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著】》-33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93“立人极焉”,是讲人类的特点及其修养方法,即人性论和伦理观问题。人类是万物的一部分,故这里也包括第一段万物化生的内容。第三段引《周易》的话来总结全文。三段的内容是有内在联系的,不可截然分开来理解。周敦颐融合《周易》、《老子》的思想,阐明了宇宙的基本变化法则,描述了一幅系统而完整的宇宙形成模式。此模式是以无极为最高本体。无极是虚无实体,既无阴阳的对立,也无动静交替的运动,也就是任何物质都不存在。这是宇宙形成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太极阶段,太极是由无极产生的原初物质元气,由于元气自身的运动和静止,分化出阴阳二气,轻清的阳气上升而成为天,重浊的阴气下降而成为地。第三阶段是五行阶段,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生成五行之气,二五之精凝聚在一起,成为万物形成的物质材料,同时又禀有无极之性,构成万物的共同本性。第四阶段是万物形成阶段,即雄性的和雌性的两类物体相互交感,产生了万物及人类。以上四个阶段是从本体推到现象,即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他又从现象推到本体:“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即万物→五行→阴阳→太极→无极。通过这两推法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最后统一在非物质性的无极上。这一思想是来源于《老子》的“有生于无”(第四十章)。但从太极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产生五行、万物及人类,这完全是物生物的过程。从这个宇宙形成模式还可以看出,周敦颐所描述的宇宙是一个动静不止、生生不已的动态系列,而且运动和静止4080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相互依存,阴阳二气既相轮替,又相对立,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因素。但是从太极与无极的关系来看,“太极本无极”,而无极本性是静止的,这样太极的运动只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是永恒、绝对的,它终归到底是来于无极的静止,或者归于无极的静止,这又陷入了形而上学。关于人类的特点,周敦颐认为,只有人是禀受二五之秀气,因此人具有神智,即精神和知觉的特点。并认为人具有善、恶、刚、柔、中“五性”。中是指人们言论行动端正,完全符合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要求。因此周敦颐认为中是最好的人性。中性原则反映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儒家道德修养的目的,是要造就具有封建道德的圣人。造就的方法就是圣人制定“中正仁义而主静”的原则,教人们为善去恶。周敦颐认为,“中正仁义”也来于二五之精;从阴阳来说,仁属于阳,义属于阴;从五行来说,仁属于木,义属于金,中属于火,正属于水;而这些又都是来源于太极。但太极本源于无极,无极的本性是阴静,只有静,才能体现无极的本性。因此,要实现“中正仁义”这些原则,必须主静,即以无欲为最高原则。圣人所确立的“中正仁义而主静”的做人准则,又是效法天地、日月、四时之道的,他引《文言》、《说卦》文,其用意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最后引《系辞》“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是对全篇的概括,它是说如果能懂得宇宙化生万物的法则,明白人类生命的来源和归宿,也就解决了生死问题。这里否定了宗教所说的彼岸世界。由此可以看出,周敦颐写《太极图说》的目的,是要说明人的来源及其本质,论40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04证人具有成为圣人的本性。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第一个把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儒家的解易系统,取无极的虚静性质,既把它看作宇宙本源,又把它看作人性的基本要素,从而把本体论与人伦道德统一起来。太极如何产生天地,这在周敦颐以前是没有人讲过的,他以阴阳、动静解释了这一问题,是卓越的创见,对宋明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所论述的宇宙形成模式,是对汉唐宇宙观的发展,也是以前的儒家哲学罕见的。他用两推法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为后来程朱理学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理论奠定了基础。41020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张载:《正蒙》作者及作品简介A B《正蒙》的作者张载(1020—107),字子厚,北宋著名哲学家。他出生于仕宦之家,世居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其父张迪曾在四川做地方官,死在任上,后来全家迁居陕西郿县横渠镇。因张载长期在此讲学,人们称他横渠先生。郿县地处关中,他的弟子也多是陕西关中人,故称之为“关学”学派。张载成熟较早,少时无所不学,尤其喜欢谈论用兵之道,并有志攘除边患。21岁时,曾写信给陕西招讨副使范仲淹,讨论边防问题,并要求投笔从戎,执干戈以卫社稷,但被范仲淹婉言阻止了。他仍壮心不已,一直关注边事,讲习兵法,撰写《边议》。张载也很重视自然科学,对天文、历法、医学都有一定的研究。他才学出众,在关中颇有名声。1057年,张载38岁时考中进士,后来作过几任地方官。先任祁州的司法参军,丹州的云岩县令,后迁任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公事等。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朝廷推荐张载,得到宋神宗的重视,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正是王安石执政实行新法的时候,张载对于王安石变法持消极41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04态度,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顿革之”,不是“与人为善”。张载的弟弟张戬,因为反对变法,与王安石矛盾尖锐,张载感到恐惧不安,于是辞职回到故乡横渠镇。张载回到横渠镇后,整日读书讲学,研究理论,著书立说。他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于1076年,写成《正蒙》一书。这是一部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重要哲学著作。张载其他著作还有《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正蒙》和《横渠易说》是张载的重要哲学著作。这里所选的《太和篇》和《乾称篇》(节选)都是《正蒙》中的篇、段。张载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自然观上第一次提出关于气的比较详细的理论,建立了关于气的系统的学说。气是中国古代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先秦道家就已提出了“通天下一气耳”的观点。到汉代,王充创造性地提出了唯物主义元气自然论学说,后经范缜,直到柳宗元、刘禹锡,元气自然论告一段落。到魏晋隋唐时期,玄学、佛教都提出了唯心主义本体论,以此来对抗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推崇老子的“有生于无”,极力论证“以无为本”。佛教各宗也以真如佛性或心为本。他们都力图在现象世界之外、之上、之后,去寻找一个主宰天地万物的精神本体,把它作为宇宙的最高本源。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张载创立了元气本体论,认为宇宙本体不是精神,而是物质性的太虚之气。他还以此为武器,批判了道家和佛教的唯心主义谬论,初步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他又肯定气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根源在于气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这41240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样又初步论证了物质与运动的内在联系。《太和篇》正体现了张载这些精湛的思想,在《正蒙》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正蒙》艰深难懂,其注解本最有名的是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但此书也不易读懂。比较浅显易懂而且也比较完备的注解是王植的《正蒙初义》(乾隆刊本),可以参阅。197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录张载著作比较完备。这里的选文依据此书。太和篇原文A B太和所谓道①,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②。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③。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④!散殊而可象为气⑤,清通而不可象为神⑥。不如野马⑦、絪缊,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⑧。不如是,虽周公才美⑨,其智不足称也已。太虚无形,气之本体CD,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CE;至静无感,性之渊源CF,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CG.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CH.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途,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CI.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41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04不失吾常CJ.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CK.然则圣人尽道其间CL,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CM.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ND,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NE,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NF.注释A B①太和:指阴阳浑然未分的气。道:太和之气变化运行的过程。②性:运动变化的本能,这种本能是一切物体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絪(yīn因)缊:形容气体弥漫的样子。相荡:指阴阳二气相互推动。③来:开始。几微:隐微,不明显。易:平易。简:简单。究:结果。④乾:指乾卦,象征天,象征阳。坤:指坤卦,象征地,象征阴。这是说,道理平易而可知的是天道是阳,道理简单而能顺承天道、顺承阳的是地道是阴。⑤散殊而可象为气:这是说,分离成不同有形象可见的是阴阳二气。⑥清通:纯一不杂,无不适应。阴阳二气未分以前就具有这种清通的性质。神:指能变的本性神妙莫测。这里强调神是“不可象”的,把神与气对立起来了。⑦野马:春天湖泽田间的游气,远看如同野马奔腾。⑧易:指《周易》。⑨周公:周公旦。太虚:指散而未聚,即还没有形成为具体事物的气。也就是普C D通所说的太空。气:张载认为,气包括的范围很广,凡有动静41460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可言的,浩然充塞的,湛然虚澈的,都是气。本体:指本来的状态。这是说,太虚无形无状,但它是气的本来状态。聚:凝结聚合。散:分裂解散。客:指派生的、暂时的东西。客C E形:是气聚散变化不定的状态。客形是相对无形本体来说的,无形本体是气的本来实体,是永恒的,客形是暂时的。感:这里指人的感受。至静无感:指太虚而言。太虚是至大无C F外的,不可能有外感。性:这里指人的本性。这是说,太虚没有外感,它是人性的根源。物交:人与外物接触。客感:指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暂C G时引起的感觉。这是说,由于感觉、知觉与外物接触才产生人的认识,获得知识。尽性:穷尽事物本性。这是说,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虽然不同,C H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们都是气的变化。只有穷尽事物本性的人,才能使它们统一起来。攻:互相排斥。取:互相吸引。理:变化之理,即变化的规律。C I这是说,天地之间的气,虽然具有时而聚合凝结,时而分裂解散,时而互相排斥,时而互相吸引的多种形式的变化,但它的变化都遵循着自然规律而不混乱。吾体:指气的本来状态。常:就是理。吾常:指气变化的规律。C J不得已而然:这是说,有它自然的必然性。C K尽道:掌握了气化之道。其间:指在气聚为万物、气散为太虚C L之间。兼体:指把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合为一体。不累:不被一方所C M束缚。存神:对事物的本质有深刻的了解。其至:圣人的极致。语寂灭者:指佛教徒说。这是说,那些佛教徒主张虚无寂灭,只N D向无感无形的路上走,即超脱生死轮回。徇生执有者:指道教徒说。这是说,道教徒主张长生久视,认N E41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04为物质的肉体可以永存。间:差别。这是说,两者虽然有很大差别,但都不懂得气化之N F道。原文A B聚亦吾体,散亦吾体①,知死之不亡者②,可与言性矣。知虚空即气③,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④,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⑤。若谓虚能生气⑥,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⑦,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⑧;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⑨,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CD.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CE,不知本天道为用CF,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CG.明有不尽CH,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CI.不悟一阴一阳范围天地CJ、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CK,遂使儒、佛、老、庄混然一途。语天道性命者,不罔于恍惚梦幻,则定以“有生于无”,为穷高极微之论CL.入德之途,不知择术而求,多见其蔽于讠皮而陷于淫矣。C M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41680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ND!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NE.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通]聚(散)[结],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NF.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NG.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NH?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N I .盈天地之间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NJ,非离不相睹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NK.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NL.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NM.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注释A B①吾体:指气的实体。这是说,气聚而为万物是存在,气散而为太虚也是存在。②这是说,气没有生灭,只有聚散。③虚空即气:这是说,所谓虚空其实并非无物,而是形容无形可象的气。④神化:神指气变化的本性,化指气变化的过程。性:指事物的共有特性。命:天理,也就是变化的规律。性是普遍的,命是每个事物所禀受的理。通一无二:是说有和无、隐和显、神和41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04化、性和命,是通为一物,不是两种不同的事物。⑤顾:只是。形不形:有形和无形。本:本源。从来:从何而来。易:《周易》,它是讲阴阳变化之道的书。深于易:深刻了解《周易》中阴阳变化的道理。⑥虚能生气:此说见《淮南子。天文训》。其文说:“虚霩生宇宙,宇宙生⑦体:指精神性的本体。用:指万物。殊绝:截然不同,分为两物。有生于无:语本《老子》第四十章。⑧这是说,道家不懂得有无混一的规律。⑨相资:互相供给,资助。这是说,有些人认为一切实际的存在都是出现在太虚中的事物,就是把物和虚看作各自独立,并非互相依存,形和性、天和人双方毫无关系。浮屠:指佛教徒。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佛教《楞严经》卷二说:C D“例如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无始见病:人在未生以前所具有的眼病。见与见缘,似现前境:是说因为有见病的视觉和所见的幻象互相依附,像有实在的事物一样。这是把山河大地看成了幻觉的产物。懵(měng猛)者:糊涂,不明白事理的人。性:指虚与气的合C E体。略知体虚空为性:这是说,只知道虚空是事物的本性,不懂得性是虚与气的合体。天道:指气化的过程。这是说,不知道天道气化对于性的作用。C F人见之小:个人狭小的意识。因缘:佛家语,等于说“种子”。C G因缘天地:为产生天地的因缘。明:聪明,智慧。C H幽:指气未成形。明:指气已形成具体事物。躐等:跳过阶段。C I即跳过了有形的一级。妄意而然:这是说,妄逞臆见,抬高虚无而鄙弃物质,才有这种说法。41801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一阴一阳:又阴又阳,即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阴可以变C J为阳,阳也可以变为阴。范围:犹包括。通:通晓。昼夜:阴阳。三级:天地人最高的中心点。大中之C K矩:指普遍而正确的法则。语天道性命者:指一般儒家。恍惚梦幻:指佛家学说。有生于C L无:指老庄学说。这是说,今天谈天道性命的儒家,不是把佛家的恍惚梦幻,便是把老庄的有生于无,当作非常高深微妙的理论。讠皮(bì臂):片面,一偏。淫:放荡。这是说,入德的途径,不C M知道选择切实的方法去找求天道性命的道理,就只能看到他们被讠皮辞所蒙蔽,被淫辞所陷溺罢了。霩(yāng泱)然:茫茫无边际的样子。“生物以息相吹”、“野N D马”:见《庄子。逍遥游》。机、始:都是物体运动的内因、源泉。N E“通”字“结”字依《周易系辞精义》引《易说》改。煨烬:就N F是灰烬。无非教:朱熹解释为“示人以理”。离:卦名。《周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目。”离明:这N G里指视觉。客:客形,暂时的形态。《周易系辞精义》作“有”。N H语见《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N I知幽明之故。”这是说,无形可见的是幽,有形可见的是明,幽和明都是有,没有所谓无。只承认有幽明,不承认有所谓无。所以只说知幽明之故,不说知有无之故。法象:指具体的事物和形象。文:即纹。文理之察:审察事物N J的条理纹理。这里说明了幽和明是互相依存的,明由幽生,幽必有明。N K无无:没有虚无。N L41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14参:三。伍:五。参伍:是说事物的变化错综复杂。参伍之神:N M指太虚之气错综变化的本能。原文A B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①;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故聚而有间则风行,风行则声闻具达,清之验与②!不行而至,通之极与!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③;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④。圣者,至诚得天之谓⑤;神者,太虚妙应之目⑥。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⑦。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⑧。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⑨。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CD.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CE.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CF.游气纷扰CG,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CH.42021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C I 神易无方体CJ,“一阴一阳”,“阴阳不测”,皆所谓“通乎昼夜之道”也CK.昼夜者,天之一息乎!寒暑者,天之昼夜乎!天道春秋分而气易,犹人一寤寐而魂交CL.魂交成梦,百感纷纭,对寤而言,一身之昼夜也;气交为春,万物糅错CM,对秋而言,天之昼夜也。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ND,感而生则聚而有象NE.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NF;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NG.故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NH,倏而生,忽而成,不客有毫发之间NI,其神矣夫!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NJ.万物形色,神之糟粕NK,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NL.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天大无外,其为感者絪缊二端而已焉NM.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乡,一万物之妙者与OD!气与志,天与人,有交胜之理。圣人在上而下民咨OE,气壹之动志也;凤凰仪OF,志壹之动气也。注释A B①太虚:指气的本来状态。神:指微妙的变化作用。②则:原作“而”,据《周易系辞精义》改。与:通“欤”。42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14③合虚与气:虚指气的本性,气指阴阳之气。④鬼神:气的屈是鬼,气的伸是神。二气之良能:指阴阳二气往来屈伸的自然本能。⑤至诚得天:这是说,圣人能够至诚尽性,掌握神化的天道。⑥妙:神妙莫测。应:感应,即互相作用。从主动方面说叫做感,从被动方面说叫做应。目:名目,名称。这是说,太虚之中包含了对立的两方面,这两方面此感彼应,有感必应,忽而如此,忽而如彼,奇妙至极,不可预测,因此给它一个名目,称之为神。⑦神:指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本性。糟粕:指具体事物的形象。这是说,万物皆为气的运动变化所成,对于运动变化的本性来说,不过是表现在外面的具体形象。⑧“寒暑”下“也”、“屈伸”下“也”原皆作“已”,据《宋元学案》及王夫之的《正蒙注》改。二端:指阴屈阳伸。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8
正序
倒序
《【中国哲学名著】》
《【中国哲学名著】》-2
《【中国哲学名著】》-3
《【中国哲学名著】》-4
《【中国哲学名著】》-5
《【中国哲学名著】》-6
《【中国哲学名著】》-7
《【中国哲学名著】》-8
《【中国哲学名著】》-9
《【中国哲学名著】》-10
《【中国哲学名著】》-11
《【中国哲学名著】》-12
《【中国哲学名著】》-13
《【中国哲学名著】》-14
《【中国哲学名著】》-15
《【中国哲学名著】》-16
《【中国哲学名著】》-17
《【中国哲学名著】》-18
《【中国哲学名著】》-19
《【中国哲学名著】》-20
《【中国哲学名著】》-21
《【中国哲学名著】》-22
《【中国哲学名著】》-23
《【中国哲学名著】》-24
《【中国哲学名著】》-25
《【中国哲学名著】》-26
《【中国哲学名著】》-27
《【中国哲学名著】》-28
《【中国哲学名著】》-29
《【中国哲学名著】》-30
《【中国哲学名著】》-31
《【中国哲学名著】》-32
《【中国哲学名著】》-33
《【中国哲学名著】》-34
《【中国哲学名著】》-35
《【中国哲学名著】》-36
《【中国哲学名著】》-37
《【中国哲学名著】》-38
《【中国哲学名著】》-39
《【中国哲学名著】》-40
《【中国哲学名著】》-41
《【中国哲学名著】》-42
《【中国哲学名著】》-43
《【中国哲学名著】》-44
《【中国哲学名著】》-45
《【中国哲学名著】》-46
《【中国哲学名著】》-47
《【中国哲学名著】》-4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