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著】》-41

,不是人民的公,而是地主阶级的P K公。这里是指废除诸侯、卿大夫的世袭制,向地主阶级开放政权。理安:治理得安定。得人者:得到人民拥护。P L继世:一代一代地世袭。这是说,现在一些人所推崇的那种分P M封制,是世代相传地进行统治。人:民。理:治。生人之理乱:指老百姓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Q D乱。社稷:指国家。一:统一。视听:看到的和听到的,这里指人Q E们的认识。这是说,诸侯王想要巩固自己的侯国,统一百姓的思想。世大夫:诸侯国内的大夫都是世袭的,所以称为世大夫。禄邑:Q F38247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分封给世大夫的封地。封略:疆界,这里指国土。这里与上两句的意思是说,即使有的诸侯国的国君想做有利于封国的事,要统一人们的思想,但又有一块块世袭大夫世代享用的封地占完了他的封国。这是说,即使圣贤生在那个时候,也无法为天下建功立业,这Q G种恶果就是分封制所造成的。固:通“故”。Q H简析A B《封建论》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从“天地果无初乎”至“故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这段主要论述了“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因。对此柳宗元是从分封制产生讲起的。他认为,分封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而是从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古圣人当政时才有的。分封制经历过古代许多圣王,但谁也没能废除它,并不是他们不想废除它,而是客观形势不允许。这是说,分封制的产生既不是天命、神意所使之,也不是由帝王、圣人的主观意志所支配,它是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决定的,它的产生有着固有的必然性(“势”)。他又认为,这种必然性是从人类原始阶段发展来的,没有人类的原始阶段,就不会产生以后的分封制。这说明在柳宗元看来,人并不是先天就是万物之灵,人类也有一个原始的蒙昧阶段。他还对这个阶段的社会状况作了描绘。柳宗元说,人类在原始阶段与野兽相接近,被动地依赖外物来维持生存。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必须争夺有限的食物,因此经常发生纠纷。在争执不已的情况下,就要有能“断曲直”的人出来管这些事,因而“君长刑政”就产生了。后来38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73由于“近者聚而为群”,斗争的规模更大了,便产生了武力和政事。随着武力的发展,优胜者层层出现,又产生了诸侯、方伯、连帅、天子,建立了“自天子至于里胥”的一整套世代相袭的分封等级制度,形成了国家。从柳宗元所描述的人类由原始阶段发展到分封制的过程,说明他已认识到人类历史是一个由低到高、由蒙昧到文明的长期自然发展过程。这一思想是很精辟的。他还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因,不是“天意”或“圣人之意”,而是人类在求生存中所产生的“假物”能力和相互之“争”,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势”。这是他力图从人和自然及人与人的斗争这些客观矛盾中去探求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和国家的起源,从物质生活需要来解释历史的进步。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他否认了君权神授,否认了国家是由圣人秉承“天意”而创立的,这也是十分宝贵的无神论见解。第二段,从“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至“固不可革也”。在这段,他以历史事实论证了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也是客观之“势”所决定的。分封制产生以后,经历了尧、舜、禹、汤各圣王,到了周初,这种制度仍然存在,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分封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暴露出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它酿成诸侯势力强大,“末大不掉”,破坏了国家统一,导致了东周灭亡。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废分封,立郡县,从而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形成了空前强大的局面。后来秦朝又走向灭亡,其原因是秦朝统治者对人民残酷奴役剥削,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并不在于郡县制。汉王朝建立后,又部分地恢复分封制,结果造成中央集权衰弱不振,诸38467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侯王叛乱。后来由于谋臣献策,分散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才使他们无力反叛,安于自守,政治局面才稳定下来。唐朝兴起后,去分封,制州邑,这是它做得适宜的地方,然而还经常出现藩镇叛乱,其过错不在州县制,而在于藩镇拥有兵权,因此州县的设置是不可改变的。柳宗元利用以上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段,从“或者曰”至“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在本段,柳宗元对攻击郡县制,维护分封制的种种谬论进行了批驳。在批驳中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任贤使能,赏功罚罪等政治主张,揭示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令政策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从批驳中还可看出柳宗元意识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和参与历史活动的个别人物的主观愿望之间是有矛盾的。他指出,秦始皇之所以变分封为郡县,从他的主观愿望来说,是出于树立个人权威和统治所有臣民的私心,而从郡县制本身来说是大公的,它扩大了地主阶级贤能之士参与政权的机会和人数,有利于国家的集权统一。这一客观效果秦始皇事先并没有料到,由于他顺应了历史发展之“势”,就开创了“公天下之端”,做出了一番大事业。柳宗元高度评价了秦始皇冲破奴隶制社会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持统治的历史功绩。这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争取政治地位,推行革新路线的强烈愿望,也是柳宗元历史观超过前人的地方。总观上述各段内容,《封建论》的中心命题是:“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围绕这一核心思想,柳宗元明确地用“势”范畴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阐述政治制度的更38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73替、变化,是由不依天神和圣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之“势”决定的。这个“势”是一种巨大的历史力量,它不仅决定着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形成,而且决定着这种制度的衰落和解体。这是一种无神论的历史观。但是,柳宗元只能用暴力、道德及“圣人之意”来解释分封制产生及被郡县制所取代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他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决定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更不可能用阶级斗争学说来解释国家起源。所以他所说的“势”,只是一种笼统的发展趋势,是一个没有自觉明确说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抽象必然性。因此,他的历史观最终还是唯心主义的。38687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刘禹锡:天论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天论》作者刘禹锡(73—819),字梦得,生于河南省洛阳,原籍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世为儒而士”。刘禹锡“精于古文,善五言诗”,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刘禹锡是柳宗元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人称“柳刘”。唐德宗贞元年间同柳宗元同科进士及弟,后又同登博学鸿词科,同为监察御史里行,同受到王叔文的器重,成为王叔文政治集团的骨干。革新失败后,他们又同时被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改贬为播州刺史,经宰相裴度说情,改为连州刺史,后又经裴度多次推荐,被召入朝,任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后又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直到老年,他的官职最高升到太子宾客,故世称“刘宾客”。在刘禹锡所处的唐中叶,在哲学战线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两种世界观斗争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韩愈认为天有意志,能赏罚。柳宗元写了《天说》,对韩愈进行了批判。但《天说》写得比较简略,刘禹锡认为它没有把天人关系问题讲透彻。他为了“极柳子之辩”,“尽天人之际”,写了《天论》,对《天说》作了补充和发挥。38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73《天论》收在《刘宾客集》,又叫《刘梦得集》,有清《四部丛刊》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刘禹锡集笺证》。中华书局190年出版了《刘禹锡集》。这里选文依据畿辅丛书本《刘宾客文集》。上原文A B世之言天者二道焉①。拘于昭昭者②,则曰:“天与人实影响,祸必以罪降,福必以善徕③,穷厄而呼必可闻④,隐痛而祈必可答,如有物的然以宰者⑤。”故阴骘之说胜焉⑥。泥于冥冥者⑦,则曰:“天与人实相异:霆震于畜木⑧,未尝在罪;春滋乎堇、荼⑨,未尝择善。跖蹻焉而遂CD,孔颜焉而厄CE,是茫乎无有宰者CF.”故自然之说胜焉。余之友河东解人柳子厚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言,文信美矣CG,盖有激而云,非所以尽天人之际CH.故余作《天论》以极其辩云CI.大凡入形器者CJ,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CK.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CL.其说曰: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CM;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ND.阳而阜生,阴而肃杀NE;水火伤物,38808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木坚余利;壮而武健,老而耗蓺NF;气雄相君,力雄相长NG:天之能也。阳而蓺树,阴而揫敛NH;防害用濡,禁焚用洒NI;斩材窾坚,液矿硎铓NJ;义制强讦NK,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建极闲邪NL:人之能也。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NM,违善必罚。当其赏,虽三旌之贵,万钟之禄,处之咸曰宜OD.何也?为善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OE,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为恶而然也。故其人曰:“天何预乃人事耶OF?唯告虔报本OG,肆类授时之礼OH,曰天而已矣。福兮可以善取,祸兮可以恶召,奚预乎天耶?“法小弛则是非驳OI,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或贤而尊显,时以不肖参焉;或过而僇辱,时以不辜参焉OJ.故其人曰:”彼宜然而然,理也;彼不当然而固然,岂理邪?天也。福或可以诈取,而祸或可以苟免。“人道驳,故天命之说亦驳焉。法大弛,则是非易位,赏恒在佞OK,而罚恒在直,义不足以制其强,刑不足以胜其非,人之能胜天之实尽丧矣OL.夫实已丧而名徒存,彼昧者方挈挈然提无实之名OM,欲抗乎言天者,斯数穷矣PD.故曰: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法大行,则其人曰:”天何预人邪?我蹈道而已。“法大弛,则其人曰:”道竟何为邪?任人而38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83已。“法小驰,则天人之论驳焉。今以一己之穷通而欲质天之有无,惑矣PE!余曰: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PF;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PG.非天预乎人尔。注释A B①二道:两种说法或主张。②昭昭:明白,等于说天理昭彰。这句是指主张天有意志的人。③响:回声。影响:指影和形、响和声的关系。天与人实影响:是说天与人的关系确实如影随形、响应声一样。以:因为,凭借。徕:即来。④厄(è恶):困穷,苦难。呼:指呼天。⑤的然:的确。宰:主宰。⑥骘(zhì质):安定。阴骘:意思是上天暗中安定人民。⑦泥:拘泥。冥冥:暗昧无知。这句是指坚持天是无意识的人。⑧霆:雷霆。⑨堇(jǐn仅):一种有毒、味苦的草。荼(tú途):苦菜。跖(zhí直):柳下跖。蹻:庄蹻.他们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大盗,C D故柳下跖又称盗跖。遂:遂其生,指长寿而善终。孔颜:孔丘与颜回。他们都是古代儒家所谓的圣人。厄:灾难。C E茫乎:茫然无知。C F解:(xiè谢):解县。河东解:河东解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柳C G子厚:即柳宗元,子厚是他的字。折:折服,驳倒。韩退之:即韩愈,退之是他的字。信:诚,的确。39028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有激而云:心有所愤激而说出的。非所以尽天人之际:并不是C H要详细论述天和人之间的关系。以极其辩:以便透彻论述这个问题。云:句末助词。C I这是说,大概属于有形体的器物。C J尤:优异。这是说,人是动物中最优秀的。C K天与人交相胜:天可以胜过人,人也可以胜过天。C L用:作用,表现。强弱:这里指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新陈代C M谢变化过程和优胜劣败的现象。这是说,人类社会的规律在于实行法制,社会的是非、治乱都N D是由于法制实行或松弛所造成的。阳:指春夏。阜生:生长。阴:指秋冬。肃杀:凋落,衰亡。N E耗:衰退。眊(mào冒):目不明。N F君、长:首领。这是说,气势雄伟和体力强壮的成为首领。这N G里指生物界在生存竞争中强者称雄的自然现象。蓺:同“艺”。蓺树:种植。揫(jiū揪):收敛,收藏。N H防害:指防止旱灾。濡(rú如):浸湿,引申为河水。禁焚:扑N I灭火灾。洒:原作“酒”,依文义改。洒:浇水。窾(kuǎn款):挖空。窾坚:指挖空坚实的东西。液矿:使矿N J物化为液体。硎(xíng刑):磨刀石。铓:刀锋。这是说,砍伐木材加工成各种器物,熔炼矿石磨砺成金属器具。强:强暴。讦(jié结):本义是揭发别人的阴私,这里强讦并用,N K疑为强悍之意。义制强讦:用道义来制裁强悍的人。右贤:尊重贤能之人。尚功:奖尚有功绩的人。建极:建立处N L事接物的准则。闲邪:防禁邪恶。是为公是,非为公非:是说是非的标准是由社会公认的。蹈:遵N M循。道:指理想化的封建政治道德规范。三旌(jīng京):三公,这里泛指高级官员。钟:古代度量单位。O D39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83万钟:指厚禄。夷:灭。族属之夷:指灭三族九族之刑。O E预:干预。乃:同“汝”,你。O F虔(qián前):诚敬。本:根本,这里指天。告虔报本:都是指O G祭天。肆:遂。类:摄位之事。肆类:遂以摄位之事告天。授时:掌O H天时的官把天时告诉人民。是非驳:是非混乱不一。O I参:参与,加入。僇(lù路):同“戮”,刑杀。O J佞(nìng宁):巧言谄媚。O K实:根据和实质。O L挈挈(qiè切):独特的样子,此义为孤伶伶的样子。O M数穷:本领用尽。P D质:问。这是说,现在只凭个人的成败得失就想据以评断天命P E的有无,那当然搞不清楚。咸知其所自:都知道祸福的原因。P F举:全,都。P G中原文A B或曰:子之言天与人交相胜,其理微,庸使户晓,盍取诸譬焉①。刘子曰:若知旅乎?夫旅者,群适乎莽苍②,求休乎茂木,饮乎水泉,必强有力者先焉;否则虽圣且贤莫能竞也。斯非天胜乎③?群次乎邑郛④,39248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求荫于华榱⑤,饱于饩牢⑥,必圣且贤者先焉;否则虽强有力莫能竞也⑦,斯非人胜乎?苟道乎虞、芮⑧,虽莽苍犹郛邑然;苟由乎匡、宋⑨,虽郛邑犹莽苍然。是一日之途,天与人交相胜矣。吾固曰: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是非亡焉,虽在邦,天理胜也CD.然则天非务胜乎人者也CE.何哉?人不幸则归乎天也。人诚务胜乎天者也。何哉?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吾于一日之途而明乎天人,取诸近也已CF.或者曰:若是,则天之不相乎人也信矣CG,古之人曷引天为CH?答曰:若知操舟乎?夫舟行乎潍、淄、伊、洛者CI,疾徐存乎人,次舍存乎人CJ.风之怒号,不能鼓为涛也;流之泝洄,不能峭为魁也CK.适有迅而安,亦人也;适有覆而胶CL,亦人也。舟中之人未尝有言天者,何哉?理明故也。彼行乎江、汉、淮、海者,疾徐不可得而知也,次舍不可得而必也CM.鸣条之风可以沃日,车盖之云可以见怪ND.恬然济NE,亦天也;黯然沉,亦天也;阽危而仅存NF,亦天也。舟中之人未尝有不言天者,何哉?理昧故也。问者曰:吾见其骈焉而济者NG,风水等耳,而有沉有不沉,非天曷司欤NH?答曰: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NI.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NJ.一以沉,一以济,适当其数,乘其势耳NK.39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83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NL.本乎徐者其势缓,故人得以晓也;本乎疾者其势遽NM,故难得以晓也。彼江海之覆,犹伊、淄之覆也。势有疾徐,故有不晓尔。问者曰:子之言数存而势生,非天也;天果狭于势耶OD?答曰:天形恒圆而色恒青,周回可以度得OE,昼夜可以表候OF,非数之存乎?恒高而不卑,恒动而不已,非势之乘乎?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势于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顷OG.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耶?吾固曰:万物之所以为无穷者,交相胜而已矣,还相用而已矣。天与人,万物之尤者尔。问者曰:天果以有形而不能逃乎数?彼无形者,子安所寓其数邪OH?答曰:若所谓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OI,为体也不妨乎物,而为用也恒资乎有,必依于物而后形焉OJ.今为室庐,而高厚之形藏乎内也;为器用,而规矩之形起乎内也。音之作也有大小,而响不能逾OK;表之立也有曲直,而影不能逾OL.非空之数欤?夫目之视,非能有光也,必因乎日月火焱而后光存焉OM.所谓晦为幽者,目有所不能烛耳PD.彼狸猩犬鼠之目PE,庸谓晦为幽邪PF?吾固曰: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PG.乌有天地之内有无形者耶PH?古所谓无形,盖39468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无常形尔PI,必因物而后见尔。乌能逃乎数邪?注释A B①理微:指天与人交相胜的道理很深奥,不易理解。庸:用。庸使户晓:为使家家户户懂得。盍:何不。取诸譬:用比喻来说明。②若:你。莽苍:郊野。③天胜:刘禹锡认为人的身体坚强有力是天生的,因此说是天胜。圣且贤是礼义教育的结果,因此下文说是人胜。④次:停留。邑郛(fú伏):城郭。⑤华榱(cuī摧):彩画的屋椽,意指华美的房屋。⑥饩(xì系)牢:牲畜,指牛羊猪。⑦“虽”字依上文及文义补。⑧道:经过。虞、芮(rùi瑞):都是殷末的两个小国,因受周文王的影响,变为互相谦让,被看作有礼让的国度。事见《史记。周本纪》。⑨匡、宋:都是春秋时国名,孔子被围于匡,被逐于宋。这两国都被看作没有礼义的国度。人理:就是“人之道在是非”,即封建社会的规范。天理:就是C D“天道”,即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自然现象。务:必须,一定。天非务胜乎人:天不是有意识的一定要胜过C E人。明乎天人:说明天和人的关系。取诸近:这是打个浅近的比喻。C F相:应当作“预”,干预。C G曷引天为:为什么要援引天呢?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8
正序
倒序
《【中国哲学名著】》
《【中国哲学名著】》-2
《【中国哲学名著】》-3
《【中国哲学名著】》-4
《【中国哲学名著】》-5
《【中国哲学名著】》-6
《【中国哲学名著】》-7
《【中国哲学名著】》-8
《【中国哲学名著】》-9
《【中国哲学名著】》-10
《【中国哲学名著】》-11
《【中国哲学名著】》-12
《【中国哲学名著】》-13
《【中国哲学名著】》-14
《【中国哲学名著】》-15
《【中国哲学名著】》-16
《【中国哲学名著】》-17
《【中国哲学名著】》-18
《【中国哲学名著】》-19
《【中国哲学名著】》-20
《【中国哲学名著】》-21
《【中国哲学名著】》-22
《【中国哲学名著】》-23
《【中国哲学名著】》-24
《【中国哲学名著】》-25
《【中国哲学名著】》-26
《【中国哲学名著】》-27
《【中国哲学名著】》-28
《【中国哲学名著】》-29
《【中国哲学名著】》-30
《【中国哲学名著】》-31
《【中国哲学名著】》-32
《【中国哲学名著】》-33
《【中国哲学名著】》-34
《【中国哲学名著】》-35
《【中国哲学名著】》-36
《【中国哲学名著】》-37
《【中国哲学名著】》-38
《【中国哲学名著】》-39
《【中国哲学名著】》-40
《【中国哲学名著】》-41
《【中国哲学名著】》-42
《【中国哲学名著】》-43
《【中国哲学名著】》-44
《【中国哲学名著】》-45
《【中国哲学名著】》-46
《【中国哲学名著】》-47
《【中国哲学名著】》-4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