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圣人35805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④。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中土⑤。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⑥,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⑦;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壹郁⑧;为之政,以率其怠勌;为之刑,以锄其彊梗⑨。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CD;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C E 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CF.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CG,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帝之与王,其号虽殊CH,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35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53而冬裘CI,渴饮而饥食,其事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 J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CK,灭其天常CL;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CM.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ND.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N E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N F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NG!注释A B①为民者四:指士、农、工、商。为民者六:指士、农、工、商及僧侣、道士。②古之教者处其一:指儒家之教。今之教者处其三:指儒、释、道三教。③资焉:取给于此,赖以为生。④相生养之道:相互合作,维持生存和生活的方式和规律。⑤中土:中原地带。⑥木:树。颠:自高下陨。木处而颠:是说,远古时人们居住在树上容易摔下来。36025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⑦赡(shàn汕):供给。⑧宣:发散。壹:通“湮”。湮郁:心中积闷。⑨勌:“倦”的异体字。彊:即“强”。梗:刚猛。符:符节。玺(xǐ喜):皇帝用的印。斗斛(hú弧):古代量器。C D权衡:称重量的器具。语出自《庄子。胠箧篇》。C E事:事奉。C F而:汝。C G帝:尧舜的称号。王:禹、汤、文、武的称号。C H葛:用葛草纤维织成的粗布。裘:皮衣。C I语见《礼记。大学》。C J外:抛弃。这是批评佛、老抛弃天下国家去讲个人的修炼。C K天常:指天伦,即君臣父子等封建伦理关系。C L不父其父:不侍奉他的父亲。不君其君:不服事他的君主。不C M事其事:不从事于生产交易等事情。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诸侯用夷狄之礼,就把他当作夷狄看待。进N D于中国则中国之:夷狄进而用中国之礼,就把他当作中国人看待。这里旨意是在说明佛教是“夷人之教”,是外来的,它无父无君,如果中国任它流行,中国人将会被佛教奴化,就会破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教传统。见《论语。八佾》。这是说,夷狄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N E君主。这里是在说明“夷人之教”流传的地方不如孔教所统治的地方好。见《诗经。鲁颂。閟宫)。膺:攻击。荆、舒:古二国名。荆即N F楚国,在现在的湖北、湖南地区。舒是荆的盟国,在现在安徽境内。这是说,对北方夷狄要攻击,对南方的荆、舒要惩伐。也就是要打倒外来佛教,决不允许“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36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53上“。几何:几乎。胥:相引。N G原文A B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①,其法礼乐刑政②,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③。是故以之为己④,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⑤;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⑥,郊焉而天神假⑦,庙焉而人鬼飨⑧。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⑨。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CD;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CE.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CF,火其书,庐其居CG.明先王之道以道之CH,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CI.其亦庶乎其可也CJ?36245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注释A B①这是说,在有仁义之道的社会里,人们所受的教育是《诗》、《书》、《易》、《春秋》。②这里说的社会制度,是指封建社会的礼、乐、刑、政。③其民:社会成员。其位:指社会伦常关系。其居:人们住的。其为道:它的道理。其为教:作为先王之教。④以:用。之:指仁义之道。为:治。己:个人自身。⑤爱而公:即所谓“博爱之谓仁”。封建统治阶级自以为他们的“爱”可以“公”,是欺人之谈。⑥生则得其情:活着为人处事合乎情理。常:伦常。这是说,丧葬符合礼之伦常。⑦郊:祭天的礼。古代祭天在南郊,因此就称祭天作郊。假:意义和“来”字相同。⑧庙:宗庙祭祀的意思。人鬼:指已逝世的祖宗等。飨(xiǎng饷):同“享”,饮食。古人迷信,认为祭祀时神鬼会来吃祭品。⑨荀:荀子。扬:扬雄。择焉而不精:是说对儒家学说认识、选择的不精当,这是针对荀子的言论而说的。语焉而不详:是说对“道统”说得过于简略,还欠详细。这是针对扬雄的言论而说的。由周公而上:指尧、舜、禹、汤、文、武。这是说,从周公以C D上,尧、舜、禹、汤、文、武都是君主,所以这个道在具体事务中能够得到推行。由周公而下:指孔、孟。这是说,从周公以下,孔、孟都是人C E臣,所以这个道在他们的学说中能够得到弘扬。人其人:第一个人字当是“民”字,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C F“民”为“人”。这是说,使僧徒道士还俗为民。36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53庐:屋室,这里作动词。庐其居:把僧徒道士所住的庵观寺院C G改成平民住房。道之:道,同“导”,开导人们。C H鳏寡孤独:年老而没有配偶的,男为鳏(guān关),女为寡。幼C I年失去父亲叫做孤。老年没有儿子叫做独。废疾:指残废人和有疾病的人。这是说,这样做大概也就可以了。C J简析A B《原道》就是论道,其中心意旨是阐发孔孟之道,建立从尧舜至孔孟及韩愈一脉相传的道统观念。全文可分三段。第一段,从“博爱之谓仁”至“惟怪之欲闻”。这段首先对仁、义、道、德作了界说。仁的内容是博爱;义就是行为合乎封建等级秩序;道是按照仁和义的原则去做;德就是内心具备仁和义的品质而不需要外在的帮助。其次,阐明了道与德是一个各家都可以用的空虚的范畴,某家所宣扬的道和德是否正确,必须看它讲的道和德是否具有仁义的内容,因为只有儒家的仁义才是真正的道和德。老子所说的道和德,是离开仁义而言的,谈不上是道和德,那只是“小人”之道。韩愈认为,他讲的道才符合儒家的仁义传统思想。韩愈把仁义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儒家的仁义才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以此对佛、老出于诋毁孔孟之道的怪诞不经之论进行了斥责,论证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第二段,从“古之为民者四”至“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这段在上段否定佛、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佛、道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及对圣智、伦理纲常的否定。韩愈认为,道36465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家主张“剖斗折衡”,佛教主张“灭其天常”,他们所追求的都只是个人宗教修养的出世原则,所向望的是消极无为的世界,都是违反封建纲常的歪道,必须加以排斥。韩愈这种反佛教思想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他批佛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佛教的神学本质,只不过是华夷之争和道统之争。他认为佛教是“夷人之教”,是外来的,它无父无君,如果中国让它流行,中国人将会被佛教奴化,就会破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学传统。尤其他批佛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论。在韩愈看来,儒家的仁义之道就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人道的楷模,人们的衣食器用、伦理纲常,一切物质、精神文明都是圣人创造的,有了圣人,才有了人类社会,才使人类不至于毁灭。圣人既然是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也是人民天经地义的统治者。韩愈企图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证这种封建统治及剥削制度的合理性。他认为,君臣有发布命令、统治人民的责任和权利;人民只有从事生产劳动、交易、养活君臣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要求人民应自甘愚贱,俯首帖耳地安心忍受官僚贵族集团的特权统治,这就为特权等级血腥统治制造了历史根据。不过他强调君臣应尽职尽责,人民应尽其义务,并说“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即治心的目的不是无为,而是有为,是要见之于治国平天下的行为。这些都表现了他对儒家有为世界的追求,也有积极因素。第三段,从“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至“其亦庶乎其可也”。韩愈在上段批佛颂圣的目的,是为恢复儒家独占的统36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53治地位。为此,这段首先阐明了儒家之道的中心内容就是仁、义、道、德,并根据“先王之道”描绘了理想的封建社会蓝图。在他理想的封建社会中,仁和义是团结地主阶级,麻痹劳动人民,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工具,儒家的经典《诗》、《书》、《易》、《春秋》是它为教的内容,儒家的“礼、乐、刑、政”是它施政的方法,“士、农、工、贾”是它的社会成员,“君臣、父子……夫妇”是它的伦常关系,衣食起居也要符合“道”的规定。韩愈认为,只要按此去办理,不论“为己”、“为人”、“为心”以至“为天下国家”就能够“顺而祥”、“爱而公”、“和而平”、“无所处而不当”。这样,就完满地体现了“治心”、“有为”,从“仁义”到“道德”的总目的。其次,虚构了一个儒家“道统”。韩愈认为,他所说的“道”,就是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下至孔丘、孟轲师承授受的儒家之“道”,并认为这个“道”自孟轲死后就“不得其传”了,佛、道便乘虚滋生猖獗起来。为了恢复儒家这个“道统”,他主张僧侣、道士还俗为民,烧掉他们的书,把寺院改为民房,用“先王之道”来教化他们。韩愈的“道统”论对儒学在宋明时期的复兴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宋明道学家对它推崇备至,并大加发挥。它为地主阶级提供了一个治国安民的传世法宝,在封建社会一直被视为不可动摇的正统观念。36685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柳宗元:封建论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封建论》作者柳宗元(73—819),字子厚,是我国唐代中叶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革新派政治家。他能诗善文,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河东解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世称柳河东。因曾贬官柳州(今广西),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出身于世代做官的地主家庭,从小受家庭熏陶,聪警绝众,刻苦好学,勇于进取,无不通达。21岁中进士,26岁第博学鸿词科,为集贤殿正学,后又任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任用王叔文革新政治,他与刘禹锡等一起,受到器重,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后,又被贬为柳州(今广西省柳州市)刺史,在这些当年十分荒僻偏远、人烟稀少的地方,度过了十多个寒暑。漫长的贬谪流放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体验到了人民的疾苦,观察到了社会的黑暗。同时,由于长期遭受政治迫害,精神的压力,疾病的折磨,严重摧残了他的身体。但他斗志不衰,发奋钻研经史诸子,以坚韧的毅力和批判创造精神,写出了大量理论著作,为我国唯物36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53主义无神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被编为《柳河东集》,其中《天对》、《天说》、《非国语》、《封建论》、《贞符》等篇,是他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封建论》论述了柳宗元的历史观。所谓“封建”,是指周朝分封制。柳宗元认为,由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割据,进到秦朝的郡县制,是历史大势之所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是在他所处的中唐时期,在思想理论上,主张恢复分封制的复古论调甚嚣尘上。在政治上,经过八年的“安史之乱”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尤其在平定叛乱中崛起的藩镇军阀割据一方,并与宦官互相勾结,与王朝中央分庭抗礼,破坏国家统一。柳宗元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割据,写了这篇著名论文。《封建论》从理论到实际充分论证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表达了他的进步的社会历史观、辩证法及无神论思想。收有《封建论》的《柳河东集》有《四部丛刊》本。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了《柳宗元集》。这里的选文,依据此书。原文A B天地果无初乎①?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②?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③?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④。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⑤。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⑥。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⑦?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36806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⑧,鹿豕狉狉⑨,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CD,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CE.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CF.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CG;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CH;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CI.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CJ.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CK.于是有诸侯之列CL.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CM,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ND.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NE.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NF,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NG.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注释A B①天地:指自然界。初:开端,开始,起源。②生人:生民,即人类。唐代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字,通常用“人”字代替“民”字。③孰为近:哪一种看法近于情理?④孰:用什么。明:说明,证明。封建:分封制,指“封国土、建诸侯”的奴隶制时代的分封制度。⑤更(gēng梗):经历。圣王:古代的人们把他们认为贤明的帝王36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63称为“圣王”。去:废除,去掉。⑥盖:大概。势:情势,形势,发展的趋势。⑦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这是说,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就在人类的开始阶段吧。⑧彼:他们,指人类。榛榛(zhēn真):野草树木杂乱丛生的样子。⑨豕(shǐ史):猪。狉狉(pī披):兽类成群奔走的样子。噬(shì是):咬。搏噬:用爪牙来搏斗。莫:没有什么东西。克:C D能够。自奉:养活自己。假:借。为用:供使用。这句取意于《荀子。劝学篇》。这是说,C E人类必须借外物为自己所用,才能生存下去。就:就近,靠近,找到。断曲直:判断是非。命:命令。焉:等C F于“于之”,“之”字指“能断曲直者”。伏:服从。C G告之以直:即“以直告之”,用正确的道理告诉相争的人。痛之:C H使他受痛苦。近者:指居住相近的人。C I兵:武器、军队,指武力征伐。德:恩德,威望,指道德教化。C J大者:有威望的人。即又出现比一群之长更有威望的人。属:部C K属。诸侯: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各国国君的统称。列:行列。C L封:封地,封国。C M方伯:一方诸侯的领袖。连帅:十国诸侯的领袖。N D会于一:指统一于天子一人。N E里胥:古代地方上的区划25家为里,一里之长叫里胥,也叫里N F长,里宰,闾胥等,相当于后代保甲长之类。县大夫:县的长官。其德在人者:有恩德于百姓的。嗣:子孙,继承人。奉之:尊N G37026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奉他,即拥护他做首领。原文A B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①。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②,邦群后③,布履星罗④,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