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著】》-34

⑨两:对立,就是阴阳两端,它表现为虚实、动静、聚散、清浊。一:统一,即阴阳二气的统一体。这是说,假如没有阴阳二气的对立,则不可能有“太和”之气的统一。假如没有“太和”之气的统一,也就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事物就不会发展变化了。其究一:它们归根到底,都是统一的。C D这是说,对立的两方面交互作用,然后有统一可说。C E以刚柔立本:阳为刚,阴为柔。这是说,把阴阳刚柔的对立看C F作是变化的根源。乾坤:指天地。易:即变易。游气:游离之气,即太虚之气散开时的状态。C G这是说,阴阳两极相互作用,是世界的基本规律。C H引文见《周易。系辞下》。C I神:指阴阳之道的变化非常神妙。易:指《易经》。无方:没有C J42241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一定方所。无体:没有固定不变的形体。这是说,道这个客观规律的变化非常神妙,它没有一定的方所,《易经》是反映道的变化的,它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形体。引文见《周易。系辞上》。通:通晓。昼夜之道:指阴阳变化之C K道。魂交:精神交错。C L万物糅错:即是说万物错综生长。C M湛(zhàn绽):清澈,纯一。“一”原误作“本”,据《正蒙。诚N D明》“湛一气之本”句改。这是说,气的本来状态既然是太虚,所以清澈纯一,不混不杂,无形可见。这是说,由于气中涵有浮沉、升降、动静相感的性,所以产生N E出絪缊相荡胜负屈伸的交互作用,才变化成为各种有形的现象。斯:就。对:对立。反:违反。对必反其为:是说对立两方面N F的运动方向必然相反。仇:斗争。和:调和。解:和解。N G爱:指和而解说。恶:指相反相仇说。这是说,这种相和相仇N H的“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本来是在气聚而有象以前的太虚之中就同时涵有的,到了气聚而有象特别是形成了人以后,这种相仇相和的性,就表现为所谓“物欲”的“爱恶之情”。倏(shū殊):忽然。这几句是说天地之间一切事物都永远处在N I运动变化中,更无停息之时。这只有“妙万物而言”的神才能做到,因此下文说“其神矣夫”。肖(xiào孝):像。二端:指阴阳二气两个对立面。N J这是认为物象都是神化的结果。N K易:变易。这是说,性与天道就是变易罢了。N L天大无外:万物都被包含在天里面,没有一物能够独立存在于N M42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14天的范围之外。“焉”字原脱,据《周易系辞精义》补。妙:微妙。这里意思是说,阴阳的变化非常微妙,所说的微妙O D就是只能见到它产生了万物而看不见它的具体作用。咨(zī资):叹声。O E凤凰仪:凤凰来归。O F简析A B《太和篇》论述了气和太虚与万物的关系及气的运动变化,体现了张载以气为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从“太和所谓道”至“以言乎失道则均焉”。这里提出了三个基本命题。1、“太和所谓道”。“太和”是聚有像阴阳浑然未分的气。其阳气的性质是浮、升、动;其阴气的性质是沉、降、静。这两种性质互相对立,互相感通,因而发生“相荡、胜负、屈伸”的运动变化。“道”就是太和之气变化运动的过程。从这里不难看出,张载是把整体和过程统一起来了。整体就是太和之气,太和之气又是一个变化运动的过程,也就是“道”,太和之气与“道”是不可分离的。这种整体观点与过程观点的统一,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特点。2、“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虚”是散而未凝聚成具体事物的气,它无形无状,但它是气的本来状态。这一命题强调的是“太虚不能无气”,即是说,“太虚”虽然看不到具体形状,但它不是空无,而是“散入无形”的气。气又“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太虚”和有固定形态的万物,都是同一实体气的不同状态,整个世界只是气,气42461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是有和无的统一体。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而且这里气只有聚散而不会变化为无的思想,包含有物质不灭观念的萌芽,这是中国科学和哲学史上一个卓越的理论贡献。3、“天地之气”“聚散”有“理”。这一命题说明了气虽然有“聚散”、“攻取”复杂的变化途径,但它却有一定的规律,一切变化都是自然而然地遵循着这个规律而不混乱。这种有规律运动变化的气,就是一切存在,“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无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以上三个命题,就是本段内涵思想的三个逻辑层次。第二段,从“聚亦吾体”至“非穷理之学也”。在上段,张载在论述世界统一于气的基础上,指出了佛教徒主张虚无寂灭,不知道太虚之气不能不聚为万物。道教徒主张长生久视,不知道物不能不散为太虚。他们都不懂气化之道,合有无为一体。在本段集中地对佛家、道家具体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张载针对道家所谓“虚能生气”及佛家所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的观点,提出了“虚空即气”的学说,认为普通所谓虚空,其实并非空无所有,而是气散而未聚的本来状态,它虽然无形可象,却是能够聚而为万物的物质。从无形可象来说是虚空,从能够聚为万物来说则是气,所以虚空即气,气即虚空。虚空既然是物质,那么有和无,隐和显,神和化,性和命,不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是气的聚和散、出和入、有形和无形的变化。也就是说本来是一物两体,而两体仍然可通为一物。张载还认为,性是虚与气的合体,没有虚空固然不成为性,没有气化也不成为性。但那些持“虚能42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14生气“的说法和老子的”有生于无“说法一样,都是把性的本体看作只是虚空,不知道天道气化对于性的作用,因而认为气所凝聚成的物体都是从虚空产生。他们不知道虚即气,实际上没有所谓“无”的道理,因此把有与无绝对对立起来。这种不懂有无相统一的“诸子”之论,“非穷理之学”。那些持“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的说法,就是认为一切实际的存在都是出现在太虚的事物,就是把物和虚看作各自独立,并非互相依存,形和性,天和人,双方毫无联系。这样,虽然承认有物质的存在,却不承认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这也就是佛家所认为的只有虚空才是真实,有形的客观世界全是幻化,根本不存在所谓世界乾坤。他们不懂无形的幽可以转化为有形的明,有形的明又可转化为无形的幽,幽和明都是存在的道理,以致抬高虚无而鄙弃物质。实际上虚空与气都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虚空与由气所凝聚成的万物共同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张载的这个理论既解决了哲学史上的有无对立问题,又解决了万象的实在性问题,这在理论上是个重要贡献。第三段,从“太虚为清”至“志壹之动气也”。这段进一步阐述了物质的相互联系与运动变化。张载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这四句是本段的思想核心。也可以说是张载整个哲学体系的概括。前两句讲的是理与气、道与器的关系,是天道观问题。后两句讲的是心与性,是关于伦理学和认识论问题。从天道观来看,张载认为,天就是太虚,也就是广大无42681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限的物质世界。道是太虚中的气变化运行的自然过程,道的名称是从阴阳二气的变化得来的。阴阳二气的自然本能就是往来屈伸。阴阳寒暑“二端”的对立和统一,使天道变化无穷。屈伸“二端”的对立和统一,使万物变化无穷。“二端”也就是两体,对立的两方面,是指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张载认为,统一物中对立的两方面包括对立的势力、作用、趋势,它们是互相联系而不分割的,如果没有对立,也就无所谓统一。统一的整体和互相统一的关系,即所谓“一”。如果两者没有统一关系,对立的交互作用也就停止了。例如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对立双方,就各有其统一的关系。对立的两方面交互作用,然后才有统一可说。这是对“两”和“一”对立和统一关系的简明而精湛的论述。经过张载这种理论抽象,“两”、“一”范畴在概念上有了明确的规定,从此获得了确定的哲学意义。张载不仅认为阴阳刚柔的对立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而且还认为这种变化不是完全可以预测的。变化不测就叫做神。他说:“神者,太虚妙应之目。”太虚之中,有感必应,不可预测。因为它不可预测,就称它为妙。因为它微妙,就称它为神。神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本性,它在气之中,不在气之外。这种把神看作是气所固有的,是一种唯物论。但他又把神讲得非常玄妙,以致使他的气一元论罩上了一层神秘主义云雾。由于气的微妙变化,万物才产生出来。所产生的任何一物都有特殊性,没有两个东西绝对相同,而且任何一物都涵有阴阳对立的两面。事物有对立,就有斗争,斗争的结果必42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14归于和解。张载肯定事物对立面的相互斗争,肯定对立斗争是自然现象,这是正确的。他又认为矛盾由激化的斗争形式转为非激化的调解形式,以达到新的统一,这也揭示了矛盾斗争的一种结局。可是这里有片面性,因为矛盾的性质和类型复杂多样,斗争的结果也不一样,有的是和解,有的是一方战胜另一方,从而推动新事物的产生,也有的双方同归于尽等等。张载把矛盾斗争的结果都归于和解,这不仅以偏概全,而且还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在伦理学和认识论问题上,张载提出了性和心两个概念。所谓“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这里的“气”是指气禀、气质,“虚”是指气的本性,气的虚而神的本性在人的气禀之中就是人性。心是“合性与知觉”,就是说,人心包括性与知觉两个方面,伦理学和认识论是统一的。总之,《太和篇》以气一元论阐发了对立统一原理,在天道观上基本上做到了朴素唯物论与朴素辩证法的结合。它还以此为武器,直接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方面对佛、道唯心论的荒谬论点进行了揭发批判。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都是很有意义的。但其中也包含一些不够确切的表述和唯心论的残余。乾称篇(节选)原文A B乾称父,坤称母①;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②。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③。民吾同胞,42802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物吾与也④。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⑤。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⑥。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⑦,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⑧。于时保之,子之翼也⑨;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CD,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CE.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CF.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CG.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CH;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CI.不驰劳而底豫,舜其功也CJ;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CK.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CL!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CM.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ND.存,吾顺事,没,吾宁也NE.注释A B①语本《周易。说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②混然中处:是说与天地相合而位于天地之中。③塞:充塞。帅:统帅。吾:指我个人。其:指天地或宇宙。④同胞:亲兄弟。与:同伴。⑤大君:君主,帝王。宗子:宗法社会里享有继承权的嫡长子。家相:一家的总管。⑥“吾”:原作“其”,据吕祖谦《皇朝文鉴》改。⑦疲癃(lóng隆):衰老多病。惸(qióng穷):没有弟兄,孤独。独:老而无子的人。鳏(guān关):无妻的男人。42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24⑧颠连:狼狈困苦的样子。无告:无所诉告。⑨时:是。翼:扶助,恭敬。违:不服从父母之命。悖德:违背道德的行为。C D济:帮助,接济。践形:指把仁义实践于形色之中。唯肖者:像C E父母的儿子。穷神:精研穷尽事物的道理。C F屋漏:室内隐僻处。忝(tiǎn舔):羞辱。匪懈:不懈怠。C G旨酒:美酒。崇伯子:即禹。顾养:指善于保养本性。C H颍:指颍考叔。锡:同“赐”。锡类:把恩德赐给朋类。这是说,C I教育英才的人,对天就像颍考叔的纯孝,能使同类都成为天之孝子。弛:松懈。不弛劳:意思是竭尽全力。底:至,到。豫:安乐、C J快乐。待烹:等待杀戮。申生:晋献公的长子。恭:是申生死后的谥C K号。据《礼记。檀弓》记载、晋献公想杀申生,申生便顺从父意,自缢而死,因为他顺从父亲的旨意,所以谥为恭。参:孔子的学生曾参。《礼记。祭义》:“曾子问诸夫子曰:‘父C L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亲,可谓全矣。‘“体其受:身体受之于父母。伯奇:周大夫尹吉甫的儿子,被父所逐。《颜氏家训。后娶篇》:C M“吉甫,贤父也;伯奇,孝子也。贤父御孝子,合得终于天性,而后妻间之,伯奇逐放。”庸:用。玉:指宝贵的东西。女:即汝。玉汝:器重你。N D存:活者。顺事:尽力作事。没:死。宁:休息。N E简析A B这段选文,是《正蒙。乾称篇》的首段,张载曾经把这4302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段和本篇的末段录出,贴在东西窗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后者题为《砭愚》,前者题为《订顽》。当时特别受到程颢、程颐的赏识,程颐改称《订顽》为《西铭》,《砭愚》为《东铭》。后来朱熹又把《西铭》从《乾称篇》分出,另作注释,成为独立的一篇。《西铭》反映了张载的人生哲学和伦理思想。其思想主旨是在说明,人是天地所生,禀受无地之性。在天地面前,人与人都是同胞兄弟,人和物都是同伴朋友。人人都应尽自己的职责,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实践仁与孝,乐天安命地生活。根据《西铭》所阐述的思想,可以分为上下两半篇。上半篇从“乾称父”至“无告者也”,主要阐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张载认为,从最高统治者到社会最低层的民众,都是同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因此,每个人都有尊重和慈爱别人的义务,也都有受到慈爱和尊重的权利。人民应当服从君主的统治,君主也应当对人民同情和爱护。这种“民胞物与”的思想,包含有合理、进步的因素:第一,取消了帝王的特殊地位,有君民平等的思想。他把“大君”说成是天地的长子,是众兄弟之中的一员,而劳苦人民也是天地之子,在这个意义上,与君主的地位是平等的。君主也有尊重和慈爱劳动人民的义务,劳动人民也有受慈爱和尊重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人民与君主也是平等的。在君主主宰天下的封建时代,这种提法是大胆的。第二,具有同情劳动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张载把“疲癃残疾、惸独鳏寡”都看作可怜无靠的人,要求对他们同情和爱护。他虽然没有讲明苦难的原因,但43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24他看到了不平等的现象,这对当时的政治也有一定的抨击作用。当然,他的平等观念及人道主义思想带有极大的空想成分,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宣扬爱一切人,爱一切物,抹煞阶级差别,客观上会起到麻痹、欺骗劳动人民的作用。下半篇从“于时保之”至“吾宁也”,提出了“穷神知化”、“存吾顺事”的主张。他认为认识了天地间的变化,才能叙述好天地间的事物。穷尽了事物的道理,才能够继承天地的意志。这里有认识客观事物,努力向外求索的积极进取思想。他说人活着就要尽力做事,这也是积极有为的思想。他还提倡不饮酒,不做坏事,敬养父母,这些都是应该肯定的伦理思想。但他在这里主要是宣扬了尽仁尽孝、从君亲之命的思想,认为仁孝既是侍奉父母的伦理原则,又是对天的必然义务。张载用具体事例说明,一切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行为就是实现了孝的原则,否则就是不孝。古代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就在于他们是孝的忠实执行者。这就把封建的伦理纲常哲理化、神秘化了。“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体现了张载的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他把无条件地服从封建伦理纲常,听任命运的摆布,看成是最高的美德,这当然是对封建统治者有利的。程颐、朱熹等理学家之所以十分推崇《西铭》,这与它所宣传的伦理思想与他们自己的伦理观相一致有着密切关系。43242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程颢:识仁篇作者及作品简介A B《识仁篇》的作者程颢(1032—1085),字伯淳,河南省洛阳人,北宋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学者称明道先生。程颢不满20岁就中了进士,做过县主簿、县令等地方官,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由于他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激烈抨击新政,所以在支持变法的君主神宗在位期间,没有得到信任和重用。1072年,他父程珦自四川回到京师后,他以照顾其父为由,辞职退居,以读书、讲学为事,求学者“日夕盈门”。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推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上路就病逝了。120年南宋皇帝赐给程颢“纯公”的谥号。1241年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颢早年与弟程颐从学于周敦颐,在哲学上赞成周敦颐的唯心主义,又受周敦颐所处社会背景的影响,便立志于孔孟之道。他还泛览六经、老庄之学、佛学等,学识赅博,深通义理,并把他自己体会出来的“天理”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成为唯心主义理学的真正建立者之一及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发轫者,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最43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24大。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他们的学派被称为“洛学”。程颢没有长篇哲学著作,主要哲学代表作是“识仁”这条语录,后人称“识仁篇”。他的哲学思想多散见于语录、诗文中。明朝末年徐必达将他和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编为《二程集》出版。这里的选文,依据此书。原文A B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得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①。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订顽》意思,乃备言此体②,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③,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④,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43462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注释A B①语见《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②《订顽》:即张载《西铭》的原名,《西铭》是程颐所改的篇名。③见《孟子。公孙丑上》。正:止。④良知: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良能:先天具备的实现天赋道德观念的能力。简析A B此文是程颢的一条语录,为其弟子吕大临所记。后世理学家很重视这段话,把它摘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篇文章,并加上《识仁篇》这个题目。《识仁篇》是以“仁”为中心范畴,讲的是道德哲学。程颢讲道德,是以他的宇宙观为根据的,所以这里首先提出他对宇宙人生的总看法,即所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在他看来,天地间的道理就是“仁”的道理,因此认识“仁”也就是头等大事。他把宇宙看成是具有封建道德属性的东西,其最高本体是“理”或“天理”,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理”派生的。人心之理也就是万物之理,“天地之用,皆我之用”。万物在“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万物皆一理”。这里讲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就是“万物皆一理”的逻辑结论,而且“仁”这一道德规范的实质就是“理”的体现。“仁”又是程颢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纲或核心,其他的道德规范都是建立在“仁”这个基础之上的。他说:“义礼知信皆仁也。”这就是说,义、礼、智、信都是“仁”的一部分。43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24“仁”是全体,是最高的道德境界。进行道德修养如果达到了“仁”的境界,就能做到与万物为一体,即可以取消主观和客观的界限,融客观于主观之中。这是他的最高理想精神境界。所以他要求“以诚敬”来对待“仁”,把这种精神境界保持发展起来。所谓“诚”,就是“不妄”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8
正序
倒序
《【中国哲学名著】》
《【中国哲学名著】》-2
《【中国哲学名著】》-3
《【中国哲学名著】》-4
《【中国哲学名著】》-5
《【中国哲学名著】》-6
《【中国哲学名著】》-7
《【中国哲学名著】》-8
《【中国哲学名著】》-9
《【中国哲学名著】》-10
《【中国哲学名著】》-11
《【中国哲学名著】》-12
《【中国哲学名著】》-13
《【中国哲学名著】》-14
《【中国哲学名著】》-15
《【中国哲学名著】》-16
《【中国哲学名著】》-17
《【中国哲学名著】》-18
《【中国哲学名著】》-19
《【中国哲学名著】》-20
《【中国哲学名著】》-21
《【中国哲学名著】》-22
《【中国哲学名著】》-23
《【中国哲学名著】》-24
《【中国哲学名著】》-25
《【中国哲学名著】》-26
《【中国哲学名著】》-27
《【中国哲学名著】》-28
《【中国哲学名著】》-29
《【中国哲学名著】》-30
《【中国哲学名著】》-31
《【中国哲学名著】》-32
《【中国哲学名著】》-33
《【中国哲学名著】》-34
《【中国哲学名著】》-35
《【中国哲学名著】》-36
《【中国哲学名著】》-37
《【中国哲学名著】》-38
《【中国哲学名著】》-39
《【中国哲学名著】》-40
《【中国哲学名著】》-41
《【中国哲学名著】》-42
《【中国哲学名著】》-43
《【中国哲学名著】》-44
《【中国哲学名著】》-45
《【中国哲学名著】》-46
《【中国哲学名著】》-47
《【中国哲学名著】》-4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