教我们那些事情应该做的我们就照做,百分之百的依从“佛遣去处即去”,佛教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就去,“是名随顺佛教”,这样的修学态度才叫随顺佛的教导,“随顺佛意”,佛的意思是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佛,佛意就是佛之心,“是名随顺佛愿”,佛的愿是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是名真佛弟子”,这个三行文非常非常的重要,善导大师真实的苦口婆心在劝导我们,我们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真佛弟子要把佛每一句话都做到。  “又一切行者”,上自菩萨,下至恶道众生,凡是依照净土三经修行的人,个个行者是指这些,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这个法门,大师为什么要在此地,真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苦口婆心劝导我们,实在是法门难信,难信之法机缘非常不容易遇到,遇到了要当面错过那实在就太可惜了,你这一生遇不到这个法门,那就难怪了遇不到这个法门没有缘分,有缘份遇到当面错过那就真可惜,所以在此地一再劝勉我们,但能这个但字只要依这部经,换一句话说,其他的经你不读不学没有关系,这个但字就是单一的意思,我只要依这部经就决定能成就,你要能够深信,能够依照这个经典去做,必定不会误你的,这个语气肯定,让我们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你的一生一定成就,“何以故”,为什么单依此经深信奉行的人不会错呢,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三经都是佛说的,佛是圆满大慈悲心的人,怎么会误人呢,佛是真实语者,怎么会欺骗人呢,这是劝我们要信,要真信,要依照经典所说的去修行。  “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佛以下的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怎么样呢,他的智行没有圆满,换句话说,他还是学生还没毕业,换一句话说,他们的话不能完全相信,他们所说的,一定要经过佛的印证,佛不给他印证,我们就可以不相信他的,何况菩萨以下的,这个要知道,我们这一生才不会走错路,下面说,由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这是说等觉以下的,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二障未除,烦恼障跟所知障,诸位要晓得,等觉菩萨烦恼所知障非常微细,再微细他还有还没断根,有这个东西在他就没成佛果愿就不圆,“此等凡圣”,圣是讲菩萨,凡是世间出家里面,我们讲的高僧大德祖师,这一类的凡,世间的圣贤也是凡,他们都没有成佛果愿没有圆,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他们对于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以及佛所说的一切经,菩萨理解得都不圆满,为什么没有圆满呢,智没有圆,障没有断没有尽,所以他解得就不圆,这个我们要晓得这是事实。  “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平章这两个字,平是平等,他的见解他所说的跟佛一样的,章是明显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个叫章,跟佛说的一样的,但是还要佛点头,佛说嗯!没错!这个才可以,佛要摇头那还不行,一定要得佛同意,所以要请佛证为定,这个定是定论,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佛同意,给他说如是如是,这就可以传了,像菩萨所造的这些论,所注解的这些经,佛同意了才叫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如果说错了,说得有偏差,说得不圆满,佛就会说不如是,这一些目的都教我们一定要以佛所说的为标准,一定要相信佛语,菩萨祖师大德所说,一定要记住,与经上所说的一样,这个我们可以相信,与经上所说的不一样,他说他是等觉菩萨来的,我们也不相信,我们相信佛语,那你就非常幸运,你这一生路就走对了,不会走岔路,不会走冤枉路了。  “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不印是说佛没有印证,没有印证的那就是跟这个无记,无记就是无所谓善恶,无所谓邪正,没有利益的言语,由此可知,过去世尊在世的时候,菩萨造的论不少,我们现在集结在大藏经里面,许许多多的论典,著述是经过佛同意的,这才能够传下来,佛灭之后也有不少大菩萨,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著作,佛法传到中国,中国历代高僧大德著述非常丰富,这一些没有经过佛印证,佛没有听过,也没有看过他们的文章,那就不印了,我们今天面对着这个注解,善导大师作的,善导大师是中国人,出现在唐朝,这个也没有经过佛印证,这怎么办呢,佛虽然不在世经典可以印证,他所说的跟佛经上所说的一样,这就是佛同意了,如果他所讲的,佛在经上没有这个说法,那就不如是,所以佛灭度之后,经典给我们做了印证,我们读了善导大师的注解,回头再看看净土三经,他老人家所说的,跟佛在经里所讲的是不是一致的,有没有违背,从这个地方来证明他所说的正确与否,这样就可以相信了。  “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所以学佛经典是我们第一个依靠的,尤其修净土,净土三经里面,中心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阿弥陀佛没到这个世界上来讲经说法,世尊转述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阿弥陀佛自己这样说,他是转告我们的,世尊的转述就等于阿弥陀佛亲自说明一样,没有两样,所以我们看无量寿经自始至终,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字字句句都不违背四十八愿,都是四十八愿的详细解说,完全相应,所以四十八愿是我们修净土的根本,这个依是依靠,根本的依靠,我们把四十八愿用来做早课,诸位想想这是绝对真实,其目的让我们真正薰陶,在阿弥陀佛大慈悲心愿加持之中,消除我们的业障习气,使我们的心愿也像阿弥陀佛一样,这正教,正义,义是义理,正确的道理,正行,行是行为,解是见解,业是身业,身口的造作,前面讲身语意三业,正智是智慧,佛所讲的经纯正没有一丝毫夹杂。  “若多若少,众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这个众就是大众,不问就是不需要问菩萨了,你今天已经是有缘份见到这个净土三经,读到往生经,你还要去请教菩萨吗,不要问他们了,为什么不要问他们呢,他们知见不圆,相信佛所说的就对了,连菩萨都不问,何况人天,这样人才决定往生,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在往生传里面,乃至于我们在近代,在本省所看到许许多多往生的人,真往生的,说老实话,他绝对不会问人,也绝对不会听人家的,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所以真正往生瑞相好的,许许多多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什么都不懂,见了菩萨他也问不出,见了人天不晓得问,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个三年五载,预知时至,站在着往生,坐着往生,你想想看,跟善导大师这里讲的是不是一样的,凡是常常来问法师,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这没希望没指望难啊,真正的成就的人不来问,来问的人都很难成就,这说明什么呢,问里面还有怀疑,对佛所讲的怀疑,你说再去问菩萨,问那些知见还不圆,如果说错了说偏差了,岂不是误了一生吗,我听说倓虚老法师念佛开示的录音带,有同修把它写出来,这个好,写出来我看看,看看了的时候把它印出来倓老法师的话很多人不懂,写出来,印出来功德很大,你看倓老算是他的师兄弟,谛闲老法师那个做锅漏匠的站着往生的,就念三年,人家什么也不问一句阿弥陀佛念三年,念得很轻松很快乐,老和尚教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多自在,他不问菩萨也不问人天,一问就糟了就去不了了,这一句话说得好。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了是了义,佛所讲的是了义的正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佛以下等觉菩萨所说的都叫作不了教,为什么不了教呢,他没有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他还有微细的烦恼无明没断,所以他说的跟佛两个一比,他是不了义的,不跟佛比他当然是了义,跟佛一比他就是不了义,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决定要以佛为标准,你看底下。  “是故今时仰劝”,我们在此又看到这个句子,这个口吻是学生对老师的口吻,是晚辈对长辈的口吻,是对极其尊重的口吻,这是我们应当学的,从这个地方看,大师的贪嗔痴慢,傲慢习气丝毫都没有,把我们看作诸佛如来一样看待,真是普贤菩萨礼敬诸佛,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他的确是礼敬诸佛,尊重到了极处,“一切有缘往生人等”,着重这个有缘,有缘决定往生,不能往生,缘缺了,缘上有欠缺,有缘我们遇到这个经典是有缘,遇到善友苦口婆心劝导我们是有缘,善导大师是善知识,是善友,经我们遇到了,这个注解是善导大师苦口婆心在劝导我们,我们能信能愿,真正发心修行缘就具足,这样的人在一生当中很可能就真的往生净土。  底下这一段非常重要,他前面讲仰劝,下面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话,就如同前面讲的仰愿,底下这个开示太重要太重要了,“唯可深信佛语”,唯是唯一,这个意思就是只要相信佛的话就对了,“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菩萨辟支佛阿罗汉,这是已经证了果的人,那没有证果的什么祖师,大德更不必说了,不相应教,与佛在三经上所讲的不一样的,那些话我们不信,我们不听不采用他的,他所讲的与三经里面说的相应,我们可以采取他的,用它来做参考,这个可以采取,不相应的决定不能用,‘以为疑碍’,你要是听了这些不相应的教,就起了怀疑,就产生障碍了,那就错了,‘抱惑自迷’,这个惑是迷惑,‘废失往生之大益也’,那就真可惜了,把你这一生往生这样殊胜无比的利益丢掉了,错过了,你说这多可惜,所以真正真佛弟子,前面说的,大师在此地讲真佛弟子,我们在无量寿经上也看到真佛弟子,如来第一弟子,这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决定不信用一切与佛不相应的教,绝不用它,我不信它,我也不用它,这一点要特别特别的留意,这个几句真的要多念念,一定要牢牢的把它记住,断疑生信,我们的信心真正坚固,一丝毫疑惑都没有,劝人念佛,这决定与诸佛正教相应,宣扬往生的经典,也决定与诸佛正教相应,这个不会错,历代祖师大德们,他们专修专弘,留下来不少的著述确实可以给我们做参考的资料,诸位要知道这些资料有两种用途,自利的用途,帮助我们破迷起信,建立真正的信心,这个是自受用,他受用,帮助我们解释经典,劝人起信,这有这么两种用途,在末法时代为一切众生介绍这个法门,介绍这些经典,功德是无量无边,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不认真力行,不但经的意思你不能体会,古大德的解释你也未必真能看懂,这个是真的,所以你有一分心得,你就有一分体会,也就有一分悟处,才能把这个理事说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换一句话说,实修比什么都重要,要真正的修学,尤其是现在社会进入到工业时代,人人都讲求时效,这跟从前农业时代大大不一样,农业时代有的是时间,什么慢慢来,慢慢学,慢慢讲,现在不行,要快愈快愈好,这时代不一样,所以一部经论详细讲解研究,这是我们全世界台湾人有福,其他地方,你说一部经要讲几个月,讲几十个小时,几百个小时,人家一听不来了,我没有时间,所以我们在国外,人家一定问你这个课程讲几个小时,你告诉他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他会来,你说这一个课要讲二三十个小时,他皱皱眉头我没有时间,对不起他不来了,这要晓得,所以从前我们在台中学讲经,李老师为我们的限制,最少不能少过三次,就是讲三次,一次多少时间呢,四十五分钟,我们学讲经是两个人同时上台,一个讲国语,一个讲台语,这是一个半小时,所以一个人只分配到四十五钟,两个人用同样的讲稿,口语的讲稿,用口语的讲稿,就是稿子完全相同,一个讲国语,一个讲台语,那么三次最长不可以超过十次,而他所订的最理想的标准是五次,你讲超过十次他不教了,他说你,他是很不客气,你没有能力学,实在讲你真学去讲没有人听,他说什么,五次这个听众讲得不好,为了面子起见还来捧捧场,五次以上人家不愿意捧场,这不捧场换一句话,你真讲得好行,你讲得不好,听众一天比一天少,你的气就往下坠落,自己就很难堪,这是讲的真话,真实语,所以兴旺的气象,听众总是一天比一天多这是兴旺的气象,讲得人心振奋,每一天听众减少,讲的人很难贯彻始终不容易,所以这是在这一个时代,我们一定要认识众生的根机,要契机,这个契机呢长经短讲,深经浅讲,要有这个能力,我过去也是听老师说,好像慈航法师在世的时候,阎锡山先生,他到台湾来的时候,阎老先生向慈航法师请教大佛顶首楞严经,听说慈航法师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完了,这有这个本事,对于这种人就是要长经短讲,很短的时间让他了解全经大义,他们这些人做大官的,工作非常繁忙的,那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听你讲经,那不可能的,他能听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那不得了。  底下一段也非常重要,“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这个决定建立自心,就像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信愿行那个信字,他老人家举出六个字,信自信他,自是自己,他是阿弥陀佛,‘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对于自他事理因果决定不怀疑,其实这六个字把净土,不要说三经,五经一论全都讲完啦,五经一论不出这六个字的范围,一点都不怀疑,这就是建立自心,这才叫信净土之人,这才叫念佛人,顺教修行,顺是顺从,依教奉行,‘永除疑错’,什么是疑,什么错了呢,底下说,‘不为一切别解’,修学其他大小乘佛法的人,他们见解,跟我们的不一样,他们修的法门,跟我们不一样,别行异学,他们所依据的经论,跟我们的不一样,他们的见解,跟我们不一样,异执,他们有执着,跟我们执着也不一样,我们是执持名号,这些东西,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我们要是随顺他呢,那就大错特错了,跟这些人接触,对净宗发生怀疑,这也是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足以教你退心,足以教你信心动摇,换一句话说,你本来这一生有机会永脱轮回,成佛作祖,是又被他拉回来了,依旧还搞六道轮回,我们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晓得,那一伙是什么呢,那一伙是邪魔,这就着了魔,信心动摇就着了魔,发生障碍了着了魔,功夫不得力了,这一定要晓得,一定要明了,我们接触这些人绝对不为他所动,前面讲的,菩萨讲的跟佛在三经上讲的不一样,我们都不信,都不用他,何况这些人,这才真正能保障我们在西方道路上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佛说观无量寿经疏 第二十六卷   请掀开经,二百二十一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问曰:,凡夫智浅,惑障处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经论来相妨难,证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对治彼难,成就信心,决定直进,不生怯退也。”,善导大师在此地假设一个问答,来为我们破除疑惑,决定信心,像这样的问题,确实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很可能遭遇到,由此可知,这个问题由来久矣,不但是善导大师那时候有这些问题存在,就是世尊当年在世,有这些疑难的人也不在少数,这是我们要清楚的,说问曰凡夫智慧浅,迷惑业障深重,这个就是说智慧不开,没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不但这个能力没有,实在说,得失利害我们都没有能力辨别,何况邪正,如果遇到解行不同的人,这个解是见解,行是修行,譬如你遇到修禅的,你遇到学密的,这个是现前常常遇得到的,遇得到学教的,我们这个地方教人家老实念佛,一句佛号就能成就,他们听了摇头不承认,他说出一些道理也是引经据典,振振有辞,多引经论,来妨是妨碍,难是问难,用这些经论来做证明,这经是佛说的,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那要怎么样来对答他,保护自己的信心,决定还是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决定不退转,决定不改变,这相当不容易,下面大师就这一个重大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知道阻碍了多少人,不知道叫多少念佛人退了心,实在是严重的障碍。  答曰,这是大师教导我们的,“若有人多引经论证云不生者”,引用许许多多的经,经都是佛说的,论是菩萨讲的,来证明单单念这句佛号不能往生,‘即报云’,你就可以这样答覆他,仁者虽将经论来证导不生,仁者是对对方的尊称,我们对他很敬重不敢轻慢,称他作仁者,仁者是一般对菩萨的称呼,虽然你引经据典来证明不能往生,‘如我意者’,这是我自己的意思,‘决定不受汝破’,我不会接受你的,你引经论再多证明不能往生,我也不会相信,我也不会接受,为什么呢,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诸经论,尽皆仰信,这个话说的是非常好,非常的圆满,你所引用的那些经论我也不是不信,我相信,对于诸佛所说一切经,我都仰信,仰是敬仰,信是深信不移,佛说的话那是假的,当然句句真实,为什么你引经论来说我不接受,下面就说出这个道理,‘然佛说彼经时’,你所引用的那些经论,佛说那个经的时候,处别,佛讲经的地方不一样,时别,时间不一样,对象不一样,这个机是对象,利益不一样,有人想升官发财,佛给他讲这部经,确确实实会帮助他升官发财,利益不相同,他的目的利益是要升官发财,有的人想升天,有的人想当菩萨,这都不一样,我们这个目的是成佛,这是利益不相同对机不一样,这个根机有小根机有大根机,通常讲这个根机来讲,贤首家讲的,小始终顿圆就五种不同。  “又说彼经时,即非说观经,弥陀经等时。”,这个观经,弥陀经等,无量寿经,佛讲这些经是讲往生经,劝人往生,讲其他经不是讲的这个经,说其他法门不是讲这一个法门,所以这个时处,对象利益不相同,‘然佛说教备机’,佛说教的原则是应机说法,所以一切经都有启请的人,像这一部观无量寿经是韦提希尊者启请的,无量寿经是阿难尊者启请的,阿难尊者看到佛,有一天法相特别庄严,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所以非常好奇才发问,我们在无量寿经第三品里面看到的,现在这个夏老居士分的是第三品,发起序里头你看看,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这是观察机缘成熟了,什么机缘呢,这一生当中成佛的机会到了,虽然大家不问,他也就为我们说出来了,所以这个三经对的根机不一样,时亦不同,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所谓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分这几个时期适用。  “彼即通说人天菩萨之解行”,这一句是指一切大乘经,大乘经是讲菩萨的解行,小乘经是说人天的解行,就像金刚经上所说,佛无有定法可说,经文是,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所说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是世尊在金刚般若里面,把他讲经的态度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要善会佛意,这个开经偈不是说了吗,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要紧。  “今说观经定散二善,唯好韦提,这是韦提希夫人启请的,及佛灭后五浊五苦等一切凡夫。”,正好我们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现在生在这个时代就是五浊的时代,五苦的时代,那佛说这个经正对了我们的机,证言得生,佛在这三经给我们做证明决定得生,这个三经正是为我们说的,时处机利益统统相应,时是什么时候呢,五浊恶世的时候,我们现在浊恶到了极处,什么处所呢,受苦受难的处所,处也对了,一切凡夫的根机,我们是凡夫,这机也对了,后头的利益不可思议,我们实实在在想离开这个浊苦的世间,跟韦提希夫人一样,想找一个好地方去移民去,前后都相应,都照顾得很周到。  “为此因缘”,因为这一个缘故,“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此佛教是佛教导,这个佛教导这三个字就是指净土三经,也可以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切往生经,佛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典,华严经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它也算是往生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印祖把它附在四经后面,成为净土五经也是属于往生经,我们一心依这些经典决定奉行。  “纵使汝等百千万亿导不生者”,不要说你一个人,像你这样的,你来一千个来一万个,来一亿个说不能往生,我还是不会动摇,“增长成就我往生信心也”,你们来试验试验考考我可以通过,绝对不会为你们所说的动摇了,退失了我求生的意愿,这个答覆得很好,更有进者,这是我们觉得这个答覆到这地方就很圆满了,善导大师智慧大,要把这一个疑惑彻底的解决,“又行者更向说言”,这个行者是修净土的人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人,更进一步可以告诉他,仁者善听,我今为汝更说决定信相,我再告诉你,我是什么决心,我对于这个法门深信到什么程度,“纵使地前菩萨”,这地前是三贤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叫地前就是初地以前的,这三十个位次,我们叫三贤十圣地前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这个都是了生死,超三界证了果的圣人,这不是普通人,不是凡夫,像他们来比你高明多了,你是凡夫跟我差不多,“若一若多”,或者是一个,或者是很多个,多到什么程度呢,“乃至遍满十方”,就不止前面讲百千万亿,百千万亿数字不大,这是遍满十方,“皆引经论证言不生者”,像你们一样都引经据典来证明我们念佛不能往生,“我亦未起一念疑心”,我对于佛在三经五经里面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没有生起一丝毫的怀疑,“唯增长成就我清净信心”,反而我的信心愈来愈增长,愈来愈清净,何以故,为什么呢,由佛语决定成就了义,不为一切所破坏故,前面说的很多,佛的烦恼,习气断干净了,智慧圆满了,不像菩萨,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换一句话说,他的智慧见解比不上佛,佛的话我们不信,我们信谁呢,这是我们相信佛语的依据,佛所说的话不会被九界有情所破坏,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说出增长信心,断除疑惑之所以,又行者善听,更进一步,前面是三贤菩萨,小乘圣者这份量不够,纵使初地已上十地已来,这个就是地上菩萨,登地的我们称圣人,称大菩萨,我们天天念的摩诃萨,摩诃萨就是称这个十地菩萨,我们称菩萨摩诃萨,菩萨是前面三贤菩萨,摩诃萨是地上菩萨,华严经上说,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始是初地,终是第十地,这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当然这假设不是真的,真的十地菩萨一定自己念佛也劝你念佛,不会障碍你的,三贤菩萨可能,那真的是可能,因为他们知见不圆,他还有执着,十地菩萨知见渐渐圆满,换一句话说,念佛真实的利益,他们看到了,三贤位菩萨未必能看到,地上菩萨是看到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假设的。  “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或是一个,或是很多很多这些大菩萨们,异口同音他们都来说,皆云,释迦佛指赞弥陀,指是指名,这个意思就是他专赞阿弥陀佛,段呰三界六道,这个毁呰总是讲三界六道的不好,三界六道很苦,劝你们要离开三界六道,这毁呰就是这个意思,劝励众生,劝是劝勉,励是策励,专心念佛及修余善,专心念佛是正修,修余善是助修,正助双修,毕此一身后,必定生彼国者,这是释迦佛在往生经里面,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赞叹劝勉我们,假设这些菩萨说,此必虚妄,不可依信也,这菩萨说这个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可以听信,我虽闻此等所说,亦不生一念疑心,地上菩萨□满虚空来阻碍我们,来障碍我们,我们也不会起一念怀疑,唯增长成就我决定上上信心,这个信心上加一个上上,十地菩萨来阻碍也阻碍不了,那你的信心实在是非常坚固,这个不是普通人,何以故,乃由佛语真实决了义故,对于佛的信心太坚定了,知道佛所说的话,真实决定了义。  “佛是实知”,真实知,宇宙人生真相,究竟彻底圆满的了知,实解实见,亲见实证,非是疑惑心中语故,等觉以下烦恼没有断尽,换一句话说,多少是带一点疑惑,唯佛没有疑惑,“又不为一切菩萨异见”,见是见解,异见是不同的见解,“异见异解之所破坏”,有这些事实真相摆在眼前,所以假使十地菩萨来说不能往生,我们也不会相信,也不会动摇。  底下两句话是讲真的,“若实是菩萨者,众不违佛教也。”,假如他真的是十地菩萨,他不会这个说法的,真的是十地菩萨,他本身就念佛求生净土了,他一定劝我们念佛,他那里会障碍我们,会阻拦我们,不可能的事情,这个说得真透彻,十地菩萨都不能动摇,那假如佛来了怎么办呢,下面说,“又置此事’”,这是我们把这个放下,“行者当知”,这是我们修净土的人应当知道的。  这下面是善导大师为我们的开示,真是达到究竟圆满的说法了,“纵使化佛报佛”,纵是纵然,假设化佛来了报佛来了,这个化佛是应化身佛,报佛是报身佛,真佛还得了吗,若一若多,乃至遍满十方,这十方一切诸佛来了,“各各辉光吐舌”,这出广长舌相,遍覆十方,一一说言,每一尊佛都这样说法,释迦所说相赞劝发一切凡夫,专心念佛及修余善,回愿得生彼净土者,这个彼净土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此是虚妄,定无此事也,这是假设,十方化佛报佛都这么说法,你听了动不动摇,前面十地菩萨听了不动摇,他没成佛,他知见不圆,这十方诸佛来了怎么办,这会不会动摇,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我们看大师如何来教我们。  “我虽闻此等诸佛所说,毕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疑是怀疑,退是退转,没有一丝毫怀疑也不会退转,“畏不得生彼佛国也”,畏是恐惧,害怕,这个恐怕不能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坚强的信心呢,“何以故”呢,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见解行证悟果位大悲等同,佛佛道同成了佛了,烦恼都断尽,不断尽怎么能成佛呢,所以智慧相同,德能相同,知见相同,解行相同,没有一样不相同,无少差别,没有差别,佛佛道同,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这个制是制定,换一句话说,一尊佛所教导的,也就是一切佛共同所教导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事实,你的心才真的会定下来。  底下举了个例子,“如似前佛制断杀生十恶等罪,毕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随顺六度之义。”,这是前面一尊佛为众生这样制定的戒行。“若有后佛出世,岂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恶也。”,没有这个道理,不能说后面一尊佛出世之后,把前面那个佛教众生的理论方法全推翻,前面佛教你不杀生不偷盗,现在这个佛教你可以杀生偷盗,那有这个道理绝对没有这个道理,为什么呢,佛佛道同,所以第一个德号叫如来,如来的意思,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叫如来,这是从事上说的,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一样的没有两样,从理上讲呢,如来者诸法如义,如就是事实的真相,与事实的真相完全相应,前面佛告诉我们,修善一定得善果,造恶一定得恶报,不可能后来一尊佛出世把前面佛说法推翻,修善会得恶报,造恶会得善果,那没有这种事情,绝对没有这事情,所以这是从理上讲,当然这个十方佛这是假设的,十方佛那里会说这个话呢,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净土,都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以此道理推验,明知诸佛言行不相违失,所以从这个道理来推论,一切诸佛所说的绝对不会相违背,如果现在有个人宣布他成佛了,现在真有,我都听说不少成佛的人,他真的把经也改了,这个戒律也改了,把前面佛都推翻了,那你们想一想他到底是真佛,还是假佛,我们自己要明白,要有智慧去辨别不要上当,前些年有人去查经,提出带业不能往生,有不少修了几十年净土的这些老居士,老菩萨们都受到影响,都感觉到非常恐怖,这不能往生怎么办,可惜那些人没念这段经文,他们要念了这一段善导大师这一段开示,那就一笑了之了,就不会去相信他的话了。  下面还有进者,“纵令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已彼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何以故,同体大悲故。”,这个与弥陀经讲的相应,与无量寿经上讲的相应,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弥陀经的经名,就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那一切诸佛那有不赞叹的,一切诸佛就包括尽了,里头没有说那一尊佛在外,那一尊佛不在其中,没有说,既然没有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统统在其中,一个也不漏,这在理上讲才讲得通,佛佛道同才讲得通,所以释迦牟尼佛指劝一切众生,此地说的一切众生是九界众生,上自等觉菩萨,华严会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佛的指劝,特别着重在凡夫,因为大小乘的圣者不生净土,没有太大的关系,为什么呢,他不苦,他没有六道轮回的苦,没有这个堕落的苦,纵然是没有成佛,生活还能过得去,六道凡夫可不得了,如果不生净土,苦头是有得受,特别是三恶道,真是苦不堪言,所以佛是特别怜悯苦道的众生,尽此一生专念专修,要紧的就是一句弥陀名号,像倓虚老法师开示里头,我们有这个录音带,现在也作成了雷射的磁碟片,我们是怕这个带子时间久了慢慢就失传掉,那就太可惜,将它作成磁碟片希望能永久的保存,其中讲到谛闲法师念佛的那个徒弟,锅漏匠念佛的徒弟,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谛老法师就传他这一个秘诀,其他的什么都没有说,他一生没有听过经,也没有受过戒,虽然剃度出家了没有受过戒,不要说是比丘戒,菩萨戒没受过,五戒也没受过,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人家念了三年站着往生,往生之后,他的身体还站了三天,等谛闲老和尚来帮他办后事,他凭什么,凭深信不疑,一点怀疑都没有,他相信谁的话呢,相信他老师谛闲法师的话,谛闲法师从小跟他一块玩的玩伴朋友,他对于他的话能信得过,谛闲法师决定不骗我,他就这个信心三年成功,不可思议,谛老教给他念佛的方法活活泼泼,谁都能做得到,而且一点都不难做,他说你就老实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一下,休息好了就再念,念累了就再休息,你看看这个多自在,没有一点勉强,这种人真正叫老实人,老实人就成就,我们一般人比不上他,一般人还想学这个,学那个,不老实,所以念一辈子,将来死的时候不晓得那一天死,也不晓得得什么病死,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比他就差远了,古德常常教给我们,老实念佛,弘一大师写了个老实念佛,我们印了很多,总想提醒老实一点好,老实人没有怀疑,这个地方说明一尊佛提倡,十方佛赞叹,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化是教化,诸佛如来心同愿同,无论在因地上发的什么愿,归纳起来总不外乎,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切诸佛都发愿度众生,愿相同,烦恼无尽誓愿断,诸佛如来烦恼统统断尽了,断烦恼相同,法门无量誓愿学,智慧圆满了,佛佛也同,没有一样不同,所不同的就是,一切诸佛跟众生的缘不相同,缘是因地上所结的,结的缘不相同,除此之外,没有一样不相同,所以一尊佛帮助一个众生帮他成佛,佛欢喜,一切诸佛看到都欢喜,都赞叹,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这个一日七日是弥陀经上讲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这个七天专修,我们中国人念佛打佛七,佛七就是从弥陀经上来的,希望在七天当中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专心专念弥陀名号求生净土,这个是佛七的意义,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时是指时代,时代不好,历史所谓的黑暗时代,恶世界,世界是处所,处所不好,这个地区造恶的人很多,苦难很多叫恶世界,恶众生,造五逆十恶的众生很多,恶见,见解的偏邪,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这个无信就是不守信用,言而无信,这个言而无信就是彼此互相诈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都是无信,盛时炽盛的时代,这几句话就是讲的,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五浊恶世浊恶到极处,在这个时代里面,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这是用弥陀经里面的经义来证明,他老人家所说的这一段话,就是弥陀经中十方佛赞释迦牟尼佛,弥陀经我们念的是罗什大师的本子,六方佛赞的这一段,在无量寿经第二十三品也记载著有,十方佛赞阿弥陀佛,又十方佛等,这个佛是慈悲到了极处,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劝勉我们不就可以了吗,唯恐我们对佛所说的,不能接受,不能相信,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这个文非常明显的,把弥陀经上六方佛赞的话,为我们重覆说一遍,经典上凡是一句话重覆很多遍,那都是非常重要的开示,它多次重覆就是希望我们牢牢记住,不能够忘记,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那是世尊说弥陀经,本来的经名就是这几个字,罗什大师翻这部经,把阿弥陀佛的名号作为经名,他这个用意非常之好,教你一看到这个题目你就念一声佛号,这个是罗什大师的苦口婆心,教我们看到这个就知道念一声佛号,种一个金刚种子,他的好心也不违背经义,经义就是劝我们念阿弥陀佛,直接以佛名作经名,真正的经名,世尊订的就是六方佛称赞的,这一段不可思议功德,那是真的不可思议,五逆十恶,即刻就要堕落地狱的众生,这一回心转意念佛求生就能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功德是真正不可思议,比起一切经里面所说的不可思议,那个意思要深广的太多太多,真是不可思议,谁说不可思议呢,一切诸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说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都说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都称赞,一切诸佛都护念,所以我们不读这个经,不读善导大师这样圆满的开示,我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不能透彻明了,所以对这一句佛号,虽然念了,真的是若有若无,若信若疑,一会儿信,一会儿怀疑,捉摸不定,所以功夫不得力,感应不能现前,换句话说,十方佛想加持你,保佑你,你拒绝不接受,那有什么法子呢,如果你要是诚信不疑,认真的去念,你就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再说这个世间,无论什么大灾大难,你都能够免除,因为有一切诸佛护念,无量的龙天善神保护你,你要想真正得到这个利益,没有别的,真诚,深信不疑,专修专弘,你就得到了,你跟经上所讲的完全就相应。  下面这几句话很重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这一句话重要,罪少善人,罪多的恶人,时节久近,时节久近讲你修行或是你老修行,你修了几十年了,或者是今天第一次才听到,这是近、初学,这个都不问,换一句话说,这个法门要求的条件不高,“但能上尽百年”,这个上下是讲缘份,我们现在遇到这个法门,我们的缘份好,应该尽形寿来受持,在你这一生有一天寿命,我就念一天阿弥陀佛,决定将这句佛号念到底,“下至一日七日”,这个就是缘分薄的,临命终之前一天或者是七天才听到这个法门,听到之后他就发心专念求生净土一样得生,“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这个一心专念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怎么讲法呢,这一心专念就是,一心就是清净,就是清净心,二心就夹杂,杂就不清净,所以净念就是一心念,决定没有夹杂,专念,专念就是只念阿弥陀佛,不在阿弥陀佛之外,还要加上别的佛菩萨名号,不加,这叫专念。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大家在一块共修的时候,共修的仪规上,前面还有一个开经偈,还要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不是夹杂吗,对的,共修的仪规是劝导你念佛,是劝你念佛,前面加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表示不忘本,这个法门谁教给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修学法门之前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道理在此地,如果这一个道场是专修的道场,那这个佛号,释迦牟尼佛的名号,甚至于前面这一些偈赞,诵经回向,后面三皈依统统都可以免掉,在什么地方看呢,佛七,佛七这个七天是专修,走进念佛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一点都不夹杂,真的是一心专念,这个就是专修的念佛堂里面就是一句佛号,这个我们都必须要知道,这样的修行,定得往生,必无疑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的决定往生,必定没有疑惑,决定往生。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诚是真诚,确确实实是这个样子的,完全是事实真相,“此名就人立信也”,以上所说的,我们对佛那叫真正信佛,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菩萨以下为我们所说,与三经一论上不相应的统统不采取,统统不要去信他,我们的信心才能成就,功夫才会得力,往生才有把握,真正相信佛语,这就对了,“次就行立信者”,前面是就人,我们对人有信心,像我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倓老法师那个徒弟是对人有信心,他相信谛闲法师绝不骗他,所以人家三年成功了,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什么叫正行,什么叫杂行,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然后自己反省反省,我们的这个行到底是正行,是杂行,自己要认识自己,要了解自己,这个很重要,言正行者,专依经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这是正行标准给我们说出来了,专依往生经,这往生经现在就是五经一论,这个是往生经,专门依这个经修就可以,这是正行,五经一论如果嫌太多,这五经里面随便选那一种经专修都行,不必要五经统统修,取一种就可以了,如果年岁也大了,工作繁忙,没有多余的时间,我们在五经里面选短一点的,这最短的呢,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两百四十四个字,就选这个,如果有时间工作不太忙的话,最好选无量寿经,为什么呢,无量寿经对于净土,无论是性相事理,因果每一个方面都讲到,把西方世界介绍得很圆满,很清楚,这个是非常好的一部经典,道理明白了,事上也清楚了,然后一心一意的修学,使我们自己心愿解行都能够与经相应,这样就决定往生,这个叫修行。  下面说,“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对着经本叫读,不对经本叫诵,诵就是背诵,念得很熟了不用经本也能够念得一个字都不漏,一个字不错背诵念得很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这个等那就是现在新编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往生论五经一论,所以净宗依据的经典不多,在各宗里面来讲份量最少,容易摄持。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一天到晚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在造六道轮回,你想离开六道轮回,天天造六道轮回业,那怎么能离得开六道轮回呢,要想真的离开六道轮回,决定不造六道轮回业,这一点重要,如何不造六道轮回业呢,决定不打妄想,决定不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就不造轮回业了,这个事情很难,我们很想这样做,做不到呢,起心动念,他就是这些念头来啦,这也难怪,这叫什么呢,无始劫来的习气,它自自然然就现前,断不掉,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方法就妙极了,你不是要想吗,想阿弥陀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你想这些,想这些是什么呢,是造净业,将来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用这个代替了妄想,所以经要熟,不熟就想错了,想岔了,所以经一定要熟,很熟,我们起心动念,心里面浮现的印象全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二报就是依报正报,这两种果报的庄严,想这个,念这个。  “若礼”,我们每天礼拜,礼拜很重要,礼拜是修敬,十大愿王里面第一条,礼敬诸佛,我们在这个社会,我们要敬人,要敬事,要敬物,这个敬从那里修呢,礼佛当中去修,修一个敬心,修一个恭敬的行为,同时礼拜又是最好锻炼身体的方法,身体运动,我们礼佛专礼阿弥陀佛,别的佛不礼,会不会怪我们呢,如果那个佛要见怪,你不礼也罢了,为什么呢,他还有分别,还有执着,还有忌妒,那连世间好人都不如,世间一个君子好人都不忌妒人,都不会见怪人,那有佛菩萨会见怪人的道理呢,你要想到佛菩萨会怪你,你的罪业就重了,为什么呢,你瞧不起佛菩萨,你把佛菩萨当作坏人来看待,你这个罪多重,不得了,这罪太重,自己不好还佛菩萨跟我差不多,这还得了吗,这不得了,你这个见解思想就造很大的罪业,真的,平常我们一般人造罪业,造重罪,自己不知道,这个意念就造下很重的罪业,把佛菩萨当做凡夫看待,礼佛专礼阿弥陀佛我们专礼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是一切诸佛看到都生欢喜心,你这一生修行才算是真正对了,完全对了这才能成就,到处拜,拜好多佛,佛看到摇头错了,还是搞六道轮回,纵然你有所得,不过得一点人天福报而已,如果用现代事实来看,恐怕人天福报都得不到,福报是有,到那里享受呢,到三恶道去享受,畜生道变成人家的宠物,宠物很有福报,畜生饿鬼道,就变成妖魔鬼怪接受人的祭祀,就去搞这个去了,那就大错特错。  “若口称”,口称是念,‘即一心专称彼佛’,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这个赞叹是劝别人的,我们自己念佛,劝人念佛,我们也要像一切佛菩萨一样,赞叹西方净土种种功德庄严,使听的人能够相信,能够接受,供养我们对佛的供养,那就是行愿品上所说的,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法供养里面第一条,依教修行供养,我们能把佛的教训统统都做到了,这叫真供养,这是对于佛的供养,除此之外,我们诚心诚意将这个法门,经典介绍给一切大众,劝导他修学这个法门,这是对一切众生最殊胜的供养,专供养,专赞叹,是名为正,这叫正行。  再看底下一段,“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这正中的两种,净宗里头常讲正助双修,正修是正,助修还是正,这个正助双修都是正,为什么呢,它不是杂行,它是正行,我们看,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行是你走着,住是站着坐着躺着,这个身体一天到晚总不外乎这四种方式,离不开这四种方式,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一天到晚行住坐卧,佛号决定不中断,这叫净念相继,佛号不中断,念佛出声念可以,不出声念也可以,出声念久了累,心里念默念不出声,大声念也可以,小声念也可以,也有地方说,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你就拼命大声念,你要见大佛,这一段开示读了之后,那些话我们就一笑了之了,为什么呢,经上没有三经里头佛没有说大声念见大佛,小声念见小佛没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佛都是平等相,四十八愿里头没有说,你念大声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大佛,没有这个说法,西方极乐世界平等的世界,所以菩萨所说的与经上不相应的,我们不必接受,不必采纳这个就对了,一心一意去念,大声也好,小声也好,出声也好,不出声也好都好,要非常自在,念得身心很舒畅这就好,这个叫正定之业。  “若依礼诵等,即名助业。”,像前面,拜佛专拜阿弥陀佛,这个称赞供养,这个属于助行,所以这个助行还是正行,正行里面的助行,正中之正,正中之助,正助双修都是属于正行,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记住,那什么叫杂行,我们留在下次再说。  观无量寿经疏 第二十七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二十七面,最后一行,从第四个字看起,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前面是说明了正行,这个正行里面又有两种,一种是专念名号,专持名号,这个属于正定之业,第二像前面所说,我们礼拜,专礼阿弥陀佛,这一类包括前面所讲的,称叹供养都是属于叫助行,我们常讲,正助双修,正助两种,都是属于此地所说的正行,正行之外,我们所修一切善业,都叫做杂行,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的,是属于杂行,下面这就给我们谈到得生净土的问题了,这个法门最重要的,就像经上所说的,“净念相继”,这个是持名念佛,最重要的纲领,能不能得生呢,就是这一句,我们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到,净念相继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个叫净念相继,相继就是不间断,此地所讲的,“无间”,“若修前正助二行”,这个正助二行就是,“三业专精”,三业专精,“心常亲近忆念不断”,这个功夫不间断,这就是相续,三业专精是净念,这就是净念相继,那么这个决定得生,如果修杂行,杂行就是念佛里头夹杂其它的善法,或是世间善法,或者是佛法里面的善法,总而言之,他不是专念阿弥陀佛,专修净土,那么夹杂这些善法,专精的心就常常要间断,因为你心里面,念着别的善法,那么这样也能够回向得生,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个回向得生,关键的时候就在临命终那一刹那,那个一刹那是不是念佛,如果最后这一刹那的念头是念佛求生,这个没有问题,这就得生,如果最后这一念头,心里想的是其它的善,这就不能得生,所以杂修确实不如专修,专修靠得住,杂修虽然说能往生,并不是有百分之百的可靠性,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上面所说的,这叫做深心,深心总而言之,都是属于自利,即使是利他,利他最后的目的还是自利,这个为了求生净土,这个是自利当中最殊胜的大利。  再看第三,“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一条这是利他的,就是至诚心来对人,对人对事,对物都在这一条里面,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这一条实际上就是大慈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与一切众生真实之乐,在四弘誓愿里面,就是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属于回向发愿心,具体的修学,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说得很明白,我们已过去,过去虽然不知道了,我们凡夫都有隔阴之迷,过去生虽然不知道,但是过去生中一定修有善根,凡夫无量劫来,这个善恶杂修,有善有恶,我们将善根回向,过去的善根,虽然我们不晓得过去世,要是很冷静的思维观察,还是能看得出来,从那里看呢,从习气上看,这个习气不是这一生的,多生多劫的,对人,对动物,对植物有爱心,有慈悲心,这个就是过去生中的善根,以及这一生当中,我们接受佛的教导,接受世间古圣先贤的教训,知道断恶修善,身口意三业所修的善根,依世间贤圣的教导,所修的是世法的善根,依照佛菩萨的教导,我们所修学的是出世间的善根,这一条是讲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所修的,除了自己修的之外,我们还看到别人所修的,别人所修的,我们也可以把他所修的拿来自己回向,这个要懂得,怎么能把别人所修的善,变成自己的善呢,这叫随喜功德,我们能够生随喜的心,就把别人的善变成自己的善,随喜他人,这个他,是别人一切凡圣,这个别人,有凡夫,有圣人,圣人是菩萨,阿罗汉这些是圣人,凡夫是世间的贤圣,包括到二十八层天的天人,他们依旧属于凡夫,他们所修的一切善,我们看见了,我们听到了,或者我们在书本记载里面读到了,能以真实深信当中生起欢喜心,对他的善行赞叹,对他的善行随喜,随喜的意义非常的深广,第一,对这个善行必须要肯定,这才能随喜,第二,要尽心尽力的效法,如果是现前的善行,我们应当尽心尽力地去成就这个善行,这个叫真的随喜,不只是欢喜赞叹,我们有力量没有去帮助他,没有去助成他的善行,那么这个随喜就不圆满,尽心尽力随喜,他有多大功德,你就有多大功德,把这个功德也可以用他来回向求生净土,随喜的功德不可思议,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里面,就有随喜功德这一条,这是菩萨行的十大纲领它是其中之一,后面还有恒顺众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的心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是得生西方最重要的条件,果然得清净平等,往生到西方世界,品位决定是在上三辈,这个九品当中是上三品往生,这个回向要记住,要真实深信中,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回向愿生彼国,这是我们在这一生修学当中,第一个愿望,唯一的一个愿望,这才能决定得生。  下面一段开示很重要,我们要特别注意,又回向发愿愿生者,这是讲你真正愿生,那你要具备下面所说的心理态度,“必须决定真实心中回向愿作得生想”,这一句实实在在是决定我们这一生能不能往生,如果具有这一个条件,那么可以说这个人决定得生,他这个决定真实到什么程度呢,下面说,此心深信,由若金刚,这个金刚是比喻,在矿物里面金刚是最坚固的,能破一切物,一切物不能破坏它,所以佛常常用这个来比喻坚定的意思,这个心像金刚一样的坚定,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之所动乱破坏,异见是不一样的,见是见地,学是修学,解是了解,行是修行,即使在佛门,大乘佛法当中,我们知道大乘在中国,宗派就有八个,大乘有八宗,每一宗里面,分的支派又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他们的见解不相同,他们依据的经论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这是我们在一生当中常常会遇到的,这些人也很慈悲,也很好心,遇到你就告诉你,这一句阿弥陀佛太简单了,恐怕不中用,还是多学一点靠得住,这个拜一尊佛,万一阿弥陀佛太忙了不能来,怎么办,不如多拜几尊,阿弥陀佛不来,还有别的佛来,我们听听,他说的好像也蛮有道理,那你的信心就动摇了,你的信心就被他破坏了,这个真正决定信心,无论听人家怎么个说法,决定不动摇这个才行,不为他所动,不会被他破坏,唯是决定一心,唯是唯一,专诚到了极处了,只决定一心,投正直进,我只向这一条路上精进,决定不转弯,决定不回头,不得闻彼人语,即有进退,心生怯弱,回顾落道,‘回顾’是回头,‘落道’是退转,如果听到别人所说的,你就退了心就退转了,即失往生之大益也,那么这一生往生的机会,你就当面错过了,那实在是真正可惜,这个四行文,这四行不多,非常非常重要的开示,一点都不能够疏忽,善导大师惟恐我们在现前,遇到这个殊胜的机缘,这个机缘确确实实像古人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这一生遇到了,不要认为这遇到不难,挺容易遇到的,如果你要出去打听打听,你才晓得你遇到这一个法门还真的不容易,你去问问一些学佛的人,去调查一下,在中国,在外国,在全世界,那个不学佛的人就不必说了,闻到佛法的人,几个人听到净土法门,知道有个净土法门,几个人听到观无量寿经,知道有观无量寿经的人,又几个人听到善导大师的开示,确实不多,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除了不少的疑惑,因为在他老人家之前,古时候的大德,把这个经的意思讲错了,这在前面,他老人家一桩一桩都给我们辨正过来,古大德认为上三品往生的是大乘菩萨,凡夫没份,中三品往生的是小乘圣者,换句话说,凡夫往生只下三品,他老人家告诉我们,古人这个说法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九品往生统统是凡夫,他老人家说得太好了,凡夫往生为什么品位不一样呢,遇缘不同而有差别,我们今天遇的缘是最殊胜了,要依照善导大师这个话来说,我们今天遇最殊胜的缘,那往生都应当是上上品,上中品往生都对不起自己,所以这真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会,我们遇到了,假如是错过了那多可惜,所以在这个地方真正是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一定要把握机椽,要认清事实,决定不能退转,决定不可以疑惑,底下假设这个问答就太好了,真的将我们疑根都把拔除掉了,建立真实清净信心,这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所说的,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我们信愿具足了,那就决定往生。  这下面“问曰”,假设有一个人提出问题,“若有解行不同”,这是我们佛门的,我们修行的法门不一样,我们念佛,他参禅,他学密,我们遇到了,这是解行不相同的,“邪杂人等”,这是不学佛的,学外道的,外道有佛门以外的外道,有佛里面的外道,有这个打着佛教招牌的外道,现在在这个社会时有所闻,这真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个邪师,就是此地邪杂人等属于这一类的,前面解行不同那还是正法,他不是邪法,这一些人来相惑乱,来的时候说了一大堆的道理,也引经据典,迷惑你,扰乱你,“或说种种疑难”,或者发出许多问题来问你,你也答不出来,最后被他所转了,“道不得往生”,他最终的一个结论,就是要说服你,证实你念阿弥陀佛决定不能往生,必须要改信他的教,要改修他那个法门,他的目的在此地,或云汝等众生旷劫已来,及以今生,身口意业,于一切凡圣身上,具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破戒,破见等罪,未能除尽,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这个说的的确是很有道理,也是事实,他提出这个问题,跟佛在经上讲的没有两样,我们确确实实无始劫以来,以及这一生当中,造的恶比修的善确实要多,这个地方讲得非常具体,“于一切凡圣身上”,“凡”是凡夫,不但是对人,包括畜生都在中,我们对人造的罪业,实在讲还算轻,我们对于畜生厌恶,杀害吃它的肉,这个罪业非常重,所以“具造十恶”,五逆,这个五逆,杀父杀母,大概这两种造的人比较少,我们还不至于造这个重罪,但是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个三条比较容易造了,虽然不是真造,有等流的罪,等是等于,阿罗汉,你到那里去找阿罗汉去,你想杀阿罗汉,阿罗汉都找不到,你怎么杀法,阿罗汉是世间的善人,是世间人德学的榜样,换句话说,我们对于世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轻慢他,藐视他,陷害他,那个罪过就等于杀阿罗汉,所以叫等流罪,佛是三界导师,人天眼目,当然佛的福报很大,一切护法龙天保护他,没有人能够杀害佛的,但是让佛身上出一点血,这个还是可以做得到的,提婆达多出佛身血,举的这个公案,是以恶心想害他,虽然没有害成,这一念的恶心,就犯了五逆的重罪,五逆罪里头最容易犯的,实在讲就是这个两条,一条是出佛身血,佛不在了,有等流罪,佛像,无论是塑的像,画的像恶心破坏,这个就是破佛身血,是有恶意的,无意损坏,没有这么重的罪,所以讲恶意的,嗔恨心来破坏的,另外一个就是破和合僧,破坏僧团,破坏僧团实在讲,多分都是在口业,妄语两舌,特别是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这个罪过就非常之重,使僧团里面不能够和睦相处,坏了僧团的规矩,坏了僧团的制度,使这个僧团在解行上,都发生了严重的障碍,这是破和合僧,这个罪是五逆罪,佛法的僧团,目的是了生脱死圆成佛道,无论是那一宗那一派,僧团目的是在此地,所以这个扰乱的罪过是非常非常之重,这不通忏悔的,即使世间团体的利益,也必定大于个人,你害一个人罪小,你害一个团体罪就大了,世间团体之大者莫非国家,损坏国家的制度秩序,教这一个国的人都蒙难,那这个罪过就重了,佛法里面讲,因缘果报,讲结罪,是这样说法的,所以学佛必须要把心量拓开,人为什么会造罪业呢,心量太小了,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没有想到大众的利益,所以他才会造作罪业,这是五逆罪,四重是破戒,这是讲的四重戒,就是根本大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叫四重戒,受戒犯了这是犯重罪,不受戒犯了还是重罪,不能说是,我没有受戒,犯了大概就没有罪,没有这个道理,不受戒犯了还是重罪,谤法是毁谤佛法,这一条也很容易犯的,佛门里头常有,我修净土特别赞叹净土,对于其他的修行法门一律都毁谤,这是谤法,这自古以来,我们就看到很多,叫自赞毁他,我们说学禅的不好,那禅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也是,既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你毁谤他岂不是谤佛,谤法谤僧,依照那个方法修行的那是僧,你不就毁谤三宝了吗,毁谤三宝,自己修行,那有成就的道理呢,没有,所以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很清楚很明白,佛在华严经末后一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善财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人所学的法门都不一样,他们的态度没有一个是毁谤别人的,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华严是世尊出现在世间,第一部所说的大经,换句话说,修学的态度在第一部经里面,就给我们讲得清楚明白了,真正佛弟子,我们跟其他宗派不相同的,就像一个学校,我们念的科系不相同,都是同学,都是成就戒定慧,只是方法不一样嘛,依据这个义理不相同,方法不相同,我们的目的是戒定慧,是觉正净,这个完全相同,所以绝对不可以毁谤,阐提这是梵语,音译的,中国意思是没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人叫阐提,佛通常在大乘经上常说,“一阐提不能成佛”,没善根嘛,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的,可是世尊在最后,法华会上讲的就不一样了,法华会上说,阐提也有佛性,他也能成佛,所以后人就称法华经叫,“成佛的法华”,别的经不能成佛,为什么说法华经成佛呢,法华经上承认,阐提也能成佛,是这么一个道理,其他大乘经上,佛是拣别,阐提不能成佛,其他都可以成佛,是这么一个道理,这是法华讲得圆满,法华讲得究竟,破戒这个是受了佛的戒律,像在家守五戒,八戒八戒是八关斋戒,菩萨戒,出家守比丘戒,比丘尼戒,而不能够遵守毁犯了,这叫破戒,这个罪的轻重,律有明文,底下破见,见是见解思想,这个问题严重,古德常说,破戒有救,忏悔有救,破见就没救了,破见是什么呢,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报应了,对佛所讲的话,他怀疑不信了,那这个没救了,邪知邪见,这个是重罪里面非常严重的,严格的说,五逆十恶四重,谤法阐提,破戒都有救,在这一部经上就讲到,我们讲到,下下品往生,在临命终时,地狱相现前的时候,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求生净土,他立刻就接受,马上就念佛一样还得生,唯独破见没救了,破见是什么,你遇到善知识跟他讲的时候,他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了,那就没有救了,我们现前业障也很深重,病痛苦难很多,这些根本的原因,也都是这些罪业,假如我们真正发心忏悔业障,我们身体逐渐会好转,我们环境逐渐会改善,如果破见那就不行了,那你怎么样勤修,都得不到想像当中的果报,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桩事情,这个见一定要读诵大乘,要常常思维佛菩萨的教诫,长时间的薰习,我们对它明白了,理解了才真正产生了信心,建立正知正见这才能有救,这是说咱们这凡夫有这么多的罪业未能除尽,这个罪业没断,然此等之罪,系属三界恶道,这些罪业果报在那里呢,果报在三恶道,现前,如果这些罪业的现象现前了,换句话说,这个人现在是个人身,是个人的样子,这一口气不来就到三恶道去了,这是系属于三恶道的,云何一生修福念佛,这是问你,怎么可能你这一生当中修福念佛,你就不堕三恶道,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入彼无漏无生之国,永得证悟不退位也,那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一身的罪业决定堕三恶道,修一点福念几句佛号,就能生到这个无漏无生,永远不退成佛,这个地方去未免是太便宜了,说出这些实在讲,如果我们信心不能坚定,是很容易被他动摇了,遇到这些人说出这一番大道理来,我们怎么个应付法呢?  “答云”,诸佛教行,教是教学方法,是教学,行是修行,佛给我们讲的理论,讲的方法,数越尘沙,数量上讲,太多太多,法门无量,不只八万四千,禀识机缘,随情非一,这四句是总答,是一个总纲领,佛说无量无边的法门,随情非一就是应机说法,这众生什么样的根性,就给他说什么法门,所以众生根性无量无边,佛的教行也就无量无边了,如果契机那就得度了,不契机同样不能得度,教一定要契机,禀识机缘非常重要,请看下面文,譬如世间人,眼可见可信者,这举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世间人可以见到的,当然你可以相信,如明能破闇这你相信,晚上这个房子,点一盏灯就亮了,黑暗就没有了,这个你看到的你会相信,空能含有,我们这个房子空的,所以可以桌椅板凳摆这么多,塞进来,他可以含有,地能载养,地能载物,地能养物,一切动物,植物都离不开大地,水能生润,火能成坏,如此等事,悉名待对之法,即目可见,千差万别,这是你亲眼所见的,你当然相信,这亲眼所见的,那就太多太多,千差万别,何况佛法,不思议之力,岂无种种益也,世间法都这么多,千差万别,佛法一样也千差万别,也是多得不得了,世间这些万物也都有利益,何况佛法,随出一门者,即出一烦恼门也,佛的法门很多,教给你超出一门,你就断一条烦恼,随入一门,你就入一个,解脱智慧门也,这是叙述,佛法无量无边,他有无量边的利益,都是帮助众生断烦恼,开智慧的,为此随缘起行,各求解脱,这两句话就太好了,我们彼此不要勉强,你也不要劝我,我也不必劝你,我们各人修各人的就好,彼此互相赞叹,大家在一块儿欢欢喜喜,不要再起争执这就好了嘛,底下说了,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你修的那个法门,你认为很好,不适合我,我不喜欢,你喜欢,我不喜欢,你为什么拿我不喜欢的,来找我的麻烦,来迷惑我来障碍我,这个话讲的好,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我学的这个法门,我喜欢,我喜欢呢,那我跟这个法有缘,你不喜欢呢,那当然跟你没有缘,你不愿意学这个法门嘛,但是它跟我有缘,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同样那个道理,你喜欢那个法门,那个法门跟你有缘,我不喜欢跟我没有缘,这个是事实,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你要明白这一个道理,了解这一个事实,各人随着他喜欢,随着他爱好,修学的法门,都会很快得到解脱,这是真的,所以不必勉强,这个事情勉强不得的,但是这个世间人,虽然说他爱他喜欢,他是感情用事,那个爱与喜欢都不是真的,所以他爱那个法门,喜欢那个法门,修了几十年还一样都得不到,什么原因呢,他不是真爱,他是假的,如果他是真的,他真喜欢禅,他在禅里面决定得成就,他真喜欢密,他三密一定相应,他都达不到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他不是真爱,他并没有死心塌地,并没有用真实心去修,他是修着玩的,修着玩的,还要找人的麻烦,还要破坏别人的这个修学方法,这是造业,因此我们学佛,我们修净土,对于其他大乘修行的人,无论他修学那一个法门,我们都赞叹,同时可以提醒他,如果你那个法门要不能成就呢,最后回向求生净土一样往生,提醒他这一句,这个话是真的是假的呢,真的,咱们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最后的一段就是说,修学大乘的人,无论修学那个法门,无论读诵那一种经论,修学那一个方法,或者是念那一个佛菩萨,统统没有关系,你只要把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全都能够得生,慈舟大师判那一段经文叫,一行三辈往生,可见得净土法门非常广大,专修决定往生,杂修也能往生,杂修要认真的回向就行,这个要知道,因为什么呢,他有缘的这个法门他容易成就,譬如在我们本省,有一些同修特别喜欢地藏经,他每天念地藏经,念地藏菩萨名号,跟地藏菩萨非常有缘,能不能往生呢,能,只要你这个读诵,持名天天要回向,回向发愿求生净土就行。  “行者当知”,这是叫着修行的人应当知道,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这两句的开示很重要,佛门一个是解,一个是行,学佛的目标不一样,如果他学佛的目的,只是想了解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是些什么,那行,所有的大乘经各种法门,你都可以涉猎没有妨碍,你目的是在求解嘛,我们世间讲的,目的是在学问,目的在常识,这个没有妨碍可以学的,“若欲学行者”,那就不一样了,要讲到真正修行,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前面一句就是现在人讲的佛学,佛学你可以广学多闻,后面这一条学佛,学佛不行,学佛要一门深入,决定不可以学杂了,学太多了那是决定有妨害的,为什么呢,学佛一定是成就戒定慧,目的在此,成就戒定慧,成就觉正净,目的在这里,所以这个解跟行不一样,但是诸位必须要知道一个事实,有解没有行,决定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他的结果还是生死凡夫,有行没有解,在一般大乘法里面能够得定,依照这个法门修行能够得定,也不容易超越三界,为什么说不容易呢,那个虽然得定,定功的深度不够,超越三界的定,楞严经上讲的是第九次的定,第九定,四禅八定都是属于世间禅定,换句话说,不能超越三界,第九定才能超越,那么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呢,这就太难太难了,如果在净土宗来说呢,换句话说,这个世间八种禅定,我们连那个初级禅定,都还没有达到也能往生,这就容易了,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后面开出,对一般大乘修学大乘的功夫不到家的,将那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往生,这个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真正是普度一切众生,所以解跟行,我们一定要把它辨别清楚,在我们一生当中,既然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明白了,我们就要决定我们的目标,还是以往生为第一,还是以求解为第一,这个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了,别人没有办法给你作主,但是我在此地可以奉劝诸位,提醒诸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如果不能往生,你就把三藏十二分教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还是没用,真正聪明人,真正觉悟人晓得生死要紧,如果把这一桩事情看重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了,行比解重要,我们死心塌地把这一句佛号念好,解算不了什么,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再要求不迟,这个才是叫真正聪明人,真正要在行门上用功夫,必须要把世缘放下,这个放下就是心里头不要再牵挂,把佛法也要彻底放下,古来祖师们说得很好,莲池大师就讲得很好,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让给那些人悟呢,求学的人,让他们去悟去,八万四千行,也饶跟别人行,那些人行呢,不信净土的人,让他们去行去,不着急了生死出三界的人,可以学那些法门,真正知道生死事大,急着要超越三界的,那你就老实念佛,所以到最后,莲池大师这是一本阿弥陀经,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少用功劳,多得益也。”,这个一点都不假了,大师这一段的开示,的确把我们的根本疑虑断除了,我们也学会应付一些异解,异学异见,别行的人了遇到这些人,我们也晓得,我应该怎么样对他说,既能够坚定我自己的信心,也不伤他的颜面,这个很好很圆满。  再看底下一段,这个下面一段,大师给我们说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也非常之好,“又白一切往生人等”,我们看大师用的这个句子,实在讲是恭敬到极处了,白这一个字是下对上的敬词,“一切往生人等”,就是你真正下定了决心,我这一生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你就是其中之一,大师这一番话那就是对你说的了,“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行者就是专心修学净土法门的人,给你说一个比喻,目的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防护你遇到这个邪魔外道来找麻烦的,来破坏你的,来动摇你信心的,怕的是这个,给你说个比喻,何者是也,什么比喻呢,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这是比譬有一个人,他出去旅行往西面走,路程相当遥远,有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他走到半途遇到有两条河,一是火河在南,一是水河在北,当然他举的这个都是比喻,后面有说明,火是嗔恚之火,水是贪爱之水,这里头有贪嗔痴,这修行呢,修行人一天到晚跟贪嗔痴搅和在一道,就是你走在这两条河当中了,这两条河各宽百步,百步之宽你超越不过去,“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没有边际,可见得这个贪嗔痴严重,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这两条河的当中有一个小路,这个小路太小了,可阔四五寸许,这像个独木桥一样了,四五寸的这个小路,这比喻什么呢,你那个贪嗔痴念头里头还有一点点善根,这个善根就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么一点善根在,比喻这一点善根,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这就这么一点点善根,其水波浪交过湿道,这个水就是贪爱,贪爱有的时候把你求生净土的念头打断了,这就好比把这一条白道浸湿了,“其火焰亦来烧道”,火是嗔恚,一有嫉妒嗔恚心,又把佛号打断了,水火相交,常无休息,这一句佛号跟贪嗔痴天天在交战,天天在打仗没休息,此人既至空旷回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这个几句比喻,这个修行人虽然有这么一点善根,常常被贪嗔痴淹没掉了,又遇不到善知识,成天跟这些恶知识搅和在一起,群贼恶兽,这个都是讲的恶知识,这个恶知识要拖你下水,此人怖死,直走向西,这个人恐怖怕死,一直往西边跑,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跑到这个河边上了,这心里想,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到回是倒退,这是走到这个地方进退不得了,你要倒退,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这个四面都有灾难进退不得,当时惶怖不复可言,这个时候恐怖到了极处了,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回头也死,住亦死,住是不动,不动也死,去是走,走也死,总而言之死定了,“一种不免死者”,无论走那里都是死路一条,都是危险道,实在讲是说,我们今天处在这个世间,就是这个状况,而且怎么样呢,说实实在在话,步步都是陷坑,步步都是通到三恶道,怎么样小心谨慎都没有办法避免,他这个比喻比得很好,我们今天面临的状况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这聪明人下定决心,反正死定了,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也要死,就念阿弥陀佛不再考虑了,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了,即自思念,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这就是专门选择这些小路,这当中四五寸的白道,我就走这条路一直走去,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听到东面岸上有人劝他,这个东岸听到声音,这是比喻释迦牟尼佛的遗教,佛不在了当然见不到人,但是佛的经典在,我们读了经典等于听到音声,在劝我们求愿往生,释迦牟尼佛在劝我们,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你要是停止不走呢,那就是死路一条,你勇猛向前去,这是一条好路,又西岸上有人唤言,这个西岸比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接引,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你一心过来,佛以本愿威神加持保佑你,你决定不会遭到灾难,一个在劝你去,一个在迎接你在欢迎你,“此人既闻此遣彼唤”,此遣是释迦牟尼佛在这边劝我们去,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呼唤我们,接引我们,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下定了决心,勇猛直前,不怀疑,不退转,这一条路就决定走通了,决定免除一切灾难,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比喻还没说完。  观无量寿经疏 第二十八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三十二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此人即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昨天讲到这个地方。  接着往下看,“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无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这个比喻说到这个地方,这个下定决心,求生净土的这个人,信心坚定之后,大师在此地说,或行一分二分,这个意思就是讲,才肯修行,虽然修行功夫不很深,这个时候魔来扰乱了,东岸是娑婆世界,这一些异解异行之人,或是佛门不同法门的人,或者不是佛门,一些外道他们来阻扰,这个比喻阻扰,劝你不要念佛求生净土,劝你不必,这个世界也不错,也很好嘛,也很值得留恋嘛,所以劝他回来。  “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这是指念佛求生净土这个道,这个道不会成功的,那有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成就的,这是不能相信的,总是用种种方法来劝你回头,说这个世界,赞叹赞美这个世界,或是赞美人间,或是赞美天上,这就是说明没有恶心相向,劝你回头,不必迷信净土,不必这样做,这个人虽然听了这一些,这么多人在这里障碍他,他也不回头,对于这个世间,对于一切不同解行的这一些人,决定不动摇,还是一心念到底,这就对了,实在这一桩事情,在过去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记载的很多,那是古老的时候,念佛的往生,成就的证明,即使在近代,我们亲眼看见的,亲耳所闻的,全都是事实,的确也不在少数,凡是真正往生,没有其它的秘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像倓虚法师讲的谛老那个徒弟一个锅漏匠,什么也不懂,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三年,人家就真成功了,这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值得我们学习的。  底下说,“须臾即到西岸。”,西岸是比喻西方极乐世界,须臾是很快就到达了,即使我们一生念了二十年三十年,也是须臾之间,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我们修学都没有能够成就,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被这些人障碍了,真正要觉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永离诸难”,真正达到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离苦得乐的目的,这是真正达到,往生决定不退转,决定一生圆满成佛,善友相见,善友是指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见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庆乐无已,‘庆’是庆幸,‘乐’是快乐,这种庆幸快乐,我们无法想像,也无法形容,不但自己庆幸快乐,佛与大众同样为你庆祝,这叫真正得永生,真正功德圆满了。  比喻后面是发合,比喻的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前面都说出来了,底下这一段文念念就好了,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火是代表烦恼,代表着苦,佛在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三界火宅,三界就是六道,三界都不安,譬如这个房子烧起来了,虽然还没有烧到你,但已经很快了,是这个意思。  欲界三种苦具足,苦苦坏苦行苦,这是三种苦具足,色界天虽然没有苦苦,但是有坏苦行苦,到无色界天,这是我们凡夫最高级的,高级凡夫连身体都不要了,我们世俗人讲的灵界,这个灵界没有身体的,只有神识存在,神识存在,我们俗话讲灵魂,他当然没有身体,当然就没有坏苦,可是免不了行苦,这个都有麻烦,所谓行苦就是它这个境界不能永远保持,它还是会失掉的,这就是它的定功长短的问题,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这个八万大劫,实际上就是它的定功入定,能够支持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但是定功失掉了,他就又要随业流转,这就很可怕了,天升到顶点了,一流转当然就往下堕落,诸位要读楞严经,你就明白这个事实,堕落的很可怕,为什么呢,我们俗话常讲,爬得高摔得重,他这个一堕落就落到地狱,从最高的地方落到底谷,为什么会堕落得这么深,其实这种修行人,产生了严重的误会,他误会四空天,就是大涅槃的境界,他自己认为他成佛了,这个在佛门里面叫增上慢,倒不是真正有一种骄慢之心,是他错认了,把这个境界当作如来涅槃的境界,误会以为自己成佛了,成佛不生不灭了嘛,到定功失掉了又要堕落了,于是乎他就怀疑了,一切诸佛所讲的话是假话,你看我已经入大涅槃了,佛说不生不灭,我现在还有生灭,这一个念头一起,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罪业在阿鼻地狱,是这样子堕落下来的,所以三界都苦,三界之中决定没有乐,世间人以为有乐,其实是那个苦,暂时停止了一下就以为乐了,其实这个乐的时间非常短暂,真的苦多乐少,苦长乐短,这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这是我们现前生活的环境。  “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国也。”,讲的西岸,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这是我们内里面,生死烦恼的根源,六根是我们的身体,肉身,我们有这个身体,六识是妄心,迷失了真相的这个心,我们现在用的心,叫六识心,分别执着,六尘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六根所对的,眼见色耳闻声,鼻闻香舌尝味,这是我们生活环境,六尘是环境五阴四大,是说明心物的真相,现在科学家也是这样的分法,一个分作精神,一个分作物质,在佛法里面讲色心,色就是今天科学家讲的物质,心就是现代人讲的精神,五阴四大就是说的,物质与精神。  “言无人空回泽者”,这就比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这一条是我们,或者是往生,或者是轮回,重要的一个缘,你遇到真善知识,那就很幸运,这一生就往生,脱离六道轮回,如果遇到恶友呢,那就是永远轮回六道,缘不容易遇到,俗话常讲,可遇不可求啊,凡是能遇到的,说实实在在的话,都是过去生中,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在金刚经上所讲的,无量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善缘的成熟,我们遇到了,虽然遇到,就像大师在此地的比喻,水火两河当中,四五寸的白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贪嗔痴慢的习气非常重,往往这个习气把我们这个善缘障碍住了,那才叫可惜呢,善知识是指遇到一些修学大乘的大德们,无论是出家在家善知识,真善知识是遇到一个真正修往生经的这一个人,这一个人是真善知识,善知识说实在话,未必保证这一生能脱离轮回,还到真善知识,那你这一生必定永脱轮回,所以善知识上加一个真字,这个字不能够忽略,这个就是专修往生法门的这个善知识,称为真善知识。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听了善知识教导,你发了一点心,想求生净土,发了这个心,乃由贪嗔强故,毕竟这个贪嗔痴慢的烦恼,与生俱来,习气很重,喻如水火,善心微故,你这个发心求往生这个念头很微弱,“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湿道者”,这个四五寸的白道,常常被水淹了,又常常被火烧了,这个比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真的想做一点好事,忽然贪心起来了,又舍不得了,这个就是你那一点善心,被水淹没掉了,火焰常烧道者,即喻嗔嫌之心,嗔是嗔恚,嫌是嫌弃,就是讨厌,这个心能烧功德法财修的一点点功德,嗔恚心一起,全都销掉了。  从这个比喻当中体会这个事实,然后才晓得,修行难易原因到底在那里。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这就是修行人,真正把这个理论事实真相都明了了,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自己丝毫善根都乐意回向求生净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比喻释迦已灭,已灭是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后人不见,所以见不到人,听到声音,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我们读了经,佛在经上教我们这样做,就好比听到声音,没有见到人一样。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比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这是一种障碍,第二种呢,及自造罪退失,是自己烦恼习气太重,虽然念佛虽发愿求生,恶习气除不掉,这造成往生的障碍。  “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这就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本愿功德的加持,佛来接引,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这就是我们刚才所念的,这是比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沦回,旷劫是大劫,无量劫,轮回生死,迷倒自缠,迷惑颠倒,自己缠缚自己,无由解脱,没有办法超越轮回。  “仰蒙释迦发遣”,发是发起,遣是送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好比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保送我们到西方,这三经就是保证书,依照这个修行,就是释迦牟尼佛保证我们往生西方。  “又藉弥陀悲心招唤”,西方世界阿弥陀佛,以本愿功德加持接引我们,今信顺二尊之意,这两个字非常重要,一定要相信,一定要顺从,就像大师在前面给我们说的,佛在三经里面,或者是包括祖师给我们加进去的五经,五经都可以遵循,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要照做,经上不许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要禁止,这一生才有出离的希望,如果不能信顺,那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是真佛弟子,说得不好听就是,冒充佛弟子,这个罪过就非常的严重,如果自己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必堕三途,所以这个里面事理真相,我们都要把他搞清楚搞明白,一定要信顺二尊,这个二尊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信顺他们的意思,信顺他们的教导。  “不顾水火二河”,自己纵然有习气烦恼不要紧,如果烦恼习气没有了,那何必往生了,那你已经成佛了嘛,所以念佛人烦恼习气常常现前,这是一个自然现象,不要害怕,要怎么样对付呢,烦恼习气现前,不要去理会它,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号上,这样就对了,如果念佛还止不住妄念,读经,读经可以把妄念止住,因为读经,一有妄念,经就会念错了嘛,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成习惯,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打妄想,但是读经,妄想就比较容易把它制住了,所以就用这种方法。  如果昏沉呢,昏沉也是个烦恼,虽然没有妄想,精神提不起来,念念就打瞌睡了,念念就累了,这样的情形,真的累了就休息一下不碍事,休息好了再念,这是一个方法,另外并不是没休息好,而是精神提不起来,我们可以换个方式,绕佛念,绕念,或者拜佛,身体动作就不至于打瞌睡了,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昏沉,宗旨决定不离开阿弥陀佛,念念心里有佛,这样就对了。  “念念无遗”,那就符合大势至菩萨所说的“净念相继”。  “乘彼愿力之道”,彼是指本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成佛道,不但乘阿弥陀佛的愿力,也乘本师的愿力,本师的意愿就是希望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不但是乘本师的愿力,同时也乘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愿力之道,为什么呢,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劝人念佛求生弥陀净土,所以这个彼这个字,里面的境界广大无边。  “舍命已后,得生彼国。”,我们在这个世间,寿命尽了的时候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与佛相见,这你第一个见到阿弥陀佛,然后在西方极乐世界,你有能力见到尽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如来,那这个庆喜真正是何极了,这是比喻,我们把比喻跟比喻的说法都念过去了,再看下面这一段,下面这三行非常要紧。  “又一切行者”,这个一切,无论你是在家出家,无论是男女老少,无论是老修新学,是老修行的,或者你是初学的,这一切行者就全部都包括了,下面是教我们怎么个修法。  “行住坐卧”,这是讲我们身体,这一天到晚总不外乎这四种方式,一个是你走着,你在走动,住是站住,或者是坐着,或者是躺着,总不超过这四种,这叫四威仪。  “三业所修”,前面说过了,身专礼阿弥陀佛,礼拜身业,口专称阿弥陀佛,称名念佛的名号,心专想阿弥陀佛,这三业所修。  “无问昼夜时节”,这就是相续,我们称念,口称心想,不间断,日夜不间断。  “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这是教给我们怎样修学回向发愿,这就叫回向发愿,同修们要晓得,这两天我还遇到两个同修来跟我说,一个要去拜大悲忏,一个要去放焰口,什么原因呢,感觉得自己业障太重了,想拜大悲忏,放焰口消消业障,这是他们不晓得,消业障最殊胜最有效的方法,念阿弥陀佛,三业专精,那叫真正消业障,拜一堂大悲忏,你烦恼是不是少了呢,放个焰口是不是妄想就放掉了呢,假如烦恼少了,妄念没有了这就很有效,这业障就没了,什么叫业障,业障就是妄想烦恼,所以你去试试看那一个方法能把烦恼跟妄想消除,专精念佛,念佛还怀疑,这就是怀疑不相信这个法门可以消业障,所以还要去拜大悲忏,还要去放焰口,焰口是什么呢,焰口是请鬼吃饭,是请客,焰口跟大蒙山小蒙山都是请鬼吃饭,所以要晓得这个,这个里面消业障是消什么呢,给这些鬼有冤业,从前有对不起你的地方现在我请你吃一餐,希望你原谅原谅我,把这个误会恩怨给它化解,消这个业障,所以诸位要懂得,所以那个施食,焰口是施食,蒙山也是施食请客,我们人间也如此,有事情要拜托人也要宴会请客,那就是放焰口嘛,蒙山施食嘛,就干这个事情嘛,但是那基本的真正业障根源,是烦恼是妄想,烦恼妄想要专修,专精那就很有效,果然我们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学,三个月到半年就有效,为什么呢,心定了,心要定下来,妄想就少了烦恼就轻了,这个业障消除马上就见到效果了,所以祖师在此地一再地告诉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唯有从真实心中作才能见到效果,而且这个法门很快就见到效果。  “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这是回向第二个意思,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以大悲心,怜悯十方世界的罪苦众生,尽心尽力去帮助他,所以这是倒驾慈航,这个也叫做回向,这二种回向我们都要懂,二种愿心我们都要发,后面是总结。  “三心既具”,具是具足了,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都具足了。  “无行不成”,世尊在本经里面将大菩提心为我们说出了,一切大乘佛法都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础上,所以无论是,参禅也好,学教也好,学密也好,念佛也好,如果三心不具足,你的修学就注定不成功,所以参禅不能开悟,学教不能大开圆解,念佛不能功夫成片原因在那里,这三发心有问题,所以佛在前面讲这个三心是我们修学的正因,可见得它非常重要,在净土里面讲。  “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你有求生的愿,又具足大菩提心,又能够净念相继,那有不生的道理,决定得生净土。  “,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那么这个三心虽然佛是在散善所讲的,这是善导大师将本经分为二个部门,正宗分这二个部门,一个定善,一个散善,定善是观想念佛,散善是讲九品,三辈九品,菩提心是在这个地方讲的,亦通摄包括前面的定善,没有菩提心,定善也不能够成就,换句话说,你修观想念佛,观像念佛都不能成就,在这个地方我们简单作一个总结,求高深的佛果,西方极乐世界是属于最高深的果报,最圆满的果报,最真实的果报,一定要如理如法,要与理论相应,这是如理,要与经上所讲的方法相应,这就是如法,当然它需要具备非常深厚的善根,这个是修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我们在坐的同修人人都具足,如果不具足这些条件,你就不会有缘份读到这部经,听到这个法门,可见得这些基本条件我们都具足了,真的是过去世有很深厚的善根,那么现在这个问题我们这三心有没有发出来,这个大家就不一样了,谁能够发三心,那这一生就永脱轮回了,三心一定顺三法,至诚心这是根本的根本,至诚是讲真诚到极处,对佛,对菩萨,对一切众生,对人,对事,我们就用一个真心,诸位千万不要怀疑,我用真诚对人,别人都骗我,都用虚假的心对我,那我不就是吃亏上当了吗,对的吃亏上当,你能吃多少亏,你能上几年当,后果到西方世界成佛了,眼前吃这点亏算什么吗,如果不肯吃眼前亏,那好了,来生还是搞地狱饿鬼畜生,搞三恶道,这才叫真的上当了,这个帐我们要算清,眼前亏不是真正吃亏,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一切我们守法,守规矩是持戒波罗蜜,统统能放下是布施波罗蜜,世间人无知愚昧,把菩萨所修的六波罗蜜,认为那叫吃亏,那叫上当,这个就是邪见,就是迷惑我们的善根,一定要认识清楚,不怕吃亏,不怕上当,深心是自利之心,真实的自利,回向发愿是利他,菩萨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尤其生现在这大乱之世,确实是天下大乱,今天下午还有个同修来看我,他有很多的苦难,一面说话一面在流眼泪,我就告诉他,今天苦难是正常的,你必须要看清楚这是什么,一个世界,心就平了,他说儿女不孝顺,我说儿女要孝顺那就奇怪了,现在这个社会叛逆的社会,伦常道德完全没有了,儿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敬师长,部属背叛长官,现在是这个社会,如果说是儿女孝顺父母,这学生尊敬师长这就怪了,奇怪了,那太希有了,所以不孝顺,不尊敬叛逆,在今天这个社会来看,看中国看外国的时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明白这个了你就心安理得,你就不会再见怪,不会再难过了,我养他养了这么大了,忘恩负义了,你这就不会想这些了,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心平气和,这问题就解决了,一定要认识事实,不要自找苦恼,我们学佛我们是一个觉悟的人,不学佛是迷惑颠倒,觉悟的人,跟他们的想法看法做法不一样,他们不知道恩义,我们还晓得,他们不知道报恩,我们懂得,我们尽一切力量去做,口里说的没用,做出来给他们看看,这今天自行化他的一种方式,口说不如身行,我们要有具体的表现,世间人把父母祖先忘记掉了,我们图书馆建立的这一天,这一边祖先牌位就供上了,你们忘掉了,我没有忘掉,你们不祭祀我祭祀,我不是祭祀我一家的祖先,我们全国每一家的祖先我们平等祭祀,早年我提倡建百姓宗祠,缘不成熟,我没有这个力量,这个小道场建立,我在此地供牌位,这个力量我有,我尽心尽力,我能做到,老师的恩我们决定不能忘记,我们祖先牌位这边供奉有孔老夫子,夫子代表老师,久远的这个老师我们都还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怎么会念忘掉呢,我在台湾的老师没有了,方老师过世了,李老师也圆寂了,章嘉大师更早就走了,我在台湾三个老师,老师对我的教训我没有忘记,依教奉行,在大陆上,我现在还有二个老师在,我想想他们的年龄应该都在八十五岁以上,接近九十岁,这么大的年岁,一个在南京,一个在宜兴,江苏宜兴,是我抗前战之前教过我书的二个老师,我知道他们的消息之后,逢年过节我都给他们寄点钱去,我到大陆,我一定要看他们,人不能忘本,这个就是化他,老师对我们的恩德念念不忘,老师的儿女跟我就跟兄弟姊妹一样,一生当中我们都要照顾,我们的书没有白念,佛没有白学,这个具体怎么做法,大家能够看得出来,前年我们印送大藏经,大陆每个寺院送一套,我们报佛恩,今年我发心送四库全书荟要,我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希望大陆上每一个省能够有一套,现在大陆总共有二十二个省,三个特别市,五个自治区,总共三十个单位,换句话说,就要三十套,这个书是世界书局印的,我跟他买的多,又是送人的,他对我特别优惠,一套卖我五十万,我已经送了十一套了,所以有五十万我就送一套,有一百万我就送二套,我希望全国每一个省都有一套,赠送的对象是这个省里面最好的一个大学,送他们的图书馆,报恩,报土地之恩,报祖国之恩,那孔子书就没有白念了,这个大乘佛法没有白学,佛法不在嘴皮上,要在行动上,希望同修们都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在大乱之世,你能够作一个好榜样给大家看,这就是现身说法,这就是教化众生,馆长非常慈悲,这一次到大陆,在大陆学校想设华藏奖学金,这个好事,看看那些学校有缘,我们致赠华藏奖学金,这我们华藏图书馆,我们在费用里面结余一点点下来,送到大陆去做奖学金,这是我们这个图书馆,净宗学会所有的同仁统统都有福了,这个钱是大家的,人人都有福了,法缘善缘一定要知道广结,人要有福,不要有很多钱,那个钱靠不住的,这个佛常说,财为五家共有,你哪能保得住,这个五家共有,第一个官府没收了,你犯了罪没收了,在从前这第一条,水火,水淹了,火烧了,盗贼偷去了,这些都没有了,最后还有败家子,我今天下午遇到同修说起,他很苦,说他女儿女婿骗了他,把他的财产骗跑掉了,欺骗他了,这个事情多了,在美国我还听说,有一个还是儿子女儿把他的妈妈卖掉了,在旧金山真的卖掉了,卖了给一个老华侨,卖掉了,他这个儿女还没给他卖掉了,只是把钱骗掉,那比起那个好得太多了,社会奇奇怪怪的事情是无奇不有,三心就是真诚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一心中修,一念当中修,一念具足三心,自利利他,尽心尽力去做,上一次到大陆,我们组了一个团,跟我去的有不少人,你们见到了,你看见到大陆的同修,这在那里看看什么呢,布施的果报,我这是个例子,我这次到大陆能够受到那么多人欢迎,那么多人的关注,原因是这么多年来对大陆布施的果报,这你亲眼看到的嘛,这不是假的,你去得不到,为什么呢,你没有布施嘛,没有修因那来的果呢,现在我们台湾同胞,到大陆投资做生意的人很多,更要明白这个道理,得财富是果,布施是因,你不肯布施,你怎么会得富贵呢,佛在经上常讲,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这三样东西你都要,三种布施不肯修,从那里得来,得不到的,天天在打妄想没有用,所以你要想赚钱,你就大布施,那财源就永远不尽了,这是真理一点都不假,所以这三心要在一念中修,认真修你的妄想,你的烦恼自自然然就少,智慧增长,心量拓开,这是真心的显露,大乘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个多自在多快乐,要从这个地方把自己的心量拓开,这一章上品上生章,里面许许多多原理原则一直贯到底下的八品,所以在九品里面,我们这一品讲得特别详细,善导大师注的也特别多,后面我们就可以省略去读了,佛在经上说,赞叹念佛人,真正念佛的人,佛说,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丽华,芬陀利华是白色的莲华。  “观音势至为其圣友”,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势至代表大智,大慈悲,大智慧,当作道场,生诸佛家,为真正的佛弟子,佛告诉阿难说,你要认真受持佛在本经所说的,就等于受持无量寿经的名号,由此可知,念经跟念佛没有两样,真正符合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我们读经是忆佛,经上所说的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我们对于西方的境界,读一遍就熟悉一遍,读二遍就熟悉二遍,读得愈多对于那个境界就愈熟悉,能生欢喜心,能发真实愿,所以念经跟念佛的功德是一样的,这是佛在经上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这个说到这一段我们还要回去找经,讲得太久了经在那里都不见了,在二百一十四面,讲了这么多天,经文到底讲到那里呢,我们看看经文,二百一十四面第六行。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就讲到这个地方,这个注解就讲到这个地方,下面再看底下经文。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我们经文念这一段,回头再看善导大师的注解,这个注解在二百三十五面,我们接着看,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有一个五,这五是这一章经文里面第五个小段。  “从复有三种众生已下正明简机堪能奉法,依教修行。”,这个拣别,除了前面发三地那个人一定往生,还有三种人也可以往生,这就把这个说出来了。  “六从何等为三下至六念已来,正明受法不同。”,这是说明这三种人,要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也能够得生,底下说。  “即有其三,一明慈心不杀,然杀业有多种,或有口杀,或有身杀,或有心杀。”,这是先把这个杀业的三种先说出来,下面再说明什么叫口杀,什么叫身杀,因为这一条里面是属于本经所讲的第一条,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是属于第一条里面所包括的,这慈心不杀。  “言口杀者,处合许可,名为口杀。”,口杀就是下达命令,虽然不是自己杀,你叫他去杀,那个杀生的人执行命令,你是下达命令的人,你在家里是主人,如果你在家里有佣人,今天我要想吃个鸡,给我杀一只鸡,他不能不杀,这杀业是谁造的呢,是你造的,不是他造的,他的罪轻,他不能不服从命令,实际上是你杀的,不要以为我没有动手,是你下的命令,你要负责任,你有罪,他执行的人他有过,罪重过就轻,他是过,你下达命令的人是罪,这是杀,身杀呢,动手,自己动手,或者自己没有动手指授,家里譬如说,从前家里养的牲畜很多,指着那一头羊,抓下来杀它,不但有口杀,还有身杀,你指着它嘛,这属于身杀。  “言心杀者,思念方便计校等。”,就是你起心动念要杀生,这是决定不可以的,这个罪业非常之重,而且这个里面含有冤业,它死得不甘心,不甘心,换句话说,他将来要报复,现在不能报复你,我们俗话说,你现在很走运,你正在走运的时候,这个鬼神贴不上边,不敢惹你,你现在势力正在旺的时候,等你的好运走完了,倒楣的运来了,这个冤家债主就统统来了,那个时候来讨命的,来讨债的,来报复的,全都来了,人在一生当中,这个算命的他懂得,命是五年一转,人一生当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所以真正好命的人,是好运留在晚年,晚年走好运,那叫真正好,如果好运年轻的时候走完了,晚年没有好运,那才凄惨了,才可怜,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如果真正明白了,知道这个事情,好运在年轻的时候,那怎么办呢,我不享受不接受,你的好运会延到晚年,由此可知,命运虽然是有,但是改变命运,转移命运,确确实实操纵在自己手上,所以年轻吃一点苦头不在乎,身体体力能抗拒得过去,多吃一点苦无所谓,年轻的时候有钱,钱散掉好,晚年时候有财富,不吃苦,那叫真正享福,有人伺侯,财用不欠缺,那真正的福报,如果这个福报在年轻的时候来了,不知道保持很容易丢掉,晚年再也没有了,这好运会走完那就很可怕了,很悲惨,这个事情,如果诸位冷静观察一下,你的附近亲戚朋友邻居,你都能看到,看到他年轻的时候飞黄腾达,老的时候无依无靠,孤苦伶仃,你能看到年轻的时候,刻苦耐劳,不贪图享受,而且能帮助社会,帮助大众,晚年享福,这些事情,无论在理论方法,了凡四训讲得非常透彻,所以命运确确实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这一条是三福里面的,世俗善根。  “若论杀业,不简四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我们发愿求生净土,杀业不断很难往生  “但于一切生命起于慈心者”,对待一切众生要生起慈悲心。  “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你这样去做,就等于布施众生的寿命,布施众生的安乐,这个三种布施,叫做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得健康长寿,所以今天叫做爱护众生,爱护动物非常非常的重要,同修当中纵然不能断肉食,决定不杀生,这个是要严格的去遵守。  “亦是最上胜妙戒也,此即合上初福第三句云慈心不杀也。,刚才讲过了,三福里头第一福一共有三句,这是第三句慈心不杀。  “即有止行二善”,止是禁止。  “自不杀故名止善,又能劝别人教他不杀这是行善,自他初断名止善,毕竟永除名行善。”,这个杀生的意念都不生了,那这是属于行善。  “虽有止持二善,总结成慈下行也。”,总而言之,归纳在第一福第三句范围之内,慈心不杀,底下具诸戒行,我们下一次再讲。  观无量寿经疏 第二十九卷   请掀开经本,二百三十六面最后一行,从最后一个字看起“言具诸戒行者,若约人天二乘之器,即名小戒若约大心大行之人,即名菩萨戒此戒若以位约者,当此三辈三位者,即名菩萨戒,正由人位定故自然转成即合上第二福戒分善根也。”  这是往生三种人的第二种人,第一种是修福,世俗的褔善,临终遇到善友,劝导他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地方是讲第二种人,第二种是持戒的人,前一种是福善,第二种是戒善,持戒,我们知道,戒律有人天戒,有小乘戒,有菩萨戒,这究竟怎样个区别法,善导大师在此地说的,跟平常讲的不一样,平常是从戒相上来说,像五戒 八关斋戒,这是人天的小戒,像出家,比丘戒,比丘尼戒,这个属于小乘声闻戒,梵网菩萨戒,璎珞菩萨戒,瑜伽菩萨戒,这在中国比较流行的,这是大乘菩萨戒,在台湾这些年来,受戒都从戒相上来区别大小。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3
正序
倒序
净空法师讲经: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净空法师讲经:观无量寿佛经讲记-2
净空法师讲经:观无量寿佛经讲记-3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净空法师讲经: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净空法师讲经: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