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名著】》-26

以前又是静,静以前又是动。……阴静之中,自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自有阴静之根。动之所以必静者,根乎阴故也;静之所以必动者,根乎阳故也。动极生静,亦非是别有一个静来继此动,但动极则自然静,静极则自然动,推而上之,没理会处。(卷九十四)注释A B①见周敦颐《太极图说》。②太极;是“理”或“天理”的同义语。③见周敦颐《太极图说》。④引文出处同上。⑤引文出处同上。⑥判:分别。⑦邵雍以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一元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⑧引文见程颐《经说。系辞》。⑨五峰:胡宏的别号。胡宏是南宋学者,二程的再传弟子。引文见五峰所著《知言》卷四《一气》。C D C G见周敦颐《太极图说》。恁(nèn嫩):那。C E简析A B为了便于理解,现把以上选文分为两部分:从“问:‘昨45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4谓未有天地之先‘“至”毕竟理却只在这里“为第一部分;从”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至”没理会处“为第二部分。朱熹在第一部分论述了理与气的涵义及关系。关于理与气的涵义,朱熹规定理是无形体,无方所,无所作为,超时空的抽象观念。在他看来,有一个纯粹观念组成的世界,“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可它不生不灭,永远独立存在着,“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这个观念之理既是事物的规律,“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理则为仁义礼智”。气便是“粗,有渣滓”,是有形有象的“金木水火”,它能“凝聚”、能“造作”东西。这即是说,气是构成有形事物的原始材料,它占有一定空间,并能运动,是表示物质存在的范畴。关于理与气的关系,是朱熹哲学及宋明理学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思维与存在这个哲学最高问题的具体形态,朱熹对此从不同角度作了论述。从时间的先后说,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即事实上理气不可分先后,但在逻辑上不但可以,而且必须分先后。“自形而上下言”,即从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来说,“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这就是说,事物之理可以先于事物而存在。他运用了逻辑推论,却违反了客观事实。从本末说,“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而今且从理上说气”,“有是理后生是气”。这是说,构成世界万物以及人类的,有理有气,但理是生物的根本,气是生物的材料。理是本,气是末,理是主宰、决定4524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气的,气是由理派生,是从属于理的。一句话,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这种关系,也是体用关系。这里所谓“形而上”,是无形无象的精神本体;所谓“形而下”是指有形有象的物质存在。形而上之理是本体,形而下之气是本体理的表现或作用。朱熹在这里又提出了“理未尝离乎气”,“理存乎是气之中”的观点。这似乎有理气相依、理不离气的思想。但实际上,这是从“形而下”方面说的,即是针对具体事物而言的。朱熹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来说,都是以理为本质,以气作为质料,这二者结合才能构成事物。那么事物在构成以前是什么?朱熹断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此天地,无人无物。”由此看来,归根到底,朱熹是把理看成在气之上,并决定一切的最高本体,天地、人、物都因理而有,由理所产生、囊括、承荷。有理才有气,气“依傍”着理,理只是“挂搭”、“附著”着气。从“形而上”方面说,理在先,气在后;理是主,气是从;理是体,气是用。这表明朱熹尽管吸收了唯物主义“气本论”的若干思想资料,给气以一定的地位,但并没有改变他哲学思想理本论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朱熹在第二部分,通过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阐述了他的动静观。朱熹精心研究了程颐的著作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程颐的“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思想是《太极图说》中阴阳动静说的概括和继承,因此,他把程颐的这个思想与《太极图说》联系起来阐发,所阐发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45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41。太极(理)是动静的本体。他说:“动即太极之动,静即太极之静。”“太极之动”、“太极之静”并不是说太极本身有动有静,动静是“形而下”,“动静是气”。太极是“形而上”,它本身无动静,无终始,是永恒的存在,一切事物的生灭、动静,都是太极作用的结果。朱熹认为,太极包含有动静之理,“有这动之理,便能动而生阳;有这静之理,便能静而生阴”,于是“生此阴阳之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这就是说,动静是气的本性,气中有理,气被理所主宰,因此,动静也受制于理,理即太极,就成为动静的本体。2。动与静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是互为根源的。由于动与静都存乎一气,主于一理,所以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为根源。无静不能动,无动不能静。阴静之中,已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自有阴静之根。也就是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这种动静相依的理论,具有辩证法思想因素。3。动静没有最初的开端。“未动之前须静,静之前又须是动。推而上之,何自而见其端与始”。朱熹认为动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强调不能把动静截然分为两段说,它们本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生、发展、连续流传的无限序列,就如同昼过了便是夜,夜过了便是昼,昼以前是夜,夜以前是昼一样。动静循环,不可穷其一端。把动静看作没有最初的开始,就是认为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这里含有辩证法的思想。4。阴阳之气没有最初的开始。朱熹认为,天地未剖判时,阴阳二气混沌一体,剖判为阴阳二气后,上阳下阴,中间有宽阔明亮的空间,天地就立起来了。阴阳之气产生了五行,再45464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由阴阳五行滚合,便产生了万物。天地万物虽有洪荒之世,而阴阳动静却无始无终。他用在高山上所发现的生物化石,论证了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又引邵雍的观点来说明“开合往来,便无休息”。阴阳(气)辟合(开合)构成宇宙的运动变化,昼夜是小辟合,宇宙循环是一个大辟合。阴阳之气虽有辟合,却永远无休息。这也就是“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朱熹把宇宙变迁看作没有终始,就意味着整个宇宙永远不会消灭,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但将运动看成无限循环往复,这又不能不使他陷入形而上学。而且他把运动的本体归为太极,太极又是超脱物质,超脱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本体,这就使他的动静观表现出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455中国哲学名著选读74《四书章句集注》作者及作品简介A B《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是朱熹。其生平事迹见《朱子语类》作者简介。《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是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择选了前人的一些注释,又加上自己的注解,汇集而成。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了《四书章句集注》。这里选的是《大学章句》第五章,所依据的是岳麓书社1987年出版的《四书集注》。补大学格物致知传原文A B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间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①,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②,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45684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章句》第五章)注释A B①朱熹辑有程子论格物九条,见《大学或问》。②心:指思维器官。灵:神明不测,此指知觉、思维。简析A B朱熹在《大学章句》中,以程颐的《改正大学》为底本,将《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他在对《大学》中“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作注时认为,“此谓知本”四个字是衍文,而“此谓知之至也”这句话上面应有缺文。于是他根据上下文意,专门补写了一段话,把它作为《大学》传的第五章。这段文字集中阐发了他的“格物致知”论,是其认识论的核心。什么叫“格物”?朱熹把“物”解释为“事”或“事物”。“事物”所包括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又包括人心中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这里实际上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界限。而且他认为事物都是“理”借以表现自己的外在形式,是依赖于“理”而存在的,并没有客观457中国哲学名著选读94的实在性。朱熹解释“格”为“至”、为“尽”。“格物”就是要到达一事物之极至,穷尽该事物本然之“理”。什么叫“致知”?在朱熹那里,所谓“致知”就是“致吾之知”,即根据心中已有的知识而推之,以求达到无所不知,也就是对全体“理”的推求。“推”或“致”都是在心中玩索,玩索的结果使心中之理全体透明,也就认识了天下一切事物之理,这就达到了“知至”。“知至”是“致知”的终极境界。“致知在格物”又是什么意思呢?朱熹解释说,要想“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就是要用吾心中之理与外物之理相印证。对此他又进一步解释说:“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这是指认识主体具有先验的认识能力,朱熹曾说过“心具众理”。他又说:“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这是指与主体相对待的客体都具有“天理”。用天下之物所体现的“理”,来印证吾心中所固有的理,内外相证,就是“格物致知”。在朱熹看来,“格物”与“致知”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阶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格物”是为了穷理,穷理必须从“格物”入手。“格物”是就个别具体事物上去格,穷至该事物之理,这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朱熹认为这个阶段的认识有其局限性。首先,穷格具体事物之理,还不能认识“理”的全体,只认识部分事物的理,知识就不全面,不能以此推彼,极尽万物之理,这就是所谓“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其次,这时还只是认识外物之理,还没有认识到吾心中本具众理,不必外求,也就是说还没有克服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达到主体和客体的完全合一。“致知”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以格物穷理为基础的。朱熹说“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45805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就是讲的“格物”或“即物穷理”阶段。“格物”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今日格,明日格,“用力之久”,才能胸中“豁然贯通”,做到“众物之表理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标志着进入了“致知”的阶段。到此阶段就尽穷了事物之理,达到吾心无所不知,实现了“穷理”与“尽心”的统一。穷得物之理便致得吾之知,因为“其实只是一理”。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包含有不少合理的思想因素。一,他强调认识过程要通过即物穷理,反对离物穷理,这里有从外到内、从存在到意识、从客观到主观的合理思想内容。二,他认为认识的发展是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这里包含有辩证法的思想因素。三,他认为人的认识一旦实现了飞跃,就能做到表里具悉,精粗赅备,这包含有对理性思维的某些正确见解。但是,朱熹在讲“即物穷理”时,还能把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而讲到“致吾心之知”的时候,就取消了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这样“格物致知”就完全变成了主体的自我证悟,暴露了这一理论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实质。459中国哲学名著选读154陆九渊:语录(节选)作者及作品简介A B《语录》的作者陆九渊(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江西省抚州金溪(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因中年以后曾在江西贵溪象山(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讲学,自号象山居士,学者称象山先生,是宋明时期重要的哲学家,是“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出身于没落的官宦地主家庭,34岁中进士后,开始了仕宦生活。他先在地方上任县主簿,后到中央任国子正和删定官,53岁时被任命为知荆门军。在南宋中晚期,封建统治者面临着民族的危机和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陆九渊所思考的中心问题和政治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挽救南宋王朝的危亡,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他为此所作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学术方面,在政治上却没有什么作为。陆九渊中年以后开始了自己的讲学、游学活动。他的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和诗文,死后由他的儿子陆持之编为《象山先生全集》,共34卷。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陆九渊集》。这里的选文,依据此书。46025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原文A B先生居象山①,多告学者云:“汝耳自聪,②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③,本无少缺,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学者于此亦多兴起。(《陆九渊集。语录上》)注释A B①象山:江西贵溪象山,今江西贵溪县西南。②汝:你。③弟:同“悌”。原文A B朱济道说①:“前尚勇决,无迟疑,做得事。后因见先生了,临事即疑恐不是,做事不得。今日中只管悔过惩艾②,皆无好处。“先生曰:”请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③,有何欠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④,当羞恶时自然羞恶⑤,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陆九渊集。语录下》)注释A B①朱济道:陆九渊弟子,名朱桴,字济道,曾随陆九渊同赴鹅湖之会。461中国哲学名著选读354②惩艾:惩戒。③见《孟子。尽心上》。备:具备,具有。④恻隐:怜悯,同情。⑤羞恶:羞耻,憎恶。原文A B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陆九渊集。语录下》)原文A B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①,然后令他奋发植立。若田地不净洁,则奋发植立不得。古人为学即“读书然后为学”可见。然田地不净洁,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假寇兵,资盗粮②。(《陆九渊集。语录下》)注释A B①田地:指心。净洁:干净,比喻端正。②语本《史记。李斯列传》。假:借。兵:武器。资:送给。简析A B这几段选文,反映了陆九渊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在他那里,二者是合而为一的。陆九渊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吾心“本无少缺”,万理万善皆具于吾心,吾心就是知识和道德的源泉。因此,寻求知识、修养道德都“不必他求”,只要46245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就行了。所谓“收拾精神”,就是保住自己的本心,不破坏它,不放失它。这也就是陆九渊所说的“存心”、“养心”、“发明本心”,是他的方法论的中心内容。这种方法就是直接向内用力,反身内求,是一种深刻的对封建伦理道德的自我反省、自我认识、自我完成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认识封建道德的本源在于人的本心,只要从本心上发现它,保住它,并把它扩充开来,就可以说是完成了道德修养的过程。修养的最终目标是要明理、立心、做人。明理,就是确认世界都是“理”的产物或表现。立心,即体认万事万物皆心所生,要自作主宰,不要执着于一事一物,不要被外面的事物所役使、所干扰。只要首先肯定、保养好自己的仁义礼智的本心,然后充分地相信依照本心所认为对的去做,就可以恰到好处,即所谓“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也就是只要充分相信自己先天赋予的本心,所有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合乎封建道德标准,就能做一个封建统治阶级所要求的“完人”。但做这种“完人”并不是一个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而只是一个主观思维扩张的过程。陆九渊却认为这种主观的“立心”是做学问的首要任务,“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然后令他奋发植立”。所谓“打叠田地净洁”,就是要“收拾精神”,“发明本心”,树立对封建道德的坚定信念。有了这种“正确的”立场,然后才可以“奋发植立”,读书学艺,应事接物,否则就要陷入“异端”。这说明陆九渊并不是一概反对读书。他认为读书是463中国哲学名著选读554否有益,要看其心(立场)是否端正。如果其心不正,多读书不仅对封建统治无利,而且像“假寇兵、资盗粮”般地有害。这里一方面暴露了陆九渊的封建卫道士的面孔,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他强调读书要有明确目的,首先要端正读书态度,要想做好学问,必须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等思想有一定合理因素。他强调要自立自重,奋发植立,独立思考,不盲从别人,不迷信权威,其目的是为了唤起南宋地主阶级的自信心和主观奋斗精神,以挽救南宋统治者的危机。这种“自作主宰”的呼唤,在一定时期内也会刺激地主阶级中某些人注重事功,勇于进取,有所作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原文A B吕伯恭为鹅湖之集①,先兄复斋谓某曰②:“伯恭约元晦为此集③,正为学术异同,某兄弟先自不同,何以望鹅湖之同。”先兄遂与某议论致辩④,又令某自说,至晚罢。先兄云:“子静之说是。”次早,某请先兄说,先兄云:“某无说,夜来思之,子静之说极是。方得一诗云:‘孩提知爱长知钦⑤,古圣相传只此心⑥。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⑦。留情传注翻蓁塞⑧,着意精微转陆沉⑨。珍重友朋相切琢CD,须知至乐在于今。‘“某云:”诗甚佳,但第二句微有未安。“先兄云:“说得恁地CE,又道未安,更要如何?”某云:“不妨一面起行,某沿途却和此诗CF.”及至鹅湖,伯恭首问先兄别后新功。先兄举诗,才四句,元晦顾伯464654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恭曰:“子寿早已上子静舡了也CG.”举诗罢,遂致辩于先兄。某云:“途中某和得家兄此诗云:‘墟墓兴哀宗庙钦CH,斯人千古不磨心CI.涓流滴到沧溟水CJ,拳石崇成泰华岑CK.易简工夫终久大CL,支离事业竟浮沉CM’。”举诗至此,元晦失色。至“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ND.”元晦大不怿NE,于是各休息。翌日二公商量数十折议论来NF,莫不悉破其说。继日又致辩NG,其说随屈。伯恭甚有虚心相听之意,竟为元晦所尼NH.后往南康,元晦延入白鹿讲说NI,因讲“君子喻于义”一章NJ.元晦再三云:“某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NK.”(《陆九渊集。语录上》)注释A B①吕伯恭:即吕祖谦,字伯恭,南宋著名学者,隆兴进士,复中博学宏词,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南宋淳熙二年(175年),吕祖谦约朱熹、陆九渊、陆九龄等人在江西信州鹅湖寺集会,讨论学术异同,通过论辩,显露了朱、陆学术思想的分歧。②先兄:已故兄长。复斋:即陆九渊的胞兄陆九龄,字子寿,号复斋。③元晦:朱熹,字元晦。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打赏
夜间
日间
设置
48
正序
倒序
《【中国哲学名著】》
《【中国哲学名著】》-2
《【中国哲学名著】》-3
《【中国哲学名著】》-4
《【中国哲学名著】》-5
《【中国哲学名著】》-6
《【中国哲学名著】》-7
《【中国哲学名著】》-8
《【中国哲学名著】》-9
《【中国哲学名著】》-10
《【中国哲学名著】》-11
《【中国哲学名著】》-12
《【中国哲学名著】》-13
《【中国哲学名著】》-14
《【中国哲学名著】》-15
《【中国哲学名著】》-16
《【中国哲学名著】》-17
《【中国哲学名著】》-18
《【中国哲学名著】》-19
《【中国哲学名著】》-20
《【中国哲学名著】》-21
《【中国哲学名著】》-22
《【中国哲学名著】》-23
《【中国哲学名著】》-24
《【中国哲学名著】》-25
《【中国哲学名著】》-26
《【中国哲学名著】》-27
《【中国哲学名著】》-28
《【中国哲学名著】》-29
《【中国哲学名著】》-30
《【中国哲学名著】》-31
《【中国哲学名著】》-32
《【中国哲学名著】》-33
《【中国哲学名著】》-34
《【中国哲学名著】》-35
《【中国哲学名著】》-36
《【中国哲学名著】》-37
《【中国哲学名著】》-38
《【中国哲学名著】》-39
《【中国哲学名著】》-40
《【中国哲学名著】》-41
《【中国哲学名著】》-42
《【中国哲学名著】》-43
《【中国哲学名著】》-44
《【中国哲学名著】》-45
《【中国哲学名著】》-46
《【中国哲学名著】》-47
《【中国哲学名著】》-48
需支付:0 金币
开通VIP小说免费看
金币购买
您的金币 0

分享给朋友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
获月票 0
  • x 1
  • x 2
  • x 3
  • x 4
  • x 5
  • x 6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网站统计